緇門崇行錄淺述 第26-30集|悟道法師主講

緇門崇行錄淺述|悟道法師主講

🔹法常法師性情剛直,不是剛強的剛,是哪個剛❓
🔹法常法師為何不受仙書、名聞利養誘惑❓
🔹我們如何落實法常法師公案的精神❓

緇門崇行錄淺述—不受仙書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21/6/2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30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嚴正之行第二》,六十頁,從第五行:

  【不受仙書】

  從這裡看起。我們往下看這個文:

  【唐法常,襄陽人,性剛敏,衲衣囊缽,畢志卯齋。貞元中,自天台之梅山,梅山者,梅福舊隱也;常寄居之,夢神人告曰:「君非凡流,此石庫中有聖書,受之者,為下界主;不然,為帝王師。」常曰:「此非吾好,昔僧稠不顧仙經,其卷自亡,吾唯以涅槃為樂耳。」神人歎服。】

  今天這個嚴正之行是『不受仙書』,他不接受修學神仙的經書。這個公案也是唐朝明州大梅山法常法師,他是襄陽人,襄陽是在湖北省的北部。我們台北市也有一條襄陽路。『性剛敏』就是他的性情很剛直,也很敏銳。這個「剛」跟剛強的剛意思不一樣,他是剛直敏銳。在儒家的經典常講「無欲則剛」,如果人沒有欲望,他就剛了,無欲則剛是這個意思。那不是《地藏經》講的「剛強難化」那個剛,剛強難化就是人個性非常剛強,他很不容易接受教化,那是剛強。這裡講,都是屬於無欲則剛,他沒有欲望,他自然很剛直,他對人無所求,也不會去給人家諂媚巴結,他就不會有這樣的心態,所以他的個性非常剛直敏銳。剛直跟剛強不一樣。

  『衲衣囊缽』,平常他都是穿百衲衣,衣服一塊一塊補的,或者是很粗糙的粗布,衣服不是穿得質料很好,不是很華麗,就是比較粗的衣服,衲衣。「囊缽」就是瓦缽,吃飯用的缽,瓦做的。『畢志卯齋』,這個「卯」是卯時,就是我們中國記算一天一夜的時辰,分為十二個時辰,卯時就是早上五點到七點,「卯齋」就是說他每一天早上吃一餐。「畢志」就是終生都是這樣的,沒有改變。

  在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他從天台山到梅山。「梅山是漢朝仙人梅福隱居修行的地方」,這裡《淺述》也有註解出來,「昔梅子真」,梅子真就是梅福,,子真是他的道號。「初入山也」,就是剛剛進這個山。「見多龍穴」,古時候這些修行人都會看地理、看風水,他看到很多龍穴。龍穴當中有神蛇,這個蛇不是一般的蛇,神蛇,「每吐氣成樓閣」,牠吐出來的氣就化成樓閣了。「雲雨晦冥」,龍變化很多,有時候有雲有雨,有比較暗,起雲霧等等。它旁邊有個石庫,「內貯仙藥神仙經籍」,那裡面有一個石庫,石庫就是山洞,山洞裡面它有仙藥,因為修仙的人他不吃人間煙火。《楞嚴經》講,六道再加一個仙趣,有十種,在古印度就有十種修仙的。在我們中國古代修仙的也很多,屬於道家的,修仙的。修仙,你看《太上感應篇》講,「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仙的層次也有很多個層次,而且修行的方法也不一樣。仙藥就是說用服藥的,聽說煉丹,煉一顆藥丸,他吃了一年都不會餓。這個就有點像現在的太空人飛到太空,他們的食物大概都是萃取的精華,吃了一點點,他的體力可以支持很久。還有經籍,修練成仙的這些理論方法,經籍。

  大師寄宿在梅福住過的房子,從前是梅子真這個道士在那邊修仙,曾經住過的房子他也住了。住在那裡,有一天晚上夢到神人來告訴他,就是說你不是普通人。這石庫當中有仙書,這個仙書有記載「既往將來之事」,記載過去發生的事情,還有將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就如同現在講的預言書。他說你看了這個書,你將來可以為『下界主』,可以作為一個人間的帝王,你可以去當皇帝;如果你不做皇帝,也可以當皇帝的國師。這個當然是一般人都很嚮往追求的,這種名聞利養。法常法師在夢中就跟這個神人講,他說『此非吾好』,這個不是我喜好的,也就是說不是我的願望。說『昔僧稠不顧仙經』,僧稠是齊朝(就是隋以前的南北朝)人,「僧稠大師在懷州西王屋山修禪,聽見兩隻猛虎交鬥」,就是兩隻老虎在打架,「咆嘯震山」,老虎一叫,整個山都震動了,於是僧稠大師就用錫杖把這兩隻老虎隔開,化解兩隻老虎的爭鬥。這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一山不容二虎」,一座山容不下第二隻老虎,如果兩隻,牠們一定要互相鬥的。所以他用錫杖把牠隔開,兩隻老虎就各自散開了。

  有一天,忽然有仙經兩卷出現在他的床上,僧稠大師說,我本來是要修習佛道,不是要求長生的人。因為道家是求長生,我們讀《太上感應篇》,「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就是說你要修長生,也要斷惡修善,不能造惡業。所以道家的目標是長生,就是延年益壽,長生不老,修得他的成就愈高,他的壽命就愈長,有的甚至上萬歲的、幾萬歲的,那些都有。他就修這個身體,讓這個身體長生不老,練這個身體。在佛法講,這個都屬於身見。身見沒有破,超越不了六道,所以修仙成就了還是在六道。但是當然比人間好,壽命長,他有他神仙之樂,逍遙自在,壽命很長。壽命很長,但是總有一天時間還是會到,像印度那個有禪定功夫的外道,最高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那個壽命已經不是算幾歲的了,算幾劫,八萬四千大劫,所以那個天叫什麼?長壽天,外道修到那個最高的了。但是怎麼樣?時間很長,時間還是會到,到時候定力就退掉了,又往下墮落,所以不究竟,長生還是沒有超越六道,不究竟。所以僧稠大師他就講,這不是我的志向,我的志向不在這裡。說完了,仙經不久就消失了,就沒有了,看不到了。

  所以他講,『吾唯以涅槃為樂耳』,他說我要學習僧稠大師追求涅槃,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無生,我們念迴向偈常常念,「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就是不生不滅;永遠不生不滅,這個叫涅槃。所以佛家追求無生,道家追求長生;無生才是究竟的,長生還不究竟。所以法常法師他說我要效法僧稠大師,我是要追求無生,不是追求長生,以無餘涅槃為樂,那個才是真正的快樂。這個神人聽了之後就非常佩服讚歎,對他很尊敬,也就走了。

