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就是好老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 第91‒100集|悟道法師主講

🔹我們為什麼會受到魔境的干擾❓
🔹如何讓一切魔境自然遠離❓
🔹「唯心識觀」要怎麼修❓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經典就是好老師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O集)  2023/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00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九頁第三行,從最下面一句看起:

  【常勤正念唯心識觀。一切魔境自然遠離。】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歸正念」,這是修心的一個功夫。我們的心是散亂的,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前面一個妄念滅了,後面一個妄念又生起來,止不住。要怎麼辦?得要用善巧方便把它止住,把這些妄念把它止息下來,止住、停止,停止歸到正念,回歸到正念,正念稱性。

  我們這堂課,接下來這兩句是論文講的,『常勤正念唯心識觀』。在《占察善惡業報經》講了兩種觀法,真如實觀,根性比較利的,觀真如實觀;根性比較鈍的就修唯心識觀。這是在《占察經》我們看到講了這兩種觀法,這個地方是講唯心識觀,我們這裡講唯心識觀。「唯心識觀」要怎麼修?要觀一切諸法,唯有內心,無心外之法。這個一切諸法就是我們眼前看到這一切物質的、精神的,在唯識學裡面講九十四種有為法,還有不相應行法(現在的話講叫抽象概念),這些統統歸在有為法,這個一切諸法指有為法。這些諸法,唯有內心,無心外之法,是謂唯心,亦云唯識。諸法從哪裡來的?從我們心現的,是我們內心現出來的。這整個宇宙是我們的心所現的,是謂唯心,唯心所現,亦云唯識,也叫唯識。這裡講唯心識觀,唯心,這裡講唯心這個心,不是指真心,是指妄心。我們用比喻來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古大德常用這個比喻,金就是金子,黃金,這個大家都知道。自古以來,古今中外都有黃金,每個國家地區都有,大家也都看過。黃金它可以打造各種器具,不同的模型打造不同的器具,可以去打造一尊佛像、菩薩像、羅漢像、天人像,也可以打造畜生道的相,像一條狗、一隻豬、一隻雞,還可以打造植物,像白菜,各式各樣的都是可以打造。我們到銀樓,賣金銀珠寶的,他擺設出來的黃金樣品很多,聽說有的都上一、兩萬種,各式各樣的,形狀都不一樣,大大小小的。這麼多的種類,形狀,它的本質都是黃金。這個質沒有差別,都是黃金,無論你打造什麼樣的器具,它都是黃金。你打造一尊佛像,這尊佛像是黃金打造的,它的本質是黃金。你打造一條狗,那也是黃金,它本質也是黃金。所以用金來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一切諸法是器,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宇宙萬有,就像我們到銀樓去看黃金打造各種不同器具的情況。所以一切諸法是器,就是像黃金打造出來各式各樣、琳琅滿目、千差萬別,唯有內心這是金。這些器當中就是金,樣子不一樣,但本質都是黃金。這個比喻萬法是我們內心現出來的,所以唯有內心這是金,無心外之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有器皿全是黃金做的,除了黃金之外一樣都沒有。黃金打造出來各種器皿,千差萬別,很多,但是它的本質是什麼?就是一種,就是黃金。這個叫唯心,用這個金來形容比喻我們的心,我們現在整個宇宙這些萬法,都是我們的心現出來的,就像黃金打造各種不同的器皿;也叫做唯識。

  如果沒有「唯識」這一句,這個心是真心還是妄心?都能講得通。你說心,真心也是心,妄心也是心,都能講得通。加上「唯識」這一句,這個心就不是真心,是唯識家所講的心,唯識家所講的心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在唯識學家看整個宇宙、人生,他是所謂離一切相,他不著相,他從相裡面看到識,他只看到識。所以唯識家講,一切法唯識,除了識之外,沒有一切法,一切法的體性就是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變現出來。「正念唯心識觀」,當知唯心,無外境界。當知就是應當要知道。這一切法,唯有自己的心,都是自己的心,無外境界。我們現在看到有內有外(好像內是內、外是外),但是此地給我們講,這一切法唯有心,唯有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無外境界。無外境界,就是說那個境界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識。我們看到一切人事物,山河大地,整個宇宙,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除了心以外,什麼都沒有,做這樣的一個觀察,知道這一切都是自己心識所變現的,唯有自己的心識,沒有其他的,『一切魔境自然遠離』,一切魔境自然它就遠離了。我們為什麼會受到魔境的干擾?不知道它的事實真相,不知道那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不知道是自己,魔境現前就好像自己嚇自己,好像自己去畫一個魔鬼,自己畫的,自己看到這個魔鬼被嚇壞了。不知道自己畫出來的,所以被這個魔境所干擾。如果知道是自己的心識所變,就是自己的心識,除了自己的心識之外,沒有,沒有這個境界。所以這些魔境自然就遠離了,自然就沒有了,就不存在了。

  由此可知,止觀是一不是二。這個止跟觀,一體的兩面,是一不是二。止當中有觀,觀當中有止,是一體的兩面,所以是一不是二。了解事實真相,你的心就不會動;心不動,真相你就看到。我們現在為什麼看不到事實真相?心在動,看的都是虛妄相,沒看到真相。心不動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真相你就看到了。看到真相,的確是一不是二,我們心跟境是一不是二,是一體。但是迷的時候,好像心是心、境是境,事實上心境不二。一定要止觀等運。止觀是個方便法,是我們回歸自性的一個前方便。修止觀,止觀等運,同時平等來修學,這個才能見到事實真相,才能入境界,這才能起作用。如果偏了,這個心靜不下來,不是昏沉,就是掉舉。掉舉要用止來止息這些七上八下的心;昏沉用觀,觀察、觀照、觀想等等。所以定慧均等,不然定多慧少,慧少定多,這個比例要平等。所以要止觀等運,平等、均等了,就能夠入境界,這是修學止觀。無論是修哪些方法的止觀,原理原則是一樣。天台的三止三觀、華嚴的五止六觀、唯識的唯識觀等等這些觀法,這個原則就是要止觀等運,就是定慧均等。止是定,觀是慧,要平均,這樣來學習才能起作用。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文:

  【凡夫初學邪正未分。魔網入心欺誑行者。又無師匠諮問莫憑。依四魔功將為正道。日月經久邪見既深。設遇良緣終成難改。沉淪苦海出離無由。深自察之無令暫替。此義如起信論中說也。】

  這段話,賢首大師說得非常痛心。大師是出現在隋末唐初,隋朝末年、唐朝初年那個時代的人,距離現在一千八百多年,在那個時候說出這樣的話,好像是跟我們現代人說的。『凡夫初學邪正未分』,就是指我們凡夫。「初學」,還沒有入門,剛剛在學。我們今天學佛真正是遇到這個困難,什麼是邪,什麼是正?特別現在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現在學佛遭遇到困難,遭難,遭遇到困難,就是不認識,不知道什麼是邪?什麼是正?「邪正未分」,不能分辨。邪正的標準在哪裡?依照經典所說的理論方法去修學,契入的境界與經典上所講的相應,就是正法。現在末法時期,我們所依憑的就是經典,也就是我們三皈依裡面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不在世了,以法為主、為中心,法就是經典。佛當年在世講的經典,流傳下來了,這是我們的皈依處。我們修學,我們要回歸,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學。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學,契入的境界與經典相應,就是正法。如果廢棄戒律,曲解經典的理論,在日常生活中與佛菩薩的境界相違背,就是邪法。這有個標準,經典就是標準。這個經典,除了佛經以外的,像儒家、道家的,聖人講的經典,也都包括在裡面。無論世出世間的聖賢,佛菩薩、世間的聖賢講的經典,我們生活當中這些行為與佛菩薩在經典上講的相違背,那就是邪法,邪就偏邪了,不正確了。儒家講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性德,這世間聖賢給我們發明出來的。我們人類的常道就是五常。五倫是人類,人與人的關係。根據五倫、五常、四維(禮義廉恥),再加上八德,這是跟性德相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它相應是正,跟這個相應就是正確的;跟這個不相應是邪,邪就不正確了。邪正就有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在經典。

  凡是邪,這叫魔。『魔網入心』,這個「魔」好像魚的網一樣,密密麻麻的,纏縛了我們的心。像現在的電視、電腦、網路是魔網,這個魔的網密密麻麻的,教導的都是邪法,全部都是邪法,暴力色情、殺盜淫妄,把人都給教壞了,教人無惡不作。造惡業,惡業後面就有惡報,這是魔,就要遭受惡報的折磨,這個叫「魔網入心」。特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六根接觸的這些六塵境界都是引誘我們造惡業。特別手機、網路、電視,這個很容易接觸到,這就是魔。『欺誑行者』,這個「欺」是欺騙。所有宗教的信徒,無論在家出家,逃不出魔網。無論是哪個宗教,逃不出魔的手掌,魔網散布在空間每個角落,打開電視就是的,打開網路就是魔,你天天跟它接觸,它天天在教你。那人怎麼不會學壞?肯定會學壞了、學偏了,思想、言論、行為都嚴重的偏差,造成社會不安,這些魔天天在干擾。

  『又無師匠諮問莫憑』,「師匠」就是真正的好老師。這個時代沒有真正的好老師,有修有證的沒有,有修行、有證果的老師,我們現在找不到。找不到,不得已求其次,雖然他沒有證果,但是他真修,這樣的人在現前這個時代也是稀有難逢,我們也很難遇到,也很稀有,真的有修有學。我們真的想學,真想要學佛,現在找不到老師。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李老師)教家師淨老,教他以古人做老師,現在你找不到好老師,要怎麼辦?你要學到正確的佛法,你要找古人,古時候有。我們現在遇到淨土法門,發心來修學淨土,李老師介紹印光大師是好老師。但是印光大師不在世了,他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人,在民國二十九年他就往生了(今年是民國一百一十二年),往生八十幾年了,當然我們見不到他了。但是印光大師在世,他有留下著作,這些蓮友、居士大德有問題向他請教,他用書信回答,後來弟子把它整理,整理出《文鈔》。現在的《印光大師文鈔全集》有七大冊,精裝本有七大冊。所以李老師就介紹我們師父上人學淨土,跟印光大師學。印光大師不在了,但是他的《文鈔》在,常常讀《印光大師文鈔》,跟他學習,做印光大師的私淑弟子。這是古人做一個範例給我們依循,像世間的聖人,孟子私淑孔子,孟子要跟孔子學,孔子不在了,跟孔子的學生學,讀孔子的著作,不懂的去問孔子的學生,他也學出來了。孔子稱為至聖,孟子稱為亞聖,他也成就了,這是一個典型的私淑弟子。後來依照這個私淑弟子學習成就的也不少。李老師介紹我們師父做印光大師的私淑弟子。因為印祖他講的東西比較淺顯,距離我們不是很遠,民國初年的人,所以講的跟我們現前生活很接近,我們比較容易看得懂。印光大師再往上,這些祖師大德的語錄、法語是文言文,比較深。印光祖師的文言是很白話的文言。印祖之前的就比較深一點,像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李老師介紹家師淨老要找這些祖師大德,找他們的著作,根據他們留下來的著作,認真跟他們學習。

  我們學佛,特別是初學,應當要學哪些經教?印光大師也給我們列個單子做參考,列個清單。他老人家偏重修淨土,修淨土法門,他所列舉的是共同科目,這是基礎。這個基礎的學科,就無論你是修哪一宗、哪一派,因為它是共同科目,除了我們修淨土宗,其他無論你修哪個宗、哪個派,大乘小乘,這個基礎科目、共同科目是一樣的,都必須學的。像《觀經》講的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觀經》是淨土的經典,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每一尊佛他成佛不一定修淨土,修禪、修密、修教,他都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但是基礎的共同科目,淨業三福是同樣的,都必須有這個基礎,有這個基礎,修任何法門才能成就。特別是在戒律,因為佛法修學總綱領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我們功夫不得力,在戒學的基礎要留意,不能疏忽了。疏忽了,那我們心始終定不下來,心定不下來,就開不了智慧。印祖的戒律,他講的一個原則,就是「閑邪存誠,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就是把我們內心的邪思邪念要放下,邪思邪念放下了,我們的誠心就顯露了,時常保持誠心正意。儒家,你看修學的功夫,在四書《大學》裡面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齊治平,它的根本就是從格物,格是格鬥,物是物欲。我們心受物欲的迷惑,這些嗜欲、物欲來干擾,你要跟它格鬥。這個在佛法講,叫斷煩惱,你要對治煩惱,格物就是斷煩惱,把貪瞋痴格除。致知就是我們內心本有的智慧。物格知至就是物欲格除了,我們自性的良知它就顯露了。致知,意就誠了,誠意。意誠,心就正了。心正,身口就跟著正。所以在家「敦倫盡分」,盡自己本分,推廣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天下,這個重要。這是把戒律的精神給我們舉出來。家師淨老和尚他在世的時候,他把這兩句話落實在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個根,儒的根《弟子規》、道的根《太上感應篇》、佛的根《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是我們家師淨老生前提出來的,扎根教育的學習《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

  另外印光祖師他老人家一生特別提倡的有三本書,《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加上《太上感應篇》。印祖一生這三本書印最多,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第二本就是《太上感應篇》,第三本就是《安士全書》。這三本講的就是因果教育,印光祖師在世特別提倡因果教育,以這個因果教育來補助倫理道德的教育。特別是《安士全書》,印祖他認為《安士全書》是近代這個世紀以來最好的一本書,這本書可以說是傳家之寶。《安士全書》講倫理、講道德,特別著重在因果。我們修學淨土的人,學了很多年,沒有往生的信心,念佛念了幾十年也沒消息,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沒感應,就是缺乏這個基礎,我們缺乏這個基礎的修學。印光祖師以這三本書來代替佛門的戒律。因為現在談到戒律,五戒十善,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現在人看不懂,沒有真正律師來教導,我們不知道怎麼學習,往往都學偏了、學錯了。標榜的是戒律,但是一天到晚增長貪瞋痴,那個就學得不對了,沒有掌握到戒律的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做。精神是什麼?「閑邪存誠,敦倫盡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戒律的總綱領,戒律的精神。違背這個,那就不是真正的戒律,就變有名無實。

  所以因果,印祖在《文鈔》講,是戒律的鋼骨。這句話很重要。我們蓋房子,現在蓋房子都要鋼筋水泥,鋼架,鋼骨就是鋼架、骨架。你建一棟大樓,沒有鋼筋、鋼架,這個房子蓋不起來。因果教育是戒律的鋼骨,如果不懂因果教育,那學那個戒,就好像你要蓋房子,有水泥、有磚塊,但是沒有鋼骨,你建起來沒多久又倒下去了,撐不住,就是缺乏這個基礎。《安士全書》就是講因果,一共是四篇,第一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個部分跟《太上感應篇》相同,專講因果。第二篇「萬善先資」,專門講戒殺。因為這個世界上的人類最容易犯的就是殺生,不學佛的人,只有知道殺人有罪,殺動物沒有罪,所以任意殺生吃肉,手段極其殘忍,不知道殺生跟殺人是一樣都有罪,所以這個擺在第二部分。第三篇「欲海回狂」,講戒淫。淫、殺,這兩條戒最容易犯,所以這個放在當中,第二篇、第三篇特別舉出來。第四篇是「西歸直指」,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到最後直接指歸到淨土,念佛發願求生西方。如果有《安士全書》做基礎,念佛功夫就得力,因果透徹了,戒律真正能落實,持戒念佛決定得生,這是最穩當的一個修學法門。印光大師教我們念的這些書就是老師,好好去讀,好好去思惟,依教奉行,每一個人都能成就,都能往生淨土。

  『依四魔功將為正道』,「四魔」是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現在的社會是以這個為正道,以這個為價值觀,現代的話講叫價值觀。現代的社會把這四魔認為人生的價值觀,認為這是正道,哪裡知道是魔!依這個魔來做為正道,以邪為正。現在你講正法,人家說你是魔;講魔法,他說這是正確的,顛倒了。魔,梵語叫「魔羅」,中文是「能奪命」,能夠奪取你的身命的意思。又云「殺者」,能奪智慧之命,而殺害出世善根。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殺法身慧命,這個比殺人的身命嚴重太多太多了,這無法相提並論。人的身命被殺害就一生一世就結束了,四十九天之後,他再去投胎了,又有一個新的生命了。但這個法身慧命麻煩,奪去你的智慧之命,而殺害出世善根。破壞你的智慧、法身慧命,破壞你的善根,他引誘你走邪道,這叫魔。入了這個邪道,生生世世就很難回頭,這個很麻煩。周邊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些人事物處處都是誘惑你生煩惱,誘惑你自私自利,誘惑你增長名聞利養,誘惑你天天搞貪瞋痴慢,現在我們就是面對這些,讓你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是魔之能事,魔他就是達到這個目的了。中國傳統文化、大乘佛法是正法,不是魔,能救世間。

  四魔,第一個「五陰魔」,色受想行識等積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奪智慧之命,故云五陰魔。這五樣東西,色受想行識,叫五陰魔。這五樣東西,要是遇到正法、遇到善知識,幫助你提升;遇到邪法就變成魔。遇到正法就幫助你提升,遇到邪法就捲入在財色名食睡裡面,就造惡業,造了惡業,肯定墮三途,它害了你的法身慧命。這是五陰魔。第二「煩惱魔」,三界中一切煩惱妄惑也,修行之人為此妄惑惱亂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煩惱魔。煩惱是魔,凡夫大家都有煩惱。煩惱它來折磨我們,修行人被這些妄惑惱亂心神,這些煩惱起來,我們的心神不安,不能成就菩提,它來擾亂,這是煩惱魔。我們常常受煩惱魔的干擾,貪瞋痴慢疑,這些是煩惱魔。煩惱太多了,說不盡,根本就是貪瞋痴。如果講得多一點,貪、瞋、痴、慢、疑、邪見,這些都是煩惱。《百法明門論》講煩惱的心所二十六個,《百法明門論》講得比較詳細(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就是邪見),這是六個根本煩惱。疑,這個也是很麻煩的,疑是對聖教的懷疑。聖人講的,他不相信;那些邪師外道講,他就相信,這個是疑的煩惱。惡見是他錯誤的見解,偏差錯誤的見解,一般也叫做邪見,邪知邪見。他聽信邪知邪見,把那些惡見認為是對的,這個也很麻煩。這些東西是虛幻不是真實的,叫幻惑。煩惱也不是真的,所以叫幻惑。惑是迷惑,雖然不是真實的,你以為是真實的,那你就被他迷了。修行人沒有把這些東西除掉,肯定擾亂你的心神,障礙你的悟性,不但修行不能證果,連開悟都不可能。不但不能開悟,非常可能讓你在佛法裡面產生誤解,你聽講經、讀佛經,把佛的意思歪曲了,聽錯了。這是煩惱魔造成的。第三「死魔」,死魔就壽命到了。我們這一生修學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這一死我們學習就要中斷,來生是不是能接著學?也是大有問題。住世時間長一點,才有時間來學習,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佛法。所以住世時間長一點,不是為了人生的享受,是為了學佛。這是講死魔,也是我們修行人一個很大的障礙。第四「天魔」,此魔即欲界他化自在天,若人勤修勝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為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這是天魔。

  『日月經久邪見既深』,他從小所受的教育是電視、網路,他長大成人了,他學了二、三十年,把那個邪法當作是正法,養成習慣,要讓他改過太難了。今天我們學古聖先賢的東西學一遍不夠,不能改過自新,我們邪知邪見太深了,一遍不起效果,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設遇良緣終成難改』,「良緣」是遇到善知識、善友,遇到正法。為什麼這個習氣很難改?遍數不夠。只是學一點佛學常識,對於改習氣起不了作用,還是『沉淪苦海出離無由』。真正要成就,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多久少算長?十年專門學一樣東西,譬如學《無量壽經》,十年專攻《無量壽經》,成功了;十年專學《阿彌陀經》,他十年之後就是阿彌陀佛;十年專修《普門品》,專攻觀音三經,十年之後他就是活的觀音菩薩。有耐心閉關十年不出門,專攻一部,這個人決定成就。『深自察之無令暫替』,「察」是觀察,看清楚、看明白了,「替」是替代,短暫的替代都不可以。墮三惡道,誰能替代你?我們要想拯救,拯救的方法就是「教之道,貴以專」,中國五千年來大聖大賢怎麼學出來的?就這一句。有這種心願,最重要的要求三寶加持給你一個修學的環境,住得愈久愈有成就,為什麼?你有定力,有定就有慧。需不需要老師?不一定,可以依古人做老師。

  好,這節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這一段我們還沒有講完,我們下一次、下一堂課再繼續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初學凡夫不知道怎麼安心,要怎麼修,心才會安❓
🔹「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怎樣現這些法❓
🔹如何以心除心❓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令歸正路,迷徒安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九集)  2023/1/1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9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八頁倒數第三行,從當中「問」這個地方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下面就是:

  【止觀兩門既為宗要。凡夫初學未解安心。請示迷徒令歸正路。】

  《華嚴經》上的比喻,比喻如來教化眾生,要用『止觀兩門』來教化眾生。下面我們今天這堂課學習第二個問答,上面已經學習過第一個問答,這堂課是學習第二個問答。『止觀兩門既為宗要』,就是修止、修觀這兩門既然是我們修學的「宗要」,宗要這兩個字就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止觀兩門」是佛法修學最主要的科目,就這個意思。止觀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總綱領就是止觀,八萬四千法門再擴展開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法門再多,不離止觀,總是不離止觀的原理原則,無論你修哪個法門,都不離止觀。放下是止,看破是觀。止觀,用比較淺白的話就是看破放下,止就是停止,放下,給它止息了;觀是看破,看清楚事實真相,明瞭事實真相,這是觀。明瞭之後,放下分別執著,這個就是止。『凡夫初學未解安心』,我們是凡夫,是初學,剛剛發心來學這個《華嚴奧旨》,「未解安心」,還不能理解怎麼安這個心。就像《金剛經》講的,這個心要安住在哪裡?如何降伏其心?須菩提問了這個問題,這個也是有同樣的、相同的意思。「凡夫初學未解安心」,這個是重要的問題,這個心要安在哪裡?不知道。學佛的人很多,能夠抓到核心的人太少!這是真的,抓到核心,抓到最重要的,安心。這個心安在哪裡?怎麼安心?真的抓到這個核心的人很少,不知道。

  達摩祖師初到中國,達摩祖師在我們中國南北朝,梁武帝這個時代來到中國。他也拜見了梁武帝,跟梁武帝談到佛法,梁武帝不能夠認識理解達摩祖師,所以後來也就沒有去護持。梁武帝見到達摩祖師就請問,我蓋了四百八十座的大寺廟,安置出家僧眾二十多萬人,我這個功德大不大?用國家的資源來護持佛教,這個功德大不大?而且我們中國佛教的素食運動是梁武帝提倡的,他讀到《楞伽經》,菩薩慈悲,不忍食眾生肉,不忍心吃眾生的肉。他讀了這段經文,深受感動,他就發起吃素。所以在中國佛教,第一個提倡素食運動是梁武帝,這是他的功德,提倡素食運動。皇帝提倡了,當然他的影響力是全國,下面文武百官,第一個響應的當然就是出家人。因為皇帝是在家人都吃素了,那出家人還不吃素嗎?當然全國寺院的僧眾也都一律改為素食。在梁武帝之前,出家人也是跟現在外國人的出家人一樣沒有吃素,只有不殺生,吃三淨肉(不聞殺、不見殺、不為我殺),沒有吃全素。梁武帝提倡之後,全面就素食了。印光祖師對這個功德是非肯定讚歎的。所以中國佛教有素食,是從梁武帝開始。

  他建寺,建了四百八十座。問達摩,建了這麼多寺院,我這麼護持佛教,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也很直接,給他回答他說「並無功德」,你並沒有功德。梁武帝聽了當然心裡就不舒服,為佛教做這麼多事情,你還說我沒有功德。說功德不多都好像不對,還說我沒有功德,當然話不投機就半句多。因為梁武帝不了解達摩,達摩對梁武帝的回答也是很誠實的回答,我們也可以說,也沒有給梁武帝面子,我們用現在話講。當然談到這裡就談不下去了,並無功德,那還談什麼?接下去就不談了。梁武帝就送客,把達摩祖師送走了。所以達摩祖師沒有人認識他,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他講的人家聽不懂,當然也就不能接受了,只好去面壁。面壁了九年,到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打坐,坐了九年,他是等傳人,有善根福德因緣的人,他能夠把這個直指的佛法(禪宗)傳授給他。所以面壁九年,遇到一個慧可這個年輕人,這個出家人。他聽到印度來的達摩祖師,在嵩山少林寺打坐面壁九年,他知道這個人不是一般人,所以就一個很恭敬的心去向他求法。這個也是緣分,以佛法來講還是一個緣分,離不開因緣。達摩祖師來,其他的人沒有緣分,不認識他,他講的也聽不懂,不能接受,無緣,只有慧可有緣。

  慧可的求法,那種真誠心是不得了的。那個時候冬天北方(河南算北方)下雪,他在石洞外面跪著,向達摩祖師求法,跪著向他求法。跪了多久?跪了三天三夜。實在講,古人那個身體體力、抵抗力也大,我們現在人跪三天三夜就被凍死了。跪了三天三夜,那個雪已經累積到膝蓋了,整個膝蓋都積滿了雪。達摩祖師也不理他,跪了三天三夜,還是不理。不理,他就拿身上佩的戒刀把胳臂砍掉一隻,供養達摩。達摩看到他,就問他,你何苦?為什麼要把胳臂砍掉?你來找我有什麼事情?你為了什麼事來找我?慧可就說,我心不安,求和尚給我安心。達摩祖師他就伸出一隻手說,好!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大家看到現在那個木雕的達摩祖師,有一隻手伸出去的,那個就是他要慧可你心拿來,我幫你安。你拿出來,我幫你安。所以我們現在到藝術店、精品店,看到達摩祖師的像,有伸出一隻手的,那個就是達摩祖師要慧可把心拿出來,拿來我幫你安。慧可聽到這句話,回頭,回光返照一找,我一直想要安心,心在哪裡?去找,找不到。他說「覓心了不可得」,覓就是尋覓,就是去找,說我找心找不到。達摩祖師再回他一句話,「與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你的心不是找不到嗎?既然心都找不到,你說不上安不安,不都安好了嗎?他在這一句話當下就覺悟過來了,就悟入了,真的心安好了,因為覓心了不可得。

  原來我們一天到晚心很亂,希望把這個心安,結果這個心也不知道在哪裡?也找不到這個心。所以這個當中要去悟,悟入這個境界、這個道理。所以在六道裡面,尤其是我們在欲界,心浮氣躁。我們一般這個心,心浮氣躁這個心叫妄心,所以心都是浮動,都不安。因為妄心,妄心就是「觀心無常」,這個心是無常的,生滅變化,剎那不停,這個心是動的。所以什麼叫無明?就是心動了,一念不覺,就是那個心動了,起心動念,就不安了。最初一念,當下一念,起心動念,就有了無明,就不安了,真心變成妄心。其實真心是不會變的,是迷了,起心動念,所以就不安了,就像水上的浮萍,隨波逐流。可見得安心不容易。古人所謂「心安理得」,心安是定,定生慧,智慧開了,事理就通達明瞭。心不定是妄心、妄念,妄念不定,障礙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心定下來,沉澱下來,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對一切事理就通達明瞭。這是戒定慧三學,修學的一個總原則,因戒生定,因定開慧。

  『請示迷徒』,就是請你指示這些心不安的人,『令歸正路』。這個問答就是問這個問題,「請示」,請開示還在迷惑顛倒的人,請你指示這些心不安的人,「令歸正路」,怎麼幫他安心?指示他一條正路。這個就是這篇論文的題目「妄盡還源」,幫助他還源。妄是迷,迷破了才還源,還到本源了。這是問這個問題,要怎麼修?止觀既然這麼重要,凡夫初學也不知道怎麼安心,請開示,讓這些還在迷惑的人他回歸到一個正路,找到安心之路。下面大師為我們解答,我們看這個答:

  【答。依起信論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

  這個就回答了,初學凡夫不知道怎麼安心,要怎麼修,心才會安?請祖師開示。祖師回答,依據《大乘起信論》這個論文裡面說的,『若修止者』,如果你是修止,你真正要修行,「未解安心」,不知道怎麼樣修清淨心。《起信論》裡面有告訴我們,你要想修清淨心,首先要『住於靜處』。「住於靜處」就是要找一個清淨的環境,這個是對初學來講,必須你要找一個清幽,很清淨的環境,因為初學心浮氣躁,心不定。因為心不定,外面環境會影響我們的身心。我們是凡夫,沒有辦法不受影響,能不受影響的是聖人,那就不是凡人了。聖人他就沒有障礙了,沒有這個問題了,在任何環境他都不受影響,他有真功夫,那個功夫就是看破。為什麼他不受影響?因為他看清楚事實真相,看清楚了當然他不受影響,不會在這些境界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那個不受影響的聖人,他真功夫就是看破,沒有別的,就是看破。

  所以在《金剛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假的。譬如電視屏幕,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這叫清淨心。但是頻道打開,信息傳過來,那裡面有聲音、有形相,有說有笑,有打、有罵、有哭,種種的都有了,千差萬別,什麼都有。凡夫著了這個相,著相,這些幻相能引起凡夫的煩惱情緒,就是隨這個相去轉,受這個相的影響。順自己的心,他就生歡喜,這個我喜歡看的看了很歡喜;不順自己的心,就厭煩、就討厭,生煩惱。你的心就是跟著這個幻相去轉,這個就是我們凡夫,就是這樣的,凡夫就是會受境界影響。不受境界影響,那不是凡夫,是聖人,他真的看破了,那是假的,什麼相在他眼前,他心都是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所以修行人,有功夫的人知道那是假相,屏幕上面它什麼都沒有,就好像照鏡子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大家常常在看電視,像手機,現在人手一機,幾乎每一個人都有手機,手機也是有屏幕,屏幕上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夠現相。不管它現什麼樣的相,好的相、不好的相,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從佛法界到地獄法界所有的相,不管什麼相,都是虛妄。真正看破的人,他就不取於相,他不去取那個相,心如如不動,見如不見,看見跟沒看見是一樣,他心沒動。他有沒有見?見了,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叫不見?他心裡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喜歡的就生貪心,不喜歡就生瞋恚心,沒有,他的心完全能夠平靜,就是《金剛經》講的如如不動,不動就平靜。不取於相,才能如如不動;你取相,你就動了。他笑,跟著笑;他哭,跟著哭,被他影響、被他轉了。如如不動,看得非常清楚,但是心不動,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叫功夫。能不起一個念頭,雖然不起念頭,但是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你問他,他統統知道;你不問他,他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確實痕跡都不著,不落印象,不著痕跡,的確是這個境界,要有這個功夫!

