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 第31-35集|悟道法師主講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悟道法師

🔹佛經上講名詞很多,佛為什麼講那麼多的名詞❓
🔹法界是什麼意思?《華嚴》講到哪四種法界❓
🔹四大(地水火風)、五蘊(色受想行識)是指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五集)  2021/11/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35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七頁第三行,我們從第二句:「何以故」,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對地方:

  【何以故。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唯普眼之境界也。】

  我們從這段看起。『何以故』就是講什麼緣故,這是承接上面的經文下來的,說明以上講的這些道理是什麼緣故,也就是根據什麼理論,現在的話講,它的理論基礎建立在哪裡。這就講到《華嚴經》講的四種無礙法界,這是《華嚴經》對法界的看法,對於這個世界萬事萬法。萬法,法代表一切的人事物,有形無形、精神物質都包括在裡面了。《華嚴》講這個世界實際情況是什麼?就是四種無礙,它本來就沒有障礙。但是我們凡夫迷了,所以這個法界,界就是一個界限,原來沒有障礙,現在變成有障礙、有界限、有範圍了。實際情況是沒有界限的,也沒有障礙的。障礙是從迷產生的幻相,從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幻相。真實,真實的沒有障礙。我們現在凡夫生活在這個法界裡面,都有受到很多障礙限制,這是迷了;覺悟了,這些障礙完全沒有了。

  法界就是一切眾生身心本體,就是我們的本體。這個地方講「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有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我們現代的話講動物、植物、礦物,都叫眾生。《華嚴經》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是動物,有知覺;無情,器世間,我們看到的植物、礦物、山河大地。為什麼同圓種智?因為同一個根源出來的,從一個念頭出現的,精神、物質都是從念頭產生的。所以在這個法界裡面,就是最小的一微塵它都涵蓋全體,這個前面我們都跟大家一起學習過了,都涵蓋全體。你看那個微塵小到我們肉眼都看不到,微塵裡面有世界,世界裡面有微塵,微塵裡面又有世界。一粒微塵它含攝所有的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都在裡面,重重無盡的。所以法界,就是一切眾生身心本體,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理,本體就是法界。《華嚴經》講的,這個法界實際上它是一真法界,一就是一體,一體就叫一真。我們現在迷了,變成十法界了。實在講,十法界它還是從一真法界出來的,它也沒有離開一真法界,只是迷了,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覺悟了,那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你看,不二。所以這個法界,在佛經上講名詞很多,但講的主要是指這樁事情。佛為什麼講那麼多的名詞?就是要避免我們去執著這個名相,所以用了很多不同的名相來講,講的是同一樁事情,都是一個意思。佛講了很多種名相,像我們常講的自性、真如,或者本性,或者法性、法界、如來藏、妙明真心。佛在講不同的經典的時候,名詞有不一樣,但是都是指同樣一樁事情,同一個意思。所以幾十種名相,講的是一樁事情,這個是叫大家不要去執著名詞術語,是為了教學方便而假立的。名也不是真的,但是為了教學方便,沒有透過名這樣的一個工具,大家不能夠契入真實。我們要聽得懂佛的弦外之音,透過這個假名去悟那個真實,悟入諸法實相。所以法界也叫諸法實相,不要執著那個名詞。好像我們路上的指路牌,大家現在,全世界大概都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都有指路牌,指路牌有名稱、地名,告訴我們,你要到某個地方它的方向、還有多遠。但是那個指路牌不是目的地,這要搞清楚,它是指你一個方向,你循著它指示的方向走,就達到你要去的目的地了。不是看到那個指路牌,那就是目的地,不是的,那就完全誤會、錯解了。所以這些名詞術語,我們要懂得都是教學方便來假設,不要去執著,只要講的意思一樣就可以了。所以在《大乘起信論》也講,離名字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你才能悟入真實。

  《華嚴》講到四種法界,這四種法界有事、有理。「法」這個字,它有軌則的意思。「法,軌則。界有性、分二義。若約事說,界即是分義,謂隨事分別;若約理說,界即是性義,謂諸法性不能變易。以此性分互相交絡,則成理事無礙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則成事事無礙法界。」這段講法,軌則;界有性、分二義。界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講性,性就是我們自性,真如本體,這是從體上講,從它的本體來講,就是性的意思。一個是講分,分是分別,有範圍、有界限,這個是從事上講,從事相上來講的。事相上千差萬別,很多,前面我們學習過了,森羅萬象,千差萬別,這個都有分別,樹木是樹木,草是草,花是花,很多,彼此都有一個界限。從事上講,譬如我們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香、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緣,從事相上來講,各有各的界限,各有各的功能。這是舉出個例子,其他我們就是以此類推,萬事萬物,有情無情,千差萬別。這個當中有分,分義就是它有分別,分別各種不同的界限,這個從事相上來講,就各個有界限。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三種世間都屬於事法,它有界限。這個是我們在經上常看到的,有情世間就是有情識的,我們一般講動物,知覺靈敏度高,這有情的世間。器世間就是無情的世間,植物、礦物、花草樹木,這都屬於器世間。我們現在看到眼前一切,這些物品種種的,房子、馬路、汽車,這些統統是器世間。智正覺世間,智正覺就是覺悟了,覺跟迷當然不一樣了。這三種世間都屬於事法,事就是說它有界限,屬於事相上的,事相上不一樣。事相上不一樣,分別差別很多,千差萬別,森羅萬象,看起來都有一些界限,這是講事。

  我們下面講「事法界」,這個就是事相。「事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界限、差別),故名事法界。」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眾生」,這兩個字在佛經上我們常常看到,眾生這兩個字的意思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眾緣,眾就是很多,很多個條件,和合就是集合起來,構成一個生命的現象,就叫眾生。我們人,代表一切動物,人是眾緣和合而生起,我們人這個身體叫五蘊身,各種因緣聚合在一起,然後生起這樣一個現象,生起一個人的身體出來。五蘊身,就是色受想行識和合成這個現象。我們一般人可以理解的,第一個就是我們人這個身體怎麼來的?由父母,父精母血結合而生的這樣的一個身體。這個當中就有色受想行識,這個在十二因緣分析得很詳細。《心經》講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物質的部分。我們這個肉體也是一個物質,我們現在這個身體,物質。以此類推,其他一切動物,牠的身體都是一個物質。物質屬於色,用「色」這個字代表一切的物質。受想行識,那是屬於精神方面的。所以我們一個身體也是精神、物質兩方面,五蘊結合而生起的一個現象。其他動物也是一樣。你再推,植物也是一樣,它也要很多眾緣和合,你看種一棵樹、花草,它也要有很多條件,不然它也生不起來。你看要有土壤,要有水分,要有陽光,等等這些都是眾緣,它才能生長。礦物也是一樣的,也是很多因緣合起來的。所以我們在用高倍的望遠鏡看整個宇宙太空當中,有新的星球成立,有舊的星球爆炸、毀滅,成住壞空(植物生住異滅),各種因緣集合起來,它就形成一個星球,形成之後它就可以住,住人,住一切眾生了,成住;住一段時間,慢慢它就壞;空,到最後就是星球毀滅了,就空了,回到空。我們人的身體跟動物的身體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時節因緣和合,它就生起;時節因緣到了一段時間,它就散掉,沒有了。

  色是講物質,四大,地水火風,就是各種物質都離不開四大的一個結合,所以它不是一個單一的條件,有很多種條件。你看地水火風,物質它的特性就是這四大構成的,這是講物質它有四種特性。地代表它是物質,它有形狀、有體積的,就是小到一粒微塵,它還是有形狀、有體積,你能看得見,你也能摸得著,它有形相,這個物質。這個我們也可以理解,現在你能接觸到的,我們的身體以外這一切,那都屬於物質。就是說,地它是比較屬於堅固性的,它有體積,它有個形狀,這個屬於地大,你能看得見、摸得著、接觸得到。水,這些物質當中有水,水用現在的話來講,它有濕度,帶陰電。所以每一個物質,小到一粒微塵,它也有它的濕度,帶陰電;火,它有溫度,帶陽電,現代的名詞叫陰電、陽電。在佛經講水、火,水就是它有濕度,火它有溫度。像我們人的身體,你看這整個身體是地,屬於地大。我們的骨骼、皮肉、四肢、五臟六腑,整個身體它是物質,所以它屬於地大。我們人身體有水分,大家都知道,人身體百分之七十是水,所以它有濕度,血液、痰、鼻涕、眼淚、大小便溺,這都屬於水。人有溫度,有體溫,一個人如果沒有溫度就死了,死人就沒有體溫。但是它基本的物質還是有火大,只是不明顯。所以人有溫度,身體有溫度;有水大,濕度。有風,風它是動的,動轉的,剎那生滅,它不是靜態的,風就是運動。像我們人身體有呼吸,呼吸是風,一呼一吸,這個氣息就屬於風大。我們走路,四肢擺動也有風,平常我們講走路都有風,風它是運轉、運動的。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切動作,這個都屬於風大。這是從人。從我們一個人,你再看一切動物,都有四大。一切植物、礦物都有,都有四大。這是講物質現象,地水火風四大來組合構成的,生起一個現象。

  精神現象就是受想行識,受就是他有感受,也就是說他有分別、有執著,起心動念,他有思想,這是屬於心理現象。想,思想,人都有思想。這個行,就是它是不停的,不停的意思。我們的精神的現象,它從來沒有間斷,沒有停止的。好像我們晚上睡覺,四肢也都不動,睡著了,這個身體沒有動作了,暫停了。但是精神它從來沒停,我們還會作夢,可見得晚上睡覺,我們的精神活動,心理的現象從來也沒有間斷,這是屬於行。識,現在我們一般學過佛的人都知道八識,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這個詳細在《唯識論》,唯識經論分析得很詳細。把它綜合起來講,色受想行識,五蘊,又稱為五陰,就是一個色法,一個心法。各個有不相同,它有差別,像物質是物質,精神是精神,每個人每個人它有分齊,分齊就是你是你,我是我,不一樣,這個就有分別。這個是事法界,事相上的法界,它有分齊,有分別,有差別,從事相上看有差別。以上,我們學習事法界,什麼叫事法界,有個概念。

  下面,第二「理法界」,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同一體性,故名理法界。這個理就是理論,在經典上又講理體,是從這個本體的理論來講,這個叫理法界,用現在話來講叫理論基礎,你的理論基礎。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同一體性,故名理法界。這個理就是講理體,它的道理,講它的本體,從它本體來講。我們眾生,色是色,心是心,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這些五蘊組合的身心世界,這些等等一切萬事萬法都有差別,這叫分齊。前面講分齊,就是差別很多,有分別。但是這麼多的差別,它的本體是同一個,同一個體性出來的。好像我們身體,很多方面,眼睛是眼睛,耳朵是耳朵,鼻子是鼻子,舌頭是舌頭,身體四肢是四肢,但是眼睛有沒有離開我們的身體?沒有,耳朵有沒有離開我們的身體?沒有,鼻子有沒有離開我們身體?沒有,同一個身體,一個身體是一體,我們透過這個例子來做一個形容比喻。從這個事相上來講,體它是一個,但是這個身體當中有很多差別,頭是頭,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耳朵是耳朵,胸部、四肢、手腳、五臟六腑,那個差別就很多了,但是同一個身體,沒有離開這個身體。所以從這個,我們去體會到佛在《華嚴經》講的,同一體性,整個宇宙千差萬別,太多太多了,講不完的,但是體是一個。

  你了解這個千差萬別的現象,它是同一個理體,它是同一個理法界,所以這個才叫做理法界。理是從本體講,事是從相上講,所以相是事法界,性是理法界,性相它不二。我們常常到寺院去看,寺院有一些圓拱門,在我們中國傳統寺院,圓拱門它會寫個「不二門」。什麼叫不二門?就是此地講的,理跟事它是不二,性相不二。相是從性體所生的,性體生出來的現相千差萬別,千差萬別的現相它是同一個本體。所以到什麼時候才能由這個事融通到理法界?我們現在凡夫,這是迷在這個事法界裡面,我們彼此有分別、有執著。到什麼時候能夠融通到理法界?你證阿羅漢果以上,就是十法界當中四聖法界,他就做到理跟事能夠融通,事跟理能融通了,事能夠融通到理法界去了。阿羅漢以上,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菩薩,一般稱為權教菩薩,佛稱為相似即佛。小乘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又稱為聲聞、緣覺,二乘聖人。這個四聖法界,他們就能夠把事融通到理,從事法界融通到理法界了,這個四聖法界的聖者就能做到,我們凡夫還做不到。

