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修的福統統寄在堅牢庫,誰都搶不走!|悟道法師開示

《了凡四訓》你念通了,你就不怕了。因為你知道布施出去不是沒有了,不是丟掉了,是給你寄在堅牢庫,好像這個錢你沒有用去存在銀行,你的錢還在,不是沒有。但是存在世間的銀行也不保險,為什麼?幣值會貶值,來個什麼金融海嘯,恐怕那些鈔票就變衛生紙了,這個歷史上也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情。

所以你說現在錢存很多在銀行,有沒有保障?誰都不敢講。最保險的保險公司,佛這家是最保險的,佛勸你修,修布施,你去修供養三寶做法布施,就給你寄在堅牢庫,五家都搶不走。你只要有福報,什麼海嘯對你來講都沒有影響。如果沒有福報,送到金山、銀山照樣餓死。就像現在很多人想要逃難,如果你沒有福報,命該絕了,你逃到哪裡都逃不掉,因為這個業報它是如影隨形,跟著你走的,你怎麼逃?怎麼樣能夠化解避免?修福,你福報修大了,你走到哪裡,你都不會受災受難。主要在修福積德,這才是真的,這個可以帶得走的,其他帶不走。

節錄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十集)

我們起心動念,老祖宗教給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起心動念先想想,當事人是我自己,我怎樣承受?我喜不喜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叫善心。我不希望人家這樣對我,我也不能以這樣去對別人;我不喜歡的事情,也不會加給別人,這個叫善心,就能避免過失、避免惡報。我喜歡別人怎樣對我,我就要怎麼樣去對別人,這樣才能得到善的果報。我不希望別人這樣對我,我千萬不要用這種方法去對付別人,我不喜歡,人家也不喜歡,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能夠時時刻刻回光返照,過失就會慢慢減少。在造作一切惡業的時候,如果完全沒有想到別人的感受,只是想滿足自己的快意,這個不行,你跟人結了怨。你罵人,罵得很痛快,但是跟人結怨。你不喜歡人家罵你,別人也不喜歡你罵他,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縱然是以善意幫助別人,手法也要講求善巧方便,總是讓人生歡喜心。

節錄自: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第二十四集)

佛教我們用心像鏡子一樣,不著相。不著相,《金剛經》講得最詳細,就是觀照,心像鏡子一樣照萬物,照得清清楚楚。你看鏡子它照得很清楚,但是它有沒有落痕跡?沒有,它還是清清淨淨的,外面的景像照得很清楚,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我們學佛,就是學像鏡子一樣,這個心像一面鏡子,我們接觸看到外面的種種境界清清楚楚,但是不受污染,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不著相。這是鏡子。但是我們六道凡夫就污染了,就像照相機一樣,一照影像都進去了,就有這些相,照相機底片就有這個相了。鏡子沒有,鏡子,你來的時候照得很清楚,你走了,它就沒有了,乾乾淨淨。正當在照的時候,它還是乾乾淨淨的,所以佛教我們用心如鏡。這個就是《心經》講觀照,觀照這樣的心來見這些事物,不著相。諸佛菩薩不管照什麼,他心地始終是清淨的,他沒有絲毫的污染,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節錄自: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第十九集)

人有命運,過去世造的善惡業,這一生的果報。過去今生造的業,今生也會有加減乘除的,也可以改造命運,命運改得比原來好,也可以把原來很好的命改成很不好,就看這一生造的善惡業。多行善,命運原來不好也可以改成好;如果惡業造太多,原來命運很好變成不好。所以過去今生的善惡業所招感的。鬼神他有賞罰之權,他有賞罰的權力,但是他沒有轉移之權,轉移之權在我們自己個人,你要怎麼轉變,這個權力在我們自己身上。鬼神他只是根據眾生造的善業惡業,他去執行這個賞罰,他沒有權力作善給你降惡報,作惡的給你降善報,他沒有這個權力。所以高雄鳳山那個城隍廟,一進門,門口那個對聯就寫了,它說你們來這裡,如果你修善,不求我,我也會降福給你們,意思說你不用巴結我,也會降福給你;如果造惡業,你來巴結我,我也沒辦法,那個對聯寫的意思就這樣。所以城隍廟我們淨老和尚講,它是一個因果教育的,擔任社教(社會教育的)。教什麼?教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城隍廟它是擔任這個功能的,它的功能就是教因果報應的。

