贍濟乞人|緇門崇行錄淺述 第81‒90集|悟道法師主講

🔹曇選法師慈悲之行實例
🔹悟道法師分享遷就環境的心路歷程

緇門崇行錄淺述—贍濟乞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集)  2022/3/1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90

  《緇門崇行錄淺述》。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一百六十九頁第四行,我們從這個標題看起:

  【贍濟乞人】

  請看下面這個文:

  【唐曇選,高陽人,居興國寺。性好慈濟,財物不積。置巨鑊,併乞人所得食,總為饘粥,列坐群乞,手自斟酌。見其藍縷,形容消瘦,憐憫墮淚,悲不自勝。己亦同群受粥而食,遂及多載。】

  這個公案也是唐朝時代,曇選法師。大家看這個《淺述》,這裡有註解。『高陽人』,是現在河北省的人,在「高陽」這個地方,住在『興國寺』這個寺院。「生性慈善」,他本性就很慈悲、很善良,「喜好救濟別人」,就是平常都很喜歡幫助人。「從不積蓄財物」,這一點非常難得,他有得到的供養,也都拿出來救濟需要的人,他自己不積財。在我們淨老和尚講席當中也常常講到,「積財喪道」。在儒家,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裡面也是教導我們,「財散則人聚」,你散財去做好事,人就聚在一起,人就對你有向心力;如果財聚,人就散了,都不肯幫助人,這個人就不會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曇選法師他也是我們出家人一個榜樣,就是不要積財。他增置了一個大鍋,他的做法就是購置一個大的鍋,「把自己及乞丐們乞食所得一併放到裡面,煮成濃稀飯」。這個乞丐乞食,以及他自己也是去乞食,出家人在早期還是有乞食的,乞食就是向人家要飯。要飯,他是買了一個大的鍋,很多乞丐大家去要飯,有的要得多、有的要得少,有的要的比較好、有的要的比較不好,統統把它混在一起,倒在一個鍋裡面。倒在這個鍋裡面,這個也就是大鍋菜,就像佛陀時代「一缽千家飯」,托缽回來飯菜都放在一起,然後大家再平均去分,看你能吃多少拿多少。這個就類似像佛陀時代的那個形式,但是他不是找出家人,是找乞丐,因為他幫助乞丐,如果他們去要的不夠,他自己就補進去,煮一個大鍋,就是我們一般講叫大鍋菜。古時候叢林就吃一個菜,就是一個大鍋菜。

  這個大鍋菜,我出家,我跟我們師父淨老和尚,一出家就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日常法師就是吃大鍋菜,也不能煎、不能炒、不能煮,統統沒有油煙,就是我們幾個人輪流大家去買菜、去煮飯,依照他的方式來煮,就是煮大鍋菜。日常法師講,有營養就好,不要講口味。日常法師他說,食物到肚子出來都一樣,不要講色、講這些口味、講怎麼吃,只要有營養,不要吃得不健康的,這樣就好,不能講求口味。所以這個大鍋菜,我們天天吃大鍋菜。也不能吃水果,日常法師他是成功大學的,他說我學科學的,蔬菜本身就有維他命C了,還要吃什麼水果?沒有吃水果,就一鍋菜、一個飯,水果只有過年,大年初一,一個人發一顆橘子,我們一年就吃一次,一顆橘子。這樣吃習慣了,我也吃得很習慣。而且他那個菜,高麗菜那個芯、菠菜那個芯,那個芯統統都不能丟,如果太老,你要在嘴巴咬咬,把那個汁統統咬出來,他的規定是這樣的。

  後來到了圖書館,形態不一樣了,我們老和尚要隨順館長。這個當中也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一個心路歷程。我跟日常法師就是這樣,到了圖書館,我們還是要輪流煮飯,我跟我們師兄悟本法師流輪煮飯。我們師父說出家人什麼都要會,都要自己來,所以要煮飯。煮飯,我小時候我母親有訓練過,我不會煮很好,煮一般吃的是可以。一個女眾瑩空師,她資格很老了,跟她配合煮飯,我去挑菜。挑菜,我就跟日常法師那邊一樣,那個菜全部丟進去,她說這個怎麼可以吃?等一下會被罵死了。那個空心菜她折掉一半,丟到垃圾桶,我又把它撿起來,怎麼可以這麼浪費,在那邊生煩惱。後來我自己慢慢去調,就是想起日常法師一句話,日常法師說出家人要去遷就環境,不能叫環境來遷就你。就聽到這句話,我就想到,它提醒我,我要跟日常師父學這個;現在到圖書館來了,我們師父都隨順館長了,那我們就要遷就她。這也是我們一個修行,碰到不同的因緣、環境,你去遷就環境,就是要調整你自己了,你不能去調整那個環境,要調整自己怎麼去順應那個環境。後來我們師父就教我們,到圖書館他就教我們煮大鍋菜。我們師父淨老和尚他教煮大鍋菜,他也比較講求一點,但是不是講求口味,他就是說要會做。他說他煮的大鍋菜,跟香港的暢懷法師煮的大鍋菜,大家都很喜歡吃。要怎麼煮?比較不容易爛的先放進去煮到爛,然後比較容易爛的那些菜後面再放。還有中午吃剩下的,中午吃剩下的剩菜就是晚上煮大鍋菜,不夠再加一點新的下去。早上煮豆漿,晚上要先泡一碗花生、泡一碗黃豆,然後第二天再用果汁機打一打,稀飯煮得快好了,然後再把它倒下去,那個是很營養的。就符合日常法師講的有營養就好,不要講口味。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看到這個古時候的公案,那就是把乞食所得,一併放到鍋裡面煮成濃稀飯,飯、菜統統進去,這個就是等於是大鍋飯、大鍋菜。「叫他們排列坐好,親手替他們盛粥」,你看,這個真的是禮敬諸佛。所以禮敬諸佛也是表現在這種生活上待人處事接物。所以出家人,你看出家人不是坐在那邊給人家頂禮的,不是坐在那邊,我是出家人我最大,你們統統要給我頂禮,坐在那邊如如不動,不是的。你看,替這些乞丐盛粥,煮好了還要給他們舀。看到他們「穿著破爛的衣服,容貌消瘦的」,有些乞丐營養不良,容貌比較消瘦,「都會憐憫地流下淚來」,憐憫這些人,這麼可憐。這個法師真是有慈悲心。「悲愍難過之情無法克制」,那種慈悲之心溢於言表,就是流露出來。「選大師自己也和他們同在一起吃稀飯。這樣經過了很多年。」就是他跟他們吃一樣的,他也沒有特別吃比較好的,就是都跟大家一樣,這樣經過很多年。

  這個蓮池大師把它蒐集,也放在「慈物之行」這個項目裡面。慈物之行就是很多種不同的,但是基本上都是慈悲心。慈悲心表現在各種不同方面,對人事物,各種不同方面的,基本上都是同樣一個慈悲心。這些也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出家人也要有慈悲心。出家人有慈悲心,這個就是跟眾生打成一片,不是高高在上,坐在那邊給人家拜,不是那個意思。所以對眾生要有慈悲心,這個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出家人一定要知道。

  好,這條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日常生活中易實踐的慈悲之行有哪些❓
🔹挖井的比喻——廣學原為深入

緇門崇行錄淺述—行先執箒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九集)  2022/3/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89

  《緇門崇行錄淺述》。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一百六十八頁,倒數第四行,從這個標題看起:

  【行先執箒】

  我們看這個文:

