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不間斷,即種種善法持令不失|《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 第101‒110集|悟道法師主講

🔹證得法身是什麼意思❓
🔹辯才跟口才的差異是什麼❓
🔹觀想跟觀照的差異是什麼❓
🔹自性般若起作用,世出世間一切苦厄他沒有了,什麼原因❓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念佛不間斷,即種種善法持令不失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O集)  2023/3/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10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次學習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三者。心境祕密圓融觀。】

  還沒講完,我們今天繼續講。根據我們淨老和尚的《講記》,我們接下來依《講記》引用《大寶積經》講三種無礙。在《大寶積經》講這三種無礙:「一、總持無礙。謂菩薩獲大總持,於種種善法持令不失,種種惡法持令不生,故一切言語諸法分別悉知,皆不忘失,無所罣礙,是為總持無礙。」從下文我們能體會,這個總持法可以說是因果,我們一般講因果報應。實際上講,世出世間一切法總不離因果,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一段講的,也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深信因果」。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引用《觀經》的淨業三福,大家聽很多遍了,常聽經的老同修應該都聽得耳熟了。淨業三福講到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菩薩福。淨業三福經文很短,總共十一句,但是我們不能疏忽這個三福的修學。因為《觀經》佛跟我們講,這個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就非常重要。你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修學淨業的正因,正確的修因,不出這個三福。十方三世諸佛成佛修學的法門,不一定修淨土法門,有修禪、修密、修教種種的,法門無量都能成佛。所以我們在四弘誓願念到「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是無量無邊,眾生根器不同,所以佛應機說法,才有無量無邊的法門。法門這麼多,不同的法門,就是像我們現在大學分科系,大學分很多科系,法門也就是不同的科系,大科再分小科,一分下去就無量無邊。在中國佛教的宗派歸納十個宗,就是大乘有八個宗,小乘兩個宗,大小乘合起來十個宗派。十個宗派,就等於現在大學裡面分科系,分十個科系,也就是說十個學院,每一個學院都有它專修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就很多了。無論你選修哪一個法門,這個淨業三福是共同科目。你要修行成佛,這個是共同科目,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這個淨業三福是一樣的,大家都要修的,所以這個是共同科目。

  淨業三福第一福是講人天福,現在台灣有很多佛教道場提倡人間佛教,人乘佛法。修人間佛教,就是希望得到人天福報,來生不失人身,甚至福報修得更大,可以生天,生到四王天、忉利天,再加上禪定生的天層次就愈高、就更高了。這個不出六道,在六道裡面求人天福報。要求人天福報,就是要做到第一福的修學,「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福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五戒十善。五戒十善,中品的五戒十善,來生可以再得人身,不失人身。上品的五戒十善可以生天,生到四王天、忉利天,如果加上禪定就可以生到更高的天。下品的五戒十善是阿修羅,這個阿修羅是天阿修羅。這個總不出六道生死輪迴,所以要求人天福報也要做到第一福,才能得到人天福報。要出離六道,當然人天乘的佛法是最根本、最基礎的,從這個基礎再超越提升修第二福,就進入佛門了。前面第一福,也就是說無論你學佛、不學佛,或者你信仰什麼宗教,乃至沒有宗教信仰的,都是必修課。為什麼?大概全世界的人,沒有人不求人天福報的,沒有人不求家庭幸福美滿,沒有,大家都要求。要求,你沒有修第一福就求不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你命中沒有,你怎麼求也求不到。所以沒有學佛的人想求個人天福報,必須要有第一福的修持。所以現在沒有學佛的人,也是未來佛,因緣到的時候,他就會學了。你看這個淨業三福它很簡單,但意義涵蓋多深廣,過去、現在、未來統統包括在裡面,所以第一福是根本的根本。

  有第一福的基礎,就有資格可以入佛門。入佛門第一個要接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正式成為一個三寶弟子。三寶弟子的條件就是要做到第一福,起碼要做到五戒十善中品,這樣才有資格入佛門,接受三皈依。受了三皈依之後,才有條件可以受戒。「受持三皈,具足眾戒」,這個具足眾戒,因為戒很多,從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戒分大乘戒、小乘戒,佛門講的戒就是幫助我們斷煩惱、出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的,它是一個手段,一個前方便。有三皈的基礎,才能受戒,你要受五戒都一定要先受三皈依。五戒,我們看都是在家居士,其實出家眾也是要受五戒。弘一大師在《演講錄》裡面講到出家眾剃度圓頂,不是馬上受沙彌戒,不是,先受五戒。剃度圓頂的出家眾受五戒,跟在家居士受的五戒,只有第三條不同。第一條不殺生、不偷盜,這個都一樣,後面不妄語、不飲酒,也都一樣,但是第三條,在家眾是不邪淫,不邪淫就是除了正式的夫妻這種關係之外,不能夠到外面拈花惹草,現在講有外遇,男的有外遇,女的有外遇,那個就邪淫。受了五戒,在家居士佛只有規定不邪淫,你正式夫妻的淫欲,這是可以,因為在家居士要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所以必須有淫欲這些行為,那是在家居士。但是你除了正式夫妻之外,你不能夠到外面去拈花惹草,那就犯了邪淫這一條戒,男的、女的都一樣。出家圓頂,他這一條就是不淫欲,就是男女這種性行為就要完全停止了。這個是出家,弘一大師他是講,你剛剛剃度,你還沒有受沙彌戒,先受出家五戒。現在一般都三壇大戒再去受,第一壇就是沙彌戒,再去正式受戒。所以具足眾戒,從五戒、八關齋戒,八關齋戒通在家出家,出家眾也可以受,這弘一大師在《演講錄》都有講到。

  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是大乘戒,前面都小乘戒。小乘戒是律己,規範自己的戒律。大乘戒就有自利利他,菩薩戒就有自行化他。小乘戒叫止持,禁止的,哪些哪些不能做。大乘菩薩戒它有止持、有作持,實際上小乘戒它也有止持、也有作持,但是它的範圍、它的意義跟大乘菩薩戒定義上不一樣。小乘戒偏重在自利,大乘菩薩戒偏重在利他,自利利他,這個有不同。所以「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威是有威德;儀,儀容端莊。但是儀容端莊也不是造作、做作,裝得道貌岸然這樣,不是裝出來的,他是自然的,而且是活潑的。活潑當中不失端莊,端莊當中不失活潑,不是死板板的,這才是真正威儀它的意義。第三福就是「發菩提心」,大乘強調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佛。所以大乘自覺還要覺他,小乘只有自覺,沒有發心要覺他。所以佛勸小乘要發大心,不能只有自覺,不覺他,這樣不能圓成佛道。發菩提心下來就是「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寶積經》講的就是深信因果。這三種無礙,你看「總持無礙」,這裡講得很詳細,「謂菩薩獲大總持,於種種善法持令不失」,持令不失就是我們常講的,像《太上感應篇》講的「眾善奉行」;「種種惡法持令不生」,就「諸惡莫作」,不要去做,「故一切言語諸法分別悉知,皆不忘失,無所罣礙,是為總持無礙」。所以《觀經》講「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從世間的善惡因果、出世間的善惡因果,一直講到成佛的因果。

  在淨土法門來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大總持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裡以淨土來講,這指狹義的;實際上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都叫念佛,這是廣義的講。如果專指淨土法門,這是狹義的,實際上所有的法門都是念佛法門。佛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智慧的意思。覺而不迷是佛,念念覺而不迷就是念佛,無論你修哪個法門,你念念覺而不迷,那就是佛。覺而不迷是因,成佛是果,這是從廣義來講。所以所有法門都是念佛法門,都是要覺而不迷,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總是要覺而不迷,不能愈修愈迷惑顛倒,那就不是在學佛,不是在念佛。所以這是從廣義來講,所有法門都是念佛。從狹義來講,這個專指淨土法門。這裡講大總持,實際上這是廣義的。從淨土來講,我們修淨土法門,你專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決定一生圓滿。我們修淨土的念佛人,我們的大總持就是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不間斷,就是種種善法持令不失。這句佛號,我們現在是採用持名念佛。這句佛號要不間斷,就是種種善法持令不失,因為這句佛號包括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善法,統統在這句佛號裡面。為什麼這句名號是種種善法?為什麼說這句六字洪名是大總持法門?這句佛號擴展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再擴展就是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擴展是《華嚴經》,《華嚴經》擴展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也涵蓋十方三世一切佛所說的經,你念這句佛號,是不是於種種善法持令不失?沒有比這個更善了,阿彌陀佛成佛了,這句佛號稱為萬德洪名,都圓滿了,一條善都沒有漏掉。念這句佛號當中,心裡什麼念頭都不生,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一切惡就斷盡了。

  實際上這句佛號代替所有的惡念,也代替有的善念。善念生三善道(生人天善道),惡念生三惡道,凡是有念頭(善念、惡念)總不出六道輪迴。這句佛號,你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你真正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叫淨念。「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楞嚴經》講的話。所以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這一念叫淨念,超越六道的善念惡念,超越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是一真法界。所以這是純淨純善,至善,這樣你才知道念這句佛號功德之殊勝。佛號念久了就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入定,心得定,心裡一個妄念也沒有,心裡只有這句佛號,只有這個念頭。念佛三昧得到之後,人會開悟,因為心定了,因定生慧。悟了之後,「一切言語諸法分別悉知」,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有一法你不知道,徹知徹見,沒有一樣不曉得。「皆不忘失,無所罣礙」,一點障礙都沒有。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佛法修學的祕訣,因為它全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只要你明心見性,你見到自己的本性就通達沒有障礙了。現在我們迷了,有妄想、分別、執著,自己自性所現的,我們都變成不知道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明心見性,就全通了。自己心現的,哪有不通?當然通,你通到自性就通了。還沒有見到自性就不通,見到自性就通了。所以佛法的修學,最後目標,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統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其他法門一定要在這個世界修到明心見性,見性才成佛。淨土法門,我們信願念佛,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我們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分兩個階段,這是淨土法門它的特色。這是講第一種,總持無礙。

  「二、辯才無礙,謂菩薩獲大辯才,於大小乘種種諸法,隨眾生機,縱辯宣揚,悉使通達,皆無疑礙,是為辯才無礙。」這個辯才跟我們世間講那些口才不一樣,口才叫世智辯聰,那個不叫辯才。辯才無礙是因為開悟了,大徹大悟,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完全透露出來。自性般若智慧透露出來,這一切障礙就沒有了。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起作用,這個才叫做辯才。這個我們可不能誤會,口才很好,講得天花亂墜,把那個當作辯才。那個不叫辯才,那個是口才好,世智辯聰。所以自性本具智慧起作用叫辯才,不起作用的時候叫做智慧,般若無知就是智慧。般若智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起作用的時候就是智慧,起作用就叫辯才。講經說法就是辯才,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以起作用叫辯才,不起作用叫智慧。不起作用就是我們平常講般若無知,但是起作用的時候他無所不知,當然他具足辯才,一切眾生各個都具足。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自性的般若智慧,「人人本具,箇箇不無」,大家都有。釋迦牟尼佛有,阿彌陀佛有,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有,都一樣。現在我們的智慧辯才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因為有障礙。什麼障礙?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成道第一句話就是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本來的智慧德能就迷失了,就被障礙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自性的智慧辯才障礙住。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的障礙去掉,把這些障礙放下,我們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

  障礙真正的因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在經典上講叫根本無明。從起心動念發展,生起分別;從分別裡面再發展,生起執著,這三種都叫煩惱。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一念不覺就是起心動念。最初一念不覺,起心動念就迷了,就是無明,從無明裡面再生起分別、生起執著(分別叫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最粗的,這些都叫煩惱。三種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都是煩惱。根本就是無明煩惱,一念不覺所產生的。妄想、分別、執著障礙我們開悟證果,障礙我們的幸福;有這些煩惱,你的生活就沒有幸福,你的身體就會生病。障礙要是斷掉,你絕對不會生病。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這是世間的東西,根本就是煩惱,對自己可以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這些東西對我們沒有利益,只有害處,只有損害。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放下,我們肉體活在這個世間,只要維持一個最低限度的標準,身心健康就好。不要過分去要求,要怎麼享受、怎麼享受,怎麼吃,怎麼穿,怎麼住,不要過分了。我們最低能夠維持生活過得去,身心健康,也就很好了。所以不要過度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最後放下貪瞋痴慢,因為這些煩惱它障礙我們的智慧辯才,障礙我們的德行、相好。智慧辯是自性本有的,本有的決定能恢復;這些障礙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決定可以放下,可以排除的。放下之後,真的智慧現前;真智慧現前,講經說法能給你講清楚、講明白,講得叫你開悟,得無礙辯才。你開悟了,你也就得無礙辯才了。這是第二個辯才無礙。辯才無礙從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來的,這個跟讀書沒讀書、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跟放下有關係,你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這個智慧本來具足的。六祖惠能大師他是一個實際的例子,他一個字也不認識,但是他放得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有讀過的經,人家有疑問,拿著這個經去請教他,他都能為他講解、開示,講到問的人也開悟了。他就有這個能力,這本有的,這個就是辯才,無礙辯才,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三、道法無礙。謂菩薩獲大智慧,於大小乘一切道法及世間種種語言文字,悉能通達,照了無礙,是為道法無礙。」這是講道法無礙,這是指自性般若智慧現前。在佛法講,大小乘一切道法,有大乘道、小乘道、人天道;在世間法講,世間種種語言文字,沒有學過,他也全通達,性德,不要學的。因為是本性本具的,不是從外面學來的,外面學來的叫知識,知識是有限的,很有限。智慧是無限的,本能,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本能。所以你通自性,那沒有一樣不通的,就不用學。所以這個跟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跟放得下放不下有關係,你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現前。《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是自性般若起作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時候就是自性般若起作用,「照見五蘊皆空」,自性般若起作用就照見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都是幻相,皆空就是虛妄的,了不可得。所以世出世間一切苦厄他沒有了,因為是假的。就像我們作夢一樣,作惡夢很痛苦、很難受,夢一醒過來痕跡也找不到,一場空。夢沒有醒過來,我們有這個苦的感受,夢醒過來就沒有了。所以照見五蘊皆空,就像夢醒過來了。

  所以佛在《金剛經》勸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要去觀照一切有為法,有生有滅,物質的也好,精神的也好,不相應行法也好,統統是有為法。有為法是怎麼一回事?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講了六個。第一個是以夢境做代表,般若智慧現前,就像我們夢醒了,「照見五蘊皆空」,一照了就沒有障礙,這些都沒有了。如果你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離心意識叫觀照。沒有離心意識叫觀想、觀察。離心意識叫觀照,這個高,所以你就能夠通達,照了無礙。道法無礙,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明白,沒有障礙。這是自性般若起作用。

  在《法界次第》講四無礙智,「一、義無礙智。謂菩薩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名義無礙智。」義無礙智,是義理、道理明瞭,沒有障礙,這是義理無礙。對一切諸法的義理,通達無滯,都沒有障礙。《華嚴》講的四無礙,第一個理無礙,第二個事無礙,第三個理事無礙,第四個事事無礙。你從事相上能通達它的義理,這是真實智慧。一切法的義理是相有理無,這些現相有,有這些現相,理(就是它的本體)是沒有。理體,就它的本體,從理論上來講,它本體是空的,但事相上是有,所以叫事有理無。就像我們看電視屏幕,電視屏幕有沒有這個相?有,無量無邊。但是它從哪裡出來?從屏幕出來,屏幕是空。空能現有,有是從空現出來的,所以叫事有理無。對這個道理沒有懷疑,沒有障礙,叫義無礙智。「二、法無礙智」,法是事,所現所變的事,「謂菩薩通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名法無礙智。」這是對一切事。只要見性,只要大徹大悟,不要學,你一接觸就明瞭。也不用去思惟、去思考,為什麼?因為他是照見,一照就清楚了,毫無遺漏。就像鏡子一樣,照萬物,一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這個就不用學了,一接觸你就明瞭了。

  「三、辭無礙智。謂菩薩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辭是言辭。就像我們地球上,語言太多,這些菩薩不需要學。我們現在這個地球的語言幾百種,光我們地球人類語言就這麼多了,還有其他?其他世界的眾生語言也不一樣。六道眾生,每一道眾生都有他的語言,也不一樣。無量無邊,我們怎麼學?我們現在你學一國、兩國,學五、六個國家的語言就不得了了,我們就稱為語言天才了。但是還有很多,還是不懂,不會講。這些菩薩他辭無礙,就是他不需要學,他自然通達。這種自然通達,我們相信最重要的是心靈感應,因為佛菩薩一向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菩薩沒有自己的意思,因為他沒起心動念,所以完全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菩薩應化在哪個地方、哪個地區、哪個世界,必定隨順那個地區眾生的語言,隨順他們用的文字,隨順他們生活的習慣,隨順他們傳統文化,以這個來教化眾生,這個叫辭無礙智。言辭無礙,我們不用學很多國家的語言,我們都能通了,他講我們都聽得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以一種講,他們也都聽得懂,這個就沒有障礙,辭無礙。「四、樂說無礙智」,樂是愛好,菩薩喜歡說。菩薩觀機,知道你是什麼根性,他跟你說話,你一定感覺得很投緣,你很歡喜聽他的。喜歡聽菩薩講的話,菩薩要教化他就容易,這個叫樂說無礙智。樂說,菩薩喜歡說,所以佛菩薩沒有不講經說法的,都講經說法。不但天天講,時時刻刻都在講,遇到有緣的,不一定上講台,就是聊天聊個幾句也是帶進佛法,那都是說法。眾生聽了有受用,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樂說無礙智。以上四種是引用《法界次第》這部書裡面講的四種無礙。

  心是真空,境是妙有,真空妙有是一不是二,這個叫無礙。我們看電視的屏幕,你看屏幕是空的,那個影像是有,有這個相。但那個影像不妨礙螢幕,它也沒有去破壞那個螢幕;螢幕現這些相,就是讓這些萬相自由發揮,也不妨礙它們發揮。你要現什麼相都可以,現好的相,現不好的相,螢幕它沒有去妨礙,任由發揮。所以這個叫真空妙有,是一不是二,這個叫無礙,沒有障礙。螢幕不礙影像,影像不礙螢幕,這個當中沒有障礙。真空妙有是一不是二。我們看電視的螢幕,我們打開開關,頻道現出來這些影像,屏幕是空的,但現出來影像是有。從空有來講是二,從本體來講是一。所以說真空妙有是一不是二,二而一,一而二。從屏幕講是空的,從這個節目講是有,是二,一個空,一個有。但是屏幕跟這個影像它是一,這影像的發揮沒有離開屏幕,屏幕也沒有影響到影像的發揮,是一體。一當中有異,異當中是一,這個叫無礙。我們從電視屏幕這個比喻,我們去體會。這個不是傳說,也不是推想,而是諸佛證得的;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諸佛。見性之後確實證得法身,證得法身是什麼意思?就是心無礙。證得法身,心沒有障礙。心沒有障礙,境就無礙,因為心境它是一不是二。你心沒有障礙,當然境也就沒有障礙,兩個一定是連著的。證得境無礙時,心當然也無礙,心境一如。心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境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起心動念,變成無明,從體就現相,這個相就是境界。心無礙,境就沒有障礙,境就變成淨土,極樂世界就是這麼來的。阿彌陀佛證得清淨心,所以他成就法身,成就法身之後,山河大地所有一切境界就變成無礙境,沒障礙,無礙境就是淨土。「如來報身」,你見性了,「及所依淨土圓融無礙」,也就是心境圓融,心是法身,境是報土,心境圓融無礙。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破根本無明,證得如來的報身。這個就是一切都無礙,證得法身,證得報身,一切統統沒有障礙,得大圓滿了。

  好!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段。下面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我們的本能有哪六種神通❓
🔹念佛、念菩薩為什麼能化解災難❓
🔹我們為什麼這麼多障礙❓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神通無礙,無非放下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九集)  2023/3/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0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一頁第二行:

  【三者。心境祕密圓融觀。言心者。謂無礙心。諸佛證之以成法身。境者。謂無礙境。諸佛證之以成淨土。謂如來報身及所依淨土圓融無礙。】

  上堂課我們這一段還沒有講完。我們接著來學習,「二、神通作用無礙。謂菩薩由內心證於法界之理,故能以種種神通應現十方世界,隨機化度,皆無障礙,故名神通作用無礙」。『心境祕密圓融觀』,沒有障礙。這裡給我們講,「神通作用無礙」,這個神通,「謂菩薩由內心證於法界之理」,菩薩證得法界之理,就是證得法身。證入這個境界,「故能以種種神通應現十方世界」,法身是遍一切處,證入法身就能夠以種種的神通應化示現在十方世界,所謂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隨機化度,皆無障礙」,沒有障礙,所以名為「神通作用無礙」。這個是講對於大自然這些現象都能通達明瞭,這個稱為神、稱為聖,我們一般講神聖。這個神聖就是對於宇宙,整個大自然這些現象,這些事理都通達明瞭,沒有障礙,就稱為神聖。通是通達,所謂神通,神聖通達,通達就沒有障礙了。在大乘教經典常講六種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這六種神通。神通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能,神通是從清淨心來的,從禪定當中生起來的,你有禪定的功夫,就會自然發神通。六種神通是我們的本能,人人都是圓滿的,它是自性的性德。我們為什麼失掉?好像我們現在都不明瞭,也都不通,都有很多障礙。因為我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自己的本能就喪失掉。就是暫時有障礙把它障礙住,也不是說真正喪失了,這個本能還在,只是現在有障礙就發揮不了作用。如果我們恢復自性清淨平等覺,這個本能、這個能力自然就恢復了,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

  「菩薩由內心證於法界之理」,這個是明心見性。內證,佛法稱為內學,經典稱為內典,就是不是往外修,不是往外求,佛教我們往自己內心去修,往自己內心去求,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往內求,都能求得到。往外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這《了凡四訓》講的,就改造命運,求個人天福報,都要往內心去求、往內心去修,才能真正得到人天福報。更何況要超越六道,成佛作祖,你不往內求、往內修,那不可能得到。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佛教我們往內求,從自己內心去求,你什麼都能求得到,什麼問題也都能夠解決。如果心外求法,永遠找不到答案,解決不了問題。

  怎麼證入?真誠、清淨、平等、覺,你就證得了。法界之理就是自性,無量無邊的神通,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所以十方世界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這是明心見性,法身大士的大菩薩,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這個是很自然的,他這個本能恢復了。這是我們學習的地方。只要我們的心達到真誠、清淨、平等、覺,這個是我們自性的德能,我們自性本來就是真誠的、清淨的、平等的、覺而不迷的,這是我們本性、我們的自性。但是現在我們迷了,也不真誠、也不清淨、也不平等、也迷惑顛倒。怎麼樣恢復我們自性的真誠、清淨、平等、覺?過去家師淨老在新加坡他寫了一副對聯,上聯寫的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下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下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個是修因。怎麼樣恢復我們自性的真誠、清淨、平等、覺?就要修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華藏剛成立的時候,我們淨老和尚也給寫了一副對聯,字比較少,上聯是「真誠清淨平等覺」,下聯是「看破放下專念佛」。所以下聯是修因,上聯是果,所謂修因證果。怎麼樣恢復清淨平等覺?就是看破放下專念佛,自然能力就恢復了。

  經文裡面用「菩薩」,菩薩就是佛,不起作用的時候是佛,起作用的時候是菩薩。實際上就如同《普門品》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每一尊佛菩薩統統都是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主要是講三十二大類,每一類都無量無邊,不是只有三十二種,是三十二種類的應化身,這是歸納起來講,實際上是無量無邊,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就現菩薩身;應以阿羅漢身得度,就現阿羅漢身;應以天人身、宰官身、居士身、比丘、比丘尼身、男身、女身,或小孩子的身,菩薩統統能示現,無論什麼身他都能示現。十法界,從佛法界到地獄法界所有的身,統統能夠示現。所以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他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幫助眾生。

  大乘經教裡面用「佛」,常常是指我們的自性,因為自性就是佛,又叫佛性。譬如我們供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在當中,阿彌陀佛代表自性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有體有用,有兩種作用,一種是解,一種是行。勢至菩薩代表解、代表智,觀音菩薩代表行、代表慈悲。所以我們佛法的修學,就是解行並進,解行相應,行跟解都不可缺,缺一不可。有解無行,就叫說食數寶;有行無解,叫做盲修瞎練。所以解行不能偏,要解行並重,有解有行。這個是西方三聖,我們修淨宗的同修供的都是西方三聖,也要懂得這個表法的義理,菩薩代表解行,阿彌陀佛當中代表本體、自性。其他佛菩薩,三尊的也是同樣一個表法。像毘盧遮那佛,當中代表本體,左右文殊、普賢,文殊代表智,智就是解;普賢代表行,行就是修行,有解有行。西方三聖也是同樣一個表法,所謂三位是一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修西方淨土,學阿彌陀佛怎麼學法?要怎麼修學?就是要學智慧、學慈悲。我們人生在世,一出生,生下來就是要學習,一直到老死。《論語》一開頭,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告訴我們,人生從生下來到老死,活到老,學到老;活到死,學到死。人生就是一個學習,學什麼?學智慧、學慈悲。不學就不懂,所以我們人生就是必須要求學,一個人不懂得求學,他就沒智慧,沒有智慧,他也就不慈悲了。這個不慈悲,首先是對自己不慈悲,不是說你就是對別人不慈悲,一定是對自己不慈悲才會對別人不慈悲,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是說對別人不慈悲,對自己就很慈悲,沒這個道理,必定是對自己不慈悲才會對別人不慈悲。所以這個跟自欺欺人道理是一樣的,首先必定是自己欺騙自己,自欺他才會去欺人,如果不自欺,他肯定不會去欺騙人。欺騙別人,首先就欺騙自己,第一個自己受騙,不是先騙別人再騙自己,不是,是先騙自己,才會去騙別人。這個慈悲也是一樣,首先對自己不慈悲,才會對別人不慈悲,對眾生不慈悲。