  三、「理事無礙法界」,就更上一層了。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無礙法界。「理」就是講性,我們的性體,本性,真如本體。真如本體這個性,如果沒有這些事相,這個性也顯不出來。事一定是依理而成就,沒有理,哪來的事!理是本體,沒有本體,哪裡會有這些現相!所以理事是分不開家,不能分開的,你也不能去分割的,理融事,事融理,理在事中,事在理中。你說理在哪裡?這講本體。性在哪裡?就在相裡面。所以理在事中,事在理中。禪宗裡面明心見性的人要求老師給他印證,他說他大徹大悟了,請求老師給他印證他悟得對不對,他悟的境界對不對。老師就給他考驗,出題目。你說你見性了,性是長得什麼樣子,你指給我看看?那個明心見性的人隨拈一法,甚至豎一個指頭,豎一個食指、大拇指,或者隨便拿一樣東西,比如說這張紙,他就拿起來了,這叫任何一法,任何一樣。性在哪裡?就在這裡。或者用手指頭,性在哪裡?就在這裡。隨拈一法,隨便拿一樣,老師點點頭,就給他認可了,的確明心見性了。為什麼?任何一法,那是真正開悟的才行。像我們現在凡夫還沒有開悟,我們也學著人家這樣,那還不算,我們現在只是一個概念,這個要知道。不是學人家那個口頭禪,我們就開悟了,不是這樣的,要真參實悟,才算是真正明心見性,真見到,從這個事當中真見到性了。我們現在凡夫還是迷在這個相當中,所以見不到性。為什麼見不到性?因為我們在這裡當中產生分別執著,被這虛妄的分別執著障礙了。性,性在哪裡?明明就在眼前,就是見不到,迷了,所謂迷惑顛倒,我們迷了。

  所以要放下分別執著。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怎麼放下?我也很想放下,這個叫修行,禪宗用參禪的方法,教下修止觀,像《華嚴經》修五止六觀,天台修三止三觀。實在講禪宗也是修觀,最早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禪,最早是觀心。後來的人根器比較差,祖師才用參話頭,還有其他很多種方法。我們念佛也離不開觀,你看《十六觀經》,我們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佛法的修學離不開一個止觀,它的原理,任何法門都一樣。觀就是觀念,轉變我們的觀念。我們現在為什麼迷在這個事上?不知道這個是虛妄的,把它看作是真的,所以在這個當中起分別執著,放不下。

  《金剛經》佛教我們很多種觀法,其中有一首偈頌很有名,大家都能琅琅上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應作如是觀,什麼叫有為法?就這些事相千差萬別,眾生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就叫有為法,不管精神的、物質的,它有生滅的,就叫有為法。有為法就不是真的,因為它會變,變來變去。所以《金剛經》佛給我們開示這首偈,一切有為法,一切精神、物質,不相應行法,統統是有為法,有生有滅,都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如同作夢一樣,晚上作夢,醒過來,第二天夢境痕跡也找不到了。幻,是幻化的,一個幻相。泡,像水泡一樣。你看大海起了個水泡,不久那個水泡破掉就沒有了,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如影,好像影子一樣。人在燈光下、陽光下有個身影,那個影,那不是真的,那只是個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電視只是個影像,那不是真的,但是看起來好像真的一樣,實際上它只是個影像。「如露亦如電」,露,好像晚上的露水,到了白天太陽出來了,陽光一照,那個露水很快就沒有,也是形容它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如電,那個電,像我們下雨打雷的閃電,那個閃電一閃,馬上就消失了,也不存在了,形容這些有為法存在的時間更短暫。如果依照彌勒菩薩回答釋迦牟尼佛的,問我們一彈指有幾個念?彌勒菩薩講,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這樣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就過去了。那種速度之快,每個念頭它都有形狀,都有精神,念念成形,我們看到整個身心世界,物質就是從那個一念這樣快速累積起來產生的一個幻相。所以我們透過《金剛經》這首偈,就會看到我們現在整個世界都是一個虛妄相,它不是真實的。你真正深觀,深入的去觀察、去觀照,真正觀到我們內心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了,這時候就看到性。性在哪裡?就在現在眼前看的這一切,就見到性了。

  所以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才見性,看到性就在事當中,就在眼前。所以沒有開悟的時候,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找不到。這個踏破鐵鞋也是一個形容比喻,古代禪師去參禪很辛苦,古代交通不便,要參訪一個善知識,善知識住得很遠,出家人也沒錢,都是走路。古時候是穿草鞋,這個草鞋穿破很多雙,這個形容去參訪、參學,走了很多很多路。就算是穿一雙鐵鞋,也走到鐵鞋都破了。這是形容沒有開悟的時候到處去尋訪善知識,去參訪、去學習,花很多時間、很多精神,吃很多苦頭,去找,找明心見性找不到,到底性是什麼樣子。但是一旦開悟了之後,原來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沒有一法不是。所以真正開悟之後,就說「得來全不費功夫」。踏破鐵鞋無覓處,找不到;真正開悟的時候,那就在眼前了,得來全不費功夫,就是在眼前。但是迷的時候你就是看不到,你就不知道。開悟了以後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沒有一法不是,任何一法都是性。為什麼?性在相中,所有一切相都是的,哪個相不是?不過你沒有融會貫通,你得不到受用,你真正悟入那才行!

  這個事情也不能模仿,去模仿開悟的人,模仿他講話、模仿他的動作,其實也是不行的。禪宗有一個小故事,禪門裡面有趣的故事也滿多的。有個小和尚學會了,人家如果一說話,這個時候他就馬上把這個手指頭伸出來。他看到人家開悟了,伸一個手指頭,性在哪裡?就在這裡。他看了,他也學會了,那誰不會!就學他那個樣子。有一天這個老和尚在旁邊,他就把手指頭伸出來,這個老和尚拿著刀就把他的指頭砍掉,這個時候他真開悟了,他才真正明白了。之前沒有給他砍掉那個手指頭,他還沒開悟,迷,只是學人家那個樣子,模仿人家那個樣子,不是真的。等到真正的把他手指頭砍掉,這下他豁然大悟,他才真正明白,伸那個指頭出去什麼意思。這個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理事無礙。證一分法身,一塵就是一粒微塵那麼小,它是一個事相。從一樁事上你看到理事不二、人法不二、彼此不二、依正不二、染淨不二、因果不二、同異不二,你看到這麼多東西。這只不過舉出幾個例子而已,看到遍法界虛空界是一法,沒有二法。森羅萬象,萬物萬事是一體,理融在事裡面,事融在理裡面,萬事萬法無有一法不是自性,所以隨便拈一法都是,你真得受用。什麼受用?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這就是受用。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是假的,那個禪叫口頭禪,讀了幾本禪宗的語錄,學了一點口頭禪,你的分別執著都沒放下。真放下了,那就是法身菩薩。

  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事法(森羅萬象),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一塵裡面有無量無邊的法界,換句話說,這一塵裡面有宇宙,宇宙裡面又有微塵,微塵裡面又有宇宙,重重無盡。這個不是幻想,普賢菩薩真的證得這個境界,他入這個境界。學佛就是要把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我們現在是在事法界,再提升到理法界,提升到理事無礙法界,再提升到事事無礙法界,這就成功了,那個多自在!也就是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

  『法如是故』,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本來它就是無礙,本來就是相即相容,相上雖然千差萬別,性上是一體。所以大小可以互容,互相包容。微塵裡面有世界,小能夠容大,大並沒有變小,小也沒有放大,這是性德。世界裡面有微塵,不知道有多少微塵,每一個微塵裡面又有世界,那個世界又不知道有多少微塵,微塵裡面又有世界。「法如是」,就是一切真相確實是如此,這裡面的道理很深,境界非常奧祕。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段經文我們還沒有講完,我們先學習到這裡,「四無礙法界」。下面,『十身互作自在用故』,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相為什麼說它是虛妄的❓
🔹為什麼我們覺察不到植物、動物它們的感覺❓
🔹即同即異、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即同即異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四集)  2021/10/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34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七頁,我們從第二行第三句看起:

  【即同即異。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

  我們上一堂課,這一段講到這裡。『即同即異』,「同」是講性,「異」是講相;同就是相同的,性相同,在事相上它是異,異就是不一樣。我們看到整個宇宙森羅萬象,千差萬別,這個就是異。在千差萬別的事相當中,都是從自性本體所生出來的,所以性體是相同的,同一個性,沒有差別,這個是同;現出來的相異,不同。所以從這個地方,『即同即異』,「同」就是說是一體,「異」是不一樣;不一樣,它的體還是一不是二,所以「即同即異」,同當中有異,異當中有同,即同即異。所以是性相不二,性是相之性,相是性之相,確實是一不是二。我們從事相上去分別執著,為什麼?迷了,迷在相上面,不知道其實千差萬別的現相是同一個性體所生出來的,體是相同。就像我們人的身體,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有耳朵,有四肢、有頭看起來是不一樣,但是它是一個整體。所以就我們人一個身體來講,你看這個相在我們這個身體上就有一些相不一樣,但是這麼多的相它是一個身體,這就是即同即異。眼睛沒有離開這個身體,耳朵也沒有離開這個身體,嘴巴也沒有離開這個身體,頭、四肢都是一個身體,這個是同。但是作用上,眼睛有眼睛的作用,耳朵有耳朵的作用,手腳有手腳的作用,頭腦有頭腦的作用,這個不一樣,這是異。異當中有同,同當中有異。這個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從整個宇宙現相,舉出我們人的身體來做一個例子,以此類推,我們對佛大乘經典講的性相不二就有一個粗淺的概念。

  我們又會問,這個相到底是怎麼出現的?是一念妄動,我們在自性裡面起一念的妄動,妄動就是經典上講的無明,無明就是不覺,它就動了,動了這個妄念。妄念一動,「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這樣發展出來,現出整個宇宙的森羅萬象、山河大地,就現出這些。從一念自性當中起了一個妄念,現出來,發展出來。性是真的,性是不生不滅;相是妄相,它有生滅,它不是真的。但是不是真的,也是從真的現出來,在真性裡面起一個妄念,現出這些幻相出來。家師淨老講到這個,常常引用我們現在大家在看的電視螢幕,現在電視、電腦、手機都有個螢幕。把這個屏幕比喻作我們的自性本體,我們看屏幕有東西嗎?沒有,空空的。但是你頻道一按,開關一打開,什麼節目都有,中國的、外國的,各式各樣的節目,千差萬別,層出不窮。我們看看那麼多的節目、那麼多的內容、那麼多的畫面,它從哪裡現出來的?就從那個屏幕裡現出來。屏幕有沒有動?沒有,沒動。你把這個頻道關掉,回歸到一片空白,它沒動。正當你開關一打開,按了這個頻道,節目出現了,屏幕有沒有動?我們看到裡面在唱歌、跳舞、戰爭,現在還有動畫,動來動去,屏幕有沒有動?它絲毫也沒動,它如如不動。現相的時候如如不動,沒有現相還是如如不動,我們從這個比喻可以去體會性跟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的自性,我們現在迷了,不知道。

  相為什麼說它是虛妄的?因為它有生有滅。我們看電視的節目,它有生滅。你看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它就是生滅、生滅、生滅,一直不斷的生滅,但是那個屏幕不生不滅。從這個比喻,我們去體會佛在大乘經講的性相不二。電視機的屏幕是一個,但是裡面內容就太多,那個就是異,異就是不一樣,每個頻道的節目不一樣;同樣一個頻道,時段不一樣,節目也不一樣。都有生滅,這個節目演完了沒有了,換下個節目又起來,生了;這個演完又滅了,下面一個又生了。所以佛經上講虛妄的定義就是在這裡,凡是會有生滅,在變化的,那個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它是從真的現出來,你要從這個生滅的相去看到那個不生不滅的屏幕,那個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六根的根性就是不生不滅,你見到了,見到自性,才真正認識自己,真正認識自己生活的大環境,在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

  下面這句講『即一即多』,「一」是講性,「多」是講相,相很多,即同即異。上面那句,「即同即異」,同在異當中,異在同當中。這句講「一」,一是講性,性是一個,就像我們剛才講的屏幕是一個。多是講相,屏幕現出來那些節目內容太多了。實際上,再多的相有沒有離開屏幕?沒有,都在那個屏幕上面。所以性就是相、相就是性,那個節目就是屏幕、屏幕就是節目,這個就是性相不二,「即一即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也是不二。一可現出很多很多,很多很多都歸到一,從那個一現出來的,所以即一即多,即多即一。所以一也是講性,多也是講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更深的意思,是任何一個現相必定包含一切現相裡面的體性信息,更深一層的意思了,那就是《華嚴經》講的,一般大乘經還沒有講到這麼深入,《華嚴》是講到徹底、講到究竟。任何一個現相,必定包含一切現相裡面的體性。因為你說這個相,我們還是以電視屏幕來講,電視屏幕現出來的森羅萬象,有很小很小的體積物質,大家想一想,它那一個是不是涵蓋所有的?性跟相都包含在裡面?為什麼?那個再小,它還是從那個體出現的,體是一,一就涵蓋一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從這樣的一個概念去體會、去理解。