  我們凡夫沒有這個功夫,碰到境界,分別執著就來了,心裡就受影響了,這個你就要遠離。所以小乘的修學,要遠離塵囂,就好像小學生,你的程度是小學,一個階段的你要避開;等到你小學有個基礎了,再提升到學大學的,就是大乘,大乘就要接觸了,因為你要度眾生。你不接觸這些社會大眾,不接觸這個紅塵,你怎麼度眾生?怎麼弘法利生?那必須要接觸。接觸,你自己本身要能夠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樣才能度眾生。不然的話,都被眾生度走了。還沒有這個功夫,那就沒有辦法出來度眾生。有了這個功夫,或者修到一定的程度出來磨鍊,在境界上提升,前面總是要有一個階段性的基礎訓練,這個也是需要的。特別是我們凡夫心還不定。

  像過去潮州廣東揭陽謝總,他辦的道德講堂,這是我們現代的。辦道德講堂,它的時間一期是七天,初學的七天。七天,他提供吃住免費,有義工老師在帶,輔導。每一天上課聽光碟,聽傳統文化,這些講得比較好的老師他的DVD光碟,按照這個去排課程。我們過去請北京陳曉旭拍的,台灣王導去導演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也列在他們晚課的一堂功課,當時拍了八集,一集是四十五分鐘,列為一堂功課。每一天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都有它的課程。去參加,不用收費,他都供養,但是唯一的條件,收手機。手機要交到櫃台,櫃台幫你保管,就是你來這裡學習七天,不能看手機,不能跟外界聯絡。剛開始很多人很不習慣,天天看手機,現在突然不能看了,難免情緒上會有騷動,就有質疑等等的,這個情況都有。謝總他也有方法,帶這些義工老師去安撫這些人的情緒,勸他們先把心靜下來聽聽這些老師講的。第一天、第二天,心還是很浮躁的,剛來,又不習慣。到了第三天,這個心慢慢沉澱下來了。第四天、第五天,開始進入狀況,聽懂了,嘗到法味,得到法喜了。到了第七天,還是意猶未絕,欲罷不能,時間到了,想要繼續再聽,時間到了。嘗到法味,得到法喜了,有很多人他就很想再留下來繼續聽,但是後面還有一批人要進來,所以還有些人他就發願留下來做義工了。辦得非常成功!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對他辦這個光碟的道德講堂非常讚歎,的確這個是我們現代教學很好的一個模式。那就是七天。

  如果有些老同學,他境界提升了,他提升了,進階班是二十一天,就是三個星期,這個層次就比較高了,能夠定二十一天不看手機;如果能定到四十九天,那就更不得了。可以從七天,或者從三天,甚至從一天開始,慢慢漸進式的,這樣放下。關鍵,這個手機很關鍵,手機收起來,你心無旁騖,你才能專心聽經、聽課,你才能吸收。如果你一面聽課,一面看手機,你的心都在手機上面,沒有心去聽那個課,老師在講什麼你都沒聽到,那就沒有效果了。所以我去參觀,他跟我說收手機,我就知道這個效果出在收手機。收手機就是先隔離,像現在疫情,你要隔離才不會被污染。你有功夫,你有免疫力,那就不用隔離,它對你不會有影響。你沒有免疫力,你就會受影響,你就要遠離。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要知道。所以要『端坐正意』,「端坐」調其身,「正意」調其心。像謝總那邊上課,大家規規矩矩坐在那裡聽課,這些形式、規矩能夠幫助你把心定下來。但這些規矩就是要收手機,如果不收手機,大概這個效果也有限。下面這一句:

  【不依氣息。】

  『氣息』是呼吸。有人修數息觀,坐在那裡注意呼吸,用這個方法來攝心,慢慢的把妄念放下。數息就是數一、二、三、四,你數出息或者是入息,就是說因為我們一個氣呼出去、一個吸進來,呼吸,你要數呼就不能數吸,不能說呼吸同時都來數,這樣不行。你要數吸就數吸,數呼就數呼,一到十、一到十,這樣數,這個是數息。也有人用數息念佛的,根據這個呼吸在念佛,比如說呼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吸就停一下,呼再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叫數息念佛。如果沒有念佛,叫數息觀。其實數息念佛就是數息觀的一種,就是注意呼吸,心專注在呼吸上面,用這個方法來攝心,慢慢的把妄念放下,這個是初學。功夫得力了,就不需要用數息,他就很自然了,自然心就定下來了。

  【不依形色。】

  『依形色』屬於觀想,《十六觀經》裡面就是觀形色,第一觀「落日懸鼓」,就想太陽下山了,像鼓一樣,慢慢的落到山下。這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第一觀,十六觀的第一觀,觀落日懸鼓。太陽快要下山了,紅紅的掛在天邊,黃昏那個時候陽光已經不刺眼了,就是看一個紅紅的,就好像一個鼓懸掛在空中一樣,叫落日懸鼓。那個太陽就像個鼓懸在那裡,你的眼睛注視,看那個太陽,專注那個太陽。所以這是依照淨土宗的。這裡講『不依形色』,觀空了;依形色就屬於觀想,觀想念佛。觀想很多種,《十六觀經》就是修淨土,還有你看不淨觀、白骨觀,這也是一種觀想。你觀空,「不依形色」,觀空也是一種觀想,那是屬於觀空。依形色就是觀想,有一個形色來觀,觀想;不依形色,觀空,一切法皆空。

  【不依於空。】

  『空』是什麼都不想,如果什麼都不想,修成功就是到無想天去了,無想定,果報在第四禪的無想天,你修偏了也非常麻煩。所以修禪定也不簡單,必須要有好老師在旁邊看著你,你稍稍錯了,馬上給你糾正過來,如果不糾正,你很容易著魔。修禪定,的確要有善知識,真正對禪定功夫有修有學的人,他能夠指導你,你要跟這樣的人學才不會出差錯。如果自己盲修瞎練,恐怕出問題,不修還好,修到最後變神經病,神經不正常。所以修禪定,必須好老師來指導,自己也要依老師指導來修,依教奉行,才不會出問題。不像學教,學教有經典的依據;不像念佛,念佛就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就比較不會出亂子,這個比較穩妥,比較穩、比較妥當。下面講:

  【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

  這裡就講得究竟了。所以清淨心不能依外面的依靠,外面『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清淨心不能依外面,你有依外面這個依靠就不清淨,就是著了相,就不清淨了。有依靠,你很容易被破壞,我們一般講依賴,不能有這個依賴。「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地水火風是外面我們看到的這些物質現象,見聞覺知是我們的精神現象,不依這個。

  【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

  前面講依什麼都是執著,執著要放下,『一切諸想』就是分別,分別也要放下。『亦遣除想』,起心動念也要放下。

  【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隨心外念境界。】

  『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為什麼?幻相,它不是真的。一切法,那個法它自己有什麼想法?沒有,它本來就沒有想。想,現在有想都是我們的妄想。法,它沒有想。「念念不生」,它也沒有生;「念念不滅」,它也沒有滅。為什麼?因為它是幻相,不是真的。念念是緣,緣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生的是幻相,生出來的這些事相、這些形相,都是虛幻的幻相。譬如電影放映機一秒鐘開關二十四次,一開一關,那個就叫念念。我們的念頭一個生一個滅,就像老式的電影,那個開關一秒鐘開關二十四次,就是生滅二十四次,那個開關就是念念,一念接著一念,影像投射在銀幕上,那就是生滅。

  為什麼說「不生」?時間太快了;不能這個說法,這個講法講不通。不生是什麼意思?銀幕上沒有留下痕跡,這叫不生。我們不能說時間因為太快所以說它不生,這個說法是講不通,你看到明明有生。所以這個不生的意思,銀幕上沒有留下痕跡。你看電影打在銀幕上,銀幕上有留下痕跡?有印上去嗎?沒有,所以這個叫不生。我們眼睛的速度趕不上放映機的速度,如果我們眼見東西的速度跟放映機的速度是平等的,那我們看到是一張一張的底片。就是這個速度不一樣,我們沒有看到一張一張的,是看到它一張一張連續的相似相續相,連續,雖然連續,它確實是不生,銀幕上一絲毫沒有沾染,不生。不生,哪來的滅?

  所以說念念不滅是假的,不是真的。放完了,銀幕上一片空白,沒放也是一片空白,我們用這個銀幕來比喻,會很清楚體會它是怎麼一回事情。用這個銀幕比喻我們的自性本體,就像銀幕一樣,一切都是空白的。但是我們自性能現依正莊嚴,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山河大地,是我們自性這個銀幕現出來的,跟這個道理完全相同,只是頻率不一樣,我們自性裡面的頻率簡直不可思議。頻率有時候快、有時候慢,譬如水,水是液體狀態,水蒸氣是氣體的狀態,冰是固體的狀態,它是同樣一個東西,它的分子都是水,為什麼會有這樣三種狀況?頻率不一樣。頻率很慢,變成冰;頻率快,它就變成水;再快,它就變成氣,水蒸氣。現在我們知道,不管它的頻率快慢,都是念念不生、念念不滅。八地菩薩看這個不生不滅,極微細的波動他能感受到,他看到事實真相,這個念頭念念在動。

  念頭在動,一動它就現出這個相。相,我們今天講物質現象,其實物質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質現象裡面同時還有精神現象,精神現象是見聞覺知,這是性德。這個讓我們了解一個事實真相,就是所有的現象,無論是精神現象、是物質現象、是自然現象,全是心波振動所現的境界,心裡波動所產生出來的幻相。所以佛家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切法從心想生」,法從哪裡來?法是心現的。心怎樣現這些法?心在振動時候,它就出現。這個念就是心動,念頭動。動,它就出現;不動,它不出現。動的時候,不能說它有,它不生不滅;不動的時候,不能說它無,它一動就能生萬法,依正莊嚴立刻就現出來了。我們今天見的這個相是念念的相續相,這個相續相的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幻相。《金剛經》上比喻「如夢幻泡影」,好像作夢一樣,幻是幻化的,好像水泡,好像陽光下的身影,它是虛幻的。你不能執著,你要執著,你就錯了,你就迷了。不但不能執著,最好也不要分別,沒有分別的必要。

  『亦不隨心外念境界』,心外沒有境界,境界是從念產生的,是幻相,所以心外無法。但是我們今天迷了,我們會受心外這個境界所轉。本來是境隨心轉,迷了之後妄心就隨境轉,這就壞了。我們要知道事實真相,不被外境所轉。

  【然後以心除心。】

  前面這個心是真心,後面這個心是妄心。『以心除心』,我們用真心,不用妄心。什麼是真心?真心就是他沒有念頭,有念就是妄心,那不是真心。你會用真心,你就是佛;你知道用真心,你就是佛,你就不是凡人。十法界全部用的是妄心,阿賴耶識是妄心,八個識,識心,那是妄心。十法界的佛、菩薩、緣覺、阿羅漢、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個十法界。十法界,六道法界加上四聖法界,統統還是用妄心,不是用真心。四聖法界的聖人,他妄心用得正,相似即佛,很相似,但他不是用真心,接近了,還不是真的,他還是妄心。只有入一真法界的這些大菩薩,他用的是真心。所以這個十法界全用的是妄心。

  交光法師註《楞嚴正脈》,他提出來,世尊的本意是教人捨識用根,識是妄心,我們講八個識是妄心。根,根是真心,就是「以心除心」,根是六根的根性。我們六根,根中之性。識是六根的分別,眼識,眼見色,分別色法;耳識,耳聞聲,分別音聲。根性是了別,它不是分別。根性是了別,了是明瞭,明瞭它沒有分別。根性像鏡子一樣,鏡子照外面景像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沒有分別。沒有分別,那是見性,用見性見色;用聞性聞音聲,用鼻性嗅香,用舌性嘗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用真心。我們見色,眼睛一張開,第一念接觸的是見性見,那是第一念。第一念我們不知道,很快第二念就變成眼識見,第一個是見性,很快就變成眼識了。如果你永遠保持第一念,不落在第二念,那你就前後際斷,就是法身菩薩了,就入一真法界。

  【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歸正念。】

  我們的心是散亂的,胡思亂想,前面一個妄念滅,後面一個妄念又生,止不住,怎麼辦?得要用善巧方便把它止住,『歸正念』,正念稱性。下面一段:

  【常勤正念唯心識觀。一切魔境自然遠離。】

  這個唯心識觀,在《占察善惡業報經》有提到這個觀法,這是給凡夫根性比較鈍的,修這個觀法比較能得力,有下手處;根性利的,在《占察經》講,可以修真如實觀,用真心。

  好,這一堂課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壬寅年快過去了,再過兩天就過年了,『常勤正念唯心識觀,一切魔境自然遠離』,我們就留在明年繼續來錄製。祝大家新春吉祥,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闔家平安。阿彌陀佛!  

🔹念佛功夫不成就,什麼原因❓
🔹外面有沒有境界❓
🔹為什麼說「佛不度無緣之人」❓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觀中有止,止中有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八集)  2023/1/1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98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八頁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

  【若不修止觀。無由得入菩提之路。】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一句。修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是修止觀。這個是所有法門修學的總原則,無論是哪一個法門,總的原則是一樣的,就是修止觀。我們念佛法門也不例外,也是離不開修止觀的原則。最具體的,我們都知道,《十六觀經》有止有觀。這句講,如果『不修止觀,無由得入菩提之路』。這個兩句話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們修行功夫得不得力的一個關鍵。這個道理,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得特別多,我們看了之後,的確江老居士分析講解的,都是依照這個理論依據來講,就是要修止觀。所以江老居士講這個觀門,觀門就是止觀。從宋朝以後,只有禪宗有在講觀門,其他教下,也大多數不講了。止觀,觀門,主要是屬於般若,像金剛般若,《般若經》。這個止觀原理原則,大乘、小乘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我們看天台宗,它這個止觀就有大有小,小叫《小止觀》,是智者大師為他俗家的哥哥來編的。《小止觀》,這是依小乘的理論方法來修止觀。還有《摩訶止觀》,這是依大乘,大乘經典理論方法來修止觀。這是天台宗。華嚴宗就是我們這裡講的五止六觀,唯識宗有唯識觀。禪宗當然就一直到民國都有在講這個止觀,其他的宗派就沒有了,因為怕談般若,怕講錯了,給人誤導,因果背得很重,因此也就不講。縱然有講,也是很淺,沒有深入的去談般若,談這個止觀,因此很多人修學佛法得不到法喜,嘗不到法味。嘗不到法味,沒有法喜,就很容易退轉。所謂嘗不到法味就是說伏不住煩惱,煩惱控制不了,煩惱不斷起現行,控制不住,修了很久,沒效果,很自然也就退轉了,有的甚至他還改信其他宗教去了。江老居士講,這個就是沒有提倡觀門之過,沒有提倡修止觀。因為沒有止觀,修行嘗不到法味,嘗不到法味就枯燥無味,修行得不到法喜,伏不住煩惱,總是煩惱在當家做主,因此很容易退轉,甚至著魔,走入歧途,這個大有人在。現在最重要還是回頭先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修行,功夫得不得力?我們念佛人,功夫就是要成片,伏煩惱。事一心斷見思煩惱,理一心斷無明煩惱。我們先講功夫成片,我們念佛念了這麼久,幾十年了,煩惱有沒有伏住?這個答案只有自己去深度的去反省。如果沒有伏住煩惱,念佛往生,實在講沒把握。所以江老居士他特別強調要修觀門,包括我們念佛人也要修,《十六觀經》就是觀,來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所以這個地方講,「若不修止觀,無由得入菩提之路」,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兩句話我們決定不能疏忽了,往往我們疏忽了,一生學佛、修行功夫不得力,無論修哪個法門功夫都不得力,因為沒有掌握住修止觀的總綱領、總原則,所以功夫就不得力了。

  修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實在講就是修止觀,通常我們是講禪定。所謂戒定慧三無漏學,禪是觀,定是止(止就停止),止觀它是一不是二。觀中有止,止中有觀,就是禪裡面有定,定裡面有禪,它是一不是二。所以定有禪就活活潑潑,它不是死的。定裡面沒有觀,沒有觀慧,那就是外道修的無想定,他心是定了,但是它是死的,無想定,果報在無想天。在佛法裡面叫外道天,這個外道就心外求法。四禪有九天,其中有五不還天,將要證阿羅漢的人在那個天裡面修行,叫五不還天。也就是見思煩惱還有一分沒有放下,他見思惑還有一分,那一分斷盡他就證阿羅漢果,他就超越六道。根性利的,見思煩惱在五不還天就斷盡;根性差一點的,要通過四禪四空天才能證阿羅漢果,他要通過那些層次,那是根性比較鈍的。我們了解這裡面的一個訣竅,關鍵就是在放下。學佛沒有別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就修個放下。放下是什麼?捨,捨後面有個得,捨得。捨了之後,所得的也要再捨掉,不斷的捨,捨到最後,就回歸自性了。回歸自性就是什麼?無所得。如果你捨的目的是要得,那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捨,捨到最後是歸無所得。

  《心經》講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所以捨是無所得,不是捨了之後,心裡又想得到更多,那個就有所得。那樣的捨會得人天福報,會得到捨一得萬報,但是出不了三界。所以捨財得財,捨法得智慧,捨無畏得健康長壽。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布施,布施是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有捨就有得。所以我們中文這個字用捨得,這個都是有它的道理。你有捨,你就會有得;你不捨,你就不得。對世間人來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是一點不假,在佛門當中你要求什麼都會有感應。所謂求財得財,求官位得官位,求長壽得長壽,求子得子,求女得女,種種方面有求必應。如果在這個得裡面起了貪心,就墮落了,就不能夠提升。所以,徹底放下!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大般若經》的結論「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大般若經》六百卷,講到最後就是這幾句話。

  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森羅萬象,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動現象,是這樣快速,相似相續相這樣出現的一個幻相,哪有真的!像我們看電影一樣,沒有真的。你認為是真的是我們凡夫打妄想,打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這個叫根本無明,當下這一念迷了,念念不停,速度之快,我們覺察不到。我們沒感覺,因為太快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就是一千六百兆個念頭過去了,我們怎麼會知道?我們看一般傳統的電影,底片放在機器快速轉動,一秒鐘轉二十四張,幾乎我們都被騙了,認為好像是真的。每一張的底片都是靜態的,只是它的轉動快,鏡頭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二十四分之一秒一張一張打在銀光幕上,我們看到一切人事物都在動,其實它是靜態的,那個機器停下來就沒有了,看到就寂然不動了。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現實的世界,根據彌勒菩薩講的,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我們怎麼會感覺到?一千六百兆次個念頭,這個當中一念停下來,那所有的都停了,前後俱斷,你就看這個世界它沒有生滅,叫不生不滅,你證得無生法忍了。這個境界在圓教八地菩薩,證得這個境界。不生不滅,念頭停下來了,看到這個世界,它沒有生滅。我們現在為什麼看到生滅?不是外面的世界在生滅,是我們這個念頭(妄念)太快,我們的念頭在生滅,我們自己這個心裡生滅心看外面的世界就是生滅相,就這個道理。好像自己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有花,實際上空中沒有花,是自己眼睛有問題。你眼睛這個病治好了,沒有了,空中花沒有了。當我們眼睛還沒有好,它還是沒有,所以說它是虛妄的,這個道理就在這裡。

  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是我們打妄想出現的,這個世界不是什麼進化論,是一時頓現。就好像電影的底片打上去都是一時頓現,相似相續相這樣連續下來的。如果你能夠把妄想整個息掉,破一品無明,起心動念停下來,前後俱斷,這個虛空世界都全沒有了,什麼東西現前?我們就見到常寂光,常寂光現前了,常寂光是法身。常寂光沒有現前,證明我們的妄念念念相續,六道輪迴沒有滅掉,還在我們眼前。這個就說明我們念念與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相應,跟這個相應,每一念都有。但是有,這個叫幻有,不是真有,是虛幻的,假有,不是真的,沒有真實。因為我們的妄念不斷的在生滅變化,外面的相也是跟著我們的念頭在變,所謂相隨心轉,相也是千變萬化。為什麼外面的相一直在變?因為我們的妄心一直在變。心在變,外面那個相是跟著我們的心在變的,你的心善,看到外面的境界是善境界;你的心不善,看到外面是惡境界。外面有沒有境界?給我們講真話,沒有!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都是從我們心想生的,外面境界是從我們的心想所生出來的。既然是從心想生,我們為什麼不想極樂世界?想極樂世界,它就現極樂世界。但是我們現在想六道輪迴,想得比較多,六道就在我們面前。所以想極樂世界,就想得很少,我們沒見到極樂世界。六道輪迴在我們眼前,因此我們眼見耳聞,一天到晚心裡想的也都是六道輪迴的事情,這個就是說以輪迴心造輪迴業,輪迴就不斷。如果現在換過來,專想極樂世界,不想六道輪迴的事,把所有念頭統統想極樂世界,這一生你就成佛去了,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了。所以《十六觀經》,你看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我們多想極樂世界、多讀經典、多念佛,要把想極樂世界的時間,不斷增加,想娑婆世界的事,不斷減少,減到最後,全部都想極樂世界,那我們這一生就有把握往生極樂世界。

  現在這個世界災難很多,昨天網路佛學院同學問了這麼一個問題,現在新冠狀疫情這麼嚴重,已經三年了,今年第三年,三年過去了,超過三年了,從二O二O年開始,已經三年多了,現在已經二O二三年,三年多了,這個疫情還沒解除,還在升溫。他問了這個問題,這個什麼時候才會解除?這個事情是不是很不好?從世間法來看,當然不好,災難當然是不好;但是對修行人來講,好,就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這個事情。為什麼對修行人來講,這個也是好事?明明是災難,怎麼會是好事?為什麼?就是這些災難逼著你不能不多想極樂世界,因為災難、這些苦難逼迫,我們人總是有一個直覺的反應,受到苦難的逼迫,總是要想解決這個苦難,擺脫這個苦難。現在這個世界到處都是災難,沒地方去了,現在學佛了,聽聞到淨土法門了,知道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佛勸我們要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它沒有苦,你聽都聽不到。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感受到多災多難。災難現前,逼著我們不能不多想極樂世界,逼著我們要去嚮往極樂世界。如果你要是不多想想極樂世界,不嚮往極樂世界,那這個世間的災難你得去受,要去受災受難了。真正覺悟,我現在把這個世間放下,「放下身心世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才是我們念佛人現在第一樁重要的事情,其他都是不重要,這一樁才是我們這一生的大事。

  你念佛功夫不成就,什麼原因?這個世間沒放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世間一切人事物,口裡沒有念著,嘴巴裡面沒有一天到晚在念這些人事物,但是心裡面念念在念著這些。心上真有,真有這些事情,這世間的一切人事物,是是非非。雖念佛,這句佛號很生疏,不熟悉,常常忘記。心上沒有真有,念佛會常常忘掉,常常把阿彌陀佛忘記了。諸位想想看,貪財的人他什麼時候把財忘掉?沒有忘掉。你看現在特別買股票的,這個我們最具體可以看到,有人一天到晚眼睛都盯著電視,看那個股票在起伏,天天看。他心裡有什麼?就是有股票,心裡就是貪財。所以貪財,什麼時候把財忘掉?沒有忘掉,因為心裡面有財,念念想得到財富,心上真有。嘴巴雖然沒有念出來,但是心裡真有。我們念佛人如果像念財一樣,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那就成功了。學佛的人、念佛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遇到急難的時候,一開口阿彌陀佛,你心上真有,叫念佛。這個「念」是今心,今就是現在,現在心上有阿彌陀佛,這叫念佛。不一定一天到晚掛在口上念,口上念(嘴巴念)那是形式,實質上是你心裡要真有,常常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一切時、一切處,境緣突變的時候,第一個就是阿彌陀佛,第一個回應就是阿彌陀佛。所以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煩惱起來,貪瞋痴慢這些煩惱起來了,起現行了,這個起來不怕,就怕覺遲,我們覺悟太慢了,覺悟太慢就隨著煩惱一直發展。覺是正念,念佛的人的正念就是這句佛號,這句佛號提起,把其他的念頭替換過來,這個就正念,把貪瞋痴慢這些念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這個就是正念,就是提起正念。

  貪瞋痴慢,貪心起來,發覺了,趕快用阿彌陀佛這一念給它換過來;瞋恚心起來了,發覺了,趕快用阿彌陀佛這一念把它換過來;愚痴心起來了,愚痴就是糊裡糊塗,心裡落在愚痴的狀態,趕快提起阿彌陀佛,換過來;傲慢心起來,發覺了,趕快用阿彌陀佛這一念,把傲慢心降伏下去,這個才是真念佛。所以經要熟,經典要熟悉、要多聽,能多講就更好。實在講經是講給自己聽,自己第一個要聽,別人不一定要聽,講的人你自己一定要聽,自己講給自己聽。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題目,它裡面有內涵,有內容的。內容都在經典裡面,阿彌陀佛的德行、阿彌陀佛在因地的修行、阿彌陀佛在因地發的弘願、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功德,都在這句佛號裡面,這句佛號全包括了。這句阿彌陀佛就是一部《無量壽經》的總結,就是這部經的經題,這部經的題目。阿彌陀佛翻成中文是無量壽、無量光,就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的功德利益,十方諸佛都說不盡。這是什麼?性德,是自性本來具足。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它是性德,所以什麼都具足,所謂萬德萬能。

