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一切諸如來,怎麼樣才叫供養❓
🔹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要想幫助眾生,幫不上忙,為什麼❓
🔹佛用什麼方法度脫眾生❓
🔹對於真正會修行的人,什麼樣的境界才是好境界❓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21/8/2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10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我們從倒數第三行最下面一句,「華嚴經云」,從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
【華嚴經云。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
我們從這裡看起。這一段論文就是引用《華嚴經》講的一段經文。『嚴淨不可思議剎』,莊嚴清淨佛淨土,「剎」是佛剎,指十方一切諸佛的實報莊嚴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有實報莊嚴土。引申就包括一切諸佛如來的十法界,就是我們常講的,包括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通常講的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十法界,因為我們現在住的世界是娑婆世界,所以我們平常講,都是以娑婆世界來講。在《華嚴經》上講,那就不是只有一個娑婆世界,世界太多了,而是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無量無邊它就沒有個數字了,無有窮盡的,它沒有一個數字。這麼多的諸佛剎土,這麼多的世界,從哪裡來?怎麼會有這些世界?這個世界從哪裡出現的?都是一念不覺,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因此這個世界的形成它沒有先後,沒有先後就是它沒有時間;沒有廣狹,這個世界它也沒有廣狹,這個就是講空間。真叫不可思議,事實真相是這樣,事實真相是超越了我們時間、空間的概念,時間、空間的觀念都達不到了。所以沒有時間,它就沒有先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空間,它就沒有十方,就沒有距離、沒有大小,廣狹、大小、遠近這個也沒有。這個境界叫不可思議境界,不可思議就是你不可以用你的思惟想像去想,你想不出來,用你的常識,我們現在講邏輯,你邏輯不到。也無法用你的言語來議論、來表達,所以才叫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這個我,「我」出現了,不管我是在覺、在迷,如果我覺悟了,那就稱為諸佛如來;如果在迷,迷惑顛倒,迷的程度也有淺深不同,迷得比較淺的,菩薩,菩薩接近佛了。再深一點,迷得再深一點,辟支佛、阿羅漢,就是聲聞、緣覺,迷得就比菩薩要深了。或者是六道眾生,我們六道眾生迷得是最深,六道裡面地獄道迷的是最深的。無論在什麼位子上,他一定是這樣做,莊嚴清淨佛淨土,你在覺也好,在迷也好,都是莊嚴清淨佛淨土,為什麼?性德自自然然的流露,這是性德的起用。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這是自性的四性德,所以他一定是莊嚴佛淨土。這個我們常常念迴向偈,常常念到這一句,「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供養一切諸如來』,怎麼樣才叫供養?依教修行是真供養。「如來」是廣義,它不是狹義的解釋,是廣義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哪一個不是如來?這裡面有妄盡還源的如來,還有妄沒有盡的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所以都是如來,一個是帶著妄,一個是沒有妄,妄心沒有了。如來,大家都有,都一樣。用「供養」,這是普賢菩薩修的,普賢菩薩跟一般菩薩不一樣的地方,智慧圓滿了。這個供養一般是下對上的,是尊敬的一個用詞,所以不叫布施。布施就是我們平輩,或者晚輩、別人,一般我們講布施、施捨。你對長輩,對父母師長就不能說布施,叫供養。像《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就講,「孝養父母」,那你對父母不能說我布施給父母,你拿錢、拿什麼東西給父母,叫供養父母,供養師長、供養諸佛、供養菩薩、供養阿羅漢,那這個是尊敬的一個用詞。普賢示現的是等覺菩薩,接近成佛,功德智慧圓滿。知道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普賢菩薩他布施給眾生,他不叫布施,他叫供養,供養一切諸如來,這個地方講一切,就是三世一切。一切眾生都是如來,對一切眾生跟對已經妄盡還源的如來他是一樣的尊重,與性德圓滿的相應了,這才跟性德相應,沒有分別了。迷的時候才有分別,徹底覺悟了,就不會有分別了。
在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是法供養。我們落在十法界,特別是墮落在六道法界,在這個六道生死輪迴,出不去,很苦,佛菩薩看到眾生受這些苦,沒有不幫忙的。你看每一尊佛菩薩,都是發願要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度就是幫忙、協助,幫忙眾生解脫痛苦、解脫災厄,每一尊佛菩薩都發這個願。問題在哪裡?幫不上,有時候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要想幫助眾生,幫不上忙。為什麼?眾生迷得太深太重,他現在還不肯回頭,那佛菩薩就幫不上忙了。要等待時節因緣了,到哪個時候他願意接受,苦頭吃夠了,那個時候就能幫得上忙。善根深厚的人知道,這有善根的人就知道了,在十法界裡面覺悟最重要。覺悟就不迷惑了,你不覺悟就是迷惑顛倒,當然覺悟很重要。因為你覺悟,你就還源,就回歸自性,不再隨著外面境界轉了,這是一個覺悟人的樣子。我們現在是迷惑顛倒,總是心隨境轉,境界現前,我們心就跟它轉了,這個叫迷。為什麼迷?不了解事實真相,心就跟著轉,這個叫迷。覺悟,他就還源。這個還源,現在的人也常用,你看現在很多提倡健康食品的,還有一些物理治療,都講還原,就是還到你原來的這個樣子,你本來的樣子。這個在禪宗講叫「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真正認識了「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還源了,你就回歸自性了,不會再隨外面境界所轉了。對外面的境界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還源了,這《金剛經》講的。尤其是淨宗法門,《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只要一到極樂世界,那你就真的還源,無論你在極樂世界是哪一土,你往生到凡聖同居土也好,往生到方便有餘土也好。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好,只要到了極樂世界,你決定還源,你這一生當中就成就,所謂當生成就之佛法。所以淨土法門是當生,就是這一生,只要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不用再等第二生,來生來世,就這一生到極樂世界,就一直到作佛了,這個當中只有進步提升,不會退轉,圓證三不退。能往生西方淨土的人,他決定成佛,無論品位高下、根器利鈍,他就是一生成佛。這跟其他法門不一樣,所以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人人都能修,你學問很高的,修行很好的,最高無過文殊、普賢,等覺菩薩,接近成佛了,他們還修這個淨土法門。最低的,造作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前,遇到善知識勸他信願念佛,一念、十念也能往生,證到西方下品下生。不管上上品,或者是下下品,都是一生成佛,這個跟其法門就不一樣。有一些法門,要經過多生多世他才能成就。唯有淨土,它是一生成佛。
念佛求生淨土,不難。實在講,我們念《彌陀經》,佛給我們講,修這個法門,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念南無阿彌陀佛,那有什麼困難的,人人都會念。老人、小孩,甚至外國人,你叫他念一句佛號,很快就學會了,那有什麼難!這個行,這個念佛不難。難在哪裡?《彌陀經》佛給我們講,難信。你不相信,這麼簡單就念一句佛號就能成佛?那個問號打了很多。如果你對這些教理不懂,你真能相信佛的聖言量,相信佛在經上講的絕對沒錯,沒有懷疑,你就老實念,那就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淨土了,那真不難,而且時間不要太長,一般講,三年。《彌陀經》講的是若一日到若七日,七天。最長,我們看這個《往生傳》,自古以來,三年的相當多。家師淨老和尚他在民國五十七年,當時的星雲大法師,上星下雲大法師,他跟我們老和尚是同年,他在高雄佛光山辦了一個佛教學院,所以請我們師父上人去佛光山教學。當時我們師父還很年輕,那個時候是四十初頭。那個時候星雲長老他也是這個年紀,但是他那個時候已經開始在台灣高雄大樹鄉辦佛教學院,我們一般講佛學院。那個時候正在進行這個工程,有一些硬體的這些寺院工程,工程就要請工人。山上這個時候有個長工,長工就是長期在那邊工作、打工,就是在佛光山工作的。因為那個工程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可能要好幾年,十幾年,寺院的建設,特別是大規模的。像佛光山現在可以說在台灣四大山頭裡面,它寺院建設的規模是最大的,當然時間要長,所以要請些長工。
當時有一個長工,他是台南縣將軍鄉的人,現在台南也改成直轄市,以前是台南縣,以前將軍這個地方是一個鄉,屬於台南縣政府管的,這個長工他是那裡的人。所以大家如果到台灣,去台南將軍鄉,以前是一個鄉,現在可能改成區了。這個長工他就給我們師父講了一個故事。講什麼故事?他說他們將軍鄉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是他的鄰居,鄰居就是住附近,他的鄰居有一位老太太。早年在台灣鄉下的老太太,真的人都非常善良。在台灣民間一般信仰,都拿香拜拜,反正佛也拜、神也拜,寺廟,她統統拜,什麼都拜,人很誠實、很善良。往生前三年,娶了個媳婦,這個媳婦有學佛,也懂得佛法,看到她婆婆年紀這麼大了,一天到晚在外面到處去拜,就勸她婆婆專拜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其他都不要再拜了。就是念佛求往生西方淨土,其他就不要去拜了,年紀大了應該專心念佛,求佛臨終的時候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這個老太太也是宿世善根福德因緣非常深厚,她剛剛進門的媳婦這樣一勸她,她馬上就接受了,馬上就真幹,就不再到處這裡拜、那裡拜了。家也設一個小佛堂,天天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天天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就沒有再出去亂跑了。這樣在自己家裡小佛堂念佛,念了三年。
往生的那一天,她要往生極樂世界那一天,她就跟她們家裡兒媳婦、家人講,今天晚飯你們大家先吃,就不要等我了,我要先去洗個澡,你們先吃,不用等我。可是家人很孝順,媽媽還沒吃,我們吃好像不好,還是等她。等了很久,怎麼洗澡洗那麼久都沒出來?當然就進去房間找她,到處找,找到小佛堂裡面,看到老太太穿著海青,手上還拿著念珠,面對著佛像,就站在那裡。叫了不答應,仔細看她,往生了,沒有在呼吸了。你看,站著走的。這個工人給家師淨老和尚講,當時家師還很年輕,三、四十歲,工人給他講這個故事。工人講,念佛往生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鄰居他親眼看到的,他自己去看。當然在當時這個鄉的人,很多人會很好奇去看,這個人死了哪有站著的?坐著的有,躺著當然是最多的,但是人死了還站著!當然去看,大家都好奇去看,真的親眼看到。所以大家一打聽,才知道這個老太太她是念佛念了三年,蒙佛來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沒有生病、沒有絲毫的痛苦,說走就走了。這是我們六道眾生第一樁大事,別的都是小事,這個才是真正的大事。往生極樂世界去作佛,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最大的一件事情,其他都不是最大的事情,都是小事。
所以講到這裡,我們淨老和尚過去也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到,在民國初年浙江寧波觀宗寺諦閑法師的鍋漏匠徒弟,他也是站著往生,也是念佛念三年,預知時至。真正念佛,三年成就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我們看到很多公案是念了三年,他真往生了。有的人念了三十年,甚至念了兩個三十年,六十年,怎麼還不往生?這個當中只有一個祕訣,念了三年,真正能往生,它的祕訣就是萬緣放下。我們在念佛堂常常聽到主七師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就是放下萬緣,一心念佛,這個就是祕訣。凡是念佛不能成就的,都是放不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放不下,就害慘了我們,害慘了自己,害自己生生世世在六道生死輪迴,出不去。而且在六道輪迴,還害我們墮三惡道,就是因為放不下。
有人講,我們很不幸,生在動亂的時代,沒有善知識、佛菩薩來幫助我們。有人是有這樣的一個講法、想法,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怎麼會沒有佛菩薩?愈是災難愈多的時代,佛菩薩就愈慈悲,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怎麼會沒有佛菩薩?佛菩薩不會說看到災難他去躲起來,不會。佛菩薩是無時無處不在,佛菩薩在哪裡?與我們同在,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心裡。而是我們自己心浮氣躁,不認識,佛菩薩就在我們周邊,但是我們不認識,都把佛菩薩看作凡夫了。真正會修行的人,什麼境界都是好境界,順境逆境統統是好境界;什麼樣的人都是好人,善人惡人都好,都是好人。什麼叫做會修?「三人行,必有我師」,這《論語》孔子講的話,這三個人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師就是我們要去向他效法、向他學習的。懂得這句話的意思,你就會了,你就會修了。三人行,不是數字的三個人,這個三人行是什麼?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我們在茫茫的人海當中,不就是這三個人?有自己,還有別人。人這麼多當中,有善有惡,有的是好人,有的是壞人。為什麼說惡人也是我們老師?善人他是我們老師,他做善事、做好事,我們向他效法學習,當然這個我們可以理解。惡人,他幹的是壞事,做的事情不對的,他怎麼也是我的老師?善人是好人,教我們要學好,向他學習。惡人也是好人,他造作的那些惡業讓我看到,讓我時時刻刻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我們有跟他犯同樣的錯誤,我們要趕快改,他表演給我們看;如果沒有,我們就避免跟他犯同樣的過失。所以無則加勉,避免跟他犯同樣過失。所以惡人是從反面來教我,善人是從正面來教我,都是好老師,所以什麼樣的境界你都能成就。看到善的,你不願意跟他學;看到惡的你還討厭,還罵他幾句,或者跟著他去學壞了,那都叫不善學、不會學。對善人,他也沒學到善的;對惡人,他也沒學到反省自己,去改過,也沒學到,只是討厭他、批評他,這個都叫不善學、不會學。會學的人,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所以要從這個角度來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好事。所以它有正反兩面,在中國道家講陰陽,什麼事情沒有絕對的,就看我們怎麼去學。
