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 第26-30集|悟道法師主講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悟道法師

🔹我們念佛求生西方的信願真切嗎?怎麼樣堅固信願❓
🔹戒律的骨架是什麼❓
🔹發心做了一些好事,未必是真的好事,為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以戒為師,從因果教育下手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21/10/1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30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六頁,我們從倒數第五行,我們還是從「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這段看起。上一堂課我們這段還沒有講完,只有講到前面,講了一點。

  【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

  真如既然具足恆沙眾德,依真起用,萬法繁興,無有窮盡。依真如起的,所以一粒微塵出生都是無盡,都是周遍,因為是從真如自性生起的。「一塵出生無盡」,一粒微塵能夠出生無量無邊的境界,也就是說能夠出生整個宇宙,就是我們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現在這個宇宙,微塵集聚形成的,就是微塵集合起來形成的。科學家把物質分析,分析到最後就是粒子、夸克,這是物質體積最小的,沒有辦法再分了。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我們看到森羅萬象,萬事萬物,是這些物質組合的,就是微塵組合的,只是組合的方程式不一樣,所以就顯現出千差萬別。基本的物質是一樣,都是微塵集合起來,它的根本就是一粒微塵。這一粒微塵裡面有世界,世界當中又有微塵,微塵當中又有世界,出生無盡,這是真正出生無盡的意思。一塵出生無盡遍。

  宇宙人生的起源,我們學佛的人曉得是一個自性,怎麼會有整個宇宙、山河大地,這些人事物,從哪裡來?從我們的自性現出來的。自性本自具足,一樣都不欠缺,所以它呈現出來都是具足圓滿的。好比萬花筒,上一堂課我們也跟大家講過萬花筒,萬花筒裡面幾個玻璃片,你一直轉,轉一次一個圖案,每一次的圖案都不一樣,你轉上一年,也不會出現同樣一個圖案。家師淨老就用這個讓我們去體會到,這裡經典上講的「一塵出生無盡遍」的一個概念。這個萬花筒一轉動,圖案千變萬化,轉上一天、一年,你找不到兩個相同的圖案,「一塵出生無盡遍」就是這個道理,萬花筒裡面無量無邊的圖案它本自具足,因為它本來都統統具足。我們自性裡面出生這些幻相、境界相,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都是叫境界相,這些境界相是我們自性出生的,從我們自性生起來的。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也是無量無邊,也沒有一個相同,像我們起心動念,前一個念頭跟後面一個念頭,不一樣。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怎麼想,外面的世界就隨著你的念頭在轉變。

  電視屏幕好比是自性,我們常常看電視,電視一個螢幕,頻道裡面出現的形相就是此地講的「出生無盡遍」。你看一個電視的屏幕,屏幕是一個,但是它頻道可以很多個。現在聽說美國有好幾百個頻道。每一個頻道當中又有不同的節目,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節目,真是千變萬化。所以頻道裡面出現的形相,也就是此地講的出生無盡遍的道理,就像這個樣子。頻道很多,都在一個屏幕上出現。頻道的現象千差萬別,有十法界,十法界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十法界好比十個頻道,有妄想分別執著,那顯現出來的是六道。在十法界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現出來就是六道。我們現在是在六道裡面的人道,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沒有分別執著,就到四聖法界去了。但是四聖法界還有妄想,還沒破無明,所以十法界的佛、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如果再破一品無明,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了。在六道裡面有善惡不同,違背性德變現出來的現象就不善,造惡業現的就不善,因為違背性德。不善就變成畜生、餓鬼、地獄,就三惡道。

  我們有這麼一個願望,生生世世什麼都不求,只求提升自己的境界,轉煩惱成菩提。學佛就是這麼一個單純的目標,不求榮華富貴,我們所求的這個目標,就會感得諸佛菩薩常常照顧你。你沒有這個願不行,這個願就是親近善知識、親近佛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大勢至菩薩是這樣修成就的,他把成功的祕訣傳授給我們,念佛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我們每個人都具足六根,我們凡夫六根都往外面跑,向外攀緣,眼攀緣色,耳攀緣音聲,喜歡看的多看幾眼,喜歡聽的多聽幾聲。修行是眼不緣色塵、耳不緣聲塵,不緣就是不向外攀緣。向外攀緣就染濁了,受到污染。不緣不是說你不起作用,起作用,眼看見了,看清楚了、看明白了,不放在心上,這是見如不見;耳聽到了聲音,也不放在心上,聽而無聽。這個事情難,淨宗有方便法,心裡是阿彌陀佛,無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心裡就是念阿彌陀佛。看到一個善人,阿彌陀佛;看到惡人,阿彌陀佛。聽到讚歎的聲音,阿彌陀佛;聽到毀謗的聲音,阿彌陀佛。心裡只起阿彌陀佛這個念,其他念頭不起,不起貪瞋痴慢這些煩惱,用一句佛號把貪瞋痴慢的煩惱把它伏住,不向外攀緣六塵境界,這就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沒有夾雜、沒有懷疑,這是淨念;相繼是我們心裡的佛不能中斷。

  我們現在念佛人多半是對這個法門半信半疑,懷疑,真能往生、真有極樂世界嗎?我念佛念這麼久,怎麼還沒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有懷疑。如果他曉得是真的,他自然就放下。這個還是要透過修行,真正修行才能放得下,對這個世間才不會留戀,修行就是念佛。我們念了很多年,甚至念了幾十年,還沒有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一點消息也沒有,於是就懷疑,心裡就疑惑,這是什麼原因?修行功夫不得力。念佛法門修學宗旨是信願行,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開示,我們大家發心來念佛,對淨土法門、對淨土經典都有信心,都相信,但是這個信還不是真信。真信就沒懷疑,大部分是半信半疑,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跟阿彌陀佛沒有連上線,就懷疑了,這是我們有信有願,還得要行。我們現在的信,半信半疑,信心半信半疑,我們的願心就不懇切,若有若無,不是真正願意放下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信願不真不切,不真切。信願不真切,當然這個行,他功夫也不得力。因此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這個信,你沒有行去證實你這個信心,那肯定是半信半疑。為什麼?你沒有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你不能證實這個事情,必定會有懷疑。那怎麼辦?就是用念佛來證實我們相信的這樁事情,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要透過行。透過行,就是要修行。推動這個行的就是願,我真願見佛、真願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願力是推動我們修行念佛的一個動力。所以信願行,願是一個中心。信,半信半疑;願要切,來推動這個行。這個行就是要修行,修行功夫才會得力。功夫得力了,得到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這個都是行。

  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在佛七給蓮友開示,常常勸導念佛的蓮友。念佛,我們淨宗法門不必斷惑,但是要伏惑,要伏得住,不必斷,斷難。其他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要斷惑,你才能超越六道,才能了生死,唯有淨宗法門不斷惑可以,可以超越六道,這真正不可思議。但是條件要伏惑,你要把我們貪瞋痴慢疑這些現行煩惱,要把它伏得住。用什麼方法伏得住?用念佛。但是我們念佛念很久了,煩惱還是不斷起現行,伏不住。念佛是正行,就是正確的修行方法,但我們這個正行如果不得力,你就必須助行,所謂正助雙修。怎麼正助雙修?就是還是離不開各宗各派修學的總原則,戒定慧三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定能伏煩惱,慧斷煩惱。定好比你把賊抓住,把他綁住了;慧,智慧,般若智慧開了,把這個賊殺了,斷了,但是前方便要戒,戒是前方便。戒幫助定,幫助我們心得定,我們心定了,幫助我們開智慧。念佛法門,一心不亂就是定。所以必得伏惑,把惑伏住。伏住,我們信願念佛,臨終心不顛倒,意不貪戀,感應阿彌陀佛,佛光注照,佛與聖眾來接引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是《彌陀經》上的話,《無量壽經》也有。所以我們功夫不得力,就必須要助行,正助雙修,要修行。

  惑伏住了,我們信願就堅固,信幫助願,願推動行,行又幫助我們深信。所以信願行三資糧,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它是相關的,我們不能給它分割,這一點非常重要。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信願行,「如鼎三足」,好像那個鼎。像我們現在錄影機的三角架,缺一隻腳都不行,只有一隻腳更站不住了。所以過去日本提倡本願念佛,只要發了願,你也不用修行,到時候佛就來接引了。他只有願,所以稱為本願念佛。這個說法,實在講是誤導很多人,這錯誤的。他們是把《觀經》,善導大師講的斷章取義,這個就不對了。所以我們看到《彌陀經》上明明講的信願行,勸信、勸願、勸行,缺一個都不可以,要以經典的標準為主,我們這一生修學才不至於落空。所以行也幫助信、幫助願,信、願也幫助行,它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不能分割的,都要具足,這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只有行,也不相信有西方,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也不能往生,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它不相信,不相信有極樂世界,他當然也不會發願去極樂世界。古時候有一些參禪的人他也念佛,但是他念佛他是用參究的方法,還是用禪宗的方法,不是淨土宗的方法。用參究的,他可以達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但是如果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當然不能往生。實在講真正明心見性,參禪參到大徹大悟,肯定他修淨土,深信切願。古來祖師大德都示現給我們看,你看我們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他是禪宗的祖師,也是淨宗的祖師。參禪參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然後念佛,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所以他是兩個宗的祖師,他有《宗鏡錄》著作傳世。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行,修行必須「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話要牢牢記住。以戒為師,從因果教育下手。這是印光祖師提倡的,印光祖師我們念佛人都知道,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來幫助這個世界的眾生,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念佛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念佛的專家。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大勢至菩薩是代表念佛圓通。印祖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我們看到他一生弘法,他老人家都是以文字弘法,因為他是陝西人,鄉音很重,講的普通話,一般人聽不懂,所以大部分他都用文字,人家有問題,寫信向他請教,他答覆。他在生前他的弟子就不斷的整理印光祖師的這些書信上的開示,以書信開示為主。往生之後,把他一生對人開示的這些文字資料,他的弟子把它整理編成一套,現在我們看到的(我們華藏有印)《印光大師文鈔全集》,有七大冊,分量相當可觀。印光祖師他在世的時候,他在蘇州辦一個弘化社,蘇州報國寺,他晚年是住在蘇州靈巖山寺。早年他是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住了三十年,這個寺院現在都還在,他老人家的關房我也去參觀過。

  印祖他辦弘化社,就是流通經書,還有世間的善書、典籍的。他印的大乘經典,印的數量不是很多,印的不多,有三本書他一生印得最多。過去家師淨老一九七七年接受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暢懷法師的邀請,第一次到香港去講經,在圖書館書架上有印光祖師當年在世印的《了凡四訓》,他把它翻到後面的版權頁,看到大吃一驚,印了幾十版,一版都幾萬冊。所以他大概估計,印祖這個書大概印了幾百萬冊,當時印刷術不發達。他一生提倡,第一本《了凡四訓》;第二本道教的《太上感應篇》,印非常多;第三本《安士全書》,是清朝周安士居士用三教經典註解,非常豐富。它有四卷,第一卷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第二卷是勸戒殺的「萬善先資」,第三卷是勸戒淫的,「欲海回狂」,第四卷是「西歸直指」,勸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三本書都是講因果教育,印光祖師一生這三本書印得最多,他希望人手一冊,中國當時好幾億人,希望人手一冊,印最多的。為什麼祖師大乘經典印得反而比較少,這三本書又不是佛經,是講因果教育,勸斷惡修善的,怎麼會印那麼多?印祖就是以這個三本書來代替佛教的戒律,因為現代人不懂得戒律,不懂,雖然去受戒、傳戒,對戒不懂。戒不懂,沒有戒,你心怎麼會定?現在很多人去受戒,出家受三壇大戒,心有沒有定下來?煩惱有沒有伏住?答案是肯定的,沒有。不但沒有,反而增長,為什麼?沒有戒。不是受戒了嗎?受戒沒有得戒,不懂得戒,也不知道怎麼去持戒,天天在犯戒也不知道,怎麼會得定?關鍵就是現代人對戒不懂。

  戒律的鋼骨是因果教育,這是印光祖師在《文鈔》給人回答的。鋼骨是什麼?就好像我們蓋房子的骨架,你要鋼筋、水泥,現在說的鋼架。你有這個鋼架,你房子才蓋得起來;你沒有這個鋼架,你怎麼蓋?因果教育是戒律的鋼骨,如果我們不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就沒有辦法斷惡修善。善惡都不認識,天天造惡業,也不知道自己在造惡業,好像發心也做了一些好事,未必是真的好事。沒有學習這個因果教育的經典,的確不懂;不懂,他戒怎麼能持得好?肯定持不好。所以以戒為師,印光祖師教我們從因果教育下手,就是這三本書。現在家師淨老再加上儒家的《弟子規》,這是講倫理道德。實在講,因果教育是倫理道德的補助,幫助。只有講倫理道德,現在這個時代也行不通,現在人見到利就忘了義,所以必須補助因果教育。因此家師淨老提倡儒釋道三個根,《弟子規》就是講倫理道德,《感應篇》就有因果教育,《感應篇》、《十善業》都是講因果教育。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如果沒有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們真的沒有戒。不要說高層次的戒,連個三皈五戒我們都做不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實在講三皈五戒、十善做得到,那就很難得了。這樣來念佛,功夫才會得力,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

