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到晚,你是佛號多?還是妄念多?|悟道法師開示

我們很冷靜去觀察,從早晨到晚上,晚上要睡覺,這個一天我們念了幾聲佛號?是佛號多,佛的這個念多,還是妄念多?妄念就是製造輪迴,佛號是造淨業,淨業往生極樂世界,果報在極樂世界。兩個一對比,佛念得太少,妄想太多,妄念沒有中斷過,這就是念佛人多、往生人少的道理。念佛念得太少,念佛的功夫伏不住我們的煩惱習氣,壓不下來,這樣就不能往生了。佛號要有力量能把煩惱習氣控制住,這個人就決定往生。認識之後自己曉得,念佛是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沒有任何事情比這個更大,其他都是小事了。這樁大事,讓我這一生能脫離六道輪迴,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這樁事情,我們大家也共同勉勵,分秒必爭,念一句是一句,念一句有一句的功德,有一秒鐘的時間多念幾句佛號,這個是我們帶得走的,其他我們都帶不走。這一秒鐘沒有佛號,我們就空過了。我們現在有念佛機,幫助、提醒我們念佛,還有念珠,也是提醒我們念佛的。我們在走路的時候,沒事的時候,就提起念佛。所以沒有念佛,空過了,這個就是我們最大的損失。

節錄自: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第十九集)

這樣這一生為惡,過去生修的福報還是有限,你福報享盡就沒有了,這一生造的惡業,那個果報就現前。

有的人他壽命還沒有終了,他的惡報就現前,報應就出現,出了事情,家破人亡。為惡,沒有為善,今世享福,是過去生中修福沒有享到福,這一生這個果報現前,來享過去生修的福,是這個因果。所以因果是三世,不是只有這一生的。這就是說世間為什麼無惡不作的人,他還做大官、還發大財,好像他過得滿不錯的,原因就在這裡,不是他這一生修的,是他過去生修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果報它不能互相抵償,只有哪一個果報先成熟,哪一個先報,不是沒有因果報應。這一生所造的惡是這生的事情,他享的是前世修的福,前世的餘福沒有享完,他還是繼續享那個福報。

下面望西法師說:「今依造惡,宿善滅時,善神捨去,故今世遭厄,此厄為痛。」過去生修的大善大福一直享,沒有繼續修福,一直造惡業,或者惡業造比較大、比較多,善修得比較少、比較小,這個福報享盡了,善神就離開,離開,你就沒有依靠,罪報現前,苦果就來了,這個就是痛(痛苦的痛)。

今世遭厄,厄就是災難。這是你壽命還沒有終了,就遭受到家破人亡,病苦纏繞,我們俗話講叫活受罪,活著不是享福,活著受罪。這個我們也看到很多,真的活受罪。我們看到很多醫院病人,看了真的也是很可憐。那回頭想一想,我們自己會不會這樣?這個都是我們個人(自己)要去深思的一個問題。所以這個痛是花報、現世報,死了之後的果報是無間地獄。

節錄自: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第二十二集)

你看《感應篇》講,你要去觀照善念跟惡念,現在起個念頭是惡念還是善念,你自己要清楚;自己不清楚,惡念起來,隨著惡念一直發展下去,那就造惡業了。如果惡念起來,發現這是惡念,把它轉過來,世俗就用善念,我們念佛人用淨念。念佛人不管善念起來、惡念起來,統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這一念叫淨念,叫淨業。當我們看到喜歡的東西起貪心了,我們這個時候要觀察到已經起來了,你要去控制,念佛就是控制它。比如說我們看到一個自己喜歡吃的,貪吃的念頭起來,這個很自然,喜歡吃的多吃一點,不喜歡吃的吃得就生煩惱。喜歡吃的生貪心,不喜歡吃的生瞋恨心,那不是貪瞋痴嗎?所以過去我常常發現,我吃一餐飯就起貪瞋痴,生了多少煩惱?穿衣吃飯統統是修行,怎麼修?就是在起心動念。你發現貪瞋痴,外面這些是對象,對象有順你的意思,喜歡的貪;不順自己的意思,瞋,討厭、排斥,瞋恨心;糊裡糊塗就愚痴,是非善惡不明白,渾渾噩噩的,心不開朗,愚痴、傲慢,貪瞋痴慢疑五大煩惱常相隨。這些念頭起來,我們要發現,我現在起了這個念頭,趕快把它降下來,把它轉過來,這樣功夫才會得力。所以我們念佛就是用念佛這一念把貪瞋痴慢這些妄念代替過來。