我們再看下面這句,『放大光明無有邊』。「光明」是智慧、慈悲,這是一切佛法的總綱領,普照一切眾生。一切諸佛菩薩都是這樣的,都是「放大光明無有邊」,光明是代表智慧、代表慈悲。一個慈悲,一個智慧,這是修學佛法的一個總的綱領,普照一切眾生。在佛門,佛菩薩的聖像,它的表法,最具體的一個放大光明無有邊,觀音菩薩他是一個代表。我們常看到觀音菩薩千手千眼,千它是一個表法,表圓滿的意思。當然現在造的這個像,他真有一千隻眼睛、一千隻手,千眼就是放大光明,照見。我們大家做三時繫念法會,有兩部經我們很熟悉,一部《佛說阿彌陀經》,一部《般若心經》。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法會有加上一個小蒙山,這個裡面有《心經》。上午往生蓮位迴向也有《心經》,下午第一時到往生蓮位也有一遍《心經》。所以我們三時,每一時都念一部《彌陀經》,就三部了,三時就三部,《心經》我們也是念了三遍(三部)。一個講空,一個講有,《心經》是般若部的核心、精華;《彌陀經》講有,也是諸佛淨土的精華。《心經》我們常常念。千手千眼,就是放大光明,這什麼意思?照見。我們念《心經》大家念得很熟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照見五蘊皆空」,一切苦、一切災厄統統沒有了,這個是代表什麼?智慧,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有的苦都沒有了。千眼是代表這個意思。千手就是大慈大悲,伸手去幫助眾生。
『度脫眾生亦無限』,「無限」就是一個眾生都不捨,普度。普度這兩個字我們在佛門常聽到,普度眾生,普是普遍,一個眾生都沒有遺漏,這個叫普度,普遍去度脫一切眾生。根熟的眾生,幫助他這一生成就。當然,「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普度;但是眾生這方面有根機已經成熟的,好像那個水果它已經長成、成熟了,可以摘下來吃了,這個根熟的眾生,幫助他這一生成就。佛用什麼方法度脫眾生?就是用什麼方法來幫助眾生得到成就?具體來說,『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這是《華嚴經》講的十波羅蜜。我們一般大乘經典講是六波羅蜜,這是我們常聽到的六度,六波羅蜜;《華嚴經》講了十度,十波羅蜜。六度再加上方便等,一共十度,也叫十波羅蜜,舊稱「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翻它的音。如果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度,好像我們過河、過海要坐渡船,度就是有幫助,幫助你過這個河、海。所以度是什麼?度生死海,從生死的此岸給你度到涅槃的彼岸。這個用江河來做一個比喻,我們這一岸要到那一岸,從生死這一岸要到對面涅槃那一岸,這個當中是生死的大海,你要船才能度到對岸去,用這個來比喻、來形容。所以這個度就是度生死海。
新稱「波羅蜜多」。波羅蜜多,這個翻譯有比較早期的翻譯、比較新的翻譯。早期的翻譯,就是以我們中國唐朝玄奘法師他的翻譯,做新舊譯的一個區分。玄奘法師以後翻譯的叫新譯,就是比較新的翻譯;玄奘法師以前法師翻譯的叫舊譯,就是比較早的。後來新的翻譯,把波羅蜜翻成「波羅蜜多」,我們常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心經》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稱為新譯。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到涅槃的彼岸,從生死的此岸達到涅槃的彼岸。這個當中要度過這個生死的苦海,用什麼來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等用神通兩個字來代表願、力、智。這是《華嚴》講的十波羅蜜,這是菩薩自行化他的十大綱領。「神通」,神這個字,我們看那個中文,左邊是個示,就是表示那個示,那個示是什麼意思?就是指大自然的現象;右邊我們看到一個申,申請那個申,申是通達的意思,你看上下通了。你通達大自然的現象,這個人就叫做神。所以神,我們不要把他想像,我們在廟裡面拜拜那個神。所以這個字,中文字它這個神,它的意思就是通達大自然的現象,這個人他通達了,他就叫神。所以我們現在也常常看到網路上有些預言的,稱他神童。「通」這個字,宇宙萬法,過去、現在、未來,他都能通達,他沒有障礙,我們講他有神通。所以這個神就不是我們一般講的神仙,那是指另外一樁事情,這個神是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能通達的人就是佛菩薩。
六度,第一、「布施」,這是六度之首。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一、財施,謂以飲食、衣服、田宅、珍寶及一切資身之具,悉能施之。」這個就是外財,我們身外的這些財物。財物是我們人生活在世間,資助我們養身必須具備的,叫做資身之具。就我這個身體在世間,我要吃、要穿、要用,需要外面的物質,這些財來資助我這個身體。資助我們這個身體之具就叫做財,這個是指外財,我們自己本身身體以外的,這些都叫外財。我們這個身外的財,沒有一樣不能布施。這裡舉出幾個例子,古今中外,只要是人,哪一個人不愛財?可是愛財,我們能不能得到財富?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財富,追求經濟,我們去追求,能不能得到,就看你命裡面有多少財富是注定的。你命中只有一百萬的財富,你不可能一百零一萬,也不會九十九萬,就剛好那個數,命運,命運是前定,「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了凡四訓》這本書講,袁了凡先生年輕時候遇到算命的孔先生,孔先生給他算得很準確,算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每年的收入是多少,今年考功名你能考到第幾名,你能做到什麼職位,今年你的收入有多少,在流年上,每一樁事情大大小小都給他排得清清楚楚。每一年跟這個流年一對照,完全吻合,到時候他該得到的就他得到,你想要多一點也沒有,少一點也不會;時間要提前一點也沒有,延遲一點也不會,完全跟孔先生算的完全相應。於是他什麼都不想了,想有什麼用?我想是這樣,不想也是這樣,反正我的命就是這樣,所以過著很消極的一個人生。
後來他有個因緣去棲霞寺拜訪雲谷禪師,兩個人在禪堂對面坐了三天三夜。袁先生三天三夜眼睛也沒闔起來,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禪師很佩服,就問他,你是修什麼功夫?他說凡人不能做聖人,就是因為有妄念,你跟我坐了三天三夜,我看你都不起一個念頭,你是修什麼功夫?袁先生講,我什麼功夫都沒有。「了凡」,是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之後他才改號了凡,剛剛去見雲谷禪師,他還不叫了凡,他叫「學海」,他的號叫學海。他說我什麼功夫都沒有,只是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想也沒有用,就乾脆都不想了。雲谷禪師說,我以為你是聖賢豪傑,原來你還是個凡夫。命裡的福報是誰給你的?是你過去生中所造的、所修的。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修得多,這一生財富就很充實。袁了凡先生只是被算命,他不懂這個道理,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後來才明白。我看到很多有錢的人,他過去世財布施修得很多,所以他這一生的財庫它就很充實;過去生財布施修得少,命中財富就不多,就這麼一回事情。
家師淨老二十六歲接觸佛法,到台中蓮社去,認識朱鏡宙老居士,朱鏡宙老居士是浙江樂清人,到台灣來。朱老居士第一本送給家師的書就是《了凡四訓》,家師淨老接觸這本書,看了一遍很歡喜,就連續看三十遍,非常感動,痛哭流涕,了凡先生的毛病他都全有,了凡先生的長處他都沒有,跟他一比差遠了。袁了凡他可以改造命運,他就發願要學袁了凡。因為家師他也去給人家算過命,他的命不如袁了凡,袁了凡他還有五十三歲,家師淨老和尚去給人家算命,他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袁了凡他還能做一個小縣的一個縣令(一個小縣的縣長),家師他命裡沒有官運,就是做一個再小的主管,他也都沒有,只能做人家的幕僚。講到財庫,財庫空空,既貧又賤的命,過去生中沒修,不能怪人。以後學佛,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勸他要修布施。他說沒有錢,怎麼布施?章嘉大師就說,你從一塊錢去布施。一塊錢倒有,你就從這一塊錢去布施。所以他就到寺廟,有人印經、放生,他也盡心盡力出一點錢,誠心誠意去做。後來遇到李老師勸他學講經,命運就慢慢轉過來。章嘉大師勸他布施,李老師勸他學講經。他是三十三歲出來講經,講了十二年。四十五年那一年他得了一場病,在基隆十方大覺寺講《楞嚴經》,講了一個多月,生病了。自己想壽命到了,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不看醫生,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結果過了一個多月,病好起來。到今年,九十五歲,延壽五十年了。現在他要用什麼、要辦什麼事情,財富都不缺乏,真的改造命運,改得比袁了凡更殊勝好幾倍。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這裡。這一段還沒講完,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學佛,為何要先肯定自己不是上上根人❓
🔹學其他法門也能求生極樂世界嗎❓
🔹學經教很久了,為什麼還入不了門❓
🔹何謂飾真之行❓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飾真之行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21/8/2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0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我們從第六頁下面「嚴者」這裡看起:
【嚴者。行成果滿。契理稱真。性相兩亡。能所俱絕。顯煥炳著。故名嚴也。】
今天我們從這段看起。上一堂課我們講到「華」,《華嚴》這個「華」也是花,賞花這個花。上次講到「華嚴三昧」,「三昧」是印度梵語,翻成中文意思是正定、正受(正確的定、正常的享受)。在佛法的修學,總的原則就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最終目標都是開啟自性般若智慧,戒、定是個手段,前方便。一般我們看到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所以這裡《華嚴》,「華」這個字就是代表修因,你修什麼樣的因,後面得什麼樣的果。真正學佛,一枝花表自己的行德,也就是自己的德行。這個花也不是說佛菩薩喜歡,我們就供養他花;實在講,在佛前這些供具、供品都是表法的,都是提醒我們、對我們生活當中修行的一個啟示,不是說佛喜歡那個花,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所以在佛前供養花,就是以我們的行德來莊嚴佛果。佛果是自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這叫供養。「今則託事表彰」,託事就是藉這個事相來表法,彰顯那個道理。所以事是花,用花來表彰自己的行德,我們真正依教奉行,是這個意思。
學佛,首先要肯定自己不是上上根人。人貴自知,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我們自己是什麼樣根器的人,這個我們自己要知道。上上根人他不必學,老師一句話他就大徹大悟,他就見性成佛。像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在我們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聽人家念《金剛經》,他就開悟了。他一輩子也沒有聽過講經,只有五祖傳給他衣缽,給他講了一小段《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就大徹大悟。參禪,這樣的根器是上上根。上中下根的人都必須透過學習。
學佛從哪裡學起?讀經、誦經、聽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他天天為一切眾生表演、示範,表這個修因要怎麼修,做真誠的榜樣、做一個覺悟的榜樣、做修善積德的榜樣,做給眾生看。佛教化眾生分三大類,下根的人,最底下這種根器的人,這樣的人學佛,他還沒有想到要了生死、要出三界,要如何解脫六道生死輪迴,他沒有想到這個問題,他只是想得人天福報。現在在佛教界很流行「人間佛教」,其實人間佛教就是他不想出六道生死輪迴,他還不想,他只是想得到人天福報。這樣的人在我們佛教裡面,不學佛的我們就不談,在佛教裡面已經信佛的、學佛的,甚至皈依三寶的,這樣的人佔大多數。你看寺廟很多人去燒香、去拜拜,他心裡想的是什麼?求佛菩薩保佑,保佑他自己身體健康、家庭平安幸福、事業順利、升官發財、能夠得到人間的榮華富貴,他只是想求這個。所以學佛的人,這一類是大多數人,在佛教修學來講是下根。下根的人,還不想離開六道生死輪迴,只是想得人天福報,怎麼樣才能得人天福報?教他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斷惡,他不墮三惡道;修善,來生他能夠在三善道享福,這是下根。
中等根性的人,他希望來生不要在六道輪迴,他這一生想要了生死、出三界,佛教他破迷開悟。永遠脫離六道輪迴,到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這是上根的人。上根的人他志向大,他聰明,他不羨慕小法,他不只要脫離六道輪迴,還要求無上佛果,他求的是大法,大法在佛教裡面叫一乘法。什麼叫一乘法?教你一生就成佛這個理論方法叫做一乘法。發大心的人,他不但要脫離六道,他還要成佛,一生成佛。他超越了,把阿賴耶識轉變成大圓鏡智,那就是真佛,見性了,離開十法界,出離十法界了。出離十法界,就是《華嚴經》講的圓教初住位的菩薩,他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那是真正成就。
在佛教的修學來講,入了一真法界,才算是真正的成就,前面都是方便,這是真成就。成就之後,他的生活狀況是什麼樣子?在《華嚴經》裡面是講華藏世界,在淨土經裡面是極樂世界,在密宗裡面叫密嚴世界。華藏跟極樂的差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新加坡講《華嚴》,華藏世界就把它比喻作新加坡這個國家,極樂世界是在華藏世界當中的精華區,就如同新加坡的烏節路(新加坡最熱鬧、最繁華的一條街,那條街叫烏節路)。所以我們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統統是在華藏世界裡面,華藏世界是一個大的世界,極樂世界在整個華藏世界裡面它是精華區,就像新加坡那一條烏節路,精華地區一樣。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以這個來做一個比喻形容,大家比較有一個概念。
過去雪廬老人勸同學們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為什麼?西方淨土有三寶加持,有阿彌陀佛加持。除淨土法門之外,其他任何法門要靠自力。淨土法門叫二力法門,自己具備的條件是信願行,這個是自力,就是真信切願,非常懇切發願求生極樂世界。真信是沒有絲毫懷疑,對釋迦牟尼佛有信心,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就是你相信佛、相信自己,相信釋迦牟尼佛在淨土經典上講的話句句真實,確有其事;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的攝受、加持;相信自己遇到這個法門,往生就有分了,這是對這三個方面就不懷疑。信之後,有懇切的願望,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意願很懇切。懇切的願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把這個娑婆世界放下;如果對這個娑婆世界還有絲毫留戀,無論在人事物,你有一樣放不下,你還捨不得,那極樂世界就去不了。因為往生極樂世界的關鍵就是在願;信願行,願是核心。