節錄自: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集)

我們修行人一定要知道,相不礙性,性也不礙相,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只要不執著,就不會『為相所轉』,就不會被相所轉,『且相反為我所轉』。我們現在要學習的就在這個地方,我們在生活當中執著習慣了,這個道理雖然懂,但是境界一現前我們很習慣的就執著。如果我們不執著就不會生煩惱,人家讚歎我們,我們也不會高興;罵我們,也不會生氣,不執著了。高興起貪心,生氣起瞋恨心,貪瞋痴就是從執著來的,我們就被相所轉了。我們時時刻刻,無量劫來都是被相所轉,所以很辛苦。如果不執著就不會被相所轉,相反的,相為我所轉。我們不被相轉,我們反過來就去轉相,這叫轉境。《楞嚴經》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轉過來,就跟如來是一樣。

節錄自:金剛經講義節要(第二十七集)

我們看《無量壽經》講五道,有的經典講六道,講六道就是把阿修羅再列為一道。一般經典把阿修羅列為一道是偏指天道的阿修羅,把天道這個阿修羅列為一道,就變成六道。實際上人道也有阿修羅,畜生道有,鬼道也有。阿修羅福報很大,天阿修羅他天福跟天人沒有兩樣,但是他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真正天人他有福又有德。阿修羅他也做好事、做善事,他有跟天人一樣的福報,但是沒有天人的德行。

為什麼?因為他修善事夾雜傲慢、好勝、好鬥,夾雜這個,變阿修羅。所以修行做好事,如果夾雜這個煩惱,修到最後就變阿修羅,爭強好勝,不懂得禮讓,總要搶在第一,連上個香也要上第一個,上第二個他心裡就不舒服。這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在台北松山寺有一些老菩薩上香,他搶第一個,搶頭炷香,去爭,鬥爭,連上香都要爭。上香是好事,也到寺廟來修福。但是阿修羅好勝,你出一萬,我出兩萬,我比你多,把你壓下去。甚至讀經念佛都有用比賽心態的在讀在念,這個念到最後那不是作佛,去作阿修羅,他有福報。阿修羅容易造業,福報大造的業就重,福報享盡,惡業造多了,就墮到三惡道去了,甚至墮到地獄去了。

節錄自:淨土集(第四集)

我們學佛的一個態度,不能高推聖境,也不能漫不經心的,不用心來學習。我們念佛,也不能不用心念佛,就用個平常心念佛。什麼叫老實念?就是平常心來念,就叫老實。如果念佛,你還要跟人家比賽,那不老實。念經也要跟人比賽,念咒也要跟人比賽,比賽誰念得多,那就不對,錯了,心態不對。所以我們就一句佛號,怎麼樣?平平常常,字句分明,一句接一句一直念下去,這樣就對了,就這麼簡單,是我們自己把它想得太複雜。你放下自己這些成見,老老實實聽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我們就老實念,執持名號,一直念下去,這樣就對了。我們不知不覺跟道就暗合道妙了,不知不覺你就入這個境界,不要刻意去求,老實念就好。

節錄自:金剛經講義節要(第十九集)

毀謗這個會有果報的,不是說罵一罵、毀謗毀謗就沒事了,這個後面有果報,『說無舌瘡口報』。在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裡面有記一個公案。有一個大戶人家的女主人,下面很多婢女。紀曉嵐聽到她一個婢女講了這個事情,他把它記錄下來。她說以前有個女主人很會罵詈,就是惡口、毀謗,很會罵,什麼話都講得出來。後來要死的時候忽然就講不出話,而且舌頭一直爛,爛到整個口都爛掉了,爛光了。也沒有病,就是那個舌頭爛爛爛爛,爛到死了。後來那個婢女看到這樣,一生不敢隨便罵人,她不敢罵人,不敢毀謗,造這個口業,這個果報她看到了。所以這個果報也是示現給眾生看,看了之後知道經上講就是這個事情,不能造這個業,這個都是善巧方便。

