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善財,圓證佛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 第111‒119集|悟道法師主講

🔹善財童子是什麼表法❓
🔹什麼叫自性❓
🔹一念可以展開為無量劫,無限長的時間可以給它濃縮成一念,為什麼❓
🔹為何佛菩薩好像沒有加持我們,是什麼原因❓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人人善財,圓證佛地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九集)  2023/5/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1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請大家翻開經本二十四頁,倒數第五行,從當中「善財一生皆全證故」,從這段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善財一生皆全證故。卷舒無礙。隱顯同時。一際絕其始終。出入亡於表裡。初心正覺。攝多生於剎那。十信道圓。一念該於佛地。致使地前菩薩觸事生疑。五百聲聞玄鑑絕分。融通無礙。一多交參。圓證相應。名為佛地。】

  我們今天從這段看起。善財他是一個修學大乘人的榜樣,我們一般講大乘菩薩,修學大乘佛法。善財是誰?我們不要去看觀音菩薩旁邊的有個童男童女,那個童子就是善財,我們要懂得他表法的意思。其實這個善財不是指定哪一個人,人人都是善財,一切眾生都是善財。這個人是誰?這個人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善財。你真正發菩提心,修學大乘佛法,你的名字就叫善財。善是善根,財是福德,就是你發菩提心,修學大乘佛法,你就已經具足善根福德,你就叫善財。所以講到善財,不要往外面看,看這個、看那個,要回頭看看自己是不是善財?自己有沒有發菩提心,修學大乘?如果自己發了菩提心,修學大乘佛法,有具足這樣的善根福德因緣,自己就是善財。所以善財不是別人,就是自己。『全證』就是圓滿,全證就是圓證,圓滿證得。不是分證,不是分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去證。善財童子他示現就是一生圓滿成佛,一生,當生成佛。《華嚴經》上圓教初住到圓教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個叫做分證,一個階位、一個階位的證得,叫分證。究竟圓滿的佛果叫全證,善財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叫全證。所以一定要懂得善財表法的意思,千萬不要誤會真有善財這個人、哪一個人,其實善財就是自己。

  《華嚴經》講的全部都是表法的意思,要懂得表法的意思,人人都是善財。童子是天真爛漫,沒有污染、沒有分別,稱為童子。我們看那個嬰兒、小孩子,他沒有污染、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取這個意思。就是童子他沒有受到污染,天真爛漫,他沒有分別執著。我們的心要回歸到天真爛漫,沒有污染,沒有分別執著,那就是童子,就叫善財童子。所以童子也是表法的意思,取童子他的天真爛漫,沒有污染、沒有分別執著,取他表這個法的意思,讓我們從這個表法當中去體會到,我們的心要像童子一樣。所以不一定是小孩子,老人也是可以做善財童子,只要你心地清淨,沒有污染,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那就是善財童子了。要這樣看,懂得表法的意思,我們才能夠在《華嚴經》裡面學得到東西。不然你看了好像在看神話一樣,就學不到了,要懂得表法,回歸自性。

  『卷舒無礙』,「舒」是展,舒展、展開。「卷」就是收起來,收回來。收攏起來是一微塵,我們現在或者是講濃縮起來變成一微塵,這個叫收攏;一展開,一個微塵一展開是盡虛空遍法界。卷跟舒是一不是二,展開或者縮小是一不是二,所謂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小,你也找不到最裡面的,到底小到哪裡?你找不到最裡面的。大而無外,也沒有邊際。比如說這個太虛空,你去哪裡找到邊際?所以大,大到沒有外,沒有邊際;小,小到沒有內,你也找不到內在哪裡。所以大小不二,內外不二,是一不是二。一微塵、一毛孔裡面有大千世界,一一毛孔、一一微塵皆如是,每一個毛孔、每一個微塵都是這樣。『隱顯同時』,「隱」就是沒有現相,是常寂光,常寂光一片光明,大光明藏。「顯」是實報土,我們一般講盧舍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盧舍那佛居報土,像華藏世界那是報土。十法界、四聖法界、六道法界,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十法界跟一真法界的實報土,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這叫顯。顯就是有這個相,現出這個相叫顯。隱就是沒有相,就是法身本體,常寂光。

  在《六祖壇經》,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說什麼叫自性?它具足一切,一切萬事萬法都是從自性所生的。具足就是沒有欠缺,它是圓滿的,沒有絲毫的欠缺叫具足,具足萬法。本自具足,它沒有顯現的時候是隱。隱就是隱藏起來,好像我們看電視機,開關把它關掉,螢幕一片空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又講了一句,何期自性,什麼叫自性?它能夠生萬法,萬法都是從自性生的。能生萬法是顯,本自具足是隱,隱顯同時。隱是能生、能現、能變,顯是所生、所現、所變,同時顯中有隱、隱中有顯。在明顯當中有隱,隱藏在後面的。好像我們看螢幕,螢幕打開,有節目出現了,但是當顯現出這些節目、這些現相的時候,有沒有隱?有,沒有離開這個螢幕。隱中有顯,你這個電視的節目關掉了,那些節目是不是沒有了?有,只是沒有顯。你現在開關關掉,把它隱藏起來,隱藏不現,不是說它沒有,它還是有,還是隱當中有顯、顯當中有隱,這個才是事實真相。

  所以禪宗參禪,參到明心見性,祖師大德常常考驗學人,測驗學人有沒有明心見性?就問性在哪裡?你說見性了,性在哪裡?性是長得什麼樣子?性就在萬相之中,他見到了。一切法沒有一樣離開性,相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性在相當中。古大德常常用金子來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這個做比喻。器就是金,金就是器,你離開那個器你也找不到金子,沒有金子也就沒有那些器,所以器跟金是一不是二。器造出來就一個相,但是它的本質是一樣的,你打造一尊佛像,它是金子;你造一個人像,它也是金子;你造一條狗,它也金子,它的本質沒有變,但是相不一樣。所以是一不是二,從本質來講是一,從相來看不一,性就在萬相之中,相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一際』,就是沒有分別,『絕其始終』,沒有始終。「一際」是我們常講的一念不生,不起心不動念。「絕其始終」,就是說前後念都斷了,沒有始、沒有終,沒有一個開始。一際,我們常講一念不生,不起心不動念;那你不起心不動念,有什麼開始、有什麼終了?開始、終了,總是我們起心動念的一個妄念。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就沒有始終,起心動念就有始終,始終是什麼?時間的概念。我們現在都有時間的觀念,但是時間不是真的。這個連科學家愛因斯坦都懂,時間跟空間都是錯覺。因為不是真的,所以無量劫可以濃縮在一念,一念是非常短暫的。這一念,如果照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當中那個一念,你說那個時間多短暫!那麼短暫的一念,一展開,變無量劫。就像那個一微塵一樣,那個物質,一微塵,一展開就是虛空法界,濃縮起來就是一粒微塵。所以念劫圓融,一念可以展開為無量劫、無限長,無限長的時間可以給它濃縮成一念。為什麼可以展開很長很長的時間,也可以濃縮到很短很短的時間?因為時間不是真的。如果真的,你就沒辦法這樣一念變成無量劫、無量劫變成一念了;因為不是真的,所以無量劫可以濃縮在一念,一念可以展開到無量劫。我們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入這個境界了。理一心不亂,是《華嚴經》講的圓教初住位菩薩的境界,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就是我們中國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境界。就是初住菩薩就入這個境界,分證即佛,從圓教初住開始,往上四十一個位次。這是講到明心見性,理一心不亂,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也就是禪宗講的破三觀,證入這個境界。

  我們人在這一生當中,無論你搞什麼,做什麼樣的事業,做得再大,官做得再大,做總統,壽命終了的時候你都落空。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縱然你做了地球的王,你命終了,你的地位、你的權勢、你的財物、你的家親眷屬,包括自己這個身體都帶不走,一場空。唯有業隨身,造作的善惡業牽引我們再去往生、再去投胎,其他什麼都帶不走,都落空了。唯獨念佛,這個不空。念佛叫什麼?叫淨業。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我們往生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亂,你就往生到方便有餘土;你念到理一心不亂,你就往生到實報莊嚴土。

  這個地方稍微解釋一下,要加一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特色它不在上三土,就在凡聖同居土。如果我們沒有信願,沒有真信、沒有發願要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娑婆世界,你念阿彌陀佛、或者念釋迦牟尼佛、或者念藥師佛,你念到功夫成片,你還是不能脫離六道,你往生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的人天善道,不墮三惡道,不能出六道;如果你在娑婆世界,比如說念阿彌陀佛,你沒有信願,沒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你念到事一心不亂,往生到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斷見思惑了;你念到理一心不亂,你可以往生到釋迦牟尼佛的華藏世界,實報莊嚴土了。往生到華藏世界有分證常寂光,還沒有圓滿證得常寂光,分證。到究竟圓滿成佛,才圓滿證得常寂光。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特色不在上三土,上三土你要念到事一心、理一心,破見思、斷塵沙、破無明,這個一樣的。極樂世界跟十方一切諸佛的世界不同的就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十方世界沒有出六道,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他出離六道了,他不但不在十法界、六道法界,他也超越十法界了,一真法界。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圓生四土,圓滿生到四土。你雖然還沒有斷煩惱,破無明,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你同時可以生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跟諸佛大菩薩一樣。這是什麼道理?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不是自己修到那個境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特色就是在凡聖同居土,煩惱一品沒斷,只要信願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你就超越六道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真的不可思議。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所以生到實報土,那就是法身大士,是分證位佛,就不是十法界的佛,他是一真法界的分證位的佛。『出入亡於表裡』,就是也沒有出、也沒有入。修五止、入六觀,有沒有入?沒有。為什麼沒有入?遍法界虛空界跟法性是一體,一體哪有出入。沒有出入,我們一般都有講出入,是什麼意思?你豁然開悟,那個叫做入,用入來形容、來比喻,迷了叫做出,實在講就是迷悟不同而已,沒有什麼出入。出入就是迷悟的一個代名詞。迷悟是一不是二,所以外表內裡,外表是法相,裡面是法性,裡外是一不是二。你找不到裡在哪裡,裡面,內,小而無內;外,大而無外,你也找不到邊際。所以裡外是一不是二,這是一個代名詞,主要是迷悟的不同,沒有真正有個出、有個入,這點我們一定要了解。

  『初心正覺』,「初心」是《華嚴經》上講的十信菩薩的初信位菩薩。圓教初住的初信位,他斷證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是一樣的,只有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得圓教初信位的聖位。初信,證得聖位,但是他並沒有出離六道,像小乘證得初果,斷見惑,證須陀洹果,但是還在六道。七信位菩薩斷煩惱的層次跟阿羅漢相等,八十一品思惑也斷盡了,見思惑都斷盡了,這是圓教七信位的菩薩,跟小乘阿羅漢斷煩惱,斷證功夫是一樣相等。見思惑都斷乾淨了,才能出離六道,往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就是方便有餘土,就不在凡聖同居土了。七信位是小乘的聲聞,八信是小乘的緣覺,九信是菩薩,十信是佛。這個是方便有餘土的,從七信、八信、九信、十信,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是十法界的佛菩薩。在天台宗六即佛講叫相似即佛,菩薩叫權教菩薩,不是實教的菩薩。實教就明心見性了,他斷見思惑、斷塵沙惑,但是還沒有破無明,他跟真正的佛很接近,但是還不是用真心,還是用阿賴耶妄心在修行,所以叫相似即佛。相似即佛他也修到斷見思、斷塵沙,但是無明沒破。所以這個是十法界的佛菩薩,不是一真法界的佛菩薩,修行的法間就很長。

  『攝多生於剎那』,多生多劫、無量劫前,沒有開悟的時候有;悟了,無量劫是一剎那,全在迷悟,都在迷跟悟。六祖講,「迷聞經累劫」,迷的時候,無量劫;「悟則剎那間」,你一開悟,一剎那的事情,所以全在迷悟。『十信道圓』,十信圓滿了。『一念該於佛地』,這個一念是他的功夫,這個一念就是理一心不亂,破無明,見到真性,證得法身,這個地位就稱為法身大士,他真的成佛了,他不是相似即佛,叫分證即佛,他往生到一真法界,往生到諸佛的實報莊嚴土,他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沒有了,他就是見到一真法界了。

  『致使地前菩薩觸事生疑』,地前菩薩是別教,不是圓教,是小教、始教、終教。這些菩薩聽到這個事情,對這樁事情生起疑惑,他修了這麼久,都還沒有成佛,怎麼看到他是個凡夫,一下就成佛了,哪有那麼快!哪有這回事!他不敢相信。『五百聲聞玄鑑絕分』,這是小乘。小乘雖然見思煩惱斷盡了,塵沙、無明煩惱沒斷,這三種煩惱他只斷一種,第一種見思煩惱。斷見思,他超越六道,不再生死輪迴了,但是還有塵沙、無明煩惱沒斷,所以只能證得小乘阿羅漢的果位。華嚴奧旨比喻做「玄鑑」,玄是玄妙,鑑是鏡子。玄鑑是我們的心性,明心見性,代表這個。我們的心性就好像鏡子一樣,能夠照一切東西。《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玄鑑是講我們的心性,明心見性就是這個。小乘沒有分,所以華嚴會上聲聞退席,法華也是五千退席,小乘他聽不懂,他就退了,他就不聽了。

  『融通無礙,一多交參,圓證相應,名為佛地』。「融通」是圓融通達。《華嚴經》裡面世尊略舉十種無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裡面你見到多,多裡面也見到一。多是事相,千差萬別,一是自性。「圓證相應」,證得究竟圓滿,這是智慧現前,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你迷惑的,一切究竟圓滿的覺了,明明瞭瞭,這叫圓證,圓滿證得,沒有一樣不相應。這是《華嚴經》的總結。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一體怎麼能分?分就錯了,分就迷了。這個相應是圓滿的,性跟相相應,理跟事相應,因跟果相應。相應也是無礙的意思,理無礙,道理沒有障礙;事,事相上也沒有障礙;理跟事也沒有障礙;事跟事也沒有障礙,所以稱為四無礙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華嚴》講到事事無礙,這叫佛地。佛是覺,大覺,究竟圓滿之覺。佛地就是還源,這個叫妄盡還源觀。如果修到還源,就恭喜你,你就證得佛果,你還源了,你妄盡還源了,還到本源。

  世尊示現說法也是遍一切處,在《華嚴經疏鈔》裡面講,「謂毘盧遮那如來現法界無盡身雲」,毘盧遮那能現,毘盧遮那是法性,這是法身佛,毘盧遮那是法身佛。法身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相,我們現在講動物、植物、礦物、虛空,一切萬相就是毘盧遮那所現的身,沒有一樣不是,沒有一樣離開毘盧遮那,沒有一樣離開法身。都是這個法身所現的,所以叫做無盡的身雲,形容比喻身像雲一樣無盡,重重無盡的。「遍周微塵剎海」,微塵是小世界,剎海是最大的,沒有不周遍,遍到微塵,遍到剎海。剎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像海那麼大、那麼多,但是這個法性沒有不周遍的,因為它遍一切處,再大也沒有離開法性。所以諸佛菩薩無時無刻不在,是常在,我們叫做常住。諸佛菩薩在哪裡?就在我們身上,我們身體上面,我們身上每一個毛端都是,我們身體這個毛端都是,每一個細胞都是,沒有離開我們。而我們自己的真身就是毘盧遮那,你什麼時候找到毘盧遮那就叫成佛,你見到法身了。在禪宗講,你把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你找到了,你見到了。這是我們學佛人,無論你學哪個法門,最終極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到最後都是這個目標。毘盧遮那周遍法界,「常說華嚴大經,令諸眾生咸歸性海」。毘盧遮那說法有沒有停止?沒有。《華嚴經》一分一秒都在宣說,一分一秒都沒有中斷過,沒有暫停。所以說《華嚴經》的目的是教我們妄盡還源,歸性海就是還源,回歸到我們自性的大海。

  「說遍十處」,說法遍十個處所,這是舉例,我們要懂得表法。「一、說遍閻浮提」。閻浮提就是我們現在住的地球,就屬於閻浮提。釋迦牟尼佛初成佛時在定中講《華嚴經》,佛成道,在定當中第一個講的就是《華嚴經》。我們今天在這個小道場學習《華嚴經》,這個是相,實際上毘盧遮那佛無所不在,小到微塵,大到宇宙。毘盧遮那佛說《華嚴經》從來沒有停止,沒有暫停,不斷的在說,只是我們看不懂。我們如果懂了、明白了,那真的《華嚴經》從來沒有停過,處處在宣說。

  「二、說遍百億同類一界」,百億閻浮提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佛不止對閻浮提說,是對整個娑婆世界說。我們這個閻浮提叫南贍部洲,南閻浮提是在我們整個娑婆世界的一個局部,所以不是只有對南閻浮提說的,是對整個娑婆世界說。

  「三、說遍異類樹形等剎」,太空當中大星系的形狀不一樣,就那個星球的形狀不一樣,有樹形、江河形、迴轉形、有四方形、有三角形,我們居住的銀河系是螺旋形的。形狀不一樣,每一個世界、每一個星球,星系的形狀不一樣,很多。所以說遍異類樹形等剎,舉出異類,就是不同的,像樹這種形狀的世界,還有江河、迴轉、四方形、三角形,我們這個銀河系是螺旋形的。很多很多,不同的形狀,這樣的星球也都在說《華嚴經》。

  「四、說遍剎種」,大世界是有很多層次的,像大樓一層一層的。「最中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有世界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而為世界之種,攝二十重佛剎微塵數世界,乃至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佛在這個世界種常演說法,說《華嚴經》。這個是說遍佛剎種,無論哪一個佛剎、哪一層的佛剎,說《華嚴經》都遍滿所有的剎種,一個也沒漏掉。

  「五、說遍華藏」,一個華藏世界有十個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

  「六、說遍餘剎海」,「華藏世界之外,十方各有無盡法界剎海。而一一剎海,如來遍於其中常說斯經」。除了遍華藏,還遍餘剎海(其他的佛剎)。這個海是形容太多了,無量無邊,華藏世界之外,十方世界個個都有無盡法界的剎海,那個就說不盡了。每一個佛剎,一一佛剎都有如來在那個當中說《華嚴經》。

  「七、說遍前六類剎塵」,每個佛剎都是微塵聚集的,前面六種剎,要是從微塵上講,說不盡。「彼諸剎土皆以塵成,一一塵中皆有佛剎」,如來遍彼塵內剎中講經說法。從微塵上講是說不盡的,彼諸佛剎土皆以塵成,都是微塵來形成的,一一微塵當中也都有佛剎,如來也都遍滿彼塵內剎中講經說法,也都在裡面說法。

  「八、說遍盡虛空界」,「盡虛空界,但可容一毛端之處,各有無邊剎海,如來於中常轉法輪」。盡虛空遍法界,你只要可以容納一毛端這麼小的一個處所,在這麼小的一毛端之處,個個都有無邊剎海在裡面。這個我們真的是不可思議。如來在這個當中常轉法輪。

  「九、說遍猶帝網」,「如來演說此法,遍諸剎塵,猶如帝網無盡」。這個就像帝釋天那個網一樣,重重無盡。如來演說此法,說《華嚴》也是遍諸剎塵,像帝釋天那個網一樣重重無盡,都在說法。

  「十、餘佛同」,一佛(毘盧遮那佛)既然如是,「餘十方佛亦復如是,遍諸剎海恆演此法。一尊佛是這樣,所有一切諸佛都一樣,所以佛佛道同,餘佛同,都是一樣。十方諸佛也是一樣,也是遍諸剎海恆演此法,也都在講這個法,講《華嚴經》。這是略略給我們介紹,諸佛弘法利生永遠沒有休息、沒有間斷。這裡面還有一層很深的意思,佛法是教學,要記住,佛的道場是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從三十歲開悟,一直到圓寂,從來沒有休息過。白天我們看到他對人說法,同時也對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眾生說法,樹下一宿,沒有躺下來睡覺,都打坐。打坐的時候佛在定中說法,也沒中斷。我們從這些地方認識佛法的本質,認識真正的佛法,佛就是講經說法,才知道佛恩廣大。

  《華嚴經疏鈔》講如來十種恩,我們要知道知恩報恩。「一、發心普被恩,謂如來最初發菩提心,修習勝行,成就功德,皆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樂」。佛為了普度一切眾生,幫助眾生妄盡還源,教化眾生,現身說法,從無間斷。第二,「難行苦行恩」,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為求法不惜身命,為了求法不惜自己的身命。「三、一向為他恩」,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一向都是為他、為眾生。第四,「垂形六道恩」,六道很苦,佛菩薩在六道示現,要度人道就受人身,就跟我們一樣,到人間來投胎;度鬼道的眾生,他就現鬼身;在畜生道度畜生,就現畜生身。要度一隻豬,他就現一個豬身去度那些豬。只要善根深厚,無論在哪一道的眾生,都會得到佛菩薩的幫助。

  「五、隨逐眾生恩」,發菩提心的人、求佛道的人,諸佛菩薩追隨他、幫助他。如果這個人貪圖名聞利養,佛暫時就讓他去,等到他的苦受盡,想回頭,佛菩薩不捨棄他,只要肯回頭,佛菩薩都幫助,這個恩多大!我們認為佛菩薩沒有照顧我們,其實錯了,能每天念幾句阿彌陀佛、讀幾段經典,那就是佛菩薩沒有離開你。佛菩薩對眾生的加被,是自己有一分誠敬,佛菩薩就加持一分神力,佛菩薩就不斷的在加持。自己有十分的真誠,對於佛法的修學能真正做到樂此不疲,就會明顯的感觸到佛菩薩在保佑你,完全在我們自己的心態。佛菩薩好像沒有保佑我們,肯定我們自己有過失,他的威神都在加被,加不上,不是佛菩薩不加持,我們不接受,我們排斥,自己形成障礙,不是佛菩薩不加持。佛菩薩的加持都是不斷的,而且普度眾生,好像陽光普照,你自己沒有障礙就接收到陽光了,如果自己弄個傘去把它遮起來,自己形成障礙,不是陽光沒有照你,你自己障礙自己,跟這個道理是一樣。

  第六,「大悲深重恩」,特別是見到眾生造惡,看到眾生墮三惡道,佛菩薩的慈悲心自然就流露,我們的緣如果具足,就得到佛菩薩的救護。如果我們能斷惡修善,依照經教所講的修行,加持的力量就非常明顯,在這一生當中沒有不成就的。

  「七、隱勝彰劣恩」。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早就成佛了,他的相是報身,在實報莊嚴土,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勝,殊勝。他到人間來,人間人造的業太重,感得的身相都不好,都很醜陋。如果你現那個殊勝的身,就把我們這些凡夫都嚇跑了,不敢親近他。所以佛到我們這個人間來示現,他是示現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我們人中看起來就很殊勝,好像還可以接受。如果現一個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就不敢接受了。所以隱勝彰劣。

  「八、隱實施權恩」。實是大法、究竟法,太深。佛對小根器、劣根,沒有辦法接收高深的理論,就講淺一點,講人道,講孝順父母、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幫助你來生能生人天善道,不墮三惡道。如果你覺得六道不好,想超越,那就給你講聲聞、緣覺的佛法,這是權,權巧方便。佛非常慈悲,真實的不說,說了大家聽不懂,等待機緣成熟再說。先教給你這些小法,小乘法、人天法,你聽了就明白,你就會樂意歡喜的接受。

  「九、示滅令慕恩」。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教學四十九年,他老人家走了,讓後人永遠懷念他、仰慕他。他的遺教經典還在,我們要認真從遺教上來學習。

  「十、悲念無盡恩」,「如來悲念一切眾生,故留餘福教以救濟之。如示同人壽住世百年,而八十入滅」,留二十年的餘福,以蔭末法時學佛的弟子。佛留二十年的福報,給我們末法時期的四眾弟子來享他老人家的福。他原來是住世百年,八十歲就入滅了,這個二十年的福報留給我們末法的佛弟子。「復留三藏教法,廣令眾生依之修行,皆成勝果」,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經典,這個是悲念無盡恩。下面講:

  【然此觀門名目無定。】

  『名』是名詞,『目』是題目,沒有一定,他給我們選的名詞是「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若據一體為名。即是海印炳現三昧門。】

  『一體』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如果根據「一體」來定名稱,就是『海印炳現三昧門』。海是比喻真如本性,印是印象,海水很平靜的時候,四周風景都照在海面,照得很清楚。「炳現」是清楚現相。「三昧門」就是清淨心,自性本自清淨。

  【若約二用而論。即名華嚴妙行三昧門。】

  從一體起兩種作用:依報,現象發生了;正報,「我」出現了。從『二用』來定名字,那就是『華嚴妙行』,華嚴是依正,這個發生太奇妙了。

  【若據三遍為言。即是塵含十方三昧門。】

  三種周遍,「周遍法界」,依報、正報皆周遍法界;「出生無盡」,依報出生無盡;正報,我自己出生無盡是妄念不斷;「含容空有」,你本來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塵含十方』,一粒微塵裡面有十方世界。

