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同學修行守則 第56-60集|悟道法師主講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悟道法師主講

🔹會客時打招呼、行走、開門、安排座位的禮節
🔹敬茶果的順序——譬如客人來到蓮社,倒茶是先給客人,還是先給李老師❓
🔹給雙方介紹的順序有分幼長、卑尊、近遠、前後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先長後幼,先生後熟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集)  2021/8/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60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八十八頁,第二行,從第七小節「會客」看起,我們先看第一條:

  【一、見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請姓字住址。】

  我們今天進入到「會客」這一節。「會客」,第一條『見先致敬』,會客的禮節,一見面,不管這個客人是生客、熟客(生客就是第一次來拜訪的客人;熟客,很熟悉,熟悉的客人),「我們是主人,只要上我們家裡來的,都是客」。人家到我們家裡來,他是客,「我們是主人,主人對人家得有禮貌,這個是應該的」。做一個主人必須有待客之道,待客之道就是要有禮貌,這個是應該的。「我們上他那兒去,他沒禮貌,是他沒有受過教育。」我們到人家家裡,人家主人他沒有受過傳統文化的教育,他不懂禮貌,那是他的事情。「無論什麼事情,先責備自己,先別挑人家的毛病。家裡來了客人,我們先行禮。」這一段話是很重要的,雪廬老人給我們講,不管什麼事情,人家錯了,我們也先責備自己,不要去挑人家的毛病。所以家裡來了客人,我們自己要懂得先行個禮。

  「熟客呢?見面就不必行禮。譬如你們同學們天天見面,若見了面還必得脫帽鞠躬,此屬不必!這個有通權達變的法子,可以見了面,不必行禮。」天天見面,那就不必行這個禮了。像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我們住在一起,大家天天見面,不要看到他老人家就頂禮三拜,這個就不必,問個訊,這樣就可以,這個有通權達變的辦法。所以見了面,因為大家很熟悉,平輩,就不必行那個禮。「在街上走,見著了」,在街上走,如果見到熟人,就說聲早,早安!「這就叫禮貌,你先打招呼,這就行了」,跟他打個招呼。

  「這一個『道寒暄』是古時候的打招呼,寒是冷、暄是熱,見了面就問:『今天好吧!』雖然行禮,見面可不要呆板板,要自然!這些禮都要日久天長的練習。教的人只可以介紹個大概,聽的人在乎自己運用!大小事都是一樣。會用的人,自己用得自然。不會用的人,呆板板地,弄得叫人不舒服。」這一段也很重要,「道寒暄」這句我們也常常聽過,互相道寒暄。道寒暄是古時候打招呼,寒是冷、暄是熱,就是在冬天,或者在夏天,夏天熱,冬天冷,見了面問問好,最近還好吧!雖然行禮,但是自己要知道這個當中不要呆板,要自然。好像我們跟人家道寒暄,天氣冷了,要多保暖;天氣熱了,避免中暑,這些話都是一個寒暄的話。或者你再講其他的,就是自然一點,不要呆呆板板的,像機器人一樣的,那個的確會叫人很不舒服。所以李老師講,教的人他只能介紹一個大概,因為禮你要天天去練習,日久天長的練習。教人,教一個概念,聽的人,在乎自己的領會運用。大小事都一樣,自己會用了,那就用得很自然;不會用的人,那就呆呆板板的,呆呆板板的,我們也叫人家很不自在。這是講熟客。

  「生客呢?『請姓字住址』。客人來了不認識,一見面就問貴姓」,這是陌生的客人,第一次見面的,見面不認識,請問貴姓。「字在現在不大興了」,不興就是不流行,「可是讀書人到二十歲,別人格外送一別號」,這個就叫字。「譬如先總統,姓蔣,有名,他還個字,這不是有名有字嘛。唐家郭子儀,名叫什麼,字叫什麼,就不知道了。」這講古人,郭子儀,唐朝的大將,這個大家就不知道了,只知道他叫郭子儀。「他的最好朋友」,郭子儀最好的朋友叫李白,「李白是名,號叫太白」,叫李太白,「這不是有字嘛!古人沒有不字的」。古人有名有字,所以我們叫名字名字,現在的人有名無字。「例如念《論語》,每個人都有個名,子路是姓仲名由,字季路。現在這個時候,一切都是西洋化,不要這些了,講求簡單。」現代我們看到的確是這樣,只有名,沒有字。

  現在可能中國的出家人還有,在我們中國,像我出家,師父給我取的法名,法名是內號,叫悟道。這個內號,一般是師長,在戒場的傳戒師叫的,他叫內號。我的字叫心城,心裡的心,城牆的城,這個是外號,也叫做字號。所以有名有字,現在出家人還有。在我們道場,現在莊字輩的,這是外號,內號是正,有名有字,現在出家人還有。但是一般社會大眾就沒有,沒有這個了。除非少數的,比較有傳統文化底子的人就有。名字,字號,還有別號,像弘一大師他的別號有上百種,最少有一個字號,古人都是這樣的。你看我們大家同修很多人都念過明朝袁了凡先生的家庭四訓。了凡先生,他這個了凡是後來再取的一個外號,他姓袁,他的本名叫黃(黃帝的黃,黃色的黃)。他本名袁黃,姓袁名黃,他的字號叫學海(學海就是他的學問像大海一樣很淵博),後來遇到雲谷禪師,聽雲谷禪師的開示,他明白改造命運的道理了,所以他就再改為了凡。那就用了凡,所以現在大家都用了凡,你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這個是他的外號。現在人不講求這個,現在都向西洋學,沒有這個字號了。

