我們看《無量壽經》講五道,有的經典講六道,講六道就是把阿修羅再列為一道。一般經典把阿修羅列為一道是偏指天道的阿修羅,把天道這個阿修羅列為一道,就變成六道。實際上人道也有阿修羅,畜生道有,鬼道也有。阿修羅福報很大,天阿修羅他天福跟天人沒有兩樣,但是他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真正天人他有福又有德。阿修羅他也做好事、做善事,他有跟天人一樣的福報,但是沒有天人的德行。
為什麼?因為他修善事夾雜傲慢、好勝、好鬥,夾雜這個,變阿修羅。所以修行做好事,如果夾雜這個煩惱,修到最後就變阿修羅,爭強好勝,不懂得禮讓,總要搶在第一,連上個香也要上第一個,上第二個他心裡就不舒服。這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在台北松山寺有一些老菩薩上香,他搶第一個,搶頭炷香,去爭,鬥爭,連上香都要爭。上香是好事,也到寺廟來修福。但是阿修羅好勝,你出一萬,我出兩萬,我比你多,把你壓下去。甚至讀經念佛都有用比賽心態的在讀在念,這個念到最後那不是作佛,去作阿修羅,他有福報。阿修羅容易造業,福報大造的業就重,福報享盡,惡業造多了,就墮到三惡道去了,甚至墮到地獄去了。
節錄自:淨土集(第四集)
你現在心裡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管你跟人談話或者做事,這件事都會放在心上。所以這是譬喻我們念佛這件事情很重要,時常放在心裡,不管你工作或是跟人談話,你心裡在想佛念佛的念頭從來沒有忘記,這就是憶佛。所以不管你有空還是沒空,這一念都不會忘記,心裡都有佛,這叫做憶佛。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四集)
佛的境界,一心達到清淨,你要看,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心還沒清淨以前,最好不要想要看到什麼,如果一直想要看到什麼,魔就會來擾亂你,他就變個假佛來騙你,如果你認為那是真佛,就被魔騙了。這很重要,所以要見如不見。換句話說,如果你看到惡的境界,你的心也保持如如不動,惡境界也是在考驗你,讓你的功夫提升進步。所以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是在考驗我們,不管看到什麼境界,好或是不好,我們的心都要保持清淨平等,這樣就對了。古大德有一位禪師,這個公案在禪宗裡也是很有名的,有一間鬼屋,常常鬧鬼,沒人敢住。這位禪師去住鬼屋,坐禪坐了三年,每晚都看到鬼,青面獠牙、什麼樣的鬼都有。這位禪師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他不是用法術來抓鬼,不是,他打坐,坐禪,見如不見,所以他在那裡坐了三年禪,最後鬼都不見了,都沒有了。所以念佛也是同樣的道理,不管看到什麼境界,都不要管它,不要理它,只要一心憶佛念佛,這樣就對了。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四集)
『樂』是愛好,心裡真正生起愛好西方極樂世界,歡喜阿彌陀佛,歡喜要去西方,歡喜見阿彌陀佛,這個願才是真的,這才是真願。念念當中想念阿彌陀佛就像我們想念父母、親人一樣,懷念西方極樂世界就像懷念我們的故鄉一樣,要有這種深的『樂欲』,這才是願。所以有人說發願要去西方,看到阿彌陀佛來卻起煩惱,也有這種情形。在台北深坑觀自在念佛會,周居士的岳母高齡往生,也有八、九十歲。那時臨終病重的時候,當然他們就幫她助念,勸她趕快念阿彌陀佛去西方。念,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了,真的來了,他岳母親口說看到阿彌陀佛了。她女兒女婿、兒媳婦就跟她說,阿彌陀佛來了趕快跟他去,快去!聽到他們這麼一說,她卻哭了。問她在哭什麼?她說放不下孫子,她還懷念這些孫子,不願意跟阿彌陀佛去,沒多久阿彌陀佛就不見了。以後又幫她助念,大概助念了半年多才往生,往生有沒有去西方就不知道了。所以願見彌陀,這是你真正心裡很歡喜、很願意見阿彌陀佛。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五集)