另外,我們最近看老和尚推薦海賢老和尚這個光碟,第一版裡面有講到,海賢老和尚的八媽口業很不好,罵詈,又很凶。後來三十二歲的時候,自己把自己的舌頭咬斷,嚼舌根,把自己的舌頭咬斷;三十二歲生小孩,在一次的難產當中就死了。我們現在在人間看到「無舌瘡口報」,這是花報,果報在地獄,拔舌地獄。口業造很容易,但是地獄一墮不止五千劫,我們前面看到,百千億劫,那不得了,時間太長了,這個惡業造不得。

節錄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九集)

護國息災根本的方法在念佛,這個很多人他不知道,所以他不會認真去念。一切災難都是眾生惡業所感召的,災難怎麼來的?造惡業來的。如果盡人能念佛,這個地球上的人都能念佛,災難這個業報就可以轉移了,這個地球上不會有災難。如能有少數人念佛,亦可減輕,如果不能全部的人都念佛,但是有少數的,比如說一萬個人當中有一個,這樣也能夠幫助這個世界的災難減輕,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減輕。目前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少數人念佛,我們做繫念法會、念佛,迴向給這個世界消災免難,是可以幫助這個世界的災難減輕,大災難化小災難,小災難就化沒有災難,目前我們只能做到這一點。因此,明白這個道理,就多多勸人念佛,多一個人念佛,就多一分消災的力量,愈多人念愈好,效果就愈大。

節錄自:護國息災法語(第三集)

你現在心裡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管你跟人談話或者做事,這件事都會放在心上。所以這是譬喻我們念佛這件事情很重要,時常放在心裡,不管你工作或是跟人談話,你心裡在想佛念佛的念頭從來沒有忘記,這就是憶佛。所以不管你有空還是沒空,這一念都不會忘記,心裡都有佛,這叫做憶佛。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四集)

佛的境界,一心達到清淨,你要看,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心還沒清淨以前,最好不要想要看到什麼,如果一直想要看到什麼,魔就會來擾亂你,他就變個假佛來騙你,如果你認為那是真佛,就被魔騙了。這很重要,所以要見如不見。換句話說,如果你看到惡的境界,你的心也保持如如不動,惡境界也是在考驗你,讓你的功夫提升進步。所以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是在考驗我們,不管看到什麼境界,好或是不好,我們的心都要保持清淨平等,這樣就對了。古大德有一位禪師,這個公案在禪宗裡也是很有名的,有一間鬼屋,常常鬧鬼,沒人敢住。這位禪師去住鬼屋,坐禪坐了三年,每晚都看到鬼,青面獠牙、什麼樣的鬼都有。這位禪師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他不是用法術來抓鬼,不是,他打坐,坐禪,見如不見,所以他在那裡坐了三年禪,最後鬼都不見了,都沒有了。所以念佛也是同樣的道理,不管看到什麼境界,都不要管它,不要理它,只要一心憶佛念佛,這樣就對了。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四集)

『樂』是愛好,心裡真正生起愛好西方極樂世界,歡喜阿彌陀佛,歡喜要去西方,歡喜見阿彌陀佛,這個願才是真的,這才是真願。念念當中想念阿彌陀佛就像我們想念父母、親人一樣,懷念西方極樂世界就像懷念我們的故鄉一樣,要有這種深的『樂欲』,這才是願。所以有人說發願要去西方,看到阿彌陀佛來卻起煩惱,也有這種情形。在台北深坑觀自在念佛會,周居士的岳母高齡往生,也有八、九十歲。那時臨終病重的時候,當然他們就幫她助念,勸她趕快念阿彌陀佛去西方。念,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了,真的來了,他岳母親口說看到阿彌陀佛了。她女兒女婿、兒媳婦就跟她說,阿彌陀佛來了趕快跟他去,快去!聽到他們這麼一說,她卻哭了。問她在哭什麼?她說放不下孫子,她還懷念這些孫子,不願意跟阿彌陀佛去,沒多久阿彌陀佛就不見了。以後又幫她助念,大概助念了半年多才往生,往生有沒有去西方就不知道了。所以願見彌陀,這是你真正心裡很歡喜、很願意見阿彌陀佛。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五集)  