  【唐慧斌,兗州人。博窮經論,後專靜慮。以慈救為務,每夏步行,恐傷微蟲,執箒先掃。隨得利養,密行檀惠;種種善事,仍戒勿泄。】

  這個公案是唐朝時代,「京師弘福寺慧斌法師」,他是兗州人。兗州,「屬今山東省」,就是現在山東省的一個地方。「博覽窮究經論」,博覽就是他的學問很淵博,道德學問很廣博,特別對經論方面非常的深入,也就是說他對經論、經教,深入經藏。這個我們在三皈依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對這個教理就非常的通達,這個也就是我們一般講大開圓解。『後專靜慮』,「靜慮」,古印度靜慮就是禪定、禪那,翻成中文是靜慮,就是修禪定,也就是修禪。唐朝慧斌法師,這個地方簡單給我們介紹,我們大概知道這個法師他的德學也非常的廣博,而且深入經藏,對這個教理通達明瞭。這個非常重要,也是我們要留意的地方,對經典裡面講的理論方法徹底通達明瞭,知怎麼修行,才去參禪。「後專靜慮」,專心修禪定,可見得他不是盲修瞎練,真正通達經教才去專修。

  這個法師他的修持,我們就可以從這個地方進一步去理解,他是很廣博,我們一般講廣學多聞,後來就專,後來就回歸到專了。廣學多聞,跟一門深入專修,實在講並沒有牴觸。這個夏老居士也講過,他說「廣學原為深入」,廣學多聞原來是幫助我們一門深入的。這個過去黃念老也講過,他根據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講的,「廣學原為深入」,他就用個比喻,好像我們要挖一個井,你要挖得深,這個口要很大,你才能夠挖得很深;口太小,你就沒有辦法挖得很深了。他用這個形容比喻,「廣學原為深入」。所以廣學並不是雜修、亂修,它是幫助我們一門深入的。這一點唐朝善導大師在《四帖疏》也有講,他說求解你不妨多了解一些,修行可以一門深入,解門你可以多理解一些,幫助你這個行門一門深入。慧斌法師他的行持,這邊是簡單的幾句,但是我們要看出他修學的重點在哪裡,就是廣學深入。所以「後專靜慮」,我們要注意這個專。上面是講廣博,從廣博幫助專修。

  『以慈救為務』,就是以慈悲救濟為首務。「慈救」,也就是五戒十善第一條不殺生,持這條戒,不但不殺生,還護生、放生。『每夏步行,恐傷微蟲,執箒先掃』,「夏」就夏天,夏天微細的昆蟲特別多,夏天熱,蟲都出來了,蟲很多,他走路恐怕去傷害到這些微細的昆蟲,蜎飛蠕動,怕傷害到像螞蟻這一類的,他就「執箒先掃」,他就拿掃帚輕輕的先把那個掃開。以前不像我們現在有鋪水泥的,都是土,地上面有一層灰塵,過去我們也常常看到,現在鄉下還有,所以這個輕輕把牠掃開。可見得他的慈悲之行,在生活當中注意到這些微小的昆蟲,避免傷害微小昆蟲,慈悲心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來。《陰騭文》也講「舉步常看蟲蟻」,舉步就是說我們走路的時候。特別我們現在在山上,如果到夏天,恐怕螞蟻就會特別多,所以我們走路就要注意,不然我們一腳下去,不曉得踩死多少?

  『隨得利養,密行檀惠』,「隨得利養」,人家對他的供養,「密行」就是說他不讓人知道,私下去做布施。「檀」是布施的意思,布施,讓很多人能夠受到他的恩惠。『種種善事,仍戒勿泄』,「種種善事」,就是他做很多善事,接受他布施的人,他就跟他們講,不要講出去,做一些好事,不要說我做的。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積陰德,做好事不是求名聞利養、求人家的讚歎恭敬,他是祕密的去做,勸人家不要給他公開。這個法師的行持也很值得我們來效法學習,廣博專修,修慈悲之行。

  好,這條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智暉禪師與悟達國師的公案
🔹不要嫌棄病人、老人,要發心去照顧他,為什麼❓

緇門崇行錄淺述—看疾遇聖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八集)  2022/2/4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88

  《緇門崇行錄淺述》。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一百六十六頁,我們從:

  【看疾遇聖】

  這裡看起。我們接著看這個文:

  【唐智暉,住重雲,剏溫室浴僧,施水給藥。有比丘白癩,眾惡之,暉與摩洗如常;俄有神光異香,方訝之,忽失所在。】

  這個是「慈物之行」當中一個公案,慈物就是對於物的慈悲,對人、對物的慈悲心,這樣的行為。蓮池大師蒐集古代的這些公案,這一條也是屬於看病,『看疾』就是看病,遇到聖僧,遇到聖賢僧了。這個公案是發生在唐朝,唐朝這個時代,在洛陽中灘浴院智暉禪師,他是住在京兆重雲寺,他創建了一個道場,這個道場號稱為「溫室院」,這個溫室院是供給十方僧侶洗浴。過去古代要洗澡也不是很方便的,沒有像現在有浴室,家家戶戶都有,沒有現在這麼方便。所以在民國初年,大陸前些年還有看到,洗浴的浴室。我在年輕的時候,台北市也有浴室,就是家裡沒有浴室,一段時間,到浴室去洗個澡,不是天天洗的,沒有天天在洗澡的。佛規定出家眾是半個月洗一次。所以十方僧侶,凡是到那個地方,有的從遠地來,當然很久沒有洗浴,身體髒了,智暉禪師他發心「布施用水」,還有包括醫藥,所以他這個溫室院也算是一個醫療室,。如果生病了,在那邊他也提供醫藥這方面的治療。另外就是洗澡,他有提供這個。有一個比丘患他了痲瘋病,痲瘋病人,一般人都不喜歡見到痲瘋病人。痲瘋病院,我記得我去過一次給他們講演,已經很久了,住的都是痲瘋病人,痲瘋病。得了痲瘋病,大家看到都厭惡,沒有人敢接近,但智暉禪師他照常幫這個比丘洗擦身體,他不嫌棄。突然有一股奇異的光明,還有香味,從這個痲瘋病的比丘身上出現,這個痲瘋病的比丘突然出現光明,還有香味。智暉禪師正感到驚訝的時候,這個比丘就消失不見了。這個是他照顧到不是一般的比丘,他是聖僧,聖賢僧來示現的。下面:

  【贊曰:「佛言:『吾滅度後,好供養病人,以中多賢聖故也。』今重雲所遇,與悟達因緣正相似。古今類此甚多,姑出一二,以為嫌棄病人者勸焉。」。】

  『贊曰』是蓮池大師對這個公案的一個讚歎,也舉出佛在經上講的。佛在世的時候曾經說過,滅度之後,諸比丘要好好供養病人,就是不要去嫌棄病人,因為病人當中有很多是聖賢僧示現的,就是佛菩薩、阿羅漢他來示現的,不是一般的凡夫,來考驗我們的。今重雲暉禪師遇見這位比丘的情形,和唐朝悟達國師就很相似了。悟達國師的公案,我們過去聽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大家也常常聽到,甚至現在都有演出戲劇,所以悟達國師這個公案很有名,大家都知道。悟達國師編了《慈悲三昧水懺》,所以這個公案大家都很熟悉了。蓮池大師在這裡也舉出悟達國師,他還沒有長人面瘡,也是照顧一個生病的出家人,生病的出家人告訴他,以後你遇到災難,到四川來找我,就是這個公案。『古今類此甚多』,「古今」就是古時候、現在,這個事蹟非常的多,不但古代有,現代也有。『姑出一二,以為嫌棄病人者勸焉』,「姑」就是說舉出一、二個例子,來做為一般嫌棄病人的人,來勸勉他們就是你不要厭惡這些生病的人,要發心去照顧他,不要去厭惡。因為人總是會老、會生病,如果自己年輕的時候厭惡病人,自己老的時候別人也會厭惡我們,這因果報應。