  【若準四德為名。即名四攝攝生三昧門。】

  『四德』,就是性德裡面基本的四大德行。「隨緣妙用」,諸佛如來應化在人間,眾生有感他就現身,這就隨緣;雖現身,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妙用。「威儀有則」,個人是個人最好的樣子,家庭是所有一切家庭的最好的樣子。「質直柔和」,就是存心正直,態度柔和。「代眾生苦」,為什麼要修行、護持正法?盡心盡力都是代眾生受苦。攝受眾生,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條就是落實這四種性德。

  【若約五止而言。即為寂用無礙三昧門。】

  『止」是放下,放下就無礙,不放下那就很苦。『寂』是寂靜,動靜不二,動中有不動,不動中有動,動跟不動是一不是二。身動、心不動,事動、理不動,相動、性不動,沒有障礙!理不障礙事,在事相上是事事無礙的法界。

  【若取六觀為名。即是佛果無礙三昧門。】

  『六觀』終極目標是教我們成佛,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是如如佛,你本來是佛。

  【如是等義隨德立名。據教說為六觀。】

  名是假名,『隨德立名』。這是教學,稱它為『六觀』。

  【隨入一門。眾德咸具。】

  前面講的六門,任何一門,你要是入了一門,一切都入,都是見性。不見性,你就無法契入這個境界。

  【無生既顯。幻有非亡。】

  這是講理事無礙,『無生』是性,『幻有』是相、是一真法界、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性見到了,相還在,相沒有滅掉,礙不礙事?相沒有礙事,根本就不礙事。性是真的,相是假的。好比電視屏幕裡面的畫相,無生是屏幕,屏幕什麼都沒有;它能夠顯相,它所顯的相是假的。屏幕沒有妨礙這個相,相也不妨礙屏幕。屏幕確實沒有污染,我們把頻道一關,乾乾淨淨,電視的屏幕沒有落一點痕跡,這是比喻我們的自性。真妄可以同時存在,彼此不相妨礙。

  【攝法界而一塵收。舉一身而十身現。】

  這是講事事無礙。

  【如斯等義。非情所圖。識盡見除。思之可見。】

  《華嚴經》、《還源觀》的義理無有窮盡,太深廣。『情』是情識。『圖』是理解、得到。如果你用思惟、思考,《華嚴經》決定你參不透,沒有辦法明瞭它的意思,你用思考,無法理解的。要離心意識參,你用思考、思惟,你不能了解它的意思、教義。『識盡見除』,八識放下了,不用八識,轉八識成四智,那你就見到真相。妄想分別執著愈輕,你就能愈契入一點;要是太重,妄想分別執著很重,那根本不能入門。

  【余雖不敏。素翫茲經。】

  『余』是賢首國師自稱。『翫』是學習。他說我雖然不聰明,可是我很喜歡《華嚴經》,專門學習這一部經。

  【聊伸偶木之文。式集彌天之義。】

  這是他謙虛。他自己寫這篇文章、這篇論文,用這種粗拙的文字,『式』是嘗試,『集彌天之義』,《華嚴經》的教義是廣大無與倫比。賢首國師很謙虛,說他寫得很粗拙,來解釋《華嚴》廣大無比的教義。

  【備尋諸教本。集茲華嚴觀。文約義無缺。智者當勤學。】

  這段是勉勵我們。文很短,意思是圓滿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應當勤學。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經到這裡講圓滿了。祝福諸位同學,我們要認真的學習,希望在我們這一生當中真正做到妄盡還源觀,就不辜負賢首國師他著作這篇《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的慈悲心了。《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學習到這裡就一個階段的圓滿了。我們下一次再學習黃念老的《華嚴念佛三昧論》,這個跟我們念佛法門、跟《華嚴經》相關的道理,也是我們念佛人學習很重要的一個論。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梵網經》講,佛這一次到這個世界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現在怎麼不來❓
🔹授記有什麼用意❓
🔹善財是修學大乘人的榜樣,這個人是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用持名念佛,修習五止六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八集)  2023/4/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18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三頁倒數第五行,從第二句經文看起:

  【如善財童子。從祇桓林中漸次南行。】

  『祇桓林』是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我們常常誦《彌陀經》,很熟悉了。這裡講「祇桓林」就是祇樹給孤獨園。『漸次南行』,「南」在這裡不是東南西北那個南,不是方位那個南,這個南是表法。在五行當中,南方是丙丁火,火就代表光明,火光代表光明,光明的那一方就叫南方。只有善知識在那裡講經說法、教學,那個地方就叫南方,所以不是東西南北那個南。這是舉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都是往南。

  我們再看下面一句:

  【至毘盧遮那莊嚴大樓閣前。】

  『毘盧遮那』是法身佛。法身沒有現相,它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在淨土宗稱它作常寂光,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在淨土叫常寂光,在《華嚴經》就叫做「毘盧遮那」,這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永遠清淨、永遠不動。「毘盧遮那莊嚴大樓閣前」,這個大樓閣就是華藏世界,也就是指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它現相了,現出實報莊嚴土的相,現出華藏世界這個相。自性沒有相,我們真如自性,它是湛寂的。淨土宗稱常寂光,常寂光是一片光明,沒有相。自性是湛寂,它沒有相,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這個就是把自性清淨心變成阿賴耶。

  在《華嚴經》上,用彌勒菩薩的樓閣表阿賴耶的三細相。這是《華嚴經》的表法,彌勒的樓閣就是表阿賴耶的三細相,彌勒菩薩是唯識宗的祖師。我們自性迷了,變成八識,第八識就是阿賴耶。阿賴耶識的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就是無明。一念不覺,起了業相,這個業相就是一念不覺。第二是轉相,轉相就是見聞覺知,我們能見、能聞,我們有感覺,我們知道。第三是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物質現象。見聞覺知就是精神。這就是說明善財童子修行的功夫,他可以見到阿賴耶,見到第八識,阿賴耶。這是什麼位次?等覺菩薩;八地菩薩就知道阿賴耶的信息,彌勒菩薩代表等覺。這個都是表法,表他的修行的位次。

  【暫時歛念。】

  他暫時把心定下來。『斂念』就是把心定下來,念頭放下,一心恭敬。善財參到彌勒菩薩這裡。下面講:

  【白彌勒菩薩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

  善財童子去參訪彌勒菩薩,請求彌勒菩薩開他樓閣的門,讓我可以進入。這些也是表法。下面講:

  【彌勒彈指其門即開。善財入已還閉如故。】

  請彌勒菩薩開他樓閣的門,讓我進去。彌勒菩薩他就一彈指,就像電動門一樣,那個門自然就開了。善財人進去之後,這個門自動又關起來了。所以『善財入已還閉如故』,那門又關起來。彌勒菩薩一彈指,好像我們現在按遙控,一按,它就開了,他進來之後,門又關起來。善財進來之後看到:

  【見樓閣中有百千樓閣。一一樓閣前各有彌勒菩薩。一一彌勒菩薩前各有善財童子。一一善財童子皆悉合掌在彌勒前。以表法界重重。猶如帝網無盡也。】

  這些樓閣當中有沒有娑婆世界?有沒有我們的地球?有沒有台灣這個地區?有,重重無盡。有沒有我們自己?有。一一毛孔中現這個境界,一一微塵中現這個境界,這個是諸法實相。我們要是通達明瞭,做人不做一個好樣子行嗎?要是做一樁壞事,那也是丟人丟到盡虛空遍法界去了,不只你現前,十方諸佛如來全看見了。所以明白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很守規矩,做個好樣子,就不能給人看笑話,自自然然就規矩了,就不需要人去勸告。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本來是佛就得像個佛樣子。佛示現在十法界,無論示現什麼身分,都是這個身分當中的一個好樣子,好的模範。示現在人當中是好人,人的榜樣;示現在天道是天人的榜樣。這個道理懂得,然後才知道我們應該怎樣學佛。這個道理,儒跟道都講到,就是要修心、修行,把自己修好,才能給人做榜樣,給眾生做一個好的學習的模範。

  『樓閣中有百千樓閣』,實在講就是無量無邊,這個「百千」也不是一個數字,是形容很多,無量無邊。『一一樓閣前各有彌勒菩薩,一一彌勒菩薩前各有善財童子』,這個是『表法界重重,猶如帝網無盡也。』「帝」是忉利天主,帝釋天的宮殿有羅網,裝飾品,網的每一個交叉的地方它都有寶珠,寶珠會放光,這顆寶珠跟那顆寶珠,所有的寶珠都放光,光光互照,互相交映,美不勝收。佛常常舉這個帝網的珠來比喻我們的性德。我們的性德,我們沒有辦法用言語給它講清楚,也沒有辦法去想像。它的殊勝,我們講不出來,也想不到,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性德。性德,確確實實是大圓滿,沒有絲毫欠缺。本來就是圓滿的,本來都具足的,沒有任何缺陷。這個是誰?就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佛講這個經典,都是講我們每一個眾生自己本人,不是講別人。《華嚴經》從頭到尾講的是自己,就是自己的自性。真正把《華嚴》念通,才知道自己是無比殊勝。現在墮落成這個樣子,這不是自己本來面目。佛教導我們恢復本來面目。他恢復了,他明白了;我們還迷惑,不知道回頭。我們如果回頭了,那跟諸佛是一樣。

  佛門有句話講「回頭是岸」,我們回頭就融入如來性海,就融成一片了。佛把自性比喻作大海,這個大海真的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所有一切諸佛菩薩都是這個大海變現出來的。大海就是形容我們的法身,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好比大海一樣。你就曉得,原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量的這些菩薩跟我自己是一體,都是在這個大海當中,也就是說同樣在這個法身,同一個法身就是一體,沒有離開這個法身,佛菩薩覺悟了,我們還在迷惑顛倒。從體上講,從本體上講,我們絲毫差別都沒有,我們跟佛菩薩沒有任何差別,佛菩薩有,我們都有,佛講《華嚴經》第一句話就是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因為有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諸佛他從妄想執著回頭,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回歸自性了。佛菩薩能回頭,我們能不能回頭?能,肯定能,總有一天會回頭。不覺悟,在六道輪迴裡面,再轉幾個圈。你還不覺悟,就要繼續六道輪迴,再輪迴幾次;到什麼時候真的覺悟,就回頭了,覺得搞六道輪迴沒有意義,也是恥辱。佛菩薩得大自在,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受極大苦,這個是我們的恥辱。我們本來跟諸佛如來是一樣的,為什麼諸佛如來得大自在,我在六道裡面受生死輪迴之苦?想到這裡,我們的羞恥心就生起來了。

  我們能不能在這一生成就?所謂當生成就,當生成佛,理論上講沒有問題,決定能成就,關鍵在我們自己肯不肯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就了,就回歸性德。這關鍵是我們放得下放不下,如果這一生還放不下,那還要繼續輪迴,輪迴到哪一生哪一世真正覺悟、放下了,當時就成就了。我們希望這一生成就,這一生就要放下,要徹底放下。懂得《華嚴經》裡面表法的意思,你才知道從早到晚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全部都是華嚴境界。華嚴境界不在別的地方,當下即是。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分明在目前。」在目前,當下就是,只是我們迷了;覺悟了,當下就是。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此明善財童子依此華嚴法界之理。修行位極。頓證法界也。此舉一樓閣為主。一切樓閣為伴也。故云主伴互現帝網觀。亦是事事無礙觀也。】

  善財童子依照《華嚴經》所講的理論方法,真幹,真正修,一生就證得圓滿的佛果,不是證得等覺菩薩,是妙覺位,『位極』就是地位達到最高。他是頓證,不是漸證;他是圓證,不是分證。一生他就成佛,成究竟圓滿佛,這是圓證,不是分證,也不是漸修漸證,他是圓頓的證入。《華嚴經》把性相、理事、因果講透了,講得很透徹,這些性相、理事、因果講得很明白,我們雖然只是解悟沒有證悟。我們還沒有像善財頓證、圓證,我們現在學習《華嚴經》是解悟,理解了,還沒有證悟。解悟對我們現前修行,對我們往生證得的品位高下會有很大的幫助,幫助我們提升品位。這部經不是跟我們修學不相干,《華嚴》是大總持法門,它能幫助一切法門,無論你修哪個法門,《華嚴》的理論方法對我們都有很大的幫助,不僅是淨土法門。《華嚴經》對淨土法門有很大的幫助,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部《華嚴經》的總綱領: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華嚴經》在佛法裡面稱為根本法輪,像一棵樹一樣,《華嚴》就是一棵樹的根、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門,就像這棵樹的枝葉花果,這個根滋潤所有的枝葉花果,所有的法門都得到《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滋潤,我們才曉得這部經它的殊勝之處。經典學習的道場所在之處,就是佛菩薩所在之處,這個地方再小也是大道場,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宣講、弘揚的是諸佛菩薩的第一經,它怎麼不是大道場!確實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們同學遇到了,要十分的珍惜。

  賢首大師舉《華嚴經》五十三參末後這一參,彌勒菩薩會。『舉一樓閣為主,一切樓閣為伴』,顯示出主伴互現重重無盡的境界,這是清涼大師講的四種無礙裡面的『事事無礙』的境界。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此上所述六重觀門。舉一為主。餘五為伴。無有前後。始終俱齊。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

  這個才是法門的真相,沒有先後、次第,五止沒有先後(沒有哪個先、哪個後),六觀也是如是。我們學一種就可以,你只要學一觀,其他五觀都在裡面。任何一觀,含攝其他的五觀,你只要學一觀就可以,這個也就是《華嚴經》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理論。修止也是一樣,這個五止,看你選擇修哪一種,完全是看自己的根性、自己現前生活環境,我們用哪一種方便就用哪一種,沒有拘束,每個人不一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這個五止六觀,你選擇一個來修,也就含攝其他的,就是很奧妙。所以這個都是互為主伴,舉一個為主,其他都是伴。所以舉出一個,包含其他五個。下面舉例:

  【此理喻如圓珠。穿為六孔。隨入一孔之中。即全收珠盡。此亦如是。開為六門。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圓滿教理。法自爾故。】

  這個道理,這裡用一個圓的珠子來做比喻。這段文用一個圓珠做比喻,好像一個珠子圓的,把它穿為六個孔,六個洞。『六孔』就代表六觀,我們前面講這六種觀法。這六個孔,無論你從哪一個孔進入,進到裡面都一樣。在外面是六個門,入進去之後,一門;就好像一個講堂開六個門,講堂外面,東西南北的門不一樣,進到裡面都一樣,進去你全部都得到了。大乘佛法亦如是,大乘佛法就是這樣,你從哪一個法門修到明心見性都是一樣的,所以祖師大德們常常勸導我們,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都通了。如果我們不用五止、六觀的修行方法,我們用持名念佛也行,萬緣放下就是止,五種止都全部在裡面,一句名號六觀全收!我們觀什麼?觀阿彌陀佛。《觀無量壽佛經》講,觀阿彌陀佛有十六種觀法,第十六觀就是持名念佛,超過前面十五種觀法。所以過去雪廬老人講,前面十五種觀法都著相,你不著相,你就觀不成。既然用那麼長的時間,印象深刻,譬如觀想念佛第一觀,觀「落日懸鼓」,太陽紅紅的掛在天邊,還沒有下山,陽光不刺眼,紅紅的掛在山邊,像鼓一樣,觀這個景象。看到什麼時候這一觀才觀成就?你睜開眼睛,這個紅紅的太陽在你面前;閉著眼睛,紅紅的太陽也在你面前,清清楚楚,它沒有消失掉,這一觀才觀成,不容易。觀成之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把這個相除掉,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不容易觀成就,要除掉也不容易。持名念佛這一觀不著相,就一句名號,所以它排在最後。這壓軸好戲,好像我們世間演戲,壓軸戲擺在最後,這是持名念佛。

  『法』是一切佛法,大乘教說: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是覺悟的意思,是通達明瞭的意思。一法明瞭的時候,法法皆通,世出世間沒有一法你會有障礙,為什麼?一法圓圓滿滿含攝一切法。問題是你沒有把障礙除盡,障礙是妄想分別執著,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除盡,任何一法都圓滿顯現出一切法。這是自性的性德,本來就是這樣。

  《華嚴經》上說,「佛十種教化不失時」。為什麼要說這個?我們學經教,深感佛的恩德太大;知道這個恩德之大,才會發起報恩之心。「一、成等正覺化不失時」,佛教導我們,他要示現成佛,讓我們親眼看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三十歲為我們示現成無上正等正覺,不示現這個相,我們這個世間就沒有佛教。他是建立佛陀教育的創始人,所以我們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佛陀教育最原始根本的老師,所以稱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自己稱為佛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是師生的關係。菩薩、阿羅漢也是佛的學生,跟我們是同學的關係,但是他學得比我們早,成就比我們早,他是學長。所以佛教不是宗教,是教育。佛教要真正再興旺起來,一定要恢復它的教學,而不是現在這個經懺法會,這個不能興教。「謂如來出現世間,成佛道已,隨機應感,適彼時緣,而起化導,是為成等正覺化不失時。」機是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來應。釋迦牟尼佛慈悲為我們示現做這個樣子,為什麼說示現?《梵網經》講,佛這一次到這個世界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現在怎麼不來?時節因緣。時節因緣沒到,佛不會來示現;因緣到了,才會示現。所以佛到這個世間是度人成佛的,看看眾生緣成熟了,一接受佛的教誨,他就能理解、就能接受,就能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佛就來示現,來幫助我們。如果我們的煩惱習氣還放不下,他就暫時不來。等到我們的時節因緣到了,我們真正能放下,佛就來示現成佛,教導我們。

  「二、成熟有緣化不失時」,佛法講時節因緣,緣成熟,佛菩薩就來示現。所以過去雪廬老人常教導大家廣結善緣,結法緣,緣結得愈多,將來你成佛的時候,度化眾生就愈多。「謂如來了知眾生善根成熟,隨時化度,咸令解脫,是為成熟有緣化不失時。」你對人間留戀,還不想離開,佛教你修十善業道,教你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都不出六道輪迴的,教你斷惡修善,教你來生再得人身,來生比這一生更殊勝。這個我們所謂人天乘佛法,現在很多寺院提倡人間佛教,就是求人天福報。這是佔大多數,很多寺院提倡人間佛教,來生希望再來作人,或者更高的生天。佛就教你修十善業道,淨業三福第一福修好了,來生能得人身,上品十善就生天,但是不出六道。如果你覺得人太苦,聽說天上不錯,佛就幫助你生天,天有二十八層,你要到哪一層去,把生天修行的理論方法教給你,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行,就能滿足你生天的願望。你要作人,滿足你作人的願望;你要生天,滿足你生天的願望。你還不想解決生死問題,佛大慈大悲,恆順眾生,先教你不要墮三惡道,在六道輪迴,人天善道比三惡道好。這個是講你對人間這些還放不下,佛就教你斷惡修善,修十善業。

  「三、授菩薩記化不失時,謂如來能知菩薩久修梵行,功業成就者,即與授菩提之記。」知道這位菩薩經過很長時間修行,生生世世都在修,功夫再要加行上去他就能證果,所以佛就會給他授記。授記是預先告訴他,「你在什麼時候能夠成無上菩提,你在什麼地方、哪個世界示現成佛,你成佛的時候名號叫什麼」,讓這個菩薩生起信心更加勇猛精進,如佛所授記,他到時候就會成就,這是授記。像釋迦牟尼佛修菩薩行的時候,遇到燃燈佛給他授記,「你將來什麼時候成佛,在哪個世界成佛,佛號叫什麼」,事先給他講,那叫授記。你修行功夫不到這個等級,佛就不會給你授記,你還沒有修到這個程度。但是淨宗是個例外(淨土宗是例外),《無量壽經》講,只要你能往生到極樂世界,佛就給你授記,你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證得究竟的果位,你的德號、你的佛號就叫妙音如來,你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佛號統統叫妙音如來。我們現在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從極樂世界到十方世界去作佛度眾生,佛號都叫妙音如來。也就是說我們去度眾生,還是以持名念佛這個方法去度眾生。

  「四、示現神力化不失時,謂如來隨其眾生所宜,示現威神之力,令生信樂而得開解。」神通智慧的起用有應身,化身就更多,化身是你偶爾見到,幫助你解決問題之後就不見了,那是化身。像周邦道老先生(老居士)是家師淨老的老師,他的夫人,我們老和尚都叫她師母。抗戰勝利,她住在南京,南京的房子很大,大門進來是院子,院子有花草樹木,再進去裡面居住的廳堂。她曾經遇到一樁事情,那個時候她不信佛,有一位法師到她家來化緣,在她家的大廳跟她見面,說他是從九華山來的,向她化緣五斤香油,當時沒給他,這個和尚就走了。走了之後,她很驚訝,她家裡大門進去是要經過三道門,三道門都沒開,他怎麼進來?走了之後,門也沒開,他怎麼走出去?也沒人去給他開門!這個和尚在她家講話,大概半個小時,不是幻覺。後來到台灣來,向白聖長老、雪廬老人請教,雪廬老人告訴她,那是地藏菩薩化身來跟你化緣。她聽到很後悔,當時怎麼沒有供養。這就是示現神力化不失時。那個時候種下這個因,到台灣之後她就親近雪廬老人學佛了,真的在家裡她都很虔誠供奉地藏菩薩,天天恭誦《地藏菩薩本願經》。

  「五、示現佛身化不失時,謂如來隨順眾生所宜,而現相好之身,令其咸獲利益。」這個示現佛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實際上就是講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

  「六、住於大捨化不失時,謂如來修無著行,具大捨心,隨順時緣,化利一切眾生,而不見有能化、所化之想。」這種示現,什麼身分不一定,他是來教導我們。我們細心觀察出家人、在家人裡面,他能捨!我們今天講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而且布施他能夠做到不著相,歡歡喜喜的布施。他布施不要名利,不要人家給他讚歎、登報紙,給他一個什麼頭銜,他不需要這個,不著相。《金剛經》講,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以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來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個大捨不一定是捨財物,幫助眾生的方式、項目很多,都可以做的。在古時候,大富長者、國王大臣對民間做大利益的事情,像我們讀《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做寶坻知縣的時候減租、減稅金,那是大捨,人民就減輕負擔,那就是大捨,所以方式很多。

  「七、入諸聚落化不失時,謂如來以大悲心,隨順時緣,攝化一切眾生,遍入城邑聚落,普作饒益。」這是遊化十方,無論到什麼地方,或是城市,或是農村,都能教化一切眾生,只要他接觸的這些人,都給他演說。

  「八、攝諸淨信化不失時,謂如來具無礙智,能知眾生清淨信心,隨順時緣而攝化之。」如果他有清淨信心,這說明這個人有善根、有福德,佛決定不會捨棄他,佛來幫助他,幫助他理解,幫助他學習。

  「九、調惡眾生化不失時,謂如來以大威神之力,調伏暴惡眾生,令其捨惡遷善,不失時宜。」這些暴惡眾生必須過去生中有種了善根福德,佛才能幫得上忙,他要是沒有善根福德,佛菩薩也教化不了他,教他也不會接受,必須過去世種了相當深厚的善根福德,所以沒有善根福德的要幫他種善根。暴惡眾生都是貢高我慢、目中無人,你勸他,他怎麼能聽得進去?當他遇到困境、遇到災難,這個時候佛菩薩來給他說,他有善根他就能聽得進去。你真正關懷他、照顧他,對他恭敬,絕不輕慢他,他就能接受。接受之後,他學習得很快,為什麼?他過去是有種了善根,本性本善,他的暴惡是習性,從習性回頭,回歸到本性,他馬上就變成佛菩薩,很快。我們這些年看到大陸很多企業家論壇的光碟,唐山壇論這些大會,分享的人很多,分享得也很精彩。有一些真的是暴惡眾生,在這個壇論上真正發露懺悔,真正斷惡修善勇猛精進,我們看到都非常感動。暴惡眾生回頭都做了菩薩,我們看出國家、社會有前途,中國有前途。災難雖然有,我們相信這個災難可以化解,縱然不能化解,肯定能減輕,為什麼?這些暴惡的眾生他都能回頭了,這是好的一個徵兆。

  「十、現佛神通化不失時,謂如來以不思議力示現神通,於一念中饒益一切眾生,不失時宜。」眾生迷失了自性,在六道裡面長劫輪迴,惡業愈造愈深,回不了頭,完全迷失。諸佛如來大慈大悲,於一念中,一念是真心,一念是無念(二念、三念那是凡夫),一念就是一心不亂,他才能利益一切眾生,饒是豐饒,最圓滿的利益來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就像我們看到很多造作一切惡業的眾生,他真的佛法聽懂了、聽明白了,他真的懺悔,覺得接觸太晚了,為什麼到中年才接觸到?已經造了二十多年的惡業,如果早接觸到就不會走這些冤枉路,就不會造這麼多的罪業。他發露懺悔,這是佛菩薩神通的加持。為什麼佛會加持?因為他能懺悔,能改過。人只要有這樣的心,真心,真幹,佛菩薩他就來加持你。所以一懺悔,罪就消了;如果不懺悔,病根永遠在阿賴耶,不但現在是你身體的病根,而且是三途業報的病根,你修再多的福報,就到惡道去享福。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善財一生皆全證故。卷舒無礙。隱顯同時。一際絕其始終。出入亡於表裡。初心正覺。攝多生於剎那。十信道圓。一念該於佛地。致使地前菩薩觸事生疑。五百聲聞玄鑑絕分。融通無礙。一多交參。圓證相應。名為佛地。】

