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學佛,包括出家眾,都一樣的,我們要讀這個經,讀《無量壽經》,讀《感應篇》。《無量壽經》三十三到三十七品,都是講因果報應的。你要讀,要去體會,自己遭遇到一些不好的果報,我們才不會去怨天尤人,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所以我們在認識的學佛的同修當中,得了重病惡病,得了癌症這些的,得到這個病他也會反思,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實在講,他自己也不知道做錯了什麼,好像感覺自己也沒有做什麼錯事。過去有人常常講,我又沒有殺人放火,我都沒有做壞事。不是只有殺人放火才是壞事,《感應篇》講的那些,「諸惡章」提出來那些統統是壞事,你不讀怎麼會知道,你不讀怎麼會懂?所以自己做錯事情,造惡業,果報現前,自己也莫名其妙,不知道為什麼,甚至怨天尤人,怪別人,怪祖宗,怪來怪去的。
節錄自:WD32-007-0010 悟道法師晨間講話—懂得一句做一句(第十集)
這樣這一生為惡,過去生修的福報還是有限,你福報享盡就沒有了,這一生造的惡業,那個果報就現前。
有的人他壽命還沒有終了,他的惡報就現前,報應就出現,出了事情,家破人亡。為惡,沒有為善,今世享福,是過去生中修福沒有享到福,這一生這個果報現前,來享過去生修的福,是這個因果。所以因果是三世,不是只有這一生的。這就是說世間為什麼無惡不作的人,他還做大官、還發大財,好像他過得滿不錯的,原因就在這裡,不是他這一生修的,是他過去生修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果報它不能互相抵償,只有哪一個果報先成熟,哪一個先報,不是沒有因果報應。這一生所造的惡是這生的事情,他享的是前世修的福,前世的餘福沒有享完,他還是繼續享那個福報。
下面望西法師說:「今依造惡,宿善滅時,善神捨去,故今世遭厄,此厄為痛。」過去生修的大善大福一直享,沒有繼續修福,一直造惡業,或者惡業造比較大、比較多,善修得比較少、比較小,這個福報享盡了,善神就離開,離開,你就沒有依靠,罪報現前,苦果就來了,這個就是痛(痛苦的痛)。
今世遭厄,厄就是災難。這是你壽命還沒有終了,就遭受到家破人亡,病苦纏繞,我們俗話講叫活受罪,活著不是享福,活著受罪。這個我們也看到很多,真的活受罪。我們看到很多醫院病人,看了真的也是很可憐。那回頭想一想,我們自己會不會這樣?這個都是我們個人(自己)要去深思的一個問題。所以這個痛是花報、現世報,死了之後的果報是無間地獄。
節錄自: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第二十二集)
出家的因緣也是跟我聽經有關的,也是有相關的,從小不懂佛法,但是看到出家人也很羨慕,後來聽經聞法知道一點道理。我是三十四歲出家的,是家父過世四十九天。當時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剛成立沒有義工,我去當義工。後來家父過世了,我跟師父報告,父親已經往生了,所以當時我們師父上人就勸我出家。他講,你把這個出家將來弘法利生的功德,迴向給你父親,比你去打水陸功德還要大。第二個勸我出家是日常法師,他也鼓勵我出家。第三個是捐獻佛陀教育基金會這個房子的護法,簡豐文居士他是建築師。當時出家我還是在猶豫,因為在家習氣重不敢貿然出家,也聽了幾年經,知道出家不是我們想像那麼容易。想想自己一身習氣不太敢,還是做在家居士!所以在那邊猶豫。後來被簡居士臭罵一頓,他說我捐了這個房子供養你們,我一個月還要付六萬塊的護持費,我袈裟穿了一半;你是光棍一個你在考慮什麼?我被他臭罵一頓。後來我說好、好,那就出家!所以就硬著頭皮出家了。
我們師父上人他也會看,因為跟著他聽經十五年,也常常碰面,雖然沒有很親近,聽完經走出來總會碰碰面,他也知道我在家有些不好的習氣,需要調整、調整,所以就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日常法師真的很嚴格,以前當兵出軍操,後來出家出佛操,真的也是非常嚴格的。我出家那個時候,果清律師也去跟日常法師參學,所以我們也相處住了一個月,清公和尚也修得非常好。我一些習氣,真的是被日常法師一百八十度的調整了。在家的時候神經衰弱晚上睡不著,都睡早上的;一出家不行了,十點睡覺,四點起床,四點我才剛剛要開始睡就要起來了。所以起來頭都是暈的,但就是要起來。在家晚上有時候吃宵夜,大陸叫吃夜宵,嘴饞喜歡吃。出家過午不食,晚上不能吃,肚子餓得要命,只能用觀想的,沒辦法吃了。在家,我當兵的時候還沒有抽煙,二十四歲到社會工作,就開始學抽煙,抽到三十四歲抽了十年,十年的煙齡。當時做義工,在家居士就比較沒有拘束,佛陀教育基金會的管理員,我們都很熟悉,抽煙都請客,請來請去的。