  為什麼沒有智慧、沒有慈悲?因為沒有學習,「人不學,不知義;玉不琢,不成器」,《三字經》講的。所以孔子講,「生而知之」,這種人很少了。生下來他不學,什麼都懂,這個在佛法裡面講叫再來人,那不是一般人。一般都是怎麼樣?學而知之,學了以後才知道、才明白,透過學習。再其次,就是「困而知之」,困,自己遭遇到困難了才發奮求學,然後知道。第三種人,他遇到困難,他沒智慧,他也不願意學習,這樣的人就沒辦法了,一生就空過了。所以我們要常常自己反省,想一想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有沒有智慧?工作裡面有沒有智慧?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智慧?點點滴滴都離不開慈悲、智慧,要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個人叫做學淨土。

  所以我們現在學淨土法門,我們大家知道要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不是學淨土?是學淨土沒錯。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為什麼能夠建立西方淨土?古大德講「心淨則土淨」,心清淨,這個環境就清淨;心污染,環境就污染。所以淨土是什麼?清淨平等覺,感應的就是淨土。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我們的心有沒有清淨平等覺?心有清淨平等覺,心就清淨了,心淨就感應西方淨土。所以這些我們也要學習,把自己修成清淨平等覺,然後也跟這些大菩薩一樣,能夠應現在十方世界隨機度化眾生,皆無障礙,我們也能夠沒有障礙。

  眾生的根性不一樣,千差萬別,你都能夠幫助他,都能利益他。為什麼?因為你自己有智慧、有慈悲,當然能幫助眾生,能真正利益眾生。眾生根器千差萬別,的確度眾生也不是短時間的事情。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佛給我們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煩惱習氣很重,他這一生大心發不起來,那怎麼辦?他這一生還不能發這個大心,沒關係,先幫他種善根。沒有善根的,先給他播種,給他種善根,讓他接觸到佛的經典,聽一句經典也好,念一聲佛號也好,或者菩薩的名號都好,或者看到佛像、聞到佛香,這個都是幫眾生種善根,我們一般講結緣,這個結緣就多多益善。所以現在有很多佛教道場做的,跟社會大眾廣結佛緣,建了很大的寺院,塑造很莊嚴的佛像,還有佛號,讓一般沒有學佛的社會大眾他有機會到這個寺院道場來看佛像,甚至有一些旅遊點,他去拍拍照。這個都是幫眾生種善根,這一生他還不能發心來學佛,這個先幫他種善根。有善根的,過去生已經有種了善根,這一生遇到佛法,他就有意願來接觸、來學習,想進一步了解。已經有善根的這些人,我們就幫助他增長、幫助他成長,讓這善根不斷成長。幫助他善根成長到一定的程度,就幫助他成熟,幫他成就。遇到有災難的時候,要告訴他念佛,或者念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這個都能夠化解災難。這個過去印光祖師在《文鈔》也常常勸當時的蓮友,念佛人遇到災難,兼念觀音菩薩。還沒有信佛、還沒有念佛的人,可以先勸他念觀音菩薩。因為一般人他對阿彌陀佛什麼意思不了解,勸他念觀音菩薩,消災免難,這個一般人、沒有學佛的人比較容易接受。

  念佛、念菩薩都能化解災難。念佛為什麼能化解災難?要把這個道理、方法講清楚。念佛是念自己的清淨平等心,把自己清淨平等覺這個心念出來,因為清淨平等覺本來就有,現在被這些無明煩惱習氣蒙蔽了,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把自己本來的清淨平等覺喚醒了。心地清淨平等,心回歸到清淨平等,外面境界它就轉變了。因為境界是隨心轉的,人心善,境界就美好;人心惡,境界就不好,災難多。首先自己真正能依教奉行,處事待人接物充滿慈悲智慧,你得到眾人的尊敬愛戴,大家慢慢再跟著你學習。你一個人好了,也會影響到你一家都好了,影響到你的親戚朋友、鄰里鄉黨,慢慢的你居住的環境都變好了,因為大家受你的影響感化變成好人了。這個是自利利他、自行化他具體的一個表現,這個叫做「神通作用無礙」。實在講,無礙就是放下。我們為什麼這麼多障礙?放不下就有障礙。這個是從總的來講,一切障礙都是因為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我們細心去尋覓根源,根源找到,我們把這個根消除,我們就可以做到。實在講,一切放不下都是不了解一切法的真實相。真實相如果明白了,我們相信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也就不需要人家去勸了,他自然就放下。所以沒放下主要的根源還是沒看破,沒有看破就是我們沒有看清楚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我們沒有看清楚,不了解,因此產生嚴重的分別執著,那就放不下了。所以看破是幫助放下,看破就是認識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徹底認識明白了,放下是很自然的,絲毫都不勉強的。我們現在放不下,就是對這些道理事實不了解,或者了解一點,不徹底,因此難免放不下,縱然放下也放得不徹底。

  我們初學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因果教育,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夠疏忽了,好高騖遠,以為因果是對一般人講的、老太婆講的,自己要學大智慧。印光祖師引用古來祖師大德講的話,真正透徹明白因果,這個人必定會明心見性,必定徹悟心性。因為因果不離自性,從因果下手,肯定能夠徹悟心性。不但講我們初學階段,實在講,老修這個因果教育還是不能疏忽。看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一生就是強調因果教育,這是印光祖師,我們在《文鈔》看得多。他老人家用《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這三本書都是勸人斷惡修善的因果經典。印光祖師用這三本書來代替佛門的戒律,印祖在《文鈔》也給我們開示,他說因果是戒律的鋼骨,我們蓋大樓、蓋房子都要用鋼架,你沒有鋼架,你這個大樓、房子蓋不起來,它是鋼骨,是戒律的鋼骨。換一句話說,你發心要受戒、要持戒,如果對因果道理這些事實不明瞭,你這個戒肯定持不好,這個受戒只是有名無實,沒有得到戒,也不知道怎麼去持戒,開遮持犯這些道理不明瞭,沒有因果教育這個基礎,受了戒也很難做到持戒。所以印祖實際上就用這三本書來代替戒律,為什麼?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這兩句話,這三本書講的就是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哪些是惡、哪些是善,惡不要去做,善要去奉行、要去做,這個就是戒律。戒律的總原則、總的精神,就這兩句話。沒有這個基礎,我們受什麼戒也枉然,受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全都落空了。

  所以印祖他一生印大乘經典印得不多,他晚年在蘇州報國寺辦一個弘化社,就好像現在佛經出版流通處,自己校對經書、印經書,跟這些學佛的人結緣,流通經書、善書,大乘經典印的數量不多,唯有這三本書印的數量最多,《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有一年,大概一九七七年,很早了,四十幾年前了,家師淨老第一次到香港去講經,講《楞嚴》,住在中華佛教圖書館,暢懷老法師他當時在管理。中華佛教圖書館是倓虛老法師建立的,不大,那個圖書館我去過,現在還在。當時家師淨老就在這個圖書館看到《了凡四訓》,就順手拿下來翻一翻,就是翻到最後面版權頁這一頁,看到這個書已經翻印多少版?幾十版了,一版都一萬、兩萬,上萬冊。所以從一個保守的估計,印祖在世這個書大概印了幾百萬冊,包括這三種書。印光祖師他的目的,中國十幾億人,他希望人手一冊,每個人都有一本,當作傳家寶典,學習因果教育。但是當時印刷術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人力、財力、物力都有限,當時又是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戰亂,這些資源就更困難了。但是在那樣的環境之下還印了幾百萬冊,可見得印光祖師對這三本書他重視的程度,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體會到他重視因果教育。這三本書也讓我們知道六道裡面一些事理的真相,這個真相如果通達,勸你放下妄想、雜念、惡業習氣,這個就能做到了。這個是我們修行當前最嚴重的障礙。這個最嚴重的障礙,通達這三本書,通達因果報應的理論跟事實,這些妄想、雜念、惡業、煩惱習氣自然就能放下了。

  我們現在為什麼放不下?對這個因果事實的真相不明白。雖然學了佛,似乎明白,實際上是還不明白。如果真明白,就一定放下了;放不下,就說明還不是真正明白。這個人,我們一定相信有命運,一部《了凡四訓》就給我們做證轉。《了凡四訓》我們學習之後,知道我人這一生都有命運,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這一生你能吃多少、你能用多少、你的功名富貴、身體健康的狀況、家庭的狀況、事業的狀況、學業的狀況,這都有個定數。我們人一生都有個定數、有個命運。誰定的?佛告訴我們,「人生酬業」,酬是酬償,償還,酬償過去生中造的業。過去生我們有造善業、也有造惡業,所以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是受果報的,受過去生造的業因,這一生到世間來來承受這個果報,就酬業,這是業報。所以這個命運是誰定的?不是佛菩薩給我們定的,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閻羅王、也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的,你去怪別人沒有用,誰定的?自己定的。自己過去生造作善不善業,這一生來受果報,所以這個叫酬業,酬償業債,這是業報。所謂命裡有時決定有,丟都丟不掉,你命中有,你不想要也不行;命裡沒有的,你怎麼求也求不到。古人說「命裡無時莫強求」,你命中沒有的時候,沒有這個命你不要去強求,強求沒有用,強求你還是得不到,你用盡腦筋、用盡所有的方法還是求不到,這樣的求就沒有意義了,你命中沒有。所以人總是要知道自己的命運,是什麼樣的一個命,命裡無時莫強求,不要去強求。

  知道命運,儒家講叫知天命,佛家講叫知因果。你過去生沒修,這一生哪有果報?好像農夫,去年沒有種植,這一生怎麼可能有收成?當然沒有。你去年有種,今年才能收成。我們過去生沒有修福,這一生怎麼會有福報?這個跟別人都沒關係,主要是自己的問題。如果一個人他知道自己的命運,他就會安分守己。人生要能夠安分守己,知足常樂,那個叫幸福,他不妄求。尤其是逆來順受,他知道這個是過去生自己造不善業,這一生遇到這個不如意的事情,知道償還業債,這個報完就好了,也不怨天、不尤人,所以能夠逆來順受。不怨天、不尤人,儒家、道家都是這樣教我們。但是如果不明白這些因果的道理、事實真相,逆境來、不如意的事情來的時候,難免就怨天尤人,這很自然的。怨天尤人又增加業報,他不懂得自己反省、檢討、改過,反而去怨別人;自己做錯了,反而去怨別人,增加自己的業障。所以學習聖賢因果教育就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這一生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這一生所受的是過去生造的業,我們這一生有順境、有逆境,順境是過去生造善業,你就很多如意的事情;逆境就是不如意的事情,過去生造惡業了。所以人生在世五年一轉運,我們每個人一生當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辛苦的五年,完全看過去生中修積的。過去生你怎麼修?每一個人過去生修的不一樣,果報怎麼會一樣?所以你說老天不公平,實在講,很公平,都是自作自受,哪有不公平!《太上感應篇》頭一句話就告訴我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災禍福報沒有門路,都是人自己感召來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所以我們想一想,在六道裡面就是這麼一回事情,人生酬業,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就是這些事情,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個因果關係。六道裡面,我們想一想,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還願意在這裡住嗎?太辛苦了,六道生死輪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沒完沒了,實在講,太辛苦了。《八大人覺經》佛給我們講「生死疲勞」,這個生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六道輪迴,從來沒休息過,所以用疲勞來形容。為什麼會辛苦?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一生積了多少恩恩怨怨?這是我們人生總是這樣的,恩怨,恩當中有怨,怨當中有恩,這個因結下來,來生遇到緣,果報就現前。最可怕的,我們跟一切眾生結了這些恩怨你自己不知道。就我們一般人來講,不學佛的人,你這一生吃多少眾生肉?傷害多少眾生?殺害多少蚊蟲螞蟻?就光這一條就夠受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互相吞噉,你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你這一生殺牠,來生換牠殺你,互相殺,互相吃,六道輪迴就是在搞這個事情。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世間太殘酷、太可悲。但是沒辦法,這個因果不能避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造了這個惡業,十惡業第一條就是殺生,這個殺生,我們看到這個世間太殘酷、太可悲。多少人想出離出不去,不想在這個六道裡面,但是不知道真正出離的方法,不知道。

  所以佛大慈大悲示現在這個世間啟發我們、教導我們、引導我們,引導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淡化,把執著斷掉,對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那你就能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了。古來大德告訴我們,學佛人要想出離六道輪迴,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臨終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換一個環境去修行,成佛就容易了,沒有障礙。修行要是如理如法,沒有一個不往生,關鍵要如理如法,真信切願念佛,這樣能帶業往生,換個環境再去修,就一生成佛了。最大的障礙,是對這個世間有貪戀、有情執放不下,我們一方面又想求生極樂世界,一方面對這個娑婆世界又放不下。念佛堂的堂主時時刻刻提醒念佛人,打佛七的主七師常常講,放下身心世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一個方向,是西方,是目標。目標是極樂世界,我們要親近阿彌陀佛,直到見到阿彌陀佛,這個問題就解決,什麼障礙都沒有了。一個人深信因果,他心就定,深信因果有這個好處,念佛很容易達到功夫成片。我們念佛能達到功夫成片,這一生就決定有把握往生。

  功夫成片是真放下,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這個世界一切都不牽掛了。心裡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每天的功課,身拜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心裡想阿彌陀佛,身口意三業相應,這個叫功夫成片。煩惱習氣沒斷,但是這個功夫養成習慣,他就產生力量了。這個力量就是能夠把你的妄想、雜念這些煩惱習氣給它伏住,就是控制住,沒有斷,好像石頭壓草壓住了,它暫時不長起來。這個功夫雖然不是很高的功夫,我們有這個功夫,取得淨土就沒有問題了。這個功夫在其他法門是不及格,還達不到超越三界、超越六道生死輪迴,還達不到。其他法門,無論哪個法門,超越六道要把見思惑斷得乾乾淨淨,一品沒斷乾淨六道出不去,必定斷得乾乾淨淨;斷分別執著,再破一品無明,才能超越十法界,這個難度高。我們不要講塵沙惑、無明惑,就第一階段這個見思惑我們就很難突破,不要說見思惑這一生能斷掉,就是這一生你能斷個見惑八十八品,我們都做不到。如果能斷見惑,雖然還沒有出離六道,但是出離六道可以預期了,有時間表了;《四十二章經》佛給我們講,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必定證阿羅漢,雖然還在六道,就是只有人天兩道往來,絕不墮三惡道,證得位不退,這個我們都達不到。但是淨土,你伏煩惱,就可以往生了,到極樂世界再去斷,這就容易了。所以有這個功夫,取得凡聖同居土決定有分。無礙心境,無非是放下而已。總的來說,放下執著就成阿羅漢,六道就沒有了。

  好,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一段還沒講完,下面引用《大寶積經》這些經文給我們做補充說明,我們下一次下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心現識變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八集)  2023/3/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08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一頁,從第一行「三者」這一段看起,我先將這段論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三者。心境祕密圓融觀。言心者。謂無礙心。諸佛證之以成法身。境者。謂無礙境。諸佛證之以成淨土。謂如來報身及所依淨土圓融無礙。】

  我們這一堂課從這裡看起。這一觀是『心境祕密圓融觀』,「心」是無礙心,就是沒有障礙;「境」是無礙境,境是境界、環境,也是無礙,沒有障礙。這是講如來報身,及所依的淨土,報身跟所依的淨土是圓融無礙。或身中現土,土中現身,這個報身當中現出淨土,或者淨土當中現出報身,這個心跟境,心跟境界雙融,融在一起。了無迫隘,迫是逼迫,隘是狹隘,不會有障礙,不會,心境雙融。

  第三觀給我們講圓融無礙,心境祕密圓融觀。祕密是講深密、奧祕,是指佛法裡面無論是理是事,理甚深,這個道理很深,我們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這個理很深,事深廣無盡,這些事相也是深廣,不但深而且廣,無盡就是無量無邊,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的。前面講到一體、二用、三遍,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七地以前的菩薩都見不到,七地以前的菩薩都見不到這個境界,太微細了。宇宙的起源,佛法裡面講波動,起心動念,這是宇宙的起源。阿賴耶(阿賴耶識)有三細相,這是唯識家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不覺,不覺就生出三細相出來。第一個相就是極其微細的波動,很微細,一般凡夫我們是覺察不到。佛問彌勒,佛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他是唯識的專家,他是唯識法相宗的專家,等於是開山祖師,他是修這個法門的。佛問彌勒菩薩,起個念頭,我們現在動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很粗。我們現在能感覺到我起一個念頭,我心裡動一個念頭(動個善念,或者惡念,或者無記念),這個念頭是粗念,我們能夠感覺到的是粗念,很粗的念頭。佛問彌勒菩薩,這個粗念,就是這個念頭裡面有幾個細念?也就是說有幾個細念組成這個粗念?問這個念頭有幾個細念、有幾個相、有幾個識?動就是阿賴耶的業相,相是阿賴耶識的境界相,識是阿賴耶識的轉相,一動現象就發生。彌勒菩薩答覆動一個粗念當中有幾個細念?這個細念當中有幾個相、幾個識?相是物質,識是心理。彌勒菩薩答覆,回答本師釋迦牟尼佛說,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細念。這個一千六百兆就是說,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這樣有幾個念?「三十二億百千念」,有三十二億百千個念頭過去了。這個一彈指,一秒鐘可以彈五次,以五次來計算,三十二億乘以五就是一千六百兆個細念,一千六百兆微細的念頭。而且「念念成形」,每一個念它都有形狀,都有相,有形相;「形皆有識」,那個形當中有識在裡面,識就是精神,相是物質。那個微微的波動就是佛法講的無始無明,這個無明無始,沒有開始,就是當下。也說一念妄動,這個很微細的,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一個念頭,這個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得到,我們感覺不到。它的祕密就在此地,這個不是什麼神祕,什麼神神怪怪的那個神祕,不是,不是那個意思,這裡這個祕密是說太深密了,一般人不能理解,不能體會,太深了,太深奧了。佛是用定功知道的。我們凡夫心浮氣躁,體會不到這個細念。不但凡夫,天人有神通,也體會不到。二乘阿羅漢、權教菩薩都體會不到,明心見性以上的菩薩,八地以上的菩薩他的定就見到了。

  所以,佛當然知道了,佛是究竟圓滿了。修清淨心,修到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心真正如如不動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心真清淨了,這個極其微細的波動他感受到,八地菩薩以上感受到了。自性清淨心裡面什麼都沒有,只要一動,自性就現相,只要你微微一動,它就現出那個相,不動它就不現相。宇宙,我們看整個宇宙,山河大地,整個太空,這個世界一切萬事萬物是波動形成的。這個現代科學家也觀察到這一點,西方科學家已經實驗到了,他說沒有物質,物質是人類的錯覺。物質怎麼來的?這些物質現象怎麼來?波動產生的,是波動產生。這個講法跟佛法講的就很接近。所以宇宙是波動形成,微微一動,很微細的一動,現的相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就是一真法界,我們現在在經典上講華藏世界,那個就是微微一動現這個報土,我們要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看到了。西方這個世界叫極樂世界,叫淨土,這個淨土裡面一絲毫染污都沒有,居住在那個世界裡面的人都是善人。我們念《彌陀經》大家都念過,「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但是善人,而且還是上善之人,至善上善之人住在那裡。所以極樂世界的居民絕對不會生起一個惡念,也絕對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生到極樂世界這些統統沒有了。如果起妄想、分別,那實報莊嚴土也就沒有了,實報莊嚴土沒有就變成什麼?你有分別、有起心動念就變成四聖法界,落到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如果從分別裡頭又起了執著,那就變成十法界裡面的六道法界(六道輪迴),我們現在就是在十法界裡面的六道法界。事實上六道法界、四聖法界,這個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實在講也是一不是二。六道法界也好,一真法界也好,都離不開我們的法身,都是共同一法身。宇宙起源、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來的?不離自性,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都是我們自性所現的,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個叫祕密。一般人不知道,一般人只知道有這個宇宙,有這個世界,從哪裡來他不知道。不知道就叫祕密,深密,因為你不知道。所以從理上講,它是哲學,很深的哲理;從事上講,它是科學。我們來到世間只有一個目的,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妄盡還源,我們這一生來到人間就沒有白來了。

  我們上學讀書為的是升級,大家到學校讀書也是為了要年年升級,把最高的學位拿到。在世間法裡面現在最高學位是博士,是要拿到這個學位。在佛法裡面,佛陀是最高的學位。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拿到佛陀這個學位有什麼好處?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有這個好處,離苦得樂。我們現在不是感覺都很苦嗎?《法華經》講,三界統苦,沒有快樂的。我們還在三界裡面,也有一些快樂的事情,但是那個樂不是真樂,那個樂叫壞苦。你樂過去,後面苦又來了,那個快樂不是真的,所以稱為壞苦。它會壞的,不是永恆的,會變的,所以那叫壞苦,那不是真的快樂。真正快樂它不變,像極樂世界無衰無變,建立常然,那是真的,真樂。成了佛都住極樂世界了。所以破迷開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這是佛法教導一切眾生最高的一個目標,就是要達到這個目標。不是教你在這個世間升官發財,來生再來作人,得到人間的榮華富貴,或者有一些人志願高一點,要往生到天道、天堂去了,去享受天福,那個都不究竟。唯有超越六道四聖法界,入一真法界,這個才是真實的。一真,真就是真實的,真樂。往生極樂世界跟一真法界一樣,所以它稱為極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那是真的。我們這個世間,娑婆世界,這個六道法界裡面沒有真樂,沒有真的快樂,這點我們要明白,要覺悟。

  苦從哪裡來?苦從迷來的,迷惑、造業、受報,冤枉受這些虛妄之苦。這個也不是真的,但是我們不覺悟就有苦受。所以學習佛法主要的目標就是破迷開悟。苦從迷來的,樂從悟來的,開悟你就離苦得樂了。你不再迷惑顛倒了,不再造業受報了,就離苦得樂了。所以覺悟這個樂也就圓滿了。迷悟、苦樂說到究竟,那都是極其深奧,深密。講到最究竟處它就很深奧、很深祕,我們一般人就不容易理解。可是它畢竟是一體,一體是圓融的。你說十法界也好,一真法界也好,都是一體,都在法身裡面,這當中只有迷悟不同而已。迷了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你開悟了,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並沒有離開這個法身,一樣,同一個,關鍵在迷悟不同。迷了,把那個樂就變成苦的;覺悟了,那個苦就變成樂的,就這樣。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也講得很清楚,「唯迷悟之有間,故凡聖而迥異」。為什麼我們變成凡夫?迷了,迷惑顛倒了,不覺悟。佛他覺悟了。事實上「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平等沒有差別,這個差別就在迷悟不同。所以說到究竟都是一體。這段說明「心境祕密圓融」,這是諸佛如來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言心者,謂無礙心,諸佛證之以成法身』。「言心者」,說到這個心,什麼心?「謂無礙心」,就是指無礙心。這裡講的心是無礙心,不是有障礙的心,是無礙的心。無礙心,「諸佛證之」,諸佛證得了,「以成法身」。就是證得法身,他證實了、證入了,就成就法身了。諸佛是《華嚴經》裡面從初住菩薩,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到妙覺位,總共有四十二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覺就等於是妙覺,他還有一品無始無明習氣沒斷,那一點點無始無明的習氣斷掉之後就稱為妙覺。妙覺是佛的果位,妙覺以前都還稱為法身菩薩,到等覺菩薩還是稱法身菩薩,既然是證得法身的菩薩,我們也可以稱他為佛,所以稱諸佛。這個諸佛,比如十方世界諸佛如來,這是一個說法,這是一切諸佛,現在已經成佛了,十方世界都已經有這些諸佛如來。如果講的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這個也是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十方世界都有,一切眾生是未來佛,這個也是諸佛。這裡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又是諸佛的一個意思,諸就是很多,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都可以稱為諸佛,因為每一個層級的法身大士都很多,好像我們在學校念書,念一年級的有很多同學,二年級也很多,三年級也很多,這個當中證得圓教初住以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可以稱他為佛,這個在天台宗講叫分證即佛。

  天台宗智者大師講六種佛,第一個是「理即佛」,從理性上講,我們大家都是佛,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既然有佛性,那都可以稱之為佛。因為都有佛性,佛性就我們六根的根性,一切眾生哪一個沒有?大家都有。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人人本具,箇箇不無」,一切眾生都有。這個是什麼?理即佛,從理性上講,大家都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理性即佛,一般講理即佛。從理上講,一切眾生就是佛,本來是佛。從事相上講,我們現在是迷了自性,沒覺悟,迷了才出現十法界,因為迷了才有十法界這樣的分別,如果覺悟就沒有了。從理上講,一切眾生都是佛,畜生也是佛,餓鬼、地獄統統是佛,沒有一樣不是佛,這是從理上講,理性上講。二、「名字即佛」,這個名字即佛在名字位當中它有很多層次,我們凡夫初學佛,皈依了,實際上還是凡情沒了,還是凡夫!業障深重,依然造業,不知道懺悔,雖然學佛,有名無實,功夫不得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這個是名字即,名字即佛,我們一般講有名無實,有這個名。從我們最初接觸佛法,皈依三寶,聽經聞法,對佛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概念,但是業障很重,還是造業(造惡業),不知道回頭懺悔,這個當然是有名無實,功夫不得力,這一生不能了生死出三界。

  這個名字即佛也有低層次、高層次,低層次就我們剛才講業障凡夫,雖然學佛,業障深重。高層次的名字即佛,我們讀蕅益祖師的《寒笳集》,他的語錄。蕅益祖師開悟了,參禪開悟了。禪宗開悟,它有三個層次,有三觀。第一個是初關,初關就見到法身了,開悟見到法身了,但是還沒有到重關;重關就安住法身了,安住在法身當中,他就解脫了;還有第三觀,牢關,這個牢關破了,就是法身向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超越了。禪宗要到三關都破了,才算真正成就了。只有開悟,見到法身,你還沒有安住法身,這個還是在名字即佛這個位次,名字即。所以蕅益祖師講「名字位中真佛眼」,他的位次,蕅益祖師當然他是祖師大德,是不是佛菩薩示現的我們不知道,但是他還是很謙虛,也是很實際的給我們說出他的境界,他開悟了,就是破初關。初關你還沒有進入重關安住法身,只有見到法身,這是初悟,這個叫名字即佛,這個叫見道位,見到法身了,叫見道位。你還沒有進入修道位,就是在名字即佛當中,所以名字即佛可以說這個層次是高層次,高層次的名字即佛。我們現在雖然學佛,業障深重,我們也是名字即佛,我們是低層次的名字即佛,這個我們也要了解一下。不了解以後看到蕅益祖師講「名字位中真佛眼」,就不知道祖師的境界,以為跟我們一樣,那就錯了。所以這個名字即佛它也很多層次的,這個都是在名字位當中。禪宗是見道位,就是見到法身了,他名字即,他開悟了,見到法身。見到法身他就開始要修道了,進入修道位了。禪宗你沒有見道,你不能修道,好像你還不認識路,你去修就盲修瞎練,修到最後沒有結果,變成無益的苦行,所以見道後才修道。不是說開悟了,見到法身就沒事了,後面還要修道。修道還要修到破牢關,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才是真正成就了。