你看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發願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發這個願;那我們十方眾生願意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是我們要發的願。我們發的願,真願意去,那跟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就相應,所以佛他就來接引我們了。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放不下,還有牽掛、還有留戀、還捨不得,那這個願不是真願。真正願意去極樂世界,肯定娑婆世界統統放下、徹底放下,那才是真願,真正願意去。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講,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第一個你要信,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信自己遇到了,往生有分,不懷疑;信了之後發願,真願意去,放下娑婆世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關鍵。行就是念佛,除了念佛,你修其他法門、念其他的經,也統統是行。只要有真信切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不管你修哪一種行門,迴向發願,統統能往生。在淨土本宗來講,行就是念佛。念佛還有分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我們現在採用的是持名念佛。行是關鍵,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低,你念佛的功夫比較深,往生品位高;念佛的功夫比較淺,往生品位就比較低,所以這個行是關係我們品位的高低,這在《彌陀要解》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關鍵在真信發願,這是往生的一個先決條件。
早年有一個同修去請問我們淨老和尚,她說我念佛已經念了三年,功夫不得力,妄念還是很多,怎麼辦?我們淨老和尚就給她講,妳要放下,年紀大了。她說我什麼都放下了,我就是一心要求生淨土,但是還有一樁沒放下,就是孫子沒放下。孫子放不下,那就完了。孫子放不下,那是什麼情況?她口裡雖然沒有天天念著「孫子、孫子」,但是她心裡真有,這個孫子她一直牽掛著。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繫念就是牽掛,她心裡繫念的是孫子,所以孫子在她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是口中在念,心裡沒有。所以家師淨老就教她,如果妳想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那妳就要把想念孫子這個對象要換一下,這個對象換成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就像想自己孫子那樣,心裡面真有,那就是我們做三時繫念講的繫念,就牽掛,如果妳把他換過來,那妳肯定去得了。妳心裡真有佛,妳真想去,對這個世間一絲毫不貪戀,不再沾染,這個才叫切願。
所以我們剛才也講,《彌陀經要解》裡面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要真的能放下,真的能捨得,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絲毫都不沾染,這個放下值得,到極樂世界。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不能比!古人講往生,現在的話叫移民,我們從娑婆世界的地球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必備的條件是信願行,真信、切願、老實念佛。在現前這個時代,家師淨老他提倡,還要加上聽經,這是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為什麼要聽經?不聽經,你的信願行都有疑問,都會打個問號,都保不住、靠不住,外面境界一誘惑,你全動搖了。聽經就是親近佛菩薩,每一天跟佛菩薩在一起,每天聽佛菩薩的教訓、聽佛菩薩的提醒,我們不至於在這個花花世界迷失方向,這樣我們這一生才會有成就。這也是我們淨老和尚學佛六十年的經驗,他能夠保得住,沒有迷失方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精進,靠的是天天讀經、講經。天天沒有離開佛菩薩,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縱然不能頓捨,不能一下子就全部放下,我們年年放、月月放、天天放,愈放就愈自在,求願往生西方的信念就愈強烈,這樣念佛才能相應。如果三個月不念經、不念佛,肯定跟社會大眾一樣,馬上被污染。我們能僥倖沒有迷失,靠的就是天天經教的提醒。所以聽經要聽多少時間?每天不能少過四個小時,我們淨老和尚也給我們定這個聽經的時間,那的確。
我們看『嚴者』,這個「嚴」是莊嚴、美好,世間人常講的「真善美慧」。『行成果滿』,這不是凡人。十法界的佛沒有達到行成果滿,十法界的佛還不是真佛,叫相似即佛,天台宗六即佛的相似即佛,他還沒有明心見性,他還沒有轉識成智,還沒有把阿賴耶轉成大圓鏡智。阿賴耶怎麼轉法?沒有法子轉。轉八識成四智,從哪裡轉?「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這兩個轉了,第八識自然就轉成大圓鏡,前面的五識也自然就轉為成所作智,所以這個叫轉八識成四智。真正用功是用在轉六、七兩個識,第六意識跟第七識,六是分別,意識的功能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就是你把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分別執著的習氣也沒有了,功夫再往上提升,無始無明就斷了。這個斷,其實也不是真正斷,這個叫轉,轉煩惱為菩提。無始無明是起心動念,於一切法當中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一真法界就現前,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現前,這個時候才叫行成果滿。
『契理稱真』,「理」跟「真」都是講自性,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行成果滿。後面這四句是把他們應化在十法界的真相說出。『性相兩亡』,這個字是破音字,這個字不念亡,在這個地方應該念無,「性相兩亡(無)」,『能所俱絕』,能跟所也沒有了,性跟相也沒有了,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性」是自性,「相」是現象。《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實報莊嚴土。所以《金剛經》佛沒有講實報莊嚴土例外,其他是虛妄的,佛沒有這麼講。沒有這麼講,那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的,為什麼?實報莊嚴土是起心動念現出來的。初住菩薩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怎麼會有實報莊嚴土?初住位菩薩起心動念是斷了,轉過來了,但無始劫的習氣還在,所以就現出實報莊嚴土。起心動念的習氣要什麼時候才完全沒有?佛在經上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習氣就沒有了。這個無明習氣你也使不上力,你要怎麼用功?你一用功不是就起心動念了嗎?所以過去古大德也講,這個習氣要讓它慢慢淡化,就沒有了。就用酒瓶來比喻,古大德用酒瓶比喻,酒都倒乾了,的確沒有酒了,但是你聞一聞,還有酒的味道。酒的味道怎麼辦?就放著,放的時間久了,它自自然然就沒有了。所以古大德用這個做比喻,這個破無明之後的用功,叫「無功用行」,跟我們還沒有破無明的用功那是不一樣的。
無明習氣斷了,實報莊嚴土就沒有了,就剩下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就是自性,常寂光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就是此地講的「性相兩亡,能所俱絕」。能是能生,所是所生,能生是阿賴耶,所生的是十法界依正莊嚴,能所統統不可得。雖不可得,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沒有形相,他在常寂光裡面。常寂光還現不現相?會再現相。為什麼會現相?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眾生那個感就像電磁波一樣,電磁波對著他的時候他會有反應,所以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還是會現,眾生有感,他就會現;沒有感,他就回歸常寂光,就隱了。在常寂光裡面,『顯煥炳著』,也就是十法界所有的眾生有感,他一定有應;不會說有感,他沒有應的,必定回應。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都是自性生出來的,沒有一法離開自性,自性本來都圓滿具足,一樣也沒有欠缺。能生萬法就是此地講的「顯煥炳著」,這是真正莊嚴。莊嚴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我們凡夫,這個就不叫莊嚴。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
不是真流之行,你沒有辦法契入真性。所以,要真幹!怎麼真幹?真放下,真聽話,依教修行。學佛,要從學習經教入門。我們學經教幾十年,為什麼入不了門?因為你有障礙,什麼障礙?心浮氣躁。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障礙我們入門,把我們入佛門給擋住了。想想我們有沒有?有,如果沒有,我們就入門了;我們沒有入門,那肯定有。諸佛如來天天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也入不了門,這十六個字放不下。放不下,天天聽經,有沒有好處?有好處。所以佛菩薩天天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也入不了門,但是有好處。如果天天親近,鍥而不捨,長時薰修,你的煩惱習氣慢慢淡薄了,就有機會入門。
『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飾」是裝飾,就是莊嚴。釋迦牟尼佛示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真正的裝飾,這個裝飾不是我們世間的金銀珠寶,不是那個裝飾,那個不是真的,那是假的。這個裝飾是什麼意思?你有威儀、有德行,真正能做到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起心動念與經教相應,言語造作與戒律相應,這是「飾真之行」。用經論來裝飾我們的思想、見解,用戒律裝飾我們的行住坐臥四威儀,都是「從真起」。皈依三寶,三寶是真的;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三寶是覺正淨,覺是佛寶,佛是大覺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覺;正知正見是法寶,法是正字標記;淨是身心清淨,不受染污,僧寶,僧是淨而不染。我們要依靠三寶,從迷回過頭來依自性覺,要覺而不迷,這叫皈依佛;從邪知、邪見、邪行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正行,正而不邪,這叫皈依法;從一切染污回頭依自性清淨,淨而不染,這叫皈依僧。我們用覺正淨、用持戒、用苦行來莊嚴形相。
【此則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
這四句是說「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如果我們對事實真相認識不清楚,這個事情就太難了。要讓現在一個人,特別是年輕人,放下生活上的享受,回歸性德,他能做到嗎?他能甘心情願過簡單辛苦的生活嗎?過去家師淨老常提到他的老師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身體健康,九十五歲之前不需要人照顧他,自己照顧自己,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十五坪的房間自己打掃得乾乾淨淨。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他那一餐飯也不是很豐盛,那一餐飯也很簡單。他喜歡吃麵線,我們台灣的麵線,這在大陸南方也有。他吃一餐,他吃麵線,先把水燒開之後,青菜、豆腐煮五分鐘,然後把麵線放下去,麵線很快就爛了,就熄火蓋鍋蓋,再蓋個五分鐘就熟了。他每一天就吃這麼一餐飯,從點火到吃完飯整理乾淨,二十分鐘,不浪費時間。一生就過這樣的生活。家師淨老到台中跟他學習,在台中看到他這個樣子,家師他也發心學李老師,一天吃一餐,吃到第八個月才告訴老師。李老師就問他,你一天吃一餐,對你的身體、體力、精神有沒有什麼影響?家師就講,沒有影響,很正常,精神、體力都可以。雪廬老人桌子一拍,「好,永遠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簡單不求人,人到無求品自高。世尊當年在世一生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所以應當要學佛,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就對了,我們所有一切對於物質上的享受、欲望就能放下。佛做了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不但他有言教,他也有身教。從他的言行上,我們真正能體會到『真該妄末,行無不修』。「真」是真性、性德,「妄」是我們現實的社會,性德跟現實的社會融成一片。真是能現能變;妄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現、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然後你才真正能體會到「行無不修」,點點滴滴都是在修行,我們起心動念是在修行,言語造作也是在修行。
修是什麼意思?把所有與真不相應的全部修正過來,修正跟真的相應,統統相應。什麼東西是真的?五倫是真的,是性德,五常是真的。五倫是父子、夫婦、君臣、兄弟、朋友,這是真的,這個講關係,五常是怎樣處理這個關係,要與性德相應。五倫是道,五常是德,仁義禮智信。「仁」是愛人,「義」是合情、合理、合法,「禮」是有禮節,「智」就是理智,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信」是信用。五常是基本的德行。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忠愛和平」,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與這十二個德目相應,就是「真該妄末,行無不修」。無論大事小事,無論與什麼樣的人往來,決定不離開這十二個德目,這是講我們在這個世間。在佛法裡面,我們起心動念遵守佛家的戒律威儀,至少要把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用這個來修行。點點滴滴就是細行,菩薩的細行八萬四千,小乘聲聞的修行叫三千威儀,統統是十善業道展開的。在中國這十二個德目展開就是八萬細行,是同樣一個道理。
最後提升到究竟圓滿,就是契入境界,也就是我們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什麼境界?『妄徹真源,相無不寂』,真妄不二,性相一如。我們看這個相是動的,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動,動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動。到這個時候,你見到真心才曉得妄是假的,妄不是真的,所有一切虛妄相,性是真的,相是虛妄的,妄不礙真,它沒有妨礙真的;真也不礙妄,真也沒有妨礙妄。看到相的寂滅相,相是清淨寂滅的,他看到真相。真相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生滅相,那是真相,他看到這個真相,佛法講八地菩薩見到了,見到「法界圓明自在用」。法界圓明自在用,這是講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得大自在,這就成佛了。
【華嚴經云。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
