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萬法總離不開哪三種因❓
🔹十善還分為上、中、下品?譬如不殺生,應當如何才是上品、中品❓
🔹淫欲廣義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三因佛性❓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自性沒有生因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1/8/1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05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頁,第一行,我們從最下面一句看起:
【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
我們從這裡看起。「自性不生不滅,生因是親因緣,種子;譬如瓜子是瓜的生因。」我們種瓜,瓜的種子就是它生長的因,生因。『非生因之所生』,「自性沒有生因」,自性沒有,不像我們看到一切動物、植物、礦物,都有個生因,就是它生起的原因、因素。此地舉出植物,就是瓜的種子,瓜就是瓜種子生起來的,這個就叫生因。自性非生因之所生,自性它沒有生因,沒有生起自性的原因。「自性從哪裡來的?無有來處」,沒有來處。「自性怎樣發生的?沒有原因」,就是沒有生因。沒有生因,當然它沒有滅,它永恆存在。有生因就有生滅的現象,像我們人有生就有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星球有成住壞空,那就是有生滅。有生必定會有滅,時間到了它就滅了。所以在佛經我們常常看到佛給我們講,一切萬法,緣生緣滅,因緣聚合了,生出這個現相;因緣散的時候,這個現相沒有了,就滅了。所以有生因就會有生滅的現象,無生就無滅,不生不滅;自性是不生不滅的。
『唯了因之所了』,「了因是智慧,統統放下之後,自性裡的智慧現前」,這個智慧是般若智慧,「這個智慧能明瞭自性(明瞭自性就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這就叫證得,你能證得自性的境界」。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到最後統統是明心見性,目標是一樣的。明白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本性,自己本來面目,就叫成佛了,成佛是這麼一回事情。講簡單一點,成佛就是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這些事實真相,就是明心見性,就是成佛了。
「《成實論》立三因,一切萬法總離不開這三種因。」我們看到一切萬事萬物,總是離不開這三種原因。「一、生因,指法生之時能為因者,如善惡業為苦樂報之因;二、習因,如習貪欲而益長貪欲;三、依因,如以六根六境為所依而生六識。」「除了自性之外,萬物皆有生因」,都有它生起的原因;「宇宙怎麼來的,我從哪裡來的,有生因」,有它生起的因素、原因。「萬物的生因是自性」,萬物從哪裡來?從自性來的,沒有自性也就沒有這一切萬物,所以自性它能夠現。「起心動念之後,現種種不同的現象」,十法界、六道法界、三途法界,總的稱起來叫十法界。十法界當中有染有淨、有善有惡、有苦有樂,這些現象的原因完全是習性,是習因。「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教育的重要。」在《三字經》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看性相近,大家一樣。「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他本性是純淨純善的,本性是一樣的,但是習性就完全不一樣了,跟佛經講的就相應了。習性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煩惱輕重大小不同,有染有淨、有善有惡,所以現出十法界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是從習性、習因來的。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人沒有教,他那個習性就往不好的方面去發展。人教好了,他的習性就往好的方向發展,往清淨的方向發展,往善的方向發展;反過來,就往惡的方向發展,不清淨的方向發展。這個就是屬於教育,佛菩薩、聖賢的教育,不是現在學校的教育,這個我們要搞清楚。現在學校教育是科學、技術、知識,不是佛經以及聖賢經典講的教育。聖賢經典講的教育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教怎麼做人做事,這才是教育。
「宇宙的來源是起心動念。」為什麼現出這些宇宙現象?因為我們起心動念,就現出整個宇宙。起心動念是不是說,「我突然起個念頭,想到一樁事情,這是起心動念」?不是,經典上講的起心動念不是指這個。我們起一個念頭,想要做什麼事情,這個念頭太粗,我們大家都知道,這不是佛所說的那個起心動念;「佛所說的起心動念極其微細」。我們一般人講的一念,我們講起個念頭,今天想到某一樁事情,想到某個人,起這個念頭,這是粗念,很粗很粗的念頭,這個我們能觀察得到,但是那個微細的起心動念,那是無明,我們就不知道了。「佛問彌勒菩薩:一個粗念裡面有多少個細念(真正的起心動念)?」佛問彌勒菩薩,我們這一個粗念當中有多少個微細的念頭在裡面?每一個念頭,「有幾個形?有幾個識?形是物質現象,識是精神現象」。
這一念當中多少個物質現象?多少個精神現象?彌勒菩薩回答釋迦牟尼佛,「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一彈指這麼短的時間,我們這樣一彈指多少個細念?「有三百二十兆個細念」。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三百二十兆,十億是一個兆,三百二十兆個細念。一秒鐘如果你彈六次,或者彈五次,就是有人彈得快、有人彈得慢,一秒鐘你可以彈五次來講,也就是說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細念。你看一秒鐘彈五次,多少個細念?一千六百兆個微細念頭,我們怎麼會知道?這個要到八地菩薩,他那個定功很深,極其微細的那個念頭一動,八地菩薩他都曉得了。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微細的念頭,那一個微細的念頭就是一念,這一念就是佛經上講的起心動念,就是佛法講的根本無明。佛在大乘經常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就是有這一念。「物質現象從哪裡來?是從微細振動來的」,這個現在科學家也發現了,發現根本沒有物質,物質從哪裡來?從人的念頭,微細振動,這樣形成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樣微細的念頭,「念念成形,形皆有識」,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同時發生的,同時的,物質現象變成宇宙,精神現象就是自己。這個宇宙就是這麼一個來源,就是最細那個一念形成。
「習因非常重要」,習因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習慣,「我們要把自己不好的習慣改過來」。剛才講了,這個教育就很重要,因為這個習因,你是好的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所以我們要把自己不好的習慣改過來。「用什麼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是標準。」這是家師淨老和尚這些年來在國際上極力提倡的儒、釋、道三個根,這三個根是我們修正不好習慣的一個標準。「我們真正想學佛,真正想在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重要」,把這三個根落實,「就是古大德教給我們的持戒念佛」。我們現在是念佛人,我們今天光念佛,不持戒,不能往生。為什麼?你的習慣不好,還造十惡業,極樂世界的人就不能接受。《阿彌陀經》上說,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但要善人,還要上善,才能到極樂世界去,相聚在一起。「在我們娑婆世界要修十善業道,上品十善生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生欲界天;「中品十善得人間富貴」,得人身,中品十善;「下品十善是阿修羅道」。我們至少要達到中上品的標準,中品就是人道的標準,就是做人的標準,你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有這個念頭,沒有行為,是中品。」這個就像我們講持五戒一樣,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動了這個念頭,你要殺生,但是實際上沒有去殺;動個念頭要偷盜,也沒有;動個念頭要邪淫,也沒有;動個念頭要打妄語,也沒有。有這個念頭起來,但是在身口的行為沒有去造作,沒有這個行為,這是屬於中品。就是我們一般講持小乘戒,五戒十善,八關齋戒,持這個戒,戒身口七支,這是屬於中品。中品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在凡聖同居土屬於中下輩。連這個意念、念頭都沒有,就是意不貪、不瞋、不痴、不慢,身口意三業十善圓滿,這樣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能生凡聖同居土上三品。「上三品多半是預知時至」,自己哪一天要往生極樂世界,自己預先知道,佛會來預先通知,「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這是我們可以辦得到的」。
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練功夫,練什麼功夫?就是你身沒有去殺生,自己沒有去造這個殺生的業,口也不殺生,也不要叫別人去殺生。叫別人去殺生,自己身體沒有直接去殺,這叫口殺。所以身口不但不殺生,連殺生的念頭都沒有,不殺生這條戒就圓滿。如果身口不殺生,意念還有殺的念頭,這個還不圓滿。這是舉出第一個,不殺生。因為五戒十善、八關齋戒、沙彌戒,都是不殺生擺在第一條,這一條一般人很容易犯的。偷盜,不但不偷盜,連佔人便宜的念頭都沒有。偷是屬於貪,要佔人家便宜,比如說一樣在上班,人家工作八個小時,我要七個小時;別人多做一些,我要少做一些,我薪水領的是一樣,這個就有佔人家便宜的心,就屬於偷盜。所以不但沒有偷盜的行為,連起心動念佔人家便宜的念頭都沒有,沒有想去佔人家便宜。
不但不淫欲,這個淫三點水,一般五戒是講不邪婬,這裡講不淫欲,三點水的淫。五戒講不邪婬的婬是個女字旁,那是狹義的,專指男女不正常關係,叫邪婬。在《無量壽經.往生正因》講到,「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無量壽經》講的淫欲是三點水的淫,淫這個字是廣義的,涵蓋所有的,當然包括男女不正常的關係在裡面。三點水的淫是廣義,廣義就是說任何事情只要太過分就叫淫。你的貪欲,欲望太多、太超過了,這個叫淫。所以下雨下得太多,在我們中國講淫雨,淫雨就是說雨下得太多了。像現在我們看到台灣中南部,這幾天下大雨,下得蔬菜水果都被雨沖壞了,農作物損失很大。大陸也相當嚴重的水災。雨好像用倒的,這個叫淫雨,淫就是太過了,太過了就造成水災。這是用這個字來形容我們人類的欲望,人的貪心沒有止境,反正你吃的、穿的、用的太過分、太超過了就叫淫欲,當然包括男女邪婬在裡面。所以這是廣義的,廣義的就是說我們對於任何的欲望都不要過分,要節制,是這個意思。所以不但沒有這種淫欲的行為,這種念頭也沒有,就圓滿了,這叫上品。
「我們不是做不到,可以做得到的。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這叫真功夫。」以上講的是持戒,持戒的精神就是斷惡修善,這是真正在修。「然後念佛不能間斷」,這句佛號不間斷。也不是說你口上念佛,一天到晚念,像念佛機一樣,不是這樣。念佛是心裡真有佛,不一定在口上念出來,我們心裡時時刻刻提起阿彌陀佛這一念,老是有這一念。所以口上有佛,心裡沒有佛,沒有用處,古大德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就是口中有在念佛,有口無心,心裡還是亂七八糟、想東想西的,沒有佛,只有嘴巴在念,這個就是有口無心。「口念彌陀心散亂」,這樣念佛,「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樣念佛,只有口善心不善,這樣念佛也就沒有功夫,所以真正念佛是在心念。口念是幫助我們心念,我們口中念佛,就跟我們耳朵聽念佛機一樣,提醒我們心裡跟著念佛,主要是這個作用,所以口念也不能沒有。現在念佛機來做一個輔助,這個也很有必要,或者念珠,這些都是提醒我們心裡要念佛。所以口中念佛,提醒我們心裡要跟著念,是這個用意。所以真正念佛不一定你要念出聲,當然念出聲有念出聲的作用,第一個破自己的昏沉、掉舉,第二個幫助別人種善根,別人聽一句也幫他種個善根種子,有利他的作用。
我們心裡真有佛,口中念佛、身禮佛,我們這樣來修持戒念佛,習因就太好了,這個習因將來果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我們要培養這個因」,我們現在要積極培養這個因,這是最殊勝的因,「千萬不要沾惹現前社會這些煩惱習氣」。如果你跟現在社會上的人,向他們學習,學習貪瞋痴慢,這些都是煩惱習氣。現在社會上的人,全世界的人認為財富就是價值,他把人生的價值觀定在財富,有錢,他認為這個是最有價值的。人到這個世間來是幹什麼的?來賺錢的。所以現在全世界的人類都是為了賺錢,為了經濟,為了物質的享受,認為這個是人生的意義跟價值。都是放在財富,賺錢,錢能帶得去嗎?大家都知道,帶不去。所以家師淨老常在講席奉勸同學,我們要修帶得去的,帶得去的我們要積極來修,帶不去的我們放下。財產、名利、地位、家親眷屬,我們這些身外之物統統帶不去,帶不去的這些東西你過分的去操心,錯了!不要太過分去操心,我們一般講,隨緣就好。「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唯有我們一生造的善惡業隨著我們走,這個善惡業是帶得去的。「業有善業、惡業、淨業、染業,我們要修十善帶善業,修清淨心帶淨業。如何得清淨心?凡是污染我們心裡的東西,統統把它排除。」像現在一般的電視節目、電影、報章雜誌、戲劇、歌唱,現在這個社會提倡的都是污染,這些污染我們一概拒絕,就不要接受這個污染。「每天聽佛號、念佛、看佛經,一天都不離開」,這樣才能保住清淨心。