  善財,他是一個修學大乘人的榜樣,這個人是誰?就是自己,自己真正發菩提心修學大乘,你就叫善財,善是善根,財是福德,你已經具足善根福德。『全證』就是圓滿,不是分證;善財童子示現一生圓滿。《華嚴經》上講,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是分證,究竟圓滿的佛果叫「全證」。一定要懂得善財表法的意思,千萬不要誤會真有這個人,《華嚴經》全部都是表法,人人都是善財;天真爛漫,沒有污染、分別,稱為童子。懂得表法的意思,我們才能在《華嚴經》學到東西。

  『卷舒無礙』,「舒」是展,「卷」是收,收起來就是一微塵,展開來是盡虛空遍法界,卷舒是一不是二。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下面還有一次,我們就圓滿了。「善財一生皆全證故」,這一段,我們留在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大概再一次就圓滿了。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重重無盡如何理解❓
🔹參透哪句話,應用在待人處事接物,人緣就好❓
🔹為什麼對於每個人、每個法門、每樁事物都要恭敬❓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主伴互現,重重無盡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七集)  2023/4/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17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二頁,倒數第二行,從最下面兩個字「經云」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經云。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或以異境入定同境起。或以同境入定異境起。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故曰多身入一鏡像觀也。】

  經文上這些話總結起來說,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這裡講的是『一身』,一身就是一個身體,我們講現前這個身體也行,就講我們現在自己這個身體也可以。其實「一身」講得很微細,就像前面講的一一毛孔,就我們現在自己這個身體,我們身體上有多少個毛孔?這個毛孔、毛端,就是講我們這個正報的身體最微細的地方。依報的環境講到一一微塵,微塵就是物質最小的單位,講到微塵,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微塵?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有多少細胞?現在大家都有一些醫學觀念,知道我們這個身體是很多細胞組成的一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有多少細胞?每一個細胞、每一粒微塵,都包含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能量,還包含著圓滿的信息。

  信息在唯識裡面講阿賴耶識,能量是波動,有了波動就產生物質現象,這個物質現象是由波動產生的。所以一一毛孔、一一微塵裡面含的是圓滿的,不是部分,全體。就像全息相片一樣,一張全息相片你把它撕碎了,撕成一百張,一個碎片再用激光照射,打在螢光幕上,它還是顯現出這張照片的全體,不是局部,是全體。透過現前這個科技的發明,我們從這個地方也可以體會到《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粗淺的概念。所以講到最細,講到我們的身體每一個毛孔,很細了,幾乎我們的肉眼都看不到,微塵,你沒有用放大鏡你也看不到,那麼小,最小的物質,它包含的是整個宇宙的全體,什麼都有。我們的身體,每一個細胞都含攝宇宙全體;外面的微塵,每一粒微塵都有宇宙全體,這是《華嚴經》給我們講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影響它們,因為是全體,是一體;它們的反應也影響我們,這個就是互作,互相起了作用。此地講的十身互作,十代表圓滿究竟。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這個境界是不思議境界,不思議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用凡夫這個想像去思惟,我們思想達不到、想不到,怎麼想也想不到;議就是言語去議論,你也說不出來。事實的真相,就是自己性德圓滿的顯現,自己本性的性德,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諸佛、大菩薩證入了,把這樁事實的真相給我們說明出來。

  『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這句話就很重要了,「皆由深定力」就是甚深的禪定,定力功夫,有這樣所以能夠十身互作。佛門裡面的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全是修定。法是方法,理論方法,門是門徑,稱為法門。方法、門徑很多,都是修定,只要是佛法,統統是修定。實在講,不但佛法,世間法也修定。在古印度,婆羅門,九十五種外道,他們也修定。在我們中國道家、儒家也修定。不是學佛的,讀書人他也靜坐,修定。道家,也更是修定。還有其他宗教,也都有他們修定的方法,這是世間法。佛法是出世間法,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理論方法,稱為出世間法。在世間法裡面,除了各宗教,各種學術都有修定。科學家也要定,你要研發一樣東西,你心靜不下來、心定不下來,你就不能專注;不能專注,你就沒有辦法去發明這些東西,所以他也需要定,只不過這些都是世間定。

  定的種類很多,大致上世間禪定跟出世間禪定,還有明心見性的上上禪,最高的。另外就是分正定、邪定,定有正、有邪,妖魔鬼怪都有定,那是邪定,邪定也發神通。正定發神通,邪定也發神通,定的種類也很多。所以八正道裡面講正定,修定要正確的修,才會得到正定。所以佛法都是以修定為一個樞紐,我們常講佛法的修學就是三個總原則,戒定慧三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戒是幫助我們心定下來;定也是手段,也不是目的,定幫助我們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所以開智慧才是真正的目標。般若智慧開了,就成佛,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慧從定開的,所以心定了,智慧就現前。智慧是本有的,定也是本有的,本來是定,這個就是六祖講的自性本定,自性它從來沒動搖過。所以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它本來就沒動,從來沒動過。這個就是講自性本定,它本來就是定的,從來沒有動搖。

  現在我們為什麼不定?特別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心特別散亂,比起古人,不要說古人,我們比起三十年前,三十年後今天的人比三十年前的人心要亂,三十年前又比六十年前的人心要亂。如果拉近來講,十年前的人心還比較定,十年後的今天比十年前的人心就更亂。為什麼?現在圍繞在我們身邊,有一些擾亂我們的人事物。特別就是手機,手機是最麻煩的,現在人好像又不能不用,大家現在都用這個聯絡事情,做為一個工具,但拿了這個的確是麻煩,的確會很多擾亂。以前說擾亂的人,那個人還要跑到你這邊來才會擾亂你,現在不用,帶著手機,你走到哪裡就追蹤到哪裡。天天看手機,時時刻刻看手機,事情太多了,擾亂人心,叫你心定不下來。所以現在人是比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推到六十年前,跟六十年前那個人心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如果再往前推,一百年前,差別就更大了。所以現代人妄想、分別、執著、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東西一天到晚擾亂我們,我們的心都是被這些干擾。我們看現在全世界的人類,不都為了這些嗎?都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所以讓你感覺到煩亂不堪。所以現在擾亂我們的這些東西太多了,我們的心不定,靜不下來,定不見了。定不見了,沒有定就沒有慧,慧沒有了。

  我們一定要曉得這些東西是假的,我們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是被這一群小人障礙住。這群小人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是小人。這些煩惱,我們還把它當成好朋友,跟它好得不得了,這個真的叫認錯人了。今天搞明白了,就要下一個決心,跟他們斷絕往來,不再受這些干擾,不再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的干擾,你的心就能定下來。佛菩薩慈悲,教我們轉移一個目標、方向,不要目標、方向總是放在世間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現在實在講,社會一般的人都是在追求這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貪瞋痴慢,煩惱不斷增長,就連出家人也不例外,也是在爭這些,爭權奪利,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沒有不爭的。爭這些都是在造作罪業,將來三途果報不能避免,實在講是得不償失,得到的有限,失去的太多。

  所以因果教育還是非常重要,人為什麼會造作這些罪業?主要不明因果,不認識因果,不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知道;以為自私自利,你去貪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就能夠得到。其實《了凡四訓》講得很詳細,命中有,你求得到,你用什麼手段你能夠得到,得到還是你命中有的;你命中沒有,你用什麼手段你也得不到。明瞭這個因果,知道人有命運,何必去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呢?冤枉造作罪業,造作罪業,在現前你命中原來有的福報還會受到折損,就虧損了。原來你有一百億的財富,用不如法的手段取得,得到了五十億,自己還很高興我就是用這個手段得來的,但是他不知道他命中原來比這個多,因為現在用不如法的手段,折福了、損福了,折損掉了,他不知道。

  《太上感應篇》講得最清楚,就減算、減紀,這個就是功過加減乘除。所以現前這個時代,過去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特別提倡因果教育,他老人家舉出三本書,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講改造命運的;第二本就是《太上感應篇》、第三本就是《安士全書》,這三本書他老人家在世印得最多的。在蘇州報國寺辦一個弘化社,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佛經流通處,一般大乘經典印得不多,但是這三本書他印得最多。這三本書,我們往後還是有需要以現代這些科技來結合,把這三本書因果教育的內容呈現出來,來教化現前的社會大眾,讓大家人人了解因果、認識因果,進一步斷惡修善,這個世界才有救。否則,印祖講,所有的佛菩薩、神仙統統降臨這個世間也救不了。所以現前這個時代,特別要提倡因果教育,來補助倫理道德的教育,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普世的教育。

  佛法講到出世,我們心很亂,佛菩薩大慈大悲,有很多法門讓我們修定的。在淨土宗,佛就教我們去找阿彌陀佛,你不要胡思亂想,你就想阿彌陀佛就好了。只要認定這個目標,念念不離開阿彌陀佛,念佛也是修定,一心不亂就是定。所以修定不是修禪宗才修定、教下才修定,不是,所有的法門都是修定,只是修的方法不一樣。淨土宗用念佛,念佛也有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除了持名念佛,其他三種念佛也不容易修,特別現代人。現代人最容易修、最方便的,無過於持名念佛。自古以來祖師大德都提倡持名念佛,這個人人能修,方便、容易、穩當。需要多久你才能念成功?照《彌陀經》上講的話,《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念《彌陀經》,《彌陀經》講「執持名號」,你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執持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你要念幾天才能成就?有人一天,若一日,一天,他就一心不亂;有人兩天、有人三天,有四天、五天、六天,一心不亂的。

  七,在經上講這個七是代表圓滿數,它不是數字,七就是圓滿。你哪一天念到一心不亂,你這個七就圓滿了;你念一天得到一心,你這個七就圓滿了,是這個意思,不一定哪一天。你打佛七,你念了七天,心還是很亂,要繼續打,一直打到你一心不亂,看哪一天你達到一心不亂,那個七就圓滿了,所以這個各人也不一定,不定。所以你還沒有達到一心不亂這個目標,就一直功夫用下去,一定會達到圓滿。《彌陀經》上講,根性比較利的人,一天他就一心,一天、二天、三天,那個根性就很利,利根的。像《淨土聖賢錄》裡面記載,宋朝瑩珂法師念佛三天成就的。他念了三天他就成就了,三天不眠不休的念。一般人念佛,絕大多數是三年成就。這個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近代往生見聞錄》看到的,三年,只要你放得下,不但世間法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一心專念,必定能達到這個目標。

  念佛法門,善導大師給我們講,「萬修萬人去」。就是說你真正如理如法的修,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去,一個都不漏,這一生就去西方去作佛。我們為什麼不幹?為什麼不肯放下?這個就是我們遇到了,現在問題在我們自己,我能不能放下?我能不能真幹?這個機會太難遇到了。這個世間無論什麼事情都是不重要,對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來說、真正念佛的人來說,應當放下,求生淨土。求生淨土是為了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就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要下定決心,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不要再搞六道輪迴的遊戲,這個遊戲不好玩,我們已經玩了很長的時間,無量劫了,還沒有玩夠嗎?要是真正想到玩夠了,不想再玩,想出去了,就要緊緊的把阿彌陀佛抓住,決定得生,阿彌陀佛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就算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跟《華嚴經》上講的一樣,跟這段經文講的一樣,十身互作,十個身可以互相起作用。我們到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你就有這個本事,你就可以展現在十法界,眾生有感,你就有應。

  我們剛往生到極樂世界,無明煩惱還沒破,習氣還很多,我們凡夫往生極樂世界是帶業往生的,這一點我們要明白。我們現在念佛功夫只要能把見思惑的煩惱伏住,不要讓它發作,我們就能夠帶業往生。這樣信願持名,就有把握帶業往生。沒斷,只是伏住,就暫時控制住,沒斷,習氣還很多,煩惱一品也沒斷,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只要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就有跟實報莊嚴土的大菩薩他們同等的神通道力、智慧德能。為什麼我們凡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就有這個能力?實際上這不是我們自性的本能恢復了,不是,是蒙阿彌陀佛智慧威神加持,來加持你的。我們凡夫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之後,你表現出來的智慧德能,跟諸佛如來幾乎沒什麼差別,是阿彌陀佛加持的,我們才有這個能力。這個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其他諸佛世界沒有,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所以十方一切諸佛都勸他們那個世界的眾生,要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現前這個身體還在這個世間,壽命還沒到,真正悟入華嚴這個境界,能不能藉這個身體來幫助苦難眾生?行!這個是佛力加持。我們現在凡夫身,煩惱業障習氣很重,悟入這個境界,你在這個世間就好像變了一個人的樣子,跟過去還沒開悟的時候不一樣。就好像我們一般人學了佛之後,跟還沒學佛就不一樣,表現的都不一樣,你就不是從前那個樣子,你完全變了。真正開悟的人,從前你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是非人我,現在完全沒有,這個就是覺悟的樣子。以前是迷惑顛倒的樣子,從前你自私自利、貪瞋痴慢,你搞五欲六塵、是非人我,現在完全沒有了。現在像《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一樣。善財童子真的證果,真的成佛,沒有離開這個世間,給大家表演做樣子,顯現正道給大家看。從早到晚,我們一天所接觸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那就是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你看善財怎樣接待,你就開智慧,你就知道行菩薩道。菩薩道,要怎麼行菩薩道?就在我們現前生活當中,每一天從早到晚,我們接觸到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在家出家,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善知識。我們學習善財,善財遇到這些種種的人事物,他怎麼去接待、怎麼應對、怎麼學習,我們去看善財就會開智慧,你就知道怎麼去行菩薩道了,行菩薩道就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

  善財五十三參,五十三是五十三位善知識,從離開他的老師文殊菩薩會下出來參學,第一參德雲比丘,參到最後一參是普賢菩薩,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自己終極的目標是極樂世界,是親近阿彌陀佛,最好的榜樣,我們應當效法才對,這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靠自己修這個行願,這個願王引導他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是靠自己修這個十大願王,命終了,這個十大願王引導他到極樂世界去,這個是很高的境界,華嚴境界。我們凡夫,根據《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經》這個持名念佛,就信願持名,帶業往生到淨土,蒙佛慈悲接引,才往生西方的。我們雖然還做不到十大願王,但是也是勉勵來學習,學多少算多少,這樣也可以增高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雖然在凡聖同居土,它還是有三輩九品,我們希望能夠提升品位,所以我們應當效法善財童子他參學的精神。

  『多身入一鏡像觀也』,這一句就總結這段經文。「多身」就是我們的念多,我們想得太多,一個念頭是一個相,具足色相,也具足心相。就是彌勒菩薩講的,我們每個念頭都有形相,都有神識,「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就是精神,就是心,這個物質跟精神現象,每個念頭都有。所以具足色相,也具足心相,念念都具足色、心二相。多身入一鏡像觀,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很多身入一,一身也可以入很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十身互作。

  下面我們接著看第六:

  【六者。主伴互現帝網觀。謂以自為主。望他為伴。】

  這個又是一種觀,『主伴互現帝網觀』。一個主,一個伴,我們一般講的賓主。主,主人;賓,賓客。《華嚴》以主伴,伴是陪伴的,主就是為主的,以哪一個為主,其他都是陪伴。以毘盧遮那自身為主,毘盧遮那佛他是為主,就好像我們開會,他是主席;十方諸佛菩薩就為伴,毘盧遮那他是主,他是主席,十方諸佛都是毘盧遮那的伴,伴侶。「或以一身為主,多身為伴,主伴互現,重重無盡,如帝釋之珠網,光光交映,無有窮盡」,或者以一身為主,一個身相為主,很多身來做伴侶、來做陪伴,這個叫主伴互現。重重無盡,主伴互現,主當中有伴,伴當中有主,互現,這個一重一重的沒有盡頭。

  「如帝釋之網珠,光光交映」,帝釋是帝釋天,忉利天主,忉利天王他那個寶珠的網,每一顆寶珠都放光,光跟光互相交叉映現,無有窮盡。我們舉出自己,自己是主,其他人是伴,主是正報,伴是依報。比如說我們以身體為主,我們身體是一個正報,我們身體外面這一切的人事物就是我們的依報,依報就是我們周邊的這一切環境,人事物。我們自己是正報,周邊都是依報。主是一個,一是任一,不是唯一,這個跟其他宗教講法就不一樣。其他宗教講的都是唯一的真神,沒有第二個,唯一的。《華嚴》講平等,是任一,任一就是任何一個都是主,不但佛,眾生也是,真平等。沒有學佛,沒有深入佛法,不知道什麼是平等,只是想平等,大家要爭取平等,怎麼爭也不平等,因為你不了解事實真相就沒有辦法平等;明瞭佛法,深入《華嚴》,真平等了。所以這個是講任一,任何一個都是主,也都是伴,可以互為主伴。我可以做主,你做伴;你也可以做主,我做伴,這個叫做任一。主伴互現,就像忉利天王宮殿的羅網,羅網當中有繫寶珠、明珠,這些明珠光光互照,美不勝收。珠跟珠,珠都放光,光跟光都互相照映,非常美觀。我自己是主,這個宇宙是我心現識變的,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伴。我也可以為主,我也可以為伴,這個叫主伴圓融。如果你是主,以你為主,那我們其他的人統統是你的伴,這個就是《華嚴經》講的主伴圓融,主伴無礙,這個都沒有障礙;主伴不二,那真平等了。

  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世界)來,阿彌陀佛他是伴,釋迦牟尼佛是主。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主,釋迦牟尼佛到極樂世界就是做阿彌陀佛的伴,因為那是阿彌陀佛的世界。就好像學校,主是校長,伴是教員,校長是釋迦牟尼佛,聘請阿彌陀佛來上課;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校長,也可以聘請釋迦牟尼佛在那裡上課。佛家講主伴是這個意思,所以任何一尊佛,甚至任何一個眾生都可以為主、為伴。這個是真圓融,講到真平等,大圓滿。

  【或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

  講到經典、佛法,經典也是一樣,《華嚴經》為主,其他一切經是伴。就好像我主修《華嚴》,其他的經典都是陪伴的,都是《華嚴經》的伴侶;我以《華嚴經》為主,那個是為伴。我以《無量壽經》為主,《華嚴經》也是伴。這個主只有一個,伴有許多個,伴可以很多,都可以為伴。所以任何一部經為主,其他的經都是為伴,這個就圓滿了。這個也不會學了這個經就排斥其他的,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這裡我們也要稍微講一講,現在有很多人學了這個經就排斥其他的經,這個是不對的。我們要專修,因為我們時間不夠,修很多我們消化不了,沒時間。為什麼要選一部主修的經典?這個就好像在大學你選科系一樣,你要讀哪一科,讀了四年都能畢業,都能拿到文憑。佛法也是同樣一個道理,你學任何法門都可以成佛,你主修哪一個法門?就像大學裡面你主修哪一門課?你選擇了自己主修的課程,其他的課程你也可以修,叫選修。選修就是伴,主修的就是主,賓主你也不能顛倒,也不能不選擇一個主。好像我們學佛,你也不能不選擇一個法門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修得很多、很亂、很雜,不曉得在修哪一個?不曉得以哪一個為主?到最後就不會有成就。所以你要選一個為主,其他的為伴。就像黃念老講,密淨禪不二,他也修密法,也勸導這些修密的同修你也可以兼念佛。他是以密為主,淨土就為伴。我們念佛人,我們以淨土為主,密宗、禪宗、教下都是伴,伴就是補助的。有人就說,這樣會不會雜?這看個人根器,有的人需要其他經典來補助你深入這部經典,所謂以經解經。

  一部經典總是它有受限於文字,有沒有講到的地方,其他的經典就可以來補充這部經典。我是以這部經為主,像淨宗學會是以《無量壽經》主修的。淨宗學會,《無量壽經》是主修的。我們台北靈巖山,老和尚教我們做繫念道場,百七繫念。百七繫念,經典是以《佛說阿彌陀經》為主修的經典,其他《無量壽經》、《華嚴》、《地藏經》等等的,《金剛經》這些都是伴,陪伴的,來幫助我們深入這部經典的。所以黃念老講,你修密也可以念一點佛,念佛是伴,你學密持咒是主。念佛人念佛是主,你念咒也是伴,像我們念《彌陀經》念完都念個往生咒,那個就是伴,以念佛為主,所以這個伴可以很多。所以明瞭《華嚴》這個理論,什麼矛盾衝突也就沒有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要多一些伴也可以,你要專一也可以,只要你能深入就可以。甚至一部經都不用,一句佛號都能成佛,看各人的根器,所以這個沒有定法。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樁事情。所以『或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下面講:

  【或以一身為主。一切身為伴。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此表法性重重影現。一切事中皆悉無盡。亦是悲智重重無盡也。】

  這一段是講主伴互現,教我們在這個裡面體會法界重重無盡觀。這些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如果我們學會了,就能夠把這個世界變成華藏世界,就能夠把這個社會變成極樂世界,人與人之間就沒有衝突對立,都可以為主為伴,是多麼親密,而且互為主伴,可以輪流做主、輪流做伴。不是主永遠是主、伴永遠是伴,而是位置可以常常換,這樣個個都是主、個個都是伴,這是佛法講的平等法界。肯定我們學《華嚴》,在這裡面學會謙虛,學會尊敬,對於每個人、每個法門、每樁事物都尊敬。佛門懺儀第一句,「一切恭敬,一心頂禮」,一切包括的範圍大,就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道教、興都教、猶太教、天主教,所有的宗教,盡虛空遍法界一法都不漏,一切恭敬。

  基督教講造物主是上帝,佛法講造物主是真如自性,名稱不一樣,是一個意思。對上帝的尊敬,就是佛門對自性的尊敬。誰的自性?每個人都有自性。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一個,沒有兩個。在宗教裡面稱上帝、稱神,在佛門裡面稱自性,所以沒有矛盾、沒有衝突。我們迷了自性,那些宗教徒也迷了上帝,認為上帝只有他家的,別人家就沒有上帝,這樣才會起衝突,才有衝突。他沒有想到我們的上帝也是他們的上帝,他們的上帝也是我們的,上帝是一個上帝,哪來的衝突!『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隨便舉一法都是主伴齊收,重重無盡,互為主伴。如果你真的參透這句話,應用在待人處事接物,你的人緣就好,你什麼障礙都沒有,你所接觸的沒有一個人不歡喜。

  『此表法性重重影現』,這給你講理,給你講事實真相,重重無盡,這個無比莊嚴的現象是性德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早年在唐朝時期,賢首國師講《華嚴經》重重無盡的境界,皇帝聽不懂,大師請皇上建一個八角亭,亭子裡面有八面,每一面都放一個大鏡子,亭子上面、下面也都各放一個鏡子,共有十面的鏡子,請皇上站在亭子當中。皇上一看,自己的身體看不到盡頭,重重無盡,什麼意思他明白了。所以照鏡子,有多少個?你看不盡。大師告訴皇帝,華嚴境界就像這樣。經裡講得很細,比喻只能比喻個彷彿,因為經上講的一毛孔、一微塵裡面有遍法界虛空界的能量與物質,這個我們能想像得到,可是重重無盡就沒辦法想,這個世界沒縮小,物質沒放大,那怎麼裝得進去?今天科學家也沒想到,我們一般人也想不到,微塵裡面還有微塵,就像兩面鏡子顯現出來,鏡子裡面還有鏡子,你看到了;鏡子裡面還有鏡子,那個鏡子又照這個鏡子;再看裡面,那個鏡子又有鏡子,看不盡。所以物質現象裡面有相似的境界出現,兩面鏡子對照,能看見。所以賢首國師造一個亭子,用十面鏡子,顯示出「主伴互現帝網觀」,皇帝也知道一個什麼概念了。這個很科學的,一點都不迷信。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下一堂課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這個身,實際上有沒有生滅❓
🔹生滅是一個假相、妄相,妄相從哪裡來❓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定。本來就是定的,為什麼現在不定❓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十身互作,不可思議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六集)  2023/3/3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16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二頁倒數第五行,從最下面一個字看起:

  【如一身有十身互作。一一毛孔。一一身分。一一支節中。皆有十身互作。】

  這一段是講,每個毛孔、身分(身體)、支節(就是講四肢,身體四肢),『皆有十身互作』。這個十種身互作,一身當中有其他九身,每一身當中都各具其他的九身,所以這十種身互作,互相都有作用。多身入一的境界,很多個身進入到一個身的境界,多身入一。這個多身入一的境界,它微細到什麼程度?講到最細的,從正報的身體來說,每一個毛孔、身分、支節都有。這個是從正報身體,正報身體,我們身體的毛細孔,整個身體的每個支節都有。最細就是毛孔(毛端),這是我們正報身體最細、最小的。從依報上來說,每一粒微塵,這是依報環境最小的物質就是微塵,現在科學講,基本粒子,也都有這個十身,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十身互作」,互相起作用的這個功用,它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我們從這個地方稍稍能體會諸佛如來在哪裡。佛在哪裡?諸佛如來在哪裡?無所不在。毘盧遮那就是遍一切處,到處都有。難怪明心見性的人常說,「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個說法有沒有說到真正貼切之處?還沒有。這個是舉出大概我們可以理解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無一不是,都是諸佛如來。如果把事實真相說出來,別人不懂。講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任何都是,隨便拿一個東西,哪一物都是,都是諸佛如來。一般人聽了還可以理解,還能接受。每一個基本粒子,就是說每一粒微塵、每一個毛孔全都是!我們身體上每一個毛細孔都是,物質最小的微塵,都是諸佛如來。這個是比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那就更為親切,講到最貼切的了。大家去想一想,是不是這樣?的確是這樣。每個基本粒子、每個毛孔全部都是,都是諸佛如來,都有諸佛如來的十身在這個當中互作。所以這個是事實真相,比左右逢源、頭頭是道更親切,更進一步,也就是講得更徹底。所以,我們這個身哪有生滅!這個身體沒有生滅。

