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悟主|緇門崇行錄淺述 第61-70集|悟道法師主講

緇門崇行錄淺述|悟道法師主講

🔹有些高僧大德,皇帝請他都不去的,而有些高僧大德,都是親近這些皇帝、高官,為什麼❓
🔹出家人如何「忠君之行」❓

緇門崇行錄淺述—說法悟主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集)  2021/8/3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70

  《緇門崇行錄淺述.忠君之行第五》。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忠君之行》,第一百三十七頁,我們從第一行:

  【說法悟主】

  小題目,就是講經說法讓君主覺悟。我們看下面的文:

  【齊僧稠,昌黎人,年二十八,投鉅鹿實公出家。】

  這一段是說這個公案發生的時代,也是在南朝齊國,在「南朝齊鄴西龍山雲門寺僧稠大師」,當時國家是齊國。在西龍山雲門寺有一個僧稠大師,他是『昌黎人』,昌黎就是這個法師的籍貫,昌黎就是現在河北省秦皇島下面的一個縣。『年二十八』,就是二十八歲,『投』就是皈投,去『鉅鹿』,「鉅鹿」是現在的河北邢台,在這個地方景明寺去拜僧實法師為師,就跟他剃度出家。這一段講僧稠法師他出家的因緣。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齊文宣徵之,不就;躬造焉,扶接入內,稠為論三界本空,國土亦爾,世相不常,及廣說四念處法。帝聞,驚悟流汗,因受菩薩戒,斷酒肉,放鷹鷂,去魚畋,禁天下屠殺;月六年三,敕民齋戒。】

  僧稠法師,古代這真的是高僧大德。我們看到這個公案,古代這些高僧大德,我們前面看到這些,像「清素之行」,皇帝請,他都不去的,他是不沾名聞利養,給我們示現這一方面。不沾染這些名聞利養,所以皇帝請,他推辭。給我們表演這個,就是不沾名利的,不是為了名利,不沾名利,出家人就是要修行。

  我們看到「忠君之行」,有一些高僧大德,他們都是親近這些皇帝、高官,都親近這些。這些人他是為了名利去親近嗎?不是,為了弘法利生,不是為個人的名利,這個我們要明白。去接觸這些高層的領導人,也是為了救國救民,現在講救全世界。就像我們淨老和尚一樣,你看這一、二十年來,在國際上跟各國在政界的領導人、宗教的領導人,跟他們交流、接觸,不是為了名利,為了弘法利生,為了這個世界能夠和平。不是為個人名利去攀緣,去提高自己的聲望,不是的,心裡的確不沾染這些,這些的確都放下了,為的就是普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大慈大悲。為什麼要去接觸這些高層的領導人?因為他有影響力。所以你度了一個國家的領導人,等於是度這個國家全國的人民,全國的人民都會受他影響,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也看到前面有「清素之行」,這裡又講到「忠君之行」,或許我們心裡多少有一點疑問,怎麼有一些法師都是親近高官、皇帝這些國家最高領導人?他們不是攀緣,不是為了個人名利,是為了救苦救難,弘法利生。

  從這個公案我們來看,『齊文宣徵之,不就』,就是南朝齊文宣帝下詔再三敦請僧稠法師,「赴建鄴教化群生,大師謝絕不去」。「不就」,就是他沒有接受邀請。「於是皇帝親自造訪大師」,就親自去請,派人去請他謝絕了,後來自己親自去請。親自去請,當然表示這個皇帝非常真心誠意,誠心誠意來邀請、來禮請,還扶著僧稠法師,迎接他進入內宮。皇帝這樣真心誠意來迎請,當然僧稠法師也受感動。『稠為論三界本空,國土亦爾,世相不常,及廣說四念處法。』僧稠法師為文宣帝講經說法,「論三界本空」,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本來是空幻的,我們這個世界是苦、空、無常、無我;國土也是因為妄想而成的,這個世界怎麼來的?我們妄想造成的。所以《楞嚴經》云:「因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這個世界,我們那個妄想,想出來的,所以都不是真的,世事無常。無常就是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真實的,都不是永恆的,都不停的在生滅、變化。「世相不常」,世間這些相,它不是恆常的,不常就不是永恆的,是無常的。「及廣說四念處法」,廣說就是給他細說,講得很詳細、很明白的意思,廣說四念處法。

  三十七道品前面的四念處,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我們也常常聽到。你要去觀察自身是不清淨的,我們這個身體不乾淨,每一天都是不淨流溢,大小便溺、流汗、眼淚、鼻涕、痰,這個身體所排泄出來的,都是不淨之物。所以第一個要觀身不淨,觀身不淨破身見,破我們執著身體這個見解。觀受是苦,我們在這個世間所有的享受都是苦,沒有快樂;快樂也是苦,是壞苦,不是真的快樂,《法華經》講三界統苦。觀心無常,我們觀察自己的心,無常變化的。《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已經過去了;說現在,現在馬上過去;未來,未來還沒到。無常!所以觀察我們現在這個心無常,無常是什麼?是妄心,妄心無常。真心,真心就是常,常就是它不變,永恆存在,不生不滅,真心。所以現在觀察,是觀察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這個妄心,這個妄心是無常。觀法無我,一切萬法,無我就是我不能去主宰。我想要年年十八歲辦不到,你自己這個身體,你自己就無法去主宰,所以這個身體也不是我的,是我所。身外之物,更不是我們的,只是暫時給我們支配使用而已,如果你去執著那是我的,那是錯了。連身體都是我所,身外之物還有我嗎?沒有。我的所有權,都是暫時的,不是真的。所以給他廣泛申論說明四念處。

  『帝聞,驚悟流汗,因受菩薩戒』。文宣帝聽了之後,「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人世間事實真相就是這樣,所以驚恐流汗,好像下雨一樣。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知道,這個文宣帝過去生也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他不會去請法師來給他講經說法,縱使聽了之後他也沒感覺。他有深厚的善根,遇到這個因緣,僧稠法師給他講解這些佛法,他聽了非常的感動,所以就依大師受菩薩戒。受菩薩戒,就『斷酒肉』,這個不容易,不喝酒、不吃肉,吃素。『放鷹鷂』,「鷹鷂」就是形狀像老鷹,體積比較小,去追捕那些魚的,去獵食的,就好像現在有人養一些獵鷹,專門在打獵的。『去魚畋』,這個「魚畋」就是去捕魚的魚網。這些等於說就是禁止殺生。『禁天下屠殺』,禁止殺生,提倡吃素、放生、戒殺。

  『月六年三,敕民齋戒。』每一年有三個月,就是正月,還有五月、九月,這個都算農曆的,這三個月叫長齋月,這三個月都戒殺、吃素,這是每一年有三個月,整個月都是戒殺、吃素。平常每一個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等六齋日,也要百姓持齋戒,就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非梵行、不飲酒、不塗飾香鬘、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大床、過午不食。提倡這個齋戒,所以每個月有六天,叫六齋。一般受菩薩戒,六齋日都受持八關齋戒。《地藏經》是講十齋日,這裡講六齋日。

  我們看僧稠法師,他度了一個皇帝,等於度全國的人了。他下了一個命令,下面文武百官到人民,各地方都要去執行他的政策。你看他度了一個皇帝,它這個效果多大!所以度一個皇帝,等於度全國的人民。所以我們看他也不是為了名利,也是請了好幾次他都不去,但是看到這個皇帝真有誠意,講了他會接受、他會聽,那一定要去幫助他。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這個也是「忠君之行」,對國家人民有利益,有這個因緣,就應當要去做。如果沒有這個因緣,也沒有辦法強求。但有這個因緣,你不做,也是不對的。所以從這個公案,我們可以體會到這方面,也是讓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現在跟一些政界人物往來,也是基於看到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在國際上,國內、國外跟這些政界高層的人接觸,主要是度他們,他地位愈高,他愈有影響力。所以我們讀了古代的這些高僧大德弘法利生的公案,我們要用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來,原理原則都是一樣的,只是時代不一樣,但是弘法利生這個目標都是一樣的。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太子請示法願國師,用歌舞奏樂供養佛菩薩,修這樣的福德怎麼樣❓
🔹如何做法會才不是只修一點人天福報❓

緇門崇行錄淺述—較論供養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九集)  2021/8/29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69

  《緇門崇行錄淺述.忠君之行第五》。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繼續來學習《緇門崇行錄淺述.忠君之行第五》,請大家翻開課本一百三十五頁,倒數第五行,從

  【較論供養】

  這裡看起。這個標題,『較』是比較,『論』就是評論,評論供養哪個比較殊勝。我們看下面這個文:

  【齊法願,穎川人。高帝事以師禮;武帝嗣興,亦盡禮敬。】

  這個公案發生在南朝。「齊正勝寺」,在《淺述》裡面,把這位法師他住的寺院,有註明在正勝寺的法願大師。這裡也介紹這位法師他是哪裡人?『穎川人』,「穎川」就是現在的河南中部。我們在台灣也看到傳統四合院有個堂號「穎川堂」,穎川堂就是姓陳的,也就是他的祖先來自河南中部。把這位法師他的籍貫給我們介紹出來,他是穎川人。『高帝事以師禮』,就是拜他為國師。這個國師就是我們現在講,像總統府的國策顧問一樣,皇帝有什麼事情都向他請教,請問他,他來指點。所以「事以師禮」,對法願法師非常的尊重。我們從這邊也可以知道,法願法師也不是普通的僧人,是高僧大德,所以能夠得到皇帝的器重,封他為國師。『武帝嗣興』,武帝是高帝的兒子,高帝退位以後,武帝繼承王位。繼承之後,對這位法願國師非常的禮敬,也是尊奉他為國師。

  【文惠太子嘗往寺問訊,謂願曰:】

  有一天,太子文惠到寺院裡面去問候法願國師,向他請示說:

  【葆吹清鐃以為供養,其福如何?】

  太子就說:我用歌舞、奏樂,各種音樂來供養佛菩薩,修這樣的福德怎麼樣?修這樣的福德殊勝不殊勝?問這個問題。法願國師就回答:

  【願對曰:昔菩薩八萬伎樂供佛,尚不如至心;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何足道哉?】

  法願國師就回答文惠太子問的這個問題,他說過去菩薩用八萬伎樂來供養佛。這個是太盛大了,像我們現在看到很大的樂團,幾百人的,這是『八萬伎樂』,八萬個人來奏樂、來供養佛。『尚不如至心』,還不如你至心清淨心來奉行佛法的功德,這個無法相比。你用八萬伎樂來供養佛,尚且不如以至誠清淨心來奉行佛法的功德,沒有這個功德殊勝。你今天才吹幾支竹管子,竹管子就是比如說笛子、簫,『牛皮』就是鼓,那個鼓都是牛皮做的,你那幾樣樂器又算什麼?菩薩那個八萬種伎樂都不如至心去修學佛法,你那幾樣樂器又算什麼?法願國師對太子講,最重要的,你還是要至心依照佛的教導,在生活當中去依教奉行,這才是真正的功德。這樣給他一個回答,讓文惠太子知道修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最殊勝的,關鍵就是至心。

  當然我們在大乘經,在《無量壽經》、在《地藏經》都有看到伎樂來供養佛菩薩。伎樂來供養,關鍵還是要至心,要修學佛法。你要懂得佛在經典上講的義理,能夠去依教奉行,這樣來供養是不一樣。如果是取一個耳目的娛樂,跟這個至心的修學佛法,當然不能相提並論。就是給它做一個校量,你看《地藏經》有講「校量布施功德品」,《金剛經》也有比較。所以最重要的要跟他講這樁事情,依教奉行才是真實的功德。

  下面我們翻到一百三十六頁,我們看第一行,這是蓮池大師對這個公案的一個讚歎。

  【贊曰:好佛事而昧佛理,糜費雖多,不越人天有漏之因耳。願公此言,豈獨覺世俗之迷,抑萬代沙門釋子之良藥也。】

  蓮池大師對這個公案,他有特別來讚歎,讚歎說「好做佛事」,喜歡做法會,這裡講「齋會、法會」。這個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現在信眾,大家喜歡做法會,所以參加法會的人最多,來聽經的人就很少,我們到世界各地看到的情況都是這樣的。這裡講辦齋會、法會,參加的人就很多。「而不明佛理,雖花費很多財力」,就是說如果你『好佛事而昧佛理』,只喜歡做法會,對於佛在經典上講的道理都不懂,不明白,辦一個法會要動用多少人力、財力、物力,花費很多,『不越人天有漏之因』,不過修一些人天有漏的福報。就是跟大眾結結法緣,修一點有漏的人天福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願公此言,豈獨覺世俗之迷』,法願國師他講的這一番話,不止去覺悟世俗這些迷惑佛理的人,『抑萬代沙門釋子之良藥』,而且是後世出家人的忠言良藥。

  現在出家人也都喜歡做佛事,不喜歡講經教學,喜歡做法會。做法會收入多、信眾多,大家喜歡參加;來聽經,小貓二、三隻,他也就沒有興趣了。那這個就本末倒置了。佛法是要教學,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一生為什麼提倡佛陀教育,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沒有辦什麼法會,統統是講經說法,教學,像學校上課一樣。現在是做法會、做經懺佛事為主要的,把講經教學、學習經教、學習戒定慧統統拋棄了,這樣頂多修一點人天有漏的福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明心見性、不能作佛,那這個就不是我們出家人的目的。所以看到這個,我們出家人要自己有所警覺,總是要認識我們出家為了什麼?要出生死家、出煩惱家、出三界家,這個才是真正出家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沒有定位清楚,我們怎麼修,做再多的事業,也都是六道輪迴的事情。輪迴心修的還是輪迴業,脫離不了生死輪迴,往生不了極樂世界,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要提醒自己,常常提醒,為什麼要出家?出家是為了什麼?時常要提醒自己。

  昨天來師也給我寫了一份他的想法,他是想念佛三年,能夠自在往生,除了有執事以外,就是要念佛。也難得他有這個道心,非常難得,但總是要如理如法的來修學,才能達到目標;不如理、不如法,當然就達不到我們的願望。這些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講得很清楚,我們多聽、多了解、多反省自己,這樣我們這一生就能夠達到往生極樂世界的目標。所以這個方面,大家也是要共同努力。我們做三時繫念,不是唱唱就算了,最重要還是要提醒我們修行。做法會也是提醒我們要修行的,不是熱鬧,做做法會,結結緣,這樣我們這一生又空過了。所以這個公案很值得我們出家人做為一個座右銘,蓮池大師講,這是以後千年、萬年出家人的良藥。

  好,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宋文帝想要持齋、不殺生,但他身為一國之主很難做到,求那跋摩法師教他怎麼做❓
🔹出家人主要學的是出世間法,為何也要通世間法、世故人情❓
🔹李老師有三樁事情不主動去勸人——吃素、受戒、出家,什麼原因❓

緇門崇行錄淺述—巧論齋戒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八集)  2021/8/2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68

  《緇門崇行錄淺述.忠君之行第五》。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一百三十二頁,倒數第五行:

  【巧論齋戒】

  我們看文:

  【宋求那跋摩,罽賓國王族也。元嘉八年達建業,帝問曰:「寡人欲持齋不殺,而身主國政,不獲從志,奈何?」】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也是發生在南北朝的時代,「高僧京師祇洹寺求那跋摩」,他是「印度罽賓國的王族出家」,出生在貴族。在中國「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跋摩大師來到建業」,『建業』就是現在的江蘇省南京市這個地方,當時宋文帝就問跋摩法師。宋文帝,我們從這個地方看,也知道他是信佛的,為什麼?因為他講『寡人欲持齋不殺』,他說我現在信佛了,也想要持齋,「持齋」就是過中不食,過中午就不吃了,不殺生,就是吃素了不殺生。『而身主國政,不獲從志』,想要吃素持齋,而且要禁止殺生,但是我身為一國之主,做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掌管全國的政治」,也受到種種的限制,無法如願以償的來持齋戒殺。提出這個問題,請問求那跋摩法師指教,該怎麼辦?我也很想這麼做,但是身為一國之主很難做到,不知道要該怎麼辦?下面:

  【對曰:「帝王所修與匹夫異,匹夫身踐名劣,應須剋己苦躬;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庶咸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勞力,則風雨時,寒暑調,百穀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如此不殺,戒亦至矣!寧在撤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後為弘濟耶?」】

  這個是求那跋摩法師回應,就是對宋文帝講,帝王的修行方法,就是他所行的,跟一般老百姓就不一樣了,因為你身分地位跟一般人民百姓不一樣。一般小人民百姓,身分低賤,名分低微,自然應該要「刻苦耐勞,勤儉修行」,所以要嚴持這些齋戒。「帝王擁有整個天下,掌管所有的百姓」,跟他們就不一樣了,你「只要說一句仁德的嘉言」,出言有益於全國人民的話,你就講一句話,你就有這個影響力,下面的文武百官這些官吏,全國的人民百姓,都會很歡喜的奉行,上下都和諧了。「行一仁政」,『布一善政』,就是說你去實行一個好的政策,『人神以和』,人跟神都和諧了,不但人,天地鬼神也都會有一些祥和的徵兆,人跟天地鬼神都和諧。所以你只要有一個好的政策,人神都高興,隨順。「雖然用刑而不濫殺生命」,雖然有這個刑罰,但是不會去濫殺無辜、去冤枉好人。「雖有征役」,征役就是征調人民來服勞役,來為國家做事、做工,還有徵稅、稅收,但是你有仁政,就不會去剝奪、壓榨人民的勞力,以及人民的權益。如果這樣來辦政治,「天下就風調雨順,寒熱適當,百穀茂長」,這個我們一般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樣的齋戒才是大齋戒,大功德啊!這種不殺生,可算受持不殺戒的極致啊!」你一個好的政策,一句好的話,在儒家也講「一言興邦」,你一句好的話,把整個國家興旺起來;一個好的政策,萬民受福,這種功德太大了。在高位的人,實在講,能夠修很大的福報,一般人他修不到,他沒有那個權位,沒有那個影響力。反過來,當然造罪業也非常重,一個錯誤的政策遺害萬民,那就是地獄業了。所以如果你這樣來施行仁政,「豈是單放棄吃半天的飯」,『撤半日之餐』就是晚上不吃,「保全一禽獸的生命」,豈是這個功德可以相比!這個就算是大慈大悲,大功德。所以不在於你不能持齋,做不到吃素,還要殺生吃肉。跋摩法師給他這樣的一個回答。

  【帝撫几嘆曰。】

  『撫几』,「几」就是桌子、茶几。宋文帝很讚歎說:

  【「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泥於近教,如法師所言,真可謂開悟明達,通天人之際矣!」敕有司供給,舉國宗奉。】

  文帝就拍案讚歎的說,「世俗人對深遠的佛理迷惑不清」,道理他講不清楚,「無從信奉」。為什麼世俗的人他沒有辦法來信奉佛教,依教奉行?就是這些道理沒有說明,沒講清楚,大家不曉得該怎麼修,「大都是出家人拘泥於出世法而疏於入世的教化」。這一點非常重要,出家人他拘泥、執著在出世間法,就疏忽掉世間法。

  所以我剛出家的時候,家師淨老和尚就跟我講,他說你現在出家了,出家人當然主要學的是出世間法,佛法,但是也要通世間法。世間法是什麼?人情世故都要通,你才能弘法利生,這些世俗的人他才樂意來接受。如果你只通出世間法,不通世間法,沒有辦法弘法利生,只能自己自了,做不到弘法利生。如果你要發大乘心,自利利他,必定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因為這個就是講人情世故。所以台中蓮社雪廬老人講《常禮舉要》、講《論語》,特別給蓮友強調人情世故。你懂人情世故,你才能辦事;你不懂人情世故,你就辦不了事,處處妨礙,處處障礙,這個就是不懂禮。你看《常禮舉要》講的,禮它的精神就是通達世故人情。