「三因佛性,一、正因佛性,離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三、緣因佛性,緣助了因、開發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依之成就解脫之德,故名緣因佛性。正因是自性,了因是般若智慧,緣因是善根功德。怎麼證得法身?離一切邪非。」邪是什麼?分別、執著;非是妄想,就是起心動念。「自性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中正真如(自性)就現前。」這些統統放下,自性本來它就有,它就現前,就顯現出來了。我們放不下,它就障礙,自性就隱藏起來,這隱藏在經典講叫如來藏,像藏在倉庫的寶藏一樣隱藏起來,你把這個倉庫打開了,障礙排除了,它又顯現出來了。了因,了就是明瞭的意思,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就是了因。「照了是檢別,不是分別」,這個我們要分辨清楚。「離心意識,也就是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眼睛看明白了,耳朵聽明白了,身體接觸明白了,這叫照了。這個當中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沒有起心動念,自性般若智慧它就現前了,自性般若智慧是本來有的。自性般若智慧現前,你就能夠照了萬事萬法,「見到一切法的真相、真如之理,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你看透了」,你真明瞭了。這是要般若智慧才能夠照了。「緣因,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十善業道、《弟子規》、《感應篇》,這些是善根」,世出世法的善根,「能幫助你開智慧,幫助你開發正因」。就藉這個緣來開啟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這個叫緣因。因緣的緣,緣因,藉這個緣因來開啟我們自性的正因。
《金剛經》上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夢幻泡影,省悟過來了,十法界沒有了,現前的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什麼法界?叫一真法界,《華嚴經》講的就是一真法界,唯一真實的法界。這個法界沒有變化,不像十法界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想一想,我們整個人生,不要說太久,就是我們現前,昨天的事情,你今天想一想過去了,不在了,就像作夢一樣。昨天是作夢,我們現在也正在作夢,明天還是夢。幻,好像變魔術,千變萬化,瞬息萬變;像水泡一樣,存在時間很短暫;好像看電影,不是真實的。這是《金剛經》講的,我們在這個十法界裡面,如果依照《金剛經》去觀照,覺悟了,省悟過來了,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就變成一真法界。「無明習氣斷盡,實報土就不見了」,什麼現前?圓滿的常寂光淨土現前了。在實報莊嚴土,你無明習氣放下得愈多,常寂光現得就愈多,所以叫分證即佛,分證常寂光,還沒有圓滿證得常寂光,放下一分證得一分。「其實,常寂光在任何時候皆現前。」常寂光就像太陽一樣,你說我們天空上烏雲密布,太陽在不在?它還是在,它還是照,你坐飛機飛到雲層上去就看到了,它沒有消失掉。這個雲層散開了,沒有雲了,陽光普照,那就比喻作常寂光,烏雲比喻作無明煩惱習氣,都斷盡了。所以我們現在見不到常寂光,不是沒有,被無明習氣障礙住,雖然現前,我們察覺不到,在哪裡?就在眼前。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分明在目前」,分明就在眼前。在眼前,我們就是見不到,為什麼見不到?妄想、分別、執著障礙,這些放下就現前了。「實在講,無明破了,常寂光就體會到」,剛剛破一品無明、證得一分法身,還沒有達到究竟,「總是不能像究竟佛果上那樣的自在」。當然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那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大自在了。「這就是宇宙的真相。」
「佛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明瞭宇宙萬法的真相」,明瞭就是佛、就是菩薩,不明瞭真相叫凡夫。我們凡夫不了解真相,把現前這個假相當作是真相,在這個假相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造業。我們起心動念錯了,我們想錯、說錯、做錯,錯在哪裡?錯在自己,與外面境界不相干。古聖先賢教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外面遇到種種不如意的事情,先不要去怪外面的環境,先返回來要求自己,自己哪裡做得不對,不要去怪別人,「這是真實智慧,叫我們回頭是岸」。我們在傳統的中國佛教寺院,往往牆壁上都會寫四個大字,「回頭是岸」;有的是在寺院門口的牌樓寫四個大字,「回頭是岸」。你漂到大海去了,趕快回頭,岸就在後面。「我們為什麼不能見性?為什麼回不了頭來?」樣樣事情不如意的時候都是怪別人,「都是別人的過失,好像跟自己都不相干,那自己永遠迷惑,永遠回不了頭來,這就叫搞生死輪迴,生生世世永無出期」。「什麼時候你才能超越輪迴?知道過失不在外面,自己不好,這一回頭,你就有機緣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誰製造的?自己製造的,自己迷惑顛倒造出來的。「明明是那個人找我麻煩,怎麼過失不在他,在我自己?這個道理太深了。他找我麻煩,他為什麼不找那個人麻煩?我這一生跟他無冤無仇」,沒有往來,為什麼單單找我?這是因為我們只看到現在這一生,沒有看到過去生,過去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裡面,肯定過去生中哪一生我曾經是這種行為對待他,這一生碰到了,冤冤相報。無緣無故的來找我,是前生業力在主宰。明瞭三世因果,善惡報應的真相,今天找我是應該的,找我麻煩,逆來順受。我要改過自新,不要去怨恨他。他來找我麻煩,我也沒有報復的念頭,這個怨結就解開了、化解了,那個結真的叫千千結。我們生生世世得罪多少眾生!我們不要說別的,你吃了多少眾生的肉,你知不知道?不要說過去生生世世,就這一生,我們從小出生,我們還沒有學佛之前,沒有吃素之前,殺生吃肉,殺了多少?過去生不要講,你知不知道?現在這個畜生,牠是過去生造作不善業墮落,這一生墮在畜生道。佛在《楞嚴經》說,「羊死為人,人死為羊,」生生世世互相吞噉,你殺我,我殺你;你吃我,我吃你。過去生你吃我,這一生換我吃你,來生又換你吃我、換你殺我,互相殺,互相吃。所以這個關鍵都在自己,外頭沒有過失,都是自己造作的,所謂自作自受,還有什麼話好說!「我們那種怨天尤人的念頭就能斷盡,什麼樣的苦都願意接受,什麼樣的委曲也都能忍受。一切人事物都是幫助自己提升境界的,順境善緣不生貪戀,逆境惡緣沒有一點怨恨」,貪瞋痴不能斷乾淨,也能大幅度的減輕。煩惱輕,智慧就增長,對事實真相看得愈清楚,你修行的道心就愈堅固,就會勇猛精進。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為什麼古大德說「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
🔹電視螢幕跟彩色眼鏡的譬喻——萬法、自性如何不受染污❓
🔹活到老,學到老,是學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老年還是要學,不學你就沒有快樂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1/8/1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04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淨老和尚的《還源觀講記》,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三頁,倒數第二行,從第四句:「又隨流加染而不垢」,從這裡看起。
【又隨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淨。】
這節課我們從這句看起。上一次我們學習到「性體遍照,無幽不燭,故曰圓明」。我們自性本體它是遍照,無幽不燭,就是沒有地方它沒有照到的,也就是我們常在經典裡面看到的,遍一切處,無所不照。毘盧遮那佛是印度的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就是法身佛,法身無相,無所不在。故曰圓明,就是清淨圓明體,它本體是圓明清淨,這是講我們的自性。自性,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一樣,都具足,沒有差別,都是平等的。但是我們現在迷了,迷失自性了。這句給我們講『又隨流加染而不垢』,「隨流」是講十法界,自性它不垢不淨,我們同修常常念《心經》,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一不異。所以自性是不垢,垢就是垢穢、污染,淨就是清淨,它也沒有受到污染,也沒有清淨。「流」是講十法界,六道三途,這個就是流,這個流的意思是講十法界。我們現在是在十法界當中的六道法界,六道法界的人道法界。我們現在六道當中的人道法界,上面有天道、阿修羅道,這稱為三善道;還有三途,三途就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這個稱為三途。我們隨染緣,隨不善的緣,就好像增加污染,愈陷愈深。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裡面有善、有不善,但是在六道十法界,跟《華嚴經》講的一真法界來對比,十法界都是染,只是這個染輕重不同,我們六道是比四聖法界嚴重太多,六道當中的三惡道比三善道那個污染又更嚴重,所以這個都是屬於染。也就是我們沒有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這個十法界裡面總是有污染。
我們的自性它本身也沒有污染,我們迷的時候好像有受到污染,在六道裡面污染嚴重,三惡道更嚴重,好像有這個污染。的確我們看到現在的末法時代,我們現在這個世界,這個地球上,沒有聖賢來教誨,我們現在居住的環境,沒有聖人、賢人來教誨、來教導,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惡,無不是罪,《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得非常清楚。這個月是農曆七月,在佛門是「教孝月」,《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這個月最後一天是地藏菩薩聖誕。在中國大陸安徽九華山,這個月上去朝拜的人就很多了。《地藏經》講得很清楚,「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舉心動念都是在造罪業,起個心、動個念頭都是不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所以將來的果報在三途,貪瞋痴,貪是餓鬼道的業因,瞋是地獄道的業因,痴是畜生道的業因,痴就是是非善惡他分不清楚,愚痴,畜生道的業因。所以在六道輪迴,要得到人身不容易。佛門有句話我們常常聽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在六道輪迴,要輪迴到人道,得這個人的身體,這很難;得到人身,又能聞到佛法,就更難,所以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裡面,古大德也給我們講,「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為什麼?因為我們看看六道眾生,就像《地藏經》講的,造惡業的多,造惡業的嚴重,修善業的少,因此在六道輪迴要生到人天善道就不容易了。偶爾生到人天善道,好像去外面旅遊作客一樣,客居就是住個幾天就又回去了,回去哪裡?回去三惡道。所以三惡道是家鄉。三途一進去,那時間都是很長很長的,所以說「三途是家鄉,人天是客居」,我們在六道輪迴的情況就是這樣。為什麼這樣?因為造惡業多、嚴重,造善業少。我們在三惡道,得到人天身也好,墮三惡道也好,這種情形對我們自性沒有干涉,就是跟自性不相關的。你墮三惡道,墮到地獄去,或者生到人天善道,或者你超越六道了,生到四聖法界,那跟自性都沒有關係。自性就是永遠是不垢不淨,它從來沒有污染,當然也談不上清淨,所以叫不垢不淨。這個清淨是對污染講的,你沒有污染,當然也沒有所謂的清淨,超越了,所以自性它是不垢不淨。
下面這一段我們淨老和尚也在講席當中常常引用的一個比喻,「譬如電視屏幕,屏幕是自性」,現代人大家幾乎沒有一個不看電視的,現在更普遍的電腦、手機,不管手機、電腦、電視,或者到電影院看大銀幕,淨老把這個屏幕來比喻作我們的自性,這個大家比較有個概念。當然事實不是我們講的能講得出來,但是透過這個比喻,我們對於自性清淨圓明體有個概念。屏幕給它比喻作自性清淨圓明體,屏幕大家都知道,你用電影,或者電視,或者電腦、手機,你是從外面投影機投進去的,像電影就是投影機投上去的,電視是從它機器裡面現出來的畫面。屏幕,它能夠現出這些色相,屏幕裡面這些色相、畫面,它可以現一個清淨的畫面,也可以現一個污染的畫面。這個大家都看過,比如說你去錄影,你錄垃圾堆,那就污染、髒;你再錄一個很清淨的自然環境,那是很清淨,沒有污染,這個都是畫面。所以屏幕它能夠「現清淨的畫面、污染的畫面、骯髒齷齪的畫面」。但是我們想一想,這個屏幕有沒有受影響?屏幕裡面現出這個污染,「隨流加染而不垢」,屏幕就隨這個節目的出現,看到這些污染的環境、畫面,那個屏幕有沒有受到污染?沒有,這個大家都知道,它沒有染污。「我們今天這個畫面,現佛菩薩、聲聞、緣覺的畫面,這是淨,有沒有幫助屏幕清淨?」也沒有,屏幕它還是屏幕,跟原來都是一樣的。播出來是餓鬼、地獄、畜生這些畫面,屏幕有沒有染?沒有,它永遠是清淨的。「十法界是怎麼回事?」就像我們電視頻道十個頻道,這個比喻作十法界,十個法界畫面都不一樣,就十個頻道的內容畫面不一樣,有清淨的、污染的,但是那個屏幕永遠都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你現污染的,它是這樣,它什麼都沒有;你現清淨的,它也是這樣,它也什麼都沒有。所以它的本體是空,這個空是從這個地方講的,空不是沒有,它有,因為它空,所以它能現那個有。屏幕空空的,什麼都沒有,但是它可以現出森羅萬象,千差萬別的相都從它那個屏幕顯現出來,那些畫相你不能說它沒有,有;有,但是怎麼樣?它本體是空的。所以《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十法界,我們現在是在十法界的六道法界,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還源觀》,他也做了一個道具,他在講大乘經典,這個十幾年來他常常用一些道具,我們現在講表演的道具,什麼道具?我們常常看我們老和尚講,過去老式的電影那個底片,一個膠捲。過去老式的電影,用投影機投在銀幕上,那個機器把膠捲快速的轉動,一秒鐘轉二十四張,就一秒鐘打在銀幕,是把二十四張底片的畫面打上去。但是一秒鐘二十四張速度很快,打上去,那個靜態的就變成動態在動。