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 第36-40集|悟道法師主講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悟道法師

🔹生老病死這些苦受從哪裡來❓
🔹善行從哪裡做起❓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什麼反求諸己❓
🔹微塵沒有自性,幻相宛然,但是有這個相,這個相從哪裡出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常作如是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集)  2021/1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40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八頁,倒數第六行最下面一句,我先將這個文念一遍,我們來對對地方:

  【由塵相體無遍計。即是小乘法也。由塵性無生無滅依他似有。即是大乘法也。】

  『由塵相體無遍計』,這句是對微塵的體沒有遍計執,就是小乘法。小乘是聲聞、緣覺,也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是小乘修的。這個遍計執是根據唯識宗,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為三種性質,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第一種就是遍計所執性,遍是普遍,普遍去計度一切法,這個計是計算的計,度是度量的度。就是說去計度一切法,有對一切萬法的看法,然後顛倒迷執,顛倒就是看錯了,看顛倒了,迷在這個裡面起了執著,認為或有或無者,名遍計所執性。這個是我們凡夫遍計所執,迷惑顛倒,起了執著,認為世間這一切法,有的認為是有,有的認為是沒有,這有各種不同的執著,都屬於遍計所執性。

  「萬法皆無自體,不能單獨生起,須靠眾緣俱備,然後乃生,名依他起性」。前面是講我們眾生的一個迷執,第二個是講萬法它沒有自體,不能單獨生起。因為不能單獨生起,所以說它沒有自體,自己沒有體性;如果有自體,它就能單獨生起一切法。這一切法怎麼生起的?須靠眾緣俱備,就是必須靠各種因緣俱足,然後乃生,名依他起性,依他就是依靠其他各種因緣而生起的。「諸法的本體,名為法性、真如,湛然常住,遍滿十方,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名圓成實性。」『由塵性無生無滅』,明白微塵本來是無生無滅,是圓成實,它圓滿、真實的,圓成實。『依他似有』,眾緣和合的時候好像就有微塵出現,這是依他起,依靠各種緣而生起的,這是大乘的說法,大乘法講這個。一切現象沒有自體,是眾緣和合而生,就是依他而生,依靠其他各種因緣而生起。譬如我們這棟大樓本來沒有,本來這裡沒有這棟大樓,現在有了這棟大樓,這個大樓怎麼生起的?怎麼成為一棟大樓?這有許多鋼筋水泥,依照建築師畫的圖樣把它排列,把它架構起來,這一棟大樓就出現了。所以大樓是什麼?依他起性。一切萬事萬物無不是眾緣和合而生起,以此類推,其他任何一樁事情,沒有一樁是離開眾緣和合,它自己能夠生起來,沒有,都是很多因緣聚合起來才生起一個現象。所以緣不單純,連一粒小的微塵都有無量的因緣,才形成那一粒微塵。

  【如是略說。】

  這裡講『如是略說』,就是沒有細講,這個如果要詳細講,那太長,說不完。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若具言之。假使一切眾生懷疑各異。一時同問如來。如來唯以一塵字而為解釋。宜深思之。】

  『若具言之』,就是說如果具體來說,一切眾生對於宇宙、人生、萬法、生命,疑問很多。大家都向佛請教,把個人的疑問都提出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疑問,佛用一個『塵』字給他解釋,把所有一切眾生的疑問都答盡了。這是智慧,這不是學來的,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德能、相好。

  自性本具無量智慧,這是真的,見性的人都知道。六道凡夫迷得太深,佛跟你說有,你未必相信。四聖法界他相信佛的話,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所以他就沒有六道輪迴的果報,世間的生死他沒有了,他沒有六道輪迴,這個事情它就消失了,就沒有了。六道裡面的人道、畜生道,哪個不貪生怕死?我們平常講,一隻螞蟻都要愛惜自己的生命。貪生怕死是迷得太深太久,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會貪生怕死。現象雖然不是真的,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些現象都不是真的,是虛妄的、假的,如果你去執著它,它就很像是真的,真有生死。為什麼?因為我們從執著上去變現出這樣一個感受,變現這麼一個境界出來,所以我們生老病死,很苦,苦受。

  苦怎麼來?從我們迷惑顛倒,執著來的。我們迷得太深,執著就很重,所以對於生老病死這些苦受,感受特別深刻。所以這個苦從哪裡來?從執著來的,把它當真了,把假的當作真的,所以在這個當中冤枉受這些苦。如果執著沒有了,這些苦也沒有了。所以證小乘阿羅漢要斷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身見就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個見解是錯的,所以要看破這個身不是我,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把這個身見放下,這是第一關。放下了,雖然還沒有了生死,但是這個苦減少很多了。

  所以生死事大,死了以後你到哪裡去?這個是大事。我們現在在六道生死輪迴,佛法裡面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懂得這兩句話的意思,你就曉得生死事大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生死是大事?因為萬法皆空,但是因果不空。這個因果循環不空,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因果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它是不斷相續的,所以因果不空是從這個地方來講的。萬法皆空,萬法沒有自體,萬法是空寂的,但是因果現象,它是有這個現象。真正懂得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就曉得生死事大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佛門常講生死事大?我們這個身體在這個世間,是一個很短促的過程。我們現在人的壽命不過百歲,能活到一百歲,那算很長了,活不到一百歲的是大多數,一般七老八十大概也就差不多了。所以幾十年寒暑,在這個世間幾十年,如果壽命比較短的,四、五十年,五、六十年,六、七十年,所以這個時間並不長。我們這麼短暫的生命,這是業力變現出來。我們人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佛說「人生酬業」,你到這個世間來是受果報的,酬償過去生造的業,過去生造的善業或者惡業,這一生來人間酬償過去生的業報。前世做善業,那你這生來享福,善業有善報;前世做不善業,這一生來是受罪、受苦,在這個當中恩恩怨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過去香港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的道場)有一副對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所以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一家來。所以跟我們有關係的人總離不開這四種緣,這個事情麻煩!真正覺悟的人,我這一生一定要好好的斷惡修善,把來生的靈性向上提升。提升的標準,最低限度要超越六道輪迴,這一生就算你沒有白來。如果出不了六道輪迴,你在輪迴裡面起起落落,麻煩可大了,真的是沒完沒了。我們再看下面這個經文:

  【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一言演說盡無餘。】

  《華嚴經》上講: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的甚深微妙法,一句話就能講盡,就可以全部講完了。你看用一個塵字,用微塵「塵」這個字就講盡了,統統在這裡面了。佛門的經教,一字一句裡面含無量義。經典裡面每一個字、每一句,都含攝無量無邊的義理,永遠講不完。這個塵字,無量劫都講不完。為什麼?它稱性,性是沒有限量的,無量,無量你怎麼能講得完!永遠講不完。這麼多的經典,什麼時候能學得完?你只要懂得一個字,那全部都懂得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也常常聽到「一經通一切經通」,那個「一」就涵蓋所有一切。法門也是一樣,我這個法門通了,通到自性了,那所有法門都通了;一部經典悟入了,同時也悟入其他的經典,因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過去有一個老同修去看我們淨老和尚,這個老同修當時已經八十幾歲了,給淨老和尚講,他每天早晨做的功課很多,念很多經。淨老就告訴他,年歲大了,八十六了,精神體力都衰了,念簡單一點,不用念那麼多。早晚課一遍《彌陀經》,再念佛號,佛號愈多愈好。一切妄念統統放下,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就對了。一部《彌陀經》,你要是念到開悟,所有一切經典你全部都通達。過去祖師大德也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佛法的微妙處,不必學很多,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家師淨老勸年紀大的老同修要放下,年紀大,愈簡單愈好。

  對年輕人,淨老就勸他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分量就大了,一部經念得快也要一個小時,慢一點要兩個小時。《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論,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介紹得很詳細。如果有心研究這部經,看《無量壽經》的註解,你對極樂世界了解得愈多,你的信心會生起,你的願力會堅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夫在一句佛號。所以中年以上的人,我們應當把這個法門牢牢的抓住,一定要知道這個世間苦。眼前我們看到的災難太多,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糧食危機、水資源有問題,乾淨的水愈來愈少,還有全球氣候暖化。現在又加上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去年到今年,不但還沒有解除,而且病毒不斷的變種。現在世界各地,特別在歐美,不但沒有減輕,而且有升高的趨勢。所以我們處在這樣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應該要有高度的警覺心。要怎樣幫助自己?就是要認真念佛。無論什麼災難現前,不驚不怖,我們念佛求生淨土。

  我們地球災難這麼多,是地球上的人類的不善業所感召來的。講一句比較淺白的話,就人類製造出來的,就是造惡業,造殺盜淫妄,造這些惡業,感召這些災難。我們自己要斷惡修善,我們學佛的人不能像無知的人。一般沒有學佛的人無知,災難已經這麼多、這麼嚴重了,還不斷的在造作罪業,加速災難的發生。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應當要覺悟,從此斷惡修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小心謹慎,就是動一個念頭都要謹慎。動一個不善念,還沒有動身口去造作,心裡起一個不善念就會有果報;反過來講,起一個善念也有果報。所以《太上感應篇》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所以起心動念,它就有果報。因此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一些行為、講話都要小心、要謹慎,因為都有果報。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佛給我們講,「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地藏經》佛特別給我們提醒這句話,提醒我們,不要以為那個小的罪業沒有關係,小惡業一樣都有果報。

  善行從哪裡做起?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這個地方做起。孝親尊師是一切善的根,如果這個根沒有,那個行善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俗話講「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人如果真正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不敢起惡念,起個惡念就覺得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師長,他們沒有教我做壞事,我怎麼能起這個惡念?父母師長沒有這麼教我們,所以起惡念就對不起父母師長。總的原則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在佛法裡面所學的,聖賢裡面所學的,要常常講給別人聽,我能講一句就講一句,能講兩句就講兩句。遇到熟悉的人在一起,要跟他講佛法、講中國傳統文化、講孝悌忠信。我們自己在生活當中要把這些東西做出來,做出好樣子給別人看。活到老、學到老,也得做到老,這樣我們的人生多快樂、多幸福!

  快樂幸福與財富、地位不相干,不是地位高了就幸福,不一定,反而我們這些平民真正可以過著幸福美滿的人生。只要能看得破、放得下,你的生活快樂,現在就在天堂。如果迷惑顛倒,起心動念損人利己、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那你的生活就很痛苦,縱然富貴也不快樂。所謂「富而不樂,貴而不安」,為什麼?不知足。人不知足,就是貧困;人能知足,他就是富貴。他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避風雨,他就知足了,他是最富有的。錢財很多,億萬富翁,他還不知足,他得到一億想要兩億,得到兩億想要三億,得到十億想要得一百億。永遠他都是覺得他不足、他缺乏,這樣再有錢,他還是貧乏。所以人不知足就是貧困;人能知足,他是真正的富貴,這是真理。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

  【依此義故。名一塵出生無盡遍。】

  『依此義故』,就依照前面這個義理的緣故,所以『名一塵出生無盡遍』,就一粒微塵它出生的一些萬法是無窮無盡的;「遍」是遍滿,它是無盡遍滿一切。「出生無盡」,過去家師淨老常常用萬花筒比喻,萬花筒裡面有幾張紙片,你一直去轉,你轉一遍裡面的圖案就不一樣。你轉得再多,轉個一天,它不會有兩個相同的圖案出現,這個不是出生無盡遍嗎?它無窮無盡的。我們的性德就像這樣是出生無盡,真的是出生無盡。佛講「法爾如是」,法爾如是就是這一切萬法它本來就是這樣,這個叫法爾如是。

  【三者。一塵含容空有遍。】

  第三是『一塵含容空有遍』,塵是因緣所生法,無自性,它沒有自性就是空,這個空的定義是從這裡定義的,因為它沒有自性,所以說它是空。眾緣相續的幻相宛然即是有,很多因緣聚合起來,這個相出現了,這個相就是有。所以一塵同時具真空、妙有兩種意思、兩種義理,一粒微塵,它同時空有不二。塵無自性即空也,幻相宛然即有也。微塵沒有自性,幻相宛然,但是有這個相,這個相從哪裡出來?從那個空出來的。所以說「真空不空,妙有不有,事理該羅,容納無礙也」。就像我們看電視機的節目一樣,我們看這個電視機的螢幕是空的,它什麼都沒有,但是你開關一開,頻道一打開,什麼相都有了,都出現了。當這些相現前的時候,屏幕還是空的,但相的確是有,那個有從哪裡出來?從那個空的屏幕出現的。所以說空有不二,真空妙有,電視的屏幕是真空,現出來的節目是妙有,而且那個節目無窮無盡的,出生無盡,就像萬花筒一樣。所以說「事理該羅,容納無礙」。