  所以,修止就不能不修觀,這兩個是一體的兩面,不能偏在一邊,是分不開的。止是定,觀是慧,方法就叫做戒律,修止觀的方法就叫戒律。方法不是一定的,八萬四千法門,有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來修止觀,統統修的是戒定慧。總之是修戒定慧的總綱領、總原則。所以修止觀,要活活潑潑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在日常工作中,得大利益、得大受用。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華嚴云。譬如金翅鳥。以左右兩翅鼓揚海水令其兩闢。觀諸龍眾命將盡者而搏取之。】

  這個『兩翅』就兩個翅膀,是比喻止與觀。大鵬金翅鳥喜歡吃龍,龍是水族類的,牠兩個翅膀鼓動海水,讓海水分開,看到裡面的龍,牠要搏取的是老弱的龍,牠吃那個龍,大鵬金翅鳥就吃那個龍。這是比喻止觀,降伏這些煩惱,有表法的意思。

  再看下面這一段:

  【如來出世亦復如是。以大止妙觀而為兩翅。鼓揚眾生大愛海水令其兩闢。觀諸眾生根成熟者而度脫之。】

  前面是比喻,這裡是法合,合起來講。佛菩薩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是以止觀兩門,就是佛菩薩教化眾生用什麼來教化?就是用止觀。就好像大鵬金翅鳥兩個翅膀一樣,用這個兩門來鼓動『眾生大愛海水』,「愛」就是貪愛,「海」是七情五欲的大海。在佛門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可是眾生落在這個大海裡面,落在這個苦海,他不肯回頭。總是在六道輪迴的苦海頭出頭沒,一下生到三善道,一下墮到三惡道,不肯回頭,不肯到彼岸,不肯到涅槃的彼岸。淨宗祖師常常提醒同修,我們看淨宗的諸祖這些語錄,常常提醒我們念佛人,念佛的同參一句話,「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這個兩句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如果我們愛欲不重不會生到娑婆世界來。六道眾生沒有辦法出離輪迴,就是貪婪、貪愛,貪。貪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這是我們凡夫都有這七情,這七種情緒,這個叫凡情;五欲,外面的財色名食睡,這個裡面有一條就出不去。有一條就好像一根繩子給你綑住,給你綁著,那你就出離不了六道了。如果統統具足,不能出離生死苦海,因為這是六道輪迴的業因,這個業因沒有放下,那就不能得到解脫。這樁事情佛菩薩幫不上忙,神仙也幫不上忙,因為這個苦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迷惑、造業、受報,是自己的問題。每一個人自己的問題,每一個眾生自己的問題,自己迷了。迷是自己迷了,所以這個誰都幫不上忙。這個苦海是自己生生世世不善業變現出來,就是《華嚴經》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造這個業,變現出六道生死輪迴這個現象。如果你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了,六道就沒有了。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了。六道是一場夢,你一放下,好比是夢醒過來了。《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引用永嘉大師《證道歌》的話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作夢的時候明明有六道輪迴,覺悟了,大徹大悟了,沒有了,六道輪迴沒有了,空空無大千。這樁事情原來是自作自受,自己迷了,造業,受這個報。

  佛菩薩把這個事情真相告訴我們,芸芸眾生果然明瞭事實真相,聽明白了,知道了,他就知道如何出離,把這個原因找到了,原來是自己的貪愛造成的。這個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幫助眾生的事情,佛菩薩只能從旁提醒我們、啟發我們,旁敲側擊,從旁協助,讓我們生起信心,能夠相信佛講的,依教奉行,我們就得到解脫了。可是眾生如果不相信就沒有辦法,那就叫無緣。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不是說那個人佛看了不喜歡他,不度他,不是。佛沒有喜歡不喜歡的,是普度眾生,喜歡不喜歡統統要度,平等,所謂普度。為什麼說「佛不度無緣之人」?因為佛菩薩教化眾生,先教根成熟者。根熟就是佛菩薩講的,他能理解,他能生歡喜心,他能接受,他能依教奉行,這個人他的善根就成熟了,這個叫有緣。如果聽了他都不相信,甚至他還毀謗,那就無緣了,他還沒有成熟。不但沒有成熟,連成長都沒有,只能給他種個善根種子,等到以後這個善根慢慢成長,到成熟,他才能得度。

  這個條件就說出來了,根熟是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在這一生統統具足。如果這三個條件都具足,你在這一生當中肯定會遇到佛法,會遇到大乘、遇到淨土法門。這個就是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你才會遇到(沒有具足的人,他遇不到),為什麼?你這一生永脫輪迴的緣分到了,你肯定遇到,就是你有脫離輪迴的機會了。這不是幸運,這是感應,自己根熟了,我們求佛菩薩加持,這是顯感顯應。還有很多人並沒有刻意去求,可是這三個條件具足,這是冥感,他沒有去求,佛菩薩他顯應,他很明顯來應。沒有善根,佛菩薩也來,幫這些眾生種種善根,不可思議!為什麼?我們凡夫不知道,圓滿覺悟的人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整體,分不開的,一毛端、一微塵也是個整體。這個是事實真相,佛經上說「法爾如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一毛端、一微塵裡面有全宇宙的信息,既然有,那怎麼會沒有感應?肯定有感必定有應,因為它是一體。我們一點善根福德都沒有,也有感應,為什麼?一體,佛菩薩還是加持。但是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佛菩薩加持,他沒感覺。等到他善根慢慢成長,他慢慢就會有感覺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所以沒有善根的,佛幫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但善根不多,《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少,佛菩薩幫助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幫助他成長,讓他善根、福德、因緣不斷成長,成長到成熟,他就得度了。

  所以根熟眾生,他這一生徹底覺悟,這種人當然比較少。就是要求了生死出三界的人,在我們學佛的人當中,不學佛就不談了,就學佛的人當中,這樣的人還是少數,不多。他想解決生死大事,想求生西方淨土,他根熟了,善根、福德、因緣都成熟了,他才會有這種覺悟,當然這種人少。完全迷惑、不覺悟,這種人多,佛菩薩幫助他,但是他一生不能成就;不是幫助他成熟,因為他沒有善根,佛菩薩要幫他種種善根。善根種在阿賴耶識,讓他有佛的種子。佛的種子是本來有的,每一個眾生本來就是佛,但是他迷而不覺,他不覺悟、不知道,佛菩薩幫助他開始覺悟。讓他知道這個世間有個佛,讓他聽到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或者給他見到佛像,或者聽到佛的名字。像我們過去也常常印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那些佛像的名號,早期綁在電線桿,用鐵片做的。後來有印貼紙,那就比鐵片更方便。現在更方便,電腦網路、手機,相片都可以發上去,大家很容易看到。讓他聽到佛的名字,或者是接觸到佛法的法物,到寺院裡面,你去看有大磬、有木魚、有鐺、鉿、鐘鼓、引磬等等這一類的法物,這也是幫他種個善根。看到寺廟的建築物,看到佛塔,看到舍利,看到學佛的出家人、學佛的在家居士,他看到這些形相就落個印象。這個印象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他有個佛這樣的印象。這個印象很淡薄,並不深,初種,就是最初接觸到種的這個善根。如果在這一生常常有機會見到,這個印象自然就慢慢的深刻,因為常常接觸,時間長了,到相當深刻的時候,他就會生起去探討佛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佛是什麼?佛教是什麼?為什麼有出家人?為什麼要出家?他會去打聽打聽,去接觸一下,找些資料來看,或者向人請問,慢慢他也就會理解了。理解之後,他才能生起信心。佛是先幫助眾生種下種子;有了種子,幫助他生信心;有了信心,幫助他去探索、去了解;真正了解,幫助他修行;修行功夫得力,就幫助他提升;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幫助他證果。諸佛菩薩那種慈悲心,沒有人能相比的,父母疼愛子女比佛菩薩那差一大截,世間眾生不知道佛的恩德大。佛弟子供養佛像是報恩、紀念,不忘本。佛法是佛菩薩傳的,今天我們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對最初幫助我們的人能忘記嗎?不能忘記。供養佛菩薩跟中國人供奉祖先牌位的意思完全是相同的,不忘本,報恩、紀念,飲水思源。

  【依此義故。要修止觀也。】

  依以上講的這個道理,就是必須『要修止觀』。「要」就是必須要的,不能沒有,沒有修止觀,我們功夫不能得力。所以《華嚴經》上的比喻,比喻如來教化眾生要用「止觀」兩門。以上第一個問答,我們學習到這裡。

  這節課時間也到了,下面第二個問答,我們就在下一次再來繼續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持「常見、斷見」這兩種錯誤見解的人,為什麼很容易造惡業❓
🔹幫助眾生也要隨緣嗎❓
🔹為何要修止觀❓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何必要修止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七集)  2023/1/1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97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七頁,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玄通者」這句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玄通者。謂大智獨存。體周法界。大悲救物。萬行紛然。悲智雙融。性相俱泯。】

  我們這節課從這段看起。這段是接上面這段而來,「又理由修顯故,事徹於理,行從理起,理徹於事,互存互奪,故曰玄通」,就接這一段。對於事理,就是理跟事、性跟相、因跟果,就是理事、性相、因果,這些微妙深奧的事理,你果然能夠通達明瞭,通達的祕訣沒有別的,一心就通了。我們現在不通,問題都出在心不一,不知道一心。不知道一心,三心二意,那就不通了。一心為什麼就通?因為一心是自性。自性裡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只要把這個放下,自然就通了。這個不必去學的,自性本自具足,一切都是從自性現出來的。通了自性,哪有不通萬事萬物的道理,肯定通的。所以放下這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自然就通。我們現在為什麼不通?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在障礙。

  這個話說得很容易,做起來很難。你試著盤腿坐五分鐘,不知道有多少念頭,前念滅了,後念馬上就起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這叫煩惱習氣。這個起心動念,在佛經的名詞稱為根本無明,就是一念不覺。什麼叫一念不覺?就你起心動念,這一念就不覺。這一念,它速度有多快?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就等於說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看多快!那個一念就是起心動念。一念接一念、一念接一念,每一念都是相似相,都很相似,我們看到好像都是一樣的,其實是不一樣。因為相似相續相它動得太快了,我們感覺不出來它不一樣。所以那個根本無明,起心動念,前念生、後念就滅,那速度之快,可以說幾乎生滅同時。

  怎麼能通得了?佛菩薩教我們的方法就是放下,放下起心動念。你放下其中的一念,放下,前後際斷,不再繼續,它就通了。對於宇宙之間性相、理事、因果,都有相當程度的覺悟,這個人一定是『大智獨存』,他有智慧。『體周法界』,跟《還源觀》講的三種周遍相應,這是講智、講德。作用決定是『大悲救物,萬行紛然』,它起作用就是大悲心,利益眾生;它有大悲心,幫助苦難眾生。「萬行紛然」,萬行是形容比喻無量無邊的行為,沒有一定的方法,善巧方便,這個叫萬行紛然。行門很多,紛然就是形容比喻很多,也沒有一定的方法,佛無定法,法無定法,完全是運用善巧方便,這樣才能夠幫助眾生。「大智」是心地清淨,沒有攀緣的心,一生自行化他,順其自然。他沒有去規畫,設一個時間表,他不要給自己設一個時間表、行事曆,那是攀緣。隨其自然,有緣來了,就去做。有緣不能不做,有緣不做,這個也是攀緣,不隨緣,不隨緣你就攀緣,你攀那個不隨緣。所以應當順其自然,有緣來了,該我們做的我們就去做。沒有緣,你就不要去強求,想盡辦法去攀緣,去拉關係,甚至做一些不如法的行為,這個就錯了。因緣不成熟,攀緣勉強做,那就錯了。應該隨順自然因緣,因緣成熟了,我們遇到,緣聚了,那我們就要隨這個緣去做。所以隨緣是這個意思。隨緣就是說緣遇到了,那你要隨這個緣去做;這個緣還不成熟,你也要隨這個不成熟的緣,不要勉強去做,所以這兩方面都叫隨緣。隨緣不是說什麼都不做叫隨緣,不是這樣的。該做的,你要去做;不該做的,你就不要勉強,這才是真正隨緣的意義。這個地方也要明白。所以有緣不能不做,群眾有感,隨緣而應就對了,感應道交是自然的,大家需要;大家需要,那我們就隨這個緣。所以,緣成熟了,我們就隨緣。

  『悲智雙融,性相俱泯』,這句就是智慧現前,不著相。不但所現、所生、所變的一切萬相不執著,心裡連痕跡都不沾;能變、能現、能生的性理,也沒有絲毫分別,這個心才叫清淨心。在自己是悲願智慧雙融,外面境界,整個宇宙和睦、和諧,你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就像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那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得大自在,天上人間都無法相比的,不但天上人間,四聖法界都不能相比。自在加個「大」,大自在,入華嚴境界才叫大自在,不入這個境界,四聖法界得小自在,不是大自在,我們六道法界是不自在。得大自在就是清涼大師講的四無礙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實真相,本來它就無礙!誰障礙你?我們今天感覺處處都有礙,只要接觸就有礙,好像到處是障礙,障礙從哪裡來?從分別執著來的。分別就畫分、區分,區分了然後就去執著,這一塊我的、那一塊你的,這個障礙就出現了。地球沒有分別執著,地球有分別執著嗎?沒有。地球上的國家,這是哪一個國、這是哪一國,不是自己它自己畫分的,是人去把它畫分的。人類的分別執著,把它畫分出來,畫分出來就有界線,就有障礙,就有衝突,就有對立,就互相爭,結果就天災人禍一大堆,不能睦相處了。從哪裡來?從分別執著來的。如果沒有分別執著,整個宇宙是和諧的。

  分別執著從哪裡來?從起心動念來的。第一個錯就是有起心動念,就是根本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這裡發展出來的。所以我們如果回歸自性,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是佛,你本來就是佛,每一個人都是佛。起心動念,那就能生萬法,虛幻的事相就發生,世界就出現了。世界怎麼出現的?起心動念發展出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發展出山河大地、身心世界,從哪裡來的?從一念不覺發展出來的。所以六道裡面這些眾生,山河大地、萬事萬物,是我們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從哪裡來?從自己心現出來的,心有善念,現善法;心有不善念,它就現不善法。

  【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上來明五止竟。】

  知道性相都不可得,你得不到,你的心自然就不動,不再起心動念了。我們為什麼會起心動念?以為我們可以得到。為什麼會認為我們可以得到?把這個虛幻的妄相當作是真的,我們現在問題就是出在這裡。這個執著,這個習氣很難放下,總是認為是真的。你執著這個是真的,你就放不下,放不下你就要造業,造業就要受報,受六道輪迴生死的苦報;哪一天放下了,不再造業,這個六道輪迴、十法界沒有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好,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自下依止起觀。問。準上義理。依之修行。足為圓滿。云何更要入止觀兩門耶。】

  這是假設一個提問。這個提問是:依據前面所講的義理去修行,已經相當圓滿了,那何必還要修止觀?是問這個問題。前面這個義理都講得很多了,依照這個義理去修行就圓滿了,為什麼後面還要入止觀兩門,要再修五止六觀?提出這麼一個問題。我們看看下面這個答:

  【答。起信云。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之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止觀兩門共相成助不相捨離。若不修止觀。無由得入菩提之路。】

  這個就把問題解答出來了。依據《大乘起信論》說的,『若修止者』,「若」是假若,假如你修止這個法門,修止,止是什麼?放下,止是停止。單修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功夫淺深差別很大,完全放下,那就成究竟圓滿的佛果,完全都放下了;如果放下沒有究竟,就是放下了但是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還有起心動念的習氣,就會現出實報莊嚴土,這個實報莊嚴土是這麼來的。起心動念放下了,根本無明破了,圓教初住位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其實破就是全破了,破無明就是破無明,為什麼有四十一個位次的差別?破無明都一樣,不都破無明了嗎?無明破了,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位次的差別?無明(起心動念)沒有了,不再起心動念了,但是還有起心動念那個習氣。那個習氣還在,無明是真的沒有了、斷了,不再起心動念,但是那個習氣還在,無始劫的習氣還在。無始劫習氣的起心動念,它就出現實報莊嚴土,這個是我們現在在《華嚴經》看到、讀到的華藏世界,釋迦牟尼佛的華藏世界,實報莊嚴土。一切諸佛也都有實報莊嚴土,你只要破無明,你就是生到實報莊嚴土,這是因為還有起心動念的習氣。

  分別執著放下,分別執著的習氣沒放下,那是在方便有餘土,也就是我們講四聖法界,十法界當中的四聖法界。為什麼稱為方便?這個是根據《妙法蓮華經》講的,出三界是方便了,一個階段性的解脫,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要成佛。所以分別執著沒有了,也不分別、也不執著了,但是無明沒破,無明在,還沒有破無明,換句話說還沒有用真心,還是妄心;他的分別執著破了,但是分別執著的習氣還有,習氣還沒有完全放下,這個就出現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那就是我們現在的六道輪迴,我們六道生死凡夫,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而且這個執著是很嚴重的。嚴重的執著,就是地獄法界,阿鼻地獄法界。你放下一分,就提升一分,很現實。

  修止,『對治凡夫住著世間』,凡夫的心是散亂的,妄念很多,出不了六道,這就是「住著世間」,住在六道,執著在六道。這個世間就是六道,凡是六道的事情都是世間,我們一般講世間法、世間事,就是指六道輪迴的事情。這個世間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勸我們,你應該放棄、放下,因為它不是真的。假的,你去執著它幹什麼?沒必要。五種止是五大類的放下,教我們放下。你真能放下,這個世間就沒有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能捨二乘怯弱之見』,這個「二乘」是聲聞、緣覺,聲聞乘、緣覺乘,我們一般講小乘,小乘的聖人。二乘的聖人,他能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他自己能得到解脫,分段生死,不再到六道來受生死輪迴之苦,這一部分他解脫了。但是二乘,菩提心沒有發起來,所以二乘人叫做自了漢,佛呵斥焦芽敗種,只度自己,不度眾生,就是沒有發菩提心。也就是無條件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他這個心沒有發起來,沒有發這個心,所以稱他做小乘。你自己得解脫了,但是你沒有發心要去幫助一切眾生得解脫,沒發這個心。修止也要把這種心放下,這種心放下,你就要發菩提心,你不能停留在二乘,自己自了這個境界裡面。這是佛勸你要提升,你才會提升、才會進步,不然你永遠都當小乘,當個自了漢,不能成佛。

  『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之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修觀,在佛法的修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跟原則,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得很清楚,一切的佛法不離修止觀,就連我們念佛法門,你看《十六觀經》,離不開這個觀。我們這個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第十六觀大開持名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那都是觀,持名念佛也是觀。所以修觀,單修看破,觀就是看破,止就是放下。二乘人能發心迴小向大,凡夫能修善根,止觀兩門共相成助,不相捨離,這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教人,為什麼都要說止觀這兩個法門。章嘉大師當年教家師淨老,教他什麼?佛法怎樣能很快入進去?章嘉大師教他,從看破放下下手。看破是觀,觀是了解事實真相;放下是止,不起分別執著。放下起心動念,我們做不到,先從不分別、不執著下手。放下起心動念,在禪門講叫從根本修;在教下,大乘圓頓教,也是從根本修,就是從起心動念,就直接不起心不動念,停止下來。禪宗就是用這個方法,單刀直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下也有這個圓頓的教學法,像《華嚴》、《楞嚴》、天台,這些都有很圓頓的教學法,密宗、淨土都是圓頓法。

  這個我們要修,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直接從根本斷掉,枝枝葉葉就沒有了,分別執著是枝葉。像挖樹,你從樹根整個挖起來,那個樹就挖掉了,這個叫從根本修。如果沒有辦法從根本修,從枝枝葉葉修,好像先剪樹的花、樹葉、樹苗,然後樹枝、樹幹,然後挖挖挖,才挖到樹根,那個是漸修的。漸修從先放下執著,再放下分別,再放下起心動念,一層一層來。一下子叫我們放下起心動念,我們做不到,先從不分別不執著下手,真幹!先從不執著下手,那個叫真修,那個很管用。要在人事環境裡面修,為什麼?人事比物質更尖銳。最初下手挑兩種人,一種是最喜歡的人,一種最討厭的人,這兩個極端。對最喜歡的人不生貪戀,能保持自己清淨平等;對最討厭的人不生怨恨,也能保持清淨平等。你不在這兩方面修,就很難修得成功。這兩樣擺平了,對其他的都容易,對萬事萬物你常常用的心是清淨平等覺,這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就是菩提心,用這個心念阿彌陀佛才會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放下,對自己有真實的利益,你要是放不下,你就永遠搞生死輪迴。我們一定要知道,到這個世間來,這一生我們是有哪些功課必須要做的。這個佛家講得透徹,你要把身見放下,不要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身,這個身體是我的工具,不是我。但是我們凡夫總是把身認為是我,這種錯誤的觀念根深蒂固,很難突破,這個叫身見。身見,我們總離不開身見,不管怎麼修、怎麼做,統統是為了這個身體,我們吃補品,想身體健康,練氣功,像道家的煉丹求長生不老,處處為了自己這個身體,保養自己的身體,放不下自己這個身體。為什麼?把身體當作是我,不知道這個身體是我所。當然也不是叫我們去糟蹋這個身體,就是不要刻意的要去怎麼保養,要怎麼修、要怎麼練,練到最後,這個身體你還是要丟掉,還是要放下的。縱然你活得很久,壽命很長,活了幾萬歲,那時間還是會到,時間到了還是要死,你沒有了生死。總把這個身體認為是我,佛跟我們講,錯了,那個不是我,是我所。好像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是我所,大家如果把身上穿的衣服認為是我,錯了,那不是我,那是我所,我所穿在身上的衣服是我所,不能把那個我所當作是我。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就像衣服,穿在我們的阿賴耶識,真心是自性,自性裡面現的一個水泡。整個宇宙,盡虛空遍法界,那個才是我。這個不是我,這是我所。

  所以佛家就講得透徹了,你要把身見放下,不要執著身是我。身是我的工具,要不要愛惜它?需要,該保養也是要保養,要照顧,也不是說叫你任意去糟蹋。但是現在的人,他不懂愛惜身體之道,養生之道,反而把這個身體糟蹋,他去破壞身體。現在年輕人特別多,晚上該睡的時候不睡,早上起來就爬不起來。甚至日夜顛倒,對身體傷害都很大。所以放下身體,不是叫你去糟蹋身體,你生活不正常,不是教你這個。放下是教你不要執著,把執著「身體是我」這個觀念要放下。所以身體,你每一天吃,該吃就要吃,營養夠就好,不要過分,不要營養品吃得太多,也不好,對身體不但沒有幫助,可能造成身體更多的負擔。這些養生之道也要學習,我們中國老祖宗真是愛護子孫,無微不至,在古書這些都講得很多,這些原理原則我們都要學習。我們好好利用這個身體來為眾生服務,這個就破身見,不是自己享受,為大家服務,不為我自己,身見就破了。所以放下身見,這是第一個,見惑第一個放下身見。

  第二個放下邊見,邊是二邊,不是執著這一邊、就執著那一邊。二邊,是一種對立的。執著這一邊,跟那一邊對立;執著那一邊,跟這一邊對立了。這個現代人講叫相對論,互相對立,相對論。事實上是沒有,沒有對立,宇宙是一體,怎麼會有對立?迷了才會有對立,覺悟了就沒有了。邊見,在經典上講是斷常二見。常見,就是人死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再來投胎做人,就人死永遠是做人;他承認人會往生、會再投胎,但是人死了去投胎,過了二十年他又長大成人,他又是一條好漢,又來做人了。那一條狗死了,牠也會再去投胎,還是做狗,狗永遠是狗,人永遠是人,持這種見解的人叫做常見。佛給我們講這是錯誤的,不對,人死了不一定來生投胎再來做人,要看你這一生造的業善不善?如果五戒十善不及格,你來世得不到人身,你要墮三惡道,墮畜生、餓鬼、地獄,所以不一定。人會投胎沒有錯,但是要根據你這一生你自己做的,所作所為,善多還是惡多?如果善比較多,來生可以再得人身;或者善修得更殊勝,生到天道去了。如果惡業造多了,墮阿鼻地獄;造輕一點,墮餓鬼;再輕一點,墮畜生,得不到人身,不一定,不是固定的。持常見的人,他認為是固定的,錯了。

  持斷見的人,他認為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沒有什麼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沒有輪迴這個事情;他不承認有輪迴,以為只有這一生,這一生死了,這個身體滅了,就像那個燈滅了,滅了就沒有了,沒有什麼來生後世,他不相信有三世因果。這個叫做斷滅論,這個叫做斷見,斷滅論的見解。佛說這個也錯了,人死了不是沒有,人死了他還會去投胎,六道輪迴才是事實真相。你造善生三善道,造惡墮三惡道,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不是沒有。所以持這兩種錯誤見解的人,很容易造惡業。他認為什麼?執著常見的人,他覺得造惡業來生我還是做人,我現在縱然幹壞事被槍斃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他又來做人了,他不怕;持斷見的人,死了都沒有了,哪有什麼地獄、什麼油鍋?反正我現在能享受趕快享受,幹壞事殺人、搶劫,反正被抓到一槍斃,死了也就沒有了,也就沒有什麼來生要還債,要先去地獄,進到油鍋裡面去受種種刑罰,他不相信,他就放心大膽造惡業了。所以持這兩種見解,很容易造惡業。現在這個世間,很多造惡業的都是有這種見解,不是斷見就是常見,很多,所以什麼壞事都幹,世界才會這麼亂,災難才會這麼多,不是沒有原因的。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佛講的六道輪迴,善惡報應是事實真相,他認為這個是迷信,不符合科學。你符合科學,大家只相信科學,不相信因果,那天下大亂,世界的人類就是要受苦受難,自作自受,不能怨天尤人,要怪自己迷惑顛倒,不聽佛的話。

  所以邊見也沒有,邊見就是以此類推很多方面,你跟人對立也是邊見。為什麼會有戰爭?因為有對立,二邊對立,對立就起衝突。不跟任何人對立,你人緣關係就好了。無論什麼人,跟你家人和睦相處,跟不同族群的人,不同信仰的人也能和睦相處。修到最後,毀謗你的人、侮辱你的人、羞辱你的人、傷害你的人,冤親債主統統可以和睦相處,那就是佛菩薩的境界。冤親債主,他還在迷惑顛倒,還沒覺悟,有一天他要覺悟了,他就會跟我一樣了。好像喝醉酒,他醒過來了,清醒了。

  所以修行要在順境、逆境裡面修,順境學沒有貪戀,不貪戀。逆境修沒有瞋恚,沒有怨恨,無論受什麼樣的災難、病苦,不怨天、不尤人。災難、病苦、折磨不是壞事,好事。為什麼說災難、病苦、折磨不是壞事,是好事?世間事沒有絕對的好,沒有絕對的壞,就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不好的方面,也有它好的一面;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在六道裡面總是禍福相承。你看我們中文字,禍跟福,就差那麼一點點。相承是什麼意思?禍當中有福,福當中有禍,關鍵在人,你怎麼去轉變?你怎麼去掌握?你用什麼角度去看?所以禍福也不是一定的。我們中國俗話常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公案大家都聽過,塞翁的馬被偷走了,一般來講災禍,遭小偷了,馬沒有了。但是後來馬又回來了,陪著他原來那匹馬,又多賺了一匹馬,福報現前了。三年前這個馬丟了,災禍,家裡失竊了;三年後,福報現前,不但失去的馬找回來,又多了一匹好馬,得福了。但是是不是福?這福當中有禍,他兒子去騎馬,就摔斷腿了,那就禍了。三年前馬失去了,是禍;三年後,馬回來了,牠又帶了一匹外國的好馬回來,這個是因禍得福了;福報現前,他兒子去騎馬,摔斷腿,福又變成禍了。但是秦始皇那個時候徵兵,古時候秦始皇要打仗,徵兵,年輕人都要去當兵。當兵要檢查身體,身體不合格不可以當兵,他兒子騎馬摔斷了腿,不合格,不能當兵。跟他同年紀的年輕人,很多人去當兵就在戰場上戰死了。塞翁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看他兒子摔斷腿是災禍,但是他不用去當兵,保住他一命,禍又變成福了,這個就是禍福相承。所以世間事沒有一定的福禍,沒有一定的好壞,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好當中有不好的,不好當中有好的,這個叫禍福相承,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你受了災難,像這次的新冠狀病毒的災難,你說好不好?大家都說不好,沒有人說好,衝擊經濟,大家沒錢賺,很多人受不了,死了很多人,這個不好,這個是災禍。但是也因為這三年的疫情,人類就減少對地球的污染,二O二O年疫情剛開始,大家都不能出來,義大利有一條河,原來都是很污染的,都沒有魚,後來從直升機照相照下去,有魚出來遊玩了,水很清淨了。因為疫情,這個地球少製造很多污染,你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個方面是好,不好當中有好的一面。如果沒有這個疫情,誰肯停止下來?那個工業肯定停不下來,停不下來,污染就是繼續一直造。所以每一樁事情,你說災難,包括你生病,病苦折磨,是不是就是壞事?也不是壞事,好事,你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樣反而是好。從這個角度看,不好;從這個角度,是好事。所以世間事沒有一定,禍福相承。所以我們在順逆環境當中,你在這個裡面通達明瞭了,確實心裡沒有一點怨恨,那你就畢業了,成功了。