  這段就是通達世故人情,他現在這個地位,他很難做到,但是他又很想學佛,怎麼辦?如果跋摩法師跟他講不行,你一定要吃素、要持齋,不能殺生,恐怕宋文帝他就做不到,他這樣很難接受,那我只好放棄學佛,我就不學了。你不是把他得度的因緣中斷了嗎?而且你中斷他一個人,影響多大?他一個人影響全國,那個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就是一般人民百姓,你可以勸他你要持齋戒殺。實在講,一般人他還沒有深入,也不勸。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台中蓮社李老師他三不勸,他有三樁事情不主動去勸人,第一個不勸人家吃素,一般社會上人都吃肉,第一個不勸人家吃素;第二個不勸人家去受戒;第三不勸人家出家,這個三不勸。歡迎你來聽經,聽經歡迎。為什麼不主動勸人家吃素?因為剛初學的人他還沒有吃素,對吃素的觀念他還不明白,你就勸他你要吃素,進入佛教你要吃素,如果他還做不到,他可能他就不願來接觸,就沒有辦法來學佛了,因為他現在吃素吃不來。你要勸他受戒,他可能就跑掉了,他說現在我做不到,這個以後再說。你勸他出家,那更不得了,出了家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嚇都把他嚇跑了。所以不要說這些國王、大臣,做大官的,就是一般的人,李老師都三不勸。但是歡迎你來聽經,經,道理你聽明白了,吃素也是你的事情,你自己知道吃素有什麼好處,持戒不殺生有什麼好處,出家好處更殊勝,那是你的事情了。所以李老師他負責把經教講清楚、說明白,聽明白了,那就是個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自動自發,你願意吃素、持齋、持戒、出家,都是個人的事情,他不主動去勸。所以跟李老師學的人很多,來接觸佛法、接觸傳統文化的很多,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特別我們出家人,也是要學習求那跋摩法師,這個叫做善巧方便,這個叫做通達世故人情。這一條就是世故人情。宋文帝說,都是這些出家人他拘泥在出世法,對入世的這種教化他就疏忽了,就沒有了,所以佛法就很難去推廣。如果所有出家人都像你這樣講,你「實在是一個開悟明達」,解行都通達的高僧,堪作天人師。於是宋文帝就命令掌管的官吏供養跋摩法師,全國的人民都對他崇拜供奉。這個法師,高僧大德,他不是求個人的名利,他這些統統沒有,為的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利益眾生。你度一個國家領導人,你等於度這個國家全部的人,因為他有影響力。所以以前我們淨老和尚也勸馬總統,他說我講經,你只要坐在第一排第一個,就不一樣了。結果我們遺撼的,馬總統沒有去聽老和尚講經,不然這個歷史會留記錄的,對後續的那種影響面就不一樣,你給後面的領導人也做一個示範、榜樣,就不一樣。這個就是世故人情。所以出家不能說世間法就不需要了,不是這樣的,要懂得善巧方便。我們看蓮池大師的讚:

  【贊曰:「帝王之不信佛法,非獨不信者之過,亦論佛法者未盡其妙也。如求那者,義正而語圓,辭善巧而不叛於道,真佛法、世法,通融不礙者矣!雖古良諫議何以加此?彼世僧局偏見而自謂持正,不知使人主不欲親近緇流者,正為此等輩也。神龍變化,非蚯蚓所知,其是之謂歟?」】

  蓮池大師對這個公案非常讚歎,蓮池大師說,「帝王所以不信佛法,不獨是帝王本身的過錯」,也不是只有他這一方面的過錯,「實在也是講論佛法的人」,你在闡述佛法不能完全闡述發揮佛法的奧妙、圓融。這也是出家人、弘法的人這方面的問題,不是只有帝王本身的問題,這方面也有問題,你怎麼勸他的?你怎麼跟他講的?像求那跋摩法師,他這樣來談論佛法,「道理正確而說法圓融委婉,言辭善巧而不違背正理」,他沒有違背佛法,也隨順世間法,「才是真正融通佛法和世法而不相妨礙的人啊!」就是世法、佛法都要融通,才沒有障礙。「就是古代賢良的諫議大夫,也不過如此。」賢良的大夫,就是懂得勸諫君王的這些大夫,他諫議的言辭善巧方便。這個我們在聽蔡老師的《群書治要》也講過,你對上面的勸諫,你要讓他很樂意能夠來接受。你對他的勸導,講話怎麼講,道理怎麼去分析,怎樣講可以圓融,這個就很關鍵,你才能夠勸導,他才能接受。如果你講得很直、很衝,他一聽,下面統統聽不下去了,就幫不上忙,這個就產生障礙了。

  這個是古代的,現在我們看老和尚,你看他跟各國的領導人他怎麼接觸、怎麼交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有各宗教的這些領導,你看他怎麼講,他也是活生生表演給我們看,大家聽了都很樂意接受,所以才能團結宗教。在新加坡團結宗教、在澳洲圖文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就是說佛法跟世法,人情世故都通達。不然一般的法師他做不到,他只是說佛法就是這樣,沒有妥協的餘地,那大家彼此就不能交流了。所以蓮池大師讚歎,以前賢良的諫議大夫,向皇帝諫議的,這些很會勸諫的大夫也不過是如此,也不能超過跋摩法師。「那些固執偏見而自謂秉持正道的世俗僧,他們不知道帝王的不願親近出家人的原因」,『緇流』就是出家人。為什麼看到出家人,大家都敬而遠之,那是什麼原因?看到出家人要吃素,這個我現在做不到,不殺生也做不到,所以大家害怕了,不敢來了。「正是因為他們這種人啊!」就是說這種世俗僧,他對佛法、世法不通達,所以他弘法就會有障礙。

  下面是引用比喻,「神龍的變化」,神龍變化莫測,一般蚯蚓牠怎麼會知道。用這個形容比喻真正的高僧,他的境界、他的善巧方便,不是一般世俗的僧人他所能夠理解的,就像神龍那麼大的變化,那隻蚯蚓牠怎麼會知道。「正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老和尚當時在新加坡跟其他宗教往來,佛教也有寺院就抗議,為什麼去幫助其他宗教?還寫了文章,後來被新加坡政府制止了。新加坡政府它正需要這一塊,它怕的就是種族太多,它就有矛盾,會衝突,宗教不一樣,常常在打架,這個國家是最怕的。現在我們老和尚替它做這個事情,它歡喜得不得了,所以那個寺院提出來,馬上被政府制止,不能破壞團結。這是古代的,現代我們老和尚就是表演這樣給我們看。我們現在看看當代佛教界這些大法師,能夠跟其他宗教這麼和諧往來,跟各國領導人這麼密切、深入的交流,實在也不多了,這些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所以我們現在有機會遇到做官的、做國王的,我們就是要懂得怎麼去跟他說法,讓他能夠接受,你先不要去要求他你要吃什麼,如果他自己想要吃素當然可以,人情世故。像我們到日本去,日本的出家人他也沒吃素,所以我們到京都去,跟中西隨功法師,我是叫素的吃,他叫炸雞腿,我說沒關係,你吃你的。你吃你的,我吃我的,都可以。甚至有時候不方便,他們吃葷,他們只有準備肉,你也要吃。所以早年我們淨老和尚跟道安法師,他們組一個團去日本訪問,日本人他沒有吃素,他準備的都是魚、肉,那你不能特別叫他去給你弄素的。後來道安法師就講,說你們如果還可以吃得下的就吃,當然你吃了會反胃的,你就挑著旁邊的菜吃了。就是說禮貌上我們也不能失禮,人家辦這些,你統統不吃,他也會很難過,好像他做得不好。那個時候好像剛剛台灣佛教界跟日本交流,彼此還不是很了解。現在日本慢慢也有在吃素了,慢慢也有,但是它那個吃素的還是不普遍。所以這些方面我們就是入境隨俗,《常禮舉要》講這是人情世故,這樣我們就不會去造成人家的困擾;讓人家歡喜,樂意來跟我們交流,我們才能藉這個機會把佛法弘揚出去。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佛不許佛弟子顯神通,為什麼佛圖澄大師對趙王石勒顯神通❓
🔹為何那麼多聖賢僧出現在亂世❓

緇門崇行錄淺述—規諫殺戮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七集)  2021/8/2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67

  《緇門崇行錄淺述.忠君之行第五》。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一百三十頁,從第四行:

  【規諫殺戮】

  從這個地方往下看,我們看下面這個文:

  【晉佛圖澄,以石勒好殺,乃詣勒。勒問:「佛道有何靈驗?」】

  這段是「忠君之行」,『規諫殺戮』。「規」就是規過,「諫」叫勸諫,下對上,對上面的領導人勸諫,就是勸他改過,他有什麼過失,勸他改過來,下對上叫諫,就勸諫,規過勸諫。這個是發生在晉朝鄴中竺佛圖澄大師,因後趙王石勒好殺,趙王石勒喜歡殺人,不但殺生,還殺人,古時候在上位的領導人如果好殺,人民就生靈塗炭。佛圖澄大師他很慈悲,『詣勒』,「詣」就是去石勒那裡,就是去趙王石勒那個地方,就去見他、去拜見。這個「勒」就是石勒,就問他,『佛道有何靈驗』?你這個佛教有什麼道法,有什麼靈驗?