只要我們真正仰慕普賢菩薩之德,效法普賢菩薩的願行,就是十大願王。我們敬仰,我們學習,普賢菩薩會暗中保佑我們,暗中加持我們。普賢菩薩是這樣,每一尊佛菩薩都一樣,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會加持你,就像普賢菩薩一樣。
縱然我們的業障深重,見不到佛菩薩,但是佛菩薩暗中給我們『摩頂』,暗中『擁護令就』。所以同修們來念佛拜佛,佛菩薩都暗中給我們「摩頂」。剛才我要上樓,有一位老菩薩帶著他的孫子,要我摸他的頭,說這孩子不乖、不聽話,摸一摸看會不會乖一點。如果常常帶孫子來這個道場,你眼睛看不到的佛菩薩,暗中都有給他摩頂,所以有沒有讓我摸都沒有關係,讓佛菩薩摩頂比較殊勝。所以家裡面有年輕人帶他來道場,讓他拜拜,來聽經、來念佛,都是給他們種善根。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五集)
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跟我們開示,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頭;依報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生活的這些環境,包括周圍的人事物,我們的念頭好壞在我們身上很快就能夠看得出來,特別是我們的相貌,所以我們的念頭跟我們的相貌關係很密切。
現在有很多人想改變相貌,想要變得比較好、比較好看,去美容、去動手術。但是淨老和尚勸大家不要去美容,因為看到很多人去美容到最後有副作用,毛病很多,真的很痛苦,花那麼多錢來糟蹋自己,受很多罪,有的甚至一條性命都送掉了,錯了!要改變相貌不是動手術去改,要從心去改,你只要心好,你的相貌就好。算命的也會講,相隨心轉,你為什麼不相信這個?心好相就好,心好身體就好,身心健康。不要被人欺騙,佛菩薩不騙人,都給我們講真實話,你不聽,要去聽那些美容師的話,那真的自己自找苦吃!花錢還不打緊,後面的副作用,身體破壞的苦,那是無法處理的。
我們要身心健康,要相信自己,念頭要善,思想要善,這是《十善業道經》,佛告訴龍王的話,「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什麼法?就是善法,就是這個十善業道。你的思想跟十善業相應,你的見解跟十善業相應,你的言語行為跟十善業相應,你沒有一樣不善,這樣就身心健康,幸福美滿,你真的做得到。所以不能到外面求,你不能去外面求,要從自己內心去求。
節錄自: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十九集)
【示查定宏曰。菩薩說偈。家常茶飯。歸告汝母。己事早辦。】
這是針對查定宏的開示,這一段開示主要是請他回去告訴他的母親。什麼是家常茶飯?『歸告汝母,己事早辦』,「歸」就是回去,轉告你母親,自己的事情早一點辦好。自己什麼事?念佛往生西方這樁大事要早一點辦好,這個比較重要,其他就不重要了。菩薩的開示,我們從這個意思裡面可以體會到一般人的常情。老人總是會牽掛兒女,甚至自己快死了,那口氣快斷了,眼睛要閉了,他還會想到兒女。查定宏的母親也是跟一般人一樣,那我們一般人也是有這樣的情況,這個也是人之常情,世間人的常情都是這樣,總是說不牽掛自己的兒女那不太可能。但是兒女,兒孫自有兒孫福,做父母的人總不可能照顧兒孫一輩子,你總有一天要離開他們。特別是年紀大的人,七十歲以上的。
節錄自:西方確指(第二十八集)
