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傳統文化座談會|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

❖本站播放清單

以師志為己志|悟道法師主講

  主持人:尊敬的成德法師慈悲,尊敬的在座諸位法師、諸位長輩,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很高興能夠有這樣一個聚會,大家風雨無阻,能夠在雙溪小築舉辦這樣一個盛會。看到還有這麼多人不畏風雨,能夠來到這個會場,關心我們傳統文化的發展,關心我們整個聖賢教誨的發展,其實主辦單位都感覺到很欣慰。今天整個會場的進程,分成三個時段。第一個時段,由我們慈悲的悟道師父為我們授課。師父會在這堂課跟大家匯報我們整個雙溪未來的發展,當然也不離我們今天的主題,「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第二堂課,由我們慈悲的成德法師為我們分享跟傳統文化有關的,相關的主題。最後一堂課,就是問與答。所以我們最後一堂課也希望大家踴躍的把今天聽課的內容,有什麼心得可以提出來(就前面兩堂課聽課的內容,把一些心得,或一些提問,提供給我們工作人員),我們最後一堂課來進行Q&A的活動。我們第一堂是二十分鐘開始,我看大家都已經就座定位了,我們就請慈悲的悟道師父先跟我們講講話,然後就接著進入我們第一堂課的內容。大眾請起立。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悟道師父為我們講授第一堂課。我們向師父一問訊。師父請就座。法師請坐,諸位大眾請坐。

  悟道法師:尊敬的成德法師,諸位法師,陳真老師,諸位老師,諸位同修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首先非常歡迎大家來到台北靈巖山雙溪小築,今天剛好下雨,天氣也比較冷,濕冷,大家還是很踴躍上山,非常難得。有一些老師、同修,第一次上山的。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台北靈巖山雙溪小築名稱的由來。這個地方是我們華藏淨宗一個護法陳永信居士,還有一位洪平和居士,他們兩位捐的這個地,蓋了兩棟農舍。現在已經申請宗教用地,批准我們申請了。他們也開了一條路,剛才大家從山下要上山這一條,就是他們兩位開的,這兩棟農舍也是他們蓋的。所以這條路,陳永信居士跟洪平和居士,他們發心的。所以這條路我給它命名為永平路,因為陳永信跟洪平和,永平路。

  當初陳居士他發心捐這個地,洪平和居士早期也到新加坡去找我們老和尚,那個時候是跟莊行法師接洽的,所以這個也很久,到新加坡去。陳居士他的一個觀念,就是說我們台灣有四大山頭,這個四大山頭,佛光山、慈濟、中台禪寺、法鼓山,這個號稱我們台灣四大山頭。陳居士他說我們老和尚在台灣弘法幾十年了,也在海內外建立淨宗學會的道場,應該也要有個山頭。沒有大山頭,也要有個小山頭,所以他就捐了這個山,要給我們老和尚的。我就跟師父報告,陳居士要捐這個給師父做一個山頭,這個山原來沒有名稱,所以陳居士說這個山就叫淨空山。我就照他的意思去給師父上人報告,我說師父,陳居士說這個山要送給你老人家做一個山頭,這個的名稱叫淨空山。我們師父老人家說,不要不要不要,不要用我的名字。不要,那要用什麼名稱?這個山總是要有個名稱。後來我們師父老人家很慈悲,就給我們命名,那個時候還沒有改成新北市,那個時候是台北縣,所以就給我們命名叫「台北靈巖山」。因為南投有個靈巖山,大陸江蘇,蘇州有個靈巖山,那是祖庭。南投妙公長老他有個靈巖山,那是南投靈巖山。這邊是取名為「台北靈巖山雙溪小築」,因為我們山下有一條溪是分兩條的,叫雙溪,兩條溪。我們老和尚他也提字,大家如果看到,那個就是我們老和尚提字的,他老人家寫的。後來我就跟陳居士講,我們師父說不要用淨空山,他說要用「台北靈巖山雙溪小築」。這個名稱就這麼定下來。

  我們師父老人家取這個名字都有他的用意的,他也不是隨便取,「台北靈巖山」。我們淨宗十三祖他晚年就是住在蘇州的「靈巖山寺」。取名為「靈巖山」,也就是說我們淨宗這個傳承,我們老和尚淨宗是跟台中蓮社雪廬老人學的,雪廬老人淨土宗這個法門是跟印光大師學的(印祖學的),所以這個還是有一個師承,一個傳承。也就是說,我們依印祖這個傳承來學習,所以稱為靈巖山。就是我們要學習印祖靈巖山的道風、學風,專走念佛道場。「小築」,就是我們不要蓋太大,要小,愈小愈好。所以陳居士蓋的這個兩棟農舍蓋好了,好像二OO九年我們老和尚也上來看,他老人家來過三次。那一次來,我就給師父報告,師父你說小築,就這兩棟農舍而已,小小的。我們師父說,不小了,這兩棟很大,這兩棟不小了。原來我們師父上人他有寫一個,印光大師提倡二十個人念佛的小道場。當時我想二十個人,這兩棟足夠了。原來就是做長期念佛道場,那這個就足夠了。後來因為二OO九年,我們師父回來高雄治牙齒,剛好遇到八八水災。他老人家在二OO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在他的家鄉安徽廬江實際禪寺,請滿公老和尚啟建百七繫念護國息災法會。第二年他回到高雄治牙齒遇到八八水災,所以他覺得台灣也是很多災難。當時我還在大陸做百七,還沒有圓滿。就勸我們常住眾也要做百七繫念護國息災,台灣災難也很多,要息災。

  所以從二O一O年一月開始做,我還在大陸的時候就開始了,做到今年第十二年了,第七個百七了。這是我們雙溪小築目前為什麼要再去申請宗教用地建寺院的因緣,原來沒有想要蓋,因為我們師父說小築,愈小愈好,那兩棟都太大了,那還要再蓋嗎?不需要了。但是礙於政府的法令,因為我們要做百七,人就比較多,所以就加蓋這邊的廚房。每一次我來這裡主法,都有兩、三百人,像明天有三百多人,實在講廚房、餐廳都不夠用。所以我們現在到山上來參加法會的同修,都好像野餐一樣,大家添個一碗飯,然後自己找個地方去吃,沒有餐廳。蓋這個是違章建築,違章建築,有人去給我們告,拆除大隊就來了。後來區公所,那個時候的區長,還有主祕,對我們都很護持,就教我們說你們趕快申請興建計畫,就可以先不用拆了。我們計畫將來要做什麼,還要寫一大堆的理由,向政府申請。因為百七要繼續做,所以也就要申請了,不然他就給你拆掉了。拆掉,就沒有廚房,大家上來就沒廚房煮飯給大家吃了,所以這個因緣才申請。這個首先跟大家做個簡報,靈巖山,因為很多同修第一次來。

  裡面,現在有個東林寺。東林寺是之前台中江逸子老師有來看,他去看了那個地方,他說這個地方很幽靜,這個地方以後可以做一個靜修的地方。所以江老師就給我們講,這邊做祖庭,祖庭叫東林寺,因為廬山東林寺,中國淨宗的祖庭。這邊申請叫台北靈巖山寺,不能用同一個名稱,本來說我們都用台北靈巖山寺,政府說不可以,要另外取,後來江老師就取東林寺,所以裡面是東林寺。初祖,這裡是十三祖,當中都包括了。下面我們路口那邊也買一塊農地,現在也在申請變更,那邊叫華藏寺,那邊也是另外取一個名稱。歡迎大家到山上來。大家到山上來,我們沒有很莊嚴的這種寺院建築,大家來只能看到樹木花草,夏天我們大概都跟鳥叫蟲鳴生活在一起,不過這個地方是比較自然,接觸大自然。到山上,其他沒有,就是空氣好,這裡沒有污染;水質好,我們都吃山泉水,就這兩樣。缺點就是比較潮濕,雨水比較多,比較潮濕。這個也是佛菩薩安排。我們道場大概的情況是這樣。

  今天這一會的緣起,是成德法師的父親剛過世,他從英國回來奔喪,莊嚴師請他來山上做法會,給他父親迴向。成德法師很孝順,台南極樂寺也有安排做七,其他他有空檔就到山上,這裡正在做百七繫念,來隨做,隨喜做七迴向給他父親。剛好也是利用這個機會,成德法師也想跟過去在中壢善果林、孔廟一些老師,這些老同修大家見見面,所以就約了這個時間。這個事先我們沒有預設立場,沒有安排,臨時安排了這樣的一個聚會,也非常難得,之前成德法師有上來做過三時繫念。今天這個緣起,就是這樣生起的一個因緣。平常成德法師也是很忙,所以是父親過世的因緣,不然現在還在英國,那邊也是很忙的,剛好這個因緣,有機會在這裡跟大家聚一聚。

  在此地悟道也要跟大家匯報一下,就是我們師父上人淨老和尚年紀大了,現在也沒有辦法繼續講經了。記得前年,他老人家也有預感,自己體力不行,就是二O一九年六月,他老人家臨時就打個電話給悟道,叫我馬上過去巴黎。我就馬上飛過去,到巴黎去。去到那邊,他也交代了一些事情。他講了一句話,他說我們復興佛法、傳統文化,接力賽跑。他說他老人家跑一段了,現在他的棒子要再交給我們接下去繼續跑,接力賽跑。所以那一年臨時緊急找悟道過去,也是他自己感覺體力已經不如從前,他自己有預感,所以才會臨時很緊急的叫我過去。回來之後,又去一趟馬來西亞,體力是一直退化,年紀大了,而且也很辛苦,九十幾歲這樣飛,當時說實在話,我是不贊成的,因為年紀大了。我是以我個人體力,我自己飛一趟就累得不行了,年紀那麼大,當然是更累。這是他的慈悲願力在支持他的體力,他老人家慈悲,人家有求必應。走到現在真的就沒辦法了,也是盡最後一分力量。我們大家也要接我們老和尚的棒子,接力賽跑,大家同共發心,以師志為己志。目前這些年我們師父他最重視的就是一條龍學校,從幼兒園要教到,他的理想是到大學。但是目前礙於法令,大概我們只能到高中,像弘明,它是辦到高中。將來如果有因緣,銜接大學是更好。他老人家的願望,就是辦一條龍學校,培養下一代後繼的人才,將來這個世界才有前途。因為現在這個世界沒有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已經亂成不成樣子,是會愈來愈亂,災難愈來愈多,因為人心不善。所以我們大家也要同共發心,把他老人家的心願接下來,我們繼續做。

  淨宗,我們師父上人他是提倡各自獨立,管人、管事、管錢,各自獨立。行政各自獨立,弘法可以互相支援。所以我們在各自獨立的前提,我們在弘法互相支援這一塊,可以大家來合作,因為合作才有力量。我們看到人家四大山頭做了很大的事業,就是他的人力、財力、物力,它是凝聚起來的。你要辦一件大事,你沒有大家合作,凝聚在一起,也很難。就是個人單打獨鬥,都是打游擊戰,沒有正規軍,可能要辦一個比較大的、長遠的,也是有它的困難。不過目前依照我們老和尚的開示,當然是隨緣,這個事情也不能勉強,也不能勉強去湊合在一起,湊合在一起也沒有用。大家如果沒有共識,你勉強湊合在一起,反而造成很多障礙,這個也是要順其自然。

  我們在一個主、客觀條件可以的情況之下,我們都可以互相支援,互相合作,這樣發揮更大的力量。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大家來思考,怎麼樣把我們老和尚這個一條龍學校能夠去完成。目前硬體的問題不大,硬體的只要有錢,蓋一蓋,這個問題還不是很大,也有很多人願意發心。但是蓋好了,人呢?老師呢?學生呢?很多人他沒有想這個問題,只是先把它蓋起來再說,蓋起來最後再關蚊子,很多寺院都這樣,蓋得很漂亮,沒人。人從哪裡來?這個我們老和尚很早,三、四十年前就給我們講,將來寺院,不能只靠做法會,將來就活不下去,現在年輕人不信這一套。現在都是老的人來,年輕人不來,所以他老人家很早(在三十幾年前)就指導我們要辦教學的方向。培養師資也是我們當前當務之急,培養師資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這個也不是抓一些人來就可以培養,這個還是要看因緣的。首先要有這些共識,所以這個也不是短時間的。但是我們要完成我們老和尚這個一條龍學校,我們總是要一步一腳印,點點滴滴,慢慢來累積、來落實。總是我們要不斷的朝這個方向,大家來做、來進行,才有可能去完成。也不能等到說我一定要怎麼樣,那個恐怕遙遙無期。所以我們現在,我們有多少,我們就做多少。反正一步一腳印,從零開始。

  所以師父教我們也都是,我也是秉持這個,從零開始,像我們印《大藏經》,一塊錢也沒有。師父說,你印《大藏經》,我是從零開始,我化緣是從一塊台幣開始。所以現在我們老和尚講,我印了一萬套《大藏經》,這一萬套《大藏經》是從一塊台幣開始的。有一些孤兒院,他們發心,銅板送很多來。以前還沒有數鈔機,莊淨師以前在台北坐櫃台,算到手都扭到,綁繃帶。所以多少都發心。我們現在辦學也是這樣的,我們現在有多少資源,我們做多少。我們現在從克難式的先來開始,有一個學生,我們教一個。有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就先教一個。現在不是有自學嗎?自學,教一個。所以金昌老師,我也勸他,我們不要只要求別人,從我們自己家裡做起。我大哥那個小兒子,他現在有個小孩,「由近而遠,由親而疏」,自己不先教,光去要求別人,這個也是不切實際,自己有的,一個就教一個,我覺得這樣是比較務實一點。這個是我們大家可以同共發心,當然有更多的人、更多的資源,大家在一起,那就更好,這個更好。