  這個公案也是給我們一個啟發,就是說,法常法師他的志願非常堅定,他沒有受到誘惑。如果你動個念頭,這個也不錯,去學一學,就退轉了。本來要修無生的,變成修長生,那就不是出家人的本願了,出家人是要了生死。道家,道士他是求長生,出家人是求無生,目的不一樣。所以他沒有受到這些仙書的誘惑,這個也是嚴正之行,他很嚴格堅持自己修學的。這個引申開來,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現在選擇淨土法門修學,如果其他的法師大德來勸,另外一個法門更好、更殊勝,那我們還是很堅持修這個,不受影響,這個引申開來是這樣。不要說這些仙書,就是一樣是佛法,你還是要堅持自己修學的這個法門,目標方向不改變,這也是嚴正之行這一方面。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印光大師講,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為什麼❓
🔹印光大師教我們,要看好樣子,不要看壞樣子

緇門崇行錄淺述—擯黜豪尼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九集)  2021/6/2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29

  《緇門崇行錄.嚴正之行第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嚴正之行第二」,五十九頁,我們從第五行:

  【擯黜豪尼】

  從這裡看起。我們看下面的文:

  【唐慧滿,雍州人。七歲出家,後奉勅住弘濟寺。時證果寺尼出入宮禁,取僧寺為庵,滿集眾擯黜;尼訴於東宮,遣詹事杜正倫等解其擯事。滿執法不從,眾懼禍及,逐強解焉。滿歎息不悅者累日,尼後詣滿謝過,滿終不顧。】

  這個公案是唐朝京師普光寺慧滿法師,『雍州人,七歲出家』,從小就出家了。後來奉皇帝聖旨住持弘濟寺。那時候證果寺的尼眾,出家女眾,在宮庭出出入入,毫無禁忌。並且佔據和尚寺作尼姑庵,就是把男眾的道場佔據做為女眾道場。慧滿法師招集眾人去趕走她們,這些女眾就去東宮太子那邊告狀,太子派遣詹事(掌管東宮事務的官)杜正倫等人來解圍。慧滿法師堅持要趕走這些尼師,說這是男眾的寺院,女眾不能在這裡。大家害怕這樣下去,會觸怒這些大官,受到災殃,於是就勉強放棄驅逐尼姑一事。慧滿大師接連嘆息不高興好幾天,後來這些尼師來拜謁大師,登門謝罪懺悔,慧滿法師還是一直沒有理會她們。

  這個公案,我們也可以理解,這些女眾她有背景,用現在的話講,她是有背景的,所以跟東宮太子關係很好,她才能夠在宮廷裡面進進出出。古代宮禁非常森嚴,當然沒有特別關係,不可能進去的。可見得證果寺這些女眾也都很有背景,結交到太子了。但是這個就變成不守戒律,去強佔出家男眾的道場,造了偷盜業,這個實在講罪過也很重。慧滿法師就是要把她們趕走,不讓她們佔據男眾道場。但是她們就去告狀,太子就派下面在東宮辦事的官來解圍,要他們不要趕她們走。慧滿師還是很堅持,但是他很堅持,其他的人不敢去得罪東宮太子,怕將來會遭到災禍,這樣就放棄去驅逐這些女眾的事情。後來慧滿法師他也是很嘆息,怎麼佛門變成這個樣子?當然就不開心很多天。但是這些女眾還是有善根,後來也發覺自己這樣做不對,後來去懺悔、謝過,他還是沒有理睬她們。

  我們前面也看到禁止喝酒的,孫義載了兩車的酒要去給建寺院的工人喝,大師統統把它打破了,後來孫義夢到護法神給他警告,第二天他就去賠罪,懺悔。前後這個公案就是告訴我們,古人他做錯事,但是還有善根,知道自己錯了,知道去懺悔、去改過。在唐朝那個時代是像法時期,一千多年前像法時期,人心還相當的淳厚,雖然不如正法,但是也是相似正法,都是人心也非常的淳厚,而且有善根。你看到蓮池大師那個時代,就不如唐朝了,所以蓮池大師編這個,我們也可以理解,他有感而發,那個時候已經進入末法,唐朝那個時候還是像法。進入末法,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跟蓮池大師明朝那個時候就更不如。現在末法過了一千年,就更不如了,人心沒有以前的人善根那麼深厚,現在有微少善根的就很好了。有一些他沒有善根,他做錯事他也不知道懺悔,也不想改過,都會自以為是,這個是現在這個時代。

  現在這個時代,如果你拿這個公案到現代來講,女眾就出來抗議重男輕女,現在變這樣的一個時代。實在講男女有別,儒家講倫理,倫常大道,男女有別,不是男女不平等。現在把男女有別認為是男女不平等,別就是說不同的,它有區別,它是不同的。不同的性別,各人的天職應該怎麼做,遵守怎麼樣的本分,這個才是真正平等,才合理。現在外國人都講男女平等,甚至說還不行,男女平等那個男還是在女的上面,說要女男平等。這些人講這些話都不符合實際,你怎麼去平等?女人能生小孩,男人他又生不出來。現在外國是最開放的,你看洗手間、衛生間它有男女,都畫個圖案在那邊,這是什麼?一個區別,不是男女有別嗎?我們從這裡就看得很明顯。所以男女有別不是男女不平等,把它看作男女不平等就大錯特錯,各人性別不同,各人有各個人的天職,他的本分。所以現在世界為什麼大亂?就是不懂這個道理,把這個真理認為是不平等,所以造成現在整個世界這樣的一個亂象,這是讓我們好好去深思的。所以你看『豪尼』,富豪,有錢有勢,我們現在流行的話講女強人。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講,說我現在碰到的都是女強人,我還沒有碰到一個女弱人,沒有,都是女強人。有的表面表現得她很強勢,有的表面很柔弱、內心很剛強,那是柔弱的強,一個是表面強勢的強。所以有一次我在上海跟一個女居士講,我說現在女眾都做事業做這麼大,我說都是女強人。

  所以《太上感應篇》講「男不忠良,女不柔順」,柔順是女子之德,柔順也不是說你是非不分,不是那個意思。所以我們看到這些聖賢的母親,就是一個代表。實在講,在中國這種傳統文化,對女眾是最尊重、最重視的。所以印光祖師講,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這個話是語重心長。為什麼?因為男的也是女的生出來的,母親她的天職是有教養的責任,母親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母親如果教不好,那個孩子以後成不了聖賢。現在孩子不乖,不務正業等等的,做母親的是第一個有責任,因為孩子在母親的肚子裡面統統是吸收母親的一言一行,母親如果脾氣很大,也會感染到孩子,最直接的,父親還隔一層。所以母親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這一點都沒錯。所以中國古聖先賢重視胎教,你看太太是周朝三太,那些古聖先王誰培養出來的?不是父親培養出來,都是母親。你看孔子也是他母親教出來的,孟子也是他母親教出來,孟母三遷。母親為什麼能教?母親明理,她懂道理,懂得教育,所以才會出聖賢。你說女子對一個國家、對整個世界,她多重要!怎麼會說輕視女性?會輕視女性的都是不懂,不學習聖賢教育他才會輕視。你輕視、你不懂,夫妻兩個人都不懂,後代出不來聖賢。所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母親是一個關鍵。所以印光祖師講那個話非常語重心長,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好的兒子都是好的母親教出來的,這個非常重要。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要明瞭。