節錄自:金剛經講義節要(第二十七集)

在《西方確指》裡面,覺明妙行菩薩也教我們一個方法,我們人總是有得失心,有得失,再少的都有個得失。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問他的弟子,他弟子說怎麼斷五欲六塵、貪瞋痴這些心?覺明妙行菩薩就給他的弟子講,也是跟我們大家講的。他說人家拿一塊錢給你,你會不會歡喜?一塊錢很少,古時候一文錢就像我們現在台幣一塊錢,一塊錢可能掉地上,你不一定會去撿。但是有人給我們一塊錢,心裡上會歡喜;等一下一個人從我們手上把那一塊錢搶走了,我們心裡就會有失去的感覺,有得有失。要怎麼修?就是人家給我們,你也如如不動,人家一下搶走了,你也好像沒有失去一樣,也沒有得到,也沒有失去,從這個地方練,從少練到多。這個原理就是布施,你慢慢捨,捨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再大的財物,譬如說你鈔票一大疊掉了,就像掉衛生紙一樣,沒感覺,那功夫就相當高了。從這個地方去練。

早年老和尚在四十年前他就是修這個,就是鈔票很多掉了就像掉衛生紙一樣,這個功夫就相當高了。我們的心,你慢慢就會恢復到清淨,所以要捨。這個功夫實在講,我們一般人還是不容易做,捨掉了,我明天生活怎麼辦?會有這個顧慮。因此印光祖師才勸我們要學《了凡四訓》,你要明瞭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命中有的,你要丟也丟不掉,命中沒有的,你要怎麼想盡辦法去求,你也求不來。所以修這個,印光祖師教我們還是從《了凡四訓》,真的是很有道理。

節錄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十集)

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濁水就比喻我們現在這個五濁惡世,遇到這些污濁的事情,念一句佛號就把它轉過來了,就轉五濁變成五清了。因為這句佛號是清珠,濁水就是比喻五濁惡世,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人事物都污染很嚴重,造惡業。所以人家罵我們一句話,你要念阿彌陀佛,就轉過來了。所以今天我看中國時報,有報了一篇台北市長柯P,人家都批評他,他去拜訪法鼓山的果東法師。果東法師教他一句說,如果人家講你怎麼樣怎麼樣,你就回答「我佛慈悲,阿彌陀佛」。他就講「我佛慈悲,阿彌陀佛」,的確就轉了。他罵得再惡毒的話,你念阿彌陀佛就轉了,就把濁轉成清的了。所以人家一直罵,你就一直念佛,他是五濁,念佛就轉他的濁,就轉他的。人家罵我們一句髒話,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清淨的,就把他那個污染、髒的轉過來了。

節錄自:金剛經講義節要(第十九集)

我們淨老和尚學佛得力於三個老師,第一個是方東美教授,介紹他入佛門。第二個老師就是遇到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勸他修什麼?看得破、放得下,六個字。我們老和尚就請問他,說佛法這麼好,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入進去?章嘉大師停了半個小時才跟他講,「有」。有,又停十分鐘,再跟他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講很慢。我們師父又問,從哪裡下手?「布施」,也講得很慢,兩個字。他說我沒錢。那個時候我們師父到台灣去當軍人,薪水很少的,只能勉強餬口過日子,哪有錢布施?他說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他說這個倒是有。你有一毛你就布施一毛,有一塊就布施一塊,不是要你有很多錢才布施。他說這樣可以。

他回去也就真正修了,有一毛布施一毛、一塊錢布施一塊。以前早期我聽他老人家講經,他說剛開始在修布施像割肉一樣。這個我可以體會,特別人是窮的時候。以前我們看那些老人,因為日子苦、窮,所以賺到錢都捨不得花。以前我們台灣很多一些老人家,賺了錢都放在床鋪底下,死了以後人家才發現。這些老人家很可憐,沒有聞到佛法。所以窮困的人要布施難。實在講,富貴的人要他布施更難,更不容易。所以他就一毛、一塊布施,當時他已經開始接觸佛法,就到寺院裡面,有人拿個本子,要印經、要放生,還有做義診,醫療義診,這三方面,有多少他就隨喜多少,一毛、一塊這樣隨喜。他剛始布施很勉強,像《了凡四訓》講的「始則勉強,終則泰然」,剛開始布施很勉強,後來慢慢布施就很自然了。布施出去,回來會多一些,多就趕快再布施,一直布施。他說修了半年,他就有感應了,修了半年,他說他想要什麼東西就有。他要的主要是經書這一類的,半年他就有感應。修了一段時間之後,有很多事情可以預知,可以預先知道,心比較清淨了。