  「有」是森羅萬象,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森羅萬象就是有,萬有,宇宙萬法,這麼大的世界,一粒微塵就全包括了。一塵裡面有世界,現在量子粒學家發現的基本粒子,這基本粒子裡面有宇宙。一塵如是,塵塵如是,一粒微塵有整個宇宙世界,每一粒微塵都有,所以塵塵如是。「含空」就是心包太虛,「容有」就是量周沙界。這兩句,我們在做三時繫念讀疏文的時候那個疏頭,疏文前面會念到這兩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自己本來的心量,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它就恢復了。我們現在好像沒有了,其實不是沒有,是迷失了,被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這些放下了,它就現前了。

  我自己跟宇宙關係是一體,宇宙裡面萬事萬物跟我的關係也是一體,分不開的。現在宇宙這麼多人,怎麼會是我變現的呢?我怎麼會去變現這些?你不相信。但是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你夢裡面有很多人,有自己也有別人,也有山河大地,森羅萬象,試問那個夢中的境界是誰變的?那個夢境是從哪裡來的?你夢醒過來想一想,誰在作夢?自己在作夢。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體會到,夢裡面那麼多人、那麼多的事物,不都是自己變現出來的嗎?自己變現出來,還要跟自己打架,這不是錯誤的嗎?還要跟它生煩惱,你說誰錯了!所以一定要曉得別人沒錯,我錯了。為什麼?你是我變出來的,你是我夢中那個影子,我要是跟你,我們兩個人打架,那我錯了,你沒有錯。

  古聖先賢告訴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什麼反求諸己?這個道理一般人想不通,可是佛一講到夢境,我們就明瞭。我們現在看到六道輪迴是個大夢境,我們晚上睡覺作夢,小夢境。六道是個大夢境,我自己要是醒過來,六道就沒有了;就像我們晚上作夢,早上一覺醒過來,夢沒有了。所以你只要能夠把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沒有,什麼境界現前?四聖法界,在四種淨土裡面講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又是一個夢,這個夢是好夢、美夢,因為它沒有生老病死、三苦八苦這些苦受。六道生死輪迴是作惡夢,四聖法界是作好夢、美麗的夢。四聖法界如果再把分別、起心動念放下,那你就真的醒過來,妄盡還源。妄盡還源,什麼境界?四聖法界沒有了,美夢也沒有了,回歸到一真法界,回歸到真實。

  這種事實真相多深奧,如果不是佛菩薩出世來給我們講,我們怎麼會知道這個事情?我們全部迷在這個夢當中,沒有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給我們指點,我們真不知道,永遠迷在這個夢裡面,以為夢是真的,假的把它看作真的了。明白這個道理,每天作夢醒過來之後,你就想佛跟你講的「夢幻泡影」這句。這四個字實在講,我們可以做個貼紙貼在床鋪前面,因為每天都要睡覺,早上一醒來,看到這四個字,「夢幻泡影」,昨天作夢了,醒過來就沒有了,就是夢幻泡影,不是真的。常常這樣去觀照,你慢慢就會覺悟。這是《金剛經》講的,《金剛經》這一首偈非常重要,這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勸我們要這樣去觀。

  一切有為法就是所有的有為法,有生有滅的,不管是精神的、物質的,統統是有為法。有為法是怎麼一回事?像我們作夢一樣,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知道夢不是真的,醒過來就沒有了,我們眼前這一些就是夢,我們在夢中,所以《金剛經》這一首偈常常提起觀照,慢慢會覺悟。現在關鍵就是我們要時時刻刻能夠提得起來,能提醒自己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就是用《金剛經》這一句來印證,「如夢幻泡影」,好的事情、壞的事情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

  這個是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到最後,這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江老居士說他早二十年前去觀也沒有什麼心得,後來二十年後讀到《金剛經》這句,他忽有所悟。過去觀這個好像效果不大,沒什麼功夫,後來他就悟到一個道理,他在生活當中遇到再小的事情,是順自己心意的事情,或者是違背自己心意的事情,都用這一句來給它印證,就是如夢幻泡影。讓我很順心的事情如夢幻泡影,讓我生氣的事情也如夢幻泡影,都不是真的,一切順境、一切逆境統統是夢幻泡影。後來他作這樣的觀想,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就是時時刻刻提起這一句去觀照,現在遇到任何的人事物,順境、逆境統統是夢幻泡影,他這樣在生活當中去觀,果然他功夫慢慢就得力,漸漸放下了。所謂功夫得力是什麼?漸漸放下了,不再那麼執著。這個執著分別不斷的淡化,到最後全部就放下了。

  所以常常這樣去觀,你就慢慢會覺悟。覺悟之後有什麼好處?你對現前所有一切人事物就不會去執著了,你的愛心會生起來。為什麼?全是我自己變現出來的,我愛我自己,那些人都是我,樹木花草也是我,山河大地也是我,遍法界虛空界都是我。這個觀念生起來了,這個時候你就證得法身了,破無明了,證一分法身。證得法身就真的成佛,在天台宗六即佛來講叫分證即佛,他不是相似即佛。四聖法界的佛是相似即佛,一真法界是分證即佛。從圓教初住到等覺、究竟覺都是真佛,因為他見到真性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謂塵無自性即空也。幻相宛然即有也。】

  這是講到為什麼它含容空有,它含容空,也含容有。我們從一粒微塵來看世界、來看整個宇宙、來看遍法界虛空界,在理上來講,它是一不是二,一體。『塵』是物質,此地自性是指自體,自性就是自己本體。塵沒有自體,塵自己也沒有自己的本體,塵是依真如本性為自體,它是從真如本性裡面生出來的。真如本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它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所以說之為空,就是自體它是空的,可是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都是從這個空的生起的。就是我們常常用電視機來作比喻,電視屏幕是空,電視裡面那些人事物,有說有笑有打罵,那些是相,有的相從那個空出現的。所以我們透過這個比喻去體會佛在經上講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說它是空,可是精神、物質都是從這個空生起來。

  『幻相宛然』,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全是幻相,幻相有,像我們看電視,那些相有沒有?有,宛然,很清楚。為什麼說它是幻相?就跟我們作夢一樣,夢中的幻相一樣,醒了不就沒有了嗎?電視機你一關掉不就沒有了嗎?它不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你哪一天明心見性,它就沒有了。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三時繫念第二時看到中峰國師開示,中峰國師引用唐朝永嘉大師的話。永嘉大師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學生,他去參六祖,請六祖給他印證。住了一個晚上,六祖給他開示,他當下就大徹大悟了,所以在《壇經》記載叫「一宿覺」,住一個晚上就覺悟了。他是本來就開悟了,去求印證,六祖給他印證,的確他開悟了,沒錯。他有一句話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中,還沒有覺悟的時候,明明有六道輪迴;現在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六道輪迴沒有了,空空無大千。為什麼?夢醒了!所以這一句也就是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不是真的,不要當真。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這一句。下面經文,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轉煩惱成菩提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九集)  2021/11/1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3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八頁,我們從第八頁第五行中間這段看起:

  【由塵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別。即是煩惱。由塵相體本空寂緣慮自盡。即是菩提。】

  這段講的也是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常看到的,佛給我們講「煩惱即菩提」,為什麼煩惱即菩提?這段就是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明了。我們一般的概念,總覺得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是不一樣的,是二不是一。我們聽到佛講煩惱即菩提,我們就很難理解。透過這段的說明,我們就知道煩惱即菩提這個道理,它的理論基礎建立在哪裡。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總認為煩惱就是煩惱,我正在煩惱的時候跟沒有煩惱的時候肯定是不一樣,怎麼會是一樣?其實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迷的時候菩提就變成煩惱,悟的時候煩惱就是菩提。古大德也常常用比喻,好像海水,海水沒有起風浪的時候很平靜、很清靜,甚至清澈見底,照外面的景象,照得就很清楚。但是海水如果起風浪,大風大浪或者小風小浪,起了浪,它就不平了。起了浪,海水有風就起浪,跟沒有風,很平靜的時候,從這個相上來看是不一樣。但是起浪的時候,風一吹,那個浪起來了,大家想一想,那個浪是不是海水?那個海水跟平靜的海水是不是一樣的?大家從這裡去思考、理解,就有一個概念了。海水還是海水,它沒有變,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海水是這樣的,它的本質,海水是這樣的;當起大風大浪,颱風來的時候,海水還是海水,並沒有變成其他的,它還是海水。在起大風大浪的時候,跟風平浪靜時候的海水,它是一樣的,都是海水,就海水來講它是一不是二,沒錯。起風浪就好比我們有無明,生煩惱了,起了風浪。小煩惱,小風小浪;大煩惱,大風大浪。起煩惱的時候是這個心,我們什麼在起煩惱?我們的心在生煩惱;風平浪靜的時候,煩惱沒有了,還是我們這個心。所以是一不是二,它的理論就是從這裡成立的。

  它理論就是這樣,就像那個海水,你說風平浪靜是海水,起大風大浪是不是海水?它還是海水,只是起了風浪。那個風浪就比喻我們凡夫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就起風浪了,發展到最後,大風大浪。一念不覺,無明,根本煩惱;再發展,分別,塵沙煩惱;再發展為執著,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是大風大浪,塵沙煩惱是中風中浪,無明不覺那一念,剛開始起一個小浪(小風),愈發展愈大,發展到見思煩惱,執著。當煩惱的時候,我們的心還是這個心。《彌陀經》講一心不亂,當你心很亂的時候,你的心還是這個心,什麼在亂?那個心在亂;當你不亂的時候,它還是這個心。所以亂跟不亂,它還是一不是二,跟這裡講的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道理是一樣的,我們從這裡去理解。所以你能夠了解一心之旨,你現在所有的煩惱,「即究竟覺」,究竟佛果,究竟佛果就是佛。佛是什麼?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本心,原來在生煩惱的心就是究竟覺,就是我們的自性。所以這是迷悟不同。其實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也講,你說悟,它沒有自性;說迷,它也沒有自性,這個是方便說法來講。所以迷的時候無生我們就看作生滅,悟的時候在生滅當中看到不生不滅,實際上是一不是二,關鍵就是在迷悟的不同。其實煩惱就是菩提,所以迷的時候菩提變成煩惱,悟的時候煩惱就是菩提。

  『塵相大小』,微塵是最小的,最大的,你看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那是塵相大的。所以大,大到整個宇宙;小,小到微塵,這些塵相怎麼來的?怎麼會有這些相?有山河大地,整個太虛空,這些從哪裡來?全是妄心分別變現出來的,全部都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變現出來的。妄心能變,它會變化,會變化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如如不動,它不變。妄心能變,變什麼?變煩惱,本來沒有這些煩惱,妄心變出這個煩惱。這個煩惱是不是真的?也不是真的,也是虛妄的,因為從妄心變現出來的煩惱,當然是虛妄的。妄心依什麼變?如果沒有真心,那妄從哪裡來?所以妄心是迷了真心才產生妄。你迷了,你不知道,就像我們人有病,病目,《圓覺經》跟《楞嚴經》佛都有舉這個比喻來讓我們去體會這個事實真相。好像一個人眼睛有病,他眼睛生病了,看到空中有很多花。過去我比較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有一段時間是這樣的,你蹲下來再站起來,眼睛看空中好像星星很多。其實那個空中有沒有這些星星,有沒有這些花?沒有,因為我們身體的問題,是我們自己身體有了毛病。空中本來就沒有這些花,但是當你有病的時候,你看花怎麼這麼多,這個就好像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我們自性,「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六祖在《壇經》講的。本來無一物,就是空中沒有花,為什麼現在看到那麼多?就是你眼睛有毛病,你眼睛病治好了,它就沒有了。但是當我們這個眼疾,眼睛的疾病還沒有治療好的時候看到空中有花,實際上空有沒有花?沒有,是因為我們眼睛有病看到空中有花,實際上空中並沒有花。所以當我們眼睛還沒有恢復的時候看到空中有花,實際上空中還是沒有花,你病好了看到沒有花。但是當你病還沒有好,看到空中有花,空中是不是真的有花?不是,虛妄的,它還是沒有,是我們眼睛有毛病,看到這些幻相。

  所以我們從佛的大乘經教去理解、去體悟,像佛在《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些有為法,有生有滅,有變化的,無論是精神、物質,不相應行法(抽象概念),統統是屬於有為法,它有生滅、有變化不是真的。就如同我們作夢一樣,晚上做了一個夢,白天醒過來,痕跡也找不到。幻是幻化的,是個幻相。泡,像水泡,海裡面出了水泡,它很快就破滅了。影,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看電腦、看手機都有影像,那些影像我們也知道不是真的,它只是個影像。如露亦如電,好像晚上的露水,到白天太陽出來就消失了;像閃電,一閃也就沒有了,這都是說明這些塵相是妄心變現出來的,它不是真實的。所以《金剛經》佛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所有的相,不管什麼相,都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