『嚴淨不可思議剎』,莊嚴清淨佛淨土。剎是佛剎,指十方一切諸佛的實報莊嚴土,引申就包括一切諸佛如來的十法界。通常講的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十法界,在《華嚴經》上講的就不是一個世界,而是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是一念不覺(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沒有先後(沒有時間),沒有廣狹(沒有空間),真叫不可思議。「我」出現了,不管我是在覺、是在迷,如果在覺,我們就叫他諸佛如來,覺悟了就叫諸佛如來;如果在迷,我們就叫他菩薩、聲聞、緣覺,或者是六道眾生。無論在什麼位子上,他一定是這樣做,莊嚴清淨佛淨土,為什麼?性德自自然然的流露。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這是自性的四性德,所以它一定是莊嚴淨土。
『供養一切諸如來』,依教修行是真供養。如來是廣義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哪一個不是如來?這裡面有妄盡還源的如來,還有妄沒有盡的十法界眾生,他也是如來。用「供養」,這是普賢菩薩修的,普賢菩薩跟一般菩薩不一樣的地方。普賢菩薩智慧圓滿了,知道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所以普賢菩薩修布施,他不講布施,他講供養,因為一切眾生都是佛,本來就是佛。
好,這段比較長一點,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這裡。這一段沒講完,我們下一堂課,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行善不能得善報,有哪兩種原因❓
🔹安於貧賤有什麼好處❓
🔹佛前為何要供養花❓
🔹學經教的目的是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華嚴三昧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21/8/1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08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我們從第四行:
【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是華嚴三昧也。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
我們這堂課,還是從這裡看起,上一次我們這一段還沒講完。
華嚴三昧,「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謂之華嚴;一心修之,謂之三昧」。無論是自己本身,以及整個宇宙,都離不開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真如自性。大乘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就是此地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為什麼會變化無量無邊的法界?絕對不止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是講我們娑婆世界,這一尊佛的教化區,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在大宇宙裡面像我們這樣的世界是無量無邊的,也就是說有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我們這邊娑婆世界,只是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一個世界,所以世界無有邊、無有窮盡的。這麼多的世界從哪裡來的?從哪裡出現的?都是依靠一真所現出來的。就是依這個一真法界現出來的,所以十法界不離一真法界。十法界,十在《華嚴》是個表法,它表圓滿,無量無邊,它這個數字是代表圓滿的意思。你看十法界,天台宗講的「百界千如」,十,每個法界當中又有十法界,那十乘以十就一百;一百個法界當中,每一個法界又有十個法界,那就變成一千了。如果這樣乘下去,那就無量無邊。所以無窮無盡的世界,都是從一真現出來的。它為什麼會現?無盡的緣起,這個緣起很多,無盡。因,那個因素、原因,就是一真法界。佛講四緣生法,四種緣生起這個法界。第一個親因緣,親是親近的親,親因緣,最親的、最近的;第二個所緣緣,第三個無間緣,第四增上緣,把這個緣起,這個緣歸納為四大類。這個四大類一展開,是無盡的緣起。理趣,理趣就是教理(義理)、宗旨歸趣。我們學《華嚴》,妄盡還源是我們的理趣,趣就是趣向,你學這個,你目標方向是什麼?是我們真正的歸宿,妄盡還源,回歸到自性。我們學習的終極目標,要回歸到一真法界,也就是回歸自己的真如自性。在淨土宗,一真法界、真如自性,在淨土宗講就是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就是真如自性,不管修什麼法門,到最後都是回歸常寂光,回歸到這個地方才是究竟圓滿成佛。
達此理趣而修萬行,這個「達」是通達,通達這個義理、趣向,就是宗旨,也就是一般講理論方法我們明瞭、通達了。通達這個理趣而修萬行,這個「萬」也是一個代表圓滿,就是我們生活當中方方面面都包括在裡面,也可以講萬行,行就是行為、造作。萬行就是十善業,這個我們常常在經典上看到十善業。有一部經,佛專門講十善的,《佛說十善業道經》。十善業是十大類,就是最基本的,展開,在小乘是三千威儀,在大乘是八萬四千細行。所以,學佛從十善業道學起。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個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十善業。十善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就叫威儀。我們每一天生活上就是這四種威儀,行住坐臥,這四個威儀都符合十善,就叫做威儀,就叫做細行,起心動念都不違背這個十善,所以這個才達到修十善的一個標準。
學經教幫助我們看破,學經教的目的是在這個地方,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之後,最重要的是放下,放下什麼?十善的反面就叫十惡,放下惡業,來修善業,一定要放下。首先過去無知,總是造殺生罪業,認為殺生吃肉是正常的,我們沒有學佛之前,大家都是認為這樣。現在學了佛,在佛經上看到佛講殺生是錯誤的,是有罪過的,現在學了佛,皈依三寶了,那我們就要依照佛的教導把它改過來,以前殺生,現在不殺生了,這個是舉出十善第一條,不殺生。不殺生引申的意思,我們的言論讓眾生生起煩惱痛苦,那也是屬於殺生。殺生在起心動念,屬於意業,念頭屬於意,意殺屬於瞋恚這個煩惱。所以用言語去傷人,就等於殺生,那個叫言殺,言語的殺生。還有一個就是不是你親自殺生,你開口叫人家幫你殺生,不是你親自殺,但是是你下達命令的,那是言殺,言語的殺生。講到微細,就是你講話不要去讓人家生起煩惱、痛苦。所以這個就很細了,講到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起心動念不能佔人家一點點便宜,你想要佔人家便宜就是偷盜。在身口不但沒有偷盜的行為,動個盜的念頭都不可以,就是動個佔人家便宜的這種念頭都不可以,這樣這個戒才達到標準。這個是講到十善業。如果五戒,小乘戒來講,起心動念要去殺、要去盜,但是身體、言語實際上沒有去造這個殺生、偷盜的業,這個小乘戒它就不算犯戒。但是在大乘戒,你起心動念就犯戒了,所以大乘戒那個標準就比較高了。
在過去學佛的人,有成就的人很多,我們不要說很早以前,就說民國初年,佛門在家、出家高僧大德還是相當之多。一直到我們淨老和尚這一代,這一代還有。淨老和尚以後的,像我這一代的,那就很少見了。為什麼過去的人,他們學佛成就人多?因為從小接受儒家、道家的教育。儒家是國家定的主流教育,從小要學四書五經,背誦這些經典,學規矩。所以這個教育,主要教德行,就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基礎。所以過去的人,從小接受這個教育,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心地都很淳厚,就是很厚道,沒有害人之心,也就是說人都很善良。再遇到佛法,遇到念佛法門,依照佛經講的道理方法去學習,沒有一個不往生。所以往生的人也很多,開悟的人也很多,原因就是過去的人他有倫理道德因果這些教育的基礎,現在人沒有了。我們淨老和尚講,他大概是最後的,老和尚的弟弟小他六歲,他就沒有接觸到傳統文化的這個教育,就改成現在的學校了。淨老和尚他小時候在安徽廬江,他這個年紀還接觸到傳統私塾教育,他的弟弟小他六歲就沒有。也可以說淨老和尚可能是這時代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最後一批了,所以我們看到淨老和尚的成就,也不是偶然的,從小就培養聖賢的一個基礎。可是現在人不讀書,這個書是什麼?不是現在我們書店看的那個書,這個地方講讀書,讀聖賢書。聖賢的經典,經書,現在不讀這個,認為這個過時了,不合時宜,不要了。但是經典它是超越時空的,如果不讀聖賢書,那你就不明理,你對做人處事的道理你不明白,不讀書就不能達此理趣。像你不讀佛經,你不讀佛經,你怎麼會懂?沒有聽佛給我們開示,我們怎麼會知道?就不能通達這個理趣。雖修萬行,不能莊嚴佛果,因為道理方法不懂,只是在事相上修,那這個不能成就莊嚴的佛果。莊嚴佛果是什麼?就成佛。雖修萬行不能成佛,念佛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就是心行,我們起心動念,這個行為不相應,口裡說得再好,心裡沒有把貪瞋痴慢捨掉,所以就沒有成就。所以講到這個地方,我自己也感覺很慚愧,學佛幾十年了,至今一事無成,真的問題就在心裡沒有把貪瞋痴慢捨掉。所以我自己常常也提醒自己,要努力把這個捨掉,再不努力捨掉,那就來不及了,這一生又空過了。
「一心修之,謂之三昧」,這句話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一個意思。《三字經》講「教之道,貴以專」,專就是一心修之。我們現代修學,課程很亂,特別現代學校,課程多沒有關係,不是說你只能學一個課程,不是這個意思。你可以學很多個課程,學習要一樣一樣的學就會有成就,同時學很多,沒有辦法成就。像現在學校定的功課,一天定好幾種。中國以前的私塾,一門課學完才能學第二門課。譬如這門課需要三個月的時間,這三個月就專門學這一樣,這樣學會,再換另外一個,這樣你對這一門課的印象就深刻,真能吸收。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台中蓮社跟李老師學經教,學了一年三個月,一年三個月學了十三部經。李老師的標準,學這部經,你上台能夠講,他在下面聽,聽了他點頭,可以了,這部經算你學好了,那你才可以再另外換,學另外一部。所以一個月學一部經,他是這樣學的。剛開始學,從小部經,小部經學比較容易,後來才選這個大經。
複小座是重要的學習手段,對學經教的人有很大的幫助。這個複小座就是複講,複講老師的。老師講的,你聽了,把它重複講一遍講出來,不要加自己的意思,這個叫複小座,重複講這個小座。複小座是重要的學習手段,很重要,但是現代的人他不懂,對學經教的人是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淨老和尚他學講經,就是把老師所講的經複講,因為老師講過,他的記憶力也非常好,聽了他大概都能記得八、九成以上,然後自己重複講一遍。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當年在台中蓮社複講過《金剛經》、《楞嚴經》。《金剛經》分量還比較少,《楞嚴經》部頭就大了。所以我十九歲,第一次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聽的就是《楞嚴》,他也是從複小座學出來的。在中國,講經的法師都是從講小座出來的。講小座的規矩,尊師重道,不能發表自己的意思,這是忌諱,你自己不要用自己的意思來講。老師怎麼說,你就怎麼說,記得不完全,漏掉幾句沒有關係,自己有再好的見解都不可以提出來,這是學謙虛,學忍辱。我們年輕,年輕人自以為有悟處,其實往往那個悟處不是正確的,是錯誤的。自己修行功夫境界還沒有到那個程度,所以老師怎麼講,我們就怎麼講,講錯了老師負責任,我們自己不用負責任。從前這個教學的確是有它的長處。所以家師淨老在台中,他學一部經,能上台去講,一個月的時間學一部,很有成就感,法喜充滿,很有自信心。
我自己出家,志願也是希望跟我們師父學講經,那個因緣沒有我們師父上人那麼殊勝,總是我也沒有忘記我出家的一個志願。所以以前在景美華藏圖書館做當家,要管一些事物,很忙,實在講自己的天分也不夠,也沒有時間去寫講稿,也寫不出來。所以我一出家就是學複講,當時出家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我是複講我們師父講的《了凡四訓》。去抄,那個時候錄音帶,一個字一個字抄,抄出來,晚上拿上台去複講。後來到了圖書館,自己也沒時間抄了,請一個林春燕居士幫忙抄,幫我聽打。所以外面請講經,我就拿這個上台去複講,我也是這樣學習。所以複講就是你初學,不能發表自己的意思。所以學東西要專心、要專攻,要一門深入,才會有成就。
華嚴三昧是什麼?就是得一心不亂。普賢菩薩的十願,文殊菩薩的十行,這十門展開是無盡的法門。普賢菩薩的十願,就是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趣。「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怎麼修法?一心專修,這就是三昧。三昧是見性唯一的一個門徑,三昧是梵語,翻成中文是正定、正受的意思,也就是禪定。六道凡夫所受的都不是正受,不是正受就享受不正常,正受就是這個享受是正常的。為什麼?凡夫有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這不正常。身有苦受、樂受,心有憂喜,喜受、憂受,暫時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叫捨受。捨受是很不錯,但是它不能長久保持,過了一段時間,苦樂憂喜又起來了。如果永遠住在捨受,苦樂憂喜不會再生起來,那就叫得三昧。
真修行,那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貪瞋痴是障礙,障礙我們修行證果,障礙悟性。貪瞋痴慢重的人,即使天天讀經、聽經,不容易開悟。煩惱習氣淡薄,這種人容易開悟。所以,看破、放下非常重要。放下五欲,財色名食睡,不再執著,不再計較,名利愈淡薄,悟性就愈高。欲望太多,就造成障礙,學道就非常困難。我們中國老子,道家也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求學希望天天增加,好像現在想學知識;學道那是要天天放下,損就是愈來愈減少。放下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愈來愈淡,到最後全部放下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三衣一缽,其他什麼都沒有,表演給我們看,他真放下了。每天到處勸化,講經說法就是勸人、教導人,幫助上上根人轉凡成聖,幫助中上根人破迷開悟,幫助中下根的人斷惡修善,不墮三惡道。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欠命還命,欠債還錢。佔人便宜,來生要還人,還要加上利息。吃虧是福,消自己的業障。吃虧的時候有怨恨不平、有報復,那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廣修萬行,稱理成德』。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依教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過去對宇宙、對萬物,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現在我們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我們要讀經,用經論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用戒律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行門無量無邊,稱為萬行,這個「行」是動詞,加功用行,就是真幹。「稱理成德」,理是自性,與自性相應的這是德。中國人講道德,自性是道,道是一切萬物的根源,萬事萬物從它而生。德,佛門裡面講十善業道,在中國傳統德行裡面講四維八德,禮義廉恥是四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八德。