  所以從依報裡面的微塵,微塵就是我們外面這些物質,物質最小的體積就是微塵,我們肉眼見不到,那可能要用幾千倍的放大鏡看得到。正報裡面的毛端,我們的身體,你看一根毛,汗毛那個頂尖,這一根毛我們還看得到,那個毛的尖端我們就看不到,那個也是要放大鏡來看。這麼小,可是它有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的信息,都在這裡面,我們身體上一根汗毛,那個毛端它涵蓋整個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信息,它裡面統統都有,這個我們凡夫真的無法想像,真不可思議。一就是多,多就是一,正報一毛端,依報一微塵,最小的,那個一,一個。一粒微塵,一根汗毛的頂端,每粒微塵都是這樣,每個毛孔也是如此,它都涵蓋整個信息。為什麼?自性沒有大小,自性性體它沒有對待,它沒有相對。大跟小是相對,長跟短也是相對,自性沒有,自性是圓滿的。所以這個自性現出來所有的現相,都從自性現的,離開自性就沒有這些了。從自性現出來的,當然再小的體積都是一個整體,都是一個自性,它都涵蓋一切。因為性沒有大小,好像我們看到電視屏幕,它就是這麼大,它是整個,裡面看到的現相有大有小,小到我們看不到的,再小它也是從那個出現的,所以那個最小的它也涵蓋所有的。我們從這個粗淺的概念去理解、去體會,自性沒有大小。自性既然沒有大小,所現出來的現相也沒大小,因為它是圓滿的。我們現在有大、有小,那是我們的虛妄分別,我們離開虛妄的分別執著就見到事實真相了,在虛妄當中就見到諸法實相,宇宙萬法的事實真相就是這樣。我們迷了,在這個裡面去計較,分別執著,分自分他,才產生這麼多問題。分別之後,更嚴重就是執著,製造六道生死輪迴,生死輪迴就是這麼來的,六道、十法界從分別執著來的。

  所以《華嚴經》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佛示現成道,大徹大悟的第一句話。看到大地眾生,「奇哉!奇哉!」太奇妙了!太奇妙了!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地眾生,蚊蟲螞蟻,動物、植物、礦物,有情、無情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跟如來智慧德相沒有兩樣。為什麼現在我們失去了如來智慧德相?下面一句話佛講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有了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無明,無明發展出來就分別,分別再發展出來就執著了。因為有這個東西障礙著,所以我們不能證得,自己本性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被障礙住。所以一切眾生都有同如來一樣的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相好,這是本性,它本來就具足的,是自性「本自具足」。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其中一句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具足就是說,如來智慧德相每個眾生都有,自性裡面統統具足,這個不是外面來的,你自己本來就具足。我們要聽清楚,本自具足,本來自性都具足一切如來的智慧德相,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沒有一個人沒有,都有。

  自性所變的相分變得再小,相分就是我們講物質現象,變得再小,一粒微塵、一個毛孔,它也具足圓滿的智慧德相,統統具足,因為從自性變現出來的,都沒有離開自性,所以任何一樣東西統統具足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真不好懂,近代科學家發現一個宇宙的奧祕叫「全息」,全部的全,信息的息。我們用雷射激光照一張相片,過去大家都有照過相的經驗,照相機照了,底片拿去沖洗,一張照片就出來了。這張照片我們把它撕開,撕成兩張,一般相片撕成兩張就分開了,就不完整了,但是這個全息相片,你把它撕開成為兩張,你拿去沖一張,你用激光再給它一照,它還是完整的相,它沒有分開的。再給它撕成一百張,拿其中的一張出來,你再用激光這樣去看,它這個相還是完整的,這個叫全息相片,全息就是全部的信息都在裡面。如果你再給它分一千張,一照還是全體的。我們以此類推,推到最小就是一微塵,它還是完整的。

  從現代科學家發現的這個現象,我們從這個就能體會到佛經所講的,宇宙之間森羅萬象,隨拈一相,你隨便拿一個,比如說我們拿一張紙;禪宗講的隨拈一法,一法就是任何一樣東西,你隨便拿一個,裡面它都有全部的信息,全息的信息統統在裡面。我們講微塵、一毛端,那個很小;這個大一點的,我們一張紙就比較粗淺,這一張紙也涵蓋所有的整個宇宙的信息在裡面。這一張紙,你給它撕撕撕,撕到我們都看不到了,就變成微塵了,每一粒微塵它還是涵蓋整個宇宙的全息在裡面。所以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統統在裡頭,一個也沒少,一個也沒漏掉,即一即多。

  下面這句,『即廣即狹』,「廣」是廣大,「狹」是狹小。廣大,大而無外叫廣。大,有多大?沒有邊際;小,多小?小到無內,叫狹,狹小。小還有小,無內,你也沒有辦法再小。所以一粒微塵、一毛端,最小的,那是不是最小?不是,因為它這個小裡面涵蓋整個虛空法界,涵蓋整個宇宙,那個宇宙裡面還有微塵、還有毛端,裡面又有,小一直追進去,無內,你也找不到一個邊際。所以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所以宇宙無限大,它能融入毛端,毛端沒放大,宇宙也沒縮小,這個我們一般常識無法理解。大能容小,這個我們沒有疑問;小能容大,而且那個大沒縮小,小沒放大,它怎麼能容納?我們想不通。想不通就不要想;不要想,通了。為什麼是這樣?因為道理就是自性沒有大小,實在講大小還是從我們分別執著產生一個虛妄的錯解,實際上我們現在看到這些虛妄相是錯解了。自性沒有大小,大小是從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而來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大小。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才能見到諸法實相,一切萬法的事實真相你才看到。實相沒有大小,也沒有先後,都同時的;沒有先後就沒有時間,沒有大小就沒有空間。在我們的感官裡面有時間、有空間,有來有去,有遠近的距離,有先有後,這些統統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一個幻相,虛妄相,不是真的。所以佛經裡面講「芥子納須彌」,這是《維摩詰經》講的。一粒芥菜子很小,我們還看得到,這是講我們看得到的,實際上是微塵。《維摩詰經》也是跟《華嚴經》一樣,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須彌山太大了,一粒芥菜子沒放大,整座須彌山也沒有縮小,它能夠裝得進去。芥菜子跟芝麻粒差不多大,很小,能夠把整座須彌山放在那麼小的芥菜子裡面,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為什麼它能裝得進去?因為自性沒有大小;有大小,大可以裝小的,小不能裝大的,這個就不是我們凡夫完全能夠理解的。只要我們自己開悟了,明心見性,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明白了。

  下面這句講,『即情即非情』,這個情就是有情識,我們現在講動物,有知覺、有感覺的。這是指動物,除了我們人,還有一些畜生道的這些動物,這是有情識的眾生。「非情」是指無情識,就是植物、礦物。植物、礦物,我們看起來跟動物不一樣,動物有這些知覺、這些感情,植物、礦物好像沒有。實在講,情與無情很難分,這是佛方便說法,給我們區分情與無情,有情世間、無情世間,就是器世間跟知覺世間,有知覺的,其實情與無情很難去區分。彌勒菩薩講,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我們這樣一彈,多少個念頭?已經有三十二億百千個念頭過去了。「念念成形」,這樣三十二億百千念,每一念它都成一個形,形就是物質,就這裡講的非情。所以非情是從哪裡?是從我們那個一念所現出來的,離不開那個一念。「形皆有識」,那個形裡面都有情識在。「念念成形」我們現在感覺不到,但是每一念都一個形相出來,每個形相都有情識,那就是有情。所以在整個宇宙之間,你要找一個無情,你裡面找不到沒有情識的,都有,你看這些物質也是我們念頭變現出來的。所以沒有情識的、純物質的你找不到,只要是物質一定有情,只是它那個情識你不容易發覺,沒有動物那麼靈敏,但是都有,不是沒有,它有知覺,它不是沒有感覺。

  所以日本江本勝博士他做了個科學實驗,用水來實驗。水,大家都知道它是礦物,礦物是無情,我們一般講它沒有知覺、沒有情識。但是透過江本勝博士這種水結晶的實驗的一個結果證實,發現水知道人的意思,它有情識;如果沒有情識,它怎麼會知道人的意思?它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這個水,你的意念善意的對待它,比如說你去弄一杯水,你在那邊用你的意念對它講「我愛你」,「你很好」,你給它講了半個小時,然後再把那個水用針筒抽起來,像我們針筒一樣。過去悟道有跟家師淨老去日本東京參觀過江本勝博士的實驗室,他的實驗室不大,他當場有做一個實驗的過程給我們看,就抽出來,用個小碟子,水滴在小碟子裡面,放到冷凍庫,用冰箱冷凍,把它結成冰,結成冰塊之後,然後再用兩百倍的放大鏡去看它的整個結晶。你對它善意的,它呈現出來的結晶,那個圖案都非常美好、美麗;如果你惡意對待它,說「我討厭你」,「我恨你」,這樣你也給它念半個小時再去試驗,放到冰箱拿出來,冷凍之後再去照相,那個相片圖案呈現出來就很難看、很醜陋。江本勝博士透過這個科學實驗,就是水知道人的意思,他有出書。水知道人的意思,你善意對待它,它知道你是善意對待它,所以它會呈現很美好的圖案。當然我們一般講,水質原來是一般的自來水,不是什麼特殊的水,就是大家平常用的自來水,透過這樣一個意念的傳達,它那個水質就變了。你善意給它,那個水質就變得好,很營養;反過來,你惡意給它,原來那個水就變得很不好,吃了人會生病,因為它有情識。透過這個,我們以此類推。

  以後家師淨老和尚就把這個佛經的道理去跟江本勝博士交流,江本勝博士也得到了突破。以前怕人家說迷信,他不敢用宗教,後來我們老和尚建議他,這既然是一個科學試驗,也不牽扯到所謂宗教迷信,你什麼宗教的經典,那個好的經句,你把它貼在水上面,你可以再實驗看看。結果每個宗教,比如說「愛」這個字,大家是共同的,任何一個宗教都講愛,不管哪個宗教,它好的語言貼在水上面,就是寫字寫上去,它也知道。給它貼,放一段時間再去實驗,那個結晶雖然有不同,但是都很好。如果你貼個「我討厭你」,「我恨你」,「我要殺你」,就很不好。家師淨老給他提供這些建議,他後來得到很大的突破。我們念佛機,他都拿去實驗,有加音樂的,有沒有加音樂的。有一次他實驗,我們過去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錄的四字五音的,有配音樂的,這個結晶實驗出來非常的美好,沒有配音樂也非常好,但是它的圖案也不一樣。那次跟家師淨老和尚去拜訪他,他就給我講,他說水,佛號加上音樂,水也滿喜歡音樂的,也就是說他實驗出來的結晶更燦爛。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得到一個證實,水是礦物,石頭也是礦物,泥沙也是礦物,桌椅板凳,這些礦物、植物都有知覺、都有情識。你看植物,玄奘法師要去印度取經,他就跟他寺院門前一棵樹講,我往西域去取經,樹就往西邊去長;如果我回來,你再往東邊長。結果根據記載,的確是這樣。信佛的人他能夠相信,不信佛的人他總認為這是宗教迷信。但是透過江本勝博士這樣的實驗,我們想一想,它那個礦物都知道水的意思,何況植物!植物的靈敏度比礦物要高,你看花草樹木比礦物靈敏度高,礦物都能知道,植物怎麼會不知道?更清楚。

  另外也是我國唐朝,「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個道生和尚講經說法沒人聽,後來他跑到外面河邊對石頭講經說法,講到那些石頭都會動,會點頭,「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過去看,我們也覺得好像講神話一樣,但是現在透過日本江本勝博士這種科學實驗,我們可以肯定不是神話,真的。只是說我們真誠心沒有達到,我們真誠心達到了感動它,它的回應就很明顯。所以關鍵在我們這個心,這個念頭。所以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是結合在一起,分不開的,有精神現象就有物質現象,有物質現象就有精神現象,你不能給它切割的,切割不了的。

  為什麼我們不能覺察?我們覺察不到植物、動物它們的感覺?我們現在凡夫迷惑顛倒,我們有障礙,彼此之間有一些波動的頻率不一樣,現在科學講波動。動物的波動頻率高,我們很明顯覺察;植物波動的頻率就比較低,就不容易覺察,比較低一點,但是如果你仔細去觀察,還是可以覺察得到;礦物就更低,更難覺察。你看「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石頭是礦物,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水也是礦物,礦物它波動的頻率就更低,我們就更難去覺察到,它們有情識、有感覺。到了八地菩薩心清淨,對極其微細的波動都能覺察到,所以《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事實真相,是真的。