出家那一天我換了僧服,原來是在家俗家的衣服,跟他就很方便,香煙互相請客,他請我一支,我請他一支。出家那一天從樓上佛堂走到樓下,那個管理員姓陳是個退伍軍人,大陸過來的,看到我又拿一支香煙給我,本來手要伸出去,後來看到這個衣服:不行!就收回來了。出家前一天晚上還在吃肉,我想明天開始沒得吃了。所以在家、在社會上也染上抽煙、吃肉,這些不好的習氣。但是有經教的薰習,還是有這個基礎,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出家,我們師父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我知道應該是這樣,不然我就不要剃度,就做在家居士。要剃度當然我不能不做一個大轉變,所以也是咬緊牙根。反正不剃就不剃,要剃了,死也就不能走回頭路,就只有往前走,所以咬緊牙根,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調整。
節錄自: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十二集)
疏【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心不可也。】
這段非常非常重要。我們這一生如果不想往生西方那就不必說,如果這一生想決定要往生到西方淨土,這段話我們要好好記住。『欲』就是說你發這個心,『迴』就是迴向,你要以雜毒之行,這樣迴向求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善導大師告訴我們,用這個心不可也,不可以,那不可能,不能往生。所以我們求往生的人一定要曉得心要清淨,無論別人怎麼樣毀謗我們、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決定不起心動念。為什麼?我們在這個世界再住幾天就要走了,何必跟他計較?這就決定得生。小小的侮辱就記恨在心,記恨記得牢,念念不忘,記恨這個念頭如果放不下,到後來一定造成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的障礙,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
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為什麼不見世間過?說老實話,對世間不關心,關心自己。自己好好守護自己的清淨心,念念真誠,以真誠待人待事、對事對物。決定要在這一生當中見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在這個世界決定隨緣而不攀緣,隨緣隨順。外緣有善緣、有惡緣,有順境、有逆境,統統用一個真誠清淨心來隨順,決定不作計較,我們這個心才真正能清淨,才能夠如法。雜毒善行不能往生,縱然是一天念十萬聲佛號,磕十萬個頭,頭磕破了也是枉然。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大聲喊,但是心不相應,這個心態不對。
節錄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第四十一集)
我們出家人修無常觀非常重要,一般寺院晚課都要念普賢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維那師就提醒大眾了,「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無常就是它沒有停止的,一分一秒就是走向墳墓,它沒有說暫停的。所以無常這個事情是最精進的,它從來沒停止過的。諸行無常,行它是遷流的意思,像流水一直流,它沒有停下來,我們看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真正體會無常,才能提起道心。