  所以煩惱是妄心變的,妄心能變一切煩惱,為什麼會變成煩惱?迷了。諺語也常說「知事多時煩惱多」,平常你知道的事情很多,煩惱就多,為什麼?分別多,執著多。不需要知道的事情都不要知道,心就清淨,煩惱就少。所以家師淨老和尚他老人家自己講,他五十年不看電視、不看報紙,聽到別人說社會很亂,他老人家感覺到每天都很太平,沒事。為什麼沒事?他不接觸這些媒體。現在這個媒體有的報得很離譜,也很雜亂,一接觸,一看到,心就被影響,心就亂了。所以他老人家拒絕,不看,他是不看。生活上一些需要知道的,有人會告訴他,有同修告訴他,所以他老人家保持清淨心的一個狀態。我們淨老和尚也講過,說這些媒體,報章、雜誌、電視,現在電腦網路,現在自由了,廣播,他們有權利來播出、出版,我有權利不接受,不聽你的,不看你的。因為看到這個東西,我們心都會受到污染、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也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他不看,他天天看佛菩薩像,天天看佛經,多快樂!的確是這樣的。

  這樁事情就是自己要會把持才行,不能受別人的誘惑。這個事情也是屬於戒律,這是屬於小乘戒的方面。我們淨老和尚示現給我們看,他持《沙彌律儀》,沙彌戒。沙彌戒有十條根本戒,有十條戒是根本戒。這個根本戒,根本要遵守的,才是一個真正的沙彌。其中有一條,不倡伎歌舞,不故往觀聽。古代唱歌的、表演的,娛樂這些方面,不故意前往去觀看、去聽。這條戒,我們也要知道,這個戒條寫的要看清楚,「故」就是說你無緣無故,自己跑去聽歌、去唱歌,去看這些東西。如果你去街上買東西,你經過那個地方,偶然聽到的、碰到的,那個就不是故往。故就是他特別去看、去聽的,那個叫故。這條戒,在古代的時候,沒有這些媒體那麼多,不要說古代,我們大家想一想,就是五十年前跟五十年後,社會上這些媒體差多少?在二十年前大概還沒有手機,有桌上電腦;十年前手機就很多,很普遍;到今天,這些更是充斥在每個人手上,人手一機,連那個小孩子,三歲都有。故往觀聽,現在一機在手,你都可以去看。特別我們在生活、在工作,不相關的那些節目,統統在手機都有。我們現在人,你要遠離這個東西,的確現在人還是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你不遠離手機、電腦,你心不會清淨。這個就很為難,怎麼辦?我們還是要自己把持,這樁事情要把持。把持就只有靠自己,一些比較不好的節目,我們就不要故意去看。我們生活上必需的,我們看,了解一下。比如說國家的一些政策,現在社會上比較重要的事情,像去年、今年新冠狀病毒的疫情感染,這個你必須要知道一些,這個跟我們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當然知道,我們有一定的範圍就好,我們也不必要知道得太多。還有氣象報告,在大陸沿海、台灣地區都有颱風,這個要了解一下。氣候變化,民生物資,這些生活必須要知道的資訊了解一下,其他不相干的,我們就盡量不去接觸,盡量不要接觸。

  過去在廣東揭陽謝總他辦一個福利會,他辦道德講堂,七天的。七天的道德講堂,他沒有請老師,因為老師請不到,所以他就把學習傳統文化講得比較好的老師(因為都有做光碟出來流通,跟大眾結緣),他自己來挑選,聽聽哪個老師講得比較好,把它編成課程。從早上到晚上,第一個他編的「和諧拯救危機」,就是陳大惠老師訪問我們淨老和尚的一些對話,還有其他老師講的課程。當中還有安排戲劇,過去我們華藏拍的,在大陸北京請陳曉旭他們公司來協助拍攝《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拍成連續劇,一共八集,一集四十五分鐘,這個也安排在他們道德講堂的一堂課,在晚上的時候,大家欣賞《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辦道德講堂,吃住都在他那裡,但是不能回家,不能出去。一個星期下來,真的人有很大的改變,甚至把一個很壞的人頓然變成一個好人,得利於七天的功課,聖賢教育的薰習。你看七天就有這麼明顯的效果。

  它的關鍵、效果在哪裡?因為我也曾經去參訪過謝總他道德講堂的道場,謝總跟我講,凡是來這邊參加,手機都要收到櫃台,櫃台保管,這七天不能看手機,要放下,不能看手機。七天課程圓滿,手機再歸還給你。後來我就明白,為什麼他辦七天有這麼好的效果?因為課程是很密集的,讓你沒有時間去想其他的。很密集的,接受傳統文化課程的薰習,而且不能看手機,你就不會分心。你沒有手機看,坐在教室裡面,只好專心的聽講,這樣這些老師講的這些傳統文化的教育真的聽入心了,產生這個效果。所以我就明白了,為什麼七天有這麼好的效果?原來要收手機。如果七天沒有收手機,肯定大家手機信息一來,一面上課,其實他沒有心在聽課,他是在看他的手機,那去參加等於沒參加一樣,他心裡的重點還是放在手機上,聽課他就耳邊風。所以他收手機是有道理。為期七天,現在一般人他還能接受,但是有些地方也很難接受。有的一天他都不能接受,特別現在年輕人,好像一天沒有手機就活不下去了,現在是這樣的。但是如果能夠有七天的時間來薰習聖賢的教育,手機不看,放下七天,那效果非常顯著。七天的確也是要很大的善根福德。

  佛當年在世就定《沙彌律儀》,不往觀聽,這是一條戒。出家人這些可以不必去接觸的,但在家人他就沒辦法,他要接觸,他要工作、他要生活、他要養家活口,跟社會這些五欲六塵天天都要接觸,無法像出家人住在一個清淨的地方。在家的佛弟子,佛也很慈悲,定了一條八關齋戒,我們有很多學佛同修都去受過八關齋戒。八關齋戒,顧名思義,八條戒、一個齋,過中不食叫齋。八條戒當中也有一條,這些都不能去觀聽,看報章雜誌、看手機、看電視、看電腦,統統不能看。但是如果你看講經、聽經的,那個可以;講傳統文化的,這個可以,那些娛樂節目就不能看。八關齋戒,關是什麼?把它關閉,我們現代的話叫隔離,關閉、隔離。像現在新冠狀病毒要隔離,你不要去接觸,接觸你就被感染。所以要隔離,要保持距離,保護自己的清淨心。在家人沒有辦法天天像出家人這麼修,但是你有時間要修一天,比如說一個月你持一天八關齋戒,你能夠持兩天,初一跟十五兩天就更好。如果去受過菩薩戒的,在家菩薩,《菩薩戒經》裡面有六齋日,你能夠遵守六齋,這個六天。或者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十齋日,你在十齋日都持八關齋戒,那一個月就有十天,三分之一,這個效果當然就更好。縱然一個月沒有辦法做到兩天、六天、十天,一天也是需要的。現在人都有一些假期,你也不一定選在這個時候,如果你放假,像星期六、星期天。你一個月有八天的假期,八天的假期你可以選一天來持八關齋戒,看要選第一個星期、第二個星期、第三個星期、第四個星期,或者星期六有放假的。這個也是可以參考的,就修一天,我一天這些都不看,專心來聽經、來念佛、來拜佛,不接觸這個。這一天就是手機要收起來,不要故往觀聽,你修一天的清淨心,這個有需要的。像《無量壽經》講的,「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就是持八關齋戒。《無量壽經》講得詳細,一日至十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晝夜常常憶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若一日到若十日,十天,《無量壽經》講的,小本《彌陀經》講七天。我們一般打佛七,七天。若一日、若二日,你一天也好、兩天也好,就看你的時間。如果到了七天,它是一個圓滿的數,或者十天,都是圓滿的數。

  這樁事情,八關齋戒,弘一大師在他的《演講錄》當中他也提倡,不但現在在家居士要受持八關齋戒,出家人也可以受持八關齋戒。出家人不是有沙彌戒了嗎?為什麼還要受八關齋戒?這是弘一大師鼓勵出家人,你再受持八關齋戒就等於是加行,加強的。我們講實在話,現在出家人,有幾個人他能夠不接觸這些媒體?很少。如果你是主持一個道場,你有執事,有事務,那也不可能避免這些東西。你很忙碌,你擔任道場執事,要管人、管事、管錢,實在講心不清淨。所以現在出家人忙的事情也不比在家人少,如果一個寺院很大,實在講你忙這些人事物,比在家人還多。所以有句俗話講「沒穿袈裟嫌事多」,還沒有出家,沒有穿這件袈裟,總是覺得事情很多;後來出了家,穿了袈裟,事更多。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過,現在出家是什麼?出了一個小家,入了一個大家,真的是這樣。所以現在出家,實在講事情不比在家人少。所以弘一大師提倡這個,出家人也要修八關齋戒,很有道理。特別在這個時代,你平常事情忙了那麼多,總要找個時間自己身心靜一靜,不要受這些干擾是有需要的。

  所以修行是修清淨平等覺,我們的心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平等、有智慧。如果我們的心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平等,智慧不斷增長,決定得生西方淨土,而且這個品位很高。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應該要幹的大事、真事,別的事是假的,因為虛妄的。起心動念搞別的是造業,造什麼業?貪瞋痴慢是造三惡道的業;你修五戒十善,不貪不瞋不痴,那是三善道的業。無論善業、惡業,總出不了六道輪迴,不如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總的原則是「心淨則佛土淨」,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太重要,我們念佛的目的在此地。阿彌陀佛沒有污染,把我們的清淨心念出來。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沒有污染,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在《中峰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把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比喻作清珠,把我們現在這個雜亂的心比喻作濁水,「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一缸很污染的濁水,你把它投一顆清珠下去,這顆清珠往缸底沉澱,它下沉一寸就一寸清淨,下沉一尺就一尺清淨,沉到底整缸水統統清淨。所以中峰國師勸我們念佛,要用這句佛號來沉澱我們這種污濁的妄心,把這個污濁的妄心、亂心,把它沉澱下去。這句佛號就是清珠,來沉澱我們內心這缸濁水,讓它恢復到清淨。所以阿彌陀佛沒有污染,我們念這句佛號把我們的清淨心念出來。阿彌陀佛也沒有高下,沒有貢高我慢,我高你低,沒有,沒有這個心,平等,把平等心念出來。阿彌陀佛是覺而不迷,佛是覺悟的意思,不迷惑、不愚痴。所以違背阿彌陀佛肯定就迷,不是迷於三惡道就是迷於三善道,出不了六道,總是迷。出不了六道的人,苦!在六道生死輪迴很痛苦。我們希望六道眾生跟我們在一起共同學習、共同修行,將來同生淨土,同證菩提,我們要有這個願心,幫助自己,也幫助一切眾生。

  我們再看下面這句,『由塵相體本空寂緣慮自盡,即是菩提』。「塵相」,我們把它說成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大家就更容易懂。我們現在看到這些塵相,無非是物質跟精神,無論是什麼現象,這個相我們都看到,有,有這個相。相有體空,它沒有自體,塵相它沒有自體,所以佛才說「萬法皆空」。萬法皆空是從體上講的,從本體上講,這些塵相是空的,它是幻化出來的;萬法緣生是從相上講。緣生就很多條件聚合起來產生這樣的一個現相,所以叫緣生法,它沒有自性,就是說這些塵相它沒有自性,它是緣生的。好像我們人這個身體是一個塵相,怎麼生?父精母血,我們的神識來投胎,三方面的條件,就生出我們這個身體出來。父母,還有我們自己,都是緣,還有周遭的各種條件都是屬於緣。所以萬法緣生是從相上講,萬法從因緣生出來的,從事相上來講的。相有,體沒有,它沒有本體,體是空寂的,它不是一個實體,它是空寂的。因為這些相是從空的這個體出現的,所以相是幻相,不是真相。

  我們再用電視機來比喻,大家比較有個概念。我們大家常常在看電視,現在看電視、看電腦、看手機,手機、電腦屏幕上有沒有這些相?有,你不能說它沒有相,但是它有沒有實體?沒有。相從哪裡出來的?從那個屏幕出來的,電視機也好,電腦、平板,或者手機,你把它關機的時候,它不是什麼都沒有嗎?空空的。你把它開關一打開,相出來了。手機、電腦、電視,包括電影,它的屏幕、螢幕是空的,它沒有,它沒有東西,這個就是體空,它本體是空的。但是所有的現相都是從這個空的本體現出來的,當現這些相的時候,它的體還是空的。像我們看電腦、看手機,看到這些森羅萬象,千差萬別,什麼相都有,但你去摸一摸,它還是什麼都沒有。所以當萬相都現前的時候,它的體還是空的,但是它現出這些相。因為它體是空的,所以相叫幻相。我們看電視、看電腦,幻相,不是真相。我們舉出這個例子,從這個例子去體會,佛在經上講的。所以這些都是幻相,《金剛經》佛就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幻相,因為它沒有自體,它是從空現出來的。