  我們再看下面這句,『即三身即十身』,「三身」是法身、報身、應化身,「十身」是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菩薩知諸眾生心」,菩薩知道一切眾生的心,他想什麼、需要什麼。「隨其所樂,隨眾生心」,他所喜歡的,就是融會三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以為十身,所以化作這十種身分。「復以十身及自身遞互相作」,自己本身十身,如來身,它轉換成菩薩身,也可以現獨覺身、聲聞身,或者現業報身,跟我們一樣;或是現國土,無情世界。一切眾生的身,智身、法身,虛空也現,這個就是三種世間以為十身。復以十身及自身,這十種身跟自己本身遞互相作,互相來作,「融通無礙」,沒有障礙。菩薩可以現有情身,菩薩他也可以現無情身,山河大地他也可以現,這個意思就很廣。菩薩可以現花草樹木,可以現風雨身,刮風下雨,六塵他都可以現身。有人聽到聲音,他開悟了;看到樹木花草,他開悟了。為什麼以前常常在看,沒有開悟;今天看,突然開悟?「將悟未悟」,將要開悟,還沒有開悟,到這個邊緣了,這個時候諸佛菩薩就知道了,他決定來幫助他開悟。

  「我們要是執著倫理八德」,我們能夠依照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樣來做,「這個世間所有災難都沒有了」。倫常是講關係,我們人跟人的關係、跟一切眾生的關係、跟樹木花草的關係、跟山河大地的關係、跟天地鬼神的關係是一體,多麼親密。可是現在迷了自性,對於自性現的這些法相也迷了,虛妄分別,堅固執著,問題來了。佛菩薩慈悲,古聖先賢的仁愛,教導我們父子有親,我們要怎樣來恢復性德?聖人有善巧方便,父子的親愛是天性,好教,就從這裡下手,讓我們逐漸逐漸接近性德。父子的親愛是性德,父慈子孝,這是人倫的大根大本。所以父子有親,你一家人親愛和睦。夫婦有別,別就是各有不同的任務,男主外,出外謀生養家;女主內,把下一代教好,這個是婦女的責任。我們現在顛倒了,女的也要去做男的工作,所以下一代沒有人教了,得不償失,想多賺一些錢,付出的代價實在無法相提並論,下一代沒有聖賢人了。所以婦女在中國古聖先賢,她是佔最重要的位子,沒有好的母親就沒有好的兒女,沒有聖賢的母親就不可能有聖賢的兒女,因為聖賢都是母親教出來的,你看婦女的地位多崇高、多大!所以夫婦有別,要各司其職。長幼有序,兄弟和睦。家庭之外就有領導跟被領導的,所以君臣就有義,君仁臣忠。朋友有信,一般人往來最重要就是信用,要有信,這是對朋友。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堂課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這段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修行的祕訣是要有離障的心,什麼障❓
🔹無論這世間災難怎麼多、怎麼嚴重,能讓自己平安無事的方法是什麼❓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超越十法界了,他為什麼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不二法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三集)  2021/10/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33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七頁,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當知一塵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即依即正。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

  上一次我們這段還沒講完,這段講不二法門。一塵一毛,這是物質體積最小的。這麼小的體積,確實像六祖惠能大師講的「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在一粒微塵或者在一毛端當中,顯現無遺。我們無法去想像盡虛空遍法界有多大,這個我們想不到的,但是這個無盡的虛空法界,能夠在一粒最小的微塵顯現得沒有遺漏,無遺就是沒有一樣遺漏的。這個境界我們沒辦法體會,不但我們凡夫無法去體會,二乘、權教菩薩都沒有辦法體會到,這個是佛知佛見。成佛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入了這個不思議境界,親見了,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就是如此。什麼道理?我們一般的常識,大容小的,我們沒有疑問;小能夠包容大的,我們就想不通了。一粒微塵,微塵沒放大,虛空法界也沒縮小,怎麼能夠容納?這是什麼樣的道理?道理就是自性,自性本體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大小對待。所以自性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事實真相就是這樣。

  『當知一塵』,「一塵」就是一粒微塵,舉一粒微塵做個例子。『即理即事』,理是事之理,理是道理,什麼道理?事相上的道理,有那個事情就有它的道理;事是理之事,有那個道理就有這個事情,所以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理是真如,真如本體,我們一般講理體,它的本體,真如自性,真如本體。事是現象。理是自性理體,事是森羅萬象。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森羅萬象,這個是事,事相。這個事,我們看到這些千差萬別的森羅萬象,從哪裡現出來的?理在事中,理體就在這個事當中。本體在哪裡?就在這些事相當中,性在相裡面。自性在哪裡?我們現在看到所有的現象都是自性,沒有一樣不是,沒有一樣東西離開自性。所以性在哪裡?相裡面就是自性,因為這些相從自性現出來的。性跟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它是一體的,一個是能現,一個是所現,從性當中現出這些森羅萬象。你在事裡面見到理,也就是說,我們透過現在眼前看到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些都是事,從這些事相上去見到真如理體,也就是見到我們的自性,這個就叫明心見性,禪宗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禪宗參禪,禪師測驗學人他有沒有開悟?開悟了,向老師報告,老師問他,性在哪裡?隨便拿一個東西都是,真明白了。沒有一樣的事情離開自性,當然一粒微塵也是自性現的。所以一粒微塵也等於是自性的全體,一粒微塵是如此,這舉出一個例子,那其他以此類推,所有的,沒有一樣不是自性理體所現的。你在任何一個東西,比如說一張紙,這一張紙也是自性現的,沒離開自性。你見性,在哪裡見?就在我們眼前,這些事相上,性就在裡面。但是我們凡夫迷了,迷在這個相上,不知道自性就在所有的現相當中,在這個當中分自分他,分別執著,造成六道輪迴,十法界。如果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看到所有的事都是自性,都沒有差別,就是一個自性,除了自性以外什麼都沒有。性跟相是一不是二,所有的都是一樣,以此類推。

  『即人即法』,一切人,人裡面有理有事、有性有相;一切法、萬法,任何一法裡面也是有理有事、有性有相。任何一法,你隨便拿一樣東西,比如說茶杯蓋,這個是一法,這一法裡面它有理,我們現在看到這個是相,這個相就是事相,這個相從哪裡來?從性來的,性現出來的。所以從這個相見到性就在當中,你說任何一樣東西,哪一樣不是自性?所以任何一法裡面也是有理有事、有性有相。

  『即彼即此』,彼此也是一不是二。我跟你,彼此;你跟他,彼此。彼此,事實是一不是二。你要是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就肯定一樁事情,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好像自己這個身體一樣,眼睛跟鼻子不一樣,但是分不開的,一體,不能分的。所以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不能分割的,佛菩薩覺悟了,一切眾生還沒有覺悟,還在迷的狀態,這些覺悟的人對他們就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沒有條件,慈悲是愛心。他為什麼沒有條件對一切眾生慈悲?因為他知道是一體,一體還談什麼條件!我們自己的身體,左手癢了,右手去抓一抓,還要談什麼條件,還要談什麼報酬?沒有,它主動的就去幫忙了,這個當中沒有任何條件。這個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同體就是知道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愛,對人、對事、對樹木花草、對整個山河大地,乃至一塵一毛,他的愛是平等的,沒有差別,他的愛是真實的,他的愛是永恆的,他的愛不附帶任何條件,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回頭是岸,這個在佛門裡面講普度眾生。眾生如果能夠覺悟到,依教奉行,回頭不難!從理上講,從這個道理上講,眾生成佛是一念之間,從理論上講是一念之間。一念覺,眾生就是佛,佛是覺悟的意思;一念迷,那就是眾生。其實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在《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的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關鍵還是在「迷悟之有間,故凡聖而迥異」,一個覺悟了,一個還在迷惑顛倒。實際上,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不覺悟,迷惑顛倒,變成眾生;如果回頭,覺悟了,大徹大悟,一念之間就成佛了。所以覺跟迷,關鍵在一念之間,從理論上講,的確是這樣。

  『即依即正』,依報是環境,正報是自己,自己跟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是一不是二。我們自己本人,身體,我們周邊整個生活環境,也是一不是二,也不能分割,都相關的。外面這個環境,現在講天然災害,地震、風災、洪水,這些災難在我們這個地球上,自古以來,古今中外都不能避免。包括現在的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加上這些災難,天災人禍。現在災難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這整個環境為什麼有這些災難?災難從哪裡來?佛在經典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報是自己,自己的身心。如果我們自己覺悟、回頭,外面環境就改變了。地球的人類如果都覺悟、回頭,都能反求諸己,懺悔改過,真正能消除災難,災難就化解了。不像現在,現在都發明疫苗,那是治標不治本。實在講,真正反求諸己,人類能夠斷惡修善,那才是根本的疫苗,才是化解災難根本的方法。所以印祖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裡面開示,護國息災根本的方法在吃素念佛。吃素,戒殺,不吃眾生肉了。災難第一個因素就是殺生,後面還有九個,十惡業造成的。能夠把十惡業翻轉成修十善,災難就沒有了,因為製造災難的因改變,修善了,這個世界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了。這是講「即依即正」,依報就是正報,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災難來了不能怨天尤人,人自己製造出來的。

  『即染即淨』,「染」是污染,「淨」是清淨,染淨不二,污染跟清淨也是不二。現在的環境污染到極處,地球嚴重的生病了,如果我們會應付,轉染就成淨,轉這個污染成為清淨。用什麼方法來轉?境界不是真的,外面這些境界從哪裡來的?境界是從我們心裡念頭產生的。外面的環境,我們善的念頭,它就產生好的環境;我們不善的念頭,惡的念頭,就產生污染、災難,惡劣的環境,關鍵都在我們的念頭善不善。既然境界是從我們的意念生起來的,要轉還是要用意念來轉,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意念所產生的,你要轉變,還是要用意念來轉。為什麼會有污染?我們的念頭不清淨,這是污染的根源,因為念頭不清淨。

  「無明之用為染,法性之用為淨。無明、法性,體本不二,用乃有殊。迷則全法性而為無明,全起無明之用」,這是講一迷就一切迷。也許你會問,釋迦牟尼佛覺悟了,他是法性起作用,我們這些眾生是無明起作用,這不是有染有淨嗎?佛他清淨,我們污染,就有染有淨,這個話不能算錯,也不能算對,你對事實真相沒搞清楚。大乘經教告訴我們,宇宙、人生、法界,一個人是一個人的法界,我的法界跟你的法界、跟他的法界,有沒有相同的?沒有,都是各自獨立的,所以釋迦牟尼佛覺悟了,我們沒有覺悟;我們迷了,釋迦牟尼佛不迷。說同,我們眾生跟佛相同,法性是同,真如自性大家都有,是一個法性,相同,我們跟佛是相同,都有佛性。說異,無明是異,我們現在好像跟佛不一樣、不相同,原因就是我們起了無明,佛沒有無明,回歸自性了。這個道理佛在經上用大海比喻法性,整個大海是個整體,一樣,這裡的海水跟那裡的海水都是一體的。但是海水裡面它會起一些水泡,很多很多水泡,一個水泡、一個水泡就不同了,有的水泡大,有的水泡小,這個差別就很多了,不同,不一樣。如果說同,一個水泡破滅了就回歸到大海,因為那個水泡是從大海海水生出來的,滅了,破掉了,破掉去哪裡?回歸到大海。回歸到大海,不是跟大海都相同了嗎?都是一體。滅無明、滅煩惱,諸佛菩薩滅了,比喻那個水泡破了、滅了。那個水泡還沒有破,就比喻我們凡夫,我們還在迷惑顛倒,還是很多很多水泡,在這個當中起分別執著。但是當我們在迷的時候,跟諸佛一樣不一樣?一樣,就像那個水泡,水泡沒有破之前,那些水泡有離開大海嗎?沒有,它還是跟大海一體,只是它冒出一個水泡,水泡破了,它回歸到整個大海。我們從這個相上來看,好像不一樣,水泡那麼多,大大小小,不一樣。不一樣,但是它有沒有離開大海?沒有,它跟大海還是一體。這是形容比喻佛跟眾生自性是一樣的,相同的,同一個體,但是佛覺悟了,好比那個水泡破了回歸到大海。破了無明,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回歸自性就成佛了。我們還沒有破無明煩惱,就是那個水泡沒破,還是當凡夫。

