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 第11-15集|悟道法師主講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悟道法師

🔹怎樣提起觀照來降伏分別執著這些煩惱❓
🔹錢鏐王打千僧齋公案——真正佛菩薩再來會跟人宣傳嗎❓
🔹有災難這不是好事情,但是對念佛人來講也未必不是好事,怎麼說❓
🔹一般人都想要人天福報,怎樣求才有感應,才求得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病毒怎麼來的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21/9/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15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跟大家學習到華嚴的十度,我們學習到前面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一般大乘經典都是講六度,《華嚴》加了四度,加上方便、願、力、智,加上這四個,四度,所以《華嚴》它把這六度開為十度。我們前面學習到六度的般若度。般若對於學佛的人非常重要,我們也可以說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是佛法的核心。如果沒有般若,就不是佛法,那變成世間法。所以般若是佛法的中心,實在講,世間法也離不開般若。

  般若在佛經講得很多,你看,六百卷《大般若經》。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三百餘會。四十九年,前面剛開始二七日,有的地方說三七日,就是世尊剛成道,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入定了有的經上講三七日,就是二十一天;有的經上講二七,是十四天。世尊成道就入定,我們一般凡夫、二乘、權教菩薩,一般人不知道原來佛入定,他是在定中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對象是誰?凡夫、二乘都沒分,包括權教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也不是主要的對象。所以當機者,主要的對象是已經最少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在圓教是初住位以上的菩薩。圓初住以上,一直到等覺,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位次的法身大士,對象是對他們講的。講,一般凡夫也不懂,二乘都不懂了。所以佛就出定了,出定,看到不是法身大士,《華嚴經》他們無法理解。《華嚴》可以說是最高的,在中國佛教界公認的兩部經典是一乘圓教,第一部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部是《妙法蓮華經》。這兩部經,公認的一乘圓教,講一生成佛的經典,這個還在大乘經典之上,一乘。因此佛看到這個不是一般,他無法理解,他們也聽不懂。所以教學從小學開始,像我們世間教小學一樣,從幼兒園,人天乘,再提升到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的佛,再提升到明心見性,分證即佛,這樣提升上去。所以剛開始講人天小乘的經典,我們在《大藏經》裡面看到阿含部,阿含就是人天小乘的經典。這講了多久?講了十二年,十二年也就是說打地基,有人天小乘的基礎,先打地基。十二年之後,接著八年講方等,方等就是預備進入大乘。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也就是提升到學習大乘佛法的一個預備班,開始進入學習大乘佛法,從小乘提升到大乘,這講了八年,就二十年了。大乘,佛法又以般若為中心,般若講了多久?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般若談,這二十二年幾乎佔了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的一半,接近一半了。後面八年,才講《法華經》、《涅槃經》。可見得般若前面通人天、小乘,後面通大乘、一乘,般若也就是說世出世間法的中心。所以學佛,修六度,修到最後就是要開智慧,般若要開智慧。

  《般若經》講什麼?《大般若經》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也就是《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我們常常聽到。我們今天這個功課,最重要是提起觀照功夫,把佛在《般若經》講的這些道理、方法,在我們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提起觀照,就是時時刻刻把佛所講的這些教導,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要能提得起來。譬如我們起了分別執著,就想到《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提起觀照,我們這些分別執著,這些煩惱就降伏下去了。因為這些相不是真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能夠提得起這個觀照,心馬上就平靜下來了。別人讚歎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平了;別人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心也平了,都是假的。什麼叫觀照功夫得力?平等心、清淨心現前。平等心就是沒有分別,清淨心就沒有執著,一執著,心就不清淨。這是講觀照般若,所以這觀照般若非常重要。般若,實相般若是我們本性都具足的,大家都有。我們要證入實相般若,要提得起觀照般若,你才能證得我們自性的實相般若。

  觀照般若後面是文字般若,也叫做方便般若。這個文字它是個工具,幫助我們提起觀照,證實相。所以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可見得文字般若也不能缺少,經典就是文字般若,語言文字這是一個前方便。文以載道,這是幫助眾生的。經文就是記載道理,佛經的道理,幫助我們悟入佛之知見。文字般若在現代的這個時代可以說很方便,現代因為科技發達,照相、影印,不但用文字來記載這些般若經典,現在還有光碟,光碟也可以輸入文字檔。現在電腦、手機統統可以輸入,這個比印經書還便宜,而且還可以用讀誦的、念的。所以家師淨老過去這幾年來,提倡有聲書的經典,用讀誦的方式,光碟可以在電視上播出來。現在連光碟都不需要了,電腦上、網站上都有,都放在網站了。比如說到我們華藏淨宗弘化網,你一點,它就出來。你要聽讀誦的,國語、台語、粵語的,比如說讀《無量壽經》,那都有,這個就更方便了。同時又有文字,經文字幕,你看著視頻的經文,跟著讀誦。如果你不看視頻,你就閉著眼睛完全聽音聲,都好,都容易得定,定久了就開智慧。重要的經論應該都用這個方式,從網路、電視來流通,所以這個就很方便了。現在的確得力於這些科技的發達,所以經書跟光碟,過去是光碟,現在光碟又被電腦取代了。你不看電腦、不看光碟,可以看我們用紙印的經本,這個都可以同步來進行。這是講到文字般若。

  六度後面加上方便、願、力、智,合起來就是十度,這是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教導諸菩薩修行的綱領。十度跟六度的意思實際上沒有差別,講六度,後面方便、願、力、智都是屬於般若波羅蜜這一度所含攝的、所包括的;講十度,就是把般若智慧這一度給它展開,般若是體,般若就是智慧的本體,有體必有用,有這個體就有它的作用,方便、願、力、智是般若的德用。智慧有兩種,一種是實智,真實智慧;一種是權智,善巧方便。般若波羅蜜是實智,根本智,它是本體,根本智;方便、願、力、智是權智,是後得智。離開妄想分別執著,自性的般若智慧就現前,這是根本智,這本來就有的;後得智就像現在所說的知識,知識裡面就有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智慧不能落實在日常生活,智慧有什麼用?要有作用。如果沒有作用,智慧就變成沒用了,何必去求智慧,就不必要了。所以文殊菩薩將這個般若波羅蜜落實在生活上方方面面,分別為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便利我們大家來學習。

  菩薩,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也是代表智慧第一,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教化眾生,跟我們凡夫也沒兩樣。雖然沒有兩樣,覺迷不同。菩薩是覺悟的,菩薩是印度話,菩提薩埵,翻成中文意思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他不是迷惑顛倒的有情眾生,他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凡夫,我們凡夫不覺,我們心裡真有分別執著。菩薩、阿羅漢覺悟了,他們已經覺悟了,我們還在迷惑顛倒。菩薩、羅漢雖然在生活上表演他也有分別執著,你看他在外面也有分別執著,實際上他心裡上沒有,他心裡不露痕跡,沒有,表面上有。就像舞台表演一樣,這個劇本寫到這裡,這個地方你要笑,到時候演到這個地方你就要笑;演到另外一個地方你要哭,那到時候得哭。我們都知道這個演戲的,那不是真的,裝那個樣子,知道他是一個舞台的表演。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教化眾生,就是舞台表演,凡夫把表演當真,真有分別執著;佛菩薩跟凡夫和光同塵,跟我們一樣,我們看不出來,沒有這個智慧水平我們看不出來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在哪裡,表面上看一樣,但是內心不一樣,一個覺,一個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開悟之後,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在中國,諸佛菩薩示現為祖師大德、比丘、比丘尼、長者居士,做出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他的身分不暴露,我們不知道!

  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是定光佛說出來的。當時的皇帝設宴供養法師,供養法師就像我們現在齋僧一樣。齋僧它有位次的排列,宴會上那個首席,首席就是上位,大家都很客氣,誰都不願意坐在那個上位,大家都謙虛推辭,諸山長老大家互相推讓。正在推讓的時候,外面來了一個和尚,這個和尚看到大家都不願意坐,他就往首席上坐著,他就坐上去了。沒有人請他,他就自己坐到上位去了。這個皇帝就心裡不太舒服,因為他心目當中的長老都沒有坐上首席。這個皇帝他心目當中尊敬的長老沒有坐上去,這個和尚,也不認識他,一來就坐到上面去,當然這個皇帝看了心裡不太舒服。但是他已經坐上去了,也不好意思把他請下來。這個也表示皇帝對這個出家眾,雖然心裡不舒服,還是有一定的恭敬,既然坐就讓他坐了。那些長老大家都在推讓,他毫不客氣就坐上去了。這個宴會辦完了之後,皇帝就向永明延壽大師請教。永明延壽大師就是我們淨宗六祖,他也是禪宗的祖師,所以他有《宗鏡錄》傳世,黃念老特別推薦這本書。皇帝向他請問,我這麼誠心來辦齋僧,今天有沒有聖賢僧來應供?請問延壽大師。延壽大師告訴皇帝說,有!有,是哪一個?他說定光古佛今天來應供。佛,有佛來應供?當然他就很興奮,是誰?是哪一個?永明延壽大師就給皇帝講,就是剛才從外面進來那個大耳朵的和尚,諸山長老大家推讓,不肯坐首席的位子,他上去坐那一個,那個就是定光古佛。皇帝聽到,不得了,有佛來應供,他這個齋沒有白辦,感應到佛來應供。就趕緊派人去追定光古佛,剛才那個大耳朵的和尚往哪裡走,趕快把他請回來,那是定光古佛化身來的。他派人去追,就追到了。追到山上去,看到大耳朵和尚他在石洞裡面打坐,坐在那邊,大家看到了。大家看到,大家要過去邀請他,我們皇帝要請你回到宮殿,他要供養。這個時候這個大耳朵和尚,就是定光古佛,他就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就是說阿彌陀佛太多嘴、多事,把他的身分給暴露了。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完就走了,就往生了,就坐化了。這些人回去報告這個消息,說我們找到定光古佛,那個大耳朵和尚,他坐在山洞裡面,他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說阿彌陀佛太多嘴了,把我的身分給暴露了,所以他就坐化,就往生了,走了。

  聽到這些人回來傳這句話,「彌陀饒舌」,給我講這個話就是永明延壽大師,他不就是阿彌陀佛?大耳朵和尚是定光古佛,眼前這個不就是阿彌陀佛?皇帝聽到很歡喜,原來都不知道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化身來的。這是從定光古佛口裡說出來的,那還會有錯?趕緊帶著人去拜永明延壽大師,趕快去找,我們跟了他那麼久了,還不知道他是阿彌陀佛來的。這個人還沒有出去,外面就有人來報信,說永明延壽大師他也圓寂了。那這個就是佛菩薩、阿羅漢應化到這個人間來,身分一暴露,人家知道他的身分了,他就走了,他絕對不會留在世間。所以佛菩薩、羅漢應化到中國來的,自古以來非常多,身分一暴露,他馬上走。你看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也是一樣。另外一種就是說,你說他是什麼佛,他是死不承認。像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但他死不承認,叫他們不可以亂講。到他往生了之後,這個才公開出來。所以這個身分一露出來,就沒有繼續留在人間了,這佛在《楞嚴經》也交代得很清楚。凡是有人說他是什麼佛、菩薩、羅漢來的,講完又不走,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他說他是什麼佛菩薩來的,就是要人家對他恭敬供養,要求名聞利養,那不是真的。真的佛菩薩,身分一露出來,馬上走,這是真的。

  第七、「方便」,我們講到這個第七度,方便就是「善巧方便,自積功德,又濟度一切有情」。大乘教講三種方便,「一、進趣果向方便。修諸功德,迴向佛果。」我們學佛,這是修因,為什麼要修因?總希望得一個果報。每個人的志願不相同,每個人也就是他求的果報不一樣,所謂俗話講「人各有志」,絕大多數的人求人天福報,我們看到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當然他們都是求人天福報,就是已經學佛的人也是絕大多數求人天福報。所以現在我們在台灣、在大陸、在海外,有看到一些寺院,他們標榜「人間佛教」,這個就是求人天福報的,他還不想出三界、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求人天福報能不能得到?肯定能求到。過去家師淨老初學佛的時候,親近我們佛教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師,章嘉大師給他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成佛都能成佛,那你求個人天福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無比殊勝的佛果你都能求得到,何況人間這個小小的福報,怎麼會求不到?肯定能夠求得到。但是有很多人求,沒感應,求不到,是什麼原因?就是自己有業障障礙住,所以沒有感應。什麼業障?你造作一切不善業,造惡業,這個不善的業障會障礙你得人天福報,你得不到,它障礙你。所以章嘉大師教家師淨老要懺悔業障,這個業障懺除了,障礙沒有了,你修善因、善行,你決定感得善的果報,也就是人天福報。

  現在災難很多,這個現在也是全球性的。現在這個世界的確是多災多難,你看去年一整年,今年又快過去了,已經下半年了,新冠狀病毒的疫情不但沒有解除,而且這個病毒不斷的變種,全球各地感染病毒的還是不斷的升溫。我們在網路上也看到有很多傳遞這些災難的信息,很多通靈的、預言家,傳遞這些災難的消息。災難當然不好,有災難這不是好事情,但是對我們念佛人來講,也未必不是好事。有災難來,反而能夠警惕我們這個世間無常,多災多難,人命無常,要加緊念佛,提醒我們念佛要緊。一般平常來講,「黃泉路上無老少」,這是平常的時候,沒有發生災難的時候;發生災難了,那更是感受到像《八大人覺經》講的,「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真的這個世界很危險、很脆弱,所以提醒我們趕快念佛,求生淨土。所以災難來,這個信息傳遞出來,對念佛人來講是好事情;如果沒有災難來提醒,我們還是一天過一天,悠悠度日,沒有警覺心。