我們現代人,我們遇到經典,現在利用這些科技,雖然善知識沒有古人那麼多,一、兩個真正善知識,他的法能夠傳播出來我們受用,這方面比古人殊勝。但是最重要還是要善知識的指導、教導。如果一個人出家,大家去看看很多出家人沒人教,就好像孩子沒有父母、老師在教,他不懂,那很可憐,不曉得為什麼出家的。糊裡糊塗出家,將來也糊裡糊塗死了,不曉得去哪裡,自己都搞不清楚,那真正可憐。
所以過去,好像永和市的市長辦的一個講座,請我們淨老和尚去講演。有幾個出家女眾到圖書館來請經書,她就跟我講,她說請你師父不要罵出家人,我們就去聽;如果要罵,我們就不聽。我聽到也搖頭了,你把他的話當作在罵。他是為我們好,恨鐵不成鋼。所以一個人好話、壞話要懂得,那個是愛語,愛護我們的話,對我們有幫助的話,所謂良藥苦口婆心,忠言逆耳。好的藥並不好吃,苦,但是它能治病;忠言也不好聽,聽了總是聽得不順,但是我們能理解,能夠接受,對我們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過去我聽我們淨老和尚在教訓我們,講什麼,我聽到好像甘露一樣,有人聽到他就難受,那有什麼辦法!我聽了很有受用。講的都是我的毛病,還好他指出來,不然我不知道,自己不曉得。所以不能把好話當作壞話。如果一直讚美,聽得是很舒服,但是好像毒藥一樣,好像鴆酒止渴、漏脯救饑,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害,所以我們要知道。
節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少欲知足(第十五集)
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接觸好人,我們會受到好人的影響,長時間跟他相處,慢慢的我們也會向他學習,也會學好了。如果我們接觸壞人,原來是好人也慢慢會學壞。這就是俗話講的,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的道理,因此我們選擇環境,選擇接觸的人就非常重要。
《弟子規》也講,好人,我們要多親近,多向他學習;惡人,就要敬而遠之,對他恭敬,但是不要向他學。這樣我們的善業才會不斷的增長,惡業不斷的減少。如果我們遠離好人,親近惡人,肯定我們造的惡業就愈來愈多了,善業愈來愈減少了。因此結交朋友,對我們修學關鍵就很重要了。
我們是走一條人生光明的大道,還是走一條黑暗的道路,交朋友就非常重要。古人講師友,師是老師、善知識,友是同學、同參道友,大家志同道合在一起學習。選擇老師,多親近善友,我們的道業學業才能不斷的增長,這點非常關鍵,也非常重要。因此我們想要成為一個好人,就要多親近好人,這要遠離惡友。
節錄自: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集)
我們讀佛經,讀聖賢的經典,主要是薰習,這個薰習,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就是我們一件衣服原來沒有香氣,把它放在有香氣的檀香櫃裡面,放三個月、半年,再拿出來它就有香氣。是用這個來告訴我們,念佛就是接受佛這個氣分的薰染、薰習,就好像被這個煙來薰,薰需要一段時間,它那個香氣才會入進去,所以念佛也是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學習任何東西都是一樣的原理原則,時間不夠就達不到它的效果,也沒有辦法得到它的利益。像我們煮飯、煮開水,也是要有一定的時間,不是馬上放,馬上就開了,需要一個時間、一個過程。我們學習任何東西也都是必須要有耐心、長遠心,我們就把它當作吃飯一樣。
過去有人請教印光大師,說每天念那句佛號多單調,重複重複的念,為什麼要每天念,不是很無聊嗎?印光大師說,世間人幹無聊的事情太多了,你每一天要不要吃飯,吃飯多麻煩,為什麼要重複的吃?為什麼要吃?因為不吃你就沒體力。所以我們還是要每一天很辛苦的去做飯做菜,每一天都是重複的吃。所以印祖就引用這個比喻,來形容我們學習佛菩薩聖賢之道,就是跟吃飯一樣。