這個道具,我們淨老和尚常常在講席當中拿出來給大家看。講《還源觀》,他又做了一個道具,就像我們這個眼鏡,大家如果去過眼鏡行都知道,它可以做一個掀開再把它蓋起來的。他去特製做了一個眼鏡,這個眼鏡它用三種不同顏色的鏡片,就是我們這個眼鏡的鏡片,他做了三種有顏色的鏡片。這個顏色,黃色、藍色、紅色,他做這三種鏡片。「黃色代表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不是我們現在我想到什麼,起一個念頭,那個是粗念,那個不是細念。他這個講的是細念,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我們覺察不到,我們心很粗,覺察不到,要心很定、很細,才覺察得到。這個起心動念代表是妄想,妄想就是無明。「藍色代表分別」,分別長、分別短、分別大、分別小,分別,這是藍色。「紅色代表執著」,執著是最嚴重的,在這個當中起貪瞋痴慢。他用三種不同顏色的鏡片,這三種鏡片就是污染、染污,因為它有顏色,就染污了。我們的眼睛代表自性,代表我們真如自性,外面的境界就是萬法,外面整個宇宙,這個境界就是萬法。現在我們是什麼狀況?起心動念,他這三個鏡片,最裡面這個黃色的,把它拉下來;然後又起了分別,藍色的鏡片再拉下來,那就兩個了,第一個是黃色的,第二個是藍色的;有執著了,把第三個紅色的鏡片再拉下來。我們這個眼睛戴上這三種顏色的鏡片,「像戴上三副眼鏡一樣」,我們可以去做一個來試看看,你戴上這三種顏色,你看看你能不能看到外面的現相?這些境界相能不能看到?「外面東西全部都看不見,完全看錯了,這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看不到實際上的真相,真相你看不到。你看到就前面這個黃色、藍色的、紅色的,這三個加起來,這個就是把它代表作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這種情形就是我們現在的六道凡夫。「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三副眼鏡你戴在眼睛上了,戴上妄想、戴上分別、戴上執著。「這個眼鏡沒有染污萬法,也沒有染污你的眼睛」,那你說妄想分別執著有沒有染污到我們自性?沒有,就像那三個鏡片它沒有污染到你的眼睛,你只是把它戴上,你就看不見了。所以「佛教給我們先把執著放下」,你執著放下,你這三片戴上去,把最外面那一層紅色的拉上來,拉上來代表放下,就剩下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你看外面的境界就比戴三個清楚得多了,這個是四聖法界的阿羅漢、辟支佛,他執著放下了,但是還有妄想、還有分別。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聲聞就是阿羅漢,緣覺就是辟支佛。阿羅漢、辟支佛都是印度話,翻成中文阿羅漢是聲聞,緣覺就是辟支佛,他們沒有執著了,第一層放下了,紅色的鏡片放下了。「再把分別放下」,就是把第二層藍色的鏡片再拉上來,放下,這就是菩薩,十法界四聖法界的菩薩法界,他沒有分別。這個兩層放下,外面東西就看得更清楚了,所以菩薩看得比阿羅漢、辟支佛就更清楚,因為他沒有分別了;阿羅漢、辟支佛還有分別,沒有執著,但是還有分別。但是菩薩還有妄想,如果再把妄想放下,就是黃色的鏡片又拉上來,菩薩再放下妄想,外面的境界你就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就叫成佛。「成佛就恢復你本來面目」,你本來眼睛好好的,都沒有問題。「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叫妄盡」,在這裡《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妄就盡了,就沒有這個虛妄的障礙了,這個就還源。還源,現在也很流行,做什麼健康這些、吃些什麼東西,都講還源。明心見性就是還源,你見到自己的本性,見到自性了,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那個不是真的,如果真的,你怎麼放得下?是假的,因為它是假的,當然放下就沒有了。所以「諸佛如來的本事,就是在所有現相裡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自性清淨圓明體完全現出來」,這個就叫成佛,妄盡還源觀。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返流除染而不淨』,「返流」就是沒有污染,返過來把染污去掉,但是有沒有比較清淨?也沒有,不淨。「這是講修行人,現在學佛的,返是回頭,我們不隨著流」,把這個污染去掉。「像我們現在這三個有顏色的鏡片都放下,我們的眼睛有沒有清淨?沒有。」為什麼說沒有?因為這三個鏡片它沒有染污到我們眼睛,它不是說連到我們的眼睛裡面去,沒有。為什麼它不能污染我,也不能清淨我?也沒有幫助我清淨,我這個眼睛本來就是這樣的。對法性如此,對法相亦如此,性相都是一樣,那些相(現相)都是性現出來的。所以不垢不淨,我們的自性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樁事情明瞭之後,我們對於染污的人不敢輕視了。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迷惑顛倒,他不信佛。諸佛如來不但對我們不輕慢,我們現在在人道,我們在學佛了,佛弟子,諸佛如來他不會認為我們是凡夫,對我們就輕慢,不會。不但對我們不輕慢,對餓鬼、地獄、畜生都不輕慢,都非常尊重,這三惡道。為什麼諸佛如來他們連三惡道都尊重、都恭敬?因為諸佛如來他看到事實真相,這一切眾生他本來是佛,跟我一樣本來是佛,現在雖然是染,現在他迷惑顛倒、迷失自性,但是他的自性並沒有受到污染,他還是佛,只是他不知道他那個染是誤會,實際上沒有染,他以為有染,其實沒有。所以我們六道十法界真的很冤枉,自性本來就清淨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斷不常。我們接著再看下面這一段:
【亦可在聖體而不增。處凡身而不減。】
自性,前面講不垢不淨,這裡講自性不增不減。「你將來成聖、成菩薩、成佛,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沒有增加;你現在是凡夫,甚至墮落三途」,三惡道,「你自性裡的智慧、德能、相好沒有減少」。這個就是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他本來就是這樣的,你覺悟,自性是這樣;迷惑顛倒,自性還是這樣,所以不增不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
「自性在凡、在聖,有隱顯的不同,而沒有差別。」隱就是隱藏起來,隱藏不是它沒有,隱而不現,它沒有顯現出來,是隱。好像我們電視的頻道,我們的開關關掉了,節目沒有了,沒有,隱藏起來。隱藏,不是說它沒有,它只是沒有現出來,你開關再一按,它又現出來了。所以自性在凡在聖就是有隱顯不同,而沒有差別,它沒有差別,隱是這樣,顯還是這樣,它沒有差別。「有障礙,有妄想分別執著,自性的智慧德能相好,隱了,看不見,不是沒有。」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相好現在顯不出來,我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六道凡夫這個身,諸佛如來那種圓滿的相好我們沒有,諸佛如來的德行能力也沒有,圓滿的智慧也沒有,不是沒有,是隱了,隱藏起來,看不見。好像我們剛才講的那個比喻,三重鏡片遮住了,遮住,他眼睛還是好好的,但是你看不見,隱起來。那你這三個給它放下了,他就看見,它就顯出來了。所以隱不是沒有,是沒有顯現出來。「去掉障礙,智慧德能相好就顯示出來」,就顯現出來了,就是這個道理。
【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
被什麼障礙住?被煩惱。煩惱有三大類,「執著是見思煩惱」,又稱為見思惑,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使,這見思煩惱,那個最粗重的煩惱就是見思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這個分別就像塵沙那麼多,比喻這個分別太多了,無量無邊,像塵沙那麼多的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是根本煩惱,分別執著都是從無明產生的,這個叫根本煩惱,無明煩惱就是根本的煩惱。根本煩惱就是妄想,起心動念。「煩惱起來,能蓋覆自性,自性裡的智慧德相就隱」,隱藏起來了。為什麼?被煩惱蓋住了,好像眼鏡的三個鏡片,妄想分別執著遮住了,被遮住了。遮住不是沒有,它是隱起來,隱而不現。『智慧了之則顯』,「轉煩惱為智慧就見性」,你就見到了,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就顯現出來。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本有的智慧它就顯露出來。所以當我們在煩惱的時候,智慧沒有失去,沒有減少;我們恢復了,自性的智慧德能相好也沒有增加,這是隱現不同而已。
下面我們淨老和尚他又舉出,他剛學佛親近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師,章嘉活佛,呼圖克圖,當時他是總統府的資政。早年家師淨老親近章嘉大師,大師教他「看破、放下」。「看破是對於事實真相明白」,對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明白了,明白叫做看破。明白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是假的,假的,不是真的,那個就叫看破。《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看到這些相是假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山河大地,這所有的相,精神的、物質的,不相應行法、抽象的概念等等,這些統統叫做有為法。有為法,事實真相是什麼一回事?都是虛妄的,好像作夢一樣,夢幻泡影。作夢大家都有經驗,在夢中有人,有別人、有自己,有善人、有惡人,有很好的境界、有很不好的境界等等的,一覺醒過來,善夢也好,惡夢也好,了不可得,沒有,你去找,找不到,痕跡都找不到,那就不是真的。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個世界森羅萬象,這一切,佛在《金剛經》給我們講,像我們晚上睡覺作夢一樣,我們白天看到的這一切,就如同我們晚上睡覺作夢是一樣的,我們要常常提起這樣的觀照,觀眼前這一切就是夢境,就是在作夢。幻,就是變幻,這個幻就是大家都看過變魔術,因為魔術師高明的很會變,那個手法很好,空空的然後就跳出一條魚來,那個變魔術的有很多手法,變的好像真的一樣,其實它那個是一個幻相,那是變的。我們知道變魔術不是真的,我們現實的人生也像變魔術一樣,千變萬化,瞬息萬變,如夢如幻,好像作夢,好像幻化的,變魔術一樣。如泡,泡是水泡,我們在大海裡面看到有那個水泡,水泡一下子也就沒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現相,就像那個水泡一樣,很快就沒有。影就是影像,你人在燈光下面,照我們人的身體,身體有一個影子出來,那影就不是真的,有一個人的影像,但是不是真的。現在我們看電視、看電腦這些畫面,看電影,影就是它只是一個影像。你去看電影、看電視裡面的這些人,種種的這些,那不是真的,這個大家都知道,它只是一個畫面,一個影像。既然是虛妄的,既然是夢幻泡影,你分別執著它做什麼?不值得分別執著,分別執著的心自然就淡了。
所以《金剛經》這首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不要去取那個相,就是你不要去那個相當中取妄想分別執著,不取,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你的自性本體,本來就沒動,你不取相,你就如如不動,自性本體就現出來了。所以這一首偈就是我們看破修行的一個很重要的,這個是從觀裡面,自性如如不動,外面相都是虛妄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個是從外面去觀,再回歸到自性。觀,根據《金剛經講義》,江味農老居士的《講義》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對內觀,觀那個如如不動,這個難度有比較高一點,但是也是可以這樣修。如果做不到,就觀後面這一句,就去看外面的境界相,你看不到自己的如如不動的自性,先叫你去觀外面這一切有為法,物質的、精神的,不相應行法、抽象概念的,這個統統叫有為法。這一切有為法就像作夢一樣,「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好像那個晚上的露水,陽光一出來就沒有了;電是打雷閃電,一閃也就沒有了,一切有為法就是像這樣的。所以《金剛經》這兩首偈,如果你常常提起去觀照,那個分別執著的心自然慢慢它就會淡化。我們還做不到一下子就全部放下,但是不斷的放,就淡了。「放下執著、分別、起心動念,我們日常生活一樣的享受,一樣的工作,一樣的歡喜,真的歡喜,法喜充滿,為什麼?覺悟了,煩惱放掉,智慧現前,怎麼不快樂!真正的快樂從哪裡來?不是有錢、有權力、有地位,毫不相干。身為總統、億萬富翁,我們仔細觀察」,他快不快樂?「他們並不快樂」。「顏回簞食瓢飲,他能放得下,他快樂無比。」樂在哪裡?「樂在煩惱輕、智慧長,原來快樂是從放下得來的。」「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快樂是從學習當中來的,真的快樂,與貧富貴賤不相干。這種快樂就是現在我們常講的幸福美滿的人生,幸福美滿的人生是從學習得來的,學什麼?在我們這個課程裡面講,學明心見性」,《妄盡還源觀》;在孔子、在儒家說的,「學聖賢之道」,學倫理、學道德、學因果。你看一部《論語》,夠我們學的,怎麼生活、怎麼待人處事接物。