但是這個修無常觀也不容易,往往我們都被眼前這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蒙蔽,感覺不到無常,所以警覺心提不起來。所以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就寫一個「死」字貼在額頭上,這就是無常觀。所以印祖講,這個字念念不忘,道業必成,你修道,不管修哪個法門,都能成就,你參禪會大徹大悟,念佛會一心不亂。但是這個字提不起來,你什麼法門、什麼功夫都使不上力了,因為你沒有感覺到無常。沒有感覺到無常,你會貪戀眼前這個世界,你放不下。放不下既得的這些東西,你放不下。放不下,還是貪瞋痴這些煩惱障礙,明明知道,誰都知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誰都知道,那知道為什麼放不下?你眼前這些放不下,既得的利益,榮華富貴這些享受你放不下,知道是知道,但是放不下。
如果要真正放下,那就要修布施,什麼統統可以布施,身體也可以布施。所以貪戀這個世間,對這個世間有濃厚的情執、留戀,放不下。所以我們念佛信願提不起來,你念佛功夫就不得力,道理就在這裡。如果真信切願,那他念佛是分秒必爭,不管忙或者閒,再忙它這句佛號,他也始終不會丟失掉,拳拳服膺,念茲在茲。像海賢老和尚你看一天忙到晚,佛號在他心中,不曾片刻丟失,這個叫做繫念,一心繫念,你看他自在往生了。我們這一生要成就,無常觀非常重要。
節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詠花諷諫(第七十五集)
我們很冷靜去觀察,從早晨到晚上,晚上要睡覺,這個一天我們念了幾聲佛號?是佛號多,佛的這個念多,還是妄念多?妄念就是製造輪迴,佛號是造淨業,淨業往生極樂世界,果報在極樂世界。兩個一對比,佛念得太少,妄想太多,妄念沒有中斷過,這就是念佛人多、往生人少的道理。念佛念得太少,念佛的功夫伏不住我們的煩惱習氣,壓不下來,這樣就不能往生了。佛號要有力量能把煩惱習氣控制住,這個人就決定往生。認識之後自己曉得,念佛是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沒有任何事情比這個更大,其他都是小事了。這樁大事,讓我這一生能脫離六道輪迴,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這樁事情,我們大家也共同勉勵,分秒必爭,念一句是一句,念一句有一句的功德,有一秒鐘的時間多念幾句佛號,這個是我們帶得走的,其他我們都帶不走。這一秒鐘沒有佛號,我們就空過了。我們現在有念佛機,幫助、提醒我們念佛,還有念珠,也是提醒我們念佛的。我們在走路的時候,沒事的時候,就提起念佛。所以沒有念佛,空過了,這個就是我們最大的損失。
節錄自: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第十九集)
你看《感應篇》講,你要去觀照善念跟惡念,現在起個念頭是惡念還是善念,你自己要清楚;自己不清楚,惡念起來,隨著惡念一直發展下去,那就造惡業了。如果惡念起來,發現這是惡念,把它轉過來,世俗就用善念,我們念佛人用淨念。念佛人不管善念起來、惡念起來,統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這一念叫淨念,叫淨業。當我們看到喜歡的東西起貪心了,我們這個時候要觀察到已經起來了,你要去控制,念佛就是控制它。比如說我們看到一個自己喜歡吃的,貪吃的念頭起來,這個很自然,喜歡吃的多吃一點,不喜歡吃的吃得就生煩惱。喜歡吃的生貪心,不喜歡吃的生瞋恨心,那不是貪瞋痴嗎?所以過去我常常發現,我吃一餐飯就起貪瞋痴,生了多少煩惱?穿衣吃飯統統是修行,怎麼修?就是在起心動念。你發現貪瞋痴,外面這些是對象,對象有順你的意思,喜歡的貪;不順自己的意思,瞋,討厭、排斥,瞋恨心;糊裡糊塗就愚痴,是非善惡不明白,渾渾噩噩的,心不開朗,愚痴、傲慢,貪瞋痴慢疑五大煩惱常相隨。這些念頭起來,我們要發現,我現在起了這個念頭,趕快把它降下來,把它轉過來,這樣功夫才會得力。所以我們念佛就是用念佛這一念把貪瞋痴慢這些妄念代替過來。
節錄自:金剛經講義節要(第二十七集)