  我們斷惡修善,不是求人天福報,求往生極樂世界,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斷惡修善是念佛的助行,它是助行,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的。如果念佛功夫得力,這個助行都包含了。念佛功夫得力,他伏煩惱,伏惑,不起貪瞋痴慢,他怎麼會去造惡業?所以他就能夠不造惡業,去修善業,絕對不會有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就不會了,伏住了。這是淨土方便之處,修淨土有這個條件,阿彌陀佛就錄取了,就及格了。這是講諸佛世界修行有相當高的條件,你要超越六道必須斷見思惑,要斷,所有法門都一樣,沒有例外的,唯有淨土法門,伏惑就行了,不用斷。伏住,控制住,不要讓它發作,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去斷,分兩個階段。在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伏惑,到極樂世界斷惑,我們是分兩個階段來修學。這講到助行,我們從因果教育來下手。

  經典上講六道輪迴是真的,不是假的。很多人,我們給他講六道輪迴,他不相信,他認為那是迷信。但是佛講的句句真實,都是事實真相。因果報應是六道裡面的事實真相,我們在六道的事實真相。我們學佛,我們談不上入小學,我們現在是幼稚園,而且幼稚園還分大班、中班、小班,我們現在是幼稚園的小班。但這個小班,我們也不要輕忽了,這個小班能做得到,就能帶業往生。有這樣的基礎來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就得力了,雖然沒有斷惑,可以帶業往生。因果報應,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大家去讀《地藏經》,還有佛在其他經典都講得很多、很詳細,特別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更詳細,我們要多去讀誦,多去聽講,就知道六道是真的,不是一般人認為的迷信,它是宇宙間事實真相。我們在人道,要相信命運的人,真的還不多。怎麼樣才叫相信命運?要知道我們一生當中,你吃多少、用多少,你能在這個世間活多久,你會遭遇到什麼,都是命裡注定的,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過去世造的業因,這一生承受的果報。過去生善事修得多,這一生就福報多;過去世惡因造得多,這一生受的苦難就多。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現在全世界的人類,沒有不追求財物的,這個財大家要追求。但是要看你命中有沒有?有沒有這個財庫,有沒有這個福報?命裡有的,不求自然會來。你命中有的,你不要刻意去怎麼求,不用想什麼方法,時候到了它自然會來。命裡沒有的,你想什麼樣的方法也都得不到。你頭腦再好,你想怎麼賺錢、怎麼賺錢,都沒有錯,方法很好,頭腦很好很會判斷,但是如果你命中沒有,到時候你去做,看到人家做生意很賺錢,你也去做同樣的生意,你是虧本,人家賺錢。不是說你頭腦不好,你頭腦可能比那個賺錢的人好,他頭腦不如你,他反而賺錢;你頭腦好,反而賺不到錢,為什麼?他有福報,你沒福報。你頭腦好,過去修慧不修福;他頭腦比較不好,會賺到錢,他修福不修慧。他修財布施,沒有修法布施;你過去世,你有修法布施,沒有修財布施,所以就不圓滿。所以命裡有的,不求就自然來了。俗話也講「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一點辦法都沒有,都是命中注定的,所以首先要相信命運。很多人不相信命運,所以他有很多非分之想,患得患失。

  這裡談到修行,家師淨老特別在這裡強調修行,這是比較務實的。要入華嚴境界,你要修行,不然入不進去,所以不是談玄說妙。玄妙的義理發揮之後,回過頭來,你怎麼入這個境界?就是要修行,你不修行就說食數寶,所以要修行。修行要真幹,不能修假的。修行,「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從因果教育下手。因果教育要先來個暖身,好像我們做運動之前先來個暖身運動。修行先來個暖身,用什麼?用《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來暖身,這就是因果教育的第一課,第一堂功課。印光祖師當年他提倡這三本書,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文章是附在《了凡四訓》後面,等於是《了凡四訓》的一篇補充說明的文章。袁了凡他是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明白改造命運的道理方法,理論方法他明白了,依教奉行,真的命運改了。

  俞淨意公跟袁了凡是同一個時代的人,明朝嘉靖年間,俞淨意公年紀比袁了凡大概大二十歲,俞淨意公比較大,他是遇到灶神,「遇灶神記」,遇到灶神。他很聰明,很有才華,而且跟一些朋友結一個文昌社,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社團,社會公益團體,奉行「文昌帝君陰騭文」這些道德。到了考試,他只有考上秀才,要考舉人怎麼考也考不上。他十幾歲就考上秀才,後來每三年一次考試,一直考,總考不上舉人。沒有考上舉人就不能到京城去考進士,得不到功名。到了中年,命運非常的悽慘,生了九個兒女,死了七個,剩下一男一女,一個男的失踪了,四歲就失踪了,剩下一個女的。,他太太傷心哭她兒子,兒女都死了,哭到眼睛瞎了,剩下一個女兒。四十七歲那一年,他在除夕夜的時候跟太太、一個女兒在那邊坐著,很淒涼。外面人家在慶祝要過年了,他們家是很淒涼,錢也沒有,功名也沒有,真的是非常的痛苦,難過。他每一年都有在灶神那邊燒疏文,向上天上帝報告,他結文昌社,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他功名都考不上?而且兒女一個一個死去。十七歲考上秀才,現在四十七歲,三十年了,我做這麼多好事,怎麼得到這種果報?滿腹怨天尤人,四十歲以後,年年都是燒這個疏文,請灶神向上帝報告。

  他對灶神很恭敬,後來真的果然感應到灶神現身來給他開示,告訴他說:你意惡太重,你做的善事都是專務虛名,沒有真正去落實,而且你殺生,也沒有真正在惜字紙,見到美麗的女子,邪心也是蠢蠢欲動,邪念也去不掉。所以灶神把它點出來,一樁一樁點出來。他聽了之後,真的很慚愧,心服口服,知道這個一定不是一般人,知道一定是尊神,怎麼知道得這麼清楚,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灶神一指點,他才明白自己平常是怎麼樣的一個心態、行為,完全是造惡業,難怪遭受這麼慘的果報。所以灶神跟他指點,勸他要從斷意惡開始,他真的第二天正月初一就發願,後面改過,改了三年,他命運整個改了。詳細在這篇記錄裡面,《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過去我們華藏也拍攝過八集的連續劇,這個大家可以在網路上點來看。這個兩篇東西是家師他一生修學,在這個上面得到利益很大。這個修行很重要,因此我們淨老和尚就講得比較多,比較強調,我們也多花一點時間來學習。

  今天時間到了,這堂課我們就先上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功夫還不得力,念佛常常中斷,能怎麼幫助自己提起❓
🔹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做不到不起心不動念,那怎麼辦❓
🔹無論看到、聽到、聞到、嘗到、接觸到什麼,往心裡輸入的要是什麼❓
🔹宇宙人生的起源是自性,這麼多怎麼出現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苦樂忙閒莫停聲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九集)  2021/10/1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2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六頁,第七行,我們從「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念一遍,大家對對地方。

  【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真如既具恆沙眾德。依真起用亦復萬差。】

  我們這堂課從這裡學習。『一塵出生無盡遍』,這個「塵」,在經典上我們常看到微塵,塵是物質最小的單位,微塵是最小的。塵它沒有自體,也就是說不是塵它自己本身有一個自體,它是一個相,它不是體,它是一個相,所以它沒有自體。沒有自體,為什麼出現微塵?這個塵從哪裡來的?也就是說這個相從哪裡來的?『起必依真』。「起必依真」,就是說生起這個微塵,它必須依靠那個真的,才能現這個微塵的相。它的體就是真性,真如自性,真如本性。真如,佛經上講了很多名詞,有講法身、如來藏、真如本性、真如自性、圓明體,淨土講常寂光淨土,那個統統是講這樁事情。佛為了避免我們執著在文字相,用了很多不同的名詞。名詞很多,但是講的都是同樣一樁事情,目的也就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在言說相、文字相、心緣相上面。只要悟入自性,那就對了。

  『真如既具恆沙眾德』,什麼「恆沙眾德」?萬事萬物,套一句其他宗教講的,萬德萬能。「恆沙眾德」,恆沙也是形容比喻,形容多,多到無量無邊,像印度那條恆河沙那麼多。『依真起用』,再多的這些森羅萬象,都是要依真如它才生起這個作用。我們一般在大乘經典常看到,體相用,體是真如本體,或者講真如自性、真如本性,都可以。依這個真,生起這個作用,生起這個相,相有它的作用。「萬法繁興,無有窮盡」,法這個字,是佛經上用這個字來代表一切萬事萬物,用一個「法」來代表,精神的、物質的。包括不相應行法,有為法、無為法、不相應行法,整個宇宙森羅萬象,物質的、精神的這些,「繁興」就是說它出生,繁是很繁茂,興是很興盛,無有窮盡,沒有窮盡的。所謂無窮無盡,沒有盡頭,它不斷的一直在生起這些萬法。

  所以「一塵出生無盡」,就是一粒微塵它就能生出無量無邊的境界,就在一粒微塵當中。前面這個道理我們也學習過了,這粒微塵它也不離開自體,雖然那麼小,它有沒有離開真如自性?沒有,換句話說,一粒最小的微塵,這個體積最小的,小到我們肉眼都看不到的,它也含攝整個宇宙,在佛經講盡虛空遍法界,諸佛世界所有的,都在這個微塵裡面。微塵當中還有微塵,每粒微塵都含攝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諸佛世界都在裡面。它為什麼能盡虛空遍法界?因為它不離自體,因為自體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有萬事萬物離不開自體。現在用我們看到的電視,現在科技的發明,現在的科學工具,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彷彿,一個概念。你看,電視節目層出不窮,出生無盡,節目不斷的更新,不斷的換,層出不窮,出生無盡。你在螢幕上看到這些現相,看到那個微塵,是最小的。我們現在,微塵我們看不到,我們舉一個比較大的、我們看得到的,最小的一樣東西,最小的,它有沒有離開螢幕?沒有,它還是跟這個螢幕是一個整體。你再大,也大不過這個螢幕,也是在這個體裡面。這是我們用一個比較粗淺的、比較明顯的,讓我們同修對經典上講的有一個粗淺的概念。

  所以一微塵它能出生無量無邊的境界,一粒微塵,世界大,太大太大了。有多大?世界有多少?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就沒有數字了。這個就是我們中國的儒、道都知道,儒家、道家,像中國古老的經典講到「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大,大到沒有邊際,你找不到邊際;小,你也找不到裡面的,那個小當中還有小。所以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所以一粒微塵,它能出生無量無邊的境界,整個宇宙就出現了,就是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我們也常常講的、聽到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現在是在十法界,在十法界當中六道法界的人道法界,我們在十法界的人道法界。我們現在這個宇宙,我們現在眼睛能看到的,這個整個宇宙怎麼形成的?那是很多微塵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也就是說微塵它是所有物質的最基本的一個單位。最基本的單位這樣組合起來,用各種不同的組合方式組合起來,現出整個宇宙的萬事萬物,是這樣形成的。科學家把物質分析,分析到最後是粒子,夸克。這是現代科學家它用科學儀器來分析這個物質,從大一直分到小,分到最小,最後就是粒子,夸克,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就是這個基本的粒子,夸克它組合而成的。組合的方程式不一樣,就現出千差萬別的現相出來了。千差萬別,它的根本,基本的一個單位就是一微塵,在這一粒微塵裡面它有世界。一粒微塵,所有的世界都在這一粒微塵裡面,每一個世界它還有微塵,那個世界當中的微塵又有世界,這樣你一直推下去,就是《華嚴經》講的重重無盡,你找不到盡頭,重重無盡。

  所以這一粒微塵裡面有世界,一一塵中都有世界、都有宇宙,這是真正出生無盡的意思。現相都不同,出生不同的境界。這是宇宙人生的起源,這個宇宙人生的起源是什麼?我們曉得是一個自性。這麼多怎麼出現的?都是自性本來就具足的,一樣都不缺,但是它千變萬化,千差萬別,很多。所以六祖在《壇經》裡面講,他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講「何期自性」,他說什麼叫自性,自性是什麼?「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來它就具足,無論什麼都離不開自性,自性裡面一樣都不缺。好比萬花筒,過去我們老和尚常用萬花筒,這個萬花筒,你一直看一個圖案,你給它轉,一直轉,你轉一次它出現一個圖案,你轉了百千萬次,它那個圖案都沒有重複的,沒有一樣的,這個是我們老和尚過去講《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他常常用這個來讓我們去體會到《華嚴經》講的一個概念。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買個萬花筒,這現在很容易買得到。你每次轉這個萬花筒,轉一次,一次的圖案;轉第二次,第二次的圖案出來了,跟前面是不一樣的。所以你轉了百千萬次,不會有一個是同樣的,這個就是透過這個讓我們去體會到宇宙千差萬別,像萬花筒,出生無盡,你一直轉、一直轉,它那個圖案一直都是不一樣,跟我們看到現前、眼前這個世界是一樣一個道理。所以萬花筒的轉動,裡面的圖案是千變萬化,轉上一天也找不到相同的圖案。所以「一塵出生無盡遍」,就是這個道理。萬花筒裡面無量無邊的圖案它本自具足,因為它本來就具足,不然它怎麼能出現這麼多圖案?它一定要具足才能出現,沒有具足它就不能出現,就不能出生,不能生出來。