中國諺語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老年還是要學,不學你就沒有快樂」,不學,你快樂就得不到。學什麼?就是要學聖賢之道,學佛菩薩之道,那才會快樂。如果跟現代人學追求物質的享受,那愈學就愈痛苦,煩惱就愈來愈增長。我們淨老和尚常想到,現前這個社會上,有兩樁事情很重要,這也是慈悲心,關懷這個世界的人類。現在這個世界的人類,兩樁事情很重要,一個養老,一個育幼,這是現在全世界社會上的大問題。現在社會上老人太多了,這個問題很大。另外,小孩沒人教,現在小孩都教什麼?教那些殺盜淫妄的。育是培育,幼小,幼童,現在沒人教了。現在什麼在教?電視在教、手機在教,教的內容都是殺盜淫妄,社會怎麼會不亂?家庭怎麼會幸福?所以「古老的中國,育幼是家族承擔」,育幼就是教學,大家庭有私塾;年歲大的,家族養老。你年輕到外面去工作,去做生意,成功回來,光宗耀祖;失敗回來,這個家族照顧你,養老,你不要擔心後續的問題。所以古時候中國的家族有天倫之樂,一個家族最少幾百人,大的一千多人,都是家族。我們以前講一個家莊,石家莊、李家莊,那都是一個大的家族。所以家族它承擔家的功能,「家的功能是養老、育幼、傳宗接代,家的精神是家道、家規、家學、家業,現在都沒有辦法恢復」。這個是中日八年抗戰,中國人的家被毀掉了,到現在都沒有了。所以這些年,我們淨老和尚常常在想,希望把企業,現在叫企業家,「把中國傳統的家道恢復。企業的員工有幾百人、幾千人,這就是一個大家庭,老闆就是家長,必須把員工看成自己的親兄弟姐妹,員工的父母就是自己的伯伯、叔叔,他們老了要養老,公司要辦養老院,不是收社會的,養你員工的老人」;員工的小孩,那就是下一代,「要好好教他,我們辦子弟學校,請好的老師來教導」。「學校跟養老院合在一起,讓這些子弟們能親近老人、孝順老人」,教孝。「譬如他學《弟子規》,到哪裡用?天天看到老人,他能表現出來」,就有古時候那種天倫之樂的氣氛。「這樣的老闆,我相信他的員工會把這個公司看作是自己家庭」,以公司為家,「他會盡忠職守,成為一家人」。「每個行業、每個團體都能這樣做,家道就能延續下去,國家就能長治久安」,這是我們淨老和尚這種志願。以師志為己志,我們老和尚現在老了,我們這一代也要承接下來,希望有這個因緣來辦養老育幼,這個是很有意義、很偉大的一個事業。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看電視也可以是修行?怎麼修?修什麼❓
🔹佛法的教學是教我們什麼❓
🔹我們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隱藏在哪裡❓
🔹宇宙萬象這一切從哪裡來?從自性生出來的,自性從哪裡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自性本淨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1/8/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03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頁,我們從第五行最下面一句看起:
【今略明此觀。總分六門。先列名。後廣辨。】
今天我們從這一段看起。我們先把這六大綱介紹一下,然後再一條一條細說。
【一、顯一體,謂自性清淨圓明體。二、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三、示三遍,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三者一塵含容空有遍。四、行四德,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五、入五止,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二者觀人寂泊絕欲止,三者性起繁興法爾止,四者定光顯現無念止,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六、起六觀,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三者心境祕密圓融觀,四者智身影現眾緣觀,五者多身入一鏡像觀,六者主伴互現帝網觀。】
這個六大綱,「前面三段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諸法實相;事上是最高的科學」,理上是最高的哲學。「後面三段講修行的祕訣。把德放在前面,世出世間人著重於道德的教育。四德是講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應化在十法界所做種種表演示現最高的指導原則,這是性德本具」,性德本來具足,「法爾如是」。「這篇論文幫了我們大忙,理論方法綱領掌握住,落實在實際生活上那就是四德,這非常重要,離開四德你是凡夫,具足四德那你真正在修學《華嚴經》,你是華嚴行者。五止是講放下,六觀是講看破。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真正了解,無論什麼現相現前,你不會起心動念,自性本定。」
下面賢首國師將每個科目詳細給我們解釋:
【一。顯一體者。謂自性清淨圓明體。然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
「首先,顯示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佛家常講自性,「賢首國師稱它為自性清淨圓明體」,實際上就是佛經上的佛學名詞,佛性、法性、真如、本性、如來藏等等,有很多名詞,這些名詞不一樣,說的都是一樁事情,就是講我們自性。「自性是能生能現,識是能變」,一切萬法都是自性生出來的,千變萬化那個是識,能生的是性,「萬法是所生所現所變」。「自性,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但是它存在,它不是空無,它能生萬法。自性,我們的六根攀緣不到它」,我們眼睛看不到,你看不到自性,耳朵也聽不自性,鼻嗅不到自性,身體也不能接觸到它,我們的意識心連想也想不出來,無法想像。大乘經我們常常讀到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就是我們六根緣不到的。
『自性清淨圓明體』,「自性是清淨、圓滿、光明的」。「清淨,自性永遠沒有染污」,它沒有染污,「因為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我們現在說污染,什麼受到污染?我看到整個地球,物質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很污濁,我們精神、思想受到邪知邪見的污染,但是自性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所以它永遠沒有污染。「圓是圓滿,自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德能、才藝、相好,沒有一樣欠缺,一切眾生個個具足。」大家都有,都一樣,都平等的。「明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般若智慧也不是外面來的,也都是自性裡面本來就有的。「宇宙萬法、芸芸眾生,包括我們自己,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我們看到整個宇宙萬象,有我自己,有別人,一切眾生,森羅萬象,千差萬別,動物、植物、礦物,這一切從哪裡來?從自性生出來的。我們又問,自性從哪裡來?「自性沒有來處」。大乘經給我們講得很詳細,自性它不來不去,也沒有古今。「自性沒有生滅」,因為「它是本來就有的」,它本來就存在的。「自性也沒有任何形相」,但是它能夠現種種的形相,所有的相都是從它現出來的,「起用就現相」,它起作用就現出這些現相。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他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六祖說自性是「本自清淨」,它本來就清淨,因為它不是精神、不是物質,所以它本自清淨,本來就沒有污染。「本不生滅」,因為它本來就存在,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滅,它本來就沒有生滅,都一直存在的。「本自具足」,自性沒有一樣欠缺的,德能、才藝、相好種種的,自性都具足。「本無動搖」,這是自性本定,它本來就沒有動。「能生萬法」,這些萬法都是從自性生出來的。六祖這二十個字「把自性描繪得淋漓盡致」。
「本自清淨」,它本來就是清淨的,它根本就是清淨的。「自性是清淨的」,它從來沒有受到污染,因為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我們現在說受到污染,什麼受到污染?精神受到污染,物質受到污染,環境受到污染;自性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所以它從來沒有污染過。「本不生滅」,我們注意這個本,本是本來,它本來就這樣,「自性沒有生滅、沒有始終」。生是一個開始,終是一個結束,自性沒有,因為它本來就存在,沒有生,它哪來的滅!這個滅是從生講的,就像我們人跟一切動物一樣,人沒有生,怎麼會有死?這個死是從那個生來的,有生才有死,有生才有滅,它本來就沒有生,它怎麼會有滅?所以密宗講,「阿字本不生」。阿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它本來就不生,也就是說沒有生滅。我們現在生滅是講這個身體的生滅,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物質,還有包括精神,這個有生滅,但是能夠生這個身體,能出現精神的,它的本體沒有生滅,也沒有始終。「本自具足,自性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德行、能力。所以我們有句話講,我無德無能,無德無能是怎麼說?就是我們現在迷惑顛倒,自己不知道自己本有的德能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那怎麼無德無能?是我們迷失了,不知道自性的德能(德行、能力)、相好(福報)本來都具足,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一樣都不欠缺。所以叫「本自具足」,這個具足就是說什麼?它本來就有。本來有,現在怎麼沒有了?我們迷了。迷了,不知道自己本有的德能、才藝、相好,不知道,不知道去啟發自己本來的德能、相好。所以佛法的教學是什麼?教我們回歸自性,認識自己。回歸自性就叫成佛,所以人人都能成佛。這個也沒有什麼不敢當的,因為你本來就是佛,有什麼不敢當?如果本來沒有,你說不敢當,這個說得通;本來就有,怎麼不敢當?你本來就是佛。《觀經》講「是心是佛」,你的心就是佛,你現在要作佛,當然能成佛。
下面講「本無動搖」,因為自性本定,它從來沒有動搖過。我們現在看到什麼都在動、都在搖,那是妄識。識是虛妄的,性是真實的,真實的它本來就不動,沒有動搖,動搖是妄識。「能生萬法,一起心動念,宇宙萬法就出現,生命就出現。自性才是真正的自己」,這是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才是真正的自己。那現在我們都錯誤了,把這個身當作自己,這個身不是我,是我所。像衣服一樣,衣服是穿在我們身上,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我所有的,我所穿的;衣服舊了、破了,換一件新的,那是我所。我們這個身體就跟那個衣服一樣,那不是我,是我所,真正的我就是在六根根性,自性才是真我,你能夠找到這個東西就成佛。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你就叫佛。所以我們講簡單一點,什麼叫成佛?你真正認識自己,真正認識自己本來面目,明白了,不會把妄心當作自己的真心。真正認識真心,明白了,見到本性,那就成佛,成佛是這個意思。不能把成佛想像成好像一個神一樣,那就變成宗教,完全錯了!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性清淨圓明體就現前,你就證得」。
「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這如來藏。「阿賴耶又稱藏識」,唯識宗(法相宗)列出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阿賴耶」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含藏」。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真跟妄合在一起。因為我們自性起了一念無明,起心動念這一念就是無明,就現出阿賴耶。所以它是真跟妄合在一起,性跟識合在一起,覺悟的時候叫它作如來藏它是真的;迷的時候叫它阿賴耶,它是妄的。就一個覺、一個迷,其實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迷悟不同的名詞。「如來藏中藏有法性,法性是萬法的本體,它能生萬法。如來藏這個藏的意思,就是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是藏的意思,一樣都不欠缺,應有盡有」,所以稱它為藏,就好像我們一般講寶藏,那個寶藏什麼都有。「雖然應有盡有,它沒有形像,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但是它能夠現出精神跟物質,精神、物質都是從它這裡現出來的。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生萬法就顯出來」,就顯現出來了,「不生萬法的時候就藏起來,藏是隱藏的意思。」隱藏不是沒有的意思,它不現,藏起來。像我們看電視,電視機沒打開,但是電視機裡面它有一百多個頻道。一百多個頻道,所有頻道的畫面,這個電視機裡面它統統具足,它都有,沒有一個欠缺,我們只要一按鈕,按哪一個頻道,這個頻道就現出來,能生萬法。那你不斷的去按,一百多個頻道,一個一個都顯示出來給你看。那我們不能說不按頻道的時候,它沒有這些節目內容,只是你沒有開電視機去轉那個頻道。它有沒有?它有,但是你不按的時候它藏起來,它沒有現出來。所以我們沒有按那個電視的頻道,這個時候我們就稱它作如來藏,藏就是隱藏起來,隱藏不是說沒有,你給它按了之後,它就能生萬法,它就現出來給你看了。
【從本已來。性自滿足。】
「本來,自性它就滿足,滿是圓滿,足是沒有欠缺、樣樣具足。我們看到宇宙森羅萬象,變幻無窮,有善的、惡的、清淨的、染污的;就像我們看萬花筒,裡面三塊玻璃排成三角形,有二十片不同顏色的紙片」,你轉一下,它在裡面千變萬化;你一直轉、一直轉,轉上一個星期,你找不到兩個相同的圖案。這個就是形容我們的自性變現出萬法,就像萬花筒這個道理是一樣的,一直在變。它怎麼會變?你動它就變,不動它就不變。像那萬花筒,你不給它轉動,它就停在那裡,就沒有變了;你一轉動,它就變了。所以「動就變,不動就沒有了;這個動就是起心動念」。
「起心動念是小浪」,這個我們現在凡夫察覺不到,我們那個無明、起心動念那個小浪,那甚深定功才能發現。無明這個小浪它轉變成中浪,是什麼去轉變?分別。無明它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這個小浪還不大,波度還不大,但是如果你加上分別,小浪就變成中浪;分別發展到最後,最嚴重是執著,執著就大浪。我們現在凡夫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從妄想產生的,發展出來,根本就是在妄想無明。那我們現在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現在叫做大風大浪,所以它變化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真的千變萬化,瞬息萬變。「無論它怎麼變,都出不了這萬花筒。」萬花筒我們一直轉、一直轉,它那個圖案一直變、一直變,怎麼變它也沒有離開這個萬花筒,都是在這個萬花筒裡面,「萬花筒就好比是自性清淨圓明體」。我們這個六道法界、四聖法界,十法界千變萬化,這些都是在變的,怎麼變也沒有離開自性清淨圓明體。自性在不起心動念的時候「本自具足」,它就停下來了;自性它如果起心動念,它就能生萬法,就生出來。這個裡面有隱、有顯,隱顯不二。所以「隱,不能說它無」,不能說它沒有。所以佛法講的空不是沒有那個空,它不顯,不是無。「顯,不能說它有」,如果你認為這是真有,那也不對,「因為這個有是幻有,不是真有」,自性才是真的。相是假的,性是真的,相是從性生出來的。