節錄自:悟道法師晨間講話—天天讀經就是薰習 (第一集)
祭祀總是對祖先一個恭敬至誠心,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民心歸於厚道,天下就太平,這是教育的一個根本,教孝,教人不要忘本,教人要飲水思源,不可以忘記祖宗,不可以不要祖宗。不要祖宗吃虧是我們,你得不到祖宗的賜福。
這都是教育的意義,不是迷信,你把它看作迷信那完全搞錯了。祖先不認識拜他幹什麼?拜那個牌位,牌位也不會講話。過去也有人講,我在台灣小時候,也有聽到一些大人講,他們也都不懂,但是這個傳統不拜又不行,要拜祖先,忌日要拜祖先的,一年拜好幾個。
有些人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拜,拜得都生煩惱,但是也無奈,傳統就這樣,不拜也不行,拜又不知道為什麼要拜?所以就講一些話,就是說祖先不會來吃,真的他來吃,沒有人敢拜,都被吃光光了。這就是對祭祀的道理他不懂,所以才會有這種講法,因為沒有人告訴他。
所以你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它的價值,它的意義。不然你做那個幹什麼?大家忙得不得了,出錢出力,還要花時間、花精神、花體力,忙那些幹什麼?要懂它的意義在哪裡。
所以我們這個民族,現在四大文明古國,現在只有中華民族還存在,就是靠那個牌位 。以前我小時候,在台灣很多基督教去傳教,基督教傳教很厲害。迷信拜木頭,祖宗牌位是木頭刻的,拜木頭,那個也不會講話,拜它幹什麼?所以要去信教的人,就要把自己家裡祖宗牌位拿去教堂燒掉,不拜祖先。
我父親的父母都沒有念書,但是對這個傳統,背叛祖宗這個觀念他們很強。我從小,父親講做人不可以背叛祖宗,我們閩南語講不能背祖。所以我回來福建做法會,也是尋根,那這就是做人不能忘本;如果做人忘本,人就不如畜生。狐狸去外面討食物,狐狸在外地死了,牠的頭一定朝著巢穴的方向,就是牠不忘本,我是從那邊過來的。如果人都忘本,那不是不如那一隻狐狸嗎?人都不如畜生。
節錄自:中國福清城山寺法會開示(第一集)
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不但世間法不放在心上,這裡要記住,放下不是事情都不做了。如果事放下就錯了,主要是教我們心上不能牽掛,心不能掛礙,事不妨礙。平常應該做的工作、做的事情,一定要做,事不障礙,心裡面的念頭才是障礙。
所以教我們放下萬緣,是將我們心裡的牽掛、憂慮、分別、執著這些雜念妄念放下。不是叫我們事情不要做了,工作不要做了,如果是家庭主婦,放下,三餐也不煮了,全家都餓肚子。所以這要聽清楚,不能聽錯了。放下是放下心裡的胡思亂想,放下這個就對了。我們有工作的時候工作,工作做好,有空閒的時間,一心念佛,這樣就對了。不能工作時想要念佛,念佛時想要工作,兩樣都做不好。
過去在圖書館開的士的同修,有一天一位同修跟師父報告。他說:師父我現在聽您講經,我念阿彌陀佛念得很專心。怎麼專心?他開計程車載客人,開錯路了,客人說的路,他開錯了;看到紅燈不會停,我現在已經念到紅綠燈都不知道,他向師父報告這個。
他想我念得這麼專心,師父應該會大大讚歎,主要是想讓師父讚歎他,誰知道被師父罵了。他說你怎麼可以這樣,你開車要專心開車,紅綠燈要看清楚,不能綠燈看成紅燈,紅燈看成綠燈,這會發生車禍,危險。客人如果要到機場趕班機,你開錯路,飛機飛走了,你怎麼對得起人?所以被罵了以後,才知道原來自己這樣做不對。所以工作的時候專心工作,工作做好,不用想工作的事,想念佛。
念佛的時候專心念佛,念佛就不要又想著工作,這樣佛才念得好,工作也才做得好,要用這個心態才對。所以這裡叫我們放下,不是什麼都不清楚,這不是佛的意思,不能誤會了。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三集)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