  我們自性出生這些幻相,我們現在看到的,我們看到這些相是幻相,叫境界相。這個境界相是《楞嚴經》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出生這些物質、精神的現相。物質現相跟精神現相,那是無量無邊的,也沒有一個相同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就看你怎麼想。你怎麼想,外面的世界隨著你的念頭在轉變,我們那個起心動念,念念都不一樣。所以我們還是從電視屏幕來做一個比喻,電視屏幕好比是自性,頻道裡面出現的形相也是出生無盡,每一次節目不一樣,出現的人事物也不一樣。現在大家都玩手機,手機那個內容太多了,你同樣一個頻道,每次節目也不同。所以頻道裡面出現的形相,就是此地講的出生無盡遍,它一直出生,無窮無盡,就像這個樣子。頻道很多,現在我們看到電視台,最少一百多個頻道,聽說美國那個頻道就更多了,可能幾百個。這麼多的頻道,它從哪裡出現的?頻道不一樣,你按一個不同的頻道,大陸講視頻,你一按,轉台了,它節目就不一樣了,那節目就太多了,頻道也很多。頻道的現相千差萬別,但是都是同樣在一個屏幕出現,有沒有離開這個電視機的屏幕?沒有。台灣講螢幕,它沒有離開那個螢幕,都在螢幕當中出現。它出現的無窮無盡的,千差萬別。千差萬別,無窮無盡,它沒有離開屏幕。所以用這個來形容,這個頻道現相千差萬別,就是我們這個真如自性比喻作螢幕,那頻道也千差萬別,很多台。經典上講有十法界,十法界我們就給它稱為十個頻道好了,十法界,十個頻道。每個頻道裡面又有十個頻道,那你這樣一直推下去,好像天台家講的「百界千如」。你十法界,十法界每個法界又有十法界,十再乘以十就一百,一百再乘以十就一千,你這樣一直推下去,就無窮無盡。

  所以我們現在是在十法界這個頻道,這個頻道現相是千差萬別,有佛的法界、有菩薩法界,有緣覺法界、聲聞法界,上面是四聖法界,超越六道,四聖法界。四聖法界下面就是六道,六道最高的是天道,天道法界,天有很多,有色界天、欲界天、無色界天,每一層天又有它的不同的法界。人道也有人道的法界,人道法界也都很多不同。還有阿修羅道。畜生道,我們看到這些動物;餓鬼道,鬼道的眾生;地獄道,地獄道眾生,三途惡道。每一道裡面它都有十法界,就是一個法界都有十法界。比如說我們現在是在十法界的人道法界,我們的人道法界,它有人道的佛,很多佛示現到人道來,有菩薩示現,有辟支佛(緣覺)來示現、阿羅漢來示現;也有人道的天,有的人他的享受像天人一樣,甚至比天人的福報還大,人道的天人、人道的人。還有人道的阿修羅,那個人嫉妒障礙、瞋恨心,喜歡鬥爭,好勝好強,人道的阿修羅。也有人道的畜生道,人的習氣像畜生一樣。過去我們體會不到,現在看到現在的人不懂禮義,儒家常講,人跟禽獸不一樣就是人懂禮,禽獸不懂禮。現在人無義無禮,《無量壽經》講的「無義無禮」,就跟禽獸一樣,跟畜生道一樣。甚至比畜生道還不如,有些畜生道牠還懂得孝養父母,人不懂得孝養父母,還要殺害父母,真的比畜生不如,人道的畜生道。還有人道的餓鬼道,人道餓鬼道,你看現在地球上還是很多人沒得吃,餓死的,雖然科技這麼發達。你看非洲衣索匹亞,那個地方還是很多人餓死,得不到糧食,人道的餓鬼道。還有人道的地獄道,犯重罪、判重刑,有些人他過的生活,有人形容人間煉獄,苦不堪言,人道的地獄道。所以我們舉出一個,其他以此類推,真的是無量無邊。有妄想分別執著,現的是六道,我們六道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六道裡面有善惡不同,違背性德變現出來的現相,它就不善,不善就變成餓鬼、畜生、地獄,就變這個,違背性德;如果沒有違背性德,它現出來就是三善道,天、人、阿修羅。

  我們有這麼一個願望,生生世世什麼都不求,不求大富大貴,不求榮華富貴,不求這個。生生世世,我們還在六道輪迴裡面,求什麼?只求提升自己的境界,也就是說提升自己的靈性,自己的靈性不斷往上提升,轉煩惱成菩提。我們要提升自己的靈性,轉煩惱成菩提,我們一定要依照我們導師淨老和尚的指導,要學習落實儒釋道三個根,儒的根是《弟子規》,道的根《太上感應篇》,佛的根《十善業道經》,再加上過去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講記》、《論語講記》,最近這些年我們淨老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個推出的就是《群書治要36O》。我們必定從這個地方來學習,我們這一生才能夠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靈性,到最後轉煩惱成菩提,要從這個基礎下手。如果沒有從這個基礎,就沒有辦法達到轉煩惱成菩提。我們學佛的同修就是那麼一個單純目標,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這是一個共同的目標。

  我們發的願就是要「轉煩惱成菩提」,就會感得諸佛菩薩常常照顧,沒有發這個願不行,這個願就是親近善知識。發了這個願,你要有具體行動,不是發了願後面沒有具體行動,那這個願是空願,落空了,空的。所以發了願就要親近善知識,親近佛陀,跟佛學習,我們學佛的人不都常常掛在嘴邊「學佛學佛」,我們要學佛,要向佛陀、古聖先賢學習。我們念佛人,「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就是學這個念佛。念佛也要學,不學就不會念,只有口念,心沒有念,所以要學習。大勢至菩薩他就是這樣修成功的,他修什麼?他修憶佛念佛,他就修這個。你能夠憶佛,你能夠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必定見。必就是很肯定的,絲毫沒有懷疑的,必定,一定能見佛。

  所以大勢至菩薩他修學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他修學成功了,他把成功的祕訣傳授給我們。這個祕訣的念佛方法是什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我們在《楞嚴經》看到的。我們在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第一時後面的白文開示都提到,我們常常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我們凡夫六根都往外面跑,向外攀緣,眼攀緣色,耳攀緣聲,喜歡看的東西多看幾眼,喜歡聽的聲音多聽幾聲,這是我們凡夫都是這樣的。都攝六根,修行是眼不緣色塵,耳不緣聲塵。這個緣就是攀緣,不去攀緣色塵,不去攀緣聲塵。不攀緣,不是說你眼耳鼻舌身意就不起作用,它還是起作用。眼睛能不能看?能看,看到了,看清楚、看明白了;耳聽聲音,也聽清楚、聽明白了,但是不要放在心上,你眼睛看到的也不要放在心上,耳朵聽到也不要放在心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不往外攀緣,不放在心上就是不往外攀緣,放在心上就是攀緣了。

  攀緣,我們就受到污染,人家讚歎我們幾聲,高興得不得了,心裡受污染,生起貪愛心;人家罵我們幾聲,我們也受污染,我們生氣了,這個就是往外攀,攀就攀這個緣。如果不攀緣,人家讚歎,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沒生歡喜心,人家侮辱毀謗也不放在心上,也不生氣。鼻嗅香、舌嘗味,聞到香的多聞幾下,很喜歡這個香,又起貪心;吃到好吃的多吃一點,也起貪心了;身接觸到喜歡的,也起貪心了;意,想到喜歡的,起了這些念頭,貪念。所以六根接觸六塵,接觸,起作用,看得清楚、聽得清楚、聞得清楚、嘗得清楚、接觸清楚,意(思慮)很清楚,但是不放在心上,這個就是不往外攀緣,都攝六根。這個講容易,事情要做起來難,無始劫以來都是攀緣,現在一下子叫我們六根接觸六塵不要攀緣,難!不知不覺就攀緣了,已經很習慣了。所以事情難,這是修其他所有法門,都是必須要這樣修的,無論你修學哪一宗、哪一派,只是它方法上不一樣,但是原則上是一樣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不攀緣六塵境界。

  但是淨宗有方便法,淨宗比較方便。叫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實在難,實在我們是做不到。但是淨宗的方便法,就是有一個代替的,這個就比較容易了,心裡是阿彌陀佛,你心裡想佛。叫我們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你一起心動念就換成阿彌陀佛,有這樣的一個依靠,我們凡夫習慣起心動念,那就比較方便了。其他法門都不行,不能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我們做不到。我們起心動念,要察覺得快,趕快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那些妄念就代替過來了,被這句佛念代替過來。所以心裡念的是阿彌陀佛,我們這個意,就是心裡念阿彌陀佛,其他五根對外,無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嘗到什麼、接觸到什麼,往心裡輸入的總是阿彌陀佛。看到喜歡的,阿彌陀佛;看到不喜歡的,阿彌陀佛;聽也是一樣,嗅也是一樣,嘗也是一樣,觸也是一樣,統統給它轉成阿彌陀佛,這樣也就是都攝六根。這就是淨宗的方便,大勢至菩薩教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淨念不是沒有念頭,淨念跟妄念大不相同。淨念,你愈念心就愈清淨,因為阿彌陀佛這一念它是淨念。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有一個比喻,中峰國師的一個開示,把這句佛號比喻作清珠,「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一缸大染缸,污濁的水,這比喻形容我們現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彌陀經》講的「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濁就是污染。現在是不但污染,嚴重的污染,非常嚴重的污染,那就形容比喻一缸很污染的水。這顆清珠投入水中,給它投進去,整缸污濁的水它就慢慢沉澱,那些污染就沉澱下去了。它會隨著這個清珠,一寸一寸往下沉,清珠往下沉一寸,它就一寸清淨。一直沉一直清淨,沉到底,整缸水就清淨了,整個污染統統沉澱下去了。這是「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這個叫淨念。淨念相繼就像清珠投入濁水,投入要一直沉澱下去,不能只有投了一、二寸,就不再繼續往下了,那就中斷了,所以要相繼,一直沉到底。也就是說我們念佛念到心清淨了,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沒有夾雜,沒有懷疑,不間斷,這個是淨念,相繼就是我們心裡佛不能中斷。

  但是我們現在功夫還不得力,常常中斷,常常中斷要常常提起。現在提起我們念佛的有兩個,一個是念珠。北京黃念老過去開示,他以密宗對念珠的重視來給大家講,用念珠有念珠的功德。現在有一些念佛同修他是用計數器,但是黃老他還是提倡念珠。所以在《大藏經》裡面有一部經叫《念珠經》,它有它的功德跟加持力。念珠是提醒我們念佛,我們拿到念珠就想到要念佛了,這是一個。另外一個就是現在發明的念佛機,這個現在愈做愈輕巧。現在我們華藏也有做很小的念佛機,供養大眾,聲音、音質好,清楚。所以我們放念佛機來聽,也是提醒我們念佛。念佛機,像我在房間裡面是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念佛機是不停的,走進房間一定會聽到。最重要的,是在我們心裡這個佛號不能中斷。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也開示說,「苦樂忙閒莫停聲」,你在受苦的時候,佛號不要停下來;你在歡樂的時候、很高興的時候,佛號也不要停聲。念佛的音聲不要停,現在這個念佛機最方便了。心裡默念也行,如果公眾地方,不方便播念佛機,心中默念,拿念珠也行,關鍵是在心裡不中斷。很忙的時候也不中斷,像海賢老和尚一天忙到晚,做那麼多事,他佛號片刻不丟失,這是我們念佛人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這個是淨念,沒有夾雜,沒有懷疑,苦樂忙閒,很清閒的時候也要念佛,也不能忘記念佛,這個就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我們現在念佛人可以說絕大多數對淨土法門是半信半疑,不能說沒有信,你如果不信,當然你也不會來學佛,更不會來念佛了。當然這個信是有,但是這個相信,我們有夾雜懷疑在,有疑惑、有懷疑。淨宗根據《彌陀經》修學的宗旨,三個資糧,信願行,信是第一個,真信就不懷疑。切願,你信,你才會發願。如果你的信當中有懷疑,這個願發的也不切。我們現在做法會、打佛七,都有念迴向西方的偈頌,實在講有口無心,就跟念佛一樣有口無心,為什麼?沒有真信,願也不真。願不真,就是信有懷疑,行就不專了,念佛就不專了。信願我們不能說完全沒有,就是沒有達到經典的標準,沒有真信,就是有懷疑。這個懷疑,夏老在《淨語》裡面開示說「誤人第一是多疑」。誤人,這個人就是指念佛人,就是耽誤念佛人,第一個因素是懷疑。「疑能生苦苦生疑」,懷疑它能生苦,懷疑很苦。我這樣念佛能往生?我到底能不能往生?一天到晚懷疑,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我怎麼念這麼久還沒有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這個懷疑不斷出現。懷疑愈多,苦就愈多,疑能生苦,你苦的時候又增加懷疑。疑能生苦,苦從那個疑來的,它生苦。受苦的時候又增加懷疑,「疑能生苦苦生疑」。「疑網纏心不易知」,懷疑像捕魚的魚網,密密麻麻的太多了,我們不容易發現,往往我們自己有懷疑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沒懷疑了,實際有懷疑,而且還很多。