  這個身體,比如說人死了,這個身體去燒(化成灰),或者自己腐化掉(塵歸塵,土歸土),它還是回歸到基本的物質,回歸到微塵。所以這個身,實際上沒有生滅。因為這個基本物質,它只是緣聚緣散,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沒有生滅。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華嚴經》上學到解悟,這個解悟不是證悟,就是我們透過經教的學習,理解、覺悟到事實真相的存在。所以我們學到解悟,解了以後要行證,《華嚴經》講修學四個過程,信解行證。信佛了,要求解,解了之後要行(修行),修行你才能證悟。解悟,就是明白、看破了,就要行,就要放下,才能夠證悟,行證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無論你有多大的財富,無論你有多麼高的地位,實在講,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的眾生,你的地位再高、財富再多,沒有安全感。忉利天的玉皇大帝,在我們欲界天第二層天,忉利天主,經典又稱為帝釋天,我們中國人稱為玉皇大帝、玉皇上帝,欲界天第二層天的天主,這個福報很大。做到忉利天主,不但生天,還不是天人,做到天主了,這個福報多大。再上去色界天,大梵天、摩醯首羅天,這個福報就更大了,不但福報大,還有禪定。在六道裡面,天是最高的。天還有分三個層次: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無色界天是最高的,最高層次的天,沒有物質現象,只有精神。色界天有物質現象,但是沒有五欲了,財色名食睡,那邊不需要了,以禪悅為食,他們定功伏住了。欲界天人還有欲,但是比我們人間淡薄太多了。所以欲界天六層天,愈高層的天,他的欲望就愈淡,愈淡薄。所以欲界天,第一層四王天跟忉利天,距離我們人間比較接近,但是比我們人的欲要淡。人道是一半一半,人道以下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是最苦的。這個六道,縱然你生天,但是不究竟,天福享盡,定功失去了,又再輪迴,又再墮落了。所以在六道裡面,肯定沒有安全感,這個是事實真相。

  我們很幸運,諸佛如來把宇宙人生的奧祕為我們揭穿,我們要是真聽懂,有沒有安全感?有,絕對有安全感。為什麼?安全感是個妄念。我們為什麼感到不安?妄念。妄念就是什麼?患得患失,得到又怕失去,失去又想得到,這個都是妄念。所以患得患失就沒有安全感。放下就是,放下,哪有什麼安全不安全!為什麼?我們從來就沒有生過,從來沒有生,怎麼會有滅!這個道理也滿深的。明明我們都有生,怎麼會沒有生?佛給我們講真話,是沒有生。密宗裡面講,「阿字本不生」。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在古印度的梵語叫阿彌達巴耶,我們翻成中文就念阿彌陀佛。阿字本不生,就是本來它就沒有生,阿字本不生。本來沒有生,它怎麼會有滅?所以叫做不生不滅。證得無生法忍,就是證實這個事情。什麼叫證得?這個事情你認可了,你確定了,這是真的,這叫證得無生法忍。也就是說,從來就沒有生,它怎麼會有滅?有生才有滅,沒有生它怎麼會有滅?如果我們了解事實真相,這一切都是我們妄念造成的幻相,不是真的,心就踏實了。像《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也就是本不生,不是真的。

  所以講生滅,它是一個假相,是一個妄相。妄相從哪裡來?為什麼有妄相?因為我們妄心,有了無明,才有這些幻相、妄相出現,覺悟就沒有了。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心踏實之後,就跟諸佛菩薩一樣隨緣消業。我們現前做的隨緣消業,觀念當中是沒有明天,你想明天是打妄想。的確我們是生活在三際當中,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現在在我們凡夫的境界,就是念念都是打妄想,我們會想到明天,這是妄念。明天有沒有?如果給我們說沒有,我們是不會承認的,明天還沒到。昨天,昨天已經過去了,也永遠不會再回來了。這個跟《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也是同樣一個道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過去就過去了,你找找不到,得不到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你說現在,現在馬上過去。你看那個時間不是一秒一秒這樣過嗎?經上講剎那剎那。你說現在,現在已經過了,它不會暫停停留在那裡,時間沒有暫停。未來,未來就還沒到。所以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別想它。安全感是活在當下,我現在很安全。這句話我們常常聽到,「活在當下」,很多人說這句話,我們活在當下。我現在很安全,活在當下多久?再告訴諸位,就在當下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很安全,下一個小時還沒到,別去想它;再說真的,五分鐘。當下是多久?我們剛才講,一個小時,現在把它縮短,五分鐘,五分鐘也是當下。再進一步說真的,一分鐘;你再往前推,一秒鐘,這個就當下,當下一念,這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

  所以三際是時間,十方是空間,這個不是真的。唯識論講,這個叫不相應行法,不是真的,是我們一個抽象概念。所以真正能夠活在當下的人,他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就在當下,把握當下,這個人就叫做會過日子,活在當下,這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不會想一秒鐘之前、一秒鐘之後,就活在當下,這叫華嚴境界。如果我們自己感覺業障深重,我們當下這一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我們當下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念這句萬德洪名,我們當下就活在念佛當中,念念阿彌陀佛。我們現在明白,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修行證果,到最後總結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這一句,這一句圓圓滿滿含攝一切,這句阿彌陀佛一樣也沒漏掉。在隋唐時代的古大德說,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展開,這句佛號展開就是《無量壽經》,一部《佛說大乘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就是《華嚴經》,《華嚴經》展開就是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佛法,含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的佛法,歸納起來就一句佛號。你常念這句佛號,就把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一切經教統統念完了,一樣也不漏。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經教都不離開這句名號,你看這多殊勝!

  什麼樣的經法消不了的業障,這句佛號能消。所以《觀經》講,至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句就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不是八十劫,八十億個劫的生死重罪,至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消這麼重的罪。所以這句佛號的確是消業障很有力量的一句萬德洪名。印光祖師在《文鈔》也給我們開示,很多人不知道,不知道念佛對現前消業障有無比巨大的力量,這一般人不知道。總覺得就這麼一句佛號,能消業障嗎?有懷疑,不敢相信。這麼簡單就能消嗎?難免都有疑問,覺得消業障,總是要很多經懺,念很多消業障效果才大,因此一般的寺院、寺廟拜懺就很流行。懺當然是很好,的確也能消很重的業障,像我們常看到的,一般寺院拜《梁皇寶懺》,梁武帝為他妃子懺業障的,請寶誌公超度他的妃子。寶誌公就編了《梁皇寶懺》,請梁武帝來拜這個懺,替他的妃子懺除業障,超度。他的妃子生前嫉妒障礙很嚴重,死了墮到大蟒身,給她超度。寶誌公編《梁皇寶懺》,請當時的高僧大德來為她超度,寶誌公主法。寶誌公是觀音菩薩化身,把他的妃子超度到忉利天去了,生天了。這是一個,再來就是悟達國師編的《慈悲三昧水懺》,這兩種懺很流行,大家都很熟悉,學佛的人大家都很熟悉。其他還有很多懺,像《大悲懺》、《地藏懺》、《淨土懺》,種種的懺法都能消業障,但是那個懺儀就比較多,就不簡單。

  這句佛號是最簡單的,這句佛號不但是能幫助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對現前消業障也是有無比巨大的力量,這印祖講的。往往大家都不知道,以為念佛好像只有求生淨土,對現前消業障好像沒幫助,所以大家都注重在拜懺。當然拜懺也是很好,如果你有時間參加結結緣,當然很好。但是沒有時間,特別現代人工商業科技發達尖端的時代,大家的時間都分秒必爭,念佛就最方便,時間可長可短。而且它這個消業障的效果,實在講超過一切的經懺。真正明瞭的人,他相信。但不了解的人,他沒信心,他還是要拜懺,拜懺也很好。如果真正明瞭這句佛號的功德,有信心了,最重要的還是你的心信解到什麼程度,你要不相信,當然念了不起作用,一面念,一面懷疑,自己就把這個功德障礙了;你有十分信心,就起十分作用。所以提起一句佛號,其他都放下,就不放在心上。不是叫我們事放下,什麼事都不做叫放下,不是,那個絕對不能誤會,不能聽錯。你事該做什麼就要把它做好,負責盡職,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但心要放下,不要執著,不要罣礙。對世間這一切,我們都要常常提起《金剛經》這首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些是虛妄的,就應該要放下。虛妄的,你執著它,沒有意義,你也得不到,你也控制不了,你也佔有不了。心裡一直想去控制、佔有我們得不到的,這是虛妄的執著,那就錯誤了,錯了,應該放下。如果我們真能得到,佛不會勸我們放下,我們什麼都得不到。心裡要放下,事該做什麼就要做,事沒有妨礙。你做什麼事業,士農工商,你照做,但是心裡要放下,不執著,活在當下。我們放下萬緣,就提起這句佛號,我們念佛人就提起這句佛號,參禪的人他是提起一句話頭,教下修觀他提起觀想、觀照。念佛人提起這句萬德洪名,這是自性的德號,我們要把它念起來,其他萬緣放下,放下身心世界,這就對了。

  下面舉出例子:

  【或以眼處作耳處佛事。或以耳處作眼處佛事。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何以故。證此大止妙觀法力加持。得如是故。】

  這是眼根、耳根,我們的眼根(眼睛)本來是看的,我們眼睛是看的;耳朵,耳朵本來是聽的,現在可以用眼根來作耳朵,用眼睛來聽,這個不可思議。我們凡夫眼睛只能看,不能聽;耳朵只能聽,不能看,這不可思議。『佛事』,「佛」是覺察。佛是覺察的意思,覺悟的意思。我用眼根來聽行不行?行,六根互用,《楞嚴經》講的六根互用。這個六根可以互相起作用,眼睛也可以聽,耳朵也可以看;鼻可以聽,也可以看;舌也能聽,也能看;身也能聽,也能看;意當然也可以。六根互用,我們凡夫就不能理解了,事實上六根可以互用。六根互用,也就是此地講的十身互作。十身互相起作用,舉六根互用為例子,我們比較有一個具體的理解。所以我不用眼睛看,用耳看行不行?行,耳也會聽,也會看,每一根都有其他五根的功能,可以互相起作用。我們凡夫覺得不可思議,佛給我們講,事實是這樣。我們證入這個境界,我們也是一樣的,六根互用。過去日本江本勝博士他的水結晶的實驗,也給我們提供一個科學的證明,連物質都能聽、能看、能知道人的意思。水是物質,水沒有眼睛,也沒有耳朵,我們看那個水也沒有六根,但是那個水它能看、能聽,還能夠懂得人的意思。水都能作眼處佛事、耳處佛事,何況我們的六根!水是物質,它都能看、能聽,都能懂得人的意思,那何況我們有六根。所以這個科學的實驗,也給我們做一個非常明顯的證明,那是真的,佛經講的都是事實真相。『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你只要證得。

  『大止』就是前面講的五止,『妙觀』就是這段我們學習的六觀,你只要把這個能做到(你修五止六觀,能做到五止六觀),我們的六根就能互用,也就是能十身互作。我們世間人講神通廣大,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自性的本能,只是你沒把它開發出來,大家都有。六祖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來具足一切功德,就是講這個事情。我們自性裡面本來是這個樣子,現在這個本能喪失了,為什麼?因為你起了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本性的智慧德能障礙住。障礙就不起作用,障礙並不是失掉,並沒有喪失掉,它還在。實在講,自性永遠不會失去的,只是現在有障礙。在經典上講叫如來藏,好像寶藏你藏在地底下,你沒有開發出來,沒有開發出來,不能得到受用。寶藏在不在?在,你只要開發,你就得到受用。也就是說你把這些障礙除掉、放下,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全部放下,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它就現前,它就恢復了。

  這個一點都不稀奇,自性人人都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正聽懂、解悟了,解悟就是說我們理解了,可以悟到這個道理,可以體悟這個道理。我們現在還沒有證悟,我們解悟這個心也就得到心安了。古人講,這個道理得到了,叫「理得心安」。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道理得到了,我們的心就安了,的確也是這樣。這個道理你得到,你心安,你心就安了。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心為什麼不安?這個道理沒搞清楚,對這個事實真相不了解,所謂迷惑顛倒。這個宇宙從哪裡來的?我又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有六道輪迴?為什麼人有生老病死?為什麼這個世界有這麼多的災難?不明白。學了佛,讀到佛經,學習經教,把這個理論事實搞清楚之後,問題解決了。

  現在的科學家給我們做了印證,為什麼這個世界有災難?現在科學家也證實了,這個是地球上的居民心行不善所造成的,也就是人心不善造成地球的災難。現在這個災難(天災人禍)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前幾天美國又發生校園槍擊的案件,一個女槍手打死了六個師生,這是一個悲劇,這是災難,社會的治安愈來愈不好,犯罪率愈來愈高。戰爭、水災、火災、瘟疫(傳染病)、地震、氣候暖化(南北極冰山快速融化,海水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很多地方被淹沒,這個都是災難。這些災難就是地球人類造惡業,感召這些災難。我們佛門做這些護國息災法會有沒有益處?也就是說有沒有幫助止息這些災難?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真有。看所有參與法會的人,來參加法會他的心態,不是只有看主法的法師。主法的法師還是凡夫,他不是像寶誌公、迦諾迦尊者,菩薩、阿羅漢他們來主法功德大。現在主法的法師也是凡夫,跟大家一樣,所以不是看他一個人主法的效果。而是什麼?是所有參與的人誠心誠意來參加這個法會、做這個法會。法會裡面那些經論教誨真正懂得,真正依教奉行,真正懺悔改過自新,斷惡修善,參與的大眾這樣的人多了,來參加這個法會,這個法會功德就殊勝。這個是大家的力量,也就是說大家共修的力量,不是那個主法的。那個主法,他是擔任主法,在台上也是參與這個法會的。主法、維那、悅眾,參與這個法會的,帶領大家共修這個法會,主要是大家有誠心誠意,依教奉行,來參與的人多,當然這個息災的力量就大;真正斷惡修善,改過自新的人少,息災力量就小,這個就是成一個正比例。

  所以他真回頭,從不善回到純淨純善,山河大地又美好了,大地又堅固了。人類如果都能回頭,斷惡修善,不再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不再奢侈浪費、享受五欲六塵,不再貪瞋痴慢,人心都修十善、斷十惡,這個地球就恢復健康了,這個世間就必定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人民安樂,什麼災難都沒有了。災難從哪裡來?就是人心不善去感召來的。《太上感應篇》開宗明義就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四句就是把地球為什麼有災禍(這些災難),四句就講清楚了,災難都是人類不善業去感召來的。所以都在人心,化解災難就是讓大家都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明瞭因果,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明瞭之後,努力斷惡修善,災難就化解了。勸導大家回頭,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回頭,災難就能化解,這一個人修福,其他九十九個人都沾他的光,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經云。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或以異境入定同境起。或以同境入定異境起。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故曰多身入一鏡像觀也。】

  這些話是總結來說,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這裡講的是『一身』,我們講現前這個身體也行。其實「一身」講得很微細,就像前面講的一一毛孔,我們這個身體上有多少毛孔?很多,依報裡面講的一一微塵,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微塵?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有多少細胞?每一個細胞、每一粒微塵都包含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能量(那麼小都包含盡虛空遍法界的能量),還包含著圓滿的信息。信息是現在科學家講的名詞,在佛法就是講阿賴耶(阿賴耶識)。能量是波動,有了波動就產生物質現象。所以一一毛孔、一一微塵裡面含的是圓滿的,是整體的,圓滿的,不是一部分,局部的,是全體。我們身體如是,外面的環境亦如是,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影響它們,它們的反應也會影響到我們,這個就是互作。此地講的十身互作,十代表圓滿、究竟,不是只有一個數目字,十代表圓滿。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這個境界是不可思議境界,是自己性德圓滿的顯現,我們本來就是這樣。佛出現在世間,告訴我們這樁事實真相,讓我們明瞭,讓我們也證入這個境界。

  『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這句話很重要。佛門裡面的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全部都是修定。只要是佛法,統統是修定,戒定慧三學。慧開了,自性的般若智慧開了,就成佛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慧是從定開的,要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要修定,心定了,智慧就能現前。智慧是本有的,定也是本有的。我們自性本來也是定,六祖開悟的時候也講「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定。本來就是定的,現在為什麼我們不定?現在你身邊有一些擾亂的因緣,擾亂的人,叫你心定不下來。我們心裡起妄想、分別、執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些東西一天到晚擾亂我們。內有煩惱,外有誘惑,內外交結就讓我們感覺到煩亂不堪,你的定不見了,慧沒有了。所以你一定要曉得這些東西是假的,我們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是被這一群小人障礙住,就是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們還把它當好朋友,這個真叫做認錯人了。今天搞明白了,就要下定一個決心,跟它們斷絕往來,不再受干擾,你的心就定下來了。

  佛菩薩慈悲,叫我們去找阿彌陀佛,只要認定這個目標,念念不離阿彌陀佛。需要多久你才能成功?照經上講的話,一天就行。《彌陀經》上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七在《彌陀經》是表法,它不是數字,七是代表圓滿數,不一定哪一天,就是你功夫一直用下去,一定會達到圓滿。根性比較利的人,煩惱妄想比較薄的人,一天、二天、三天,他就一心不亂了。根性差一點,四天、五天、六天,一心不亂。更差的,就是第七天。第七天還不行,再一個七。再一個七還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再一個七。所以我們打佛七,打一個七、二個七、三個七,打七個七,甚至打一百個七,目標就要達到一心不亂。看你哪一天達到一心不亂,那一天就圓滿,那一天就是打七圓滿了。所以七是圓滿數。我們看宋朝瑩珂法師,他是念三天。一般念佛人,絕大多數是三年成就,三年的時間不長,只要你放得下,一心專念。念佛法門,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我們為什麼不幹?為什麼不肯放下?這個機會太難遇到了。這個世間無論什麼事情都是不重要,對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來說,應當放下,求生淨土。不要再搞六道輪迴的遊戲,這個遊戲不好玩,已經玩了很長的時間,還沒玩夠嗎?要是真正想到玩夠了,不想再玩了,想出去了,要緊緊的把阿彌陀佛抱住,決定得生淨土,阿彌陀佛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就算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跟《華嚴經》上講的這些大菩薩一樣,十身互用。你就有這個本事,你就可以能展現在十法界,眾生有感你就有應。

  好,這段經文我們下一堂課,下一次再來學習,今天時間到了,這段經文還沒有講完,我們留在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斷煩惱,實際上就是把它放下就是。放不下就要什麼方法❓
🔹「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什麼叫行❓
🔹真信切願表現在哪裡❓
🔹面對各種人事環境,修行要怎麼修法❓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隨眾生心而現身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五集)  2023/3/3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15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二頁,二十二頁第六行,從當中「經云」這個地方看起:

  【經云。或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段經文,這段經文還沒有講完,我們講到「十身」。如來以十種身來互相作用,十種身以及自身遞互相作,互相起作用,融通無礙,沒有障礙。這個就是《普門品》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佛他就現什麼身。所以佛現身,不但有情眾生的身分能夠示現,就是無情的器世間,國土身也都能夠來示現,各種身分都能示現,自在無礙,融通無礙,各種身都能夠互相融通,遞互相作。

  這個「十身」,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眾生身、國土身。「眾生身」就是示現跟眾生一樣,像我們現在,「五蘊眾共和合而生其身,即有情世間諸眾生身」,我們現在在十法界裡面,我們有情世間的眾生的身體。「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菩薩知道眾生心裡喜歡什麼樣的身,「即以眾生身作自身」。菩薩以眾生的身為自己的身,就是眾生他喜歡什麼身分,菩薩就現他喜歡的,菩薩他沒有動一個念頭我要現個什麼身,沒有,都是依眾生心裡的需要、他的喜好,為眾生現這個身,所以以眾生的身來做為自身,跟眾生一樣,打成一片。「亦作國土身,乃至虛空身」,國土就是器世間,這個依報的環境,菩薩也能示現器世間的身,虛空身。

  「國土身,謂山河大地、諸器世間,剎土身也」。剎土身,菩薩也能示現,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有很多神眾,其實那個神眾都是法身大士菩薩他們示現的,應眾生的感,佛菩薩應。菩薩如果以這座山為身,他就是這座山的山神,所以我們看到山神、土地神,種種的神;如果菩薩以這條河為身,那稱為河神或者龍王;大地的地神,我們一般民間稱土地公,這一切都是佛菩薩應化的。佛菩薩現龍王身去度龍王,現山神度山神,現樹神的身就度樹神,你沒有跟他現同類身就度不了他。這個樹神也多得不得了,在經上給我們講,凡是有一個人高的樹,都有神住在這個樹上。我們看光這個地球上有多少的樹?那就太多了,數不清。甚至有更小的草木神,花草都有神。上一次有提過陳曉旭那個公案,的確草木神,小花、小草都有神。這在《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剎土身,剎就是很大的一個世界,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個佛剎。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以國土身做為自身,也能化現作眾生身,也能化現為虛空身,這十種身都互相可以化現,融通沒有障礙,不是說現這個身就不能現那個身,現那個身就不能現這個身。各種身都能現,有情、無情各種身都能現,這個就自在融通無礙了。

  這一堂課接下來學習第三種身,「業報身,謂煩惱為因,所感業報身」。這個是我們六道生死凡夫現在感得的這個身體叫做業報身,酬業而來的,我們造業受報。業報身是以煩惱為因,為什麼稱為業報身?因為煩惱所形成的、所感得的這個身體叫業報身。我們人道、畜生道這個身都是屬於業報身,凡是六道都是業報身,你造什麼業,你受什麼身,得什麼報。經上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我們人會到六道人道來投胎,我們的神識來六道投胎,父精母血,我們投入母胎,生下來就是業報身。這個業報身主要的因素就是情欲,情欲是你得人身第一個因素。這個情欲,我們為什麼到六道人道來投胎?投入母親的胞胎,這個就是有情欲。沒有這種念頭,你不會到人間來,不會到欲界人間來投胎。

  我們現在得人身,遇到佛法,希望能永脫輪迴,往生淨土。我們覺得六道輪迴苦,生生世世,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輪迴沒完沒了,這個苦不堪言,遇到佛法了,遇到佛法就有辦法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佛法主要講的就是教我們如何脫離六道生死輪迴的理論方法,教我們修學,解脫六道生死輪迴的果報。所以我們遇到佛法,佛法就是幫助我們解決六道生死輪迴這個大事,這個大問題。我們現在修學其他法門,依照其他法門的理論方法要在這一生能夠修學到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盡才能脫離六道生死輪迴,這個難度很高,不容易,很難達到。唯有西方淨土這個法門可以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其他法門叫豎超三界。我們特別在末法時期如果沒有依照淨土法門,在一生當中就很難達到解脫六道生死輪迴,這個事情很難辦得到。

  我們希望脫離輪迴往生淨土,遇到這個淨土法門,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心裡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放下。你念頭一了,這是功夫成片。你這個念頭一了,一向就一,唯一,或者講第一。講唯一還有一點難度,講第一,就是我們很多念頭,念佛就是擺在第一個,其他擺在其次,這個也是一向專念。有這個功夫就保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雖然地位不高。淨宗九祖蕅益大師說,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決定一生成佛,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成佛都是一生的事情;不像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面,修學其他法門,多生多世才能解脫六道生死輪迴。到極樂世界,因為人人都無量壽,也就是說時間多的是,一生到那邊下下品往生也是無量壽,無量壽就沒有分段生死這個問題,所以在那邊修學只有進沒有退。進步雖然沒有我們娑婆世界提升得那麼高、那麼快,但是他不會退,他只是有進無退,那就保證一生成佛了。我們娑婆世界,你要提升也很快、退轉也很快,但是要進比較不容易,所謂進一退九,進一步退了九步,這個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現狀。

  我們自己一定要承認業障深重。業障深重不怕,人只要肯懺悔,再重的業報都能懺除。千年暗室,一燈能明。千年暗室是講你業障深重、時間很久,燈表示覺悟、你回頭了。迷惑顛倒是黑暗,覺悟它就放光,無始劫的罪業都能懺除,重要是要下定決心後不再造。特別是人際關係,不要跟人結冤仇。結冤仇,你這一生一定要求生淨土,不然的話在這個六道輪迴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很悽慘,報不完。你沒有能力生淨土,這個業報就麻煩,所以在六道裡面盡量避免跟人結怨。這篇《妄盡還源觀》寫得好,讓我們真正把世間看破,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自性清淨心裡面什麼都沒有,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全都沒有,常寂光淨土才是自己的真身,那是究竟圓滿佛。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自己心現識變,自己的真性現的境界,自己的阿賴耶變的境界,能變所變、能現所現都不可得。你何必要計較,何必要分別?計較、分別不放下,你這一生念佛,一天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六道的根太深,你出不去。