  所以現在在台北我也申請一個實驗學校,也批了,實驗看看。但實驗學校受政府框架還是滿多的,所以在雙溪這邊,我是想辦一個個人自學的。個人自學就是有幾個家長願意的,然後把他的兒女送來,我們有找老師,就像以前私塾一樣。以前私塾就是這種型態,幾個家長他的子女、子弟,借一個祠堂,然後請個老師來教,以前私塾就是這樣,我想這邊辦這樣的,個人的。然後兩個可以比較一下,哪個效果比較好。因為沒有透過實驗,我們現在給人家講,人家很難體會。就像我們老和尚他沒有回到家鄉湯池辦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去改善湯池小鎮,你怎麼講,人家也生不起信心。總要去實驗,實驗出來,數據在說話,大家就相信了。我們現在辦這個也是一樣的,就是說我們個人自學跟這個實驗教育,哪個效果比較好?你要比較出來,大家才會去肯定哪一個是最好的。總是要做出成績出來,沒有做出成績,也很難去說服人。所以我們朝這個方向,大家來同共發心。這個也不是靠一個人、兩個人,要靠大家同心協力、同共發心,才能完成我們老和尚這個心願。另外,當然求三寶加持,求祖宗庇佑。人總是要先去付出,然後求三寶加持,祖宗庇佑。我們辦學,就慢慢能夠完成老和尚的志願。這是一條龍學校。

  那天成德法師上山給他父親做七,我們在茶餘飯後也提到,成德法師提到,過去也常聽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講到,過去方東美教授給我們師父講,佛教要出人才,要恢復古代叢林制度。我們師父講這個話,我也常常記在心裡,也很嚮往,但是總是因緣不具足。叢林制度,我們是以唐朝「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這個精神。百丈立清規就是把印度的戒律等於中國化,所以他那個清規就是百丈律,以前雪廬老人講是百丈律。還有南山律,南山律是終南山道宣律師,那個叫南山律。南山律跟釋迦牟尼佛當時那個律也不一樣,那個叫南山律,跟佛的戒律也不同;叢林叫百丈律。我們老和尚在《認識佛教》也講過,百丈律就是戒律的中國化、現代化。我們現在如果要建叢林,百丈律是唐朝的,我們現在是中華民國一百一十一年,你要把百丈律、馬祖叢林也要現代化、本土化,你才能適用,適應現代人。但是它的精神,我們要去掌握住,精神要掌握住。這個精神掌握住,就是我們師父常常提的,在家人三個根,出家人四個根,這四個根就是我們建叢林的一個基本的基礎。

  《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加上《沙彌律儀要略增註》,這是我們老和尚指定的,他只要求到我們這個。以這個為一個基礎,來建一個現代化叢林,這個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學習現代化叢林,當然我們這個形態上跟唐朝那個時代,時代不一樣,還是要有所調整。所以我們這個叢林,律學以這四個根,然後道風、學風,就是聽經、念佛。我們老和尚講一天聽八個小時,再念佛八個小時,剩下八個小時沒什麼時間打妄想,這樣可能住個三年,人都會不一樣了。如果能夠不拿手機是更好,住個三年,大概沒有大悟,也有小悟。就關在山上,我覺得關在裡面滿不錯的,但是要關得住。關不住,就陳永信居士講,好山好水好無聊。好無聊就會怎麼?想到下面去逛街。但是逛街,如果你功夫成就是需要去,去度眾生。功夫還沒有成就,先自度才能度人,先成就自己道德學問,再去幫助別人,這樣才能夠真正去幫助別人。

  這是一個願景,就是恢復叢林制度,培育僧才。現在僧才從哪裡來?現在出家人愈來愈少,你看我們都老了,我今年七十二歲了,我還能活幾年?實在講,人命無常,今天還坐在這裡跟大家講話,明天我還在不在?我自己也不敢講。以前我們師父都教我們,你晚上睡覺就要當作你死了,你就要往生了,天天要這樣觀想。那何況「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們老和尚講經常常講,人一歲到二十歲是人生的春天,二十一到四十歲是人生的夏天,四十一到六十歲是人生的秋天,六十一到八十歲是人生冬天。我冬天過一半多了。所以這個事情,我們要去培育下一代,培育下一代無過於一條龍。以後這個出家人,還是要從下一代(一條龍)看有沒有人願意發心,也是要從這裡來,不然哪有人?所以恢復叢林制度,還是要以一條龍做為基礎。

  像我這個半路出家的,當然也可以亡羊補牢。如果有因緣,當然可以一個階段性的自修,這個是可以的。一個階段性,不要說三年,說太久了,大家都嚇跑了。我們可以從一天開始,我們比較務實一點,一天都還可以,勉強。八關齋戒不是一天一夜嗎?一天的。一天的,再提升到三天的,三天再提升到一個星期的,就像潮州揭陽謝總,他辦道德講堂就是一個星期。一個星期就可以改變一個人,可見得一個星期有他一定的效果。

  所以以後我們雙溪小築都是以辦學來培養這些師資人才為一個主軸,以辦教育為主軸,依照我們老和尚的指導,走這個方向。我們做法會是附帶的,附帶來做。做法會也是要有經教的基礎,沒有經教的基礎,做這個法會,他也不曉得是什麼意義,要怎麼去隨文入觀?這個也就做不到,所以還是要有經教的基礎。這樣做法會,我們做了才會踏實。總是要先明理,為什麼要這麼做。所以我們現在做百七繫念,我們的信心也是根據我們老和尚平常講經經教的理論基礎,有這個理論基礎,我們信心就比較踏實,不會人家說迷信,我們心就搖擺不定,因為我們對這個理論方法知道,這個是正確的。有正確的依據,有經典的依據,不是自己隨便講的。像做這個百七繫念,你看《仁王護國經》,早年我們老和尚在中國佛教會講過,大專佛學講座的時候講過。《仁王護國經》講,人間還沒有亂,鬼神先亂。所以你要人間不亂,你事先先安撫鬼神,然後再安撫人間。所以這個息災,我們也有經典的依據。我們三寶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在世,以佛為師,佛不在世,以法為中心;僧也要依佛、依法,不能他自己去想一套。法就是經典,我們有經典的依據,所謂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這個,我們修學就踏實,有個依止、依據、依循。

  所以我們做超度,也是從教學當中生起的一個信心。如果沒有聽我們師父上人常年講經說法,人家一說我們迷信,我們也覺得是迷信,我們到底這樣做有沒有幫助?所以我們一般人,不是上上根、下愚的人,中下根性的人,還是要有經教的基礎。經教也是佛陀教育的一個主流,這個是主流,因為這個當中,中下根器的人比較多,佔大多數,上上根跟下下根比較少。所以禪宗是接引上上根,教外別傳;淨土是教內別傳。我們一般的根器,我們縱然修淨土,還是多少要有一些經論、經教的基礎,畢竟我們不是那種老實人,我們要學老實也學不來。自己什麼根器,自己要清楚。所以雙溪小築的願景,我們是辦教育為主軸。

  今天的主題,金昌老師列了很多條,我挑了這一條,「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善學,善這個字也不是很容易,這個也是關係到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各人的根器,各人的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不同。記得我出家,我們師父就叫我跟日常法師,我們都叫他常師父,那個時候叫他常師父。他教的是西藏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每一天都上這個課。他戒律持得滿嚴格的。有一天我們師父到佛陀教育基金會講經,就到樓上來走一走,看到我拿了一部《菩提道次第廣論》,那個時候剛好常師父不在。我們師父就翻一翻,他老人家講,次第是漸教的。因為佛的教學有頓、漸、祕密、不定,有圓頓、有漸修的。不是佛他自己有什麼法,因為眾生根器不一樣,應機施教,應機說法。我們師父就給我講,這個是漸教的,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圓頓的。跟常師父學這個,他是有次第的,漸修,一步一步的,好像爬樓梯,一階一階一階的。有的人他是只能接受漸教的,他認為這個才合理,講圓頓,他不能理解,他不能接受,實際上有圓頓也有漸修的。我們淨老和尚,我們師父上人他教我是圓頓法,而且他以《華嚴》一乘圓教來教學,以這個為理論基礎。常師父他用漸教的來教學。

  我個人聽了我們師父講經十五年,出家,多多少少有一點經教的概念,所以我跟常師父學《次第廣論》,跟其他人學的,當然知見、見解上不同。我看這個《次第廣論》,也可以是圓教,也是可以圓頓,就看你的見解。以我們師父上人他講的圓頓,《華嚴》這個圓頓法,你用在哪裡,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你拿《弟子規》給我們師父上人講,那《弟子規》就變成《華嚴經》了。像他老人家講《玫瑰經》、《可蘭經》,講道教的經典,興都教的、猶太教的,我聽他老人家都是在講《華嚴經》,他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圓了。《華嚴經》講,「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行布就是次第,圓融是圓頓,叫你馬上成佛。是不是真的這樣?你看六祖就是一個榜樣,的確圓頓法就是這樣,你一念之間轉過來就成佛了。如果你不能接受這個,那慢慢來,佛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有的人他覺得他不能接受。實際上圓頓他是快速,他有沒有次第?他也都有次第,好像我們坐高速電梯,在一O一,你咻一下上去,就到了。那有沒有經過一樓、二樓、三樓?只是沒有停下來,他還是有經過。所以圓融當中他還有次第,次第當中他也有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我們要善學,就是這個地方去善學。如果不善學,你就會產生矛盾,圓融就不是次第,次第就不是圓融,那就不善學了。

  在圖書館,早期出家,我是先到圖書館,後來有個悟銘師,男眾,一個悟照師,也是一個小學老師出家的。我們師父看到我們三個人滿執著的,有一天就把我們叫去房間,門關起來,給我們開示了一個多小時。開示的重點,講很多,重點就是他說他以《華嚴》來教學,殺盜淫妄都有接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說你們能不能接受?如果接受就繼續留下來;不能接受,叫我們再去找老師。我後來還是留下來,學習講經也沒有成就,也不能離開。到現在還沒有成就,還是要再繼續學。總是沒有出這個範圍,其他的善知識,他老人家有介紹的,我才敢去聽,其他的沒有介紹,我也不敢聽。

  我們師父也沒有這樣要求我們,他沒有,他只是在講席當中一直講、一直講,不斷的講。不斷的講,就是這個是很重要的,但是他沒有硬性規定。他到台中蓮社,李老師給他硬規定,約法三章。他沒有跟我們約法三章,就是他一直講,我們做學生的人,你自己願不願意遵守,是你個人的事情。如果你覺得有道理,你就遵守這個,他沒有硬性規定要求我們。這個是我自己個人自己要求自己,不敢亂聽、不敢亂看,要他指導的範圍。像黃念老、常師父,他叫我去跟他學的。以前台南般若精舍的開心法師,他也是請我們老和尚講《華嚴經》的一個。所以悟道也有因緣接觸到當代幾個大善知識。我還沒有出家接觸一個現在銅鑼九華山的一個無名比丘尼。那個時候是一個同修帶我去,說去請大悲水。那個比丘尼她不說話,都勸人家念佛,都會送樹籽的念珠送人。然後她也不吃飯,她就喝水,穿百衲衣,打赤腳。我們去那邊,去跟她請法,她都會說你師父這一隻的,她是這一隻的,就是很謙卑。我去見過一次,去提了一桶水回來。後來,我出家第二年她就往生了,就見過一次面。

  出家十幾天,常師父帶果清(清公)律師,我出家十幾天,他也去跟常師父參學,學戒律,住在基金會一個多月。我出家十八天,常師父就帶我們,請簡豐文居士開車,去台中蓮社看雪廬老人。那也是看那麼一次,看那麼一次,也是給我一個啟示。雪廬老人(那個時候九十五歲,他九十七歲往生的),見常師父,常師父那時候五十幾歲,他九十五歲看到出家人頂禮,供養紅包。我們師父上人,我就給師父報告,常師父要帶我們去看李老師,看雪廬老人。我們師父說,你看到李老師要頂禮。我就事前給常師父報告,說我們淨老和尚、我們師父叫我去要跟李老師頂禮,常師父你看我要怎麼做?常師父就給我講,如果你給他拜一拜,他回過來給你拜三拜,你怎麼辦?我想一想,也是。我們師父交代的,又不能不做。後來我就跑到他一個小佛堂,小小的,我去那邊,在佛前給他頂禮三拜,我就這樣交差了。就見那麼一次,後來就沒有再見,就往生了。

  黃念老也是見過一次,就是一九九O年,我們韓館長叫我一個人去參加人家的旅遊團,招待我去大陸旅遊。結果我們師父問,要去旅遊,有沒有安排到北京?我說有。《華嚴念佛三昧論》這個稿子,你帶去,你到北京帶去給黃念老,去請他校對。所以我到北京就是他們行程走完,晚上就請導遊帶我去他那個胡同。他也沒有書櫃,他的桌子,書一摞一摞的,請教他一些問題,稿子就交給他。那個時候我們師父叫我們要拜《寶王三昧懺》,那個也沒有板眼、也沒有腔調,也不曉得怎麼拜?就請教,請教老居士。他說,那個不重要,你們一年才拜一次,平常念佛比較重要。他就給我講,念佛主要在木魚,木魚叫定心魚。他說夏老師,夏蓮居老居士是他的老師,夏老師在解放以前,主持打過一次佛七,他自己親自敲木魚、地鐘。他說那一次念佛念到拜墊都是舍利,解放以後就沒有再這樣的佛七了。他說念佛比較重要,而且念佛那個木魚是關鍵,叫定心魚。每一種法器就是幫我們定心的,引磬、大磬都幫我們定心的,歷代淨宗祖師很注重這方面。