『普周法界,而證菩提』,「菩提是自性本覺,這是正覺,成正覺就是成佛。關鍵字是「普周法界」,我們修布施的心要普周法界,事不平等,心平等。我們持戒,事上也不平等,但是心平等,都是普周法界。念念想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為什麼?同一個自性所變現出來的,無二無別。所以,遍法界虛空界哪一個不是自己!譬如作夢,夢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夢裡有自己,也有別人,所有一切人還是自己,所有一切萬物也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什麼也沒有。現在我們慢慢覺悟,知道遍法界虛空界就跟我們作夢境界是一樣,全部都是自己。好,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言華嚴者。華有結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今則託事表彰。所以舉華為喻。】
『華』也念花,古字通用,現在「花」另外有一個字。『嚴』是莊嚴,莊嚴就是美好。『華有結實之用』,「結實」就是結果,結果實,我們看水果,結出來一個果實,植物它是先開花後結果。如果花開得很好,果會很圓滿。『行有感果之能』,花代表我們的因行,因行善,果就善;因行不善,果就不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行範圍非常廣大,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身體的動作是身的行為。造業的因地心是意,意就是我們的意念,心裡起心動念,意念在指揮的。意業它有染淨善惡,意業的染淨善惡就是我們貪瞋痴慢疑這些內心的煩惱習氣,這些念頭它會表現在身體的造作、口裡的言語,它表現在身口。身口是造業的一個工具,它是個工具;指揮的是意,意在指揮。意善,指揮這個身口就造善業;意念如果惡,指揮這個身口造惡業。在修行上,真正能把意裡面不善轉變成善,這是功德,而不是在言行上。言行善,心地不善,依舊是造惡,所謂口是心非,講的是善、做的是善,但是心裡是惡,這個就是心行不相應,內心的意念跟外面的身口它不一致,不相應,這個業還是造得很重。有人表面上看起來是善人,行善,可是他後來得惡報,於是就引起世人的疑惑,你看某某人他做很多好事,那怎麼會得不好的果報?於是就起了疑惑。
行善不能得善報,有兩種原因,有兩種因素。這一生做好事、行善,但是果報不好,有兩種原因。第一種,行善的這個人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太重。這一生的果報,這是過去生造的,這一生得的一個結果。過去生造不善的因,這一生就得惡報。過去生造惡業,這一生得惡報,但是這一生他有修善業,他有行善,修善業,他的惡業也消除很多,所謂斷惡修善,惡業消除很多,還沒有消盡,還有餘惡,去障礙他善報不能現前。餘惡消盡,過去世造這個惡業的果報都償還完、消盡了,這一生他造作善業的果報它就現前了,這是第一種。二,他是偽善,偽就是假的,不是真的,表面上做出來給人家看是善事,內心充滿貪瞋痴慢,是用這個善做幌子欺騙世人,不是真的,所以他的果報是惡報,不是善報,那個因不善。起心動念是善,縱然言行不善,他還是得善報。《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對這個事情講得很具體,而且都有實際的例子,是真的,一點不假。你看《太上感應篇》到最後,「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就是說你起心動念,起一個善念,你善事還沒去做,吉神就跟隨你了,你就感應吉神來了;你起個惡念,這個惡業還沒有去做,凶神就感應來了。起心動念,馬上就感應了。《了凡四訓》裡面舉出魏仲達這個公案,這個也是很具體一個例子,跟《感應篇》講的是完全相應的。魏仲達還不到四十歲,有一天暴斃了,死了。靈魂到了陰間,看見了冥官。冥官就拿一個天平秤去秤,秤兩頭,一個善,一個惡。看到那個惡,惡錄盈庭,那個惡的紀錄很高,快到屋頂了;那個善只有一點點,像一根筷子一樣,一小卷。那兩頭秤,一秤,這個結果,這一小卷的善反而重,那個惡錄盈庭的反而輕,惡看起來那麼多。善就那麼一點點,那一點點反而比較重,那麼多的反而比較輕。魏仲達就很疑惑,問陰間這個判官,他說我年紀都還沒有到四十歲,我怎麼可能造那麼多的惡業?冥官跟他講,他說惡業不必你實際上具體去造作,你起個不好的念頭,陰間就有記錄了。天天起心動念,惡念多,所以冥間記錄那麼多。那邊一小卷的善是什麼?那一小卷怎麼會比較重?他說這一卷就是以前你建議皇帝不要造三山大橋,勞民傷財,就是這個善。他說當時我建議,皇帝也沒有採納,他還是造,怎麼會有這個功德?冥官就跟他講,如果皇帝接受了,那你功德就更大。你這個一念在萬民,不是為你自己,為國為民,所以雖然一點點,但是你這個是為全民、為全國,雖然事情皇帝沒有接納,沒有做成,但是你的這一念善就超過那些惡念了。所以這個心地,是起心動念,這很關鍵的。所以起心動念是善,縱然言行不善,他還是得善報。表面上看起來他好像不善,言行不善,譬如說你看到他責備人,又懲罰人,讓那個人改過自新,這是好事,做老師、做父母的處罰子弟、學生,無非都是一個善心,成就年輕人,是善事,是為他好,是在教他,是善心。俗話講「愛之深,責之切」,是要幫助他,所以表面上看好像不善,實際上是善。所以這個善惡也要分辨,《了凡四訓.積善之方》,中峰國師跟那些學生對話的,很精采,分析得很精闢,要仔細去辨別。所以不學習《感應篇》、《了凡四訓》,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自己也搞不清楚,往往把假善當作真善,把真善看作假善。所以要學習。
因果是自然的法則,沒有起因,沒有原因,法爾如是。追根究柢問它的起源,它跟宇宙同時起來,是同時的,沒有說什麼時候起來了,沒有一個開始。依報跟正報,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為什麼會變?佛給我們說,一念不覺。我們會再問,為什麼會有一念?為什麼會有不覺?佛告訴我們,這一念沒有原因、沒有理由,為什麼?妄念,虛妄的。如果有原因、有理由,這一念就是真的,不能說它是妄,就不能叫妄念。為什麼說它是妄念?我們的真心從來沒有起過念頭,真心沒有,現在有沒有?現在還是沒有,真心沒有起念。念頭是妄心起來的,不是真心,但是妄心它是依真心起的,沒有真心,那也沒有妄心了。怎麼依真心起的?一念不覺,就是一個不覺,就是叫迷,迷了真心,妄心起來。這個迷的真心就是妄心,在佛法,《唯識論》裡面稱為阿賴耶識,三細六粗,三細相的因就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所以一念不覺是因,一念不覺,依正兩種果報就現前,因果它是同時現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果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的,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只要你起心動念,依報有了,正報有了,因果有了,同時開始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一回事?有什麼樣的因,它就現什麼樣的果。成佛的第一個因是平等心,你幾時心真正到平等,就成佛了。菩薩的因是六度。
殺生要償命,偷盜要還錢,欠命的還命,欠錢的還錢。你還會做這個事情嗎?人敢殺生、偷盜,因為他不知道因果,他才敢造。他要是知道,餓死、凍死,他也不會去偷盜,為什麼?餓死、凍死是自己的命,命該如此,我再要去偷盜,想多活幾天,又造罪業,來生果報比這一生就更苦。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不幹了,餓死也好,凍死也好,罪業消掉,來生就比這一生好。為什麼?不殺生、不偷盜,不怨天不尤人,心好、德行好,來生果報肯定比這一生要好,絕對不會墮三惡道。殺生、偷盜,來生墮三途,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出離。地獄、餓鬼的壽命很長,鬼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餓鬼道的壽命一般都是千歲,地獄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地獄道的壽命是萬萬歲,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敢去嗎?你願意在世間貪這一點小便宜,將來去餓鬼道?去地獄道受罪?太不值得了。這個人貧賤到極處,那是他過去生中的業報,他這一生不造惡,過去生中的罪業就消盡,起心動念純淨純善,來生到哪裡?如果欲念沒有斷,肯定生欲界天;如果對於五欲六塵很淡薄,他就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遇到佛法他就能證果,超越六道輪迴。
華嚴在哪裡?華嚴就是我們的宇宙,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我們供佛離不開花,不是佛菩薩喜歡花,你送花給他,他就歡喜,那你完全搞錯了。花是代表修因,供佛供一束花,代表自己所修的善行,我把所修的善行供養佛菩薩,這對了,那是一個表法、表示。送很美的花來供佛,心裡充滿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那你供再好的花,這個花不好,也不香。佛菩薩有沒有看見?沒看見,供養的東西代表自己的心意,禮輕仁義重,禮物代表我的仁愛、義行。真正學佛,一枝花表自己的行德,我們是以行德來莊嚴佛果,佛果是自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這叫供養。『今則託事表彰』,事是花,用花來表彰自己的德行,我們真正依教奉行。
學佛,肯定自己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不必學,老師一句話他就大徹大悟,就見性成佛,像釋迦牟尼佛,我們中國六祖惠能大師一流的人物。上中下根的人都必須學習。學佛從哪裡學起?讀誦、聽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為一切眾生表演示範,這是花,做真誠的榜樣,做覺悟的榜樣,做修善積德的榜樣。佛教化眾生,眾生根器不一樣,下根的人沒有意思想要脫離六道輪迴,先教他斷惡修善,斷惡不墮三惡道,修善來生在三善道。中等根性的人,希望來生脫離六道,那佛教他破迷開悟。覺悟了,永遠脫離六道輪迴,到四聖法界。佛教上根的人,他聰明,不羨慕小法,他求的是大法。大法在佛法裡面叫一乘法,他超越了,阿賴耶識轉變成大圓鏡智,那就是真佛見性了,離開十法界。出離十法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他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那是真正的成就。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個地方。這個「華」,這個意思非常好。下面我們下一堂課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海印三昧是什麼❓
🔹成佛是每個眾生本分的事情,我們現在為什麼變成眾生❓
🔹森羅萬象都是我們一心所現的,從哪些比喻可以幫助理解❓
🔹要練習飲食不講究口味,衣服只要能遮蔽身體、保暖而不講求款式,為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海印三昧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21/8/1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07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頁,我們從第四頁第五行最下面一句看起:
【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
我們從這裡看起。『一者』就是用一個比喻。『海印森羅常住用』又名「海印三昧」,是說「真如本覺,妄盡心澄,眾德同時炳然圓明顯現,森然交羅,常住不動;猶如大海,風息水澄,萬象齊觀」。這是形容比喻海印,大海就像一面鏡子,四周的景象都能夠倒影到海面。這個我們應該大家都曾經看過,一個倒影,這個海,或者河、湖、江。過去在馬來西亞拍了一張相片,那個相片是倒影,水旁邊,那個景象倒入水當中,拍出來清清楚楚。大海比喻我們的自性,真心。自性是清淨,不動的,就像海水沒有風浪的時候,它是靜止不動的。印是倒影,海周邊的景象倒入海當中,大海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它就照得清清楚楚。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這個就叫「海印三昧」。
『森羅』是萬事萬物森然羅列。我們看到宇宙萬法,萬事萬物森然羅列,排列得非常清楚。『常住』是永恆。永恆才叫常住;如果不是永恆的,那就叫無常,無常是不斷在變化的,常住是永遠都沒有變化的,永恆存在的。『海印』,「佛所得之三昧名,如於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於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海印三昧是佛所證得的。永遠保持捨受,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就叫三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煩惱習氣也沒有了,海印三昧就現前,就成佛。所以成佛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本分的事情,為什麼說本分?因為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本來就是佛。本來是佛,成佛就是自己本分的事情,自己的事情。我們現在為什麼變成眾生?也就是說,在真如自性起了無明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煩惱。在佛經上講這三種惑,執著是見思惑,分別是塵沙惑,妄想是無明惑,這三種惑障礙我們的自性,就變成眾生。實際上我們的佛性,真如自性也沒有喪失,它還是存在的,也沒有減少,只要把這三種煩惱習氣放下,我們真如自性就顯現。就像大海,印的是外面的萬象,如果沒有風浪,那海水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所有的境界都照在裡面,整個宇宙都照在裡面。
「湛然於佛之智海」,這個就是用大海來做個形容比喻,我們的佛性像大海一樣。佛就是自性,湛然是清淨,它本來就清淨,沒有污染、沒有波浪,用這個比喻佛的智海。智海就是我們每一個眾生自性本來的般若智慧,這個叫智海,這不是外面學來的,每一個眾生本來就圓滿具足。在這個時候,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遍法界虛空界、過去未來,你統統看到,統統明瞭,叫印現一切之法。好像大海清淨,同時現出所有的景象,同時的,它沒有先後次第。只要風浪一停止,它就照得清清楚楚,一時頓現。
『真如』,「離妄曰真,不異曰如」。離妄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就現前,真是真性、自性。名詞,我們在佛經上看到用很多,講的就是一樁事情。不異曰如,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妄相跟真如沒有兩樣,是真如變現的相。那些妄相從哪裡來?從真的當中現出來。從真的現出來,那個相就是真如。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妄相跟真如沒有兩樣,這個叫不異,叫如,是真如變現的相,所以相就是真如。
古人也用一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應該都有看過銀樓那個賣金器的,銀樓的金器種類很多,都是黃金打造的。古大德把黃金來比喻作我們的真如本性,真性,把那個器比喻作相。黃金打造出來各式各樣不同形狀的那些相,有手鐲、有項鍊。黃金打一尊佛像,也可以打一條狗,打出來的那種相,那就千差萬別,很多很多了。金如其器,器如其金;器不異金,金不異器。我們用黃金造一尊佛像,佛像跟黃金沒有兩樣,因為它的本質就是黃金,那你說佛像是黃金沒有錯,說黃金是佛像也沒錯,不異。我們再把這個佛像把它熔化,另外又去塑造一尊觀世音菩薩的像,像不一樣了,可是觀世音菩薩還是一坨黃金去造的,也沒兩樣,它還是黃金。我們又把這尊觀音菩薩的像熔化,做一隻小動物的像,也可以做一個人的像,甚至做一個地獄相,那個相它會變,它變來變去的,但是那個黃金不變,那個性不變。你不管這個黃金打造什麼樣的相,它的本質還是黃金,它沒有兩樣,不異就是沒有兩樣,一樣。