  這裡講,「問了以後,再問住址,這預備幹什麼呢?預備後來通信。這是第一步,見生客」。請問府上住在哪裡?請問地址,先問姓名,再問地址,現在是留電話,或者是留名片。這是第一個,「會客」第一條。我們再看:

  【二、及門先趨,為客啟闔。】

  『及門先趨』,「及門」就是「從前有大門、二門,現在不是了」。古時候房子比較大的,它有大門、有二門,進了大門,走過一個中庭,然後再進入二門。「現在我們住的門就在街上」,門一開就是馬路了。「原來讓客在前走,走到看見前面是門,我們跑到前面去,幹什麼呢?給客開門,這叫及門先趨」。客人來了,我們到外面接他,走走走,走到快到自己家裡的門,那你要趕快跑到前面去給客人開門。所以已經接近門了,先跑到前面去給客開門。「若讓客人在前走,到了門口說:『您先進去!』那就不行了。」這個就不對了,現在人沒有學《常禮舉要》,的確不懂這些禮節,因為我常常也碰到過。大家都:師父來,師父要走前面。在還沒有到你家門口,當然走前面,但是快到的時候,你要先去開門。叫我走前面,還要我自己去開嗎?這就不對了。所以這個禮要學。所以人家客人來,走到快到門了,你就要跑前面去了,去給客人開門。

  「上次所講,當差的,只能在主人後頭,不能在前頭。晚上點著燈去接客人,說:『我在後頭嘛!』書是這樣講,聽是你啊!總而言之,禪家講究悟,大小事情一切都在悟!沒有一條不在悟的!」雪廬老人又提出前面講過的,那個當差的,大家如果還記得,應當還有印象。照規定,當差的人,你要走在主人後面,不能走在主人前面。但是有一種情況,你必得走在前面,你在前面領路的、你帶路的,那你一定要走在前面,不然怎麼帶?你走在後面,怎麼帶?這個我也常常碰到過,有一些同修請我去他家:師父,你先走、你先走,我們要走在師父後面。有的他家我去過,我知道怎麼走;有的他家我沒去過,那我就走我的。唉呀!師父,走錯了。我說我沒來過,那你要在前面帶路,你不能叫我走前面。碰到很多,他是很尊敬,要讓我走前面,這是沒錯,但是如果你帶路,你就要走前面,你不走前面怎麼帶路。像那個當差的,他的女主人叫他去接他的主人,晚上了,打個燈籠,在路上碰到他主人,他就說照規定一定要走在後面,不能走前面。主人說你走我後面,你打著燈籠,前面我看不到,你要走前面給我照明。說什麼都不行,把那個主人給氣死了,這個就不開悟、不開竅了。書是這樣寫的,這樣寫沒錯,但是你要悟了才能活用,你不悟就變死的。所以就舉出禪家講究開悟,大小事情一切都在悟,你不悟就是死的,沒有一條事情不是在悟的。

  「先趨幹什麼呢?怕你不懂,下頭注上一句,按文理說,這就算注解。為什麼先趨呢?『為客啟闔』」,這句就是註解,為什麼進門先趨?為什麼進門你要走前面,走前面幹什麼?為客人開門,或者為客人關門。

  「這個都得記在心裡,到時候都得照辦。為什麼呢?這叫世故,也是人情,連這個都不懂,《四庫全書》都念完了,也沒有用處。」所以我們要好好體會體會。我們接著看:

  【三、每門必讓客先行。】

  這是第三條。「怎麼還要每門呢?」這個每門,每個門,經過每一個門,必定讓客人先走。「現在你的住家,門在大街上,一開門就是房子了。可是古時候那房子不一樣啊!從前都是大門、二門,都有院子,都有天井。每逢走到門,就是到了屋裡頭,還有套房,再讓你上別的屋裡去。往前走,要在門口先讓客,這是禮貌。」這是講古時候大門、二門,進去二門之後,還有門,裡面房間那些都還有門。每經過一道門,都是讓客人先走,在門口先讓客,請進,這是禮貌。

  「也有客人是年輕的,比你晚一輩,你也不能說我是長輩而在前頭。你是長輩不錯,你不是他家裡的父兄,他是外人,外人就是客,上你家裡來了,人家就是客!總是對客得恭敬,這是很要緊的。」這一段我們要注意,有些客人他比我們年輕,輩分比我們晚一輩,比如說小我二十歲的,他是晚輩,你也不能說我是你的長輩,我是要走在前頭的。你是長輩是沒有錯,但是你不是他家裡的父親兄長,你不是他家裡的父兄,他是外人,外面的人來了,雖然年輕,他就是客人。上你家裡來了,人家就是客,主人待客總是對客人得要恭敬,這個是很要緊的。所以雖然他是晚輩,他比我們年輕,他是客人,我們還得尊重他,請他先走。