  後來我就請問他密宗,聽說他是密宗上師。他說密是這樣,這個是密,這個是顯,他說一體的。他說現在的密宗,大家修得很淺。我說什麼叫淺的?他說壇場很多,儀軌很繁瑣,那是淺的。像藏傳,黃教,他是修到三密相應。東密,這是日本,從唐密傳過去的,都是跟藏傳黃教一樣,修到三密相應。最高的無上密,就是達摩祖師傳來中國的禪,跟那一樣的。他說最高的密法就愈簡單,甚至它只有一個字的,愈簡單。後來我聽他的開示,我也有一點白了,原來愈簡單是愈高的。我們都是把愈簡單看得是愈低的,剛好是相反的,也得到一個啟示。我想一想念一句佛號也是很高的,佛號很簡單,大家都會念。但是我們總覺得這個簡單,沒什麼,大家都會,就覺得它很淺,其實不知道那個是最高的法。念佛也不是說我們想像中那麼容易,還是要學習的。

  我們去看雪廬老人,李老師頂禮供養,然後坐下來就寒喧一番。雪廬老人就講,「弟子某某,什麼都不會,只會念佛」。我在旁邊聽到,我都會念了,你老人家怎麼才會念佛?後來常師父就講,他說「學人到現在還不會念佛」。雪廬老人講,你這個話講得好!我才恍然大悟,我都以為我都會念了,我才知道,那不是我想像中的。所以我才不敢輕易離開師父。很多人想去閉關,什麼閉死關、閉生死關,我們師兄弟都閉失敗了。他們也是我的善知識,本來我也是躍躍欲試,他們表演給我看,我就打消這個念頭了。我們師父上人指導的,這個是很寶貴的經驗。以前我師兄是閉生死關,一個師弟閉死關。我們師父說,叫他回來,學一部《彌陀經疏鈔》再去閉。我就說師父,師兄沒錯,您老人家不是說一句佛號念到底嗎?念到海枯石爛就成就了,老實念佛,他就是要老實念。我們師父他一講,我再問,他老人家就急了,他就問你有沒有開過保險箱的號碼鎖?我說我開過。有一點對不準,就打不開,是不是?我說是。修行就像這樣,念佛也是這樣,你有一點對不準,你就打不開,你要調,調到準了,一打就開了。你叫他回來學一部《彌陀經疏鈔》再去。那個時候我又更進一步明白,也不是我自己想像中那個樣子。所以再回想到雪廬老人說,「他只會念佛」,這一句分量也相當重。聽到常師父說,「他還不會念」,我才不敢講什麼。不然當時我說我都會念了,就不知道天高地厚。所以這個還是不行,自己現在愈想愈不行,我什麼都不會。這個是見過一次。

  再來就是廣欽老和尚,我也是見過一次,不過這一次比較長,一個月,在那邊受戒。之前我母親常常去,我就喜歡聽經,就沒有去。一直到出家第二年,剛好碰到他傳戒。悟儀師也在,她也去住過妙通寺。那個時候就去那邊受戒,去了一個月。廣老他一生只傳一次戒,傳完就走了,果然第二年,正月五日就往生了。他都不倒單。見過一次。

  開心法師,他的台南般若精舍,南天台般若精舍,我去過,去掛單過。他有神通。他有一次到基金會,那個時候我剛剛出家沒多久,出家沒幾天,抱一個南瓜這麼大來,我也有眼不識泰山,就是一個老法師要來供養師父的,師父不在,在美國。後來我們師父回來了,他再來,他回去之後,我們師父就給我講,那個時候在佛陀教育基金會,他說開心法師的定功比廣欽老和尚還高。我就嚇了一跳,我們得戒和尚的定功,大家都是很佩服的,不倒單,他還高。後來等師父去美國的時候,我就跑去他那裡掛單,我就仔細看他的眼神,跟平常人不一樣,的確不同。我去到他那邊,他正在看電視,看歌仔戲。我說師父,你在看什麼?我在看歌仔戲。我說師父怎麼喜歡看歌仔戲?他說我在修三止三觀。他說看電視在修三止三觀,我也是第一次領教,看電視在修止觀。後來又聽我們師父講席當中講,看電視,會看的也會開悟,也是在修行,那才明白。但是他的確有神通,他就打開電視,七月十五超度,有日本鬼、有洋鬼,有斷頭、斷腳的,他就給我看,你看那麼多,你看你看。我說師父,我看到只有人,鬼我沒看到,你有通,我沒通。所以這個也是善知識。碰到幾個善知識,也是滿傳奇的。總是碰到這些善知識,自己才知道自己是要多學習的,才知道自己什麼都不行的。

  善學佛法,我們要善學,就是要學圓頓法,圓頓法快,不用走很長的路。圓頓,一念成佛。淨土也是圓頓法,就不用三大阿僧祇劫,當然省掉很多時間。善學,關鍵在見,在知見上的問題。所以黃老在《莖草集》,也有講到這個見,開大圓滿見是最殊勝的。這個見有很多個層次,有凡夫的執實見,有外道見,有小乘的見,大乘中觀見,俱生智見,這個見還是有層次。關鍵在那個見,所以八正道第一個叫正見。同樣是正見,它的層次還是有不同。開大圓滿見是最可貴的,圓人修一天等於常人修一劫。善學就在這個見。「師以知見為體」,這歐陽竟無先生講的,師以傳授你知見為體。傳統文化也是要善學,佛法也要善學。其實傳統文化就是佛法,佛法就是傳統文化,以《華嚴》的這個見來講,就無礙了。其他宗教的也是《華嚴經》,透過我們老和尚講,不管講什麼經,他統統是在講《華嚴經》。所以講傳統文化,他也是在講《華嚴經》;講其他宗教的經典,也是在講《華嚴經》。所以他老人家給我們講,他是以《華嚴》在教學,以這個理論基礎,我們能接受,跟他學;不能接受,去找你能接受的老師學。

  總之,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我是跟成德法師學,因為實在我都不懂。我們師父很慈悲,但是我很辜負師父老人家的苦心,以前他提倡《弟子規》、《群書治要》,我覺得學經都學這麼久了,這個大概是教小孩的,不重視。最近我去聽了之後,才知道我們缺乏的就是這個基礎。所以成德法師也很難得,就是補充我們老和尚講的經教,一個補充說明。讓我們更了解我們淨老和尚講經的內容,做一個更貼切、也更生活化的講解,讓我們更深刻的去體會到老和尚講的。像我們老和尚講名聞利養,我也知道,大概是一個概念。成德法師講,什麼叫名?講得比較細,我才知道自己一天到晚都在名聞利養當中,自己不知道。這個也是當頭棒喝,我自己感覺到有受用,所以就會常常跟同修分享。但是我知道也是很有限,也是在學習,只是覺得說這一段很好,我們應該大家一起來。所以我常常節錄《群書治要》,我有時候聽的時間並不長,但是聽到一個重點,一、兩句,就去節錄那一段,跟大家分享。這個也是我自己有這樣的一個感受,也得到法喜,所以才會想跟大家分享,跟大家一起同沾法喜。

  今天我就跟大家講到這裡。下午一點半,我們就恭請成德法師來給我們開示傳統文化。第三節課就是一個交流,大家有問題可以提出來,大家互相的來交換意見。陳真老師難得上來,還有我們諸位老師,還有天母的張園長,她在辦安親班、幼兒園,辦很多年了,也是聽蔡老師的(成德法師以前講的)。以前講的,我還是稱蔡老師,因為那時候在家身分。現在出家身分講的,就講成德法師。因為以前講的,人家如果看錄影帶,我說成德法師,怎麼在家居士?所以以前在家講的,我都說蔡老師講的;現在出家以後講的,就是成德法師講的,我是這樣區分,避免大家的疑惑。好,悟道就跟大家談到這裡,再次歡迎大家到山上來。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主持人:好,大眾請起立,我們向師父一問訊。

  悟道法師:不為禮。

  主持人:阿彌陀佛。恭送師父。

  悟道法師:免送。

  大眾:阿彌陀佛。

德不廣不能使人來|成德法師主講

  道公長老、諸位法師、陳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到了雙溪,要多深呼吸,這麼好的空氣不能浪費掉。當然,還有我們雙溪承傳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的道風、學風,這個我們更要好好去領受、去體會。所以很感謝我們道公長老慈悲,成就這個因緣,包含上午長老對我們的開示,都讓我們體會怎麼珍惜因緣,怎麼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首先長老有提到我們雙溪小築的因緣,佛法講萬法因緣所生,佛法大用無方,《無量壽經》上說,「當信佛經語深」,一句「萬緣因緣生」,它已經包含一切境緣,沒有一個境緣不是因緣所生。當我們體會到因緣法,我們不只不會消極,我們會更珍惜,因為因緣要聚,很不容易。就像我們中午吃這麼好吃的午餐,要有多少法師、同修發心來護持。

  而這個因緣,首先最可貴的是來自於長老及我們老同修,不知道今天我們陳永信老居士有沒有來?名字取得好,難怪事業做得好,永遠誠信,所以事業做得好。我們在台灣成長,都有讀過青年十二守則,「信義為立業之本」。所以他爸爸名字取得好,他以此為信念,事業做得很好。而他跟長老都是對於師長的一個孝心,這個我們要善於去體會。「慕賢當慕其心」,我們去體會到師長老人家,他在講經當中,他是怎麼做人、怎麼處世的。包含長老,我們親近長老的過程,他是怎麼用心的,怎麼處理事的,這個我們要善學,我們要善觀察、善體會。因為善知識都是謙虛的,但是他在娓娓道來當中,我們用心去感受,他們不忘師長在台灣幾十年的教化,不願意說看到師長老人家回到台灣來,沒有一個地方,我們當弟子的很難受。所以陳老居士說這個山要叫做「淨空山」。當然大家不能用情執來跟善知識學習,師長沒有同意,大家有夠失望,怎麼沒有叫這個名字?這個就是感情。我們是能感受到師長謙退,善知識都是避名、都是逃名,不會好名,而且讓我們不忘祖德,所以取名字叫「靈巖山雙溪小築」。

  長老還提到這個路是兩位老居士他們修的,我們閩南話說的,「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敬鋤頭」,沒講錯吧?有時候太久沒回來,比較不輪轉。我們的俚語裡面就飽含祖先處世的心境。我們善於去觀察,我們就知道因緣真的都不是偶然的。全世界那麼大,佛法在印度,釋迦牟尼佛示現,以佛的心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不可能偏愛哪一個地方的眾生。可是為什麼大乘佛法卻在我們神州大地開花結果,甚至於大乘佛法的成就還超過印度?這不是偶然,這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根基。師長常常說我們修學的基礎是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剛好跟我們老祖宗的文化最核心的兩個精神,孝道跟師道相應。而且我們看中華文明,最古老的一部經是《易經》,經過三個聖人,伏羲畫八卦,文王演繹六十四卦,到孔子作十翼,把《易經》的微言大義開顯,所以它是群經之母,所有中華經典之母是《易經》。《易經》有六十四卦,在天地萬象裡面選了六十四個代表,代表我們的祖先向誰學習?萬事萬物。有沒有暗合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就是在祖先的這種心境文化的洗禮之下,不知不覺在學。看到草,「一枝草一點露」,「天無絕人之路」,祖先居然看一棵青草都能聯想到做人的精神。看到溪流,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們閩南的祖先說,「父母疼子長流水,子想父母樹尾風」。我們假如看到水就想著父母對我們的愛護、思念,真的是「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六塵都在對我們說法,所以神州大地大乘佛法會興旺,也是這些因緣。我們能體會到,我們會感謝祖先,我們會很有責任,不能把這麼好的文化斷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上。

  所以師長在講經的時候多次都提,我犧牲身命,都要把中華文化傳承下去。長老早上的開示就提到,我們要以師志為己志。相信聽完長老的開示,我們腦子有很多具體的影像,不知道大家想到什麼?有沒有想到接力棒?現在傳到誰的手上?佛門說法器,是比喻器皿可以盛接物品,水杯可以把水接住。同樣的,我們的心可以把如來的大法,可以把師長的教導,我們能承載起來,能夠放在我們的心上,這個是我們要有正確的心態,我們才能承接下來。就像孟子說的,「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這個就是一個法器的心境。就像師長講到請佛住世,普賢行的「請佛住世」,老人家說了,全世界能聞到佛法的,有多少人;聞到佛法,又能聞到正法的,又剩多少人;聞到正法,又能聞到念佛;聞到念佛,又能聞到持名念佛。早上長老說的圓頓教,這個念佛法門,持名念佛,這個在佛門算我們中了佛門第一特獎。而在圓頓法當中,我們又能親近到師父上人、道公長老這樣的善知識,這是太難得的緣分。

  我常常跟同修們共勉,我們遇到這樣的緣,是我們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師長這麼給我們分析,這麼難的緣我們遇到了,「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這麼難的因緣我們遇到了,我們不請自己住世,我們還請誰住世!俗話說,「登天難,求人難」,請自己荷擔如來家業,不比求人難,「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而且從因緣法來看,在台灣生活成長的炎黃子孫的因緣優於其他地方的華人。成德看到大家大部分是秋天以上的,我今年秋天剛好走到一半。當然我們一談到年齡,就要想到《論語》有一句話叫「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念到這裡,背後都發涼,差太多了。但是差太多也不能氣餒,要「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我們在台灣成長,我們自己回想,爺爺、奶奶、父母都給我們表演出孝道、悌道。你看鄰里鄉黨,哪一家有喜事,整條巷子都去幫忙,這種氣圍對我們的潛移默化非常大。所以我們有這麼好的緣,薰習了老祖宗的文化,儒、釋、道的文化,我們是有這種能量的,這種Energy。我最近必須要加強英文,不然我就回不去英國,因為你要長久住在那裡,還得考英文。所以人生不能逃避,你一逃避,最後很老的時候,還得扛,還得承擔,跑不掉的,不如歡喜接受挑戰。