在《西方確指》裡面,覺明妙行菩薩也教我們一個方法,我們人總是有得失心,有得失,再少的都有個得失。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問他的弟子,他弟子說怎麼斷五欲六塵、貪瞋痴這些心?覺明妙行菩薩就給他的弟子講,也是跟我們大家講的。他說人家拿一塊錢給你,你會不會歡喜?一塊錢很少,古時候一文錢就像我們現在台幣一塊錢,一塊錢可能掉地上,你不一定會去撿。但是有人給我們一塊錢,心裡上會歡喜;等一下一個人從我們手上把那一塊錢搶走了,我們心裡就會有失去的感覺,有得有失。要怎麼修?就是人家給我們,你也如如不動,人家一下搶走了,你也好像沒有失去一樣,也沒有得到,也沒有失去,從這個地方練,從少練到多。這個原理就是布施,你慢慢捨,捨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再大的財物,譬如說你鈔票一大疊掉了,就像掉衛生紙一樣,沒感覺,那功夫就相當高了。從這個地方去練。
早年老和尚在四十年前他就是修這個,就是鈔票很多掉了就像掉衛生紙一樣,這個功夫就相當高了。我們的心,你慢慢就會恢復到清淨,所以要捨。這個功夫實在講,我們一般人還是不容易做,捨掉了,我明天生活怎麼辦?會有這個顧慮。因此印光祖師才勸我們要學《了凡四訓》,你要明瞭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命中有的,你要丟也丟不掉,命中沒有的,你要怎麼想盡辦法去求,你也求不來。所以修這個,印光祖師教我們還是從《了凡四訓》,真的是很有道理。
節錄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十集)
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濁水就比喻我們現在這個五濁惡世,遇到這些污濁的事情,念一句佛號就把它轉過來了,就轉五濁變成五清了。因為這句佛號是清珠,濁水就是比喻五濁惡世,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人事物都污染很嚴重,造惡業。所以人家罵我們一句話,你要念阿彌陀佛,就轉過來了。所以今天我看中國時報,有報了一篇台北市長柯P,人家都批評他,他去拜訪法鼓山的果東法師。果東法師教他一句說,如果人家講你怎麼樣怎麼樣,你就回答「我佛慈悲,阿彌陀佛」。他就講「我佛慈悲,阿彌陀佛」,的確就轉了。他罵得再惡毒的話,你念阿彌陀佛就轉了,就把濁轉成清的了。所以人家一直罵,你就一直念佛,他是五濁,念佛就轉他的濁,就轉他的。人家罵我們一句髒話,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清淨的,就把他那個污染、髒的轉過來了。
節錄自:金剛經講義節要(第十九集)
我們淨老和尚學佛得力於三個老師,第一個是方東美教授,介紹他入佛門。第二個老師就是遇到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勸他修什麼?看得破、放得下,六個字。我們老和尚就請問他,說佛法這麼好,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入進去?章嘉大師停了半個小時才跟他講,「有」。有,又停十分鐘,再跟他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講很慢。我們師父又問,從哪裡下手?「布施」,也講得很慢,兩個字。他說我沒錢。那個時候我們師父到台灣去當軍人,薪水很少的,只能勉強餬口過日子,哪有錢布施?他說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他說這個倒是有。你有一毛你就布施一毛,有一塊就布施一塊,不是要你有很多錢才布施。他說這樣可以。
他回去也就真正修了,有一毛布施一毛、一塊錢布施一塊。以前早期我聽他老人家講經,他說剛開始在修布施像割肉一樣。這個我可以體會,特別人是窮的時候。以前我們看那些老人,因為日子苦、窮,所以賺到錢都捨不得花。以前我們台灣很多一些老人家,賺了錢都放在床鋪底下,死了以後人家才發現。這些老人家很可憐,沒有聞到佛法。所以窮困的人要布施難。實在講,富貴的人要他布施更難,更不容易。所以他就一毛、一塊布施,當時他已經開始接觸佛法,就到寺院裡面,有人拿個本子,要印經、要放生,還有做義診,醫療義診,這三方面,有多少他就隨喜多少,一毛、一塊這樣隨喜。他剛始布施很勉強,像《了凡四訓》講的「始則勉強,終則泰然」,剛開始布施很勉強,後來慢慢布施就很自然了。布施出去,回來會多一些,多就趕快再布施,一直布施。他說修了半年,他就有感應了,修了半年,他說他想要什麼東西就有。他要的主要是經書這一類的,半年他就有感應。修了一段時間之後,有很多事情可以預知,可以預先知道,心比較清淨了。