  所以我們如果沒有學習傳統文化,我們看到這個「嚴正之行」,我們只是覺得這樣是這個故事、這個公案。我們這幾年得力於我們淨老和尚提倡中國傳統文化,稍微懂得一點這個道理,知道這些後面的結果不是現在偶然發生的,從小母親沒有教好,父母沒有教好,教得不對,所以她兒子往後發展方向都不正確了。所以現在的母親教兒女,她怎麼教的?大家看看,她兒女以後會成材嗎?不可能,很難,因為你一開始就錯了,怎麼會教得好。所以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印光大師講的。因此現在這個教育,著重點還是要教女性。現在女眾,她把自己最重要的天職放棄不要了,出來跟男眾一樣去做這些工作,她辦事能力可能比男眾好,但是她的兒女就不行了。所以蔡老師在講《群書治要》、《弟子規》都講得很多,這個我們多聽聽。我們有《群書治要》、《弟子規》、《常禮舉要》,你再來看這個,你才知道它的內容、它的內涵在哪裡;不然你這樣看一看,就這麼一個故事。

  慧滿法師他的行事風格,古人這些行事風格,他也是母親培育出來的。所以以前我看到我外婆,雖然不認識字,但是聽戲、看戲,很會講公案,真的講出來都很明理,真的是跟現在做母親的都不一樣,所以從小多少有一點薰習。因為在汐止,鄭家是個大家族,以前外曾祖父都是讀書人,傳統的家族,多少有受大家族這種傳統教育的影響,所以從小我都是聽到我外祖父在念《三字經》,用台語念。所以傳統文化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沒有傳統文化的基礎,要來學《緇門崇行錄》,實在講也辦不到。所以我們從這個深入到最基本的傳統文化,做人處事道理這些的學習,我們才能真正懂得佛門裡面這些公案故事的深度。

  古人都有傳統文化的基礎,我們現代人沒有,所以這一塊要補足。我們淨老和尚大慈大悲,提出《弟子規》。《弟子規》前面四句話,我們要嘗試著來學習、來做。我們看看現在《沙彌律儀》,就是出家人的《弟子規》,跟儒家的《弟子規》、《常禮舉要》合起來看,我們學習才有一個下手處,不能好高騖遠。所以現在講經的人還有,講這些戒律行門的就很少;但是你會講經,你沒有去行、沒有去做,也得不到經典的利益,實在講也沒有辦法深入經教,因為你沒有這個基礎你深入不了。我們從小都沒有接受這樣的一個教育,在家裡面也缺乏這個教育,在學校更沒有,以前還有個公民道德,現在連這個都沒有了。你教了,他都還未必能夠做得好;你完全都不教,他怎麼可能會知道怎麼去做,做人處事的道理完全不懂,那就更不可能了。所以這個方面值得我們去深思。

  所以現在我們雖然是出家了,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實質上連做人的道理都還不懂,基本的做人處事的道理都還不懂。自己一天到晚造罪業,都認為我沒錯,如果是這樣,真的就沒救了。我們現在只是亡羊補牢,人活到老學到老,只要對於我們有益身心的這些經典、語錄,我們大家都要來學習。學習的態度,還是在你有沒有恭敬心在學?「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這個是必定的。如果大家坐在這裡,你的心是在外面,你一點誠敬心都沒有,佛來講都不行。大家想是不是這樣?大家也不要一直在看別人,他都這樣,我為什麼不能這樣?你要跟他一樣嗎?所以印光大師教我們,你要看好樣子,不要看壞樣子。哪一個好樣子,我們就學那個好樣子,不要去學那個壞樣子。你要學那個壞樣子,你自己不是跟他一樣也不能有成就嗎?大家好好去想一想。所以大家要有誠敬之心,誠敬之心提不起來,你就會懶散、放逸、懈怠,你就提不起來。

  所以現在我們在一起,大家的誠敬之心,會比我們講《沙彌律要》要高一點,對不對?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彼此不管怎麼樣,心裡亂想,但是還是不敢亂動。我們《沙彌律要》為了錄影,但是效果沒有像現在好。因為我看不到你,你也看不到我,這個時候你會比現在更鬆懈,誠敬心就會降低,恐怕甚至沒有在聽,你得到的效果就不一樣了,大家可以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是教學的一個方式,大家也要懂這個道理。所以古人的誠敬心不是講的,他是表現在生活上,表現在行動上面,在生活的常禮,《常禮舉要》,表現在這個上面,這樣我們學習才會有所得,才會有心得。大家好好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惠主律師力衛殿堂的公案
🔹陵陽公給我們表演了什麼❓

緇門崇行錄淺述—力衛殿堂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八集)  2021/6/2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28

  《緇門崇行錄.嚴正之行第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嚴正之行」,五十七頁:

  【力衛殿堂】

  就是倒數第五行。『力衛殿堂』,「力」是盡力,「衛」是保衛、衛護佛殿、佛堂。請看下面這個文:

  【唐惠主,始州永歸縣人。專精律學,居青林寺。時陵陽公臨益州,素少信心,將百餘馱入寺,就佛殿講堂、僧房安置,無敢違者。主從莊還,見斯穢雜,即入房取錫杖三衣而出,嘆曰:「死活今日矣!」舉杖向驢騾,一時倒仆如死,主手擎擲之坑中。縣官大驚,執主申狀。陵陽喜曰:「蒙律師破我慳貪,深為大利。」送沉香十斤,綾綢十段。後還京,從受菩薩戒焉。】

  今天這個公案,就是保衛「殿堂」。這個公案也是在唐朝始州香林寺惠主大師,『始州永歸縣人』,「永歸縣」是屬於現在四川省的劍閣縣。『專精律學』,就是說他在戒律上很有研究。他住在青林寺。有一天,『陵陽公臨益州』,「陵陽公」也是當官的,大官,到了益州。陵陽公一向對佛法也沒什麼信仰。他有一百多隻的驢騾,驢子、騾子。我們現在到四川、雲南,去旅遊點都還看得到,背東西,現在還有遊客,載人的。他帶了一百多隻驢騾,把牠們牽進去青林寺,把牠們牽到寺院裡面去。驢子、騾子,把牠們牽到佛堂的大殿、講堂這些地方,還有僧寮,僧人住的寮房,把牠們牽進去放在那裡。寺院裡面沒有一個人敢違抗的,大家也不敢說,大官,不敢去得罪。