  第三個「觀行即佛」,就是以禪宗講開始修道了。觀行即佛,觀行就是有功夫了,功夫得力了,比如說參禪他得定了,念佛得功夫成片了。在這個位次來生決定向上提升,不會往下墮落;可是,你能提升到天道,出不了六道輪迴。如果你不是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那這個功夫還不及格,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必定要斷見思惑才能出六道,只是得禪定還不能出六道,但是可以生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生天道,往上提升了。如果我們念佛,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就出離六道了,就橫超三界。這個功夫雖然還不及格,但是有這個功夫,信願念佛求生極樂,那是決定有把握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念佛人如果修到觀行位,信願念佛,這一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修其他法門都還不及格,還在六道裡面。唯有修西方淨土這個法門,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繼續修,到極樂世界就橫超三界了。所以有觀行功夫的,在淨宗講也就及格了,只要具足信願,你念佛到這個功夫,不但往生,而且還自在往生。這是其他法門沒有的,唯有淨土,在淨土達到這個功夫就算成就了。

  第四、「相似即佛」,相似就很像佛,可是內心還是用阿賴耶,還是用妄心,他不是用真心,他還用心意識,不是離心意識。相似即佛,斷見思惑、斷塵沙惑就是在四聖法界,他的層次在四聖法界,十法界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斷見思惑了,聲聞就是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斷乾淨了,但是還有見思的習氣在;緣覺見思惑斷了,見思的習氣也斷了,所以他的層次比阿羅漢高一級。菩薩,四聖法界的菩薩,我們一般講權教菩薩,他斷見思惑,見思惑的習氣也沒有了,又斷塵沙惑,塵沙惑也斷盡了,但是還有塵沙惑的習氣在。十法界的佛,在十法界最高的,斷見思、破塵沙,這些煩惱習氣都斷乾淨了,但是沒有破無明,所以在十法界。所以在十法界,從阿羅漢以上,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這個四聖法界就稱為相似即佛。還不是真佛,因為他還沒有用真心,用妄心修行達到這個層次,但是他們是真正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了。

  第五個「分證即佛」,出了十法界,圓教初住位,別教是登地,圓教是初住位。這個出了十法界,這是真佛,用真心,不用阿賴耶,他真的證得佛果,但是沒有圓滿,證得一部分。圓教初住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是真佛。所以《華嚴經》上講的圓教初住位以上都是真佛,分證即佛,諸佛就是說這個。分證即佛,每一個層級的諸佛都很多。大師用月亮做比喻,觀行即佛就像水中的月亮。我們倒一盆很清澈的水,晚上月亮很明亮,我們看這個水當中現的月亮,這個叫水中月,水中的月亮。賢首大師用月亮做比喻,觀行即就像你看見水當中的月亮,這觀行即佛;相似位叫捏目所見,用手指頭把眼睛捏住、按住,眼睛捏住看到兩個月亮,那兩個月亮都是真的,都不假,這個叫相似,是捏目所見,用這個來形容來比喻;真的看到月亮了,不捏目見月了,那就是分證即佛了。分證即佛,有人看到的是初二的月牙,有人看到初三、初四。我們看到月初初二、初三,那個月牙剛剛露出來,那個就比喻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初三、初四那個月牙,雖然是一點點,但是它是真的月光,不是相似的,是真的月光。一直到十四的月亮,見到這個月就愈來愈大了,到十四就不一樣了,十四這個月亮就好比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是十四的月亮,接近圓滿了。到了十五,第六個「究竟即佛」,妙覺位,究竟圓滿的佛果就好比十五的滿月,圓滿了,法身圓滿顯露,證得究竟佛果。

  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圓教初住也稱佛了,他是真佛,他就可以到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去示現佛身,去教化眾生,就有這個能力了。圓教初住以上,不起心不動念。常寂光土沒有相,實報莊嚴土有相,這個相就是從無明習氣現出來的,無明煩惱斷了,但是還有習氣。無明的習氣斷盡了之後,相也沒有了,那整個就是變成常寂光淨土。所以常寂光身土一如,那個境界裡面是圓滿的自性,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在哪裡?在什麼地方?遍法界虛空界都是,我們現在也是在常寂光當中,沒有離開常寂光,離開常寂光一法不可得。這所有一切法都從常寂光現出來的,離開常寂光什麼都沒有,一法都沒有。所有一切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常寂光變現出來的。唯心能現,唯識能變,心就是常寂光,識就是阿賴耶。阿賴耶裡,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能變,它能變,能把常寂光變成實報土,能把實報土變成四聖法界,能把四聖法界變成六道法界,六道法界當中又可以變成三途法界,三途地獄這些法界。

  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災難很多,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純善純淨,沒有絲毫不善。那個世界跟我們今天的地球沒有兩樣?都是心現識變的,為什麼苦樂程度差別這麼大?最明顯的,我們這個世間有生老病死,那個地方的人全是無量壽。我們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能跟人家比,原因是唯識所變,我們是唯識所變。那裡的居民「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今天地球上的居民造作十惡業。我們這些人類心行不善,所以山河大地也剎那剎那在變(製造很多污染,破壞地球的生態環境,這些是人心不善所造作的),它的變是靠我們居民的念頭(這些環境,地球、整個宇宙),我們念頭善它就變得非常美好,我們念頭不善它就變得很不好。只要自己自身身心調和,心境圓融,我們這個世界就變成極樂世界、就變成華藏世界,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各個都成法身菩薩。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註解「二無礙」,一、「智慧於境無礙」,智慧是心。「境即法界之理,謂菩薩以平等智,證於法界之理,理事融通,無有障礙,故名智慧於境無礙。」智慧跟知識不一樣,智慧是自性清淨心起的作用,這個稱為智慧。《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般若波羅蜜多是智慧,五蘊是境界。智慧一照,五蘊有沒有?有,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為什麼沒有障礙?它沒有自體。它的自性,理就是自性,是事法界的理。沒有理,哪來的事?所以有事必定有它的理,有它的道理。所以這個事是依那個理而成立的,依理而立。理一定要有事才能顯示出來,理沒有事也顯示不出來,必定要有事才顯示出來。自性清淨圓明體,從事上顯出來。我們一般人沒看到,一般人不知道,有功夫的人他知道,什麼叫功夫?有修行的人,也就是有清淨心的人。修行不在形式在實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是教你放下種種不善,恢復到清淨心,這是戒。清淨心就是定,因戒生定。定久了就生智慧,智慧就能在事相上看到理性,從相上看到性,從事上看到理,那個就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菩薩以平等智,證於法界之理。平等智重要,《無量壽經》經題「清淨平等覺」,這是佛對我們修行要求的目標。「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大乘無量壽莊嚴」,那是淨土的果報,那是果。果必有因,因從「清淨平等覺」來的。修淨土的人,標準就在這五個字,你的心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年比一年平等?一年比一年覺悟?那你的功夫好!你有進步了。平等是沒有是非人我、沒有高下,我們要學佛陀那樣的謙卑。平等心、清淨心,他才能證得法界之理,證得法界之理是在法界事相上見到性,見到自性。我們今天看到外面不清淨,其實是我們自己心不清淨。我們的心清淨,外面境界沒有一樣不清淨;我們的心平等,外面的境界沒有一樣不平等。無礙的境界,關鍵就在平等智。你有平等智,障礙就沒有了,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的障礙都是出在不平等。所以佛教我們,遇到事不要向外求,向外解決不了問題,向內。為什麼?事本來沒有障礙,理本來也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事實真相。如果我們通達這個道理,世間所有一切的障礙全部都能化解。現在這個世界矛盾、衝突,你有清淨平等覺就全部化解了。理事圓融貫通,哪來的障礙!故名智慧於境無礙。

  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裡。下面第二小段「神通作用無礙」,我們下一堂課,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何謂「攝相歸體」❓
🔹萬法是「妙有」,為什麼叫妙有❓
🔹究竟圓滿佛住在常寂光裡面,報身菩薩需要幫助,他現身,他不說法,為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法身與報身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七集)  2023/3/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07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頁,倒數第二行,從最下面一個字,「又前門中」,這裡看起。我將這段論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又前門中。攝相歸體顯出法身。今此門中。依體起用修成報身。】

  我們這節課從這一段看起。第二觀主要的內容是教我們觀法身、觀報身,法身、報身統統是妙用。法身,法就是身,身就是法。法裡面有色法、有心法,色法、心法全是身,無論是色法跟心法都是法身。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這個叫法身,所以法身是遍一切處,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法身。經典我們常常看到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翻成中文叫法身佛。毘盧遮那是印度梵語,翻成中文是法身,毘盧遮那佛翻成中文就是法身佛。法身遍一切處,所以精神的、物質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法身。這個也是告訴我們,我們跟整個宇宙就是一個自己,都是我們的法身,沒有一樣不是。什麼時候你承認,完全肯定一切法是我、我就是一切法,這一切法跟我是一不是二,就是一切法就是我、我就是一切法,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自己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我們的法身就是整個虛空法界都是我自己,這個時候你還有生死嗎?沒有,沒有生死了,這一切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虛空法界有生死嗎?有生滅嗎?沒有,這個生死、生滅是自己的虛妄分別執著產生的幻相。所以整個虛空法界就是自己的自性所現的,這個就是講法身,就找不到生死,沒有生死,虛空法界哪裡會有生死?所以我們要曉得,生死是我們自己的色身,就是身體,這個身體我們看到有生有死,但是法身它沒生死。

  所謂「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講空間,三世講時間。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是講空間。所以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從時間來講;從空間來講,八方上下都有佛,這個就叫十方三世一切佛。不但我們大家是未來佛,我們現在學佛了知道了,我們眾生都有佛性,我們是未來佛,未來可以作佛。連我們現在看到的蚊蟲螞蟻、餓鬼、地獄,這些六道眾生,統統都是未來佛。我們講十法界一切眾生,上到佛法界,下到地獄法界,這十法界一切眾生,十方三世一切眾生都是佛。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現在是迷失了佛性,看到眾生也迷失了佛性,我們自己現在也是眾生,看到眾生迷失了佛性,造作不善業墮在三途,墮三惡道去受報,受果報。墮三途是消業障的,就是他造了不善的業,必定有這個果報。不善的果報現前了,要去承受那個惡的果報,所以三惡道是惡的果報。業慢慢消掉之後,他又出來,我們用個比喻,像我們這個世間人犯罪了,被抓進去關在監牢獄裡面,監牢獄裡面是受果報,但是它有時間性的,他的刑期滿了他就出來了。我們用這個比較淺顯的例子,讓我們去體會墮三惡道,同樣一個道理。墮三惡道是幹什麼?消業障。你造了惡業,要到三惡道去消;沒有到三惡道,這個業消不了。所以墮三惡道時間很長,但是慢慢這個業障在惡道裡面消盡了,好像人進監獄,他的刑期滿了,他又出來了。墮三惡道,他這個業報受滿了,業消了,他又到人間來、又到天上來;遇到佛法,他就會修行,他就能成佛。所以從長遠來看,一切眾生的確都是未來佛。不但我們自己是未來佛,一切眾生也統統是未來佛。總有一天他緣成熟了,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遇到佛法,必定學佛,必定能成佛。

  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們自己也包括在其中。共同一法身,我們都在法身當中,沒有一個眾生、沒有一尊佛離開這個法身,統統在法身裡面,所以法身是共同的,所以才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個法身大家都一樣的,沒有哪個特別,你成了佛是這個法身,墮到地獄還是這個法身,沒有離開這個法身。所以法身是共同的,沒有說哪一個特別,哪一個有、哪一個沒有,大家都有,都平等的。你如果常常把遍法界虛空界想成是我自己,實際上,事實就是自己。這一切從哪裡來?從自己的心現識變的,那不是自己是誰?所以常常這樣觀想這個虛空法界,上到佛,下到地獄眾生,這是十法界一切眾生,當然包括一真法界明心見性的這些諸佛如來,這一切都是我心現識變的,除了自己沒有別人,就是自己。怎麼能觀想得到?要怎麼去觀想?總是覺得我自己跟別人就是不一樣,我不是他、他不是我,這是我們凡夫的觀念,現在佛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一法身,就是一個自己,沒有別的。

  觀想,一個方便,過去家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常教導我們,你從觀夢境這裡開始。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夢裡一定有自己,同時在夢當中也有很多人,也有別人,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人。這個我們作夢的經驗很多,有時候夢到自己的親人、師長,很多時間夢到一些我們這一生沒有見過的人,那個是過去生的,這一生沒見過,所以有認識、有不認識的。夢中有自己也有別人,夢裡也有山河大地,有這些依報的環境,樹木花草,你看到了什麼環境、什麼境界,這個都有。無論好夢、惡夢,醒過來之後什麼都沒有,晚上作一場夢,早上醒來了,昨天晚上夢到什麼,醒過來就一場空,什麼都沒有了。想一想,夢從哪裡來?我們在夢當中迷惑顛倒,分自分他,有自己、有別人。夢到一個人對我們很好,我們很歡喜;夢到一個人要打我們、殺我們,嚇得要死,所以有自己、有他人。這個夢醒過來之後,曉得原來夢境是我自己心現的,醒過來,這個夢從哪裡來?自己心裡現出來的,除了自己沒有別人,就是自己。所以回想夢當中的這一切,夢中哪一樣不是我?夢裡的我是我,夢裡當中有我自己,夢當中所有一切人事物也是我,夢當中的花草樹木也是我,除了我的心之外,決定沒有其他東西了,就是統統都是自己。用夢境裡面這一切,自己、別人,善人、惡人,這些依報環境,花草樹木等等這一切,就如同佛在經典上講的法身一樣。佛在大乘經典都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實際上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是在作夢,我們現在在作夢,所以有一句俗話講「人生如夢」,我們人一生在這個世間就如同晚上作夢一樣,悲歡離合,到最後就是一場空。晚上作晚上的夢,白天作白天的夢,白天、晚上,經典上佛跟我們講,統統是在作夢。

  在《永嘉證道歌》裡面說,「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是什麼?六道生死輪迴,你還沒有覺悟的時候就是在作夢,在夢當中明明有六道生死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什麼時候你覺悟了,六道沒有了,這個就是夢醒過來了。佛告訴我們,怎樣才能覺悟?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的念頭放下就覺悟了。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把這個當真了,當作真實的,所以就起了分別執著,分自、分他,這個分別。分別當中,最嚴重就是生起執著,執著就有控制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有得到的念頭,這個講有所得。實際上,我們什麼都得不到,得是我們一個錯誤的概念,這個世間哪一樣我們能得到?自己身體都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所以這個是事實真相。

  《金剛經》佛給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一首偈非常重要,這一首偈在《金剛經》是放在最後面,等於是經文流通分最後面壓軸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把我們現實的人生,我們要覺悟,如同我們晚上作夢是一樣的,跟晚上作夢沒有差別,如夢,如同作夢一樣。「如幻」,幻是幻化的,好像變魔術。大家應該都看過魔術師變魔術,變得好像很真實,但實際上是假的,這個大家都知道,知道他那個是障眼法,不是真的,如幻。「如泡」,泡是水泡,海裡面起個水泡,或者江河,風一吹起了水泡,我們一般講泡沬,泡沬就很快就沒有了。「如影」,影是影像,我們在太陽光、在燈光的底下,我們身體有個身影,那個影是虛妄的,不是真的。現在我們看電視、看電腦、看手機,都是影像,那影像不是真的。影像,我們看電視節目、看電影,有人、有事、有物,種種的千差萬別這些相,這是影像,我們叫影像;有這個影像,但是那不是真的,如影,如同那個影像。我們現在看到現實的人生,又有一句話講「人生如戲」,好像在戲台上表演,我們每一個人都扮演自己一個角色,戲演完就沒有了。我們去看電影、看戲,知道人生如戲。如露,露是露水,晚上有露水,早上太陽光出來,露水也就沒有了,這表示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如電」,電是閃電,到了夏天,特別會下一些西北雨,下雨會有閃電。那個閃電,光一閃,一下子就沒有了,形容快速。這一切以夢作一個為主的代表,後面的就是陪襯這個「夢」,這個五種。其他經典有講十種的比喻,都是形容我們這個世間就如同作夢一樣,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應就是應當,佛勸我們應當作這樣的一個觀察、觀想。最高的是觀照,觀照要離心意識。我們做不到觀照,先從觀察開始,觀察這個世間。我們想一想,這個一切好不好?都像作夢一樣,我們作夢有作好夢、有作惡夢,無論好夢、惡夢,醒過來就是一場空,了不可得。我們現實人生,就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我們要常常作如是觀。常常作如是觀,才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念頭放下;放下心裡分別執著的念頭,那不是放下這些事,事它沒有妨礙,這個理事無礙,沒有妨礙。這些道理明白了,這些事沒有妨礙,所以事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該做的要去做,不該做的就不要去做,這些沒有妨礙。所以執著念頭放下,就覺悟了。但是我們如果不從《金剛經》這一首偈認真去觀,去作觀,把我們虛妄的執著放下,這個就是佛給我們講的,你繼續執著,繼續作夢,那冤枉了,因為它不是真的。所以你應該作這個觀察,觀想這些一切都是夢,不是真的,我們的執著才有可能放下。不然我們這個分別執著,無始劫以來很堅固,不容易放下。不容易放下,主要的原因就是把這一切都當真了,我們在這個當中總是患得患失;有這個患得患失的念頭就是一個執著,因為沒有去觀這一切都是如夢,必然在這個當中會有患得患失。

  過去家師淨老初學佛的時候,第一個接觸的學佛的老師,就是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師,章嘉活佛,章嘉呼圖克圖。過去是我們總統府的資政,當時章嘉大師到台灣來,住在台北市青田街,現在他的紀念館還在,現在好像是屬於蒙藏委員會在管理的,他的遺物都放在那裡。過去家師淨老剛學佛,一個蒙古的親王給他介紹認識章嘉大師。所以台大方東美教授介紹他學佛,他學佛第一個接觸的是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了他三年。剛去向章嘉大師請教,就向大師請問,聽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有沒有一個方法讓我很快契入佛境界?我也很想得到這個人生最高的享受,怎麼樣能夠契入?章嘉大師就告訴他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就六個字。這個六個字你做到了,你就入了,你就能契入佛境界了。

  看破是什麼意思?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認識事實真相,這叫看破。經典佛給我們講的都是勸我們看破的,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是怎麼一回事、怎麼來的。事實真相是一切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就是唯有自己的心,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沒有其他的,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心所現出來的。唯識,心是真心,識是妄識,真心不生不滅,沒有變化,但是這個妄識它就會有變化,千變萬化。迷了真心,就變成妄識,妄識就有變化了,那實際上沒有變化,這個變化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切法從哪裡生起來的?從自己的心想生出來的。離開自己的身心想,什麼都沒有,就是自己的心想所生的。

  所以說境隨心轉,境界是自己心現識變的,這些環境它是隨著我們人心在轉變的。心善,你就會把這個環境轉成善;心不善,就把這個環境轉成不善了。像現在整個地球都受到嚴重的污染破壞,誰製造的?人心不善製造出來的,人心都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為了得到自己的私欲,自私的欲望,貪求物質的享受,不惜破壞地球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像現在氣候暖化、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土地嚴重的污染,這些現代科技的發展,實際上是很嚴重的污染。人類為了得到生活上物質的便利,污染了整個地球,整個地球自然生態被破壞,失去平衡了,南北極冰川快速融化,氣候暖化、氣候不正常、人的疾病很多,這個都是嚴重污染所造成的。嚴重污染從哪裡來?從人心不善製造出來的。人心都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只想到自己的享受,貪圖物質的享受,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所造的惡業。所以我們根據佛經佛給我們講的這些道理,我們來對照現實的地球生活環境,的確是境隨心轉。環境它沒有好壞,人心好,環境它就變好;人心不善,他就破壞環境,製造污染、製造災難,的確境隨心轉,關鍵在人心。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法身它就顯露出來了。法身本來大家都有,現在被這些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法身就在眼前。

  『攝相歸體』,外面的相是我們的心現出來的,我們的自性所現的,我們現在不要去攀緣外面的相,外面的相是我們的心現的,我們去攀緣、去分別執著外面這些相,這個叫心外求法,就變成外道;所以要把攀緣外面這些相的心收攝回來,回歸到自己的本體,就是回歸自性,這個叫「攝相歸體」。把我們對外面一切相攀緣的心,分別執著的心收攝回來,回歸到自己的本體,就是自性,就證得法身了。你證得法身,人家就稱你作佛陀。證得法身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見到你自己的本性了。自己本性就是法身,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那你是真佛,不是假佛,真的覺悟,不是假的覺悟,真覺悟了。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圓教他是初住位菩薩的境界,真成佛了。這個在天台宗六即佛裡面叫分證即佛,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開始,證得圓教初住位,這個就是分證即佛。從圓教初住到二住,一直到等覺,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分證即佛。到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破了,就證得妙覺位,究竟即佛了。

  所以在證得法身這個境界裡面,不但六道法界沒有了,四聖法界也沒有了,十法界都沒有了。這個時候才知道六道、四聖法界是夢中境界的幻境,幻相,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講,這十法界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所以這一觀,這個觀想多重要,這是我們學佛的一個根本,這個觀太重要了。因為實在講,作觀就是看破,看破幫助我們放下,你沒看破,要放下很難,放下不容易。對這個事實真相沒有真正認識清楚,這個要放下不容易。所以《金剛經》這一首偈顯得非常重要,我們要常常提起這樣的一個觀想。這個觀想,或者講觀察,我們初步是觀察,觀想心要比較定。觀照,那是要離心意識,「照見五蘊皆空」,這是觀照。我們從觀察開始,常常作如是觀,慢慢再深入。從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天遇到的一切人事物,不是有順境、有逆境、有善人、有惡人嗎?這一切都如夢幻泡影,心裡上不要去執著,這樣慢慢我們就會契入境界。

  下面講『今此門中』,這是「從心現境妙有觀」,給我們說『依體起用修成報身』。報身是智慧身,前面講法身,這裡講報身。圓滿的智慧是從體起用,從體起用好比作夢,頭一個是自己,第二個是夢中境界,山河大地、芸芸眾生,其他的一切眾生。這個夢境出現,如果沒有本體,怎麼會起這作用?所以一般講體相用。體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一法從來沒有離開體,離開體不能顯現,所以相用是從那個體現出來的。我們現在還是用電視機來做比喻,大家比較有概念,這個體好比是電視機的屏幕,那個螢幕。電視機,包括現在我們天天在用的電腦、手機,它都有個屏幕、有個螢幕,這些屏幕它能現相,影像從這個屏幕現出來,所以相是屏幕現出來的色相。色相裡面有一真法界、十法界、六道三途,現這麼多的現象,依正莊嚴,統統是從體現的,沒有這個體,它現不出來。好像沒有這個電視屏幕,我們現在電腦、手機沒有這個屏幕,沒有這個體,你那些相顯現不出來。這個相千變萬化,我們常常在看手機,那真的是千變萬化,看電視、電腦,這個裡面的節目內容太多了,千變萬化。這個相它怎麼會千變萬化?就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在變的。如果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相它都不會變了。就像我們這個身體一樣,我們身體為什麼有生老病死?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念頭一直在動,一直在變,所以這個相就跟著我們念頭在變。現相,相沒有變化,那個叫一真法界。我們現在十法界都有變化,變化的幅度大小不同,都有變化。一真法界,真就是它沒有變,它是真的,不變。所以現相,相沒有變化,那個叫一真法界。

  佛法講真假,凡是會變的,那都是假的;真的是永恆不變,那是真的。從這個標準來看,我們人天天在變,生老病死,不是一年一年的變老,今年比去年老了,不是,也不是一天一天變老,今天比昨天老了,實際上是剎那剎那在變老,是剎那剎那在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剎那剎那在變,那個微細的念頭我們覺察不出來,剎那剎那在變。我們看到,人一年比一年老,甚至一天比一天老,我們現在一般講,大概三、五年,十年、八年的,我們會看到老了很多,自己看自己的照片,十年前的照片跟十年後的照片不一樣,變很老了,那不是突然變的,是剎那剎那在變。這樣累積起來一個長時間,我們才看到明顯的變化,實際上是剎那剎那在變,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所以後一秒鐘不是前一秒鐘了,後面這一秒跟前面這一秒是不一樣的,不斷的在變,永遠在變,它不會暫停的。變就不是真的,是假的,假的才會變,真的不會變。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也是剎那在變;礦物、星球有成住壞空,我們居住這個地球也有成住壞空,我們看到太空裡面所有星球都有成住壞空,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什麼東西是真的?永恆不變的自性,能現萬法的體是真的,這個是真的,這個不會變。我們能知道這些事情,這些性相、理事、因果,能了解,能通達,這個就叫報身。報身是智慧,你真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自性本具的智慧就現前,然後對整個宇宙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叫報身。