  【澄知勒不達深理,宜先動以道術,乃取缽盛水,燒香咒之。須臾,生青蓮花,勒信服。】

  佛圖澄知道石勒王他不通達佛教甚深的道理,這些義理他不通達,你跟他講經說法,他也聽不懂,他也聽不進去。你跟他講因果報應,他也不會接受。他最在乎的就是說,你有什麼靈驗?顯示一下給我看,他是注重這個。所以這個佛圖澄,當然也不是一般的僧人,不是一般的出家人,那是一個得道高僧。所以他就要度趙王石勒,要度他,他就顯個神通,就是把缽去裝一點水,顯一些神通來感動他的心。所以這個缽裝一些水,就燒香念咒,不久那個缽就生出一朵青蓮花出來。這個趙王石勒看到對上面的領導人勸諫,就是勸他改過,他就相信,他就服了,服了這個時候再勸他。

  在佛教,佛陀時代一般修行得道的弟子都有神通,證阿羅漢果,六種神通都有。如果初果、二果、三果,這個前面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到三果,他就有五種神通了;證到四果,就有漏盡通。所以這位佛圖澄大師,根據經典講的,他最起碼是三果,三果以上的聖人,因為他有神足通。在佛的規定是不許佛弟子顯神通的,佛有時候也顯神通,他的對象不是一般人,對象就是國王大臣,國家的領導,這個對象有顯神通。在古印度佛在世的時候,都有這些例子,其餘的人,佛陀不允許佛弟子顯神通。佛主要是講經說法,不輕易顯神通,因為魔也有神通,那佛也顯神通,魔也顯神通,到時候一般人他也看不懂,把魔當作佛了,所以佛不允許。講經說法,魔就沒辦法了。所以用神通做佛事,他是有選擇對象的,不是對所有的人都顯神通,特別對國王大臣。中國佛教在漢朝傳到中國,那個時候摩騰、竺法蘭這兩位高僧有顯神通,跟道士在比賽、鬥法,那個是給皇帝看的,皇帝看了就接受了,他就來護法了,這樣佛法它才能夠在這個地方弘揚。所以這點在這裡也附帶做個說明。

  趙王石勒他接受了,這個時候就可以勸他了。

  【澄因諫曰:「夫王者,德化洽於宇內,則四靈表瑞;政敝道消,則慧孛見於上。恆象著見,休咎隨行,斯古今之常徵,天人之明誡也。」】

  佛圖澄就勸諫趙王,『夫王者』,「王」就是一個統治領導者。『德化洽於宇內』,「德化」就是做國王的人要有德政,力行仁政,德政,「力行仁政,德澤布於四海」,就會出現很多瑞相,這些瑞相,像出現「神龍」,這裡註解有講,「瑞鳳、麒麟、靈龜」,這四種靈物出現,表示這個國家吉祥昌隆,國運亨通,這個講仁政。「若為政不仁,橫行無道」,為政不仁就是不以這種道德仁義來施政,橫行無道,橫行就是無理,特別是亂殺人,這樣「天上就出現慧星、孛星等妖星」,慧孛二星,孛星也是慧星的一種,這在星象裡面講,天上如果出現這個星,「顯示天下災亂將起」,就有災難,災難要發生了,「國運不祥」,國家的國運就不吉祥,因為有妖星出現了。「星象既然明顯地示現,吉凶福禍隨即而來」,這個都是一種感應,「善得善報,惡得惡報,這是古往今來」,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有這個徵兆。所以吉凶未至先有兆,吉祥的事情還沒有到,它事先有個預兆,如果是祥瑞的預兆,那後面一定有吉祥的事情會出現;後面有不好的事情、有災難發生,事先也會有徵兆,就是像惡星,或者很多異相,不尋常的現象,它出現了,那就可以預測後面將有災難要發生,這個就是徵兆。那一個國家是這樣,從整個國家、整個世界,到一個團體、一個家庭,到自己個人,都是同樣一個道理。

  現在我們看到整個世界災難這麼多,你看新冠狀肺炎的病毒感染全球。最近這些年我們看很多,特別是外國的,他們就做了很多報導,還有用錄像、錄影去拍攝,你看南北極冰川急速的融化,氣候不正常,這個就是妖星、孛星,空氣污染。國與國之間競爭、鬥爭、戰爭,你看最近中東地區,阿富汗又是戰亂連年,到現在還沒完沒了,製造很多難民。這個就是國家與國家都自私自利,都求自己的利益,不管其他國家的利益,互相競爭、鬥爭、戰爭,造成整個世界的動亂不安。這個是什麼?關鍵都是在人沒有施行仁政,都是自私自利的,沒有施行仁政,所以感得這個世界這麼多災難。

  這是古代,每個朝代它都有興衰、治亂,治就是比較安定,治理得好,亂就是動亂不安,都有,關鍵都是在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古往今來常有的一些徵兆。這是『天人之明誡也』,「天人」就是天地間,它很明顯的來警誡人類,特別國家的領導人,關鍵人物,他一個政策不對,不但全國遭殃,現在全世界都遭殃。佛圖澄勸趙王石勒,勸他不要再亂殺人了,你要施行仁政,他也聽進去了,他接受了。

  【勒甚悅焉。】

  石勒就很歡喜。

  【應被誅戮蒙救濟者甚眾。】

  原來都準備被殺的那些人,統統被釋放了,所以這個佛圖澄救了很多人,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個就是出家人對國家的盡忠,勸諫是盡忠,盡到他的責任。所以出家人不是說就不忠不孝,前面講孝親,這裡講忠君,還是關心國家。

  下面是蓮池大師的讚歎,對這個公案的讚歎:

  【贊曰:「嘗怪南北朝多高僧,賢聖出興,不於平世而於亂世者,何也?】

  蓮池大師就讚歎南北朝這個時候出了很多高僧,你看達摩祖師也是這個時候到中國來,還有寶誌公禪師,所以這個很多高僧,佛圖澄那也是其中一位。所以『賢聖出興』,南北朝是一個亂世,就像每個地方都有割據,不統一,也常常有戰事、戰爭發生。這個時候聖賢僧特別多,出現在這個時代,聖賢僧為什麼不在太平盛世出現,而選擇在這種亂世出現這麼多?『何也』,「何也」就是說什麼緣故,為什麼都在亂世出現這些高僧?為什麼不在太平盛世來出現?

  【良以運厄時艱,民窮物苦,大悲救濟正在斯時耳。】

  蓮池大師就把這個原因說出來了。『良以運厄時艱』,「運厄時艱」就是因為世運艱難危困,人民很窮,物質很缺乏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多災多難,這個時候是正需要佛菩薩大慈大悲來救苦救難,所以這個時候才會出現這麼多的聖賢僧,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藥因救病出金瓶』者非耶?」】

  這個藥,是因為要救疾病,才從這個金子的瓶子裡面把藥倒出來,倒出來救人,佛菩薩應世是跟治病一樣,因為這個疾病,才把那個藥拿出來。所以佛菩薩出現在世間,主要是對治眾生種種的疾病,佛為無上醫王,對治種種的疾病。所以這一則是「忠君之行」,這是「規諫殺戮」。

  好,這則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簡文帝請教曠法師,妖星出現,怎麼去化解❓
🔹為何古時候想剃度出家,要先考試、審核很嚴格❓

緇門崇行錄淺述—勸善弭災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六集)  2021/8/1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66

  《緇門崇行錄淺述.忠君之行第五》。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一百二十九頁,我們從第六行:

  【勸善弭災】

  這個標題看起。往下看這個文:

  【晉法曠,簡文帝詔問起居,并諮以妖星,請曠為力。曠答詔曰:「景公修德,妖星移次。願陛下勤修德政以塞天譴;貧道必當盡誠。」乃與弟子齋懺,俄而星滅。】

  這個公案是勸善,勸皇帝要斷惡修善,災難它就化解了,災難就解除了。這是發生在晉朝,在晉朝潛青山竺法曠法師,《淺述》這邊有註明,「於潛青山竺法曠」這位法師。有一天晉朝的簡文帝,下個詔書問候他說,「起居安樂否?」古代出家的法師,都是有很深的道德學問,跟我們現代是不一樣。以前愈早那個時代,出家就愈不容易,條件很高。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過去要出家,要考試的。這個考試制度是到清朝順治皇帝那個時候才廢除,之前都要考試。出家人不但要有在家的學問,在家的學問要達到進士這樣的一個標準,一般世俗的人能考上進士,那就很不得了了,有的人他一輩子考不上,考個秀才。不但要有進士的條件,而且還要通佛法,就是世間法要考,佛法也要考,皇帝親自監考。所以愈早期的出家眾,他的水平就愈高,皇帝為什麼要這麼嚴格來審核?大家都知道這個歷史,佛教是漢明帝永平十年派國家的使節去西域請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把佛法正式傳到中國來。你想想看,國家派大使親自去迎請,所以請過來的都是國師,國家的老師,也等於說就是皇帝的老師。皇帝,我要拜你做老師,你的學問那不能是像一般的,不但世間法要通,佛法當然也一定要通,通過世間法、出世間法的考試,他才發個度牒給你。我們現在講批文,你可以去出家了,你夠資格當我老師了。你要拿著這個度牒去哪一間寺院,你自己去找,找你有緣的師父去剃度。所以古時候要度牒,現在都不用了,現在只有戒牒,沒有度牒。以前要剃度,都這麼慎重。不像我們現在兩三下頭都光光了,以前剃度是很隆重、很慎重的。所以順治皇帝廢除這個考試制度,出家人的素質一直下降,到現在什麼地痞流氓統統可以出家了,讓社會大眾瞧不起。印光大師在《文鈔》對這個事情,順治皇帝做的這件事情,他很大的批評。

  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你看國師就等於現在國策顧問一樣,國家有什麼重要政策,請教他。『簡文帝詔問起居』,你看,皇帝對他很禮遇,先問候,你現在生活怎麼樣,身體好不好?問候,這個是禮貌性的。『并諮』,這個就是諮詢,諮詢就是商量、詢問,就是跟他請教,我們現在講請教。『諮以妖星』,「妖星」就是說天象出現怪異的星象出來,天上有出現妖星出來,就表示有災難。所以現在這個災難這麼多,我們現在地球上災難這麼多,那個妖星很多出來。這個印度神童,他就一直在講什麼星位、什麼星位。在古代講的,位子不對了,妖星出現,就預測地球上會有災難,國家會有災難,這個不是迷信。你看印度神童他發表那些,你再去對照一下,真的是這樣。所以簡文帝就『請曠』,這個曠法師,『為力』,為他來盡一點力。現在出現這個妖星,上天會降災禍,怎麼辦?這個事情怎麼去化解?就請問他。