  所以,人都會老、都會病,這個聖賢僧的示現也是告訴我們這樁事情。這個是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平常的事情,都會遇到的,都會有這個事情。遇到這個事情不要厭棄,應當要有慈悲心來照料。所以佛在經上也講,照顧病人福報最大,這個也是自己修福。所以不要嫌棄老病,不要嫌棄老人、不要嫌棄病人,因為自己也會老、也會病,我們嫌棄老人病人,那以後別人也會嫌棄我們,這些是因果報應。所以我們學習「慈物之行」,看到有人生病,我們應該有慈悲心,縱然自己不能照料,也提供一些醫療的方式來幫忙他、協助他,這個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好,這條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道積法師照顧惡瘡病患,甚至同桌吃飯,有人就問為何忍受這種臭氣濃厚的生活❓
🔹在哪個基礎上才能生起真正的慈悲心❓
🔹慈悲心還要有平等心的例子

緇門崇行錄淺述—穢疾不嫌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七集)  2022/1/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87

  《緇門崇行錄淺述》。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一百六十四頁倒數第二行:

  【穢疾不嫌】

  我們看這個文:

  【唐道積,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癘疾者洞爛,穢氣鬱勃,聞者掩鼻。積為之供給,身心不二;或同器食,時與補浣。人問之,答曰:「清淨臭穢,心憎愛也,吾豈一其神慮耶?寄此陶鍊耳!」】

  這個公案是在唐朝,「益州福感寺道積法師」,他是四川人,「住持益州福感寺」,他在福感寺住持。「積法師秉性仁慈」,就是他很有慈悲心,「有患惡瘡病的,全身長膿又爛成一個洞一個洞的,臭氣非常濃厚」,聞到的人鼻子都掩起來了,不敢接近。有這麼一個人,得了這個病,等於說全身潰爛。這個道積法師很慈悲,「供應他衣食」,就是說給他穿的、吃的,去照顧他。行為表現跟他內心是一致,他絕對不是說故意裝成一個泰然自若的樣子,好像沒有什麼感覺的樣子,他內心的確是出自於真正的慈悲心。甚至有時候跟病患一同在吃飯,同一個食器,「同桌吃飯,幫他們補衣服、洗衣服」,就是照顧這個病患。有人就問道積法師說,法師你怎麼能夠忍受這種環境跟生活?這樣的病人,人家看到遠遠就離開,你整天跟他生活在一起,照顧他,照顧得無微不至,你怎麼能夠做得到這樣?道積法師回答說,「喜愛清潔乾淨,厭惡臭味污穢」,這是分別心的作用,就是我們一般講人之常情。他說「我是一個修行人,為了要了生脫死」,就要克服自己的七情六欲,「我豈真能修到如如不動的平等智嗎?」就是說這個我也做不到。喜歡清潔這是愛、喜歡,厭惡這個臭味是憎、不喜歡,這個有分別,分別就不平等。他說我也是不平等,平等我也做不到,但是遇到境緣,就利用這個因緣來磨鍊我自己罷了!就是說遇到這個因緣,藉這個緣來磨鍊我的平等心。

  這個是屬於「慈物之行」,就是清淨平等慈悲,這個是每一個人的性德,每一個眾生都有。中峰國師講,「人人本具,箇箇不無」。不是說哪一個人有,哪一個人沒有,大家都有。但是我們無始劫以來起了無明,被這些無明煩惱障礙了,變成自私自利,都沒慈悲心了。沒有慈悲心,首先是對自己不慈悲,才會對別人不慈悲。這個慈悲心在儒家講叫仁,仁就是推己及人,孔子的教學就是從仁下手。在孔門弟子當中,能夠做到仁的學生不多,孔子肯定顏回,「三月不違仁」,就是說他這個仁慈心,三個月他沒有改變。如果換作我們,能不能有幾個小時有仁慈心?這個就很難得了。甚至連一念的仁慈心,我們從來都沒有生起過這樣的慈悲心,只顧自己,都不管別人,只想到自己,他沒有想到別人。所以仁就是兩個人,有自己也有別人,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在佛法講叫慈悲,慈悲心,慈悲擴及到一切眾生。古代的高僧大德從小都接受儒家這種教育,國家的主流教育,所以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德行。我們現在的人沒有接受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基本都沒有,所以慈悲心生不起來。因此我們還是要從儒家,老和尚提倡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出家人加上《沙彌律儀要略增註》,這四個根來奠定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生起真正的慈悲心。

  所以照顧病人,我們現在看到有很多專業的在照顧病人的,那也是說大小便都不能處理,都要人家幫助了;真正孝順的兒女也不多。父母如果得了這個病,真正孝順的兒女他會去照顧。現在如果能夠去請專業的來照顧也就不錯了,現在的人,甚至父母病了、死了,他都不管的。自己的父母他都不孝,他怎麼能夠去對其他人有慈悲心?所以學習這個,還是要回到原始點,原始點就是從孝親尊師這個地方所發展出來,回到這個原始點。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啟發我們自性的平等慈悲,推己及人。孝順自己的父母,看到外面的這些老人,也看作自己的父母,這樣推廣出去,基本是在這個地方。我記得澳洲淨宗學院剛開幕,那個時候我們老和尚每個星期六晚上辦一個溫馨晚宴,這個溫馨晚宴就請城市這些人來聚餐,但來的還都是老年人比較多。那個時候我就聽到我們師父上人跟悟莊師說,莊師在主管廚房,我們老和尚就交代說,都是老人,叫莊師菜不要煮得太硬。這個就是教我們時時刻刻為別人想,看到老人,老人有很多牙齒不好。當時我四、五十歲,牙齒還不錯,體會不到。現在我自己就體會到了,牙齒都掉光了,如果蘋果弄得大一點,我咬上去可能就要發炎了。但是你自己沒有這種情況,能夠替別人想,那個就是慈悲心。比如說我們自己牙齒沒有壞,但是你會想到牙齒壞的人,你會替他想,這個就是慈悲心。如果只有想到自己,我都沒問題,你也應該沒問題,這個就沒有慈悲心了,他只想到自己。所以慈悲心要這樣點點滴滴來,從這個地方去啟發。還有過去蔡老師講的,跟父母吃飯,兒女年輕牙齒好,稀里嘩啦的吃完他就走了,他父母也要趕快吃,因為他覺得大家都吃飽了,只有剩下他一個人在吃,他也很有壓力。所以蔡老師教我們你要慢慢吃,不然你父母會吃得很緊張。這個我現在也體會到了,現在每次來這裡吃,大家都吃光了跑掉了,我覺得很緊張。我以前牙齒好的時候我吃得比你們快,那個時候體會不到,現在就體會到了。這個就是慈悲心,你要從這個點點滴滴去考量別人,你這樣才能夠慢慢去啟發慈悲心。所以現在在照顧病人的時候,我們看到很多專業的,他很會照顧,關鍵就是你有愛心、有仁慈心、有慈悲心,關鍵就在這上面,這個是我們要學習的。

  像「慈物之行」,你看從關懷動物,這裡關懷人,就是佛法講一切眾生。對動物,我們比較具體做法就是放生,放生是慈悲之行,慈物之行。很多人他也都在參加放生,我們自己也參加放生。我們看了《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俞淨意公他命運很坎坷,他怨天尤人,家庭遭受重大變故,九個兒女死了七個,一個失蹤,考試都考不上,家庭貧苦,怨天尤人。他跟一些同學組一個文昌社,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社團,做好事,惜字、放生,做種種善事。怎麼會得到這種報應?他的心很不平,每一年除夕都寫疏文,請他們家裡的灶神向上帝報告,怎麼老天對待我是這樣的?後來真的感應到灶神來給他指點,他對灶神也是相當有恭敬的。灶神就給他講了很多,其中有一條,他說你放生,人家放生,你就跟著去放生,其實你的慈悲心並沒有真正生起來,只是跟著大家做。而且你自己家裡,那些魚、蝦,你還是在吃,還是在捕,在殺生,一方面殺生,一方面在放生。灶神給他指點,也就是給他點出,你只是在形式上做,其實內心的慈悲心並沒有生起來,並沒有生起真正的慈悲。所以慈物之行,關鍵就是心,這個心態。這個心沒有生起來,我們透過這個方式來做,有沒有需要?還是需要。雖然是形式,但是這個形式是啟發我們慈悲心的,如果你連這個形式都沒有,那根本就沒有辦法啟發自己的慈悲心。所以俞淨意公,他也列出來他有放生,做種種善事,惜字等等,雖然他不是真心在做,但是形式上他還是有在做。形式有在做,灶神給他指點,你只是做形式,你要真正發自內心來做。如果連形式都沒有,那都談不上了。