  報身能成就自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成就就是智慧。報身不但能夠教化十法界眾生,同時也能教化實報莊嚴土的法身菩薩,他們雖然都是證得報身,還有無始無明的習氣在,所以他的報身不圓滿。所以這個報身也分四十一個階級,所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於是我們就明白了,證得究竟圓滿的妙覺果位,這是究竟圓滿佛,他住在常寂光裡面,報身菩薩需要他幫助,他現身,他不說法。為什麼?在那個境界裡面不需要說法。用什麼來幫助這些報身菩薩?示現讓他看到、接觸到,這些報身菩薩(就是法身大士)他就明瞭了,就不需要用言語了,所以那個境界裡面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完全是心靈的感應。心靈的感應,這個範圍太大,遍法界虛空界是它的範圍,沒有邊際,沒有過去、未來。過去、未來統統是現在,就在當下,這是報身。過去、未來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事實上都在當下,這是講報身。智慧跟聰明不一樣,智慧裡面夾雜著煩惱就叫聰明;聰明裡面不起煩惱,不起分別執著,那就叫智慧。由此可知,法身是本有的,沒有生滅,只是顯不顯。報身是修成的,你得放下。法身放下也是,不放下也是,你放下不放下,法身都存在的。你放下,它顯示出來;不放下,雖然沒有顯示,但是它並沒有消失。報身是一定要放下,你才能得受用。實在講,真放下之後,法身才顯示出來,法報不二。

  【故曰從心現境妙有觀也。】

  這是讓你看萬法,萬法是『妙有』,為什麼叫妙有?有即非有,妙!它不是真有,不是真有才叫它做妙有。所以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沒有,就像我們作夢一樣,在夢中境界一樣,你不能說沒有夢,有夢,但是它不是真的。就是講事有理無,有這個事,但是理沒有;相有性無,它沒有自性,但有這個相。這個相也是從性現出來的,所以那些相它沒有自性。你必須要曉得,有無是一不是二。如果你把它分作兩回事情,你永遠不能契入境界,它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才能契入。我們凡夫的境界,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有就不是無,無就不是有,這個就是硬把它分成兩段了。實際上,事實真相它是一,不是二,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你說自性,自性在哪裡?就是相,那個相是性現出來的,性相不二。我們現在問題是迷在那個相,不知道相當中那個性,我們現在問題是在這裡。如果明白原來相就是性現出來的,相本身沒有另外自己的一個自性,它是從性現出來的,所以性相不二,這才是事實真相。我們總得在這個當中去深入的體會,會得到法喜。

  好,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一段,「三者,心境祕密圓融觀」,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感受不到佛菩薩的慈悲加持是什麼原因❓
🔹所謂「境隨心轉」,我心裡想的怎麼沒轉得動❓
🔹臨命終時看到已經過世的親朋好友來接引,那是不是真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自他一體,生佛不二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六集)  2023/2/1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06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頁倒數第五行,從最下面一句看起,我先將這段論文念一遍:

  【當作此觀智慧甚深。故曰攝境歸心真空觀也。】

  我們上一次、上一堂課學習到「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心是能現、能生、能變。譬如電視的屏幕,屏幕現出來色相,我們從屏幕看到色相,就是見到境,從心見到境,由心現境。從色相我們曉得有個屏幕,沒有屏幕這些色相它顯不出來,「由心現境,由境現心」。然後「心不至境,境不入心」,你從屏幕上去細心觀察,屏幕是屏幕,色相是色相,色相不是屏幕,屏幕不是色相,這個擺在我們眼前比較好懂。真正境界就是這樣,它一點都不雜,但是它融合在一起,雖融而不雜,沒有交雜在一起。就好像燈光一樣,比如我們這個講堂有五個燈光,光光交融,光跟光它融合了,它入不入?不入。你不相信,你熄燈,它的光沒有了,如果真融了,熄燈它還亮才對,它不融,每一盞燈各是各的,這個就是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心境雖然交融,但是它並沒有參入,就像光光互照一樣,這個燈光照那個燈光,那個燈光照這個燈光,互相照。每一個燈光照的時候,每個燈光都是照整個教室,像我們這個攝影棚有好幾盞燈都照整個講堂,但是每一盞各是各的光。你關這個燈,它光沒有了,關那個燈,那個光沒有了。我們細心去想想這個道理,這個是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能現跟所現的關係,你要搞清楚。外面這些境界是我們自性所現出來的,我們自性是能現,就像那個屏幕它能夠顯出這些色相,那些色相是屏幕所現的。我們現在,我們的自性就像屏幕,我們現在看到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整個宇宙,那是色相,這些從哪裡來?從我們的心現的。我們的心不入境,境也不入我們的心,但是這些境都是我們的心現,就像那個電視屏幕道理一樣。所有的色相都從屏幕出來,但是屏幕是屏幕,色相是色相,這個道理我們去體會。

  『當作此觀智慧甚深,故曰攝境歸心真空觀也。』你學會了之後,這一觀你學會了,對於整個宇宙的看法,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你要是像這樣的看法,那個就是佛知佛見。諸佛如來、大菩薩他們對整個宇宙是這個看法。諸佛菩薩把我們看成是他的一體,你想想那種慈悲,加在我們身上我們就能感受到。我們不懂這個,不懂這個道理,我們感受不到佛菩薩的慈悲加持,好像佛菩薩都沒有照顧我。佛菩薩慈悲,我們也沒有看到他慈悲在哪裡,你不知道。你要是懂這個道理,你就曉得,那個慈悲是圓圓滿滿的加持你的,你怎麼會不感恩!知恩才會感恩,你才會報恩。如果不知道,那談不上什麼報恩。必定要先知道了,知道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在哪裡。知道了,感受到了,自然生起感恩之心。感恩之心生起來就生起報恩之心。用什麼方法報恩?我也要像佛菩薩一樣,我也一樣容他們,就是三種周遍裡面,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含容空有,他有,我也有,這樣就完全感應道交了。宇宙之間純淨純善,其他這些所有一切不善統統消除了。現在在我面前那是幻相,那是虛妄的,那是一些居住在這個世間眾生共業所感的。我的共業跟他一樣,但是共業就像燈光一樣,共同的,共同裡面還是有不共的,不共裡面還是有共。應作如是觀。像室內裡面的燈好幾盞,燈光都投射出來,這是共同的,那每一盞燈不同,這個共同當中有不同,不同當中有共同的,所以要做這樣的一個觀察。前面第一觀叫「真空觀」,「攝境歸心真空觀」,「攝」把心收攝回來,歸到我們的心,觀察境界真空。我們再看下面論文:

  【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即事不滯於理。隨事成差。謂前門中攝相歸體。今此門中。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報土。】

  『從心現境妙有觀』,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佛土,成就報身。

  一切境界是心現的,境界是妙有,妙有非有。佛法是從宇宙的緣起講起,讓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才知道不僅是人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報可以放在一邊不論它,重視正報。為什麼?正報是能生能變,依報是所生所變。能所雙泯,二邊不立,這個時候才是真正回歸自性。才一動念,就有能所、就有二邊,一動念就有能所兩邊。這個地方要注意,正報就是自己,就是一個,就是一個自己。其他這些人、這些眾生都是我們的依報,我們自己是正報,其他的人都是依報,乃至諸佛如來、菩薩、羅漢、諸天鬼神、地獄眾生也是我們的依報。我們依報裡面有有情眾生、有無情眾生,無情眾生就是植物、礦物、自然現象,這都是環境,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既然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決定是從我們的分別執著產生變化。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外面境界就隨著我們的心念在轉,所謂「境隨心轉」,境界是隨心在轉變的。我心裡老想這樁事情想不成,怎麼沒轉得動?這個我們就有疑問,既然境隨心轉,那我心裡想什麼,外面境界就跟著我的想法去轉。但是我心裡老是想這樁事情想不成,比如說有人他就想賺錢,想了半天他也沒賺到錢,好像沒轉得動。有人說我想金子,金子就會來嗎?我想這個地會變得很好,那就會變得很好嗎?我也常常在想,為什麼都沒有改變,沒有轉動它?這個疑問也就是說你那個念頭的能量不夠,能量不夠你就不能轉動它,力量薄弱不能轉動;你要是提升自己的能量,能量足了,外面境界就被你轉了。

  就是你心要專注,在佛經裡面講叫觀想,觀想心要定,三昧,它就產生作用了。心要專注,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心把它制約在一個地方,得定了,那沒有什麼事情辦不成的。這有個比喻,過去我們小時候都玩過放大鏡,一個放大鏡。現在都是打火機,過去我們都常用火柴盒,一根火柴棒要在盒子外面去摩擦它才會出火,但是這個火柴棒我們給它放在太陽底下,夏天太陽很熱,你再用放大鏡放在火柴棒那個頭上面,太陽光透過這個放大鏡集中焦點,就是導熱,陽光原來分散的熱集中在這一點,一照那個火柴火就點著了。這個以前我們小時候都有玩過。這個道理就是說它專注,把力量集中在一個點,它就產生作用了。這個就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我們現在說境界轉不動,是我們心沒有專注,沒有專去想,還沒有得定,那這個境界它還是轉不過來。因為我們現在亂想,心太散亂、分散,沒有把精神注意力這個能量集中在一個焦點上,如果你集中在一個焦點就產生作用了,它真轉了,這是觀想的原理。所以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在華嚴境界裡面看,性相、理事都不可得。冷靜觀察宇宙,宇宙是一體,自他不二。往上說,我們跟諸佛如來不二,大乘教裡面講,自性釋迦、自性彌陀、自性毘盧遮那、自性觀音、自性地藏,不二,跟我們不能分的,是一體。這往上跟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我們是一不是二。往下面看,我們與一切眾生何嘗不是自性所現的!這一切對你善意相向的是自性現的,惡意對待的還是自性現的,無論善、無論惡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善人也是我們自性現的,惡人也是我們自性現的,離開我們自己的自性,沒有一法可得。像我們晚上作夢一樣,早上醒過來,想一想夢中這一切的人事物從哪裡來?從自己心現的,除了自己的心沒有其他的。我們看到眼前這些境界跟夢中是一樣的,都是我們自心所現的。自心所現的就跟作夢一樣,作夢我們有作好夢、有作惡夢,無論好夢、惡夢(善夢還是惡夢)統統是自心所現的。離開自性什麼都沒有,唯有自性。你說你的心多歡喜!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有沒有冤家?沒有,都自己現的,找不到;有沒有對頭?也找不到,統統沒有,回歸自性,自性就是常寂光,沒有這些什麼冤家對頭。這個時候,確實如果你障礙排除,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就統統現前,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原來就是自己的實報莊嚴土。所以一切法不離自性,無論什麼都不離自性。

  所有一切的相,自性現的,心現的,我們自性心現的。『妙有觀』,自性現的,這個妙!就是這些境界雖然現相,一一相都沒有自體。所現事相不礙性體,此地用個「理」,事是相,理是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理事無礙,這樣才是真正看到事實真相。見到事實真相的人,稱他為菩薩。就在當下,就在面前!迷了,看不出來,在假相裡面生起嚴重的分別執著,這個人就叫凡夫。凡夫跟佛菩薩的差別就在此地,除這個之外,什麼差別都沒有。你要是真正明白、真正透徹了,有沒有這些分別?有沒有這些念頭?沒有。眾生迷惑,他來向你請教,你一樣一樣的給他說,這裡面就有分別,有言說、有暗示,這些在佛菩薩身分上說,叫善巧方便,智慧起作用,幫助眾生、引導眾生明瞭事實真相。沒有人問的時候就是在一真法界,住一真法界,有人向你請教的時候回到十法界,回來辦事,回到十法界實際上還是住一真法界,為什麼?一真跟十法界是不二。其實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十法界裡面,你覺悟了就叫一真法界,迷了叫十法界。所謂當下就是,看你是什麼境界。你是佛,當下就是佛境界;你是菩薩,當下是菩薩境界,真不一樣!你要執著一定有一個什麼境界,錯了,沒有。為什麼?千變萬化,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變化,速度太快,我們連想都想不到,我們怎麼能接觸得到?彌勒菩薩說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是方便說。究竟說是什麼?不可說、不可說,唯證方知。說得出來的都叫方便說,真實的,真實說不出來,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自己去證得才能知道。

  佛菩薩的教誨,我們把它總結十樁事情。佛陀教我們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五項是存心,我們要這樣存心。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真誠,不虛妄。清淨,沒有染污;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是污染,沒有這些東西,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污染,自性它本來就清淨,沒有這些污染。平等心,沒有傲慢,沒有我高你低,沒有這個心,大家都平等。大乘教講「生佛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樣樣平等!現在現象實實在在是不平等,我們現在看到千差萬別不平等,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平等的現象?佛給我們說,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本來是平等的,因為我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把本來平等的變成不平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平等境界就現前。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極樂世界是平等的,華藏世界是平等的,於是我們就明白,一切諸佛如來的報土統統是平等。又何況這些諸佛如來是我們自性所現,是我們阿賴耶所變,心現識變。真的明白了,像《還源觀》裡面所說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包括諸佛如來,一家人!一家人很親切,佛給你說得更親切,就是自己,跟自己是一體,同一個自性。誰做到這個境界?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做到了。要是覺而不迷,沒有不認真學習的,為什麼?他會把這樁事情看作他人生第一大事、第一目標。我們這一生要把自己提升到哪裡?提升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不稀罕人間福報,也不稀罕天上的福報,這人天福報我都不求,我也不稀罕四聖法界。這些東西統統要捨得乾乾淨淨,為什麼?心淨則佛土淨。你要不是把這些放得乾乾淨淨,實報莊嚴土就沒分,你跟它不相應,所以這些統統要放下。

  在亂世,我們現在處在末法時期的亂世,五濁惡世,天下大亂。在這樣一個動亂的時代,如果我們的心不清淨,沒有方向、目標,那人生是很可憐,所謂醉生夢死。要曉得,我們這一生到人間來不是第一次,過去來過很多次;如果這一生沒有一定的目標方向,那往後還不曉得要再來多少次。這些話有人聽不懂,就是說跟多少眾生結怨,我們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所謂冤冤相報。冤親債主,哪一個人沒有冤親債主?不是報恩就報怨,恩恩怨怨,這些冤親債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說的是這個意思。這是大問題,人生的大問題,要怎麼處理?要有大智慧,這不是一般能處理得了,不是一般人能夠處理得了。這個緣裡面有命債,我們在六道輪迴,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所生。這個緣裡面有命債,欠的命債不少。一般沒有學佛總是殺生吃肉,過去我小時候,年輕的時候也是一樣,跟一般人一樣。一般人殺生吃肉都覺得很正常,大家都這樣,我也不例外。學了佛慢慢知道殺生是有命債的,吃牠半斤還牠八兩,誰也佔不到便宜。六道輪迴就是互相殺、互相吃,這一生我吃你殺你,來生換你殺我吃我,就這樣。《楞嚴經》佛給我們講,「羊死為人,人死為羊」,羊死了,牠惡業的報報盡了,牠有善業也會到人間來作人;人福報享盡了,惡業造多了,也會墮三惡道,也會墮到畜生道。在生的時候殺生吃羊肉,福報享盡了,墮到畜生道,也是投胎做羊去還債了。所以《楞嚴經》舉出一個例子,「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就是互相殺、互相吃,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個人吃素,真正完全吃素是出家那一天開始。在家有學佛,不殺生了,學了佛就不殺生了,沒有買活的來殺。小時候跟著我父親也是殺生,到田裡抓泥鰍,抓回來下油鍋活活的炸,造殺生業造得相當重。後來學了佛,不再殺生,吃三淨肉,一直到出家才吃全素。出家之後吃全素(長素),知道懺悔,知道要放生,知道把功德迴向給過去被我殺的這些眾生。這一生、過去生、再過去生,生生世世不曉得多少,你就曉得那個冤親債主要是排隊,那個隊伍不曉得排多長,你看不到盡頭,幾十里都看不到邊,太多了。怎麼辦?我們這一生要有成就,也要幫助這些眾生成就,他們才不會障礙我們。如果我們自己想成就,不理會他們,他們會不甘心、不情願,那肯定來找麻煩,這些冤親債主統統來。你要了生死出三界,你都不理我們,肯定來,你能招架得住嗎?很難。諸佛如來有智慧,諸佛如來教導我們,六道乃至三途是業感出現的。業力感召來的,才有六道輪迴,才有三惡道,這個統統是眾生業力所現出來的。我們最徹底的方法是消除業障,真的幹,專修真誠清淨平等覺,專修這個,無量劫來的冤親債主他們看到了都佩服你,生歡喜心來讚歎。他也沾光,某人跟我有什麼關係,他成佛了,這些人都得度了。

  這個事情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詳細,所以超度的標準就在《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這一部經典是最重要的,你還沒有出輪迴,這部經典幫助我們穩住人天善道的腳步,再幫助我們提升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所以這部經非常非常重要。因此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囑咐地藏菩薩,在彌勒佛還沒有下生示現成佛這段時間,佛法沒有了,教化眾生的責任就交代給地藏菩薩,交代給地藏菩薩來教化,所以這部經我們也不能疏忽了。我們現在雖然修淨土,弘一大師在《演講錄》裡面講了一篇演講「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昨天上午台北市佛教會新春團拜,癸卯年新春團拜,團拜的地點就是在台北市延平北路七段「地藏禪寺」,裡面主要修地藏法門,供奉地藏菩薩。我看到這個道場,因為我們平常十齋日也都有恭誦《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也是幫助我們修淨土。說到這裡,我們雖然修淨宗的同修很多,但是說真話,真正往生西方的很少。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世的時候,在講席當中常講,他常常引用過去早年台中蓮社李老師的道場,大概六十年前,那個時候李老師講,台中蓮社的蓮友當時就有二十幾萬人,一萬個念佛人當中,真正有瑞相往生的不過三、五個。那是六十年前,每隔十年往生的人愈來愈少,恐怕一萬個人變成兩、三個,到現在一萬個人當中有沒有一個,這個都不知道,恐怕都沒有。為什麼念佛人這麼多,往生人這麼少?關鍵就是信願行不具足。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好像那個三腳架,我們錄像機的三腳架缺一隻腳就站不住了,缺一不可。念佛人很多,真正真信、發願要往生西方的人不多,絕大多數都是留戀這個世界,放不下這個世界。所以家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對這個世間你還有一條事情讓你留戀的,就像一條繩子給你拉住了,你就去不了。

  所以淨土法門雖然說易行道,在末法最容易修,這是跟其他法門比較容易,但是也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容易。你如果沒有真發心,真信、真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真念佛,這一生還是往生不了,只有跟阿彌陀佛結結緣,種個善根,來生來世遇到了,再繼續修。這是真話,不容易!因為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你信都很難了。為什麼難?有懷疑。所以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而且信願行也不能分割的,一而三,三而一。你一分割就不行,必定它是相關的,信當中有願有行,願當中有信有行,行當中有信有願。所以叫缺一不可,缺一樣就不具備往生的條件了。這個三資糧都具足了,那肯定往生,功夫差一點也往生,帶業往生。這個很重要。真正求往生的人的少,發願往生西方的人少,放不下這個世界的人多。雖然念佛,雖然修淨土,這一生還是沒把握往生。六十年前三、五個,現在六十年後?恐怕一萬個人,一個也找不到;十萬個人,看看有沒有三、五個,這個就很不成比例了。念佛的人多,真正求往生的人少,很稀有。雖然嘴巴念著都是要往生西方,這個世界又放不下,那個願就不是真願,變空願了。所以講到往生西方,只要具足信願行,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個一念、十念能往生,一定是信願行三資糧都具足了。

  所以《地藏經》就顯得很重要了,就補助我們這種不足的地方。所以如果你心地不清淨,還是自私自利,還是搞名聞利養,搞假的,這些冤親債主瞧不起你。他現在不來找你麻煩,等到你壽命快到的時候全來了。你現在有福報,也有護法神,到福報盡了,壽命到了,這些護法神退了,那這個冤親債主都來討債了。很多人臨命終時看到已經過世的親朋好友來接引他,那是不是真的親朋好友?不是,那不是真的。這個《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不是真的自己的父母家屬,不是,那是什麼?過去世這些冤親債主變化成他的家屬、家親眷屬來引誘他。因為你看到是自己的家人,你就跟他走,你會跟他去;他如果沒有變成你的家親眷屬,你不會跟他走,你不跟他走,他就沒有辦法去報復。變成家親眷屬來接引,來引誘他,把他帶走之後,再現出本來面目跟他算帳,帶他落惡道的,這個《地藏經》講得很清楚。所以在臨終關懷(就是我們一般講助念),最重要的就是在這個時候提醒他、幫助他,就看到任何境界,你不管看到什麼人,你不要理他,那不是真的,就是心裡跟著念佛,老實念佛,這個現象就不見了。一心就是求生極樂世界,就是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這就對了,不能有雜念。要放下娑婆世界,要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要真正發願要往生西方,這樣念佛,信願行具足了,佛就來接引了。

  我們知道自己這一生做了很多錯事,得罪很多眾生。這個我們在六道輪迴都無法避免的,生生世世不曉得做了多少的錯事,跟多少眾生結怨,真正發菩提心求生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學成之後,倒駕慈航再來幫助他們。這個就是大乘教常講的「佛不度無緣眾生」,冤親債主有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反正善緣、惡緣總是有緣,無論善緣、惡緣都一律平等看待。自己修成就之後,一個也不漏,不管他們在哪一道,他有苦難,需要人幫忙,這個信息你就能收到,你就能現身,就能幫助他。到那個時候才真正知道,他跟我是一體。那個時候的感應,無論他有心還是無心,無心都有感應。為什麼?過去世曾經有這個緣在。你去幫助他,就跟諸佛如來應化在六道沒有兩樣,真能幫助他。所以這些冤親債主不要害怕,跟你有親密關係的不要歡喜,歡喜是煩惱,錯了;被你殺害、被你冤屈的也不要害怕,要承認自己的過失,這是懺悔,他們就不會再怪你了。那就要發願,我現在修學,等我有成就之後一定會幫助你們,幫助你們得解脫。

  下面講,『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報土』,這兩句就是前面四德裡面的威儀有則德。無量無邊的法界、宇宙萬有都是心現識變的,性德本來就是有秩序的,清淨本然,無比的殊勝。「具修萬行」,每天從早到晚都是修行。飲食一定要合自己口味,你的分別執著沒放下,就是生死輪迴沒放下,又何況增長我執,增長貪心,一大堆的過失。飲食裡面修清淨平等覺,這就對了。清淨平等覺怎麼修?隨緣。只要沒有分別執著,無論吃什麼都是上妙之味,為什麼?你的心善,東西到你口裡它就變。這個道理跟江本勝博士實驗一樣,你的心善,面對這個水,你對這個水是善意的,實驗出來這個水的結晶是最美麗的圖案;你對它惡意,它現出來就很醜陋的圖案。所以常常要記住這個道理,「境隨心轉」,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我們吃的東西這是物質,這是境,它隨我們的心轉。我們的心善,我們的心美,沒有一樣不美。我自己用清淨平等覺變出來的境界,那才是最好的,別人沒有辦法享受到的。你供養諸佛菩薩東西,一般的這些食物,諸佛菩薩入口之後,他是變成上妙之味,他會變,這個質會變。我們不會變,我們起心動念都自私自利、貪瞋痴慢,上好妙味到我們的嘴巴裡面也都變得不好。真正做到隨緣不攀緣,沒有一樣不好,衣食住行在自己心想當中是上妙受用,一落到分別執著就馬上降等了。

  釋迦佛以及他的僧團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的生活環境不苦!我們凡夫看到他們很苦,但是他們真樂,真正快樂,他們得大自在,得大解脫。釋迦牟尼佛一生表演給我們看的,真的離苦得樂。我們看不出來,我們看他的生活怎麼過得那麼簡單,這怎麼過?日子怎麼過?釋迦牟尼佛一天到晚跟任何人見面,笑容滿面,真的讓人體會到柔和質直。他的心真誠,態度柔和,和藹可親,見到他捨不得離開他,攝受的力量真誠,我們今天講平等、清淨、智慧、慈悲,真樂,在生活裡面你細心觀察,他確實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念佛是廣義的,佛是覺悟的意思,念佛就是念念覺而不迷就叫念佛,這是真念佛。釋迦如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弟子也如是,大家個個都是這麼快樂,這個僧團多快樂、多幸福!他們給我們做示範,有善根的人、有福德的人看到這個樣子就明白。

  現在全世界弘法的人少,只要你有決心,真心肯幹,沒有一個不會成功。真幹的人,確實得到佛力加持,龍天善神護持,你會愈講愈好,為什麼?不是講給別人聽,講經是講給自己聽的。自己能得到真實的利益,這是真正的「具修萬行莊嚴報土」。我們怎麼報佛恩?這是真正報佛恩。持戒修福這也是有必要的,戒是無上菩提本,你講的東西你做不到,這不行,這不起感應。一定要做到,真正肯做,你在講演的時候會有很多悟處,天天有悟處,法喜充滿,帶給你無比堅定的信心,你會樂此不疲。絕對不在乎別人對你怎麼看法,對你怎麼批評。你只要天天用功,假以時日功夫深,功夫深了,那諷刺你的人、笑話你的人、批評你的人,他到最後都讚歎你,都佩服你。「莊嚴報土」,報佛恩、報父母恩、報師長恩、報國家恩、報眾生恩,統統在這一句。

  好,今天這一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裡。下面這個文還沒講完,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要怎麼去觀如夢幻泡影❓
🔹諸佛菩薩為何能做得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昆蟲也能溝通——種菜不用農藥的公案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諸法唯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五集)  2023/2/1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05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頁,從第四行第二句,「又經云」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又經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知諸法唯心。便捨外塵相。由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

  這個一段又舉出經典裡面講的,大乘經講的。『未達境唯心』,是講我們沒有真正通達境界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我們一般凡夫不明瞭、不通達,沒有真正通達境界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在境界裡面就會『起種種分別』,在一切境界裡面起分別,再發展為執著。這個是我們六道凡夫的現況,現前的狀況都是這樣,總是對一切境界都有分別,又產生堅固的執著,這個是講「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通達了,通達境界都是我們自己的心現識變的,沒有識外境界;外面的境界都是我們的心現的,離開我們的心,就沒有這些了。所以通達這個境界唯有心現識變,分別就不會生起來了,不會再生分別了。這個是證明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確實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了,這個就說明我們通達境唯心了。因為這個境界都是自己心現的,從自己心想生的,沒有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都是自己的心想所產生的。