  所以境界現前,智慧去用它,沒有一個境界不是好境界。在順境裡面歡歡喜喜,心裡乾乾淨,一塵不染,畢業了;逆境裡面也是歡歡喜喜,一絲毫怨恨沒有,那也圓滿了。所以這個事情,我們還是要從修止觀,觀就是觀察,你要從這個地方去觀察,所以止觀我們不能不修,必須要修,修止觀很重要。我們在人事環境當中修,就是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就是來消業障的,佛經上講「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隨緣消業,不要再造業。如果你在順境生貪愛,逆境裡面有怨恨,那你是隨緣造業,你還要受更苦的果報,你造了消、消了造,到什麼時候你覺得太苦,我真的要放下,你就覺悟了。六道輪迴的現象,是幫助我們消業障,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六道輪迴對我有好處、有利益,我要在這裡成就自己。天堂是順境,阿鼻地獄是逆境,這個是講在六道裡面順逆達到極端。順境,樂受可以,你可以享受,但是不能貪戀,貪戀你就造業了。你在阿鼻地獄受苦受難,你受了,你不服,你有怨恨,地獄的苦夠你受的了,受苦又再增加業障,那什麼時候才會畢業?吃盡苦頭沒有怨恨,真服了、真懺悔了,就畢業,真正回頭了。畢業是什麼現象?地獄不見了,好像作夢醒來了。

  所以『若不修止觀,無由得入菩提之路』,修行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個止觀。這個還沒有講完,這節課時間到了,修止觀的重要性我們還是多提一提,因為畢竟我們修學一個關鍵的,修行的一個原理原則我們要明白,這樣我們修行功夫才會得力,才有受用,這個很重要,我們下次,下一節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現代人學什麼東西都學不進去,想學,學不成功,什麼原因❓
🔹遇到逆境惡緣,我們也要感恩,歡喜接受,為什麼❓
🔹大止妙觀那個現象是什麼樣子❓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念念彌陀,心無念慮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六集)  2023/1/1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96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六頁倒數第一行,從「四者」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四者。定光顯現無念止。言定光者。謂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謂此寶珠體性明徹。十方齊照。無思成事。念者皆從。雖現奇功。心無念慮。】

  『定光顯現無念止』,入此三昧中,光明炳現,內外洞徹,無思無慮。

  「定」是自性本定,淨宗講一心,「光」是智慧,定能發慧。放下執著,得定;放下分別,開慧。放得少,得小定小慧;放得多,得大定大慧;徹底放下,自性定慧就圓滿的透出來。「無念」一定是從甚深禪定,妄念不生。定就是止,初級的禪定能止住執著,執著的念頭沒有了。執著的前面是控制、是佔有,這個東西在作祟。我一定要控制,我一定要擁為己有,這個念頭是六道輪迴的根,修行人不能證果的原因在此地。控制的念頭不放下,你只能控制幾個人、幾樁事情;放下之後,整個宇宙都被你控制、佔有。你得到的是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德能、才藝、福報。現在的社會跟從前不一樣,人心沒有依歸,心浮氣躁,學什麼東西都學不進去,想學,學不成功,與心情有關係,受環境影響太大了。佛有善巧,你學東西學不會,教你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這個容易。這句佛號念到底,一天念個十萬聲,兩年、三年肯定得念佛三昧。《彌陀經》上告訴我們,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功夫就能成就。上根人一天就成就,中根人三、四天,下下根人七天。真幹,真放下,對這個世間不再有一個妄念。解悟的人知道,這個世間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萬緣放下,一心稱名,所以他成就快。

  『言定光者,謂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這是講放光之體。「一乘教」,成佛唯一之教。乘為車乘」,比喻佛之教法能載人運於涅槃岸(如來地)。《法華經》專說此一乘之理,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一切眾生,只有一個目標,幫助一切眾生圓滿成就佛道。唯有一乘法,成佛的方法。佛真有一乘法,如果這個人不是一乘根性,給他講一乘法他不敢接受。佛有善巧,希望生天就教你生天的方法,生天要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希望來生再得人身(再來作人)就教你來生得人身的方法,這個要修中品十善。譬如不殺生,不殺人、不殺害眾生,是下品十善;中品十善,「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以這個為標準。我雖然沒有殺害他,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這也算是殺生,為什麼?惱害眾生。障礙眾生聞法、障礙眾生學佛,殺眾生的法身慧命比殺身命的罪還要重。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有真實說、有方便說,誘導我們得人身、生天,證小乘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果,這個都是方便說。佛在《法華經》就講真話,「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實在講只有一乘,一乘就是一佛乘,就成佛之法,最終目標就是引導眾生成佛,只有一乘法。前面講人天乘、小乘、菩薩乘這些都是方便說,到最後統統是要入一乘法,一乘才是真實說,其他是方便說。方便說也是要引導眾生入真實,入一乘法,這個我們要明白。這個就是講到法身慧命比身命還重要。「白淨寶網」,白是原色,沒有絲毫的雜染;淨是清淨,沒有染污;網帝釋天宮殿裡面的羅網,網孔之間繫寶珠。「萬字輪王之寶珠」,寶珠會放光,光光相映,萬字是吉祥的意思。佛三十二相之一,佛的胸口現萬字,吉祥之德才會現這種相。由此可知,這是比喻一乘教是最吉祥,因為這是真實的。寶珠所放的光明是吉祥之光,遍照法界,眾生在這個光明之下,念慮不生,所以叫「定光顯現無念止」。這個定是講一乘,一乘教,一佛乘、一乘教。「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個才是真實。一乘裡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諸法實相,通達諸法實相,自自然然念頭就息了,取這個意思。

  外國心理醫生用催眠術治療一些疑難雜症,讓病人在深度催眠之下回到過去,曾經有回到八十幾世以前,四、五千年。他們有個結論,每個人過去世至少在這個地球上出生一千次,將來還有一千次。這個信息不是好消息,為什麼?沒有脫離六道輪迴,輪迴太苦了。我們在這個地球上,「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那就好了,心理醫生說,你所學習的,考試全及格,你就畢業,不再來了,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六道輪迴,在佛法的修學,第一個階段的畢業,好像小學畢業了,還不是中學,還不是大學,到成佛才是真正畢業了。這裡出離六道是階段性的畢業,階段性的。像我們世間念書,念到小學畢業,還要升學,你證阿羅漢,還要提高到菩薩,菩薩好比中學,還要提升到大學,要作佛。所以我們要歡歡喜喜的消業,不再造業。順境善緣,要感謝、要感恩,絕不貪戀,貪戀就又造業;遇到逆境惡緣,我們也要感恩,歡喜接受,為什麼?同樣在消業障,消我們負面的,決定不起怨恨、不起煩惱,不怨天不尤人,知道這是我們過去造不善業的回報。遇到侮辱我的、毀謗我、陷害我的,應當生感恩的心,消除業障。如果我們不能接受,不服氣,還要據理力爭,就錯了。不管有理無理,接受就好,才能消業障。否則的話你又造業障,你有怨恨,又起報復,來生還要來,你的課程沒學完,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人家打我,我得打回去,人家罵我,也得罵回去,這才像是一個人」,這是社會一般人迷惑顛倒,鼓勵你造業,這錯了。人家說我懦弱,我就懦弱,人家說我無能,我就無能,我這一生度過之後,我提升了,那些不甘示弱的人,他要往下墮落。事實真相看清楚,你就很樂意接受。世間善知識是不錯,我們聽從他的,絕不墮三惡道,能維繫在人天兩道;真善知識是佛菩薩,他確實幫助我們在這一生永脫輪迴。我們遇到了,深信不疑,一心一意接受教誨,依教奉行,把時間剋定在這一生,不能搞來生,這一生當中我決定要成就。這一生當中什麼委屈我都樂意接受,我才能真正超越,還有一點怨恨,還有一點不自在,全是障礙,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鍛鍊到一個妄念都沒有,有沒有把握往生關鍵在此地。

  『寶珠體性』,實際上就是自性,當人自性。「體性」是自性本定,起作用是智慧,『十方齊照』是起用,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之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通達明瞭。『無思成事』,對自己是提升境界,對別人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事。「無思成事」,無思就是禪定,沒有分別執著,事情統統處理好。『念者皆從』,「念者」是凡夫,十法界裡面的人都聽話,都願意跟他學。『雖現奇功,心無念慮』,他把事情做得這麼圓滿,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覺得「我做得很好,我的功德殊勝」,他沒有這個念頭,為什麼?無我,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雖現奇功」,奇功就是成就無量無邊度生的事業,度眾生的事業。成就得再多,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就像六祖開悟的時候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金剛經》講,度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心裡乾乾淨淨,都沒有痕跡,那是功德。如果著相,我度了多少眾生?放在心裡,那是變成福德,那就是凡夫,我們凡夫都是著相。著相,做再多的好事,是福德,不是功德。所以不著相才是功德,功德才能幫助你靈性的提升,福德不行,福德只能在六道享受人天福報。「心無念慮」,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功德。無念慮我們做不到,佛菩薩、祖師大德教給我們把妄念換成阿彌陀佛,順境善緣「阿彌陀佛」,逆境惡緣也「阿彌陀佛」。大乘教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現什麼,你天天想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我們要訓練自己,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全落在阿彌陀佛上,除阿彌陀佛之外再不想了,萬緣放下。無論遇到什麼人、什麼事,沒有不歡歡喜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歡喜!對自己來講,身心健康,百病不生,將來走的時候佛來接引,得大自在,這才是究竟圓滿的真實法。這個世間沒有得失,因為這個世間根本不是真的,夢幻泡影,有什麼值得留戀!在這裡面起分別執著,錯了。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華嚴經云。譬如轉輪王。成就勝七寶。來處不可得。業性亦如是。】

  『轉輪王』是統轄六道裡面的人道,所以在人道裡面,「轉輪王」是最高的一個領導。轉輪王也有層級不同,有管四大部洲的金輪王,管三大部洲是銀輪王,管兩大部洲是銅輪王,管一大部洲的鐵輪王。轉輪王身相也具三十二相,這個是他百劫千生,生生世世修善積德,成就這麼大的福報。轉輪王即位的時候,天王送他的禮物有輪寶。輪寶就是現在講的飛行工具,現代我們地球都坐飛機,轉輪王他不用坐飛機,他有轉寶,他可以飛行,可以遊四大部洲,速度很快。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輪寶就是他到四大部洲去巡視的一個交通工具,同時也是武器。輪寶是七寶之一,這個寶最殊勝。轉輪王他不是天人,他是屬於人道,也就是說我們人道當中他是最高的,他的位階最高的。轉輪王的輪寶,『來處不可得』,是上天賜給他的,是天王賞賜給他用的。『業性亦如是』,「業」是指造作,起心動念是意業,言語是口業,身體造作是身業,「性」是性質,我們三業的性質也是「來處不可得」。為什麼我們會有起心動念?為什麼身口會造善惡業?這個一追究,無始無明。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這貪瞋痴從哪裡來?無始無明。無始無明,無始就是說來處不可得。無始就是沒有開始,不是說哪一年、哪一月開始有無明,不是,沒有開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有開始,不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幾點鐘、幾分幾秒開始有的,沒有,沒有開始。沒有開始在哪裡?就在當下,就當下這一念。

  這一念不可得,一念太快了,時間太短暫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說一秒鐘念頭已經生滅一千六百兆次了,所以快得我們根本無法去察覺到。所以彌勒菩薩說「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念頭你抓不住它的,執著不到,你沒有辦法保持,叫它暫停,這個就是此處所說「來處不可得,業性亦如是」。自性裡沒有念慮,但是在一念不覺的時候會有這個現象產生,這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來處不可得。佛經上講「當處」,當處就是現前,這個現前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怎麼能得?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想對外面控制,錯了。我們有這個身體,想佔有這個身體,希望它健康長壽,也錯。連自己的身體你都不能控制、都不能佔有,那你還能控制、佔有身外之物嗎?哪有這種道理!起心動念想佔有、控制,把自己的身心搞得非常疲憊,日子過得非常辛苦。為什麼佛菩薩那麼自在?他知道事實真相,他把控制、佔有放下,所以他得自在。放下之後,身體更健康、更長壽,不求,自己得來了,為什麼?因為你放下,你不造業了。你沒有放下,你造業,你的身體受業力支配,你的壽命也受業力支配,就是我們一般講業報身,這個身體叫業報身。

  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也是來處不可得,也沒來處。所以如來,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不來不去。我們自己的自性盡虛空遍法界,畜生、蚊蟲螞蟻的自性還是遍法界虛空界,乃至餓鬼、地獄,沒有一個眾生不是盡虛空遍法界。因為自性它沒有形相,它不是一個物體,不是一個實體、一個物體,所以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的自性是一個性,沒有衝突。大家都同一個性,你在這個性當中,我也是在這個性當中,大家同一個性。才曉得原來法界虛空界是自己,這個時候你證得法身,法身不生不滅。我這個身有生有滅,萬物的身也有生滅,滅了它又生,生了它又滅,生住異滅循環不息,生滅不息,這是幻相;真相裡找不到生滅。幻相不妨礙真相,真相也不妨礙幻相。就像電視屏幕一樣,電視屏幕是真相,頻道顯現出來的色相是幻相,你說它是一還是二?你說它是一,它所現的境界相剎那生滅,就像電影的底片一樣,沒有一張是相同的,速度太快。那我們念頭的生滅,比電影快多了,電影一秒鐘才二十四張,在電視屏幕上的畫面一秒鐘有千萬張。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可是它之間決定沒妨礙,它有色相沒有妨礙屏幕,屏幕也沒有妨礙色相。電視的色相沒有染污到屏幕,屏幕也不拒絕色相的顯現,你要現什麼相都可以,但是屏幕它不受污染,絲毫不受污染,乾乾淨淨。無論從屏幕,無論從色相,都是來處不可得。真相明瞭,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得大自在,絲毫障礙都沒有。

  佛菩薩給我們示現的,是一切眾生心裡嚮往的真實究竟圓滿幸福的人生。淺而言之,心裡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嫉妒、沒有怨恨,圓滿的和諧。這是講淺的。對自己家裡親人如是,對冤家對頭、敵人亦如是,真正融化了。這就說明你真的覺悟,在這個世間,對自己來說,提升靈性,提升到佛菩薩;對法界虛空界來講,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跟整個法界虛空界融成一體。法界是什麼?法界是真誠,法界是清淨,法界是平等,法界是正覺,法界是慈悲,法界就是自己,法界就是一切眾生,確實融成一體。這個境界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永遠不會再犯錯誤。錯誤是什麼?有我、有你、有他,這錯了,分別執著就出來。佛菩薩在哪裡?悟了就是。眾生在哪裡?迷了就是。所以佛跟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這個心,這個心覺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眾生。同樣這個心,不是另外有個心,一樣這個心,這個心的覺跟迷差別而已。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若有眾生。入此大止妙觀門中。無思無慮任運成事。如彼寶珠遠近齊照。分明顯現廓徹虛空。不為二乘外道塵霧煙雲之所障蔽。故曰定光顯現無念止也。】

  『若有眾生』,這個「眾生」是有緣眾生、根熟眾生,為什麼?他能『入此大止妙觀』。「大止」是真放下。我們現在麻煩的,知道,也放下了,可是一轉眼境界現前,老毛病又出現,口裡放下,心裡也想放下,其實沒有真正放下。結果生生世世依舊搞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報恩報怨、討債還債。說實在話,非常辛苦,非常勞累!佛菩薩看在眼裡,笑笑,自作自受。佛菩薩生生世世(對我們來講)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我們都回不了頭,從這個地方才稍稍體會煩惱習氣真難斷。為什麼難斷?我們生生世世被六道習氣的薰染時間太長,理上講可以頓悟、頓超,事上可不容易。事上能頓悟、頓超,那是再來人,有兩種,一種是佛菩薩來示現的;另外一種,他生生世世修行,到這一生他的功夫修得已經差不多了,這一生當中他成熟了,火候夠了,他能頓悟、頓證。

  我們過去生中也是生生世世修行,功力不夠,功夫不得力,到這一世還沒有把握。可是我們真的是無比的幸運,功夫不夠,在這一生當中也能做到功夫圓滿的效果,這個不可思議,這個就是我們遇到念佛法門。我們今天要把煩惱習氣放下不容易,放不下,可是念頭轉變一下,這可以做到。我在順境起貪心,「阿彌陀佛」,這就是覺,貪心斷掉了,覺悟了;逆境,瞋恚心起來,「阿彌陀佛」,把瞋恚也打掉,這叫功夫,就是要覺得快。功夫在什麼時候?日常生活、工作裡面待人接物,一切時一切處,要好好的記住,為什麼?隨時隨處會發生,一發生,馬上轉念頭,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走上上乘的路子,妙不可言,真實殊勝無比的功德利益。遇到這個法門,是無量劫稀有難逢的緣分,遇到要真正能抓到,你一生成就。圓滿的信心,堅定的大願,一句佛號,萬緣放下,在這個世間幫助一切眾生,不要去作意,隨緣隨分,圓滿功德。這叫大止,這叫妙觀。

  大止妙觀那個現象是什麼樣子?『無思無慮任運成事』,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懷疑、顧慮,事情自然成就。思慮是煩惱,無思無慮,煩惱斷了,智慧生了。你的定慧天天上升,法喜充滿,無論什麼人向你請教問題,對答如流,如同鐘鼓,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你有考慮、有計畫要怎樣做,做得雖然好,有副作用,不是圓滿的;放下思慮,放下煩惱習氣,無思無慮是正常,恢復正常,成就不可思議。下面是比喻,就像『寶珠遠近齊照』,「寶珠」是你的智慧。『分明顯現廓徹虛空』,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福報充滿虛空法界。『不為二乘外道塵霧煙雲之所障蔽』,小乘人心量小,只顧到自度,不願意利他,外道知見不正,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這都是障礙,大乘人徹底放下。這叫『定光顯現無念止』,重要的是把念慮放下。

  我們再看下面第五個止:

  【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謂幻相之事。無性之理。互隱互顯。故曰玄通。】

  『理事玄通非相止』,真性之理,幻相之事,隱顯俱融,性相雙泯。

  這是教我們放下妄想(起心動念)。「理事玄通非相止」,理是能生、能現、能變,事是所生、所現、所變,玄是微妙深奧,通是通達。理微妙深奧,事也微妙玄奧,懂得「非相」就通達。非相,知道這些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好像是有,實在講它沒有。「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那就通。在這個境界裡一念不生,沒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起心動念,出在分別執著。佛菩薩看到凡夫這個樣子都搖頭嘆息,可憐憫者。本來沒有這個事情,怎麼會生出這麼多事情來?凡夫迷失事實真相,不知道理事都不可得。『幻相之事』,「幻」不是真的,所有的相都是幻相。佛常用「夢幻泡影」來比喻、形容宇宙森羅萬象,沒有一個現象是真的。『無性之理』,「理」是性,性有,你看不到,它沒有形相。自性理體,六根緣不到,眼睛見不到,耳聽不到,鼻嗅不到,舌嘗不到,手觸摸不到,意也想不到,六根都緣不到。能現所現,『互隱互顯』,這叫『玄通』。沒有緣的時候,隱(像隱藏起來了);緣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它就顯,自性就現相。

  【又理由修顯故。事徹於理。行從理起。理徹於事。互存互奪。故曰玄通。】

  心性之理,有修才顯現出來;它就在當下、就在現前,你不修,你體會不到。開悟的人,「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道與源是講理、講性,理在哪裡?性在哪裡?隨捏一法無非是理性,隨便拿一樣都是理性。就好像金器展覽館裡面,黃金做出種種不同的首飾,都是黃金做的,擺得琳琅滿目,很多,都是黃金打造的,那你進去看,黃金在哪裡?黃金統統在這些首飾裡面,那個首飾就是黃金,這就好像在問,理在哪裡?性在哪裡?你隨便捏一個東西就是黃金。你拿一張紙,就在這裡,這個就是,這個就是性,這是性所現的。哪一樣不是性所現的?就好像那些金飾品,哪一樣不是黃金打造的?統統是黃金打造,樣子各式各樣,千差萬別,統統是金,隨捏一法都是。迷的人,他看到手鐲、戒指,他只看到我這是戒指,這手鐲、手環,不曉得黃金在哪裡,到處找黃金,黃金他就戴在手上。悟了之後,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裡面的正報,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眾生都是,無論依報、正報,隨便捏一個就是自性,沒有一樣不是自性。

  我們今天在大乘經上讀到、在祖師大德語錄上看了,我們也會講,我們隨便捏一物是不是?當然是,我們現在隨便拿一樣,哪一樣不是自性現的?但是我們有沒有悟?沒有悟,所以對我們不悟的人,那就不是。悟的人,任何一樣都是自性;迷的人,還是自性,只是迷了,不知道是自性。我們現在學別人的樣子,人家開悟的人,他真得受用,我們不得受用。但是不得受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也有好處。雖然沒有悟入,從佛講的聖言量,我們也有這個概念,知道這一切都是自性所現的。但是我們現在不得受用,我們還沒開悟,是聽說,聽佛說的,聽祖師大德說的,不是自己證入的境界。得受用,戒定慧圓滿具足,三明六通現前,那是真得受用了。我們現在是一樣也不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煩惱習氣當家,天天還在造業。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的人不造業,他的心地確實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圓滿了。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是承受業報,業是自己造的,過去生中造善業,這一生享受善果;過去生中造惡業,這一生受惡報,這是業報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不是業報身,我們看到他一生苦行,全部財產三衣一缽,遊化在世間居無定所,一生也沒有個家,這是給我們做示範,叫我們對這個世間一絲毫留戀都沒有。我們看了很苦,看到佛那個生活怎麼能過?但是佛快樂得不得了,他沒有負擔、沒有壓力,他逍遙自在,法喜充滿。佛、菩薩、羅漢,他們那種快樂,我們凡夫是無法想像的。他跟一切眾生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與一切眾生和諧,與山河大地和諧,所以這個當中他有多快樂!他跟整個萬物融成一體。其實我們跟萬物也是一體,只是我們迷了,我們不知道,佛覺悟,知道,差別在這裡。迷了,迷還是一體,你沒有離開這個一體。不是說迷了離開這個一體,悟了才回來這個一體,不是,那又是二,那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你悟了、迷了統統是在一起,只是覺悟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迷了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這差別在這裡。所以我們看到佛孤單一個人,實際上有許許多多菩薩圍繞,我們凡夫肉眼見不到他們的法界。但實實在在也都是在同一個自性裡面。

  『理由修顯,事徹於理』,修正所有不善的這叫修,善惡的標準是性德,所有一切與性德不相應的,自性裡面沒有的,全部都要修正。美國魏斯醫生說,人是來世間修行的,功課做圓滿,你就不會再來;這個地球像是一所學校,功課沒做完,你還要來。這個是魏斯醫生他講的,以他的觀點在講的。以佛法來講,斷見思煩惱,六道就沒有了,就沒有六道了,六道就像一場夢,你作一場惡夢,這六道的夢沒有了。我們在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引用永嘉大師《證道歌》的一句說,「夢裡明明有六趣」,就是把六道比喻我們作夢,而且是惡夢,六道生死輪迴很苦,惡夢。「夢裡明明有六趣」,在夢中明明有六道生死輪迴,有這個事情;「覺得空空無大千」,覺悟之後,這個六道沒有了。這個說明六道不是真的,是我們迷惑顛倒造業所產生的幻相,它不是真的。你覺悟了,不造業了,它就沒有了。所以斷見思煩惱,六道就沒有了。

  『行從理起,理徹於事』,日常的工作、待人接物屬於行,行也是從理起,與理相應的行多好!與理相應的行必定跟戒定慧相應,與戒定慧相應那就是道場。道場在哪裡?處處是道場,時時是道場,沒有離開大道場。守法就是守戒,《弟子規》是根本戒,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的落實。你能夠把《太上感應篇》落實,那就是「深信因果」。你要做到,第一步你就得念熟,長時間的薰修,真誠心去修行,戒定慧統統有,守法守久了心清淨,雜念少了就是定;雜念少智慧就開,煩惱輕智慧長,智慧開了你能夠悟入。入無所入,迷的時候並沒有丟掉,悟的時候你也沒有得來。迷的時候好像跟性德有了距離,覺悟之後又融成一體。其實迷跟悟都是一樣,是一體,只是迷的時候產生一些虛妄的分別執著,在一體當中去畫小圈圈,變成十法界,很多法界。其實沒有障礙,沒有界限,自己去畫的,自己障礙自己。所以迷的時候覺得自己跟一切人、一切萬物都不相干,跟我沒關係,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你;覺悟之後他就沒有這種分別,自他不二。檢查我們迷悟的濃度,就從這裡檢查。自他的界限愈來愈模糊,好像是一體,就是好事情;自他的界限愈來愈清楚,不是好事情,那是分別執著。

  現在世界這麼亂,怎麼亂的?就是這個原因,分別執著太嚴重了,所以人與人競爭、鬥爭、戰爭,國與國也是競爭、鬥爭、戰爭,搞成這個地球天災人禍,根本的原因就是從分別執著來的。原來沒有分別執著,我們人不都住在一個地球嗎?這個地球有切開嗎?沒有,都是地球人。地球上它也沒有畫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國家,這些都是人的分別執著去劃分出來,然後在這邊爭,造成地球的災難。如果隨順佛菩薩、聖賢的教誨,那不能劃界限,應該怎麼樣?共榮共存,互相幫助,這個地球就是人間的天堂。如果爭來爭去,人間的地獄。所以分別執著不是好事情。首先要有個想法,把一切老人看作是我的父母,年齡差不多的看成是我的兄弟姐妹,小我二十歲以下看作自己的子女,你真能用這個方法,你的人際關係會變成很好,為什麼?你有愛心。事、理、行『互存互奪』,這也是『玄通』。所以學了佛,我們總是要把它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沒有一樣不是大圓滿。

  好,這節課時間到,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看破才會放下,放下才能看破。初學從哪個下手❓
🔹看破,是看破什麼❓
🔹放下,從何處做起❓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無住,住佛號;生心,念佛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五集)  2023/1/1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95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十六頁,《修華嚴奧旨》第十六頁倒數第三行,從最下面「經云」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即其義也。】

  『即其義』,就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個意思。『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一句話意思很深,首先要懂得「無住」。《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一聽就悟入,怎麼悟入的?他聽到這句話之後放下了,把起心動念放下了,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他當下就回歸自性。

  「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所住著,隨緣而起,故云無住。」無住,意思是說法無自性,法是一切法,萬法,真如之法,法爾隨緣,這是惠能大師講的「自性能生萬法」。法無自性,萬法沒有自體,從緣而生。萬法,它沒有自己的本體,這些萬法怎麼生出來?從因緣聚合生起的,當體即空,因為它沒有自體,所以它當體是空的,沒有一個實體。沒有實體,它只有這個相,所以它的體是空的。