我們今天用電視屏幕做比喻,電視的屏幕就是真性。你看我們現在看電視、看電腦,甚至看手機,它也是有個屏幕。我們把電視的屏幕把它比喻作我們的真如自性,這個屏幕它不會變,它就是這樣。它什麼都沒有,空空的,但是你那個頻道一按,色相、聲音就出來了。從哪裡出來?從那個屏幕出來的。出來的這些相、聲音,我們都知道這是虛妄的,為什麼?屏幕上沒有這些東西,它只是一個相,實質上沒有這些東西,但是它會出現在屏幕上面。這個妄相跟屏幕合而為一,妄相不離屏幕,離開屏幕,那個相現不出來。我們看到這個屏幕就是真如,真如不離妄相,真妄是一不是二,所以叫不二,就是這個道理。屏幕跟屏幕裡面現出來這些相,你說它是一還是二?屏幕是空的,現出來的相是有的,空有不二。屏幕就是這些現相,這些現相就是屏幕,這個叫「不異曰如」,它沒有兩樣,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的真如自性。我們透過各種比喻形容,去體會我們的自性,對於我們真如自性就有一個概念。
「真如、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皆同體異名。」佛在經典上講了很多名相,講這麼多,講的都是這一樁事情。佛說這麼多名相,為什麼不講一個就好,講那麼多幹什麼?佛的用意只是要我們不要去執著那個名相,怎麼說都可以,你只要講的是這樁事情就可以了。名相也是假的,所以佛教我們要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你不要執著這個語言文字,你要透過語言文字去悟那個實相。語言文字是個工具,一個導引,不是叫你執著在這上面,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
我們再看下面,『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真如本覺」是自性,好比大海。「妄盡」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不再妄想、分別、執著了。「心澄」是心澄淨、清淨,真心現出來了;真心現出之後,「萬象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全現前,沒有障礙了。華藏世界是個大世界,有二十層,娑婆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都在第十三層,像這樣二十層的華藏世界在宇宙中無量無邊。只要見性,萬象齊現,無量無邊的世界你統統見到。這些都是引用,我們眼前看到的這些現象來給我們做比喻形容,我們透過這個比喻形容去悟佛講的弦外之音。
『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相不現。』佛把我們的心比喻作大海,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沒有動搖,因為風而起了浪,我們看不見倒影。大海有風來了,浪就起來了,什麼都看不清楚。風代表無明,分別是小浪,小的波浪;執著是大浪,大風大浪。無明是念頭,從一念起分別,從分別起執著,我們的心水就動搖、染污,自性清淨心的功能就失掉了,變成不覺,變成無知。風要是止,浪就沒有,大海澄清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所有一切境界相統統照在裡面,清清楚楚。風就是比喻外面的境界,我們現在接觸到外面的誘惑,你要能把外面誘惑永遠離開。外面誘惑是五欲(財色名食睡),有物質上的、精神上的,這些東西的誘惑叫「境界風」。你生起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生起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這是浪,這樣我們的照就失掉。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風,你能在境界裡如如不動,順境善緣不生貪戀,生感恩心;逆境惡緣沒有瞋恚,也生感恩心。只要如如不動,境界幫助我們提升。如果境界風吹,你歡喜,墮落了;你討厭,也墮落,只要你心一動就墮落。我們每天三餐飯不講究口味,衣服只要能遮蔽身體、保暖,不講求款式、料子,絕不為外面境界所動。世尊當年在世,每天出去托缽,給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執著,三衣一缽,生活多麼簡單!釋迦佛一生沒有居住的地方,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這是最健康的生活,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起信論云。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所以名為海印三昧也。】
『無量功德藏』,「法性中含攝蘊積無量無邊功德」,這講我們的自性。『法性真如海』,「法性真如具德如海」。這個還是用形容比喻,比喻我們的自性具足功德,就如同大海一樣。若是妄盡心澄,則無相不現;如同大海澄淨時,印現一切萬法。妄心若盡,無量功德則同時炳現,故云『海印三昧』。這就是把我們的妄心比喻作風浪,把自性比喻作大海;大海沒有風浪,照外面清清楚楚,就講我們的自性功德,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我們本來具足的無量無邊的德能就現前了,所以叫「海印三昧」。
【經云。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這是引用經典講的。森羅萬象,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一法之所印』,「印」是一時頓現,沒有先後。一法是能現能變,森羅萬象是所現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用金跟金器做比喻,金是能現能變,器是所現所變;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是一不是二。黃金打造各種不同形狀的相,本質就是只有一個,黃金,那麼多的器具都是金。所以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它不二。相不一樣,性一樣,所以這個叫「一法之所印」。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故言海印三昧也。】
『一法』就是一心,我們常常念《彌陀經》,「一心不亂」。一心是真心,三心二意就是妄心。真心只有一個,一是真心,海印三昧就是一心。今天世界上這麼多災難,我們要是明白這個道理,大家一心向善,這災難就沒有了。它的深意我們體會不到,淺的我們可以受用。無上甚深微妙法,這個深的我們可能還體會不到,但是比較淺的義理我們可以理解、可以受用。
我們現在的心是亂心,妄念紛飛,如何把妄心回歸到一心?淨土中的法門最殊勝,它就用念佛的方法,把所有妄念歸成一念,就是「阿彌陀佛」,歸到這一念,這個方法妙極了。叫我們一下子都沒有妄念,我們實在很困難,無始劫以來那個妄念很熟悉、很習慣,自自然然妄念就起來了。所以叫我們放下這些妄念,的確很困難。淨土宗用的方法,以念止念,我們要起念,就起阿彌陀佛這一念,用這一念來代替所有的妄念,這個就比較容易。
『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這個「攝」是包容、包含的意思。我們把電視屏幕比喻一心,一切世出世間法好比屏幕所現的相。一切世出世間法森羅萬象,太多了,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森羅萬象不出一心。你看那個屏幕現出來,每一個頻道播不同的節目,什麼相它都能現。有沒有離開屏幕?屏幕只有那一個,沒有兩個,那個屏幕就叫一心,我們現在看到整個法界森羅萬象,都是我們一心所現的。這就是《華嚴經》講的「唯心所現」,我們自己的心現的。『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體」就是一心,它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依妄念而有差別』。為什麼現出來會有差別相?因為妄念,妄念就是分別執著,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差別,才有十法界。十法界乘以十,一百個法界;一百個法界再乘以十就一千個法界,展開就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差別都是妄念,它的本性沒有差別。妄念去除之後,差別就沒有了,『唯一真如』,「唯一真如」就是我們淨宗常講的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就現前了。
我們再看下面論文:
【華嚴經云。或現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
這一段論文引用《華嚴經》的經文講的。『或現童男童女形』,現人的形狀,小男孩、小女孩,在我們人道來示現。『摩睺羅伽』是大蟒蛇,大蟒蛇是什麼?畜生道。『隨其所樂悉令見』,「樂」就是喜歡。隨眾生喜歡,眾生他喜歡什麼相,佛菩薩他就現什麼身去度他、去教化他。這個跟《普門品》講的一樣,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菩薩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就現宰官身而為說法,跟《普門品》是一樣。他喜歡見佛,就現佛身給他說法;他喜歡見觀音菩薩,就現觀音菩薩身給他說法;他喜歡童男童女,就現童男童女身給他說法。現在有一些人很喜歡佛門那個小沙彌,各式各樣的,看了就很喜歡,有人如果喜歡那個,佛菩薩就現那個相去給他說法。
『眾生形相各不同』,十法界眾生各個體形、相貌不一樣,千差萬別,無量無邊。『行業音聲亦無量』,這個「行業」就是行為,「業」就是造作的意思。眾生所作所為都不同,有淨業、有染業、有善行、惡行,行業無量,發出來的聲音也是無量無邊。你看光我們地球上的人類,語言、聲音就有多少。你看畜生道,那個蟲很多,叫的聲音不一樣;鳥也很多,叫的聲音也不一樣,動物叫的聲音都不一樣。鬼道、天道、修羅道、地獄道,無量無邊,音聲也是無量無邊,行業也無量無邊。『如是一切皆能現』,在清淨心裡面統統能夠現出來,同時現出來,現出無量無邊的這些現相。所以眾生所有的語言、行為,無量無邊的世界,在海印三昧都能顯現出來。『海印三昧威神力』,「海印三昧」是自性、真心,真心能現能變。
【依此義故。名海印三昧也。】
這段講,依這個意思,所以就稱它作『海印三昧』。依報環境的起源,我們這才有一點概念,曉得不是現在科學家所講的大爆炸。現代科學家講,宇宙怎麼來的?大爆炸來的。佛在大乘經典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法確實從一念生的,這個一念是現前一念,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念念都是現前一念。但這個速度很快,在《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這是講真相,真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就過去了,你找不到;你說現在,現在馬上過去,所以也不可得;你說未來,未來還沒到,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這個一念是當下一念,當下這一念很快就接著又一念起來了,念念都是現前一念,所以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我們看過卡通影片,以前畫的卡通影片一張一張的,就跟電影那個膠卷一樣,一張一張的。一張一張,它是靜態的,你給它轉動,好像它動起來了,其實它每一張都是獨立的。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所以你說這個妄念什麼時候開始?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幾點鐘、幾秒鐘開始?沒有了。你去找那個是妄想,因為它不是真的。如果妄想一斷,相立刻就沒有,那真斷了。其實斷也是方便說,它本來沒有,也談不上斷不斷,但是沒有透過這樣的語言來講沒辦法講,所以講個斷。
相沒有了,出現什麼?常寂光。我們今天看到相沒有了,還是黑天,並沒有斷,那叫大黑天。大黑天就是什麼?無明,好像烏雲遮蔽了,見不到陽光。你今天說什麼念頭都沒有了,無明境界現前,不是覺。古時候印度很多外道,他就誤會了,念頭都沒有了,修成無想定,生到無想天去了,那不是覺悟,那還是無明。覺是什麼?光明的,不是黑暗,因為覺能照,它有作用,能照;但是無明,黑暗的,不能照。所以外道修到無想天、非非想處天,還是不能解決問題,還是出不了六道生死輪迴,因為他誤會,以為那個是涅槃,其實是無明。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二者】
第二小段。
【法界圓明自在用。是華嚴三昧也。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
『法界圓明自在用』,「又名華嚴三昧,是說菩薩廣修萬行,契理稱真,成就眾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放大光明,度脫眾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一切自在,無有障礙」。這個就是「法界圓明自在用」。
「法界,一切諸法總名稱」,就是總的一個代名詞,總名稱。法界的意思,從事上講,法是諸法,界是界限、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佛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歸納起來用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各有各的界線;如果詳細去分,那是無量無邊,稱為諸法。譬如在我們一個人這也是一法,人的身體有頭、有手、有腳,各有各的部分,它都有一個界限。從理上講,法界,或講真如、法性、實相,其體一也。體是一個,好像我們身體,頭是頭、手是手、腳是腳、鼻子是鼻子、耳朵是耳朵,不一樣,有差別,功能也不一樣,但是它是一體,都是一個身體。所以講到法界,或者講真如、法性、實相,體是一個。
我們現在雖然沒有開悟,如果我們天天受經教的薰習,就是不間斷,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路子是上中下根人所走的路子,這不是頓悟。像禪宗是頓悟,那個修學的方法不一樣,我們這個叫漸悟。我們從漸悟當中把事實真相也能夠悟出來,這個在佛法叫解悟,理解的解,解悟。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方法,欠缺的是功夫,功夫是怎樣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道理、方法明白了,要怎麼放下?祖師大德教我們不要著急,慢慢來,要認真幹,真放。先把執著放下,執著是見思煩惱,最粗、最嚴重的,好像大風大浪。執著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名聞利養,這些見思煩惱造成六道輪迴。一切相是從念頭生的,我們念頭帶著最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六道。六道裡面有善惡,你的念頭善、言行善,變現的境界是三善道;念頭不善,言行不善,變現的境界是三惡道。如果我們的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於世出世間法不再執著,六道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放下就是覺悟,這個六道、這個世界就沒有了。《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自性,我們把它比喻電視屏幕,屏幕裡面什麼都沒有,但是你也不能說屏幕裡面真的都沒有,它裡面有東西,它沒有顯現出來,那你什麼都看不到,你頻道一按下去,色相就出來了,就出現了。