  所以雖然是形式,但是我們還是不能說不從形式來下手。只是說這個形式它的內容、它的內涵,它的核心就是我們的心地,就是慈悲心,這個形式就是在啟發我們自性的清淨平等慈悲,所以這個也不能沒有。雖然只有形式沒有實質,但是如果連這個形式都沒有,實質更談不上了。形式都沒有,還談什麼實質?如果有這個形式,然後再慢慢去進入實質的,這樣我們才有個依據。所以我們放生的時候,就要想到要真正發起慈悲心,不是只有一個形式去做一做,慈悲心根本就沒有生起來,這個就沒有感應。真正感應是在這個心,心在感應的,關鍵在這個心態。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古代公案,它是舉出一個例子,我們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這樣我們才會學得活潑,活起來。不然你看到這個,我們去找一個病人來照顧,照顧病人是一個形式,你有沒有真正生起慈悲心?這個就是很關鍵的,是我們要去深入,從我們自己內心自己去反省、去探討。這個公案就是啟發我們這個。

  這裡講修平等心、慈悲心,我們現在人他沒有平等心。我們舉出一個例子,比如說老和尚現在很多人尊重,很多人想去照顧他,甚至搶著要照顧,老和尚以外,其他的人他病了,你照顧不照顧?如果不管他了,那你的平等心、慈悲心不是真的。我們要學一個東西,孔老夫子講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學到一件你就要以此類推,舉一反三。不是學了這個就是這個,你根據這個來推廣去。像過去蔡老師講,某某人對我很好,那個盧叔叔就跟他講,你怎麼說他這個人很好?蔡老師給盧叔叔回答,他對我很好,所以他很好,他就是好人。盧叔叔就跟他講,未必然也,那也不一定,他對你好,他對別人好不好?如果他只有對你好,對別人統統不好,那不是真正的好。所以這個時候蔡老師聽到,才恍然大悟。所以我們聽東西要會聽,你對一切人都好那是真的好,平等,就這裡講平等。什麼叫平等?你說照顧臭穢病人,有很多現代的專業看護,他們照顧這些的確他是專業,他賺這個錢,這個在形式上處理是一樣的,照顧是一樣的,關鍵在你是什麼樣的心態?所以平等慈悲,你看道積法師他是藉這個來修自己的平等慈悲,磨鍊。什麼叫磨鍊?就是啟發自己。道積法師說,我也是凡夫,跟一般人一樣,我也是有分別心,我也不是說能做到真的很平等慈悲,但是遇到這個因緣,我藉這個來磨鍊我自己、來啟發我自己。所以他也不是說,你看我做得到,別人都做不到,他不是這樣講。他說我也是一樣,我也是有愛憎,你也不要以為我是修到怎麼樣,只不過我遇到這個因緣,我藉這個因緣來啟發我自己內心真正的平等慈悲。

  所以學習這個東西,我們是在生活當中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去體會,然後一點一滴把我們自性慈悲心啟發出來。因為自性清淨平等慈悲大家都有,跟佛菩薩一樣有圓滿的大慈大悲,只是現在被無明煩惱蒙蔽了,我們現在要給它開發出來。本來大家都是清淨平等慈悲,每個人都一樣,「人人本具,箇箇不無」,每一個人都有,不是說誰有、誰沒有,都有。只是佛菩薩他啟發出來了,我們凡夫還被蒙蔽,被無明煩惱、自私自利這些心蒙蔽。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就是修這個,啟發我們的清淨平等慈悲。

  好,今天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智凱法師慈物之行實例
🔹宣導放生、護生,首先要讓人明瞭為什麼要這麼做❓

緇門崇行錄淺述—氈被畜狗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六集)  2021/12/5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86

  《緇門崇行錄淺述》。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第一百六十四頁:

  【氈被畜狗】

  從這裡看起:

  【唐智凱,丹陽人,常講三論。貞觀元年,住餘姚縣小龍泉寺。越俗,狗生子,多捐棄道上。凱憐之,收聚養育,乃至三十、五十,氈被與臥,不嫌污穢。】

  這條公案是唐朝越州嘉祥寺智凱法師,他是『丹陽人』。「丹陽」是現在江蘇省下面的一個縣級市,丹陽市。智凱法師『常講三論』,「論」屬於論藏,論藏裡面,他常常講三部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在古代,這個三論也成立一個宗派,三論宗。這個法師他就是學習三論,也常常講這三部論,可見得他也是一個講經的法師。

  在唐太宗『貞觀元年』,「貞觀元年」就是唐太宗登基當皇帝第一年,他住持浙江餘姚縣的小龍泉寺。餘姚,我們都去做過法會,在浙江省餘姚,我們常到餘姚佛教居士林去做法會。當時餘姚是個縣,有一間小龍泉寺,他在那裡當住持。當時越地,這個「越」就是餘姚古時候是屬於越國的土地。我們讀到歷史,春秋時代,吳王夫差、越王勾踐(越就是越國,吳就是吳國)打仗,所以餘姚成為越地(越國的土地),屬於越國的地區,在春秋的時代。

  越地,就是餘姚這個地方有個習俗,自己家裡的狗如果生小狗,生了小狗,他不是養,他就把牠丟到路上。這個小狗丟到路上,一生出來,牠離開母狗,也很難生存。智凱法師很憐憫這些小狗被丟到路上,他就發心收集起來飼養。現在我們台灣也有很多地方在養流浪狗,以前佛陀教育基金會簡豐文居士,他說他發心要去建一個野狗樂園,就是類似這樣的,收容這些沒有人要的狗。收集起來,愈收愈多,多到三十隻、五十隻。到了冬天,他用獸毛織成的被子給小狗睡,怕這些小狗凍著了,也跟牠們住在一起,也不嫌棄這些狗骯髒。這真的是慈悲心的具體表現,慈物之行,慈悲心對待這些動物。

  我們現在有人發心來收容這些流浪狗,因此我們雙溪有個護生款,我們就是支援他們一些飼料,還有醫藥,這個也是屬於護生之行,護生之行也是屬於慈物之行的一個項目,目前我們是這樣來做。所以我們有做放生、有做護生。這一類屬於護生,兩方面也都需要做。另外放生、護生這些宣導,也需要做,特別這些因果教育是最根本。為什麼要這麼做?要明瞭因果。明瞭因果無過於《安士全書.萬善先資》,就是講殺生有什麼惡報,你放生、護生有什麼善報,這個業因果報的道理都說明了。而且舉出具體發生的公案,就發生過的事情來證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殺生得惡報、放生護生得善報的因果教育也非常重要。所以這個都是需要來學習、來啟發我們慈悲心的一些做法。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慧意法師總會留一些飯給禪房內的老鼠吃,老鼠也都很聽他的話,為什麼❓

緇門崇行錄淺述—惠養群鼠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五集)  2021/11/28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85

  《緇門崇行錄淺述》。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慈物之行第六」,第一百六十三頁第五行:

  【惠養群鼠】

  我們從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

  【唐慧意鉢中之餘,飼房內鼠。有鼠百餘,皆馴狎,爭來就食。其病者,以手摩捋之。】

  這條公案也是唐朝這個時代,「襄州景空寺慧意法師」。這裡《淺述》,把法師住的寺院也有舉出來。襄州就是襄陽市,在湖北省襄陽市。在台北市也有個襄陽路。在現在的湖北省,慧意法師是這個地方的人,住在襄州的景空寺。他很慈悲,『飼房內鼠』,他常常將鉢中吃剩下的食物,就是自己吃飯吃剩的,我們現在講剩飯剩菜,他去餵老鼠。老鼠可以說到處都有,慧意法師很慈悲,他自己吃飯總會留一些給這些老鼠吃,他用來餵禪房內的老鼠,他房間裡面老鼠很多。像我們道場現在老鼠也是不少,我們道場也是有把一些剩飯剩菜放在外面給老鼠吃。在台北,過去也有餵過老鼠,我記得以前在信義路我們流通處那裡,外面做出來的陽台上,好像都是美君居士去餵老鼠的。這個法師餵他禪房裡面的這些老鼠,老鼠多到一百多隻,這一百多隻的老鼠都很乖馴,這個馴就是能夠接受他的調御、調教,就是牠會聽他的。『馴狎』,就是慧意法師的慈悲也感化了這些老鼠,所以這些老鼠都很聽他的話,「馴狎」就是很聽他的話,也都能夠聽懂他的話,都很乖馴的去親近他。他要布施給這些老鼠,這些老鼠都搶著來吃這些食物。看到老鼠有病,他就用他的手去撫摸牠的身體,好像按摩一樣,撫摸牠的身體。所以這些老鼠可以說很有福報,遇到慧意法師這麼愛護這些老鼠。這個也是慈物之行一個表現。

  總之,慈物之行根本都是在慈悲心,一個慈悲心,在生活當中方方面面的這些事情就很多,不管哪一樁事情,總是跟慈悲心相關的。慈悲心是一個,同樣一個慈悲心,表現在外,古大德有不同的一些事蹟跟做法。所以我們掌握住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對待一切人事物,對人、對事、對物,就是慈物之行總是離不開一個慈悲心。你看前面對人,出家人、在家人;這些對動物,甚至對植物、礦物,對大自然,都是以一個慈悲心來對待,在生活當中表現出來的方方面面就很多,還有各人的因緣也不同。所以蓮池大師舉出這些古代的公案來勉勵我們,大家要發慈悲心。像我們現在,如果我們真正發慈悲心,看到現在世界災難這麼多,我們淨老和尚他也是大慈大悲,勸大家做護國息災百七繫念來減輕這些災難,當然這個也是慈悲心的一個表現,就是你做這個主要是為了這個世界眾生,幫他們消災解厄。所以什麼事情都離不開一個慈悲心,表現在外面當然很多方面,總的來講就是一個慈悲心。

  好,這條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智寬法師慈物之行實例

緇門崇行錄淺述—口吮腹癰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四集)  2021/11/1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84

  《緇門崇行錄淺述》。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一百六十一頁,倒數第三行:

  【口吮腹癰】

  我們從這裡看起。

  【唐智寬,蒲州河東人。常誦維摩經及戒本,感天神遶房。】

  我們先看這段。『唐』是唐朝。『智寬』法師,他是蒲州河東人。『蒲州』是現在山西省的永濟市,在山西。『常誦維摩經及戒本』,他常常持誦《維摩詰經》以及戒本。「戒本」,就是我們去受三壇大戒、受菩薩戒,在《菩薩戒經》裡面,佛有規定半月半月誦戒,就是半個月誦一次戒。為什麼半個月誦戒?因為如果太久沒有去誦戒本就忘記了,所以佛定半月半月誦戒。你受了菩薩戒,半個月,大家要在一起誦戒。智寬法師他自己發願,常常誦《維摩詰經》跟戒本。維摩詰是在家居士,維摩詰是在家佛,釋迦牟尼佛是出家佛。所以在《維摩詰經》經文裡面,我們看到維摩詰他示疾(示現生病),佛就派這些大弟子去探病、去探望。維摩詰他是示現生病,主要他要說法,藉這個生病的因緣來說法。佛就派舍利弗、目犍連這些弟子去探望,當時他在古印度名氣也相當之大,這是一個在家的佛教大德。我們從這裡看到,智寬法師是出家人,他常誦《維摩詰經》跟戒本,我們就可以知道智寬法師是非常明理的人。他感應到『天神遶房』,他誦《維摩詰經》跟戒本都感應到天神圍繞他的寮房。從這個地方我們知道智寬法師他的德行。

  【性慈惠,好贍病人,不計道俗及路遠近,無人治者,即輿來房中,躬自經理。】

  他的性情非常的慈悲,而且都是布施一些恩惠給人。他特別喜歡照顧病人,『贍』就是照顧。佛在經典上講,照顧病人修的福報是最大的。這個人生病了,需要人照顧,所以照顧病人福報最大。當然照顧病人也是很辛苦的事情,什麼動力讓他來發願照顧病人?就是他的慈悲心,要布施恩惠給人,然後他慈悲主要的對象就是照顧病人,這個不容易。『不計道俗及路遠近』,就是說出家人生病找他,他也照顧;在家人生病找他,他也照顧,而且不管是路途很遙遠還是很近,他都會去照顧。『無人治者』,就是沒有人去治療的病人,『即輿來房中』,就是把他載到他的房子裡面來,『躬自經理』。等於他的房子就像醫院一樣,好像現在醫院病房一樣,沒有人治的病人,在路邊,就把他載到他的房子裡面,他來給他治療、來給他照顧,照顧到他身體恢復健康為止。

  【有患腹癰,膿不能出;口吮之,遂獲痊可。】

  『有患腹癰』,就是長在肚子,那個膿出不來。以前我自己也長過像這個癰,那個膿頭要把它擠出來才會好。這個病人的癰長在肚子,「腹」就是肚子。『膿不能出;口吮之,遂獲痊可。』他用嘴巴把他吸那個膿出來,這個病人膿一吸出來,他病就好了。

  【後梟感作逆,事逮寬,配流西蜀,祖餞財帛悉不受,唯以一驢負經。】

  『梟感』就是土匪,後來有土匪作亂,官府去捕捉智寬大師,他也被連累了。土匪作亂,他也受到連累,官府把他抓起來,把他流放到『蜀』,就是四川。四川就比較偏遠的地方,要把他送到那裡去了,當時有很多人來給他送行。大師對於來給他送行的人,請他吃飯、錢財、衣物、布匹等等,送他很多東西,他一概都不接受,他都沒有接受,只有帶著一隻驢子,載著經書去四川。

  【路逢僧寶暹者,足破臥道旁,捨驢與乘,自擔經籍。時逢歲儉,煮糜粥以飼饑,又解衣衣之,或割或減,銜哀勸化,導彼念佛。】

  他去四川這個路途當中「遇到一個僧人號寶暹的」,就是一個出家人他的法號叫寶暹,他腳受傷沒有辦法走路,躺在路旁邊,也沒有人去幫助他。這個智寬大師他看到了,就讓他坐他的驢子,他自己擔負經典,就經典他自己用挑的,驢子就讓給這個生病的僧人坐。『時逢歲儉』,就是「當時農作物歲收不好」。歲收不好,當然人民就缺乏糧食,智寬大師用一點米煮一些稀飯,跟這個僧人一起吃,彼此來充飢。「又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穿」,有時候將自己要吃的東西,統統送給生病的僧人吃了。「有時減少自己的食物等」,都布施給人,減少自己的享用,去幫助別人。所以他「含著悲憫的心,勸導教化他念佛求生淨土」,勸這個僧人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個智寬大師他也是修念佛法門。這個也是「慈物之行」,照顧病人是非常偉大的,也很不容易,修的福報當然也是最殊勝的。所以佛在經上講,修很多福報,去照顧病人這個福報是最大的,但是照顧病人也是最辛苦的。發這個心的動力,都是源自於慈悲心,從慈悲心生出來的,去幫助這些苦難眾生。