  「每個門總要讓客,客人或許怎麼也不肯,也有啊!懂禮的客讓個兩遍,接著再讓,那要讓到幾時啊!若必得如坐席似的,讓上半點鐘。讓得你拉我扯、一蹲,把後頭的牙碰掉了,必得那樣啊!那就叫不知禮了,再一、再二三就行了。」每個門總是讓客人先走,客人或許他怎麼也不肯:不行不行,我不能先走。主人:唉呀!還是請你先走吧!懂禮的客人,讓個兩遍,那就:好,恭敬不如從命,我就走了。如果一直在那邊讓,你要讓到什麼時候!如果要像坐席一樣,讓來讓去,讓個半個鐘點以上,你拉我扯,用拉的,坐!坐!請坐,他就是硬不坐,拉到後面,往後面一蹲,牙齒掉了。特別現在如果戴假牙,活動假牙的,那一碰,真的就掉出來了。必得那樣,必定要那樣嗎?那個就叫不知禮了。禮就是什麼?一、二,最多三次就好了。如果你讓個一遍,或者兩遍,最多讓個三遍,這樣就好了。客人如果堅持三遍,他不走前面,主人,好,我就先走。客人也要懂禮,讓個一遍、兩遍,主人還是請我們走,我們就不要再讓了,就趕快進去。

  「年輕的客人,怎麼樣也不上前去,這個就得通權達變了」,要變通,看情況。「譬如我現在就碰見這樣的,上我那裡去,讓他到裡面去,說什麼他也不在前頭走,那怎麼辦呢?接著讓起來,就耽誤時間,那就說:『好好好,我給你開路』」。主人,如果那個客人堅持不走前面,好好好,我就給你開路吧!當開路了。「這一句就敷衍過去了,什麼都得變通!」見到這些情況,大家要知道怎麼去變通。我們再看:

  【四、入門必為客安座。】

  「之前講『出門』的禮節,有說:『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什麼原因?你們今天誰願意答覆我那一句?」就是雪廬老人當時問同學的,他前面沒有說明,他定這一條常禮,「一人不入古廟」,自己一個人不進去古廟。古廟就沒有人管理的,荒廢很久的。兩個人不要看深井,那個井很深,兩個人探頭在看那個井,這個不能兩個人看。沒有說明,就是要給同學自己去揣摩、去體會。就是讓這些學習的人,自己要用心,用心去思惟,這什麼道理,為什麼?如果你透過自己的思惟,理解了,那就悟了,你就覺悟了,知道這什麼意思。如果講解說明,聽是聽,如果沒有用心聽,沒有聽入心,耳邊風,他也不在意,對他就沒有幫助了。

  下面講,「要教到幾時啊」,要教到什麼時候?這個教,還得學。「白了鬍子還是書呆子!上學無非是學辦事,會辦事雖然沒讀過書也能行。」這個很重要,現在很多人讀書,真的讀成書呆子了。什麼叫書呆子?他不會辦事情。他說你學歷再高,但是書呆子。上學是為了什麼?到學校學習為什麼?無非是為了要辦事,會辦事,雖然沒有讀過書,也可以。「《論語.先進篇》,子路說過:『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而後為學?』大家知道吧!」這出在《論語》的。「四書都講過呀!子路有政治才能,孔子勸他讀書,他說:『何必讀書而後為學?』你們是年輕的,你學了幾天?我學了時間可太長了!我還沒忘呢!朱洪武做皇上什麼都懂,問他為什麼?乃夜夢五經。晚上做了個夢,五經四書都念通了,那簡直是胡說八道,哄人的話,胡說八道也得說出個道理。」這是雪廬老人舉出這個例子,在《論語》講的一個例子,還有歷史上明朝開國皇帝。讀書是為了什麼?為了學習,學習是為了什麼?為了辦事,書讀得很多,學了很多,不會辦事,學了叫做白費了。我們一般講學以致用,學了你要會用,那才有用。學了不會用,那不是白學了嗎?所以雪廬老人講,他學習的時間可太長了!當時對蓮友講,你們才學幾天?他老人家學的時間真的太長了。舉出明朝皇帝,好像他做皇上什麼都懂,問他為什麼你懂那麼多?他回答,他說我晚上作夢,夢見四書五經。晚上做了一個夢,四書五經都念通了,雪廬老人講這是胡說八道,他沒學過,他怎麼會通?所以這個哄騙人的話,胡說八道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務實的來學習。

  「客人來訪,必得給客人『安座』,不是酒席那個座。平素在家,你得懂得讓客安座。不要讓客到下座,否則自己找難堪了。」這個很重要,客人來,沙發椅,或者是圓桌,哪個位子是上座,主人坐在下座,你不能搞顛倒,把客人安到下座,自己安在上座,就給內行的人看笑話了,那就自找難堪了。在酒席當中也是一樣,這個我曾經碰到過一次,很多年前在北京,有人請客,主人他坐在上位,把我們安排在下位,他不懂。後來經過了幾次之後,可能有人跟他講,後來他懂了。的確,你不學就不懂。所以客人,你要安排他怎麼坐,而且如果同時來了幾個客人,那個順序,哪一個上座、哪一個次座,這個也是有講求。我們接著看第五:

  【五、室內有他客,應與介紹,先介幼於長,介卑於尊,介近於遠,同倫則介前於後。】

  這個是講介紹。『室內有他客』,「這是說會客,你上人家裡去」,他家裡還有其他客人,人家上你這裡來,你屋子裡早先有一個客人。「這一條是指兩方面」,我們到人家家裡去,人家到我們家裡來,這是講兩方面的事情。不管我們到人家家裡去,或者人家到我們家裡來,可能他前面已經先有一個客人了,或者兩個、三個了,應該怎麼樣?『應與介紹』。「應與介紹」,就是客人前面來的、後面來的客人可能他們不認識,不認識,你要介紹。他們兩個人不認識,「都在你這個桌子上坐」,你跟這個談話又跟那個談話,「他兩人都隔了一層,禮貌上必得介紹介紹」。就兩個客人,一個先來、一個後來的,我們跟這個客人談一談,跟另外客人又談一談,他們兩個你沒有介紹,他就不認識。不認識,你跟他談,再跟他談,他們在那邊也覺得也怪怪的。所以經過你一介紹他們就彼此互相認識了,然後你再跟這個談、跟那個談,那就很自然了。所以必須要先介紹。「這個大家必得注意」,介紹的時候,『先介幼於長』。介紹有個順序的,現在人也不懂這些,沒有長幼有序,這個都沒有,沒有學《弟子規》,沒有學《常禮舉要》,不懂。「懂這一句就行」,你只要懂得這一句,就知道怎麼介紹,先把年紀比較小的介紹給年紀比較長的、年紀比較大的。「介紹時看哪一個年長,哪個年輕,把這個年輕的,姓什麼」,叫什麼,現代人都稱名道姓,沒有那些禮節了,比較講求的,只有說姓,李先生,這位張先生。現在連名帶姓都統統講了,李某某、張某某,這是把這個年輕的,他姓什麼,或者現在的人都習慣把他的名字也講出來,他住在什麼地方,把他先介紹給這個長者。「下頭再說這幾句,雖不是博士賣驢」,這邊給我們提供,可以參見(參考)《明倫》四百三十一期的「常禮舉要」,「但也是多說話了」。「現在這個時候有什麼法子?不能舉一反三。」我們學什麼都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你說「先介幼於長」,就會聯想到介卑於尊。

  下面就講『介卑於卑』,「地位低的,先介紹給地位高的」。比如說他在社會上,他是什麼樣的一個身分地位,他是一家公司的老闆、董事長,還是總經理,還是職員,這個身分地位就不一樣了。所以你要把那個當職員的,先介紹給地位比較高的,介紹給總經理,或者是某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一樣都是董事長,公司大大小小也不等,因為有大企業。還有當官的,官的層級、階級也不一樣。地位比較低的叫卑,地位比較高的叫尊,這是講身分地位,他什麼樣的身分、什麼地位。比如說道場也是一樣,道場、寺院很多,在一個寺院,最高的住持,監院、當家、維那、知客、首座,這個叢林四大執事,它分得很細。所以來了一個寺院的住持,在家居士當然尊重出家人;如果一樣是出家人,他在那個寺院,他不是當住持的,當然他地位比住持要低,所以先介紹他給這個當住持的認識。你一樣當住持的,現在你看我們大陸、台灣,乃至海外都有,每個地方都有佛教會,佛教會會長,比如說我們新北市佛教會會長,他是我們新北市佛教界的領導,在新北市佛教界他是尊。你是新北市某個寺院的住持,如果會長來了,我們這邊來了一個寺院的住持,你要先介紹那個住持給這個會長。我們地方的佛教會,還有中央的,就是我們中國佛教會,你要把地方的佛教會長介紹給中國佛教會長認識。這個叫「介卑於尊」,先介紹地位低的給地位高的。

  『介近於遠』,「你家住在中正路,我住在南屯,都在台中,你介紹時,若客人住成功路(靠近中正路),則先介紹那位客人給我」。「你與他近,我住南屯較遠,這與上句一樣。」這個就是舉出,如果是一般的平輩,都是客人,這些客人,他有住得比較遠、住比較近的,那你要先介紹住得比較近的給那個比較遠方來的客人,這是尊重遠方的客人,他比較遠,你要這樣介紹。舉出一樣是在台中市,台中市也很大,這個客人離你家近的,他來到你這裡比較近的,你要先介紹給那個來得比較遠的。同樣一個道理,以此類推,你從台北下去的,當然要介紹台中的給台北。還有國外來的,那更遠了。國外一樣遠,還有東南亞,或者歐美,那就更遠了,這個大家以此類推,要舉一反三。這裡雪廬老人舉出一個例子。

  「若『同倫則介前於後』」,「同倫」就同輩的,「先來屋裡這個客,就算半個主人」。先來的就算半個主人,後面來的就算是客人,「怎麼介紹法?介前於後」,先介紹前面來的這個客人給後面來的客人,這個順序是這樣。「我雖然編的很淺,但我採取的書可不淺,都是《禮記》上的。」雪廬老人他編的,我們看起來很淺,但是根據那個書來編的,那個書是很深,就是根據《禮記》上編的。我們再看:

  【六、敬茶果先長後幼,先生後熟。】

  「來了客人,最低限度倒杯茶,還有擺水果、擺糖,這是常有的。」客人來,招待招待,泡個茶,擺個水果、糖果、餅乾這一類的,這個是很平常。「台灣從前都講究這個,我來了就是這樣。」『敬茶果先長後幼』,「你可別按前面規矩,介紹遠的、介紹近的那個規矩」。「誰的年紀大」,敬茶就敬那個年紀大的。這個跟前面的介紹又不一樣,誰年紀大,就先敬那個年紀大的。「先敬遠客,後敬近客」,你要先敬比較遠地方來的客人,然後再敬比較近的客人。這個叫『先長後幼,先生後熟』,就是把前面那個規矩反過來、調過來就對了,就可以了。「譬如,台北客人來蓮社,你們倒茶,我是老師,當然先倒給我,可是我沒敢喝。外頭來了也是老師,你卻倒茶先敬我,後及客人」,後來再倒給客人。「我說過多少次,必須『先生後熟』,他是生客,我是熟客。」這個李老師也教了,他說大家都很尊重我,但是人家來的是客人,你不能先倒茶給我,要先給客人倒,再倒給我。所以這個先長後幼,先生後熟,長幼有序。