  所以菩薩修行成佛,他看到大地所有一切眾生同成佛道,那是什麼?一個水泡破了,回歸到大海。其他的水泡也沒有離開大海,那些水泡都是從大海生起來的,到最後都會破,只是每個水泡破的時間不一樣,就像我們眾生成佛的時間不同,但最後統統是會成佛的。這個就好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是這個意思。本來你是佛,但是現在你有無明,覺悟的人看到了,你那一念不覺而生起的無明,它是暫時的,不是真的,虛妄的,早晚你總歸會回頭的。就像《大乘起信論》講的「本覺本有」,你本來是覺悟的,本覺就是你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有;「不覺本無」,不覺是你起了無明,這個不覺它本來沒有。所以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破除。所以覺悟的人看到你,你現在不覺是暫時的,那一念不覺是暫時的,不是真的,早晚會回頭。明白這個原理,你就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你也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自己怎麼解決?自己覺悟之後,所有一切災難沒有了,為什麼?災難也是假的,從我們妄念生出來的,不是真實的。

  只要把不善的念頭放下,善的念頭提起,念念都是清淨,念念是善,這個世間無論災難怎麼多、怎麼嚴重,對你來講平安無事,這個就自度了,自己度自己。所以有很多人講,災難來的時候要拼命念佛。這個話有道理,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在隋唐時代的大德尋找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哪個法是第一?《華嚴經》,《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法輪,它是根本,其他所有一切法門都是這個根本的樹幹、枝葉、花果,它是根,根本。《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又變成第一,為什麼?《華嚴經》到末後的圓滿成就,圓滿成就就是圓滿成佛,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大家都看到,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菩薩的會下開悟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出去參學。你大徹大悟,老師就允許你去外面參學了。第一參參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這個當中再參五十一參,到最後一參是第五十三參,去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勸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很有名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清朝彭際清大德,把《普賢行願品》列在淨土三經後面,成為淨土四經,它的道理就是在這裡。因為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最後成佛,去哪裡成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圓滿成佛。因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這個當中四十一個位次的菩薩,他們都明心見性,都見性成佛了,那個叫分證佛。分證佛要證得究竟圓滿佛,最快的方法,就是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那邊就成就圓滿佛了。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什麼要導歸極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但六道輪迴超越了,也超越十法界了,他為什麼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跟我們凡夫是不一樣,跟二乘的聖人也不一樣,權教菩薩也不一樣,他們都明心見性了,為什麼還要往生極樂世界?唯一的理由,就是極樂世界幫助這些法身大士,他們成就圓滿的佛果時間可以縮短、快速,這是唯一的理由。不是這個理由,有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不重要了。如果因為這個理由,那就很重要了。你要快速的成就圓滿的佛果,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在《華嚴經》是很有名的。

  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經,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經典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淨土第一經,第一部經典。所以等於說《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的總結、歸宿。《無量壽經》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第六品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哪一願第一?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說:十念、一念必生。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古大德一層一層比較,比較到最後就剩下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就包含所有的佛法。所以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無論什麼災難,你只要抱住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會平安度過,什麼災難你都沾不上邊。前清灌頂法師在《觀經直指》,《直指》就是註解《觀經》的,在《直指》裡面說,你遇到任何災難、病苦,業障病很重,佛門裡面所有一切經教,你去用都失效了,所有一切懺悔法門你都使不上力,最後還有一個辦法可以救你,什麼辦法?一心念佛。你就曉得,一心念佛那個力量能夠抵得全部的《大藏經》、全部的懺悔法。你能相信、能接受、能依教奉行,你這一生就得度、得解脫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了。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多少人當面錯過,為什麼會錯過?很多人認為這個太簡單,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誰不會念?老阿公、老阿婆、三歲小孩統統會念,覺得這個就沒什麼,於是乎就輕視了念佛法門。以為這是老太婆教,那個沒有讀書的、沒有知識的,他不認識字、不懂這些教理,只好勸他念阿彌陀佛。所以很多知識分子遇到淨土法門當面錯過,就是這個原因,不知道這個法門是當生得度的法門,第一法門。

  「以在纏心,變造諸法,念念住著,名之為染。」這一段是給我們講為什麼有污染?因為這個心在纏,纏是纏縛,眾生心識為惑業(迷惑、造業)纏縛。一般講惑業苦,迷惑就造業,造業就受苦報,只是為迷惑、造業所纏縛。住著是著相、心裡有。我們著了相,著了相就是污染。念念住著就是在纏之心,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都是纏縛,攀緣、貪著六塵境界,就造業了,你變造出來的諸法就是六道生死輪迴。我們今天所造的業,極其嚴重的染污是造三惡道的業,畜生、餓鬼、地獄。我們今天造的是這麼嚴重的污染罪業,這是我們現在末法,五濁惡世,特別現在這個時代,絕大多數都是在造三惡道的業因。「悟則全無明而為法性」,悟就開悟了、覺悟了,你修清淨心、平等心,修到一定的程度你就開悟了,悟了之後無明又回歸到法性。「全起法性之用」,無明迷了,造業了,造成六道生死輪迴,六道十法界;開悟了,它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十法界,眾生有感,佛菩薩他就有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弘護正法、普度眾生,這就是法性起的作用。沒有般若智慧,你怎麼能夠弘護如來正法?自己沒有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你弘什麼法、護什麼法?自己迷惑顛倒,就談不上弘護,談不上弘法利生,談不上護持佛法,因為你不懂,迷惑顛倒。覺悟了才行,真正覺悟了,自性般若智慧現前,智慧能解決所有一切問題,這個時候才談得上弘法利生,護持佛法。

  「以離障心,應赴眾緣,念念捨離,名之為淨。」障就是障礙。謂佛心想惑業淨盡,離乎障礙。佛惑業統統清淨了,盡了,沒有了,就沒有障礙,離開障礙了。這個是教我們修行的祕訣,總要有離障的心,要發心脫離這些障礙。妄想是障,分別是障,執著是障,這是總說。如果說得具體、詳細一點,自私自利是障,名聞利養是障,貪圖享受五欲六塵是障,內心起貪瞋痴慢疑是障,這個就講得比較具體,我們比較容易去體會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名聞利養的念頭、享受五欲六塵的念頭,貪瞋痴慢疑的煩惱不斷的起現行,這個就是我們的業障,這些惑業障礙我們的自性。你首先要認識這些障礙,然後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應赴眾緣。自行化他,我自己修行,我也幫助別人修行,這就是應赴。用什麼心態應赴?念念捨離,決定不能執著。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一生沒有道場,這是捨得乾乾淨淨,心裡面一點都不染著,這個叫淨,清淨了。看到這個淨就要想到清淨心。修行第一個要捨離,捨離就是要放下。出家人接受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其他什麼他不要了,你看多簡單,捨乾淨了,一絲毫牽掛都沒有,所以心能夠在道上,心能安住在道上面。道是什麼?就是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就生智慧。但是在今天的社會,我們需要一個安定的地方居住。我們沒有辦法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那樣的生活方式,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我們現在這個身體不行,受不了,所以必須要有個安定的地方來居住。印光大師說,小道場,不要太大,住眾不要超過二十人;人少容易維持,不要求人,有三、五個護法,你就可以安心辦道。心安則理得,佛給你講的這些道理你就明白了。我們今天讀經,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都不明白,原因是在於我們心裡雜念太多、煩惱太多,這是障道,障礙我們的道業,障礙我們的道心,這就是污染。我們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還是離不開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痴慢,這連念佛往生都沒有把握。念佛往生決定有把握的是要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如果是這樣,真的是萬修萬人去。

  『即因即果』,善惡是因,善因往生三善道,惡因往生三惡道,這是果報。修學一切善法,生三善道;造作一切惡業,墮三惡道。如果我們真正了解因果事實真相,我們修淨土的人,方向目標肯定鎖在西方極樂世界。我這一生沒有別的念頭,就是希望往生西方淨土,就是希望親近阿彌陀佛,這個信願就決定往生。蕅益大師講,念佛人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為什麼我們念佛去不了,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捨不得、放不下,還不想離開這個五濁惡世,這個就是障礙。我們在這個世間有任何一樁事情、一樁東西放不下,就是障礙,這個就耽誤了這一生的大好因緣。所以家師淨老在講席當中苦口婆心,千言萬語,總是勸我們看破放下,這個世間不是真的。在淨業三福裡面告訴我們「深信因果」,念佛是因,生淨土是果,生淨土就是成佛。

  現在這個世間災難很多,這是眾生共業所感,怎麼去轉變?要怎麼轉法?轉這些災難,化解這些災難,不要發生這些災難,要怎麼去轉?轉的方法,從自己轉起,自己斷惡修善。標準一定要依儒釋道三個根,也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是儒釋道三個根,這裡面所講的是善因,違背這個經教、違背這個經典的教導,就是惡因。《感應篇》一條一條具體給我們說出來,哪些是善必須要做,哪些是不善一定要迴避,斷惡修善。災難從哪裡來的?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心行不善,基本的德行(五倫、五常、八德)都做不到。認真反省從自己檢點,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有沒有做到?沒做到。五倫是講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五常是德行,五常是仁義禮智信,這是常道,做人正常之道,一天都不能離開的。如果違背這個倫常,人就不正常,就不是人。五常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五戒,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這五條是做人的大根大本;這五條做不到,來生就得不到人身。五戒十善做不到,我們雖然學佛、研究經教,那是現在所謂的佛學,有信解沒有行證,有解無行,說食數寶,得不到受用。如果真正去做、去行,縱然不懂經教,依照三皈五戒十善去修,那你也是個善人,你老實念佛也能往生。在《往生傳》記載,有不少不認識字的,沒學過經教的,甚至一天經也沒聽過,但他人很善良,忠厚老實,你細心觀察,他五戒都做到,他念佛能往生;不但能往生,而且瑞相稀有,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走得瀟灑,走得自在,這是他真有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他學習經教是擺在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再去學,在現前這一生當中沒有緣來學習,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學,這個因果我們不能不知道。

  清朝周安士居士說:「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今天整個社會動亂,什麼原因?不相信因果;如果相信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相信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的心就定下來了,沒有妄想。為什麼?打妄想也想不到。看到人家賺錢,那是他命中有,自己命中沒有,想什麼辦法也賺不到,就安分守己,不生非分之想了。如果想要得到福報,怎樣才能夠得到?斷惡修善,你就能得到這些福報了,世間人所謂的五福,五福臨門,斷惡修善就能得到。《了凡四訓》是真實的因果教誨,《了凡四訓》是印光祖師一生極力提倡的一本書。所以印光祖師一生三本書印最多,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講什麼?改造命運。改造命運,現身說法,他的經驗,等於是改造命運的經驗談來教訓他家庭的子孫,後來被流通到外面廣傳,印祖特別提倡這本書。第二本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給我們列出來哪些是善、哪些是惡,一條一條列出來,我們就看得很清楚,知道要怎麼去斷惡修善。第三本就是周安士居士編的《安士全書》,有四卷,第一卷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引用三教經典做註解;第二卷是勸戒殺的,「萬善先資」;第三卷勸戒淫的,「欲海回狂」;第四卷,「西歸直指」,導歸極樂。這三本書是印光祖師一生印最多的善書,大乘經典印得不多,這三本印得最多,這三本講的就是因果教育,我們一定要重視因果教育。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段還沒講完,下面『即同即異』,我們下一堂課,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華藏世界、十方世界,所有現的相是哪裡來的❓
🔹真如理體在哪裡❓
🔹佛菩薩為什麼對眾生大慈大悲❓
🔹佛用大海來比喻法性,凡夫則是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體本不二,用乃有殊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二集)  2021/10/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32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六頁倒數第二行,從第二句看起:

  【經云。如此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一一無不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

  『經云』,這個「經」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在《華嚴經》裡面講,『如此華藏世界海中』,這個「華藏世界」有二十層,像這樣的華藏世界有多少?無量無邊,無數無盡,所以在此地稱為「華藏世界海」,就是重重無盡,沒有盡頭。在這個華藏世界海裡面,無論是山也好,河也好,樹林也好,『塵』是微塵,『毛』是毛孔,這就是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處所。大,講到華藏世界,這個華藏世界是無限大;小,講到一塵一毛,我們一個汗毛,毛端當中一粒微塵,那個是最小的。真如自性裡面沒有大小,也沒有先後,也就是說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一體,沒有距離,就是沒有遠近,因為沒有空間就沒有遠近;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它都是同時的,這是真如自性,本體,就是這樣。