只要我們真正仰慕普賢菩薩之德,效法普賢菩薩的願行,就是十大願王。我們敬仰,我們學習,普賢菩薩會暗中保佑我們,暗中加持我們。普賢菩薩是這樣,每一尊佛菩薩都一樣,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會加持你,就像普賢菩薩一樣。

縱然我們的業障深重,見不到佛菩薩,但是佛菩薩暗中給我們『摩頂』,暗中『擁護令就』。所以同修們來念佛拜佛,佛菩薩都暗中給我們「摩頂」。剛才我要上樓,有一位老菩薩帶著他的孫子,要我摸他的頭,說這孩子不乖、不聽話,摸一摸看會不會乖一點。如果常常帶孫子來這個道場,你眼睛看不到的佛菩薩,暗中都有給他摩頂,所以有沒有讓我摸都沒有關係,讓佛菩薩摩頂比較殊勝。所以家裡面有年輕人帶他來道場,讓他拜拜,來聽經、來念佛,都是給他們種善根。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五集) 

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跟我們開示,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頭;依報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生活的這些環境,包括周圍的人事物,我們的念頭好壞在我們身上很快就能夠看得出來,特別是我們的相貌,所以我們的念頭跟我們的相貌關係很密切。

現在有很多人想改變相貌,想要變得比較好、比較好看,去美容、去動手術。但是淨老和尚勸大家不要去美容,因為看到很多人去美容到最後有副作用,毛病很多,真的很痛苦,花那麼多錢來糟蹋自己,受很多罪,有的甚至一條性命都送掉了,錯了!要改變相貌不是動手術去改,要從心去改,你只要心好,你的相貌就好。算命的也會講,相隨心轉,你為什麼不相信這個?心好相就好,心好身體就好,身心健康。不要被人欺騙,佛菩薩不騙人,都給我們講真實話,你不聽,要去聽那些美容師的話,那真的自己自找苦吃!花錢還不打緊,後面的副作用,身體破壞的苦,那是無法處理的。

我們要身心健康,要相信自己,念頭要善,思想要善,這是《十善業道經》,佛告訴龍王的話,「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什麼法?就是善法,就是這個十善業道。你的思想跟十善業相應,你的見解跟十善業相應,你的言語行為跟十善業相應,你沒有一樣不善,這樣就身心健康,幸福美滿,你真的做得到。所以不能到外面求,你不能去外面求,要從自己內心去求。

節錄自: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十九集)

【示查定宏曰。菩薩說偈。家常茶飯。歸告汝母。己事早辦。】

這是針對查定宏的開示,這一段開示主要是請他回去告訴他的母親。什麼是家常茶飯?『歸告汝母,己事早辦』,「歸」就是回去,轉告你母親,自己的事情早一點辦好。自己什麼事?念佛往生西方這樁大事要早一點辦好,這個比較重要,其他就不重要了。菩薩的開示,我們從這個意思裡面可以體會到一般人的常情。老人總是會牽掛兒女,甚至自己快死了,那口氣快斷了,眼睛要閉了,他還會想到兒女。查定宏的母親也是跟一般人一樣,那我們一般人也是有這樣的情況,這個也是人之常情,世間人的常情都是這樣,總是說不牽掛自己的兒女那不太可能。但是兒女,兒孫自有兒孫福,做父母的人總不可能照顧兒孫一輩子,你總有一天要離開他們。特別是年紀大的人,七十歲以上的。

節錄自:西方確指(第二十八集)