  這個也是機會教育,前天我俗家有個親戚他們來看我,這個親戚他帶了三個小孩子來,我們也擺了這些茶果,你來了也是客,雖然是親戚。但是我們有同修就拿糖果、餅乾,就先給小朋友,這就不對了,這個就沒有學《常禮舉要》。應該先給誰?先給他父母,先給大人,怎麼糖果先給小孩?所以我們今天學到這一條,希望我們同修以後接待,要知道這個順序。沒有學過,不怪大家;我們學了,就要這樣去做。所以看到帶小孩,小孩好好玩,好可愛,先給他,錯了,你應該先給他父母才對,讓小孩學習要尊重父母,他從小這樣看,他就學了。如果你先給他,以後什麼都要他先吃,父母是擺在後面,我們這樣給人家教,教錯了,要背因果的。所以我們今天學了之後,我們道場以後就要照這樣來做,這樣學了才有用。如果講了,不照這樣做也沒有用。

  「讓酒或讓茶,都講究禮貌。禮貌是動,動就是禮貌;不動就是安,一動就是不安。安然自在,在家裡行,凡是有客上你家,你安然自在,就是架子大,不肯理人,這話可懂了,所以是必得動作。讓酒,從前很講究,主人拿著酒壺到熟客那裡先敬酒。這個禮,現在學校不講這個,不能怨你們大家,你們沒受過這個教育,能怨你們嗎?這怨誰?家庭怨父母,學校怨老師。《三字經》裡的話:『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都有責任的。」這個現在家裡的父母,第一個父母,父母沒教,他為什麼沒教?父母也不懂。就是我們老和尚講的,現在教育丟掉一百年了,我們的父母,父母的父母,可能曾祖父那一輩才懂。民國成立到今年一百一十年了,丟了一百年以上了,大家都沒學,當然就不懂。做父母、老師的,自己沒有學過,自己都不懂,他怎麼懂得去教兒女、學生?所以做父母、老師,自己要先學習,才能教人。所以人家客人到我們家來,我們不能坐在那邊如如不動。你就在那邊坐得很安然自在,都不理人,人家看到,你怎麼架子那麼大?所以人家客人來,你必須要有動作。讓酒,這個從前就很講究,拿著酒壺到熟客那裡先敬酒,就是先敬個酒。李老師講,現在人大家都不講求這個,那這個要怨誰?這是要怪誰?當然這個父母、老師有責任,舉出《三字經》講的話,父母、老師都有責任。所以父母、老師自己要先學,自己不學,那也就沒有辦法教學生、教兒女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條。下面,第七條,我們下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用餐及睡眠時段不拜訪人
🔹看到主人在打哈欠、伸懶腰、看鐘錶,客人要反應到什麼❓
🔹與長官尊長及婦女行握手禮時,要等對方先伸手。若不與握手,他會見怪,怎麼辦呢❓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要懂人情世故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九集)  2021/8/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59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第八十七頁,從第二行,十一這一條看起,我將這一條念一遍,對對地方:

  【十一、主人欠伸,或看鐘錶,即須辭出。】

  我們今天從這一條看起,『主人欠伸,或看鐘錶,即須辭出』。這個是我們去拜訪人,拜訪人當然要跟主人談話;談話,我們也要看看主人他有什麼動作、表情。這裡很明顯,你跟主人談話,談到了一段時間,「看見主人打哈欠,或者舒伸」,舒伸就是兩手伸出來了,好像伸個懶腰,這樣的一個動作。一般都不許對著人,這個是一般,你跟人家講話,在人家面前打哈欠,好像好累了,想要休息,或者伸伸懶腰,這個對人是失禮,不恭敬。但是這裡我們跟主人談話,有看到主人他在打哈欠,他在伸懶腰了,你自己就要懂得意思。一般是不會有這樣一個動作,有這樣的一個動作,我們自己就要懂了,可能我們談話談的時間太長了,主人他可能有其他的事情,我們就要趕快告辭。或者主人看看鐘錶,我們看雪廬老人講的,「或者看見主人談話時,看牆上的鐘。主人看鐘幹什麼?這個你還不明白嗎?人家看鐘幹什麼呢?有人會說:他看鐘有事,跟我有什麼關係?那就沒法講了,愈講愈不明白」。這個是雪廬老人舉出來。雪廬老人講出來的事情都是他看到過的、他碰到過的,的確有這樣的人。去拜訪人,人家主人在看牆上的鐘了、看時間了,有人就講了,主人看鐘是他的事情,跟我有什麼關係?所以雪廬老人講,如果這樣來提醒你了你還不懂,就沒辦法再講下去了,愈講他就愈不明白了。他為什麼會愈不明白?他看鐘是他的事,沒錯,跟我有什麼關係?我還是談我的,他看他的,這個就沒辦法講了,這個人就叫不開竅。