  我們念佛,依照經典修行,懺除業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就能化解這個世間的災難。境隨心轉,我們的念頭善,我們整個身體細胞全部都善;我們的心行不善,我們整個身體細胞都不善。過去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證明這個事實,用科學來證明這個事實,水懂得人的意思。你善意對它,水知道,你給它拍攝出來的結晶非常美好;你惡意對它,它也知道,拍攝出來的結晶非常醜陋。所以這個用科學來證明,我們人心的念頭感應整個萬物。所以身體有病,用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來對治,純淨純善,你長病的細胞自然恢復正常,恢復正常就健康。如果我們天天煩惱很重,有憂慮、牽掛、暴躁,我們正常的細胞就變成有毒的細胞,就得病!病從心生。病從哪裡來?從心理生出來。心理反常,違背倫理道德,你的五臟六腑就出問題。所以心地清淨、善良的人,很少得病,就是往生的時候也不生病。往生時要是生病很可憐,別人來照顧你,完全受別人控制,你自己不能做主。念佛人最大的福報,是往生的時候如入禪定,身體沒有病苦,心沒有貪戀,心也不貪戀這個世間。身沒有病苦,預知時至,什麼時候走清清楚楚,走得乾淨俐落,這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沒有比這個福報更大。

  過去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美國有個護法甘老太太,那個早期老護法,好像住在美國舊金山。這個甘老太太給我們淨老和尚講了一樁事情,是她親眼看到的。她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年紀也差不多,也是老太太,兒子、媳婦都移民到美國,在美國工作,兒子也很孝順,把她接到美國。我們知道老太太去美國,這個老人家老一代的,她也不會閒著,到她兒子家裡,就把老太太接去做家事,然後照顧小孫子。現在這個時代,很多是這樣的。到美國去住了好幾年,照顧她家裡、照顧小孫子。小孫子照顧到去上幼稚園了,每天兒子、媳婦都要上班,每天都要上班,在美國,實在講經濟壓力很大,沒有兩個人上班工作,恐怕這個生活費就會有問題,因為美國的消費太高,經濟壓力很大,所以夫妻統統要上班。兒子、媳婦上班,把小孩送到學校,是他們送到學校,晚上下班再把小孩接回來。就是他們開車,開車送小孩去上學,就像現在安親班,我們台灣叫安親班、托兒所這一類的。晚上下班,他們再去把小孩接回來。兒子、媳婦上班了,小孫子到幼兒園去了,平常家裡剩老太太一個人,又不懂英語,也不會開車,所以哪裡也不去,出去也不方便,沒車就像沒有腳一樣,而且語言也不通。所以她就把這個家當作道場,當作念佛堂了,一心念阿彌陀佛。她怎麼念、怎麼修的,沒有人知道。

  她往生的這一天,大家才發現。往生的這一天,沒有告訴家人。因為每一天早晨老太太早起準備早餐,這一天老太太沒有起來。每一天都有起來做早餐,今天怎麼沒有起來?她兒子、媳婦就把老太太房間的門打開,打開看一看,是不是還在休息?這個房門一打開,老太太穿著海青,手還拿著念珠,盤腿坐在床上,叫她也不答應,往前仔細一看,往生了,走了,沒有在呼吸了,坐著走的,坐化了。你看這樣往生多瀟灑、多自在!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也不驚動家人。她知道如果預知時至,告訴家人,到時候哭哭啼啼的,這很麻煩了。更不可思議的,她的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大家也不知道她什麼時候做的,都擺在床鋪旁邊,她遺囑也寫好了,一份一份的擺在旁邊。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這個老太太真的是這樣。真用功,真幹,不生病,說走就走。從來也沒有聽過經,也沒參加過法會,她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多長時間?五、六年時間就成就了。這是很典型的老實念佛的人,老老實實就是念這句佛號,其他什麼都放下了。放下,她不是不做家事,你看家事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到位,連她往生兒孫的孝服統統準備好了。心裡這些牽掛,統統放下了,放下身心世界,就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一般三、五年就成就了,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可是我們如果要學習這個功夫,要準備。我們認真努力念佛,就不要把身命看得那麼重,不要太重視這個身體。當然也不是說叫你去糟蹋這個身體,就不要過分的怎麼去保養身體,不要過分。像現在人吃很多那種營養品,吃到營養過剩,反而把病都吃出來了。所以身要放下,放下不是說你去糟蹋,不是的。好好利用這個身體,這個身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要放下,你早晚都要放下的!現在還在這個世間,借假修真,藉這個身體好好來念這句佛號,積功累德,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淨土。《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人沒有生死。人不是說死了就沒有了,如果死了就沒有,那什麼問題也都沒有了,這個就很簡單,不麻煩,反正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真正的問題是死了還有,沒完沒了,這個才麻煩,這個麻煩才大。所以人沒有生死,生死是對這個身體講的,這個身有生死,但是靈性它不生不滅的,它沒有生死。如果真有生死,一個生,一個死,不都完了?那就沒有了,就算了,那也談不上什麼因果,談不上什麼六道生死輪迴,那就沒事了;問題事實真相不是這樣,問題是事實真相沒有生死。你現在這個身體壞了,死了,再換一個身體,死死生生、生生死死,沒完沒了,這個才麻煩。所以麻煩的事情,是這個身有生死,死了就算了!但是靈魂、靈性它們不死,它還會去投胎,那投胎又要來輪迴了。這個世間你的家親眷屬、你的功名富貴,這些帶不去,「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包括自己的身體都帶不走,那何況身外之物!我們到這個世間來,空空的;走了,也是空空的。所以這些世間的家親眷屬、功名富貴都帶不走。但是什麼能帶得走?你一生所造的善惡業,這個業帶得去,善業它引導你投生到三善道,它牽引你到三善道,惡業它是幫助你投生到三惡道,這個事情麻煩。曉得這個事實真相,這一生當中要為來生著想,要修來生福。因為知道有來生、有來世,不是這一生完了就結束了,不是,沒完沒了。那你就要希望來生比這一生更殊勝,你現在這一生要修,我這一生決定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來生得人天福報,不會墮三惡道,墮三惡道就很苦了。第一殊勝,無過於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去作佛,這是世出世間最殊勝的,最究竟、最圓滿的福報。

  我們現在還在這個世間,決定不可以自私自利,決定不求名聞利養,為什麼?因為這些我們帶不去,該捨要捨,捨得乾乾淨淨。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真正做到這一生當中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別人讚歎,我們點點頭、笑笑而已,不放在心上;別人毀謗、嫉妒、陷害,我們歡喜接受,為什麼?消自己的業障。業障消除,我們往生西方的品位才能提升。決定沒有怨恨、沒有報復,他做的是好事,他不是壞人,他替我消業障。所以在境界裡面,我們以智慧應對,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看到那些不善的人都是善人,看到不善的事都是好事,你的功夫就算有一點成就了。這跟一般人就不一樣,也就是你的觀點、你的角度,跟一般人就不一樣了。實在講,在這個世間裡面禍福相承,好的事情也埋藏著不好的,不好的事情它也有好的在裡面,就看你用什麼心態、角度去看。所以看到不善的人、不善的事情,明理的人,你換另外一個角度去看,那都是善人、都是好人,都是好事,這個眼光跟一般人就不一樣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善惡不是真的,善惡變來變去的,不是一個定數,都是隨著我們念頭在轉,我們的念頭善,惡人也變成善人,壞事也變成好事;我們念頭不善,好人也變成壞人,好事也變成壞事。無論是人事環境和物質環境,所謂境隨心轉,一切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是隨我們的心念在轉變的。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佛門放小蒙山,晚課的時候放小蒙山,小蒙山一開頭就用《華嚴經》這一首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新冠狀病毒的變種,去年一年到今年,變了好幾種,有印度變種、越南的變種,還有加拿大的,還有歐洲的、英國的變種,這個疫苗都來不及那個變種的病毒。所以有人打了兩劑疫苗,他還是受到感染,為什麼?變了,病毒變了。我們懂得佛經在這裡講的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走佛道。這些變種病毒,怎麼會變得這麼快?人心在變,人心變得愈來愈毒,我們一般在經上看到三毒煩惱,貪瞋痴慢那個毒不斷的加深,而且變得很快,遇到這些災難,不但人類沒有反省、檢點、懺悔,還變本加厲的在競爭、鬥爭、戰爭,勾心鬥角,這病毒怎麼來的就很清楚了,人類不善的心行感應來的。而且這個人心一直在變,所以外面的病毒它就跟著人心一直變。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走佛道,走佛的道。佛心目當中沒有一個惡人,沒有一樁是惡事。如果還有惡人、還有惡事,方便波羅蜜就講不通,完全是隨自己心念在轉。

  好,今天時間到了,下面第二個小節,「巧會有無方便」,我們留在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為什麼修行人生活不能過得太富裕、太享受❓
🔹禪定的修學,要怎麼修法❓
🔹貪瞋痴慢一直起來,不把它降伏,這樣可以帶業往生嗎❓
🔹大乘教常講,般若有哪三種❓
🔹什麼叫觀照的功夫❓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一句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21/9/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14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接著還是上一堂課那一段論文,我們上一堂講到第五禪定度。《華嚴》在一般六度再加上四度,講十度,上一堂課禪定度還沒有講完,我們今天接著來講修禪定。

  禪定在我們佛法修學當中是一個樞紐,很關鍵的。我們常聽「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的修學總原則,總離不開戒定慧三學。戒是手段,定是目的;定又是手段,開智慧才是主要的目的。在三學當中,禪定是個樞紐,是個關鍵,你沒有定,你開不了智慧。戒是幫助我們心定下來,所以戒它不是目的,它是幫助我們得定。我們心定下來了,禪定也不是目的,要開智慧,這是佛法的修學。世間法,你看儒家、道家的修學,包括其他的宗教,包括現在科學家研究某一樁東西,心都要定,你心不定、心不專一,事情就沒辦法得到成就。儒家的《大學》當中講,「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就是修定的功夫。道家也不例外。在古代印度其他宗教都有修定,外道修定有一般世間四禪八定,那是世間禪定。佛法是出世間禪定,有出世間小乘禪,二乘人修的禪定,阿羅漢九次第定,菩薩大乘的禪定,還有一乘無上的禪定,自性本定,所以禪定種類也很多。

  禪定的修學,要怎麼修法?先要有基礎。這個基礎,我們剛才講的要有戒,戒的基礎,戒幫助你得定,如果沒有戒你心定不下來。基礎是儒、釋、道的三個根,這是家師淨老在最近這一、二十年來,在國際上大力的提倡、推廣。他老人家講經弘法,到前年二O一九年就滿六十年了,出家就開始講經弘法,到前年(也就是出家六十年)講了六十年。大、小乘經論講得非常多、非常豐富,聽經的人也不少,但是成就的人很少。後來發現大多數人缺乏基礎的修學,因此學佛學了一生沒有成就。沒有基礎就好像我們蓋大樓、蓋房子,沒打地基,怎麼蓋也蓋不起來,所以這個根基就非常重要。我們無論學佛、學儒、學道,甚至你信仰其他宗教,或者你沒有宗教信仰,這三個根是不能沒有的。這三個根就是儒、釋、道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歸納起來就是講善的,都歸到十善,《弟子規》、《感應篇》也是補充說明《十善業道》的。其他宗教也有講十善,都有,都一樣。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要學習做人,要學斷惡修善;你不能說,沒有宗教信仰,你就無惡不作,這個不行。所以這三個根無論什麼人,世間法求個人天福報,或者修出世間法超越六道,乃至要成無上的佛道,這三個根是大家共同科目,大家共同要學習的。這個是地基,你求人天福報,就好比我只要蓋一樓、二樓;那一樓、二樓,你也要有這個地基。你要超越三界,四樓、五樓,證小乘;你要提升到菩薩,可能七、八樓;成無上佛道,十樓,我們就用這個比喻。不管你要蓋幾層,這個地基都少不了,沒有這個地基,你一層樓也蓋不起來,沒辦法蓋。像我們要求個人間福報,你沒有修這三個根,得不到;得不到,果報就是三惡道。所以這個是共同科目,世出世間法的共同科目。佛在《十善業道經》講,比喻十善像大地,有這個大地,萬物才能夠生長;沒有這個大地,我們就沒有依靠,什麼都沒有,什麼都落空了。佛在《十善業道經》形容比喻得非常清楚,也是告訴我們這個基礎的重要性。

  這三個根,你真正做到了,你的心才定得下來。淨老和尚講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可不能把這句話輕忽的看過了。我們現在淨宗同修修的念佛法門,修念佛法門大家都知道,《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彌陀經》講「一心不亂」,這都是修定。一向專念、一心繫念、一心不亂,你一心繫念是因,一心不亂是果。一心不亂就得定,得念佛三昧。修任何法門都要修定,不是說只有禪宗修定,實在講,所有的法門都要修定,乃至世間法都需要修定。修定的前方便,就是要有戒的基礎,這三個根就是戒學,這叫因戒得定。再告訴同學一句話,佛家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修定。如果不是修禪定,這就不是佛法。我們念佛是不是禪定?是的,佛在《大集經》上講,「持名念佛是無上深妙禪」,就用這句佛號把所有一切妄念打掉。真會用功怎麼用法?不管這個念頭是善念還是惡念,只要念頭一起,「阿彌陀佛」,就歸到阿彌陀佛,這叫會念,不讓你的念頭相續。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一起來,馬上就覺悟,這一聲阿彌陀佛就是覺悟,把這個念頭打掉,換成阿彌陀佛。一有念頭,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個人功夫就得力,這個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把握。

  真正念佛人,決定不能造三惡道的業,一定要斷惡修善,要把貪瞋痴慢放下。如果對人的態度很傲慢,你馬上要警覺到,這是我往生的障礙。沒有貪瞋痴慢疑,你念佛就決定往生。貪瞋痴慢疑的習氣沒斷,這是可以帶業往生,帶到極樂世界再去斷。但是貪瞋痴慢疑的現行不能帶,現行就是現在我們起的這些煩惱,這是現行。所以煩惱的根沒斷,伏住了,這樣可以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斷就容易了。但是我們現前的功夫,就是要伏煩惱,讓這個現行不起來,就是不要發作。就好像我們人有病,這個病情我們給它控制住,但病根沒斷,把它壓住。壓住,在淨土法門,允許帶業往生,在其他法門是不及格,其他法門都要斷,煩惱的根都要斷,這樣才能超越三界。八萬四千法門,唯有淨土法門有這個方便,其他沒有。所以不能帶現行,帶習氣可以,帶業往生是這個定義。所以我們也不要誤會,我一天到晚貪瞋痴慢一直起來,不把它降伏,以為這樣就可以帶業往生,這是錯誤的,這對我們往生會造成障礙。