我們現代人,我們遇到經典,現在利用這些科技,雖然善知識沒有古人那麼多,一、兩個真正善知識,他的法能夠傳播出來我們受用,這方面比古人殊勝。但是最重要還是要善知識的指導、教導。如果一個人出家,大家去看看很多出家人沒人教,就好像孩子沒有父母、老師在教,他不懂,那很可憐,不曉得為什麼出家的。糊裡糊塗出家,將來也糊裡糊塗死了,不曉得去哪裡,自己都搞不清楚,那真正可憐。

所以過去,好像永和市的市長辦的一個講座,請我們淨老和尚去講演。有幾個出家女眾到圖書館來請經書,她就跟我講,她說請你師父不要罵出家人,我們就去聽;如果要罵,我們就不聽。我聽到也搖頭了,你把他的話當作在罵。他是為我們好,恨鐵不成鋼。所以一個人好話、壞話要懂得,那個是愛語,愛護我們的話,對我們有幫助的話,所謂良藥苦口婆心,忠言逆耳。好的藥並不好吃,苦,但是它能治病;忠言也不好聽,聽了總是聽得不順,但是我們能理解,能夠接受,對我們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過去我聽我們淨老和尚在教訓我們,講什麼,我聽到好像甘露一樣,有人聽到他就難受,那有什麼辦法!我聽了很有受用。講的都是我的毛病,還好他指出來,不然我不知道,自己不曉得。所以不能把好話當作壞話。如果一直讚美,聽得是很舒服,但是好像毒藥一樣,好像鴆酒止渴、漏脯救饑,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害,所以我們要知道。

節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少欲知足(第十五集)

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接觸好人,我們會受到好人的影響,長時間跟他相處,慢慢的我們也會向他學習,也會學好了。如果我們接觸壞人,原來是好人也慢慢會學壞。這就是俗話講的,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的道理,因此我們選擇環境,選擇接觸的人就非常重要。

《弟子規》也講,好人,我們要多親近,多向他學習;惡人,就要敬而遠之,對他恭敬,但是不要向他學。這樣我們的善業才會不斷的增長,惡業不斷的減少。如果我們遠離好人,親近惡人,肯定我們造的惡業就愈來愈多了,善業愈來愈減少了。因此結交朋友,對我們修學關鍵就很重要了。

我們是走一條人生光明的大道,還是走一條黑暗的道路,交朋友就非常重要。古人講師友,師是老師、善知識,友是同學、同參道友,大家志同道合在一起學習。選擇老師,多親近善友,我們的道業學業才能不斷的增長,這點非常關鍵,也非常重要。因此我們想要成為一個好人,就要多親近好人,這要遠離惡友。

節錄自: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集)

我們讀佛經,讀聖賢的經典,主要是薰習,這個薰習,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就是我們一件衣服原來沒有香氣,把它放在有香氣的檀香櫃裡面,放三個月、半年,再拿出來它就有香氣。是用這個來告訴我們,念佛就是接受佛這個氣分的薰染、薰習,就好像被這個煙來薰,薰需要一段時間,它那個香氣才會入進去,所以念佛也是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學習任何東西都是一樣的原理原則,時間不夠就達不到它的效果,也沒有辦法得到它的利益。像我們煮飯、煮開水,也是要有一定的時間,不是馬上放,馬上就開了,需要一個時間、一個過程。我們學習任何東西也都是必須要有耐心、長遠心,我們就把它當作吃飯一樣。

過去有人請教印光大師,說每天念那句佛號多單調,重複重複的念,為什麼要每天念,不是很無聊嗎?印光大師說,世間人幹無聊的事情太多了,你每一天要不要吃飯,吃飯多麻煩,為什麼要重複的吃?為什麼要吃?因為不吃你就沒體力。所以我們還是要每一天很辛苦的去做飯做菜,每一天都是重複的吃。所以印祖就引用這個比喻,來形容我們學習佛菩薩聖賢之道,就是跟吃飯一樣。

節錄自:悟道法師晨間講話—天天讀經就是薰習 (第一集)