  所以感覺到在台灣,尤其四、五十歲以上的同胞們,都受到比較完整的文化薰陶,師長教誨我們,我們這一生會的能力,沒有把它用出來服務大眾,結果埋到黃土裡面去,這個是有罪過的。這一段大家聽過?我沒有逼你們,我只是說老法師有這麼講。感覺老人家講的這個話很有道理,因為我們能學到文化,也是眾多的緣分在其中,這個緣分都很難算,裡面有阿公阿嬤、外公外婆,這麼多的長輩給我們的身教、言教,我們體會到了,不把它發揮出來,不就糟蹋了這些緣分了?就像我們共聚一堂,我們會得到很多啟發,怎麼來回報成就這次因緣的大眾,我們把這個領悟來提升自己,來利益他人,這個就是大乘佛法說的自利利他,儒家說的明明德,自利;親民,利他。所以我們有「捨我其誰」的心境,來學習傳統文化、學習佛法,我們聽的每一句都會覺得是講給我聽的,會放在心上。師長表演給誰看的?表演給我看的。我能看到,是我的因緣,我要去效法,我要去跟隨。不能我們看了師長的表法,結果我們想「老和尚不是普通人,我沒辦法」,這一念心是障礙。

  所以長老上午特別提到,善學當中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正知正見,八正道排在第一,正見。因為知見沒有建立好,或者知見偏了,可能拉就拉不回來了。捨身容易,捨見難,就怕我們修學的心態觀念偏了,先入為主。為什麼師長感念章嘉大師的恩?他老人家提到,「我佛法的基礎是章嘉大師幫我扎下去的」,這句話不能滑過去。因為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老人家的成就,離不開他扎的根。所以章嘉大師給老人家的教誨,那都是最關鍵的修學知見。我們同修也很用心,光是整理章嘉大師給老法師的教誨,好像就有三篇專題的文章。我們太有福報了,我們很多法寶,包含重要的師長這些開示資料,都是我們華藏的團隊,我們老法師底下這些後製的團隊幫我們做出來的。我們看到這些法寶很珍惜,如貧得寶。很容易得到,對我們也是一種考驗,不容易珍惜。

  長老提到兩位老居士修的這條路,長老就用他們的名,取了這條路的名字叫「永平路」,這個也是長老在教導我們走路不要忘了造路的人。人世間沒有一個因緣、福報是理所當然的,我們都要存感恩的心,感恩心就跟菩提心相應了。我們應該都有讀過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這一篇教誨對我們淨宗學人是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在「三輩往生」,上品、中品、下品都有讀到共同的標準,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是三品都共同的,而且發菩提心還擺在前面。祖師開頭就用《華嚴經》的教誨,「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個教誨講得很重,祖師說「忘失尚爾,況未發乎」,忘失就變成魔業,更何況假如我們沒有發出來的話,那就更不可能有成就了。而印光祖師也特別強調,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跟一個軍隊打仗,元帥沒有了,可能這個士兵都互相打。主帥重要,菩提心重要。祖師進一步也講,「必有因緣,方得發起」,菩提心也是有因緣,這個緣分引發我們的善根、我們的菩提心,什麼緣?念本師恩、念父母、師長恩、念施主恩、念眾生恩。感覺都跟念恩的心相應,所以我們的心中時時都念著恩德,我們就沒有離開菩提心。就像佛門吃飯以前,「食存五觀」,就是念施主恩、念眾生恩。當然不是吃飯的時候才念,佛門的教學方法是透過這個手段提醒我們,我們要把這個心能夠不間斷的提起,不是說吃飯的時候念一下才提起來。所以長老在表演知恩報恩給我們看,包含長老也是很念舊,很有情義,很惜緣,這都是我們的學處。長老每一年都會到各地跟同修們尾牙聚一聚,感謝大家這一年弘護正法。每一次到岡山念佛會尾牙,都會邀請成德的父母一起來聚會,成德都能感覺長老是特別有情義。我們這些年輕人出門在外,也比較少時間回來陪父母,長老都很用心在這些細節上,在這些人情事理上。

  李炳南老師有說,學佛就是學人情、就是學事理;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是佛呆子、是書呆子,會傷天害理。這段話用的詞句也是很重,不懂人情事理,雖然有弘護正法的心,很可能會傷天害理。好心辦壞了事,這個成德是很有體會的,自己這些人情事理不懂,又處在比較高的位子,做錯很多事、下錯很多決策,應對進退不當,影響因緣,很多慘痛的經驗。所以長老關心我們淨宗學人的修學能不能得力,所以帶頭學《常禮舉要》,這就是人情事理。孔子在《禮記》裡面講,「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道德仁義很好,假如我們沒有禮的基礎,提升不了到那個境界,一定要從禮開始做起。李老當時候講《常禮舉要》,年齡很大,九十歲。黃念祖老居士有一句話,成德印象很深,黃老提到,大修行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他在晚年特別做哪些事,我們後世的弟子們要細細去體會、去觀察。黃老這麼講,他緣起是什麼?他提到夏蓮居老居士,他為什麼要編《淨修捷要》?他為什麼要編《寶王三昧懺》?而且《寶王三昧懺》還沒有完稿,夏老已經圓寂了。黃老在寫跋文的時候就提到,《寶王三昧懺》雖然不是十五的月亮,也是十三、十四的月亮。成德有印象,聽老法師講過,你拜任何的經懺沒有辦法消掉業,拜《寶王三昧懺》可以消掉。因為《寶王三昧懺》最核心的就是念佛,祖師有提過,任何方法都不能消掉的業障,還有這句萬德洪名可以消掉。尤其在這幾代人,都是成年以後才學傳統文化、學佛,還沒學以前很難不造業,造的這些業都會形成修學上的障礙。我們能把業障懺除,就能起感應道交,所以編這個有深意在,包含《淨修捷要》,讓我們感覺這些祖師他的智慧是超越時空在護念我們。

  《無量壽經》說,「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不只是如來定慧如此,入了境界的祖師,尤其淨土宗的祖師,那很可能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他們也是智慧圓融,都做一些事要利益我們後世的學子。現在生活那麼忙碌,一天要持一部《無量壽經》,可能很多人的時間不允許,他還有家庭的責任、工作的責任。但是《淨修捷要》把五經一論的精華濃縮成三十二段經文,顯教、密教、禪宗、祖師義都在裡面,加持力非常強。黃老的這句話,它雖然是談到夏老的因緣,我們善於學的話要舉一反三,這個也是善學傳統文化。李炳南老師也是一樣,他一定是洞察這個時代的需要在哪裡,所以他講《常禮舉要》,他講《論語》,一定是感覺到我們學大乘佛法的基礎不足。跟蓋房子一樣,大乘佛法是三樓,第一層、第二層不穩,修學起來很不穩當。

  長老也是長期觀察護念我們淨宗學人,他也帶頭學《常禮舉要》、學《論語》,帶動我們不要忽略了倫理道德因果的基礎。尤其長老對於我們這些後學、年輕人,特別提攜。《了凡四訓》當中說的,「善事常易敗」,一個年輕人走弘法的路很不容易,師長說我們這個年齡算是孫字輩的,長老他們是兒字輩的。孫字輩的難度,師長有提到比他老人家難十倍、百倍都不止。《了凡四訓》講,「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長老他們是長輩,他們走在我們前面,特別體恤我們這些晚輩的可貴在哪、難處在哪,給我們很多的指導跟鼓勵,給我們很大的信心。我們看到了,我們感謝長老給我們的表法。我們不能白看,也要期許自己,自己也要好好照顧後面的年輕人。

  所以緣分不易,尤其長老早上還提到我們台灣那麼多高僧大德,長老去親近,都把這些過程給我們和盤托出。我們聽完,能夠把它放在心上,對我們修學就是很重要的指導。尤其提到念佛,我聽完這一段,確實是捏把冷汗,就是自己連門都沒有入。長老是我們算繫念法事的祖師級的,這個後世歷史會記錄的。我們根本還談不上會念,什麼叫念佛都還沒搞清楚。但是早上這一席話,最起碼有一個很具體的印象是什麼?是那個號碼鎖,要對得很準才行。也從這個公案知道真的要會念佛,還得要長期薰習淨宗的教理。尤其我們要體會師長的苦心,《無量壽經》從二十集、三十集講完一部,到他老人家八十幾歲,多久講完一部?一千兩百個小時。沒有這樣細講,沒有這樣深入,可能我們會對淨宗的這些教理看輕了。不夠深入,這個真信切願可能有打折扣,不夠真切。所以師長是指導,先聽一遍《阿彌陀經疏鈔》,再去閉生死關。其實我們在修學當中,善知識對我們來講是最重要的因緣。但是不是說,我每天都有聽老法師講經,那個只是一個相而已。所以師長給我們建立的知見很重要,像剛剛提到的,假如我們的心念聽師長教導,起個念頭,「那是師長才做得到,我們怎麼可能?」念頭形成障礙了。因為師長提到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經教,都是契我們的機的,他老人家不會講了一段經,然後對我們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那這段話很重要!釋迦牟尼佛是應機說法,《楞嚴經》上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釋迦牟尼佛如此,師父上人亦如此。我們建立這個心態,才不會師長邊講,我們邊在那裡依自己的念頭,這些我做不到,就把它擺一邊去,那這樣就危險了。都是自己在揀擇這個要聽、那個不聽,那到底是跟師父上人學,還是跟自己的分別執著學?所以這個心態假如沒有建立起來,那很可能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

  所以佛門重視的是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吃素多少年、我聽經多久,那只是一個外在的相而已,有沒有真正吃出慈悲心,這個重要。有沒有聽到去依教奉行,聽了十年經,假如沒有一句教誨常常放在心上,受用還是很有限。所以重實質不重形式,很重要。我們有可能會產生感情,或者產生自己的分別、想法,甚至於自己會用一種意氣用事,一種蠻勁,「我就是要這麼做」,看起來很精進,但是那個裡面有沒有聽師長的話,這個是我們自己要檢查的。曾經遇到一位同修,他就不吃不喝,他就要求生淨土。經過好幾天,他那個意志力一般的人達不到,可能一千個裡面要找一個都不容易。結果看這個情況,旁邊的同修寫了信給師父上人,請教這位同修現在這麼做好不好。老人家趕快給他回,學鍋漏匠就好,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不要這麼做。說實在的,我們想一想,這麼做下去,到底是餓死了還是往生,誰能說明白。我們有時候做事情不能考慮自己眼前的一些角度而已,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我們佛弟子有時候做出來的行為是政府單位理解不了,副作用就開始了。所以大乘佛法要圓融,不能自己的角度又很固執。結果師長給他指導了,他不聽,繼續這麼幹,最後被當地政府給要求離開了。所以看起來很用功,但是師長都指導了,他還是不聽。最後他自己的身體本來很好的,能這麼做,他的體質有多硬朗,那個事件之後,身體大不如前。

  所以我們還得常常問問自己,我有沒有老實、聽話、真幹?不是說我常常夢到師父上人,常常夢到也不能執著。更重要的是,重實質的話是依教奉行。所以我們佛門常講,「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還得我們自己去常常勘驗自己,我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有沒有依照上人的教誨在落實?長老早上提到念佛的重要,夏蓮老、黃念老很多開示都有談到這一點。尤其這個木魚、引磬,能夠讓我們攝心。所以有共修共學的因緣,我們要好好珍惜。有一個同修他聽老和尚說,不要跑道場,然後他聽了之後說,我不跑道場了。老和尚的意思是說不要亂跑很多道場,不是說不依眾靠眾。你找到這個道場,都是依止老和尚教誨,那很重要。依我們現在的根性,不依眾靠眾,自己在家修學,可能會比較懈怠;一到道場,那種氛圍就容易提起精進的心。

  所以蕅益大師《淨社銘》四點都很關鍵。「淨土為歸」,我們看到這四個字隨文入觀,自己有沒有歸心似箭?長老早上也說了,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就要練習今天就往生了,還有沒有對世間的人事物很掛心、很留戀,這個就要自己檢查。像成德就做得很不好,這幾天晚上都不怎麼睡得著,熊貓眼都被莊嚴法師看出來了,這個沒有依教奉行。老法師說的,事情可以做,做完之後不要放心上,佛號趕快提起來。這個功夫差太遠了。所以要淨土為歸,我們道公長老的三時繫念不能白做,「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阿彌陀佛看到我們,第一句話,傻孩子,你怎麼今天才回來?你這個傻孩子,怎麼今天才回來,枉受輪迴的苦。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是為自己發的,就是讓我們當下就可以乘他的願力離苦得樂。「淨土為歸,持戒為本」,師長老人家指導我們怎麼學習佛法、傳統文化?從根本修,持戒是根本,孝親尊師是戒的大根大本。所以《戒經》說,「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孝心提起來,「德有傷,貽親羞」,不好的念頭、言行不敢做了,不願意以自己父母給我們的身體來造惡業,不願意辜負父母,很多惡的行為就止住了。

  老人家一直強調扎三根,這都是持戒為本。長老上午也提到,我們整個淨宗的修學,就是把根扎好,然後再以一部《無量壽經》導歸極樂世界。我們的這個戒就是扎三根,道風是念佛,學風,一部《無量壽經》去深入。而且《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所以「持戒為本,觀心為要」,心是根本,心對了,言行不會偏頗,所以身口意還以意為一個根本。所以師長在一次祭祖法會的開示,就是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這個善學,就能積功累德;不善學,可能變成愈分別、愈執著。在《華嚴經.淨行品》裡面就提到,善用其心,則能成就殊勝功德。什麼是功德?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功德。長老上午透過他親近黃念祖老居士,我們聽到這些公案都是福報,因為沒有長老說,我們不知道這些重點。所以大家要懂得挖寶,這個善學裡面還善問,能夠問出寶來。黃老提到的,我們圓解一天,是漸修的知見一劫的時間。所以整個我們所建立的修學的知見是圓解,這個在修學上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解了侷限,有可能裡面就有摻雜分別執著在裡面。