節錄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九集)

一個人如果沒有改造命運,就是根據過去生造的業,這一生就是這麼走;如果你懂得《了凡四訓》的道理,改造命運,數就變了。特別我們學佛了,你有修行,命運就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如果沒有大善大惡,不是大修行人,一般都是根據過去生造的業,這一生受的命運沒有什麼變化,高明的算命先生的確可以算得很準確。

節錄自:護國息災法語(第三集)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這就是發願,我們願意求往生西方淨土,九品蓮花做為我們的父母,因為往生西方是蓮花化生,不是父母的胎生,蓮花化生。花開就見到佛,見佛即悟無生法忍,就是得到不生不滅,無量壽。不退菩薩為伴侶,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每一個,都是不退轉的菩薩做我們的伴侶。所以往生到西方,我們不會寂寞,非常的熱鬧,因為都是不退轉的菩薩,過去我們生生世世的同參道友,已經往生西方的,都在那裡等我們,所以那個地方非常的熱鬧。

節錄自:孝親報恩三時繫念法會隨緣開示(共一集)

佛經裡面講,一切眾生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這裡面說了一個公案,說「王克殺羊」,以前有一個人叫王克,殺羊待客,這羊要被殺了,看到客人就跪在客人面前流眼淚,你想想看羊也知道要被殺,希望能不要殺害牠,留牠一條活命,跪在客人面前求情,牠知道愛惜生命,我們看到這個情形,還忍心殺羊吃肉嗎?所以我們仔細觀察這些動物,你就能看得出來。

尤其我們放生,放生有時候放一隻龜、放一隻鱉。龜和鱉,在給牠做放生儀式,還沒有放,牠就知道感恩,龜一放出去,牠往往會回頭看你,這就是有靈性。一聽說人不殺牠,要放牠了,感恩,五體投地,種種表情我們能看到,知道動物跟人完全沒有兩樣。

凡是有生命的動物,牠被人抓到的時候,知道自己要被殺害,那種痛苦,我們從牠表情上能看到,垂頭喪氣,在裡面流眼淚,那種可憐的狀況,與人有什麼兩樣?而一切眾生真正是有眼沒有見到,有眼睛沒有看見;有耳沒有聽到,有耳朵也聽不到;有心沒有感觸到,沒感覺,任意的宰殺,滿足他的食慾,結怨造業無過於此。聖人教導我們「天道好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護生、放生,不食一切眾生肉,這個功德最大了,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第三十一集)

「念」,前面講過,一定要記住,我們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解同佛解,行同佛行,這叫『一心念佛』。不是只有口念,心還要跟佛一樣。心同行亦同,果然你的心願跟佛的心願一樣,你的相貌會改變,會變得跟佛一樣那麼莊嚴,相隨心轉。算命的也常說,我們的相隨著心在改變,你心慈悲,面相就慈悲,心如果很凶惡,相就會很凶惡,人看了就怕,所以相隨心轉。我們每天念佛,心願跟佛相同,不知不覺過了幾年,你的面相就漸漸變成佛的相貌。所以念佛功夫不用看別的,看面相就知道了,問題是心能不能轉相,轉到什麼程度?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四集)

老和尚也給我們講過很多次,早課是提醒,晚課是反省。我們做早晚課,有沒有提起觀照的功夫,如果懂得提起觀照的功夫,我們修學就會有進步;如果不懂得提起觀照,修學很難有進步。沒有進步就是退步,不進則退,這不可能說我不進也不退就停留在那個地方,你不進就退。就好像逆水行舟一樣,我們在逆流的水流當中船往前走,你一不走它就退了,不會說船停下來就停在那裡,也沒有進,也沒有退,你一停下來它就馬上退,不進則退。

節錄自:沙彌律儀(第十七集)