所以《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這個經文、經句,我們學佛的同修常常聽,甚至不學佛的人他也聽過。《金剛經》很有名,因為六祖是從《金剛經》悟入的,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言下大徹大悟。《金剛經》這個經文非常非常重要,你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迷在那個相上面,因為那是虛妄的,好的、不好的統統是虛妄,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就是有生有滅。在唯識學裡面列出九十四種有為法,包括精神、物質,包括不相應行法(抽象概念),都不是真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所以那個有不是真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妄想,你不要把它當真了。我們現在問題就迷在相,見不到性,《金剛經》講著了相。我們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沒有一樣是真的,都是虛妄的。
【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云自性清淨。】
『染』就是污染,「染」就是六道,六道是最嚴重的污染,才會變出六道輪迴。我們迷了,我們在六道時間很久,出不去,總在六道生死流轉、搞生死輪迴。我們無始劫以來都是在六道,大錯特錯!覺悟的人不再搞了,搞這個就沒意思,沒有意義,他覺悟了,覺悟了他多麼悠閒自在,覺悟了就得大解脫、大自在。覺悟的人,他是自性清淨圓明體,我們也是。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也是有自性清淨圓明體,跟他沒有兩樣,差別在哪裡?覺悟的人他能放下,我們就是放不下。所以我們凡夫跟佛菩薩差別就在這裡,佛菩薩全部放下,我們就放不下,就搞六道生死輪迴。佛菩薩他們應化在十法界,「不沾惹一絲毫的染污,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我們落在輪迴時間很久,現在努力在修行。我們的修行對於自性來講,實在講是不相干的事,所以『修治不淨』。你修行,它就會清淨嗎?哪有這回事情!我們修的是什麼你要知道,修的不是真心,修的是妄心。妄心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錯誤的,我們要把它修正過來。實在說,把這些錯誤的東西放下就是!放下,我們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就出現;不放下,它就隱藏」,隱藏在哪裡?「在一切幻相裡面」,它藏在這個虛妄相裡面。所以自性『處染不垢』,你在迷的時候,它也沒受到污染;你回歸自性,它本來就清淨,不是因為你修了它才清淨,它本來就清淨。
「我們把自性清淨圓明體比喻作電視的屏幕」,我們淨老和尚用這個比喻現代人比較好懂,比較好理解。電視螢幕它能生萬法,我們把自性比喻作電視頻道打開,它就出現這些森羅萬象的影像出來。「我們看影像的時候,往往是把屏幕給忘掉了,屏幕什麼都沒有,我們看電視看得很熱鬧」,裡面演電影,有好人、有壞人在那邊打來打去的,有種種這些千差萬別的相,其實那個屏幕絲毫不沾染,一絲毫也沒有受到污染。「屏幕裡面顯出色相是染污,不清淨,那是幻相。」這個大家都知道,屏幕的相不是真的,幻相,所以它現出很污染,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幻相;現出很清淨,那也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污染的相、清淨的相,統統是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呢?真的是屏幕。因為這些相都從哪裡出現?從電視屏幕,從那裡出來的。無論是什麼現相出來,這個電視的螢幕並沒有受到污染。電視這個畫面出來,現出一些污染的事情,你去摸一摸那個屏幕,它有沒有受到污染?沒有。「如何保持我們的心永遠像屏幕?」我們的心就要像電視螢幕一樣,永遠像屏幕沒有污染,不受污染。「實在講,那是真心,是本來有的,只要你不著相就沒事,我們今天著了相。」我們就是迷在那個相裡面,在這個相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問題出在這裡。「我們還用這個比喻,一個真正修行人,心地清淨的,我們把電視打開讓他看,他看了半天,你問他:你看到什麼?他告訴你:什麼都沒看到。這句話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他講的是真話。迷惑的人,你問他看到什麼?他會把電視情節樣樣講給你聽,它全是幻相,他看到生滅法」,你看畫面不是一直在變嗎?「屏幕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用這個道理去看電視」,那你看電視就在修行,在修止觀,「修大方廣佛華嚴,每天看電視會開悟,慢慢就看成佛了」。所以這個關鍵在哪裡?要會看。用什麼心去看?如果用《金剛經》這句經文去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要迷在那個相,好是幻相,不好也是幻相,我們心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樣看就成佛了。所以看電視也是一個修行的法門。
所以過去家師淨老和尚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那時候圖書館都是印經書、佛像這些在流通結緣的。有一次我們師父上人就叫我去印透明的貼紙,小小的,圓的,大概這麼大,不是很大,但是要印透明的,字是紅色的,把《金剛經》的經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兩行字印在圓圓的一個貼紙,透明的;還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印了不少。然後我就請問師父,印這個要做什麼用?師父就說跟同修結緣,這個送給他們,貼在電視機的螢幕角落,不影響畫面。貼在右邊或左邊,貼一張,或者貼在右上角、左上角都可以,不影響它整個電視的畫面,因為它是透明的,但是當你打開電視,那個字就很明顯看到。什麼作用?就提醒同修,你看電視的時候就是要修觀,就要看到《金剛經》講的經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都是假的,你不要被電視裡面這些節目內容迷惑了,不要去執著那個相,不然那個電視演哭,你也跟著哭;笑,你也跟著笑,都被它轉了,著相,迷在上面了。所以你要怎麼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樣看,真的就看開悟了,會成佛。
你用看電視這個道理,你再看現前所有我們整個人生,那不都是跟看電視一樣嗎?都是幻相,都不是真的,就成佛了。所以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不是定法,《金剛經》講,佛無有定法可說,沒有一定的,法是千變萬化的,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看電視也是一個法門,但是你要會看,不會看就不是了。所以你要這麼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看電視當中起觀照功夫,那就是在修行了,這樣看電視會開悟,所以看電視也是其中一個法門。門門通大道,門門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能達到明心見性。你看《楞嚴經》講二十五圓通,六根、六識、六塵、七大,也就是我們整個生活,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可以啟發我們回歸自性。所以宗門大德勘驗學人「會麼?」關鍵是在會不會。看電視,會看的成佛了;不會看的迷在裡面,起心動念,造業受報。「不垢不淨,故云自性清淨。」自性它沒有污染,當然你也說不上清淨。《心經》我們常念,「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叫自性清淨。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性體遍照。無幽不燭。故曰圓明。】
『性體』是遍照的,遍一切處,無所不在,到處都有。『無幽不燭,故曰圓明。』「自性原來是圓明,本來是清淨,遍照是智慧,智慧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為什麼?我們的性體是遍法界虛空界,法界虛空界是從性體變現出來的。」十法界,我們看到整個太虛空、整個宇宙從哪裡出來的?從我們自性性體(本體)變現出來。「《楞嚴經》上,佛把我們的自性比喻作虛空」,這是用比喻,「宇宙萬法像虛空中的一片雲彩」。我們看到整個太虛空沒有邊際,這些宇宙萬法就如同太虛空當中的一片雲彩,你看哪個大?整個虛空是自己,「雲彩是自己變現出來的假東西,不是真的」。這是用比喻,《楞嚴經》上佛就跟我們講,自性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虛空,這些宇宙萬法像虛空的雲彩,大家去想像這個味道。自性多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遍」就是周遍,它沒有邊際的,沒有一個範圍的。所以「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叫圓明。」我們從這個地方好好去體會,體會這個自性圓明體。這個地方,如果你體會得少分,那就法味無窮;如果不斷的深入,那真的是法喜充滿,得未曾有。這是我們學《還源觀》,能夠慢慢去體會我們的自性,真正體會了,真的是法喜充滿,這一點不假。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這一段我們就下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無明是什麼❓
🔹一真法界在哪裡❓
🔹為什麼學佛不能學多、學雜❓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六祖惠能大師能頓悟❓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一塵一毛裡含攝滿教圓宗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1/8/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1-001-0002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一頁,倒數第四行,從當中「靜亂俱融」這句看起,從第二句:
【故得藥病雙泯。靜亂俱融。】
從這段看起。我們前面學習到「百非息其攀緣,四句絕其增減」,就是四句百非,一百句能講得出來都是不對的,都是錯誤,「開口便錯,動念即乖」。我們接下來看,『故得藥病雙泯,靜亂俱融』。「人真的覺悟了,病好了,藥也不要了。」那個藥主要是治病的,有病的時候需要用藥,病好了,當然藥也就不用了。所以病沒有,藥也沒有了。「靜亂也是一對,靜是禪定靜相,亂是雜念紛飛」,這是亂,「亂沒有了,靜也沒有了,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消能所以入玄宗。泯性相而歸法界。】
「這是見道,契入華嚴境界。」見道就是開悟了,悟入了,見道。後面就是修,要修行。見道之後就修道,這是禪宗常講的,見道後面才是修道;如果還沒有見道,就談不上修道。見道好像路子你看見了,認識清楚了,這個是見道;路要開始走了,就是修道。所以禪宗講「悟後起修」,你沒有開悟,你不知道從哪裡修起,要怎麼去修。所以見道,契入華嚴境界。「消跟泯的意思一樣」,泯就泯滅,跟消滅的意思是一樣,泯就是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對立的『能所』沒有了,才能契入『玄宗』。「玄是玄妙,宗是宗旨,華嚴奧旨」,《華嚴經》裡面奧妙的宗旨,才能夠契入,「你才能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我們前面講過十法界,我們現在是屬於十法界的人道法界。十法界是虛妄的,不但六道是虛妄,四聖法界還是虛妄,不過比我們六道,那是要靠近真實,不過還是虛妄。入了一真法界,所謂真就是真實的,就不是虛妄的,真實的。一真法界,也就是《華嚴經》講的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這個我們常聽經的老同修都聽過。每一尊佛都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每一尊佛都有這個四土。我們現在住在這個地球上,就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聖人跟凡夫共同居住在一起。如果斷見思惑,破塵沙惑,那就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叫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的佛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他們斷見思、破塵沙了,但是還沒有破無明,無明最少破一品,那才入一真法界。所以破見思惑、斷塵沙惑,還沒有破無明,這個是十法界的佛,叫相似即佛,這個我們也要知道。所以這裡講的華嚴境界就是講一真法界。「性相也是相對的,性是能現,相是所現,有能現、有所現,在十法界裡;到不起心動念,性相沒有了,你就入一真法界。」性相一如,就入了一真法界。所以性它是能夠現,相是性所現出來的,所以性相是不二的,沒有性也就沒有相,沒有相也就沒有性。所以有能現、有所現,我們從這個當中去體會。我們現在在十法界裡面,如果你到了不起心不動念,性相沒有了,性相沒有就是什麼?性相一如,十法界就變成一真法界,這個叫入一真法界。你說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十法界裡面,迷了,你看到是十法界;覺悟了,你看到的是一真法界。在覺悟跟迷惑這個差別,實際法界它本來就是一樣的,都是一真。迷了,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覺悟了,十法界就變成一真法界。
【竊見玄綱浩瀚。妙旨希微。】