  一切萬法是從真如自性變現的,這個真如自性是變現萬法的本體,所以自性真如是共同的。所有一切萬法都沒有兩樣,從自性上講都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這是從自性講的。天台宗講「理即佛」,從理體上、理論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都有佛性。再給你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你現在是不是佛?是佛。不是說本來是佛,現在變成不是佛了,不是這個意思。本來是佛就是說,現在也是佛,現在就是佛。眾生本來是佛,現在就是佛,這從哪裡講?從自性上說的,從性上說的。所以天台宗講,理即佛,從理論上講都是佛,本來就是佛,現在也是佛,這是從自性上說的,這個我們要明白。

  大乘經典裡面佛用大海、水泡做比喻,真如自性是大海,真如自性就像大海一樣,深廣無際。在這個大海當中,一念不覺起了個水泡,這就比喻作無明。我們現在一念不覺,產生了一個幻相出來,就像大海裡面它生起了一個水泡,因為有了風浪,生起了水泡。水泡怎麼生起的?它從哪裡來?怎麼會有這個水泡?水泡還是從那個大海的海水起來的,因為風浪一吹,起了個水泡。水泡,它沒有它自己水泡的一個自體,大家去揣摩這個道理。那個水泡是什麼?那個水泡就是海水,它的自性就是大海,大海是它的本體,只是它在大海當中冒出一個水泡出來。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法,我們自己人類、畜生、餓鬼、地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同一自性。除了真如自性之外,沒有第二個性。所以它是一體,就是一個自性。一個自性就是一個共同體,我們現在的話講,叫生命共同體。成佛之後,證得法身,什麼叫證得法身?知道大海所有水泡全是自己,因為都是從這個大海生出來的,不是自己是誰呢?看到所有的水泡,那個水泡就是法身,也就是說水泡就是大海、大海就是水泡。所有水泡都是自己,跟自己是一體。這個體是清淨的,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沒有,自性本體沒有這些東西。

  「無自性故無所住著」,萬法沒有自體,所以它沒有住,也沒有著。又何況它剎那剎那的不住,它是無常的。我們看到是幻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一念接一念,彌勒菩薩講「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我們現在看到萬事萬物這些現相,是我們的念頭一念接著一念、一念接著一念,這樣相似相續相,這樣很快速的呈現出來。所以「念念成形」,每一念它都有形狀,「形皆有識」,形狀就是物質,識就是精神。精神跟物質都從念頭所產生的一個幻相。一念接著一念,這個念非常短暫,我們覺察不到。有這個念頭,就有宇宙幻相出來,因為念頭一個接著一個,這樣產生出來的相。有識,「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形就是說,這些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出來了,有識就是見聞覺知出現了。見聞覺知,這個是自性本具的,自性本來具足的,沒有緣它不現,沒有緣它就隱起來,隱藏起來。好像我們電視機的節目,你把那個開關的電源關掉,它就沒有了;你再把它打開,它又出現了,所以有緣它就現。我們現在看到這整個世界,緣是什麼?什麼因緣現出這個世界?一念不覺,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所以產生這些世界,這些幻相。

  我們要問,這一念不覺是幾時?什麼時候我生起這個一念不覺?為什麼會有一念不覺?佛給我們解答,無始。一念不覺,它沒有一個開始,不是說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幾點、幾分、幾秒開始,沒有,根本就沒有開始。根本沒有開始,這是怎麼一回事?就在當下,就當下這一念,我們念念都是在當下,沒有過去、未來,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就當下這一念,就現前這一念。《金剛經》說,三心不可得,這個心就是念頭。過去已經過去了,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來,未來還沒有來,你也得不到;現前就是當下,你說當下,當下就沒有了。這個才是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三心不可得。

  三心不可得是念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我們這個念頭你抓不住它,你得不到。這個念頭變現出來的世界,念不可得,世界是這個念頭變現出來的,這個世界能得嗎?當然世界也不可得,能變的不可得,所變的怎麼會可得?見聞覺知可得嗎?全部都不可得。我能見、能聞、能覺、能知,這個也不可得,因為這個都是從那個一念變現出來的。所以全部都不可得。諸法實相搞清楚,不要人家來勸你,你自然就放下了,因為你自己明白事實真相是怎麼一回事,不會再執著這些妄相了,這個絲毫不勉強。所以這個放下是從看破來的,看清楚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這樣,不可得。能變的不可得,所變的也不可得,那有什麼放不下的?所以你本來是佛,你本來有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藝,你統統能受用到。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受用?放不下,把這個虛妄的當作真的,在執著,認為可以得到,實際上是不可得,是完全失掉了,被妄想執著障礙住了。所以這個事實搞清楚,就是看破。事實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什麼都得不到。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師告訴他,看破才會放下,放下才能看破。初學,從放下先下手。你要不放下,永遠不能看破。所以放下一分,你能看破一分;看破再幫助你再放下一分,你又看破兩分。從初發心到究竟圓滿成佛,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相輔相成。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個兩方面互相,相輔相成的。章嘉大師把這個方法教給他,教他老人家從布施下手。菩薩第一度,布施度教他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佛法修學的祕訣,講出來就這麼簡單,但是要真做,真正去落實。放下,放下就從布施。布施先從身外之物先施,再捨身心世界。外捨六塵,內捨六根,要知道一切法無住,它不能住,剎那剎那生滅。住就是停住了,停、暫停,沒有暫停的,一切法沒有暫停的。所以受想行識,那個行就是好像流水不停的,一直流,這個念頭不斷,剎那剎那一直生滅。就像我們看電視、看電影,銀幕上面的畫面沒有住,沒有停在那裡,是一張一張的很快就過去。畫面一秒鐘二十四次,它是幻燈片,張張獨立,它不動。

  我們淨老和尚過去都是用這個電影的膠捲,這個二十四張,用機器捲起來,機器快速轉動,一秒鐘就是轉這個一卷二十四張。這個影像打在銀幕上,人、物都在動了。其實那個影像是什麼?就是這個底片。這個底片,每一張它都是靜態的,它都沒有動,底片沒有動,是放在那個機器轉動,把這個靜態的打到上面,看起來就在動了。其實不是這個在動,是那個機器在動,這個底片它是靜態的,每一張都獨立的;就像我們現在這個念頭,一個念頭一張底片,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所以它張張獨立,它沒有動,是那個鏡頭開關開合很快,讓我們產生幻覺,以為它就在動了,現在講叫動畫。其實它不動,動畫其實它不動,是那個機器在動。那個鏡頭打開,放一張幻燈片、一張照片,每一張都不一樣。不一樣,相似相續相一直連接起來,這是真相,所以它真的是無住。我們眼前這個情景,一秒鐘不是二十四次,是一千六百兆張。一秒鐘,我們一彈指,一秒鐘彈五次,就一千六百兆次就過去了。我們察覺不到,怎麼知道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它是假的?八地菩薩定功深,他清清楚楚宇宙之間的這個現相,所以他看到那個意念,那個起心動念。所以看到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你去執著就錯了,不執著就對了。我們現在虧就吃在執著,不知道它是假的。

  這一段教我們放下境界,在一切萬法裡面不要有分別,當然更不可以有執著,執著就比較嚴重,比分別嚴重。為什麼不能分別執著?一切法不是真的,懂得「無住」這句經文,我們才知道怎麼用功?為什麼要放下?「無住者,萬有之本」。萬有就是萬法,就是整個宇宙,在佛法講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沒有自體,依憑真如自性而生起現相。我們把真如自性比喻電視屏幕,電視屏幕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自性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我們的六根接觸不到,所以說它是空。空不是說它什麼都沒有,它的本體是空,但是空它能夠現那個有,就是它能現相。那個相是從那個空現出來的,所以這個空不是無。我們千萬不要誤會,以為空什麼都沒有;不是無,所以叫空不空。它當體是空,但是它能現相,它能生萬法。所以一切現相都是從自性當中變現出來,從這個空變現出來。空變現出有,離開它,沒有一法可得,沒有這個「空」,「有」也沒有。好像我們電視屏幕,任何一個色相,色相是有,有這個相,但是它色相有沒有離開屏幕?沒有,色相千變萬化,屏幕怎麼樣?如如不動。

  真如自性從來沒有動過,但是它能現相,能現聲音。所有的境界相沒有自體,它沒有自己的本體,所以它是幻相。如果它有自體,那是真的,它有一個實體,它有自體,那是真的,那就不是緣生法;它沒有,沒有就是幻相。法無所住著,法不住、不著。不住,也沒有執著,剎那生滅。著就是黏著在上面,住在那裡。沒有,它沒有停住在那裡,也沒有黏著在那裡。就好像我們看電視屏幕,那些色相那麼多,形形色色,千差萬別,那個色相有沒有去黏住螢幕的上面?沒有,它沒有黏在那裡,也沒有停住在那裡,都是剎那一直在生滅,一直在變,剎那生滅。我們看電視上的色相,也是剎那生滅。

  生滅無常,我們現在這整個世界就是這樣,是一個生滅無常的,哪裡會有東西存在?所以一切法沒有自體。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常引用電視屏幕、電影屏幕來形容比喻這樁事情,我們現在用現代科技的工具來表法,讓我們從這個去體會自性。所以這個真的,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常講過,會看電視的人他會開悟,這個也一點不假。但是你要起觀,才會開悟;你如果沒有起觀,不會開悟。觀,要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知道那些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執著,不要住在那裡。那些都無住的,剎那生滅,不是真的。觀它的假相,觀出它的假相就看到真相,真相就是假相,看出它的假相,就是看到真相了。屏幕裡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它絲毫沒有受污染、絲毫沒有受影響。這個相一直在動,屏幕都是如如不動的,我們的自性就跟屏幕一樣如如不動,但現出來這些相剎那生滅。我們的自性從來沒有動過,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有一句話,五句話當中有一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什麼叫自性?它本來沒動,本來如如不動,現出來這個相一直動,一直變化無常,自性如如不動。

  事無所住著,理(理就是性)也就是無所住著,我們在這裡打個妄念要想控制它,住著了。我們看到這個相,我要得到它,我要來掌控它,那這就住著了。你心裡有這個東西就是住著,心裡不能有這個住著。凡夫不能成聖,離不開六道輪迴,因為有住、有著,原因就這樣。你心裡都有,叫做住著,有分別執著了。我心裡常想著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住著我的心,我的心著在這個人上;我心裡想一樁事,就住著在這樁事上;我心裡想佛菩薩,就住著在佛菩薩那裡,都是住著,那麻煩大了。為什麼禪宗講,念一聲佛號要漱口三天?不是真的漱口三天,那是用形容比喻。漱口三天就是我們吃飯都要刷牙,嘴巴要洗乾淨;那你住著了,要三天把它洗乾淨,這個是比喻,不能住著在佛像上。為什麼?佛像也是一法,佛經也是一法,法無自性,無所住著,你一住著就麻煩了。大乘經教常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四個都不能住著,你才能入佛門;心裡有一物,入不了佛門。你心裡有住著了,住著佛法也是住著,佛法也不能住著。要修佛法,但是不能住、不能著。

  所以唐朝神秀大師,五祖叫大家做偈,他也做了一首偈,他說「身是菩提樹」,這個神秀大師還沒有見性。沒有見性,在六道裡面修行,他這個偈子很好,這個方法很好,你照這個修,不墮三惡道,可以生到人天善道,但是不能脫離六道,不能明心見性。他說「身是菩提樹」,它住著在哪裡?「心如明鏡台」,又是住著,住著我這個身體像菩提樹,心好像明鏡台,這個又是住著。那要怎麼樣?「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還得要「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身像菩提樹,心像明鏡台,要常常把它擦拭,不要讓塵埃去污染這個鏡子,污染這個身,比喻身心不要受污染,常常要去把它擦乾淨,去除污垢,這是有住著,所以沒見性。在六道修行,這個方法很好,幫助我們不墮三惡道,所謂斷惡修善。

  惠能把它修正了,把這首偈修正,惠能也做一首偈,來對應這首偈的。惠能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無所住著,菩提本來沒有樹,明鏡也不是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什麼東西都沒有,本來自性什麼東西都沒有,到哪裡去惹塵埃?本來無一物,哪有塵埃?塵埃就是一物了。本來是無一物,到哪裡去惹塵埃?見性了,見到自性,自性就是本來無一物。這個大乘經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心經》講「不垢不淨」。本來無一物,到哪裡去惹塵埃?它本來就沒有。本來沒有,你認為有,是你住著了,自性從來沒有一物,從來沒有住,也沒有著,是我們以為有住著,我們迷了。所以六祖見性,五祖把衣缽傳給他,為什麼?他不住。為什麼沒有傳給神秀?神秀還有住。這個衣缽是代表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當然要傳給大徹大悟的人,不能傳給神秀,神秀還沒有開悟。得到衣缽,要去教化別人,教化眾生,這個衣缽代表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他心裡乾乾淨淨,一法不立,連佛也沒有,回歸自性了。

  只要真正能把萬緣放下,你就成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什麼人放下什麼人成佛,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成佛。放下!不能執著。家師淨老常勸勉同修放下,從不分別、不執著做起。你一定要曉得,一切法不可得。《心經》上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果我們對一切法、一切人事物,沒有對立、控制、佔有的念頭,多自在!這是修道最嚴重的第一關,要突破。別的都好辦,這一關是最難突破。人總是有對立,有控制,有佔有的念頭。如果這一關突破了,那真有樂趣,真樂,不造業了。如果隨緣裡面起對立、控制、佔有,那是造業,造業就感得業報。善,感三善道的業報;惡,感三惡道的業報。如果是對人,對一切有情眾生,肯定那就是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都變成冤親債主。怎麼化解?不對立、不控制、不佔有,所有的怨結都化解。怨結是雙方面才能結得上,我這一方面解開,那邊想報復也沒辦法。沒對象,對象不存在。

  宗門有個公案,有一個老和尚參禪功夫非常好,真正到忘我。壽命到了,閻王派小鬼來帶人,小鬼找不到他,有人告訴小鬼,他有一樣東西很喜歡,他最喜歡就他吃飯的那個缽,你去敲那個缽,你就會找到他。因為他入定,你找不到他,如果有人去動他的缽,他就出定,你就找得到他了。小鬼就真的去敲缽,果然出現了,小鬼馬上就抓住他了,跟我到閻羅王那邊去,找你好幾天了,找不到。這個是講金碧峰禪師的公案,金碧峰說,你怎麼能找到我?他說,我聽人家講,你很喜歡這個缽,你一入定,我找不到你。所以敲你的缽,你就出定,出定我就找得到你了,你就現形了。現在跟我到閻羅王那裡去,去報到。他說,我現在這個缽也不要了,我放下了。他一坐,又入定去了,小鬼又找不到了。所以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心裡不再去掛念它,不再去掛著這樁事情、這個東西。這個公案也值得我們警惕!你只要有一樁嗜好,就會被小鬼抓住,那個就是你的辮子。

  人造善惡業是因,人受苦樂報是果,如是因如是果,你往深處、細處看,因是虛妄的,果是假的,不是實在的。佛在《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常常這樣去觀察就對了,一切都是夢境,得也好、失也好,統統是夢境。這就對了!你真正解脫,解是解開,解開你的迷惑;脫是脫離十法界,這就成真實究竟的果德。無住它才能生萬法,萬有之本就是無住,能生有,因為空它才能生有,所以叫空有不二,什麼都沒有,那你什麼都有了。無住,跟惠能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是一個意思。自性本來無一物,像屏幕,空空的,法界裡面也是本來無一物。但是我們看到森羅萬象,好像是很多、很複雜,其實是本來無一物。你看到真相,看到本來無一物,現相就是平等,不管什麼相。十法界平等,六道三途平等,跟誰平等?跟佛平等,你看到它的性。我們凡夫現在是問題是出在只看到相,沒看到性。性都是一個,這些相都從性生出來的。性是一個,相再多,不是平等嗎?都是從一個性現出來的,當然平等,跟佛是平等,佛跟眾生平等。大經上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跟常寂光平等,這個都是事實真相,真平等。現在人講平等,迷惑顛倒怎麼平等?在平等當中,他認為不平等,那實際上是平等的;他認為不平等,是自己的虛妄、分別、執著。

  《維摩經》上說「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鳩摩羅什說,「法無自性,緣感而起。當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無所住。無所住故,則非有無,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緣感而起」,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心,我們的想念,這個是緣,想什麼它就是現什麼,不可思議。《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這些萬法都從我們的心現。怎麼現的呢?我們起心動念,一念接一念,剎那剎那,相似相續相產生這個相,現出來。變,是這個識在變,我們第六識、第七識,所以唯識所變。「當其未起,莫知所寄」,寄是寄託,也就是它所住的,境界相沒有起來的時候它無所有,自性清淨心裡面一絲毫染著都沒有。它還沒有現這個相,它乾乾淨淨的,清淨,絲毫都沒有染著,「故無所住」。「無所住故,則非有無」,有無都說不上,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這是事實真相。就是說不能說有、不能說無,因為它能現相,你不能說它無;你要說它有,你又得不到,但是的確有這個相。所以我們看電視屏幕,道理是一樣,你說有沒有這個相?有,你不能說沒有,但是你得不到;你說空,空它能現相,空有不二,當體是空,正當現相的時候它還是空,所以這個叫空有不二。所以有無都說不上,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這個是事實真相。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此地這個則非有無,自性清淨心裡面什麼都沒有,你不能說它無,為什麼?它遇到緣就能生萬法,雖然能生萬法,你不能說它有。這個事就好像作夢一樣,你睡熟的時候沒有作夢,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夢境現前,好像是有;醒過來之後,沒有,一場空,你說它是有、還是無?自性現相,真相就是如是,就像這個樣子。自性是真正的自己,宗門上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是講自性,自己的本性。它現相就好像我們晚上睡覺作夢,為什麼會作夢?什麼原因會作夢?沒有原因。如果有因、有緣、有果,那就是真的;沒有原因是什麼?妄的,它不是真的,無始無明。無始是沒有開始,不是真的;有開始、有終了,那就真有。沒有開始,也沒有終了,念頭有,它就有;念頭無,它就無,它是從念頭生的。念稱為妄念,科學家稱為波動,動就有,不動就沒有,所以它不是真的。

  「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有無講十法界、六道、三途,有有、有無。怎麼說它有?有因,人要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它就有;人要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它就無。這個不是從心想生的嗎?它有,有因、有無,妄想分別執著非有非無,非有無,而為十法界依正莊嚴有無的根本。妄想是十法界的根本,有跟無的根本。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有無,是從妄想分別執著非有無而變現出來的。為什麼有十法界?十法界從哪裡來?是從這個妄想分別執著非有無變現出來的,這句話就這個意思。妄想分別執著那是第一念,那個念頭沒有因,沒有原因,所以叫非有無。不是什麼原因才起了那個念頭,沒有,沒有原因,非有無。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有有無,有有無是從非有無來的,從那個一念來的,所以無住是一切法的根源。無住是根源,這一切法都從這裡所生的。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身心世界統統放下,生的是救人救世的心,生這個心,生度眾生的心。沒有覺悟之前,身,這個身體在這個世間是為我自己活的,為我這個家庭活著;覺悟了以後,我沒有了,知道沒有我,我家也沒有了,是為一切苦難眾生活著的,就是為度一切眾生,沒有自己了,為一切眾生。諸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他不是為自己,他來幹什麼?他自己已經成佛了,已經功德圓滿了。他再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他沒有自己了。不為自己,他全部都是為別人,這個世間迷惑顛倒、苦難的眾生還是無量無邊,還沒覺悟。所以他到這個世間來,是為救度一切苦難眾生而來的,不是為他自己來的。他自己己經成佛了,已經圓滿了。所以成佛,為什麼成佛?就是為了度眾生這一樁事情。四弘誓願最後一句,「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無上誓願成是為了落實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自己成了佛道,你才有能力去度無量的眾生,無量無邊眾生你才能去度,成佛道就是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現在我們想要度,度不了,自己都度不了了。所以現在度自己成佛,才能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所以佛菩薩來到這個世間,為一切苦難眾生,「無住心」,就是無住生心,「心不住一切處也」,這個是學大乘,學大乘佛法的。如果從這裡入門,快!成佛快。無住心,心不住一切處也,這個快。也就是說,心裡什麼都沒有,但是這個很難做到。佛有方便,佛有方便法教我們,叫你現在一切都不住我們做不到,不住這裡就住那裡,佛就教我們,你就住在「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上,除了阿彌陀佛,其他都放下,都不住。這個好,縱然業障很重,消不了,可以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圓滿成就。我們每天禮拜阿彌陀佛的像,口念阿彌陀佛,稱讚阿彌陀佛,勸導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好事情。放下一切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定要曉得,身心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知道它是假的,我們就會放下。知道阿彌陀佛是真的,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那個世界跟十法界不一樣,十法界它有生滅,它有變化。六道法界變化大,四聖法界變化比較小。六道法界好像大海,大風大浪;四聖法界,小風小浪;到一真法界就風平浪靜,就一真了。所以一真法界沒有生滅,我們依靠阿彌陀佛,成就往生一真法界,這個是最可靠的。我們現在凡夫唯一能修的,能成就的就是這個法門,也是最快速的、最穩當的。印光大師一生苦口婆心,處處勸導,特別是在末法時期災難頻繁,眾生很苦。一心念佛,歸淨土,這個苦難就化解了。這個是講到淨土法門。

  這個淨土法門,在我們末法時期,的確我們現在看到災難頻繁,我們淨老和尚早在,實在講,二十幾年前,好像在一九九八年就很強烈的提醒大家,提醒這個世界災難多。看到現在這個世界,大家在東方不相信聖賢的教誨,西方人不相信宗教經典的學習,不相信經典。宗教也只是一個形式,沒有教化的內容,沒有教做人處事這些。所有的全世界的學校,從幼兒園到研究所,沒有教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課程,所以現代人都不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都胡作妄為,什麼壞事都能幹,因此招感這個世界災難頻繁。災難是人類造作惡業所感召來的,不是閻羅處罰我們,也不是上帝降給我們,都不是。都是地球人類自己造惡業,造不善業,造十惡業感召的。

  所以我們現在處在這個災難頻繁的世界,日子很苦,眾生很苦,你看最近這個三年,新冠狀病毒這個疫情到現在還沒有解除,雖然世界各國都有開放,但是要跟病毒共存,病毒還是不斷的變種升溫,衝擊到經濟第一個,生活工作也都受到很嚴重的影響。所以現前地球人類,這些眾生生活得很苦,生活壓力大,通貨膨脹,物價高漲,這個世界真的不能待了。佛勸我們,印光大師勸我們,一心念佛,一心歸淨土,往生極樂世界,這個苦難就沒有了。極樂世界,《彌陀經》跟我們講,「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就解脫了。但是你要真幹,你就真正能得到。你才曉得這個一法真實不虛,而且時間不需要很長。《往生傳》上記載,大半的人都不超過三年,三年時間不長,決心取得淨土。那些真能取得到的人,就是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去不了的,念佛一輩子往生沒有把握,什麼原因?放不下這個世界!放不下就是不能依教奉行;真正依照經教裡面教誨去做,那沒有一個不成功的。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第四,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普賢菩薩講「恆順眾生」,眾生造作惡也隨緣嗎❓
🔹在生活當中要怎麼恆順、怎麼隨喜❓
🔹一切罪惡的根源是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真如之法,法爾隨緣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四集)  2023/1/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94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六頁倒數第五行,從「三者」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三者。性起繁興法爾止。謂依體起用名為性起。起應萬差故曰繁興。古今常然名為法爾。】

  這段教我們要放下分別、放下諸法、放下生滅。『性起繁興法爾止』,這是講外面森羅萬象,這整個世界森羅萬象。「性起」,就是說這些森羅萬象是從自性生起的,都是自己的自性生起的,所以稱為性起。萬法是自性生起的現象。「繁興」,繁這個字是多的意思,興是顯現出來,無量無邊,太多了。繁興,很多都顯現出來,顯現出森羅萬象,整個宇宙、山河大地等等。法爾就是自自然然,自自然然生起,這叫法爾。所謂法爾自然,法爾本來它就是這樣。你知道是自性生起的現象,自然在境界裡面就不會起心動念。因為我們看到這一切森羅萬象,這些現象,佛學名詞叫法相。法相是從法性所現出來的,相它沒有自體,它是從性,性是相的體。從性體顯現出來這些現象,如果你知道這一切都是我自己自性所生起的現象,就好像晚上我們作夢,夢中的人事物,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有整個世界,夢一醒過來,想一想,夢從哪裡來?夢境無非是自心所生所現的,離開這個心,那也沒有夢,所以夢境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所現出來的。我們用夢境來形容,去體會我們眼前看到的這整個世界森羅萬象,這一切萬事萬物,人事物這一切,統統是自性所現的現象。自性生起的現象,從我們自己自性生出來的,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自然在境界裡面就不會起心動念。

  我們在境界會起心動念,原因就是不知道這一切境界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不知道。不知道就會起心動念,想去佔有,想去得到,患得患失,去追逐這些塵境,不知道這一切都是自性現出來的。自性在哪裡?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從自性生起的這一切現象哪有可得?當然也是不可得。一切法本來就不可得,你得不到,這一切法是幻相,是一個幻相。所有一切現象存在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彌勒菩薩說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的起滅,一千六百兆。你怎麼能說它是真的?知道這個現象,所有一切妄念就沒有了,自然就止了。你看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你沒辦法說是真的。剎那在生滅,幾乎是生滅同時,說生馬上就滅,下面又生了,相似相續相,它不是真的。是相似相續相這樣連接起來,我們看好像是真的,其實不是真的,它那個相相似相續,速度很快,產生一個幻相出來。知道這個現象,所有一切妄念就沒有了,自然就止了。我們妄念為什麼這麼多?不知道這個真相。

  『依體起用名為性起』,依照這個本體起作用就稱為性起。體就是講本體,在佛經裡面講法身,法身是宇宙的本體。所以自性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自性。自性是本體,宇宙萬有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自己心現識變的。好像自己作夢一樣,夢境有很多人,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人事物什麼都有,夢醒過來,夢從哪裡來?從自己的心生出來的,離開自己的心什麼都沒有,整個夢境就是自己的心。所以我們看到現前這個宇宙萬有是自性變的,眾生迷了,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是眾生,我們迷了,我們不知道。不曉得事實真相,無論在人、在事、在物,他就會產生嚴重的分別執著,有喜歡的,有討厭的,這個錯了,為什麼?不知道是一體。不知道這一切都是自己的自性所變現出來的,統統就是一個自己,我們簡單講就是這樣,你看到這一切就是一個自己。這連道家的老子他也明白這個道理,他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一切萬物都是一體的,我們跟萬物是一不是二。

  所以用我們身體來比喻,我們身體是一個整體,身體有手有腳,手不錯,腳也能走路,它是一體。既然一體,你就不能說,我只有喜歡手,我最討厭這個腳,這就有分別執著,虛妄的分別執著。喜歡手,就像我喜歡三善道,我們現在不是六道輪迴嗎?對這個三善道,善人我喜歡。討厭腳,腳就好比討厭三惡道,三惡道在下面。殊不知三惡道也是心現識變的,也離不開我們這個心,也是心現識變的。所以善惡統統是我們的心現識變,是一不是二,這是一體。芸芸眾生、森羅萬象就是性起,我們眼睛睜開,看到整個宇宙,太虛空,眼前的山河大地,從哪裡來的?性起,從我們自性生起來的。什麼時候性起?是什麼時候開始生起這些現象,實在講沒有開始,就是當下,你現前當下,沒有過去未來。當下這一念出現的,只有當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就好像電影幻燈片一樣,打到銀幕上同時它就現前了,沒有前後。知道性起,佛菩薩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一切都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真正透徹明白事實真相,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很自然,絲毫不勉強。我們為什麼生不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知道事實真相。佛講《華嚴經》給我們開示,我們聽善知識講解,我們才開始慢慢有一點體會,法爾如是,也就是說你真正明白事實真相,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是沒有條件的,自自然然就是這樣。