  早上長老還提到,師長把幾位出家弟子找到房間裡面來,說我們這裡是學《華嚴》的。我不知道諸位同修聽到這個公案,當下的感受是什麼?成德聽到這個公案,是長老去福州,很關心我的身體健康,然後在用晚餐的時候,給我們開示到這一件事情。我當時候聽的時候,真的是嚇了一身冷汗,為什麼?我說我假如跟著師父上人學了二十多年,我都不知道他老人家學什麼的,那我到底在跟他學什麼!所以師長是學《華嚴》。所以長老有提到,「圓人說法,無法不圓」,講《玫瑰經》,也是《華嚴》;講《弟子規》,也是《華嚴》。不只講經的時候是《華嚴》的境界,更重要的,是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能夠事事無礙,理事圓融。我們這個時代很需要華嚴的精神,為什麼?《華嚴》是事事無礙。現在一般的人,心有千千結,家家還有本難念的經,他假如沒有《華嚴》,他怎麼解掉這些問題?師長的法藥就可以幫助我們轉煩惱為菩提,化危機為轉機,化悲憤為力量,就是看我們會不會轉念。能轉得過來,可能晴天霹靂的事,變成我們快速提升的增上緣。這個我們台灣同修應該看到上人的表演了吧?假如是我們老同修,老人家在面臨韓館長往生,沒有地方住,努力了幾十年,一般的人遇到了都很難過、很沮喪,師長沒有受影響,還勸同修們放下,不要去計較這個,更不能去打官司。老人家說到,「此法本無諍」,佛沒有教我們爭,「諍則失道意」。當然這句也要會聽,「此法本無諍」,不能爭,學成鄉愿了,什麼都是退,大是大非面前也不講話,整個團體就沒有是非了。然後付出很多的人被毀謗,惡意諂媚的人一直上去,那麻煩了,沒人講公道話了。所以我們學,得學圓,這個因緣我們得觀察清楚。所以什麼時候不能讓?讓了之後,正法凋零,眾生不受益,這個時候不能讓,這個時候要當仁不讓,捍衛正法。就像出家人慈悲為懷,可是日本侵華,多少我們的百姓要塗炭,這個時候出家人也要站出來。所以佛法是圓融的,得要看因緣用。就像持戒,該開戒的時候不開,那就犯戒;開了,可以利益眾生、利益正法,這個該開。不是因為隨順自己的習氣去開,那個業就造得更大了。我們觀察師長在這個境緣當下,所有的努力他沒有放在心上,也沒有求回報,道場都建設起來了,他也沒有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的是佛怎麼教他的,佛教「此法本無諍」。因為館長的後代對我們來講是內部的人,內部的人不能爭,要修忍辱。老人家在這個境緣當中寫了一段法語,「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境界提升上去了。接下來,新加坡的緣出現了。所以師長就表演給我們看,事事無礙,不只沒有障礙,會修的人快速提升了。

  《金剛經》裡面重複最多的六度就是布施,還有忍辱,師長老人家一生學釋迦牟尼佛,這兩點也是給我們表演得淋漓盡致。布施,施與眾生的法寶供養,從來不拿錢,因為老人家對佛法有信心,愈施愈多。反而我們淨宗不缺錢,有一些團體什麼都要拿錢的,反而它現在沒錢了,因為修因得果。所以我們珍惜老法師所講,我們也要看懂老法師的表法,老人家做得到,我們也能做得到,不然我們就辜負了他老人家的表演。而且老師教我們都是什麼?要和盤托出。在哪裡和盤托出?講每一句的時候,對我們一點隱瞞都沒有。師長講到什麼叫師承,就是老師走過的彎路不願意學生再走,這是一個老師的心境。為什麼師長在講經的時候常常都提到,我就是學《華嚴》最後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回來專修專弘淨土,老人家他繞的這個彎路,他就是希望我們不繞了,直接依淨土法門來修學。

  包含在新加坡,這世界上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是宗教跟宗教之間。老人家他用很短的時間把宗教團結起來,不也給這個世界表演了?最棘手的問題,真的把《華嚴》用上了,很快的宗教就團結在一起了。當然這裡面,我們也要看懂師長他是怎麼做的,我們不能只有鼓掌,好,好,都看好戲而已。他的關鍵是做了什麼,才能達成這麼殊勝的結果,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變成看熱鬧。自己是有一個很深刻的感覺,我們現在學大乘的經、學儒家四書五經,看起來比較抽象的經句,只要做一個思惟,師長怎麼做的?好像那個句子就活起來了。比方「興大悲,憫有情」,師長特別強調做哪些事,好像就浮起來。

  早上長老一直強調一條龍,這個世界要安定,一定要有人才出來,假如出五個范仲淹,這個世界就有救了。可是要出聖賢人,得要從胎教開始,得要從小開始,「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今天沒有小朋友來參加?有!好,那一天剛好有同修要皈依,成德剛好以出家人的代表,當然我們都是皈依我們阿闍黎是淨空老和尚,我們當弟子的複講師長三皈依,結果皈依的有一個兩歲的小朋友。成德看到諸位同修很歡喜,也很感恩,歡喜在大家都在自己不同的因緣當中努力。我們雖然不在一起,因為十幾年前我們在台灣辦傳統文化,都感謝大家護持才成就。後來成德到了馬來西亞,後來又到英國去,可是看大家有的年輕的同修已經有孩子了,他們胎教在做,都很用心在教孩子。所以我看到他們就覺得招生的壓力比較小了,這個漢學院招生的壓力比較小。當然也不要有壓力,只要信佛,找韋馱菩薩就好,找觀世音菩薩就好了。看到我們幼兒園張園長,他參與了這課程之後,很用心去帶動他整個園裡的老師。小朋友很好教,透過小朋友去帶動家長,在這個時代都要善巧方便,這個時代不能對眾生要求太多,善巧,循序漸進,讓家長有信心,我們都要很柔軟、很善巧。

  包含看到好多同修,我們都是在英國見面的,有的還在法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見面。特別感謝大家飛到萬里之外,支持我們在法國、英國漢學院的緣分,沒有大家,這些緣成就不了的。做了祭孔、祭祖,我們要學習長老的承擔,老和尚一句話,再難,長老都把它扛起來。好像是二O一六年,跟長老說,到倫敦去辦一個祭祖,那個要多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二話不說,就承擔起來了。包含看到台灣災難,老人家一說要辦三時繫念護國息災,結果一辦,已經是第七個百七,已經過了十二年,都沒有間斷。所以我們也感謝長老及法師們、同修們對我們台灣的護念。阿彌陀佛!尤其還可以不用戴口罩,你在一方付出,才能得到這些信任,這些信任不是要來的。做到這裡車禍都沒有了,很多災難都化解掉了,這個很感應的。所以看到台灣的同修們,成德是很多感觸。就像師長在台灣這麼早就在傳儒釋道的教誨,很多同修可能你們的父母就是老法師的學生,我們已經幾代人受他老人家的恩澤了。所以從因緣法來講,台灣的同修們應該對於整個儒釋道的弘傳,我們應該是要站出來的,因為我們的因緣算是最殊勝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我們看到師長在二OO九年的時候,在台灣整整待了一年,第二次的《妄盡還源觀》是在台灣講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大家可不能只有印象說「師父在台灣真好」,不能只是感情在起作用而已,師長老人家這些大修行人的時間是有限的,為什麼他把整年的時間用在台灣?他的考量在哪?我們得看得懂。老人家怎麼考慮事?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看到把宗教團結起來,怎麼做到的,這個得我們弟子去觀察,進一步去效法。首先我們看到師長「先人後己」,幾個宗教有事,把別的宗教的事擺前面,自己擺後。我們學院的法師有一次去跟師長請教,某某宗教現在有困難,師長,我們是不是支持多少,講了一個數目,師長沒有同意,緊接著問法師,你到底還有多少?然後問完說,都給人家。我們能聽到這些故事很有福報,很感動。

  我們也聽過有一個回教,他們要辦學校,那個金額也滿大的,師長發動園遊會,每個宗教來參與,結果我們佛弟子最多,義賣,最後籌款還超過那個需要。你說那伊斯蘭教的長老們、同修們看了不感動?不可能。再來,在圖文巴做宗教團結,選誰來主要負責這件事?我們也看到老法師在表演《群書治要》,你用一個人,你用下去,大家的向心力都來了,大家很佩服。今天假如這個宗教團結一用,我的弟子,佛教的,人家心裡就毛毛的。但師長用誰來負責?哈比哈山長老的學生,漢尼夫先生。哈比哈山長老是穆罕默德先生傳承的弟子,他很有威望,他最得意的學生到澳洲來負責宗教團結。你看這個人一用,每一個宗教都讚歎,你看我們淨空老和尚心量大,用人才。唐太宗用人也是這樣,他能夠被稱為「天可汗」,不同種族的人他都重用,人家看了服氣,肚量太大了。「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我們心量不夠大,跟著我們的人心裡不安。所以這些關鍵變成我們要看得懂,我們就學到了。所以我們珍惜因緣,要珍惜我們跟隨長老學習的因緣,這麼好的福報,不能當面錯過了。老和尚的這些教誨我們也好好珍惜,其中老人家怎麼做人做事,只有我們心靜下來,我們就能感覺得到了。老人家這些國際的因緣,他是怎麼做的,我們都善觀察、善去體會,進而善去效法、學習,那我們就是有大福報的人,那我們就現生優入聖賢之域。

  老法師說我們遇到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傳承儒、釋、道。因為五千年來沒有出現斷的危機,沒有這個機緣,我們還修不到這樣的功德,現在剛好遇到了,我們全心全意去做。當然要從敦倫盡分開始,這個弘法不能是靠一時激動的,得要敦倫盡分,得要我們的心跟經典相應,因為人能弘道。不是說我講出來的話是佛經,我就在弘法,有可能我們的心是透過佛法在控制別人、在要求別人,讓對方有壓力,這個不只沒有弘法,還造成別人的反感。所以師長說,今天你學佛了,還造成家裡的不和諧,鐵定學錯了。這些教誨不能跳過去,不能說「自己的人最難度」,大家有沒有聽過師父說自己的人最難度?我們不能自己加。就像長老早上已經提醒我們,由近而遠,由親到疏。所以鄭老師任重道遠,鄭家的家風,你這個是伯伯輩了,要把它傳承下去。

  好,那我們共同珍惜跟師父上人,跟我們長老的緣分,我們一起努力,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

人才之成,自兒童始|悟道法師、成德法師、陳真老師、顧頡鋒居士、張卉綺園長主講

  主持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解惑是很重要的一堂課。「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所以真正善知識才有辦法為我們解疑釋惑。

  剛剛長老慈悲,又多為我們請了二、三位善知識,來跟我們一起共同參與最後面的解疑釋惑問答。首先我們歡迎長老跟成德法師列席,大家鼓掌。

  接著我們請陳真老師也列席。老師,您坐這邊。張園長,我們張園長在北投經營幼兒園,也是用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來經營,經營得非常成功,所以長老也邀請她列席,來跟我們共同分享。請張園長坐到陳真老師旁邊。最後面我們請顧頡鋒居士,我們看「尋找觀世音」,主持人顧頡鋒,他是德國人,但是他的中文講得比很多人還流利,所以師父也請他列席,來跟我們共同參與問答的活動。接下來,我們請長老為我們來做開場。

  悟道法師:尊敬的成德法師、陳真老師、張園長、顧頡鋒先生,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這堂課是一個互相的交流,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我們可以向幾位老師來請問。我們首先請陳真老師跟大家講幾句,阿彌陀佛!