  我們要記住,帶不去的要放下。我們為什麼在這個世間起貪瞋痴慢疑?無非就是為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私自利才會起貪瞋痴慢。外面的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都帶不去,所謂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的身體帶不去,財產也帶不去,帶不去的就應該放下,你操心幹什麼?就放下了,不要罣礙,心裡不要罣礙,放下是這個意思,我們要聽明白。我們淨老和尚講,放下不是跟你講事,事無所謂,是講你的心,你的心裡決定不能有這個東西。這個我們要聽清楚,我們同修大家要仔細聽清楚,不能誤會了。因為很多人過去也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淨老和尚勸大家要放下,他沒有把這個放下的意思真正聽明白、聽清楚,誤會了,回去房子也賣掉、錢也都捐出去、工作也辭掉了,後來生活沒著落,跑到香港去找我們師父上人,說師父你叫我放下,我現在都放下,但現在生活過不下去,我工作也沒有、錢也沒有,家裡的人生活遇到困難了,怎麼辦?那個時候我們老和尚就搖頭,跟他講,我講的經,你們都沒有把我的意思真正聽懂,誤解了。放下不是叫你放下外面那些事,叫你放下的是你那個心,你那個心的罣礙、操心、憂慮、患得患失這些心,是把這些煩惱妄想放下,不是叫你放下什麼工作都不做了,這是很大很大的誤會。所以不是跟你講事,事無所謂。這個事,《華嚴經》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它沒有障礙你,主要障礙我們是自己的心,這個心的念頭在障礙我們,不是外面那個事在障礙我們。那個事沒有障礙,你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工作就要工作,家庭主婦該煮飯就要煮飯,該洗衣服就要洗衣服,照顧家庭,個人要把自己本分的工作要把它做好,盡到責任,心裡不牽掛這些,是這個意思。不是叫你什麼都不幹那個放下,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把意思聽錯,這個絕對不能誤會。真的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有這種誤會的人還大有人在。

  不能帶的東西,當然就要放下。放下,就是心裡不要罣礙,不要罣礙這個、罣礙那個。你都帶不走,你罣礙也沒有意義。什麼東西能帶得去?善業帶得去,淨業帶得去,這句阿彌陀佛帶得去,十大願王、十波羅蜜,我們現在講的十波羅蜜(十度)帶得去,帶得去的要好好的幹,帶不去的統統放下、丟掉。現在世間人迷得最嚴重的是財,財物。中國、外國,古今中外沒有人不愛財的。有句俗話講,「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人不愛財的,但是這個財物是身外之物,這個東西帶不去;帶不去的,一定要把它捨乾淨。捨乾淨,這也要補充說明一下,有一些同修聽了,就像剛才講的,他統統布施,生活費沒著落了,碰到困難、問題再去找我們師父,這個就錯了。叫你把它捨乾淨,就是我們一般講布施。布施,如果是在家人,還要照顧家庭,上有父母,下有妻兒,你不能沒有財物。所以我們一般在家同修,可以把每個月的收入,你上班賺的錢,學習袁了凡先生分做三份,一份就是家庭的開銷、生活費,一份就是預備緊急需要的費用,一部分就布施。這個倒是很理想,就是把你的收入三分之一布施,三分之一備用,三分之一用在現前開銷。所以這個布施,如果我們生活過得去,可以多布施一點;生活比較困難,經濟比較差的,少布施一點,這個都可以,斟酌自己的情況。捨乾淨就是說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是這個意思,不是說統統不用了。你現在統統布施出去,上車沒錢,人家不讓你上;你要買給菜,你沒錢,人家不賣給你,所以不是這個意思。就是我們生活過得簡單一點,清苦一點,就是不要太浪費,不要太奢侈,盡量把錢省下來做好事,去幫助需要的人。

  所以世尊教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生活清苦一點好,對這個世間就沒有留戀。生活過得太富裕、太享受,求生西方的願心就生不起來,就有留戀,留戀這個世間,覺得世間還不錯,過得挺好的,就生不起願生西方那個心。如果在這個世間都是受苦受難,對西方極樂世界一聽說,就真的很嚮往,真想去了。受苦受難的人,在這種苦難的環境,他的心情跟我們就不一樣,受到苦難的逼迫。所以人受苦了,他就想出離,他就不會留戀這個世間。因此我們要常常想到六道輪迴苦。《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我們在六道裡面,到人道來算是不錯了,三惡道是更苦。天道比我們好,但是也不究竟。我們人道算是不錯了,不錯,怎麼樣?還是苦。你看《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你看我們這個苦,就是八苦,我們這個身體就四種苦,這個身體的四種苦人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都苦;心裡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心裡的苦。三苦八苦,展開就無量苦。實在講,沒有出三界,只有苦,沒有快樂。但是我們眾生迷得太久了,人在苦中不知苦,我們現在到人道來,有幾個人他會想到這個問題?想到人為什麼有生老病死?為什麼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為什麼有這些苦?有沒有想到要解決生死的大苦?很少人想到這個問題。大多數人想到就是賺錢,拼經濟,希望日子過好一點,大部分都是想這個。當然人生基本的需求,生活是必須要的,但是人類貪求無厭,所以把這些苦都放在旁邊,也不會去想到這個問題,這個叫迷。如果一個人知道六道苦,生死輪迴苦,想要出離,解決這個問題,這個人就開始覺悟了,跟一般人就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常常想到六道苦,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出不了這個範圍,多可憐!如果沒有深入的去想一想,好像麻木了,沒感覺。如果深深去思考這個問題,就會覺得我們怎麼這麼可憐!到現在還在六道輪迴,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得到出離。諸佛如來也是生生世世從來沒有離開過眾生,我們無量劫來也曾經親近過諸佛如來,也遇到過,但是沒有得度,沒有得解脫。什麼原因?不聽話,諸佛如來的開導,我們沒有真正聽進去,沒有真正去依教奉行。所以雖然過去生生世世都有遇過佛法,但到今天還是出離不了六道生死輪迴,就是沒有依教奉行。

  我們要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深妙禪,就是此地講的出世間上上禪,我們可不能把這句佛號看輕了。為什麼?世間禪定要修成,也不容易,縱然修成功了,也不過是色界天、無色界天,出不了三界。但是條件滿高的,你禪定功夫,沒有把五欲斷乾淨,你到不了色界天;無色界,定功就更深了,沒有出六道。出世間禪定修成,不過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佛。你這句阿彌陀佛念成功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它跟《華嚴經》上所講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是平等的。從圓教初住位開始,往上四十一個位次都是分證即佛,入一真法界,他們往生到實報莊嚴土,華藏世界。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到一真法界,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在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華嚴經》上講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是平等的,真不可思議。這是其他世界所沒有的,我們娑婆世界也沒有,其他諸佛世界也沒有,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個事情。所以我們雖然是念佛,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也超越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合在一起,這個世界很特殊,特別奇妙,所以它不在十法界。因此這句阿彌陀佛,古大德說是出世間的上上禪,無上甚深微妙禪。

  如果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認識清楚,就會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我們打開《大藏經》,可以說千經萬論都在勸導我們這麼一個方向、目標,你能接受,你是上上根性,為什麼?你這一生就去作佛,一生成佛。一生都能成佛,你能說念佛不是無上禪嗎?修禪的人要是不能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那比求生西方淨土的念佛人要差得太多了。參禪,如果你沒有證悟,還是要受後有,還是要再輪迴。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就不必再輪迴了。所以參禪的人,如果沒有證悟,斷見思煩惱,六道還是出不去。所以禪宗講悟後起修,徹底覺悟了,見道位,見到法身了,但是還沒有證入,要修。禪宗講見道,才修道,再證道。沒有見道之前,沒辦法修,一定要開悟之後他才能修。怎麼能跟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比?除非像六祖那樣,開悟就證入了,那只有六祖一個人。其他的禪宗大德,證悟的也不少,也有一些開悟還沒有證入的,那還是要受後有,還是要輪迴。像三生石那個公案,我們同修聽過就知道,你看他參禪功夫那麼高,得禪定了,還不能脫離六道,還要再來。這個怎麼能跟往生西方的人比?一往生他就超越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四聖法界。這是講參禪,也不能跟念佛人比。學教就更不必說了,學教的人如果不迴向發願求生淨土,那更比不上了。上面就是跟大家講「禪定」,它的重要性。

  第六、「般若」。般若,華言智慧,謂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為諸眾生種種演說。般若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翻它的音,華言就是華文,是翻成智慧的意思。為什麼般若不直接翻成智慧?智慧跟般若的意思相同,可是有淺深廣狹不同。般若的意思深廣,我們中國人講的智慧,沒有佛講般若智慧那麼大、那麼深廣,就是沒有那麼大的深度,所以用我們中文這個智慧去翻,意思翻不圓滿,讓我們體會般若那個意義就不能深入。以為般若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智慧,現在人講的很聰明,其實那不是佛講的智慧。現在世間人講的聰明才智,那個在佛法講叫世智辨聰,那個不是自性的般若智慧。般若是從自性透露出來的,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所謂開智慧,是把障礙自性般若的那個東西除掉,自性般若自然現前。所以般若是人人本來就具足,你本來就有,沒有欠缺,只是現在被無明煩惱障礙了,被障礙住。障礙了,不是沒有,障礙的時候不能現前,把障礙般若智慧的因素除掉,自性般若它自然就現前了。好像我們看那個鏡子,鏡子有灰塵,沒有辦法照外面的景象,你把那個灰塵擦掉,它就照得清楚了。所以般若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外來的,不是外面學來的,自己本來就有的。學習當中能不能得智慧?就是我們向外面學習,學習的當中能不能得到智慧?答案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看你用的是什麼心,你用什麼心來學習。如果學習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學了很多、懂得很多、知道很多,那個叫知識,那不叫智慧;如果你學習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真正的智慧,它的區別就在這裡。般若在有障礙的時候就變成煩惱,沒有障礙的時候就叫般若智慧。什麼東西障礙我們的般若智慧?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個東西障礙。只要碰到這些東西它就變成煩惱,把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這個智慧作用不得了!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你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為什麼?自性本能就是這樣。

  在大乘教常講,般若有三種: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文字般若也叫方便般若)。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實是真實。彌勒菩薩講,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它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鐘裡面它的生滅已經有一千六百兆次。如果起心動念一斷,這個現前的境界立刻就沒有了,就像我們電影的銀幕,如果這個片子一斷,你看到的就是一個白色的銀幕。這個我們看電影,以前都看過,這個片子斷了,那個銀幕上的影像就沒有了,就好比是我們自性的常寂光淨土現前,就是常寂光。只要我們看到物質環境存在,我們有看到還有物質的環境,那就是念頭沒斷,念頭沒斷。形相有沒有?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它是一個幻相。好像我們看電影、電視裡面的影像,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你說它有,你得不到,你說它沒有,它明明有這些現相出現。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這些現相,事實上是什麼?叫幻相,虛妄的。就像我們看電腦、看電影那個銀幕,我們看不是也有人,什麼都有嗎?我們知道那是幻相,不是真實的,那只是個影像。佛給我們講,我們現在看到現實的世界就是幻相,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幻相。所以在《大般若經》上佛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切法無所有,它本來沒有;畢竟空,它是空的;不可得,你得不到,你也抓不住它,這些相就是這樣。這是什麼?實相般若。實相就是真實的相,真相就是這樣。

  《華嚴經》上講,不但沒有災難,沒有生滅,這是真的。它沒有生滅,就像電影的底片一格一格的。我們大家看電影的底片一格一格的,底片是從機器把它快速的轉動,把那個光打到銀幕上,我們看人物都在動了。但是你看這個底片,它每一格都是獨立的,它沒有生滅。所以說整個宇宙沒有生滅,大乘經上常講不生不滅,這叫大般涅槃的境界。我們現在看到都有生滅,人有生老病死,動物也有;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都有生滅。生滅現象是我們的錯覺,你以為有生有滅,實際上沒有生滅。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怎麼說因果不空?一念不覺是因,把常寂光轉變成阿賴耶這是果,就是一念不覺。阿賴耶從哪裡來?因就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沒有因,你找不到因,第一個因它沒有,它要有個起因就變成真的,它沒有因,所以叫它是假的。一般我們講無中生有,是假的。所以想,佛在上面加一個字,叫妄想,為什麼叫妄想?它沒有因,完全是虛妄的。有因,如果真有因,那因是真的,果也是真的,你就不能說它是假的。它那個因是妄想,因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所以它現的相也是虛妄的。不但六道是虛妄的,是一場夢,四聖法界也是一場夢。再跟諸位說,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還是一場夢,真正清醒過來,常寂光。到常寂光,所有一切眾生都變成一體,什麼體?光明體,它不現相了,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沒有了,就變成一片光明,叫常寂光。就像我們這個世界上,多少河流都流到大海,把這個大海就形容常寂光,所有的水最後都流到大海,融入整個大海。江、河融入大海,這些名稱都沒有了,江水、河水、溪水流到大海,統統是海水。沒有回歸到大海,這是長江的水,那是黃河的水,那是小溪、小河的水,它有名字;流到大海,這些就沒有了。那個水流入大海,你沒有辦法說這裡是黃河的水、那邊是長江的水,融成一體了。