  大家在一起也有共業別業,舉出一個例子,比如說我看到這座山,這座山我滿歡喜的,看了滿舒服,另外一個人他看到那座山,他有憂愁,山還是一樣那座山,但是每個人他去看,他的感受不一樣,不一樣是別業,各別的業,各人有各人的業。看外面是一樣的,都是一座山,那是共業;但是看了之後,各人感受不一樣,那是別業。懂得性起,才能放下分別執著。這個話就很重要,我們一定要懂得這一切,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都是性起,從自性生起來的。真正懂得性起,才能放下分別執著,就沒有分別執著了。我們眾生為什麼有分別執著?因為不知道這是性起,都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在這個當中自己去劃分,畫小圈圈,分別執著。不知道一體,在這個一體當中,每一個人把自己劃定一個範圍,分別,然後加上執著,就很可憐。佛看到眾生說,可憐憫者,本來沒有界限、沒有障礙,自己起了分別執著,把它設定很多界限、障礙。這是自己迷了,造成這些業障,這些障礙。

  所以懂得性起才能放下分別執著,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的性起。我們的性起裡面有很多別人,別人是我的性生起來的;別人的性起他裡面也有我,我也是他的自性生出來的,這就錯綜交雜。就像我們講堂的電燈很多盞,一盞燈好比是一個人,燈的光它是互相交攝。講堂這麼多燈,各個燈光是各人的,每一盞燈都是各別的,但是光發射出來,它就融在一起。其中如果有一盞燈熄掉,這盞燈的光沒有了,別的燈光還存在。燈光它放光的時候跟別人的光交融,交融在一起,這就叫共業。一盞燈熄掉,屋子裡面有很多盞燈,有一盞燈、兩盞燈熄掉,那是別業,各別的。在共業的時候,我光裡面有他的光,他光裡面有我的光,彼此交融,分不出,你分不出來;雖然分不出來,各受各的,真的不相干,各人受各人的。我們自己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的現象,無論是生,無論是滅,都是一體,都不離自性。每一個人都一樣,不離自性。

  性起,這個起沒有原因的,一起一切起,一時頓現。沒有說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樣的原因,然後宇宙才慢慢生出來,生出這個現象,沒有。所以佛經裡面常常講,無始,沒有開始。所以這個起,它沒有原因,沒有時間,沒有開始,一起就一切起,它是一時頓現。自性我們把它比喻作大海,好比大海一樣,大海大家都看過,我們起個念頭,大海起個水泡。我們到海邊去,看到海,海面上有起水泡,很多。水泡從哪裡來的?水泡是依大海而生起的,是從大海生起來的水泡,這個就比喻性起,水泡是從大海生出來的。我現在看到的宇宙萬有,是從我們自己自性生出來的。如果水泡明瞭,我跟大海是一體,大海起很多水泡,我跟其他水泡也是一體。這就不礙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無礙?它知道是一體。一個水泡跟整個大海它是一體,跟其他的水泡也是一體,這個就是《華嚴》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講到事事無礙,一般大乘經典講理事無礙,就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華嚴》再加個事事無礙,事跟事都無礙。水泡跟水泡沒有礙,因為它是一體。雖然很多不同的水泡,統統是從大海生起來的(大海是一體),你一個水泡也就代表整體。如果每個人都認為我是獨立的,我跟大海不相干,我跟其他的水泡也不相干,那就錯了。我們凡夫迷就迷在這個地方,不知道事實真相,總認為我是我別人是別人不相干的,就好比水泡一樣,每一個水泡都認為自己是獨立的,跟大海不相干,跟其他的水泡也不相干,就錯了,這是我們凡夫的錯,實際上是一體。

  迷了,不知道自己跟一切眾生是一體,就會造作六道三途這些苦報。苦報怎麼造作?因為有我執,執著我是我,他是他,不知道是一體,不知道他還是我現出來的,跟我是一體。總覺得我是我,他是他,不相干的,這個當中就會起分別執著,起分別執著就有煩惱,就製造六道生死輪迴。三途是三惡道這些苦報。簡單講,也就是說,你不明瞭這個是一體,就會生起自私自利,一切罪惡的根源就從自私自利生起來。為什麼會有自私自利?以為只有我,我是我,他是他,不知道我跟他都是一體,現在的話講,生命共同體。知道生命共同體,就互相幫助,別人得到,也是自己得到。不知道是一體,就分別執著,別人得了就不是我得的,我得的也不是別人得的,這個就出現對立,對立就出現競爭、鬥爭、戰爭,這個世界的問題是從這裡來的,製造六道、三途這些苦報。實在講,苦也都是假的,在六道裡面墮三惡道,就好像作惡夢,受盡痛苦,受盡折磨。但是那是一場夢,是惡夢。我們大家有作過惡夢的經驗,作到惡夢,醒過來很不舒服。三善道是好夢,就很舒服。好夢、惡夢,統統是夢,夢就是假的。所以樂報、苦報在我們六道裡面也都是假的,沒一樣是真的,可是你的感受好像是真的。什麼時候你再真正回過頭來認清真相?那就看機緣了。遇到聖賢教誨,這就是緣分。這要有緣分、有因緣,才能遇到佛菩薩、聖賢的教誨,才有這個機會。緣分就是現在的話講機會。

  『起應萬差故曰繁興』,這句講,體是一個,很單純,生起這些現象,反應出來的千差萬別。我們看到宇宙森羅萬象,千差萬別。這麼繁多,千差萬別的現象,它的本體是一個,很單純。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都是從這個本體所現出來。但是這個本體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物質現象,所以你也抓不到,你也看不到,你也想像不到。在佛經上形容為「大光明藏」,這個宇宙的本體就是一片光明。起作用的時候,森羅萬象現前,叫「繁興」,就是太繁雜、太多了,興就是起來,「起應萬差」。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是感。我們凡夫是有個無明,為什麼說無明?是我們一念不覺。這一念是什麼時候不覺?現在。你不要去想我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輩子、哪一生開始不覺的,講真話,沒有,就當下這一念,當下這一念迷了。現前,當下這一念,一念不覺就是當下。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就出現無明,「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個《楞嚴經》講的。這個不覺是感(感應的感),自性有應,自性應就是現相。所以這個感應的道理就是這樣。我們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是感。自性有應,也有回應,應就是生起這些現相。迷了,一念不覺,然後就生起現相。唯識宗講得也很詳細,「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這樣發展出來。自性有應,應就是現相,展現出宇宙,展現出萬法,展現出自己這個生命體,很複雜,沒有法子你能把它解釋清楚,你能夠把宇宙萬有這些解釋清楚,沒有辦法,《華嚴經》就是佛為我們說出這個萬差的繁興。

  『古今常然名為法爾』,「古今」是講時間,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無論在什麼地區,無論在什麼時代,它都是這樣,它不改變。「法爾」,就是說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一絲毫勉強,沒有一絲毫造作。經典上講「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

  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謂真如之法。法爾隨緣。萬法俱興。法爾歸性。故曰性起繁興法爾止。】

  這十六個字,解釋『性起繁興法爾止』。為什麼叫「性起繁興法爾止」,這十六個字就是它的註解。『真如之法』的意思,指深廣無際。深廣無際,沒有邊際。「真如」不是一物,不是說一樣東西,一個什麼東西,一個物品,一個物件,不是,它不是一物。真如不是一物,真如是自性、法性、真心,名稱幾十個,說的是一樁事情。我們一般講,法身。法身它沒有相,它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物質現象,講了很多名詞,都是講的法身,沒有形相,是深廣無際。『法爾隨緣』,自自然然隨緣。隨緣也是自自然然的,絲毫不勉強,我們要隨順性德,要在這個地方學佛菩薩。這個地方就很重要。隨順性德,因為這一切都是自性所現的,「法爾隨緣」,要在這個地方學佛菩薩。佛菩薩為什麼那麼自在?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智慧?這個都是自性裡面本有的,自性本來就有。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的自性本來它就具足與諸佛如來同樣的智慧德相,統統具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都有,這個都是自性裡面本有的。諸佛菩薩為什麼得大自在?就是他懂得法爾隨緣,知道這一切萬事萬法,統統是自性裡面現出來的。法爾如是,就是現出來就是這樣。現出來是這樣,就懂得法爾隨緣,就隨緣不去攀緣,隨緣。所以這個隨緣的道理,我們要深入的去明瞭。中國老祖宗把法爾隨緣四個字縮成兩個字「孝順」,法爾隨緣就是孝順,所以說孝當中最重要要順。所以一切都隨順,隨順就是隨緣的意思,隨順就是隨緣。普賢菩薩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造作惡也隨緣?惡隨他去,你不要去攔他。為什麼?你想幫助他,觀察緣成不成熟?你要用善巧方便,方法不對,人家不接受。業障重的凡夫,不但他執著,而且記恨。你是幫助他,他反而恨你,你就跟人結惡緣了,這樣就錯了。惡緣,出不了六道輪迴,會有報應,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佛教導眾生,決定要避免這個事情,不能做錯了。

  我們也常常看到有一些人做不好的事情,也想勸他,希望他能夠改正過來,但是這也要看情況,就是這個機緣成熟不成熟?我們這個時候跟他講,他接不接受?另外還要有善巧方便,你要講得他能聽得進去,聽不進去得到就反效果,就是跟他結怨。所以佛還有度不了的眾生,你看提婆達多、六群比丘不是在僧團裡面鬧事的嗎?找麻煩的。佛也幫不上,只好默擯,隨他去。如果能勸的,我們就勸他;不能勸的,就隨他去。所以勸人,或者不勸,都要看情況。這個看情況、看機緣,就叫隨緣。如果他的因緣成熟,你不跟他講,你不幫助,這個也叫不隨緣。他能接受,你為什麼不跟他講?這個不隨緣。現在他不能接受,你跟他講,這個也不隨緣。所以不能接受,你就只好隨他去。就像我們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光目女、婆羅門女,還有兩個國王,這些公案,也就是隨緣。你看光目女、婆羅門女,她母親就是不信三寶,勸她,她也不接受,不聽,就是造惡業,那也沒辦法,不能去攔她,你也攔不住。你要去攔她,去給她阻止,恐怕她變本加利,造的業就更重,的確是這樣。好像我們勸人不要吃肉,要吃素,不勸還好,一勸,他更反感,他覺得你管我這麼多幹什麼?他也不相信因果報應,可能你刺激他,他吃得更多,原來吃四兩,現在變成吃半斤,那就得到反效果。所以要觀察機緣,像這樣的情況就不能去勸,勸了不但沒幫助,還增加他的業障。所以光目女、婆羅門女也是勸母親,不能接受,只好隨順她,隨順她,她就造惡業,造惡業墮到地獄去。佛給她指點,勸她念佛,為母親發願,她發了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才把她的母親從地獄超度到忉利天。這個是隨緣,這也是佛菩薩都表演給我們看。所以我們現在心裡不要想著,恨不得這些眾生馬上都成佛了。當然我們都是希望一切眾生趕快成佛,但是機緣沒有到,你就不能勉強,要隨緣。他現在還執迷不悟,造罪業就要讓他去造,你也阻止不了。他罪業造多了,他墮惡道,必定受苦。到人間來,還要受花報,還要受苦。等到他苦頭吃盡了,覺得這個不好,要覺悟,要想明白這個事情,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時候就可以去幫助他。所以佛菩薩很有耐心等待眾生。所以佛菩薩發願不是一生一世,是不疲不厭。

  所以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平常就念一念,在生活當中要怎麼恆順、怎麼隨喜?這個要學習,關鍵就在這裡,怎麼恆順?往往我們看到人家造惡業怎麼可以?他看情況,所以恆順眾生裡面的大學問就是觀察機緣,隨喜功德。善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惡的,他要造惡業,你阻止不了,也要恆順,但是我們沒有去隨喜他,因為他那個不是功德。如果要說功德,當然從另外一方面來講,也是可以,也是功德。《楞嚴經》講,「順逆皆方便」,菩薩也有示現這種逆行的,來度這些剛強難化的眾生。示現逆行的,當然那也是功德,但是我們不讚歎,一切都隨順。所以觀察緣成不成熟?如果緣不成熟,緣成熟還要用善巧方便,方法不對也不行。業障深重的凡夫,不但他執著,而且記恨,這個就不好。所以看到眾生,迷得很重,不能把執著放下,出不了六道輪迴,佛也隨順,隨順眾生。佛就教你斷惡修善,希望你在六道裡面,你能斷一切惡,放下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多少放一些,你就不會墮三惡道。不要盡幹惡業,那就肯定墮三惡道。所以希望你來生還在人天兩道,這是佛幫助眾生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我們現在稱為人間佛教,這求人天福報的。佛很慈悲,滿眾生的願,你要求人天福報,就教我們求人天福報的理論方法。

  善根深厚,能接受佛菩薩教誨,他想要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正開始覺悟了,佛就教他破迷開悟,真正覺悟了,放下見思惑,就出離六道,生到四聖法界。根熟的眾生,所謂根熟就是一聞千悟,依教奉行的,那就幫助他出離十法界,這類就是根熟眾生。出離十法界最容易的辦法,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最容易,叫易行道。縱然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也超越十法界,妙絕了。所以淨土法門它的奇妙就在這裡,它的特色、奇妙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你往生到凡聖同居土等於圓生四土,同時也生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跟佛、大菩薩有同樣的神通道力,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等到極樂世界,自己修到那個程度,那是自力。現在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是他力,阿彌陀佛加持力。所以出離十法界最容易就是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縱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也超越十法界(不但超越六道法界,超越十法界),這是淨土的殊勝。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給我們做出一個最好的榜樣,真的是出離十法界,根熟眾生。不是偶然的,他能接受,他真能放下,真能依教奉行,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善根積得很厚,這一生又遇到殊勝的緣,他就出離了。如果說過去生中沒有修,沒有善根,突然的,也沒有這回事情,因果是通三世。

  這一生能不能成就?決定在肯不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不再沾染。放,最重要是心裡沒有,事有沒有不相干。事相不相干,關鍵是在心。心上有的會產生障礙,你心裡有罣礙,這會產生障礙,事上有的不妨礙,《華嚴》就是講事事無礙。事業,譬如我有很多事業,有很多財產,我在這個世間很多事業、很多財產,很多員工、很多家屬,我淨土的因緣成熟了,阿彌陀佛要來接引我,如果我還想到「我的事業還沒有交代,我這個財產還沒有處分好」,動這個念頭就完了,阿彌陀佛就走了。你還沒有處理好,你現在還不想跟我去,等到你什麼時候想來,我再來接你,這一生又空過了。所以動這個念頭就完了。那應該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心態?阿彌陀佛來接引我,統統放下,只要看到佛來了,事業也不理,財產也不理,沒有處分好讓別人去處理,統統交給別人,若無其事,有就跟沒有一樣。所以就真正去了,往生到西方去了。所以心上真的沒有,這樣的念佛人,這個人決定往生,因為他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真的什麼都沒有。事實上,我們本來也什麼都沒有,本來無一物。六祖不是講,「本來無一物」。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現在好像擁有,我擁有什麼、擁有什麼,都是虛妄的分別執著。雖然他今天擁有很多事業財富,但是他心上沒有這些東西,心上他只有阿彌陀佛,所以他沒有一樣不能隨緣。我這個事業,萬一他繼承去了,如果他拿去做壞事,那怎麼辦?這些錢他拿走了,他去幹壞事,怎麼辦?做壞事也是好事。你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他業障習氣很重,幹壞事就墮地獄,應當墮地獄,他多做一點壞事,趕快墮地獄,墮地獄也是好事,在地獄裡面消業障。地獄裡面不可能再造業,只有受罪,受罪就是消業障,業障消盡了,就會離開地獄。離開地獄,過去種的善根,他就會恢復,他這個時候聞到正法,依教奉行,他就得度。所以不操這個心。一定要相信佛在經上講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個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過去也是一樣,總是擔心那些不好的人,拿了這些錢造罪業,怎麼辦?我們擔心,我們罣礙。現在看到我們淨老和尚這樣的開示,那我們應當就要放下了,所謂因果自負,個人的因果自己去負責。他要造罪業,就讓他去造,你也勸不動他,愈勸,他造得愈重,就隨他去。等到他那個罪報受滿了,他就會回頭了。所以也不是壞事,從長遠來看,也是好事。

  所以善財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有善有惡,叫你在這裡修平等、清淨心。遇到這個情形,實在想不開,記住一句話,《金剛經》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假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馬上要放下,千萬不要再執著,你才能得大自在。一定要想到經上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造作一切罪業,他會回頭的,總有一天他會回頭,我們不要操心,可以不聞不問。我們到極樂世界,成就會非常快速,我們成就了,我們成佛了,可能他還在三惡道受罪,等他受完罪之後,過去我們跟他有緣,為什麼?我的事業交給他,我的財富交給他,有緣,佛度有緣人,到那個時候我去度他,他就能歡喜接受,業障消除了,善根現前了,過去生中有善緣。法爾隨緣,就是前面四德裡面的隨緣妙用。

  『萬法俱興,法爾歸性』,回歸自性,妄盡還源。法爾隨緣的時候妄起,妄不是真的,妄會滅的,有起一定有滅,有生一定有死,它是相對法,相對法就不是真的。到妄滅的時候,它就歸性,又回歸自性,回歸真如,確實妙極了。我們能夠明白這個四句話的意思,心就定了,對於一切人事物就放下了,再不分別執著。無論遇到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都歡歡喜喜,得大自在!你能看出一切芸芸眾生的業因果報,能不能幫助他?不能。為什麼?他不能接受,他還在迷,他有嚴重的執著,不能說他,隨他去。造作一切不善,受盡苦頭,他才會回頭。他要不是受點苦頭,回不了頭,所以那些苦頭對他是有幫助的,是有好處的。無論他墮地獄也好,墮餓鬼也好,變畜生也好,都有好處,他不經歷過這些,他回不了頭。必須吃盡苦頭,覺悟了,這樣才能慢慢省悟過來。等到他省悟過來了,佛菩薩出現,引導他、幫助他,快速的成長,快速的回頭,他就能修行證果。

  好,第三,我們還沒講完,下面「經云」,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今天時間到了,先學習到這一段。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觀人寂泊絕欲止」,從哪裡下手❓
🔹佛為何勸我們要放下❓
🔹色法、心法都是因緣所生法,何謂因緣所生法❓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寂然淡泊,諸欲皆盡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三集)  2023/1/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93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六頁第五行,我們從「二者」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二者。觀人寂泊絕欲止。謂五蘊無主名曰寂泊。空寂無求名為絕欲。故云觀人寂泊絕欲止也。】

  這個是講五止的第二個,第二個是『觀人寂泊絕欲止』。「觀人寂泊絕欲止」,是觀五蘊之身本空,寂然淡泊,諸欲皆盡,就是《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觀照功夫深了。五蘊本來它就是空的,空自然就是寂然淡泊,諸欲皆盡,這個欲望也就沒有了。我們有欲望,總是把五蘊看作真有,這是我們凡夫的迷情。

  這是第二個,觀人寂泊。「寂」就是清淨寂滅的意思,「泊」這個字是恬靜、淡泊,比如說我們俗話常講的淡泊名利。在《大正藏》「泊」,是害怕的「怕」字,古字常常一個字有兩種意思,就是同一個字但是發音不一樣,意思也不一樣。所以那個「怕」,也如同「泊」的意思。所以這裡給們標出《大正藏》,我們淨老和尚舉出來,主要也是怕我們如果去翻《大正藏》來看,看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那個古字用害怕那個「怕」,以為是打錯字了。實際上,古字「怕」,跟三點水的「泊」是同一個意思,就是一個字有不同的發音跟不同的意思。就如同我們現在講看見的「見」,現在又加了一個王字叫現,現在的「現」。古時候見跟現是同一個字,就是現在我們念「見」這個字,古時候也念見、也念現。這個在中峰國師開示裡面我們就看到,看到那個字是「見」,實際上在那個地方要念「現」。這裡舉出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有疑問。

  「觀人寂泊絕欲止」,「絕欲」兩個字,就是把欲望放下了,不再貪求這些五欲六塵。為什麼能夠放下?因為知道事實真相,五蘊它本空,你也得不到,欲望就沒有了。事實真相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如果真正明瞭事實真相,五蘊是本空,無所有就是說它本來就沒有,它是一個幻相;畢竟空,這個空就是它是幻有,相有體無,畢竟空;不可得,你得不到,你也控制不了,你也不能佔有。這個給我們說明一切法的事實真相就是這樣,無所有,本空就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決定不能縱欲,我們凡夫還不能都完全沒有欲望,基本的我們一般講財色名食睡,凡夫無非要求這個五欲六塵的享受,但是不能太過分。縱欲就是放縱,放縱就是太過,沒有節制。在《太上感應篇》講「淫欲過度」,那個淫是三點水的淫,不是女字旁那個婬。如果女字邊那個婬,是專指男女婬欲。三點水這個淫,它是廣義的,當然男女的婬欲也包括在裡面,但是五欲六塵它統統包括了。這個三點水的淫,就是過分、過度了,好像雨下得太多叫淫雨,為什麼叫淫雨?因為三點水,就是下太多變成水災了。如果下得剛好,那個是最好,剛好夠用,不缺乏,這個是最好的;如果過多,就造成災害。所以用「淫雨」,這樣來讓我們去了解,在各方面,如果我們在財色名食睡這方面過度的縱欲,放縱欲望,這個是不可以,因為縱欲付出的代價太大。

  我們現在看到全世界的人,都是在縱欲,放縱欲望,追求物質的享受。我們要知道人的貪心是無止境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這個貪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得到了,想要再更多;得到更多,還要再多。得到一百億,想要一千億;一千億得到,想要一萬億;一萬億得到,還不足,希望能夠得一兆,貪心沒有止境。所以縱欲這個問題就很嚴重,我們現在全球的人類都放縱欲望,發展科技。發展科技為了賺錢,為了經濟;賺錢幹什麼?享受,享受就是放縱欲望。所以現在整個地球都過度的開發,把幾百年後子孫的資源都提前拿來用掉,後代的子孫也就沒有了。所以現代人眼光非常的短淺,沒有為後代子孫著想,可以說自私自利到極處,連自己的子孫他都不管他了,只顧自己眼前的享受,所以這個代價就太大了。

  這裡舉出宋朝名宰相范仲淹,范仲淹也是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讚歎的,他讚歎宋朝的范仲淹,讚歎清朝的一個狀元。范仲淹他是貧窮出身,做到宰相。做到宰相,國家給他的俸祿就很豐厚,但是他自己沒有享受,他過的日子還是跟以前窮秀才,還沒有考中進士的時候一樣,差不多。他多餘的這些俸祿、這些薪水,他拿來幫助三百多家貧寒的人,也就是說他供養三百多家貧寒的人,包括自己的親族,還在鄉里辦義學。這個義學就是義務教學,不收學費,有一些清寒子弟,家裡經濟窮苦,他沒有錢供養老師。像現在在學校讀書那費用很高,在古時候家庭如果沒有一點經濟,他去讀書,就是微薄供養老師的錢恐怕他都拿不出來。所以范仲淹他辦義學,他請老師,老師的供養他來付,讓這些清寒子弟有機會來學習,所以他辦義學。就像我們民國初年武訓一樣,武訓興學。我們淨老和尚在台南也辦一個弘仁一條龍的學校;在台北,我去年也申請一個台北市華藏實驗學校,也是一條龍的。這些錢都是我們民間要自己付的,這個國家不給我們負責,我們給這些學生,可以說是純屬義務來教學,這個也是學習范仲淹、學習武訓,我們淨老和尚提倡這個。范仲淹他辦義學,自己一生過著窮秀才的生活,自己還是過以前的生活,他的生活沒有改善。盡量節省,幫助社會,幫助這個社會需要的人。

  我們對於欲望要降低,對於犧牲奉獻要提升,要培養自己大願大行,大智大德,你這一生沒有白過,這是你能帶得走的。這個就是我們俗話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身外之物,包括我們自己身體都帶不走。我們的身體都帶不走了,那何況身外之物?當然都帶不走。唯有能帶得走的是我們一生造作的善惡業,這個跟著我們走。我們人這一生生命結束,隨著這一生造的善惡業力,牽引到六道去往生,去投胎。善業多,善業比較重,往生到三善道;惡業比較重,往生到三惡道,只有這個業隨身,其他什麼都帶不走。如果我們自己有大願大行,大智大德,這個來學佛,學佛菩薩、學聖、學賢,這個是能帶得走的,這個是善業,道業,我們修淨土叫淨業,念阿彌陀佛是淨業,念《彌陀經》、念《無量壽經》、念往生咒,這些屬於淨業,這些可以帶得走,其他什麼都帶不走。我們這個身體,身外之物,五欲六塵的享受,你再有錢,這個地球統統是你的,你也帶不走。一口氣不來,都不屬於自己的了。實在講,我們一口氣還在,也不是屬於我們的,只是暫時讓我們使用。包括這個身體也是一樣,暫時給我們使用,它有時間性的,不是永恆的。所以這一切都帶不走。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世的時候,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我們,他老人家講得更貼切,他說衣服穿在我的身上,這個衣服是我的;脫下來,沒有穿在身上,那就不屬於我的了。這個錢放在口袋,那個錢是我的,我現在可以使用;錢如果存在銀行,或者有人去買股票、去投資、置產,那個錢也不是我們的。這個房子,我今天住在這裡,這個房子是我的;明天離開,這個房子就不屬於我的了。所以他常常提醒我們念佛人,學佛的人要有這個概念。

  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到這裡講的「觀人寂泊絕欲止」,我們才有個入處。不然我們聽一聽,不曉得從哪裡入?從哪裡下手?我們看到一切都覺得很真實,不知道它是本空,得不到,我們總以為我可以得到,我可以擁有,它是真的有,我們迷在這個幻相裡面,我們就不得自在。所以老和尚這個開示,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天天作如是觀。實在講,晚上我們睡覺就要作如是觀。晚上睡覺一睡著,我們去作夢了,白天我們在這個世間的一切,我的錢、我的房子、我的動產、我的不動產、我的家親眷屬,包括我的身體,當我們睡著,人家給我們扛走了也不知道,睡得很熟,不知道了。所以當我們睡著的時候,我們又到一個法界去了,白天這個法界跟我們就不相干了,睡了就跟死了一樣,每天小死死一次,為什麼說小死?因為還在呼吸,第二天又醒過來,醒過來,昨天晚上作一個夢。