  怎麼辦?信也有信,願也發了,但是半信半疑,願也不懇切,對這個世間放不下。所以信願,後面要有一個行,要有行。因為透過這個行,去證實相信的這樁事情。如果你念佛念到見到極樂世界、見到佛了,那你還會懷疑?不會了,你那個願一定是懇切的。念到見佛、見極樂世界,曉得是真的,一點不假,它自然就放下了,對這個世間不會再留戀。現在問題就是我們行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念佛念了幾十年也沒有消息,對往生沒把握,這個當中就懷疑很多了。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行就是念佛,用念佛來證實我們相信的這樁事情。相信,我們憑什麼相信?我們現在相信的是聖言量,看到經典上佛說的,我們相信佛講的是真的,但是我們還沒有證實,我們還沒有見到。佛給我們講,教我們念佛的方法,好,我們依照經典的念佛方法去念,念到一心不亂,就見佛、見極樂世界。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那就不懷疑了,願也真切了,對這個世界自然放下,絲毫不勉強。所以信要透過念佛這個行來證實,願要透過念佛這個行來滿願,滿我們的願望。所以信願行三資糧是缺一不可。我們必須先有信,但是這個信是有夾雜,還不算真信。

  過去我也常常跟同修分享我個人的體會,這個信,開始不了解就信了,相信佛法、相信佛教、相信念佛法門,不了解這些經典的道理,這叫迷信。迷信,後面如果我們去求解,聽經聞法,對這個理論方法明白了,這個時候的信叫正信,你有正確的一個信心,正信。但是正信,它還不是到達經典講的標準,只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理解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理解了,透過經教的學習來理解。理解就是正信,就不再是迷信了。理解之後,要透過這個行,具體行動去落實,把它做到。你有開始行動了,你慢慢就會深入,比如說我們念佛開始有打佛七,已經在念了,甚至打精進七,這個當中遇到什麼問題、什麼困難,我們不斷的去發現問題,排除這些問題,讓我們念佛功夫不斷的深入,這樣慢慢的我們就達到深信了,這個信心不斷的深入。念佛,我們再努力,到最後證果,淨宗的證果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楞嚴經》佛給我們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見到佛了,就證了,證明這樁事實,證實了,證實這個結果了叫證果,這個時候的信心才叫真信。所以這個標準來講,信佛不容易。所以家師淨老學佛十年了,又出家,到佛學院上課,又去受三壇大戒回來了,到台中去看李老師,老師遠遠看到他,就指著他,「你要信佛,你要信佛」。我們聽了會覺得很納悶,這樣還不信佛?當然家師他更是納悶,後來老師看到他很懷疑,才把他請到房間裡面告訴他什麼叫信佛,真正做到,去證實了,才是真正的信佛。如果沒有證到這個境界,不算信佛,有很多老和尚一生幾十年,到死的時候都還不信佛,這是講真話。

  好,這段講到行的部分,我們要多花一點時間,多多來學習分享,因為畢竟我們念佛人希望能夠提升我們的功夫,所以多花一點時間來探討是有需要的。這段「一塵出生無盡遍」,我們下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西遊記》這個故事中,為什麼孫悟空無法翻出如來的手掌心❓
🔹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成形是什麼意思❓
🔹明心見性在哪裡見❓
🔹現在是五濁惡世,五濁惡世怎麼來的?能轉變嗎❓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法界沒有縮小,微塵沒有放大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八集)  2021/10/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28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六頁第三行,我們從「一塵普周法界遍」下面這句看起,先將這段文念一遍:

  【謂塵無自性。攬真成立。真既無邊。塵亦隨爾。】

  我們這堂課從這段看起。上面我們學習到,「言三遍者,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一粒微塵,物質最小的,經上講極微之微,又叫鄰虛塵,接近虛空了。它還是有體積,但是我們肉眼見不到,阿羅漢的天眼也見不到,八地菩薩以上的天眼就見到了,最小物質。現在用現代科學儀器,可能會探測到這個最小的物質。雖然小,一塵,我們都看不到,這一粒微塵在物質上體積是最小,但是它能夠現出整個宇宙,它包含整個宇宙。這一粒微塵裡面它能夠包含整個宇宙,整個宇宙的萬事萬物都在這粒微塵裡面,微塵沒有放大(它的確還是那麼小),宇宙也沒有縮小,這真的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微塵裡面它就周遍法界。

  一粒微塵跟整個法界是一不是二,為什麼?微塵跟法界都是從自性理體現出來的,從這個地方生出來的,也就是說沒有它的自體。自性是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大無限大,沒有邊際,沒有一個範圍;小也沒有內,說小到怎麼小,自性裡面沒有。『謂塵無自性』,「無自性」是講沒有自體。塵它沒有自體,它是『攬真成立』。塵從哪裡來?從真來的,真是自性。我們的真如自性,那是體。微塵法界統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它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不是它自己本身有自體,它沒有,它的體就是自性,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真既無邊,塵亦隨爾。』自性既然都沒有邊際,大而無外,你找不到邊際到哪裡,從自性變現的塵,它的體就是自性,微塵跟自性是一不是二,分不開。所以微塵就是自性,自性就是微塵。你說自性在哪裡?我們現在眼睛看到,統統是,沒有一樣不是。自性沒有邊際,微塵也沒有邊際,這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如此,它沒有邊際。

  過去我們小時候,大家都喜歡看《西遊記》,特別是漫畫,我小時候也喜歡看這個。那個時候我母親在台北市萬華,那個時候在做生意,也開了一個漫畫小說出租店。有時候我去幫忙看店,沒有客人,那些漫畫書、小說,我就自己看。特別喜歡看《西遊記》,因為小時候看那個覺得很好玩、很有意思,看到孫悟空七十二變,他翻一個跟斗就十萬八千里。這個十萬八千里,我們想像,你看現在飛機、火箭都跟不上他,翻一個跟斗他就十萬八千里了,現在科學技術的速度還都沒他那麼快。如來要去降伏孫悟空,降伏他,就是要他護持玄奘,三藏法師去印度,當然這是小說,去印度取經。但是孫悟空覺得他自己已經神通廣大了,如來你的神通是不是比我強?意思就是要跟如來比賽神通,你神通比我強,那我就聽你的;如果輸我,那我不聽你的。如來就答應了,他說好,他說你的神通再怎麼廣大,都不出我的手掌心。孫悟空聽了就笑起來,那怎麼可能,你的手掌心才多大?孫悟空就變化比較小的身體,跳到如來的手掌心,如來跟他講,你出不了我這個手掌心。孫悟空,哪有那個事情!他就翻跟斗,他不是只有翻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翻了無數個跟斗,翻了很久。他說如來,我一個跟斗就十萬八千里,我現在翻了這麼多跟斗,還不能出你的手掌心嗎?正當這麼想的時候,如來手掌心就在他的腳底下,他看到,這麼遠了,真的還沒有出如來的手掌心。所以孫悟空他就服了,乖乖的跟三藏去取經了。

  這小說是一個故事,人去編的,真正的三藏是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就根據這個真實的取經的故事去改編成小說,就像我們現在電影改編的,一個劇本。這個故事裡面,雖然是一個小說,但是我們現代學習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才知道為什麼孫悟空無法翻出如來的手掌心。為什麼?這裡就告訴我們,它沒有邊際,不管你飛多遠,都在它這個裡面。也就是說,都離不開自性,因為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你怎麼翻,怎麼可能翻出自性?自性沒有邊際,沒有邊際就沒有遠近,你怎麼翻,真的你翻得再遠再遠,還是在如來的手掌心,也就是說還是在自性當中。所以從這個小說故事,我們也體會到,為什麼孫悟空他翻不出如來的手掌心?因為如來就是真如自性,它是盡虛空、遍法界,它沒有邊際,你怎麼翻得出?這個也就告訴我們,一切萬事萬法不離自性,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塵能夠周遍法界,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準此義故。當知一塵普周法界也。】

  『經云』,這個「經」是指《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做法會,晚上放小蒙山,也有念到「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這裡的經云是指《華嚴經》,《華嚴經》講華藏世界。家師淨老他宣講《華嚴經》,過去講了十七年。十二年前,在家師淨老的家鄉,安徽省廬江縣實際禪寺,滿公老和尚也建一個華嚴講堂,在那邊好像也講了一、二年。我記得在那個華嚴講堂也講過《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非常殊勝。後來宣講《無量壽經》,這是淨宗學會的緣起,用華藏淨宗學會這個名稱,也就是《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這是古大德彭際清居士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本《華嚴》,大本,分量大,講得多,講得詳細。講得簡單一點,就是《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中本,中本的《華嚴經》。《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我們看《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過去黃念老也講過,我們看這個經文的教義,的確就是《華嚴經》的境界,談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所以古大德判為《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個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判的,根據這個經文的教義、教理。也就是說淨土跟《華嚴》是一不是二,《無量壽經》、《彌陀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不是二,所以家師淨老在台灣成立華藏淨宗學會,當時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地址附設在華藏圖書館。在這裡也附帶的跟大家說一說。

  華藏世界大!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個大千世界。我們在經典上常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以現在科學家這種計算方法,我們看一個銀河系都大得不得了,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這實在是天文數字,大得不得了。華藏世界是更大的星系,比這個大千世界大。華藏世界有二十層,這我們根據《華嚴經》,它有二十層。我們現在住的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就是這個階段、時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一個地區。娑婆世界在華藏世界裡面它是在第十三層,就是娑婆世界在華藏世界第十三層的東面,就是東方,東方就是屬於娑婆世界。我們現在住的地球屬於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在華藏世界第十三層的東面,靠東這一面。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它是在西面。而這一層的世界就太多了,不止這兩尊佛的世界。就第十三層,世界很多,不止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這兩尊佛。這一層當中還有很多很多世界,每一個大千世界都有一尊佛,這太多了,所以不止這兩尊佛的世界。

  『華藏世界所有塵』,華藏世界所有的微塵,塵是物質裡面最小的,前面我們學習過。所有的塵,那個塵是物質上最小的一個單位,這些物質統統給它化作微塵有多少?無法計算。現在我們有一點概念,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樣三十二億百千念就過去了),念念成形。成形是什麼意思?就是指這個物質現象,物質現象裡面就包括精神現象。

  『一一塵中見法界』,塵的體是自性,你在相裡面見到性。每一粒微塵的本體就是自性,它從自性出來的,所以在有形相的微塵裡面就可以見到它的本性。性在哪裡?性不離開相,相離不開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法界就是自性、法性,「見法界」就是明心見性,在哪裡見?「一一塵中」,身體上講是一一毛孔,任何一個都見到性,一毛端都見到自性,見到自性的全體。全體就是什麼?周遍法界,沒有邊際,沒有先後,就沒時間、空間的概念了,自性就是這樣的。所以見法界就是見性,明心見性,在什麼地方見?一一塵中都見到性,任何一個都是性,離不開性。我們好好去體會這個境界,這個事實真相,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但是對這個要有個概念。所以性相不二,這個在《金剛經》佛也講得很多、很清楚,來說明這個事實真相。

  相從性生的,古大德也是常常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喻作自性的本體。我們到銀樓去看,琳琅滿目,千差萬別,金飾品,它的本質都是黃金,一樣都是黃金,千差萬別那是相,擺出來很多很多。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席當中常引用,美國達拉斯一個老同修陳大川居士,他們在經營金飾店,我們現在台灣叫銀樓這一類的。他的工廠,他是開工廠,專門做黃金的,它那個是鍍金的,不是真正黃金,但是做出來跟真的差不多,一、二萬件。曾經請家師去參觀,他那個工廠一、二萬件,每一件相都不一樣,它的質都一樣。好像銀樓那些黃金,打造各種不同的金飾品,項鍊、手鐲、佛像,還有你打個小貓、小狗,打一朵花,植物、礦物都可以,相太多了,但是它本質是什麼?本質就是黃金。你說我不要這些相,我要找黃金,你到哪裡找黃金?你要找原來一塊的,剛煉好長條的,它還是一個相。一塊一塊的,它還是一塊一塊的相。所以金在哪裡?就在器當中,那個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性在哪裡?性就在相,相就是性現出來的。你從這個相去見到自己的自性,你離開這個相也沒有性了。所以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是這個道理。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它是一體的,所以法界就是自性。