  後來惠主大師,他出去村莊辦事,回來之後,看到寺院怎麼這麼骯髒、雜亂,大殿也有驢子、騾子,還有佛堂也有,連僧寮前面都有。當然他要問,這怎麼一回事?這個地方是沒有講,我們可以理解,進去,「這怎麼一回事,今天這邊怎麼這麼多的驢子、騾子放在這裡?」當然他們就講,是陵陽公他帶來的,這個大官他來到我們這邊,帶來這些,放在我們這裡,我們也不敢說話。惠主大師他就進入寮房裡面,帶著錫杖和三件袈裟。錫杖就是菩薩頭陀十八物之一。我們大家受戒,都有發一支錫杖。錫杖上面有四股十二環,上面四股,一股下面有三個環,這個是表四諦十二因緣。在古印,比丘去向人家乞食,到門口就要振動錫杖,搖錫杖上小環作聲音出來,作聲使裡面的人知道外面有出家人要來乞食,人家就開門出來。

  三衣,也是我們大家受戒都有,每一個人都有。安陀會是五條衣,鬱多羅僧是七條衣,僧伽黎是九條衣以上。安陀會,五條衣是作務衣,就是工作的,你要做這些事情,搭五條衣。我們從三衣裡面也知道,出家人不是什麼都不做,五條衣就是作務衣,就是你工作的時候搭的。第二,鬱多羅僧,七條衣,一般我們上殿,上早晚殿。僧伽黎就是有大法會,大眾,或者進入城市,參與盛典。現在的主衣是二十五條,就九條以上,這叫大衣。衣上面有方塊,一塊一塊的是福田。所以古時候袈裟都是撿人家不要的布,一塊一塊把它縫補起來,又稱為福田衣。所以出家人三衣不離身。古時候在古印度出家人就三件衣,當然不能離身,離身那就不行了。好像我們現在出門要帶衣物,他只有三衣,當然隨身都要帶著,走到哪裡就要帶到哪裡。

  惠主律師他就豁出去了,我們現在的話講豁出去了,他就帶了三衣、錫杖,他說要死要活就在今天了。他就不怕死了。說話說完,舉起錫杖打向驢騾(驢子、騾子),打下去,就打昏倒在地,昏倒就好像死掉一樣。惠主律師,手舉起驢子,可見得他力氣也很大,一隻驢子把牠舉起來,騾子也舉起來,丟到外面一個大坑裡面,統統把牠丟出去。地方縣官知道這個事情,就大吃一驚。陵陽公來了,這個陵陽公他的牲物,他帶來的這些驢子、騾子,你敢把牠打昏,又把牠丟到坑裡面,就去抓住惠主律師往陵陽公那邊去申訴判罪。看他把他的驢子、騾子都打昏了,丟到坑裡面,要判什麼罪。但是這個縣官把他帶到陵陽公那邊,出乎意料的,陵陽公不但沒有責怪加罪,反而很歡喜說,承蒙律師這樣開示,破了我慳吝跟貪欲心。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看出來,陵陽公他帶的這些驢子、騾子,他放不下,他現在統統把牠丟掉,他放下了,就破除了他慳吝跟貪欲的心。陵陽公講,我從這次教訓當中,獲得莫大的利益。不但沒有責怪他,還送給惠主律師十斤的沉香,那很名貴的,還有古時候這種很好的布,十段的綾綢(絲織品),很高級的布,贈送給他。後來回到京城,還依惠主律師受菩薩戒。

  這個公案給我們的一個啟示,就是衛護三寶,佛教的寺院殿堂。力就是說他盡他的力,盡心盡力去衛護。所以這一條的精神也就是說,我們佛弟子,出家人(四眾弟子的代表),也要帶頭衛護寺院,要衛護。我們可以看看,像民國初年,我們看《印光大師文鈔》,那個時候民國初年政府有一些人提倡說寺院可以改做軍營,或者改做什麼,或者沒收,說這些出家人在那邊也沒有從事生產,要收歸國有。後來當時的高僧大德都出面去陳情,像諦閑法師、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當代的高僧大德,他們就聯名去向政府陳情,而且去找有力的人,去跟他們講,不可以這樣做。

  在《虛雲老和尚年譜》,這一類事情那就更多了。因為到了民國,大家對佛教都不認識,不懂得佛教,認為佛教是迷信,佔用那麼多的土地,要把它收歸國有,這個他們就起來,找一個政府方面有力的人,後來把這個事情平息下來,就是盡力要衛護佛教寺院的殿堂。我們現在講,就是要衛護佛教的權益,如果你沒有衛護,真的這些都會被人家侵佔,寺院都會被人家侵佔。所以過去廣州大佛寺,旁邊很多都是屬於大佛寺的,現在也都被佔用,現在住持耀智法師,他也很發心,他也向政府申請要回來不少。我所知道的,高雄元亨寺下面那一排,原來都是元亨寺的,但是也很多人他佔用了,他也不還。

  所以我們出家人在一個寺院,有保衛寺院的一個責任,這個是對外的。另外在內部,當然你要維護佛殿的莊嚴,佛殿要有人維護,要管理,要保養,不能讓它很骯髒、很亂,破壞要修補,這個都是屬於力衛殿堂這一項的。如果你放著寺院殿堂、佛像髒了、亂了,你看他牽了騾子、驢子進去,那不是很髒亂嗎?這個是外面來造成殿堂的髒亂。內部就是,如果自己出家眾沒有去維護管理,自己造成這個髒亂,這個也就不可以。所以內外都要大家盡心盡力來維護。自己沒時間,沒辦法去維護,要請人來維修,讓佛的殿堂保持得清淨莊嚴,讓社會大眾看到生起恭敬心,給大家種善根。所以力衛殿堂,修福,有福報。如果對佛殿殿堂,讓它任意荒廢,外面來侵佔你也都不管,這個就造罪業。所以我們學習這一條的精神,就是內外都要衛護,要盡心盡力去衛護。因為這個寺院是神聖莊嚴的地方,四眾弟子都有責任跟義務共同來衛護,讓這個佛法不斷的法輪常轉,延續下去。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道林長老不為女眾講經說法,矯枉過正了嗎❓
🔹為什麼要守這些戒律、這些界限❓

緇門崇行錄淺述—不面女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七集)  2021/6/2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27

  《緇門崇行錄.嚴正之行第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嚴正之行第二》,五十六頁,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不面女人】

  【唐道林,同州郃陽人,年三十五出家,入太白山深巖隱居。勅令住大興國寺;頃之,逃於梁山之陽。從生至終,儉約為務。以女人生染之本,一生不親面,不為說法,不從受食,不令入房。臨終之際,有來問疾者,隔障潛知遙止之,不令面對焉。】