  陳真老師:阿彌陀佛!尊敬的悟道法師、成德法師,還有張園長,還有那位師兄好!我們今天看到一個外國人,讓我們很驚訝,說的國語比我們還要國語。我們今天會有這一會,要感恩我們的悟道法師給我們這樣好的機會來這兒相聚,讓我知道我們在海外這九年做的那些事情,原來就是今天的基礎。在海外這九年,讓我看到什麼?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反正這幾個周邊國家,還有到中國大陸,我們有一個感覺,一個很籠統的感覺,有財力的人跟我說:老師,我有人,也有錢,我沒有方法。那我就心裡想,方法,師父說過了,怎麼會沒方法?先培訓老師。然後他說:哦!培訓老師。他們就邀我們去辦教師營,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我們去辦教師營的時候,談到傳統文化應該怎麼樣去落實、怎麼去教學,很多都是現場在學校的老師、校長,聽得很歡喜,然後呢?就地解散,就沒有下文了,就是沒有一個人或者一個力量出來,把這些人組合起來。我一直看到都是這種畫面,心裡面就覺得為什麼有財力的人沒有辦學的能力,有能力的人他沒有財力?這個財力跟能力為什麼不能結合?大家都那麼心嚮往傳統文化的復興,那聽老和尚說的話,但他始終就沒有結合起來。我就深深感覺到說,這麼多年過去了,就沒有看到一個具體的樣子出來,就是零零散散的一點小東西,就看不到我們師父所說的那樣的一個一條龍的局面。我想了又想,只有四個字其實就說完了,眾生福薄,就讓他結合不起來。

  我回到台灣,很快就被尚仁教育發展協會邀進來了,其實叫做請君入甕。他說,你的老師周虎林教授說,你要到我們這個發展協會來服務。我說好吧!老師說了,沒話講,我們就進去了。進去了才知道台北有華藏,台南有極樂寺,台中這邊有弘明,只有高雄啥都沒有。高雄是院轄市,這一群就是說,我們在高雄這群窮書生要辦。我心裡想,好吧!我們就有多少做多少,把我生命的剩餘價值把它發揮出來。所以我們就開始了,現在應該是一年七個月,從整個組織的架構,各種活動一步一步做,目前都是好心人他們把自己的房子給我們做教室,所以我們現在有兩個教室,開了一些班。因為必須要辦班,讓當地的人認識我們。因為沒有人知道我們是誰,要辦班,然後讓他們知道我們是誰,一點一點的做。

  然後兩個教室的布置以及設備都是這些善心人士的捐款,這些人百分之九十都是聽老和尚講經,知道一條龍教育的重要。所以我們其實也還沒有什麼宣傳,尤其是疫情,就有一些人知道了,就大大小小的捐款,就讓我們可以開始做事了。尤其是那位陳俊宇董事長,當時我們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是我們的成員之一,就是基本的最初組織的成員之一。很多人也是跟他一樣,不可能,這種事情太難了,這個一條龍計畫是不可能的,很多人在講這樣的話;又是少子化,又是現在人家正在砍傳統文化,你幹嘛做這個事情?是不可能的。結果陳董事長說了兩個字,叫做「未必」,未必就是不見得不可能。他也不是只有說兩個字就算了,接下來他就把他們家四層樓的這棟房子給我們做辦公室、教室,然後後來我們還可以做我們的會議室,還有做對外線上的教學,都是他這棟樓可以完成的。然後又疫情,我們在外面上課的機會也沒有了,因為疫情。所以我們的祕書長就說,不然我們把四樓做一個簡單的錄影室,我們就把該說的東西,五常是什麼?五倫是什麼?五常怎麼用在五倫裡面,讓我們的人際關係能好起來?就這樣錄了二十幾集,現在都還在後製當中。

  我們一年七個多月來很辛苦,很忙,還有一些活動,辦班教學,大家做得很開心,但是也真的挺累的。這樣子下來,我們明明知道它是很困難的,但是我們沒有退縮,一直是勇往直前。有一些朋友在北部的,有一些朋友在南部,每次我們要開會的時候就是南北合,很辛苦。我們其實很希望有悟道法師這樣德高望重的人來領導大家一起做,今天竟然就讓我如願以償,看到大家在這裡會在一起,以後我們的資源,我們互相學習,我們希望從今天開始。謝謝大家!

  悟道法師:非常感恩陳真老師給我們分享。下面我們請顧頡鋒先生跟大家自我介紹一下。阿彌陀佛!大家鼓掌鼓掌。

  顧頡鋒先生:尊敬的法師、尊敬的同修、網路上的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被請到這個舞台上,末學覺得很慚愧。因為人生才走到夏天的一半,我旁邊坐的諸位大德有豐富的經驗,我還那麼年輕,還有什麼高見?但是既來之,則安之。好,那我就跟大家簡單來分享我們去年在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去年我們跟華藏拍城隍廟的巡禮,叫做「與神同行」。城隍巡禮它主要講的其實是因果教育,是老和尚一直在強調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每一句、每一動是如何影響到我們之後的去處,或者影響到我們現在人生所得的福報或他的惡報。看這個影片,我們會帶你去巡禮整個台灣不同的一些城隍廟,而它的歷史發展,跟它所在地方融入和本土化的一些面向。我覺得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一個城隍廟(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去看)是在蘇澳,還記得很清楚,那邊有很特別的一個叫做,應該是一種儀式,叫「管教」,就是小孩如果不聽話的話、不孝順,父母親就會拿這小孩的衣服放到城隍的面前,請求他管教這個小孩,希望他會乖乖的去聽話。聽那邊的廟公說,甚至於有老婆帶老公的衣服,到那邊去請城隍去管教。我不知道有沒有幫助,但是他說這個地方很靈。所以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也可以看我們的影片。

  我們另外在做的一個新的影片是「尋找觀音」,是在拍攝觀音的三十二化身相。我們目前是拍到第三集已經出來,網路上的同修應該剛剛在休息的時候有機會看;我們在場的幾位同修,你們晚上回家或明天有空的話也可以上網去看一下。我們都會帶大家去看台灣的觀音廟,跟有關觀音的一些故事跟你們分享。這兩個紀錄片是我當主持人。我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悟道法師:感謝顧頡鋒先生給我們精彩的分享,請大家多多來點播、點擊(大陸叫點擊)我們城隍廟的巡禮,「與神同在」。跟韓國片那個「與神同在」不一樣的,是城隍廟的,去拜訪城隍廟。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平常在講席當中常常給我們講到的,城隍廟是擔任社會教育,教因果的。他老人家從小,他母親就帶他去拜城隍廟,就講十殿閻王,不能做壞事,你做什麼壞事將來就會墮什麼地獄,印象深刻。所以拍這個也是根據我們老和尚的一個開示。在我們台灣跟外島,根據我們調查,還有九十六座登記有案的城隍廟。剛才顧頡鋒先生介紹的蘇澳,那個是比較有特色,那個我還沒去過,改天如果有到蘇澳去看一下。另外鳳山城隍廟它是比較具足,有二十四司。以前是我們高雄淨宗學會簡會長她的公公,上一代,清朝時代蓋的,三百多年了,那個也可以去看看。其他的城隍廟,有因緣可以去看看、拜拜,提倡因果教育。另外「尋找觀世音」最近拍了有三集,好像第四集快拍好了,大家也可以點播。歡迎介紹大家的親友,可以轉發給親戚朋友,大家共同來觀賞。

  好,下面我們請天母幼兒園的張園長分享她辦幼兒園的一個簡單的經過,請她跟我們分享分享她的辦學經驗。好,張園長,請!

  張園長:謝謝謝謝!尊敬的悟道法師、尊敬的成德法師、孫老師,還有顧頡鋒大德、陳真老師,各位大德,阿彌陀佛!今天坐在這裡,真的是太大太大的福報!我萬萬沒有想到,才兩週前,應該是二、三週前,就一個緣分認識了世凱兄,他到我的幼兒園參訪,因為我是幼兒教育協會聯合總會的監事,然後是幼協的常務監事。剛好有寄很多善知識的書,我去領取很多,就長年來一直是有這些書的往來,所以就有這個機緣,今天也有緣分坐在這裡。法師們很慈悲,在這裡我就是報告我現在是走到秋天,對,我的人生到秋天,不用解釋得很清楚我的年齡,非常好。那今天坐在這裡,我面對的都是慈眉善目的大德,很感恩!我沒有面對家長。因為平常是面對很多的家長,要辦說明會。

  我就分享一下我學校為何中華傳統文化會這樣的進行到現在?我的學校是民國八十四年成立,我父親成立的,八十六年拿到立案證書就正式經營。我是八十八年接管,我不是本科系,所以我對於教育特別的,應該會說很尊重,因為妳不是本科系,妳很怕誤人子弟。我一接的那一刻,因為不懂,所以戰戰兢兢的,可是我所有的老師都非常專業,都是幼教的合格教師或是教保員,我就跟她們學習。剛開始我的學校因為在天母,我大學在日本讀書,會一點日文,所以天母有一些日本家長就來找我,也就收了很多日本人,我們就開始做一些日本的教育,也做了一些所謂的蒙氏教育。這樣就一直輾轉到非常有福報的民國九十八年的三月,淨宗學會辦了一個企業研習營,「幸福人生講座」,我記得應該是這樣,四天三夜,真的改善了我的人生。因為我聽了當時是蔡禮旭老師,現在是成德法師的課,四天三夜,感動了三天,一直流淚,我覺得我終於找到路了,這個四天三夜。

  回到我的園所之後,我就把我的老師集合(當然老師都是幼教專業),我跟她們說明天開始,我學校要轉成《弟子規》教學。她們聽不懂,《弟子規》沒有教學模式。我說,我說不上來,可是我就是要小朋友跟老師們九十度鞠躬,我要吃飯前感恩歌,五句話。因為我在《弟子規》研習營就是這樣,飯前五句話,「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辛勤教導,感謝同學關心幫助,感謝農夫辛勤勞作及所有付出的人,老師請慢用」,所以我也要在學校,老師要先吃,吃了以後孩子吃。當然那個時候有些老師覺得有點奇怪,其實是頓悟。我當然是中下根人,我很清楚,習氣很重,只是知道找到了路,想朝這條路走,不知道怎麼往前走。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就邊走,也因為《弟子規》研習,我就開始跟著老師。有一半的老師支持,有一半的老師可能就慢慢也離去。

  《弟子規》說的,就像剛剛成德法師說的,「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我也就這樣做。我記得九十九年,我開始想要一天吃素,家長們也問我,我說因為愛護地球,保護小動物,所以一天吃素。其實是孩子問我:老師,為什麼要吃素?我就隨口說,就像呼吸新鮮的空氣。第二天孩子就來問我,為什麼新鮮空氣只要呼吸一天?我想對啊!為什麼新鮮空氣只要呼吸一天?我就跟老師討論,我們就大膽的,我們就五天吧!老師說等一下、等一下,妳這樣子家長不能接受,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在發展,你沒有吃魚、肉是不行的。我說好,我們就說是愛護地球,保護小動物,有慈悲心,做一天的善事,愛護地球,就這樣發了一個文。家長也就,因為你愛護地球,所以家長沒有太大意見。後來第二年,我們就五天了,就整天吃素。當然有些家長能配合,有些不能配合。我覺得就像學佛的這些路,剛剛提到了布施,第二個就是守戒,我也因為有這樣的《弟子規》在前頭,我必須做榜樣,所以我就跟著做。其實一開始,我也非常愛大魚大肉,可是覺得不行,我要做榜樣,我要感受到那樣的力量。信,一定先有信心,相信了先去做再說,也不用想太多。所以我就跟著五天,我們學校就進行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非常感恩阿彌陀佛在背後當了最大的支持者,沒有讓我的學校,應該是說現在少子化,很多家長的學經歷背景都非常好,他會很多對於教育的方法、方式會質疑,我也跟著老師,應該是說影響了一些。就是有些老師跟著我一起,因為我一個人做不來,所以我們在學校就開始制定每天早上,我們是七點半可以入園,八點五十分就要全員靜坐。我也把學校裝潢改了一下,我把孔子像放在正門口,然後《弟子規》放在孔子像上面,所以每一位家長進來,也清楚在做中華傳統文化。因為天母的家長其實也很好奇,所以我不是內容只有中華傳統文化,當然包含了幼兒教育領域的六個科目,我還要教一些生活律動、音樂、體能、做料理Cooking Class,還有戶外教學,這些都要吸引他,可是每一個課程的內涵其實都是在做《弟子規》。因為孩子在《弟子規》中也做了很多讓我很感動的,因為我發現他們兩歲真的很好教,不好教的其實是大人。就像淨空法師說的習氣重,我本身就是,所以一定要天天提起,就是自己起心動念馬上要想起來,我要做榜樣,就放掉其他的。

  《弟子規》有一句話非常有趣,是「信」篇裡面的「話說多,不如少」。孩子回去,阿公阿嬤跟他一直說話,他忽然說,老師說「話說多,不如少」。阿公來問我,老師妳教他「話說多,不如少」,他昨天跟我說,叫我「話說多,不如少」。我剛就想到,對啊!成德法師剛說的,一件事情中立,你的背後你要聽清楚。我趕快明天又重新解釋一遍「話說多,不如少」的意思,跟孩子再解釋一遍。因為我其實是從孩子身上理解了,原來他們是這樣想。因為《弟子規》的第一篇「首孝悌」,孝順父母就是在學校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對媽媽最好的孝順。所以孩子其實在學校表現的,真的是想要孝順的行為,他只要做不好,像老師說的「貽親羞」,那爸爸媽媽會丟臉。你做得不好,我拿起電話,要打電話跟媽媽說,他馬上也會「老師,我馬上改過」。就是他們的善,人性本善在幼兒園真的看到,也確信老和尚說的,真的是人性本善。唯有人性本善,我們才有意義在做這件事,一直做下去。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所以我也一定要力行。我一直讀書,一直讀專業的書,其實還是要落實在生活中,感受一下孩子的改變。當然在經營的過程中,很多孩子會跟我說:老師,妳說的跟外面不一樣。譬如說我們學校,慶生會是媽媽的母難日,我們是邀請媽媽來學校,一方面讓孩子能夠跟媽媽行叩首儀式,一方面我也希望媽媽來吃這一餐蔬食,素食一吃她就安心了,眼見為憑,自己感受。

  《弟子規》在學校落實了也將近十年,九十八年三月一直到現在。我沒有去太計算時間,可是我很感恩,真的,老祖宗的智慧不用對外求,我們自己就有。因為學校有一些外國人,所以我看到日本人落實了我們五千年的禮儀之邦,我也心有戚戚焉,是我們最好的禮儀之邦,在日本看到了,所以現在也讓我們的炎黃子孫開始學習,絕對可以。因為我自己感受到,家長也因為孩子的改變更有信心,所以這條路是一定可以走下去!有很多想分享,今天的時間讓給大家提問。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悟道法師:感謝張園長跟我們分享寶貴的經驗,提供我們往後辦一條龍學校一個很寶貴的參考資料,我們這方面可以向她多多請教。好,下面就是我們回答問題的時間,我們就交給司儀來主持一下。阿彌陀佛!