  『曠答詔曰』,法曠法師回答簡文帝的詔書,就舉出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齊國齊景公,『景公修德,妖星移次』。齊景公施行仁政,天上有出現妖星,他施行仁政。仁政就是好的政策,符合倫理道德因果,這個好的政策,這個叫仁政。施行仁政,「積陰德」。一個國家,一個政策對了,全國人民都受到恩惠;一個決策錯了,一個政策錯了,全國人民就遭殃了。所以施行仁政,萬民都受福,當然是修善,這大善事!《了凡四訓》講,一個政策對了,萬民受福,他一萬件善事就完成了,以前三千件善事要做十幾年、要做三年,現在就一個政策。所以在高位的人,他一個政策對了,他累積的善也很大、很多,而且很快,關鍵在一個政策對不對。所以施行仁政,這個就是好的政策。本來出現妖星,齊景公施行仁政,把這些不好的政策都修改過來,變成好的政策,災難就沒有了。「但願陛下也勤修德政」,曠法師也勸簡文帝效法齊景公,勤修德政,把一些不好的政策修改過來,施行仁義道德,來防止上天的譴責還有降災禍。就是我們佛門常講,勸他斷惡修善。如果皇帝願意這麼做,來施行仁政,「貧衲」,就是貧僧,一定盡心盡力為這個消災免難來祈福、來祈禱。簡文帝也願意配合,『乃與弟子齋懺,俄而星滅』。這個「俄」就是很快的,妖星就沒有了。

  因此消災祈福,也就是說,你要消災祈福,你也要斷惡修善,你不能一直在造惡業,然後一方面求佛菩薩來降福,那沒有感應。佛菩薩是教人要斷惡修善,才會有感應。如果簡文帝不聽他的,一些錯誤的政策,他也不願意改,不要施行這些仁政,這個曠法師給他祈福也沒用,也沒有感應。所以關鍵還是在斷惡修善。因為災難是造惡業感召來的,所以你要把感召災難這個因,你先把它停止下來,然後修善積德,感召吉星出現,你的災難就化解了。這樣來祈求佛菩薩、神明保佑,才會有感應。你要這麼做,自助則天助。你自己不這麼做,天想幫忙也幫不上忙;佛菩薩在加持,你接收不到,你有障礙,不是沒有加持,關鍵還是要反省自己。

  這也算是「忠君之行」,忠就是勸,勸諫,你要斷惡修善,然後我們來給你祈福。像我們現在做百七繫念法會,如果政府願意施行這些仁政,把那些不好的政策改過來,我們來祈福,那個效果就不一樣,災難很快就消掉。全世界的人如果都施行仁政,斷惡修善,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一直造惡業,不要去侵佔別人、貪瞋痴慢,修善,不管哪個宗教祈禱,都有效,都有感應。關鍵還是在人心,你善不善?人心善,感應善的;不善的,感應不善的。所以我們現在做百七繫念,同樣一個道理。所以我常常講,如果政府、社會大眾,大家能接受佛的教誨,那我們來做這些繫念,那個效果就不一樣了,什麼災難都化解了。政府不願意這麼做,他也不知道這麼做,他也不能接受,那我們做,總是盡心盡力,幫忙減輕一點,這個效果肯定有。關鍵還是在我們自己的一個信心,從自己先做起。當然要得到好的效果,國家,總統他來帶頭,那這個影響力、效果就肯定不一樣,施行仁政,這樣來祈禱,必定有感應。可惜現代的人他不相信這個,他相信科學,相信疫苗,不相這一套。所以那個印度神童也講了很多,都不依照傳統的方式來化解。神童講得沒錯,他說現在疫苗愈發展,病毒變種愈多。現在變了四種,後面還會不會再變,我們也不知道。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自己先要了解、明白。

  好,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吳王請康僧會法師講善惡報應,法師如何說明❓

緇門崇行錄淺述—開陳報應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五集)  2021/8/15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65

  《緇門崇行錄淺述.忠君之行第五》。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忠君之行第五》,一百二十七頁,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忠君之行第五】

  這是第五個單元,講忠君,前面講「清素之行」、「嚴正之行」、「尊師之行」、「孝親之行」,我們進入到忠君。我們看到蓮池大師這樣的一個排列,忠孝,所以他排列的順序也有他的用意。所以忠孝,這個是根本,所謂忠孝節義,這是根本。前面我們學習到「孝親之行」,在我們中國講,「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他在家能盡孝,他才能為國家盡忠;如果不能盡孝,他就不能盡忠,所以忠臣都是出自於孝子之門。你看歷史上有名的忠臣都是至孝,像宋朝的岳飛、文天祥,你看岳飛他母親在他背上寫「精忠報國」,所以他一生對國家就是忠心報國。

  好,我們看第一個公案:

  【開陳報應】

  『開陳報應』,這個「開」我們一般講開示,「陳」是陳述、說明,就是來分析、來說明、來陳述善惡報應的理論跟事實。我們看這個文:

  【吳僧會,吳主皓召而問曰:「佛言善惡報應,可得聞乎?」對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則赤鳥翔,壽星見;以仁慈育萬民,則醴泉冽,嘉禾出。善既有應,惡亦如之。故為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為惡於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餘慶,詩美求福不回;雖周孔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皓曰:「周孔既明,何用佛教?」對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概;佛教不止淺言,故備陳其詳。聖人惟恐善之不多,陛下以為嫌何也?」皓深然之。】

  這個公案,《淺述》裡面也有解釋,這個『吳』就是三國末期「魏吳國」。這個「吳」大概是現在江蘇這一帶,吳國。我們讀過歷史都知道,這個吳是三國之一。「吳國建業建初寺康僧會法師」,古代的法師都是皇帝聘請為國師,「有一天吳王」,吳國國王「皓」,他的名叫皓,召見他,就問他說,你可不可以說一些佛法有關善惡報應的道理給我聽一聽?『可得聞乎』,可以不可以講一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道理給我聽一聽?

  『對曰』,「對曰」就是康僧會法師就回答,「英明的君主用孝順和慈悲來治理天下,則紅色鳥飛翔」,英明的君主就是賢君、明君,明君用孝跟慈來治天下,這個都有感應,紅色的鳥就來飛翔了。紅色在中國代表吉祥。「如《史記》載武王渡河,有火自上復下,至於王座,流為烏鳥,其色赤,其聲魄。」這個是《史記》上記載,周武王渡河,有這樣的一個瑞相,赤色的鳥(赤色是紅色)在那邊飛翔。「壽星出現」,在《史記.封禪書壽星祠注》上講,壽星就是南極老人星,我們一般講南極仙翁。這個我們也常常看到,它是代表壽星,看到這個,天下就安樂。「用仁愛和慈悲來教養萬民,則地上湧出甘泉,甜美清涼。」甘泉就是甜酒,這個『醴』旁邊有個酒,「醴」是甜的酒;「冽」是寒冷、清涼的意思。

  『善既有應,惡亦如之。』作善有這樣的報應,但反過來,惡也是有報應。『故為惡於隱,鬼得而誅之。』就是為惡,人家看不到的地方,這個就是隱惡,人家不知道的,暗中造的惡業。人看不到,人不能去處罰,但是陰間有鬼神在處罰。陰間鬼神記錄,這個我們在《太上感應篇》看到很清楚,天地有司過之神。這個司過之神,實在講,隱惡,人不知道,鬼神得而誅之,就是司過之神他會記過,會減算,扣掉福祿、壽命,折福。『為惡於顯,人得而誅之。』為惡很明顯的,有世間的法律去制裁。實在講,不管是隱惡、顯惡,鬼神都有記錄;為惡顯,人可以去誅殺、去處罰,陰間鬼神還是有記過。『易稱積善餘慶,詩美求福不回。』《易經》這句我們常常聽,「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詩經》上也褒揚君子求福要為善行正,不可走邪惡的路徑」,這是《詩經》上說的。這個是康僧會這個出家法師來回答吳王他問的這個事情,善惡報應這樁事情。

  『皓曰』,吳王就回答,『周孔既明,何用佛教?』你引用的都是周公、孔子講的,儒家都已經把這個善惡報應的道理都說明白了,何必要有佛教再來解釋?那已經有了。下面是康僧會法師又回答,『對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概』,就是講善惡報應,周公、孔子,儒家沒有講得很深入、很詳細,所以「略示其概」,大略提出大概,像《易經》講的大概,沒有很深入的來說明。『佛教不止淺言,故備陳其詳。』佛教不止講得很淺,而且都很具備來陳述,很詳細的說明善惡報應。特別儒跟道講的都是現前這一世的善惡報應,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一生、這一世的,他沒有講到過去世、沒有講到未來世,就講現前這一生的。我們看《感應篇》、看《易經》,都講到現前這一生的,講得比較淺,比較沒有深入,而且沒有佛教講得這麼詳細,佛教講三世,六道輪迴,這個就深入了,很詳細,這樣才圓滿。也就是說,善惡因果報應,如果沒有佛教來做補充說明,大家還是有疑惑,不圓滿。像我們現在講命運大家不一樣,如果你只是看眼前這一生,那很不公平,為什麼會這樣?如果你講三世因果,那你這一生的果報,你過去世造的業因,過去善修得多,這一生就得榮華富貴;過去生沒修,這一生貧窮下賤,你不能怪別人。所以講到過去生、現在生。所以在佛教有一句話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過去生我們造什麼因,那我們這一生的遭遇就是了,這一生的果報是過去生造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知道來生的果報是什麼,我們現在這一生所作所為就是了,看你造什麼因,造善因多還是惡因多,就是將來、來生來世的果報。『聖人惟恐善之不多,陛下以為嫌,何也?』聖人唯恐這個善講得不夠多、不詳細,大家不明白,「陛下」,就是對吳王講,以為這個嫌太多了,還嫌這個講得太詳細了,這為什麼?不是愈詳細愈好嗎?為什麼又嫌講那麼詳細、那麼多?『皓深然之』,「皓」就是吳王,他就深以為然,他也就樂意接受了,表示贊同。

  好,這一條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出家父母反拜」,是指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反拜其子嗎❓
🔹哪三個原因,讓世人誤會出家就是不孝、出家人心目中沒有父母❓

緇門崇行錄淺述—出家父母還拜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四集)  2021/8/9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64

  《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一百二十一頁,從第三行:

  【出家父母反拜】

  我們往下面看:

  【予作正訛集,謂反者還也。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還其禮。非反拜其子也。】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開頭,蓮池大師講,『予作正訛集』,這個「正」是正確的,「訛」是不正確的。作這個書就是把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做法,給它導正過來。這裡講『出家父母反拜』,就是說兒子出家了,父母就要向兒子頂禮;在家的時候兒子要拜父母,兒子如果出家了,父母反過來要拜兒子,不再受兒子的禮拜,蓮池大師講這是錯誤的,所以他寫了《正訛集》。『謂反者還也』,「反」這個字它是還,不是反。反就是反過來,「還」就是說還回,還回就是我們現在講回禮。比如說出家的兒子見到父母,向父母頂禮,父母如果學佛的他就不行,你現在是出家人,你是僧寶,所以父母再還禮,是這個意思。不是說父母看到兒子出家了,反過來要拜兒子,不受兒子禮拜了,不是這個意思。所以『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還其禮』,就是說兒子出家了拜父母,父母再還禮,還禮就是再向兒子來拜。『非反拜其子也』,不是說兒子出家了,父母要反過來向兒子頂禮,不是那個意思。所以這個地方,蓮池大師做一個《正訛集》,就是說哪個是正確的。所以「反」這個字是還的意思,不是反過來那個意思,是還禮,好像人家給我們行個鞠躬,我們還個禮,就是這個意思。兒子出家了向父母頂禮,父母反過來回禮,再向兒子頂禮,這個叫還,不是反。蓮池大師做這個《正訛集》,他說:

  【一僧忿然曰。】

  『一僧』,就是有一個出家人看到、聽到了,就找蓮池大師,『忿然』就是他很生氣,他就舉出經典,他也引經據典。

  【法華經言:大通智勝如來,既成佛已,其父輪王向之頂禮,是反拜其子,佛有明訓,因刻之經末。】

  這個出家人就很生氣,他就引經據典,說《妙法蓮華經》這個經文裡面有講到,『大通智勝如來』他成佛了,他的父親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當然還是在六道裡面,但是是大通智勝如來的父親,所以『其父輪王向之頂禮』,他的父親就向他這個兒子大通智勝如來頂禮。『是反拜其子』,這個經典很明白,是父親反過來要向兒子頂禮,怎麼說不是反拜其子?他就質問這個問題,說『佛有明訓,因刻之經末』,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刻之經末」就是寫在經典後面這一段,這個有依據。下面是蓮池大師的回答:

  【予合掌云:「汝號什麼如來?」僧謝不敢。】

  蓮池大師也很幽默,他說現在你是什麼如來?你成佛了嗎?這個出家人聽到這麼一問,說不敢不敢,還沒有成佛。

  【又問:「汝既未是如來,垂成正覺否?」僧又謝不敢。】

  蓮池大師又問,你既然還不是如來,那你『垂成正覺』了嗎?「垂成正覺」就好像等覺菩薩,你是快接近成佛了嗎?你不是如來,那你是等覺菩薩嗎?他又說不敢,他也還沒有到等覺菩薩。

  【予謂曰:「既不敢,且待汝垂成正覺,更端坐十劫,實受大通如來位,納父母拜未晚。汝今是僧,未是佛也。佛為僧立法,不為佛立法也。且世人謗佛無父無君,吾為此懼,正其訛謬,息世譏嫌,冀正法久住,汝何為不畏口業,甘心乎獅子蟲也?悲乎!」】

  蓮池大師又講,你既然不敢稱你是如來,或者是已經快成如來、等覺菩薩了。等到你將來成正覺,『端坐十劫』,實際上像大通智勝如來這樣,那個時候你再接受父母給你頂禮、給你拜,還不晚。你現在是僧,還不是佛,所以『未是佛也』。『佛為僧立法』,佛定的這些規矩,是為僧立法,他不是為佛來立法。佛,大家都成佛了,立什麼法?是為僧,僧你還沒有成佛,所以佛才立這些法、這些戒律。而且『世人謗佛無父無君』,這個是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對於佛教,很多人毀謗這個事情,好像佛教不孝父母,說你出家了就不孝。實際上這個是誤會,佛沒有教出家人不要孝順父母,出家人還是要孝順父母,所以「佛為僧立法」,不為佛立法。所以現在很多人毀謗佛法,『吾為此懼』,「吾」,蓮池大師講,我為這個事情很恐懼。『正其訛謬』,「正」就是把它導正,錯誤的、不正確的把它導正過來,我們現在講撥亂反正,把它導正過來。所以蓮池大師講,我很害怕人家毀謗,造這個口業。造這個口業是誰造成的?我們出家人造成的,讓一般社會大眾誤會佛法,誤會出家人不孝父母,嚴重的誤會。所以你現在講這個話,就是會招來毀謗。『息世譏嫌』,就是說要止息世間人他的譏笑、嫌疑,就是要止息下來他們對佛法的一些誤會。『冀正法久住』,「冀」就是希望,希望正法能夠久住。如果大家都不認同佛教,認為佛教,出家人一出家就是不孝父母,還有人要學佛嗎?那正法就不能久住了,所以這個關鍵非常大。所以下面講『汝何為不畏口業』,你怎麼不怕造這個嚴重的口業?『甘心乎獅子蟲也』,佛教好像是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獅子一吼,所有的野獸都跑不動了,都被降伏了,但是獅子自己身體上的蟲牠去咬獅子的肉,就沒辦法了。這是形容比喻,我們出家人如果做得不如法,就像獅子身上的蟲一樣咬自己,就是破壞佛法。誰破壞佛法?出家人自己破壞佛法,破壞佛教形象,就像獅子身上的蟲咬自己。『悲乎!』「悲乎」就是一個感嘆的話,這個很可悲!所以現在很多人他不懂。所以出家了沒有人教,真的也是很悲哀。

  所以那一天我也發一個佛光山的「人間福報」,一個出家的女眾講了一句話,收了徒弟不教,比去殺生還嚴重。她講這句話沒有錯,世間法也講「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現在問題,你教,有人要學嗎?問題是出在這裡。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講,他說為什麼在外面一直跑?沒有人要學。你看他辦了很多道場,沒有人真正要學;沒有人真正要學,他就離開了,就到其他地方去結結緣,或者是網路上跟有緣的人來交流、來學習。所以她那句話是講了一半,沒有錯!問題,你教,人家願意學嗎?如果不願意學,那你教什麼?好像你學校有老師,沒有學生、學生不願意學習,那你教什麼?你沒辦法教,教了他不能接受,他沒有意願要學,你沒有辦法去勉強。所以她那句話是講對了一半,還有一半沒有講,我就給她補充一下。

  所以真正有人要學,好學的人,一個也要教,不然就對不起他,他真有恭敬心、有至誠心要學習,你就要幫助他;你不幫助他,就對不起他。他有一分的恭敬心,你就幫助一分,你幫助兩分他不能接受;十分的恭敬,你要幫助他十分,幫助他九分就對不起他,但是你超過了那也沒有用,他也不能接受,這是我們淨老和尚他教學的原則。自古以來在家、出家,其實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說教學,教、學,教學相長,是雙方面的事情,不是單方面的事情。我要教,那有人要學嗎?有人要教,有人要學,那就師資道合,就教學相長。現在大部分都是單向的,所以學習的人很少,不想學的人比較多。所以這個是教學方面的。下面這個是:

  【總論】

  我們看一百二十三,看這個文:

  【世人病釋氏無父,而釋氏之孝其親反過於世人。傳記所載,蓋歷有明徵矣!今猶有嫉僧如蛇蠍者,則僧之罪也,即可痛恨。其罪有三:安享十方之供,而不念其親者,一也;高坐舟車,而俾其親牽輓如工僕者,二也;割愛出家,而別禮他男女以為父母者,三也。願諸世人毋以此三不才僧,而病一切。】

  「孝親之行」,我們學習到最後面一條「出家父母反拜」。這個『總論』,就是蓮池大師做個總結評論。『世人病』,這個「病」就是指責的意思,指責『釋氏』,就是出家人『無父』,「無父」就是說他心目當中沒有父母,不孝父母。而不知道佛教的孝順,比一般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前面看到這些高僧大德,他們表現這種孝親之行,一般世間人的孝都還比不上,實在是有過之無不及。有許多《高僧傳》、《聖賢錄》等都記載孝親的行為,歷史上有許多事實的例子來證明。但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很痛恨、厭惡出家人,看到出家人他就很討厭,像看到毒蛇蝎子一樣,躲得遠遠的,這是出家人自己造成的。這個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常講,特別在《認識佛教》裡面講得很多,出家人自己若不講經講學,一天到晚只是做法會、辦活動,造成世間人對佛教嚴重的誤解,認為佛教是迷信,這是出家人之過。講經教學都不幹,成天就是做法會,做法會是附帶的,把這個做為主要的,那就做錯了,這個就不對了。所以現在在家、出家學法器的人很多,很有興趣,叫他來聽課他不要來,不來你就不明白,你不認識,你不學,你怎麼會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三字經》講的,你人不學習,你就不懂得那個義理。這是出家人自己造成的。