節錄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九集)
一個人如果沒有改造命運,就是根據過去生造的業,這一生就是這麼走;如果你懂得《了凡四訓》的道理,改造命運,數就變了。特別我們學佛了,你有修行,命運就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如果沒有大善大惡,不是大修行人,一般都是根據過去生造的業,這一生受的命運沒有什麼變化,高明的算命先生的確可以算得很準確。
節錄自:護國息災法語(第三集)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這就是發願,我們願意求往生西方淨土,九品蓮花做為我們的父母,因為往生西方是蓮花化生,不是父母的胎生,蓮花化生。花開就見到佛,見佛即悟無生法忍,就是得到不生不滅,無量壽。不退菩薩為伴侶,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每一個,都是不退轉的菩薩做我們的伴侶。所以往生到西方,我們不會寂寞,非常的熱鬧,因為都是不退轉的菩薩,過去我們生生世世的同參道友,已經往生西方的,都在那裡等我們,所以那個地方非常的熱鬧。
節錄自:孝親報恩三時繫念法會隨緣開示(共一集)
佛經裡面講,一切眾生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這裡面說了一個公案,說「王克殺羊」,以前有一個人叫王克,殺羊待客,這羊要被殺了,看到客人就跪在客人面前流眼淚,你想想看羊也知道要被殺,希望能不要殺害牠,留牠一條活命,跪在客人面前求情,牠知道愛惜生命,我們看到這個情形,還忍心殺羊吃肉嗎?所以我們仔細觀察這些動物,你就能看得出來。
尤其我們放生,放生有時候放一隻龜、放一隻鱉。龜和鱉,在給牠做放生儀式,還沒有放,牠就知道感恩,龜一放出去,牠往往會回頭看你,這就是有靈性。一聽說人不殺牠,要放牠了,感恩,五體投地,種種表情我們能看到,知道動物跟人完全沒有兩樣。
凡是有生命的動物,牠被人抓到的時候,知道自己要被殺害,那種痛苦,我們從牠表情上能看到,垂頭喪氣,在裡面流眼淚,那種可憐的狀況,與人有什麼兩樣?而一切眾生真正是有眼沒有見到,有眼睛沒有看見;有耳沒有聽到,有耳朵也聽不到;有心沒有感觸到,沒感覺,任意的宰殺,滿足他的食慾,結怨造業無過於此。聖人教導我們「天道好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護生、放生,不食一切眾生肉,這個功德最大了,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第三十一集)
「念」,前面講過,一定要記住,我們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解同佛解,行同佛行,這叫『一心念佛』。不是只有口念,心還要跟佛一樣。心同行亦同,果然你的心願跟佛的心願一樣,你的相貌會改變,會變得跟佛一樣那麼莊嚴,相隨心轉。算命的也常說,我們的相隨著心在改變,你心慈悲,面相就慈悲,心如果很凶惡,相就會很凶惡,人看了就怕,所以相隨心轉。我們每天念佛,心願跟佛相同,不知不覺過了幾年,你的面相就漸漸變成佛的相貌。所以念佛功夫不用看別的,看面相就知道了,問題是心能不能轉相,轉到什麼程度?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四集)
老和尚也給我們講過很多次,早課是提醒,晚課是反省。我們做早晚課,有沒有提起觀照的功夫,如果懂得提起觀照的功夫,我們修學就會有進步;如果不懂得提起觀照,修學很難有進步。沒有進步就是退步,不進則退,這不可能說我不進也不退就停留在那個地方,你不進就退。就好像逆水行舟一樣,我們在逆流的水流當中船往前走,你一不走它就退了,不會說船停下來就停在那裡,也沒有進,也沒有退,你一停下來它就馬上退,不進則退。
節錄自:沙彌律儀(第十七集)