  相,任何現象決定不能永恆存在,沒有永恆的,實際上都是剎那在生滅。彌勒菩薩講,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剎那剎那速度多快!我們哪有辦法去感受到。那麼快的速度,一個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樣密集形成的這些相。就像卡通影片動畫一樣,一張一張的,快速的轉動,一張接一張、一張接一張,然後看到這個相出來,都在動了,實際上機器一停下來,它是靜態的,什麼都沒有。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宇宙萬相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它剎那剎那在變,所以任何現象不能永恆存在。從性上看,它是菩提;從相上看,它是煩惱。你看它的性,性是菩提;從相來看,它是煩惱,它裡面夾雜分別執著。

  「性體空寂緣慮自盡」,性體本來就是空寂,它本來沒有,它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所以就是菩提。佛法講斷煩惱,是個比喻,不是真的,為什麼?如果煩惱斷了,菩提也斷了,菩提也沒有了。不是有一個真的煩惱讓你去斷,不是,那個煩惱是假的;如果真的有個煩惱斷了,那菩提也斷了,菩提也沒有了。所以菩提是性德,它不生不滅,它有。它不生不滅,它本來就存在,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存在。所以斷煩惱,其實不是真的斷,要說真的,真的說法是轉變,「轉煩惱成菩提」。怎麼轉?你放下就轉了。你一直去執著它,那就一直煩惱;你一放下,煩惱當下就沒有,就是菩提。所以菩提、涅槃都是自性的性德本有的,不生不滅。菩提、涅槃都是自性的性德,自性本有的,它是不生不滅的。生死、煩惱是假的,幻相。那些幻相也是從這個真出現的,離開這個真也不會有這些幻相。好像屏幕是空的,離開那個屏幕,那些相從哪裡出來?也沒有了。所以「煩惱即菩提」,它的道理就是在這裡。所以生死、煩惱是幻相,你要是了解事實真相,確實它不可得。你知道它不可得,當下煩惱就是菩提,所以說是一不是二,是這個道理。

  好,這堂課我們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一段,我們下一次,下一堂課我們再來學習,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別人毀謗、侮辱我,我放在心上,就被污染了。為什麼被污染❓
🔹我們人看蜉蝣早上生了,晚上就死了,要想到什麼❓
🔹涅槃是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生死跟涅槃不二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八集)  2021/11/1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38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八頁第三行,從下面「由此塵相」這裡看起。

  【由此塵相空無所有。即是淨也。】

  這個兩句,就是教我們去修觀。觀什麼?觀『塵相』,這個「塵」就是微塵,或者是我們身體正報的一毛端,這裡是講塵相,微塵這個相。微塵相它是『空無所有』,因為一切皆空,『即是淨也』,「即」就是淨。為什麼說淨?它是空無所有。這個也就是《般若經》上常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它是清淨的,清淨才是事實真相。這個六祖開悟的時候也講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想到,沒有想到我們自己的自性本來就清淨,這個自性本淨。所以這個一塵是從我們自性現出來的,自性它是空的,空寂的,由於這個塵相它是「空無所有」,所以它是清淨的。

  我們凡夫的問題就出在著相,你在這個塵上面著了相,以為它是真有,我們凡夫就是認為這些都是真的,所以就著相,起了執著。著相就是污染,污染是從著相來講的。不著相,不著相就清淨,只要不著相,這些相對我們沒有污染。我們舉個例子,別人毀謗我、侮辱我,我把它放在心上,就被污染了。為什麼被污染?我當真了,把它當真的。實際上別人讚歎我也好,毀謗我、侮辱我也好,都不是真的。讚歎我們,我們就生歡喜心,也是被污染了;毀謗、侮辱,我們生氣了,也被污染。如果根本不在意,讚歎也好,毀謗也好,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就是清淨,就是不著外面那些相,不執著那個相。不執著那個相,就清淨。相對我們沒有妨礙,現在問題是出在著那個相,把那個相當作真的,實際上相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染淨不在外面,從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理解到,污染或者清淨,外面這個相沒有影響,不是在外面這個相,就在自己的內心。

  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八十年,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依照我們中國人算虛歲他是八十歲,示現涅槃圓寂的,就虛歲八十。他一生沒有污染,為什麼?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都放下了,他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為什麼我們沒有清淨心?什麼事都往心裡裝,心上放了這些拉拉雜雜的事情。說的人他隨便說,聽的人他把它放在心上,那就被污染了,這個污染還是自己污染自己。我們要是覺悟,裝人家好的東西,不要去裝他壞的,把人家惡的、不善的放到自己心裡面來,那不是把自己的心當垃圾桶?所以不要去拼命接收別人那些不善的、不好的,不要放在我們心上。佛法是好的,古聖先賢教誨是好的,接收這些好的。接收這些好的佛法,或者世間聖賢之法,你能得到受用,但是也要知道,用完之後還要把它放下,還要去掉,還要捨棄。如果用完之後你還放在心上,那又是污染了。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世間聖賢之法,這個都要捨,佛法也要丟掉,你也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又著相了,不著世間法的相,著佛法的相,那還是不行。世出世法都不能執著,都要放下,我們的心才能回歸到清淨平等覺,就是回歸常寂光淨土,回歸自性了。

  清淨平等覺裡面,連一微塵,你在裡面都見到遍法界虛空界。他為什麼能見,我們見不到?因為他心裡乾乾淨淨的,清淨它就放光明,智慧光明就圓滿的顯現出來,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這一切,我們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完全沒有遺漏。但是心裡一放東西,這個能力就喪失掉,這個佛在《四十二章經》也講了,人有愛欲這些執著,情執,就障礙我們的清淨心。我們本來都有神通,現在這個能力失去了,就是被這些東西給障礙了。所以我們學習佛法,我們現在要靠這些資料,佛法經典是我們學習的一個依據、標準。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知道一些,要靠一些知識,這些資訊、資料這樣得來的,那個範圍很小,很有限,我們自性的圓滿智慧不能現前,這個虧就吃大了。淨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接收別人的東西,人家罵我們、讚歎我們,我們心都要保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金剛經》這兩句話要常常提起。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聰明,從這裡做起,決定不收別人的垃圾,決定不受外界的影響。我們念佛人,我們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外面來了這些拉拉雜雜的,怎麼辦?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把它排解掉,讓我們心裡充滿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以外什麼都沒有,這就是淨。心淨則佛土淨,決定得生淨土,品位就很高,上品往生。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由此塵性本體同如。即是真也。由此塵相緣生幻有。即是俗也。】

  在一塵裡面看到真俗。在一塵裡,什麼是真的?『塵性』,這一塵的自性,『本體同如』,「如」是真如,所以它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性,這一塵就是真性,它沒有自體,它的體是真如。既然是真如,真如沒有大小、先後、染淨、真妄。從一塵的體性,你能見到真的。從相上講,『由此塵相緣生幻有』,這叫俗,俗就是說這些相。這個相是怎麼來的?這個森羅萬象怎麼來的?一念不覺,這就是這些萬相生起的緣。一念不覺產生幻有,不是真有,是產生幻有,我們現代話講,產生一個錯覺。這個幻有是什麼?是境界相,這幻有,虛幻的,那不是真的。我們現代人講物質現象,境界相就是我們現代人講的物質現象。物質現象不是真的,是幻有。幻有它就不是真有,它的性是真的,相是假的,因為那個相是從性生出來的。所以《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別把這些相當真了。我們現在問題就出在這裡,把這個世界當作真實的,樣樣執著,樣樣放不下,貪戀這個世界,想要得到,想要佔有,想要控制。事實真相,我們佔有不到,我們也控制不了。就連我們自己這個身體,我們都控制不了,我們都做不了主。人不想老,它就天天在老化,實在講,分分秒秒,剎那剎那都在變化,我們抓不住,控制不了。如果能控制得了,哪一個人不想年年十八?所以佛在經上講無我,就是我不能去做主宰的。我的定義是主宰,你不能主宰,所以叫無我。這個身不是我,是我所,不是我,我們控制不了,它是個假相。

  今天我們受很多罪,搞六道輪迴,苦不堪言,現在這個世界這麼多災難,追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把幻有當作真實,這就造業了。造什麼業?想控制它,想據為己有,這就錯了。殊不知我們自己這個心是妄心,自私自利的心,想控制、佔有的心,也是假的,這個妄心也是「緣生幻有」。由於不善的業,才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變成許許多多的災難。這些道理真的搞清楚,你就能化解災難。怎麼化解?放棄執著、佔有的念頭,災難就沒有了。你執著,就有這些災難;你不執著,放下,災難就沒有了,所以消災免難不是一樁難事情。特別現在災難,我們看整個世界災難那麼多,天災人禍,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明瞭這個道理,放下的人他沒有災難,放不下的人災難就很多。

  緣生,緣生就是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無量因緣一時具足,所以境界也是一時頓現。這個境界它不是前後次第這樣現前的,它是整個一時頓現。就像我們看那個底片,一張一張的,每一張都是整體的,每一張打出來,一張就是一時頓現,同時出現的,它沒有先後次第,一打出來就是,全部同一個時間就都現出來,這個叫一時頓現,同一個時間出現的。所以我們看到萬事萬物,都是一時頓現的。性上看真的,相上看假的,從相來看是假的,從性來看是真的。俗就是假,佛以真俗二諦說法,無論是真的、是假的,都不可得。這《般若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心經》講「無所得」,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由於塵相念念遷變。即是生死。由觀塵相生滅相盡空無有實。即是涅槃。】

  這段給我們講什麼是『涅槃』,涅槃,這個是究竟的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寂滅,這是定,是大涅槃。在一微塵裡面看到生死、看到涅槃,生死就是生滅相,人生老病死,一切動物也都有生老病死,有生有死。一切法裡面念念生滅,就是生死。我們自己心裡的念頭,外面的境界,剎那剎那,念念生滅,一個生滅就是一個生死。『塵相』是從念頭生的,外面這些塵相從哪裡生出來?我們心裡的念頭生出來的。這個念頭,我們現在的念頭,妄念,它有生滅,所以我們看到外面的境界,塵相,它也是有生滅。因為外面那個是我們的念頭生出來的,我們念頭生滅,外面就有生滅。念頭一生,現相就出現;念頭不生,現相就沒有了,也就是物質跟精神現象統統沒有。自性清淨心現出來的樣子是常寂光,常寂光是什麼樣?常寂光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質。不是心理,也不是物理,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但是你只要一動念頭,一念不覺,念頭一動,常寂光它就會變現這些物質,物質現象就出現了,同時見聞覺知也出來了。如果我們有分別,不但有見聞覺知,受想行識就跟著來,《心經》講色受想行識,色是代表物質,受想行識代表精神,所以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

  這個念頭時間有多長?也就是說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它存在的時間有多久?這個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你看一微塵它生滅的速度是這麼的快速。我們看到這微塵存在,那是看到什麼?看到它相似相續相。前面跟後面這一念很像,實際上後面這一念不是前面那一念,前面那一念已經生滅了,後一念很快又起來了。這個我們從卡通影片,現在講動畫,你看那卡通影片,你畫一個人,它是靜態的,畫很多張,把它疊起來,你用很快的速度給它翻,你看到動態的相,它就在動、在跑了。以前的卡通,現在的動畫,我們都知道那個不是真的,但是它會動,它的動是什麼原理?就快速的給它轉動。就像電影的膠卷,過去家師淨老常常用這個來給大家比喻。你看膠卷的底片一張一張的,過去老式的電影,這個底片就是一秒鐘二十四張。一秒鐘二十四張的底片,快速的轉動,打在銀幕上。打在銀幕上,它這個底片每一張都是靜態的,你看這個底片都是靜態的,但是你透過這個機器給它轉,燈光打到銀幕上,裡面那些人都動起來了,打打殺殺的,全部都動起來了;把那機器停下來,沒有了,銀幕上空空的。所以過去家師淨老他都是用這個來讓我們去體會經典上講的生滅相。這個生滅的現象,電影的底片,前面一張、後面一張很接近、很像,但實際上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大家現在都有照相的經驗,大家特別是照團體照。團體照,大家站在那裡,照相師他按一張,再按第二張,再按第三張,我們相片洗起來看,一樣,實際上是不一樣了。那個三張,照相機開合已經三次的生滅了,但是看起來很像、很接近,實際上不一樣,不是同一張。從這個地方我們去體會什麼叫相似相續相,動畫、卡通、照相機。