  『知諸法唯心』,知道這一切諸法唯有自己的心,沒有別的。這個「知」是真知、是正知,真正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正確的知道、正確的認知了,真正的認知「諸法唯心」。我們現在的知是解知,聽佛講經說法,聽祖師大德註解、講解,我們也知道這個道理,這個是解悟。這個解悟就是理解了,解悟是通過學習而明瞭的;通過經教的學習,我們明瞭這個事實真相,這個道理講得通,我們理解了。但是沒有證得,我們沒有證入這個境界,只是對道理的理解,所以解悟還是不能解決問題。證悟就管用了,證悟是通過修行,通過實修(實際上的修行)來達到證悟。所以信解是前方便,但是雖然是前方便,信解還是最要緊、最關鍵的。因為你沒有正確的信解,這個信解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這個正知,真正的認知,真正明瞭了,明瞭這些理論,還有修行的方法,理論方法真正明白了,才能夠去修行,在生活當中去修。如果理論方法不明白,只有信解,不明白,無從修起;縱然很認真在修,也是盲修瞎練。

  所以《華嚴經》講信解行證,信解擺在前頭,行證擺在後面。實際上信解行證,四而一,一而四,也是不能分開的。我們初步的理解,解悟了,在我們生活當中要去落實,要去修,然後去證實經典上講的這個效果。在儒家《論語》,這個《論語》可以說在四書裡面是最流行的,幾乎全世界的人,中國外國都有人在學習孔子的《論語》。《論語》一開頭第一篇就給我們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時習之」這個學就是求解,就是《華嚴經》講的信解,這是學。透過學習,我們真正相信、真正理解了,理論方法明白了,進一步要在生活當中去時習,學而時習之,時習就是修行,或者講實行,時習、修行。透過這個時習,證實經典上講的這個結果、效果,嘗到法味契入境界,就有法喜了。「不亦說乎」,說乎就是佛門講法喜充滿。為什麼法喜充滿?嘗到法味了。所以儒家這個,也就是《華嚴經》講的信解行證,只是用的言語不同。孔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華嚴經》講信解行證。

  證悟,是要通過修行來達到的。什麼時候真正證得?在一切法裡面執著沒有了,不執著了。不起貪瞋痴慢這些念頭,不執著,這些煩惱就不生了,不會生這些煩惱了。分別也沒有了,我們說得比較具體一點,我們心裡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種貪求享受的念頭沒有了,不會去追求這些了。就我們一般講放下了,就是這些念頭沒有了,沒有追求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種念頭,沒有了。在根本煩惱裡面,貪沒有了。貪沒有,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貪心了,不會去攀緣,不會去貪了。這些順境,自己喜歡的,沒有貪心了。在一切逆境裡面,瞋恚念頭沒有了。在逆境,沒有瞋恚的念頭,智慧現前,愚痴也沒有了,傲慢也沒有了,嫉妒也沒有了,這是功夫。這些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個是執著,這是最嚴重的,一般講叫見思惑,我們第一個要放下的。放下這個執著,執著就是見思惑,這是第一層。第二層放下分別,第三層放下妄想,起心動念。所以放下執著,待人接物就謙卑,對於法界虛空界裡面所有一切動物、植物、礦物、山河大地,平等的慈悲,就是慈悲一切,對一切都是慈悲的。這是修行成績拿出來了,這個是初步修行的成果,就是不再自私自利,不追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內心不起貪瞋痴欲諸想,初步有了成果。最後能達到不起心不動念,連起心動念也放下了,就跟諸佛平等,你證得佛果。

  如果我們要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契入境界,我有沒有契入境界?就從你心裡還著不著這些相,這些東西有沒有放下?我們對這些相還執著不執著?對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個東西有沒有放下?如果達到這個境界,這些東西自然就捨掉,放下了。為什麼?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全是假的、全是空的,沒這回事情。就像《金剛經》講的,這個一切,我們現在自私自利,想要擁有的、想要控制的、想要佔有的,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種種的,這些不是真的,《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些東西從哪裡來?唯心所現,誰的心?自己的心。真的就像作夢一樣,夢中如果一下覺悟了,好像我們晚上睡覺,這夢醒過來了,一醒過來,這是我心變現的,夢裡所有的人都是我,所有一切物也是我,這個境界裡面,你就真正體會到事實真相是一體,是一不是二。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自己,你愛自己就會愛山河大地,你不愛山河大地就是不愛自己,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生是眾生,佛是證得究竟圓滿,這個是一不是二。

  實際上我們這個身體是小宇宙,外面的環境是大宇宙,整個大宇宙跟我們這個身體的小宇宙是一樁事情,是一體,完全一樣,絲毫差別都沒有。但是我們現在迷了,不知道這個是一體,就像作夢一樣,夢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沒有別的,就是自己的心。夢中好夢、惡夢,統統是自己的心變現的。唯有自己的心,沒有其他的。但是我們無始劫來,對這個分別執著,習氣很重,所以《金剛經》佛教我們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要這樣去觀,這一切法就像作夢一樣。知道是夢,對於夢境這一切知道不是真的,就不會去追逐,想要去佔有、想要去控制、想要得到,不會了。因為夢,我們睡覺作了一個夢,夢醒了,一場空。像那個黃梁夢一樣,打個盹,作個夢,一生就過去了,榮華富貴,悲歡離合,醒過來是一場夢,假的,不是真的。

  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要怎麼去觀如夢幻泡影?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講到這一段的經文,講到這首偈,他把他個人修觀的經驗跟我們分享。他說二十年來他也都是一直在作觀,觀這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但是沒有很明顯的感覺有效果,沒有明顯感覺有效果,就是說境界現前還是會放不下。有一天,他突然在這一首偈,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第一個是夢,他怎麼觀?就在現前這個生活當中遇到的人事物,他的經驗講,遇到極順心的事情,他就提起這一首偈。現在這個很順我的心意,自己就很喜歡,貪心就起來了;不順心的事情,自己不喜歡、厭惡了,也趕快提起,這個也是作夢,喜歡、不喜歡統統是夢,不是真的。縱然極小的事情,很小的事情,順境、逆境,自己喜歡、不喜歡的,要起心動念了,這個心要生起喜歡的時候,這個念頭貪念起來,趕快用「如夢幻泡影」這首偈來抑制、來對治,那是夢,把這個貪心伏下去。遇到很小的不順心的事情,瞋恚心要起來了,趕快提起「如夢幻泡影」,那是夢,不是真的,不要當真,就把這個不高興的心,把它降伏下去。他用這樣,實際上在生活上去作觀用功,就開始有得到效果,有感覺了。感覺心比過去清淨了,這些原來看不慣的、放不下的,現在放下了,因為如夢幻泡影。透過這樣的作觀,江老居士講,看經,他眼睛也就亮了,以前都看不明白的現在一看明白了,念佛也覺得很踏實了,以前念佛好像若有若無。所以我們念佛人,用這句佛號提起來,降伏我們的貪瞋痴慢,降伏這些妄心。如果提起這句佛號就能伏下去,那就很直接了;如果提起這句佛號還伏不下去,《金剛經》這首偈也可以做一個補助來作觀。這個煩惱能夠降伏下來,我們這句佛號提起就得力了,功夫就會得力,對我們念佛功夫得力有幫助。我們修《華嚴》這個五止六觀也是一樣,都是對我們念佛功夫有幫助。

  我們今天在大環境裡面跟許多人相處,那麼多身,那麼多人,每人一個身體,自己也是一個身體,很多。如何把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眾生看成是一體?你回頭來看身,看小宇宙,我們這個身是小宇宙,小宇宙組成的這個身體,是不同的細胞,汗毛也不止一根,汗毛全身都有;那就像我們現在這個大環境裡面,我們一個人這是一根汗毛,就像我們身體很多很多毛,全身都有,全身的汗毛是自己,一根也是自己。就如同我們現在,看到自己這個身體,看到很多很多人的身體,就像我們身體一根汗毛跟全部的汗毛一樣,一根是一體,全部的跟這個一根是一體的,所以是一不是二。真正明白了,萬法唯心,萬法唯識,你就曉得宇宙之間沒有一法不是心現識變的,都是我們的心現出來,我們的識在變。

  能現的心、能變的識是自己,外面境界都是我們心現識變的,哪一法不是自己?既然是我們心現識變,就像作夢一樣,夢境當中都是我們心現的,我們的識在變。整個夢境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就是一個自己。所以真正覺悟了,你的真誠心、慈悲心,自然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這個是了解事實真相了。所以一般講說「愛人如己」,這個還是有稍微隔一層了;正契入這個境界,愛一切眾生就是自己。一切眾生就是自己,所以諸佛菩薩明心見性,這些大菩薩、諸佛如來為什麼他們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但是我們就沒有辦法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諸佛菩薩為什麼他們做得到?因為他們了解事實真相,知道整個法界、整個宇宙就是自己。自己這個眾生,「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就是要給予眾生最大的安樂,給予眾生拔除最大的苦痛。所以這個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它是自然而生的,絲毫不勉強。因為了解事實真相,真正契入了,眾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就是一體,一體哪有不慈悲的?當然就慈悲,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因為知道是一體,契入這個境界。

  所以真正覺悟了,真誠心、慈悲心就流露出來。愛人如己,愛別人跟愛自己是一樣,沒有差別,對待眾生跟對待自己也沒有兩樣。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你就證得法身了。什麼是身?一切法是我的身,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就像作夢一樣,一下明白了,整個夢境醒過來。整個夢境沒有別的,就是自己。在夢裡,再也不分你我他,因為都是自己。你我他,有沒有?有,事實全是自己。我是我心變現的,你也是我心變現的,他也是我心變現的,樹木花草是我心變現的,山河大地也是我心變現的,是一不是二,你怎麼會去害他?這個不可能,害他不就是害自己嗎?就像我們身體上器官一樣,眼睛是自己,耳朵也是自己,鼻子也是自己,手足也是自己,你手能夠去害眼睛嗎?能夠去害手足嗎?那是害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沒有別人,除了心,除了阿賴耶之外,沒有萬物,沒有境界。真正知道『諸法唯心』,沒有識外境界,外面的境界統統都是我們的心現識變的,這樣才能放下外面的塵相,其實外面這一切的塵相就是自己。這個地方講捨,捨就是放下,不執著了。塵相有沒有?有,怎麼會沒有!不執著了,不執著就知道內外是一不是二。『由此息分別』,分別的念頭沒有了。由於通達明瞭諸法唯心,對一切境界不再分別執著,從此分別執著這些念頭就止息了,永遠沒有了,入菩薩境界,菩薩的境界就是正等正覺。『悟平等真空』,性真空,相也是真空,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性相不二,理事一如,這個就契入境界了。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如世有醫王。以妙藥救病。諸佛亦如是。為物說唯心。】

  這用一個譬喻,如同世間有大醫王,能夠醫治各種的病,以這個妙藥來救治這些種種的病。『諸佛亦如是』,這個「諸佛」就是如同世間的醫王,醫王就是他能夠治種種的病,種種疑難雜症,他都有妙藥來救治這個病,諸佛如來也是像醫王一樣。『為物說唯心』,這個就是藥。醫王以妙藥治病,真正的妙藥是沒有藥,教你調養身體,你的身、心、境能完全和諧統一,什麼病都不生,百病不生,這才叫妙藥。所以現在世間無論中藥、西藥,實在講治標不治本,根本的治病,還是我們自己要調養身心,調心、調身。身心調整到和諧了,就百病不生,這個才是治病的根本。特別是心,這個心病是主要的。所以佛就更高明,佛的妙藥是什麼?「為物說唯心」。為人範圍太小,你的對象只有人,人類,只有人法界能得利益,範圍就有限了。「為物」,範圍就大了,這個物它可以包括人、包括動物,包括植物、礦物、自然現象,一切都包括在物這個裡面了。

  有人懷疑,動物有情能感受、能開悟,植物呢?跟植物說法,它能修行證果嗎?現在科學實驗發現,植物也能。所以過去家師淨老在澳洲圖文巴,圖文巴那邊開闢一個菜園,澳洲淨宗學院到附近郊區買一個菜園,種菜。種菜,現在一般農民種菜,都要用農藥、化肥。我們淨老和尚勸同修種菜,不要用化肥,不要用農藥。沒有農藥,沒有化肥,那問題來了,這個菜園裡面小蟲很多,菜都被蟲吃了,不用農藥怎麼行?所以當時我們淨老和尚就跟小蟲溝通,勸牠們,跟牠們溝通協調,發現這些小蟲懂得我們人的意思。真正有那個至誠心,也可以感通這些小動物。我們希望跟這些動物,這些小蟲共存共榮,互助合作,互不侵犯。跟牠共同的生存,共同的繁榮,互相合作,互相幫助,互相不侵犯。所以在菜園裡面有劃一個小區,專門是給這些蟲吃的,小蟲都到那邊去吃。隔一條田埂,這邊小蟲決定不來,聽話、遵守規定。

  這個不止在澳洲有這個實驗,更早之前,馬來西亞古晉,就是東馬,東馬那邊婆羅洲綠野仙蹤,李金友居士他建設一個高爾夫球場,他當時也建一個佛堂,提供給同修去那邊度假、去念佛。山上他自己就有種菜,他在山上也有旅館,提供給打球的人住的。他學佛了,也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也請我們老和尚上去看過。當時我們老和尚也叫我在那裡掛一個名當住持,悟忍師做當家。我們到那邊聽李金友居士跟我們講,他種了一些菜園,不灑農藥、不灑化肥。請當地的原住民來種,特別那個蘆筍,種得都是很大。就是你去菜園,你就現場折下來,也不用洗就可以吃了,非常甘甜。他那邊,上去打球,李居士很發心,他那個餐館旅店一律都準備素食,就告訴打球的人,你上來沒有肉給你們吃,都吃素。而且那個蔬菜,都是他山上種的,有機的,沒有農藥、化肥的,很健康。請當地的原住民,原住民原來他們都去打獵,後來那個獵槍,李居士統給它收購了,叫他們不要打獵,到他這個球場來工作,來種菜,提供給他們薪水。剛開始種,我們聽他講,大概百分之九十都被蟲吃光了,因為沒有農藥,第一年種大概百分之九十。大家就是告訴李居士,還種不種?李居士說,再種,給牠們吃,牠吃久了,會留一些給我們,牠總不好意思全部給我們吃完。果然到第二年,吃了百分之五十,留一半了,真的有效。第三年,那個蟲吃了百分之二十。那個是更早。

  在大陸山東,齊素萍老菩薩他們種玉米,也是這樣,劃一個區,那個蟲、老鼠就是去吃那一區,其他牠就不會去動。還有有一年我到廣東揭陽謝總辦道德講堂那裡,他帶我去看他的菜園,他還插個牌子,動物先生、小姐、螞蟻這些,插一個牌子,就是這一條、這一排是給你們吃的,其他的你們不要動,有個專區讓牠們吃。他帶我去看,果然那個專區都吃光了。旁邊,就在兩邊很近,那些蟲都沒有去吃,我看了也是滿奇蹟的。所以透過這幾個地方,這樣的一個實驗下來,給我們說明一個事實,這些小動物,如果我們人有至誠心,真心跟牠溝通,都能感通。我們看到有這樣的實際上的一個例子,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有更多。以上提出來是我知道的,我們認識的。所以這說明佛經上講,我們跟眾生是一體,從這個實驗當中也證實了。所以在圖文巴種的蔬菜、水果、植物,我們對它都很尊敬、愛護,照顧非常周到。我們把這個小錄音機掛在樹旁(旁邊樹上),就念佛機,供養這些眾生,這些動物、植物、礦物,用念佛機。佛教的音樂讓他們聽,還有講經說法也給他們聽,現在有播經機。播經機、念佛機,日夜有聽經、有念佛。結果這些樹木、花草、蔬菜長得都特別好,特別的大。所以在圖文巴,我們老和尚那個精舍有菜園,真的是天天豐收,我去看過,那個冬瓜一個就這麼大,長得真的很大。

  在礦物方面,日本江本勝博士做水結晶的實驗,用科學的儀器來實驗,也證實了水它會聽、會看,也懂得我們人的意思。你對它加以善意、善念,它那個結晶出來很美麗;你用惡意、惡念去對待它,那個結晶實驗出來就很醜陋。所以江本勝博士的科學實驗,也證實佛經上講的「一切唯心造」。外面的境界沒有境界,外面境界都是我們的心造的,心現識變,我們心去感召的。我們心善,感召外面的環境就美好;心不善,感召就不好,災難很多。像現在這個世界,地球災難這麼多,就是人心不善,大多數人都在造作不善業,感召整個地球天災人禍不斷,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這個都是人心不善。

  所以佛菩薩教我們解決問題不在外面,在自己的內心。我們內心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全都善了。善心看待外面,一切都是善;惡心看待外面,一切都是惡,說明萬法唯心。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以此方知。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

  『以此方知,由心現境』,以這裡講的這些道理,我們才知道「由心現境」,這個境界是由我們的心現出來的。外面所有一切境界從哪裡來?這些境界相從哪裡來?心現的,這個心就是自性,自性就是宇宙萬法的本體,一切法從它所生,在佛經的術語叫「法身」,萬法的本體。萬法是從它所生的,所以我們稱為法身。一切法從它所生,法身就是自性,自性本體就是法身,因為一切法從它所生。

  『由境現心』,怎麼知道有自性?從境界相就知道有它,為什麼?境界是它現的,是心現的。它現固體、現液體、現氣體,現出來的形相不外乎這三樣東西,一個凝固的固體;液體就是流動性的,像水這一類的;氣體,空氣。所以我們看境界相,無非是這三樣東西,一個固體、一個液體、一個氣體。由於振動頻率不相同,頻率慢一點的,變成固體;快一點的,變成液體;再快,就變成氣體。最快,連氣體也看不到的是虛空。同一個分子,振動頻率不相同,所以產生不同的現象。

  佛法教人修定,萬緣放下,恢復到清淨心;你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你就看到整個宇宙了,芸芸眾生,萬事萬象,它的體、相、作用,你全都明白了。怎麼知道有自性?從境界相上去看,你就知道。心境真的是一如,是一樁事情。心能現、能生、能變,境界相包括動物、礦物、植物、自然現象,這幾大類,是所生、所現、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能現的跟所現的,那是一;你沒有能現,怎麼會有所現?當然是很密切,外面境界相是我們心所現的、所生的、所變的。換句話說,你心怎麼動,外面的相它就怎麼變,外面的境界相隨我們的心在變化。相隨心轉,你心裡歡喜的時候,滿面笑容,這個我們從臉部面相就看得出來。面相,是怎麼樣的相?就是你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心,都表現在相。心看不到,但是表現在相,我們就看到了。你心裡很歡喜,那就滿面笑容,從你臉上面相看到了。你很難過,那個相貌就很悲哀、很沮喪,愁眉苦臉。你的心情天天不一樣,外面這個面相也隨著你的心情起變化。不但面相如此,你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在變。你這個歡喜是稱性的,法喜充滿,你全身的細胞也都歡喜,那怎麼會生病?生病是你的細胞感染到病毒。什麼是病毒?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嫉妒分別,這個念頭起來之後,你的細胞馬上就起變化。真正高明的醫生,給你治病不要用藥,只要跟你講清楚,你真正明白了,你這個念頭一轉,全身得病毒的細胞馬上就恢復正常。記住,沒有一法不是從心生,你要解決個人問題、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天下問題,從哪裡解決?從念頭。

  佛經真的是無上的寶藏。你遇到了不相信,相信了不能理解,理解了不能照做,那等於沒有信,得不到真實受用。你信了要求解,而且這個解要圓解、要深解,這個理解要圓、要深,才起作用。解了之後要做到,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掉,這叫修行。你真能改毛病習氣,利益就大了。第一個最小的利益,身心健康,法喜充滿。我們世間人把這個看作最大的好處,身心健康,認為這個是最大的好處,他不知道有更高的好處,他只曉得身心健康好,每天歡歡喜喜樂呵呵的這個好,家庭很幸福美滿這個很好,這個在佛法講,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方教授當年把《華嚴經》介紹給家師,大乘佛法講給他聽,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法擺在面前,很多人不要,這是不識貨。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的經文,我們還沒講完,我們下一堂節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無明,經典上稱為根本煩惱。什麼時候開始有無明❓
🔹常寂光淨土,常是永恆不變,寂是什麼❓
🔹外境是心外之境,包括我們這個身體都是屬於外境。為什麼說外境本空❓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一切分別但由自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四集)  2023/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04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九頁,第十九頁倒數第一行,從:

  【言六觀者。】

  這裡看起。『六觀』,這裡講一共分為六段。「六觀」是圓融,一觀得到,後面五觀統統具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六觀就是六個觀門,修這個觀法有六個門,六個門從任何一個門進去,你都能得到究竟圓滿。好像你要進一個大講堂,六個門,這六個門你從哪一個進去都可以,到裡面都一樣。所以六門它的境界、義理深廣完全相同,無論你從哪一個門契入,境界、義理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方法。我們一般講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你從哪一個門、用哪一種方法來修,這個就是佛菩薩講究契理契機,能適應各種不同根性的人,怎麼方便都行,都能入明心見性之門。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目標都是一致的,一樣,最終目標就是要達到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這是終極目標,明心見性,目標是一樣的。各種法門,各種方法,各種途徑,那就很多了,但是目標完全一樣,都是要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下面就給我們說明六觀,從第一個開始,請看這個文:

  【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

  這是六觀的第一觀。『攝境歸心真空觀』,這個名稱我們一看顧名思義,就是觀這些境界它是空的,所以叫「攝境歸心真空觀」。觀世間一切諸法,唯一心造,唯有心造的。心外更無一法可得,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境本空寂,境界本來是空,是寂滅的,無有實體。這個境界它自己沒有實體,所以這些境界它的本體就是空寂,它沒有一個實體。所以我們一般講當體即空,無論什麼樣的境界相,當體即空。

  這個「境」是指萬事萬法,佛學名詞用境,境界的境來做一個代表,代表萬事萬法。萬事萬法有所現、所生、所變的,一切法都是叫境,境界的境。萬事萬法所現出來的相、所生出來的相、所變化出來的這些境界相,我們現在的身心世界都是境,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境。佛在大經裡面常說,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從哪裡來的?怎麼會有宇宙、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是我們的心現識變。我們的心,就是真如本性,這是真心。心它能現,能現出這些境,這個境界起了變化,那什麼在變?不是境界在變,是我們的識在變,這個識叫妄識。真心迷了,變成妄識。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識它會變,就千變萬化了。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它就不變。可見得這些境界在變,不是境界在變,境界是所變,我們的心識能變,就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在變。我們妄念紛飛,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種種計較,這個統統屬於妄識。我們妄識看外面的境界就千變萬化,那不是外面的境界在變,是我們的心在變。我們的心在變,我們的心識(妄識)在變,看到外面的境界也都是千變萬化。所以不是外面的境界在變,是我們的識在變。

  我們的識在變,看外面的境界,那外面境界就跟著我們的識在變。現在修這一觀,就「攝境歸心」,攝就是收攝,把外面境界統統收回來歸到我們的自心。心是真空,你說心在哪裡?你看不到、摸不到,真空,境不可得,心境不二,皆不可得。我們的心跟境界它是不二,所以我們不給它分開心是心、境是境。我們現代這個世間人,這些科學家,一般人,總是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把心境分為二,事實上心跟境是不二,它是一不是二。無論是心,無論是境,皆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你得不到,你捉摸不到,你也不能控制、不能佔有,你不能去主宰,所以都不可得。境是虛幻,境界像《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境界它是剎那在生滅,不斷的在生滅,所以境它是虛幻。性識了不可得。境界是虛幻的,剎那生滅,那一切人事物當然也了不可得,你也得不到,也控制不了,你沒有辦法去主宰,了不可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六百卷《大般若經》,這三句話就總結了。

  真空不空,能現萬象。真空不可得,我們也接觸不到,不是什麼都沒有叫空,所以這個空不是我們概念當中那個對立的空。對立的空就是有就是有,空就是無、就是空,那就是空跟有是對立的,是二,實際上是不二。真空又講不空,它的體是真空,但是能現萬象。相是假相,剎那生滅,念念不住,不是真的。一切人事物的現象,相有性無。性就是它的自性,它沒有自體,所以說這個相是幻相,因為這個相是從體現出來的,就像我們常常用電視屏幕來比喻、來形容,讓我們對這個概念有一個認知。所以相有,像我們在電視看到很多節目,開關一打開、頻道一打開節目都現前了,這個相就顯現出來,顯現出來它沒有自體,它是虛幻的。所以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些事相有,但是理體它是空的,所以你不能去執著,但是你是可以利用它,可以去欣賞它。好像我們看電視一樣你可以去欣賞、去觀賞,但是你不要去執著,因為那是假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事相,你在環境裡面歷事練心,借這些假相歷事練心,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淘汰乾淨。我們佛門有一句話講「借假修真」,借這個假的來修我們那個真的,真的就是自己的真心。借這些假相來歷事練心、來修行、來淘汰我們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淘汰乾淨了,我們真性就顯露了,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所以事相我們會利用它來修行,那都是佛法,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佛法,順境裡面練習不起貪心,逆境裡面練習不起瞋恚心,保持我們的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我們就成就了。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謂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無一法可得。故曰歸心。】

  『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這個「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六道,就是講六道裡面所有一切法,我們看到六道輪迴這一切法從哪裡來的?怎麼會有這一切法?從哪裡生出來的?是一心所變現的,我們心所現的,心現識變。這個「一心」,「一」這個字用得妙,一心就是心動了。經上講「一念不覺」,你這一念,當下這一念不覺,那就變現這些境界了;心要是不動,那一都說不上。一念不覺就叫做無明,佛經上稱「無始無明」。這個無明,就是無始,無始就是它沒有開始。無明就是不明瞭,叫無明。這個無明,經典上稱為根本煩惱。無明,什麼時候開始有無明?經上給我們講無始,它沒有開始,沒有說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哪一天)、幾點鐘、幾分鐘、幾秒鐘的時候開始,沒有,它沒有時間,沒有開始。沒有開始,當然也就沒有結束。所謂無始就無終,有始才會有終,無始怎麼會有終?沒有,無始就無終,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這是當然的。這個就是那個一念,當下這一念,這一念滅了,下面一念又起來了,起來的這一念不是前頭那一念。前念它不是後念,前面一個念頭跟後面那個念頭就不一樣,不是了,所以念念不相到。所以經上給我們講念念是相似相續相,每一念都是獨立的,只是它是很相似,前念後念很相似,它是很相似的相續,每一念都是獨立的,不是連在一起的。如果連在一起,根本不可能去斷除這個無明妄念,根本不可能斷,那怎麼斷?它都連在一起你怎麼斷?因為它是念念獨立,每一念都獨立,如果你當下這一念斷了,前後際斷,那就破無明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放下當下這一念起心動念,這一念放下。