  這個事情我們修學淨土雖然比其他法門要容易,容易也不是說完全都沒有條件,還是有條件的,只是我們條件比較低,不像其他法門要求那麼高。其他的法門要斷惑,那個難度高;淨土法門不需要斷惑,但是也必須伏惑,這是基本的一個條件。你惑都伏不住,這個往生也產生障礙了。所以念佛就是要我們念到伏煩惱。信願行,這個行它還是有個標準,念佛如果能念到伏惑,也幫助我們信願堅固。因為念到伏惑,跟佛起感應,我們信心就堅固了,願就懇切了,所以這個信願行也不能分割,缺一不可。特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的開示,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其實三時繫念做一次念一遍,就是提醒我們一次。中峰國師講信行願,你信有阿彌陀佛、有西方極樂世界,也相信自己遇到淨土法門就有機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信了之後要透過行,行就是念佛。如果只有信沒有行,這個信心不堅固,這個信心容易產生懷疑,所謂半信半疑,那就不是真信。為什麼產生半信半疑?因為沒有透過行去證實我們相信的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所以難免這個信心就不堅定。所以中峰國師他講,「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你信了,沒有透過念佛這個行,這個信心也不堅定,不能成就這個信心。所以信了之後要透過行來證實相信的這樁事情。

  行,什麼叫行?他引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的開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講放下,把六根攀緣六塵境界的妄心收回來,不要去攀緣,不要攀緣就是放下。對外面這一切人事物不要計較、不要分別,要放下。這個具體的講,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外捨六塵,內捨六根,外面不受誘惑,內心不生煩惱,這個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有這一念,代替所有的妄念,這樣一直念下去,不假方便就自得心開了,不需要再借用其他的方便法,就這樣一直念下去,念到功夫成熟,你心就開了。在《楞嚴經》講,心開就是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就是說念到理一心不亂,就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像海賢老和尚他就六字洪名念到理一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要放下,提起一句佛號。又引用《阿彌陀經》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現在其前,這個人就心不顛倒,就隨佛往生到極樂世界。佛放光接引也是佛光注照,佛加持。這個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功夫成片也叫一心不亂,只是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亂比較淺,因為他只有伏惑,沒有斷惑。斷惑,斷見思惑就是事一心,你念到斷見思惑是事一心,念到破無明就理一心,那功夫高了,功夫深了。功夫成片,就是淺的一心不亂,伏惑,煩惱沒斷,伏住了,這句佛號伏住煩惱,不起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淨土法門有這個功夫,就跟阿彌陀佛起感應,就能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斷惑,這裡只要做到伏惑就算及格了,所以這個行我們也不能疏忽了。

  能不能往生是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自己能往生,願意放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願意放下娑婆世界,有真信切願,這個是行(念佛)的一個動力。你說真信切願表現在哪裡?表現在行這個上面。如果念佛功夫不得力,也就是我們這個信願還不具足,還不夠。所以信願行三資糧它也是相關的,相輔相成,這個也不能切割,缺一不可。所以也就不能偏重在哪一方面,信願行三資糧都要並重,這個才是符合《彌陀經》講的,也符合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這個開示。你放不下這些,心裡常常起分別執著,放不下這些煩惱,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只是這一生跟阿彌陀佛再結結緣,多種善根。

  今天修行要怎麼修法?你看到喜歡的人,那個人是菩薩,你看到喜歡,你能夠把喜歡這個心放下,你就出離了。出離不是說你離他遠遠的,看都不願意看,不是那個意思,就是說你見到了那個人他是菩薩,他為什麼是菩薩?他給我們修行的一個境界,你能夠把喜歡的心放下,那你就出離了,就不執著了。他來度我們,用什麼來度我們貪戀那個心?他現一個讓我們喜歡的形象,這個身,它引起我們貪戀的心,他等於是來考驗我們。他示現一個我們喜歡的形象,我們對它沒有貪戀,不會去貪,不會留戀,那你當下就解脫了。你看到很不舒服的那種人,一看就討厭,他也是菩薩,他也是來度我們的菩薩。你看到他就討厭,看到他就不歡喜,對他就有怨恨,你要把怨恨心放下,就是瞋恨心放下,你當下就出離了,就解脫了。沒有這些示現,你怎麼修?你的煩惱習氣從哪裡斷?總是在這個生活當中,人事物當中去修,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斷煩惱。沒有這些境界來考驗、來磨鍊,我們的煩惱斷不掉。

  所以佛菩薩示現在哪裡?就在我們周圍,就示現你喜歡的、你討厭的,你最容易起分別、起執著的,這就是菩薩。你在這個地方真能放下,你就要感恩,為什麼?他幫助你提升,幫助你恢復清淨心、平等心。心清淨、心平等、覺而不迷,你決定生淨土,所謂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跟淨土就感應。淨土裡面果報是智慧德相,《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現前,你就成佛了。為什麼不能現前?大家都有,為什麼不能現前?「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問題出在這裡。我們今天念佛求往生,你將來不能往生,為什麼?但以妄想執著,你不能往生。所以這個妄想執著是禍害,害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生死輪迴。怎麼知道你有妄想?有這麼多人來引導你,你的親人引導你,幫助你斷慳貪、斷貪愛,你親愛的人,他天天來考試,你要放得下,就是說斷慳貪,心裡不起貪愛。所以對喜歡的人不起貪戀,就斷貪愛。你的冤家債主來找你,常常現在你的面前,幫助你斷瞋恚、斷愚痴。到什麼時候你有把握往生?你看到所有的人怨親平等,都是諸佛菩薩來示現的,都是諸佛菩薩來幫助我、來成就我的,那就恭喜你,你成就了。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實報莊嚴土,不在方便有餘土,也不在凡聖同居土。

  在現前這個時代善少惡多,在這個地球上,這個世界人類造惡業的多、修善的少,這個也可以說比較不成比例,造惡業的多,所以災難就特別多。如果有一半、一半,還能平衡。這個惡超過善,惡多善少,所以災難就特別多。災難多,對修行人、念佛人也有好處,什麼好處?讓我們對這個世間不生留戀,災難這麼多還留戀什麼?這世界不能住了,像現在空氣污染、氣候不正常、水資源缺乏、冰山融化,南北極冰山融化,海水都上漲,火山爆發、火災、瘟疫。像這三年,新冠狀病毒的瘟疫傳染,死了多少人?造成整個世界經濟、工作、事業各方面的衝擊。火災、水災、地震,還有戰爭,人與人勾心鬥角,鬥諍堅固。看到現前這個世界,的確讓人不生留戀。昨天我還看到一個YouTube的網路新聞,好像前天美國又發生校園的槍擊案,一個女搶手又打死六個人,女槍手最後被警察打死,等於七條人命一下子就沒了,這個很震驚全球,這個也是災難。所以這些不好的事情也讓我們對這個世間不生留戀,覺得這個世間沒什麼好留戀的,早一天到極樂世界,早一天得解脫,不會再留戀了。

  六道裡面的天道比人道好,但是沒有出離六道輪迴,還在六道裡面,不究竟。天道是比人間好,但是天福享盡了還是要墮落。這個經典上也記載,天人壽命到了,天人有神通,知道自己壽命到了,下一生要哪裡去往生、去投胎。經典有記載一個公案,就是一個帝釋天,我們中國人講玉皇上帝(西方宗教講的上帝),他壽命到了,投胎去哪裡?到那個驢的耳朵裡面當蟲。那是過去世造的惡業,到這個時候他天福享盡,惡果成熟了,要先去受那個報。後來求佛開示,有什麼方法能夠解脫?佛教他理論方法修學,他才解脫墮落驢的耳朵當蟲這個果報。所以天道雖然比人間好,但是不究竟,天福享盡還是墮落,還是繼續輪迴,所以天就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講的是凡聖同居土,我們凡夫煩惱沒斷,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是往生西方的凡聖同居土,但是往生西方的凡聖同居土也出三界,出離六道了。華藏世界我們是去不了,那個是要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才能往生到華藏世界,那不是我們凡夫能往生的。不但凡夫往生不了華藏世界,就連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十法界的佛,他們也只能往生到方便有餘土,不能往生到實報莊嚴土。華藏世界是實報莊嚴土,那要破無明。我們凡夫只有往生凡聖同居土,我們的分就是往生凡聖同居土。阿彌陀佛慈悲,四十八願幫助我們,只要我們真正肯消業障,消業障就是放下,就是要修怨親平等。也就是無論在哪種境緣當中,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修清淨心、平等心,心裡只放阿彌陀佛,不要放其他的東西,心就清淨。沒有高下之分,自己修謙卑,對人修恭敬,這是菩薩道。哪一尊佛菩薩不謙卑?釋迦佛對人謙卑,沒有一絲毫傲慢習氣。

  斷煩惱,實際上就是把它放下就是。放不下就要學古大德的方法,「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見到喜歡的人,聽到聲音你就會生歡喜,歡喜是煩惱,這是習氣,不怕,就怕覺遲,覺悟太慢了,這個煩惱一直增長。念肯定會起來,這個不怕,怕的是覺悟太慢。覺是什麼?淨宗就是佛號,我這個心裡煩惱一生,心一動,生煩惱,馬上要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把這個煩惱貪心、歡喜心換過來,讓這個心恢復到平靜,把這個煩惱用佛號來取代,用念佛這一念把它取代過來。見到這個人,我恨他、討厭他、不喜歡他,這問題嚴重了,也馬上提起佛號「阿彌陀佛」,把那個怨恨心化解掉,修怨親平等。不平等是自己吃虧,別人不吃虧,與別人毫不相關,「冤家宜解不宜結」,何必跟人結怨?不想出輪迴,來生還想到人天來享福,就不能跟人結冤仇,這個冤宜解不宜結。否則你的冤家債主太多,找麻煩的人就多,你就沒好日子過。往生淨土,什麼都要放下。「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菩薩知道眾生的心裡他喜歡什麼身。「即以業報身作自身」,把眾生的業報身來做為自己的身,現跟眾生一樣的身。做種種示現,示現叫你生貪愛的,示現叫你生煩惱的、生氣的、生怨恨心的,可能那個人都是菩薩,你不知道!他來度你,你還跟他搞真的,他是跟你開玩笑的。所以菩薩真的是用這種方式來度人。

  我們再接著講,「四、聲聞身,謂聞佛聲教,悟真諦理,所證聲聞身」。聲聞是聽佛講經說法開悟的知識分子,有強烈的求知欲。聲聞就是聞聲悟道,聞就是聽聞,聽聞佛講經說法,我們現在講聽經聞法。透過聽佛講經說法開悟、斷煩惱,這個是知識分子,他就叫做聲聞身,聞聲悟道,聽佛講經說法開悟的。聽講經說法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有強烈的求知欲,所以這個必須要以經教。佛示現在世間成道之後,他示現的以講經說法為主,等於是主流教育,其他的教學有特殊的教學法,像禪、密、淨,這個教是主要的,這是講聲聞身,聞聲悟道。

  「五、獨覺身,謂出無佛之世,獨宿孤峰,觀物變化,無師自悟,所證獨覺身。」獨覺又叫做緣覺。緣覺,他修十二因緣法開悟、斷煩惱、證果的,這個叫緣覺,修十二因緣。聲聞是修四諦法,苦集滅道。獨覺,甚至出現在沒有佛的時代,自己住在高山孤峰,觀察自然界這些事物的變化因緣,無師自悟,沒有老師指導他自己開悟的,這樣證得的叫做獨覺身,也斷煩惱出三界了。獨覺是喜歡寂靜,願意放下,找個清靜的地方,人跡不到的地方,他在那邊修行。這個是第五種獨覺身。

  「六、菩薩身,謂菩薩於有情眾生之中,既自覺悟,亦能覺他,有情所證菩薩身。」菩薩示現這個身,不為自己,為正法久住,為普度眾生,這是菩薩。菩薩要自利利他、要度眾生,這是菩薩身,示現六度、四攝,這個都是為了度眾生的,不為自己,為了正法久住,普度眾生,所以就現菩薩的身分。

  「七、如來身,謂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為如來身。」如來道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惠能大師就示現這樣的身開悟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現這個如來身。

  「八、智身,謂智慧圓明,一切諸法皆能決了,為智慧身。」智身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圓是圓滿,明是遍照,了是明瞭,決是決斷,一點錯誤都沒有。智慧身是用來廣度眾生的,就是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那個叫智身。佛法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智慧從禪定開的,清淨心生智慧,煩惱心不生智慧。

  「九、法身,謂所證無漏法界之體,而為法身。」什麼是法身?肯定法界是一體。不是以我們肉身為身,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身,自己的身盡虛空遍法界,那是我們的法身。一切佛菩薩是自己變現的,是自己這個法身變現的,沒有離開我們這個法身,一切芸芸眾生也是自己變現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你回頭是岸,你就證得法身。你喜歡那個人是你自己變的,你討厭那個人還是你自己變的,就像作夢一樣,夢境當中所有境界全是自己變的。一下醒過來,我作了一個夢,夢裡有討厭的、有歡喜的,夢醒過來全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整個宇宙是一個夢境,《金剛經》講「如夢幻泡影」,一點都不錯,我們現實人生就是夢幻泡影。佛告訴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證得法身。「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這是對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證得法身的大士,你要幫助這些菩薩破根本無明的習氣,你就得現法身。這個是度法身菩薩的,現法身才能度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度他到成究竟圓滿佛,就要現法身。

  「十、虛空身,謂非眾生國土諸有量身,乃是無名無相之虛空身。」這個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虛空身,他沒有物質的身體。六道裡面,無色界天他就是虛空身,無色界天人他沒有肉身,沒有居住的宮殿,他只有精神,這些物質現象都沒有,他只有精神,所以叫無色界。我們三界裡面最高的無色界天,無色界天有四層天,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天四層天的天人都沒有色身,沒有實體的身體。這是虛空身,他只有精神。通常他們不需要修行,他們也沒有妄念,身心清淨,得大自在,壽命也很長,八萬大劫,這個叫長壽天,但是時間還是會到,到了還是要墮落輪迴。「菩薩隨彼心之所樂,即以虛空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法身。」菩薩都隨眾生心,你喜歡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菩薩沒有自己的意思,隨眾生的意思來現身。

  【如是十身。隨舉一身攝餘九身。故曰多身入一鏡像觀。】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身裡面能夠現其他九身。這個『鏡像』就像鏡子裡面現的相,鏡像是兩面鏡子對照,裡面的相就非常多,看不盡的。這種鏡像,鏡子裡面的這些影像,相有、體沒有,沒有實體,但是有那個相,事有、理沒有,有這個事,理沒有。理體,理就是體。這個相你可以欣賞,你不能執著,因為都是妄相,你執著就錯了,不可以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錯了,起心動念是無明,分別執著就更錯了。我們要像菩薩一樣真正覺悟,學菩薩不起心、不動念,而受用這種微妙不思議的境界,這個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我們現在雖然是凡夫,我們也可以學。這個就是《金剛經》裡面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我們學習的地方。

  好,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現學習到這裡這一段。下面「如一身有十身互作」這段經文,我們下一堂課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實在說早就成佛,為什麼還要示現八相成道❓
🔹菩薩應化到世間來度化眾生,為何不受塵勞煩惱妨礙❓
🔹地藏菩薩化身的公案
🔹何謂多身入一❓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心不染著,事就無礙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四集)  2023/3/2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14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二頁第四行,從「五者」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論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五者。多身入一鏡像觀。即事事無礙法界也。謂毘盧遮那十身互用無有障礙也。】

  這個是五止六觀,六觀當中的第五觀,第五觀是『多身入一鏡像觀』。這一觀就是『事事無礙法界』,就多入一。這是講毘盧遮那佛他十種身互用無有障礙。這個當中就是事事無礙法界,事跟事沒有障礙,這個當中沒有障礙。「多身入一鏡像觀」,以大止妙觀法力加持,而能一身變化多身。大止妙觀的法力加持,能夠一個身變作很多很多身,很多很多身他能夠入一個身,如境現像,無有障礙。鏡像觀就是好像照鏡子,鏡子很多人它都能照,一個也能照,很多也能照。鏡子只有一個,但鏡子可以照很多很多人,它沒有障礙。鏡子它也不會說太擠了,人太多了,不會,你再多的人它都能照,沒有障礙。用鏡子來形容這個,讓我們去體會這一觀。

  這一觀是講應化身無礙,應化自在。應化身就是佛三身之一。每一個眾生實在講也都有三身,第一個是法身,就是真如、自性,法身。法身叫毘盧遮那,毘盧遮那佛叫法身佛,翻成中文是法身佛。法身是遍一切處的,無處不在,遍一切處,這個叫毘盧遮那。第二個是報身,圓滿報身盧舍那佛,那是報身佛,報身佛也不可思議。第三個就應化身佛,這個應身跟化身合起來講叫應化身。所以我們佛門的早晚課,課誦本裡面都有念到,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其實三身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報身、應化身都是從法身出來的,所以這個三而一,一而三。應身,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從兜率天下降到人間八相成道,在古印度迦毘羅衛國去那邊入胎、出生等等的,這個就屬於應身佛。這個世界的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跟一般人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居住的國家,我們現在講國籍,那是應身。化身,化身就是說無中生有,他沒有像應身有父母、有妻子(兒女)、有家庭、有居住的國家,這個化身就是突然出現的,他走了你也找不到他,這叫化身。

  像過去在我們中華民國曾經擔任過國大代表的周邦道老居士,他的夫人周楊慧卿在大陸自己家裡面就曾經遇到過地藏菩薩變化一個出家人來向她化緣。當時她不知道,還沒有信佛,要給她化五斤香油,沒給他。跟她談話談了大概半個小時,她沒給,她聽說有很多出家人都在騙錢的,沒給他。沒給,那個出家人也就走了,就走出去了,不見了。走出去之後才發現,她那個大門沒開,剛才那個出家人他怎麼進來?從哪裡進來?剛才出去,走出去,門也沒開,他怎麼走出去?所以心裡很納悶。後來到了台灣她去問台北臨濟寺當時中佛會的理事長白聖長老,還有到台中蓮社問李炳南老居士,白老跟李老都跟她講說,那是地藏菩薩化身到你家來。因為經過她的敘述,她有問那個出家人從哪裡來?他說從九華山來的,要給她化緣五斤香油,當時沒給。後來她到台灣來開始接觸佛教,學佛了,請問白老跟李老都跟她講,那是地藏菩薩化身的,到妳家,他是化身來的。她聽了之後就很懊悔,當時怎麼沒給他?所以到台灣來趕快補,補五斤香油供養地藏菩薩。後來學佛,《地藏經》她讀得很認真,地藏菩薩化身來度她學佛。所以有個傳記寫周楊慧卿夫人她遇到地藏菩薩化身的事蹟,這個也是記載在《地藏菩薩靈感錄》,這個裡面有記載。這一類化身的很多,合起來講叫應化身,諸佛如來、阿羅漢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這裡講應化自在,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

  「多身入一」,這是《華嚴經》裡面的科學,多身入一身,很多個身體進入一個身體,一身(一個身體)也可以入很多很多身體。這是盡虛空遍法界,上到諸佛如來,下面到三途眾生跟自己關係太密切,我們身體的一毛端、一個小細胞,裡面就有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的剎土,依正莊嚴全在裡面。這個境界真的是不可思議,無法用我們常識去想像。我們的概念少入在多,這個我們可以去理解;大進入小,小沒有放大,大也沒縮小,那怎麼進去?這個我們想不通。你看一毛端,我們身體一根汗毛,我們的眼睛根本看不到,汗毛那麼細,毛尖那個端,一毛端,身體裡面一個小細胞,一個毛端、一個小細胞,它就有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剎土,依正莊嚴都全部在裡面,這是真不可思議。鏡像是比喻。多身入一,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很多身體入一個身體。什麼叫事事無礙?這個就是事事無礙。這是什麼道理?『毘盧遮那十身互用』。「毘盧遮那」,是法身佛,法身沒有身相,以法為身,遍一切處,是一切法的本體,也就是自性,依報、正報莊嚴都是從法身變現出了的。法身它是空寂,但是它什麼都能現,這是法身。諸佛如來跟我們眾生關係密切,它的原理也就是在這裡,這個道理就在這裡。在《觀無量壽佛經》也講,一切諸佛如來他的法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諸佛的法身入到我們眾生的心想,你說這個關係密切不密切?所以我們眾生的心想佛的時候,當下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你念佛、想佛,你當下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是法身佛。法身遍一切處,無處不在,一切法的本體,所以稱為法身,印度話稱為毘盧遮那。所以自性裡面能現依報正報,統統從自性、法身變現出來,什麼都能現。

  「十身互用」,十在這裡不是數字,代表圓滿,「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無量無邊,眾生想什麼他就能現什麼。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的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他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就是要哪一種身分去度這個眾生,他就現那個身分,那個眾生他想要的。所以眾生想什麼他就能現什麼,「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菩薩他沒有起心動念,所以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是佛菩薩他起個心動個念,我想要變個什麼身來度你,沒有,他沒有起這個念頭,都是隨眾生的心,心想。眾生心想佛菩薩用什麼身來度他,佛菩薩就現眾生他心想的這個身分來跟他說法、來度他。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經云。或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菩薩知諸眾生心,隨其所樂,融會三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以為十身。」這個十是一個歸納,歸納的十大類,每一類都是無量無邊,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歸納為十。所以這個十,《華嚴》以十做為圓滿的數字,《彌陀經》以七,我們看「七重欄楯,七重羅網」都是七,七不是數字,它是圓滿數,圓滿數的意思,《華嚴》也是這樣。「復以十身及自身遞互相作,融通無礙。」這個十身互相融通,沒有障礙。有情世間是動物,器世間是植物、礦物,智正覺世間是諸佛菩薩、證得阿羅漢果以上的,這個叫智正覺世間。我們六道凡夫,動物,是叫有情世間。有情感的眾生,就是動物。器世間是植物、礦物。這個地方講的菩薩是法身菩薩,就是《華嚴經》講圓教初住位以上。這要圓教,別教的初住位還沒有達到,別教要到初地。《華嚴》是講圓教,圓教初住位以上的法身大士,才有這個能力。知道眾生心,就是知道眾生的念頭、眾生的思想。樂是愛好。眾生心裡動念頭就有感,諸佛如來與這些法身大士就有應,應會現身(應就是回應,應會現身),現三世間的身,能示現跟我們凡夫一樣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

  應以國王身得度就現國王身,做國王的,一個國家最高領導人,這個國家最高領導人國王,這個菩薩他也現一個國王身去給他說法。為什麼?就是身分對等,我們現在的外交講對等,菩薩現國王身,你不現跟他同類身,就不能去度他,不能跟他說法,所以必定現同類身。他是國王就現國王身,你是那一國的國王,我是這一國的國王。這個國王是菩薩示現的,菩薩示現的國王當然就去幫助凡夫的國王,就跟他說法,國家要怎麼治理,菩薩就現這個身。應以宰官身得度就現宰官身,宰官身就大臣,國王以下的宰相,現在講總理,中華民國講行政院長,以下各階層的宰官身,宰相官吏的身分,佛菩薩要度這些人,度這個宰官,也要示現跟他一樣,跟他在一起,跟他的身分對等,在一起上班或者交流。所以這是屬於有情世間。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那是智正覺世間。

  這十法界,十法界有佛,這個在天台宗講叫相似即佛,因為他還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在十法界裡面他是最高的,他是佛了。十法界的菩薩叫權教菩薩,也是還沒有明心見性。阿羅漢斷見思惑,但是見思惑的習氣還沒斷,煩惱沒有了,的確斷了,但是習氣還在。就像佛在經上講,有一個弟子證阿羅漢了,但是他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他的煩惱習氣最重的就是傲慢,這個習氣很嚴重。證得阿羅漢果了,沒有傲慢的煩惱,的確沒有傲慢,但是還有這個習氣,遇到一個河神,這個河神是個女的,他就不經意的叫她小婢(好像妳是我的婢女,也就是妳的身分是很低賤的,我是比你高的),這個習氣還在。後來這個河神就告到釋迦牟尼佛那邊,說你的弟子對我很無禮,喊我叫小婢,婢女。佛就跟她講,他說他的習氣,他的還沒有斷,他的確沒有傲慢,他已經證阿羅漢果了,但是習氣還有。這個煩惱的確沒有了,沒有傲慢煩惱了,但是習氣不好斷,還有,所以阿羅漢還有習氣。辟支佛,就是緣覺,見思惑斷了,見思習氣也斷了,所以他的層次就高阿羅漢一級。權教菩薩他見思惑斷了,塵沙惑也斷了,但是塵沙惑的習氣還在,這個習氣不容易除,所以是菩薩。在十法界居菩薩位,一般稱為權教菩薩,就是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十法界的佛他見思惑、塵沙惑煩惱都斷了,習氣也斷了,但是還沒有破無明,無明煩惱還沒有破,所以是十法界的佛。因為十法界的佛菩薩還是用阿賴耶識,如果不用阿賴耶識,轉識成智,就超越十法界,就入一真法界。