  「現在人都帶著手錶,主人談著談著看一下錶,你還坐著那裡,還談哪!」也有客人看到主人這樣一個動作,看一下手錶幾點了,有些客人比較有敏銳性的,他就問,「你還有事嗎?」主人當然很客氣的說我沒事。這個時候,「客人若還有話要說,三兩句說完就走了,這還可以」,就是長話短說,就不要講太久。人家在看鐘錶,你就知道可能他還有事情要辦,我們自己就要知道,趕快把話講完就趕快離開,這樣是還可以。「若還得一百句才說完,主人就說:對不起!我還有事。有些人會說:啊,不要緊哪。你不要緊,人家要緊。」這個就是,你那個話講得正起勁,還沒有講完,可能還要講一百句,主人他真的沒時間再聽你講了,他只好跟你說對不起,我還有點事,我先告退了。還有真的很不懂事的人會說不要緊,你不要緊,人家要緊。這個真的是不懂世故人情,真不懂,他沒有想到人家還有什麼事情,就在那邊耗了半天,主人就要在那裡陪你,他什麼事都不能做了。有人說不要緊,我沒事;你去那邊,你沒事,那人家有沒有事?這個都沒有替主人去設想,人家又不好意思跟你講。所以現在真的,現在的人不學常禮,真的不懂禮。真的不懂,所以處處造成別人的困擾,自己不知道,自己還以為沒有,我沒有做什麼,你這樣就是造成人家的困擾了。這些你都要看狀況了。所以主人有一些動作,也就在暗示你,他有其他的事情。當然主人他不好意思說你趕快走吧,他總不能這樣講,總是做一些事情、一些動作來暗示你,如果你還不懂,就真的沒辦法。

  我們在道場遇到很多,以前在景美的時候,有同修來講話,已經講半天了,就跟他耗半天了。實在講,他來,我們真的什麼事都不能做。你不聽他講得罪他;聽他講,我們真的什麼事都不能做。而且講完了,他就要回去了,送他到門口,他走一段路,再回頭再給你講;也不是講其他的話,重複剛才講的,好像再三叮嚀孩子一樣。真的,以後人家看到他來就怕,很害怕。另外一個老同修,他看到人就講開示。以前韓館長講的,她說聽他講了一個鐘點了,他把祖師大德那些開示統統搬出來,鐘點到了,大家要回去了,他說他還沒有講到重點。館長說,講了一個小時還沒有講到重點,要講多久才講到重點?他沒有想到別人有沒有那個時間,有沒有其他事情。這些去拜訪人都要注意。所以去拜訪人,你出門要看天氣;進到人家的門,你要看看種種情況,自己知道一個進退,什麼時候要進,什麼時候要退,要知道進退。

  「不懂世故人情的人,這是最可怕的人,幹什麼也不行,上陣打戰也得打敗戰。」這是真的,現在不懂世故人情,這是最可怕的。禮非常重要。不懂世故人情,他幹什麼都不行,幹哪一行都不行,就是軍隊,你帶兵去打仗,你也得打敗仗,因為你不知道人情世故,不懂世故人情,這個真不懂。小從我們個人、一般人,大到一個團體、一個國家,一樣的道理,那些都是世故人情。《常禮舉要》講人與人溝通、國與國斡旋都靠禮,如果你不懂,你就失敗,你肯定吃敗仗。像外交,我最近學習《常禮舉要》,還有《群書治要》、《論語》,所以留意一下國際情勢,這些新聞報導,其實新聞報導就是活生生的,現在的人事物。國與國之間的往來,我們看美國邀請中國外交部官員到美國阿拉斯加訪問,他就沒有按照外交禮節,這個是對人失禮。自己失禮在先,後來禮尚往來,中國大陸也不甘示弱,他也是強勢的回應。這一次美國又派外交官員到大陸去訪問,也吃了很多閉門羹。所以這些都是禮,懂禮的人,他做什麼都行得通;不懂禮,到最後自己都失敗了。小從個人,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世界,一樣的道理,中國、外國都一樣的道理,因為這個是真理,事實真相。所以雪廬老人講,一個人如果不懂世故人情,這個人是最可怕的人。他講得振振有辭,自己幹什麼都不行,打仗他一定也打敗,為什麼打敗?不懂世故人情。我們再看:

  【十二、飯及眠時不訪客。】

  「吃飯在什麼時候,大家不知道嗎?吃飯時,你去訪人,人家的飯還吃不吃?你來,人家一站起來招呼,招呼就無法吃飯,人家吃完飯或許還要休息,還有其他事,所以吃飯時不去拜訪客人。」吃飯跟睡覺的時候,不要選在這個時間去人家家裡拜訪,除非你有緊急、特別的事情,那個另當別論,這個是講平常。平常的,不是什麼緊急、重要的事情,就不要在人家吃飯的時間跟睡眠的時間去拜訪人。你拜訪人,人家飯吃到一半你來了,不跟你打招呼也不行,一打招呼,飯就不能繼續吃了,人家吃完飯或許他要休息,或者還有其他事情。

  過去我們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那個時候我跟師兄悟本法師,我們兩個輪流煮飯,煮三餐,一個人輪一個星期。我們師父回來了,當然訪客也就比較多了。我們常常遇到就是剛剛要吃飯,突然來了客人,事先沒有通知的,臨時來的。來了,我們師父上人剛好吃飯時間到了,當然請客人就一起來。有時候來了好幾個,這下我們就慘了,準備的飯菜也不夠,怎麼辦?師父請他們來吃飯,你也不能說我們今天沒有準備你的,也不能這樣講,我們還是要想辦法。還好我們那個圖書館距離景美市場很近,有賣飯、賣菜的,遇到這個情況,師兄緊急去快炒,炒幾個菜,我趕快跑到街上去人家賣自助餐的去買飯;你要煮飯也來不及,你只能去買。我碰到過好幾次,緊急狀況。所以這些訪客,我們就知道他沒學《常禮舉要》,不懂禮。不懂禮,我這個時間去有什麼關係?請吃飯我就吃。他有沒有考慮到人家準備來得及、來不及,他只負責吃就好了,這妨礙人,造成主人的困擾。這些人真的不懂禮,很多。所以吃飯的時間不要去拜訪人。