  所以明心見性在哪裡見?一一塵中、一一毛孔,統統可以見到自性,都是自性。沒有見性的人,天天想辦法,我怎麼去見到自性?這是我們凡夫,我怎麼見到自性?其實自性在哪裡?在眼前,我們眼睛睜開沒有一樣不是自性所現的。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講「分明在目前」,分明是在目前,你到哪裡去找?所以古時候趙州禪師,八十歲還到處參學。八十歲,我們知道年紀大了,在《禮記》上講,人到七十歲就是老,就是老人了;八十歲當然就更老了,應該是休息的時候了,但是趙州禪師他還是到處參學。古時候參學很辛苦,不像現在交通方便,出門都要走路,走得很遠,翻山越嶺。八十歲還在到處參,為什麼八十歲還要到處去參學?沒開悟,就是還沒有見到自性,到處參學,向這些已經開悟的人請教,向別人請教。一旦覺悟之後,原來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你親眼見的、耳朵聽的、鼻嗅的、舌嘗的、身體接觸到的,沒有一樣不是自性。所以趙州禪師大徹大悟之後他說了一句話,「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句話很有名,在禪宗裡面很有名。「踏破鐵鞋」,古時候參學穿草鞋,鐵鞋是形容比喻他走的路走得很多,就是穿一雙鐵的鞋子,連那個鐵的鞋子都穿破了,是這個意思。就是形容他到處參學,走了很多路,很辛苦,走很多路,但是一旦開悟之後,發現性在哪裡?就在眼前,所以「得來全不費功夫」。還沒有開悟的時候,鐵鞋都穿破了,「踏破鐵鞋無覓處」,無覓處就是找不到,不曉得性在哪裡?開悟之後,原來就在眼前,「得來全不費功夫」。這是跟這裡講的同樣一個道理,見性之後,沒有一樣不是自性,任何一樣都是自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全部都是自性。「一一塵中見法界」,每一個塵當中都見到法界,就是見性,見到自性。這是明心見性,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圓教初住位以上菩薩的境界。這是在《華嚴經》裡面講的,圓教初住以上就是這個境界。

  你在塵當中見法界,就是見性,你看到『寶光現佛如雲集』。在寶光當中出現這個佛,佛有多少?好像那個雲密集一樣。佛比眾生多,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那都是過去無量劫當中修學成功的,這些諸佛如來像雲聚集在一起。佛經常常有個「雲」字,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讀到很多,《地藏經》前面的序分,世尊還沒有講經以前現很多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現很多光明雲。雲這個字含義很深,你看雲,我們大家都看到天空上面有雲彩,這個雲,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你說它有,你抓不到它,像我們過去常常出國坐飛機,常常在機場看到天空黑雲密布,整個天空統統是雲遮住了,但是一旦飛機飛上去,飛到雲裡面去,你也抓不到,它沒有一個實體的東西。它有,它有這個現相,但是你抓不到它,因為它不是一個實體的。所以雲,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說它有,你抓不到,沒有一個實質的讓你抓得到的;你說它沒有,它的確有這個相。所以雲這個字是代表這個意思,我們一般講空有不二。所以雲,我們遠看有,你坐上飛機,近看就沒有了。所以經典上用這個雲來告訴我們,所有一切萬事萬物就像那個雲彩一樣,看到好像有,實際上沒有。

  只要你見性,你就看到性德自然的流露,流露出來的正報是「現佛」,現佛的相;依報是「寶光」,佛有光,寶光。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物質都是無量珍寶集結的,這是極樂世界,我們念《無量壽經》、《彌陀經》都常常念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的人道,我們這個世界依報的環境是泥沙石頭,我們現出這樣的相,現出泥沙石頭這些相。其實泥沙石頭也是性德,也是自性變的;極樂世界的七寶琉璃,還是自性變的。泥沙石頭、七寶琉璃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心現的,為什麼在西方那個地方就變得那麼好,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怎麼變得這麼差?因為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諸上善人大家聚在一起,統統是諸上善人,這個世界它什麼都變好了,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地球上的人,現在是五濁惡世,我們念《彌陀經》常常念到五濁惡世,特別現在這個末法時期,現在這個時代,地球上的人類是什麼?諸上惡人俱會在一起,所以它變壞了。不但變壞、變差,變得災難愈來愈多,災難愈來愈嚴重。像現在新冠狀病毒的疫情都快兩年了,到現在還沒解除,現在有很多人講,將來要跟新冠狀病毒共存了。我們可以想像,以後這個世界人類過的是什麼樣的一個生活,什麼樣的日子,那是什麼道理?全球人類都造惡業,真的就像諸上惡人俱會一處,所以感召這些不好的環境。不好的環境還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染淨都不離自性,沒有一樣離開自性。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環境是隨人心在轉變的。境是外面的物質世界,物質世界是隨著我們人心在轉變,我們的心好,外面的環境就樣樣都好;我們的心不好,那也樣樣都不好。內心充滿貪瞋痴慢疑惡見就不好,你感應來的環境就不善,災難多,什麼地震、海嘯、風災、火災、水災、傳染病、糧食缺乏等等,這個都是惡心感召來的。如果地球人類都修十善,這就變天堂了。

  日本琵琶湖灣區,二十多年來積水,水很髒,味道很難聞。過去,日本東京江本勝博士他做實驗。江本勝博士他的實驗室,悟道也跟家師淨老去參觀過,實驗室不大,在日本東京都那裡,我們去參觀過。江本勝博士已經不在了,但是他那個實驗,還是有人繼續做。他在世的時候,曾經召集了一百五十多個人,來為琵琶湖做真誠心的祈禱。這一百五十個人不是同在一個地點,在世界各地都有,他找認識的朋友。當然我們可以理解,這些人都知道他在做這個水實驗,也知道他的理論、他的方法。他的理論,就是建立在水知道人的意思,水是物質,你對它好,你善意給它,他去實驗出來,把那個水抽一點起來,然後放在冰箱把它冷凍,然後再拿出來,用兩百倍的顯微鏡照,照出來的結晶,就是結構,那個圖案都很美麗、很好看。只要是善意的,它呈現出來的那種結構圖案都很好。但是你對它惡意,說討厭你,對你很生氣等等的,這種惡意的去詛罵它,你再去把它實驗出來,它的結晶,結構圖案就很難看。他從這個實驗當中,這是人的心念善惡好壞,你對那個水,水知道,知道人心好還是不好、善還是不善,從實驗當中得到這個結論。

  這個琵琶湖很髒,二十多年了,味道也很難聞。所以江本勝博士就召集一百五十多個人來做實驗,這一百五十多個人當然也知道他這個實驗的理論方法,這一百五十多人不在同一個地區,世界各地都有,但是同一個時間,比如說大家約好上午十點或下午三點。大家不同地點,同一個時間把一切妄念統統放下,就像我們佛法常講,打佛七講放下萬緣,提起一句佛號,妄念統統放下。妄念放下,真誠心就顯露出來了,用真誠心來祈禱,他念的詞就是「湖水乾淨了,湖水乾淨了」。大家在那邊很專注的、很真誠的念,「湖水乾淨了,湖水乾淨了」,就像我們念佛、念咒一樣。這樣念,念一個小時,就是連續的,念念不斷,一直念,念一個小時。一天念一個小時,念到第三天,這個湖水真的乾淨了,氣味沒有了。這個時間維持半年,半年以後湖水又恢復原狀了,維持半年。所以過去家師淨老說,江本勝博士應該半年就要祈禱一次,一直保持那個湖水的乾淨。所以他半年前祈禱過一次,湖水乾淨了,半年後沒有繼續再祈禱,那個湖水也就又髒了。所以江本勝博士他實驗過這些,這些都有科學根據。

  今天這個世界災難那麼多,不怕,心一轉變,外面的物質環境全變了。現在大家最頭痛,新冠狀病毒的疫情,發明疫苗,疫苗也是治標不治本,所以現在有很多國家的領導都說,以後要跟新冠狀病毒共同生存,這個不可能消失的。如果明白這個原理,新冠狀病毒是從哪裡來?也是從我們人心過去、現在造作不善業造成的。如果現在全球人類大家都改過向善,這個心轉變過來了,外面物質環境就全變了,病毒也就沒有了。因為病毒是人類不善的心念變現出來的,現在把心念惡的改成善的,當然外面這個病毒就沒有了。那個因沒有,果就沒有了。如果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都懂這個道理,我們改變心念,轉惡向善,誠心誠意的祈禱,「我們的地球變好了,我們的地球變好了」,全球人類都來這樣祈禱,那地球很快就恢復正常。可是大家不懂,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他不懂這個道理,不肯起這個念頭。總是想,怎麼可能?他不相信,不相信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懂這個道理,他就相信了,他就願意發心來生這個念頭。全世界的佛教徒,如果常常想著「地球變好了」,從自己本身做起,自己真的斷惡修善,依照經教來學習,災難、瘟疫就沒有了。就是我們佛弟子自己帶頭來做,希望同學們認真努力,我們就能見到寶光、見到如來,心清淨,如來自然就見到了。『此是如來剎自在』,「如來剎」就是如來的世界,它為什麼這麼自在?就這個道理。『準此義』,「準此義」就是根據這個道理,我們曉得「一塵普周法界」。為什麼一塵會普周法界?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真如既具恆沙眾德。依真起用亦復萬差。】

  『一塵出生無盡遍,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微塵它沒有自己的本體,所以它生起來「必依真」,必定要依這個真如自體才會生出這個微塵。『真如既具恆沙眾德』,真如既然具足「恆沙眾德」,恆沙眾德就是像恆河沙那樣的德能。『依真起用』,依照這個真如生起它的作用,萬法繁興,無有窮盡。萬事萬法都是從真如自性生出來,依照這個真,生起這個作用,就無有窮盡,無窮無盡。「一塵出生無盡」,一微塵能出生無量無邊的境界,整個宇宙出來了,就是我們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現在這個宇宙,微塵集聚形成的;科學家把物質分析,分析到最後是粒子、夸克。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是這些物質組合的,只是它組合的方程式不一樣,不一樣就千差萬別。就像金子,一樣是一塊金子,可以打造很多不同的器具,就它組合不一樣,原料、本質都是一樣的,只是它怎麼去組合,那個方程式不一樣,才有千差萬別這些現相。千差萬別,它的根本就是一微塵,它的基本單位就是一微塵聚合起來組成的。這在大乘經典佛常講緣生法,各種因緣聚合起來,生起這些現相。這些現相都從自性出來的,現相沒有了,回歸自性;現相有,也不離自性。這是我們好好去體會,意味無窮,學佛,特別學到《華嚴經》,還有《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真的嘗到一點就法味無盡,真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點都沒錯。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留在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我們動個念頭就周遍法界。為什麼會周遍法界❓
🔹「微塵世界裡面又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面又有世界」,從哪個科技我們能有粗淺的概念❓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相是虛妄的,就像我們看到電視那些畫面一樣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一塵普周法界遍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七集)  2021/10/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27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六頁第二行,我們從:

  【三、示三遍者。謂依前二用。一一用中普周法界。故云遍也。】

  我們這堂課從這段文看起,這段論文。『示三遍』,這個「示」是顯示的意思,「遍」是周遍,顯示周遍法界。「三遍是性德裡三種特性,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也就是本來就具足,本來就這樣。在這一大段裡面,「顯示一切法有三種周遍,這個周遍沒有限量,從空間上說它沒有邊際,從時間上講它沒有始終」,沒有開始也沒有終了,「任何一法無不具足」,就是萬事萬物,任何一法沒有不具足的,都具足這個三遍,「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華嚴經》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依前面兩種作用,一種現依報,一種現正報。」現依報是整個宇宙萬物,我們現在講整個宇宙的環境,大環境這是依報,現正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身心的作用以及外面環境的作用都是周遍法界。我們起一個念頭,不管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這個念有波,它有波動,像電有波一樣,電波。光也有波,光波一秒鐘可以達到三十萬公里那麼遠的距離。我們心裡一動念頭,這一念立刻周遍法界,這個就不是電波、光波所能相比,周遍法界。無論是一念,精神法界,精神是我們心理、思想,起心動念,這屬於精神的法界,一塵屬於物質的法界,這一塵就是物質最小的,佛經上常講微塵,我們肉眼都看不到,也都是周遍法界,就是精神跟物質都周遍法界。什麼東西周遍法界?就是這個波動周遍法界,我們起一個念頭,整個法界都周遍了。所以一念就是一個波動,一個波動你發射出來就是周遍法界。這個一念是根據《華嚴經》講的一念,「彌勒菩薩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這樣一彈指,多少個念頭過去了?三十二億百千個念頭過去了,我們實在是感覺不到。一秒鐘我們可以彈五次,有的比較慢的可能最少能彈四次,聽說身體比較好的,快的彈七次。如果用彈五次來算,一秒鐘就有一千六百兆的念頭,就是這個波動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在一秒鐘當中它就過去了,這個太微細,這是講你一秒鐘彈五次,是這樣計算;後來又有人跟家師講,一秒鐘有人可以彈到七次,彈到七次就二千一百兆,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這一念立刻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這是佛家的宇宙觀」,《華嚴經》講這個宇宙觀。「現在更奇妙的,就是一一用中普周法界。我們起心動念周遍法界」,我們動個念頭就周遍法界。不但我們起心動念周遍法界,樹木花草也有在活動,大家看那個植物,花開花謝,樹苗的生長,它也在動,動肯定就有波,它也有色聲香味,色聲香味是性德;不但植物有色聲香味,連那些石頭,礦物,也有色聲香味。「我們從這裡才體會到,真的周遍法界。為什麼會周遍法界?因為是一體」,一體就沒有界線,當然就周遍法界。我們再看下面這個論文:

  【言三遍者。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

  這一段再進一步給我們說明「三遍」,第一個是『一塵周遍法界遍』,一塵是一粒微塵,它都周遍法界。「一切事法都無自性」,我們看到這些現相、這些事相,一切萬事萬法,法就是我們現在話講萬事萬物,精神的、物質的,種種的,這些都沒有它的自性。這些法是從哪裡來?「要因真如理體而得成立」,就是從真如那個理體現出來的,從這個體現出來任何一法,任何一法當然也含遍這個一體。所以「一塵亦攬真如理而成」,一粒微塵它也,攬就是全包括了、全涵蓋了,這個真如理體而成的。一塵那麼小,從哪裡來?從真如理體出現的。這個微塵,當然它就是整個真如理體,任何一個都是真如理體,都是本體。我們凡夫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那就分自分他,分了很多界限,實際上它是一體,它是沒辦法分割的。我們現在再要分割這個、分割那個,實在講就是從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這種錯誤的想法、說法、看法。「一塵亦和真如同樣周遍法界」,真如是周遍法界,這個一塵也是周遍法界,因為這個一塵從哪裡來的?從真如理體當中來的。一塵雖然是最小的物質,但是它是從真如理體現出來的,當然這個一塵也跟真如一樣周遍法界,真如周遍法界,一塵也是周遍法界,就是這個道理。

  【謂塵無自性。攬真成立。真既無邊。塵亦隨爾。】

  為什麼這麼小的微塵當中,它能夠見到整個法界,見到所有的世界?這個原理就是這樣,因為『塵無自性』,它不是各自獨立的,它沒有自性,它是依真如理體而成立的,這個微塵。真如理體無量無邊,在空間上沒有邊際,在時間上沒有始終,真如理體是這樣;一塵,這個物質,從真如理體現出來的,它不能離開真如理體,跟真如理體是一體的,所以真如周遍法界,任何一塵也都周遍法界。『真既無邊,塵亦隨爾』,那個真的既然是無量無邊,那一粒微塵也是一樣,「塵亦隨爾」,就是它也是隨著真如無量無邊。「故一一塵中皆見法界」,任何一塵當中都可以見到整個真如理體、整個法界,從任何一個都能見到,因為微塵是從真如理體所顯現出來的。

  一塵就是一微塵,一粒微塵是物質裡面最小的,經典上用這樣來代表物質,物質最基本的就是一粒微塵。這是舉例說明,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舉這個微塵,實際上任何一法都是以此類推,同樣的。微塵是物質裡面最小的,比較大的塵是牛毛塵。我們從比較大的塵來講起,這是物質,比較粗的,這個牛毛塵就是什麼?大家都看過牛,牛的皮膚上長的那個毛,在那個毛的尖端,那一粒,那個塵叫牛毛塵。就是微塵,我們說在牛毛,牛毛那個最尖端的,牛毛塵。其實那個牛毛塵,我們用眼睛看都看不到,可能要用放大鏡、顯微鏡去看。「塵如牛的毛端之微細」,就是牛毛塵。牛毛的毛端很微細,真的,我們這個肉眼也看不出來,牛毛尖端的那一粒微塵。牛毛塵是比較粗的、比較大的,比較大的我們都看不到,再把它分析,比牛毛塵更小的,「牛毛塵的七分之一叫羊毛塵」。就是說在牛毛尖端那一粒微塵再把它切成七份,七分之一那個叫羊毛塵。也就是羊毛的毛端的那一粒微塵,就是牛毛塵的七分之一,牛毛塵就比羊毛塵要大,大七倍。

  「羊毛塵的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再把羊毛毛端的微塵,再把它分成七份,七分之一,那個叫兔毛塵。兔子身上長的那個毛,毛端上面的一粒微塵,兔毛塵比羊毛塵就更細、更小了,它是羊毛塵的七分之一。「兔毛塵的七分之一叫水塵」,還能再分,兔毛塵再把它分成七份,七分之一這個塵叫水塵。為什麼叫做水塵?因為它能通過水中的空隙。我們大家都知道水的密度是相當高的,但是水塵它能夠在水當中那個空隙跑來跑去,水那個密度、那個空隙,水塵它可以在那邊穿越,水塵比兔毛塵就更小了。水塵還可以再分,水塵再分七份,「水塵的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塵能夠通過黃金當中的空隙。黃金,我們都看過黃金,一塊黃金,我們看哪有空隙?沒有,我們看都是實實的,沒有空隙,實際上它還有空隙,只是我們看不出來,它還有空隙。

  水塵再分七分之一,金塵,金塵比水塵就更小,金塵能夠通過黃金當中的空隙。金塵這麼小,還可以再分,再分七份,「金塵的七分之一叫微塵」。我們常常在經典上看到佛講「微塵」,微塵,這麼小的物質,我們凡夫肉眼,連天道的天人他的天眼都看不到,看不到那麼細的微塵,到阿羅漢的天眼才可以看得到。阿羅漢他的天眼通比天人高,看得更細,所以阿羅漢他的天眼可以看得到微塵。微塵還可以再分,「微塵的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那就更小了。色聚極微還可以再分,「色聚極微的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分到這個已經沒辦法再分了,極微之微,極微細的微塵,「又叫做鄰虛塵,它跟虛空做鄰居」,好像它就是虛空,一般人根本無法看得到的。這就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沒有了。這是分析到物質最小的一個單位,就有體積的最小的單位,鄰虛塵。阿羅漢的天眼看不到,要登地的菩薩,登到八地菩薩,他的天眼能看見鄰虛塵,能夠看到極微之微,這一粒微塵。

  經典上講這個極微之微、鄰虛塵,就像科學家講的基本粒子夸克,那個是物質最小的。這麼小的一粒物質,我們都看不到的,但是怎麼樣?這個最小的一塵,極微之微、鄰虛塵,它也周遍法界。一粒微塵,這麼小的物質,它的信息跟能量也同樣周遍法界。「法界沒有邊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一個微塵跟整個大宇宙是一不是二。」大宇宙,我們看太大了,無盡的虛空太大了,微塵太小太小了。大宇宙可以出現在一粒微塵當中,一粒微塵展開是整個大宇宙,這個真的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我們一般的常識想不通。《華嚴經》講小能容大,一般我們凡夫的感官裡面大能容小,這個我們可以接受,我們可以理解,小怎麼去容得下大的呢?這我們就想不通了。實際上是這樣的,只有我們明心見性了,證得那個境界,我們才能夠真正明白,見到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一粒微塵當中有整個宇宙,它一展開就是整個宇宙,在一粒微塵當中就可以看到整個宇宙。「我們還說一個收一個舒,其實收舒都沒有,它沒有收,也沒有展開,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個真奇妙了。收舒是什麼意思?舒就是舒展,展開。一粒微塵把它展開,就是整個宇宙;把它濃縮起來,把它收回來,收到一粒微塵。有沒有收,有沒有舒?沒有,它本來就這樣。「為什麼?它是自性」,它跟自性是一體,「自性沒有大小」,因為沒有邊際,也沒有始終。自性現出來的相有大有小,你看整個大宇宙,還有微塵,「但是自性自己沒有大小,它現的相,實在講也沒有大小」。這個大小,實在講還是我們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沒有見到真相。

  「近代科學家發現一個奇妙的事情,全息,全是完全,息是信息。用全息照片來做比喻,我們容易懂」,比較有這個概念。因為我們凡夫沒見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在我們眼前,我們見不到,因為我們有障礙,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透過現代科學,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彷彿的概念。全息照片是一個比喻,「全息照片是用兩道激光來攝影,這張照片不用儀器,我們看不到」。一般照相機照出來,我們沖洗一下;現在方便,也不用去沖洗,就在電腦上也可以看到這個照片。但是全息照片,你要透過特定的儀器才能看到,沒有這個儀器,我們看不到那個照片。在激光照注之下,照片的人像就現前了。你把它撕成兩張,那不是分割了嗎?就變成兩張。這個人像我們一看,就破碎了,不完整了,撕開了。然而激光一照注,撕開兩張的照片,每一張都現出它完整的相出來,那就變成兩張照片了,你一張撕開變兩張。你沒有用激光去照,這一個人的像就變成兩截,不完整,分開了;激光一照,這兩張都是完整的,把它撕成兩張。如果再把它撕成四張、一百張、兩百張,撕得很碎很碎,激光一照,它還是完整的,沒有破碎。這是近代科學發現的,科學家稱為全息照片。我們現代人多多少少有一些科學的常識,這些我們可以理解的,可以看得到的。透過現代科學,我們對《華嚴經》上講的就有一個概念,彷彿的概念,當然還不是真實的,真實的境界要我們自己破無明、斷煩惱,我們才見得到。

  「《華嚴經》上講的就是這個事情」,《華嚴經》就講這個,「一粒微塵裡面有整個宇宙的信息」,所有整個宇宙的信息統統在這一粒微塵裡面,它都有。就像那個全息照片一樣,那麼小的,一張一張撕得很小很小了,激光一照,它還是完整的。所以一粒微塵裡面,它都有整個宇宙的信息。甚深禪定裡面,證得圓教八地以上的菩薩就見到,八地菩薩的定功他就見得到。微塵裡面有世界,世界沒有縮小,微塵也沒有放大,誰能夠進入這個微塵的世界,入到微塵那麼小的物質裡面去?「普賢菩薩能夠進入微塵裡面的世界,到這個世界去參訪十方諸佛,也在微塵世界裡面現身來度化眾生,與微塵裡面世界的十法界眾生感應道交」,這不可思議的境界。「還要記住,微塵裡面有世界。」一粒微塵是最小的物質,最小的物質裡面,整個世界統統在裡面。普賢菩薩可以進入那粒最小的微塵,去跟一粒微塵裡面的這些諸佛菩薩來參訪,而且還可以在這個微塵的世界裡面,那個一真法界,還有十法界,還可以在十法界來度眾生,這個我們真的是無法去想像。

  但是我們還要知道微塵裡面有世界,進入到微塵裡面,它那個世界還有微塵,不是只有這一粒微塵,裡面世界當中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面又有世界。「微塵世界裡面又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面又有世界」,這樣你一直推下去重重無盡,所以《華嚴經》講「重重無盡」。這個現代科學家還沒有發現,還沒講到,科學目前才發現一個全息,還沒有發現到一微塵裡面有整個宇宙的信息、現象,統統在裡面,這現代科學家還沒有辦法達到。我們今天看到這些科學技術的進步,從科技我們有個粗淺的概念。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晶片,手機、電腦都要用晶片,我們現在的播經機都用到晶片。晶片一點點,我看大概還比指甲小一點的,它裡面可以儲存一部《大藏經》、一部《四庫全書》。你看一部《四庫全書》一千五百冊,分量太大,一部《大藏經》也有一百冊,那小小一點點晶片,它能存放這些資料在裡面。我們從這個地方,現代科技的發明,去體會到《華嚴經》講的,的確我們是很粗的概念,也知道這是一個事實真相,只是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不知道,沒有見到,不了解。

  所以《華嚴經》上說,一粒微塵裡面儲藏有整個宇宙的信息,現在科學晶片怎麼能跟《華嚴經》講的相比?無法相提並論。所以現在科學技術差太遠了,大家如果讀《無量壽經》,極樂世界,那是最先進的科學,尖端科學。所以一粒微塵儲藏全宇宙的信息,還有過去現在未來統統在裡頭,廣沒有邊際,深沒有底,重重無盡。「這是自性,所有現象是體變現出來的」,真如理體變現出來的。變現出來的現象,每個現象,像微塵、毛端,任何一個再小的物質裡面,你都能看到整個全體,就是自性。「佛常講,這個境界叫不可思議。」什麼叫不可思議?你不可以用你的常識、思惟去想像,你想不出來,想不到;你也沒有辦法用言語去給它講出來,也無法表達。所以不可思、不可議,你不能用言語去議論,不能用思想去想,都達不到。要怎麼樣才能見到?只要你不思不議。不可思議,佛不是給我們講這麼明白嗎?你不可以用你的思想去想,不可以用你的言語去議論。這個就像禪宗講的「開口便錯」,開口便錯,你無法議論,你沒有辦法去講自性,你講不出來;「動念即乖」,你動個念頭就不對了。所以叫不可思議,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不可以用你思想去思惟想像,不可以用你的言語去議論。不思不議就是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全部放下,那你就見到真相。現在為什麼真相擺在眼前,我們見不到?就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著,這些障礙你把它放下,不就見到了嗎?你有思有議,就是起心動念,禪宗講的「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起個念頭,要怎麼去理解?你完全無法理解。所以你一起心動念就迷了,事實真相就被障礙了。心不清淨,心浮氣躁,被妄想雜念障礙了,所以你就體會不到。真放下,恢復到自性清淨心,這個境界自然就現前,妙極了!