  這個公案也是在唐朝,唐朝同州大興國寺道林法師。在隋朝時候,很多地方都有建大興國寺。道林法師他是同州郃陽人,就是現在的陝西省大荔縣。他算是中年出家,三十五歲時出家,出家不是很早,三十五歲那個時候才出家。『入太白山』,「太白山」也是在陝西省西南部的眉縣。『深巖隱居』,「深巖」,山上有巖洞以前稱為巖,,這個嚴上面加一個山,就是在山上。「隱居」,隱居就是說他沒有出來。古時候隱居都有很高的道德學問,我們一般講有修有學,所以也不是一般人。

  『勅令住大興國寺』,「勅」就是皇帝的聖旨,像現在講的行政命令,以前寺院都是直接歸皇帝管,不於於宰相管的,皇帝就是下個聖旨要他去主持大興國寺,去擔任住持。『頃之』就是說沒有多久,他就逃走了。他就逃到『梁山之陽』,「梁山」是山東省西南部,又跑到那邊去隱居。可見得他這個人,他也不要名聞利養,他不想當方丈住持,他自己又跑到梁山去隱居起來。『從生至終,儉約為務』,就是一生勤儉刻苦,「儉約」就是很勤儉,一般我們講節儉、勤儉。古人都是講勤儉,勤儉就是勤勞、節儉,當然他生活就過得很簡單。生活過得很簡單,這是他一生的行持,就是儉約,約就是簡單,他的生活不奢華,不講求物質方面這些受用。吃的、穿的、住的,各方面的,沒有特別去講求,我們可以想像他這種隱居的生活,古人都是蓋個茅蓬,簡簡單單的,以這個「為務」。

  『以女人生染之本,一生不親面,不為說法,不從受食,不令入房。』這是他的一個特點,這是他自己一個修持的原則。「女人生染之本」,就是會有情執上的感染,感情上,我們一般講情執。「一生不親面」,他都不親自跟女人見面,也不為女人說法,他也不會對女眾開示,講經說法,他也沒有。「不從受食」,也沒有接受女眾供養他的飲食,買的東西,吃的、穿的這些供養,他也沒有接受。「不令入房」,他也不讓女眾進入他的房間,這是他的行持。

  這個公案是在唐朝,所以我們也要了解當時古代環境背景,古代它是一個保守的社會,在古代,不要說唐朝,就是民國初年那個時候雖然開放,但是男女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在民國初年,清朝末年這個時候就漸漸開放了,但是還是守著古老傳統,男女授受不親,在社會上男女有別,它還是有一個禮,男女之間保持一個距離,避免情執污染發生。這一段實在講,如果你現在去講這個,特別到國外,現在是女權至上,你現在講這個話,女眾就會跳出來抗議:你歧視女性,現在大概都是這樣。

  佛在經上講的,我們一個佛弟子,也是接受佛的教誨。佛在經上也講過,就是佛原來他也不收出家女眾,早期這個僧團沒有出家女眾,後來是他的姨母說要出家。第一個女眾要出家,佛不答應,他說他不收女眾。後來他的姨母就去求阿難,請阿難尊者去請求佛陀答應,為女眾來剃度。佛也不答應,但是阿難再三請求,女眾也是要度,女眾要發心出家也是很好。他姨母也一再的請求,後來佛也就答應了,但是佛講了一句話,「我答應為女眾剃度,我的正法縮短五百年」,正法時期原來可以一千五百年,現在縮短五百年,變成只有一千年。所以佛講了這個話。如果去學外國人,學現代這些女眾,她就抗議,抗議向誰抗議?向釋迦牟尼佛抗議。妳要來做佛弟子,要出家,佛的教誨不接受,又要抗議,何必來出家?就不需要了。這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妳既然要出家接受佛陀教育,佛的開示我們要知道去懺悔,覺得自己是女眾業障比較重,要多多懺悔,這個態度就是正確的。如果去抗議,那造罪業了。所以這個我們也要知道。

  所以這些話我們也看什麼對象來講,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所以現在講戒很少,大部分講經,講戒的很少。所以我們看到唐朝那個時候,戒律都還很清淨,不但說律宗的祖師他的戒律清淨,其他宗派都戒律清淨。你看我們淨宗二祖善導大師,他一生沒有用眼睛正面直視女人,大家都知道善導大師是日本人最崇拜的、最崇敬的,他一生眼睛沒有直視女人,他的威儀,沒有直視女人。所以一生不親自跟女眾面對面去接觸,不為說法。

  在現代,跟女眾保持一個距離比較嚴格的,我是看到果清律師。我前年去圓通寺,果清律師他是住持,他退位了,交給年輕的法師來接。那個時候去參加的佛教寺院人很多,四眾弟子都有,我也接受邀請去參加觀禮。他排的位子也都是看你的僧臘、戒臘,他排的位子都有照順序來排,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然後吃中飯,吃完之後我走出來,看到果清律師我也跟他打個招呼。有一個老比丘尼很老了,我看最少七十幾歲,拿個紅包,看到法師要供養他,他不接。所以他守這個,他也很嚴謹。但是說法他是有,就是按照懺公他們的規矩,為女眾說法。

  所以這是唐朝道林法師,在古代這種保守的社會,做到這樣當然不容易。如果現代要做到這樣,就難度更高,現在是開放的社會,難度更高。難度高,我們學習了這個公案,要知道我們還是要有一定的距離。因為人都是感情的動物,因為大家相處久了,你說不會生感情,那也不可能,除非你證阿羅漢果。所以凡夫為什麼要有這些戒律、這些界限?就是這個問題,會動情執。《無量壽經》講,「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情執深重,你要求生西方都是障礙,放不下。『臨終之際,有來問疾者』,到臨終也有女眾來探望、來關懷,『隔障潛知遙止之』,「隔障」就是屏個障,遠遠就說不要進來了。『不令面對焉』,就是不與她們面對面去見面,終生他就守這個戒,他不接觸女人這條戒,這個非常不容易。

  下面「贊曰」是蓮池大師對這個公案的讚歎,蓮池大師是明朝時代的人,道林法師是唐朝那個時代的。大家看這個文:

  【贊曰:「律中亦許為女人說法,但不得見齒,不得多語,而此老絕不說法,似矯枉過正。然末法澆漓,不憂其不為女人說法也,惟憂其說法而成染耳。如此老者,良足為後進程式。」】

  蓮池大師也讚歎這個古大德,這個公案,『律中亦許為女人說法』,「律」是戒律當中,佛允許男眾可以為女人來說法,但是要莊重不可嘻笑,『不得見齒』,不能嘻笑,笑到牙齒都露出來了。『不得多語』,也不能說太多,在儒家也講「言多必失」,話講太多可能就講錯話了。重點、重要的講了就好了,也就不要去講得很多、講得一大串,講的時間很長、很久,也是會出問題。『而此老絕不說法,似矯枉過正。』「此老」就是這個長老,道林長老,他是絕對不為女眾說法,蓮池大師講,這個似乎矯枉過正。佛在戒律當中也容許男眾為女人說法,道林法師他是絕對不為女眾說法,這似乎矯枉過正,就是要矯正,但是矯得太過了。