『竊』是私自,謙詞,謙虛的言詞,文言文一個謙詞。「我見到《華嚴經》玄妙的綱領廣大沒有邊際。」「竊」就是賢首大師,他講根據我見到《華嚴經》的玄妙綱領,那是廣大沒有邊際的,無量無邊的。『妙旨』是華嚴奧旨,奧妙的宗旨,就《華嚴經》奧妙的宗旨。『希微』是稀有、微妙。
【覽之者詎究其源。尋之者罕窮其際。】
《華嚴經》,這個經太大了,《四十華嚴》、《六十華嚴》、《九九華嚴》,《華嚴經》實在是太大了。龍樹菩薩到龍宮去,看到這個《華嚴經》,實在是太大了,三千大千世界都是《華嚴經》,一展開無量無邊,這麼大的《華嚴經》,人間的人類怎麼能受持?所以他只有把在龍宮看到的《華嚴經》,他也是節要,我們現在講節錄精要的,節錄十萬偈,人間的人還能夠受持。所以帶到人間來,從印度再傳到中國來,也不足十萬了,好像四萬多偈的樣子,我記不太清楚。好像有四萬多首,沒有完全翻到中國。翻成中文的《華嚴經》,我們看這個分量就好大了,都很難受持了。所以我們看到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在是太大、太深了,「閱覽的人很不容易究竟它的根源」,不容易達到它的根源,「探索的人很少能窮究它的邊際」,它沒有邊際。「這就是說學這部經的艱難」,不容易。自古以來學《華嚴》的人真的不多,但是這是佛教主要一部大經。「所以賢首大師」,就賢首國師,「把它的精華、綱要提出來,我們依照這個綱領去修學,就有路可循」。對我們來講,賢首國師給我們提供學習《華嚴經》的一個方便,他提出來,那我們就是有一個路線可以去遵循,知道怎麼來學習。
「現在科學家探索宇宙的起源」,這是自古以來中國外國這些科學、哲學都在探討,宇宙從哪裡生起的?它的源頭從哪裡來?怎麼會有宇宙?怎麼會有這些山河大地?都在探討這個,但是一直到今天,科學家、哲學家對宇宙的起源還是沒有結論。他們沒有結論,但是釋迦牟尼佛早在三千年前就講得清清楚楚,都記載在佛經,特別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都講清楚了。科學家探索這麼久,到今天他們還是探索不到,原因在哪裡?科學家、哲學家,他們用的是分別心、執著心,因此永遠沒有辦法明白宇宙的根源。那個宇宙根源從哪裡來?從自己起心動念來的。你到外面去找,怎麼找得到?你要往內心去找。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就明白這個道理,他知道了,參訪印度那麼多的宗教外道,最高的這些宗教,對整個宇宙六道的現相,他們都看得清楚,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不是佛教最先講的,印度,像婆羅門教,印度是宗教王國,宗教很多,這些外道他們發現的,他們用禪定功夫在定中看到六道。但是看到,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什麼會有六道、怎麼來的,他就不知道,但是他看到了。外道,也就是說它沒有從內心去找,從外面去找,所以稱它為外道。所以外道也不是罵人的話,就他方向不對,心外求法,永遠找不到答案。
「佛給我們講宇宙的起源,一念妄動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佛給我們講宇宙的起源,宇宙從哪裡生起來的?它的源頭在哪裡?在我們的心念。我們一念妄動,妄就是虛妄,妄動。「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所以依不覺(就是迷惑的心)這個緣故,就給它一個名詞叫業,業就是行為活動的意思,造作的意思。「能見相(依動故能見)」,三細是無明業相,它起了無明,就產生業的相出來。能見相,依動故能見,依這個動,所以他能夠去見,見到這個現相。「境界相(依能見故境界妄現)」,境界相就是依這個能夠見到的相,所以境界的妄相就出現了。前面講三細相,就是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這個是三細,一念起無明,三細相就出現了。境界為緣就長六粗,以這個境界做為一個因緣,長就是生長,六粗相就生出來。「六粗是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這個是六粗相。六粗相,是依境界相生起六粗的相。「佛是親證的境界,不是用科學儀器來觀察的。把所有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的心達到純淨純善的境界」,自然就看到宇宙的起源,佛就是用這個方法。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是以真空滯於心首。恆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
這一段,『真空』、『實際』都是自性的代名詞,都是講我們的自性。『真空滯於心首』,「滯」就是什麼?凝滯、障礙的意思。「我們的自性不能現前,就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所以我們見不到真空。」就像我們看到天空,烏雲遮蔽太陽光、月光。日月光它是恆常的放光明,這比喻我們的自性,但是烏雲把它遮住,光明被遮蔽、障礙了,光明還在不在?在,烏雲去掉,光明就又顯現出來了。我們的自性就像日月光一樣,無明就好像烏雲,它障礙我們自性的光明。無明就是什麼?就是我們「心裡一起心動念,被妄想分別執著扭曲」,就變成『緣慮之場』,「無量無邊的緣慮」,這個緣慮就是分別執著,永遠由分別執著做主宰,自性不起作用」。就是分別執著它在做主,它當家做主。自性是主人,分別執著是客人,現在客人喧賓奪主,主人應該做主的,反而做不了主;客人不應該做主,反而他在做主,我們現在迷了就像這樣。所以「分別執著做主,這就叫輪迴心」。輪迴心造輪迴業,「變出來的境界就是六道輪迴」,我們現在這個現相就是六道輪迴,這個太苦了,六道生生世世,生死輪迴,沒完沒了,實在太苦了。
『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這個「實際」是什麼?就是真如實際,自性真如,就在眼前。「我們今天卻迷在名相當中」,迷在這個相當中,見不到性。為什麼見不到性?迷在這個虛妄相當中。「用現代術語來說,名相是精神、物質,我們完全被精神的現象、物質的現象迷了,都以為這是真的。」實際上這些都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但是我們把它認為是真的,認為真的,在這個裡面就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就出現了。「不知道那是幻相,也不曉得幻有原來就是真空。」幻相它怎麼來的?真空來的,迷的時候就現出這種虛妄的現相,在這個虛妄現相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不知道那是幻相。「我們的六根門頭都變成嚴重的障礙,接觸到外面境界,清淨心不能現前」,我們現的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兩句就是說明,真空、實際都在眼前」,好像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的開示「分明在目前」,真空、實際在哪裡?分明就在眼前。「我們不認識,反而把它變成煩惱,變成憂慮。我們怎樣把妄想分別執著消除,怎樣回頭是岸?」這個是我們學佛當前的第一個大課題。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
【今者統收玄奧。囊括大宗。】
「賢首國師將《華嚴經》幽玄奧妙的宗旨、修學的方法提出綱領,幫助我們修學。」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
【出經卷於塵中。轉法輪於毛處。】
「《華嚴經》的經卷分量太大,龍樹菩薩在龍宮所看到的,是世尊當年在定中二七日所宣講」,講的有多少?「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比起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我們今天這部《華嚴經》真的是微塵、是毛端」,真的小巫見大巫。我們看到現在翻成中文的《華嚴經》,我們看了都汪洋浩瀚,但是怎麼樣?跟實際上的《華嚴經》比起來,就像一毛端、一個微塵一樣。所以《華嚴》的確分量太大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中文《華嚴經》,跟原來的《華嚴經》,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比較起來,真的像一毛端,一個微塵。可是怎麼樣?一毛端、一個微塵,跟全部的《華嚴經》不二,大小不二,妙就妙在這裡。小能容大,大能容小我們沒有疑問,小能容大。「一塵一毛裡面含攝滿教圓宗」,滿就圓滿了,圓滿的宗旨都含攝在裡面。「因為一切法是從自性生的,自性沒有大小」,也沒有相對,現代人講相對論,自性沒有相對論,也沒有長短、沒有先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微塵裡面有世界,微塵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微塵跟世界是一不是二。一毛端、一微塵裡面有圓滿的法界訊息。一微塵,你要是明白了,遍法界虛空界你都全通達了。」所以我們常常上香,你看「爐香讚」,我們在這裡點一瓣香,那微不足道,就那麼一瓣香,那個香煙燃燒起來,我們唱這個「爐香讚」,這一瓣香燃燒起來,不只是我們現在眼前的人看到、聞得到,「諸佛海會悉遙聞」,諸佛海會統統聞到了。我們想不透,那麼一點點,怎麼所有的諸佛都能聞到?因為我們要知道那個一瓣香,那還算是大的,這裡《華嚴經》講那個一微塵,我們眼睛都看不到的,一毛端我們也看不清楚的,那麼小的一個物質都遍虛空法界。所以你沒有讀《華嚴》,就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讀了才知道,真的,你在這裡燃一瓣香,在任何地方燃香,都是諸佛海會悉遙聞,為什麼?它稱性,因為性體是一個,性相不二,會相歸性,從這個相回歸到性,叫我們在這個當中去悟入這個境界。所以從一毛端,整個虛空法界你都全通達了,它的原理就是在這裡。
【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
這是講根性不一樣,眾生的根器千差萬別,無量無邊的,但是「根性不相同」。『明者』是明白人,明白人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是明白人。明白人,『德隆於即日』,「即日是現前、今天」,就現在,現在他就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起源了,「真正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現前就能證得」。「覺悟的人、明白的人一接觸,在當下他就開悟。」「就像惠能大師一樣」,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這個大家都很熟悉,我們學佛的同修、佛弟子,特別是中國佛教佛弟子,提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沒有一個人不知道。六祖,「五祖給他說《金剛經》,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徹底放下。「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六祖跟釋迦牟尼佛是一樣,都是豁然大悟,頓悟。「他們為什麼能悟?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障礙沒有了,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完全現前。」這個智慧德能,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的,都跟佛一樣,沒有差別,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華嚴經》,佛成道,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我今普見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看到大地眾生,連蟑螂、螞蟻,昆蟲,這一切眾生,都有跟如來同樣的智慧德相,但是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因為妄想分別執著在障礙了。所以障礙沒有了,這些智慧德能就完全現前,這個不是從外面學來的,它本來就具足的,本來就有的。「這就說明凡夫成佛不難,成佛在一念之間,放下就是!」從理論上講,的確是這樣,你一念頓捨,放,那就現前了。「我們煩惱習氣太重,想放下放不下」,也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為什麼?想,就是煩惱、就是分別執著,用分別執著放下分別執著,怎麼能放得下?」這個是我們現前的一個難處。
「念佛法門殊勝」,它的殊勝、它的方便在哪裡?像參禪,你一念不生,不能起心動念的,要完全放下。實在講,我們無始劫以來,起心動念都習慣了,現在我們放下真的很難。念佛法門它是用個方便法,方便法也是最殊勝的方法,以念止念。念阿彌陀佛這一念,來止息所有一切妄念,把所有的念頭集中在阿彌陀佛這一念上面,這個我們就比較有下手之處,比較容易。我們心想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身禮阿彌陀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真學佛的人,真修淨土的人,真想這一生成就的人,沒有別的,只要把阿彌陀佛緊緊抓住,其他統統放下,再也不分別執著,我就專門執著這句阿彌陀佛。《彌陀經》講執持名號,你放不下分別執著,佛就教你,你就把分別執著用在一個地方,「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把這個心放在阿彌陀佛這一念上面,其他放下。這也是一個很巧妙、很方便、很殊勝的方法,讓我們回歸自性,這個是大家都用得上的。禪宗那種參禪的方法,的確是那一種根性的人他用得上,不是那種根器的人他使不上力。
『昧者望絕於多生』,「昧者」就是不明白的人,業障習氣很重的人,不能覺悟的人,也就是很執著、放不下的人,那這一生就沒有指望,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不曉得還要搞多久,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怎麼辦?多生多劫去修行,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後世接著再來」,再繼續修。「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這一生得到人身」,在六道輪迴裡面輪迴到人道來,得到這個人的身體;得到人身,又有幸聞到佛法。在六道輪迴到人道,得到人身,難;得到人身,能夠聞到佛法,那就更難。所以現在人身得到了,佛法也聞到了,要把這個機會抓住,不要讓它輕易放過。好,我們再看下面:
【會旨者山嶽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
「華嚴奧旨」,《華嚴經》奧妙的宗旨,你要是會,『山嶽易移』。這個「山嶽」,我們看高山,在中國五嶽都是很高很大的山,只要你會了,再高的山、再大的嶽,也很容易把它移動,是比喻不難,你會就不難,契入境界就很容易了。『乖宗者』,「乖」是違背的意思,是違背宗旨的,就是不會,那真的就很難。『錙銖』是細小。我們一般講做生意,錙銖計較,很小的他也在計較,這是比喻很小、細小的。「再微細也沒有辦法契入」,就是你如果違背這個宗旨,違背不是說違背很多,就是違背得很小,像錙銖那樣細小、微細,那也沒辦法契入。所以「宗門大德常常測驗學生,問他:你會麼!」也就是用我們現在話講,你會嗎?你會不會?如果你會,真會了,「一生一定可以契入華嚴境界,不會就難。會不會還是一句老話,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會,不肯放下就不會;放下就明白,不肯放下就糊塗愚昧。總而言之,放下執著你成阿羅漢;放下分別你成菩薩」,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菩薩他放下執著分別了。「放下起心動念你成佛」,入一真法界了。「佛沒有東西教人,智慧是現成的,你自己自性本來具足」,你本來就有,「德能、相好、福報沒有一樣不是現成的,你跟佛菩薩比,一樣都不缺。問題就是你自己找這一大堆的煩惱,在六道裡過這麼痛苦的生活,冤枉!希望我們真正覺悟、真正明白,醒過來了,這一生當中契入華嚴境界,往生彌陀實報莊嚴土」,那我們這一生真的就沒有白來了,「就功德圓滿」。
【輒以旋披往誥。緬覿舊章。】
「上中下根這三種人,不能不依靠經典」,畢竟上上根的人很稀有,會很少,上中下這三種根器的人比較多,特別中下根器的多,上根的還是比較少一點。上中下,你不是上上根,或者是下下根,就不能不依靠經典。實在講,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了三百餘會,主要的對象就是上中下根這三種人。真正上上根人,一看到佛放光他就開悟了。你看迦葉尊者,佛拿一個花,拈花微笑,他就明白了。下下根的人他老實,他也很快能契入,教他怎麼修就怎麼修。最麻煩,這三種,上中下,特別是中下根的人,半吊子,不上不下的,所以講經四十九年,講那麼多,主要對象就是這些人,我們就是這些人當中。所以不能不依靠典籍,經典不能不依靠這個。不依靠經典,你就不得其門而入。『旋』是回過頭來,『披』是閱覽、披覽,翻開閱,披覽。『往誥』是古大德、前輩對後人一些告誡的訓詞,像佛法的戒律,佛陀在經典裡面講的重要的原理原則、落實在生活上的細節,落實在生活上方方面面。『緬覿舊章』,「緬是緬懷,覿是閱讀,恭恭敬敬閱讀經典,釋迦佛所講的,佛的學生們留下的心得報告,提供給我們做修學的參考,我們要以真誠恭敬心來接受」。
【備三藏之玄文。憑五乘之妙旨。】
「這篇文章,『備三藏之玄文,憑五乘之妙旨』。備是具備,三藏是經律論。經論是修正我們思想見解的標準」,你沒有個標準,沒辦法修正,凡事都要有個標準。「戒律是修正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的標準」,這些標準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戒律、經典就是規矩,我們古人講「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你還沒有入門,你要有個規矩。我們要畫一個圓,你沒有那個規矩,你畫不出來的,所以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這些標準都是自性流露的,不是佛他自己去設定的,不是,它是稱性。佛他的自性就是我們的自性,佛講出來這些標準、規矩,就是我們自性本來的標準、規矩,不是講別人。「玄」是玄妙不可思議,這個道理我們沒有辦法用思惟議論,不能去想像,你也說不出來,所以稱為不可思議,這個叫玄。「憑」是憑藉、依憑的意思,依據。「五乘是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我們一般講五乘佛法。「妙旨是修學綱領。世尊在《法華經》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法裡任何宗派,終極目標都是明心見性。哪個法門契我們的根性,就是適合我們的程度、適合我們現前學習的方便,我們就採取這個法門。祕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可不能學多、學雜,為什麼?你的心不清淨,心定不下來,障礙你開悟。」
【繁辭必削。缺義復全。】
『繁』就是很繁瑣的這些言詞,他就把它消除,把它剔除;「義理有欠缺的,把它補起來」,這個就很完善了。
【雖則創集無疑。況乃先規有據。】
『集』是集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的教誨,把它蒐集起來。『無疑』是信而好古,對佛菩薩、古人講的沒有懷疑,這就信而好古,「這樣的心態來結集華嚴奧旨」,賢首國師他以這樣的態度來結集這篇華嚴奧旨。『況乃先規有據』,「佛陀滅度之後,許多的菩薩都做過這些工作」,這也說明之前很多菩薩都是做這樣的工作,不是他開始做的,以前就有了,都有根據。我們再看下面:
【窮茲性海。會彼行林。】
「『窮』是窮盡,『性海』是自己的自性,它是圓滿的,沒有欠缺。『會彼行林』,修行的法門非常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像森林一樣多,這六大綱都能會通。」
【別舉六門通為一觀。參而不雜一際皎然。】
「修學的原理原則、方法列舉六門」,六門就是六條,把它列出來。「『六門』就是一門,一門就是六門,一多不二。無量無邊的行門,門門都通達,一門通一切都通。『參而不雜』,這六條大綱有條理、有次第。『一際』是沒有分別,方向跟目標是相同的。『皎然』是清楚明白。祖師教給我們這六個方法,我們循著這條路走,可以幫助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回歸自性。」
【冀返迷方情同曉日。佩道君子俯而詳焉。】
『冀』是希望,『返』是回頭,我們從迷的方向回過頭來向覺悟這個方向,靠近覺悟。「就如早晨的太陽出現,黑暗沒有了。希望這篇文章能產生這個效果。這六個大綱,真正學道的人看了之後會同意,會勸大眾依照這個方法來學習」,也會把這些方法詳細的向大家來解釋清楚。
好,今天到這裡是一個段落。後面「今略明此觀,總分六門」,就是要進入這六個大綱了,我們下一次,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今天就先跟大家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華嚴經》教我們什麼❓
🔹相從哪裡來?要見性,從哪裡見❓
🔹為何不該去想「我們怎麼會有妄想分別執著、幾時生的、從哪裡生的」等問題❓
🔹《華嚴經》不在文字,也不在言說,在什麼地方❓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華嚴經》修學綱領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1/8/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01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這個課程來學習家師上淨下空老和尚在廬江講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來學習複講。
首先《講記》前面有一段話,「《華嚴經》教導我們認識自己,教導我們如何將現前的生活轉變成佛菩薩的生活,真正能過幸福美滿的一生」。這一段話,家師淨老和尚他剛接觸佛法,也就是說在接觸佛法之前,先跟台大哲學教授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教授非常器重我們淨老和尚,因為我們淨老他這種真正好學、至誠恭敬的態度,感動了方教授特別在他家裡的客廳給他開了一個哲學的課程。在他家客廳小圓桌上,單獨給他上課,上兩個小時。每一個星期天上午跟他上兩個小時,這個哲學課從西方的哲學開始,講到東方的哲學(我們這個地球上分東西方),再講到中國的哲學,最後一個單元講到佛經哲學。在佛經裡面特別推崇《華嚴經》,所以給我們淨老和尚講了華嚴哲學。我記得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師父上人也曾經送給我兩本,上下冊,方東美教授講的《華嚴哲學》。方教授他是學者,他為什麼推崇這個華嚴哲學?原來他也是沒有接觸到佛法,根據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講過,在抗戰時期,有一段時間他身體不好,到了四川峨嵋山上的寺院。大家如果去過峨嵋山,應該都會上去,現在變成觀光旅遊點了。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寺院裡面有《華嚴經》。早期在大陸,山上也沒報紙,在山上養病沒報紙看,當然更沒有現代我們這些電視、網路、手機,那個時代是沒有這些東西的,報章雜誌山上都沒有。所以他有時間,看到書櫃有《華嚴經》,他就把它拿來看看,結果愈看愈入味。他說《華嚴》實在是太完美了,不但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在生活上表演給我們看。《華嚴經》就是多元文化的一個思想,他是從哲學的角度來看《華嚴經》,所以寫了《華嚴哲學》,佛經哲學。
當初我們淨老和尚年輕的時候,學校老師上課教學生,都跟學生講佛教是迷信。當然人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佛教既然是迷信,那信它幹什麼?沒有意義。所以也就沒有意願想去接觸,沒有這個意願,而且還排斥,覺得宗教是迷信。但是同樣是迷信,還有高級的宗教、低級的宗教,高級宗教是什麼?一神教,他只承認一個神、一個上帝,那個是高級宗教。低級宗教就是泛神教,拜的神很多、很雜,那是低級宗教。所以當初年輕的時候,我們淨老和尚他也是這個看法,佛教不但是宗教,而且還是低級宗教,你到廟裡面看,拜了那麼多神,那不是低級宗教是什麼?但是到台灣來,跟方教授學哲學,最後一個單元方教授跟他講華嚴哲學、佛經哲學,他聽了很驚訝!他說佛教是宗教、是迷信,而且是低級宗教,怎麼會有哲學?當時方教授就跟他講,他說你還年輕,你不懂,「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師父上人被方教授這兩句話打動了心,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沒有比這個更高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他當然要學了。過去對佛教不認識,所以方教授慢慢給他說明、給他開導,他才知道自己原來認為的佛教,本來面目,不是一般人心目當中的迷信、低級宗教,不是的,完全誤會了,把佛教曲解、錯解了。所以透過方教授的指導,他才開始到寺院去借佛經來看。不然還沒有遇到方教授之前,他是不接觸的。這也是方教授接引他入佛門的一個因緣。
這是家師淨老和尚他學佛的因緣,他不是直接來接觸佛教、佛法,而是他是想學哲學,拜方東美先生為師,方教授給他講佛經哲學才打動他的心,他才有意願來接觸佛教,過去是排斥的。所以方教授接引家師淨老入佛門,他是這個因緣入佛門。每一個人入佛門的因緣都不一樣,各人的因緣不一樣。我們淨老和尚他算是知識分子,如果沒有方教授給他介紹,恐怕一般人介紹他學佛,講得再好,他也不會接受。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他講過,他說「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說這兩句話,如果不是透過方教授跟他講,他說其他的人跟他講,他也不會接受,他也聽不進去。這個道理在哪裡?在一個緣分。什麼叫緣分?他對方教授很仰慕、很崇拜,對他很恭敬,所以他講的話他聽進去。如果和方教授沒有緣,對他不恭敬,他講的,他也無動於衷。所以這是我們淨老跟方教授的一個因緣,後來才真正去深入佛法。後來又遇到章嘉大師給他奠定三年學佛的基礎,再到台中蓮社跟李炳南老居士學講經(經教)十年,成為我們當代講經說法的大法師。
我們淨老和尚學佛,經典裡面,因為一開始學佛他接觸的就是方教授給他介紹佛經哲學、華嚴哲學,當然他對《華嚴經》就特別有興趣。所以過去早年還沒有華藏佛教圖書館的時候,那個時候悟道也就去聽經了,記得他老人家很早就講《華嚴經》了,從沒有華藏圖書館講到有華藏圖書館,是講了十七年。但是十七年,《華嚴經》還是沒講完。台灣台南般若精舍的開心法師、韓館長都啟請我們淨老和尚要講《華嚴經》,要講這個大經,他說你再不講,以後恐怕沒人講了。後來到新加坡,李木源又啟請,所以三個人啟請講《華嚴》。後來隔了很多年,到新加坡再開始講《華嚴經》,一直講到二OO八年,我們淨老和尚回到他家鄉安徽廬江實際禪寺,還繼續在講《華嚴經》。講到八十五歲他還沒講完,講了差不多四分之一,講得很細。他想到年紀大了,了生死沒把握,所以那個時候就放下《華嚴經》,專講《無量壽經科註》(《大經解》,黃念老的註解)。這是把我們淨老和尚他跟《華嚴經》的一個因緣,在我們學習之前先向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報告。
我們看到這段話,《華嚴經》教我們什麼?教我們認識自己。我們現在認識自己嗎?不認識。什麼叫認識自己?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果我們都認識自己了,在佛教禪宗講,就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成佛是什麼意思?現代人把成佛想像得好像一個神一樣的,完全搞錯了。佛就是我們的自性本心,你真正明白認識自己的本性,明白自己的真心,那就叫佛。徹底覺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華嚴經》以及所有大乘經典,都是教我們認識自己。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環境,教我們認識自己,以及認識我們自己生活的環境的事實真相,就教這個;教導我們如何將現前的生活轉變成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跟我們凡夫的生活有什麼不一樣?佛菩薩的生活得到大自在、大解脫,幸福圓滿。我們凡夫,我們生活是什麼?煩惱、痛苦、災難。煩惱、痛苦、災難怎麼來的?迷,從迷來的,苦是從迷來的;快樂是從悟來的,覺悟就解脫了。這個是《華嚴經》教我們的。我們學了《華嚴》,真正入了華嚴境界,真正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環境,我們就能過一個最究竟、最圓滿的幸福人生。