  造成這個罪過,原因『有三』,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是「安享十方的供養,而從不想到自己父母的飢寒,這是第一個」。出家就接受十方的供養,十方供養現成的,也不用去工作上班,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父母親他有沒有得吃?他穿得暖不暖?從來沒有關心父母,自己安享十方的供養,這是第一個,讓世間人誤會佛教的一個原因。第二個是『高坐舟車,而俾其親牽輓如工仆者』,這條是第二個,讓社會大眾瞧不起出家人的原因。自己坐在那個高高的車上,「俾」就是使,使喚父母來給他牽,「牽輓」,牽著那個車,把父母當作工人、僕人一樣,我們現在講佣人,把父母當作工人、佣人、僕人一樣。所以過去我們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我們當中就有出家眾,他買個水桶,叫他爸爸媽媽從家裡幫他買來給他。那個時候我做當家,就是講他們,當然講了,人家就不高興,這個很正常。他缺個什麼東西,打個電話,父母送過來。我說你買個水桶,市場那麼近,你自己不會去買?在家裡父母也寵到這個樣子。所以我也慶幸小時候我母親沒有寵我們小孩,讀小學就要煮飯,去挑水,去賣菜,做家事,不能去玩。父母也寵,也不懂得去教小孩,出家了,你看天下父母心,他以為這樣就是愛護他的兒女,其實是造成他兒女不孝,讓他造罪業,這個父母不懂。所以做兒女的,我們都吃母親煮的、父親煮的,給我們吃,我們有沒有煮過一次給父母吃?這個我們大家自己去反省、檢討。所以大家出家了,你不要什麼事情,要什麼東西,叫你父母親送過來,那個是大不孝,你把父母當僕人、當工人、當送貨員,這一條講的就是這個。應該你要去關心父母,父母缺什麼,你要去買給他才對。不是你缺什麼,給他打個電話,幫我送過來。我們以前圖書館就是這樣的,我說你買一個水桶也不會,又不是在多遠,你再遠也要自己去買,你不能叫父母送來,怎麼可以這樣?這個我親自見到的,這個事情我們要避免,我們學了這個,就要這樣去修。

  第三個是『割愛出家』,那你就出家了,出家之後還去拜其他的人當作父母,這又是大不孝,這第三個。所以『願諸世人毋以此三不才僧』,「不才僧」就是這樣的出家人是不對的,『而病一切』,這個是蓮池大師勸社會大眾、世間人,他說佛教不是都是這樣的,好的很多,你不能只是看這三種不才僧,把佛教所有的出家人統統看成是一樣的,這個是不對的。你應該看正面的,但是你不要去護持那個不正確的,不正確你不要去護持,所以這些我們都要學習。父母有什麼好的都會想到我們,我們吃好的有沒有想到父母?有沒有哪一天,來,我煮給父母吃,你休息休息。所以出家人不是說是最大的,這個叫《正訛集》,這個很重要的,我們不能不知道。自己如果不知道,不學習,你以後教人都是錯誤的,那就要背因果了。

  好,「孝親之行」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下面「忠君之行」,你看孝、忠,孝親尊師、忠於國家、忠於國君,忠就是忠於領導,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最圓滿的孝道是什麼❓
🔹修別的法門,甚至參禪,也都能求生西方淨土嗎❓

緇門崇行錄淺述—念佛度母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三集)  2021/8/8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63

  《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第一百二十頁:

  【念佛度母】

  【宋宗頤,襄陽人。父早喪,母陳氏攜養於舅氏。少習儒業,年二十九,禮長蘆秀禪師出家,參通玄理。迎母於方丈東室,勸母剪發。甘旨之外。勉進念佛,後無疾而終。制勸孝文行於世,號慈覺禪師。】

  這個公案是「宋朝真定府洪濟宗頤禪師」,他是襄陽人。父親很早就過世了,母親陳氏帶著他投靠他舅舅家裡,去把他扶養長大。『少習儒業』,少年的時候修儒家的經典,學習儒家經典。這個是我們中國傳統,儒家的經典從漢朝一直到清朝,這個當中國家的主流教育,就是以儒家的經典為主。小時候他也是學習儒家這些經典,道德學問。到了二十九,『年二十九』,二十九歲,『禮長蘆法秀禪師出家』,就是「東京法雲寺法秀圓通禪師」,跟著這個禪師剃度出家。後來『參通玄理』,也就是研究佛的道理,「了明心地」,我們一般講大開圓解。學教,大開圓解;參禪,大徹大悟。「參」是參通,參禪通達玄理,玄妙的義理通達,也就是開悟了。

  『迎母於方丈東室』,把他母親接到自己方丈室東側的一個房室,房室就是現在講一個房間。『勸母剪發』,勸他母親落髮,當然這個也是勸他母親出家。母親住在寺院,『甘旨之外』,『勉進念佛』,這個「甘旨」就奉養,她的飲食、生活起居,照顧他母親。「勉勵」就是勸勉他母親要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後來他母親就沒有生病,安詳的往生了,念佛往生西方淨土了。「頤禪師並著有『勸孝文』流通世面」,他還自己作了一篇「勸孝文」,在世間廣為流通。所以當時的人稱他作『慈覺禪師』。這個是孝親之行,「念佛度母」,這個念佛是勸他母親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是最究竟的孝道。因為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一生成佛了,這是最圓滿的孝道。

  下面我們看蓮池大師對這個公案他的讚歎:

  【贊曰:「頤公篤信淨土,不惟自利,而兼利其母,使果得往生,賢於度母生天者多矣!沙門欲報其親不可不知此。」】

  蓮池大師讚歎宗頤禪師,稱為頤公,是一個尊稱。『篤信淨土』,他自己深信淨土,修學淨土法門,雖然參禪,但是還是回歸到淨土法門。不但他自己自利,自己得到淨土法門的利益,而且『兼利其母』,而且也利益到他的母親。勸他母親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他母親就真的一心念佛,往生瑞相非常殊勝,『無疾而終』。無疾就是人往生的時候不生病,那是最大的福報。勸她念佛,肯定是往生到西方淨土了。這裡蓮池大師就做一個比較,就是『賢於度母生天者多矣』,我們前面看到很多孝行感應,超度自己的父母,都達到生天。這個勸自己父母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那比生天不曉得殊勝多少,這無法比喻。因為生天在天道享天福,在六道裡面是最好的,但是畢竟沒有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天福享盡還要再輪迴,所以不究竟。如果勸父母念佛往生西方淨土,一生就成佛,當生成就之佛法,一生就成佛,那生天怎麼能跟成佛相比?那當然無法相提並論。所以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最大的孝。『沙門欲報其親不可不知此』,「沙門」就是出家人,要報答父母雙親的恩德,不可以不知道勸父母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是最究竟、最圓滿、最殊勝的孝道,孝道就圓滿了。如果度父母生天,將來還是要勸父母念佛往生淨土,才能幫助父母成佛,這個不能不知道。蓮池大師在這裡特別讚歎,「念佛度母」這個公案,這個是我們修學淨宗法門的出家眾,在家眾也是包括在裡面,總是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最殊勝的、最圓滿的、最究竟的孝道。

  今天是二O二一年辛丑年七月初一,七月份在民間俗話講是鬼月。今天七月一日,開鬼門。在佛教裡面講是「教孝月」,這個月是教孝月。這個月農曆最後一天,就是地藏菩薩聖誕,地藏菩薩在佛門的表法,他代表孝道。這四大菩薩,第一個就是安徽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他代表孝道。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在佛教稱為佛門的《孝經》。儒家也有一部《孝經》,儒家講的《孝經》是盡世間的孝,《地藏菩薩本願經》,世間的孝、出世間的孝都盡到了。我們看到婆羅門女、光目女,地藏菩薩把她母親從地獄超度到忉利天,超度到天道,然後在人天這個基礎上,再幫助母親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念過解脫菩薩,我們念《無量壽經》都有念到這尊菩薩,那個就是地藏菩薩的母親,地藏菩薩母親她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所以《地藏經》它是一個階段性的。所以我們看到前面這些公案,度父母生天,它是第一個階段,要圓滿孝道,還是要勸父母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那才能圓滿。

  所以今天七月初一也是「教孝月」,在中國佛教寺院,在大陸、在台灣、在香港,包括東南亞地區,這個月很多寺院都舉行超度法會,當然讀誦《地藏經》很普遍,寺院都有。我們修淨宗法門的同修,也有兼讀誦《地藏經》,這些統統是迴向給累劫的父母師長、親屬、冤親債主,也是勸這些過去生生世世父母師長、家親眷屬、冤親債主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我們修淨宗法門,無論誦任何的經典,都是迴向求生西方淨土,沒有違背《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黃念老在《無量壽經大經科註》,《大經解》裡面註解得很詳細,不管你念什麼經、念什麼咒、修什麼法門,甚至參禪,蕅益大師也講過,你參禪也不一定就捨棄參禪,你還是參你的禪,你只要有信願,求生淨土,你把參禪這個功德迴向發願求生淨土,一樣往生。這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在最後一段有一心三輩,就是修學大乘法門的,統統包括在裡面,統統可以迴向求生西方淨土。

  《觀無量壽佛經》,第十四品、十五品、十六品,這個講九品往生講得更細了,有讀經的、修六念的、持戒的、念佛、修持齋戒的、修世間十善的,乃至造惡業的,統統要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真信發願,念佛當然是淨宗本宗修持的法門,是主修的法門,那你念其他的經典,比如說你念《金剛經》,你念《金剛經》也可以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往生。我們看江味農老居士,他一生專攻《金剛經》,他的修學宗旨就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這個教,他是修般若,但是行他也是念佛,他修《金剛經》來幫助他念佛,他還是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所以他修學宗旨是「教宗般若」,在這個教理、經典依《般若經》,金剛般若來學習,但是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臨終也是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就符合《無量壽經》二十四品,一心三輩,修學任何大乘經典,大乘法門,統統可以迴向求生西方淨土。所以淨土法門無所不包,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所以今天七月初一,剛好我們學習到這個公案,「念佛度母」,那這個也是很殊勝的一個因緣。那我們今天也是做三時繫念,三時繫念就是勸導亡靈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就勸導亡靈,這個是最殊勝的。如果這個亡靈他還沒有信願,但是肯念佛,那也幫他種善根;念得比較好的,也可以幫他從三惡道超生到人天善道。所以往生極樂世界,關鍵就是在信願,你信不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不相信自己能往生,信了之後,真願意去,願意放下這個娑婆世界,絲毫不貪戀,那你有信有願,念佛當然是主修的法門,淨宗主修的。如果你有真信發願,那你修其他的法門,統統可以迴向求生淨土,都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太圓滿、太殊勝了,沒有一個人不能修,大家都可以修這個法門,這是淨土法門它的特色,它殊勝之處。