  但是下面蓮池大師又補充說明,『然末法澆漓』。似乎這樣矯枉過正,這樣太嚴格了吧!「然末法澆漓」,末法時期人心不古,戒律衰微。『不憂其不為女人說法也』,你不要擔憂如果這些男眾統統不為女人說法,女人就沒得聽法。蓮池大師講,你不要去憂慮這個,你說現在有幾個男眾不為女人說法?包括台灣的戒律道場,懺公淨律寺、南普陀佛學院、圓通寺,這些也都有允許女眾去寺院聽經聞法,這是戒律上允許的。所以蓮池大師說,末法這個戒律就已經衰微了,那個時候是明朝的時候,到我們現在就更衰微,就不用擔心男眾不為女人說法了。

  『惟憂其說法而成染耳』,只有怕他為女眾說法自己迷了,迷愛染著了。就是怕為女眾說法,迷邪染而已,被染著了,受到污染動感情了,情執。『如此老者』,就是說像道老這種風格,『良足為後進程式』,就是可以做後來學人的一個借鑒。我們做不到像他這樣,起碼要自己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就好像開車一樣,保持一個間距,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就是這個意思,就是不要太過分親密。這是佛法、出家、出世間法。這個道理,我們凡夫要超越六道,這個戒就非常重要。在儒家,是比較寬鬆一點,儒家就沒有這麼嚴格,因為儒家是講人天法,它沒有講超越三界。所以儒家它是講男眾要七十歲,女眾要六十歲以後,你如果相處接近就比較好,因為老了,他的生理時期已經過了,在儒家《禮記》上有講到這方面。如果還沒有到達這個年齡,男女不同居。

  這個在現在也是要靠自己,警惕自己,特別年輕的出家眾。因為現在你幫年輕的出家眾剃度,過去很早我就知道,因為我自己也是三十四歲出家的,不年輕也不算太老,應該是壯年的時候出家,也是過來人。我剛出家,我們師父上人淨老和尚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日常法師他是真的很嚴格的。你看我們五個人住在一起,他都沒有讓女眾上去煮飯的。我們剛開始都是到市場買菜,我去買菜,自己買、自己煮。後來他收了徒弟,我們輪流煮。有講經說法的男眾、女眾來聽,這個有,但是其他的還是有一定的限制。

  到了景美華藏圖書館,就完全形態不一樣了。但是我們淨老和尚講過,就是說他在早年講《華嚴經》,他是以《華嚴》的修學理論,他也很清楚給我們講,跟我們分析人天乘、小乘、大乘、一乘法修學的層次上是不一樣。所以他老人家有一次給我們三個男眾開示,叫到房間裡面去開示了一個多小時。我一個、悟銘師一個、悟弘師一個,三個,講了一個多小時。那個時候我剛剛跟日常法師學戒律,到那邊真的很多方面看不慣,也會生煩惱。兩個師弟,也有他們的觀點。所以我們師父看出來了,就把我們叫進去,他說你們要來我這裡學,我現在這樣一個環境,就是只能用《華嚴經》的理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些各方面都會去接觸,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說這個修行法,不但是大乘,是在大乘之上,是一乘法,是大乘之上。說大乘的修學方法,都不是這樣的修學方法,是一乘法的修學。不但不是小乘,而且還在大乘之上,所以就給我們分析,給我們講。但是這種修學法,他老人家講得很清楚,比大乘難,大乘做不到,小乘就更做不到。關鍵在你不能起心動念,他說如果你們要起心動念,他還是勸我們,你最好要去找一個比較守規矩的道場,不然你們會墮落的。這也給我們提出警訊。

  因為我接觸我們師父是聽經入門的,不是學戒律的,都聽經教,大經大論太好了、太喜歡,是這樣入門的,所以對戒律方面,我也覺得這個比較疏忽。但是出家又跟日常法師學了一年五個多月的戒律,難免對這戒律上有所執著。當然剛開始過去我真的也很不適應,很不習慣。所以這些他老人家都看出來了,都給我們講明了。後來兩個師弟就離開了,但是我為了要學講經,只好留下來。留下來,當然我也沒有師父那個功夫,沒有那個境界。實在講,時常生煩惱。我們師父他三不管還好,我又要管人、管事、管錢,煩惱就更多了,這也是無可避免的。

  有一天我也是自己有煩惱了,去請問師父戒律的問題,師父你請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我們這邊好像一點戒律、一點章法都沒有。當時我們老和尚就很嚴肅給我呵斥,他說現代人誰懂得戒?他說你真的要學戒,他說我送你到美國。很嚴肅!他說我們修學淨土,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就是戒,依照蓮池大師的《自知錄》來修就是戒,念阿彌陀佛就是我們修的戒。他說現在哪一個人懂得戒?他說我要學戒,送我去美國學。後來我也就不敢再多問,因為這些師父也跟我們講過。後來他就跟我們講,他說如果你們不能接受,他就勸我們,你們再去找老師,看看你對哪一個法師大德,你對他比較仰慕、比較崇拜的,你可以去跟他學,不一定在我這裡,你可以自己再去找老師。後來兩個師弟走了,他們自己走了,離開了。但是我的興趣還是講經說法,出家的第一志願就是講經說法,始終沒有放棄。我也是覺得沒有學到講經說法,我就不離開,就在那邊堅持,也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煩惱跟困擾,這也是一個經驗談,提供給大家參考。

  特別我們要提醒的,就是說年紀還在六十歲以下的,自己多多提醒自己,要保持距離,學這條公案就是告訴我們這樁事情。因為我們沒有禪定功夫,也不要認為說無所謂。《四十二章經》佛給我們講,還沒有證阿羅漢果,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我們現在也不能做到古人那麼高的標準,我們總是要有個低標準,這樣來做我們現在修學的一個方式,自己提醒自己、警惕自己,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現在這個開放的時代,你要接觸女人的機會太多了,特別現在的手機、網路,都是可以聯絡感情的。我們的心怎麼可能不受污染,念佛怎麼可能達到一心?這我們要好好去警惕。

  我們這一生如果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說真話,這些我們做不到百分之百,起碼我們要做百分之二十,這樣我們才有把握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如果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恐怕這一生要往生西方,就沒把握了。這是很嚴肅的一個問題,不是開玩笑的。出家修行是為了了生死,那是何等嚴肅的一樁大事,生死事大,不是兒戲。做兒戲的,不要說了生死,你做一番世間的事業都做不成,還談到了生死,這個我們大家共勉,大家共同勉勵。我那一天也想到,剛好我們也有大埤寺院的建立,所以我就提出做為男眾道場,我們沒有辦法做到古人說都不見面,但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就是漸進式的,慢慢這樣來做,這樣我們學了這個公案,對我們才有實質上的幫助。不然我們也只是聽聽故事而已,讚歎讚歎古人,對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幫助,這一點也是值得大家認真去思考。這個我是為後來年輕出家修行的做一個安排,我在圖書館沒有這個條件、沒有這個環境,由不得我,我自己也身受當中的經歷,希望幫助後人成就道業,只有這個目的,沒有其他的。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玄鑒法師的嚴正之行
🔹日常法師的嚴正之行
🔹修造寺院時要如法