自古以來,每個人都想入華嚴境界,怎樣才能契入?這個是大家所關心的一個課題。是!《華嚴》這麼圓滿、這麼殊勝、這麼美好,我怎麼樣能夠入進去?沒有學的人他不知道,學的人知道這個太殊勝了,但是現在怎麼入進去、怎麼契入?這是我們當前最關鍵的一個課題。「華嚴宗三祖賢首國師著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將深廣無際的教義拈出修行切要的精髓,是《華嚴經》修學的綱領,也是華嚴宗祖師修行證果的方法。」佛教傳到中國來,祖師大德給它分宗分派,大乘八個宗,華嚴宗又叫賢首宗,就是專攻《華嚴經》的,依照《華嚴經》的理論方來修學的,這個宗就叫華嚴宗,主修的經典、經論就是以《華嚴經》為主。華嚴宗的三祖賢首國師,他有著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華嚴經》太大了,真的是非常浩瀚,像大海洋一樣,我們一般講華嚴教海,像浩瀚大海一樣。《華嚴經》,我們從哪裡進去?賢首國師很慈悲,將這個深廣無盡的教義,把那個重點拈出來,就是拈出修行切要的精髓,我們現在講精華,《華嚴經》修學的綱領,也是華嚴宗歷代祖師他們修行證果的方法。
『修』這個字是真幹,修要真修,不能幹假的,幹假的就沒有用了。『華嚴奧旨』,就是「奧妙的宗旨」。『妄』,「歸納為三大類:妄想、分別、執著」;「妄盡」,妄沒有了,就妄盡。妄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華嚴經》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在其他大乘經典裡面看到只是講煩惱,最粗重的煩惱見思煩惱,又稱為見思惑;再來就是塵沙惑,塵沙煩惱;最根本的就是無明惑,無明煩惱。無明就是妄想,分別就是塵沙,執著就是見思。這一篇論文「教我們如何將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就還源了。還源現在也滿流行的,還到你原來的,還到你本來的。「源頭是真如本性,『還源』就是回歸自性」,回歸真如本性了,回歸真如本性就叫圓滿成佛。所以我們這個圓滿成佛不要想像成在寺院的佛像一樣坐在那邊給人家拜、給人家供水果,那個想像完全是錯了。寺院供的佛菩薩像、一切供具都是表法的意思,都是教學藝術化,你把它當作神在拜,那完全搞錯了。佛教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都是教我們回歸自性的,你回歸自性(就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圓證無上菩提。所以佛教它是教育,不是宗教,這一點我們首先認識清楚。
前面「前言」,我補充了這些話,下面我們就進入論文。「正釋論文」,我們正式的來解釋這一篇論文。這個論文我們現代人聽了就不陌生,你看現在你念大學,要考博士,要寫論文。我們看論文,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一頁,從第三行的文開始。我們華藏有印小冊子,《妄盡還源觀》,如果有需要的同學,可以跟我們華藏淨宗弘化網申請法寶那邊來申請,有需要的。我們後面也都會有打上這個字幕,會打上字幕,方便我們同修來看、來聽。我們先看第一段,這一段我先將這個文念一遍: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睹纖毫以齊彰。】
『滿教』,「是指《華嚴經》,滿是圓滿,《華嚴經》是大圓滿,是佛法的根本教義,一切法都是從《華嚴經》流出來的」。《華嚴經》,過去古大德也講,一切經都是《華嚴經》的眷屬。《華嚴經》好像一棵大樹的根本,大樹長出來很多很多枝幹、樹葉、花果,那個都是這個樹根的眷屬,都從這個發展出來的,所以它是根本教義,所以一切法都是從《華嚴經》流露出來。『難思』,「教義太深廣,不可思惟議論」。「這部經典,大講到法界,現在講的宏觀世界;小講到微塵,現在講的基本粒子,沒有一法不在《華嚴經》之中。」這一段是給我們說明「難思」這兩個字,難思就是教義太深廣,不可思議。就是你不可以用思惟想像去想,我們的常識,一般講邏輯,你邏輯不到。議就是口當中的議論,你也說不上來,無法說得出來,這個就稱難思。我們在大乘經典常常看到四個字「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這部經典,大講到整個法界,現在科學家講宏觀世界,整個宇宙,宏觀世界;小講到微塵,現在講的基本的粒子,沒有一法不在《華嚴經》之中,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都在《華嚴》裡面。
『窺一塵而頓現』,看到一粒微塵,微塵是非常小,我們肉眼都見不到的,恐怕現在要用幾百倍的放大鏡去看才看得到,那麼小的一個微塵它就頓現宇宙,那小的微塵當中它就現出整個宇宙。「頓現」,就是當中沒有一個過程、一個次第,一下就出現了,「例如電影的幻燈片」,幻燈片大家都看過,按鈕一按,畫面它不是慢慢出現,不是,一下子全部都現出來,這叫頓現,「沒有先後次第」,全部顯現出來。『圓宗叵測』,《華嚴經》的圓滿宗旨,也沒有辦法以我們的常識、知見去測度。我們一般的常識無法理解,無法去推測、去度量。「放下的人、覺悟的人」,『睹纖毫以齊彰』,「從一毛孔中看到遍法界虛空界」。什麼人能入這個境界?放下的人。放下什麼?前面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全部放下了。放下就叫覺悟了,禪宗講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淨宗講理一心不亂,密宗講三密相應,那是覺悟的人。覺悟的人怎麼樣?「睹纖毫以齊彰」,從一毛孔當中,我們看身體的汗毛多細,那個毛端多微細,你沒有用放大鏡你也看不到,但是那麼小的一個毛孔當中,你可以看到整個盡虛空遍法界,整個宇宙同時看到,頓現。「佛講,一微塵(依報)、一毛端(正報)」,微塵是外面的微塵,最小的;一毛端是我們身體上最小的,正報身體最小的。身上,你看手的汗毛,上面尖的那一端,多小!從這個最小的地方,你就能看到整個宇宙的信息,真的不可思議。我們再看下面一段文:
【然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
『然用就體分』,「體是自性」,本體就是自性,自己的本性;「從相用上來說,當然有差別」,相是現相,這些相狀,用就是作用,從相、從用上來講,當然有差別。「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從用上說的,是本體的一分,不能離開體,體是一個,作用就無量無邊。」這是舉出我們在經典上常看到的十法界,十法界最高的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這個稱為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超越六道了,不在六道裡面;四聖法界下面就是六道,六道最高的是天道法界,再來人道法界、阿修羅法界、畜生道法界、餓鬼道法界、地獄道法界,合起來叫做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依是依報,依報就是環境,正報就是身體。每一個法界,身體不一樣(比如說,人的身體跟畜生道的身體不一樣),依報環境也不同。身體不一樣,感官的世界,依報也不一樣,這個是從作用上來說的,每一個法界都有它的相、作用。不管它這個相千差萬別,作用很多,不一樣,但是都是本體當中的一分,它再多,不能離開它的本體。如果沒有這個本體,它哪有那個相,那個相從哪裡來?沒有相,它作用從哪裡來?所以一般講,體相用。比如講我們人整個身體,這全身就是本體,我們身體有個相、有個樣子,這個就叫相;用,我們整個身體,眼睛能看、耳朵能聽、手能做事、腳能走路、鼻子能嗅香、舌能嘗味、身能接觸,這叫做用,用是說的作用。但是這個相跟用,它都離不開本體。我們從這個形容,大家去體會這個道理。體是一個,體沒有分別,是一個,作用就無量無邊,作用很多。
『事依理顯』,「事是相,理是性、是體」,這個理叫理體,它的本體,「事裡面有理」。所以沒有那個沒有理的事,任何一樁事情都離不開理體,事裡面有理,理裡面有事。『一際』,「一際」就是沒有分別,「理事不二,性相一如」。相從哪裡來?從性出來的。「只要放下分別執著,在事上就能見到理」,見到本體,「在相上就能見到性」。你要見性,從哪裡見?就在相裡面,離開相也沒有性,因為那個相就是性體當中現出來的。好像我們看電視,電視整個屏幕它是本體;電視那個畫面森羅萬象,什麼節目都有,那是相,相從哪裡來?從那個屏幕出現的。你說我這個屏幕不要,我要看那個節目,那也沒有。我們在看電視,現在都看電腦了,那個屏幕就是本體,屏幕現出來那些千差萬別的萬相,那個叫相。相從體出現的,所以性跟相是不二的,性相一如。「只要放下分別執著,在事上就能見到理」,你就不要去執著那個相,你就見到性了。我們現在問題就在著相,《金剛經》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把這個分別執著放下,性就在哪裡?在眼前。《中峰三時繫念》,中峰國師講「分明在眼前」。性在哪裡?就在面前,在相裡面。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其猶病起藥興。妄生智立。病亡則藥亡。舉空拳以止啼。】
這一段,『病亡』,這個字我們現在看到是「亡」,死亡的亡,這個古字是通用,這個字在這個地方要念無,有無的無,不是念亡。『其猶病起藥興』,「病起藥興」,藥怎麼來的,為什麼有藥?「人生病需要用藥治療」,藥是因為人有病才有的,所以病起藥興,「沒有病就沒有藥」,沒有病就不需要用藥了。用藥就因為有病,要去治病,才要用藥,才有藥,所以「病跟藥是相對興起的」。『妄生智立』,「妄是妄想分別執著,智是對立妄想分別執著的智慧、方法,妄生才有智立,如果沒有妄,智也就沒有了」。前面用病跟藥來給我們做一個形容,因為有病才要有藥。我們現在迷了,有妄想,妄念生了,才要智立,這個智是對治妄想分別執著的智慧、方法。所以「妄生才有智立」,因為有妄想生起來,才有智慧建立,建立這個智慧就是對治那個妄想的。「如果沒有妄,智也就沒有了」,如果沒有妄想,用那個智慧幹什麼?就像沒有病,你用藥幹什麼?不需要了。「為什麼我們會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怎麼會有這個妄想分別執著?「幾時生的?從哪裡生的?」這個很多人都是這麼想,我什麼時候開始有妄想分別執著?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從哪裡生出來的?「有這樣的想法就壞了」,有這個想法,愈想妄想就愈多了,沒完沒了了。「妄不是真的,你就不能追究」。你去追究那個妄從哪裡出生的?從哪裡生出來?從什麼時候開始?妄念再加妄念,你永遠找不到答案。所以「你追究『什麼理由我起心動念,我幾時起心動念』,那就是妄中再加上妄,你永遠回不了頭」。「知道妄就不要理它,把它放下就沒事,你就還源」。
『病亡則藥亡』,「病沒有了,藥也沒有了」。『舉空拳以止啼』,「這是講幫助苦難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要懂得善巧方便」。佛講經說法,統統是善巧方便。就好像小孩子在哭,你手握著拳頭,說不要哭,我手上有糖果,你不哭,我就糖果給你,小孩聽到有糖果他就不哭了。「其實你手上沒有東西,但是目的達到」,他不哭就好了。「這是比喻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像空拳一樣,手握空拳,「你可不要執著佛法,佛法也是假的;執著法就變成法執」,對法的執著,不能見性。「《華嚴經》不在文字,也不在言說,在什麼地方?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地方都在,任何時間都在,遍一切處,梵語叫毗盧遮那,毗盧遮那就遍一切處。什麼地方都有,什麼地方統統是《華嚴經》,你只要把你的起心動念放下,你就看到,看到真相。現在我們真相在眼前,看不到,看到都是妄相,為什麼?我們迷了。為什麼迷?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我們眼前就看到事實真相。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心通則法通。引虛空而示遍。既覺既悟。何滯何通。】
「法是心現識變的,心有礙,法就有障礙;心通,法當然通達。法通是諸法實相通達無礙,遍法界虛空界,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你全明白,沒有一樣不通達。心本來沒有障礙,我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心就不通;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心就通,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就通。」我們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本來是通的就變成不通,如果把這個放下,全都通了。『引虛空而示遍』,太虛空沒有障礙。「滯是障礙。只要你覺悟,障礙跟通達都沒有了。」所謂通跟障都沒有了,都不存在了。
【百非息其攀緣。四句絕其增減。】
「四句百非,四句是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句展開是百非」,這個四句把它展開來就是一百句,非就是錯誤的,就是說這個一百句都是錯誤的,你怎麼講都不對,「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個禪宗常常講的,禪師考驗參禪的人,問他一個問題,他要開口,就香板打下去;他動個念頭,香板也打下去,因為你開口就錯了,你起個念頭要回答問題也不對,所以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在經教裡對初機講解也用這些話,你可不能執著,你執著真有這些話,錯了,這些話是引導你,無非是讓你離開分別執著而已。不執著」,你不執著了,「那個時候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聽而無聽、無聽而聽,入不二法門,那才是真正覺悟」。你怎麼說都對了,你只要離開分別執著,怎麼講都對;你一有分別執著,怎麼講都不對。「所以法難說,難在哪裡?佛說空,你執著空;佛說有,你執著有;佛說非空非有」,你就執著一個非空非有,「這個麻煩大了,佛度不了你」,這是執著放不下。「面對萬法,不起心、不動念,這才能體會諸法實相。所以百非是教我們息攀緣心,四句是斷絕我們增減的妄念(包括有無、一異、斷常等相對的妄念)。」現在講相對,那是妄念。「真能懂得這個,從哪裡下手?從我們自己內心深處將對立的念頭化解,永遠不再跟人對立。」本來就沒有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因為他在迷,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現在覺悟了,我知道事實真相,沒有對立,我不搞對立。「對立一放下,慈悲心就現前,清淨、平等也能得到一點。你有對立,你的心是染污的,決定不平等、不清淨。所以我們學隨緣,不學攀緣。隨緣,什麼都好!學著轉境界,不要被境界轉,這是大學問、真功夫。」
好,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一段,我們下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