  我們今天最重要的功課是起觀照,「觀照」就是時時刻刻把佛講的這些教導,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能提得起來。譬如我們有了分別執著,就要想到《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的真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就會放下了。為什麼無?相有體無,這個現相有,但它本體沒有,你找不到,事有理無。而且這個有是幻有,確確實實不可得,我們得不到它,也控制不了它,我們在這個幻相裡面起了執著,而是把這個幻相當作是真的,我們虧就吃在這裡。這個虧就是六道輪迴的因,你放下了,很容易就離開六道,六道太苦了。這個苦是冤枉受的,也是假的,你不知道,真受苦,真苦。好像作惡夢,夢中受苦受難,你不知道在作夢,真有這個感受,夢醒過來就沒有了。六道就是大夢。《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過去家師淨老叫我們去做貼紙,透明的,圓圓的,大概這麼大,把《金剛經》這首偈印在上面,貼在電視螢幕的右下角,或者是右上角。這個四角貼在哪裡都可以,不影響畫面,但是字看得到,字用紅的,底色是透明的,貼在電視屏幕上,你看電視就想到這是假的。這就提醒我們,你在看電視的時候就要起觀照,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看電視,知道這是夢幻泡影,我們心裡不要受它影響,「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知道它是假的。然後再看我們現實人生,跟看電視是一樣的。所以看電視想到全是假的,《金剛經》講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都不是真的。然後你再回想到我們現實的世界,就跟電視畫面是一樣的,所以時時刻刻提醒你提起觀照,這就是觀照般若。你要去觀照,就看清楚了。無論什麼場合,順境、逆境也好,善緣、惡緣也好,只要一動心、一起念,這是七情五欲起來,貪瞋痴慢起來,你立刻就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就真管用,心馬上就平了。別人讚歎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平了;別人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也平了。什麼叫觀照的功夫?平等心現前,清淨心現前,這就有功夫了。

  所以這個觀,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得很多,也特別強調觀照的重要性。我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觀,這個很重要。沒有觀照的功夫,不管修任何法門,修到最後都修偏了,或者修得枯燥無味,他就退轉了,嘗不到法味。他功夫不得力,很容易就退了,因為伏不住煩惱,這很容易退心、退轉,關鍵在會不會用觀照這個功夫。這是我們一般上中下根器的人,真的要好好的從這個地方來深入。除了上上根跟下下根兩種人,像六祖那樣的找不到,六祖之前沒有,六祖之後也沒有;下下根他能老實念佛,他一個字不認識,他就能老實念,也行。他也不懂得什麼叫觀照,反正這句佛號他常常提起,老實念,他那個觀照就在裡面。所以念佛人的觀照就是什麼?你這個心不平了,趕快提起一句佛號,把它換過來。這個也是要有觀照功夫,觀就是提醒,有這個警覺心。如果我們提不起這個觀照,往往我們煩惱習氣不知不覺起來,自己控制不了。所以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妄念、煩惱不怕,怕我們覺悟太慢了,它一直發展下去,我們控制不住,就被它轉了,怕的是這個。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般若」我們還沒講完,前面講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後面還有文字般若,也叫方便般若,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精進、禪各有三種,哪三種❓
🔹精進拜佛消業障的公案
🔹現在的災難這麼多,特別是瘟疫,怎麼辦❓
🔹惡劣的環境是修行的障礙嗎?真正的關鍵是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一心精進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21/9/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13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還是從上一次的地方看起,「華嚴經云」,下面這段解釋。我們講到第六頁第二行,這個地方我們還沒講完,我們今天繼續往下講。上一次,就是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這一段文,就是講到十度。一般在大乘經是講六度,《華嚴經》講了十度。前面我們學習到了「精進」這一度,「精進有三種:一、身精進,謂若勤修善法,行道禮誦,與夫講說,不自放逸。二、心精進,謂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續,不自放逸也(不敢隨便)。三、利樂有情精進。」這個地方給我們講了精進有三種,三種精進。

  在《影塵回憶錄》裡面記載,有個曬蠟燭的法師。《影塵回憶錄》就是倓虛老法師講的當時的一些公案,我們最常聽的就是鍋漏匠,因為鍋漏匠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起,大家對這個鍋漏匠的公案,念佛往生的故事,我們都比較熟悉。另外淨老和尚也講到曬蠟燭的法師,這個是比較少講。曬蠟燭的這個法師,他的法號叫持律,持戒的持,戒律的律,持律法師。他也是在諦老那邊出家,《影塵回憶錄》記載了這個故事,就是這位持律法師他出家之後,他在寺廟是擔任香燈師。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傳統佛教寺院,香燈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他擔任這個執事,人非常老實,。一般人看他很愚痴,沒有智慧,所以有一次,有一些人跟他開玩笑。那個時候是夏天,六月天氣很熱的時候。過去寺院有《大藏經》,有一些經典,因為在浙江南方跟我們台灣一樣都靠海,比較潮濕,以前也沒有除濕機,所以都是利用夏天把經書搬到寺院前面的廣場來曬太陽,就是除濕。有人就跟持律法師開玩笑,說香燈師,你供在佛前那些蠟燭也會有濕氣,會長霉,蠟燭也要拿出來曬一曬;不曬,蠟燭也會長霉。他就很老實,他是真的把蠟燭搬到外面去曬,裡面的蠟燭統統搬出來曬。上午曬到下午,那個蠟燭就融化了,就剩下蠟燭芯,其他都融成一片。當時擔任維那師的這個法師氣也氣不上來,說你這麼大的智慧,你在我們寺院學參禪太委屈了,應該去學講經說法,現在諦閑法師在溫州頭陀寺。溫州頭陀寺我曾經去過,現在裝修得也滿莊嚴的。那個時候諦老還在溫州,還沒有到寧波來,比較早期了。諦老在那邊講經,專門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這個維那師也沒有去罵他,反正意思就是要把他遷單了,只是沒有說把他趕出去,勸他去那邊學講經,到他那邊學習,學成之後再到各地去弘法,講經說法。

  這個持律師真的就去了,後來他去找到諦老,他說他要來學講經弘法,將來弘範三界。那個講的音也不標準。他是某某寺院來的,維那師勸他來這裡學講經說法。諦老一看,聽他這個人是被騙來的,這個人講話都講不清楚,怎麼學講經說法?諦老也很慈悲,知道他沒智慧,後來就勸他去寧波阿育王寺去拜舍利。他說你要學講經說法,你現在智慧不開,你先去消業障,到阿育王寺拜佛的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你拜三年,業障消除,再來講經說法。這個持律師也是很老實、很聽話,他真的就依教奉行,真的就到阿育王寺去那邊掛單,每天就拜舍利,天天拜,拜了三年,真的業障消除了,智慧開了。後來持律師也回到頭陀寺,在寺院擔任粗重的工作,種菜、挑水、掃地、行堂、擦桌子、洗碗等等的。早晚在佛前拜佛,也找人教他五堂功課,又找人教他背《楞嚴經》、《法華經》,背《法華經會義》、《楞嚴文句》。開始教他背這些。以後過了幾年,不但他聽懂這些經,真的智慧大開,經義完全明白了,真的會講經說法了。後來諦老他有事,講經有空檔,就請他代座,他代理來講經。這是一個公案,他就是精進拜佛。所以拜佛是個法門,一方面運動,心裡想佛,口裡念佛,可以說三業都是佛。那真精進,不懈怠,終於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所以後來他成為一個講經的大法師不容易!

  下面講,「利樂有情精進」。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實在講,科學愈發達,災難就愈多,眾生就愈苦。你看去年到今年,全世界的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到現在還沒有解除,雖然有疫苗出來,還是免不了感染,往後這個苦難就更多、更大。所以現前這個時代,我們要認真努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怎麼去解脫這些苦難?這就要代眾生苦。懂得精進的意思,一生不違背,人人在一生都能成無上道。「精進」這兩個字真正懂了,能夠去把它落實了,可以說人人在一生都能成就道業,特別是淨宗法門。這個世紀,淨老和尚推薦海賢老和尚,二O一三年往生的,距離我們是最近的,上個世紀那就更多了,有許許多多念佛往生的人給我們做好榜樣。他們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不能怪別人,也不能怪環境,真正的障礙是自己,外面人障礙不了。你看海賢老和尚,我們那個環境有他那麼惡劣嗎?沒有。他經歷了好幾個朝代,從滿清末年到了民國初年,民國經過軍閥割據、八年抗戰、國共內戰,遭遇到文革等等,我們想一想,他生的時代真的是多災多難,環境極為惡劣。但是我們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你看他念佛從不間斷,再惡劣的環境,他念佛還是念。念出聲會被紅衛兵打,他在心裡默默的念。不許拜佛,他一大早,人家還沒起來,他先起來拜,拜完了,人家起來了沒看到,他還是精進,他不受這種惡劣環境的影響。所以海賢老和尚的故事也給我們做一個證明,其實障礙是在自己。外面再怎麼樣的環境都不是障礙,真的關鍵還是在自己,外面人障礙不了。

  你念佛的功夫心心相續,念念不斷,人家討厭你,你默念,依舊不中斷。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聽到念佛,不但人家不高興,還打他,不准他念,但是他怎麼樣?在心裡默默的念,所以對他沒有影響。如果別人讚歎你,你生歡喜心;別人毀謗你,你生怨恨心,就把念佛功夫破壞,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特別我們念佛人,自己要提高警覺,人家讚歎我們,阿彌陀佛;毀謗我們,阿彌陀佛;侮辱我們,阿彌陀佛,全都是阿彌陀佛,心不要被他轉。如果人家一讚歎,我們高興得不得了,佛就忘了;人家毀謗我們,我們非常生氣,佛也忘了,這個就自己產生障礙了。所以外面的境界,讚歎也好、毀謗也好,我們內心念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始終不受影響,這樣才是真正的念佛人。換句話說,無論是環境、是人事,都是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為什麼?我們無論接觸到什麼環境,接觸到之後,統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就成就了。念到最後是把每個人都看成是阿彌陀佛,這個人欺負我,是阿彌陀佛;那個人打我,是阿彌陀佛,都會回想我功夫不夠,我懈怠,我還沒有成就,佛來打我、佛來罵我,那個心是佛心。心是佛心,口是佛言,行是佛行,身口意都跟阿彌陀佛相應,你說他這個人這一生能不成佛嗎?肯定他要成佛了。

  許多祖師大德引用宋朝瑩珂法師這個公案,這個是在《往生傳》裡面,引用這個例子,勸導我們精進。他是破戒的比丘,不守清規。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死後會墮地獄,於是請教同參道友,像他這樣,要怎樣修才能不墮地獄?同參送他一本《往生傳》,看了之後很感動,自己業障太重,只有念佛能救自己,其他法門不行;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帶業往生。他看了就發一個狠心,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萬緣放下,真的非常懇切,精進的念佛,真的這個世界統統放下了。為什麼放下?他有警覺心,自己知道再這樣下去,肯定要墮地獄,所以提起這個精進勇猛之心來念佛。念了多久?念了三天三夜,時間不長。念三天佛,他不但不吃飯、不睡覺,連水都不喝,就一心一意念佛。

  人真正有真誠心,就感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了,告訴他說你還有十年的陽壽,從現在開始,你要真正懺悔,懺除業障,十年後等你壽命到的時候,我再來接引你往生西方,佛就這樣跟他講。瑩珂法師他很懇切的想現在就要趕快往生西方,不想在娑婆世界再繼續停留了,所以他就向佛懇求,他說阿彌陀佛,請你現在就帶我去極樂世界,十年壽命我不要了。瑩珂法師也有自知之明,他說我惡習氣太重,再活個十年,不知道又要造多少惡業,我想現在就跟你走。佛就答應了,說好!那這樣好了,這三天你處理好一些事情,三天後來接你。這個事情,他出了房門就跟大家宣布,三天後阿彌陀佛會來接引我往生西方。大家聽了半信半疑,平常也不好好修行,都是犯戒,不守清規,現在關起門來念了三天佛,說要往生西方,寺院裡的人也都不太敢相信。但是看他講得滿正經的,好像不是開玩笑的話,反正三天時間也不長,大家就拭目以待,看看三天後你是不是真往生。到了第三天早課的時候,就要求大家念佛送他往生。念了一刻鐘(古時候一刻鐘是三十分鐘),他就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我跟他走了,感謝大家助念,他真的就走了。所以他是念佛三天往生的,念到一心了。所以不難!真精進,他就真有成就。

  現在的災難這麼多,特別是瘟疫,怎麼辦?佛菩薩教給我們,首先把心定下來,不要恐懼,不要害怕。如果瘟疫真的是傳遍這個地區,沒事最好不出門,在家修清淨心,這個很重要,心地一定要清淨。最近這段時間,在台灣北部,雙北疫情比較嚴重。從五月中一直到現在稍微緩和一點,三個多月了,這三個多月,政府也規定少出門。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念佛的人,利用這樣一個因緣,在家裡修清淨心,這個很重要。就好像閉關一樣,我們常常講閉關。所以心一定要清淨。在家裡,現在電腦網路這麼方便,在家裡聽經、讀經、念佛。甚至我們做三時繫念法會,網路上都有重播的,大家在家裡也可以做法會。要斷惡修善,就是讀經、聽經、念佛。斷惡修善,這個是治本,對治災難的根本。因為災難是眾生造惡業感召來的,你要把這個惡的因、災難的因把它斷掉,不再造十惡業了,努力修善,念佛,求佛力加持,災難就能夠化解,這才是化解災難的一個根本做法。

  一切法從心想生,災難怎麼來的?也是心去感召來的。《太上感應篇》開宗明義就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你看這個災禍、福報沒有門路,惟有人自己去招感來,人造惡業招感災難,人造善業招感福報。所以這一切都是從心想生,你心想惡,你就招感災難;心想善,你就招感福報。只要我們心裡是清淨善良,縱然有的人他不幸感染這些病毒,也不會有什麼大礙,自自然然很快就會好。

  最近馬來西亞有一個同修,他的家屬有好幾個人染疫了,我們就勸他多讀經、念佛,替他寫牌位迴向給他的冤親債主,最近聽說他們病情好了。為什麼他能夠恢復健康?因為他修清淨心跟慈悲心,清淨跟慈悲會把病毒轉變成好的細胞。境隨心轉,平常就要養清淨心、慈悲心,這就是增強自己的免疫力,根本的免疫力就是清淨心、慈悲心。特別不要殺生,十惡業當中第一條就是殺生,這全世界人都在造,沒有人不造。特別現在還墮胎,不但殺生,還殺人,而且還殺親生兒女。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個業造得比過去古人嚴重不曉得多少倍!當然感召的災難也就多了,也就嚴重了。