  所以前念不是後念,念念不相到。它是前念後念不一樣,它是相似的相續,不是連續一個接一個。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它是一個相似的相續相,我們要聽清楚,相似的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相。一個連一個才是真的,但是它這個是一個一個都是獨立的,它不是連起來的。就像我們看那個卡通,有人畫那個卡通,畫一個人,畫在像便條紙大小,一疊很多張。素描一個人的像,它是靜態的,每一張都有一個人的像,再快速的翻動,我們看到那個靜態的人就在跑了。這個就是卡通動畫的原理,每一張是獨立的,前面一張跟後面一張很像,但是前面一張不是後面一張,但是你快速給它翻動,看起來好像連起來,然後人就在跑了。實際上如果你不動,它整個都是靜態的,就寂滅,就沒有了。所以這個是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相,真的它是連在一起,你看那個卡通動畫它一張一張,各自獨立。所以一個連一個才是真的,它不是一個連一個,它是一個一個統統是獨立的。所以每一念,念念不相到,念念不相應,所以它實際上是一個幻相。如果你當下這一念,這個念頭斷了,就是破當下這一念根本無明,起心動念這一念。這個念頭斷了,那個相就沒有了。就像那個卡通,你停下來了,你不再翻了,那個人在跑的相也就沒有了。到什麼時候斷?斷這個根本的一念(根本無明)?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連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斷了,這個在《華嚴經》講是妙覺位,真的還源了,還到常寂光,回歸到性體。

  起不起作用?還是起作用,為什麼起作用?十法界裡面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的,你成佛了,你雖然還源了,但是還有很多眾生沒還源,沒有還源的人他們有波動,這個波動你知道,你接受這個波動,自自然然你會去應它。所謂感應,感是有起心動念,佛菩薩應沒有起心動念,他自然的應,自然就現相,不可思議。這個不可以用我們一般的思惟想像去議論,你要去悟入這個境界。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是歸心,知道所有法就是心,這個心就是本性,心性之外沒有一法可得,『故曰歸心』。所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切法從心想生」,除了心以外,什麼都沒有,因為這一切都是心現識變的,你回歸到自心,心性之外沒有一法可得。我們現在看到所有的一切人事物,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心現識變,除了我們的心以外,沒有任何一法你可得的,唯有一心,就是這個心。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謂一切分別但由自心。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

  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分別來的。前面所說的一心就是法相宗講的阿賴耶,阿賴耶在八個識裡面是含藏,翻成中文是含藏的意思。阿賴耶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一念妄動,或者說為一念不覺,把這個一念妄動、一念不覺稱為無始無明,因為它沒有開始。它動,這一動我們就不叫它真心,不叫它自性,因為起心動念,所以給它取個名字叫阿賴耶。阿賴耶像倉庫一樣,裡面什麼東西都有,什麼它都能變現。我們的身體念念都在起變化,外面的境界也是念念起變化,這是『一切分別但由自心』,你的心在動,外面的境界就跟著動;你的心清淨,外面境界沒有一樣不清淨。心清淨,心淨則土淨,它就現淨土;心不清淨就現穢土。

  我們看看現在這個地球上災難這麼多,最近這幾天土耳其、敘利亞有大地震,今天報紙報了目前知道的死了一萬一千多人,可能還有。所以現在地球上這些天災人禍,俄烏戰爭到現在還沒結束,快一年了,死傷多少人?破壞多少家園?逃難的人有多少?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又在競爭、鬥爭、戰爭。這個都是給地球上帶來苦難,讓人類生活沒有安全感,破壞地球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我們現在在地球上,承受的這一切苦難,是不善業所感的。為什麼遭受這些苦、這些難?是我們過去、今生造作不善業所感召來的。《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惡的報應如影隨形,都是自己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我們的,不是上帝、閻羅王懲罰人類,不是,是人類自己造作不善業去感召這些天災人禍,自己造作自己要去承受。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球,在經典上佛給我們講,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我們現在這個五濁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

  一切淨土,一切清淨國土,它怎麼會現這個清淨的國土?是人心清淨,這個是淨業所感。這個世界不是別人造的,無論是淨土或是穢土,不是別人造的,不是佛菩薩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誰造的?自己造的,自己的心造的。自己造的,轉變還是自己,別人不能替你轉變,這佛菩薩也辦不到。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自己造轉變還是要自己來轉變,佛菩薩只能從旁勸導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這些道理給我們說明。為什麼有這個世界?世界為什麼有清淨的世界、有污染的世界?這個原因就是人造善或者不善,這《十善業道經》也講得很清楚,造善不善。你是造善業、淨業,還是造惡業、造染業?你造惡業、造染業,所呈現出來就是天災人禍,就是穢土,五濁惡世,就多災多難。如果心善,造作出來就是淨土,太平盛世,沒有災難,所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以轉變還是在自己,佛菩薩只能勸導、說明,教我們方法,我們聽明白了,要轉變,都是要自己去轉變。

  『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這兩句講的就是說絕對沒有心外的境界跟你的心起感應道交。所以心跟境它是一體,一不是二。我們迷了,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以為心是心、境是境。佛給我們講,心跟境是一不是二。離開這個心,絕對沒有心外的境界跟你的心起感應道交。所謂起感應道交,還是自己的心在起感應道交。我們跟佛菩薩感應道交還是我們的心,不是我們的心另外有境又有佛菩薩跟我們起感應,不是的,我們跟佛菩薩也是一不是二。我們現在知道,這個境不是心外的,心外哪有境!心外沒有境,心跟境是一不是二。就好像我們晚上作夢,你說夢中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有好夢,有惡夢,那個夢境一醒過來,夢從哪裡來的?從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沒有另外一個夢境,沒有。所以用夢境來形容比喻,讓我們去體會。所以我們現在知道這個境不是心外的,心外哪有境!這些境界都是我們的心現出來的,不是我們的心外面有一個境界,不是,外面那個境界就是我們心現的。心外沒有境,外面的境界就是我們的心,就像作夢一樣,整個夢境除了自己的心以外,其他都沒有。所以心外沒有境,心跟境是一不是二。

  這個心可以說是真心,也可以說是妄心,妄心是阿賴耶,真心是自性。自性它能夠現,是從它那裡現出來。迷了,起心動念了,變成阿賴耶。阿賴耶識,這個識它能夠變,變的是那個識在變。阿賴耶識從哪裡來?還是從真如自性來的,真心自性。真心自性一念不覺,起心動念,就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是真心自性所現的,沒有真心自性,也沒有阿賴耶。所以你真心迷了變成阿賴耶,真妄不二,真跟妄它也是一不是二。不是分開的,不是一個真心,一個阿賴耶識,不是!阿賴耶識就是真心,真心迷了就變成阿賴耶識,同樣一個。所以真妄不二,真就在那個妄當中,不是另外有一個真,不是。所以真妄不二,心境一如,心跟境它是一如,這個關係多麼密切!不可分割。關係你要是搞清楚,你才真正能把經上教你該放下的統統放下,該提起的自然能提起。該做的自然就會去做,所謂慈悲喜捨、利益眾生都是自己本分事情。該放下的要放下,虛妄的分別執著要放下。所以我們心跟境這個關係要真正認識清楚。我們再看下面:

  【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

  『何以故』,它就是一個問詞,為什麼?用我們一般的話講就是為什麼。「何以故」,就是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由心不起,外境本空』,給我們說明為什麼的原由,由於心不起,外境它本來就是空的,這個是事實真相。心起就是動念頭,就是起心動念,妄念。起心動念它是虛妄的,你要是不起心、不動念,外面境界就沒有,這些境界相就沒有。外面的境界,我們不起心、不動念,外面境界是什麼?就是淨土宗講的,常寂光淨土。常是永恆不變,寂是什麼?寂滅,什麼都沒有,但是一片光明,這個叫常寂光。這個就是自性,我們的自性就是這樣,就是常寂光。每一個人都有常寂光,明心見性的人就是見到這個,見到事實真相。念不起,沒有這個宇宙,也沒有這些芸芸眾生。我們現在看到這麼多人,這麼多眾生,萬事萬物,無量無邊。這個宇宙,這個一切,佛把我們現實的境界比作「夢幻泡影」。這《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要這樣去觀(去觀察、去觀照)萬事萬物,就像我們晚上睡覺作夢是一樣的。晚上睡覺我們作夢,白天醒過來知道是作夢,這個夢境痕跡也找不到了。我們白天看到這一切,佛跟我們講就跟你晚上作夢是一樣的,就是夢!所以教我們去觀這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應該做這樣的觀照。如果這個觀照我們功夫得力了,縱然不能一下子都全部放下,也會漸漸放下,就是看淡了,到最後是看破,看破就事實真相真看清楚,放下是很自然的。像我們有很多,就是擁有的財產(動產、不動產)、家親眷屬等等這一切,包括我們這個身體也是的,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所以這個觀,如果深入去作深觀,功夫得力了,就如同在作夢一樣,一切法了不可得,我們就覺悟了,就放下了。我們再看下面:

  【論云。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故。真空義成。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

  『論云,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故』,這個「論」,這是《中邊分別論》講的。外境是心外之境,包括我們這個身體都是屬於外境。為什麼說外境本空,外境本來是空?《唯識論》說,一切法不離唯識。唯就是唯獨、唯一、唯有的意思。唯獨識,唯有識,沒有其他的,就是識,識是阿賴耶識。這是唯識家講的,《唯識論》上說的。阿賴耶識從哪裡來的?心動,你起心動念,自性就變成阿賴耶,起了無明。這一切萬法是依唯識而變的,我們看到這整個宇宙、整個世界萬事萬物,這一切萬法是依唯識而變的。今天這個世界上的變化,變好、變壞都是唯識。心它只是現,變是識在變。心講八個,這個就是識(心識),講了八個,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這個總共有八個識。八識起作用歸納為五十一類,我們講心理作用,這個把它分類歸納五十一類,這個裡面善心所十一個,有十一個是善的心所,不善的心所二十六個。這二十六不善心所,根本煩惱有六個: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叫六大煩惱,又稱為六個根本煩惱;隨煩惱(就是隨這六個根本煩惱生起來的)有二十個。一共有二十六個不善的心所,有十一個善的心所。這個善惡心所給我們列出來了,善比較少,惡比較多,而且力量比較強,善的力量比較弱,因此我們人學壞容易,學好比較難,原因在這裡。

  「境本無體,真空義成」,境界是假的,這個境界沒有自體,境界沒有它自己的本體,它是依他起,是心現識變的,心現出來,識在變的。不是境界它自己有個自體,它自己在變,沒有,唯有我們自己的心識,心現識變。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於是你才能隨緣,才能放下,放下是妙用,你不會再執著、分別了。不但不去執著、分別,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那這個境界裡面的生活就是諸佛如來的生活。諸佛如來的生活是什麼?經上講得大自在、大解脫。我們用人間的話來形容,可以說是達到究竟圓滿的幸福美滿。所謂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佛菩薩的生活。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覺悟的人,他追求這個境界,人天福報他不在乎。現在有很多人推廣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求人天福報。真正覺悟的人不求人天福報,他求究竟圓滿的智慧,過佛菩薩的生活,不在六道。人天福報還在六道,不出六道,他就不在乎這些人天福報了。但是世間人迷在這裡面,畢竟迷的人佔大多數,覺悟的人少數。迷的人佔大多數,所以求人天福報的人很多,求解脫的人、求大自在的人就很少,不多,那是覺悟的人。真正明瞭事實真相的人,知道這一切是假的,這些人天福報也是曇花一現,我們享受榮華富貴不過幾十年就過了。明瞭事實真相的人,他不追求這些假的,他要追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才是真實的。

  『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所緣塵境即空無有,能緣之識心即不立、不生。這些塵境無有,它本來沒有,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本識即不生」。所緣塵境即空無有,我們現在所緣外面的六塵境界,六塵境界是空無有,它是空的。明白這個事實真相,能緣之識心即不立、不生,就不會去攀緣,知道那是空的,是假的,就不會放在心上,就不會去牽掛,不會去罣礙了。所以《金剛經》佛教給我們也是直捷了當,簡單明瞭,教我們去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就是觀空,夢醒過來一場空。我們常常,好像作夢一樣,一場空。人生如夢,我們人的一生就如同晚上睡覺作夢一樣。好像《聊齋》有一個「黃粱夢」,一個書生好像要去上京赴考,路上遇到一個道士,那個道士請他休息,煮黃粱要招待他。黃粱也不過三、五分鐘就煮熟了,正在煮的時候,這個書生打了一個盹,作了一個夢,夢到自己進京考試考中了,做大官(後來做到宰相),娶妻生子,榮華富貴,後來得罪皇帝被處死。醒過來了,醒過來那個黃粱還沒有煮熟,就是好像一、兩分鐘的時間打一個盹,他的一生就過去了,過了一生了。這個黃粱夢很有名,對我們也是很有啟發,我們的人生就像黃粱夢一樣,悲歡離合。人生真的如夢,一場空,我們能夠觀這個空就不會去執著了,自然就看淡、看破、放下了,我們心就回歸到清淨了。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又經云」,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為何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是平等的❓
🔹有些人誤以為修西方淨土是一種逃避,錯在哪裡❓
🔹在娑婆世界修一天等於是極樂世界修一百年,那為何求生極樂世界❓
🔹修善積德之前,要先做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微塵含容法界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三集)  2023/2/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03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接著來學習五止六觀。

  第三,「周遍含容觀」,「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為真如之隨緣性起矣。而其起也,非分取真如之性,性為一味平等,不可分取,一微一塵悉完具真如之全體也。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無盡也。此名周遍法界性。是為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隨緣觀之至極也」。

  周遍含容,也就是說自性它是一個整體,不能去分割,你沒辦法去分割。所以任何一法生起都是圓滿的自性,都離不開自性,因為一切法都是從自性所生。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講「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這句話就是說一切萬法都離不開自性,都是自性生的。自性它沒有邊際,任何一法生起來都是圓滿的自性,所以你隨拈一法都是圓滿的自性,自性是周遍含容的,所謂「量周沙界」,周遍圓融。所以你不能分別,不能去執著,你不能去給它劃分、去給它分割。你分別執著,那是虛妄的,那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它是一個整體,現代的話講生命共同體,它是一個整體。我們現在看到整體怎麼變成部分、變成局部呢?是因為眾生起了分別執著,起了虛妄的分別執著。在這個你不能分割、不能劃分的圓融自性當中,你把它劃分,把它分別,然後再去執著,這個就是製造六道十法界的一個原因。本來沒有這些,本來它是一體的。所以分別執著去劃分一個部分、一個局部、劃一個範圍,那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不管你怎麼劃分,它都是圓滿的自性,都是整體的,離不開整體。

  這裡舉出微塵,微塵我們肉眼看不見,現在科學家發現,稱為基本粒子,也就說物質體積最小的,小到我們肉眼看不到。現在透過科學儀器把它放大,我們才能看到這個基本粒子,也就是說微塵。微塵是物質體積最小的。一微塵裡面有遍法界虛空界裡面圓滿的性相,這我們無法去想像。微塵,小到我們幾乎都看不見,如果沒有定功,不是證果的阿羅漢、菩薩、佛那個天眼,我們是凡夫的肉眼,看不到。凡夫只能透過現代的科學儀器才能看到,你沒有透過這個儀器,我們根本就看不到。有定功,證果的羅漢、菩薩、佛,當然都能看得很清楚,看到微塵。但是現在科學家只看到基本粒子、看到微塵,佛、大菩薩他們在一微塵裡面看到,含容整個遍法界虛空界裡面所有圓滿的性相,這個真的是我們無法去想像,不可思議的。一微塵那麼小,但是它能夠含容整個虛空法界圓滿的性相。性是自性,相是所有這些法相,一微塵裡面,微塵它沒有放大,這些世界沒有縮小,微塵裡面有世界,世界裡面有微塵,微塵裡面又有世界,這樣重重無盡,這個是不可思議。

  現代的科學家發現全息理論。現代科學全息理論,譬如這個照片,用兩束激光拍攝人像,這張照片把它撕成兩半。我們一般的照相機照的一張照片,你給它撕開,就變成分開一半了,就不是完整的一張照片,已經被撕開變成兩半了。但是這個全息照片,用兩束激光拍攝的人像,這張照片你把它撕開變成兩半,在這個激光之下,它就變成兩張完整的照片;你給它弄碎,弄很多很多碎片,每一個碎片在激光底下一照,它還是完整的,那就更多了。這個是現代科學發現的全息理論,也就是一多不二。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任何一粒微塵裡面是完整的宇宙。我們看到宇宙這麼大,沒有邊際;一粒微塵那麼小,那麼小的微塵它能含攝、含容整個宇宙,這個就好像現代科學家發現的全息理論解釋得一樣。像我們身體的細胞,分成分子、原子、電子,分到最後是基本粒子。每一個基本粒子裡面是整個宇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事實真相。所以宇宙是一體,真的相親相愛,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過去有一首歌叫「你儂我儂」,把兩個人用泥土來形容,泥土捏成兩個人,再把它合起來,再捏成兩個人,這就是說我當中有你、你當中也有我,這叫你儂我儂。

  所以許許多多宗教典籍,在教育上總結一句話就是「愛」,在佛法是講慈悲。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證明,愛是整個宇宙的核心。「感謝、感恩、愛」,用寫這幾個字實驗水結晶它的反應,那個結晶就是最美麗的。我們人要是用愛心,那就是佛,就是慈悲,佛整個身體每一個粒子那個愛都放光放出來。我們跟佛沒有兩樣,為什麼我們的愛心放不出來?慈悲心發不出來?我們迷了,起了分別執著。所以我們就被這個分別執著污染,變成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名聞利養,這個把我們本性的愛心蓋住。像灰塵一樣,一層厚厚的灰塵蓋住玻璃鏡子的光,不是鏡子沒有光,是被灰塵蓋住,它的光還是在。我們跟佛菩薩聖賢學習,真正修行是什麼?就是把這些障礙、污染的東西把它去掉,就是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些很厚重的灰塵把它去掉。去掉就是放下,不再自私自利,不貪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貪瞋痴慢了,那我們自性的光明它就透露出來了。就像那個鏡子,灰塵我們給它擦乾淨了,把這個灰塵擦掉,那鏡子的光就透露出來。我們自性光明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它沒有限量的,光明是無限的,就是遍法界虛空界。

  現在這個科學發現的電磁波,跟我們自性的慈光不能比。我們自性起的念頭,這個念頭的波動立刻周遍法界,這個當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當下就周遍整個法界;沒有時間,立刻就到了,沒有先後。所以法界沒有邊際,太大!信息立刻就傳到,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因果的現象,就在一念之間同時發生。真正懂得因果,心裡還有惡的念頭嗎?沒有了,他知道一個惡的念頭反應的是六道三途的現象;不願意去就不能有這個念頭,念頭沒有當然就不會有這個行為,深信因果才真正解決問題。

  「性為一味平等,不可分取」,這個是講自性,自性一味平等,一味平等就是圓滿的,周遍法界,在一微塵、一毛端裡面它都是圓滿。一微塵、一毛端都是自性,任何一法都是自性,所以你就拿那個最小的微塵,它也含容圓滿的自性,所以你不能去給它分取,不能劃分。這個道理,我們現在這個科學也可以提供我們一個概念。現在科技的發達,我們現在講含藏的資訊,這個大家就容易理解。大家現代人多多少少都有一點科學的概念,這個資訊你可以含藏。譬如指甲這麼一點點大的電晶體,現在講晶片,它可以含藏許許多多的資訊。像我們現在做的播經機,它就一個小小的晶片,很小,就像指甲大,那麼小,裝在手機上、裝在電腦、裝在播經機,那可以收藏一部《大藏經》,就在那麼一小片的晶片裡面。我們用這個紙本的、實體的《大藏經》,一部《大藏經》一百冊,擺起來也要一、二個書櫃,所以這個大家現在都能夠理解。佛法跟我們講的是更小了,因為晶片畢竟我們還看得到,雖然小還看得到,它可以含藏很多資訊在裡面,透過電腦它可以播放出來;佛法講的是很小,小到我們肉眼都不能見的毛端、微塵,好像我們身體這個汗毛,一根汗毛,汗毛那個尖端我們看不到。所以這個微塵我們肉眼見不到,但是它那麼小的一個體積,它裡面含容整個宇宙的信息,過去、現在、未來統統在裡面。性是整體的、是一味的、平等的、不能分開的。這句話說我們人人平等,佛家講「生佛平等」,諸佛如來跟一切芸芸眾生平等的。為什麼?性體不能分割,它是圓滿的,沒有大小,大是圓滿,小也是圓滿。因為小到微塵,它都含容整個宇宙。宇宙含容微塵,我們一般可以理解,但是微塵含容整個宇宙,這個我們就不可思議了,但事實是這樣,佛給我們講都是事實真相。所以它沒有大小,大小都是圓滿。

  「一微一塵,悉完具真如之全體」,一微一塵,微比塵還小,所以我們講微塵微塵,這個微是最小的,統統是完完整整具足真如的全體。一微塵那麼小的,這一粒微塵它也具足圓滿的智慧、德行、才藝,相好。在一微塵裡面沒有一絲毫欠缺,大圓滿!大圓滿在哪裡?在一微塵裡面。一粒微塵是這樣,一切微塵亦復如是,微塵就太多了。「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完就是圓滿,具就是具足,沒有欠缺,具足。理就是講的性,就是講自性,自性理體,從這個性顯現出一切事相,虛空法界、萬事萬物這個是一一事相。就像我們淨老和尚常常引用電視屏幕,讓我們透過現在科技的這些器具,我們可以體會到自性的一個概念。這個屏幕比喻作我們的自性理體,所有的節目都從這個自性理體、從這個屏幕出現的,從這個現出來了,無量無邊的這些事相都從這裡現出來。

  「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融是圓融,通是無礙,就像它體性一樣,事就是性、就是理,性就是事、就是事相,是一不是二,法界是事。「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無盡也。此名周遍法界性。」理遍在事相,理在哪裡?就在事相上。事相也遍在性理上,所以理跟事無礙,它這個當中是沒有障礙。所以《華嚴經》才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但是我們在一般的概念當中,一就是一、多就是多,一不是多、多不是一,這個數字、數學就出來了。實際上數學、數字,也都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所產生的,一個虛妄的概念,那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是不二。這個是三觀的學習,這第三觀了。

  三觀是學習《華嚴經》的基礎,前面講這三觀是《華嚴經》的基礎,明瞭這個道理、事理,我們學五止六觀就容易。五止六觀是落實《華嚴經》的修行方法,我們怎樣用《華嚴經》的理論方法契入華嚴境界?賢首國師這篇論文就是討論這樁事情。事實真相要是你不了解,你沒辦法修。這理論方法、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搞明白,你怎麼修?從哪裡下手?教你放下你就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放下。如果不透過經教的理論學習,你什麼都不懂你就能放下,那不是一般人,上上根人。像六祖那樣的,他不懂這些教理,但是他放得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他一下就契入了,他一放下就全明白了,他入了境界,這要上上根。達摩祖師傳來的禪,六祖在《壇經》講,它專門接引的對象是上上根的人。上上根,他真能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就放下,就頓悟了,契入了,他入了境界。上中下三根,上根、中根、下根這個都做不到,上根你就要從教下入門,中下根的深入就要更多了,上根的人可能他一部經他就可以放下了,中下根可能要多一些來幫助看破放下。

  下下根的怎麼辦?實在講,真的是下下根,他是老實人,那也好辦。《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最後一個辦法。《華嚴經》修行的方法你懂了,道理是懂了,但是難,做不到;道理方法明白了,在生活上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契入這個境界,因為做不到就是放不下,這樣你就要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個是一般中下根器。實在講,上中下這個三根也都需要修西方淨土。求生西方淨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入了華嚴境界。從這個地方看,諸佛如來慈悲到極處。我們要曉得,這個世間事全部都是假的,你真的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有障礙你往生,這一生就空過!下一次再碰到這個經典,可不是那麼容易。

  現在有一些學佛的人,對西方淨土、對《華嚴》的理論沒有深入去探討理解,總以為修西方淨土它是一種逃避,不慈悲,不度眾生,不管眾生的苦難,自己要到極樂世界去享福;好像只顧自己的享福,不顧眾生的苦難,沒有慈悲心,自了漢。有這個看法的人也不在少數,實際上他是沒有深入淨土的經論,其實我們說西方淨土跟人間淨土是一還是二呢?不是說你求往生西方淨土就不能回到人間來度眾生,不是這樣的。實際上四十八願講得很清楚,為什麼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是為了度眾生。因為我們在這個世界修行很難,自己不能得度,也度不了眾生。自己還在苦海當中生死輪迴,你怎麼能幫助這些生死苦海當中的眾生脫離這些生死大苦?當然做不到。如果我們在這個世界你是上上根人,甚至說上根的,你能夠在這個娑婆世界解決生死問題,超越三界六道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像入這個華嚴境界,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在這個世界你就能度眾生了,你能學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普賢、文殊、彌勒菩薩,因為自己成就了,那就能幫助一切眾生了。現在問題,自己如果不能成就,也幫不了眾生。因此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為了要度這些苦難眾生的。現在沒能力,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習,再回來這個世界度眾生。