  夢是什麼?《金剛經》給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一切有為法,有生、有滅的,精神、物質的,這些有變化生滅的都叫有為法。這個有為法,事實真相是什麼?就如同我們晚上作夢一樣的。也就是告訴我們,我們眼前這個世界,我們看得是很真實,但是《金剛經》佛給我們講,你眼前看到的這個世界,我們以為很真實,佛給我們講,你眼前看到這個世界的一切,有自己,有他人,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的,就如同我們晚上睡覺作夢是一樣的,如夢幻泡影,如夢,如同晚上睡覺作夢。也就告訴我們,我們白天看到這一切,跟晚上睡覺作夢是一樣的,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就如同晚上作夢。作夢大家應該都有經驗,人正在作夢的時候,不知道它是夢境,把它以為是真的。一醒過來,夢境沒有了,一場空,你痕跡也找不到。要找都找不到,到哪裡找?所以如夢。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就像夢境一樣。如幻,幻是幻化的,好像我們看電視、幻燈片,那也不是真的。我們總以為是滿真實的,實際上它只是個幻相。如泡,好像水泡一樣,這個水泡,我們到大海,或者下雨,那個水起泡,這個水泡存在的時間很短暫,一下就沒有了。就好像以前我們小時候玩肥皂泡,用個管子吹肥皂泡沫,一吹那個泡,滿空都飛了,很多,一下子它就破掉,就沒有了,是個水泡、肥皂泡。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這個影是個影像,我們看電影,影像。我們人站在燈光、日光下面,有個人影,那個影不是真的,那只是個影子。如露亦如電,露是露水,晚上的露水,早上太陽起來也就化掉了。電是閃電,我們人看到,特別夏天下西北雨,還沒有下雨就先閃電,那個閃電很快速,一閃也就不見了。佛給我們講,我們看到的現實世界,事實真相就是這樣,這是《般若經》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五欲六塵享受帶不走,帶不走的全是假的。假的,佛勸我們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你帶不走的,你放在心上幹什麼?沒有必要。所以這些五欲六塵我們是可以受用、可以享受,但是不要去執著,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執著,隨緣就好了,隨緣。儒家也有這個功夫,「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素就是說你安分,你現在的因緣,你生在富貴人家,那你就去享受你的富貴,你也不用特別去逃避,你就安在這個富貴裡面。素貧賤,貧賤就是比較貧窮,心裡安貧樂道,也安這個上面,沒有非分之求,因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都是有命運的。你非分去求,你沒有去修行、沒有修因得果,命中有的,你求得到;命中沒有,你怎麼求也求不到,這個是我們要明白的。「素患難,行乎患難」,患難就是遇到災患、困難,也要耐心去面對。「素夷狄,行乎夷狄」,夷狄是外國,古時候被貶官,被流放到邊疆去到沒有開化的地方,我們現在講到外國去了,到偏遠地區去了,那也安心就去適應那個環境。儒家這個修養,也幫助我們提升到佛的這個放下,因為全是假的。如果明瞭佛法,那不管遭遇到什麼,統統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不會放在心上了。為什麼?知道它是假的。我們為什麼會放在心上?不知道它是假的,把它當作是真的,不知道如同作夢一樣。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我們常常念《心經》,我們做三時繫念都必須念《心經》、念《彌陀經》,《心經》講空,《彌陀經》講有,空有不二。色是物質,物質就用個色來代表。所有一切物質,無論什麼樣的物質,就是說我們看得見的、能夠接觸得到的,無論是什麼樣的物質,統統包括在色這個字裡頭,所以色是代表物質,一切的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方面的,我們心理,精神方面的,心理的作用。「受」是領受、感受,心有憂喜,身有苦樂。因為這個心有時候憂慮,有些煩惱的事情,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種種的,心有這些憂慮。喜,有時候會歡喜,遇到順自己意思的,我們就很喜歡;違背自己意思,心裡就憂愁了。身有苦樂,這個身體有受苦、有受樂的時候,樂是享樂。這個身體的苦,基本上就是生老病死苦,這個是基本的。我們有這個身體,就是必須受生老病死苦,受這些苦。當這個苦還沒有現前,我們感覺滿快樂的,身體感覺滿舒適的。所以我們身體在這個世間,有時候感到受苦、受到壓迫,有時候覺得很輕安、很快樂。所以身有苦樂,心有憂喜,這個統統屬於受,感受。身體感受到苦,或者感受到快樂,好像夏天很熱,熱得都受不了了,感覺就很苦;吹吹冷氣,感覺滿舒服,很快樂。心也是一樣,有憂悲苦惱、有歡喜。這個都屬於受,感受,心的感受、身的感受,所以身心的感受就是苦樂憂喜。

  「想」是思想,分別、想像。我們人都會想,想東想西,想天想地,想很多事情,這個是想。「行」是念念不住,造作不停,就前念滅了,後念接著就生,停不住。我們這個念頭,剎那在生滅,都在動。所以這個念頭不停的,這個身體造作有停止,晚上睡覺停下來,但是我們那個心還是不停,晚上還會作夢,這個念頭還是不停。這個念頭是怎麼一回事?念念生滅,前念滅,後念生。在唯識上講的,叫相似相續相,前面念頭跟後面念頭很像,但是不一樣的。像我們看幻燈片、看卡通影片,看起來一張一張好像都差不多,實際上不一樣,不同一張,很快速的過去,看起來就在動。前念滅了,後念接著又生,念念不停。《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過去心,過去了;說現在,現在馬上過去,這個就說明它的速度之快,念念不停。未來,未來還沒到。因為它不停,快速,所以這個就說是「行」,行是這個意思。《金剛經》講叫壽者相,壽者相就是行,它念念不停,好像很長壽,沒有停下來的。所以前念滅,後念接著生,這是行,停不住。停住就是入定,入定是暫停,出了定又開始了。只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回歸到自性本定,那個念頭,妄念也就沒有了,前後際斷。所以這個我們要知道。

  「識」是阿賴耶識,阿賴耶像個資料庫一樣,這是講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阿賴耶識是印度話,翻成中文叫藏識,藏就是寶藏的藏,好像倉庫一樣,倉庫你藏很多東西。我們現在電腦叫資料檔案,這是資料庫、檔案庫,所以識就像資料庫一樣,你生生世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完整的資料在裡面,落這個印象,這個識叫阿賴耶識。實在講,五蘊如果展開來講就是八個識,前面這四個蘊,後面一個識,這裡舉出阿賴耶。當然你有阿賴耶識,就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一共八個識。

  『五蘊無主』、『空寂無求』,五蘊裡面它沒有一個主宰的,「空寂無求」,它是空寂,你求不到,你也得不到。這是佛的話,這個跟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話有一句是很接近的,就是「於人無爭,於事無求」,空寂無求,就不會跟人家爭了。現在全世界都在提倡競爭,競爭提升就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戰爭。佛跟我們老祖宗都是教人不爭,這個世界才會和平,於事無求,世界就和平了。今天世界為什麼這麼亂,災難那麼多?就是爭,從爭來的。不爭,災難就沒有了;你一爭,就肯定製造災難了。所以「空寂無求」與「於人無爭,於事無求」,這個兩句話意思也很接近。我們老祖宗是從事上講,佛法是從理上講。怎麼樣能夠把欲望克服?首先道理要搞清楚,首先要明理,要求解,這屬於解門。道理真正搞明白、搞清楚了,他自然放下,放不下總是不明理,對這個道理沒有真正搞清楚。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他講「理明信深」,就是我們修學,學佛第一個,道理要明白。所以我們研究經教,學習經教,就是為了明理;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為了明理。理明,這個信心才深入。道理不明白,這個信心很淺,縱然信佛,恐怕都是迷信。道理不明白就信,這個是屬於迷信。道理明白,就正信了;你信心深入,就深信了。你道理解得愈深入,信心當然也更深入了。所以道理搞清楚,理明信深,願切行專,業淨真顯」,這個是夏老提出修學的一個順序,第一個是明理。所以佛一生講經說法,就是教我們要首先明白道理,道理明白了,放下就是去落實,去做。道理明白,就很容易做到。所謂知難行易,要搞明白不容易。真的搞明白了,當然他做到就很容易。凡是做不到,就是還沒有真正搞清楚、搞明白。

  佛法給我們說明一個道理,首先說五蘊,五蘊它是一種緣生法,凡是緣生之法都是事有實無,就是事有理無,事相上有,實際上沒有,好像是有,其實是空寂的,就是《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自性永恆存在,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它能生、能現、能變,宇宙這個萬有從哪裡出現的?從哪裡來的?從哪裡生出來的?就從自性。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從它生的。所以自性是永恆存在,它不生不滅,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從哪裡來?從自性來的,從自己自性變現出來,它能夠生,能夠現,能夠變。宇宙包括空間、時間、萬物,是所生、所現、所變,自性是能生、能現、能變,能所是不二的。

  自性裡面不但所現、所變的這些東西沒有,就是能現、能生的自體也找不到,也沒有這個跡象。自性,你去找,你也找不到。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性裡面沒有這些,但是它能生能現,就是沒有這個跡象。雖然跡象都沒有,你不能說它無,為什麼?它能生,就如同電視屏幕,電視屏幕你說它有什麼?它什麼都沒有,屏幕乾乾淨淨,什麼東西都沒有,但是你不能說它不能現相。那些節目、那些相,都從那空空的什麼都沒有的屏幕現出來。你一按頻道,這些資訊就現在屏幕上,它能生能現。屏幕上的這些色相、音聲,是它所生所現。但是現出來,你不能說它有,你認為真有,這個不對。為什麼?它是一個幻相,幻相就是你「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它是幻相。要知道屏幕絲毫沒有受影響,絲毫不沾染,雖然它現這些幻相,屏幕有沒有黏上去?沒有,它還是乾乾淨淨的。正在現相的時候,它也沒污染,不是說關掉,它沒污染,看到清淨的;正當那個螢幕千差萬別的相出來的時候,它還是乾乾淨淨的,它絲毫沒有受污染,所以正現相的時候也沒有污染。這是講真性,用這個電視屏幕來形容、來比喻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就像屏幕一樣,乾乾淨淨,但是它能現。能現能變的,所現所變的,統統是自性出來。所以我們看到森羅萬象,就像屏幕所現的相一樣,我們看到現在整個世界,不同的頻道,現出不同的畫面。在經典上給我們講十法界,界就是界線,十法界就好像我們電視有十個頻道,你現在開哪個頻道,那個頻道的節目就出現。等一下換個頻道,另外一個節目又出現了,法界。所以不同法界、不同頻道,現出不同的畫面、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時空維次。這些所有的畫面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但六道法界、四聖法界,佛都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全都不是真的。明白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於人無爭,於事無求」,你就容易做到。為什麼?你求到最後是一場空,你什麼也得不到,不是白忙?白費心機。

  色法、心法都是因緣所生法,色法是物質;心法,我們心裡的感受,苦、樂、憂、喜、捨,都是因緣所生法。因緣就是許許多多條件,許多因緣具足,合起來,聚在一起,然後生起這個現相。譬如這棟大樓,你不能說沒有這棟大樓,那也不能說有。你說沒有,建起來是一棟大樓,就擺在我們眼前,就是一棟大樓,為什麼說它沒有?如果是一個建築師來看,他沒有看到大樓,他看到的是建築材料,這個地方要用多少噸鋼筋,要用多少水泥、多少磚塊,還要人工,建築材料堆在旁邊。這棟大樓還沒有組合起來,不都是一堆建築材料嗎?沙、石子、水泥、鋼筋、水、木頭,就是這些,它就不是一棟大樓,它只是一堆建築材料。把這個建築材料照圖樣架起來,它就變成一個樓,變成一棟大樓了。這棟大樓是什麼?就是經典上講的,眾緣和合而生的,很多因素、很多條件聚合起來,生起這棟大樓這個相,變成一棟大樓。就像我們看到這裡,旁邊這個一O一大樓,它是一個相。這棟樓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似有非有,似乎我們現在看是有,實際上它是沒有。你把那些建築材料拆卸下來,堆在一邊,把它拆掉,那個樓也就沒有了,樓的相就沒有了。

  我們身心世界亦復如是,我們看到現在這個身心世界,眾緣和合的時候有,眾緣分離的時候它就沒有了。你要是聰明,正在和合的時候,你就能看出它是空的,它是假的,是幻有,這就是智慧。看出它假有,因為假的,你對它不生貪戀。這個樓可以受用,決定沒有控制佔有的念頭,我可以使用,但是我沒有認為我可以控制、我可以佔有、這是我的,沒有這種執著的念頭,只是暫時我們可以使用。因為一堆建築材料擺在那裡,你看到它,你不會動心;把它組合起來,你就動心,我們人就是這麼愚痴。堆在這裡,架在這裡,不是一樣的事情嗎?這個是佛對初學用分析的方法,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棟大樓就是色,有這個色相,有這個物質,但是色即是空,你把這建築材料拆下來堆在這邊,它就是空的,就沒有了;你把它架起來,它就有。色、空不二,色跟空不二,似有非有。這種觀察,叫做析空觀。析就是給我們分析,分析這個事實真相,分析這個道理,析空觀。析空觀對我們初學、一般人來講,我們用分析的,他比較容易理解。像我們前面講的,這樣大家就有個概念,我們在概念當中我們認為真的有一棟樓,實際上它是很多建築物組合起來的,它不是單獨一個條件成立起來的,它需要人工,需要設計等等,沒有這些,它不會出現一棟樓。所有的物質統統可以透過這個分析,分析得愈細就愈清楚。根器比較利的,或者學佛比較久的同修,他就不需要再透過一層一層去分析,他知道當體即空。當體就是正當現出這個相的時候,它本身就是空寂的,不需要等到這個樓拆掉了;我們看電視,也不需要等到這個開關關掉,才知道它是空。當它正在現這個相的時候,就知道它還是空的,雖然有這個相,但是它本體是空的。所以色空不二。

  『空寂無求名為絕欲』,「絕」是止的意思,止就是停止。停止什麼?欲望。《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說,「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就是不去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以及王位,我們現在講一個地位;以及富饒,「大名稱」就是出名,希望全世界人都認識他,這個大名稱,這個統統是欲望,所謂財色名食睡五欲。這個《華嚴經》講,不求這些,修行人不求這個,這個就是「絕欲」。五欲,財色名食睡,這是地獄五條根,有一條就離不開地獄。王位是廣義的,這個王有自在的意思,他有個地位。比如說政務官,現在民選的總統、省長、縣市長、鄉鎮長,不求這個,不求權位。不求富饒,也不求財富,不求發大財。不求自樂,也不求自己享受,像小乘聖者求自了漢,自樂,他不管別人,生不起慈悲心,但是他修行能證阿羅漢果,他不是大乘。不是大乘,只是講求一個自了,這個不能見性,不能明心見性,他只能破人我執,不能破法我執,因為他沒有發大乘心度眾生,所以成不了佛,見不了性,這個叫自樂。名稱是知名度,你聲望很高,這是名,也要遠離。講這五樁事情,中國人用「名利」兩個字統統把它包括了,名利就統統包括這個財色名食睡了。修行人一定要遠離名利,沾不得,做再好的好事,夾雜著名利,那就是假的。所以這個我們都要明白,對修行才有幫助,才能真正達到看破放下。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五止第二止講到這裡,下面第三止,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佛講一切眾生是可憐憫者,為什麼可憐❓
🔹諸佛菩薩的加持是平等、普遍的,像陽光普照,沒接收到是什麼原因❓
🔹我們還沒有覺悟是凡夫,凡夫是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同一個生命共同體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二集)  2022/12/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92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六頁,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言五止者。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謂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俗諦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虛。蕭然無寄。能緣智寂。所緣境空。心境不拘。體融虛廓。正證之時因緣俱離。】

  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我們講到『真俗清虛』。這一段經文就是講五止,五止第一個,就是『照法清虛離緣止』。「照法清虛離緣止」,就是講『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佛以二諦說法,真俗二諦,真諦是講本性,本性是空寂的。『俗諦之法似有即空』,似乎有,實際上是空的,這是講俗諦。真俗二諦,我們用電視屏幕,這是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以電視屏幕來形容來比喻真俗性相,讓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去體會到這個概念。真諦就像屏幕,空寂,屏幕什麼都沒有,空空的。就如同鏡子一樣,鏡子空的,但是有物相來,它能照,它能現相。屏幕也好,鏡子也好,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的開示裡面講,古時候沒有電視,只有鏡子(銅鏡),還有寶珠,寶珠跟鏡子本體是空寂,它沒有東西,空的。但是外面這些物相,它能夠現,你一個人來,現一個人的相;中國人來照鏡子,鏡子裡面它就現出一個中國人的相;外國人來照鏡子,鏡子它就現出一個外國人的相,照得清清楚楚。當鏡子或者電視屏幕現這些相的時候,有這個相,「似有即空」,似乎是有,有這個相,我們不能說沒有,有,但是它是空的。我們看電視節目,現在大家離不開電視、離不開手機、離不開電腦,手機、電腦、電視這些屏幕都是空的,但是它裡面可以現很多相,千差萬別,可以說無量無邊的相都能現。但是當現相的時候,有這些相,有,似有,但是即空,當相即空。這個也就是《心經》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這個道理。色就是那個相,有這些色相,不能說沒有,但是它是空的。屏幕,你開關把它關掉,它是空寂的,正當它在現相的時候(你開關打開,相出來了),它還是空的。不是說把它關掉,它是空的,把它打開,它就有了。其實這個有,不能說沒有,就是這裡講的「似有即空」,好像有,但是實際上它還是空的。這個也就是《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當體即空。在《心經》講,就是照見萬法清虛,清虛就是空的。我們常常念《心經》,大家都念得很熟悉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們這節課接著來講,『真俗清虛』。這個還是講真諦跟俗諦。「真」是體,「俗」是現象。真就是我們的自性本體,像電視屏幕一樣,俗就是電視裡面現的這些節目,這些內容,這些千差萬別的相。「清虛」是講它的真相,我們常講事實真相,就是清淨虛無。『蕭然無寄』,這個話的意思是講一切法,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這些人事物,在《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法事實真相是什麼?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就是假的,假有。在經上講,真空妙有,它的體是空的。所以一切法,實際上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它本來就沒有,畢竟它是空的,沒有現相是空的,現相還是空的。不可得,不可得是對我講的,對我。我們凡夫都有執著我的觀念,我們的執著,就是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實際上佛跟我們講,這個不是我,身體不是我,是我所,不是我。所以一切法不可得,你得不到它,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我們認為我、我所,我們大家執著這個身體是我,認為這個就是我,我所有的身外之物,這個是都不可得。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都不可得,何況身外之物?那更不可得了。

  你要以為是有,那就錯了,分別執著就生起來了。分別執著從哪裡生起來?我們為什麼有分別,為什麼有執著?執著從分別發展出來,執著是最嚴重的煩惱,就是我們一般講見思惑。或者講,五利使、五鈍使,五利使就是見惑,五鈍使就是思惑。這個是執著,執著所生的煩惱。我們為什麼有這個分別、有這個執著?以為這一切萬法是真的,是真實的,我們可以得到的。以為是真的,那就會認真,就會執著,就會分別,在這裡面生起了控制的念頭,生起佔有的念頭。我們總是想要控制,要去佔有,這是我們凡夫錯誤的念頭。實際上我們也控制不了,也不能佔有,一切法都不可得,你也得不到。要不要控制?不要控制,佛跟我們講,你起控制的念頭,錯了。要不要佔有?不要佔有,這個佔有也錯了。但是我們總會想到,叫我不要控制、不要佔有,那我怎麼活?我日子怎麼過?我這個身體還在世間,我還要生活,怎麼能夠沒有控制、佔有的念頭,沒有得到的念頭?這個總是我們凡夫的常情,凡情,所謂人之常情。這是凡夫,不明瞭事實真相。不明瞭事實真相,難免就放不下,總是會擔心,會牽掛這一切。我們現在人講的,我現在現實生活,我需要過日子,我需要用到錢,不然我怎麼生活?我就活不下去了。不能沒有控制、佔有的念頭,這是我們一般凡夫都會起這個念頭。現在全世界動亂,你要生起控制、佔有的念頭,你要得到,那就競爭了。外國人從小就教競爭,要跟人爭。中國的古聖先賢,聖人教讓,謙讓、忍讓、禮讓。禮讓是明白道理,不與人爭。一個人帶頭讓,全國的人都會跟著效法學習來讓;一個人提倡爭,那大家都去爭了。現在全世界都提倡競爭,競爭再提升就鬥爭,不擇手段;鬥爭再得不到,那就戰爭。戰爭就帶來天災人禍,帶來了災難。這個原因是什麼?就是從爭來的。如果大家都讓,世間怎麼會戰爭?就沒有戰爭了。

  他為什麼要爭?他不明白事實真相。這個高的就是此地講的,一切是空的,這個是一般人他不能理解。所以佛菩薩度眾生,必須要用因果教育,因果。因果,特別是《了凡四訓》,這是我們淨宗十三祖一生提倡的。《了凡四訓》裡面給我們講,一個人生下來就有命運,你一生能賺多少錢,你能不能做官,做官你官位做得多大,有沒有兒女,你的壽命多長,都有個定數。這個定數就是過去生造的因,這一生受的果,果報。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就是你有命運,你一生要吃多少,就喝一滴水都有因果,吃一粒米都有因果,再小的事情都有因果,離不開因果。什麼因得什麼果,過去世造什麼因,這一生得什麼果,因果通三世,現在造的因又是來生來世受的果報。所以還不能夠體會到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要先從因果下手。真正明瞭因果,你也能夠悟入一切法,不可得。所以古大德講,深明因果也必定會大明心性,大明心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看看古來這些禪宗祖師大德,大徹大悟,大開圓解,念佛理一心不亂,修密三密相應,都重視因果,重視因果教育。

  《六祖壇經》,六祖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你要求福,要到哪裡求?就你的心,看你怎麼存心,怎麼做事。所以我們還放不下,印光祖師勸我們學《了凡四訓》。你命中不該餓死,那怎麼樣你也餓不死,今天都布施光了,明天自然有人送東西來給你。如果你命中沒有,你怎麼去求,你也求不到。所以《了凡四訓》裡面,雲谷禪師給袁了凡先生開示,他說「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千金之產,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你是有一千萬財產的富翁,必定就是一千萬的人物,也就是說他命中有那個福報,他有一千萬的福報。「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你有一百萬財產的人,你能得到的就是一百萬,因為你命中只有一百萬。要餓死的人物,必定是餓死的人。命中注定要餓死的,那就沒得吃,他的命注定要餓死,你金山銀山給他,他還是餓死,這古時候有這個例子。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上,餓死的人太多了,非洲衣索匹亞,在這個地球上缺乏糧食的人還很多,沒得吃,餓死了。你說現在科技這麼發達,還是有很多人餓死。為什麼?因為他的命就是注定要餓死的,這個是果報,過去世沒修福,慳吝,慳貪,所以生到沒得吃的地方,人間的餓鬼道。所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相信有命運,相信因果,這個心也就安了。

  我們還沒有覺悟是凡夫,我們還是凡夫,凡夫是什麼?業力來支配你,受業力的支配。你命裡有的,到時候他就有;命裡沒有的,不要去求,你求也求不到,你動什麼腦筋也沒辦法。現在全世界的人,哪一個人不求財?是把求財,經濟擺在第一位,大家爭的也是爭這個。發展科技,還是為了賺錢,為了經濟。你命裡沒有,你頭腦再好,你怎麼去求還是求不到,為什麼?命裡沒有,你沒有這個財庫,沒有這個福報。命裡沒有,能不能求到?可以,你懂得這個因果的理論方法,如理如法去修學,就像袁了凡一樣,可以改造命運。你這一生努力斷惡修善,命運這一生就可以改過來,一部《了凡四訓》就是給我們講改造命運的理論方法。所以不要去求,命中沒有,你求也沒有用,白費心機。可以向佛菩薩求,求諸佛菩薩加持你,實在講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你不求,他也加持你。諸佛菩薩的加持是平等、普遍的,沒有說特別照顧哪一個人,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像雨水一樣普潤眾生。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要了解事實真相,這要靠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他現在雖然不在世間,留下這麼多經典,我們天天不離開經典,就是不離開佛菩薩。我們天天讀經、聽經,這個就是接受佛菩薩的加持。包括念佛、念咒,這個也是求佛力加持。佛光是普照的,菩薩也是普照的,平等加持。加持,我們要能夠接受,我們也要有條件去接受。佛光就像陽光一樣普照,但是如果你自己拿個傘去把它遮住,陽光就照不到了,不是陽光沒有照你,是你弄個障礙把它遮住了。陽光還是照,但是你自己有了障礙,我們一般講業障,有障礙。要把這個障礙排除,佛光注照,我們就接收到了。怎麼排除障礙?多讀經、多聽經,要明白道理,如理如法的修學,這個障礙就沒有了,一般講消業障了。所以我們天天讀經、天天聽經,就是天天不離開佛菩薩,佛菩薩就在我們眼前。

  一切萬事萬物,同一個自性,同一個體。我們現在的話講,生命共同體,它本來是一體的。我們現在,在同一個自性,同一個體裡面,產生了虛妄的分別執著。這個分別執著是虛妄的,自己在裡面畫個小圈圈去束縛自己,實際上是同一體。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就會去執著,執著就很可憐,自己畫個小圈圈束縛在那裡。所以明理非常重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非常重要。我們看到眼前這一切,都是自性所現,「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事實真相是這樣的,是一體。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智慧、德行、能力、相好,樣樣具足,沒有一樣欠缺。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什麼也沒缺,本來統統具足。本來統統具足,我們現在好像統統沒有了。《妙法蓮華經》佛用比喻,我們現在在六道生死輪迴,就像大長者子,不知道自己家裡是很富有,在外面流浪,打工,過苦日子。遇到有人給他講,勸他回家,他回到家裡,原來統統是現成的,一樣也不缺,不需要在外面流浪,受盡苦難,吃盡苦頭過日子。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到自性本自具足,沒有一樣欠缺,只要你回歸自性,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你什麼都圓滿,沒有欠缺,樣樣具足,你的智慧、德行、能力、相好,統統圓滿具足,跟諸佛無二無別。

  《華嚴經》佛成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第一句話就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就徹底跟我們講明白了,大地眾生,不但我們人,連昆蟲螞蟻,這一切眾生都有跟如來同等的智慧德相。但是現在怎麼這些智慧德相都沒有了?原因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去障礙住。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我們本來的智慧德能就現前了。所以我們現在眾生是迷失,不是喪失,喪失就沒有了,迷失、迷了,但是他沒有失去,不知道,在這裡面產生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不能證得,是這個原因。佛成道之後,第一句話就給我們講出這樁事情,也就是勸眾生要回歸自性,要回頭是岸。不能再迷惑顛倒,六道輪迴這些都是虛妄的、假的,迷在這個假相當中吃盡苦頭,這是很冤枉。所以佛講一切眾生是可憐憫者,為什麼可憐?冤枉受苦。因為那是假的,你把它當作真的,冤枉受苦,所以是可憐。如果是真的,就不可憐;假的,冤枉受苦,那才可憐。

  所以我們自性沒有一樣欠缺,自性是萬德萬能。而且小到微塵,大到世界(星球),統統具足三種周遍。我們一個念頭,無論是善念、是惡念,遍法界虛空界那些修行人、心地清淨的人,都能收到我們的信息,而且立刻收到,沒有時間的差距,沒有空間的距離,同時的。所以我們起一個念頭就周遍法界,沒有空間的距離,沒有時間的差距。《華嚴經》就是給我們講這些事實真相,這部《華嚴經》不但是高等哲學,而且是高等科學。高等哲學是過去台大方東美教授講的,他教哲學的,他說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高等哲學,他是用哲學的角度來看佛經。高等科學是家師淨老講的,他講《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他老人家就講,不但過去聽方老師講佛經是高等哲學,現在他深入《華嚴》的教義,他說了,不但是高等哲學,而且是高等的科學,現在的科技都比不上。為什麼說它是高等科學?它講宇宙、萬法、空間、時間、速度,這都是科學。佛法講五樁事情,對一切眾生普及教學,我們一般講普世教育,普世教育就是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這個叫普世教育,對一般社會大眾,普世教育就是比較普遍的,大多數人;對根熟的眾生,那就是上根利智,上根利智的就給你講科學、講哲學,科學、哲學也都講到登峰造極。這是在《華嚴經》講的。《華嚴經》,古來祖師大德都公認是根本法輪,一乘圓教,圓滿的教義、教理,沒有不圓滿。而這些東西講到最後統統是講自己,不是講外面的東西,因為講外面東西,跟自己沒有關係,那就沒有意義了。如果都是講自己,這個就很重要了。

  自己是誰?就講到我們自己本身,自己自性,自他不二,自己跟他人不二。經上也常講「不一不異」,不一,好像有自己,有他人,實際上是不異,不異就是一樣的。不一,我跟你不一樣;不異,一樣的,是從自性本體講,都在自性本體裡面,沒有離開。「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法身都一樣,都是一體。法身裡面現的這些相,有不一樣的,不一樣是從一樣的現出來,那還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叫不一不異,這個叫不二,不二門。原來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講誰?就是講自己,講自己的自性,自性都一樣。這個東西不能不學,因為與自己的關係太大,太密切了,簡直不能分。真正學了大乘教,才曉得整個宇宙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自性之外沒有一法可立。離開自己的自性,沒有一法你可以立足的。這一切都沒有離開自己的自性,那不是自己是什麼?當然是自己。到這個時候,你真正悟入這個境界,你的慈悲遍法界,你的善意滿虛空,不是一個世界,而是周遍法界。為什麼?你明白事實真相,原來整個法界就是自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自然然流露出來就是這樣。明白事實真相,悟入這個境界,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絲毫勉強。