  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一切就是相似相續相,你今天看這個房子這樣,明天看還是一樣,好像都沒有變。我們現在能夠感覺變化差別很大的,要很長的時間我們才會感覺出來。好像我們人,十年、十年的,他就很明顯,比較老了;房子過了十年,比較舊了,它要這麼長時間才感覺出來。人老了,房子舊了,到最後壞了,要拆了,它是不是馬上就老、就壞?不是的。它是念念都在變化,那個速度很快,我們感覺不到,感覺好像沒有在變,實際上剎那剎那都在變化;這樣累積起來,到一段時間,我們凡夫才會感覺到變化這麼大。實際上念念剎那剎那都在變化,都在生滅生滅,都在變。所以事實真相它不是真的。所以事實真相就是我們看到現在這一切,山河大地這些萬相是假的,是幻相。幻相就好像我們看幻化的,看電影,我們知道那個相是假的。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現實的世界,跟我們看電影都是一樣的,根本它就不存在。所以佛在《般若經》上常講「萬法皆空」,萬法就是講物質的世界、精神的世界,都是幻有,都是了不可得,你得不到。《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有滅。你說哪一法沒有生滅?物質現象有生滅,精神現象有生滅。佛法裡面的定義,有生滅就不是真的,生滅它就是會變化。像我們人的身體有生老病死,佛給我們講,這個身不是真的。真正的我不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我所,像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穿在我的身上是我所,我所穿的衣服,不是我。我們這個身體,同樣一個身體,今天穿這件,明天穿那件,我們自己本人沒有變,但是衣服一直在變。用這個比喻讓我們體會六根的根性,自性它如同我們身體一樣,我們現在的身體就像衣服一樣,六道輪迴,一下換這個身,一下換那個身,做好事就換人天身,做惡業就換三惡道的身。但是那個自性它都同樣一個,沒有變,那個才是真正的我,這個身不是真正的我,是我所。

  有為就是有為法,有生有滅的一切法,就精神的也好,物質的也好,它有生滅、有變化的,都叫有為法。我們看看,你說哪一法沒有生滅?物質現象有生滅,精神現象有生滅。佛法裡面的定義,就是有生滅的就不是真的,因為它會變化,會變就不是真的。真的是永遠不變,那是真的,真的是不生不滅。密宗裡面講「阿字本不生」,阿的意思就是它本來就不生,不生它就不滅。六道裡面壽命最長的是四空天的最高階層,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一個大劫是多長的時間?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地球成住壞空八萬次,這個時間,天文數字,太長了。一次的成住壞空就是一個大劫,八萬大劫就是八萬次的成住壞空,這是八萬大劫,八萬次的成住壞空,這麼長的時間。可是在無盡的時空裡面,八萬大劫它還是很短暫的,一彈指就過去了,不算什麼。我們不知道自愛,還要造罪業,怎麼對得起自己!人間的壽命,壽命長的八、九十歲,八、九十歲在我們現在算是長壽的;壽命短的,三、四十走的很多。四、五十,五、六十歲的,不到六十歲走的也不少,六十幾歲走的就更多了。所以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人生他能活到七十歲,這也就比較稀有了,是講我們現在人間的壽命。

  佛說忉利天,欲界第二層天,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換算我們人間一百歲,在忉利天它是一天的時間。我們人間活到一百歲,長壽,現在講百歲高齡,活到一百歲,人瑞,在忉利天他才一天。換句話說,忉利天的天人他看我們人間的人活一百歲,在他的感官裡面,他就是早上看你出生,晚上就看你死了,因為他們才過一天,我們人間一百年就過去了。再往上面去,就加一倍。你看第一層天是四王天,四天王距離我們人間是最靠近的,在須彌山腰,四王天,四王天的天人,他們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第二層天,忉利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再上去夜摩天,夜摩天一天是我們人間兩百年。我們人間一百歲,在夜摩天人看到了,這個人的壽命很短,半天就死了;忉利天人看我們是一天,怎麼一天就死了!就像我們人看那個蜉蝣,那個小蟲在水上的蜉蝣,看牠早上生了,晚上就死,朝生暮死,蜉蝣,我們看牠的壽命也是一天的時間。我們看那個蜉蝣,壽命,我們人過一天,牠就過一生了,牠早上生,晚上牠就死了,朝生暮死。忉利天人看我們人,就像看蜉蝣一樣,也是朝生暮死;夜摩天人看了就更短,那就半天。再上去就是第四層天,欲界第四層天,兜率陀天,它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就比夜摩天又加一倍了。所以兜率陀天天人看我們人間一百年還不到半天,幾個小時而已。兜率天人的壽命是四千歲,往上還有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去都是加一倍、一倍,加到欲界第六層天,一千六百歲了。再上去就色界天,再上去無色界天人,那這個就不在欲界,那個天的層次就更高了。

  釋迦牟尼佛把六道輪迴這些眾生的真相給我們說明,這是業力造成的,人在六道輪迴,你為什麼生天?為什麼作人?為什麼墮三惡道?都是眾生自己善惡業自己造成的,造成這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有這個善惡業,業力都是眾生自己造的,這個跟別人沒有關係,是自己造的。所謂自作自受,自己造作,自己去享受,不是別人造給我們,是自己,自己造作,自己去感召這個善惡的果報。生天,你的心要善,言要善,行為要善,生天有生天的條件。善的標準,《佛說十善業道經》,這部經是善的標準。三皈五戒的經,你能認真修學,你就能生到兜率天,再往上去就是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去,除了你要修上品十善,上品十善是生天的條件,十善它有分上品、中品、下品,上品十善是生天。同樣生天,上品的十善它還是有層次的差別,比如說四王天它要上品十善,忉利天也要上品十善,忉利天的十善就比四王天的十善要高。再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實在講,從夜摩天以上到他化自在天,這四層天雖然還在欲界,但是要修點禪定;除了上品十善,你還要加定功,要加上定功,從夜摩天以上。但是這個定它還沒有達到色界的標準,所以經上講這個叫欲界未到定,在欲界裡面,他這個定功還沒有達到色界的標準,所以他還在欲界。中品十善是人道,下品十善是阿修羅道。惡業它也有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惡業就是地獄道,中品的是餓鬼道,下品是畜生道。所以修上品十善,可以生天。色界天,除了上品十善,你要加上禪定,就是要修到色界天的禪定,這個不容易。所謂四禪八定,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四禪八定。二十八層天,就從欲界到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從欲界天,四王天開始算,欲界有六層天,色界十八層,無色界四層,加起來一共二十八層天,這個都在六道裡面,六道裡面的天道法界。

  四聖法界,就是超越六道了,聲聞、緣覺、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天台宗六即佛裡面講的相似即佛,這個四聖法界。這些,甚至一切諸佛如來的報土,諸佛如來的世界,我們人人都有分,都可以生到一切諸佛的報土。這個報土是什麼?實報莊嚴土,一切諸佛都有實報莊嚴土。我們人人也都有分,為什麼?唯心淨土,自性如來,「一切法從心想生」,怎麼會沒分?明白了這個道理,想到哪裡就到哪裡,沒有障礙。你想去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如來的報土,你也可以去;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報土,也可以去。你想到南方、想到北方,任何一尊佛的報土,你統統可以去,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我們今天想去也去不成,為什麼?障礙太多。為什麼有障礙?因為放不下,就是你對這個世間有貪戀,不肯放下,那你就去不了,這個道理不難懂。這個地方我放不下,就去不了那個地方,你不願意離開這裡,你怎麼能去到那個地方?就是不肯放下,就是障礙。如果肯放下,那就去得了,放得愈多,升得就愈高;統統放下,你就達到頂層,頂層就是究竟圓滿的佛,常寂光淨土,回歸常寂光。祕訣就是這些妄要放下,這些妄心、妄相統統放下。《金剛經》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妄盡了,它就還源,它就返回到我們自性的本源了。這些虛妄的,你要是執著它,你要去佔有它,你不肯把它放下,它就是我們的一個累贅,就把你永遠繫縛在六道三途,出不去。一點都不肯放下,那你就墮到底谷,墮阿鼻地獄,你一點點都放不下,就墮阿鼻地獄,這個底是阿鼻地獄。你要是碰到一個很吝嗇的,出一塊錢做功德都不肯,就曉得他是阿鼻地獄的眾生,一毛不拔,一點好事也不做,是最嚴重的執著。你要是遇到一個人,請他做點好事,他把所有的錢財統統拿出來,一分不剩,這個人是佛法界,統統放下了,不是普通人,徹底放下。能放下一半,那我們曉得那是天人,但是還沒有出三界,還沒有超越六道輪迴。

  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諸佛菩薩的專利,我們眾生每一個人都有分。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怎麼沒分?當然有分,而且這是本分的事情,自己的心現的,自己的識變的,那怎麼會沒分?問題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大慈大悲,出現在世間,就是告訴我們這樁事實真相,告訴我們這樁大事。心現識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識,就起心動念;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識。所以第六識、第七識,變化成三途六道十法界。明白這個道理,這也算是覺悟,這個覺悟不是證悟,沒有證入這個境界,叫解悟,了解、理解了。對這個事實真相的道理了解了,這個叫解悟,佛菩薩給你講的你聽懂了、你相信,這個叫解,解悟,你理解了。解下面就是要行,行就是要放下。放下的方法很多,在佛法裡面叫行門;學習的方法很多,叫解門。解門就是學看破,行門就是學放下。我們淨土宗念這句阿彌陀佛是行門,你就曉得念這句阿彌陀佛是放下,學放下。順境,順我們的心,我們很喜歡就想佔有,貪心起來了,貪財、貪名、貪色,貪著五欲六塵,貪佛法,佛法也不能貪。這個貪就跟鬼道相應,死了以後就做鬼去了。佛教導我們,順境現前,心才動,第一念起了貪心,趕快第二念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逆境現前,討厭的人、討厭的事,一看到,瞋恚心生起來,瞋恚心生起來就跟地獄道相應。愚痴是畜生,貪瞋痴是三毒煩惱,感應的就是三惡道,貪瞋痴就感應三惡道。瞋恚心生起來,立刻把它轉變成阿彌陀佛。我們是用阿彌陀佛這一念,把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換過來,阿彌陀佛是幫我們放下這些妄念。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放下了,我們就妄盡還源了。沒有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能放下,這是我們的法寶,因為我們別的東西很不容易放下,我們有這個東西,把別的東西先把它排除掉,這個好辦法,方便!佛家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煩惱習氣的方法。行門裡面最妙的就是念阿彌陀佛,簡單容易,只要分別執著一起來,馬上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個人叫真修行。能夠這樣念佛,這個方法是簡單、容易、穩當、快速,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都不妨礙,一切時一切處都用得上,這個法門多殊勝。學了之後,你要會用,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由觀塵相生滅相盡空無有實』,這叫『涅槃』。電影銀幕上的音聲、色相,它快速的移動,我們的眼睛被它欺騙了,看起來好像真的,你回頭看看那個放映機,豁然大悟。放映機裡面顯示一張一張靜態的幻燈片,就像我們剛才這個底片一樣,是靜態的,它是不動的,放映機的鏡頭一打開,一張幻燈片打到銀幕上,馬上再把它關起來,一開一關這叫生滅。再打開,第二張,不是前面那一張。我們在銀幕上看到它是連續的相,所謂相似相續相,這樣接起來,但是它不是真的連續,都是獨立的,鏡頭無論開關都是一張照片,每一張都是獨立的。我們看到是靜的,沒有看到它動態,看到那相片是靜態的,但是電影銀幕上,透過機器快速的轉動、移動,連續的畫面它就出現了,這個就叫生滅法。這一張生,立刻就滅,第二張又生,立刻又滅,第三張又生,又滅了。這個現象,世尊在楞嚴會上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生滅的速度,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所以佛法說「不生不滅」,這能講得通。如果它沒有生滅,你說它不生不滅,這就叫廢話,沒有意義。它的確有生有滅,有生有滅說它不生不滅,就是說它的速度太快,我們沒有辦法去辨別。你說它生,它已經滅了;你說它滅,它又生了,可以講生滅同時,生滅同時也可以說它是不生不滅,這個現相是真相。塵相生滅的真相,「生滅相盡」,沒有了!「空無有實」,這就叫涅槃,涅槃就是這個真相。涅槃是梵語,意思就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滅,生滅同時,你找不到它生滅。這一粒微塵,你從這個角度去看是涅槃,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它是生死,生死跟涅槃它是不二,這是事實真相。佛在《華嚴經》給我們說出來。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聽經有什麼好處❓
🔹淨土宗跟禪宗是兩個特別法門,特別在哪裡❓
🔹布袋和尚表法什麼❓
🔹重重無盡的概念可以從哪邊體會❓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迷時為染悟時淨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七集)  2021/11/1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37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七頁第六行,從下面第四句「問」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

  【問。據其所說。則一塵之上。理無不顯。事無不融。文無不釋。義無不通。今時修學之徒。云何曉悟。達於塵處。頓決群疑。】

  這段是一個提問,就是問一個問題。在一微塵裡面就能看出遍法界虛空界,這個遍法界就是全宇宙,宇宙是全限大。在一微塵裡面能夠看出遍法界的性相、理事、因果,這是諸法實相。大師在前面一大段為我們說出來,就是一微塵裡面可以看到整個法界的性相、理事、因果。從這麼小的一個微塵可以看到全部的,我們一般人聽了難免有疑惑,怎麼能夠在一微塵裡面看到整個宇宙?一微塵那麼小,這個難免會有一些疑惑。大師也是知道有人一定會有這個疑問,所以大師也就代替大家來問。