  我們學了《華嚴經》就知道了,其實西方跟娑婆也是一不是二,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你到極樂世界,有離開娑婆嗎?沒有。娑婆、極樂都是我們自性,你看這裡不能分割的,我們怎麼可以給它分割?分割是我們去劃分,是我們的分別執著了,事實真相是沒有分別執著的。我們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我們自性所現,極樂世界也是我們自性所現的,所以你往生極樂也沒有離開娑婆。所以有一部論叫《生無生論》,「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我們好好去體會這個道理,這個就是講的《華嚴》以及大乘經典的理論了。所以往生極樂其實就是留學,我們現在話講,你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習了,再回來娑婆世界度眾生,並沒有捨棄娑婆世界、甚至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因為你跟阿彌陀學習,四十八願講得很清楚,每一願都是為一切眾生,沒有一願是為自己,都是為度眾生。縱然我們還沒有發菩提心,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像《觀經》五逆十惡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經過十二大劫,花開見佛那個時候,觀音、勢至給他說法,他就發菩提心了。到那邊佛菩薩也是會勸你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自度度他了,他不會叫你當個自了漢的。所以極樂世界「二乘種不生」,這個沒有小乘的,都是大乘。你小乘凡夫往生到那邊,佛也教你發大菩提心,不會教你自己自了就好了、你證阿羅漢果就好了。證阿羅漢是一個階段性的,不是叫你停止在這個地方,佛會不斷的幫助我們提升。

  所以西方淨土、人間淨土,從自性講,是一不是二。有了西方淨土,才能到人間來教化眾生,人間也就變成西方淨土了。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得很清楚,「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豈非迷悟之自殊,何有聖凡而彼此」,關鍵在迷悟。所以我們了解性相圓融不能分取,這個問題就化解了,你就可以大膽的學西方淨土。西方淨土,你發願往生西方淨土,佛當然很歡迎;如果你還不發願往生西方淨土,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加持你不墮三惡道,真正能得到人天福報,在四十八願有,佛加持你來生不墮三惡道。你斷惡修善,好好念佛,得人天福報,阿彌陀佛也加持、十方諸佛也加持,讓你再得到人身,而且會生到有佛法的地方,「常修殊勝梵行」,就繼續在這個人間來學習佛法,不會生到邊地。這個四十八願我們都看到,西方淨土它也有人間淨土,所以我們就不要有這個分別了。當然你要快速成就,佛說你往生西方是最快了。你在六道裡面修,比較大起大落,時間比較容易耽擱,因為壽命不長,障緣比較多。當然如果你能突破,在這邊修行,佛也給我們講,修一天等於是極樂世界修一百年。所以這個世界也有它的優點,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修、能不能突破?能修,在這個世間進步也很快。反過來講,你退轉也很容易,也退得很快,進一步退九步,因此長劫修行都不能成就,這個是主要的原因。所以法藏比丘才會建一個西方淨土,提供我們一個不退轉的修行環境。這個道理我們也要明瞭。

  明瞭佛都不會勉強人,佛只是勸導,各種法門都是勸導,針對各種根器,佛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沒有意思你一定要修哪一個?他給你分析、給你介紹各個法門它的特色,由眾生自己去選擇,佛沒有硬性規定你一定要修哪一個。我們在經典上看,佛沒有硬性規定,佛是勸導。把這個法門,它修行的理論方法、它的特色來給我們說明,講了很多法門,讓我們自己選擇。好像你要去一個大學,學校裡面很多科系,看你對哪個科系比較有興趣,學校校方提供給你這些資訊,讓你自己來選,沒有硬性規定你一定要選哪一個,這個沒有,但是提供,他只有提供。佛也是這樣,講經給我們說明。聽講了這麼多,你自己去選,聽聽看看哪個法門、哪個經典跟自己有緣,自己比較有興趣、比較喜歡,你就選擇那一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都能成就。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要明白,道理明白了,你修什麼法門彼此互相尊重、平等,就沒有障礙了,互相讚歎。

  所以這裡講無礙法界,「是為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你看事跟事都沒障礙。西方淨土跟人間淨土有沒有障礙?沒障礙,西方淨土是人間淨土,人間淨土也是西方淨土,也是十方淨土,都離不開自性。所以「理事無礙」是四聖法界的境界,這個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四聖法界他們達到理跟事無礙。「事事無礙」是實報莊嚴土的境界,這明心見性大菩薩,分證即佛境界,他們是事事無礙,事跟事沒有障礙。宇宙萬法確實有無盡的奧理,有無量無邊的變化,不是我們用言說能說得盡、用思惟能想得到。一切法的真相,佛法常用六個字來說明,性相、理事、因果。一切法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裡面圓滿具足。自性不能分割,它是整體,大到虛空法界是一體,小到一微一塵還是整體,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理事無礙。法界是什麼樣子?沒有障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法如是故」,如是故就是說它本來就是這樣。

  障礙從哪裡來?障礙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樣變現出來。實在講就是自己障礙自己,不明瞭事實真相,自己障礙自己。「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想什麼?想分別執著,那就障礙了。原來沒有障礙,你去把它劃分就變成有障礙。心不想,什麼障礙都沒有,全部放下,妄想都放下,沒有什麼障礙,那個法就叫大圓滿,叫無障礙法。因為自性本來它就是這樣,沒障礙,「法爾如是」。起心動念雖然有礙,還不算太大,因為心動念是根本無明。你起心動念了,所以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這個障礙還不是很大,起心動念就發展成有分別,那障礙就大了,你就開始劃分了。你一分別,一真法界的實報莊嚴土就不見了,變成四聖法界。如果從這個分別裡面又起了執著,四聖法界也不見了,出現什麼?六道輪迴,六道出現了。所以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十法界。

  我們總算明白,趨吉避凶不是在外面,在內心,內心把凶惡放下,把善念、善心、善行提起來,現在一般人所講自然災害、人為的禍害(戰爭),自然就沒有了。現在的天災人禍不是都人心不善感召來的嗎?《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都是人造作不善,自作自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以星雲長老也講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他接受記者訪問,有一句話很經典,他說,你可以不信佛教,但是不能不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時辰未到。這個是事實,因果報應,善惡因果,六道輪迴,三世因果,這些善惡報應是事實真相。不是因為你信佛才有,不信佛就沒有,不是這樣的。佛講的都是事實真相,你信有,不信它還是有。因為佛講的都是事實真相,所以叫真理。現在災難這麼多,人心改善,斷惡修善了,災難自然就沒有了。因為災難是人心不善去製造、感召來的,這個自然災害、人為災害、戰爭、天災人禍,都是人造作不善去感召來。人類如果造作善業,不去造不善業,這個地球就是人間天堂,沒有災難了,大家都過著太平盛世的日子。

  所以佛法講內學,從自己內心裡面去做,向外求你肯定是分別執著,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就像《了凡四訓》雲谷禪師給袁了凡先生開示的一樣,「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你要改造命運,從內心去改,那就真改了;你到外面去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看你命中有沒有?命中沒有,你怎麼求也求不到。所以所有的問題都是我們自作自受,要從自己內心去改,才能解決問題。我們內心如果回歸到清淨平等覺,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定慧雙融」,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完全融合在一體,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慧可以互為體用,定是體、慧是用,反過來,慧是體、定是用。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顯示出圓滿無比的智慧。八相成道從投胎到雙樹林入般涅槃,佛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他哪裡來分別執著?那就是常在定中了。「離分齊故」,分齊就是差別,沒有差別,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絲毫都不留。

  「一多相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講性,多是講相。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法相,它的體是一個。所以萬法平等,法法皆如,不但如其性,不同的相,這個相跟那個相有沒有差別?離分別執著就沒有差別,那個差別都是從分別執著生起來的。分別執著不是真的,離開差別,平等性就現前,平等的相也現前;不但性平等,相也平等。能現的理體是一,所現的諸多法相哪有不平等的道理!所以「絕前後故」,前後是講時間。理事、定慧、一多,裡面都含著現代科學所講的時間與空間。在一真法界、諸法實相裡面沒有時空,現象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在當下。一切法在哪裡?在當下,這才是事實真相。當下你這一念斷了,前後際斷,什麼現象都沒有了,生滅現象就沒有了。十法界依正莊嚴,佛跟我們講,《金剛經》上講「夢幻泡影」,就像你作夢一樣,醒過來統統沒有了。

  「大用自在,無障礙故」,這個講起作用有兩種,一種是幫助自己提升,另外一種是幫助別人提升。提升之前,也就是修善積德之前,必須把業障消除,業障不消除提升不上去。為什麼?業障在障礙你、在妨礙你。古大德講「未論行善,先須改過」,就這麼一個道理。諸佛菩薩沒有自己,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他能夠與十法界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得大用自在。《普門品》裡面讚歎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哪個地方眾生有感,菩薩就應現在他面前,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及其微細的祈求,自己還不知道,菩薩的感應就來幫助你把問題解決了。我們不知道,菩薩也有應,雖然我們感得不明顯,但是菩薩他有回應。為什麼?一體。我們跟一切眾生一體,我們跟樹木花草一體,我們跟山河大地是一體,我們跟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華嚴經》上給我們講的這個事實真相。佛菩薩的慈悲心、愛心遍法界虛空界,遍及一切眾生,像經上講的小至一微一塵,大至虛空法界,都是清淨平等覺,是一體,沒有分別執著,這叫大用無方,這個地方講「大用自在,無障礙故」,明心見性,這大用自在了。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裡。這個在講六觀前,先有一個基礎三觀的概念,下面這個六觀才能夠有個下手處。好,我們這節課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修行為什麼這麼難❓
🔹自性在哪裡❓
🔹「離一切相」,在相裡面怎麼叫離❓
🔹自性不能劃分——地球與國家的比喻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水即為波,波即為水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二集)  2023/2/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02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第一個「真空觀」,真空觀就是給我們講事有理無。真如理體,本來無一物,但是本來無一物,它能現有,所謂真空妙有。理無礙就是給我們講真空觀。

  我們這一堂課接下來學習,第二個「理事無礙觀,今顯實空,泯情所見之事相,以顯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非凝然無為之頑體,具不變隨緣之二義,雖以不變之故,常住無作;然以隨緣之故,變造一切諸法。然則吾人所見之萬象,皆為真如之隨緣;隨緣之萬象,即真如也。猶如水即為波,波即為水,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如是觀真如性起萬法,萬法一一以真如為性,名為理事無礙觀。此四法界中理事無礙法界也。」以上這一段文,第一句是總結前一段,為我們說出能現萬法的自性,自性所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事相都不可得,空無所有。知道一切法是空無所有,你修行證果不難。修行這麼難,修行為什麼這麼難?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認識,把那些幻有都執著認為是真的,在這個裡面起貪瞋痴慢,生起自私自利,生起妄想分別執著,想控制、想佔有,就造罪業。外面境界隨著你的業在變,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怎麼想它就怎麼變。如果我們心善、念頭善、行為善,雖然沒有脫離六道輪迴,可以得到人天善果。一般講人天福報,這是講在六道,沒有脫離六道輪迴。我們的心念、行為都是善,這個可以得人天善果。就如同道家《太上感應篇》講的,每一天視善、行善、念頭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所以修善遠離惡,會得到人天的善果。

  為什麼我們今天日子過得這麼苦?雖然在人道,我們現在是生在六道中的人道,我們感覺生活很苦,遭遇到很多災難。特別現在這個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已經過了三年,到現在還沒有解除,還有其他的天災人禍,我們日子過得很辛苦。這是為什麼?雖然在人道,我們現前的心不善、念頭不善、行為不善,所以感召外面所有的環境都變成不善。所以這個新冠狀病毒的疫情,也是人類大多數造作不善業感召來的。這個不善業第一個就是殺生,你看現在全世界一天殺生要殺多少?接著偷盜,殺、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殺盜淫妄,都造這個不善業。造作不善業,感應的整個環境就不善,就天災人禍,就是災難,現在我們看全球這個災難多少!這個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只是災難的一種,這一種我們都吃不消了,何況還有其他的。水災、火災,現在全球氣候暖化,南北極冰山快速融化,全世界沿海地區水平面都上升了,有些地方都被海水淹沒了,空氣污染,水質的污染,我們飲食都有農藥、化學品,三餐服毒,再加上戰爭。現在這個戰爭,各種形態的戰爭都有,除了軍事的,其他像貿易戰、科技戰、外交戰等等的,這個戰爭不斷的增加,不斷的升級。這些天災人禍,都是人類心裡不善、念頭不善、行為不善,造作十惡業感召來的。

  這個怨天尤人沒有用,人類不知道回頭,改過向善,不斷的造惡業,就是不斷的製造災難。災難來怨天尤人,又增加罪業,惡性循環,沒完沒了。這個問題很麻煩,如果沒有佛菩薩聖賢的教育,實在講現前這個地球上的天災人禍無法化解。佛菩薩聖賢化解災難主要在教學、在教育,人類接受佛菩薩聖賢的教育,那這個心產生變化了,化惡為善。原來造惡業,身口意都造惡業,現在接受佛菩薩聖賢的教化,改過來了,改成造善業。化迷為悟,化凡成聖,第一個階段是化惡為善。接受佛菩薩聖賢的教育,就是儒釋道三個根,這個教育人類能接受,接受教化,依教奉行,那就會起變化,人心就會改善,改善就不造惡業,修善業,這個地球的災難就化解了。如果不是從教學,從這個根本下手,災難是沒完沒了,因為不斷在製造,一波災難過去了,另一波災難又來了。所以根本還是在教學。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要教化,人民沒有教化,他不懂,這是關鍵整個地球人類的命運。

  所以這裡講「泯情所見之事相」,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是情所見,情是分別執著,情是情識,阿賴耶就是情識,迷了。迷了,就變成阿賴耶了;覺悟了,就變成大圓境智。關鍵在迷悟,迷了就變成情執,覺悟了情執就變成智慧。執著裡面最嚴重的是對立、控制、佔有,把這三樣東西放下叫真功夫。就是不要與人對立,也不要有控制人事物的念頭,不要佔有人事物的念頭,把這三樣東西放下,這個叫真功夫、真修行,修行就從這裡下手。「以顯真如之空性」,自性原來就在萬象之中,只要你不著相就見性。自性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眼前看到這一切就是自性。但是現在問題我們著相,著了相,就執著在這個虛妄相,沒有見到真性。只有見到妄相,沒有見到真性,這個真性就是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淨老和尚講得很具體,你放下對立,放下與人事物的對立,放下對人事物的控制,放下佔有人事物的念頭,不要去執著,放下了,我們就自在了。宗門大德明心見性之後,宗門就指禪宗,明心見性之後人家問他,自性在哪裡?左右逢源,頭頭是道,隨拈一法,沒有一樣不是。拈一法是,不拈一法也是,奧妙!性相一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體會到,世尊拈花,他沒說話,迦葉尊者一看,他微笑了,他明白了。所以就把禪宗,直指人心的禪宗就傳給迦葉尊者,一直傳到第二十八代達摩,達摩再傳到中國來。達摩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祖師,他到中國來是中國禪宗的初祖(第一代)。拈一法都是,不拈一法也是,這種奧妙,所謂性相一如。性在哪裡?就在相裡面,相在性當中,它是一如。這些相是從性所現出來的,離開性也沒有這些相,所以性相一如。

  「然共此真如,非凝然無為之頑體」。這裡就怕我們誤會了,我們講到真如,以為什麼都沒有,什麼都空的,佛家講的空性是活的,不是死的。現在人講有機體,它是空,但是它是有機體,它不是死的。它雖然不是精神、不是物質,但是精神、物質都是從它這裡變現出來,所以它不是無所作為的頑空之體。不是無所作為,無所作為變成頑空,什麼都沒有,什麼也不能現,不是。它能現,但是它是空的,有就是這個空現出來的,所以它是活活潑潑能現萬法之體。六祖開悟講了五句話,其中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從它那裡生的。這裡就說明佛家講的空性,不是無,不能把它體會成無。無什麼都沒有,空空的,不是那個意思,不能會錯意了。它那個空能夠生有,所以有在空當中,空在有當中。

  「具不變、隨緣之二義」,真如自性本來具足兩種能量,一種是永恆不變,第二種是它隨緣能現一切法。這個地方,我們淨老和尚都用電視屏幕來比喻,讓我們去體會。的確舉出電視屏幕,我們對這個概念就比較清楚。這個真如自性,空,就像我們看到電視屏幕一樣,電視屏幕空空的,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隨緣能現一切法。就像電視屏幕,屏幕它不變,它永遠是空的,它不變的,但是電視的節目就多了,一百多個頻道,每一個頻道都有很多節目。它能隨緣,它不變,但是隨便你按哪一個頻道,那個頻道的畫面就現前,它隨緣。屏幕隨緣,沒有妨礙,沒有被污染,它還是清淨本然。屏幕,那個頻道節目畫面千差萬別,無量無邊,什麼相它都能現,但是屏幕它還是如如不動,清淨本然不受污染。不是說電源關掉它空了,電源沒有關掉,正在觀賞節目,種種的畫面出現的時候,它還是空的,它還是不動。以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的真如自性,就如同那個電視屏幕一樣,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所以自性就是如此,自性裡面什麼都沒有,但是什麼都沒有,什麼它都可以現,它隨緣都可以現一切萬法。

  我們自性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看到芸芸眾生、山河大地,到底從哪裡來?自性裡面本來就具足,有緣的它就現前,遇到緣它就現前。緣是動念頭,起心動念,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個微動,那個一念。不是我們現在能感覺到那個念頭,我起了一個什麼念頭,不是那個。這裡講的念頭,就是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其中的一念。那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是我們一秒鐘可以彈五次。有的人說能彈六次,有人能彈七次,我們就以五次來計算,一秒鐘有多少個念頭過去了?一千六百兆。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生滅,那麼快,我們都無法感覺得到,那一念就是微動。這一動就現前了,就像我們這個頻道按下去畫面就出現,依報、正報都現前。我跟宇宙同時發生的,就是這個一念。這一念裡面有形,形就是物質色相,;有識(有形有識),識就是見聞覺知、受想行識,都有了。

  極其微細這一念,什麼時候產生的?什麼時候產生這一念?什麼原因產生這一念?沒有原因,也沒有時間,念念都是當下。所謂時間跟空間,都是從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其實沒有。在《百法明門論》,把這個時空列為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就是抽象概念,它沒有實質的東西。我們人給它立一個方位,一個時間表,其實時空它本來就沒有。這個連世間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知道,物質跟時間是人的錯覺。所以在佛法講,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其實它沒有,你說空間(東西南北),東西南北是人去給它設定的,時間也是人去定的。所以時空都是虛妄的,沒有,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沒有空間就沒有大小、沒有距離。我們現在有先後、有距離,這個是幻相,不是真相。這是從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產生出來的一個幻相,事實上沒有,沒有先後、沒有距離,就是當下一念,就在眼前。

  你真搞清楚,你想修行開悟、想證果沒問題,為什麼?你真肯放下,那你就見到事實真相,就證入了。關鍵在真肯放下,這一放下就是!放下執著,那你就成阿羅漢;把分別再放下,又提升了,你是菩薩了。分別就是塵沙惑,執著就是見思惑。放下見思惑就證阿羅漢果;放下見思、塵沙,放下分別,就是菩薩的果位;再放下起心動念,你就圓滿成佛了。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惑,這個無明是根本無明,不是枝末無明。十二因緣講的是枝末無明,不是根本。這裡講起心動念是根本無明,那一念迷了。你放下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就圓滿成佛,你就回歸到常寂光,你就跟自性融合成一體。其實我們在迷惑顛倒當中還是融合在一起,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到徹底放下才曉得原來是一體。現在迷惑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實際上還是一體。「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證到究竟圓滿之佛果,你什麼也沒得到,因為它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本來具足,本來它就這樣。本來沒有,現在有,才叫有得;它本來就有,就無所得。所以證得究竟圓滿佛果是歸無所得,因為你本來就統統具足的。所以能大師講的,「清淨」,真正清淨得道,「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是六祖講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這個一切,遍法界虛空界都是你自己念頭所生的,你的念頭(起心動念)現出來的,你要講財富,什麼是財富?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都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找不到有一物,這個才叫圓滿菩提,這才叫做同圓種智。

  「雖以不變之故,常住無作」,無作是它沒有作為,它是真正清淨圓明之體。「然以隨緣之故,變造一切諸法」,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時頓現的,它變得快,像我們按電視頻道,一按畫面立刻現前,同時現,它沒有先後。不是先現一個人,再現兩個人,第三個人這樣慢慢現,不是,它是同時就現前了,沒有先後,同時現。所以宇宙是同時現,沒有先後,叫一時頓現;種種變化是你的念頭,念頭在變,念念不一樣它就起變化。我們懂這個道理,我們想消災免難就很容易。中年以上的人都很重視身體健康,明白這個道理,你永遠健康,不會有一點毛病。為什麼?心健康就行。一切病痛從哪裡來?從妄念來,從貪瞋痴三毒來的。佛家治病不需要用醫藥、手術,只要你的念頭一變,整個身體裡面的細胞統統產生變化。你念念跟戒定慧相應,就把貪瞋痴轉變成戒定慧,身體就健康。

  「然則吾人所見之萬象,皆為真如之隨緣;隨緣之萬象,即真如也」。你所看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現象,看到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這是真如隨緣變現出來的樣子。真如是什麼樣子?真如沒有樣子,變現出這個樣子,這樣子就是真如,你在相當中見到性。如果你能夠離一切相,在相裡面怎麼叫離?就是在這個相當中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那就恭喜你了,你就成佛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成佛了,就是這樣的。凡夫成佛確實在迷悟一念之間,你轉得過來,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成佛了,就在這個一念。我們讀了經教、聽了經教,曉得了,有這個概念,為什麼我們還是這個樣子?我們沒有去練功,沒有在境界裡面學到轉變。如果在境界裡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很快就契入了。那些很快就契入境界的人,他跟我們其實沒有兩樣,他聽了他就用上了,我們聽了沒去用,不肯用,還是隨俗、隨煩惱,就繼續搞六道輪迴了。你隨順佛菩薩,就成佛菩薩。理懂得,就是道理我們懂了,在事上看我們怎麼去轉法。一定要曉得,所有一切現相不離自性,性現識變,或者叫心現識變,心能現,識能變。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它就千變萬化,我們的心性它本來就是如如不動,我們如果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境界就沒有了。境界是什麼?幻相,它不是真的。

  「猶如水即為波,波即為水」。水跟波浪,不能說它是一,也不能說它是二。你說它是一,一樣的,水跟波浪這個現象是不一樣,波浪大風大浪,小風小浪;如果沒有風,平靜了,那就是水,所以它不一樣。也不能說它是二,因為水是靜的,波是動的,風吹水起了波浪,明白人,波就是水,水就是波。為什麼會有波浪?因為起風了,吹了那個水,水就變成波浪;如果不起風,水是平靜的。所以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像起波浪了,從微細的波浪轉成大浪,大浪轉成巨浪,我們六道是巨浪,好像颳颱風一樣。波浪它的本質是水,它的本質就是水,波浪的水跟平靜的水,它本質是一樣。明白人,水就是波,波就是水。你在波浪當中你要再另外去找個水,到哪裡找?那個波浪就是水。它為什麼變成波浪?因為起風,風停下來,它就回歸到平靜。就好比我們在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取於相,那就回歸到如如不動的自性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水比喻自性,波比喻萬象、萬事萬物,它是一不是二,你想見水,波就是水;你想見波,水就是波。難能可貴的,相裡面見了性,性裡面也見到相,性是真的,相是假的,真假不二,萬法一如,如就是完全是一樣的,跟自性是一樣。《心經》講,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現象,「能生萬法」這是色,「本自清淨」那是空,清淨心裡面一法不可得,但是真空之性能現萬法。有智慧的人在法裡面就見性,性是真常的,性是清淨的,性是不動的,性裡面充滿智慧德能。相是幻相、妄相,你可以受用它,你不要執著它。

  「如是觀真如性起萬法,萬法一一以真如為性,名為理事無礙觀。此四法界中,理事無礙法界也」。像這樣所說的,你去看真如性起萬法。萬法一一以真如為性,沒有一法的體性不是真如,如果沒有真如,法就不能成立,也就不能現前。就像電視頻道一樣,沒有電視的屏幕,色相從哪裡顯示出來?顯示不出來。沒有屏幕,色相顯示不出來,一定要靠屏幕它才能生起。用電視屏幕比喻我們的自性(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如同屏幕一樣,一切萬法就是從真如自性所現出來的,沒有真如自性也沒有這些萬法了。明心見性,性在哪裡?就在這些萬法裡面,沒有一法不是。我們完全明白了,真放下,對於一切萬法不再分別執著。真明白,就真的放下,不再分別,不再去執著它,為什麼?自性裡面一法不立。自性裡面它是空的,所生的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講「如夢幻泡影」,了不可得。我們可以去受用,但是不能去執著,不能保持,剎那生滅;你可以欣賞,不能佔有。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這個身體不能據為己有,我們沒辦法去主宰的,為什麼?我們的身體它也是剎那生滅,它是無常的。你據為己有的話,你有痛苦,它生病了,你苦;它死了,你苦。你要是知道這個東西不是自己,它也不會生病,它到死的時候你一點痛苦也沒有,知道生死是換一個身體,這個身體使用幾十年了,不太好使用,舊的淘汰,換個新的。

  人生死是從這個身體來的,我們這個身體,從母親胞胎生出來,生了,那有生就有死。生就是生這個身體,死也是這個身體死了,所以生死是從這個身體來講,就現在這個身體有生有死。這個身體不是我,真正的我就是自己的自性。現在我們自性迷了,就變成情識。世間一般人講靈魂,這個神識它又去找一個新的身體,在六道輪迴,它再去往生、去投胎,再去換一新的身體,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懂得斷惡修善,他愈換就愈好,身體換得比這一生好,環境比這一生殊勝。修善業,得人天福報,愈換就愈殊勝。如果造惡業,來生肯定不如這一生,恐怕就到三惡道去,換的身體比現在差,換成畜生、餓鬼、地獄的身,環境比現在苦,那就是造惡業。所以換新的身體,我們要愈換愈好。當然我們念佛人,要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換一個蓮花化生,沒有生老病死這些苦。你在六道裡面,無論你換什麼身體,總是免不了生死之苦,分段生死。極樂世界他沒有分段生死,也沒有變易生死,所以它叫極樂。為什麼?他的身體不是父母血肉之身,不是胞胎,不是胎生,他是蓮花化生,化生沒有苦。胎生是最苦的,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化生沒有苦,但是六道裡面也有化生,六道裡面的化生也是有苦,因為它不是永恆的,還是無常,當然比卵生、胎生、濕生要好。唯有極樂世界的蓮花化生,那才是真的樂,沒有生老病死這些苦,他的身不會有這些變化。阿彌陀佛神力加持,讓我們能夠得無量壽、無量光。這是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念佛人,我們要在這一生達到的。