  這些世界海怎麼出現的?一念出現的。這個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麼短的時間,整個宇宙的現相都是這樣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華藏世界在內。華藏世界有二十層,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同樣在這一層。華藏世界包括在裡面,也包括所有世界裡面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相都是虛妄的,都是一念現出來的。既然相是虛妄的,妄依真起,妄從哪裡起來的?從真,離開真也沒有妄。妄,它是從真如理體,它的體是真如,從這裡出現的。真如既然是具足常樂我淨,具足清淨不變自在,具足如是過恆沙功德,在整個法界裡面,無論是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還是小到塵毛之處,『一一無不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就是說所有的這些現相,物質,最小到一塵一毛,這個是物質體積最小的,不能再小了,大到整個華藏世界,整個十方諸佛世界,無限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大小,一一都是真如自性顯現,變現出來的,沒有離開真如,就是真如顯出來的。真如它是一體,一個整體,一體。所以一粒微塵那麼小的,它也是從這個整體現出來的,當然一粒微塵它也涵蓋全部的整體,無論大小,都是一體。所以這個事實真相,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遠近的距離、沒有時間的先後,這是事實真相。我們現在看到有遠近、有先後,這個叫虛妄相,從我們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現出來的相,這些相就是虛妄的。所以《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包括華藏世界、十方世界,所有現的相都是虛妄,都是依這個真如而起的。所以所有的相它自己沒有自性,它是依真如自性才現出這個相。這個現,就是我們起心動念,念頭一動,相就發展出來了。

  【依此義故。】

  『依此』,就是依照這個義理的緣故,你懂得這個事實真相,這個道理、理論明白了。我們再看下面這個文:

  【當知一塵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即依即正。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

  這段經文講的是不二法門,我們常常到佛教的寺院,那個圓拱門,我們常看到寫三個字「不二門」,不二門就是不二法門,入了那個門就是不二門。這個就是一,不是二。一塵一毛,確實像惠能大師所說的「能生萬法」。這個一塵一毛,也是從自性真如理體生出來的。所有的離不開自性,所以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什麼是自性?自性能生萬法,這些萬法都是自性生的,離開自性,沒有這些萬法。遍法界虛空界,它可以在一粒微塵,或者一毛端當中顯現無遺。我們知道我們這個身體皮膚的汗毛我們看都看不清楚,可能你要拿兩百倍的放大鏡才看得到。一個毛端,毛的頂端那麼細,上面的一粒微塵,一粒微塵或者一毛端,你在這個毛孔的尾端,這麼小的物質體積,它能顯現整個虛空法界,諸佛世界所有的一切,都能在這個一毛端、一微塵當中顯現無遺,就是沒有漏掉,為什麼沒有漏掉?因為它是一體的。這個境界我們凡夫沒有辦法去體會,這是佛知佛見,證得如來果位的境界,他見到的世界就是這樣,這個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如此。什麼道理?道理就是自性,自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沒有分別大小、遠近,沒有這些分別。大小、遠近,這些都是從我們分別執著產生出來的一個幻相,不是真的,妄相,虛妄相。離開分別執著,這些相就沒了。所以道理就是自性,自性裡面它本來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當知一塵』,「當知」就是應當知道,我們應當知道。「一塵」就是舉一粒微塵做個例子,物質體積最小的,沒有辦法再小了,舉一粒微塵,這一粒微塵,這麼小的微塵。『即』,就是。『即理即事』,「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理事是一不是二。有那個事,就有它的道理;有那個道理,就有那個事,就有那個事實。所以即理即事,理是真如,真如理體,就真如本體、自體,事是現相。理是自性理體,事是森羅萬象。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千差萬別,這些千差萬別的森羅萬象從哪裡來?從真如自性生出來的,從這個真如理體生出來的。所以理就在事當中。也就真如理體在哪裡?就在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眼前就是,我們看到森羅萬象這些人事物,千差萬別這些現相,這現相就是真如理體,真如理體就在這些事相當中。所以理在事當中,性在相裡面,道理在事相當中,真如自性就在相裡面。性相是一不是二,你不能給它切割的,不能分開的。你在事裡面去見到那個理,這就是明心見性。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這個境界,在哪裡?「分明在目前」,分明就在眼前,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都是。真如理體在哪裡?就是這一些,在這些事相當中,這叫明心見性。我們現在分別執著,也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就迷了。迷了,我們都是執著這些虛妄相,我們雖然有分別執著,但是真相它還是真相,真相它永遠是不會改變的,它是常,是永恆的。是我們看錯了,迷了,外面的境界相它沒有迷,是我們的心迷了。所以我們學佛,無論修學哪一宗、哪一個法門,到最終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你見到自己本性,就成佛了。

  『即人即法』,一切人,人裡面有理有事,有它的道理,有它的事相。有性有相,這個好像一個表裡,性在裡,相在外,性相一如,事理不二。一切萬法,任何一法裡面也都是有理有事、有性有相,就是一粒微塵也不例外,它還是有理有事、有性有相。理就是真如理體,看到整個宇宙,十方世界,華藏世界,森羅萬象,那個是相,性就在相當中。

  『即彼即此』,「彼」就是對方,「此」就是這裡。我們中文講彼此彼此,一般講你、我,彼此,你我他,等等的,這個是一不是二。我們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你肯定這一樁事情,明白了,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什麼關係?就是一體。好像我們這個身體,一體,眼睛、鼻子、耳朵,那不一樣,手、舌頭、四肢,很多不一樣的,但是怎麼樣?它是一體。所以《金剛經》講「不一不異」,也就是不二。你看這個現相有各種不同,好像是不一樣,從一個整體來看,一樣,都是一個身體。所以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不能分的,你分不開的。佛菩薩他覺悟了,徹底明白宇宙人生事實真相,這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眾生還沒覺悟,我們眾生還在迷惑的狀況,好像喝醉酒的人胡言亂語,糊裡糊塗的,迷惑顛倒,佛菩薩是清醒的人、覺悟的人,這些覺悟的佛菩薩對眾生大慈大悲。佛菩薩為什麼對眾生大慈大悲?我們在佛門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沒有任何條件,對眾生的慈悲沒有什麼條件,沒有任何條件。不是說眾生我幫助你,你要報答我什麼。無論這個眾生,善人、惡人,佛菩薩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大慈大悲,沒有兩樣,這個叫無緣大慈。不是像我們凡夫,喜歡的人我對他慈悲一點,不喜歡的人對他就不慈悲了,這個是我們凡夫。小乘羅漢、辟支佛,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都有慈悲,但是還不圓滿,無緣大慈才是圓滿。同體大悲,同體就是同一體。他為什麼能夠做到無緣大慈大悲?為什麼沒有任何條件,對眾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因為知道事實真相,我與一切眾生是同一體,還不是一家,一家還有你我他。是一體,好像我們這個身體,知道它是一個整體,是個一體,他就無緣大慈,就是沒有任何條件,慈悲是愛心。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愛,對人、對事、對樹木花草、對山河大地,乃至一毛一塵,他的愛是平等的,他的愛是真實的,他的愛是永恆的,他的愛不附帶任何條件,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回頭是岸,這叫普度眾生。普就是普遍,沒有差別,平等普遍的度化一切眾生。

  要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必定是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才做得到,這個心才生得出來。還沒有明心見性,我們凡夫頂多做到愛緣慈;聲聞、緣覺、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法緣慈,那是提升了,這個是我們要知道的。如果眾生能夠覺悟到,依教奉行,回頭不難!從理上講,眾生成佛是一念之間。一念覺,眾生就成佛了;一念迷,那就是眾生。所以眾生跟佛,實在講差別就是一念覺悟或者一念迷惑,就是關鍵在那一念,當下一念,覺還是迷?迷了就是眾生,覺悟了就是佛,明心見性。所以我們在做三時繫念,第二時繫念中峰國師的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佛也是眾生去作的、去成就的,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沒有差別。從這個理論上講,差別就在一念覺悟或者迷惑,一念的覺跟迷,差別在這裡。迷了就是眾生,覺悟了就是佛,關鍵在一念覺、迷。

  『即依即正』,「依」是依報,就是講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生活環境,除自己以外,統統是依報。正報就是自己,自己跟我們所有生活的環境是一不是二,我們跟整個生活環境,整個宇宙,盡虛空遍法界,是一,也不是二,是一體的。地震、風災、洪水,這些災難無法避免,這個在我們現前地球上,特別這些年,的確災難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每一年幾乎都有,而且年年都增加,一次比一次嚴重,這個是我們常常看到的。在地球上有地震,很多國家地區常常有發生地震。風災,我們台灣、大陸沿海,包括日本,都有颱風。大陸內地有龍捲風,龍捲風,還有颶風,在美國是最多的,風災。還有洪水,水災。現在全球氣候不正常,造成風不調、雨不順,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國家地區鬧水災。你看今年在中國大陸鄭州,一下子雨下很大,水災,灌到地鐵下面。在美國紐約,也是發生大水,也是水灌到地鐵下面去。還有其他地區,歐洲、東南亞,南半球澳大利亞,等等這些都有水災。還有火災。現在還有傳染病,新冠狀病毒。可以說天災人禍,我們地球人類無法避免,承受這些災難。災難怎麼來?就是地球人類造作不善業,過去今生所造的不善業感召來的果報。如果人心善、行為善,感召的就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現在全球人類大多數人心不善,造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等這些十惡業,造作這個不善業,感得的就是災難。災難怎麼來?人類製造出來的,造惡業製造出來的。太平盛世怎麼來的?人大家修善,斷惡修善,感得就是太平盛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沒有災難。

  外面這些天災人禍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的環境是我們正報這個心製造出來的,變現出來的。正報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身、口的行為,這是正報。自己如果覺悟,回頭,斷惡修善,外面環境它就改變了,這是真理,事實真相。但是現在地球上的人類,大家都迷信科學,這家師淨老常講的,迷信科學,不相信各宗教、聖賢經典的這些教導。在中國人,不相信儒釋道聖賢的經典所教導的,外國不相信宗教經典的教導,只是一昧崇尚科學,把這些經典看作是迷信,就會造成這個世界的重大災難,嚴重的災難。這個災難,如果人心不能改變,改過向善,一直在造惡業,一直在製造災難,所以災難就延綿不斷,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所以遇到這些環境的天災人禍,這些災難,第一個反求諸己,反過來求自己,自己內心先去調整,自己調整好了才能去感化別人。從自己做起,能夠感化愈多人,這個消災免難的效果就愈好。如果全球人類都能夠反求諸己,斷惡修善,真正這個地球上能夠消除災難,這個地球上就像天堂,沒有災難了,一般宗教講的天國,人間天堂。如果不回頭反求諸己,一昧怨天尤人,災難來了,怪天、怪地、怪別人,都沒有反省自己哪裡想錯、說錯、做錯了,這個又增加罪業,災難不但不能解除,反而愈來愈加重了。所以災難,就是我們地球人類造作不善業感召的果報。

  『即染即淨』,「染」是污染,現在都知道這個地球受到嚴重污染破壞。這個染,實在講也是人心的問題,事實上外面的環境也沒有染淨,「即染即淨」,染淨不二。現在地球的環境污染到極處,地球嚴重的病了。現在很多保護地球環境的團體,一直在呼籲,一直調查,我們人類給地球帶來了什麼?就是破壞自然生態,整個地球受到嚴重的污染。這些污染怎麼來?就是科技的發達,科技的發達造成地球生態失去平衡,破壞自然生態,污染整個地球。這個是科學技術愈發達,它的一個很大的副作用。我們人類雖然能夠得到現代科技的便利,但是也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慘痛的代價就是地球被污染了,地球自然生態被破壞了。所以現在世界各國,這些大國都知道了,現在溫室效應,氣候暖化,南北極冰川急速的融化,全世界的海平面上漲,氣候不正常,該冷的時候不冷,該熱的時候不熱。下雨,真的風不調、雨不順,往往造成水災,這個都是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各國的領袖常常在開會要怎麼減碳,怎麼減輕溫室效應,這個地球不要繼續再暖化,但是會開是開了,大家還是把賺錢,經濟利益擺在前頭。你這個擺在前頭,就是不斷的要製造污染,你怎麼能改善?把這個列為前提,這個地球是愈來愈受到嚴重的污染,人類只是為了利,他沒有想那麼多,但是這些地球的污染造成的災難,還是人類大家一起去承受的。

  我們現在生長在這個地球上,地球嚴重的生病,怎麼辦?如果我們學佛的人會應付,轉染就成淨。這個污染的根源是從哪裡來?還是從人心的污染製造出來的。人心什麼污染?貪瞋痴慢疑、惡見,邪知邪見,從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造成生理的污染,整個地球環境的污染。所以過去家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現在人提倡環保,這個環保意識抬頭了,但是有沒有什麼效果?效果不大。為什麼?現在大家只有意識到外面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這個大家意識到了,但是環境的污染從哪裡來?從人心的污染來的。人心的污染造成環境的污染,沒有把這個造成污染根源的原因找到,這個只能治標不治本,又很有限。