祭祀總是對祖先一個恭敬至誠心,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民心歸於厚道,天下就太平,這是教育的一個根本,教孝,教人不要忘本,教人要飲水思源,不可以忘記祖宗,不可以不要祖宗。不要祖宗吃虧是我們,你得不到祖宗的賜福。

這都是教育的意義,不是迷信,你把它看作迷信那完全搞錯了。祖先不認識拜他幹什麼?拜那個牌位,牌位也不會講話。過去也有人講,我在台灣小時候,也有聽到一些大人講,他們也都不懂,但是這個傳統不拜又不行,要拜祖先,忌日要拜祖先的,一年拜好幾個。

有些人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拜,拜得都生煩惱,但是也無奈,傳統就這樣,不拜也不行,拜又不知道為什麼要拜?所以就講一些話,就是說祖先不會來吃,真的他來吃,沒有人敢拜,都被吃光光了。這就是對祭祀的道理他不懂,所以才會有這種講法,因為沒有人告訴他。

所以你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它的價值,它的意義。不然你做那個幹什麼?大家忙得不得了,出錢出力,還要花時間、花精神、花體力,忙那些幹什麼?要懂它的意義在哪裡。

所以我們這個民族,現在四大文明古國,現在只有中華民族還存在,就是靠那個牌位 。以前我小時候,在台灣很多基督教去傳教,基督教傳教很厲害。迷信拜木頭,祖宗牌位是木頭刻的,拜木頭,那個也不會講話,拜它幹什麼?所以要去信教的人,就要把自己家裡祖宗牌位拿去教堂燒掉,不拜祖先。

我父親的父母都沒有念書,但是對這個傳統,背叛祖宗這個觀念他們很強。我從小,父親講做人不可以背叛祖宗,我們閩南語講不能背祖。所以我回來福建做法會,也是尋根,那這就是做人不能忘本;如果做人忘本,人就不如畜生。狐狸去外面討食物,狐狸在外地死了,牠的頭一定朝著巢穴的方向,就是牠不忘本,我是從那邊過來的。如果人都忘本,那不是不如那一隻狐狸嗎?人都不如畜生。

節錄自:中國福清城山寺法會開示(第一集)

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不但世間法不放在心上,這裡要記住,放下不是事情都不做了。如果事放下就錯了,主要是教我們心上不能牽掛,心不能掛礙,事不妨礙。平常應該做的工作、做的事情,一定要做,事不障礙,心裡面的念頭才是障礙。

所以教我們放下萬緣,是將我們心裡的牽掛、憂慮、分別、執著這些雜念妄念放下。不是叫我們事情不要做了,工作不要做了,如果是家庭主婦,放下,三餐也不煮了,全家都餓肚子。所以這要聽清楚,不能聽錯了。放下是放下心裡的胡思亂想,放下這個就對了。我們有工作的時候工作,工作做好,有空閒的時間,一心念佛,這樣就對了。不能工作時想要念佛,念佛時想要工作,兩樣都做不好。

過去在圖書館開的士的同修,有一天一位同修跟師父報告。他說:師父我現在聽您講經,我念阿彌陀佛念得很專心。怎麼專心?他開計程車載客人,開錯路了,客人說的路,他開錯了;看到紅燈不會停,我現在已經念到紅綠燈都不知道,他向師父報告這個。

他想我念得這麼專心,師父應該會大大讚歎,主要是想讓師父讚歎他,誰知道被師父罵了。他說你怎麼可以這樣,你開車要專心開車,紅綠燈要看清楚,不能綠燈看成紅燈,紅燈看成綠燈,這會發生車禍,危險。客人如果要到機場趕班機,你開錯路,飛機飛走了,你怎麼對得起人?所以被罵了以後,才知道原來自己這樣做不對。所以工作的時候專心工作,工作做好,不用想工作的事,想念佛。

念佛的時候專心念佛,念佛就不要又想著工作,這樣佛才念得好,工作也才做得好,要用這個心態才對。所以這裡叫我們放下,不是什麼都不清楚,這不是佛的意思,不能誤會了。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三集)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