  我們再看下面,三、「周遍含容觀,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為真如之隨緣性起矣。而其起也,非分取真如之性,性為一味平等,不可分取,一微一塵悉完具真如之全體也。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無盡也。此名周遍法界性。是為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隨緣觀之至極也。」這一段是給我們講事事無礙。自性不能劃分,任何一法都是圓滿的自性。你不分別、不執著是整體,整體變成部分、變成局部是因為你起了分別執著,那不是事實真相。我們舉一個比較淺顯的例子來講,比如說我們這個地球,地球它有分別執著嗎?它有分別這是美國,這是中國,這是法國、德國,這是日本、韓國、越南等,地球有沒有這個分別?沒有,地球它是一個完整的,是一個整體的。那人類起了分別執著,他就劃界線了,這是我的國家,那是你的國家,劃了很多界線。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地球是一個,不管你怎麼劃,地球它一個。所以你去劃分,這個都不是事實真相。所以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的自性是圓滿的。我們現在好像你是你、我是我,這個界限很多,事實上沒有界限,是一個整體。整體變成部分,是因為分別執著來的,那是虛妄的,不是真的。

  微塵,我們肉眼看不見,現在稱基本粒子,現在科學的名詞叫基本粒子。一微塵裡面有遍法界虛空界裡面圓滿的性相,我們無法想像。科學家發現全息理論,譬如照片,用兩束激光拍攝人像,這張照片把它撕成兩半,在激光之下變成兩張完整的照片;你再把它撕成粉碎,撕得很多很多片,每一個碎片在激光底下一照,它還是完整的。佛告訴我們,任何一粒微塵裡面,它都含容整個完整的宇宙,就好像現在全息理論解釋的一樣(全息的照片)。我們身體的細胞分成分子、原子、電子,那分到最後就是基本粒子,每一個基本粒子裡面是整個宇宙。所以《華嚴經》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一粒微塵那麼小的,它涵蓋整個宇宙,整個宇宙都在一粒微塵當中。微塵當中有宇宙,宇宙當中又有微塵,重重無盡,這個是事實真相。所以宇宙是一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真的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是相親相愛,我當中有你,你當中有我。在許許多多宗教典籍裡面,在教義上總結一句話就是「愛」,這個愛在佛教裡面講叫「慈悲」。過去日本江本勝博士證明愛是整個宇宙的核心,無論哪個宗教都講愛(愛心),「感恩、感謝、愛」這幾個字,用水來實驗,寫這幾個字,水的反應最美麗。我們人要是用愛心那就是佛,佛整個身每一個粒子那個愛都放光放出來。我們跟佛沒有兩樣,為什麼我們的愛放不出來,慈悲心發不出來?我們是被很多污染了,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名聞利養把它蓋住了,好像灰塵一樣,不是它沒有光,被灰塵覆蓋了,光現不出來。我們跟聖賢學習,真正修行是什麼?就是把這個髒東西去掉,我們的自性光明就透出來,光多大?遍法界虛空界。光波、電磁波跟我們自性的慈光不能比。我們自性起的念頭,這個念頭的波動立刻周遍法界,這個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空間就周遍法界,沒有時間就立刻就到。法界沒有邊際,太大!信息立刻就傳到。  

🔹初學的人是從觀下手,還是從止上下手❓
🔹佛法講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有!有,為什麼說空❓
🔹真空觀是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念佛是止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一集)  2023/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01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九頁,我們從第四行「凡夫初學邪正未分」,從這個地方看起。我們再把這段經文念一遍:

  【凡夫初學邪正未分。魔網入心欺誑行者。又無師匠諮問莫憑。依四魔功將為正道。日月經久邪見既深。設遇良緣終成難改。沉淪苦海出離無由。深自察之無令暫替。此義如起信論中說也。】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日月經久邪見既深,設遇良緣終成難改,沉淪苦海出離無由』,這個是賢首國師講的很痛心的一段話,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賢首國師是唐朝時代,距離我們一千多年,那個時代,在這個社會上他都感覺到邪知邪見太深。何況到了一千多年之後,進入我們這個末法,現在這個邪知邪見可以說充滿了整個世界,就如同《楞嚴經》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學佛的佛弟子,也很難避免被這些邪知邪見所污染、所影響,這是現前這個時代很普遍的一個情況,邪師說法太多了。能夠很幸運的,在這個「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當中我們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這個也不是偶然,也必然過去生中已經種植了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你才能碰到真正的善知識,來給我們指導修學的方向,這個非常難得。所以我們遇到了真正善知識,要珍惜,不能隨便亂聽亂看。隨便亂聽亂看,心都看亂了,很容易受邪師的誤導,這個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現在人,找不到。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也勸我們師父上人淨老和尚,說你現在找不到好的老師。我們這一生修學成敗的關鍵,老師是一個主要的關鍵,能不能遇到好老師來指導,遇得到就有成就的可能,遇不到這一生肯定還是空過,是非常關鍵的。好的老師他也不會標榜自己,如果我們不認識,雪廬老人勸家師淨老,也是勸我們大家,找古人。古人都不在世了,怎麼找古人?他在世的時候他的著作有流傳下來。流傳下來這些典籍,像比如說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他有《彌陀經疏鈔》,我們要學《彌陀經》可以選擇他的註解。還有九祖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這個《彌陀經要解》是印光祖師極力推薦的,非常讚歎。我們可以找比較早的古人,找他們的著作來讀、來看、來學習。近代,雪廬老人推薦印光祖師。印祖也不在了,民國二十九年就往生了,往生也八十幾年了,但是他有《文鈔》在。現在我們道場也印過《印光大師文鈔》全集,七大冊。他的著作在,而且他是我們現代人,接近我們,距離我們不遠。所以他的這個《文鈔》,也很適合我們現代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來學習。

  所以,李老師推薦印祖,那就專心先依一家來學習。我記得我十九歲聽經,當時跟我弟弟,他十六歲,他小我三歲。我們兩個人很早就聽經了,這個總在五十幾年前,五十四年前了,第一次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是在台北市的龍江街蓮友念佛團。這個念佛團現在還在,是當時大陸來的這些居士大德,這些修念佛法門的同修,大家合資建立的一個念佛堂,叫台北蓮友念佛團。也請法師大德去講經,我們師父上人當時也是被邀請去那裡講《楞嚴》。所以我第一次聽經,聽第一部就是《楞嚴經》。那個時候我去聽,已經講了一半了,從那裡開始,聽到現在。當時我們第一去聽經,五十四年前,第一次去聽經,有一個老居士,看到我們兩個最年輕的,我十九歲,我弟弟十六歲。去那邊聽經大部分年紀都相當大了,起碼都中年以上的,老年人又多一些了。所以這個老居士很慈悲,很和藹可親,就送我們兩本書,我一本,我弟弟一本。我們一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在當時印得算很講究,算很精美了。所以最初我們接觸到結緣書,接觸到淨土,就是《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所以我們跟淨土有緣,跟印光祖師也有緣,所以後來我也就常常看看《文鈔》。後來《文鈔》又增加續編、三編,這些都非常寶貴的資料,特別對我們現代學佛人、念佛人的一些開示,非常契機。

  因此我們台北雙溪,當時陳永信、洪平和兩位居士捐了一些山地,蓋了兩棟農舍,請我們師父上人去取個名字。因為山它沒有名稱,我們師父上人很慈悲,給我們取一個「台北靈巖山」。當時贈予我們道場土地的那個時候,還是台北縣,現在改新北市了。原來我們這個農舍,蓋好了那個時候還是台北縣,後來才改成新北市。因此當時就取了這個名稱,叫台北靈巖山。在台灣南投,那是更早,妙公長老建立的靈巖山寺,那是在南投埔里。我們這個是在台北雙溪。當時家師淨老給我們這個山取這個名稱,我就知道師父他的用意,就是我們這個道場要以印光祖師他的《文鈔》,他的道風、學風,來做為我們道場修學的宗旨,所以才給我們取這個名稱。祖庭是在蘇州,在大陸江蘇省蘇州靈巖山,蘇州那個靈巖山是我們的祖庭。所以我們跟印祖這個緣也特別的深,往後我們也是繼續學習印祖的《文鈔》,把這個流轉下去,讓我們道場很明確建立一個修學的道風跟學風,印光祖師是我們淨宗十三祖。現在雙溪道場,我們淨老和尚在世勸我們做七個百七的護國息災三時繫念法會,現在已經進行到第七個百七,已經超過一半了,這是很難得的一個因緣。

  講到這裡,我們淨老和尚也談到倓虛老法師的自傳《影塵回憶錄》,談到了這一個公案。倓老在《影塵回憶錄》講到,當時他有個姓劉的朋友,在沒有出家之前,倓虛老法師那時候還不是老法師,那時候還比較年輕,大概他是中年出家,四十出頭那個時候出家,他在家的時候跟一個姓劉的朋友開一個小中藥舖,在東北。那個時候他們都已經學佛了,也等於是幾個蓮友、同修,他跟這個姓劉的是合夥,也是同修,一起學佛的,合夥開個小中藥舖。當時他們也沒有老師,他們有幾個人常常在一塊學佛共修。劉居士他喜歡讀《楞嚴經》,天天讀誦研究。在《影塵回憶錄》裡面記載,他「八載寒窗讀《楞嚴》」,《楞嚴經》他讀了八年。讀了八年,能夠天天讀的話,這部經相當熟悉了。讀了八年也有一點功夫了,這個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有一點功夫了。

  有一天中午他在櫃台打瞌睡,像是作夢一樣,就是似睡非睡,好像閉著眼睛打個盹,也沒有真正睡得很沉,我們現在講瞇一下,就像作夢。他看到兩個人到他店裡面來,他閉著眼睛打個瞌睡,看到裡面兩個人進來,他就起來接待。一看這兩個人是已經死了,是熟人,很熟悉的人。他心裡第一個反應,看到這兩個人,他們已經死了,現在來了,那是鬼,知道鬼來了。這個兩個人在生前跟這個劉居士打過官司,可能為了財務糾紛或者什麼事情打過官司,劉居士他打贏了,這兩個人官司輸了,就受不了這個衝擊,上吊自殺了。這兩個人生前跟他打官司,後來聽說去自殺了,可能打這個官司,他打贏了,他們輸了,他們心裡不服,用自殺來抗議。當然這個等於冤親債主,看到他們來,是不是要來找我算賬、要討命?他心裡上馬上就有這樣的一個感覺。

  但是這兩個人走到他面前,很意外的,態度很好,跪在他面前。怎麼跟他原來預料的是不一樣的?應該是冤親債主,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怎麼態度很好?而且還在他面前向他下跪。這個時候劉居士就問,你們兩個人來找我有什麼事情嗎?他們就講,求你幫我們超度。聽到求超度,劉居士心就比較定了,還好不是來找麻煩的。就問,我也不懂什麼超度,要怎麼給你們超度呢?這兩個鬼魂就說,你只要同意,你只要答應、點頭為我們超度,這樣就行了,只要你同意就行。劉居士說,這個很容易,行!我答應你們了,給你們超度。他答應之後,就看到這兩個鬼魂,一個踩在他的膝蓋,一個踩在他的肩膀,升天了,上升了,這個我們一般講超生,從鬼道生到人天善道了。這怎麼回事情?這劉居士也沒有學過什麼超度法事,那個大部分都出家人在做的,居士不會做那些,他以什麼功德來超度他這兩個冤親債主呢?就是八載寒窗讀《楞嚴》的功德,八年讀一部經,讀到有功德了。他要沒有八年寒窗讀《楞嚴》,沒有這個功德,那鬼不會找他,找他沒有用,他沒有能力幫助他們,去找他幹什麼?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他就有功德,有功德就可以迴向給眾生,眾生就能得到利益,得到超度。如果沒有這個長時薰修,這個功德不大,縱然有,很薄弱,也超度不了,必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會有真正的功德。

  所以在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雲棲別鈔》,都有記載一個公案。這個公案,他是一個敲鐘的法師,敲了二、三十年,每天一大早就去敲鐘,天氣再冷他也起來敲鐘,冷到手指頭都裂了,他還是敲,一定按時去敲鐘。後來有一個人,他的父親給他託夢說,到某某寺院去找一個敲鐘的法師,幫他超度,他就能夠生人天善道。結果這個人就去寺院,給寺院知客師講,求你們寺院裡面一個一大早就起來敲鐘的法師,來給他父親做佛事超度,他父親給他託夢,要請那位法師來超度。寺院的知客就講,我們這邊法師很多,都會做佛事。在佛門裡面,我們常見的慈悲三昧水懺、梁皇寶懺、地藏懺、觀音懺、彌陀懺,很多懺法,很多法師都會做,為什麼一定要找那個敲鐘的?他也不會做這些佛事。他說,因為他父親託夢,指定要他超度。後來也就同意了,去請這個敲鐘的法師為他父親超度,給他供養,那個敲鐘法師也答應了。到了那天晚上,他又作夢了,夢到他父親來託夢,他已經得度了,要生到人天善道去,不在鬼道了。後來人家就很疑惑,為什麼寺院做經懺的法師那麼多,偏偏找只會敲鐘的那個法師?他到底有什麼功德?後來才知道,他敲鐘已經敲了二、三十年,從來沒有間斷。他敲鐘有功德,天氣再冷他都敲,一天都沒有間斷。這是他的功德,真正的功德,比那個超度做佛事功德大,這個也是屬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一個效果。

  所以修任何法門,原理原則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像儒家《三字經》講的,「教之道,貴以專」,先專再博。所以真正十年一部經、一個法門,怎麼會不能成就?如果不是這樣修,依止一個善知識,一家之言,一門深入,現在邪知邪見那麼多,這裡聽、那裡聽,這裡學、那裡學,很容易受這些邪知邪見的影響。邪見不容易去除,將來沉淪三途,沒有人代替。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段。以上是講「五止」,從這一段開始就講「六觀」:

  【起六觀者。依前五門即觀之止。而起即止之觀。何以故。理事無礙法如是故。定慧雙融離分齊故。一多相即絕前後故。大用自在無障礙故。】

  這幾句話是『起六觀』的前言,說明六觀的由來。『依前五門即觀之止,而起即止之觀』,從這兩句話我們就曉得,止觀其實是一,止觀不二。止就是觀,觀就是止,止當中有觀,觀當中有止,是一體的兩面;這不是分開的,是相關的,是一不是二,所以止觀不二,一體兩面。止是放下,這個我們比較容易明白,放下心裡的分別、執著、妄想。觀是看破,觀察、觀想、觀照,都屬於看破,看破就是看清楚事實真相。我們現在比較淺白的話來講,看清楚事實真相,這叫看破,你看清楚了就叫看破。

  我們現在整個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是什麼?《金剛經》講得很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要作這樣的觀。看破什麼?看破這一切有為法,物質的、精神的、不相應行法。九十四種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第一個是以夢做一個代表,像我們作夢一樣,夢醒來了,好夢、惡夢就一場空。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一切,佛跟我們講,要作如夢這樣去觀想,就是在夢中。如果我們看出這個事實真相原來如夢幻泡影,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真正看清楚,就看破了。看破幫助放下,我們現在為什麼放不下?放不下心裡的分別、執著、妄想,因為沒看破,一直放不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又幫助我們看破,看得更深入。所以這個止觀,它是相輔相成,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止觀雙運。運用止觀的修學,它也是活潑的,不是死呆板一定先止後觀或者先觀後止,這個就是看各人的根器,但是原理原則是一樣的。所以如果你不放下,那也不能幫助你看破;如果不看破,你也放不下,所以這兩個是一樁事情,所以必須相輔相成,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得更深入。

  初學的人是從觀下手,還是從止上下手?不一定。眾生根性不相同,有的人他先從止下手,他修學功夫比較容易得力;有的人他是先從觀這方面來下手,有的人這方面下手他比較容易。譬如我們淨土法門教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對於真正老實的人來講,他能接受,你教他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教他一直念下去,老老實實就是這樣念下去;教他一切統統放下,都別管,不要想,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你什麼統統放下,這個真正能老實念佛的人他就真做得到。

  在我們淨老和尚講席當中提到,在家、出家有幾個具體的代表。出家眾當中,之前常常舉出諦閑老和尚的一個剃度弟子,是他童年的玩伴鍋漏匠。在家的時候給人家補鍋補碗,他感覺生活很苦,人生很苦,知道諦閑法師在觀宗寺,那時候他還當知客,去找他,求他剃度。諦老原來不答應,他也不認識字,到寺院出家要做五堂功課,到戒場去受戒,他也什麼規矩都不懂,不肯給他剃度。後來苦苦哀求,請求諦老給他剃度,要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他一定聽話。後來諦老給他講,沒辦法,你要接受三個條件,第一個,你出家就不要住在道場,我在寧波鄉下給你找個小廟。因為住在道場,你不會誦經,這些都不會,人家看你不順眼,你也很難過。他替他找兩個當地的老菩薩給他煮飯,煮中飯給他吃。他在那裡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叫他就一直念下去,一定有好處,什麼好處也沒跟他講。他就是老老實實念,念了三年,站著往生了。

  最近二O一三年,河南南陽來佛禪寺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往生,這個更轟動,這個是我們現在的。他也是一個字不認識,二十歲出家,他的師父什麼也沒教他,也沒有教他學經教,也沒有教他參禪打坐,他就只會做農事、務農,做農夫,種菜、種稻子,耕田、耕地,他只會做這些。除了這個,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念了九十二年。還有他一個師弟海慶法師,也是一樣,不認識字,就是一句佛號,後來也是留肉身。他的母親,這個得到大成就。舉出來這些人,包括台灣台南將軍鄉的老太太,也是念佛念了三年,也什麼都不懂,她就站著往生。還有美國舊金山,甘老太太講的她的一個朋友,也是一個女眾老菩薩,念佛打坐往生的。這些都是屬於老實人。

  對這個老實人來講,你就教他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他就真能做到。這個方法,如果對知識分子就不行,妄想很多的人那就不行,不老實的人就不行。你叫我放下,我為什麼要放下?他沒有把這個搞清楚,他就是不願意。如果不把為什麼要放下這個道理搞清楚,知識分子他不肯放下。所以對知識分子、對這個不老實的人,他要從觀下手,從觀察、觀想、觀照,從觀下手,那就不一樣了。但是我們實在講,真正老實的人還是少數,不老實的人、妄念很多的人還是多數,也就是不肯放下的人還是佔多數。你放不下的人你要先從觀下手,就像《金剛經》,你要先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觀你觀破了,就是看破了,真正事實真相看清楚,你自然就放下了。如果沒有看破,肯定很難放下。所以不老實的人要從觀下手,老實人他可以直接從止就下手。

  止是自性本定,觀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止是定,觀是慧,全部都是自性裡面本有的。止觀這兩條路是還源的道路,妄盡還源。怎麼知道呢?它稱性。觀裡面有止,止裡面有觀,修學方便上講是兩種,實際上是一樁事情,都是幫助我們向上提升。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個世間,包括佛法都要放下,什麼都要放下。為什麼?自性裡面沒有。自性裡面沒有物質現象,所以一切物質你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身是物質要放下,這個身體,我們第一個放不下的就是身體。自性裡面沒有精神現象,所以受想行識也要放下,自性裡面沒有,本來無一物。

  這是我們在打佛七,念佛堂主七師常常提醒大家的一句話,「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這個在主七的道場,打佛七的道場都提醒這一句話。身心,身就是我們這個身體,不要執著這個身體,身體要放下;心就是受想行識,我們心裡這些念頭,這是精神的方面,這也是虛妄的,也要放下,這是最高的原理原則。你不肯放下,那就是我們學佛的障礙,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這一生的幸福圓滿,我們一般講業障。

  我們今天學佛,我們的榜樣是釋迦佛、諸大菩薩。凡是學佛的人,尤其學淨土的,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地藏是我們的好榜樣。釋迦牟尼佛好像是校長,這六個就是校長聘請的老師,每一個人專主一門,現在講一個科系。文殊菩薩教智慧,本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文殊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智就是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觀音菩薩教慈悲,地藏菩薩教孝敬,彌勒菩薩教我們拓開心量,不要小心量,不要小眼睛、小鼻子,要拓開心量。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教我們念佛。我們就明瞭了,六大菩薩幫助釋迦摩尼佛教化眾生,總的原則不外乎止觀。

  念佛是止觀。念佛有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止觀的原理都是一樣,只是方法不同。我們現在修的、採用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觀。提起一句佛號,這句佛號每個字、每一句,從心裡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這是觀。現在有這個念佛機的補助,可以提醒我們念佛。我們自己念佛,那個念得比較好的、聲音比較清楚的、字句比較清楚的、速度比較剛好的,錄下來自己聽。祖師大德教我們念佛,持名念佛關鍵在聽,聽佛號,耳朵聽進去,心裡念出來,口中念出來,耳朵聽進去。

  耳聽,這個就很重要!聽得清楚、聽得明白,念得清楚、念得明白,字字句句都清楚明白,不是含含糊糊的念得聽不清楚。如果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就是觀,提起是觀;放下萬緣,那是止,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讓心裡只有一句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除這句佛號之外,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個就是有止、有觀。所以不能說念佛就沒有止觀,不是!念佛,它就是止觀,這樣念就是止觀,止觀雙運。這個止觀,是在所有止觀的方法裡面達到登峰造極,最高的,也是最簡單、最容易,成就又是最究竟、最圓滿,不過於持名念佛。這個很多人不知道,我們淨宗這些祖師大德,這些過來人,他們自己修行,在這方面得到大成就,來勸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最方便,成就又是最究竟圓滿。所謂暗合道妙,它持名念佛通實相念佛,最高的,所以這個很殊勝。

  五止學過之後,接著我們就學六觀。前面講五止,現在這裡講六觀。從五止起六觀,『何以故』,就是為什麼呢?大師講『理事無礙法如是故』。《華嚴經》講是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先簡單介紹華嚴宗三觀,法界三觀,這是華嚴宗的。法界三觀,「法界是所觀之境,三觀是能觀之心」。一、「真空觀」,「窮盡法界之事相,無一有自爾之別性,皆歸於平等之空性,以空為性也。空者,非頑無之空,真如之理性超然而離諸相,故名為空觀。吾人所見之森羅萬象,悉為妄情之遍計,猶如空華之實性為虛空,於中泯亡妄情所見之事相,顯真空之妙體,名為真空觀。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這一段給我們說明什麼叫真空觀。

  法是萬法,萬事萬法;界是界限,萬法它各個都有一個界限,在佛學的術語叫法界。法界無量無邊,這個裡面差別很多,萬法各個都有界限,法界裡面的事相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事相沒有一個有自己的差別的性;雖然是無量無邊,都有不同的一個界限,但是任何一法,它沒有一個屬於它自己,跟其他的法界不一樣的一個性。這個說明什麼?說明所有一切萬法,再多的萬法,它那個性是相同的,就古大德做比喻「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這個我們常常講的。因此你從這個性去看,性是相同的,雖然萬法千差萬別,法界無量無邊,但是都是歸於平等之空性,性是空寂的。這個我們還是用電視機來比喻,大家比較有個概念。電視機裡面節目很多,各個不同,每個頻道都有界限,好像不同的法界;同樣一個頻道,每個時段的節目也不一樣,那也不同。它都是從屏幕出來,屏幕是什麼?空,真空。所以這些千差萬別的法界,都是從空出來的,到最後都歸到空,這叫真空觀,都是歸於平等之空性。

  自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所以說它是空。一般人說空,他的概念是什麼都沒有叫做空,那不是佛法講的那個空的意思。佛法講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有!有,為什麼說空?因為你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身體接觸不到,你想也想不出來,想不到,六根緣不到,但是它的確存在。存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有一切事物都是動的,自性是不動的。我們常用電視屏幕比喻自性,這個屏幕乾乾淨淨,它沒有聲也沒有色,可是色相一定要從它那個什麼都沒有、空的屏幕顯出來。二十四小時把電視機打開,電視屏幕絲毫沒有受到污染,它那個影像有沒有黏上去?沒有,它還是乾乾淨淨的。這是自性,它什麼都沒有,什麼都能現。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現象都不是真的,你要是明瞭,你是一個明白人,明白人就叫佛菩薩。

  「空者,非頑無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那個空,不是的!是從這個有當中顯出那個空。「真如之理性」,就是本體自性。「超然而離諸相」,它即相離相。我們看電視屏幕裡面的色相,你要真正看出屏幕是空的,空無所有,它有沒有離相?它是離相。這個離相的意思,相絲毫沒有污染到那個屏幕,這個就叫即相離相。我們要怎樣學習才能跟自性相應、融入?我們就在這裡能學到。電視頻道裡的現相,跟屏幕是不是融成一體?是的,可以說它是一體,你離開屏幕沒有這些節目,那些節目都從這個屏幕出來的,所以它是一體。你再細細看,它是真的融成一體,是真的,也不是真的,為什麼?你說融成一體,你把頻道關掉,它的畫面馬上就沒有。這是什麼?畫面是畫面、屏幕是屏幕,兩樁事情,一而二,二而一,你不能說它一,也不能說它是二,這樣你才真正看到真相。超然而離諸相,即相離相。相在不在?在,一天到晚沒有離開。心裡絲毫不染著,知道萬法皆空,自性不空。對初學人來講,講自性不空他不懂,因果不空。深信因果,你就會有成就,為什麼?你不會變質;不相信因果,名聞利養現前,變質的人太多了,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只有深信因果的人,名利現前不動心,不會生貪愛,在最窮困的日子也不會退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真正明瞭的人,看整個宇宙萬事萬物全是假的。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把妄情遍計統統放下,你所見的色相當體即空,從事相上就見到性體,性體是空寂,顯真空之妙體,這個叫真空觀。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第二個「理事無礙觀」,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