心心念念,心裡頭有佛,這個人成佛就非常快速。佛怎麼來的?佛是心成的,佛也是心想產生的,我每天想佛,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成佛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心裡念佛,心的念頭非常要緊,這不能不知道。我們的身體、生理完全受念頭控制,受念頭的影響。心念清淨,身體就清淨,身體清淨就健康長壽。心裡常常念佛,這是最健康的。如果一天到晚念病、念老,這種想法是最不健康的,這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要將這個念頭轉過來念佛,念佛的智慧,念佛的光明,念佛無量的福報。佛的智慧、光明、壽命、福報,哪一個人的福報比佛還大?我們一念佛就統統得到了,一念佛就圓圓滿滿一切都得到了,所以一切行法裡頭沒有比念佛更好的了。念佛當中尤其是念阿彌陀佛,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念阿彌陀佛就等於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念到了,一個也沒漏掉。念阿彌陀佛的好處一定要知道。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五集)

印祖講念佛跟穿衣吃飯一樣。不念會怎麼樣?不念你就迷惑顛倒,好像你不吃飯,不吃飯你肚子就餓,你就沒有體力,不念佛,不念佛你就迷惑顛倒。所以大家想想,大家來念佛堂念佛,你沒有在念佛堂,你在家裡幹什麼?我在家裡用功。用什麼功?我們也沒看到,只能問自己,看自己在用什麼功。自己能夠用功當然最好,自己能夠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來念佛,這個是最好。如果自己常常會忘記,共修還是很有需要。共修是什麼?依眾靠眾,到念佛堂來不想念,自己不想念,耳朵總是要聽,這樣彼此互相依靠,互相幫助。所以古大德為什麼提倡共修?主要是為了我們末法時期眾生容易懈怠,容易受環境影響,所以才提倡共修。如果你不受環境影響,你自己一個人也不會懈怠,那不需要共修,你自己在家裡修也可以,就很好。但是如果你會受環境影響,自己常常會忘記,共修就很有需要。

節錄自:西方確指(第四集)

一般我們看到乩壇靈鬼來附身,他會講他是觀音菩薩,他是濟公活佛。這個以前跟我母親去乩壇,那我聽得很多,都是神、仙,不然就是歷史上的名人、偉人。是不是就是那個人?不一定。

這個事情在民國初年,佛門有很多居士去請教印光祖師,《印光大師文鈔》有答覆這些問題。有一些乩童,鬼神來附身,說他是什麼神仙、什麼佛菩薩來的。去請教印光祖師,是不是真的?印光祖師回答,也有真的佛菩薩來,但是不多,很少。大部分是靈鬼他想做好事,冒用佛菩薩或是這些歷史上偉人的名義,他希望透過這個做一點好事,也是勸人為善,幫人家解決一些疑難的問題,做好事,希望積一點功德。如果他一來說他是鬼,大家都嚇跑了,沒有人敢來,所以都冒用這個名義比較多。

印光祖師開示,大部分是靈鬼,真的佛菩薩神仙也有,不多。像《西方確指》是真的菩薩,西方菩薩來的。

節錄自:西方確指(第一集)

【願人有失】

這個存心就不好,我們不要有這樣的存心。希望別人有過失,存這個心就不好。希望他犯過失,趕快把他抓起來判罪,你存這個心是什麼心?這種心叫存心不良,這不是好心。我們應該存什麼心?希望人都不要有過失最好。你那麼希望他犯錯嗎?他犯錯對大家有好處嗎?沒好處!沒有好處,為什麼有這種心理、有這種想法?那個是錯誤的。所以我們應該希望人都避免過失,應該存這樣的心才對。不要存個心,希望別人犯過失,『願人有失』,這就存心不好。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直講(第二回)(第七集)

我們現在是凡夫,這些佛菩薩聖賢的經典,實在講是對治我們的藥方。所以佛稱為無上醫王,就是我們什麼病都能治,但是我們必須要有藥方,藥方就在經典,對治我們的病的。我們這個病最主要是煩惱病,業障煩惱這個病,對治我們煩惱習氣的這些症狀,讀經就像讀藥方一樣,我們拿到藥方要照這個藥方去抓藥,去吃這個藥,病才能治得好。

所以,讀誦是為了受持。讀誦非常重要,讀誦就是加深我們的印象,天天薰習,你如果每一天至少念一遍,那你印象會愈來愈深刻,就是在阿賴耶識裡面我們落下深入的種子。就是不斷的薰習,讓它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它就會產生它的效果,就是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你就會自己突然有智慧,知道怎麼去做。所以,讀經它有很深的道理。

節錄自:悟道法師晨間講話—天天讀經就是薰習 (第一集)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