  所以就是要養清淨心、慈悲心。我們念經,做這些超度,消災法會,這是治標,有效。像我們淨老和尚,在二OO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勸請安徽廬江實際禪寺滿公老和尚啟建百七繫念護國息災大法會就天天做,做七百天的三時繫念,迴向給地球上這些災難,讓災難減輕、推遲。二O一O年一月,淨老和尚也勸我們在台北縣雙溪山上雙溪小築做百七繫念護國息災法會。我們淨老叫我們要做七個百七,現在是進行到第六個百七了。的確做這個消災法會是有效,是可以減輕災難、緩和災難,不能完全都化解災難,因為這個是治標。治標也是有需要,治標就是說你把這個發生災難的時間推遲,讓地球上人類多一些時間去反省、去改過,根本你還是從人類的心態改變,那個才是治本。就是從自心斷惡修善,念佛,其他宗教祈禱,求佛力、神靈加持,自己本身斷惡修善,這個是治本。所以治本是要自己真正修行,要真精進,我們的清淨心、慈悲心永恆不失,要讓它天天增長、年年增長;自己的願,為一切眾生服務,念念為別人,不為自己,這都是治本,這斷惡修善。這樣修行,這個世間災難再多,你不會染上。為什麼?你沒有造這個業。

  瘟疫也是一種冤業,主要冤業就是從殺生來,第一個因素殺生。你過去今生沒有跟他結這個怨(這些病毒也是眾生,就是我們現在講冤親債主),他不會去找你。你過去世跟這些眾生結這個怨,過去今生殺生太多,結這個怨,他就會找到你。我們常常念經、念佛給一切苦難眾生迴向,就是迴向給他們,我們現在做百七繫念法會也是迴向給地球人類,包括一切眾生,迴向給他們,受苦受難的一切眾生。不但有情眾生,實在包括無情眾生,你看地球現在都被破壞了,迴向給有情、無情這些眾生。他們不能轉,我們迴向給他是治標;當然眾生如果自己去轉,他是治本,我們迴向是治標,幫他減輕災難,減少痛苦,減少發生災難的時間,發生災難時間縮短,或者發生災難的時間往後推遲,這個是治標。我們自己本身要治本,我們自己真正有修行,真正回歸到清淨,我們這個迴向確實會產生力量,這叫加持力,會對這個社會、對這些災難的減輕、緩和有幫助。現在淨老和尚勸我們做百七繫念,也就是這個作用。

  我們再講下面第五,「禪定」。「五、禪定,專心歛念,守一不散。禪有三種:一、世間禪,謂色界、無色界、凡夫所修。二、出世間禪,聲聞、緣覺、菩薩所修。三、出世間上上禪,法身菩薩所修。」這條講到第五度,禪定。專心、守一,禪定的意思就是專心歛念,歛是收歛,收歛我們的妄念。我們平常妄念紛飛,心定不下來,守住一,守住一個,讓它不要散亂。像我們做三時繫念,三時繫念那個繫念就是禪定的意思,把心繫在一個念頭,繫在念阿彌陀佛、念極樂世界,心把它繫著。好像我們這個心像一隻猴子一樣跳來跳去的,我們一般形容我們心很亂的時候,雜念紛飛,心猿意馬,這個心好像猿猴一樣,時時刻刻停不下來,現在用個繩子把那個猿猴繫起來,綁在樹上,讓牠不要亂跑,就取這個意思。把我們這個妄心,雜念、妄念,把它繫在阿彌陀佛這一念,繫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上面,繫心一處,這個就是守一不散的意思。

  專心、守一,世出世間聖賢教人,於一切法成就不外乎「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是修學成就的一個關鍵。無論你修哪個法門,選擇這個法門,你要專一來修學,不能今天學那個、明天學那個,同時學了很多,很難有成就。守住一個法門,還要長時間的薰習修學,短時間也不行,時間不夠也不行。好像我們煮開水,你煮到一定的時間它才會開。你煮的時間還沒到,你就把它關掉了,過了一段時間再開一開,還沒開又把它關掉了,煮了一萬年,那個水永遠不開,你要連續的一直煮到它開為止。我們修學法門也是同樣一個道理,無論你參禪也好,學密或者念佛、或者修止觀等等,都是這個原則,你要守一,守住一,你能夠把成就的時間縮短了。比如說,你十年修一部經跟十年修十部經,當然那個效果是不一樣的。十年修十部經典,雖然每一部經典都懂得一點,但是深度不夠;如果你十年專攻一部,那個程度當然就很深入了。所以古來祖師大德也有很多示現,他一段時間專修哪一部經。像近代民國初年江味農老居士,他是用四十年的時間專攻《金剛經》,所以他寫了《金剛經講義》。《金剛經》的註解,可以說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他是權威,家師淨老講《金剛經》都採用江老居士的《講義》。他蒐集古今的這些註解,自己再把它做一個說明,的確是讓我們看了他的《講義》,對《金剛經》起碼有一個真正的認識跟理解,對《般若經》有一個真正的認知。另外一位就是周止菴老居士,他是四十年專攻《心經》,著有《心經詮注》。所以這個都是得力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無與倫比的福報。只要你肯信,認真去修,專心守一,萬修萬人去,這個真的是無比的殊勝。我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心不專,念佛的時候心裡有雜念,意不誠,對淨宗法門、對經教裡面的教誨沒有圓滿的信心,半信半疑,雖然念佛,但是有夾雜,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在這裡。尤其是現代人身上帶手機,實在講,日夜都不能安寧。所以家師淨老常常講,這個手機是魔障,我們現代人的魔障,放不下,你就必定會受到干擾,修行的功夫都會被它破壞。現在社會的誘惑力太大,這是魔障,讓你心神不安,讓你幾分鐘的定力都沒有,這個太痛苦、太麻煩了!現代人,幾乎生活都離不開手機,現在有很多事情都要靠手機來辦,真的是心要定就倍加困難。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們還是要抽出一些時間把心定下來,不能像古人那樣,起碼也要有個時段讓我們心靜一靜,這個是必定少不了的,必定需要的。

  所以過去廣東揭陽謝總他辦道德講堂,七天就是上課,把講傳統文化老師的光碟,還有過去我們拍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連續劇、《了凡四訓》等,好像學校上課一樣,課程都把它從早排到晚,七天下來,真的把一個惡人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變成好人。有一次我去訪問他,我說聽說你這邊辦得這麼殊勝,七天就能夠讓一個人很大的改變。他給我說,這個七天要住在這裡不能回家,而且手機要全部交到櫃台保管,七天這個課程圓滿,手機再還給你。我聽到他這麼一說,我就知道他這個效果是出在收手機。當然去參加的人,天天看手機,一天沒看,他們真的是很不習慣、很難受。剛開始去,大家都有一些情緒反應,後來到第三天後慢慢適應了,到最後他們嘗到法味了,七天一下子就過去了,他們還想繼續參加,真的是欲罷不能。所以他那個道德講堂成功的地方就是在收手機,但是大陸現在的人他還能接受這樣,在台灣我們曾經辦過,要收手機,大家都不願意。但是你真能把手機收起來,讓你心沉澱下來,清淨一個星期,你在這聽經、念佛,會得到很好的效果,你不受干擾。

  這裡淨老和尚也講,特別是從政的人,從政的人日理萬機,政治人物忙得不得了。所以在海內外,家師淨老也奉勸這些政治人物,他們每天早晚要靜坐十分鐘或十五分鐘,身體放鬆,把念頭統統放下,什麼念頭都沒有,這樣來靜坐,收心,能幫助他恢復精神體力,對身體健康也有好處。十分鐘靜坐下來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能坐十分鐘不起一個妄念,這個也不簡單。我們可以試看看,你一分鐘都好幾個妄念跑出來。這個是要沒有妄念才行,這個要練習的。你沒有妄念,功夫才會得力。我們念佛人,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一句接一句,裡面決定沒有一個妄念夾雜,這叫真功夫,這也不容易。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教蓮友,念這個念珠一百零八顆,早晚就念一百零八句阿彌陀佛,或者念南無阿彌陀佛彌也可以,但是他這個念不能夾雜。如果你念到一百零七句,突然跑出一個妄念,不行,重來。一定要把一百零八句念完,當中不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功課才算做完。這個大家可以試看看,那個我試過,真不容易。所以現在我自己只有十句還可以,一次十句,短時間的讓它不夾雜一個妄念還可以;超過十句,妄念就跑出來了。如果能夠延長到一百零八句,這個就有相當功夫了。像我們這個念珠一百零八顆,就是念一百零八句佛號。所以把妄念減少、降低,祕訣沒有別的,就是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放下。「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真的是這樣。我們現在媒體太發達,全世界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馬上都知道,所以我們現代人知道的事情太多了。知道事情太多,隨著煩惱也就多了;認識的人多了,自然是非就多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所以我們要修行,不必要接觸的人我們就不接觸;不必要的應酬,沒有意義的那些我們就不要接觸。能夠避免的事情盡量避免,特別一些沒有意義的活動,那個我們能避免盡量避免,保持我們心地的清淨。

  禪定要怎麼修法?先要有基礎,這個基礎是儒、釋、道三個根,這三個根其實是戒。我們常常講,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持戒就是守規矩,我們平常人與人相處,怎麼相處,怎麼應對,怎麼做事,有個規則、有個規矩。能夠把我們生活當中這些方方面面守住一個規矩、原則,就幫助我們修定,心才定下來。如果平常我們處理一些事情亂七八糟的,你心怎麼能定得下來?所以持戒幫助我們得定。而且《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包括李老師講的《常禮舉要》,這個都是屬於戒學的範圍,戒不是只有五戒、八關齋戒。實在講,講到八關齋戒也是值得提倡,八關齋戒就是佛制定給在家人,其實現在出家人也一樣,都要守八關齋戒。你平常很忙,你就一天二十四小時不要看手機、不要看電視等等的,然後把這個心完全沉澱下來,靜下來,一天一夜,守這個八關齋戒。在現在這個時代,其實這個八關齋戒,有很多寺院辦這個齋戒,這個非常好。但辦齋戒,我們第一個就是你要手機收起來,不要去看,就是一天的時間,二十四小時,不要看、不要接觸。你要看電視可以,就看講經的,或者讀經的、或者念佛的,其他一概不看,不夾雜,這個也是幫助我們得定的一個權方便。所以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定是手段,開智慧是目的。戒定慧三學,禪定是一個樞紐,是一個關鍵,你要開智慧,必須透過禪定這樣的一個功夫。但是禪定,你沒有持戒,你心定不下來,當然也就開不了智慧。學得很多、聽得很多,就變成狂慧了,那不是智慧,淨老和尚講那叫知識。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個禪定還沒講完,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學人進入道場五年學戒,先做五年的義工,修福、服勞役,為什麼❓
🔹聽經聽不懂,要去研究嗎❓
🔹聽經聽不懂,也要一直聽下去,為什麼❓
🔹佛法修學的祕訣是放下,放下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大的忍耐就是「一門深入」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21/8/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12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我們還是從第五頁倒數第三行,最下面一句:「華嚴經云」,這裡看起。

  【華嚴經云。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依此義故。名華嚴三昧也。】

  我們這段經文還沒有講完,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十度,這個十度,六度再加上方便、願、力、智慧,加上四度。在這個十度,也就是我們一般講六度,第三度是「忍辱度」,第一度布施,第二度持戒,第三度忍辱。忍辱,這裡講了三種忍,這個三種忍,我們前面講到有生忍、法忍,第二個是法忍,第三個是修行法忍。修學如果沒有忍耐,不能成就。古大德對學人考驗的方法,就是考他能不能忍辱。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講過幾次這個公案,就是一個老師看中一個學生,要幫助他、要成就他,真正看上他了,給這個學生就沒有好臉色看了,而且還故意找很多麻煩的事情來磨鍊他,也是故意找麻煩,看他能不能忍辱,能夠通過這個磨鍊,就可以傳法給他了。

  在《禪林寶訓》有記載一個公案,一個老和尚看到有一個年輕的學生,古代講弟子,來學參禪的。過去這些禪師都是有修有證,最少也是有修有學的高僧大德,所以會觀機,會看人。他知道這個學生會有成就,聰明好學,他很喜歡學習,又有智慧,就很難得。那要幫助他、要成就他,用什麼方法考驗他?用很惡劣的態度對他,一見面就罵他、侮辱他。可是這個學生對老和尚非常恭敬,一點怨恨心都沒有,一點不高興的樣子都沒有,都能忍受,那這個真不簡單。有一次老和尚洗腳,就故意把洗腳的水潑到他身上,給他潑濕了一身,他也沒有生氣。最後這個老和尚發脾氣了,把他趕走,叫他離開,遷單。老和尚在禪堂講開示,不准他聽,他不能進講堂,不可以進來,這樣來對待他,來磨鍊他。他不能進來,這個學生怎麼樣?他還是聽,他就在教室窗口下面偷聽,始終沒有離開,他還是偷偷的在外面聽。被老和尚趕出來了,他不能進去裡面。這樣過了一段時間,老和尚年紀大了,到最後要傳法,大家不曉得老和尚這個法要傳給誰,老和尚宣布他要傳法、他要退休,大家都看來看去,不曉得傳給哪一個。後來這個老和尚講,把躲在外面偷聽的那個叫進來,大家一看,原來被老和尚趕出去那一個,老和尚就把法傳給他了。他也真正得法了,在禪宗裡面講開悟,他就開悟了,明心見性。原來,那個老和尚那麼長的時間天天呵斥他,是考驗他的忍辱,這個學生他忍辱到底能忍到什麼程度,看他能不能通過給他忍辱的考驗。最後他通過了,變成老和尚真正傳法的人,變成法子。如果你不能忍,你什麼都不能成就。不能忍,沒有耐心,不能忍辱,那你學什麼也不能成就。