  我們再看下面,『能緣智寂,所緣境空』,「能緣」是智,能夠緣的這個是智,這個智是分別、執著,不可得。我們能夠分別、能夠執著的,這個心是妄心,你得不到。妄心在哪裡?不可得,你找出來給我看,找不到。所緣的是境界,境界也不可得,為什麼?境界剎那生滅。彌勒菩薩講,一秒鐘生滅已經一千六百兆次。一秒鐘彈指彈個五次,就一千六百兆次。你看外面這些境界,速度那麼快,可以說剎那在生滅,剎那剎那,一秒鐘已經生滅一千六百兆次,我們怎麼能掌控它?你掌控不到。所以「能緣智寂,所緣境空」。能緣的這個心沒有了,不可得;所緣的境界也不可得,剎那生滅。只有自性真實智慧,那是常住,不生不滅。什麼時候現前?我們現在能緣智寂,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我們這個妄心停下來,我們本來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了。自性般若智慧它本來就有的,但是我們現在因為有虛妄的生滅心,我們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自性般若智慧不能現前。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般若智慧它就現前了。

  『心境不拘,體融虛廓』,沒有侷限,心解脫了,境界也解脫了。心是法性,境是法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哪有侷限!這裡頭得大自在。「體融虛廓」就是遍虛空、遍法界,一體。一個身叫法身,一個體叫自性清淨圓明體,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的一個身,法身。法身遍一切處,每一個人都有法身,都遍一切處,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在這個當中起了分別執著。佛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一個,都一樣的。法身好比大海,沒有證得法身之前,江水、河水不一樣,流入大海,統統一樣,就一體、就融了,你再也找不到哪一滴水是長江的水,哪一滴水是黃河的水,都叫海水,流入大海,統統是海水,流入大海就好比證得法身。流入,江水把江捨掉、放下,流到大海;河水也把河放下,不執著了,流入大海,那就統統是海水。如果有執著就不行,有執著它就不肯放下,不肯放下就產生侷限,實際上是沒有侷限,事實真相是沒有侷限,侷限是虛妄的分別執著,虛妄的分別執著放下,就沒有了,沒有侷限了。所以如果有執著就不行,有執著它就不肯放下。所以不能不放下,千萬不要執著這個東西是真的,當真了,那就錯了。不是真的,一定要看清楚它的真相,你才能得大自在。我們總是被這個虛妄相迷了,在這個虛妄相裡面患得患失,不得自在。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統統是假的,都放下,放下就得大自在。

  『正證之時因緣俱離』。我們一般人學佛,學了一輩子,沒有辦法證得,什麼原因?因緣沒離。一天到晚,為什麼會有這個結果?是什麼因、什麼緣?永遠沒有辦法得出事實真相。要什麼時候才得事實真相?因緣也放下。因緣也是虛妄的,所以要放下,因為你心裡還執著有因、有緣,你的心就不清淨、不平等、不真誠,那就是妄心(虛妄的心),虛妄的心不能解決問題。這點很難,因為我們分別執著的習氣太深了。因緣生法,大乘經上佛常講的,尤其佛重視緣,緣生論。講緣生論,為什麼沒有講因?因是本有的,就不必說了。一切法的出生是緣,所以叫緣生論,緣生法。因是自性本具,因是自性本來就具足的,這是因。法相宗講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是因,第八識阿賴耶識善、惡種子都有,這個種子遇到緣,善的種子遇到善緣,它起現行,你做善事;惡的種子遇到惡緣,造惡業。所以含藏的種子是因,遇到緣就起現行。因緣都要離,因為阿賴耶識也不是真的。所以唯識法相宗講,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六、七識因上轉,前五識跟第八識是果上轉。六、七識轉了,前面的五個識(眼耳鼻舌身)跟第八阿賴耶識自然就轉了。關鍵在轉第六意識跟第七識末那,一個分別,一個執著,這兩個轉了,就轉八識成四智。這個因緣都要離。

  下面引用《維摩詰經》的經文:

  【維摩經云。法不屬因。不在緣故。依此義理故。云照法清虛離緣止也。】

  『法』,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法」在哪裡?宇宙、萬物、人生統統包括在法這個字裡面。佛法用這個代名詞,這個字它就是代表整個宇宙萬物萬法,整個人生都包括在這個字裡面,稱為法。宇宙怎麼來的?為什麼有宇宙?給你講真的話,沒有因,也沒有緣,這是講真的。科學家說,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因為他們在天文望遠鏡裡看到宇宙向外擴張,速度很快,這種現象就像爆炸一樣,一直擴張。從哪一點爆炸的?科學家比喻說,把一根頭髮切斷(我們一根頭髮很細,把它切斷),切斷它有個平面,平面有個直徑,這根頭髮切斷的平面直徑,可以排列一百萬億億億個宇宙爆炸的原點。我們再問,原點從哪裡來?為什麼有這個原點?科學家看到這個情況,看到這個原點,但是原點怎麼來的?怎麼會有原點?就沒有人能解答。也就是說,整個宇宙濃縮就變成那個原點,那麼小的原點,原點爆炸出來就是整個宇宙,現在很多科學家相信這個說法。宇宙怎麼產生的?佛法不說爆炸,佛法講「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也沒有因,也沒有緣,所以它是妄,它是虛妄。一念不覺,不覺就是動,起了一個波動的現象。這一動,宇宙就出現。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這一念不覺從哪裡來的?沒有原因,有原因就變成真的,真有其事,沒有原因。佛用個比喻,「夢幻泡影」,就像我們作夢一樣。你想想晚上你作夢,什麼原因會作夢?什麼時候開始作夢?什麼時候夢醒?夢裡面跟醒的時候有時差,夢醒的時候覺得我剛睡沒多久,睡半個鐘點作個夢,夢裡面可能是好多年了,經過很長時間了。夢醒,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金剛經》講,叫「夢幻泡影」。知道是夢幻泡影,不要去執著它,不要去想它,什麼事都沒有。『法不屬因』,教我們把因放下,『不在緣』,也不屬於緣,緣也放下。果呢?果在現前,我們所感受的,知道它不是真的。所感受的果不是真的,能感受的我也不是真的。『照法清虛』,因緣都要離。

  這個地方講的,「照法清虛離緣止」,這一段主要是教我們放下對立、放下能所、放下二諦、放下身心。五止,講到最後就是要把念頭放下,那是總。現在先從事上講,首先放下對立。決定不能跟一切人事物對立,要是對立,這一生就沒有出路,你永遠在六道輪迴,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苦不堪言。能緣、所緣,能所放下,為什麼要放下?都不存在。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我們就得大自在了。

  好,我們今天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念即無念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四聖法界也還沒有見到真相❓
🔹清淨心怎麼樣子❓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念即無念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一集)  2022/12/2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91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五頁倒數第二行,從第四句看起。我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入與不入本來平等。同一法界也。】

  我們從這裡看起。上一次我們學習到「不入而入」。我們凡夫在概念當中,總有一個出入的概念,有入就有出,有出就有入,這是我們凡夫對出入的一個概念。實際上講,我們的法身,真如是入而不入,它是遍一切處,平等普遍,遍一切處,這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每一個人都有法身,法身是本體,本體是遍一切處,到處都有,不是說這裡有、那裡沒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既然遍一切處,就談不上什麼入與出了。這裡講出入,也是一個方便說法。其實,『入與不入本來平等,同一法界也』,「同一法界」就是同一個自性,這個把真正的根源給我們說出來了,同在一個法界,沒有離開這個法界,沒有出離這個法界,都在這個法界裡面。

  法界遍一切處,這個就談不到什麼出入了,這是把真正的根源給我們說明,自性都是同一體,同一個法界。整個宇宙,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同一個,蚊蟲螞蟻,同一個,都在這個法界。山河大地也同一個,上面與諸佛相同,下面與一切萬物、一切眾生相同,統統都是在這個法界。諸佛在這個法界,眾生也在這個法界,同一自體,同一自性,同一法界,就法界來講,平等。這個法界,我們還是用電視屏幕來比喻,這個電視屏幕裡面森羅萬象,千差萬別,相無量無邊,我們在屏幕裡面可以現出佛相、菩薩相、阿羅漢相、人天相,也可以現三惡道的相,畜生、動物、蜎飛蠕動、山河大地等等,這一切相都能現。這個相有差別,我們上一堂課跟大家學習過,就好像我們一個門,你在電視屏幕裡面看一個人從這個門進去了,從這個門又出來了,看起來那個相它有出入,但實際上你看屏幕,屏幕有沒有出入?他走進去還是這個屏幕,走出來還是這個屏幕,沒有離開這個屏幕,所以說入而不入、不入而入,你說入也可以,說沒有入也可以,都是在這個屏幕當中。但是這個相有,相有個出入,實際上在自體裡面是沒有,是平等的,就像我們看到螢幕裡面這些人走進走出,有出入,屏幕沒有出入,同在這個屏幕裡面。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法身遍一切處,就像屏幕一樣。法身所現的這些千差萬別的現相是不一樣,但是它的本體是一樣,都是自性法身所現的,沒有離開自性。就自性來講,是一樣的;就現相來講,不一樣。不一樣跟一樣,那也是平等,因為同一法身。所以這個本來平等,「入與不入,本來平等」,這是就同一個法界來講。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起信論云。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是名入真如門也。】

  『起信論』是引用《大乘起信論》。這個《大乘起信論》也是很有名的,古來祖師大德註解經典,引用《大乘起信論》論文很多。這裡就是引用《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裡面有講,『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無念」,念即無念。我們凡夫的感官,我們的概念,總是無念就是沒有念頭,有念就是有念頭,有念、無念是不一樣,這是我們凡夫的一個概念。這裡講念即無念,就是有念跟無念是一樣的,為什麼?我們一般總是這麼理解,有念就有念,無念就無念,我心裡有妄念,妄念起來了,沒有妄念的時候,心裡沒有這些念頭。我們總是認為是這樣的,有念就是有念,無念就是無念。怎麼會念即無念?有念頭就是沒有念頭,這個話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念不可得,你有念、無念都不可得。《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謂三心不可得。我們的念頭,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已經過去了,你找不到了,不可得;你說現在,現在馬上就過去了;說未來,未來還沒到,所以三心不可得。所以這個念頭不可得,你這個念頭,你到哪裡去找念頭?所以說有念即無念,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什麼意思?再進一步,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為什麼說念即無念?我們覺得明明有念,怎麼會念就是無念?彌勒菩薩講,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是念即無念。這個比較早期我們老和尚講《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到本師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一彈指有幾念?就是有幾個念頭?有幾個生滅?有幾念、有幾識、有幾個形狀?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過去最早我們淨老和尚講,一秒鐘大概可以彈四次,後來有人說不止四次,一秒鐘可以彈五次,這樣彈五次,一次是三十二億百千念,一秒鐘彈五次,就是一秒鐘當中,我們這個念頭的生滅已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後來有人說一秒鐘可以彈七次,那就更快了,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我們不要說二千一百兆,就一千六百兆我們都沒感覺了,一秒鐘已經一千六百兆的念頭過去了,生滅的念頭。所以它那個生滅是同時,你講生,馬上就滅了,生滅是同時。這個念頭的生滅也是這樣的,生滅同時,也就是說太快了,你抓不到它,了不可得。所以說念即無念,你說念,那個念頭就不見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到哪裡去找?沒有。

  所以《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當下生,馬上就滅了,這個速度太快了。你能看到這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那個生滅幾乎就是同時了,所以你就念即無念,這個我們就真明白了,你就真的入真如門了。要看到念頭,念即無念,一般經上講要八地菩薩,不動地,他看到了。我們凡夫是一點感覺都沒有,我們好像都沒有什麼念頭。我們現在講妄念,那是很粗很粗的。這裡講的那個起心動念是根本無明,就是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是講那個,所以這是八地菩薩他能看得到。《華嚴經》圓教初住位菩薩也見到了,因為他已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把標準降低一點,最起碼也是圓教,《華嚴經》講圓頓教初住位菩薩,初住位菩薩已經破無明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就是說,他真正做到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那個起心動念,他已經不動了。不動就是前後際斷,不動了。見到自性了,自性本來就是如如不動,真的入真如門。真如有沒有門?沒有門,他證得了。

  以上是入五止門的一個引子,這個引子就是前引,好像帶人走路,前面一個引導的階段。就是先跟我們講一個概念,後面再正式跟我們講五種止,怎麼修這五種止,就止息妄念。我們要想入華嚴境界,末後兩段講方法,前面是講理論。理論明白了,理論是信解,信解之後要去行,要落實。首先放下,然後才能看破,止就是放下,應當放下的無量無邊,我們要放下的妄念太多了,無量無邊,都要放下,止就是止息,停止下來。怎麼入這個五止門?賢首國師從經論上把它分成五大類,每一大類都是無量無邊。我們看下面這個文:

  【言五止者。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謂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俗諦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虛。蕭然無寄。能緣智寂。所緣境空。心境不拘。體融虛廓。正證之時因緣俱離。】

  這一段就正式給我們講五止,這個修五種止,先講第一個止,第一句『照法清虛離緣止』,這個是總說。「照法清虛離緣止」,觀照真俗二諦之法,空有不二,清淨虛廓,能緣之智既寂,而所緣之境亦亡。這裡講照是觀照,法是萬法,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森羅萬象,這些萬法。一切法,相有體無,事有理無。你要去觀照這一切法,怎麼觀?就一切法,相有體無,它沒有本體,也就沒有自性;這個相,事有理無,有這個事,但是理論上沒有。一切法清淨,虛而不實,就是《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有相,相是虛妄相,你不要把它認為是真實的相。相有,但是它是虛妄相,因為它沒有自體,虛而不實,所謂緣生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如果你真正看清楚,就不會再攀緣了,攀緣的念頭斷了。為什麼?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攀緣,我們總是想要去控制它、要得到它、要佔有它,這個就叫攀緣,我們凡夫都是攀緣,所以患得患失,對這一切總是攀緣。縱然學了佛,甚至出了家,還是攀緣,還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認為這一切都是真的,不知道它是虛妄的。不知道虛妄,認為真的,很自然就會有控制、佔有,有支配的念頭,所以這個就是攀緣。

  所以《金剛經》這半首偈,我們要常常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現在我們眼前看到這一切,看得到、看不到,凡是有相,統統是虛妄。善相、惡相、淨相、染相,所有一切相,統統是虛妄,就如同我們作夢一樣。《金剛經》到最後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一首偈是在《金剛經》經文最後。這一首偈,佛就是勸我們要應當要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生有滅有相的,就是夢幻泡影,就如同我們作夢一樣,我們現在看到眼前世界這一切都是夢境,像我們晚上作夢一樣的。作夢大家都有經驗,一覺醒過來,夢境沒有了,你找也找不到,了不可得;正當在作夢的時候有這個相,夢醒了就沒有。永嘉大師在《證道歌》講,「夢裡明明有六趣」,作夢的時候明明有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悟之後,夢醒了,沒有了,六道沒有了,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這一首偈,我們要好好去觀,「應作如是觀」,佛叫我們應當作如是觀。這首偈,也就是《金剛經》全經的一個總結,也是壓軸好戲放在最後。過去中國演戲,像京劇、地方戲,戲劇,最精采的就擺在最後面。我們看《金剛經》這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果推前面一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也是在「一切有為法」這一首偈前面。這兩首偈我們要合起來看,那就更圓滿。這個兩首偈都是在後面,等於是壓軸的。所以《金剛經》這兩首偈,常常被拿出來講經說法的時候用,我們大家常常聽到,也很熟悉。所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真的觀照清楚了,這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就不會攀緣,這就是止,我們攀緣的心就停止下來了。

  離緣,遠離這個塵緣,對一切法沒有控制、佔有、對立、攀緣的念頭,沒有了。沒有人我對立,也沒有控制、也沒有佔有,沒有想得到,這些念頭統統沒有,這個叫離緣,離開攀緣了。「照法清虛離緣止」,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明白了,不會再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了,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會再起來了。我們為什麼有妄想分別執著?不知道事實真相,把這個虛妄相當作是真的,在裡面執著、計較、分別,造種種業,受種種報。照見萬法清虛,清虛就是空的,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心經》我們常常念,這一句大家念得很熟悉了,但是我們就是不會照,我們不會起觀照,念是念了,但是五蘊還是不空。我們總是把這個五蘊當作是真實的,真有。如果「照見五蘊皆空」,那是假有,不是真有,相有體無,這是虛妄的,所以「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法從緣生,這一切萬法怎麼生起來的?為什麼有這些萬法、這些現相?緣聚則生,很多因緣聚合起來,它就生了。緣散,它就滅了,時間到了,緣散掉,這個相就沒有了。好像我們合掌、合十這個相,那兩個手合起來,這個緣聚,有這個相;等一下放下,緣散,這個相沒有了。所以法從緣生,緣當然有因,那個緣是怎麼來的?因是法性。法性它遇到緣,它就現那個相。遇到緣,能生萬法,因為這些萬法都是從法性生的,法性是空的,但是它能現相,遇到緣,它就現相。像我們看電視螢幕,螢幕是空的,它什麼都沒有。但是當你開關一打開,節目出來了,什麼節目都有,它現相了,遇到那個緣,它就現相了。接收電波,開關打開,頻道一直轉,它什麼節目都出現了。遇到這些緣聚合起來,它就能生萬法,這個也是六祖開悟的時候講的五句話其中的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從哪裡生的?從自性生的。怎麼生的?遇到緣它就生,沒有緣它就沒有了,遇到緣它又生了,所以是緣生法。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現相都是緣生法,各種因緣不同而生的萬法。因是緣,因是不可得,清虛,法雖然是森羅萬象,我們看到很多,真的有這些現相,實際上也不可得。它的體是清虛,它不是一個實體,是清虛,所以法實在講,也是清虛。離緣,這個緣你不要去執著,這個叫離緣,離執著。我們在這個地方起分別執著,那就起惑、造業、受報。

  為什麼叫我們把緣放下?這下面說出來:『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佛依二諦而說法,佛說法他是依二諦,「諦」就是真理,我們現在的話講叫真理,一個是真諦,一個是俗諦。諦就是真正的道理,講一切法的真相,這叫真諦。講這一切法的本體,在經上講真如、自性、如來藏,這個名詞很多,實際上講的都是一樁事情,就講我們真如、自體,就是真相,這個叫真諦。真諦,一法不立,六祖開悟的時候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諦本來它就是無一物,空。這是諸佛菩薩親證的,他們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六道眾生沒有見到,迷了本性。不但六道法界的眾生沒見到事實真相,四聖法界也還沒有見到,他們見的還是妄相,不過跟我們六道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四聖法界也還沒有見到真相?因為他們不是用真心,依舊用妄心,妄心就是阿賴耶,阿賴耶就是妄心。起了無明,自性就變成阿賴耶。四聖法界的佛菩薩、緣覺、羅漢,都是用阿賴耶修行,他們是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了,但是他們是用妄心來修行。用妄心修行,超越六道輪迴,他們就生到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四聖法界還是虛妄,就好像六道作的是惡夢,四聖法界是好夢,好夢、惡夢統統還是夢,因為沒有離開妄心,夢還沒有徹底醒過來。從惡夢當中醒過來,作好夢了,但是還是夢。好夢當中醒過來,那就真正大徹大悟,真醒了,一真法界,見到事實真相了。所以四聖法界也還是用妄心,因為他們還不知道用真心。

  佛心就是菩提心,這些我們都要明白,要說明。講經說法就是要我們明白佛經講的這些道理,包括這些佛經裡面的術語、名詞,它的含義我們要明白。佛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過去家師淨老和尚他把它具體的講出來,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過去他老人家在世,也寫了這個對聯,上聯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下聯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過去家師他常常寫這個對聯跟大家結緣。上聯這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菩提心具體的說明。菩提心是什麼樣子?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種心,一切眾生本來都有,都具足,本來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但是現在迷了,迷失了,這種心要在日常生活鍛鍊。我們無始劫以來用的是妄心,就是把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本來這個菩提心迷失了,迷了就用妄心,沒有用真心。妄是虛偽,妄它就是無常,一直變,變來變去。我們對人、對事,我們的心常常變化,這個從我們自己的心裡來做一個勘驗。我們的心常常變化,今天高興,對你很好,喜歡你;明天可能就討厭你,趕快把你趕走。這個就是妄心,我們現在都用這個妄心,不知道用真心,所以這是凡夫。

  真誠心是永恆不變。清淨心是不受染污,外面的境界,我們六根接觸不受污染。見到那個人行善,歡喜;見到那個人作惡,討厭,這是我們的心不清淨,你被污染。清淨心怎麼樣?見人行善,見人作惡,如如不動。你見人行善,你心也是如如不動;看到人造惡業,也是如如不動。古人比喻「用心如鏡」,我們這個心要像那面鏡子一樣,你看鏡子「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不管你什麼人到鏡子前面一照,它就現那個相,現得很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照見。照鏡子照見,鏡子它本身有沒有動?沒有,不管什麼相來,它都現,現得很清楚,但是鏡子本身如如不動,也不受影響,不受污染。鏡子裡面現的相五花八門,那些相、那些色彩沒有黏到鏡子上面去,它只是照,照得很清楚,但是它絲毫不受污染。我們用心就要像鏡子一樣,所以要向鏡子學習。古人教我們用心如鏡,行善的,鏡子照到,這個人在做善事;造惡的,鏡子也照到了。鏡子裡面它沒有分別執著,它如如不動,但是照得清清楚楚。善,照得清清楚楚;惡,照得清清楚楚,但是鏡子本身沒有動。諸佛菩薩用心像鏡子,它照見。凡夫用心,不像鏡子,像照相機的底片,照一個落一個痕跡、照一個落一個痕跡,落得太多,那心就一塌糊塗,太複雜了。我們要學著不落痕跡,像鏡子一樣照,清清楚楚,不落絲毫的痕跡,這個就是真心,學照見,學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無論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

  佛門裡面有個公案,兩個法師聽了佛經上的一句話,產生不同的意見,發生爭論。其中一位法師把經裡面他所理解的向老和尚提出報告,老和尚聽了說,對,你對。他很得意,很歡喜,老和尚說我的看法是對的。另外那個法師他就不服氣了,他就出去跟另外一個法師講,老和尚給我印證,我講的是對的。那個法師聽了當然就不服氣,他也去找老和尚,把他的看法跟老和尚說,老和尚聽完之後說,對,沒錯,你講得沒錯。這個老和尚是什麼?他沒有分別執著了,他如如不動。所以一部經,我們看古人的註解,常常有這個事情發生。甲的註解跟乙的註解,註解這段經文,有的時候意見完全是不一樣,那有沒有道理?也都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沒有道理的註解不能流傳後世,人家就不會去看,就是它有它的道理,所以沒有道理的註解它就不能流傳後世。古時候印刷術不發達,不像現在,現在沒有道理的也印了一大堆。以前要手抄,後來發明印刷術,也是一個字一個字刻在木板,印了一張一張的刷,像金陵刻經處現在還有保留這個傳統的印刷術,印經的,一個人一天也不過印十幾本。如果你不是真正有道理的,人家不會給你流通,花那麼多錢,花那麼多精神,能流傳下來,總是有它的道理。有道理就是說,你從哪個角度去看都正確,因為它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有不同的道理。像這個杯子,這個杯子圓的,這是一個角度,這一角度、這一角度,後面又是一個角度,你從每個角度去看,我們看到一些事物,看到一些相片,或者看一座山,你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樣。所以像杯子,你從上面看下去,它是凹進去的,你從外面看,它是凸出來的,所以看你怎麼看?從哪方面去看?那也沒錯,因為他只看到一邊,他沒有看到兩邊。

  所以老和尚給他們印證,都對,因為他不同的角度去看那個事情,都有他的道理。就像瞎子摸象,摸到腿,你問他象是長得什麼樣子?他說像根柱子一樣,對不對?對,因為象的腿就像柱子,沒錯。摸到象的尾巴,象是長得什麼樣?好像掃帚一樣。如果你去問老和尚,老和尚也說對,沒錯。摸到肚皮,那個象就像一道牆壁,也沒錯,是像牆壁。就是各人他去看到的,他接觸到的是那一方面、那一個角度,是一部分,就是不圓滿的。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所謂圓就是他面面看到。所以那兩個法師去問老和尚,兩個人不同的見解,老和尚都跟他們說對。後來這兩個法師走了,老和尚有一個侍者在旁邊侍候,侍者在旁邊聽,前面那個法師來問,老和尚說對;後面那個法師來問,也說對。兩個走了之後,這個侍者就問老和尚,他們兩個人說的不一樣,你怎麼說都對?一定有個對、有個不對。老和尚這個時候看著這個侍者說,你也對,你也沒錯。真的是圓融,我們要學這一招,這是真誠清淨平等心現前。老和尚他是性相圓融,眾生沒有這個能力,著相,只有看到片面,沒有看到全體。

  真正修行人覺悟了,見到真諦,就是一切法的真相,諸法實相。你要跟他相處,沒有一法不善,法法皆如,法法皆善。「人之初,性本善」,有沒有變成不善?沒有,性從來不會改變。不善的是法相,是那個相,不是法性,法性是永恆不變,本性空寂。法性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精神、物質都是從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它的體是空寂,它的本體是空寂的,就像我們看電視那個屏幕,屏幕是空的。我們的法性、本體,就像屏幕一樣,空的,空寂的。空,它能現相,法性變出法相,怎麼會真有?就像我們屏幕看到那些森羅萬象,相有,但不是真的。所以說『俗諦之法似有即空』,看起來是有,實際上它是空。好像我們看電視節目一樣,有這些影像,有,實際上它是空。所以「似有」,好像是有,其實是空。「即空」就是《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樁事情搞清楚,你對於一切法一點貪戀的心都沒有,因為你什麼都得不到。為什麼?空的。懂得這個道理,你就能行菩薩道。這種似有在你面前,你就會運用得非常恰當,這是善巧方便。用它來幫助自己修行、開悟、證果,幫助有緣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幫助他斷惡修善,自他兩利。如果不明瞭,你在這個似有之法裡面產生分別執著,造業受報,那就搞三途六道,生死輪迴,苦不堪言。這些苦,或者這個裡面也有樂,但是那個覺悟的人看到,是作夢,那也不是真的。真諦之法、俗諦之法,都不可得。「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俗諦之法似有即空」,我們看電視螢幕,這螢幕什麼都沒有,空寂。開關打開,頻道打開,有,似有即空,看是有,實際上它還是空的。這十六個字要好好記住,時時刻刻提起觀照,你的心就平等了,你的心就恢復清淨,你的心漸漸向平等的境界去走。平等是佛的境界,清淨是阿羅漢。

  『真俗清虛』,「真」是體,「俗」是現相,「清虛」是講它的真相。我們總是要把這個概念搞清楚,真是體,就是它的本體,俗是現相,清虛是講它的真相,它的真相是清虛的。清虛,虛無。『蕭然無寄』,是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可得是對我講的,一切法不可得,包括我的身體,我所擁有的一切,我、我所都不可得。你要以為有了,錯了,分別執著就生起來。分別執著從哪裡生的?以為有,以為是真的,在這個裡面生起控制的念頭,生起佔有的念頭。要不要控制?不要控制,控制錯了。要不要佔有?不要佔有。我這個身體留在世間,我還要生活,你要記住,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沒有覺悟的凡夫,業力支配你,你命裡有的,到時候它就有;命裡沒有,不要去求,求也求不到。求諸佛菩薩加持你,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不求也加持你。諸佛菩薩的加持是平等、普遍的,沒有特別照顧哪個人的,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像雨水一樣普潤眾生。最重要的,我們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這要靠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佛菩薩現在雖然不在世間,留下這麼多經典,我們天天不離開經典,就是不離開佛菩薩。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