  「人家一天辛苦,回去要休息,還得整理整理,吃飯及睡眠這兩個時候不拜訪客人」,這兩個時間千萬不要拜訪人。「再者,早晨八點鐘以前也不拜訪客人,這個古時候沒說。因為公務員八點鐘得上班,八點鐘以前人家要吃早點哪!你說:我再早一點去!好了,人家還沒起床」,四、五點就去敲人家門,人家不用睡覺了!「再說,我們有些人」,就是學佛的人,「早晨起床要做早課」,他要做早課,那你一去,他早課不用做了。真有這樣的人,這都雪廬老人他親自遇到的。下面他就講他碰到的事情,「有人在我做早課以前來找,怕我出去。我連早課都不能做,也妨礙著我吃早飯。但是我不好意思說,我若說,人家就有話」。雪廬老人說,他碰到這樣的人,一大早就去找他,找他,他早課不能做了,來了要接待你。來了就是客,也不好意思說,如果說了,人家就有話講了。「他沒念過書還罷了,他念過書,說這一句話,我就沒辦法了。」哪一句話?你看《論語》這些儒家的書講過,如果他念過這些古書,他說「哎!周公一飯三吐哺,你沒念過書嗎?你敢慢待我嗎?」那我還有什麼話好說呢?「人家念過書,會說:你比周公的架子還大!我敢說什麼呢?我就得說:好,好,好!」這個好就是不好中的好。過去有同修給老和尚報告事情,老和尚都說「好,好,好」,但是我注意聽,那個好有分三種,第一種是真的很好的好,第二種就是一般的好,第三種是不好的好。你都這樣做了,不好你也得好。好像我們要辦什麼事情,我們已經就要這麼做了,只是給師父講一聲,你決定要這麼做了,他不好也得好,他也不能改變你。所以這裡雪廬老人講好,好,好!那不好怎麼辦?他都讀過書了,拿周公來給你講,你有什麼辦法?周公吃一頓飯,人家三次來找,吃一半就吐出來;又吃一半,人家又來找,又吐出來,吃一餐飯吐了三次,不敢怠慢人。他如果拿這個來講,雪廬老人說,那我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這個是不懂禮,不懂世故人情,他才會拿這個來講,真有這樣的人。所以這個時間不要去拜訪人,吃飯跟睡眠的時間。不然你就早一點,不然你就晚一點,比如說人家吃過中飯了,或者吃過晚餐了,不要正在吃飯的時候,找那個時間去,要不然就早一點,不然就晚一點。我們再看:

  【十三、晉謁長官尊長,應先鞠躬敬禮,然後就座;及退,亦然。】

  「你在機關做事,有長官與尊長,只要是晉謁,你去見他,不是他來見你。他的地位是長官或是長輩,這跟朋友不一樣,朋友是同等。不問他行不行禮,你要先行禮,然後才坐下。有事要辭退時,也是到他跟前行禮告辭。現在各廟裡也是這個樣子的,來去明白!」你在機關做事,有長官跟尊長,只要是『晉謁』;什麼是「晉謁」?你去拜見他,不是他來見你,這個叫晉謁,我們一般講晉見。比如說你在一個公家機關上班,他是你的長官;或者我們不是在公家機關上班,但是他在政府單位擔任長官的,就是官員,當然官員,我們要對他一定的尊重;或者是長輩,大我們五歲、十歲、二十歲,那都算是長輩了,這個跟一般朋友就不一樣的禮節,朋友是同學,志同道合,同學。你遇到長官或者長輩,不問他行不行禮,他有沒有跟你打招呼行禮,你不管,你要先向他行個禮,然後再坐下。一般現在行禮就是鞠個躬,然後再坐下;我們佛門就是問訊,問訊再坐下,他是長官、長輩。有事情要辭退的時候,也是到他跟前,到他面前給他鞠個躬、行個禮就告辭了。

  「現在各廟裡也是這個樣子的,來去明白。」現在寺廟也是這樣,因為雪廬老人他主持台中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這些都是屬於佛教的道場,在寺院道場也是這樣的禮。你去見師父,或者是見這些年長的法師,這是長輩;或者他有執事,他做住持、做當家、做知客、做首座,他職位比較高,那個就是像長官一樣,你要向他行個禮、問訊禮。台中蓮社他們這些禮節非常周到,我們要學習。所以來跟去都要很明白,來了行個禮,走了告辭也行個禮,來去明白。我們再看:

  【十四、與長官尊長,及婦女行握手禮時,應俟其先行伸手,然後敬謹與握。】

  「以前沒握手禮,如今變通變通。」雪廬老人編《常禮舉要》是現代,是適合現代人使用的。在中國古禮沒有這種握手禮,握手是外國的禮節。現在也都變通變通了,大家習慣,都有一個握手禮。「長官與尊長有在乎的、有不在乎的,不一樣。」長官跟長輩,有的人他很在乎這個禮節,有的人他並不在乎這些,那就不一樣了;不一樣,我們要見機行事,你應該怎麼做。「譬如通達的長官,他有恭敬心,不管你官小或是晚輩,他沒有架子。」這個是明禮通達的長官,因為他對人都有恭敬心。佛法講一切恭敬,不但對長輩、長官恭敬,對自己的下屬,官位比自己小的,自己的晚輩,他也恭敬,他的恭敬心是平等的,這個是明禮的長官、長輩。所以他不管你的官比他小,或者你年紀比他小,他對你都有恭敬心,他也尊重你,他沒有架子,他不會擺一個架子。擺架子在閩南語講「氣口」、「蔘仔氣」,那個就是架子了。「有的長官,你去跟他握手,他不動」,他不理你。「鞠躬的禮大,握手的禮輕,你沒鞠躬,他就假裝不懂,你就難堪了吧,難堪是自找的,誰叫你不懂禮呢?」有的長官,他是很在乎這個,你沒有先向他鞠躬行個禮,然後再去跟他握手,你一下子就去跟他握手,他不理你。你手伸出去,他不伸出來,那你怎麼辦?你就很難堪了。難堪,自己找的,誰叫你不懂禮!有一些長官他是這樣的。這個是對長官、長輩,有的人有架子,有的人沒有,每個人不一樣。