覺悟之後,怎麼就沒有了?電影能夠顯示得出這種現象。電影的底片是幻燈片,這講到幻燈片,現代人大家都知道,一格一格的,電影那個膠卷一秒鐘二十四張。也就是鏡頭打開,這張幻燈片打在銀幕上,你看到了,鏡頭再關上,第二張再放出來,第二張它不是第一張,第三張不是第二張,張張都是獨立的。大乘經上講,各各不相到,就是各各不同。但是它的速度太快,第一張跟第二張很接近,其實是不同一張。就好像我們照相,站在那裡,好,站好,照一張;好,再照一張,那兩張看起來差不多,一樣,其實是不一樣。所以它一秒鐘二十四張,鏡頭打開,幻燈片打在銀幕上,你看到了,第一張看到了;鏡頭關上,再打上第二張,這樣連續的一直關放、關放,這樣張張都是獨立的。所以各各不同,但是它速度太快,我們看不出它是獨立的,看起來好像都是連起來的。看到上面都在動,武俠片就在打了,實際上它是一秒鐘打二十四張底片上去,連續轉動、快速轉動,我們眼睛都看花了,我們看到好像真的一樣,你就沒有法子辨別,像真有其事,我們就被它欺騙。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自性裡面這個振動,一秒鐘多少張底片?一千六百兆張。那這個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張,我們怎麼會知道它是假的?我們現在眼睛見到的、耳朵聽到的現象不是真的,都是見到假相、聽到假相,叫做虛妄相。
妄想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速度,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次的起心動念,每一次每一個振動就是一個畫面,就是一個物質現象。物質現象裡面就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有這個精神現象,它是同時現起來的,它的速度太快。現在科學家也發現這個道理,說物質是假的,是無中生有,跟佛法講的就很接近。但是科學家講的,沒有《華嚴經》講得這麼詳細,這是極細微的振動。像水一樣,開始很微細的波動,小浪,這起心動念,分別就是大浪,執著是巨浪,像颱風一樣。這一振動,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現前;再振動,再加大,就變成妄想、分別,實報土沒有了,方便有餘土現前;變成巨浪,那是執著,四聖法界不見了,就變成凡聖同居土、六道。我們把執著放下之後,六道就沒有了;妄想、分別放下之後,四聖法界沒有了,剩下來的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諸佛的實報莊嚴土,你就看到報身佛。妄想的習氣放下,實報土也沒有了,剩下就像電視屏幕一樣,沒有現相,就常寂光。你把所有的頻道都關掉,一片空白,常寂光淨土現前了,那個就是我們自性本來的真面目。
「一切法從心想生」,你不想善、不想清淨,想污染、想惡業,那就錯了,你想清淨就現淨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心淨則佛土淨」。無論什麼人往生,他念佛那個念是清淨的,才能生淨土;念頭不清淨,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不能生淨土。淨土從哪來的?是我們的自性變現的,我們的清淨心變現的。一生沒念過佛,臨終遇到善友勸他念佛求往生,他雖然只念個十句、八句,真往生。為什麼?他念念是清淨心,那個時候他沒有其他的念頭,所以他能往生。我們一天到晚念佛,念的時候心裡有夾雜妄念、有分別執著,這樣念佛功夫不得力,但是有好處,好處是阿賴耶識落下阿彌陀佛的種子,這一生不能去極樂世界,為什麼?心不清淨。念佛是手段、方法,清淨心是目的。清淨心現淨土,極樂世界是淨土,不把這個世界拉拉雜雜的東西放下,你的心怎麼會清淨?要記住,凡是帶不走的統統要放下;真正能帶得走的,我們才把它提起。真能帶得走的是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加功用行;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是非人我、五欲六塵都是帶不走的,帶不走的就要放下,不要執著,隨緣不攀緣。
世尊在世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老人家一生的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只要自己真肯幹,這一生真能成就。真肯放下,不再計較,在生活、工作方面,方方面面都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如果堅固的執著,我一定要怎樣怎樣,那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也往生不了極樂世界。飲食,佛一天一餐飯,出去托缽,給什麼吃什麼,一點分別心都沒有。如果分別執著真的沒有了,無論你托的什麼東西都是上味,最好的味道,為什麼?你的心好,外面境界都轉變了,境隨心轉;不好吃的飯菜,你的意念好,對著它就變成最好的。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證明這是真的。我們憤怒的時候,美味東西嘗起來都是不好吃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依報是自性變現的,所以遇到困難、障礙等等,應如何求解決❓
🔹為什麼這世間得不到真正的平等、自由❓
🔹為何不該嫉妒、仇恨那些富貴的人❓
🔹怎樣才能得到福報❓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問題不在外頭,問題在自己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21/8/1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06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頁,我們從第四頁第二行,從第三句:
【起信論云。真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廣說如彼。故曰自性清淨圓明體也。】
我們今天從這裡看起。這一段是引用《大乘起信論》裡面的論文,「《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所作」,他的著作。『真如自體』就是自性,自性具足『大智慧光明』,具足德能相好」;這句話跟「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同一個意思。「本自具足,真相信了,你就不會再從外面求法。」自己本性當中統統具足,一樣也不缺,那就不必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佛門稱之為外道」,這個外道的意思就是他往心外去求。像世間的學術,科學、哲學等等的,都是向心外去求,不知道自己本性所有的學問、所有的德能統統圓滿具足,不知道;因為不知道,所以向心外去求,求的就很有限,真的掛一漏萬都不止。「現在這個世間學佛的人,有幾個人向自性當中求?」不學佛的人我們暫且不論,因為他不是學習佛教,所以他心外求法當然是很正常的。我們已經學了佛的人,是不是也跟一般人一樣心外求法?恐怕絕大多數人還是心外求法,有幾個人他知道向自性當中去求?「有多少人在心外求法?」從這個現象,「你就明白佛法為什麼衰」。釋迦牟尼佛滅度到我們今天,依照中國佛教的算法,已經三千多年,進入了末法。外國是講二千五百多年,也是進入末法。末法就是佛法衰了,正法沒有了,像法也沒有了,進入末法。為什麼衰?「我們把目標、方向全搞錯了」,全部搞錯了。「佛在哪裡?佛在西天」,講到佛,因為佛在西天,佛在極樂世界,這個搞錯了,真搞錯了。佛不在我們的心外,在我們心內。我們有很多同修都參加過中峰三時繫念的法事,「中峰禪師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此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此心」。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講(我們常常做,大家都很熟悉),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阿彌陀佛在哪裡?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此方就是我們這個地方,淨土在哪裡?在我們這裡。「這些說法我們也很熟悉」,我們大家常常參加法會,常常念,聽得很熟悉了,但是沒起作用。「這就是說,我們迷失自性太久,雖然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給我們開示,我們遇到境界,又忘記了,「習氣又起作用,把佛說的、祖師說的忘得一乾二淨,我們還是在造業,還是在受報」,還是心外求法。「怎樣才能斷習氣?那就是不斷的要提醒自己。古大德教人『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要常常讀,溫故而知新。」
這個社會,特別現代這個社會,誘惑的力量太大,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五欲六塵,統統是在引誘我們迷惑、造業的,這個力量實在太大了。「有什麼方法能抵擋外面的誘惑?只有天天讀經、念佛、聽經,時時刻刻得經教提醒我們,我們才能在境界裡面迴避一些不善的。」『遍照法界義』,「自性智慧的作用遍照法界虛空界」,所以自性叫遍照,在梵語叫毘盧遮那,毘盧遮那就是遍一切處。這個就是自性,自性智慧的作用它是遍照法界虛空界。『真實識知義故』,「真實智慧,事事物物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絲毫迷惑,這是自性德能」。『自性清淨心義故』,「自性是本來清淨的,沒有絲毫染污」。『廣說如彼』,「詳細說明在《大乘起信論》。國師將《起信論》這幾句做為這一段的總結」,『故曰自性清淨圓明體』。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二。自下依體起二用者。謂依前淨體起於二用。】
「第二大段是講宇宙跟生命的起源,宇宙是我們的大環境,生命是講自己,自己從哪裡來的?宇宙怎麼形成的?『依體』,體是自性。自性是空寂的,自性沒有形相,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可是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起二用』,二用就是依報跟正報,正報是自己,除自己之外都是我們的依報。依報是生活環境,生活環境裡面有人事環境,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兒女、人類、一切動物;有物質環境,植物是花草樹木,礦物是山河大地、星星,在宇宙裡面無量無邊,全是我們依報環境。別人是我依報裡的有情眾生」,有自己,有別人,別人是我的依報,我也是別人的依報,依報當中是屬於有情眾生,有情識的眾生。依報,有情、無情都是自己心現的,「能現的體是一個,就是自性,為什麼現那麼多有情眾生?佛用大海做比喻,能現的是大海,所現的是水泡」。我們看到大海裡面有很多水泡,大的小的,「可是我們自己能見到、接觸到的只有一個水泡,另外一個水泡接觸不到,因為那是另外一個不同維次的空間。到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接觸到?」我們現在這個水泡破了,水泡破掉就回歸到大海,就回歸到整個大海,「大海裡面所有的水泡你統統見到」,這是一個比喻,佛用大海,整個大海的海水,跟大海裡面生起來的一個水泡,很多的水泡,這是一個比喻。「還有另外一個比喻,作夢」,這個作夢我們大家都有經驗,夢中有自己,自己是正報,夢裡面還有其他的人,還有許多人,那個是依報。「依正這個概念要清楚,我們講正報,不是講每個有情眾生。夢中所夢到的人事物,夢到佛菩薩,夢到天人,全是依報。夢中這些人從哪裡來的?」怎麼會有夢?「是你自性變的」,你的心現的,「決定沒有自性外面有個眾生」,離開自性,什麼都沒有。
「處理問題要靠自己,所以佛法叫內學,要從內心去求解決,外面沒法子解決。你在夢中跟人發生爭執,怎麼解決?從本身能解決,從夢中那個人上不能解決。」你跟那個人鬧意見,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千經萬論,佛菩薩苦口婆心告訴我們,問題不在外頭,問題在自己。自己心清淨,你的依報裡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清淨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儒家講的話,外面遇到種種問題,先反過來反省自己,從自己內心去找問題,所以「遇到困難、障礙,反省,在自己內心求解決,外面解決不了。你跟人衝突,你從外面解決,不是從內心,無論用什麼方法解決是暫時的,不是從根拔除,而且往往手段不適合,還會引起怨恨。怨恨累積起來,只要出不了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痛苦」。「內心怎麼解決?最妙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無論什麼事情發生,你都不放在心上,心上一句阿彌陀佛,口裡一句阿彌陀佛,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而且解決得圓圓滿滿,為什麼?得三寶加持。三寶從哪裡來的?自性三寶,中峰禪師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沒有離自心,這就說明要從自己本身解決。所有問題都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製造出來的,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息掉,就回歸自性,就沒有問題了。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幫助你快速的、穩當的回歸自性。」這太殊勝了,就一句彌陀聖號,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依報主要講物質環境,正報講精神環境,從哪裡來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就從一念不覺變現出來的,念就是起心動念。大乘教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就是依報跟正報。『起二用』,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能生萬法。沒有起心動念時,萬法不生;萬法沒有,不能說它無。自性沒有起用時,具足依正莊嚴,但是它不顯」,不明顯。「顯,什麼原因顯?就是起了一念。我們起個念頭,這個念頭太粗,而佛說一念不覺這一念是非常的微細,要有很深的定功才能覺察。」
「說到定功,六道眾生修定的不少,天道有欲界天,欲界天第三層以上就修定。」在欲界這個定,叫欲界未到定。「如果沒有定功,只憑修善積德,果報最高只到忉利天。」就是欲界第二層,忉利天,我們一般稱為三十三天,中國人稱為玉皇大帝,外國宗教稱為上帝,他們的天堂就是佛經講的欲界第二層,忉利天。這個是修善積德,就可以生到忉利天。你要再往上生到第三層,夜摩天,就要修一點定。這個定,還沒有達到色界禪定的水平,還沒有達到,所以叫欲界未到定。未到就是還沒有達到色界禪定這個水平,所以還在欲界,但是他已經向上提升了。從第二層忉利天,提升到第三層,然後四、五、六,這三層的欲界天,就是他欲界未到定,定功不斷的提升,提升到他化自在天,欲界最高的一層天。他定功再提升,他就超越欲界,到色界去了,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色界禪定再提升,就到無色界,這個叫三界。所以這個定功如果修成就,他就不在欲界,這個定的標準它是色界天的標準。色界天的定功成就,他就不在欲界,他就生到色界。欲界天有財色名食睡。欲界六層天,還是有財色名食睡,當然這個六層天,一層比一層淡薄,這個財色名食睡,愈高層次的天它就愈淡,就愈往上面愈淡薄。到色界初禪,這個五欲六塵,五欲就沒有了,就不需要了。所以到色界初禪以上就沒有五欲了,沒有欲界這些五欲,他的定功就很深了,能夠控制七情五欲,定功給它伏住,這些習氣不起現行,但是煩惱沒有斷,伏,他只是伏住,並沒有斷。這是色界、無色界,都是只有伏住,沒有斷。斷就沒有了,沒有了才是斷,他有,只是他不發作,被定控制住。定功愈深,他控制的時間就愈長,最長是到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他的定功的時間八萬四千大劫,太長了。這個時間雖然長,但時間一到,他定功又會退了;退了,煩惱又起現行。所以只有控制,並沒有斷,斷了就永遠不會再起這些七情五欲的煩惱習氣。