  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叫分證即佛,他就有能力在十法界裡面度眾生。所以分證即佛,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位就有能力去幫助十法界一切眾生。十法界,四聖法界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他們已經覺悟,但是還不徹底,還沒破無明。分證即佛,法身大士的菩薩,他有能力來度十法界的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度六道眾生,他就有能力來度。所以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他能現佛身,現跟他同等身分來為他說法,幫助他破無明。也可以現菩薩身來度十法界的菩薩,也可以度聲聞、緣覺,六道眾生都能度。所以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示現跟他同等的身分,同類身。示現佛菩薩身,或者聲聞、緣覺的身,那是屬於智正覺世間。這些法身大士他又能現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那是器世間。我們說物質的,這些法身大士他也能現,他能夠去變現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他能變現這個,那是器世間。器世間就是我們講物質現象、自然現象,這些都是屬於器世間。

  一切眾生念頭不一樣,念頭又常常在變化,所以感應也是不斷的在變化,隨著眾生的念頭起滅。我們眾生這個念頭,妄念一個生一個滅,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前念滅後念生,不斷的在變化。這些佛菩薩,明心見性的法身大士,他能夠隨眾生的念頭起滅。十身與菩薩自身一一遞互相作融通無礙,這個就是說菩薩在十法界裡面現身,在十法界裡面無論現什麼樣的身分,他的能量、信息都是不可思議,隨著眾生的心念,心之所樂(樂就喜好),每個眾生他心所喜歡的、喜好的,各個感受不相同,每一個人他的感受不一樣。早年香港聖一法師,這是香港寶蓮寺,這個聖一法師也是圓寂了。過去家師淨老到香港講經都會去拜訪他,跟他也是算好朋友。聽聖一法師講過,早年聖一法師到普陀山,那個時候大陸剛剛開放(就是改革開放,剛剛開放),他約了兩個法師一起去朝普陀山,在梵音洞拜觀世菩薩。大家如果有到中國大陸浙江省普陀山去參觀遊覽,一定會到梵音洞,梵音洞我也去過,就是在海當中,海上。在梵音洞拜觀音菩薩,因為很多人到梵音洞都是拜觀音菩薩。拜不到半個小時就見到觀音菩薩現身了,三個人見到的不一樣,聖一法師見到的觀音菩薩是戴毘盧帽,全身是金色;第二位見到的是白衣大士,白衣大士我們常常在畫像裡面看到;第三位見到的是出家人的樣子,好像一個比丘身。所以這個也是依照每一個人他所樂,他喜歡的,菩薩就示現那個相、那個身分來給他說法,各人感受不相同。就是感應不一樣,各人感不一樣,菩薩的應就是隨著眾生他的感來回應。

  下面講,「一、眾生身。謂五蘊眾共和合而生其身,即有情世間諸眾生身。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乃至虛空身。」這一段是講眾生的身,身就身體,像我們人的身體,動物的身體。六道眾生這個身體,都是五蘊眾共和合而生其身,五蘊聚合起來生起的身體,就是有情世間諸眾生身。人道、畜生道屬於有情,身體是五蘊身,人的身體跟畜生的身體都是五蘊身,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蘊是蘊集,集合起來的,生起這樣的一個身,生出這樣的一個身體。五蘊: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整個身心世界。「色」,肉身是物質,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這個是肉身,是屬於物質;「受」,就是我們精神,有感受,喜怒哀樂,有苦受、樂受,有感受,這個是受;「想」是有思想,思惟、想像;「行」,剎那不住,念念遷流,像那流水一樣,都不停的;「識」是阿賴耶識,我們生生世世造作一切善惡業的業習種子全部都藏在阿賴耶識。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我們不知道。其實我們的自性,我們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妄心,自性是真心,我們的自性、真心跟諸佛菩薩沒有差別,諸佛菩薩他能夠知道我們,為什麼我們不知道他們?這個問題就是諸佛菩薩他們心清淨,這個清淨不是講真心,因為真心它本來就清淨,它本來就沒有污染,這個心是講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阿賴耶怎麼會清淨?因為他修定功,他能夠把一切染污放下,心就清淨。什麼是染污?起心動念是染污,分別執著是染污,這個是總說。那要細說?講得比較詳細,自私自利是染污,是非人我是染污,五欲六塵是染污,七情五欲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這個污染可多了,無量無邊。

  經上講八萬四千塵勞煩惱,這八萬四千也真有這樣的一個名數,有這個數字。塵勞煩惱,八萬四千還是歸納起來講的,實際上是無量無邊。我們在念四弘誓願,念到第二句「煩惱無盡誓願斷」,無盡就無量無邊。八萬四千塵勞煩惱,它染污我們的身心,就被這個塵勞煩惱污染。這些東西要是能放下,你的心就清淨。心清淨也就有這種知的能力,就能夠知道了,跟佛菩薩一樣能夠知道,知道一些我們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情,因為他有定功。心清淨,關鍵在心,事上不需要迴避,不是說叫你躲得遠遠的,然後都不見到這些。這個事不必迴避,重要是心上不能染著,心不能受污染,事就沒有妨礙,菩薩應世的本事就在此地。菩薩他應化到世間來度化眾生,他怎麼能度眾生?就是這個本事,他心不受污染,不受影響。他沒有妨礙,這些事對他沒有妨礙,因為他心不染著(不去受到污染、不去執著),他心就清淨了,他就能幫助眾生,這個叫定功,這個叫真正慈悲,他才能幫助這些苦難眾生,教化眾生。菩薩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他有這個能力,把眾生身作為自己的身,菩薩有這個能力。釋迦牟尼佛實在說早就成佛,他在《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這一次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為什麼還要示現八相成道?這些都是表演給我們凡夫看的。表演什麼?就是表演一個凡夫要怎麼樣修行成佛,他來做個樣子、做個示範,我們要會看。我們要是會看,懂得這個意思,我們也依照這個方法來學習,這一生當中也能夠圓成佛道。

  在歷代祖師大德當中,在家居士都不少是佛菩薩應化來的,有應化出家的身分,有應化在家的身分,都有,你要是細心會看,能看得出來。我們這個世間眾生造業深重,如果沒有這些佛菩薩現身,混雜在人群裡面,這個世間不知道有多少災難,可能這個地球早就毀滅了。就是有佛菩薩暗中在支撐、幫助我們這些苦難眾生,這些苦難眾生埋頭造業(業力也是不可思議),佛菩薩混在人群裡面減輕我們的業障。不然的話我們想想看,特別現在這個時代的眾生,造的業這麼重。造的惡業特別多,特別嚴重,你說災難不曉得要嚴重多少!大災大難,這個果報也不能避免。大災大難現前,有這些佛菩薩在裡面也減輕災難,緩和災難,減輕災難。如果沒有佛菩薩在這裡協助、幫助、加持,這個地球早就毀了。有這些人在其中,他們有福,佛菩薩他有福報,佛菩薩(有福的人)來到我們人間,我們也沾他的光,雖然我們一天到晚造惡業也沾到佛菩薩的光,也能減輕業障。最重要的,我們真正要向他們學習,眼前真正修行的善知識,現在少了,現在這個時代很少了,非常稀有了,可是歷代修行有成就的人、開悟證果的人,在中國佛教史上記載就很多。像《高僧傳》、《居士傳》、《善女人傳》,包括我們淨宗的《淨土聖賢錄》,這個都是有成就的。在這裡面當中有許多是佛菩薩應化來的,他來示現的,示現跟我們世間一般人一樣,示現各種不同的身分,不同的遭遇,然後在這樣的環境(不好的環境或者好的環境),他們怎麼修學、怎麼成就的,都是給我們做修行的榜樣。這些人都有著作流傳後代,祖師大德的語錄。你看蓮池大師、蕅益祖師、行策大師,都有他們的語錄著作流傳下來,這個我們在《藏經》能看到。

  近代的,最近的,距離我們近代的,民國初年,現在是民國一百一十二年。民國初年,像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全集》、《印光大師文鈔》。天台宗諦閑法師、寶靜法師、倓虛法師,這些法師大德都有留下他們的著作,就是註解經典、講解經典的。禪宗虛雲老和尚,有虛老的傳記,他參禪修行,這個我們都可以去看得到的,現在網絡很方便,你一點這些資料都有,都找得到。雖然他用眾生身作自身,他也能應機度化。就是用眾生的身來作自己的身,也就示現跟眾生一樣,應機度化。所謂應機說法,眾生他是什麼樣的根基,他現在需要什麼,就現前他需要的給他說法,幫助他。所以眾生希望什麼樣的方式去度他,這些法身大士、這些菩薩他都能示現。這個就不是一般的高僧大德,一般的高僧大德還沒有達到這個能力,還沒有達到法身大士這個能力。這是真正佛菩薩的化身才有這個能力,他是佛菩薩再來的,他才能眾生要以什麼身分他就現什麼身分,法身大士才有這個能力,不是一般高僧大德。

  「二、國土身。謂山河大地,諸器世間,剎土身也。」菩薩以這座山為身,我們就稱他作山神。菩薩以這條河為身,我們就稱他作河神,龍王。大地地神,我們稱土地公,都是佛菩薩應化的。菩薩現龍王身,度龍王;現山神,度山神。你要度樹神,你要現樹神的身,不現樹神的身,你就度不了這些樹神,一定要現跟他同類身,這是菩薩都能現。所以這個樹神也多得不得了,根據佛經上記載,有一人高的樹就有樹神,這樹長到一人高就有樹神住在那裡。還有更小的,草木神,花草都有神。《華嚴經》上講得很多、很清楚,草木神,小花、小草都有神。

  過去北京陳曉旭居士她就有這個經驗,她剛剛開始要學佛的時候,剛接觸到佛法、佛教,跟她的先生有一天晚上睡覺,她房間裡面燈一直閃,她感覺那個磁場不對,她對這方面很敏感,她知道一定有眾生來。她不知道什麼眾生,那就對著這個燈講,你們有什麼事要找我嗎?如果你們有事找我,我等一下睡覺你們就來給我托夢,我才知道你們是誰,你們需要什麼,要我怎麼去幫助你們?講完,看到那個燈閃了一下,夫妻就睡了。睡了之後入夢,陳居士她就夢到好像小女孩的聲音,她就聽到聲音,我們是你們家後面花園的小草,我們都快枯死了,趕快替我們澆水吧!第二天醒過來,她就趕快跑到後面,水龍頭拿過來就是拼命的澆水。她父親看到,那個草不用澆、不用澆。她也不理會一直澆,後來才把這個夢告訴她父親、告訴她家人。後來到新加坡去,把這個事情向我們淨老和尚報告。後來這個事情就傳開了,那個就是草木神。小花、小草都有神,花草都有神,這個《華嚴經》講得很清楚。

  剎土身,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個佛剎。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以國土身作自身,也能化現作眾生身,也能化現為虛空身,十種身統統可以化現。這是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位以上菩薩,他能夠知道諸眾生心之所樂。樂就是好樂,他現在喜歡什麼,他需要什麼,如果眾生需要國土,菩薩的自身可以化成國土身來幫助眾生,知道他心裡所想要;也能化作眾生的身,化跟眾生的身一樣;也能化為虛空身。虛空也有神,《地藏經》講空神、夜神,鬼神道的這些眾生也無量無邊。所以菩薩得大自在,十種身統統可以互相化現,圓融自在,沒有障礙,來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業報身」,我們下一堂課、下一次,我們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患背痛、被木槍刺腳,這是過去世什麼因緣❓
🔹觀音菩薩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救苦救難❓
🔹為什麼有無明❓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智體照寂,諸緣相盡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三集)  2023/3/2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13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一頁,倒數第二行,從:

  【四者。智身影現眾緣觀。謂智體唯一。能鑑眾緣。緣相本空。智體照寂。諸緣相盡。如如獨存。】

  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第四觀,『智身影現眾緣觀』,就是觀眾緣。我們學習到『能鑑眾緣』,「鑑」就是鑑定、鑑別的意思。這裡佛講出他宿世的因緣,舉出十個例子,說明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自己宿世的因緣。這十個例子我們講到第四個,今天這堂課我們接下來講第五個宿世因緣。

  「五、佛患背痛緣」。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在世他也患過背痛,背部很痛,這是過去世什麼因緣?過去生有兩個力士在相撲,相撲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摔跤。「剎帝利力士念曰:此人數欺我,今當使其死。國王歡喜,賜錢十萬。時剎帝利者,則我身是。我時貪財瞋恚,撲殺力士。」這個是講佛過去世的因緣,當時他是剎帝利,剎帝利在古印度是屬於貴族。印度四種階級,最高的是婆羅門,再來就是剎帝利,剎帝利就是國王、大臣,貴族。過去生佛曾經是剎帝利貴族的一個力士,也就是貴族培養的一個摔跤的力士。相撲,我們在日本都看到,日本就很流行相撲,還有摔跤的比賽,這個我們在電視上也常會看到。他是剎帝利的一個大力士,很有力量,當時兩個人在比賽,剎帝利的力士心裡就起了個念頭,說這個人常常欺負我,今天跟他比賽,一定要把他摔死,今當使其死。國王也很歡喜,國王就賜他錢十萬。「我身是」,我身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說那時候那個剎帝利是我本身,我那個時候因為貪財、瞋恚,國王說你能夠把他摔死就賞你錢十萬,剎帝利的力士他也有這個念頭要致他於死地,所以撲殺力士,就把那個人摔死了。摔跤的時候,讓對方背部脊椎骨受重傷而死,以是罪緣,受背痛之報。這裡講都是餘報,不是果報,這個果報都在三途,這是餘報。

  我們造善因、造惡因,因果有一個順序的。第一個是花報,我們一般講叫現世報。花報就是來比喻形容,一般的植物就是先開花後結果,看到開花知道後面就會結果。花開得好,就知道後面那個果一定好;花開得不好,就知道後面的果也肯定不好,這個是花報。果報,就是地獄、餓鬼、畜生,最嚴重就是到地獄去了。地獄出來還要到鬼道,鬼道出來再畜生道,三惡道的罪報受滿了,才能再到人道來,再到人間來。到人間來還有餘報,三惡道是果報,報滿了出來到人間還有餘報,所謂餘殃,餘就剩餘的,還有這個餘報、餘殃。可見得佛這個是餘報,這還不是果報,果報在三途,這是餘報。

  所以「眾生畏果,菩薩畏因」,這一句話是真實的。眾生畏懼惡果,不好的果報大家都不願意受,都畏懼,這個是眾生,我們凡夫眾生都是這樣的心態。菩薩他畏因,菩薩怕造惡因,畏就是畏懼,菩薩對造因就很謹慎,菩薩知道因果、明瞭因果、深信因果。所以過去世造了這個惡因,這一生受惡報,菩薩因為明瞭因果,在儒家講「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知道因果,所以就不會怨天尤人;逆來順受,知道這是過去自己造不善因,這一生受這個不善的果報,所以菩薩果報現前,他能夠能很坦然的去面對,去接受這個果報。菩薩不怕果報,知道報完就好了,好像還債,你欠人家的債,還掉就好了,不會怨天尤人;而是對造因就很謹慎,你不想得到惡果就不能造惡因,要修善因,不能造惡因,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就相反,造因不怕,比如說我們凡夫哪一個不殺生,大家不怕,講因果他也不相信,不怕,造,將來果報現前就怕了。所以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所以眾生在造作的時候沒有想到,他不在乎,但是果報現前就害怕了,果報現前也沒有辦法去躲避,逃不掉。

  菩薩知道業因果報,他起心動念的時候想到將來有不善的苦報,他就不敢做。果報現前,菩薩是甘心情願承受,不怨天不尤人,為什麼?自作自受,還怪誰呢?會怨天尤人,總是對三世因果不明瞭,不知道這些都是自己自作自受的。不知道這些業因果報,不明瞭,遇到不好的果報,難免就會怨天尤人。所以菩薩知道自作自受,無論是共業、別業都有前因,絕對沒有那個沒有果的因,一定有前因,所謂前因後果。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受一點冤屈,總不免怨老天對不起我;學佛的人,怨佛菩薩沒有加持我,這個我們也看到過,而且還不少,的確是這樣。雖然學佛了,對因果報應這些道理並沒有深入的去明瞭,果報惡報現前也就不相信佛教,還怨佛菩薩沒有保佑、沒有加持,這個沒有反省自己,自己不知道去懺除業障,反過來怨佛菩薩。過去的很多年,很早年了,有一個同修他的一個子女車禍死了,他就說,為什麼觀音菩薩沒有保佑他?就是生起很大的懷疑,覺得佛菩薩不靈。

  佛菩薩保佑眾生,加持眾生,主要是什麼加持?觀音菩薩怎麼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救苦救難呢?我們在《普門品》,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這個經文都有講到,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現身是說法,現身就是要說法,所以菩薩救苦救難,根本的救苦救難就是說法。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示現給我們看,成佛以來他做什麼工作?就是說法,講經說法,把這個因果的事理講清楚、說明白,教我們認識什麼是善因、什麼是惡因。十法界總離不開一個因果,你成佛有成佛因果,成菩薩有成菩薩的因果,成辟支佛有辟支佛的因果,成阿羅漢有阿羅漢的因果,六道有六道的因果,你修什麼因,你證什麼果,十法界不離因果。佛講經說法,就講這個因果教育。因果很重要,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特別強調,這個時代如果不提倡因果教育,所有佛菩薩、聖賢、神聖統統到這個世間來,也救不了這個世界。大家不認識因果、不明瞭因果,就胡作妄為了,你定什麼法律都沒有用。所以因果教育是印祖在我們這個時代特別提倡的,他老人家一生經典善書印最多就三本,《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都是講因果的善書,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分析得很清楚,因果事理講得很清楚,所以印祖一生提倡,這三本書印的數量是最多的。印祖是希望人手一冊,每一個人都有,常常看,所以這個印得最多,反而大乘經典印的數量不多。

  所以觀音菩薩、諸佛菩薩保佑眾生、加持眾生就是說法,這是主要的加持,其他感應這些事蹟這是補助說法的,主要重點是在說法。所有的佛菩薩,沒有不說法的,就是把這個理論方法,這些事實給我們講清楚、說明白,教我們怎麼去修,我們就能夠消災解厄。因為不好的果報、惡報都是造不善業,你不斷的在製造惡業,你要想得到好的果報,那怎麼可能?肯定是得惡報。所以佛菩薩真正的加持,就是三十二應身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不管用什麼身分,都是說法。這個才是真正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道理明白了,心安理得,自己做個改變,就能改造命運。所以怨天尤人,甚至怨佛菩薩沒有加持,這種心態只有招來更嚴重的苦報,不能化解。如果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在遇到災難的時候,不怨天、不尤人,好好的反省,實在想不出自己這一生哪裡有過失,那肯定是過去生中的業報。這一生如果沒有造什麼過失,遭到這個災難,那一定是過去生造的,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萬生,總有一生造過那個業,這一生因緣果報成熟了,就要受這個報。我們總要虛心,要懺悔,要斷惡修善,這樣我們不善的果報才會化解,縱然不能化解,也會減輕,所謂重業輕報,這是消災免難正確的方法,多修善。

  下面講第六個例子,「六、佛被木槍刺腳緣」。這個例子是講戰爭,兩個部族為了爭奪船隻發生戰爭,殺害對方,用木槍刺對方的腳,所以這一生也受到餘報,被木槍刺到腳的緣,這個真的是冤冤相報。我們現在看戰爭就是冤冤相報,過去生總有它的因緣。「七、佛被擲石出血緣」,就是提婆達多要害佛,出佛身血,這個公案我們常常聽。「八、佛被旃沙繫盂謗緣」,這個是一個誹謗的因緣。「九、佛食馬麥緣」,受馬麥之報,這也是過去生造了不善的業因,在饑荒的時候托缽托不到東西,佛吃餵馬的糧食吃了三個月,這是馬麥之報。也是過去生造的不善因,這一生的餘報。「十、佛經苦行緣」,佛受了六年的苦行,跟著外道學苦行學了六年,這些都有宿緣。詳細都在經典裡面,就是這部《興起行經》,在《興起行經》舉出十個例子。我們如果要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可以去讀《興起行經》。

  下面講『緣相本空』,這個「緣」就是善緣、惡緣。無論善緣、惡緣都是一個相,相它本空,它本體是空的。就是它的波動頻率不一樣,產生排列方程式不一樣,產生不同的相,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這個確實除了波動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波動就是現在科學家發現的,這個物質從哪裡來?從波動來的。波動從哪裡來?從人心。物質是怎麼來的?實際上講沒有物質,物質是什麼?就是波動,而波動本身也沒有自體。那個波動本身它自己也沒有自性,也沒有自體,它之所以能夠現相,第一個因素是自性裡面本具的能量、信息。這個都是現代科學家講的,現代科學講能量跟信息。有了波動現象之後,能量變成物質。物質從能量的波動所產生的,信息就變成精神現象,在我們佛經講受想行識,科學家講這叫信息。這個是宇宙之間的兩種現象,就一個物質現象、一個精神現象。能量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智慧德相,每一個人都有,「人人本具,箇箇不無」。「緣相本空」,緣是因緣,緣就是波動,相就是它產生的現象,產生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太空是自然現象,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是物質現象,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是精神現象,這些精神現象、物質現象、自然現象,都是空而無自性。空,它沒有自性,它自性本空,這是《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智體照寂』,「智體」沒有現相,智體就是自性,常寂光,它有照的作用。這個智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性,都是常寂光。智體它有照的作用,不但有照,它還有寂的作用,寂是清淨寂滅,一塵不染。它雖然照,就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一樣,鏡子能照,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鏡子沒有污染,鏡子沒有受到污染。無論照什麼相,在鏡子裡面都能夠顯現出來,無論什麼相,善相也好、惡相也好,所謂「漢來漢現,胡來胡現」,鏡子都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鏡子一點污染也沒有。沒有污染就是寂,就是寂滅的意思,寂。智體是照寂,它能照,但又不受污染,所以叫寂,照寂。這個是講我們的真如自性,我們的本性就是這樣。我們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就變成有阿賴耶識,阿賴耶就不是照了。阿賴耶就是科學家講的波動的現象,它也能照,但是它不寂,它受到染污。阿賴耶怎麼受染污?我們今天的話講落印象,落印象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含藏,阿賴耶識叫含藏識,藏就像倉庫一樣,我們現在電腦叫檔案資料庫。阿賴耶是一個檔案資料庫,什麼善的、惡的、無記的,什麼種子都落到阿賴耶識裡面,它都保存起來,完完整整的儲藏起來。它怎麼儲藏?就是落印象,這個印象一進去它就儲藏,它就保存下來,這是阿賴耶。

  所以阿賴耶它也有照,但是它有受到污染,因為它落印象。自性是不落印象,自性是真心,阿賴耶是妄心。阿賴耶實在講,是不是另外一個妄心?不是。是這個真心裡面起了念就變成阿賴耶,實際上還是那個心。起個念,阿賴耶就變成妄心,一念不覺起了無明,就把這個自性變成阿賴耶了。阿賴耶裡面有三細相,「一念不覺生三細」,那個一念不覺就是無明的根源。為什麼有無明?就是一念不覺。什麼叫一念不覺?就是起心動念。起心起動念,在《華嚴經》講叫妄想,起了妄想,落印象,把自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裡面有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相就現代科學家講的波動,業是造作,它的妄動,一念不覺動了念頭;這一動馬上就起了「轉相」,轉變的轉,轉相。轉相就是我們講緣相,一念不覺是緣,就是無明不覺生三細,或者講一念不覺生三細,起了一念妄動就是無明,就生出三個細相出來。業相、轉相,轉相就是精神現象就出來了,就有第七識末那識跟第六意識,第七識是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從這個相,對面立刻又現一個「境界相」,境界相是阿賴耶的相分,是物質現象。這是阿賴耶三細相。就是起心動念,三細相出來了;三細相再發展,分別,四聖法界就出來了;再從分別發展為執著,六道輪迴就出來了。怎麼出來的?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就是自性裡面本來有的能量跟信息起作用。就是十法界怎麼來的?就是阿賴耶識。十法界,四聖法界、六道法界,合起十個法界,這個是自性迷了之後,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了。這個給我們講,我們現前看到整個世界(身心世界)是怎麼生起的,怎麼來的。