  「一塵普周法界遍」,這個不能講速度,它同時都周遍了,不是說幾秒幾分周遍,不是這樣,所以這個沒有速度好講。有速度好講,它就有時間,你這裡到那裡多少時間,它就有時間出來,但這個沒有時間,周遍就沒有時間,同時。沒有速度就沒有時間,速度是講時間,所以它同時就周遍了,動個念頭就周遍法界。「電磁波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里」,這是現代科學,電磁波它的速度,一秒鐘它可以跑三十萬公里。「我們今天電視畫面是電磁波的速度在組合的,不是真的,是幻相」,就是很多電磁波,把它組成起來,我們就看到電視的畫面。所以電視畫面看到一個人,他不是真的,他是電磁波組成出來的,那個相叫做幻相,幻化出來的一個相,不是真相。「佛說現象是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金剛經》講的。《金剛經》佛講得很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相是虛妄相,不是真的,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相是虛妄的,就像我們看到電視那些畫面一樣,電視的畫面就更虛妄了。所以佛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夢幻泡影,好像我們在作夢。晚上我們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不管好夢、惡夢,夢一醒過來,這些境界就消失了,痕跡也找不到。幻就是幻化的。泡,像水泡一樣,它存在的時間很短暫,水泡破了就沒有了。影是影像,好像人在燈光下面、在太陽光下面照射,它現出個影像,那個就是影,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不能當真」,你不能把這個東西當做是真的,它是虛幻的,夢幻泡影的,不是真的。「包括我們自己身體的現象、心理的現象,都不是真的」,但是我們現在都把它當作是真的。

  我們大家可以理解的,人到最後都會死,生老病死。大家看看,人死了之後送到火化爐去火化,出來就一堆骨灰了。現在還有提倡樹葬、海葬、花葬,把骨灰再磨成粉,然後撒在樹下,也就沒有了,這個身體不是空了嗎?沒有了,不存在了。所以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個幻相。我們一般人,大部分是體會到人死了就沒有了,這個身體沒有了,縱然你用土葬的,時間久了它也都腐化掉了,空了,沒有了。實際上,人不要等到死,就是我們人死亡是一個比較大的階段,那你再往前推,人會老,大家想一想,你老年跟中年的時候身體一樣不一樣?你照相出來比較就知道了,老年的相肯定跟中年不一樣,這個身體肯定跟中年不一樣,老年的身體。這個老,現在政府是訂六十五歲以上就是老人了,像我今年七十一歲了,不要說中年,就拿十年前的照片看,跟十年前不一樣了。十年、十年你去比,你都會發現這個身體一直在變化,這是講時間比較長的;如果你縮短,實在講,身體一天一天在變化;再縮短,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在變化;再縮短,一分鐘一分鐘在變化;再縮短,一秒鐘一秒鐘在變化。如果照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過去了,實際上是那一個。我們看到這個比較明顯的變化,那是累積起來的,不是一下子突然就老化,不是的,它剎那剎那就是一直在變,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們自己身體的現相也是虛幻的,如夢幻泡影。心理的現象,我們高興的、生煩惱的,也都不是真的,都是妄想,沒有一個實質的你找得到的。我們說今天很歡喜,歡喜在哪裡?你拿出來給我看;你很生氣,生氣在哪裡?拿出來給我看,你也找不到。找不到就是虛幻的,不是真的。「你只要真的放下,你的清淨心就現前,多麼自在、快樂!」學佛,實在講沒有別的,學放下,你放下得愈多愈自在、愈快樂。所以菩薩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菩薩他喜從何來?自性裡面就是一團歡喜,那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們叫法喜充滿。你看彌勒菩薩塑宋朝的布袋和尚像,時時刻刻都笑嘻嘻的,常生歡喜心,那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

  「我們今天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走佛菩薩的道路」,那才是真正幸福美滿人生的道路。「不但心裡沒有一個惡念,也沒有一個善念」,善惡都沒有了,染淨也沒有了,所有一切相對的都沒有了,我們講時間、講空間都是講相對的,統統沒有了,回歸到自性。「極樂世界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不是外面的」,我們自性裡面現的。在哪裡?「不就在現前嗎?就在一微塵當中,就在一毛孔之中,這妙不妙?一塵普周法界遍」,一塵就普遍法界了,同時都普遍。

  下面是說出這個道理。今天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段,下面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為何我們凡夫生不起大慈悲心❓
🔹教化眾生一定要懂得契機,要隨眾生的心,不能隨自己我是要怎麼講的,什麼原因❓
🔹為什麼恭敬心生不起來❓
🔹現在一般人教化眾生為什麼收不到效果❓
🔹深心的力量為何不能現前❓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十波羅蜜(二)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六集)  2021/10/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26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上一堂課學習的文殊十波羅蜜,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第六「般若波羅蜜」,我們今天這堂課繼續學習第七「方便波羅蜜」。

  「七、方便波羅蜜。」經云:「菩薩教化眾生而不厭倦,隨其心樂,而為現身說法。」這段經文講的菩薩教化眾生,這個菩薩是我們在經典上常看到的菩薩摩訶薩,是指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圓教初住位以上的菩薩,一直到等覺,這叫分證佛,天台宗六即佛裡面的分證佛。證得圓教初住位的菩薩,他就有能力到十方世界示現度眾生,就是我們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看到的,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觀音菩薩示現等覺菩薩的身分。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都能夠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這個菩薩是一真法界的菩薩,圓教初住位以上的菩薩。這些大菩薩他們般若波羅蜜得到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真實智慧得到了。這些大菩薩都得到真實的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羅蜜成就了,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大慈大悲的心自自然然就生起來。所以這個大慈大悲的心不是勉強生起來的,而是自自然然的流露,智慧開了,明白事實真相,知道自己跟眾生是一體。這在《楞嚴經》這些大乘經論,佛講得非常多。菩薩大徹大悟,我們凡夫迷惑顛倒,著了四相、四見,分自分他;菩薩沒有界限,四相、四見都破了,所以能夠跟眾生合為一體,眾生的苦難就是自己的苦難,眾生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所以大慈大悲的心是從般若智慧自自然然就是這樣的,不是勉強生起這個大慈悲心。

  大慈悲心生起來起的作用,作用就是教化眾生。這是大慈悲心具體的一個表現,就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一定要懂得契機,我們學習經教的法師大德大家都知道,講經說法要契理契機,契理就是不違背真理,不違背事實真相;契機就是適合眾生的程度。眾生還在迷惑顛倒,每一個眾生他的程度千差萬別,無量無邊,所以說法必定要契眾生的機,契他的根機。就是我們講經說法要看哪些對象,是什麼樣的對象,要說什麼樣的法,這樣對他才有幫助。這是契理契機。所以古大德也常講,契理不契機是閒言語,契機不契理是魔說。如果大眾聽得都很歡喜、很高興,但是違背經典的真理,那就變成魔說,給眾生誤導。如果契理不契機,講的沒有違背經典的真理,但是不契機,不契合眾生他的程度,他不能理解,這樣對眾生沒幫助,講了變成閒言語。閒言語就是沒有意義的話,你對他講好像對牛彈琴,他什麼都不懂,講了對他沒有幫助。沒有幫助的話,雖然是契理,但是不契機,變成閒言語。所以講經說法原則就是契理契機,這是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新加坡教講經也常常講,你要觀察聽眾的程度。

  在佛教裡面講經說法,跟一般世間學校上課、老師上課不一樣。在學校上課,每個班級、每個年級的年齡是一樣的,教的課是一樣的,對象是固定的,這個比較好教,比較好安排課程。佛門裡面講經說法,聽眾沒有固定的,有老修、有新學的、有初學的,他沒有固定。在社會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有,在家出家都有,這個挑戰性就很大。如果你沒有先去觀機,這個觀機也是古來講經法師必要的,古來講經法師都是有修有學,甚至有的有修有證。證果,他有神通,有神通當然他能觀機,能觀察過去世,現在程度到什麼程度,他講出來的就是適合他,對他有幫助。有修有學的法師,起碼他多少有些定功,定功也能發神通,他也能觀機。我們現在末法時期,法師都是凡夫僧,沒有定功,沒有神通。所以過去雪廬老人在台中蓮社教講經,講前要看看現場聽眾,哪些聽眾?男眾女眾,老的、中年的、年輕的,看他的樣子(穿著、表情)來大略的判斷,他是什麼身分地位,他是知識分子,還是一般鄉下老阿公、老阿婆這一類的,沒有讀什麼書的,對象不一樣。所以這個比例上也沒有辦法像佛講的,「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我們還沒有成佛,沒這個能力。佛不管遇到什麼眾生,他說出來的法,每一個眾生都得利益,都適合他的程度,這個我們凡夫辦不到,成了佛才做得到。我們目前也只能根據我們凡夫的境界來學習,觀察如果像聽眾當中知識分子比較多,他有帶筆、筆記,肯定他是屬於讀書人,或是在學校讀書的學生。如果這一類的對象比較佔多數,一半以上,那就多說理少說事。如果不是知識分子,教育程度比較沒那麼高的,比如說一般的農工,特別是老人家比較多,你要多說事少說理,照顧一些少數的知識分子。如果知識分子比較多,這些老人家比較少,多說理,也要說一點事相來照顧這些老人家。就是用這樣比例來分配我們講的方式,要講什麼內容,這是我們現在凡夫只能用這樣的一個方法。所以觀機很重要。特別現在我們有時候多看看社會上的一些新聞,知道現在社會大眾他關心哪些事情,哪些方面,政治的、經濟的、科技的、軍事的、醫療的。像現在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大家關心的疫苗,這屬於醫藥方面,醫療方面的。在這個時候、在這個地區,大家比較關注的一些事情,提出來會比較契機,大家想要知道的。社會上大家現在關心的問題,那佛怎麼說?教我們怎麼去面對這個問題,處理這些問題,這也是有需要的。特別一個講經說法的法師,現前社會上一些比較重大的,大眾關注的事情也要了解一下,這樣在講經的時候,對契機這部分也是有需要的。

  教化眾生一定要懂得契機,你要隨眾生的心,不能隨自己我是要怎麼講的,因為講的,主要是要幫助眾生。所以明心見性的菩薩,他不會隨自己要怎麼講,他肯定不會。其實明心見性的菩薩他沒有法可說,對自己來講,他沒有說我要說什麼法。說法,主要是為眾生說法,為眾生就要順眾生他們的需要。所以菩薩應該現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沒有一定的身相。這個身就是身分,你看《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最具體的給我們說明,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觀音菩薩就現居士身給他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他就現比丘、比丘尼身而為說法。就看眾生的需要,他現在需要什麼樣的一個身(身分),眾生的需求,眾生有這方面的需求,他就應眾生的需求現這個身。菩薩他自己本身沒有任何意思,完全沒有自己的意思,菩薩沒有分別執著,我一定要現個什麼身,菩薩沒有。不要說菩薩沒有,阿羅漢都沒有執著了,菩薩妄想分別執著統放下了,完全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應該現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

  身分很多,現在我們社會上各行各業,如果現在大家最關心經濟、做生意(商人),菩薩就現商人的身分來為他說法。就像我們看韓國連續劇「商道」,就是說你做一個經商的人他基本的道德,倫理道德,做好一個商人,做商人的模範、榜樣。「醫道」這部片子是對醫生講的,你做一個醫生,你發願做個醫生,醫生要有道德,不能沒有醫德,只是為了賺錢。做商人要有商道,要賺合理的,不能賺不合理的利益。所以為商人說法,菩薩就現經商的人,他依照倫理道德,包括因果教育,他這樣來經商,他生意做得很好,長久不衰。像我們中國北京同仁堂,他那個就是菩薩,你看三百多年,到今天還不衰。你看經過幾個朝代,經過多少災難,它這個店還在;不但還在,現在還是生意興隆。有一些藥店,不要說幾代,開沒幾年就關門了,什麼道理?同仁堂為什麼他能經營那麼久?三、四百年,他有道德,他純粹是為濟世救人,不是為賺錢,有醫生的道德,所以能夠綿延長久。你看他們祖先從明朝開始就做醫藥,開藥鋪,一直到現在,經過幾個朝代,三、四百年了,不容易,原因就是他有道德。所以菩薩他要度這些醫生,他就現有醫德的醫生來教化這些醫生;他要度商人,他就示現做生意的人來教化這些商人;他要度工人,他就示現工人;他要度農民,他就示現農民,士農工商都有。你要辦政治的,他就現宰官身、官屬身這一類的,把政治辦好。孔夫子講的《論語》,是現在全世界都聞名的,《論語》主要講政治學,當然包括其他的。孔子在世的時候他周遊列國,他學習成就了道德學問,想要為國家、為天下、為人民做事,想把政治辦好。所以他很仰慕周朝開國的皇帝,文武周公。孔子他常常夢見周公,他很嚮往那個時候的政治,辦得非常好。政治辦好,也是救人救世,但是周遊列國,這些國君都不用他。後來回到家鄉教學,六十八歲回到家鄉教學,教了五年,七十三歲就走了。所以孔子主要講的是政治學。老子是講清淨無為,他求長生,養生、長生,長生不老,這個就比較偏向醫這部分。