  好,「慈物之行」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是照顧病人,唐朝智寬大師的公案。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智巖法師出家前任職虎賁中郎將,同事聽聞他出家了,就去找他,見深山孤寂,問他是發癲了嗎?為何棄官來住這?智巖法師怎麼回答❓

緇門崇行錄淺述—躬處癘坊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三集)  2021/11/1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83

  《緇門崇行錄淺述》。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一百六十頁,我們從第二行看起:

  【躬處癘坊】

  從這個公案看起。

  【唐智巖,丹陽曲阿人。智勇過人,為虎賁中郎將,漉囊掛於弓首,率以為常。後入浣公山,依寶月禪師出家。昔同軍戎刺史嚴撰、張綽等,聞其出家,尋訪之,見深山孤寂,謂曰:「郎將癲耶!何為在此?」嚴曰:「我癲欲醒,君癲正發。」往石頭城癘人坊為其說法,吮膿洗穢,無不曲盡。永徽中,終於癘所,顏色不變,異香經旬。】

  這個公案是在唐朝這個時代,『智巖』法師,他是『丹陽曲阿人』。「丹陽」是指江蘇省鎮江市,鎮江這個地方,他是那裡的人。他的智慧、勇敢都超過平常的人,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他這個人不是一般人,『智勇過人』。他年輕的時候當『虎賁中郎將』,「虎賁中郎將」是帝王的侍衛官。他在當中郎將的時候,常常把「濾水囊掛在弓頭」。我們看到弓箭彎彎的有個頭,那個囊就是濾水的一個袋子。這個濾水囊,我們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也看到,就是古時候出家人如果出門,必定要帶這個濾水囊,如果你到郊外去要喝水,水有很多小蟲,要先過濾好了,要喝過濾的水,不能直接把那個水拿來喝,那個一喝,有很多小蟲都在裡面,這樣就殺生了。所以古代的出家人出門,這個濾水囊他是隨身要帶的。如果沒有濾過的水這樣就喝,那等於是殺生了。智巖法師他還沒有出家的時候他的心就很慈悲,他還在當中郎將,他就已經對這些生物這麼有慈悲、愛心了。當然他也是效法出家人,用濾水囊過濾,喝水過濾。當武將拿刀、拿弓箭,他那個弓箭的頭都常常掛那個囊,就是說時常帶在身邊,特別到郊外去的時候要喝水,在溪邊、河邊要取水來喝,就先把它過濾一下。『率以為常』,平常人不這樣做的,他是已經很習慣了。『後入浣公山,依寶月禪師出家』,後來他就去出家了,去浣公山依止寶月禪師,來剃度,他出家了。可見得,這個法師也是再來人,過去世都是修行人,所以有這樣一個善根,願意放下世間的官位出家去了。

  『昔同軍戎刺史嚴撰、張綽等,聞其出家』,他的同事,「同軍戎」就是他的同事,聽到他出家了,就去找他,『尋訪之』,就是去找他。找到他了,看到他在深山裡面住,很孤寂,「孤獨寂寥」,就是孤孤單單一個人,住在山上修行。出家了,什麼都沒有,搭個小茅蓬,就住在那裡修行。他的同事去看他,他說你發瘋了嗎?你是不是精神有問題?你好好的官不當!意思也就是說,你當一個官位、一個職位,多少也能享受一些人間的榮華富貴,你把這個官位放下了,跑來出家,住在深山裡面,孤孤單單的一個人。就問他,『郎將癲耶』,「癲」是發癲,你是發狂了嗎?意思就是說,你是不是精神不正常了?『何為在此?』為什麼還住在這裡?好好的職位不做,你來這裡幹什麼?

  當然世間一般世俗的人他不能了解。就像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就是表演給我們看,他出生在國王的家庭,太子,將來可以繼承王位的,在一個國家裡面國王他的榮華富貴是最高的,他可以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但是他放棄了,去出家,修苦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物質生活是降到最低了。一般人看了,這個人是不是神經有問題?人家去爭去搶,都要搶來這個人間的榮華富貴,他命中沒有的,搶都想要把它搶來的;你這個現成的,竟然不要了,一般人當然不能理解。第一個不能理解的是他的父親,不同意他出家,他後來偷跑了。這個中郎將,也是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他不要榮華富貴,跑去出家了,出家修苦行,孤孤單單的,什麼都沒有。智巖法師,他們就問他,你是不是發癲、癲狂了?

  這個事情,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也常常給我們提起,他那個時候大概三十三歲出家,二十六歲學佛,遇到方東美教授介紹他佛教,那個時候學佛,學佛七年就出家了。當時他在軍中也是一個職位,當然這個職位不是很高,但是一般的同事也覺得很奇怪,你還這麼年輕,在單位裡面好好的幹,將來還是有一官半職,你怎麼跑去出家?所以同事也很不能理解。後來老同事,大家年紀大了,再碰到我們老和尚,說你這個路子走對了。看到我們老和尚很自在,弘法利生,他在原來他那個單位怎麼能夠相提並論?當然沒有辦法。所以後來才明白,在當時當然大家不能夠理解。就像這個中郎將一樣,他們同事也不能理解,覺得很奇怪,你這個人到底在想什麼?然後說,你是發癲了嗎?「何為在此?」『嚴曰』,智巖法師就說了,『我癲欲醒,君癲正發』。他說我過去的確是很癲狂,但是我這個癲狂,我將要醒過來,不再繼續癲狂,但是你們呢?你們的癲狂正在發作。就這樣回答。他的同事聽到他這樣的回答,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聽到這個話一定內心感到很震撼。我說你癲狂,你反過來說我們的癲狂正在發作,你的癲狂正要醒過來,不再發癲了。當然這個話是很有深的一個啟發作用,你在享受人間這些榮華富貴,是你的癲狂正在發作;我放棄這些,過去跟你們一樣都在癲狂,現在我醒過來了,不再繼續癲狂了。也就是說,不再沉迷在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功名利祿,不再沉迷在這個當中了。沉迷在那個,真的是在發癲、發狂,執迷不悟,至死不悟,到死都不會覺悟,不能回頭。我現在覺悟,放下了,放下人間的這些享受,放下享受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些功名利祿,我放下了,我是正要醒過來,你們的癲狂正在發作。所以他的同事聽到,一定有很深的啟發。

  『往石頭城癘人坊為其說法,吮膿洗穢,無不曲盡』,後來他去「石頭城癘人坊」,癘就是災癘,有疾病、瘟疫,各種奇奇怪怪的疾病,像痲瘋病院。痲瘋病院,以前台中蓮社有去蓋一個痲瘋病院,我記得我當時在圖書館,去痲瘋病院講過一次課,那個痲瘋病院是台中蓮社蓋的,都是念佛的,裡面住的都是痲瘋病人。有身體長膿、長瘡的,還有瘟疫、傳染病,癘人坊就是專門住這些人。這個地方,一般人他是不會去的,但是智巖法師他就去這個地方,去幫助這些病人,去給病人講經說法,而且協助他們照顧身體,他身體長瘡、長膿,用嘴巴去吸膿出來,然後把他的污穢洗乾淨。「無不曲盡」,就是說照顧得很好,這個不容易。『永徽中』,就是唐高宗永徽年間,他是在癘人街圓寂,就是在住這種病人的地方,他在那個地方圓寂。圓寂之後,『顏色不變,異香經旬』,他圓寂之後就好像生前一樣,顏色沒有改變,而且身體還發出這種異香,很奇異的香味。「經旬」就是十天。這個是往生的瑞相。

  這個公案也是慈物之行的一種,幫病人、癘人,傳染病的這些病人,幫助他們,給他們講經說法,還照顧他們的身體,照顧他們的醫療這方面的,這個是大慈大悲的一個行持。這些都是我們景仰、效法、學習的地方。