  怎麼去轉染成淨,用什麼方法來轉?因為境界不是真的,這個染淨的境界都是從我們念頭所產生的,還是用意念來轉。為什麼會有這個污染?我們的念頭不清淨。所以最近這些年,家師淨老他提倡儒釋道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如果全球人類能夠依照這三個根來修學,從人心改善,人人都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環境就轉了。我們念頭的清淨,就能轉變污染的環境回歸到清淨。過去日本江本勝博士做水結晶的實驗,也提供了我們一個科學的依據,水知道人的意思。所以過去在日本有一個琵琶湖很髒很臭,江本勝博士他就集合五百人,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國家地區,在同一個時間祈禱,大家的意念集中在那個琵琶湖,對這個湖講:湖水乾淨了,湖水乾淨了,湖水乾淨了。結果他祈禱了之後,真的這個湖水乾淨了,沒有臭味了。這個事實證明,外面環境,人的意念可以改變它的,因為它是從人心所生出來的,一切法為心想生。但是這個琵琶湖,它清淨時間維持半年,半年它又開始污染,又髒了,又臭了。所以過去家師淨老也勸江本勝博士,他說你要固定個時間就要祈禱,一直讓這個湖水保持清淨,持續。做過這樣的一個科學實驗,這個也證實「境隨心轉」這個道理。

  下面這裡講,「無明之用為染,法性之用為淨。無明、法性,體本不二,用乃有殊。迷則全法性而為無明,全起無明之用」。這段講的就是這個染,根源就是從無明來的,法性就是真如自性。無明的作用它就是污染,這是最根本的根源,就是有無明。「法性之用為淨」,法性就是明心見性,我們真如本性,它的作用是清淨的,它沒有染。「無明、法性,體本不二,用乃有殊」,無明跟法性,它的本體不二。無明從哪裡來?你迷了,也是從你迷了自性,變成無明。覺悟了,那就回歸自性了,它的本體是一樣的,但是你迷的時候跟覺悟的時候,作用就差別了。「迷則全法性而為無明」,迷就是整個法性就變成無明了,本來是明的,變成不明了,那所起的作用都是無明的作用,我們作用發展到最後就是分別執著,貪瞋痴慢疑、惡見,像我們現在凡夫這樣。所以一迷一切迷。也許有人會問,釋迦牟尼佛覺悟了,他是法性起作用,我們這些凡夫眾生是無明起作用,這不是有染有淨?佛是淨,我們是染,就有染淨了。這個話也不能算錯,也不能算對,因為你對事實真相沒搞清楚,大乘經教裡面告訴我們,宇宙、人生、法界,一個人是一個人的法界,我的法界跟你的法界、跟他的法界,有沒有相同的?沒有,各個都是獨立的。這個就是不一不異的道理,體都是一體,但是不異,就是不一樣。所以釋迦牟尼佛覺悟了,我們沒有覺悟,我們迷了,釋迦牟尼佛他不迷。說同,法性是同,一個法性,如果講法性都一樣,佛佛道同;說異,異就是不一樣,無明是異,無明發展出來都完全不一樣。

  佛用大海來比喻法性,整個大海的海水都是相同的,海水裡面它起個水泡,這裡起個水泡,那裡起個水泡,很多水泡,水泡大大小小不一樣,一個水泡、一個水泡,就個別的,不同。如果同,就是一個水泡滅了,它就歸大海了。這個水泡破了,水泡沒有了,到哪裡?就是回歸到大海,就跟大海相同。這個水泡滅了,它回歸到大海;那個水泡沒有破,但是它有沒有離開這個大海?沒有。它看起來跟大海不一樣,它是一個泡,大海是整個海水,但是那個水泡有沒有離開大海?也沒有。這比喻我們凡夫,我們凡夫就像那個水泡,佛菩薩就像大海。所以菩薩修行成佛,看到大地所有一切眾生同成佛道,大家本來都是佛,那是什麼?一個水泡破了,回歸到大海,就成佛了。眾生,還沒有回歸大海,還是那個水泡,但是佛菩薩知道了,為什麼有那個水泡?還不是依那個大海生起來的,沒有離開大海。到最後都會破,這個破就是我們破迷開悟,像那個水泡破了,就是破迷開悟了,這就是同成佛道。因為本來你就是佛,你現在自己不知道。這個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是這個意思,它的道理就在這裡。本來你是佛,但是你現在有無明,覺悟的人看到,那一念不覺是暫時的,不是真的。你現在迷惑顛倒,胡言亂語,胡鬧,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早晚你總歸會回頭的,到時候苦頭吃盡了,釘子碰多了,就會慢慢覺悟過來。明白這個原理,你就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你也能幫助別人,我自己怎麼解決這些問題。自己覺悟之後,所有一切災難都沒有了,為什麼?災難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只要把不善的念頭放下,善的念頭提起,念念都是清淨,念念都是善,這個世間無論災難怎麼多,你都平安無事,你就自度了。

  有很多人講,災難來的時候要拼命念佛,這個話有道理。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隋唐大德尋找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哪個法是第一?《華嚴經》,這是根本法輪。《華嚴經》跟《無量壽經》比較,《無量壽經》又變成第一,為什麼?因為《華嚴經》到最後要圓滿成就,普賢菩薩表演給我們看,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圓滿成佛了。《大方廣佛華嚴經》,後面回歸到《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等於是《華嚴經》的一個總結、歸宿。《無量壽經》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就第六品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哪一願第一?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說十念、一念必生,就是你念一句阿彌陀佛,一部《無量壽經》歸納到最後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你抱住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會平安度過,什麼災難也都沾不上邊。前清灌頂法師在《觀經直指》說,你遇到災難、病苦,佛門裡面所有一切經教你去用都失效了,一切懺悔法門你都使不上力,最後還有一個辦法可以救你,什麼辦法?一心念佛。你就曉得一心念佛那個力量,能夠抵得全部的《大藏經》、全部的懺悔法。你能相信、能接受、能依教奉行,你就得度,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多少人當面錯過,非常可惜。為什麼當面錯過?認為太簡單,因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老太婆都會念,三歲小孩也會念,這個沒什麼,於是就輕視了,就疏忽了,非常可惜。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這裡,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印祖教導如何奠定戒律的基礎❓
🔹為何要以苦為師❓
🔹人有命運,命運是什麼❓
🔹常樂我淨——四種清淨之德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修行必須「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21/10/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31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六頁倒數第五行,我們上一堂課從:

  【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

  這段經文,我們接著繼續來講。上一堂課講到修行,修行是很重要的一樁事情。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我們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依照經典的標準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所以我們要入華嚴境界,要妄盡還源,必須透過修行。修行必須「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示現給我們看的,這兩句話我們要牢牢記住。以戒為師,什麼是戒?現在講到戒,我們都會想到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個學佛的同修很多人知道。但是有很多人去受了戒,受了戒之後怎麼樣?不懂得怎麼持戒,到底自己有沒有持戒、有沒有犯戒也不知道。可能一天到晚在犯戒,自己還認為自己戒律持得很好,現在這樣學佛的同修,在家、出家都有,大有人在。為什麼?因為戒在淨業三福裡面屬於第二福第二句。淨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福,戒的基礎,實在講是三皈的基礎。三皈是戒的基礎,如果沒有第一福的基礎,就不能受持三皈。沒有三皈依,去受戒只是形式,得不到戒,不要說高層次的戒,一個五戒都得不到。三皈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再提升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戒律威儀,這個在第二福。第一福,第一句、第二句是講倫理道德的教育,第三、第四是講因果教育。家師淨老和尚晚年把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做為我們修學的一個根,儒釋道三個根,以這三個根來落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要怎樣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具體的做法都在《弟子規》,包括《常禮舉要》、《論語講記》、《群書治要》這些典籍當中,這是講倫理道德教育;第三句「慈心不殺」落實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是講因果教育。我們要持戒,以戒為師,要從因果教育下手。

  從因果教育入門,這是印光祖師在世的時候他提倡的,他老人家講,現在這個世界如果不提倡因果教育,縱然所有的佛菩薩、神仙都降臨到這個世界,也救不了這個世界。因果教育講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印祖一生有三本書印得最多,第一本《了凡四訓》,明朝袁了凡家庭四訓,原來是袁了凡先生他寫這四篇文章教訓他子孫的,要他的子孫依照這四篇文章來修學,改造命運。第二部就是《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的註解很多,印祖又提出比較詳細、比較有權威註解的《太上感應篇彙編》,比較簡單的《太上感應篇直講》,其他的註解也可以參考,這是印祖提倡的第二本書。第三本就是《安士全書》,清朝康熙年間周安士居士編的,把《文昌帝君陰騭文》用三教經典來註解,跟《感應篇彙編》一樣,用儒釋道三教經典來註解。這個三本書都是講因果教育。現在人講現實,過去家師曾經講過,所有人講現實講不過佛法,佛法是最現實的。為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要得好處,你要修善,你不能造惡業。你要避免災禍,就不能造惡業;你要得到福報,你要修善,這個最現實的問題,這是因果教育。這三本書,印光祖師他是我們中國淨宗十三祖,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念佛專家。但是我們看他一生,其他大乘經典印得不多,這三本書印的數量最多。根據家師淨老的估計,在那個時候印刷術還不很發達,印了大概有幾百萬冊,這個數量非常的大,希望人手一書。這三本書都是講因果教育,以這個來奠定戒律的基礎,以這個來代替戒律,實在講,這三本書就是戒律。包括淨老和尚現在提倡的三個根,都是屬於戒,是戒的基礎。這三個根,你能夠落實,印光祖師提倡這三本書能夠去做到,戒的基礎就有了,三皈五戒的基礎就有了,然後再提升,高層次的戒就可以達到。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縱然受了三壇大戒也沒有得戒,只是一個形式,沒有實質的。這是以戒為師。

  以苦為師,人總是要覺悟到人生苦,他才會想出離,才會想解決這個苦的問題。所以戒跟苦都是我們的老師。佛不在世,佛交代這兩句話,後世的佛弟子以什麼為師?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樣就不會錯了。所以這兩句話,我們要牢牢記住。我們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很多人說是迷信,實在講,佛不迷信,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是破迷的。佛所講的都是事實真相,自己親證的,親自見到的。所以六道生死輪迴,在我們現前十法界裡面是真的,不是假的。因果報應是六道裡面的事實真相,我們不能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在六道裡面肯定脫離不了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定律,這個也是事實真相。因果從哪裡來看?很多人聽到因果,第一個反應就是迷信。其實因果迷不迷信?因果不迷信,你造什麼業因,得到什麼果報。我們過去造的因忘記了,沒看到,但現在這個果報我們都看到了,果報就是我們人這一生遭遇,有好、有不好的,這個就是果報。果必有因,沒有那個沒有因的果。果就是結果,你遭遇到好的結果或是不好的結果,都有它的原因。佛把這個因果講得最清楚,講得最明白、最詳細,什麼因得什麼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要得到豆,你必定要去找豆的種子,你不能去找瓜。你想要吃豆,你去找瓜的種子,那種出來是瓜不是豆,不是你要的;你要得到瓜,同樣的,你也不可以去找豆的種子來種,種出來是豆不是瓜,也不是你要的。所以什麼因導致什麼果,什麼樣的果報它必定有它的前因,因跟果必定是相應的。好的果它的因是不好,不可能;不好的果也不可能它的因是好的,總是它的因有問題,從果去推那個因。所以因果報應是六道裡面事實真相,這樁事情唯有佛教講得清楚、講得詳細、講得明白,所謂三世因果,因果通三世。

  所以人要相信命運。命運是什麼?佛法講這是果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我們過去生、前生造什麼業,到底善業多還是惡業多?我們反省反省我們這一生的遭遇就知道了,這一生遭遇到底是怎麼樣。比如說有錢的人他這一生的遭遇,他的果報是很有財富,他做什麼都賺錢;有的人他就做什麼都不賺錢,而且還虧本。人頭腦很好,就是賺不到錢;那個人頭腦不是很好,他賺大錢,什麼原因?頭腦不是很好,但是過去世他有修財布施,財布施是因,這一生得財富是果報;有的人頭腦很好,過去世有修法布施,但是他沒修財布施,這一生頭腦很好,但是賺不到錢,他有法布施,沒有財布施。有的人身體很健康,有的人體弱多病、短命,遭遇到意外災難。健康長壽,過去生他有修無畏布施,他不殺生、不惱害眾生,吃素放生,他得這個果報;這一生短命、多病,過去生殺生太重,這一生得這個果報。什麼樣的果必定有什麼樣的因,所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過去生造的什麼業因,我們這一生承受的是什麼樣的果報、什麼樣的遭遇就是,看你的果報好不好。