  『據其所說』,「據其所說」就是根據前面所說的。『則一塵之上,理無不顯』,在這一微塵裡面把整個法界,盡虛空遍法界整個宇宙都顯現在這個一微塵裡面,毫無遺漏。「理無不顯」,從性相、從理體都顯現出來,顯露無遺。『事無不融』,事跟理,這些事相跟道理沒有不圓融、沒有不融通的。為什麼?因為事理是一不是二。事就是理之事,理就是事之理,理跟事是不二,也就性相是不二的。相是從性出來的,從相當中見到性,性相也不二。事與理相容相攝,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理由事顯,道理透過事相來顯露,這些事相來顯露它其中的道理。所以理由事顯,沒有事,我們沒辦法發現到有這個道理;沒有相,也沒有辦法體會到性。相就是事,性就是理。自性雖然沒有現象,在某種因緣條件之下,它就能夠現相,這個相從性現出來,沒有性,相也沒得顯。性是體,本體,相它是用,體相用,現相有它的作用。這些大道理就在一微塵裡頭顯示出來,顯示理當中有事、事當中有理,理由事顯。

  『文無不釋』,「文」是經文,文以載道,文記載的就是諸法實相的道理。『義無不通』,「義」是義理;文是前面講的事,義是前面講的理。由此可知,世尊要為大家說法,舉一個塵就行了,就把整個宇宙的奧祕、華嚴奧旨就說盡了,舉一粒微塵就都講完了。但是這個事情,證得法身,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圓教初住位以上菩薩才能夠理解,我們凡夫、二乘、權教菩薩不能理解。必定是法身大士,起碼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位的菩薩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身,他們才能夠理解這個華嚴的境界,十法界以下的沒有辦法理解,沒有這麼高的智慧。所以佛講的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十法界的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法界(十法界當中四聖法界)這些聖人他也無法理解,還沒有破無明,沒有證得法身,他不能見到這個事實真相。

  『今時修學之徒』,「今時」就是國師當時,那個今時是指唐朝,賢首國師、清涼國師都是唐朝那個時代的人,今時就是指那個時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來講,也就是講我們現在人,「今時修學之徒」就是現在修學的人。『云何曉悟』,現在人他怎麼能夠理解?我們怎麼能夠明瞭?怎麼能悟入通達?在一塵之處『頓決群疑』,把所有一切的疑慮完全化解,就在一微塵裡面就化解了。聽經多少沒有關係,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到這個道理,有的人經聽得多,有的聽得比較少,但是聽多聽少也沒有關係,有機會聽,我們多聽。聽經有好處,好處在哪裡?像上面提出來疑問,我們有疑,要怎麼來斷疑?斷疑才能生信,疑斷掉,我們的信心才能生得起來;疑惑不斷,信心很難生起。所以聽經聞法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堅定我們求生淨土的願望。

  日常修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要牢牢的抓住。心裡不管什麼念頭起來,善念也好、惡念也好,只要有念頭起來,第一念就是阿彌陀佛,不要讓妄念一直相續。如果我們不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妄念無始劫以來就很習慣,一個接一個就相續了。我們提起這一念阿彌陀佛,妄念暫停;沒有提起,妄念就繼續了。我們提起這句阿彌陀佛也是念,叫淨念,所謂「淨念相繼」,我們要讓這個淨念不斷的一直相繼下去,把那個妄念代替過來,用淨念代替妄念,念佛就是用這個方法。我們修其他大乘法門要無念,叫我們做到無念,這個困難度是相當高,不容易。我們從有念入無念,我們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有念,念頭起來,把妄念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還是有念,但是這一念它不是染念,它是淨念,淨念你相繼的時間久了,不知不覺就進入無念。所以念佛人念到最後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他就入了無念。

  從有念進入到無念,這是淨宗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來達到無念。其他的宗派法門,像禪宗它用參禪,教下修止觀,密宗也修止觀,三密相應,所以這個還是屬於教下。念佛法門跟禪宗,達摩祖師傳來這個禪宗,它是兩個特別法門。所謂禪宗是教外別傳,就是佛陀教育主流的教育是教下,教下是主流的教育,按照經典來給你說明,讓我們一步一步來修學,這屬於教下。禪宗是特殊的方法,就是這個主流教育以外一個特殊的方法,叫你觀心、參話頭,你開悟之後再去看經典。跟教下用的方法就不相同,他先去參,參到開悟了再看經典。開悟還是要以經典來印證,悟得對不對?跟佛在經上講的一樣不一樣?所以在達摩祖師剛剛把禪宗傳到中國來,那時候印證是用《楞伽經》來印證;到了唐朝六祖,五祖是用《金剛經》給惠能來印證,後來大家都採用《金剛經》了。因為六祖惠能大師是聽人家念《金剛經》開悟,後來到黃梅去參五祖,五祖還是用《金剛經》給他印證,禪宗從六祖開始才發揚光大。這個也是法門方法不一樣,目標方向是一樣,禪宗是教外別傳,教下以外的一個特別、特殊教學法。

  淨土是教內別傳,在這個經教裡面,它也是一個特別的方法,而且這個特別方法所有的人都能修。參禪,必須有參禪這種根器他才能修;淨土,利根的、鈍根的統統可以修。上自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地獄眾生,都可以修,它攝的機就很廣。禪宗它攝受的根機是上上根人,所以六祖在《壇經》裡面講,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上根以下的就沒分了。如果你不是上上根的,那不適合修這個法門,你還是要從教下入門。淨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淨土的特色。你上上根也可以,下下根也可以,五逆十惡也可以修,這個法門就廣大殊勝了。所以我們念佛人就是提起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正念,讓這個正念相續,也就是說淨念相繼,我們就成功了,就這麼念。

  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我們想要心開意解(就是開悟),要常生歡喜心,要學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中國傳統的寺院它的擺設,第一個進門就是天王殿,你進去天王殿第一個就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塑宋朝時代的布袋和尚,塑這個像。在印度的彌勒菩薩不是肥肥胖胖的,他是跟觀音菩薩一樣的,瘦瘦長長的。彌勒菩薩是唯識宗的開山祖師,要學唯識就要跟彌勒菩薩來學習。在中國宋朝,彌勒菩薩應化在浙江省奉化縣,就是我們老總統的家鄉,這個我都去過。那邊現在有個雪竇寺也是千年古剎,他們供奉的都是彌勒菩薩,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曾經在宋朝那個時代示現一個出家人,他是胖胖的,肚子大大的,滿臉都笑嘻嘻的,平常都背一個布袋,人家給什麼,他統統往布袋一扔,所以人稱布袋和尚。人家對他很恭敬,他也笑嘻嘻,笑臉常開;去侮辱、毀謗、怒罵他,他也笑臉常開。所以從宋朝以後,中國佛教寺院,天王殿第一個就塑彌勒菩薩的像,坐在那裡笑臉迎人,歡迎大家來道場學習佛法。彌勒菩薩他這個相就是呈喜悅相,它呈現給我們看的就是一副喜悅之相,人家打他、罵他、侮辱他、讚歎他,他總是笑嘻嘻的,不管你怎麼去捉弄,他還是笑嘻嘻的,肚大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天下人很難容得下的事情他都能包容,他表這個法。我們要想心開意解,要想常生歡喜心,就必定要學習彌勒菩薩大肚能容,他能包容。最主要要修忍辱波羅蜜,無論別人用什麼不善的態度對我,一笑了之,絕不放在心上,這就是彌勒菩薩教我們的。

  我們進佛門第一眼看到布袋和尚,他對我們是什麼樣的一個啟示?就是凡是到佛門來,就要學彌勒菩薩,這是第一堂功課;第一堂功課學不會,後面的就很難了,這個表法的意思。佛門來自四面八方,大家如果不能互相包容的話很難相處,怎麼相處?所以彌勒菩薩表法給我們看,不計較,他不放在心上,他還是笑嘻嘻的。你罵他、害他、侮辱他、糟蹋他,他還是這樣,他沒有放在心上,這是我們學習的地方。如果別人對我們無禮,忤逆、毀謗,如果我們放在心上就會結怨,就有怨恨,怨恨會給自己帶來疾病,對身體不好,這就錯了,這個不值得。

  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別煩惱,總得保持著心平氣和,心是定的。如果境界現前,自己煩惱習氣很重,控制不住,就念阿彌陀佛。在《淨語》裡面夏老居士也給我們講,「苦樂忙閒莫停聲」,你在很痛苦的時候、在很歡樂的時候、很忙的時候、很清閒的時候,這句佛號不要停下來。所有的境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統統把它化解掉,順境逆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樣就好。不要再想住在這個世間了,不要再貪戀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太苦!在我們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在六道裡面輪迴,這是大苦,很大的痛苦,我們要覺悟。人一定要有大智、有大願,要發願永遠脫離六道生死輪迴,發願要解決這個問題,不但脫離六道,也脫離十法界。我們念佛往生淨土,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四聖法界。淨土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都是一真法界。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希望能成佛、成菩薩,再倒駕慈航到娑婆世界來度這些苦難眾生,這是我們現在要發的願。我們先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來學習,我們成就了再倒駕慈航,再回到娑婆世界、六道來度化有緣眾生,我們這一生要發這個願。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且於一塵之上。何者是染。云何名淨。何者為真。何者稱俗。何者名生死。何者名涅槃。云何名煩惱。云何名菩提。云何名小乘法。云何名大乘法。】

  這一段就是講,在一粒微塵裡面,染淨、真俗、生死涅槃、煩惱菩提這些名稱怎麼講法?為什麼講這些名稱?

  【請垂開決。聞所未聞。】

  前面這段還是提問的,就啟請。『請』是請求,『垂』是上對下,垂憫、垂慈,這是稱謂上的一個禮節,就是我們請法師慈悲來開示,這個就是請求。『開』是開示。『決』是給我們做決定,解疑,做決定。下面這段就是回答上面提的問題。

  【答。大智圓明。睹纖毫而周性海。真源朗現。處一塵而耀全身。萬法起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

  這個回答的第一句話就是『大智圓明』,「大智圓明」就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德能。我們本來就有,這是每一個眾生都有,都有大智圓明,現在沒有了。現在為什麼沒有?因為有障礙。什麼障礙?就是我們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在《大乘起信論》講就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你最初,就是當下這一念不覺,起了念頭,這個念頭是很細的,不是現在我們可以觀察到的粗念,那是最原始的當下這一念,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不覺,覺都是如如不動,他沒有起心動念,這是覺。覺的樣子就是他沒有起心動念,迷的樣子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這個叫做無明,無明煩惱,無明就是不覺,不明白,他動了念。為什麼不明白?因為動念就不明白,不動就明白了。好像那個水不動,它外面景象照得清清楚楚,大智圓明;一動,起風浪,照得支離破碎的,看不清楚。透過這樣一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我們眾生起心動念產生這個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換句話說,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有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就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一直發展出來,所以無明煩惱發展到分別,塵沙煩惱;塵沙煩惱再發展到執著,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是最粗重的煩惱,我執,執著。《金剛經》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我執,見思惑,見思煩惱。所以我們的大智圓明就是被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三層障礙住了。

  《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智圓明是如來的大智慧,一切眾生都有。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剛成道,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他第一句話就講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家統統都有,後面一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就是這裡講的大智圓明,為什麼現在沒有?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是這個原因。如來的智慧,如來是講自性,我們自性裡面有圓滿的大智慧,怎麼失掉?佛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起了妄想,這個妄想是起心動念,動念了,一念不覺,動了念就不覺。從妄想就起分別,從分別就起執著,把我們整個大智圓明變成妄念、煩惱。所以修華嚴奧旨,目的就是妄盡還源,你這個虛妄的盡了,還源了,還你的本源了,還到本源就是大智圓明,這個時候你就見到了,見到這個宇宙真相。

  『纖毫』是指汗毛端,我們這個身體一根汗毛,我們眼睛都看不清楚。一根汗毛的尖端,就在一毛端裡面『而周性海』,這是我們正報身體最小的單位,在我們身體,皮膚的一根汗毛的尖端那個地方。在我們正報身裡,這是最小的,最小的一毛端裡面「而周性海」,周是圓滿,都圓滿整個自性。自性一般又講法性、講佛性,這個都指我們的性體。這個是性海,就是說沒有邊際,用海來比喻,好像我們看到大海一望無際,用這來形容比喻。我們在大乘經裡面讀到,一塵裡面有世界,這個是依報,依報環境裡最小的一個單位就是一微塵,物質體積最小的一粒微塵,我們肉眼看不到,但一粒微塵它裡面有整個世界。不是幾個世界,是所有的世界都在這一微塵裡面,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世界統統在這一微塵裡面,那個微塵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這個微塵裡面的世界當中又有微塵,微塵裡面又有世界,這樣重重無盡,你看一個世界有多少微塵?一粒微塵就全部能容納整個世界,世界當中又很多很多微塵,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我們這邊的微塵太多了,你數不完,那一重一重,重重無盡,沒有邊際,你找不到盡頭。