  好,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被獵人追捕的野雞跑到了智舜法師的茅蓬,智舜法師如何救了野雞也救了獵人❓
🔹養寵物是慈物之行嗎❓
🔹有一些人做這些放生、護生的,但不會幫助窮人,這是不是真正慈悲❓

緇門崇行錄淺述—濟貧詣官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二集)  2021/11/7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82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繼續來學習《緇門崇行錄淺述.慈物之行第六》,請大家翻開一百五十八頁,倒數第四行,我們從題目這裡看起:

  【濟貧詣官】

  『濟貧』就是救濟貧苦。我們看下面的文:

  【隋普安,京兆涇陽人。周氏滅法,隱於終南山之楩梓谷,苦行忘身,或露形草莽以施蚊虻,或委臥亂屍以施虎豹。時有重募,擒送一僧,賞帛十段。或來執安,安欣然慰喻曰:「觀卿貧煎,正欲相給,為設食已,與共入京。」】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個公案是發生在隋朝這個時代,就是南北朝結束之後,就到了隋朝。這個普安法師就是在南北朝末年到隋朝那個時代的人。他的籍貫就是『京兆涇陽人』,「京兆」就是陝西省。在唐以前那個時候首都都建都在長安,現在叫西安,就在陝西省的省會,他是那裡的人。『周氏滅法』,這個「周」是南北朝那個時候有一段時期,它是叫北周這個朝代,那個時候國家沒有統一。我們念疏文都會念到魏晉南北朝,晉滅亡了,就南北朝了。南朝,我們大家很熟悉的就是梁武帝,那是南朝。北朝就是北方,南朝是靠南方,這個就是國家沒有統一。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周氏滅法」,這個周是北周武帝,「北周武帝建昌三年滅佛教」。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三武滅佛,這是其中一個,北周武帝。滅佛就是要毀滅佛法,要把佛教鏟除掉,他滅法。當時就不允許有出家人,不允許佛教存在,所以不能有出家人,當然就是要逼出家人還俗。像我們近代大陸文化大革命一樣,出家人都要被逼還俗。普安法師他就跑了,因為政府下令要滅佛法,不允許有出家人,很多出家人在當時也都跑到深山去,普安法師他是跑到終南山楩梓谷這個地方,這是深山。『隱於終南山之楩梓谷』,「隱」就是隱居起來,逃到深山裡面去了,避免被逼還俗。

  他跑到深山,也是不忘修行,到深山修苦行,『苦行忘身』,把這個身體忘了。佛經上我們看到,你要超越六道,第一個階段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然後再斷思惑八十一使。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執著我們這個身體是我,這是第一關,都會愛惜自己的身體,要怎麼保養自己的身體,要怎麼讓我們這個身體長生不老,這都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個見解,佛跟我們講是錯誤的,這個身體不是我,身是我所。但是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第一個就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個身見就放不下。普安法師修苦行,為什麼要修苦行?苦行就是要破身見的,怕吃苦,那你這個身見放不下。我們現在吃一點苦都不願意,一直要保養好自己的身體,愛惜自己的身體,想盡辦法讓我們這個身體得到舒服自在,這個身見就放不下。身見放不下,修什麼法門就不能成就。這是第一關。所以古人他修苦行,第一個就是要破身見,「苦行忘身」。

  『或露形草莽以施蚊虻』,就是說有時候露出胳臂,上身沒有穿衣服,在草莽間。像我們雙溪這個草很多,很多蚊子,我們這邊蚊子很多。他就是餵蚊子,給蚊子吸他的血。『或委臥亂屍以施虎豹』,那個時候是天下大亂,有很多人死在外面、曝露在野外,有老虎、豹子牠會來吃,他就是躺在那裡要給虎豹來吃,他是修這樣的苦行。這樣的苦行,實在講我們現在出家人做不到,但是這個精神我們要效法學習就是他忘身,就是你不要太在乎自己的身體,我們今天能這樣修就不錯了,太愛護自己的身體,這個身放不下,實在講就連念佛帶業往生都有障礙。

  『時有重募』,當時國家有重賞招募一些人說,『擒送一僧,賞帛十段』。「帛」是絲綢。在當時很大的這種賞賜,「十段」,布匹用段來計算,重賞。等於說你捉到一個出家人,因為國家下命令不准有出家人,都要還俗,如果看到一個出家人,你把他抓來國家有重賞,賞帛(很高貴的綢緞)十段。『或來執安』,當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人就專門去找,普安法師被看到了,就去抓他,抓他去領賞。『安欣然慰喻曰』,普安法師,這個人要來抓他,他心裡很欣慰,安慰來抓他的人,『觀卿貧煎,正欲相給』。他說我看到你,你也是很貧窮,家裡很窮,生活很難過,現在講經濟有困難。他說你正是我要幫助的對象,我正想要救濟你,要幫助你。『為設食已,與共入京。』他說現在我弄些食物給你吃,你窮得吃飯都成問題了,就弄一些食物給他吃。他說吃完了,我跟你一起入京,不用抓,我跟你走,讓你去領這個賞。這個人當然很歡喜,不用費力氣,他自動願意跟他去見政府官員,去領賞。

  【帝曰:「我國法急,不許道人民間;汝更助急,不許道人山中,則遣渠何往?」遂放入山。】

  普安法師跟這個人到了京城,皇帝見到,北周武帝看到就說,「我國目前國法很嚴厲,不允許民間有出家人,你更加嚴厲了,不准出家人住到山裡去,那麼要叫他們到哪裡去呢?」北周武帝就跟這個人講,他說我國法定得很急迫、很嚴格,不允許道人在民間,就是在城市裡面不允許看到這些出家人。他說你比我更急,連這個道人他跑到深山裡面去躲起來,你都把他找出來,你比國法更急。所以這個北周武帝就講,這個道人(修道的人)不允許到山下來,他跑到山上去,又把他抓出來,這些人山上都不能住,你叫他要去哪裡?所以這也感動了北周武帝,就把他放了,又讓他進入山林去修行了。

  這則公案是慈物之行,慈就是慈悲,他把身體供養這些蚊蟲,還有虎豹,他身要布施給牠們吃。人家抓他去領賞,他知道這個人一定是很窮的,經濟有困難,正好我就是要幫助這些人,所以他布施給動物也布施給人,這個就是救濟,為了救濟那個人,跟他去見官府。慈物之行我們看到深受感動,最重要我們怎麼來效法學習,我們是做不到像古大德那種行誼,但是也要不斷的提升。這個公案也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這個身體,這個身體畢竟終究是要壞掉的。慈物之行,就是它有很多種的方式都是慈悲救濟(現在講慈濟),我們現在就是用我們這個身體多為眾生服務,不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多付出,為眾生來服務,這個我們才能表現出我們的慈愛之行,慈悲愛護眾生。如果自己都不願意犧牲奉獻,吃一點虧都不願意,那我們這個心是一點慈悲心都沒有,只是想到自己。自己要怎麼保養身體,我要吃什麼比較補?要穿什麼?我要住什麼?種種都是為自己這個身來著想,這樣就自然形成自私自利,只是想到自己要享受,沒有想到要幫助眾生,這個心就錯誤了、就不對了。所以我們看到古大德這種行誼,我們要深深反省,我們要來效法。做不到古大德這種行誼,但是我們也要不斷的提升,放下自己的身見,多為大眾服務,做些勞苦的工作,這個就是破身見,放下我這個身體的享受來為大眾服務,這個才是慈愛之行。如果自己做一點事都不願意,叫我們去餵虎豹、餵蚊虻,還有被人家抓,很高興跟他去,這個是肯定無法做到的。這是我們從這裡學習,如果一個自私自利的念頭起來,我們就想到這個公案,古大德他怎麼修的,我們現在是怎麼修的,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好,這條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被獵人追捕的野雞跑到了智舜法師的茅蓬,智舜法師如何救了野雞也救了獵人❓
🔹養寵物是慈物之行嗎❓
🔹有一些人做這些放生、護生的,但不會幫助窮人,這是不是真正慈悲❓