  我們中國老子、孔子,在《安士全書》也有講到,這都是菩薩來示現的。所以過去家師淨老在台中蓮社求學的時候,也曾經問過李老師(雪廬老人),曾經問過他這個問題。他說看孔子、老子他們留下來的這些經典,應該是菩薩來示現的,向李老師問這個問題。李老師的回答說,理論上講,肯定是,沒有錯。為什麼?我們在經典上看得很清楚,佛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但是理論上講得通,理論上沒有問題,但事相上沒有證據,沒有什麼證據顯示他是什麼菩薩來的,沒有。所以理論上講,當然肯定的,這在《楞嚴經》佛也講,特別是在末法時期,眾生多災多難的時候,佛菩薩就更慈悲,因為眾生更需要,更需要佛法。眾生不懂佛法,甚至排斥佛法,但佛菩薩還是大慈大悲,雖然你不接受,還是暗中幫助你。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講,末法時期他命令這些證果的菩薩、羅漢,應化在世間救度眾生,《楞嚴經》有明文我們可以看到。正面的,像示現世間聖人,乃至其他宗教的教主,也都是佛菩薩示現的。佛菩薩示現,他沒有一定的身相,《楞嚴經》講姦偷屠販都有。你看殺盜淫妄的,菩薩、羅漢都有應化在裡面,示現跟他同樣的,來度那些人。要度那些流氓,你要示現流氓,他狠,你比他更狠,那你才能度得了他,他才服你。小偷,示現小偷;殺生的屠夫,菩薩也示現殺生;淫欲的,我們在《華嚴經》看到伐蘇蜜多女,淫女,菩薩也示現,度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讓他們從這個當中慢慢覺悟過來。所以姦偷屠販,殺盜淫妄,示現反面的;示現聖賢的身分,示現正面的。所以《楞嚴經》佛跟我們講「順逆皆方便」,示現順,正面的;示現逆,反面的,都是方便,目的沒有別的,就是教眾生覺悟、回頭,所以沒有一定的身相。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包括其他的宗教,他喜歡基督教,菩薩就現耶穌的身分去教化他們;他喜歡聖母瑪利亞,他就現那個身分;他喜歡阿訇這個身分,伊斯蘭教的,他就示現那個身分給他們說法,來教化他們。所以有一年(二OO二年)我跟隨家師淨老和尚去參訪日本京都中村康隆老和尚,那次去非常難得。中村康隆老和尚那時候上百歲了,他活到一百多歲往生。他給家師淨老講,他說全世界各個宗教的教主統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我們老和尚聽了很有道理,有經典根據,一點不假。《普門品》就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任何一尊佛菩薩,他都能夠隨類化身,隨類現身,而為說法,觀音菩薩是舉出一個代表,不是只有觀音菩薩能夠三十二應身,其他的菩薩就不行,不是的,只要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有跟觀音菩薩、諸佛菩薩同等的能力。所以沒有一定的身相,也沒有定法可說,度眾生也沒有一定的法,說我要說什麼樣的法來教化眾生,沒有;套一句我們現代的話來講,菩薩他沒有預設立場,他沒有事先準備好,我要跟你講什麼法,沒有,那是我們凡夫才有,菩薩沒有。你有什麼問題請問佛菩薩,佛菩薩就隨問隨答,來給你講解說明,化解你的問題。所以佛菩薩沒有定法可說,就沒有一定的法可以說,沒有說一定要說什麼法,沒有,完全是看眾生當時的需要。

  《金剛經》講的是真話,佛沒有說法,他沒有起心動念,那說什麼!完全是應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自然去應,就是大慈大悲的來利益教化眾生。所以說法要看眾生,因為主要是為眾生說法。自己都覺悟了,就用不上了,好像這個藥是給有病的人吃的,自己病好了就不用再吃藥了。眾生有病,眾生有什麼毛病,有哪些地方他想錯了,他說錯了、做錯了,你把他的錯誤糾正過來,給他導正,這就叫法。法是因為眾生而有的,佛沒有說法。佛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佛無法可說。這是《金剛經》我們看到,很清楚。《金剛經》講,如果有人說佛有說法,那是謗佛,毀謗佛。佛沒有說法,為什麼?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哪有法?佛有什麼法跟你講?沒有。那佛說的是什麼?都是應眾生的機,眾生他需要。所以佛無法可說,佛所說的是因為你有毛病,你錯了、迷了,你違背自性、違背性德,佛教你回歸自性,這個就是佛法主要的目標。

  回歸自性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所謂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成佛了。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就是圓滿的回歸自性,讓你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無量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跟諸佛如來沒兩樣,是這個意思。所以佛教化眾生,要教眾生教到什麼程度?一直要教到他成佛,這個才圓滿。在《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就看得很清楚,你看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要度眾生度到什麼程度?是不是度到人天?把三惡道的眾生度到人天善道,這樣就好了?不是的,度到人天善道是一個階段性的,還要再提升。度眾生,證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證得菩薩果位,證得佛果,這是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的佛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阿羅漢、辟支佛都沒有明心見性,還要再幫助他們提升,證得圓教初住位,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是不是這樣就可以了?還要再幫助眾生,幫助到他成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樣度眾生才圓滿。所以度一切眾生度到什麼程度?度到他成佛,度到他圓滿回歸自性。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是唯一的目標。

  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每一個眾生本來就具足的,現在迷了。佛菩薩大慈大悲,教我們覺悟,我們覺悟過來了,你得到的是一切圓滿。一切圓滿是你自性本來就有的,不是佛給你的,佛什麼也沒有給你,佛就是教你回頭。佛菩薩教眾生回頭,佛門有一句話常講「回頭是岸」,不要繼續再迷下去了,要回頭了,回頭才能達到涅槃的彼岸。從生死的此岸,達到涅槃的彼岸,所以回頭是岸。佛菩薩示現,無非是教眾生回頭,回歸自性。回歸自性以後你才明白,原來全是自己本來就有的,這個道理要懂。所以《妙法蓮華經》也講到,佛用比喻,怕我們聽不懂,一個大長者的兒子,這個長者他家很有錢,他兒子不知道,在外面流浪,天天去給人家打工賺錢,生活過得很辛苦。後來有人告訴他,你是某某長者的兒子,你趕快回家,回家什麼都現成的,你就不用這麼辛苦了。這個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眾生在六道十法界,特別是六道,在六道輪迴裡面流浪生死,真是苦不堪言。所以佛出現在世,就是告訴我們要回歸自性,不可以一直迷失自性,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受這些冤枉苦。我們現在修淨土,佛勸我們信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是回歸自性,圓滿的回歸自性。

  所以真正明白了,我們真正感恩的心就生起來,佛是這樣的慈悲,我們迷失了自性,他幫助我們把自性找回來。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要學習,佛菩薩教化眾生這些行誼,我們要注意、要留意,佛菩薩怎麼過日子、怎麼教化眾生,要學習。要懂得隨眾生心,隨心應量,量是他的程度,他的程度不高,你講得太高,他聽不懂,不曉得你在講什麼,這個就不契機,契理不契機;他程度很高,比如說老修,他程度比較高,你講得太淺,他不想聽,聽了沒味道。對程度高的,你要講深入的;對程度淺的,你要講淺顯的,深入淺出,這個叫觀機;或者你講的東西他不喜歡聽,他就聽不進去,一定要逗機。逗機就是引導他,提起興趣,這叫逗機。所以還得要看他喜歡聽什麼,他對哪一方面有興趣。比如說現在全世界人都關心經濟,賺錢,全球中國、外國人都一樣,這大家最關心的。一天到晚看股票、買股票,就要講他比較關注的,他比較有興趣的,講賺錢;這個時候就要跟他講因果教育,財布施才能得財富,你沒有福報,你想盡辦法,你頭腦再好,你要賺也賺不到錢。所以講到賺錢,大家就有興趣,就很關心,這個很重要,他希望多賺一些錢,多賺一些錢要有福報,沒有福報你賺不到。這個就要講《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要斷惡修善,要多修布施,多做好事。喜歡談政治的,就跟他講政治。像我們老和尚現在講《群書治要》,這個是辦政治的,「貞觀之治」就是得力於這部書。喜歡藝術的,要跟他講藝術。所以佛菩薩以善巧方便,這樣才能真正的成就眾生。眾生的興趣千差萬別,所以都需要善巧方便,應他的機,這樣來引導他,才能幫助他,才能成就一切眾生,這叫方便波羅蜜。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下面,第八「願波羅蜜」。經云:「菩薩成就一切眾生,供養一切諸佛,盡未來劫,證得如來智慧。」一切眾生,實在講就是諸佛如來。我們凡夫迷了,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是佛,佛菩薩知道眾生本來是佛。因為現在迷了,不知道自己是佛,佛出現在世間,告訴眾生,人人都有佛性。《華嚴經》講的,佛成道第一句話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切眾生跟如來智慧德相完全一樣的,但是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他不能證得。佛就是出現在世間,告訴眾生這一樁大事。就是告訴眾生,每一個眾生本來都是佛,眾生如果不是佛,他怎麼能成得了佛?他本來是佛,所以成佛是理所當然,就不難,是自己的事情。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我們今天迷惑不覺,那本來沒有,自性裡面沒有;本覺本有。本覺本有當然可以還源,不覺本無當然可以離開,只要你肯放下,問題馬上解決。所以願很重要,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來幫助我們。這個十願,目的是成就一切眾生,這個成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證得圓滿的佛果。用什麼方法?用供養一切諸佛。一切眾生就是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就是一切眾生,這個意思聽懂了嗎?幫助眾生是把他當作佛來看待,才真正能做得到。如果不是把他看作佛,恭敬心生不起來,為什麼?恭敬心真實,唯有真實的恭敬心,你才能感動眾生,跟眾生一接觸,眾生就回頭了。為什麼佛度眾生效果那麼殊勝、那麼快?法身菩薩度眾生,再頑劣的眾生,聽他一教,都回頭,都覺悟,什麼原因?真誠。什麼叫真誠?你能把眾生看到他是佛,心就誠了。現在一般人教化眾生為什麼收不到效果?把眾生都是看作凡夫,他是凡夫、他的根性很差,這種念頭,你怎麼能把他教好?佛能夠把眾生教好,沒有別的,就是佛心中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現在他迷了。就好像那個人他本來就是一個好人,但是他喝酒,酒醉發酒瘋,幹了很多壞事,他自己也不知道。本來他不是壞人,因為喝了酒迷迷糊糊的,造了很多罪業自己不知道,他酒醒過來,他清醒了,他是一個好人。所以看到喝醉酒的人瘋瘋顛顛的、胡言亂語,甚至跟人家打架,砸人家的東西,趕快幫助他恢復清醒就好了,他清醒過來就不會再幹那個事情。這個是比喻佛教化眾生,就好像眾生喝醉酒,迷惑顛倒了,佛用善巧方便來幫助眾生清醒過來。佛菩薩用的方法,祕訣就是自己謙虛,尊重別人,所以人容易受感化,是這個道理。

  我們再看「九、力波羅蜜」。經云:「菩薩具深心力,無有雜染,乃至具加持力,令信解領受。」沒有雜染,你的深心力就成就。力是力量,有這個力量。我們在經上常看到五根、五力,有根,產生力量。你有能力提升自己的靈性,你有能力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種德能是我們真正期望能獲得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我們學習,只要不夾雜,日常生活當中不要受到污染,不要被這些不好的習氣污染,我們就從這裡學習。好善好德的心叫深心,我們每一個人都好善好德,為什麼深心力,深心的力量不能夠現前?因為有雜有染,雜念太多,染是貪瞋痴慢疑惡見、自私自利。去掉這些雜染,深心就有力,深心有力,慈悲心就能夠現前,懺悔的心、慚愧的心都能生出來。

  我們再看「十、智波羅蜜」。經云:「菩薩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普覺悟法界門。」如來力是如來果地上十種大力,如來在果地上有十種很大的能力。如來果地上十種大力,菩薩也有,但是跟如來是不能比,如來是圓滿的。佛給我們講一切法虛妄,為什麼在此地要講一切法真實?實在講真妄不二。先告訴你虛妄,就是勸我們不要去執著,你把分別執著放下,然後再告訴我們真妄是一不是二。真跟妄,妄即是真,真即是妄,不二的。你再起真妄的念頭就錯了,有一個真,有一個妄,那不對。到什麼時候才是真妄不可得,邪正不可得,染淨不可得,善惡不可得,生死涅槃不可得,你到了這個境界,你就真的知道一切法真實,都是從真如自性現出來的。這個境界高,沒有一法不是真的,沒有一法離開自性,善的是自性,惡的也是自性,真妄、邪正、染淨都不可得。《心經》講「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到這個時候就知道,一切法的確是真實。這個境界高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智慧靈活,應用得多巧妙,應用得多圓滿,這叫菩薩的十度,十波羅蜜。

  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論文,「三、示三遍」,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