  傳道的人,第一是德行,第二是智慧,第三是要有福報,佛弟子要福慧雙修,慧雖然最重要,還把福放在前面。古人無論是哪個宗派的道場,學人進入道場五年學戒,那個是在常住裡面做五年的義工,修福、服勞役,為大家服務。做滿五年之後,你才可以當清眾學習。如果學教的道場,你才能夠進講堂學習經教;你是參禪的,你才有資格進去禪堂跟大家參禪;在淨土道場念佛堂,那你也要做五年的義工,為大家服務,你才可以進念佛堂去念佛。這是古時候的一個規矩,不是說一來就進講堂、進禪堂、進念佛堂,不是的。你要先為大眾服務五年,這修福。所以福慧雙修,我們沒有聽說慧福雙修,都是聽佛說福慧雙修。這個也就是說一個順序,先修福,後修慧。如果沒有修福,你一開始就修慧也會有障礙,沒有福報,開不了智慧。我們俗話也常講「福至心靈」,你福報修夠了,智慧開了,人就變聰明,智慧開了,福至心靈。禍來神昧,如果沒有福報,那就是造罪業,薄福,那就有災禍。薄福,你享受別人對你的服務,那你智慧不能開。現在這些規矩都沒有了。大的忍耐,還是要遵守古大德的教訓,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心是定的。過去家師淨老常想,如果有十個志同道合的人,我們大家在一起學習,閉關十年,每一個人專攻一樣,天天來做報告,決定成就。十年專攻《彌陀經》,十年之後他就是阿彌陀佛,他是《佛說阿彌陀經》的權威,就是一尊活的阿彌陀佛。不能忍耐十年專門學一樣,他就不能成就。能不能在道業上成功,完全看能不能忍辱,這個忍辱就包括忍耐了。

  修學,先學忍辱,先打根基,根基是儒、釋、道的三個根,要認真把它落實。《太上感應篇》是因果教育,人人都要懂因果、認識因果、明瞭因果,這個教育非常非常重要。這個教育,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在世,特別提倡因果教育。所以印祖在世,他有三本書印最多,這三本還不是佛經,是善書。那也可以看作佛經,因為它講的內容跟佛經都相應。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講改造命運;第二本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第三本就是清朝周安士居士編的《安士全書》,這個三本書都是講因果教育。印光祖師一生人家供養他的錢很多,這三本書他印的數量最多,其他大乘經典印的數量都有限,不多。唯有這三本書,在當時印刷術還不是很發達,根據我們淨老和尚估計可能印了幾百萬冊,在當時印幾百萬冊那不得了。但是印光祖師希望全中國的人,人手一冊,他的目標是希望每一個人都有一本,《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特別《安士全書》,集合儒、釋、道三教的經典,這一本書印祖讚歎,這是傳家之寶,傳家的法寶,教自己的子弟認識因果、明瞭因果、斷惡修善。所以《太上感應篇》,印祖也提倡《彙編》,因為《太上感應篇》自古以來註解也非常多,印光祖師開示《彙編》,也是引用三教經典來註解《太上感應篇》,所以推薦《彙編》。當然其他有很多註解註得都不錯,也可以參考。《感應篇》是教我們因果教育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弟子規》是倫理道德的教育,教我們怎麼做人、教我們道德觀念,人如果沒有道德觀念,是非善惡他搞不清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清楚,那這就天下大亂了。所以《弟子規》它是倫理道德的教育。當然《弟子規》相關的經典,儒家的,像《論語》,還有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格言聯璧》,這些是相關的經典,可以合參,都是講倫理道德的教育。

  《十善業道經》是佛經,是大乘佛法,實在講大乘、小乘、人天乘的根基就是十善業道。在《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講,十善涵蓋一切善法,十惡涵蓋一切惡法,可見得《十善業道經》是五乘佛法,乃至一佛乘的佛法的根本基礎。《十善業道經》,它可以含攝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儒家的《弟子規》,這些相關的典籍,因為這些講的都是善。在前面我們講戒律,有攝善法戒,凡是屬於善的,都歸到十善;惡的,就歸到十惡。所以《十善業道經》,我們學習了《十善業道經》,佛講得很清楚,人天乘、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都是以十善大地為基礎,你不修十善,你想得個人天福報,我們現在講人間福報、人乘佛法,你也得不到,你不修五戒十善,你得不到。無上菩提就是這個基礎,好像高樓大廈,十善是地基,所以佛在《十善業道經》把這個十善業比喻作大地,大地能生長萬物,如果你沒有這個大地,那什麼都沒有,什麼都落空。所以《十善業道經》不但是大乘佛法的根基,也是小乘佛法的根基,也是得人天福報的根基。

  這三樣東西是根本,要把它看作戒律,淨老和尚現在用這三個根來代替佛家的戒律。我們能夠落實這三個根,戒就有了,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有戒,你心才能定下來;你心定了,智慧才能開。有這個根基,怎樣把你的心定下來?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廬江,就是他的家鄉,安徽廬江實際禪寺,那個時候滿公老和尚在實際禪寺有蓋一個華嚴講堂,他在那邊講《華嚴經》,這個《還源觀》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講的。當時我們淨老和尚講,你心定下來,聽《華嚴經》,聽多久?三年,天天聽六個小時,就每一天聽六個小時的《華嚴經》,不要去想它,聽得懂就懂,聽不懂也不要刻意一直去想那是什麼意思。只是一直聽下去,不要打妄想,懂也好,不懂也好,反正你天天聽,聽了三年之後,你的心定了;心定了,你在教下的基礎已經打下去,然後無論你學哪一門經論,你再用十年的功夫,你都會變成頂尖的一流教授,變專家了,我們現在講權威。成功與否完全在自己,不在別人。這個就是我們淨老和尚非常慈悲,也勸告我們後面這些學習佛法的人,這個原則非常重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也提出一些具體修學的方法。

  所以有志真正想學,這是真實成功之道。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順境、逆境不被境界所轉,善緣、惡緣都不動心,一心向道,念念都跟經教相應,這前面講的。我今天聽六個小時的經,能夠在這裡面聽懂一句、兩句,它就有受用。這我個人有這個體會,有時候也沒時間一天聽六個小時,但是聽我們淨老和尚,我是每一天在我們華藏淨宗弘化網直播台,每一天都固定要開的。偶爾就聽個一句、兩句,感覺非常有受用;有時候聽到一、二句重點,重要的開示,就受用無窮了。如果每天都有一、二句,三年下來,這個根堅固了。每天你聽了六個小時,你有體會一、二句,這個三年下來,天天聽,也累積一定的一個基礎,這個根基就堅固了。什麼時候出去弘法?十年之後,沒有一個不成就,不難。這個是指比較年輕的人。對於年歲大的人,我們淨老和尚也勸這些年歲大的人,對於學教、講經弘法,確實感到心有餘力不足,因為年紀大了,記性也不好,眼睛也花了,體力也衰了,怎麼辦?到極樂世界作佛去,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三年會成功。這個是我們淨老和尚勸導年紀大的人,以念佛為首要,因為年紀大的人來日不多了,念佛往生淨土是要排在最優先的。

  念佛的功夫成就了,往生極樂世界,早一天去,行。功夫成就了,想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去,可以;如果要遲幾年去也行,也可以。壽命到了,他想再留在這個世間,多幫助一些念佛的人往生極樂世界,多待幾年也可以,要早一點去也可以,這個叫生死自在。諸位想想,如果你功夫成就了,你是願意早一點去,還是願意在娑婆世界多住幾年?肯定都是想早一點去,誰願意在這個世界過這種苦日子?已經可以到極樂世界去了,感受到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了,你還不去嗎?大概沒有人不願意去的。還不想去的,是去不了,功夫沒成就,還沒感應,沒辦法。真去得了,為什麼不去?那只有一個理由,這個地方還有一些跟自己有緣的人,那些人他們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還有這些人,那我現在自己往生是沒問題了,我多留一些時間來幫助這些人,替阿彌陀佛、代表阿彌陀佛多接引幾個人往生到極樂世界。真有這樣的人,有這個因緣,那你就必須要幫助他。所以「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縱然有一個人他能接受,我們也要幫助他。如果沒有這個緣,都沒有人願意聽,自己就走了,等以後因緣成熟,再乘願再來。所以度眾生,也不是一時一刻的,度眾生是長遠的。

  下面一段,我們淨老和尚對老年人的一個勸導。六十歲之後能認真念佛三年,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這個是講六十歲以後的人,如果能夠認真念佛三年,世出世間的福報沒有辦法跟這個福報相比,是第一等的。為什麼是第一等福報?人間天上的福報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都不究竟。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真的,永恆的,永恆可以得到的,這是真的。在我們這個世間,你得到人間福報,或者到天上享受福報,都有時間性的,時間到了,福報享盡就沒有了,這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極樂世界的福報是永恆的、不變的,那是真的。生到極樂世界無量壽,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佛,為什麼不幹?我們每一個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無量壽,無量壽是什麼意思?就不死了,壽命無量無邊。我們這個世界人為什麼會死?因為壽命有限,時間到了就死了,壽命到就死了。極樂世界他的壽命是沒有限量的,所以就不死了。因此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一生成佛,他不用再去投胎,再經過第二生、第三生、第四生,生生世世這樣修,不需要,因為他無量壽,所以他一生就成佛了。為什麼不幹?我們淨老和尚講,為什麼不幹這樁世出世間第一等福報的事情?

  所以貴在一門深入,縱然十年成就,你這部經通了,其他經也通了,觸類旁通,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無量法門都通了,所以你有能力教化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你能夠觀機,你知道他是什麼樣的根性,你知道他應該學什麼法門他會有成就。如果我們不會觀機,那就有一個方法,就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就不會錯了,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什麼人都可以修。用其他的法門我們就沒把握,用這個法門是決定可靠,總是有利無弊。這一生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部經、一句佛號,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不能成就,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信心動搖,不能堅持到底,貪圖其他的法門,看到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也不錯,樣樣想學,貪多嚼不爛。好像吃東西,一下子嘴巴塞了很多東西,你只能囫圇吞棗,你沒有辦法咬得很爛。樣樣都想學,到最後就是全盤失敗,歸根究柢是不能忍。所以家師淨老做個榜樣給我們看,他講經教學六十年,他老人家講到前年,就講到九十三歲了。三十三歲出家就開始講經弘法,講到前年九十三歲,剛好滿六十年,一甲子。這個六十年,天天都在講,都不中斷,那得要有忍耐的功夫。這個是從小他父母教的,學忍讓,一生處處都是讓別人,自己能忍。自己能夠忍、讓,對自己的利益多多。所以我們大家下定決心,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扎三個根,決定會成就。所以這個扎根,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薰修就要有耐性,你要忍辱。這個三方面都具足了,決定這一生能成就。

  好,我們看下面第四,「精進」。精是不雜,進是不退。菩薩善根:精進。世間善根:不貪、不瞋、不痴。善根是能生出善法的根本,稱為善根。好像樹(植物),它生長它要有個根,樹幹、樹枝、樹葉、花果,都是從那個根生長出來。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從不貪、不瞋、不痴,就能夠生長。世出世間好事與貪瞋痴相應,就造惡業;與不貪、不瞋、不痴這三善根相應,這是善業,真正的佛弟子。佛法修學的祕訣是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我們內心的貪瞋痴,具體講貪瞋痴慢疑、惡見,簡單講就是貪瞋痴,涵蓋所有的煩惱,從這裡開始。像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一遍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懺悔就是放下,過去貪瞋痴,現在不貪、不瞋、不痴。放下對於世出世間的執著,貪瞋痴是執著,是思煩惱,見思煩惱,屬於思的煩惱,思惑。這個放下,你就成正覺了,正覺就是阿羅漢,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六道生死輪迴從貪瞋痴製造出來的,貪瞋痴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所以阿羅漢就不是住在六道法界了,他住在四聖法界,超越六道,在十法界裡面他是住在四聖法界,方便有餘土。緣覺比聲聞高,緣覺就是辟支佛,比阿羅漢高一級,不但沒有貪瞋痴,連貪瞋痴習氣都沒有,但是他還有分別,阿羅漢、辟支佛都還有分別。緣覺比聲聞高的,就是不但貪瞋痴慢疑、惡見這些煩惱都斷了,連那個習氣也斷了。阿羅漢這些煩惱斷了,但是習氣還沒有斷乾淨,習氣還有。

  我們看到佛經上一個公案,佛當年在世一個佛弟子,佛的學生,證阿羅漢果了,但是這個弟子他的煩惱當中,他傲慢的習氣就特別嚴重,這個煩惱特別重。證阿羅漢果,貪瞋痴慢疑、惡見統統斷了,沒有了,但是他那個傲慢的習氣還有。所以有一天經過一條河,那個河神是一個女的,他看到那個女的河神,就叫她婢子,婢子就是說他的佣人。結果這個河神去向釋迦牟尼佛告狀,說你的弟子很傲慢,看到我叫我婢子,是他的佣人。後來佛就給河神講,他說其實他傲慢的煩惱沒有了,但是他那個習氣還在,他不是真正傲慢。所以我們才知道,原來阿羅漢貪瞋痴慢疑、惡見這些煩惱斷了,習氣還有。緣覺就連習氣也沒有,比阿羅漢高一級了。但是聲聞、緣覺這些見思煩惱沒有,就是執著沒有,但是有分別。放下分別,分別就是塵沙惑,往上提升,放下分別,就是菩薩。菩薩的位次也很多,你放得愈多,那個位次就愈高。

  所以阿羅漢、辟支佛,就聲聞、緣覺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沒有分別,他就平等了,但是菩薩他還有分別的習氣。如果塵沙惑,就是分別的習氣也放下了,分別的煩惱,連習氣都放下,又升一級了,是十法界最高的佛法界。所以這個佛,天台宗講叫「相似即佛」,他是十法界的佛,不是真佛,相似就是很接近了。為什麼?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但是還有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就是無明,你還有無明,就出不了十法界,在娑婆世界十法界。六道法界是凡聖同居土,聖人跟凡夫共同居住的世界,叫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純粹是聖人住的,叫方便有餘土,因為他還沒有明心見性,所以那個世界也不是真實的,是方便。這個《妙法蓮華經》有比喻,是方便。所以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如果你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無明也斷了,就出離十法界,入了一真法界,就華藏世界,那個叫實報莊嚴土,那個才叫真正的佛,真正成佛,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就是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的佛是真佛,那不是相似即佛,他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沒有了,真精進,可是還有無始無明的習氣,無明沒有了,但是習氣還有,就是起心動念這個習氣。因為有這個起心動念,這個習氣還在,所以會現出實報莊嚴土。無明的確沒有了,斷了,從圓教初住位就斷無明了。如果起心動念的習氣也統統沒有了,實報莊嚴土已經沒有了,那剩下來是什麼?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就回歸自性了,自性就是常寂光。常寂光是我們的自性,明心見性見什麼?就是見這個,見這個常寂光土。我們自性本來面目就是常寂光,那叫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個更上的了,回歸到究竟了,這個叫成究竟圓滿佛。