  這個道理太深,在事相上我們也沒有辦法去體會。所以賢首國師,賢首國師是華嚴宗的祖師,賢首國師請皇上建一個八角亭,做一個亭子有八個角,八面,每一面都立一個大鏡子。古代是銅鏡,我們現在都用玻璃。上面、下面也放個鏡子。因為皇上聽到賢首國師講《華嚴經》,這個世界重重無盡,他無法體會、無法理解這個世界怎麼重重無盡?所以就請皇帝做個八角亭,做好了請皇帝進去一站,皇帝一看,這邊看到自己的身影,一個一個看不到盡頭,那邊也看不到盡頭,上面也看不到盡頭,下面也看不到盡頭。然後賢首國師給他講,《華嚴經》就是像這樣的境界,透過這個去體會重重無盡的道理。現在我們有時候坐電梯,在有些公共場合有一些玻璃,我們人一站,看到自己的像,你看進去,你看不到盡頭,一個一個,那麼多,無盡。從這個地方我們去體會《華嚴經》講的重重無盡,沒有邊際的一個概念,從這個例子去體會。當然你要證入那個實際的境界,現在佛菩薩、祖師大德他是先用這個,我們現前凡夫能夠體會理解的這樣一個事例,讓我們從這個事相上的例子去體會那個真實境界,一個概念。所以皇上站在這個亭子當中一看,鏡子裡面照著他,那個像沒有邊際,一個接一個,看不到盡頭,就恍然大悟什麼叫重重無盡。

  『真源朗現』,「真源」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清清楚楚顯現出來,很明朗的、很明白的顯露出來。『處一塵而耀全身』,在一微塵裡面就把整個宇宙森羅萬象,理事、性相、因果全都明白了,從一粒微塵去看就全明白了。『萬法起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萬法起來,它必定是同時。宇宙萬物從自性變現出來的,「起必同時」,起必同時的情況就是一時頓現。好像我們看動畫卡通,一張一張的,它同時的,一時頓現,所以它沒有前後的。沒有說什麼時候先生起這一個,什麼時候先生起那一個,這些實在講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一個幻相,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實際上我們現在看到我們整個身心世界,我們現在雖然是在虛妄相,但是也是起必同時,它生起的時候,它是同時起來的,生起來之後我們看到好像有前後,有這個秩序,但是根源它是一時頓現。它是一時頓現,那是有時間前後、有遠近,那都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所產生出來的一個幻覺,一個幻相,事實是這樣的。所以以前有人去研究人類從什麼演變過來?從猿猴,像猩猩、猴子一樣然後進化,有個進化論,慢慢演變、慢慢演變,演變到現在這樣的人。以前講這個,也有很多人認為是這樣的,但現在科學又更進步,又把這個否定了。事實上,我們現在還是看到很多猴子,那猴子牠怎麼沒有去變成人?這個也是讓人很多疑問,這個道理也講不通。總之,我們凡夫總是分別執著,就從分別執著妄想產生了,這是一個錯解,產生的錯解。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是回答這個問題:

  【何以故。由此一塵虛相能翳於真。即是染也。】

  一塵從哪裡來的?這個一塵怎麼來的?這一粒微塵從哪裡來?這個一塵就是彌勒菩薩講的念念成形,彌勒菩薩回答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問他,一彈指有幾個念頭?這樣一彈指有幾個念頭過去了?這一彈指,時間很短暫,大概有的人一秒鐘彈四次,那就是四分之一秒;有的人能彈七次,就是七分之一秒。這個一彈指,彌勒菩薩講,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那等於是三十二兆的念頭過去了。一秒鐘,不要說彈多,你彈四次,乘起來多少?一千二百多兆;如果彈七次的話,兩千一百多兆。這樣念頭就過去了,我們怎麼會感覺得到?我們根本就沒感覺,念頭那麼快速。而且那個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每個念它都有個形狀出來。形就是什麼?物質;形皆有識,識就是精神。所以見相同源,精神跟物質都是從這一念出來的,這個是在唯識論裡面講得很清楚。這個念念成形,就是它非常快速,是物質現象生起來的時候立刻就滅了,幾乎是生滅同時。因為它太快了,它停留的時間實在是太短暫了,就是你說生,它馬上就沒有了,立刻就滅了,那麼快速。所以佛在《楞嚴經》上也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當處出生,當下它就滅了。所以一秒鐘如果彈四次,多少?一千二百兆次的生滅。物質生滅的速度這麼快,我們沒有辦法去執著它,我們捕捉不到,你也不能佔有、也無法控制,所以沒有辦法去執著。它「念念成形」,這個形就是形狀,一個念它就有一個形狀出來。形是物質現象,物質就是有體積的,物質現象。「形皆有識」,識是精神現象,就是有見聞覺知,受想行識。在一真法界有見聞覺知,在十法界有受想行識,如果我們超越十法界,受想行識沒有了,轉阿賴耶識成為大圓鏡智。受想行識是見聞覺知在迷的狀況之下變成受想行識,覺悟了就見聞覺知,所以覺悟,它就沒有了,沒有受想行識了。

  「一塵虛相」,這一粒微塵它也是一個虛妄相。所以《金剛經》佛講得非常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實,都是虛妄。凡所有相,不管什麼相,都是虛妄的,所以這個一塵,它也是一個虛妄相,不是實在的。雖然是虛妄的一個相,但是它能障礙你明心見性,好像眼睛長了白翳,我們現在講你眼睛有青光眼、白內障這些,它障礙你的能見度。所以一塵妄相障礙我們的大智圓明,它會障礙,障礙到我們看不見真相。「真」是真性,它一障礙,你見不到性,迷在這個相上面。其實性就在相裡面,但是我們起心動念就是自己造成一個障礙,就是障礙真,讓你見不到真性,這個叫染,污染的染。在一塵,或者一毛端,這個當中你就見到染淨,覺悟就是淨,迷了就染。其實事實真相是一樣的,迷了,你感覺就是污染;覺悟了,污染統統變成清淨了,這個道理我們從這個地方來體會。

  好,這節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段。下面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來學習。這一段的問答也是非常精彩。這堂課我們就講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要讓心靜下來,初學的人從哪邊開始❓
🔹為什麼要放下對立?生活中如何實踐❓
🔹觀世音菩薩是誰❓
🔹「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重重無盡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六集)  2021/11/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36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七頁第三行,我們從第三行最下面兩個字看起:

  【十身互作自在用故。】

  我們這堂課從這一句看起。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事無礙法界、理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法界是融通無礙,沒有障礙。「法如是故」,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的。下面這句就是講這個道理,為什麼無礙。『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十身」就是十種身,十種身實在講是一個身,從這個身起各種不同作用來說是無量無邊身。《華嚴經》講十,它不是數字,它是代表圓滿數,《華嚴經》十是代表圓滿數。像《彌陀經》是七,七是代表圓滿數,說念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前面一到六是數字,但是七就不是數字,那是代表圓滿。就是你念佛,念到什麼時候得到一心不亂,那就圓滿了,那就是七。密宗以十六代表圓滿,本經以十代表圓滿。圓滿就是無量無邊身,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他什麼身都可以現,像觀世音菩薩在《法華經.普門品》裡面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菩薩現身,三十二是三十二大類,一展開也是無量無邊,不是只有示現三十二種身,不是數字,它是代表三十二大類,每一類都無量無邊。

  此地講「十身互作自在用故」,這個叫得大自在。《華嚴經》上所說的這些境界,完全都是說我們自己,原來自己本來就是這樣的。把《華嚴經》念透了,才認識自己是這樣的偉大,自己是這樣的智慧、德能、相好。原來自己都具足諸佛如來的智慧德相,每一個眾生都具足,沒有差別。我們現在為什麼會失掉?我們現在變成眾生,原來的智慧、德能、相好,為什麼現在沒有了?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成道,在菩提樹下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為什麼不能證得與諸佛如來同樣的智慧德相?就是因為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個東西障礙。障礙有沒有失掉?其實沒有失掉,是暫時的迷失,不是真正喪失掉。喪失掉,眾生就不能成佛了,沒有,佛性依然存在,只是我們不認識、不知道,迷了,就在眼前,不認識,這是自己產生的障礙。別人沒有能力障礙你,這個事情不是別人障礙的,完全都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障礙自己,是你自己做自己的障礙,不是別人。因為你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障礙自己本性原來有的智慧德能相好,是這個原因。佛出現在世間,就是要告訴我們這樁事情,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明。我們要回歸到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就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把這些放下了,自然就回歸到自己本來的智慧德能相好,這些就現前了。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我們怎麼修行,怎麼來放下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的障礙?佛法修行的總原則就是禪定,梵語叫三昧,三昧是梵語的音譯,翻成中文是禪定,靜慮、禪定。禪定是什麼?就是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心裡的執著,我們有妄想,又起了分別,又有執著,執著是障礙最嚴重的。首先把染污放下,恢復自性清淨心,這是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執,在《金剛經》講破四相,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破四相,我執。首先把染污,執著就是嚴重的污染,最嚴重的污染就是執著,因為執著,你就要佔有,你就要控制。但是這是虛妄的執著,其實一切法,我們佔有不了,控制不了,也得不到。《般若經》上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可得,放不下,這就產生障礙,心就不清淨了。所以首先把執著這個污染放下,先恢復自性清淨心。然後再把動放下,動放下就是定。我們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好像猴子一樣跳來跳去,時刻不停,心猿意馬,心浮氣躁,心定不下來。所以把這個動放下,心就定下來。要把自性本定找回來,我們自性本來就是定的,是如如不動,我們自性是如如不動,《金剛經》上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初學的人從靜坐開始,這是方便法。靜坐,打坐,先放下萬緣,讓心沉澱下來、靜下來,這個從靜坐開始,這是方便法,這是一個前方便。真正叫你放下,不是這個身體不要動,就坐在那裡都不動,那是前方便,一個方便法,前階段的。真正的自性本定,不是身不動,身不動沒有用處,你身體坐在那邊打坐,心裡還是胡思亂想,身沒有在動,心還是一直亂動,這個沒有用處。關鍵是在心,不在身,所以要心不動才行。高級的禪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動靜不二,不管你身體怎麼動,心是定的,這才有作用,這是高級禪定。自性本定,自性本來就是定,所以經上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在定當中。這個身要動,我們一般講活動活動,你人活著就是要動。身要動,不動它就生鏽了,所以現在人知道天天要運動,保持健康。你要學著身動、心不動。你的身可以幫助許許多多的人,成就化他的功德,去幫助別人覺悟,身要動。你到處去弘法利生,這是身體要動,身要比較辛勤的去奔走,但是心不能動,心不動,成就自己的功德。所以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我們看到佛陀一生的示現,他不是都是坐在那邊面壁,如如不動。每天有動,當然也有靜,就是每天早上都要出去外面托缽,乞食來維持身體的體力。在古印度托缽都是走路,不是坐車,而且都打赤腳,沒有穿鞋子。現在在南洋,像泰國、斯里蘭卡,我們看到出家人還都打赤腳,到外面去托缽。在古印度,出家人就是托缽,走路,走路要動。齋主供養菜飯,齋主供養你一缽飯菜,出家人接受供養飲食,今天的體力可以維持了,這是在家的齋主他的財供養,這屬於財物的供養。出家人也要回報,不能白吃,出家人回報的是法供養,這是規矩,佛陀定的規矩。你去向人家托缽,人家給了飯菜,不管好不好,總是要問齋主,你有什麼問題?為他解答。如果不是問他有什麼問題,就是主動的跟他講幾句佛法來回報給他,就是法供養。如果齋主有什麼事情提出來,你就要為他解答。請問法師,他現在遇到什麼問題,什麼困難,如果以佛法要怎麼樣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時候法師就要告訴他佛法的道理方法,幫助他解除疑惑,解決他的困難,就是為他說法。所以時時刻刻念著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佛法。