緇門崇行錄淺述—破壞酒器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六集)  2021/6/19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26

  《緇門崇行錄淺述.嚴正之行第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嚴正之行」,五十四頁,第一行:

  【破壞酒器】

  從這裡看起。請看下面的文:

  【唐玄鑒,澤州高平人。性敦直,見非法,必面陳呵毀,不避強禦。數有繕造,工匠繁多,或送酒者,輒止之曰:「吾所造必令如法,寧使罷工,無容飲酒。」時清化寺修營佛殿,州豪族孫義,致酒兩輿,鑒即破酒器,流溢地上。義大怒,明將加惱,夜夢人以刀擬之。既悟,躬詣懺悔。】

  這是唐朝『澤州』,「澤州」在山西。玄鑒法師,他是高平人。『性敦直』,就是他的個性敦厚,也很正直,人敦厚正直,也就是說他這個人沒有彎彎曲曲的。『見非法』,他看到不如法的,『必面陳呵毀』,必定當面跟他講。「面陳」就是當面跟他講。「呵毀」就是責備的意思,呵斥責備。『不避強禦』,他也不忌諱對方如何頑強有勢,就是很強悍的他也不迴避,他該講他還是講,不管什麼樣的人,再有錢有勢的人他也不會去迴避,如果他有不對的,他就會講出來。這樣的人的確也非常難得,因為講這個,你肯定要得罪人;得罪人,可能你也要面對對方他對你的報復,他懷恨在心。但是這個玄鑒法師他不在乎,他也不害怕,他覺得他該講的就要講。

  『數有繕造』,這個地方念數(碩),「數」就是很多的意思。「繕造」就是建造。他建造很多道場,也整修過很多道場,一生建造很多道場,修繕,就是這些寺廟有損壞,他去重新整理、重新修補,當然他用的『工匠繁多』,工匠就很多了。『或送酒者,輒止之曰』,就是說如果有人送酒來給工人喝,因為要建造寺院都是要用到工人,工人他沒有學佛,他也都是喝酒吃肉的,但是在寺院,他就不允許人家送酒到寺院來給工人喝。如果有人送酒來,他就制止,「輒止之曰」,『吾所造必令如法』,他說我造這個寺院,我一定要很如法,不能讓酒、葷腥到這個寺院裡面來。『寧使罷工,無容飲酒』,他說我寧願這些工人他不做了,罷工了,但是也不充許他們在寺院裡面飲酒,破壞寺院的清淨,他是很嚴格的這樣的一個要求。這個要求,在佛門來講,當然是很合理的,因為大家都知道,佛門五戒有酒戒。所以工匠他來寺院工作,就不允許在寺院喝酒。你回去了,你在外面去吃,那是你的事,但是在寺院,他就絕對不允許。

  『時清化寺修營佛殿』,「時」就是那個時候,「清化寺」,這也是唐朝時代的寺院,他修建佛殿,「修營」就是修理營造佛殿。『州豪族孫義』,就是在澤州這個地方,有一個豪族,我們現在講貴族、望族,叫孫義的人。他載了兩車的酒,要來慰勞這些工人。是不是這個孫義包了那個工程?這個我們不知道。或者這個孫義是當地的一個護法,還是什麼?應該肯定跟這個寺院有一些關係。或者是跟來修造寺院的工人有關係,是他請的人,或是他包的工,這邊是沒有明寫。我們從這個字裡行間可以知道孫義他是當地的一個豪族,當然我們看到他這個行動,也就肯定他不是信佛的、不是學佛的,他才會送酒來寺院給工人喝,慰勞這些工人。

  『鑒即破酒器』,玄鑒法師看到他載了兩車酒來,以前酒都用甕裝的。小時候我父親叫我去買酒,那個沒有一瓶一瓶的,沒有瓶裝的,都是一個甕,然後你要買幾塊錢,他就用一個勺子去量,自己帶個罐子去。那個一甕的酒,當然就很多了。玄鑒法師就把那個酒器,整個甕把它摔破了,那酒就流溢到地上。給孫義就很沒面子,當面摔酒器,當然孫義大怒,大發雷霆。『明將加惱』,明天就要來找他麻煩了。可能回去找人要來修理玄鑒法師了。但是那天晚上,『夜夢人以刀擬之』,晚上睡覺夢見一個人拿刀子架著他,要殺他,叫他不可對大師無禮。『既悟』,就是第二天醒過來,醒過來他也覺悟到了自己不對,自己不應該送酒到寺院給工人喝,是自己不對,不能怪玄鑒法師,玄鑒法師他是對的,他不允許工人在寺院喝酒是對的。所以他就『躬詣懺悔』,就很恭敬的到玄鑒大師前面去懺悔、去認錯,他不會再送酒給工人喝了。可見得孫義這個人他還是有善根,所以他自己也能夠去反省、去懺悔,這個也很難得。人知道錯了,願意改過,這個就值得加勉、讚歎。

  下面是蓮池大師他的一個讚歎的文,大家看下面:

  【贊曰:「今時之餉工役,非惟用酒,兼復飪腥;至於豎棟安樑,賽神宴客,且復赤丁坦之刃矣。天堂未就,地獄先成,豈虛言哉?司營繕者,當痛以為戒。」】

  蓮池大師就讚歎玄鑒法師,他也很感嘆當時,因為玄鑒法師他是唐朝時代的人,蓮池大師是明朝時代的人,這個當中差好幾百年。『今時』,就是蓮池大師那個時候。『餉工役』,就是招待這些工人勞役。『非惟用酒,兼復飪腥』,因為在做工程,必定有一些工寮,寺院裡面的人要去招待這些工人,不但有用酒,而且還煮腥的。這個地方寫「腥」,腥就是肉類。葷不是肉,葷是五辛。葷上面是草字頭,所以葷菜不是魚、肉,葷菜是五辛,像韭菜、蒜頭、蔥,這一類五辛叫葷。腥就是雞、鴨、魚、肉。「兼復飪腥」,烹飪,還煮肉食給工人吃。不但喝酒,而且吃肉。『至於豎棟安樑,賽神宴客』。「豎棟安樑」就是我們傳統講的上梁。以前我們跟我父親在做工程,要上梁。以前高雄元亨寺上梁的時候,他要選一個日子,非常慎重的。蓮池大師當時也就有「豎棟安樑」,上梁的這種習俗了。「賽神宴客」,答謝神明,然後請客,請客就辦宴席了。『且復赤丁坦之刃矣』,這個就是大請客,殺很多眾生,動物殺一殺然後就先吊起來,掛勾掛在牆上。我們以前看賣豬肉的,肉都吊著。這是比喻大肆屠殺這些動物。