  在《華嚴經》上面講,實報莊嚴土裡面它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圓教從初住到十住,然後上去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一共四十一個位次。這個位次是怎麼來的?是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而且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法子去斷,你起個心、動個念去斷,那你不就又起心動念嗎?又是無明了。你這個習氣不能用起心動念去斷,用什麼方法斷?在這個狀況之下,古大德講叫無功用道,這個地方著不得力,你不能像我們還沒有斷無明煩惱之前,我們可以用功、精進來斷,到破了無明,這個就用不上了。那用不上,這個習氣就是需要時間,無功用道,就順其自然。時間久了,它自自然然就斷了,久了,它自自然然就沒有了。宗門裡面說「此處著不得力」,禪宗的大德講,這個地方你使不上力了,因為你一著力就有分別執著。所以古人用酒瓶比喻,酒倒掉,擦得乾乾淨淨,一滴酒都沒有,這比喻破無明了;但是那個酒瓶你聞一聞還有味道,那個味道叫習氣,用那個來比喻,那個沒有法子斷。瓶蓋打開擺個一年、半年,再去聞,酒味沒有了,時間久了,自自然然它就沒有。那個酒瓶你蓋子給它打開,讓酒的味道散發出來,放個一年半載,再聞一聞,那個味道沒有了,也就是習氣盡了。要多久的時間這個無明習氣才能完全沒有?佛經上講,一般是三大阿僧祇劫就沒有了。從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得圓教初住位菩薩這個地位,這個時候才開始算三大阿僧祇劫。這個三大阿僧祇劫,你什麼功夫都不能用,你使不上力。雖然還帶著濃厚的無始無明習氣,但是不礙事,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圓滿佛沒有什麼差別。你只要證得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十法界眾生有感,你就能應,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給他說法。有人問,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斷掉,回歸到常寂光,回常寂光,連實報莊嚴土也沒有顯現出來了,眾生有感,他還來不來?來,肯定來,他怎麼會不來!為什麼會來?自性本自具足,在常寂光的狀態本自具足,眾生有感,他當然就有應。所以常寂光,眾生沒有這個緣、沒有這個感,他就隱起來,隱起來就是一片常寂光;眾生有感,他就現,就隱現。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必定有應。在常寂光的狀態本自具足,所以眾生有感,當然有應。

  所以過去日本江本勝博士他水結晶的實驗,水是礦物,礦物它沒有起心動念,它也沒有分別執著,但是它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以善意對它,它現出的結晶都很美麗;你惡意去對它,它現出來就很醜陋。但是水它沒有這些分別,是我們人的意念,不同的意念給它,它就現出不同的結構,給我們看了這個結晶就不一樣。這個是一個自然的感應,法爾如是,法爾如是說它本來就是這樣的。從這個實驗我們就可以肯定,常寂光有感應,就跟水一樣,水它也沒有分別執著,它也沒有說我是善還是惡,但是它能看、能聽、能懂人的意思,你人給它什麼樣的意念,它呈現出來的結晶就不一樣,好的意念給它,結晶就好;不好的,結晶就不好。所以自性有隱顯兩面,隱是隱藏起來。像現在我們大家都在用電腦,電腦有時候隱藏起來,你要用,把它點出來,點出來就現;你不看,把它關起來,它就隱。隱,它還是有,不是隱了就沒有了,你要用的時候一點,它又跑出來了。所以我們自性這個常寂光,就跟我們現在用的電腦、電視同樣的一個意思。所以自性在不起心、不動念,連起心動念的習氣都沒有,那是常寂光。可是十法界的眾生,他有起心動念,常寂光就會去應,應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他這個應就是能生萬法。

  精進重要!修行人能抓住這兩個字,這一生當中肯定成無上菩提。諦閑老和尚的鍋漏匠徒弟,他抓到了,厲害!這個人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做補鍋、補碗的工作,賺的錢很少,生活很艱苦,他跟諦閑法師說他想出家。諦閑法師是他小時候的玩伴,小時候在一起的,諦閑法師後來出家了,諦老他學問很好,書讀很多。他這個小時候的玩伴鍋漏匠,沒念過書,替人家補鍋、補碗,找他出家。諦老跟他講,你住在寺院,一個字不認識,年紀也那麼大,四十多歲了,五堂功課怎麼學得會?你也不認識字,五堂功課你不會做,你在這個寺院就待不住。你要學講經也不行,你學習的時間已經過去,你沒有這個條件再學了。所以說你要出家可以,有一個條件你答應,就收你出家;如果不答應,你就不要跟我出家。當時鍋漏匠就答應了,他說只要幫我剃度,你開出來的條件都能夠接受。所以諦老就跟他講,你剃度,不要住在寺廟,住在寺廟人家看不起你,人家看到你生煩惱。我去寧波鄉下幫你找個小廟,找兩個信徒來照顧你的生活,一天給你煮兩餐飯。你在這個小廟,你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將來準有好處。什麼好處也沒跟他講,說你就這樣念,老老實實的念,你一直念下去,一定有好處。他真的依教奉行,三年都不出門,他找兩個老菩薩給他煮中餐、晚餐,早餐他自己處理。他一天到晚就在這個小廟繞佛,因為他挑補鍋、補碗的擔子,他的腳力很好,就是一直繞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趕快繼續念。這樣念了三年,都沒出門,真的被他念成功了。後來站著往生了,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走了三天站三天,等他師父來替他辦後事,他還站著。諦閑法師看到這樣非常讚歎,說這個人真精進,一句佛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個字不認識,他什麼能力都沒有,但是念佛念了三年,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他說沒有人能比得上你,天下的大寺院的方丈、講經的大法師,也無法跟你相比,真成就了。所以諦閑法師這個方法好,不分晝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馬上接著念,這個功夫不間斷,三年就成就,這個成就非常殊勝,沒有壓力,這個值得我們來學習。

  好,今天時間到了,「精進」也還沒講完,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持戒的功德是什麼❓
🔹攝善法戒——五戒只有不飲酒,戒律沒有不抽菸,那可以抽菸嗎❓
🔹祖師大德勘驗學人「會麼」,會什麼❓
🔹真正修行人遇到逆境、惡緣,不但沒有怨恨、報復心,還生什麼心❓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十度之布施、持戒、忍辱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21/8/2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11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五頁倒數第三行,我們還是從第五頁倒數第三行最下面一句:

  【華嚴經云。】

  這裡看起。這一段我們上一堂還沒有講完,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華嚴經》講的十度,十波羅蜜,十波羅蜜是六度加上方便、願、力、智,加上這四度,所以《華嚴》講十度。我們一般在大乘經典講六度,《華嚴》開為十度,增加四度,就是方便、願、力、智這四度。

  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第一度,布施度,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起,他學佛接觸第一位善知識,前總統府資政章嘉大師(章嘉活佛),密宗的大德。他是台大哲學教授方東美先生介紹他學佛,學佛之後就親近章嘉大師,跟他學三年。剛開始接觸章嘉大師,向章嘉大師請教:他聽方教授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學佛既然這麼好,有什麼方法讓他很快入進去,得到這個人生最高的享受?進入佛法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進入狀況,能夠感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章嘉大師停了很久,給他回答一個字,「有」。我們淨老當時還年輕,當然急著就想聽:有,那到底是什麼方法?章嘉大師又停了十分鐘,再給他講,「看得破,放得下」,講了六個字。講得也很慢,「看得破,放得下」。講完之後,家師淨老又請問,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就是具體的做法要怎麼做?家師講,他年輕的時候也跟一般年輕人一樣,心有點急,比較急躁,想很快知道這個答案,知道這個方法。

  章嘉大師的回答都很慢,就是要讓他整個心沉澱下來,他聽了印象才會深刻。所以又停了一下子,跟他講,「從布施」,從布施下手。布施,我沒有錢。當時家師年輕的時候在軍隊工作,在軍隊裡面服務,薪水很少,只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想到布施,就想到我要拿錢出來,可能要拿很多錢,他沒有錢。章嘉大師就跟他講:你一塊錢有沒有?一毛錢有沒有?他說這個倒有,很少的錢倒是有,多了就沒有。章嘉大師就跟他講:你有一毛錢,你布施一毛;有一塊錢,你就布施一塊錢,就從這裡開始。於是我們淨老和尚那個時候剛開始學佛,就學這個布施。後來走到門口,章嘉大師送他到門口,再給他講,再給他提醒,他說今天給你講的這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下手。這六個字,你一個字修一年,看你六年能不能做得到。就是給你六年的時間,一年學一個字,學習「看得破,放得下」,那六個字是學六年,六年是不是真的能看得破、放得下。

  後來回去,他真的就開始學布施。剛開始在布施就很難受,也沒什麼錢,唯一剩的錢又要拿出來布施,當然是比較勉強,但是勉為其難的布施。寺院裡面人家有放生、有印經,有布施醫藥、救濟,過去早期佛教寺院有,現在應該也還有。我剛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就很多,有個本子讓人家隨喜發心來做什麼功德。所以他就去隨喜,一塊錢、一毛錢,常常布施到口袋空的,都沒錢。但是學了半年,他就有感應了,生活上需要什麼東西,很快就有了,或者有人送過來,他要看的什麼經書也有人送給他錢去買,就是供養他。原來他是很窮的命,是沒有財庫的,這個我們上一堂課也講過,而且又短命,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後來他學了三年,真的,感受到布施的功德利益,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最長不會超過半年,就會有人送來。布施到心相當清淨的時候,有很多事情他也可以預知。

  後來又到台中蓮社親近雪廬老人,學習講經說法。雪廬老人看他那個相就是短命無福的相,勸他學講經,弘法利生,改造命運,他也真的接受了,學講經弘法,後來出家就是講經弘法。所以親近章嘉大師那個三年,他著重修財布施,那個時候還在上班,還在工作,著重修財布施。後來親近雪廬老人,到台中去學習經教,有財布施,慢慢也有法布施。後來出家就到佛學院,到台北三藏佛教學院來上課、來教書、來講經,那個時候不但有財布施,也有法布施了,講經說法供養大眾。

  所以他跟兩個戒兄,同年的,也都出家了,他們一起去給人家算命,算命先生說他們三個人壽命都不過四十五歲,四十五歲就要走了。所以,那一年他兩個戒兄弟,一個二月走的,一個五月走的,七月我們師父上人病了一個多月。那個時候在基隆十方大覺寺講《楞嚴經》,講了一個多月,那個時候我記得跟我弟弟我們兩個有去聽。經沒講完,我們有一天再去聽經,寺院的法師說:「今天法師有事,不能來講經了」,也不知道什麼事。後來經過一個多月,我們又接到消息,淨空法師在台北車站對面那個地方有一個李月碧講堂,那邊繼續在講經,我們又去聽。後來我們師父上人在講經當中講到,他七月病了一個月。他想到算命先生講的,他們三個人都不過四十五歲,前面兩個戒兄已經走了,現在輪到他了。他想到醫生只能治病,不能治命,壽命到了,醫生幫不上忙。所以病得很嚴重,沒有看醫生,他知道壽命到了,看醫生沒用,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當時有兩位學生照顧他,每天吃一點清粥、鹹菜,這樣過了一個多月,他的病沒有看醫生,好了,好了他就再繼續講經。這一關他就過了,但是他兩個戒兄走了。

  到了第二年,家師遇到甘珠活佛。甘珠活佛也是密宗的大德,密宗的善知識,見到家師,他說你這十幾年講經弘法,功德很大。因為他三十三歲出家就開始講經,就開始教佛學院,一直講,講了十二年。所以甘珠活佛說,你這十幾年講經弘法,把你的命運都改變了,以後你壽命會很長,你的福報會很大。當時家師他是講,那個時候沒有福報。大家如果看過他年輕時候的相片,我看不會看相算命的也會感覺到這個人真的沒有福報,那個相是沒有福報的相。是遇到佛法,開始學佛,講經弘法,講經弘法六十年了。這二、三年年紀大了,這兩年來,疫情的關係停講了。今年九十五歲了,到今年已經延壽五十年了,原來四十五歲,延壽五十年。所以到晚年,相當大的福報。做了很多弘法的事業,對全球、全世界弘法。不但弘揚佛法,而且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團結宗教,提倡宗教教育,做了很多很多事情,真正是弘法利生。

  所以都是這一生修來的。他四十五歲以前命運是過去生定的,四十五歲以後等於是重新再來了,因為他的壽命只有到四十五歲。也可以說,四十五歲以後,他的壽命就是佛菩薩加持,給他的任務就是要弘法利生,所以才能延壽延這麼長。延壽延五十年,這個在歷史上很稀有,一般延個一紀(十二年)就已經很難得了,延壽延十二年那就很不容易了。我們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孔先生給他算,只有五十三歲。後來他接受雲谷禪師的開示,懂得改造命運的理論方法,認真去修行,改過修善,壽命延長到七十四歲,延長了二十一年。這個就不簡單了,一般能延壽一紀就很不容易了,袁了凡他能夠延壽二十一年。家師淨老和尚延壽到今年五十年了,那更稀有了,這個也都是弘法利生的功德利益。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講,他的壽命延得超過了凡了,袁了凡他活到七十四歲。所以這個是從布施來的,學佛得到的功德利益。