  『諸緣相盡,如如獨存』。「諸緣」是無量的因緣,波動頻率非常複雜。這個諸緣是無量的因緣,無量無邊,說不盡,太多了。因為這個起心動念,波動,這些頻率非常複雜,你起什麼念就現什麼相,這個太多了。怎樣「相盡」?不在外頭,在我們自己。「諸緣相盡」,要怎麼樣才能相盡?能夠「如如獨存」?你到外面去找,找不到,找不到答案,就在我們自己內心,這個就是佛法講的定力,定功。你修清淨心,清淨心是遠離染污,平等心是遠離分別。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學著不染污,就是不受污染,我們接觸外面的六塵,不受污染。六道之存在,說明你的念頭沒有斷。我們現在在六道裡面,這個六道生死輪迴的現象還在,說明我們妄念還沒斷,所以我們看到有六道輪迴。我們從早到晚,前念滅後念生,所以妄相就不會盡,不斷的在生滅。妄相不會盡,緣就是動,妄動沒有盡,所以那個相不會盡。相是副產品,是從念現出來的,我們還有這些妄念,六道就在,如果沒有,這些就沒有了。像《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引用永嘉大師的《證道歌》兩句話說,「夢裡明明有六界,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是在作夢的時候明明有六道輪迴,一覺悟醒過來沒有了,六道輪迴沒有了。起心動念沒有,六道、十法界就沒有了,就是一真法界。

  我們要斷這個妄念的確也不容易,我們念頭起得習慣了。因此以念止念,這個是念佛法門它的方便。參禪它也是要斷念,前後際斷,妄念斷掉,念佛就是對治妄念。我們真正修清淨心,不被外面污染,我們看到好的東西不生貪戀。看到稱心如意起貪心,被染污了;看到不合自己意思的,起瞋恚、排斥,又被染污。你六根接觸境界不被染污,這就高明,你的心就定下來,這個要在境界當中去練。不染污就是不執著,更進一步不分別,那功夫就更高了。不染污是得清淨心,不分別是得平等心,平等心得到就開智慧,智慧一開,諸緣相盡,如如獨存。如如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時候的心是清淨平等覺現前。清淨平等覺是性德,它不是阿賴耶,這個在相宗裡面說是轉識成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阿賴耶為大圓境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是如如,就是智身,它獨存,它是真的,它不是妄的,真心現前了。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今天佛不在世了,佛的話已經寫成經書流傳下來,佛當年講的經,用文字記載,流傳下來。我們認真努力來流通經典,也可以做光碟、做有聲書,經論善書廣為流通,勸導世人破迷開悟,一定要先學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是你帶得去的。世間所有一切之物,沒有一樣你能帶得去,連自己身體也帶不去,身外之物就更不用說了,沒有一樣能帶得走,我們要放下。凡是帶不去的,我們要放下,要捨,捨得乾淨;帶得去的,你認真去修學。我再看下面這段文:

  【謂有為之法無不俱含真性。猶如日輪照現。迥處虛空。有目之流無不睹見。生盲之輩亦蒙潤益。令知時節寒熱之期。草木無情悉皆滋長。如來智日亦復如是。故曰智身影現眾緣觀也。】

  這一段就是給我們總結,這一觀為什麼叫做「智身影現眾緣觀」。『謂有為之法無不俱含真性』,這個有為法沒有不俱含真性的,也就是說沒有離開真性。「有為之法」,就是有為法,法相宗講的,把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給它歸納一百法(歸納一百條)稱為百法,有一部論叫《百法明門論》。精神的、物質的、無記的,抽象概念的不相應行法,有為法、無為法,歸納為一百條,前面九十四條是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有滅,凡是有生滅、有變化的,都是屬於有為法。阿賴耶是有為法,有生有滅,一念不覺它生了,妄盡還源它就沒有了,所以阿賴耶識它是有為法。時間、空間也是有為法,在不相應行法裡面,就是現在人講的抽象概念,它沒有一個實質的東西,沒有實質的事,是我們人類給它設定的一個概念,這個叫不相應行法。所以時間、空間也是有為法,其他的一切物質、精神,九十四種,統統叫有為法。「無不俱含」,這是講自性,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有為之法無不俱含。自性本來統統具足,就是這些有為法也都是離不開自性,自性都涵蓋這些有為法,也都有真性在裡面。真性就像太陽一樣,這一句比喻智身,智慧身。「迥」是遠,深遠無盡,統統照見,這個智光智照,統統照見。

  『有目之流無不睹見』,凡是有眼睛都看得見。這是用太陽、日光來給我們形容比喻,自性就像太陽一樣,有眼睛的人沒有一個沒看到太陽,凡是有眼睛的都看到。這一句話所含的意思,凡是妄盡的人都還源了,都清楚,這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都看得很清楚了。六道凡夫、天人、四聖法界都沒有辦法見到;突破十法界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這裡講的「有目之流」,好像你有眼睛,明心見性,能看見了,見到本性了,這個叫做有目之流。有目之流,就是圓教初住位以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都見到了,見到本性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個是講一真法界的這些法身大士,他們都見到了,就像有眼睛的人、眼睛好的人,他都看到太陽光了。

  『生盲之輩亦蒙潤益』,這個「生盲」就是什麼?你一生下來眼睛就瞎掉,看不到東西,這個是指根性鈍的人,他怎麼看、怎麼聽也不會開悟,他還是迷。「生盲之輩」就是你還沒有開悟,還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像生盲之輩,生下來眼睛看不到,好像瞎子,生下來眼睛就瞎掉了,一輩子也沒有看過陽光,也看不到陽光。這是形容比喻我們六道凡夫、四聖法界還沒有見性,就像生盲一樣。可是性德的利益他享受到了,這個自性的功德利益雖然沒有見到,他也享受到。不但人、六道眾生能享受到,這是有情眾生,連花草樹木也享受到,就是情與無情統統享受到自性性德的功德利益,這些統統享受到。這享受到,就好像眼睛瞎的人他看不到陽光,雖然他看不到,但是被陽光普照,他也受到這個利益。「亦蒙潤益」,也受到這個潤澤的利益,雖然看不到,但也還是蒙受這個利益,蒙受自性的利益。自性比作日光,太陽光,眼睛看不到人,他也受到陽光普照的利益,雖然看不到,他也是得到利益。用這個來形容比喻,不但人、六道眾生可以享受到自性的功德利益,花草樹木這些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統統享受到自性的功德利益。這個利益是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就有,但是沒有緣它不會現起。所以我們佛門裡面常講「緣起」,你要辦一個什麼活動,在我們一般通告也都會寫一個緣起,是什麼因緣發起這個活動。我們要修行,明心見性也是需要有這個緣,沒有緣它不會現起。沒有現起,你就不能說它沒有,它還是有。就像我們接訊號,現在電腦網路,你不能說這些電波沒有,它有,它都一直存在;但是我們要讓它現起,必須要有個緣,你要有個收音機,現在電視、電腦、手機,這個就是緣,它就現起了。所以不能說它沒有,它一直都是存在,它有,只是你必須有緣它才會現起。

  我們凡夫煩惱習氣很重,一千遍也不會開悟,也不懂得佛的真實義,還是迷惑顛倒。可是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得到利益?得到,還是得到佛光注照的利益,得到『如來智日』。「如來智日」就是自性般若,也就是這個樣子,所有一切眾生統統得到受用,沒有說一個眾生不得到這個受用。好像陽光普照大地,所有萬物,情與無情統統受到普照。但是他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是這個現象,我們大家都得到這個好處了,為什麼會這樣,他不知道。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是一切眾生的普遍現象。這個就要教、就要學,佛給我們教導,我們要學習,所謂學佛。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第四觀「智身影現眾緣觀」,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第五觀我們下一堂課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天人很快樂,為什麼佛菩薩也要到天上去示現❓
🔹隨緣的意義很深廣,怎麼樣隨緣❓
🔹人與人之間,沒有一個人是吃虧的,也沒有人能佔別人便宜,為什麼❓
🔹佛陀頭痛、被誹謗是因為什麼宿世因緣❓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智慧能鑑眾緣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二集)  2023/3/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12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一頁倒數第二行,從:

  【四者。智身影現眾緣觀。】

  這段看起。上一次我們學習到六觀的第四觀,『智身影現眾緣觀』,觀智體唯一,能鑑照眾緣,猶如日輪照現,迥處虛空,一切眾生無不蒙利。

  這是講智照利生。智慧好像太陽日輪普照,迥處虛空,大地一切眾生無不蒙益,都得到利益了。用日輪來形容比喻智身影現。「智身」是佛十種身之一,這個是自性般若智慧起用。佛幫助十法界的眾生,最重要的就是智慧。十法界的眾生不能見性,就是因為迷惑。六道眾生有這麼多的苦難,也沒有智慧,愚痴。佛度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苦從迷惑來的,迷惑他就妄動,妄動就造業。如果能夠隨順聖賢的教誨,把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依照佛菩薩在經典上教導的教誨,把這些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行改正過來,就能夠離苦得樂。遇不到佛菩薩、聖賢的教誨,眾生就會造很重的罪業。造罪業,受罪報,眾生也不曉得是為什麼,不知道原因。造罪業所感得的是三途苦果。苦樂是果,迷悟是因,果上沒有辦法改,改要從因上改。要離苦,一定要斷惑、破迷。所謂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得樂一定要開智慧,沒有智慧就解決不了問題。佛菩薩把他們離苦得樂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參考他們的方法,遵循他們的道路,也能達到離苦得樂的效果。

  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為我們做種種示現,無一不是智慧,八相成道是智身影現,十二年的參學、四十九年的講經教學是智身影現。「影現」,告訴我們,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度眾生,就像《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意思是說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事相是有,理沒有,它沒有自體;相有,性沒有。它沒有自性,但是有這個相,這個相是從性當中現出來的,沒有性也不會現這個相。所以相它自己沒有自性,但是有這個相。智身影現是講諸佛菩薩,他們決定會現身,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特別眾生在苦難的時候有感,佛菩薩有應。歡樂的時候也有感,比如說眾生修福生到天堂,佛菩薩他們也在天上示現。天人很歡樂、很快樂,為什麼佛菩薩也要到天上去示現?歡樂容易迷惑。我們人間跟三惡道都在受苦受難,佛菩薩來示現,幫助我們覺悟。苦從哪裡來,為什麼有苦,把這個因果告訴我們,教我們斷這個苦因,那就得樂的果。天人是快樂,但是福報享盡,又要受苦了。就像我們人間一樣,貧窮人家很苦,富貴人家很快樂,享受榮華富貴,在享受的時候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又造罪業,福報享盡了,罪業造多了,又墮到三惡道去了。所以天人有福報享盡就直接墮地獄的,過去世造惡業,果報成熟,他福報享盡了,惡的果報成熟了,那就到地獄去了。如果不懂得繼續修福,那就要受罪報。所以佛菩薩不但度貧窮的眾生,也要度富貴的眾生,沒有出離六道,天上人間的榮華富貴,都是迷惑顛倒,都是苦。人間天上雖然比三惡道好,有快樂的,但是那個樂不是真的,那叫壞苦。所以佛示現,也讓我們六道眾生覺悟,六道的樂,不是真的快樂,實際上是壞苦,那個樂過去,苦就跟著來了。像天人福報享盡就墮到地獄去了,壞了,壞苦。所以佛菩薩都示現,這真的叫普度眾生。

  所以「智身影現」,就是佛菩薩加持,幫助六道眾生,特別是幫助初學。在華嚴會上,幫助法身大士破除無始無明的習氣。我們有幸能遇到《華嚴》,也能得利益。我們現在雖然是凡夫,但是有緣遇到《華嚴經》也能得利益,幫助我們斷粗重煩惱,最粗、最嚴重的煩惱是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最粗、最重的,有這個東西,我們清淨心就沒有了,這個是煩惱,嚴重的煩惱,障礙我們的清淨心。我們接著看第二句:

  【謂智體唯一。】

  『智體』真的是一,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自性本有的,本來就有的,諸佛菩薩他覺悟了,我們眾生還沒覺悟,但是無論迷悟自性的智慧德能都一樣,都圓滿具足,當然是一。這個一,也就是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的開示裡面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無差別就是一,沒有差別。諸佛如來的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大家都有。但是諸佛如來得到大受用、大自在、大解脫,我們眾生還在受苦受難。當受苦受難,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並沒有消失,只是迷失,迷失了。迷了,就好像失去了,實際上並沒有失掉。只要把這個迷破除了,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這些障礙就沒有了。所以「智體唯一」,佛跟眾生是一,一樣的,平等的。它藉這個身體透出來,起作用是:

  【能鑑眾緣。】

  遍法界虛空界裡面所有的萬事萬物,怎麼來的?佛在經上講緣生的。智慧『能鑑眾緣』,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法怎麼來的、怎麼變化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就是智慧。我們沒有智慧,就不明白、不曉得,這宇宙萬事萬法是怎麼來的。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普度眾生,應眾生之感,「能鑑眾緣」。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每一尊諸佛菩薩都一樣。而我們細心觀察世出世間法,緣實在太重要,這個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起一個心,動個念動)、言語(講話)、身體的造作,這三業的行為,待人接物,又何嘗不是個緣!都離不開緣這個字。緣這個字範圍太深廣了,沒有一樣離開緣,所謂緣生法。我們遇到什麼樣的緣,這個就很關鍵。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在於各人的遇緣不同,他特別強調遇到的緣,你遇到的緣殊勝,往生極樂世界品位就高;遇到的緣比較差一點,品位就比較低。這個緣是很廣泛,除了最關鍵的,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淨宗真正善知識。像我們遇到淨老和尚、黃念老、夏蓮老,又遇到《無量壽經》會集本,夏老的會集本,這個緣非常殊勝,在過去的時代都沒有這樣的緣出現過。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這個緣很殊勝,這個會本我們遇到了。夏老會集《無量壽經》,讓我們讀起來對五種原譯本的內容也都圓滿了。又黃念老做《大經解》,那就更進一步幫助我們了解這部經,他引用一百九十幾種的經論來註解。又加上我們淨老和尚做這麼精闢的講解,講了四次的《大經科註》,可以說我們遇到的緣非常殊勝。現在的網路,我們要點看講經的這些視頻也很方便,一個手機,走到哪裡都可以看到,都可以聽到,這個緣太殊勝了。這是我們講,遇到淨土這個緣。

  在我們生活當中,方方面面,那都離不開緣。所以緣這個字,範圍太深廣,世出世間法,無非是個緣。這麼多的緣,智慧就重要了,智慧去觀察,因為智慧能鑑眾緣。鑑就是鑑察,鑑定、鑑察。鑑察眾緣,鑑察各種因緣,你有智慧能把緣看得很清楚。緣有善緣、有惡緣,哪種緣可以隨,哪一種緣不能隨。隨是隨順,我們一般講隨緣。隨緣這兩個字意義也很深廣,怎麼樣隨緣?這個都必須要有智慧。哪些緣我們可以隨緣,哪些緣不能隨緣,這個都必須要智慧去鑑察、辨別,去抉擇。佛,明心見性的菩薩,就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分證佛,佛是究竟圓滿佛,他們都超越十法界。圓教初住位菩薩,他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住實報莊嚴土。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法身大士有能力把一切緣都看得清楚,他能隨一切緣。我們凡夫不行,我們要有能力辨別染淨、邪正、善惡。我們凡夫的地位,清淨的可以隨緣,隨清淨的緣;染污的緣不能去隨。正法可以隨緣,隨正法的緣;邪法,你不能去隨邪法的緣。善法可以隨,惡法不能隨,為什麼?因為我們凡夫煩惱習氣沒有斷,就不能隨惡緣,隨惡緣我們就造惡業,造惡業就要受惡報,墮到三惡道。但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可以。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他有本事,他們也可以隨惡緣、可以隨染緣。他們實際上不受污染,他是表演的,做種種示現給我們看,讓我們凡夫在這個裡面覺悟。所以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示現在十法界,隨各種緣,有染有淨、有善有惡,都隨。但他們自在、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障礙。隨緣是什麼?度眾生,你不隨緣怎麼度眾生?你要度惡人,你要隨惡緣,不然度不了那些惡人;度善人,隨善緣,所以做種種示現。

  在十法界主要一個目的,就是要讓一切眾生在這裡面覺悟過來,這是真實的慈悲,無盡的慈悲。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他好像當演員一樣,他可以演正面的,也可以演負面的。他能夠演清淨的,也能夠演污染的,演得非常逼真,讓我們看到受到感動,受到啟發,這都是教學。在《楞嚴經》佛給我們講,特別在末法時期,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眾生愈是苦難,愈是濁惡,感應諸佛菩薩、阿羅漢來濟世,來救苦救難。眾生為什麼受盡苦難?迷惑迷得太深了,迷惑顛倒,造業造得太重,佛菩薩特別示現。所以《楞嚴經》講,在末法時期,佛也教這些法身大士、阿羅漢,示現在我們六道,示現各種身分。就像《普門品》講的,三十二應身,示現各種身分。示現的身分有正面的,有在家、有出家、有宰官等等,各種身分都示現。還有示現負面的,姦偷、屠販。姦偷、屠販就是在社會上幹不好的事情,造惡業,也有佛菩薩在裡面,佛菩薩示現惡人,去度那些惡人,去幫助那些惡人回頭,示現同類身,跟他一樣。姦,姦邪的;偷,偷盜的;屠販,就是殺生的。殺盜淫妄都示現在這裡面,這個裡面有佛菩薩、阿羅漢示現在裡面。所以《楞嚴經》講,「順逆皆方便」,順就是示現正面的,教化眾生;示現逆行、惡行,教化惡人,也是方便。無論從正面、負面,都是教學,都是方便,都是要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唯一的目標就這個。實際上佛菩薩確實是如如不動,為什麼如如不動?《金剛經》講得很明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自性本來就如如不動。無論什麼相,善相、惡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佛菩薩沒有絲毫的影響,主要去影響眾生回頭是岸,這個就是大慈大悲。

  「能鑑眾緣」,這裡面最重要的,特別是六道眾生,哪一個人沒有冤親債主?所以我們做三時繫念總是長期給一切同修立冤親債主,四眾同修,乃至一切眾生。冤親債主,哪一個沒有?大家都有,每一個人後面不曉得有多少冤親債主,如果排隊太長了,你都看不到尾巴了。實際上講,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個家庭,這些人際關係,為什麼做一家人?過去香港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他的講堂有一副對聯,上聯寫著「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著「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副對聯說明了一個家庭,夫妻、父子、兄弟姐妹,是什麼關係來結合的?無非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就四種緣結合的,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做一家人。這四種緣說白了就是冤親債主,不是報恩,就是報怨。我們無量劫來,結了多少怨?結了多少恩?恩恩怨怨。所以冤親債主每個人真的後面不曉得多少,實在講無量無邊。重大過節、仇恨很深、念念不忘的,他就是一定要找你報復,沒有報復到他就不甘心,他就不放過。小的過失,小的怨恨,對方明白了,那也就算了,他不來報復了。重大的,他放不下,念念不忘。所以小過失,如果對方明理、明白了,也就算了,就不報復了,就終結了。可是在因果裡面,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錢,這都是緣。你緣遇到了,你欠人家的,你就是要還,欠命的你要還命,欠債的你要還錢。這個都是因緣果報,種了因,這個緣成熟了,遇到了,那就要受這個報。

  我們才真正明瞭,人與人之間,沒有一個人是吃虧的,也沒有一個人能佔別人便宜,因果通三世。因果不是只有這一生、這一世,有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通三世。我這一生佔別人便宜來生要還他,我這一生吃虧別人來生他要還我(這個緣遇到了,他就要償還了),所以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在六道輪迴就是幹這個事情,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特別是殺生,你吃他半斤,還他八兩。「羊死為人,人死為羊」,過去世他也是殺生吃肉,罪業造多了,墮到羊了,來還債了;牠的債務還滿了,牠也會到人道來。我們人現在殺牠、吃牠,我們罪業造多了,福報享盡了,也會墮到羊裡面,再去還債。互相殺,互相吃,六道輪迴,三世因果,就是這麼一回事,真的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佛在《興起行經》舉出十個例子,說明他宿世的因緣。佛說:皆從往劫造眾惡因,無數千歲,受無量苦報,餘殘未盡,於成道之後還要償宿債;如來眾惡皆盡,萬善普備,猶不免此宿緣,蓋欲示人,凡造惡業,果報難逃,故說是宿緣。佛舉出十個例子,下面說出十個宿世的因緣。

  一、「孫陀利謗佛緣」,佛過去曾經殺害她,這一次成佛時遭到她毀謗。這是什麼因緣?「佛言,往昔波羅奈城有博戲人,名淨眼。時有婬女名為鹿相,淨眼誘引鹿相共車出城,至樹園中共相娛樂。時彼園中有辟支佛修行道法,待其入城乞食,淨眼遂殺鹿相,埋其廬中。後累辟支佛,將致死地。淨眼見已,即起悲心。我所造作,自當受之。故自說罪,被國王殺。時彼淨眼者,即我身是。彼鹿相者,孫陀利是。以是罪緣,無數千歲受無量苦。今雖得佛,由此餘殃,故受孫陀利女之謗。」這是佛陀(本師釋迦牟尼佛)說他過去世,十種宿世的因緣。

  他這一生遭遇到被人家毀謗,孫陀利毀謗佛是什麼因緣,絕對沒有那個沒有因的果,肯定有他的因,佛把過去世的因緣果報說出來。這一生雖然成佛,這個還是餘殃。就像《易經》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餘殃就是你那個果報受完了,還有剩餘的災殃,那個叫餘報。果報還沒有現前,有個花報;花報受完,就是受果報。所謂開花結果,花報不好,果報就不好。果報受完,還有餘報,這是餘報。只要你的冤親債主沒有放過你,那就很麻煩,他就生生世世糾纏不清。因果報應太可怕,要想逃出這個關口,只有兩種方式能避免,一種是冤親債主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幫助冤親債主他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他成佛了,他明白這些三世因果,他不會報復了,就全放下了。另一種是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沒事了,在極樂世界遇不到這些惡因、惡緣、惡人,極樂世界就沒有這些事情,在我們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才有這些事情。所以冤親債主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也往生到極樂世界,那也什麼問題統統解決了。所以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這個問題是真的沒完沒了,冤冤相報,愈迷愈深,苦不堪言。

  二、「奢彌跋謗佛緣」。佛言,「過去遠劫,有婆羅門名為延如達,常教五百童子。復有一梵天婆羅門婦名為淨音,為延如達作檀越」,檀越就是施主,我們現在講齋主,「飲食衣服皆供養。後有辟支佛入城乞食,淨音見已,即請供養。自是以後,日具美食而供養之。延如達自覺薄己厚彼(這個護法對辟支佛供養豐厚),便興嫉妒。復令童子謗此道士無有淨行,與淨音私通。後辟支佛現神變入滅,眾人乃知延如達虛妄。時延如達者,則我身是。淨音者,奢彌跋是。我時起嫉妒心,受諸苦報,今雖得佛,由此餘殃,故受奢彌跋之謗。」這是講第二個宿緣,釋迦牟尼佛受到奢彌跋毀謗,毀謗佛的因緣。

  這個因緣也是過去久遠劫,很久了,是有一個婆羅門,他名字叫做延如達,常常教導五百童子。還有一個梵天婆羅門婦叫做淨音,名字叫淨音,「為延如達作檀越(施主)」,就是飲食衣服都供養,供養延如達。後來有一位辟支佛入城乞食,證得辟支佛果的聖人到城裡面乞食,這個婆羅門婦淨音看到了,就請他到她家供養。「自是以後,日具美食而供養之」,從那個時候開始,每一天都是用最好的飲食來供養這尊辟支佛。延如達(婆羅門)自己覺得薄己厚彼,好像這個護法對辟支佛供養很豐厚,對自己的供養變得很少,嫉妒心就生起來了。嫉妒心生起來,就要去毀謗、破壞,「復令童子謗此道士無有淨行」,教這五百個童子(就五百個學生)大家去毀謗、去造謠,說這個道士他沒有清淨的行為,不守戒。怎麼毀謗?說這個辟支佛跟淨音私通,就是邪淫,私通,做這樣的毀謗,我們現代的話講叫抹黑,白白的紙把它抹得黑黑的,沒有這個事情,給他抹黑、毀謗,毀謗這尊辟支佛,說他跟淨音私通。後來辟支佛示現神變入滅,他示現圓寂了,「眾人乃知延如達虛妄」。大家才知道原來這個婆羅門延如達他打妄語,大家才知道原來你是在毀謗人,實際上沒那個事情。當時的延如達者,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淨音就是奢彌跋,就是那個梵天婆羅門婦(婆羅門的婦女)。所以佛說我當時「起嫉妒心,受諸苦報」,造這個業不得了,毀謗聖人,那還得了,墮地獄。地獄出來了,現在雖然成佛了,「由此餘殃」,還要受餘報。「故受奢彌跋之謗」,所以才會遭到奢彌跋的毀謗,就是一報還一報。所以什麼事都有它的因果,我們這一生遭到人家毀謗,是我們過去生去毀謗他,這一生碰到了,他報復,我們就逆來順受,不要去跟他計較,這個帳就了了。如果要再去報回來,他又再報回來,那真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三、「佛患頭痛緣」。佛言,「過去遠世,羅閱祇城穀貴人飢」,穀貴人飢就是糧食危機,飢荒年,缺乏糧食。就是過去久遠世,羅閱祇城裡面糧食缺乏,所以人都受到飢餓,「掘百草根以續微命」。「時彼城東有吱越村,人民眾多,村東有多魚池,村人各將妻子詣止池邊捕魚食之。時捕魚人取魚在岸而跳,我為小兒,以杖打彼魚頭。時池中有兩種魚,一名麩魚,一名多舌,自相語曰:我等不犯人,橫見苦我等」,這個就是說我們沒有得罪這些人,這些人要害我們,「後世當報」。「時吱越村人即今釋種是。小兒者,我身是。麩魚者,流離王是。爾時魚跳,我以小杖打彼魚頭,此是因緣,受諸苦報,今雖得佛,由此殘緣,流離王伐釋種時,我即頭痛。」這個因緣,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到這個公案,這個就是佛他患頭痛的緣。