  主持人:謝謝兩位法師,還有三位居士寶貴的經驗分享。所以「有德者必有言」,自己走過的痕跡都是很寶貴的分享,也能讓在座每一位同修都能夠感到動容。昨天晚上簡老師有傳了一個問題,我們第一個發問,就由簡士恩老師來提問。

  簡老師:在場的諸位法師、同修大德,還有我們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弟子有一個問題,就是最近我們看到蘇俄跟烏克蘭之間的戰爭,不禁讓弟子聯想到過去老法師在世界各地奔走的時候,似乎戰爭衝突也比較少,可能對世界和平確實有點幫助。所以要維持世界和平,確實需要能夠團結不同宗教、不同族群這樣的人才出來。為了培養這樣的救世主,所以老法師提倡一條龍的教育,從這邊我們可以感受到老法師念念為著地球的長治久安。

  老法師過去在關於一條龍教育的開示裡面非常讚歎台中弘明,認為是一條龍教育的一個成功典範,也鼓勵之後各單位有志於來辦一條龍教育的,可以向台中弘明來學習。過去在聽成德法師講課的時候也學習到,我們人生過去的一些經驗、一些做法,隨著我們時節因緣的轉變,不見得都可以適用在其他地方。所以弟子的問題,就是台中弘明他們辦學成功的關鍵點在哪裡?是不是可以把整套台中弘明的經驗複製到其他單位?這當中應該要如何取捨,這個一條龍的教育才能走得比較長遠?因為現在看到各地的淨宗,似乎辦實驗教育機構有雨後春筍的現象出現。所以希望藉由今天這個機會,請法師還有台上的貴賓,針對這一塊再做進一步的開示。以上,謝謝,阿彌陀佛!

  住持人:好,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請成德法師為我們開示。

  成德法師:長老,諸位貴賓、諸位同修大德,大家吉祥!阿彌陀佛。剛剛簡老師這問題問得很好,內行人要看門道。首先我們可以感受到師長老人家對培養下一代的一種悲心,因為「人材之成,自兒童始」。《五種遺規》陳宏謀先生他開篇《養正遺規》這兩句話是很有力道,「天下有真教術」,正確的教育理念、方法,「斯有真人才」。「教術之端,自閭巷始」,就是古代的私墊教育,「人材之成,自兒童始」。師父還講過,重視胎教可以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的教育可以出賢人;假如三歲以後教,教到君子算不簡單了,所以這個教育的時節因緣不能錯過。當然老人家他那麼深的體悟,應該不乏他人生的閱歷。因為我們去觀察老人家一生,都是以培養人才為己任,所以三十多歲出家,他教學就不間斷。尤其到九十歲上下很感嘆,帶的學生跟了他十幾年、二十幾年,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師父說了,不能怪他們。當然也是師父的恕道,在給我們表法,因為他們不是從小教的,都不是從小扎根的。

  因為培養了那麼多學生,都覺得不從小教不容易,所以那麼大的願力在推一條龍的教育。看到了弘明能夠做出這樣的一個效果出來,老人家當然是非常歡喜。而弘明能夠成就的關鍵,其實都是合了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團體最重要的是修六和敬,而六和敬裡面最核心的是「見和同解」。其他五條是事相,它最核心的理念是見和同解,因為它建立共識,力量就很強。《易經》說,二人同心,其利可以斷金。所以他們不是一開始就辦學校,他們先共學,核心的人先共學,好像有兩年的時間左右,然後才開始辦幼兒園。幼兒園幾年,覺得孩子教的效果很好,不繼續教很可惜。在我們所接觸到傳統文化這些有志之士,他教孩子八年、十年,可問題是這個孩子一去念大學,還敵不過那些染污,甚至出國留學,前面這八年、十年培養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他們覺得幼兒園效果很好,接著辦小學;小學再六年,覺得確實很好,又接著辦初中,就是這樣一直辦到高中。這個在體制內相當難得,能夠讓不少家庭感受到多學傳統文化的好處,跟一般學校的差異。

  而當我們去接觸到張校長,他是負責弘明的,我們跟他取經,他說到,等於是說他們走體制內,還是要面對很多現實的挑戰。而台灣的教育在全世界算是非常有彈性的,假如有志同道合的父母、家庭,用在家自學的方案,我們可以看看這個效果如何。所以張校長他們走過來了,等於是說老人家他看到了弘明這個效果,他覺得已經很難得了,他希望大家可以以這個為榜樣。比方說在很多地區,它的國教是堅持要求的,我們這個實驗就要在體制內去做,但是像台灣的環境,它有更大的空間。真正找到發心的老師,我們也不攀緣,找到認同的家長,因為小孩還小,只要家長認同,來一起辦。

  其實傳統的私塾教法,人力、物力、財力是最節省的,一個老師他很有愛心,當然他也積累他的道德學問,陪伴孩子一直成長上來。有時候他一個人教的年齡層都不大一樣,他也可以因材施教。當然每個人的緣分不一樣,有因緣可以走在家自學的。相信下這個功夫,真的可以出傳承的人才,因為他的緣分就比一般體制內所能接受到傳統文化的部分就更多、更深入。假如條件沒有到這個,我們在體制內的話,也能夠就像剛剛張園長說的,她雖然有這麼多科目,統統是在教《弟子規》,統統是在教五倫八德,這個也是一直讓孩子深入五倫八德了。這裡面也是牽扯到所有不同學科的老師他都有這個認知,我們不是單純教知識技能,我們是要融入倫理道德因果在裡面。

  尤其現在我們長老又運用這種媒體的力量,「城隍廟巡禮」、「尋找觀世音」。我們要學習長老、老法師的教誨,怎麼把它落地。因為師長說的三種教育,我們老祖宗很有智慧,他教學的手段很高妙,孝道(就是倫理)用什麼教?祭祖;道德怎麼教?祭孔,尊崇聖人,學習他的道德;因果怎麼教?城隍廟。拍這個節目,就讓更多的父母、大眾能了解城隍廟所能夠產生對孩子因果教育的一種影響。幼兒園,各個年齡以前都可以拿這些作品去教老師、教孩子。所以我們力量向同一個地方去使力,這些力量都會匯在一起。好,簡單跟大家做一個分享,多多指教。阿彌陀佛!

  主持人:我們感恩成德法師給我們擘畫這樣的願景。雙溪小築辦在家自學,其實道公長老之前私下有提過,確實這裡的環境,我們佛門裡面講「阿蘭若」,如果真正想靜下心來學習,是一個最殊勝的環境。接下來我們請道公長老針對這個問題來做一些補充。

  悟道法師: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問題?辦學,我們主觀是有這個意願,客觀條件還是要具足。有這個環境,還要考慮到很多因素,有老師也要有學生,有學生也要有老師;場地,這個也需要。這個是佛法講,各方面因緣要具足才能夠辦得成,這個因緣也缺一不可。所以這些,我們先從這個地方來提出一個構想,怎麼去落實?這個後面還是有很多方面,我們大家要集思廣義,大家看怎麼做。根據我們的現狀,我們現在能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根據這個現狀來評估、來進行,這樣會比較務實一點。好,大概是這樣的一個補充,其他看看還有沒有什麼問題?

  主持人:謝謝道公長老的提醒。「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還是要有發心的老師、有認同的家長,還有這樣子的大因緣的小孩,才能成就在家自學的殊勝因緣,培養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人才。

  接下來第二個提問,我們請林筠軒師姐來為我們發問。

  林居士:尊敬的道公長老、尊敬的成德法師、尊敬的陳真老師、尊敬的張園長、還有尊敬的顧頡鋒大德,以及在場所有的法師、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吉祥!我的名字叫林雲宣。我是一名公務員,我再過十年要退休了,所以我也是走到人生的秋天。我目前的話,是有問題要想請教成德法師。

  先講我學佛的因緣,我學佛主要因緣就是為了考上公職,所以我就去請教我一個佛教家庭的那個同學,他說叫我要吃素,叫我多做一些善事,我就這樣做了,果然考上了。我是迷信來學佛,後來為什麼會深入經教?主要原因,我是一個廉政人員,因為那時候被民意代表修理,在非常驚慌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佛經講到的一句話,就是說學佛可以辯才無礙。那我想說,因為我要去面對,到議會裡要修理我,我要怎麼樣為我自己辯解?所以當天我就把房門關起來,我就念了五遍《心經》。念完之後,佛法不是講說戒定慧嗎?定中就能夠生慧,果然就生了慧,我就很成功的化解了那一次危機。從此之後,我就開始了深入經教。

  學佛這十幾年的過程之中,還有學習傳統文化這十幾年過程之中,成德法師曾經講過,說是利人利己;我自己覺得應該反過來講,應該是利己利人,因為我發覺學的過程之中,最大的收穫是我自己。我學了之後,到最後我去跟人家溝通,老實講,我很少鎩羽而歸,我就是反應都滿快的。但是有時候有個缺點,就是有點得理不饒人,這個也不大好,很容易得罪人。所以我之前本來在科學園區,後來因為得罪一個長官被強制調動。但是我覺得也不錯,這也是人生的一個歷練。

  我現在有個問題要問成德法師,就是說,因為我再過十年要退休,我也是尊重、遵從老師的教誨,也想要去弘揚聖教,所以我想問成德法師,那我這十年之中,我應該如何來安排學習傳統文化才能夠無縫接軌,在我退休之後能夠具備弘揚聖教的能力?這一點的話,請成德法師這邊跟我做一個解答,這是第一題。

  還有第二題,第二題就是說,因為我參加過這邊辦的道德講堂,還有參加過台南極樂寺的道德講堂,我發現辦得真的是太好了,但是參加的人都很少,所以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因為我的工作必須是職期輪調,我每三年到四年會調動到一個地方,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宗教信仰的人很少,宗教信仰裡面學佛人更少。像我今年一月調到新的單位,大家知道我是佛教徒,就紛紛有人過來跟我傳教,基督教徒他就過來跟我講說,他本來也是佛教徒,然後怎樣怎樣學了基督教,叫我一定要學基督教。我心裡在想,我要怎麼樣來跟他回答這個問題?因為老實講,我出社會到現在,沒有碰到佛教的主管,但是碰到過兩位基督教的主管,那兩位基督教的主管給我印象非常之好。因為我在上班之前,我會誦一下簡單的佛經,他會等我念完佛經之後才交辦我工作,所以我對基督教徒印象一直很好,因為我覺得就是彼此尊重宗教信仰。所以後來那個來拉我去學基督教,他以為我要批評基督教,我跟他說沒有,我說我對基督教徒印象很好,只是說各人的因緣不同,可能你比較適合這個,但是我學這個比較習慣,所以我還是要堅持學這個。

  所以道德講堂辦的,我是覺得課程真的很好,但是我覺得有個缺點,就是不信佛的人,因為你辦的地點是在佛寺,所以不信佛的人不會進來,而且又要求進來一定要吃素。因為我是覺得,先以利勾之,後令入佛智。現代人,我是覺得不要辦在佛寺。而且你說要吸引能夠對傳統文化認同的人,首先就是要在道德講堂裡面吸引一些家長,他們對傳統文化有一些共識。因為三歲的小孩子,他不可能決定他要來上一條龍的學校,一定是他的父母親。所以我建議就是說,道德講堂辦在佛寺以外的地方,能夠吸引更多不是學佛的人、不是宗教信仰的人來接觸這種傳統文化。以上,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林居士的提問。國家民族將興,必有禎祥。公務員,這都屬於是有功名的人,在古代都是為民服務的。而且她說十年之後要投入傳統文化,我覺得她的辯才,現在就可以了。確實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我們勇於去承擔責任,就會有很多鍛鍊,就可以歷事來練心。而且佛門很強調安住當下,就妳現在在公職當中的這些生活工作、處事的鍛鍊,都跟妳十年之後要專職來做弘揚傳統文化的工作沒有分開。

  當然妳有提到說,我怎麼來積累?這個我們還是依循師長老人家的教導,先扎倫理道德因果的根,就扎三根。首先儒家的《弟子規》。我們長老在上一次成德來學習的時候,長老有提到儒家的根基,我們可以延伸到《了凡四訓》。因為《了凡四訓》其實它是教理,談得非常好,把命運的真相談出來,又怎麼斷惡、又怎麼修善。三根是行經,該怎麼做、該怎麼做,但那個理論,《了凡四訓》講得很透徹。所以長老有提到《了凡四訓》,還有《常禮舉要》,這是一個基礎。其實五倫就是禮,他也講得很細。我們師公有《常禮舉要講記》,醒公(徐醒民老師)還有複講,這都是很好的參考資料;包含《論語》的學習,尤其《論語》裡面談「為政」。因為我們雖然在教學,但我們畢竟是一個團體,怎麼讓這個團體能夠身安道隆,這裡面的君臣關係(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怎麼相處得好,其實滿重要的。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說學《群書治要36O》?因為我們都是團體,團體懂得管理,大家很有凝聚力;不懂得管理,不止凝聚不起來,可能還有內耗,可能還有很多是非。我們本來是來積功累德、來修清淨心,結果搞到最後,可能這些組織怎麼運作,我們也沒有學過。

  三皈依說,「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那等於為政就是管理眾生之事、團體的事,應該怎麼來做。其實這些部分,師長在講經當中也都有教到,《太上感應篇》裡面講君臣關係也講很多,包含道公長老在分享《常禮舉要》、《群書治要》這些課程。我們也不能忽略家庭倫理以外的君臣跟朋友之間的相處,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還有《彙編》、《安士全書》,這都是很好的教材,還有《文昌帝君陰騭文》。再來,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還有《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尤其這部經整個是講師生關係怎麼相處,這都屬於佛家的一個基礎。這樣去深入,應該就會很穩固了。當然還有導歸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師長老人家說,儒家講「知止而後有定」,這個知止要「止於至善」,具體來講就是止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還不是自己去,師父說的,要多帶一些人去。因為我們知止,這個花花世界,五欲六塵就不容易動我們的心。好,這是第一個問題,以上建議。

  第二個問題,提到了道德講堂很好,因為畢竟假如在佛教的團體辦,可能不是佛教徒他就不來參加了。您這個公務員是當的憂國憂民,隨喜讚歎!我們佛門都說要善巧方便,我們也不能學佛了產生一個執著,你來,一定要跟我吃素才讓你上課,我們可以,真的有這個機緣,先三淨肉。不要因為這個他就不願意來,因為我們畢竟出發點是希望利益他。最好是能夠跟政府配合,因為政府是父母官。

  那一天我遇到一個幼兒園園長,他講了一段話我印象很深刻,他說政府都拿很多錢去補助人家生孩子,但是孩子你不會教。所以應該把一些錢用在哪?登記結婚的人要上課,他才懂,人不學不知道。這個錢用在這裡面可能更重要,因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不要說一下子多少地方要做,看看哪一個地方官他真的有認識到,先做試點就好了。真的,做出來,受益的人多了,慢慢其他有善根的地區就會來觀摩學習。所以林居士,這可能是妳的天命,因為妳已經是秋天了,看看以妳的公務員的人脈關係能不能促成這件事情?假如促得成,這個主伴圓融,我不能把妳推出去了,然後我在旁邊做壁上觀,那我太不夠意思。假如真有這樣的政府單位出現,那成德是台灣囝仔,這個我們一定去支持。所以未婚男女可以上課,包含跟一些政府單位也可以合作。社會大眾願意來學習的,先以欲勾牽,政府來辦一個課,「如何教育小孩」,現在當父母的,這個都是考題。甚至於假如政府還敢辦「如何經營人生、改變命運」,以這樣的主題;我們不要用佛教的一種色彩,我們就用自己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反正我們不著這個相,但是可以把這些東西推薦給大眾。好,謝謝!