  前面是講財布施。接下來是「二、法施:謂從諸佛及善知識,聞說世間出世間善法,以清淨心轉為他說」。剛才講我們淨老和尚這一生主要做的布施就是法布施;實在講,法布施也包含財施、無畏布施。這裡講的就是法這個字,有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世間的善法,好的,不管你是哪一種道德學問,或者技術、技藝,比如說醫藥、醫學方面的,各行各業,你懂得的,對人有幫助的,這些世間的善法、好的,人家願意學習,你就要樂意去教他,你可不能吝法,吝法將來就會得沒有智慧的果報。出世間法是佛法,如果你懂得佛法,不肯教人,不肯勸別人,不肯跟人家講,吝法,不肯做法布施,將來也是得到愚痴的果報,智慧開不了。所以自己學的東西要歡歡喜喜教別人,無論世出世法,勸導別人。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比如說講佛經,我們勸人,自己要真正去做到,以身作則,這樣再勸人,別人就相信;如果自己沒有做到,勸別人,很難令人生起信心。所以自己沒有做到,光是說,別人他就不相信。所以先修自己,把自己修好了再勸別人,然後這個影響就大了。

  「三、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就是幫助眾生遠離恐怖、畏懼這些苦難,所謂救苦救難,我們現在講慈悲救濟。看到眾生有困難,全心全力幫助他,幫助他解除這些恐懼、畏怖這種心情,讓他安心,解決這個困難。另外一個無畏布施是採取素食,所以提倡素食屬於無畏布施。不再吃眾生肉,不再跟一切有情眾生結冤仇。不要殺害蚊蟲螞蟻,牠來干擾我們,在我們身上叮一口,牠是來吃飯的,我們歡歡喜喜供養牠一餐,吃飽牠就走了;如果不願意給牠,把牠趕走就好了,這個也是無畏布施。經上講,觀世音菩薩是施無畏者,救苦救難。這個大家常聽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修淨土的同學,遇到嚴重的災難,像現在全世界流行的新冠狀病毒,這個在經典上講叫瘟疫、傳染病,這是大災難,全球人類,每個國家地區都相當嚴重。現在天災人禍是特別多,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瘟疫是災難的一種,其他還有火災、水災、風災、旱災,現在氣候不正常,地震、海嘯等等的,戰爭,天災人禍非常多,造成人類的苦難。所以在這個多災多難的時代,佛在《無量壽經》上也勸我們,這個時候可以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都能得到解脫。無論你遇到什麼樣的災難,只要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你就會解脫這些災難,心裡就得到平安,沒有畏懼。現在流行的新冠狀病毒,我們學佛的人,真正最好預防病毒的方法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印光祖師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開示,「護國息災根本的方法在於念佛」,就是吃素、念佛,吃素是戒殺、斷惡,斷這個殺生的惡業。我們對佛要有信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心常住在佛號上。心清淨,我們就不會感染病毒了;縱然感染,也一點恐懼都沒有。念阿彌陀佛或者念觀世音菩薩,二、三天就好了,就沒事了,不要恐怖。我們用清淨心、用善心對待身體疾病的這些細胞,它自然會變好。如果遇到其他災難也是一樣,我們誠心誠意懺悔業障,斷惡修善。因為災難是我們眾生過去今生造作不善業感召來的,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災難是造不善業感召的,所以要斷惡修善。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如果能夠這樣來修學,什麼病都沒有了,這是很重要的方法。以上就是講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六度之首。

  「第二、持戒」,戒能防止身口所造之惡,防非止惡,這個是持戒的功德。持戒能幫助你身不去造殺生的業,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個戒就是戒身口七支,你身不會去造殺盜淫,口不會造這四種口的惡業。十戒是基本的戒律。佛法講到戒律,常講「三聚淨戒」,三聚就是三大類,清淨的戒。第一大類「攝律儀戒」,攝律儀戒就是有條文的,像不殺生、不偷盜,這樣一條一條。在《大藏經》律藏裡面有五戒、十戒、具足戒。就有在家戒、有出家戒,在家、出家都把前面的殺盜淫妄列為四重戒,這四條是最重的。儀是威儀,行住坐臥都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這個叫威儀。

  如果沒有戒律,佛的這些經典就變成一種學術,變成佛學,是世間一種學問去研究。像現在很多佛教大學,把佛法、佛經當作學術來研究,來寫論文、來寫報告,拿個佛學的碩士、博士,就變成學術了。與我們自己的生活、言行不相關,跟我們生活行為沒有產生關係,佛法就滅了,雖然經典在,但是實質上沒有了,因為沒有人真正去學,佛法就沒有了。有人真正去學,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他再把這個經驗轉告給別人,別人也這樣來學,他也得到這個利益,那佛法就一直流傳下去。所以家師淨老和尚,他一生做的工作就是這個,自己修學,得到這個效果,把這個經驗、這個效果、理論方法普遍介紹給大家。有緣接觸到的人依教奉行,他也改造命運,他也往生西方去作佛了,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所以要從這個地方去學,不能把佛法當作一門學問在研究,佛法就沒有了。

  所以戒律就是我們學佛跟佛學的一個區分。一般說佛學,佛學是把佛經當作學問在研究,寫寫論文、寫寫報告、拿個學位,那個叫佛學,學術性的。現在還有人研究、考據、考古,這是一門學問,跟我們自己本身身心改造命運,了生死、成佛道都不相關,就變成佛學了。我們是要學佛,學佛就要從戒律開始。你看前面,其實持戒前面還要從布施開始,我們淨老和尚學習的過程是這樣,開始章嘉大師教他學布施,李老師也教他學布施,法布施,講經說法,利益眾生。持戒,守老師的規矩,章嘉大師、李老師教的,包括方東美教授教的,他都遵守,這個都涵蓋在持戒裡面。這是講「攝律儀戒」,第一大類的,有條文的,我們現在一般講的,在家人受五戒、八關齋戒;出家人就沙彌戒、比丘戒;那菩薩戒,在家、出家都有,這個都有戒律條文,叫「攝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攝善法戒就是除了有條文的戒律之外,還有許多事情世尊沒說,譬如說抽菸,五戒只有不飲酒,佛沒有規定不能抽菸,戒律沒有禁止抽菸。但是抽菸,大家都知道對身體有害,對身體不好,我們應該把它戒掉。有許多善法,戒律雖然沒有寫,我們應該要做。總的原則,佛告訴我們斷惡修善,惡就是不好的,你要把它斷掉,善的你要去修。雖然戒律條文沒有明確的寫出來,但是講這個原則,你根據這個原則舉一反三,以此類推,這樣去修。凡是善,我們就要修;凡是惡,我們就不要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就叫攝善法戒。這個就很多很多了,像剛才講抽菸,佛雖然沒講,但是你能夠戒掉,那也是斷惡;再勸人家不抽菸,自己不抽,這個是修善。舉出一個例子,大家以此類推,凡是好事,我們就去做,不好的就避免,這一類的叫「攝善法戒」。

  「三、饒益有情戒」,就是豐饒、利益有情眾生的一條戒。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我們應該做的,有這個機會、有這個因緣,你就要去做,如果你不去做就違反這個戒的精神。如果沒有這個機會、沒有這個因緣,當然我們不能勉強去做,也沒辦法去做。但是有這個機會、有這個因緣,我們就應當去做,對眾生有利益的都應該去做,佛都勸我們要去做。

  家師淨老和尚在十幾年前,這個說起來也快二十年了,代表澳洲大學參加十幾次世界和平會議;最早是二OO二年到日本岡山,參加聯合國和平會議,那是第一次。他代表澳洲布里斯本格里菲斯大學,格里菲斯大學也授與我們淨老和尚一個榮譽博士的學位。原來家師淨老也不接受,他說我出家人拿這個榮譽博士的學位幹什麼?我們不需要,出家人只要能弘法利生就好了,不需要這個學位。但是我們淨老和尚提出很多對世界和平很好的一些建議,聯合國世界和平會議,他們都沒聽到。所以這個校長就給我們師父講,他說你拿這個,主要是要請你代表我們學校去參與聯合國和平會議,把你這麼好的一種構想、建議向聯合國和平會議提出來,幫助世界化解衝突。後來我們老和尚聽到這樣,他應該做這個事情,也就接受榮譽博士的學位。這個是「饒益有情戒」,就是對眾生有利益的。

  我們持戒一定要從《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這樣的次序去修學,一定要用因果來奠定我們的深根,才能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一般我們聽到的都是從《弟子規》,再《感應篇》,再《十善業》;在這個地方,特別把《感應篇》跟《弟子規》前後對調一下。這個也有他的一個用意在,為什麼?《弟子規》是儒家教倫理道德的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在現代這個時代沒有人提倡了,大家也不重視,大家只是重視現實利益,賺錢、身體健康、家庭平安幸福、不要有災難,一般人,不管中國、外國人,古今中外,大部分人所求的都是這些。這些,倫理道德這方面,講的就沒有很詳細,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就講得詳細,這是因果教育。如果你想要得到利益,用不如法的手段去取得,你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給你帶來損害,我們一般講得不償失,你得到的沒有辦法償還你失去的,划不來。所以現在人都是講現實,現實主義,如果要講到現實,沒有比佛法講因果報應來得現實,因果報應是最現實的,在因果律面前人人平等。道家《太上感應篇》有講到這一層,是因果教育,這個就講得比較詳細。

  在這裡這一段,我們淨老和尚講,這樣的次序去修學,就是要用因果教育來奠定我們深厚的基礎、深厚的根基。你有深厚的因果根基,你再學《弟子規》、學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就不難,才能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所以我們平常聽淨老和尚講《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在講《修華嚴奧旨》,這個時候他就《弟子規》跟《感應篇》對調來講。這個也就是說,看對什麼對象、什麼環境、什麼時候,這些時機來講,所以這個也不是完全一個定法。《金剛經》講,佛無定法可說,完全看眾生當時的情況。這個是講持戒,有三大類: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第三、講到「忍辱」。《金剛經》上講,「一切法得成於忍」,世間一切法,或者是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是因忍而得成就。這個「忍」,一般講忍耐。一個人如果沒有耐心,一生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法得成於忍」,這是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是因為忍而得到成就;你能忍,你才能得到成就,不能忍就不能成就。

  忍辱有三種,「一、生忍:謂於恭敬供養中不生憍逸,於瞋罵打害中不生怨恨」。生忍是人事方面的。憍是驕慢,逸是放逸,佛陀警惕我們,順境(好環境,稱心如意)、善緣(好人),我們不能有貪戀的心,不要去貪這個,要忍,你不貪就忍。反過來,逆境、惡緣,別人以瞋恚心、惡口對待我們,甚至打罵、陷害,不生怨恨心。所謂是「不是冤家不聚頭」,如果冤家聚會,免不了生瞋恚、報復,這個事情就麻煩。往後生生世世碰到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冤仇愈結愈深,一世比一世強烈。所以佛勸我們眾生,「冤家宜解不宜結」,這個冤仇要化解,不要愈結愈深,雙方都非常痛苦。所以對於冤家對頭,我們要懂得去化解,不能再跟他結怨,希望這個帳到這一生就了結了。他侮辱我,我要能忍受,把這個怨結化開。

  真正修行人,不但沒有怨恨、報復心,還生感恩心。為什麼會感謝他?因為他這種態度、行為對待我,我能歡喜忍受,自己忍辱的功夫就向上提升。等於他來考試,你通過了,證明你忍辱到一定的程度。祖師大德勘驗學人「會麼」,是問你看破了嗎?放下了嗎?如果你會,不但順境不生貪戀,逆境不生瞋恚,你的煩惱習氣慢慢就真放下了。不通過這個試驗,怎麼知道你功夫成熟還是沒有成熟?蓮池大師《竹窗隨筆》有個故事,有位修行人在深山裡面,二、三十年不下山,修得很不錯。後來有人禮請他到山下去講經弘法,他下山了,遇到信徒恭敬供養,生起憍逸,功夫退轉。深山裡面與外界隔絕,心很清淨,因為那個環境沒有誘惑;一進入花花世界,誘惑、考驗就多了,這個時候心把持不住,動了,就退轉。所以蓮池大師就跟這位修行人講,說有這麼一個人,深山修行很多年,入了紅塵之後一敗塗地。他是來紅塵度眾生的,最後是被眾生度走了。那個人就問,是哪一個?蓮池大師也很幽默,就說我說的就是老兄你,這句話把他點醒了。

  現在修行成功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那比明朝那個時代困難幾十倍,你看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時時刻刻在誘惑我們,有幾個人能夠不動心?這是順境,起貪心。在逆境裡面被冤枉、侮辱,不生瞋恚、報復,有幾個人能做得到?真正修行人是天天接受考試,考試通過,那就天天提升自己的境界,就不斷的進步。境界愈高,你受的侮辱就愈重,你遭受的苦難就愈苦。關關都通過,那恭喜你,你這一生成佛了。忍辱,前面講的,順境要忍,逆境也要忍。

  下面講法忍,「二、法忍,謂於寒熱風雨飢渴等法惱害之時,能安能忍,不生瞋恚憂愁」。這個是偏重在自然災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是王子出身,富貴人家,他能捨、能放下,做一個苦行僧,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全部的財產三衣一缽,一生沒有改變,真的是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能過這樣的生活,什麼災難都沒有了。居住在地球上這些人不安分,特別現在這個時代,天天把自然生態環境破壞,所以整個地球都被污染了,地球都病了。我最近常常接到保護地球自然生態的組織發這些信息給我,的確現在地球已經污染得太厲害、太嚴重了。佛給我們講,水災的業因是貪(貪婪),火災的因素是瞋恚,風災的因素是愚痴,地震的因素是傲慢。外面境界都是我們起心動念把它變現出來的,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我們心平氣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世界就沒有災難。現在地球溫度不斷上升,我們看到南北極那個冰快速融化,這個影響太大,許多江河的水源會斷掉。人類沒有水喝,五穀雜糧也不能生長,這是人類的大災難。

  如何拯救?我們能夠生活簡單,不貪圖美味,不吃眾生肉,跟一切眾生不再結惡緣,化解怨恨,這才是治本的辦法。我們的飲食愈簡單愈好,飲食愈簡單也就愈健康,蔬菜水煮就好,不必煎炒烹調。現在就要把腸胃慢慢的改變過來,能適應最惡劣的環境,防患於未然。防患於未然,災難來臨前,我們要有一個防患,大災難來的時候我們就容易存活,才能生存下去;不然大災難來,我們活不了,受不了。現在我們就要去面對地球的災難。

  好,這個忍辱,下面還有第三個,「修行法忍」。今天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一堂課我們還是從這段經文學起。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