  他頭痛,痛了三天,什麼原因?佛應該不會頭痛,什麼原因?佛就說了,「過去遠世」,久遠以前,「羅閱祇城」,這個城叫羅閱祇,鬧飢荒,沒有糧食,就是去挖百草根,就是我們現在講吃草、吃樹、野草,以這個來延續微命,就是來延續生命。當時城東,城的東面,有一個村叫吱越村,吱越村人民眾多,人很多,有很多魚池。「村人各將妻子詣止池邊捕魚食之」,村人「各將」,就是帶著他的妻子兒女;「詣止」,就是到魚池去捕魚、去抓魚,魚抓來吃。「時捕魚人取魚在岸而跳」,當時村民去捕魚,魚撈上來了,撈到岸上。我們大家都看過,魚撈到岸上,沒有水,放在地上,牠就跳。有一隻魚很大,跳,當時釋迦牟尼佛他是小孩子,小孩子好玩,拿一個木杖(就木頭),「打彼魚頭」,就是敲那個魚的頭。當時這個魚池當中有兩種魚,一種叫做麩魚,一種名叫多舌。像我們現在漁港捕魚,市場賣的那個魚都有名稱的。當時這兩種魚,一個是麩魚,一個多舌,「自相語曰」,就互相說,我們也沒有去觸犯這些人,「橫見苦我等」,這些人橫行霸道來找我們麻煩,我們沒有得罪這些人,這些人要來殺害我們,「後世當報」,來生來世一定要報復。當時吱越村人(就那一村的人)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投胎到印度是釋迦族。那個小孩子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當時是那個村裡面那個小孩子,拿木杖去敲魚頭的那個小孩子。「麩魚者」,就是當時在古印度三千年前「流離王」。當時魚跳,釋迦牟尼佛前生他是小孩子,好玩,拿小杖打魚頭。打魚頭,魚頭當然會痛,因為動物也跟人一樣都有知覺,也會痛。因為這個因緣,「受諸苦報」,苦報就是到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苦報受盡了。這個我們讀《地藏經》就知道,受諸苦報。「今雖得佛」,今天雖然成佛,「由此殘緣」,殘餘的惡緣,這一生「流離王」,就是當時的魚王,他來征伐釋迦種,來征伐釋迦族。他來征伐、來討伐,就是戰爭,「我即頭痛」,他就頭痛三天。所以成佛了還頭痛,佛說明這個就是過去生的餘報。

  下面第四。四、「佛患骨節煩疼」。佛也罹患,骨節就是關節,關節疼痛。這個什麼因緣?過去生中他是一個醫生,佛過去世當過醫生,給人治病,人家答應有報酬,最後都沒有。就是給人家病人病治好了,病人說我們會來報答你、會來酬謝你,最後這些病人都沒有,病給他醫好了也都沒有酬報、答謝,於是他就怨恨在心。怨恨在心,就是有病人來不治了,不給他醫治了,見死不救,不但如此還加藥物害死這個病人。病人又來找他,他就不給他治,而且開藥給他是毒藥,讓這個病人吃了就死了,現在成佛,常有骨節痛。因為你讓那個病人身上骨節疼痛,不給他治,還把他害死,現在雖然成佛(當然這個果報都到三惡道,三惡道出來,現在成佛了,雖然成佛),還有餘報,所以常常有骨節疼痛。

  所以人身體上的疾病,確實是有因緣的。疾病三種原因,第一是飲食起居不當,這是屬於生理。我們沒有注意風寒,東西吃的不衛生,或是暴飲暴食,亂吃,這屬於生理方面,醫生可以幫助。第二是冤親債主,你沒有辦法躲避,醫生束手無策,治不了你的病。有的人身體很不好,不舒服,很難過,去醫院檢查也沒病,沒病就是很難過、很難受、很痛苦,第二就是冤親債主,這個醫生沒辦法,這個你要跟冤親債主調解,他同意了、他接受了,他離開你的身體,你的病就好了。真正學佛的人,他有護法神,冤親債主不容易附身,而且你心地正大光明,他不敢沾你的邊。如果我們心裡有邪念,有自私自利、貪瞋痴慢,他就能滲透進來。就像悟達國師一樣,悟達國師我們常常聽,大家很熟悉,起一念的貢高我慢,冤親債主就進來。這是第二種冤業病。第三種是宿業,自己過去生中造的惡業,那是業障病,那是要懺除業障,你找醫生也沒用,也不是冤親債主,也不是生理的病,是自己造的惡業太重。病從業生,業由心生,要改過修善,這個病才會好。佛此地舉的例子是過去生造的。

  好!我們這節課時間到了,佛講宿世十種宿緣,我們講到第四個,下面還有六個緣,我們下一堂課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我們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科技來弘法❓
🔹有人做壞事受惡報,讓別人了解「壞事做不得,做了要受惡報」,這是佛還是真的造業的眾生❓
🔹佛度眾生,是度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身現剎土,剎現佛身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一集)  2023/3/1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11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一頁第四行,從第三句「或身現剎土」這段論文看起,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或身現剎土。如經云。一毛孔中無量剎。各有四洲四大海。須彌鐵圍亦復然。悉現其中無迫隘。或剎現佛身。如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佛皆入。普為眾生起神變。毘盧遮那法如是。】

  這堂課我們從這一段看起。這兩首偈是《華嚴經》上的經文,第一首是正報現依報,從正報的身現依報的境,第二首是依報裡面現出正報,依正互融,依報正報互相融合,自在無礙。這是大乘經常講的不思議境界,它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這個啟示就是依報、正報是一體的。阿賴耶裡面有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就是一念不覺,起心動念;一念不覺,立刻就產生轉相,這個轉相在唯識裡面講叫見分;境界相,境界相是相分。我們一般講見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質。整個宇宙一切萬法,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是見相兩分組成的,相分裡面有見分,物質裡面有精神;見分裡面有相分,精神裡面也有物質,這個永遠分不開。

  『或身現剎土』,身是正報,剎土是依報,剎土就是宇宙、就是世界,我們現前生活的環境,包括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以及自然環境。正報只說自己,不說別人,正報是「我」,我自己自身以外有父母、兄弟、妻子、兒女、親戚朋友,這個全都是依報,所謂家親眷屬。蔡老師講的《弟子規》,在青島、唐山企業家論壇的分享,這些光碟過去家師淨老勸人至少要看三十遍。他老人家看一樣東西,他的遍數是三十遍,像他老人家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看了三十遍,看得很深入、很透徹。這是他老人家勸我們至少要看三十遍。現在我們華藏淨宗學會的齋堂,我們也都有放蔡老師過去在馬來西亞漢學院講的《群書治要36O》。這個每天早餐都播放一集,現在我們重複播到第三遍,住眾就問我這個播完了要再播什麼?我就提出我們老和尚的標準是三十遍,我們才看三遍。所以這個是我們老和尚看一樣東西的遍數,看了三十遍,這個就相當深入了,遍數不夠就印象不深刻。蔡老師講的《弟子規》,我們老和尚看過,他老人家講他至少看過十遍以上。

  在現前這個社會非常有必要,這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稱為儒釋道三個根。這個根非常重要,有根才有本,才有枝葉花果。所以這些講演是正法,這些都是正知正見,這種論壇就是佛門講的護國息災法會。在《仁王護國經》上講,國家有大災難時,國王要禮請一百個高僧大德來講解說明《仁王經》。這個含義很深,一百,這個不是數字,是大圓滿,就是代表全國。你這個國家有災難,全國這些法師,就是從事於教學工作的人,要號召他們認真教學。這個教學非常重要,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現在這個世間有災難,災難怎麼來的?《太上感應篇》開宗明義一開頭就給我們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感應篇》一開頭這四句概括全篇的義理,下面講的都是解釋這四句。所以這個世間有天災人禍,災難很多,災難頻繁,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這是一個果報。災難是不好的果報,不好的果報一定是有不好的因,一定是人民的看法、想法、行為出了問題,他們的思想行為偏差錯誤了,要好好教導他們,讓他明理,讓他改邪歸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災難就消除。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本善,只是沒有人去喚醒他、沒有人去啟發他、沒有人去教導他,所以他不知道,不知道他自己是本善,現在一時迷失了,思想行為出現了嚴重的偏差錯誤,只要能夠好好去給他引導,慢慢他也能夠回歸到本善。所以他的本善沒有失掉,就本善上面有一層薄薄的塵土,風一吹他的本覺本善就恢復了,這種人不少。所以透過過去在大陸上辦了很多論壇,有很多人因為參加這個論壇痛改前非,知道自己錯了,這樣的人不少,所以這個世界還是有前途。我們對整個世界也不要看得太悲觀,問題在哪裡?沒有人去教。我們現在雖然用網路、衛星電視傳播,沒有人宣傳,很多人不知道有這個頻道。所以修學淨宗的同修要發大心,天天送這些光碟。現在光碟已經過時了,過去沒有光碟,印小卡片好像傳單這樣;現在手機很方便,大家認識的親友,你可以把我們華藏淨宗弘化網的網站推薦給大家,以及相關的網站,我們淨老和尚講經弘法這些網站。相關的網站,點入我們弘化網,它就連結很多相關的網站。這個大家可以多多去宣導,發給親友,現在手機很方便。另外就印書籤,把我們的網址、二維碼這些印上去,你手機一照網站就出來了,這個也是很方便的。印小書籤送給人方便攜帶,印上一些法語,這個也很理想,做書籤。這個多印一些到處送,讓人家曉得在家裡就可以收看。現代做這個事情就是菩薩行,真的是救苦救難。把各地附近淨宗學會的地址告訴他們,希望他們有時間來參加活動、參加共修,這個也是「身現剎土」的延伸,現在透過現代的這些科技來做弘法的工具也就是我們這個延伸。

  『一毛孔中無量剎』,我們身體,汗毛是最細的,是我們的正報,這一毛孔裡面有佛剎。這個「剎」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佛剎,一尊佛的教化區。經上講的單位世界是銀河系,銀河系的中心就是佛講的須彌山,科學家講的黑洞。一千個單位世界就是一千個銀河系,一千個銀河系就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個叫一個剎,一個佛剎,也就是十億個銀河系,在哪裡?在毛孔裡面。就在我們這個毛孔裡面,不是一個佛剎,無量剎,無量佛剎在一個毛孔裡面。再告訴你,每個毛孔都如是,不是只有一個毛孔,我們身體汗毛很多,每一根汗毛都是這樣。這每個剎土裡面,『各有四洲四大海,須彌鐵圍亦復然』。單位世界裡有須彌山,以須彌山為中心,八山八海圍繞著;七金山外有鹹海,其外有鐵圍山。在須彌山的四方海中有四大洲,四大部洲;日與月,日就是太陽,月就是月亮,旋繞於須彌山的山腰。圍繞須彌山轉的這些星系無量無邊。『悉現其中無迫隘』,無量佛剎現在一個毛孔裡,沒有絲毫的擁擠現象,這個就是小能容大,不思議境界。我們這個一毛孔,就細得看不見了,這麼小,它裡面竟然有大千世界,這個我們無法去想像的,所以稱為不思議境界。這個大千世界在一毛孔裡面,一毛孔也沒放大,大千世界也沒縮小,但是沒有擁擠的現象。在我們的概念當中,你小的空間要容納多的東西它必定很擁擠,它不擁擠,這個我們怎麼想也想不透,悟入這個境界自然就明瞭。

  剎土現佛身。『華藏世界所有塵』,塵是物質裡面最小的極微之微(鄰虛塵),這個塵是指鄰虛塵,鄰就是接近虛空。這個塵我們肉眼是看不見的,科學家稱為基本粒子,就是物質體積最小的基本粒子,佛經稱為塵。『一一塵中佛皆入』,塵是依報,佛是正報,佛有能力入極微之微,入那麼小的一個物質裡面,極微之微裡面有華藏世界。『普為眾生起神變』,諸佛如來,《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一定要入境界,不入境界怎麼應化?前面說過,入無所入。沒有出入,為什麼說入?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就是入的意思,實際上是沒有出入;沒有感,佛菩薩就離開,就沒有現前,這叫出。實際上佛菩薩沒有出也沒有入,都是根據眾生有沒有去感,有感必有應,沒有感就沒有應,不是真的有個門讓你進出,沒有,不是那個意思,是一體的。就是隱現不同,只有隱跟現,不是出入。譬如我們看電視,電視畫面裡面有個門,你從這個門進來,一會兒從這個門再走出去。我問你,就在電視畫面上,有沒有出入?電視那個畫面沒有出入,它那個影像有出入。所以這個出是在屏幕上,入也在屏幕上,沒有離開這個屏幕,沒有出入。我們這個宇宙就是一個大屏幕,這個屏幕是立體的,隨你怎麼進入,那是你的感觸。你真明瞭事實真相,哪來的出入!出入怎麼來的?是你分別執著裡面有這種感覺,是有出入。由此可知,出入是個妄念,實際上沒有。佛法所講的是不二法門,出入不二,出跟入是不二的,先後不二、大小不二、真妄不二、眾生跟佛不二,不二就是圓融無礙,二就有障礙,二就有對立。在這裡面體會到,我們在宇宙當中,跟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事是一體,這是你真的覺悟了。

  諸佛如來「普為眾生起神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又何嘗不是為眾生起神變?你做壞事,受惡報,讓人家看到,「壞事做不得,做了要受惡報」,你不是在這裡起神變嗎?你做好事得好報,別人看了之後,「好事應當要做」。你說這些人是佛還是真的造業的眾生?如果我們看到這一幕,我覺悟了,他就是佛菩薩示現;我看到這一幕,麻木不仁,他真的在造業。能引起我們覺性的就是佛菩薩,佛菩薩和凡夫差別就在一個覺、一個迷,凡是能夠啟發我們覺悟的一些人事物統統是佛菩薩,佛菩薩現身、示現,人也是、物也是、山河大地也是,你看到這個現象豁然覺悟。『毘盧遮那法如是』,「毘盧遮那」是梵語,意思是遍一切處,所有一切無處不在。毘盧遮那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大的宇宙之間它遍一切處,小的毛孔裡面的佛剎它也遍一切處,沒有不遍的,這個就是毘盧遮那的意思。毘盧遮那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是法身,也就是說我們的法身都是遍一切處。佛覺悟了,明白了法身遍一切處,我們眾生迷悟顛倒,法身遍一切處我們不知道。在整個法身當中分自分他,劃清界限,迷惑顛倒,造業受報。佛菩薩覺悟了,知道這是一體,所以不造業了,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迷了就是造業,覺悟了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知道是一體,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一體的。

  【就此門中。分為四句。如玄談疏中說。】

  這個門中有四句:正報裡面現依報,正報裡面現正報,依報裡面現依報,依報裡面現正報。互相圓融無礙,沒有障礙。

  【如是依正混融。無有分齊。】

  依報,剎中現佛,正報,身現剎土,混合在一起,圓融無礙。『分』是分別,『齊』是等齊,兩個不同的在一起才有分齊,如果是一體就沒有。整個宇宙是一體,你怎麼能分?你怎麼去劃分?佛為我們講經說法也講「分齊」,為什麼?這是隨順人情,隨順我們凡夫的觀念,不這樣講你聽不懂,他是隨順我們的凡情來講。譬如小乘須陀洹,大乘《華嚴經》裡面的圓教初信位菩薩,這是兩分,他們斷證的功夫是平等的,都是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證功夫等齊。十法界的佛跟十信位等齊,十法界的佛等於是十信位的菩薩。沒有開悟的時候有階級,悟了之後完全是一體。佛說這些階級都是給初學的人方便說,因為我們凡夫都有階級的概念,真實說呢?真實說沒有階級,「無有分齊」,這是講真話。所以佛以真俗二諦說法,真諦就沒有分齊、沒有階級,講俗諦有階級、有分齊。所以講俗諦,我們一般凡夫,講分齊,有階級、有層次,這個我們可以理解;講真諦,開悟了,我們就明白了,沒有開悟還是不能夠理解。

  再看下面的文:

  【謂前兩觀各述一邊。今此雙融會通心境。故曰心境祕密圓融觀也。】

  前面第一觀是真空觀,第二觀是妙有觀,『各述一邊』,就是說空一邊、說有一邊,第三觀是圓融觀,就圓融了。『會通心境』,心跟境是一不是二,這個不能分割,是一體。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四者。智身影現眾緣觀。謂智體唯一。能鑑眾緣。緣相本空。智體照寂。諸緣相盡。如如獨存。】

  這個講第四觀。前面第一觀真空觀,第二觀妙有觀,第三觀是圓融觀,這個第四觀是『智身影現眾緣觀』,這是第四觀。觀智體唯一,能鑑照眾緣,猶如日輪照現,迥處虛空,一切眾生無不蒙益。這一段是講智照利生、普度眾生,用智慧光普照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智身」是佛十種身之一,智慧身。這個智慧身是指我們自性般若智慧起作用,金剛般若。佛幫助十法界的眾生,最重要的就是智慧,所以我們學佛沒有別的,主要就是學智慧。這個智慧我們也要說明一下,不是知識。知識在佛法講叫世智辯聰,這個不是佛講的智慧。佛講的智慧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就具足的,自性般若智慧,本有的,不是從外面學來的,你本來就有的。本來有,現在被無明覆蓋,障礙了,把這個無明去掉,智慧就恢復,現前了。所以佛幫助十法界眾生,最重要就是開啟眾生自性的般若智慧。十法界的眾生不能見性,不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因為迷惑顛倒。六道眾生有這麼多的苦難,苦難怎麼來的?也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愚痴,愚痴就是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結果就是災難,招感災難,這因果報應。所以佛度眾生主要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佛法的教學就是破迷開悟。

  所以苦從哪裡來?從迷惑來的,迷惑他就妄動,妄動就造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妄動了,就造業,所以思想言語行為都有偏差,造作輪迴業了。如果能夠隨順聖賢的教誨,把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依照經典、佛菩薩聖賢的教導,依經典的標準來把我們錯誤的見解、言語、行為改正過來,那就能離苦得樂。所以苦是從迷來的,樂是從悟來的,所以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遇不到聖賢的教誨,他就會造很重的罪業,他無知,他不知道自己在造很嚴重的惡業。惡業所感的是三途果報,墮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苦樂是果,迷悟是因;受苦受樂是果報,因是迷跟悟。苦的因是迷來的,從迷惑來的,愚痴、沒有智慧來的,造作不善業得到苦報;樂是從悟來的,悟是覺悟,明瞭了,不會想錯、說錯、做錯了,他就不造惡業了,他就受樂報,這些都是因果報應的原理原則。所以迷悟是因,果上沒有辦法去改,不能從果去改,改要從因上去改,因改變了,果也就改變了。你要離苦,這個苦是果報,苦從哪裡來的?從迷惑來的,迷惑、造業、受報。所以一定要先破迷、斷惑。要得樂,一定要開智慧,智慧開了,問題就解決了,這苦就沒有了。所以關鍵就是沒有智慧就會產生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做錯事,輪迴心造輪迴業,那就受六道生死輪迴的果報,所以一定要開智慧。

  佛菩薩把他們離苦得樂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參考他們的方法,遵循他們的道路,依照佛菩薩在經典的指導,我們依教奉行,也能達到離苦得樂的效果。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為我們做種種示現,無一不是智慧。八相成道是『智身影現』,十二年的參學,四十九年的講經教學是智身影現,智慧身影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影現」告訴我們,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度眾生,就像《金剛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有為法意思是,事有,這些事相有,有這些事相,就像我們從屏幕看這些影像節目,這個影像有,有這個事相;理沒有,理是理體,它沒有實體,沒有自性。事上有,理上沒有;相有,性沒有,相是從性現出來的。像那個屏幕,節目的內容、影像是從屏幕現出來的,屏幕好比是我們的自性,它是空寂,但是它能現相,相是從那個空寂的屏幕現出來。就好比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世界都是我們自性所現的,現出來這些相有,但是它沒有實體,是一個幻相。所以佛在《金剛經》才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智身影現是講諸佛菩薩,他們決定會現身,眾生有感,佛菩薩他就有應,「感如種植,應如花果」,有感必有應。特別是在苦難的時候有感,我們受苦受難,求佛菩薩,佛菩薩會有應。歡樂的時候也有感,佛菩薩他們也在天上示現天人歡樂,為什麼也要示現?歡樂容易迷惑。我們在人間跟三惡道都在受苦受難,他來示現,幫助我們覺悟。所以佛菩薩天上人間、六道十法界統統有示現,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無非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你說哪一法不是佛法?會的,像我們眼睛看到所有的一切,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不會的,你有執著、有分別,沒有一法是佛法,你天天念佛也不是佛法,天天念經也不是佛法,你天天念《彌陀經》、《華嚴經》也不是佛法,為什麼?佛法是不二法,你還有彼此、還有對立、還有矛盾,不是佛法。所以佛法跟世間法你說是一還是二?佛給我們講清楚了,是一不是二。實在講佛法在哪裡?就在世間法裡面,在世間法裡面覺悟了就叫佛法。所以六祖在《壇經》也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是離開這個世間法去另外一個去覺悟,就在這個世間法裡面覺悟過來就是佛法,世間法就是佛法。如果一天到晚拿著佛經,迷惑顛倒,把佛法也變成世間法了,也是迷而不覺。所以你還有彼此、還有對立、還有矛盾,就不是佛法,你不知道是一體。佛法講到終極,一切法是一體。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佛在經上常把自性比作大海,一切眾生是大海的水泡,我們看大海起那個水泡很多很多,水泡沒有離開大海,它跟大海是一體。它也曉得我是這個大海生的,本來就是大海。如果水泡跟水泡不知道都是從大海生的,你是一個水泡、我是一個水泡、它是一個水泡,這麼多的水泡彼此都獨立,彼此產生矛盾、衝突、自私自利,全錯了。

  佛在經上講,「心淨則佛土淨」,你的心要清淨,清淨就平等、清淨就覺悟,你就決定得生。我們念佛念什麼?念佛天天盼望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你能不能去?不能去,到最後說念佛不靈。其實你完全錯誤了,你的心不清淨。你念阿彌陀佛,你用什麼心來念?《無量壽經》有一句經文很核心、很關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我們現在很多念佛人知道一向專念,但是把菩提心疏忽了,沒有去深究我有沒有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那就是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說你是用菩提心去念,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覺悟的心去念;還是用攀緣心去念、巴結的心去念、諂媚的心去念?用這樣凡夫的心態去念佛,跟西方極樂世界不相應,心不清淨。淨土,所謂心淨則土淨,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把我們心裡骯髒的東西統統念掉,用這句阿彌陀佛來代替。一切妄想雜念,是非人我,拉拉雜雜的,統統用這句佛號來代替,恢復清淨平等覺,這樣念就是真會念佛了。你真會念了,你跟阿彌陀佛一鼻孔出氣,當然將來就是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極樂世界的境界是怎麼發生的?還是自性變現的。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極樂世界還是我們自性,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是你的清淨平等覺現出來的極樂世界,「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是外頭來的。如果認為有外面的,那變成外道,心外求法了,這樣我們才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不離自性。

  「智身影現」,就是佛菩薩加持,幫助六道眾生,特別是幫助初學。在華嚴會上,幫助法身大士破除無始無明的習氣。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位一直到等覺有四十一位次,這個位次怎麼分?這個圓教初住位菩薩他無明破了,但是還有無明習氣,這個習氣要讓它慢慢消失。所以佛在華嚴會上幫助這些法身大士,就是破除無始無明習氣,所以講《華嚴經》,幫助他們成佛,圓成佛道。我們有幸能遇到《華嚴》,也能得利益,這個幫助我們斷粗重的煩惱,最粗、最嚴重的煩惱就是執著。這個三種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是根本。最粗的就是執著,見思煩惱,又稱見思惑。有這個東西在,我們的清淨心就沒有了。

  清淨心被煩惱給障礙了,所以我們第一關要破的就是見思惑,從這裡下手開始。當然這是一個漸修,就是從這裡開始。如果要頓修、頓悟、頓證,從破無明,無明是根本。無明好像樹的根本,你要這棵樹不繼續長,從根本挖掉,那就斬草除根了,就不用枝枝葉葉去斷。漸修,從枝枝葉葉去斷,從摘葉子、樹苗折下來,再樹枝、樹幹、樹本,然後樹根再挖掉。所以我們現在能夠修的大概要從枝葉這些煩惱,見思煩惱這個地方下手。破見思煩惱也不是那麼容易,這個小乘實在講它有四向四果,還沒有證得初果有個初果向,初果向還沒有斷見惑,但是伏見惑了,伏住,到了初果才斷,所以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斷見惑不容易,第一關我們就很難突破。所以淨宗有個方便,念佛可以帶業往生,伏惑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斷就容易了。

  好,今天這一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段還沒有講完,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