  這樣的一個做法,就是殺生、吃肉、喝酒,這樣來建造寺院,來修福。蓮池大師講,『天堂未就,地獄先成』,天堂還沒有成就,地獄就先成就了。造寺院是有福報的,如果不如法,的確是「天堂未就,地獄先成」。如理如法來建造這個寺院,這個是有福報,你建這個寺院,你有福報,有福報,你將來可以生天,去享天福。如果做得不如法,那就要下地獄,就是福沒有修到,反而造了罪業,先造了地獄業。『豈虛言哉』,這個是實在話,不是講一些不是真的話,是真實的話。蓮池大師在這裡加上這個,是勸寺院要修造,要避免這個事情。所以要建寺院求福的人,千萬要禁止這件事情。所以這個公案,也就是蓮池大師很讚歎,玄鑒法師他的嚴正之行,不能喝酒。

  在現代我認識的,嚴正之行的,我看到的是日常法師。我出家的時候,我們師父上人叫我跟他學戒律,他真的是可以說他是現代我看到的一個很嚴正的人。我剛出家,出家第二天,我們都自己煮飯煮菜,沒有人去幫我們煮。我們,日常法師一個,那個時候我大哥的大兒子,他也去出家做小沙彌;另外一個,日常法師的徒弟,如道法師;一個居士,閻瑞彥居士,我們一共五個人,五個人住在十一樓。佛堂在十二樓,廚房也在十二樓,我出家第一天他就找我去清理冰箱。居士如果送禮,送什麼東西,有一次一個居士來,送一盒什麼東西,當面他就講,叫你不要再送這個來,我們不吃這個,不吃零食。我跟大家講過,我們吃大鍋菜,我跟日常法師吃了一年五個多月的大鍋菜,天天吃大鍋菜。也不能吃水果,只有正月初一早上,一個人發一顆橘子。所以那個居士要送什麼,都被他轟回去了。我在旁邊看,就很不好意思,人家好心好意送東西來,把人家轟走了,他不留情面的。

  現在講「嚴正之行」,我看到是日常法師。所以他這個也有很多人受不了,包括他的徒弟如道師受不了。他規定的功課,你一定要做,課表給你排好了。上課,如果你遲到一分鐘,就要去佛前懺悔了。有一次我看錶是七點,七點要上《菩提道次第廣論》,他就錶給我看,現在幾分了?七點零一分,他說我的錶是七點零一分(我看我的錶是七點),你看超過了,我們去懺悔,給佛說對不起,我們遲到了。一般人就會覺得,怎麼這麼嚴格幹什麼?然後做法會,比如說,他四點半做,你如果早到,維那,你敲木魚的,我們雖然只有五個人,但是你要看那個錶,時間沒有到,你要看到剛剛好一分一秒都不差,四點半,然後噹,才開始。不能慢,也不能快,就要在那邊等,等到時間到。你不能提前,也不能太慢,所以我都要放一個錶,放在那裡。那個時候日常法師他美國也有道場,所以他有時候回去美國,他的徒弟如道師說(我叫悟道,他叫如道),我師父再這樣要求,我要溜單了。他說你明天給我準備一顆饅頭,我要走了,趁我師父回美國,我要跑了,他受不了了。他說我師父這樣要求,我會發狂,他就跑掉了。

  所以他就沒有跟你講人情,也不給你留情面的。有一次他要去大陸,我給師父報告,日常法師後天要去大陸。我們師父說,大陸有一些同修,我有一些禮物請他幫我帶過去。我當然說,師父好啊!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師父他又回去圖書館,講經才有過來。講經的時候把那個禮物帶給我說,明天日常法師要走,你這個交給他,帶到大陸去,地址寫好了,請某某人來拿,他帶給他。結果日常法師,第二天我說,我師父說拜託你,你去大陸,這幫他帶過去。他說不,他很嚴,不,出家人不可以送禮給人,他不帶。真的,不留情面。他是師父請來的。

  所以講到這個「嚴正之行」,在我們現代,我看到他一個。其他的,在戒律道場,我聽說也有一些大德,就是比較嚴格的。像我常常聽戒師講,淨律寺,好像聽說也滿嚴格的。所以戒律的道場比較嚴格。這些也都是我們大家學習的地方。俗話講,「嚴師出高徒」。《三字經》講,「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如果沒有一個嚴師來教,出不了高明的學生,這個也是必然的。但是這個還是兩方面,老師嚴格要求學生,要學生能夠接受,學生他不能接受,也沒有用。像那個如道師說,我要溜單了,他跑掉了,這個也就幫不上忙了。

  還有我們聽《群書治要》,聽蔡老師講韓國「醫道」那個許浚,他的老師很嚴格,在我們看起來好像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卻被老師驅逐師門。後來他知道老師的用心,才懺悔,回頭,再回去跟老師學,成就他成為韓國的醫聖。蔡老師有分析這個故事,如果當時他沒有接受,他去當官去了,他有名聞利養了,但是他不是醫聖,是一般的醫生。所以這個關鍵就是他的老師嚴格。一般俗話講「嚴師出高徒」,嚴格的老師也要有能接受嚴格訓導的學生,師資道合,才有幫助。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學生找老師很難,但是一個好老師要找一個願意學的學生更難,這也是真話。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勸李老師,你怎麼不多收一些學生,多培養一些人?弘法愈多人愈好,他講了好幾次。後來有一次,大概李老師聽他講,也感覺你常常提這個問題,就跟他講一句話,說:好!我多培養幾個,你幫我找人來,看誰願意學。他這句話講出來,我們老和尚都沒話說了,你到哪裡去找?所以學習是要求學,你自己主動要去求學。不是老師抓著你,勉強你,按牛吃草,你要學,那個肯定學不來的。所以什麼叫求學?你自己主動去求,你有那個恭敬之心,你願意學。如果你自己不主動,老師勉強你來,沒有用。勉強,只是生煩惱而已,幫不上忙,反而可能還結冤仇。所以衍生出來這些道理,我們也都要明白。

  所以講一個公案,它也方方面面的,我們都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總之,這個公案告訴我們,做這些,我們盡量要如法。所以像我們現在在雙溪這個地方,我們雖然還不是正規的寺院,但是總是來了工人,吃飯我們絕對沒有去煮肉給他吃的。在寺院裡面煮肉給他吃,那的確有點離譜了。我們招待你都是素菜,沒有肉食。如果你要肉食,你自己去外面吃。所以以後有建造寺院,我們看到這個公案,我們就要記著避免一些不如法的事情,而且告訴工人,不要帶酒來喝,這樣你蓋這個寺院才有功德。這一點我們要記住,不要讓他們帶酒、肉來吃,寧願拿錢給他們到外面去吃。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