  主持人:謝謝成德法師的開解。其實剛剛前面兩位分享的學員都是我們一條龍課程的學員,我們聽完課之後會有大概一個小時的交流。所以其實我們都是長時間在一起共學,用zoom,就是成德法師一條龍的課程學習完之後,我們有個課後研討。所以長時間共學之後,像現在要找人發言,就直接找比較熟悉的人,效果很好,這兩位都是經常不缺課的。所以法師在課後,我們聽完之後彼此分享,效果很好。剛剛這位是即將要退休的公務人員,接下來我們最後一位,因為時間有限,我們請已經退休的公務人員許淑球老師來做一些分享跟提問。

  許老師:尊敬的悟道法師、尊敬的成德法師、尊敬的陳真老師、尊敬的張園長,還有尊敬的顧居士,尊敬的所有師長、大德、同修們,大家好!末學是許淑球,我才退休五天。對,應該在網路上跟大家打個招呼,網路上的同修大家好!我退休今天剛好第五天,本來想去遊山玩水,金昌老師跟我說:許老師,妳還是要來參加。好,那末學就在這裡跟大家報告一下。

  我們張園長參加九十八年天母的《弟子規》研習營,那個會是我們在場余麗華老師,那一年的某一天,我們兩個在火車站說,我們這次就想辦法,就想一想,就在天母辦吧!所以應該是我跟她兩個,我們合作的最後一次研習會,後來就有其他人接棒下去。所以我們跟張園長有點緣分,麗華老師也在場。今天我非常非常的開心,看到許久沒有看到的成德法師,還有看到許多朋友。因為疫情的關係,桃園孔廟有兩年停課了。孔廟從民國九十五年到一O八年,十四年的課程,中間有太多太多的朋友,太多的師長支持,我們悟道法師的華藏淨宗學會是幕後最大的支持者。

  民國九十五年的時候,末學人生產生很大的一個變動,理解到孝道最重要。這麼一個因緣,所以在桃園孔廟寫了一封信給莊慈法師,桃園孔廟希望能開動《弟子規》的課程,就這樣跟鄭老師熟識了。然後桃園的孔廟,寫完信之後的四個月,我們就開動了。我今天還很高興看到我昔日最堅強的伙伴秋錦,然後看到所有朋友,因為好幾年大家都沒有碰面。我有記下來,我看一下,我人生快到冬天了,所以我要筆記,有莉晴,還有小方老師,小方老師現在還是我們台北傳統私塾實驗班的一個老師。還有建宏、慈齡,還有盧銘翰老師等等,還有些可能我沒有看到。當年這些人,十四年來都在桃園活動。除了這些人之外,善果林,我今天沒有看到,有沒有善果林的朋友過來?當年在桃園的時候,善果林也是跟桃園孔廟,我們一起護持,當年叫蔡老師,現在叫成德法師。除了蔡老師之外,還有周泳杉老師,還有後來的陳弘迪老師。十四年是個漫長的時間,很多人在一起學習,所以內心很感動的是,沒想到十四年來的一個學習,到現在有點開枝散葉了。

  今天聽成德法師在上課講解,有件事情內心是非常感動的,當年是因為自己覺得我的孝道不足,所以非常檢討自己孝道,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跟所有小孩子可以知道什麼叫做孝。今年我也碰到了人生第二個考驗,我也是很辛苦的算是過關了,感恩給我歷鍊的人。所以今天聽成德法師上課提到幾句話非常感動,也跟大家來分享。法器,心中要有正確的心態,也就是要「當今之世,捨我其誰」,要有這樣的心。請誰住世?請自己荷擔如來家業,要請自己,不是別人。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要念師長恩、眾生恩。孔廟有非常多的師長協助跟幫忙、跟支持,所以能成就十四年。也很多眾生、眾人的幫忙,有很多人我不認識,可是都在孔廟來來去去的。當然我們一直都知道,幕後最大的支持是我們華藏淨宗學會,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孔廟所有的書都是我們這裡全部供應過去的。我就講到這裡,非常的感恩。也希望我們未來的私塾教育,我看現在好多年輕人可以好好把它傳承下去,那我們這個快到冬天的,我們也一定陪大家一起走下去。阿彌陀佛!

  主持人:好,謝謝許淑球老師的分享。我們先請成德法師對剛剛許老師的分享做一個回饋。

  成德法師:剛剛張園長已經說「話說多,不如少」。剛剛聽了我們許老師的分享,我是數度含著淚水。因為我們畢竟是男眾,要練眼淚只能在眼眶裡面轉,不掉下來。她都能夠記住,在因緣當中這麼多人的幫助,尤其我們華藏給與最大力的支持,這一分情義、恩義的心讓成德很感動。而且走在這條路上,十多年的歲月,不短了!所以特別隨喜我們老同修們的發心,大家的真心都會種在所有有緣眾生的心裡,都是功不唐捐的。我們大家一起走在這條路上,一群人、一輩子、一條心、一件事,復興文化,最後回歸安養,回歸極樂世界。好,謝謝!

  主持人:顧頡鋒居士有沒有最後簡短的總結?

  顧頡鋒居士:最後想說,今天能夠跟大家一起來到雙溪小築學習,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我們大家所關心的其實都是一樣的一個問題,也就是老和尚一直強調的一條龍的教育。大家今天到這裡來,也是因為要思考在台灣,不止在台灣,也是在海外,在歐洲、在美國,要怎麼樣推廣所謂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世界是有很大的意義,是可以救這個世界。像老和尚也常常提到湯恩比博士,就是英國的一個歷史學家,強調只有中華文化能夠救這個世界。要推廣這個不簡單,至少要在台灣先做一個開始,這裡立個基礎,可以慢慢往外推。我覺得今天大家來到這邊,也是在思考這個問題,也有希望可以把這個寶傳給下一代。沒有這個的話,那我們世界要怎麼辦?所以大家來到這邊是很有因緣,也就是佛菩薩的安排。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主持人:接著我們請張園長最後三分鐘總結。

  張園長:今天真的讓我重回當學生的角色,有老師在前面走著,我很心安。我也反觀到我自己的學生,可能也因為我一直把《弟子規》當成學校的圭臬,它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它裡面太多太多就是帶領我們走向人生幸福的路,所以有它在,就是人生最好的禮物。我覺得學《弟子規》的孩子讓我感受到最好的一件事,他們馬上認錯,這個太難得。因為裡面有一句話,「過能改,歸於無」,孩子跟我說:老師,那我就沒有錯了,馬上是新的開始,我說沒錯。他們會馬上認錯,這個太難得太難得!所以《弟子規》的傳承絕對是我們一輩子人生,老祖宗給我們最好的禮物,真的太幸福。又感謝一直跟老師在薰習,「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這樣跟大家分享,謝謝!阿彌陀佛。

  主持人:謝謝張園長。接著我們請陳真老師。

  陳真老師:阿彌陀佛!剛才那位許師姐,我好感恩妳,因為妳上來也是說「悟道法師」,不然我都覺得,天啊!我好失禮。我不曉得什麼時候他們給了新的一個「道公長老」,我實在是學不像。結果我是招了,我真沒禮貌。結果還好,她來了跟我一樣,我會安心一點。我們都是很久以前就認識的,所以一下改不過來,現在我記得了。

  我覺得我在海外這些年,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凡是重視傳統文化,跟我們配合很好的是誰?基督教徒,不是佛教徒,你們一定很意外。不管是在新加坡也好,在馬來西亞也好,願意跟著我們一起往前走,去往前衝的這些校長,竟然都是基督教徒。尤其是李金樺校長,他看到孔老夫子的像三鞠躬。他的教友會說,你怎麼可以拜偶像?他說沒有,我跟我的老師鞠躬有錯嗎?他是我們的老師。他的教友就閉嘴了。所以他這樣的去看待傳統文化。所以他說今年他要在馬來西亞講的課題叫「《弟子規》與傳統文化」。然後他們也有當地伊斯蘭教的一位先生,已經把《弟子規》用馬來語翻譯成了一本書,然後他在他們的教育局裡面去呈現的時候,教育局說這是華文的東西,怎麼可以用?他馬上就把《弟子規》裡面的內容說了,你看這些內容跟我們伊斯蘭教的東西不是一樣的嗎?他竟然能夠說服他們的教育當局。所以這些都讓我們覺得,我們佛教徒可能要更努力一點。

  還有經驗就是,我到中國大陸也好,到新加坡或其他地方也好,他們都會告訴我一句話,請你不要用佛教的名相說話。我說什麼樣的名相不能用?因果,這個你不能說的。我說因果,好,不能說,那我說前因跟後果可以嗎?他說那個可以。所以我是覺得說,什麼樣的條件就會組合成什麼樣的結果,那不是前因跟後果嗎?這樣他又能接受了,事實上就是因果關係。所以我們要懂得,今天佛教徒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七,基督教徒佔百分之三十七,天主教徒佔百分之三十三,你看我們以百分之七的佛教徒去影響那個百分之七十的,那是應該用他的語言還是用我們的語言?我們心裡就明白了,對不對?所以說在整個傳統文化的推動上,我們要教《弟子規》,像張園長,但是我們的語言要用現代化的語言。師父講了N遍了,教學要現代化、本土化,我們要做到這一點。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陳真老師的分享。最後我們請道公長老來做整個課程的總結。

  悟道法師:成德法師、陳真老師、張園長、顧頡鋒居士,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想應該還有很多同修、同學,有很多話要跟成德法師、跟陳真老師、跟張園長、顧頡鋒他們交流,因為很難得在這裡碰面。這次也是因為成德法師父親過世的因緣,我們才有今天這一會。今天這一會,原來金昌老師說第一屆,我說我們事先沒有預設立場,臨時的這樣一個因緣,下一次還有沒有不知道,所以我說,等下次如果有,我們第一屆再補上去。下一次不曉得還有沒有這個因緣,這個就不曉得。我們當然也期望下一次再有這個因緣,大家再到雙溪來聚會。也歡迎大家平常可以上來,但上來我們這邊還在做百七,所以上來大概只有參加法會。辦傳統文化是從長計議,這是長期的規畫,這是既定的一個目標方針,以我們老和尚指導,這個是主軸。希望我們以後有更多的因緣,大家凝聚在一起,能夠把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我們剛才聽到顧頡鋒居士他的話,我想會產生很大的迴響。因為他是德國人,所以他說中華文化可以救世界,那對歐美的人,他是一個代表,應該會有很多歐美的人士向顧頡鋒居士來請教,所以這個也是非常難得的因緣,因此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目前宣導、宣傳我們是比較低調一點,因為我們宣傳如果做得太大,我們實力上還跟不上,人家到這邊來,我們也沒有東西給人家,人家會很失望的。所以我們現在還是比較腳踏實地,我們大概有多少因緣做多少事情,我們就是盡心盡力來做。宣導當然是需要的,宣導一些宣傳性質、弘揚的性質,當然這個是愈多愈好,結緣的。這個結緣的多多益善;結果的,目前可能在精不在多。你要培養聖賢的人才,不可能會很多,這個在精不在多。過去常師父常常給我們講,結緣的還是結果的?結緣的多多益善。宣傳是做結緣,我們現在結緣需要,更重要也要培養有結果的聖賢的人才出來,這個世界才真正有救。

  好,今天我們就到這裡圓滿,期望下次有因緣,歡迎大家再到山上來聚會。當然也希望成德法師有時間再來跟大家分享。陳真老師、張園長、顧頡鋒居士,諸位老師、諸位同修,歡迎大家下次有因緣,我們大家再來交流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六時吉祥,身心安康,事業順利,闔家平安。阿彌陀佛!

音樂授權
音樂:Motivate UPDATE
出處:envato market / SilverTigerStudios
音樂:Vincent-Vega
出處:envato market

音樂授權
音樂:小鎮之戀 (F)-35002F
出處:創時代音樂製作有限公司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