緇門崇行錄淺述—割耳救雉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一集)  2021/10/3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81

  《緇門崇行錄淺述》。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慈物之行第六》,第一百五十七頁,從第五行:

  【割耳救雉】

  這裡看起:

  【隋智舜,趙州人,北遊亭山,庵其中。有獵者逐雉,雉入舜房,舜苦勸勉,不聽,因割耳與之,獵人驚悟,投弓放鷹,數村捨其獵業。每見貧餒,流淚盈面,解衣減食,無所不至。】

  這條公案是「隋朝趙郡障洪山智舜法師,趙州人」,趙州在河北省。「有一次他北遊贊皇許亭山。」這是在石家莊那個地方,這個地方我們也曾經去過。他遊許亭山,他就在這個山上建一個茅蓬住下來。『庵』就是比較小的茅蓬,住在這個山上。「有一天一個獵人追雉」,這個雉就是野雞。像我們雙溪山上也有看到野雞,野雞就是雉。這個獵人要捕抓這隻野雞,動物跟人一樣,都貪生怕死,一隻螞蟻也愛自己的生命。所以雞,你要抓牠,牠當然會跑。這隻野雞就跑到智舜法師的房子裡面,跑到他茅蓬裡面去了。智舜法師看到獵人要來抓那隻野雞,就苦苦相勸,求這個獵人說,你就放了這隻野雞吧,也就是等於放了一條生命,也是你的功德。用種種好言好語來相勸,這個獵人就是不聽,就是硬要抓這隻野雞,一定要抓這隻。於是智舜法師他就拿刀子把自己耳朵割下來給那個獵人,他說我這個耳朵來代替這隻野雞,換牠的生命。

  這個獵人看到智舜法師這樣的一個舉動,大吃一驚,深深受到感動,覺得他能夠為一隻野雞把自己耳朵割下來,為了保護這隻野雞,所以他內心受到很大的震撼。智舜法師這個做法,讓這個獵人感動,也啟發他自性的慈悲心。因為儒家也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們佛家講慈悲心人人本自具足,本來就是慈悲的。現在變成很不慈悲,因為迷惑顛倒,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才會造這些殺生的罪業。所以也啟發這個獵人他的慈悲心,深受感動,覺悟了。覺悟了,這個獵人不但不抓這隻野雞,他就放棄自己的弓箭、獵鷹等這些獵具。以前獵人養老鷹,專門在幫忙捕抓獵物的。就像現在,有一些獵人打獵的,我們雙溪山上也有。過去陳永信居士跟洪平和居士,剛開始來開發這個山的時候,他們上山,曾經被獵人養的一群獵狗追逐,後來他們把自己要吃的東西丟給牠們,才沒有來咬他們。這些獵狗、獵鷹都是幫助獵人打獵,捕抓這些動物的。所以這個獵人他也深受感動,放棄,從此不再打獵了。不但感動了抓野雞這個獵人,也因此感動了附近幾個村子的人,有打獵的聽到這樣的一個信息,也都自動放棄打獵。這個真的是不容易。智舜大師每次看到貧困的人,他都流淚滿面,窮苦的人,生活過不去的人,他都很傷心,等於是他們的窮困、窮苦就是自己的窮苦,感同身受。看到這些窮困的人,就脫自己身上穿的衣服給他們取暖,「分自己的糧食給他們吃,這樣無所不至的慈悲濟世」。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慈悲一切,慈悲是對一切慈悲,舉出一個例子。不但對人、對動物,對植物、礦物都是一片慈悲,慈悲心它是沒有兩樣的。所以從這個公案,我們可以去體會到智舜法師他放生。我們現在也看到有一些人放生,做這些放生、護生的,似乎對這個動物很慈悲,但是看到窮人他就不幫助他,對人就不慈悲,這個就不是真正慈悲,所以慈悲是對一切眾生都慈悲的。你看他對一隻野雞那麼慈悲,寧願自己耳朵割下來救那隻野雞;看到窮人,自己衣服給他,他自己吃的分一些給沒得吃的人去吃,這個才是真正慈悲一切。不是對動物很慈悲,對人他就不慈悲,那個也不是真的慈悲。慈悲,對一切眾生都慈悲。

  所以看這個地方,也對我們一個啟示,像我們社團、財團,我們都有放生、護生,對一切動物,還有慈濟的部分,哪裡有災難我們也會去救濟,這樣來做,才符合慈物之行。這個事情,救濟這些貧困的人,在佛門裡面,我是到大陸雲南佛塔寺,看到道興法師。他當初他去那邊去幫助佛塔寺恢復,復建,他是台灣高雄妙通寺過去的,幫助恢復佛塔寺,把佛塔寺重建起來。當時那邊雲南雞足山,山上很多窮困人家,在二十幾年前那個時候還很窮,真的沒得吃、沒得穿。那些山上的人沒得吃,都跑到他寺院來,替他們修路,那條路也是他修的。所以當時他回到台灣來,我都會跟他隨喜,隨喜他做好事。這個也是屬於慈物之行。所以他那邊村子裡面的人對他都很感恩,對當地的確做出很大的貢獻,這個也是慈悲濟世。

  對動物,我們也要有一個辨別。昨天好像有人發一個短的視頻給我,一個好像大概三十幾歲的婦人,養一隻狗,她吃一口飯,她就筷子夾一口給狗吃。她那個是不是慈物之行,我們也不知道,因為她那隻狗怎麼來的我們不知道,到底是流浪狗去撿來的?還是自己喜歡,去寵物店買的?那個就不一樣。如果流浪狗,人家不要的,牠沒得吃很可憐,你給牠吃,牠生病了給牠治療,那是慈物之行;如果你去寵物店買,養來自己喜歡的,自己當寵物,那個就不是慈物之行。但是「慈」,總是要從孝順這個孝,它是原始點,孝是原始點。你對那個狗很好,對媽媽好不好?對媽媽愛理不理的,那個不是真正慈悲,這個要分辨清楚,不要搞混了。如果現在我們去做一些護生的,有一些人真的他很發心,發慈悲心去收容那些流浪狗人家不要的,我們會支援他一些飼料的費用,還有醫療的費用,這個真正是慈悲,那個不是養來好看的;養來好看的,那個是貪心,你喜歡那個寵物。所以現在有一些有錢的人,養了那些寵物,好玩的,他不是慈悲,這個我們要搞清楚。

  所以下面蓮池大師有一個讚歎:

  【贊曰:「軻氏云:『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於舜老驗之。】

  蓮池大師就讚歎的說,『軻氏』就是孟子,「孟子說:至心誠意去做事,別人沒有不被他所感動的」。關鍵在至誠,誠心達到極處,達到極處就是慈悲一切,對一切眾生都一樣的慈悲,當然就感動人,不但能感動人,這些小動物都受感動。「由舜老的德行,證實了這句話。」這個就是由智舜長老他的德行,證實了至誠可以感動人,感動一切眾生。像現在很多人實驗種有機的蔬菜,真的那些動物是可以溝通的。很多的實驗,的確是這樣。我到潮州謝總那邊去,他跟我講,他就寫一個牌子,「動物先生、小姐,這一條給你們吃,其他不要吃」,真的牠就吃那一條,旁邊的,這兩邊的,就是隔小小的一條路,牠就不吃。山東齊素萍那邊,他們也實驗過。還有我在網路上,好像嘉義也有一個地方,種玉米的,老鼠都去吃那個玉米,種一大片,他就是中間有一條專門給老鼠吃的,他說你們吃這一條就好,其他的不要吃。真的,那一條吃得光光的,旁邊都沒動,很配合。所以他至誠能感動到牠們,這些低級動物牠們都感受到他的至誠心。所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這個道理。

  好,今天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