「世間有不少人嚮往著平等自由」,在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是很嚮往這個。「在我們這個世間,只要你有欲望,執著身是我,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你就做不到。」你雖然很嚮往這個平等自由,但是有欲望、有執著、有自私自利,那平等、自由就得不到。「為什麼?不平等、不自由,你在六道被業力所轉。」自己做不了主,怎麼有自由?受業力所控制,自己做不了主,怎麼會有自由?怎麼會有平等?在三界裡面,「有一點平等自由,最低限度是色界天」,色界天它沒有欲望,「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沒有這個五欲,所以他也不需要跟人家爭,他也不需要求什麼,因為這些五欲他不需要,禪悅為食,他就比我們自在了。「色界天人沒有欲望」,但是他還有身體,有這個色身。同樣在色界天,福報還有大小不一樣,愈高層的天,當然他福報就更大,定功更深。所以同樣在這個色界天,福報大小不同。這個福報大小不同,是顯示在他居住的宮殿、色身的相好不相同。福報大,他的身體、相好就很莊嚴,住的宮殿也很莊嚴;福報差一點的天人,他身體、相好就差一點,住的環境、宮殿也差一點,還是不平等。這裡講色界天,他沒有五欲,但是還有色身,還有住的宮殿,住的房子。無色界天,他連這些身體也沒有了,住的房子也沒有了,他只有精神的存在,一般世俗講靈魂,他沒有這些色相,他沒有身體,當然他不需要宮殿,沒有這個身體,就不需要有房子,他這才真正的自由、平等。「這些事實我們明瞭之後,才曉得欲界絕對不會平等」,你在欲界裡面怎麼會平等?「為什麼?造業不一樣。」各人造的業不一樣,果報就不一樣,當然不平等。「人間富貴不平等」,有的人很有錢,地位很高;有人的很窮,地位很賤,貧賤。有的人大富大貴,有的人一生貧賤,這個是果報,「他過去生中修的福多,這一生得的福報大」;修的福比較少,這一生得的福報就小。所以相貌也不一樣,身體的體質也不一樣,生活環境也不一樣,這些都是各人前生修的福報大小不同,這一生的果報當然就不平等。這些道理事實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做人就不會有妄念,不會怨天尤人」。凡是會怨天尤人,還有妄想,就是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不明瞭這些因果,三世因果報應事實的真相他不明瞭,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受這個貧窮下賤果報,那他就怨恨,怨天尤人。「看到富貴人,我們不如他」,如果明理的人知道,過去人家有修,他修得好;我沒修,我比不上他,就不會怨天尤人,不會去怨恨那些富貴人,因為人家有修,我們沒修,這樣就能心平氣和。
「怎樣才能得到福報?」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斷惡修善。福報是從斷惡修善來的,不是你頭腦很好,你有什麼辦法,你就能得到。你有什麼方法去經營,那個只是一個緣,一個增上緣,主要的因,要修斷惡修善這個因,然後加上這些緣,你才能得到這個福報。「世間人所希求的不外三樁事情,第一是財富,第二是聰明智慧,第三是健康長壽,佛講這有因」,佛講這個它是有原因的,它的因是什麼?它的因素是斷惡修善,得福報,「因是布施」。斷惡修善修布施,得的就是福報。得到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個都是有因的,有原因。有因才有果,沒有因的果,這個絕對不可能,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什麼是惡?貪婪、吝嗇、造作種種不善是惡。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這個在經典上佛給我們講,叫十惡業。反過來就是十善,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這是十善業。要把這個十惡斷掉,努力修十善,把十惡反過來,反過來就是十善,比如說第一條殺生,現在不殺生了,那就是善。
財布施,講到布施,第一個是財布施。財有內財、外財,外財就是我們身外之物,錢財、物品,那這些屬於外財,外財幫助需要的人。「內財是身體、智慧」,為大家服務,為別人服務。我們現在說做義工,義工就是義務工作,他沒有報酬,他是義務的,義務就是他在修布施,這個叫內財布施,用自己的身體、精神、智慧為大眾服務,做義工,這個是內財布施。「內財布施所得的果報超過外財,因為外財容易」,外財比如說我有錢,布施一些錢給人。「用自己的時間、體力去服務別人,這個比外財難」,那你就要花時間、花精神、花體力、花你的腦筋,這個比布施外財難,難當然它果報就比外財布施殊勝。「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法布施,你有能力,有智慧、才藝,肯教別人,喜歡教別人」,這是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的果報」。法這一個字,就是包括世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就佛法,你懂得佛法,願意教人;世間法,你有學問,道德、學問、技術、技能,你也很樂意去教別人,只要別人肯學,你都樂意教他,不吝法,自己不會說留一手,怕別人學去,這是吝法,吝法就沒有智慧,所以不吝法。這個就是法布施,世出世間法,法布施,得到的就是聰明智慧的果報。
「無畏布施,別人生病、遇到困難」,遇到恐懼,幫助他,讓他身心得到安穩,遠離恐怖畏懼。所以「別人覺得恐怖、身心不安,幫助他遠離一切恐怖」,協助他遠離這些畏懼,這個是屬於無畏布施。別人生病,幫他醫治,或者照顧,或者安慰,或者勸他念佛、念觀音菩薩,讓他精神上有個依靠,遇到災難、遇到困難,就幫助他,在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的幫助。物質上的幫助是屬於財布施,這個地方主要是講精神上的布施,讓他心裡遠離這些恐怖、畏懼、不安,保護他。「素食也是無畏布施,不吃眾生肉,小動物看到你不害怕。」所以中國佛教提倡素食,素食運動是南北朝的時候梁武帝提倡的,他這個功德很大。他帶頭提倡素食,看到《楞伽經》說「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吃眾生肉」,看到這句經文,他很受感動,他自己發願吃素,而且帶動朝廷的文武百官,當然出家眾第一個就響應了,跟著在家居士也響應。所以全世界佛教,只有中國佛教吃素,其他地方的佛教他們吃三淨肉,不殺生,但是沒有吃素。像南傳佛教國家,藏傳,日本、韓國這些佛教國家,他們沒有吃素,但是不殺生,吃三淨肉。只有中國佛教吃素,提倡素食。現在也慢慢影響到其他佛教國家,素食也愈來愈多。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在台灣有一些素食餐廳,有藏傳的喇嘛、南傳的法師,也常常看到他們到素食餐廳。這個是好事,這屬於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果報是得到健康長壽,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要修無畏布施。「如果我們存心不善,常常找別人麻煩」,讓別人感到恐怖、不安,自己就會得到短命的果報,「多病,身體弱」,會得這樣的果報,這個就是沒有修無畏布施,去惱害眾生,就會得這個果報。這個果報第一個就是殺生,殺生吃肉。
「因果不是迷信,是事實。」過去生中財布施少、法布施少、無畏布施少,這一生就會得到貧賤、短命,身體又不好,這是命中注定的,我們世間人常講命運。這個命中注定,誰注定的?「不是天神注定的」,不是上帝,不是閻羅王注定的,更不是佛菩薩給你注定的,而是各人自己過去生中你的行業注定的。行就是你的行為,業就是你造作。你這個行為,造作出來的善業還是惡業?善惡業就是注定你來生的果報。前生造的善惡業,這一生承受的福報或者災禍。這一生當中,也能補救,這個補救就是什麼?改造命運。現在很多人他也想改造命運,看到別人大富大貴,我也要大富大貴,拼命努力賺錢,想盡辦法。但是「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多少聰明人他想賺大錢,他有賺到了嗎?沒有。現在在教經濟的,教人家賺錢的,他自己有沒有賺到大錢?也沒有。但是他教人家,人家能賺錢,這什麼道理?這個人他過去生有修財布施,所以他做什麼事業他都賺。你過去生沒有修財布施,沒這個福報,算命的講財庫,你財庫沒有,你怎麼想辦法要賺也賺不到,明明算好的都能賺,到時候來個因緣,一個變化,那你前功盡棄。所以有一句俗話講「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人真的是有命運,這個不是迷信。但是命運是自己造的,當然自己造,自己能改。關鍵就是你要明白這個改造命運的原理方法,你要明理,懂得方法,如理如法去修,人人都能改造命運。
《了凡四訓》這本書,專門講這個道理。過去生修得不好,這一生來補救。過去是先天的,已經造了就沒辦法,因造下去了,這一生能夠改造、能補救的就在緣。這一生就很靈活的,你這一生,現在你要把不好的改成好的,還是原來好的改成不好的,那就關鍵在這一生你怎麼去做了。你造作的這個善惡業行為,你要修善還是要造惡?如果造惡業,過去生就修得不好,這一生再繼續造惡業,那就更不好;過去生修善業,這一生再繼續修,那就更好。過去生造了惡業,這一生修善業,彌補過來,轉禍為福;反過來講,你過去生修很大的福報,這一生胡作妄為,造盡了惡業。特別在高地位的人,修善業很容易,造惡業也很容易。地位高的人他造一個大善事,他很容易,一個政策,就修了萬善;反過來講,一個錯誤的決策,也造了萬惡。就是你現在怎麼改,關鍵要明理,改造命運的標準,模範的經典就是《了凡四訓》。「印光大師倡印《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這個三本書是講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
家師淨老和尚剛剛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他看破、放下,從布施下手,教他學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什麼原因?看到我們淨老,他年輕的時候面相很薄,命裡沒有財,貧窮,沒有財庫,命裡也沒有壽命。年輕的時候很多人給他算命,他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那是真的,四十五歲那一年,我就已經聽經聽了兩年,那年他七月生了一次大病,過了一個月又好起來。今年九十五了,延壽到今年已經是延了五十年,現身說法給我們看。他兩個戒兄跟他同年,同樣去算命,都不過四十五,那兩個戒兄,一個二月走,一個五月走,我們淨老他七月生病。他能改造命運,得力章嘉大師的教導,再親近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講經弘法,做這個大善事延壽的。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算命的給他算四十五歲,他很相信,他說他父親四十五歲走的,伯父也四十五歲走的,所以他的時間表就定在四十五歲,決定好好用功,念佛求生淨土,不再搞輪迴。後來到台中蓮社,朱鏡宙老居士介紹他看《了凡四訓》,道理明白了,他懂得改造命運的理論方法,認真去修。「物質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那是懂得修財布施,財是愈施愈多」,才相信這個因果報應不假,不騙人。「法布施,跟李老師學經教,很喜歡講給別人聽,給大眾做學習心得報告」,一個人他也講,「不間斷的講,愈講對於佛法的理論愈明瞭」,智慧不斷的增長,法布施得到聰明智慧。
四十五歲那一年他就生了一次重病,那一年他是在基隆十方大覺寺講《楞嚴經》,那個時候跟我弟弟去聽。我們去聽了幾天,法師沒有來了,我們再去聽,說法師有事情,不曉得他生病,後來才知道。我們淨老和尚那一年,他自己心裡有數,壽命到了,前面兩個戒兄都很準,四十五歲走了,所以他也不找醫生,也不吃藥,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念了一個月,身體就好了。確實他的壽命是念佛、弘法,講經弘法轉過來的。當然跟章嘉大師教他的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個有關係。他在那個時候,學了佛就開始吃素了。以前不懂,在家的時候,跟父親,年輕的時候,打獵打了三年,造了不少殺業。學了佛,明白了,就吃素,就放生,布施醫藥給需要的人。「知道修因,果報會轉過來」,努力去修就轉過來。
「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勤修十善業,果報在人天;造作十惡業,果報在三途:餓鬼、地獄、畜生。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決定不會有惡念、惡言、惡行,知道那個果報不好。遇到冤親債主,這是免不了的,六道裡面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別人欺騙你、毀謗你,他找你的麻煩,不找別人的麻煩,那你就曉得,過去生中你毀謗他」,他找你麻煩、陷害你,那你過去生也是陷害他,「這一生遇到,他來報復」。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明白,我們遇到這些境界就歡歡喜喜的接受,「沒有怨恨、沒有報復,這個帳到這裡就了結,來生是好朋友」。「古大德也教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過去生中結怨,這一生遇到你要化解,不要再結怨;再結怨,來生報復得更嚴重,到哪一輩子才能化解?遇到屈辱,自自然然是心平氣和,不但化解冤業,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我們這一生是到人間來學習的,學斷惡修善,學離染,修清淨心,把自己的靈性不斷向上提升。佛菩薩、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方向目標」,那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只要肯學,沒有一個不成功的」。「淨土宗主要的經典是五經一論。念佛法門的宗旨就是『心淨則佛土淨』,我們是用念佛號的方法修清淨心。怎麼修法?順境、善緣,在這裡面練不起貪戀」,順境不起貪戀;「逆境、惡緣,不起瞋恚,不怨天、不尤人。貪瞋痴能斷一點,念佛就能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很容易去。如果你在這個世間還有壽命,你不斷向上提升,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就愈來愈高」。家師淨老常講,「這個世間帶不去的不要去想它,應當放下;帶得去的,要認真努力去修學。業會帶得去,我不帶惡業,帶善業;功德、福德帶得去,我應當斷惡修善累積功德。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是帶不走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帶不走的統統放下」,做給我們看,「一生過著苦行僧的生活,那是大慈大悲做樣子給我們看,難捨能捨,難行能行」。
「釋迦牟尼佛一生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他出家了,雖然沒有外財,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不辭辛勞,是內財布施;啟發大眾的智慧,是法布施;他教導別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捨去惡報得到好的果報,是無畏布施。」他勸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作佛,就永遠沒有恐怖,最究竟圓滿的無畏布施。「這個應當學,愈學愈快樂!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喜悅不是外面的刺激,是內心的歡喜。佛家講法喜充滿,這個喜悅從學習來的。習是落實在生活。到哪裡學?每天從早到晚天天在學。跟誰學?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他是善人,他做的好事我看到、聽到,想想我有沒有?我要是沒有,要向他學習。他是個惡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我要反省我有沒有跟他一樣這種惡行,「我要是有,趕緊改過;我要是沒有,勉勵自己不要犯他的過失。所以,善人是老師,惡人也是老師。多快樂!」每天德行、學問、福報都不斷向上提升,這個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