  【唯普眼之境界。】

  見普法故,名普眼。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稱性,同時具足。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真的入不二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真相就是這樣的。這個境界明瞭之後,我們要行,然後才能證。你現在經上聽到的,這是解,解就是了解、明瞭。透過這個解,有悟處叫解悟。所以聽經是解,但是這個解我們要真正相信,要透過行,透過行去證實這個事情,這個時候信心就堅定了,絲毫不會懷疑,因為證實事實就是這樣,自己已經證實了。所以信解行證,開始是信,不懂道理相信了,相信佛法,後來聽經聞法理解了,知道怎麼去修行,就要去落實,在生活上去修行,再去證實這個境界,證入這個境界。境界證入了,這個時候信心才是真信,真就是絕對不懷疑。信解,第三個就是要行,修行,怎麼行法?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修這個。我們凡夫妄想分別執著都具足,而且很嚴重,現在要把它放下,不能一下子放,也要漸漸淡化。第一個要先放下執著,原來很執著,現在比較淡了。一年比一年淡,這個就有進步了;再提升,一個月比一個月淡,就更進一步了;再提升到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淡,這個效果就很明顯了。

  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裡面放下。所以放下不是叫我們離開現實生活,你離開現實生活,心裡還是妄想分別執著,你走到哪裡還是沒放下。就是不是放下你現前生活上的工作、放下處事待人接物,不是放下外面這個,是放下內心你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一個執著。換句話說,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我們放下的時候,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家師淨老他再講一個很具體的,放下對立,我們常常跟人家對立,跟哪一個人,哪一個人跟我不好,這個就是執著,嚴重執著。放下對立,不要跟人對立,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人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放下對立。為什麼要放下對立?因為你有對立,你就沒有辦法放下。首先要把對立放下,真正契入這個境界,你的慈悲心會生出來,每一個人你都愛。那個愛是慈悲,慈悲心自然的流露,你是平等的愛,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真的是做到「凡是人,皆須愛」,這兩句是《弟子規》講的。只要他是人,都要愛,都要有愛心,對人要有愛心,要有慈悲心。不管自己家人、外面的人,乃至其他國家的人,凡是人,都必須要有愛心,要有慈悲心。而且你是以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對待一切人事物,從行的當中你就能證得,證得的時候你真得受用,你才能夠見到普法。見普法的眼就叫普眼,這句講的「唯普眼之境界」。所以普眼是佛眼,說明至少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至少圓教初住位的菩薩才能證得這個境界。又《華嚴經疏》:「一切智眼即是普眼,非但見法界重重,亦乃法界即眼故,為普門故。」此眼相當於五眼中的佛眼。我們在《金剛經》看到五眼。

  又《佛學辭典》,「觀世音之慈眼普觀一切眾生謂之普眼」。這是從《佛學辭典》裡面的一段,講到觀世音菩薩慈悲的眼睛,普遍去觀察一切苦難眾生,這叫普眼。觀音菩薩他觀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他是平等心、真誠心、慈悲心、清淨心,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沒有愛好心智,沒有,菩薩是平等的,不管善人惡人,不管什麼人,菩薩沒有好惡。不像我們凡夫有好惡,這個善人、好人,對他慈悲;那個惡人、壞人,對他就不慈悲了。菩薩是對好人慈悲,對惡人他還是慈悲,平等。心是平等的,當然外面事相的做法就不平等、不一樣,好人要獎勵;惡人,菩薩也會處罰他,讓他覺悟回頭,處罰他也是慈悲,是要幫助他回頭,不然他愈迷愈深,苦難就愈來愈嚴重。所以觀音菩薩真是大慈大悲,我們看觀音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也有現怒目金剛相,也有現得很慈悲和藹的。一般都現女人的相,女相代表慈悲,好像慈母一樣,代表慈悲。所以我們看到菩薩有很多相,特別我們看到人家放燄口,有個面燃大士,他現餓鬼身,餓鬼臉很凶惡,那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在鬼道度這些眾生。慈悲心都一樣,不管菩薩現什麼身,都是從慈悲心出來的,都是利益一切眾生。觀音菩薩又名觀自在,我們常常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世音這個名號主要是慈悲的意思,觀察一切苦難眾生的需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得到解脫,所以觀世音是他受用,就是利益眾生的。利益眾生,我們剛才講,不管是示現慈悲相,還是怒目金剛相,統統是利益眾生,都是幫助眾生覺悟回頭。觀自在是自受用,自己受用是自在,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得大自在,度一切苦厄。觀是觀察,也就是照見,《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甚深般若智慧現前,照見五蘊皆空,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任何一法裡面,比如說這張紙是一法,你拿茶杯,茶杯也是一法,以此類推。任何一法,菩薩觀察得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到這一法的性相、理事、因果,完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一樣不明瞭,這叫觀自在;觀察沒有障礙,得大自在。

  觀世音、觀自在是誰?我們學習了這個經典之後都知道,觀世音菩薩不是只有一個人,你要說一個人那就錯了。觀世音菩薩有多少?無量無邊,不止一個。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這個都是法門修行的名稱。我們讀《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觀世音菩薩在無數劫前遇到一尊佛,這尊佛叫觀世音如來,教他什麼?教他修耳根圓通,聞薰聞修,「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教他修這個,他修成就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就稱為觀世音菩薩。實在講觀音菩薩他早就成佛了,這在《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佛給我們講,是過去正法名如來,倒駕慈航,示現菩薩的身分來幫助佛度眾生。所以凡是修學觀音菩薩耳根圓通這個法門成就的,成就了之後,統統叫觀世音菩薩,不止一個人。就好像我們在學校裡面,它是一個學術的名稱,比如說國學博士、物理學博士、醫學博士等等的,它是一個科系,它一個學系,他學習這個科系的名稱。你在國學念到博士了,你就是國學博士,博士不止一個人,很多人念這個科系,統統拿到博士學位,所以這個不止一個人。所以我們知道佛法,佛菩薩的名號都不是一個人,你只要修這個法門修成就了,你就是這個法門成就的佛菩薩,用這個法門來教化眾生,就用這個法門做為名號。念阿彌陀佛成佛的,他也是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也不止法藏比丘一個。法藏比丘是第一個,他用這個方法來度眾生,凡是跟他學的,將來成佛都叫阿彌陀佛。藥師佛,你跟藥師佛學的,成佛了你也叫藥師佛,所以不限定一個人或哪一個人。其實佛菩薩的名號都是表法,教學的方針,所以我們不能誤會以為說這是哪一個人。所以觀音菩薩是無量無邊的,有無量無邊的觀音菩薩,任何一尊佛菩薩統統無量無邊,要懂這個道理。

  我們一般供佛,一般在寺院裡面我們看到佛堂裡面供的佛,一定是一佛二菩薩。我們最普遍,一般傳統的寺院,大雄寶殿,當中供釋迦牟尼佛,兩邊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一佛二菩薩。我們修淨土,供西方三聖,當中是阿彌陀佛代表,右邊觀音菩薩,左邊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代表自性本體,他是本體,就是代表我們的自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性,自性就是佛。自性起作用,它有作用,有體就有相、就有用,體相用。它起作用,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是阿彌陀佛。心清淨,其實自性本來它就清淨的,我們現在在迷,自性也沒有受到污染,只是我們迷了不知道了。所以佛代表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沒有這些了,可是見到眾生苦難,佛沒有任何條件,全心全力去幫助眾生,這是慈悲。體是本自清淨,沒有污染,但是用,眾生有苦難去幫助眾生,這是慈悲,慈悲心。從這個體,自性清淨心的本體,起慈悲心的作用,去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脫離苦難,這就是觀世音。但是慈悲裡面不能離開智慧,如果慈悲離開了智慧,就是某某人很慈悲,但是沒智慧,那個慈悲會出問題。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幫助眾生要用最適當的方法。接引眾生、幫助眾生要有權巧方便,從慈悲心當中體現出善巧方便去幫助眾生。善巧方便就很多方面,有正面的、有反面的,那就無量無邊,應機說法。所以幫助眾生要用最適當的方法。可是佛門還有一句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方便裡面沒有智慧,那就變成下流,就是跟一般人一樣,同流合污;慈悲裡面沒有智慧,就會招來禍害。你很慈悲,但是沒有智慧,是非善惡不能分辨,濫慈悲,你被人欺騙,這個就多禍害,可能要幫助他反而是害了他,所以慈悲必須有智慧。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慈悲不能離開智慧,智慧不能離開慈悲,它是一體的,這樣才能成就自己,才能成就眾生。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

  【如上事相之中。】

  如同上面所講的這些事相當中。

  【一一更互相容相攝。】

  『一一』就是一切法,任何一切法,所有一切法,它的真相是『相容相攝』,互相融合的,互相攝取的。

  【各具重重無盡境界也。】

  各個一法它都是重重無盡,這是講事實真相。在唐朝時候,皇帝有一次問國師,創立華嚴宗的賢首國師,當時皇帝就請問,聽國師講《華嚴經》,重重無盡,體會不到。所以有一天國師就請皇帝,說你做一個八角亭,周邊都有鏡子。皇帝就依照他的話去做了一個八角亭,裝了鏡子,古時候是銅鏡,不是玻璃的。就請皇帝到裡面來站著,看到那個鏡子,皇帝自己身體的影子,一看,看不到盡頭,一個一個,看不到盡頭。然後國師就跟他講,從實際的這個例子去體會《華嚴經》講的重重無盡的概念。像有些比較特殊的鏡子,坐電梯有一些鏡子,我們人一站,自己這個人一排,看不到盡頭,那就是重重無盡,看不到盡頭。這是事實真相,就像我們看到鏡子一樣,看到我們自己一個人,怎麼那麼多,重重無盡。這是講事實真相,一微塵裡面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粒微塵,小到不能再小了。一微塵裡面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在一微塵裡面,這個我們想不透。微塵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這個微塵裡面怎麼能裝得下這些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這個我們實在是怎麼想也想不通。這個微塵裡面有無量的世界,所以叫微塵世界。你看微塵世界當中又有無量無邊的微塵世界,世界裡面又有無量的微塵,一一微塵又有無量無邊的世界,這樣重重無盡。就像我們在鏡子看到,我們一個人,怎麼看不到盡頭。所以事實真相是這樣,但是我們凡夫想不透。不要說我們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菩薩,他也不能入這個境界,但是聽佛講經,有這個概念。

  這個微塵世界,誰去過?普賢菩薩去過,十地菩薩、等覺菩薩他們常常去,進入微塵世界。微塵裡面有世界,世界裡面有如來,他去供佛,他去聞法,他到微塵世界裡面去度眾生,得大自在。每一個微塵、每一個毛端裡面,有虛空法界、有諸佛剎土,微觀世界裡面的諸佛剎土也有六道輪迴,那個六道裡面每一個眾生還各個都有毛端,毛端裡面又有十法界,這樣一重一重的,重重無盡。這是什麼?這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就是這樣,自性法爾如是。法爾如是,它就是這樣的,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微觀世界裡面有世界,那個世界跟外面的世界是一樣大的,微塵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一一微塵皆如是,一一毛端皆如是。我們細細去體會這個經上講的,我們現在當然是體會一個概念、一個彷彿,這個畢竟不是我們的境界,等我們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們就明白了,我們也能入這個境界。我們念佛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入這個境界。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法性佛所說。智眼能明此方便。】

  這是《華嚴經》上的一首偈子,第一句就是一即一切,『一切法門無盡海』,這個「海」是比喻,比喻廣大沒有邊際、其深沒有底,重重無盡,用大海來形容、來比喻,一切法門是無窮無盡的,像大海一樣沒有邊際、沒有底。『同會一法道場中』,這一法就是任何一法,隨便哪一樣。淨宗念佛道場,無論是一個人,無論是多數人,我們在一起共修,我們所修的確是非常簡單,執持名號,就是「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這是一法。不要小看這一法,「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這一法,這一法就包含所有無盡的法門,就在我們道場裡面,這無盡法門就在我們道場裡面。大家念佛,這句佛號含攝一切無盡海的佛法,就在我們這裡。佛講得不錯,一即一切,《金剛經》也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法。《華嚴經》代表全部佛法,《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求生淨土,變成《無量壽經》第一。《無量壽經》第六品最重要,第六品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最重要,第十八願是講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一念、十念就歸到這句佛號上面,搞到最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是說明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我們今天淨宗持名念佛,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歸到這裡來。

  『如是法性佛所說』,從相上講千差萬別,一切法門是從相上講;從性上講是一個,性只有一個,相很多,性相不二。這是佛在大經所說的話,誰能明白?法身大士,他們明白,為什麼?他有智眼。『智眼能明此方便』,「智眼」是法身大士,智慧的眼睛。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智能見事物故名眼。智慧能見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在十法界度眾生現什麼身,怎麼說法幫助眾生開悟,引導眾生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是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

  過去家師淨老跟方東美教授老師學哲學,方老師說:「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指家師一條路,「真正的佛法在經典」,學佛從經典裡面去學,不要在外面的形式上。所以從此之後,家師淨老他逛寺院就找經典來看,這樣入佛門。一生確實享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享受不是榮華富貴,而是心安理得。道理明白,心就安、就定,不再胡思亂想,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放下了,真正享受的是法喜充滿,佛法裡面有真正的快樂。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堂課就講到這裡。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