  了解這些佛經的道理,有沒有看相算命都沒有關係,了解因果報應的原理原則就明白了。「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不一定等到來生來世,就這一生中晚年,也都會有花報。人從生下來到四十歲,這四十年受的果報都是前生造的業;四十歲以後受的果報跟這一生就有關係,有前生的,也有這一生的。就是這四十年當中你有沒有修?有沒有改造命運?當然改造命運,有的原來不好的命改為比較好,有的原來很好的命改成不好,惡業造多了,原來很好的命改為不好了。過去惡業造多了,這一生受惡報,這一生這個四十年修積很多功德福報,他也改了,原來不好的命改為比較好。所以人要相信命運,命裡有的,不求自然會來;命裡沒有的,想什麼樣的方法也得不到,這個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修行要真幹,要真修,如果修行不是真修,是有名無實,那也得不到效果。修行,你要真正的修,要先來個暖身,這個暖身也就是我們修行的預備功夫,一個前方便,就是因果教育。用什麼來暖身?家師淨老他提出來用《了凡四訓》,這印光祖師講的,還有「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附在《了凡四訓》裡面的,等於是《了凡四訓》的補充說明。家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常講,他老人家這一生修學,在這個上面得到的利益很大,就是《了凡四訓》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老人家在年輕的時候剛剛接觸佛法,到台中蓮社去求學,向李老師求學,認識了朱鏡宙老居士。朱老居士是溫州樂清人,早年跟隨國民政府到台灣來,後來學了佛,也親近台中蓮社。淨老和尚跟他認識了,第一次見面,他送一本書給我們老和尚,就是《了凡四訓》。因此家師淨老他一生得到《了凡四訓》的啟發非常大,所以他老人家改造命運,那個果報的殊勝超過袁了凡很多很多,得力於這本書的啟示,《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了凡先生所講的話不是假話,句句是真實。他的話是講給他兒子聽的,給他們家庭子孫聽的,所以它的原名叫《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訓》,是教他們兒孫的,後來被流通到外面,大家才知道。到了民國初年,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特別提倡。

  了凡先生他還沒有接觸佛法之前,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位孔先生,雲南人,這個孔先生算命算得很準。他是讀書人,孔先生算他每年考試考第幾名,每一年的俸祿得到多少,國家發給你的俸祿,我們現在講薪水,你能領到多少。這些一點一滴,乃至生活上小小的事情都把它算出來,算得一點都沒有差錯。袁了凡先生他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他不叫了凡,了凡是他後來改的號。他的號原來叫學海,他的學問像大海一樣,這個口氣也很大。本名叫袁黃,黃色的黃。孔先生給他算,他一、二十年都是照孔先生算的,每一年考試考第幾名,今年要領多少俸祿,會發生什麼事情,他去核對,這十幾年來都沒有差錯,很準確的。就你什麼時候考中秀才、什麼時候考中舉人,這些都有一個定數,哪一年考第幾名,要考上什麼,到那個時間就的確是這樣。在古時候你考中秀才,國家就有培養你,國家對你的生活就會照顧,雖然不多,但是能夠養家活口,就能過日子了。

  孔先生給他算得很準之後,他就真的很相信,人真有命運,不能強求,俗話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命中有,到時候自然就有;命中沒有,你怎麼求也求不來。所以他真相信命運,他的雜念沒有了,既然是這樣,那我還要想什麼?我想也是妄想,想也想不到,空想,不如就不要去想了,反正到時候就這樣。後來他到棲霞寺去參見雲谷禪師。古時候讀書人常常到寺院,寺院就像現在圖書館一樣,有很多經書典籍可以看、可以抄,當然也是拜訪這些高僧大德,請教佛法,所以古時候的寺院、道觀都是讀書人會去的地方。他去拜見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拿一個蒲團給他坐,兩個人對坐三天三夜,了凡先生他三天三夜眼睛都沒有合起來,這個我們一般人也做不到。他精神很好,三天三夜不用睡覺,就跟雲谷禪師在對面坐三天三夜,這個也不容易。坐三天三夜,他的心也沉澱到一個程度了,因為過去讀書人多多少少都有學打坐,修靜坐。雲谷禪師看到他這樣對坐三天三夜都不瞑目,就感覺很奇怪,就跟他講,凡夫不能作聖,只是因為有妄念,所以不能作聖。他說我看到你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你是修什麼法門?修什麼功夫?這個時候袁先生才講,他說其實我也不是什麼功夫,只是命運被人算定了,我從此就不打妄念了。命中有的,時間到了,該來它就來;命中沒有,求也求不來,所以我就乾脆不想了。

  雲谷禪師聽他這麼一說就哈哈大笑,他說我以為你是聖賢豪傑,原來你還是一個凡夫。袁了凡先生聽到雲谷禪師這麼說就很奇怪,他說這個話怎麼說?難道人的命運可以改變嗎?雲谷禪師就跟他講,命是自己造的,福是自己求的。人有命運,命運從哪裡來?是你自己前生造作的善惡業報,過去生中造善,你這一生來享福;過去生中造不善業,這一生就要來受苦。前生喜歡用財物幫助苦難眾生,你這一生的命裡面財庫就很豐足,因為過去世有修財布施;前生如果沒有修財布施,你這一生的財庫是空空的,沒有。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前定就是你過去生中修的,這一生是你的果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享受的果,因是前生自己造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所作所為,我的思想、言語、行為,這一生所造的是來生的果報。命是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怎麼改法?真正懺悔改過,斷惡修善,認真去修,命就改了,因改了果就改了。

  他就真幹了,這個心才一發,努力去斷惡修善,第二年參加考試,名次跟孔先生算的就不一樣了。過去孔先生算得都很準確,絲毫不差,自從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之後,他聽明白了,懂了,努力認真去依教奉行,改了,孔先生原來算他這一年去考試是第三名,他忽然考第一名,就往前了。一念善心,命運就改了。他命裡沒有功名,他認真努力斷惡修善,求功名,後來他考取了舉人,也考取了進士。原來他的命中,孔先生給他算,他只能做到四川一大尹,在四川比較偏遠的地方,一個小縣城,在那邊當主官,後來當了寶坻縣的縣長,寶坻是古時候京城的地方,就像現在北京市市長,他改了。他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沒有求長壽,但是他的確是延壽,他活到七十四歲。孔先生給他算他的壽命是他五十三歲八月十四丑時在家裡壽終正寢,所以就勸他,你到四川去做官,在這個時間之前要回家,因為你的壽命到了。後來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努力修,他沒有求壽命,後來活到七十四歲,延壽二十一年。他命中也沒有兒子,後來得到一個很好的兒子。你看這個命運,他一生就改了。所以人有命運,這一點不假。

  這是講我們要修行,就是要先以因果教育來下手,這是我們持戒修行的一個基礎;你沒有從因果教育,那沒有辦法入門,沒有一個下手處。所以印光祖師講,因果教育是戒律的鋼骨,好像我們蓋房子,這一個房子要蓋起來,必須鋼筋水泥,鋼骨;你沒有那個骨架,這個房子建不起來。所以因果教育是戒律的鋼骨,沒有因果教育這個基礎,戒都是有名無實。

  佛在經典上把六道稱為苦海,我們現在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這個是苦海。「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個我們在一般寺院也都曾經看過。有一些寺院的牌樓會寫四個大字「回頭是岸」,這個意思就是要從六道苦海當中回頭,回頭就是還源,還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可是我們業障這麼重,習氣這麼深,現在環境很不好,對我們修行人來講很不利,誘惑太多。只有一個方法,過去淨老和尚常常勸勉我們同修,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每天讀經、聽經,一部經反覆去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修清淨心是用這種方法。我讀兩個小時的經就是修兩個小時,聽兩個小時的經就是修兩個小時,無論是讀經、聽經,不起妄念,這個比什麼都重要。聽懂很好,聽不懂沒有關係,再聽第二遍,有些時候十遍、二十遍,不懂的地方慢慢的都懂了;念上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全懂了,這是真修。本分的事情當然要做,不是自己本分該做的事不要去攀緣。現在這個世間災難很多,眾生很苦,如果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情我們應該要做,做的時候不為自己,沒有自己名利在其中,所謂作而不作、不作而作,你的心還是清淨的,這樣就好,這樣我們求往生西方淨土也能幫助我們提升品位,所謂是助行,念佛是正行,這些做好事是助行。做任何好事,統統要迴向西方,不求人天福報,這樣就能幫助我們品位增上。

  這一段,一塵何以能出生無盡遍?

  【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

  『真』是真如,『塵』是依真如自性起來的。

  【真如既具恆沙眾德。依真起用亦復萬差。】

  塵是從哪裡來?它是依自性起來的。也就是說塵就是自性,離開自性也沒有塵。『恆沙』是比喻像恆河沙一樣眾多,那個塵太多了。起作用是『萬差』,千差萬別。『真如既具恆沙眾』,這句話就是六祖在《壇經》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麼叫自性?什麼都圓滿、都具足,一樣都不缺,這就是自性。一點都不缺,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這個宇宙之間它有什麼,它統統具足,沒有一樣不具足。為什麼?出生無盡。念頭無盡,念念成形,成皆有識。我們不要說別人,就說自己,這一生當中,從出生到現在,不曉得起了多少個念頭!沒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決定找不到。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沒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所以它現的相是千差萬別。

  我們接著看下面一段文,請大家看第六頁倒數第四行,從當中「起信論云」這段看起。

  【起信論云。真如者。自體有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恆沙功德。乃至無有所少義。】

  『常樂我淨』是四淨德,四種清淨之德,這個是性德,自性裡面本來就有的。「常」就是不生不滅,永恆的;「樂」是沒有苦。我們現在感受的,人生有快樂的時候、有痛苦的時候。其實我們覺得很快樂,那個也是苦,那個叫「壞苦」。俗話常說「樂極生悲」,快樂到極處,悲就來了。所以苦樂在我們現前是相對的;真如本性裡面,苦樂二邊都沒有,那才是真樂。「我」是主宰、自在的意思,我們現在不能主宰,對於現前這一切,我們做不了主。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年年十八,哪一個人不想永遠年輕、永遠不衰老?我們現在能做得到嗎?做不到,我們不自在,我們做不了主。歲月催人逐漸老了,你不想老,它都不斷的老化,老了就有病,病了就無常,生老病死,誰也沒有辦法做主。如果我們自己有辦法做主,誰也不願意老、誰也不願意生病、誰也不願意死,但是我們做不到。我們現在凡夫,你不想老它還是老,不想病它還是會病,不想死它還是會死,這個就是無我,我不能做主宰,不自在,自己做不了主。可是自性是真的有主宰、有真我,自性不生不滅,它可以主宰,它是真的,這真我。我們現在這個我,我們認定這個我是假我。我們現在的我,我們凡夫認為哪一個是我?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個叫假我,這不是真的,但這個假的也是依真的出現的。我們不認識那個真的,把從真裡面現出來的幻相認為是真的,把那個真的迷失了,去執著這個虛幻的假我。真的就是我們真如自性,那才是真正自己,那個叫法身,法身真有主宰,法身自在,不生不滅,永恆存在。講比較具體一點,就是不老、不病、不死,那個才是真正的我。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自己是人生,自己生活的環境是宇宙,真正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這個在禪宗講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就自在,沒有這些苦了。《心經》裡面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苦都沒有了,苦是假的,也不是真的。這是真我,我們學就是要學認識真正的自己。

  「淨」是清淨,沒有一絲毫的污染,『清涼不變自在義故』,自在就是我們常講隨心所欲,這個欲裡面沒有欲望,沒有不善的。怎樣才能得自在?自在就是我們的本能恢復了。本能在一般世俗叫神通、天眼。我們一般人的眼睛,隔一張紙我們就看不到對面,佛告訴我們,我們眼睛的本能是可以看透的。我們肉眼能見的光波是非常窄小的一段,比這個光波長的我們也看不到,比這個光波短的我們也看不到。如果有一天,各種光波我們都能看見,那我們的眼睛就自在了,要看哪個世界都能看得到。耳聽聲音也是如此,聲波也是有一定的度數、波長的,有的聲音我們聽得到,聲波比較長的我們聽不到,短的我們也聽不到。他心通,別人心裡想什麼事情,你知道他在想什麼。宿命通,自己過去、現在、未來的事情都知道。小乘初果,這是證得須陀洹果的聖人,他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先恢復,所以證得初果他就有天眼通、就有天耳通了。二果又恢復兩種,他心通、宿命通,人家心裡想什麼他知道,還知道過去世、未來世的事情。三果就恢復神足通了,他能夠變化自在。四果阿羅漢恢復漏盡通,漏盡通是比喻煩惱沒有了,見思惑斷了,見思惑斷了就通達了。這是六種神通,阿羅漢就證得了。你的心得到清涼自在,真正是清淨不變,這是六種神通都恢復的境界,這自然的,每一個人的本能都是這樣的。

  『具足如是過恆沙功德』,自性本自具足,超過恆河沙那樣多的功德。『乃至無有所少義故』,自性裡面本來就具足,樣樣都具足,沒有一樣欠缺,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藝、德行、能力,都是圓滿的;具足相好,真善美,這是《起信論》裡面把真如的體相用概略的給我們說出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段。下面一段經文,我們下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