心心念念,心裡頭有佛,這個人成佛就非常快速。佛怎麼來的?佛是心成的,佛也是心想產生的,我每天想佛,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成佛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心裡念佛,心的念頭非常要緊,這不能不知道。我們的身體、生理完全受念頭控制,受念頭的影響。心念清淨,身體就清淨,身體清淨就健康長壽。心裡常常念佛,這是最健康的。如果一天到晚念病、念老,這種想法是最不健康的,這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要將這個念頭轉過來念佛,念佛的智慧,念佛的光明,念佛無量的福報。佛的智慧、光明、壽命、福報,哪一個人的福報比佛還大?我們一念佛就統統得到了,一念佛就圓圓滿滿一切都得到了,所以一切行法裡頭沒有比念佛更好的了。念佛當中尤其是念阿彌陀佛,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念阿彌陀佛就等於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念到了,一個也沒漏掉。念阿彌陀佛的好處一定要知道。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五集)
印祖講念佛跟穿衣吃飯一樣。不念會怎麼樣?不念你就迷惑顛倒,好像你不吃飯,不吃飯你肚子就餓,你就沒有體力,不念佛,不念佛你就迷惑顛倒。所以大家想想,大家來念佛堂念佛,你沒有在念佛堂,你在家裡幹什麼?我在家裡用功。用什麼功?我們也沒看到,只能問自己,看自己在用什麼功。自己能夠用功當然最好,自己能夠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來念佛,這個是最好。如果自己常常會忘記,共修還是很有需要。共修是什麼?依眾靠眾,到念佛堂來不想念,自己不想念,耳朵總是要聽,這樣彼此互相依靠,互相幫助。所以古大德為什麼提倡共修?主要是為了我們末法時期眾生容易懈怠,容易受環境影響,所以才提倡共修。如果你不受環境影響,你自己一個人也不會懈怠,那不需要共修,你自己在家裡修也可以,就很好。但是如果你會受環境影響,自己常常會忘記,共修就很有需要。
節錄自:西方確指(第四集)
一般我們看到乩壇靈鬼來附身,他會講他是觀音菩薩,他是濟公活佛。這個以前跟我母親去乩壇,那我聽得很多,都是神、仙,不然就是歷史上的名人、偉人。是不是就是那個人?不一定。
這個事情在民國初年,佛門有很多居士去請教印光祖師,《印光大師文鈔》有答覆這些問題。有一些乩童,鬼神來附身,說他是什麼神仙、什麼佛菩薩來的。去請教印光祖師,是不是真的?印光祖師回答,也有真的佛菩薩來,但是不多,很少。大部分是靈鬼他想做好事,冒用佛菩薩或是這些歷史上偉人的名義,他希望透過這個做一點好事,也是勸人為善,幫人家解決一些疑難的問題,做好事,希望積一點功德。如果他一來說他是鬼,大家都嚇跑了,沒有人敢來,所以都冒用這個名義比較多。
印光祖師開示,大部分是靈鬼,真的佛菩薩神仙也有,不多。像《西方確指》是真的菩薩,西方菩薩來的。
節錄自:西方確指(第一集)
【願人有失】
這個存心就不好,我們不要有這樣的存心。希望別人有過失,存這個心就不好。希望他犯過失,趕快把他抓起來判罪,你存這個心是什麼心?這種心叫存心不良,這不是好心。我們應該存什麼心?希望人都不要有過失最好。你那麼希望他犯錯嗎?他犯錯對大家有好處嗎?沒好處!沒有好處,為什麼有這種心理、有這種想法?那個是錯誤的。所以我們應該希望人都避免過失,應該存這樣的心才對。不要存個心,希望別人犯過失,『願人有失』,這就存心不好。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直講(第二回)(第七集)
我們現在是凡夫,這些佛菩薩聖賢的經典,實在講是對治我們的藥方。所以佛稱為無上醫王,就是我們什麼病都能治,但是我們必須要有藥方,藥方就在經典,對治我們的病的。我們這個病最主要是煩惱病,業障煩惱這個病,對治我們煩惱習氣的這些症狀,讀經就像讀藥方一樣,我們拿到藥方要照這個藥方去抓藥,去吃這個藥,病才能治得好。
所以,讀誦是為了受持。讀誦非常重要,讀誦就是加深我們的印象,天天薰習,你如果每一天至少念一遍,那你印象會愈來愈深刻,就是在阿賴耶識裡面我們落下深入的種子。就是不斷的薰習,讓它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它就會產生它的效果,就是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你就會自己突然有智慧,知道怎麼去做。所以,讀經它有很深的道理。
節錄自:悟道法師晨間講話—天天讀經就是薰習 (第一集)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