  今天我們做三時繫念,也是迴向給生生世世累劫的父母師長、家屬、冤親債主,勸導過去今生的父母師長、兄弟姐妹、家親眷屬、冤親債主,一起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做三時繫念主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超度亡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超度,我們看《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的開示,就是勸導。像佛在《彌陀經》,勸信、勸願、勸行,勸發願勸了四次,勸導。勸導,這個亡靈他善根深厚,善根福德因緣很多,他一聽就能理解、就能接受,就信願念佛,他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如果這個善根福德因緣還比較缺少,那也幫助他累積,增長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做三時繫念也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當然第一個自己要先修,如果自己不修,勸導亡靈,這個說服力就不夠,就不足。自己就不會往生西方,那你勸別人往生西方,別人會講,那你自己都不往生西方,還勸我往生西方,你不能幫助他信心增長。所以第一個還是先勸自己,自己真正做到了,那你才能勸亡靈,這個非常重要。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也很難得,祝大家七月份,說是鬼月也好,是教孝月也好,總是超度就是孝親的表現,這是世出世間孝道的圓滿。當然比世間的孝更殊勝,世間的孝只是講到一生一世,沒有講到過去生、現在生,這些生生世世的父母。所以超度,特別是念佛,超度自己的累劫父母師長,這個是很具體我們淨宗弟子孝道的一個表現。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緇門崇行錄淺述—誠感父骨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二集)  2021/8/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62

  《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翻開《緇門崇行錄.孝親之行》一百一十七頁,從第七行:

  【誠感父骨】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個文:

  【後周道丕,長安貴胄里人,唐宗室也。七歲出家,十九值駕幸洛京,長安焚蕩,乃負母入華山,安止巖穴,時穀涌貴,丕自辟穀,惟乞食供母。母問:「食未?」恐傷母意,必曰:「已齋。」】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是『後周』,就是五代十國最後一個朝代,「後周」。『道丕』,道丕法師。這裡《淺述》有註解,「後周洛京福光寺道丕法師」,洛京是洛陽。『長安貴胄里』,是貴族後裔所住的地區,他是唐朝皇族的宗親。唐朝已經亡了,已經到五代十國了。他七歲出家,「十九歲逢二太子(唐太宗)殺建成太子及三太子元吉」,遷都到洛陽,「舊都長安兵亂焚毀蕩盡」。那個時候在長安兵荒馬亂,房子都被燒毀了,那個時候丕大師他無家可歸,於是他就背著母親逃入華山,住在山洞。這個山巖就是山洞。當時米的價錢很貴,特別在鬧飢荒的時候米價很高,當然買米就有限,也沒有很多錢去買,大概只能供養他母親吃,所以米價很貴。「丕法師自己不吃米穀類」,他就辟穀。道家辟穀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就是不吃五穀雜糧,他學辟穀,呼吸用胎息,好像胎兒在母親肚子裡面那種呼吸。「只是乞食」,因為出家人乞食。我們可以理解,當時五代十國,唐朝亡了之後就到五代十國,那個時候年年戰亂,國家政局很不穩定,有的政權幾年就沒有了,常常換皇帝,所以就稱為五代十國,當然很亂。那個時候一般老百姓家裡,普遍都很窮,一旦在戰爭,什麼都不能做。因此你去乞食,當然也有限,能夠去要到一缽飯,那就很不容易了。乞食,一缽飯,自己吃了,他母親就沒得吃;他母親吃了,他就沒得吃。當然,他先供養他的母親,自己辟穀。他母親每一次都問他,那你吃了沒有?他說已經吃飽了,我已經吃飽了,因為怕他母親擔心,所以他就說我吃過了。

  【母曰:「汝父霍山戰沒,骨暴霜露,能收取歸葬乎?」遂往霍山,拾聚白骨,晝夜誦經,咒之曰:「昔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願群骨中有轉動者,即吾父遺骸也。」一心注想,目不輕捨。數日間,有髑髏從骨聚躍出,搖曳良久,丕躃踴抱持,齎歸見母。是夜,母夢夫歸,明晨骨至,人以為孝感所致。後應制論道,多居元席,朝野歸重。】

  有一天他母親就對他講,她說你父親在霍山。霍山這個地方是安徽六安,六安我也曾經去過,安徽六安市這個地方。那個時候常常在戰爭,他父親也是在這個戰爭當中就死了,在戰爭當中陣亡了。打仗,人死了很多,屍骨都混在一起。在荒郊野外,屍骨都混在一起。『骨暴霜露』,就暴露,他沒有埋葬,在戰爭沒有辦法埋葬。他的母親就想到了她的丈夫,她就跟她兒子講,給道丕法師講,你能不能去找到你父親的遺骨,找到回來安葬?他很孝順,他母親這樣交代他,他就自己往霍山去。白骨很多,以前科技也不發達,現在科學發達,你驗DNA可以驗得出來,以前也沒有。沒有,哪一具屍骨是他父親?實在講認不出來,而且那麼多混在一起。於是他就求感應,就是至誠感通,『晝夜誦經』,「晝夜誦經」就是日夜誦經。『咒之曰』,「咒」就是咒願、祈願,祈求佛菩薩感應。他祈求就說:『昔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願群骨中有轉動者,即吾父遺骸也』。他日夜誦經就發願說,古人也有這個例子,「精誠所感,滴血認骨」,就是用自己的血,然後去滴在那個骨頭上。這是古代相傳,就是至親的血,共同滴在水中,會互相凝聚起來;滴死者的骨頭,他的血會滲透到骨頭裡面,如果不是你的至親,你滴下去不會入進去,所以說「否則不然」。這邊也有舉出另外一個例子,「如六朝孫法宗尋求父骨,即用此法」,在六朝時代,孫法宗也是用這個方法來找他父親的遺骨。就發願,「但願群骨中,有轉動的」,骨頭那麼多,如果是我父親,就他的骨頭會動。這個我們也覺得不可思議,死人的骨頭怎麼會動?但是他就是至誠這樣去求願,發這個願。說完眼睛就一直注視在骨骸上,注意在這些戰爭死的,這些軍人他的遺骨,就一直看著那些骨頭,看哪個在動,很專注。這個就是《觀經》講的觀想,觀想就是他心要很專注,不能打妄念,他心制定在一處,只想這樁事情,觀察這些骨頭哪一個在動。果然至誠感通,過了幾天之後,就有那個枯骨,從那個骨堆裡面跳出來,而且跳出來,搖晃很久。道丕法師看到萬分哀痛抱住它,撿回來,來見他母親。

  「那天晚上,他的母親夢見丈夫回來」,回家鄉了,隔天早上道丕法師就帶著靈骨回來了。他還沒有到家,他母親已經有感應了,夢到她的丈夫已經回到家鄉,第二天道丕法師就帶著他父親的遺骨回來了。大家都說,他「是至孝感動鬼神才能如此」,感動佛菩薩。後來他應皇帝的詔令去朝廷講經論道,常常居在首席法師之位,這個地位就很崇高。『元席』就是首席。「無論在朝為官的,或是在野的百姓」都來皈依,都很敬重他。

  這個公案也非常有名,我記得好像在《釋教三字經》也有記載這個公案。下面是蓮池大師的讚歎:

  【贊曰:「絕粒而餉母饑,誦經而獲父骨,可謂大孝兼乎存歿,而至行超於古今者矣。嗚呼!異哉!」】

  蓮池大師對道丕法師的讚歎,他讚歎說,自己不吃飯,讓自己的母親能夠吃飽,虔誠誦經獲得父親的骸骨,遺骸、骨頭認出來了,這個可以說是大孝了。「連在世及去世的父母都能兼顧盡孝」,他父親去世了,母親還在世,對去世的父親,對在世的母親,他都兼顧到了,都能盡孝;「而他的孝行可算是古今少有啊」,這個真的非常稀有。從這樣的一個公案,我們可以看出他那種至孝,真的是非常少有的,實在是一個奇人!『異哉』,這是奇異的,一個很特殊的出家的孝子。這個道理,佛在大乘經論裡面都講到了,都講得很明白,所謂至誠感通,就是心在感應的,萬法唯心。「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心去感應的。他有這個孝心,至孝的心,那跟他的父親就感應了。

  好,我們這條公案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緇門崇行錄淺述—織蒲供母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一集)  2021/8/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61

  《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一百一十六頁倒數第二行:

  【織蒲供母】

  從這裡看起:

  【唐睦州陳尊宿,諱道明。初遊方,契旨於黃蘗,住觀音院,常百餘眾。後捨眾入開元寺房,作蒲履,施道路,貨屨養母,人號陳蒲鞋云。】

  這個公案是「唐朝睦州龍興寺陳尊宿」,《淺述》有註解,「尊宿者,受比丘戒四十夏以上,尊稱為尊宿」,就是他受戒有四十夏,這個夏就是每一年結夏安居一次,一共有四十年以上,這個就稱為尊宿。他死了之後,「追封號道明法師,起先宿法師行腳各處參方,在黃蘗禪師處參學印證,了明心地。後住持觀音禪院,常住常有百多人。後不再領眾,入開元寺一個房子裡作蒲草鞋,擺在路旁賣,所得奉養母親,人稱為陳蒲鞋」。

  這個公案也就是明心見性之後,他就沒有在觀音院領眾了,到開元寺一個房子裡面做草鞋,這個「蒲鞋」就是草鞋。我小時候還常常看到有草鞋,現在好像沒看到了。以前走路,或者是做工,穿的都是草鞋。他就做這些草鞋來賣,「所得」就是他所賺的錢,來供養他母親,所以當時的人都稱他為「陳蒲鞋」。他這也是孝行的一個表現。

  他母親應該是家裡這些兄弟姐妹不在了,或者是她只有單身一個兒子,所以他就有必要照顧母親,雖然是出家了,他還是要照顧父母。我們從海賢老和尚的光碟裡面看到,他也接他母親到來佛禪寺去住了二十七年。因為他很多兄弟在災難當中都死了,所以他就把他母親接到寺院裡面去奉養,後來他母親也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從海賢老和尚這個光碟來看,可以理解到唐朝陳尊宿(道明和尚)他的這種孝行。自古以來都有這種孝行的表現,這也是一個例子,孝行表現的一個例子。總之,出家了還是要奉養父母;如果家裡有兄弟可以供養,就要認真修行,回報父母雙親。

  這個公案比較短,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