  「其次,你跟婦女握手,有的女人可以跟你握手,有的女子很拘束」,就是比較保守的。「再不然看你不順眼,或嫌你骯髒,也不願伸手,你是找難堪嘛!」這個是講到婦女,前面是講到長輩、長官。你是男士,你要去跟一個女士,你要跟她握手,有的女人她比較大方一點,她可以跟你握手,有的就很拘謹,她不敢跟你握手。所以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她主動來握手,我們才跟她握手?因為我們不知道她是比較開放的,還是比較拘束的,不知道。不知道,我們就冒然要跟她握手,如果她的手不伸出來,也同樣的,你會很難堪,雖然是對象不一樣、不同,但是難堪是一樣的。你主動去跟她握手,她不跟你握手,第一個是這個女子她很保守、很拘束,比較內向、比較害羞,這是一種;再不然,她並不是內向、害羞的那一種,她是看你不順眼,瞧不起你;或者她嫌你骯髒,你手那麼髒,她也不願意伸手跟你握手,你主動跟她握手,那不是自找難堪?所以要等到她主動跟我握手,我再跟她握手,這樣就沒問題了。

  「若不與握手,他會見怪,怎麼辦呢?」如果我們不主動去跟他們握手,對方如果見怪,怎麼辦?「這全在見機而作,你看他伸了手,你還不伸手,那就不必言了。要是他不伸手,你就鞠躬,行鞠躬禮還不是一樣!」這一段雪廬老人講,這個事情都是在見機而作,你要看情況。如果你看到他手伸出來要跟你握手,你自己還不伸手,那個就不必講了,人家要跟你表示一個禮節,你不理他,實在講,我們自己失禮。要是他沒有主動伸手來跟我們握手,我們就跟他鞠個躬,在佛門叫問訊。問個訊,行鞠躬禮,還不是一樣,我對你的禮節已經做到了,這個禮已經到了,這樣就好。我們再看:

  【十五、訪公教人員,必先問明其上班鐘點,不可久坐閒談。】

  「這個禮現在用得上。你有事去拜訪人,進門先問主人幾點鐘上班。就算是星期日不上班,你也要問:你還有什麼事嗎?人家或許星期日預備有事情要做。若不是星期日,先問人家上班的鐘點。」這一條,這個禮節現在這個時代用得上。你有事去拜訪人,進門你要問一下主人,你幾點鐘要上班?如果你早上去,人家是上班,還沒有出門之前去,那你先問一下,你幾點鐘要出門去上班?這個必定要的。就算是星期日不上班,你也要問,等一下你還有什麼其他事情嗎?要問一下。如果他還有事,我們就不能在那邊停留太長的時間,你有重要的話講一講就趕快離開。人家雖然是放假,可能他預備有一些事情是在假日的時候去做,所以假日也要問人家有沒有事。如果不是假日,先問人家上班的鐘點。

  『不可久坐閒談』,閒談就是聊天,聊一些不關緊要的。「如果人家是公務員,八點鐘上班,你還要說:現在是七點四十分,還不到鐘點嘛!」再講一下。「雖不到鐘點,人家還要預備功課吧!」人家還要準備上班。「人家吃了東西,還是沒有吃東西呢?這個都是世故人情」,這個叫世故人情。所以《常禮舉要》這幾條念一念,會講,意思不懂,碰到事情也不知道該怎麼做,這個就變書呆子了。雪廬老人講,書讀了那麼多有什麼用?不會辦事,書呆子。縱然不認識字,他會辦事,那個就是學問。所以「不可久坐閒談」,你坐太久,講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那是閒談、聊天,聊一些不關緊要的、不重要的。講那些不重要的話去耽誤人家的時間,就沒有考慮到主人他有沒有其他事情。你坐在那邊,人家陪著你就走不開,這個真的都是不懂禮,現在這樣的人太多了。人家吃飯了沒有?世故人情都要懂,生活當中去歷練。「不可久坐,要緊的事情趕緊說了,說了就趕快走。」不要說完了後面還要加補充,真的是造成人家很大的麻煩。我們再看:

  【十六、訪客不遇,或留片,或寫字登留言牌。】

  「訪客不遇,就留下名片。」就你拜訪人,你是訪客,你沒有遇到主人,那你就留下名片,在他門口信箱留個名片。「若你從遠路來拜訪他,他不在家,你還來拜訪第二次嗎?不能拜訪第二次啊!大家聽明白,遠方客來只拜訪一次,那怎麼辦呢?留下名片就行了。」這一條我們要注意,你是從遠路來拜訪他的,剛好他不在家,這個事情以前是常有。現在就比較方便,現在有電話,有時候你要去拜訪人,事先預約,他就會等你。這個地方是講沒有預約,你臨時去拜訪,他不在,你就留個名片就可以了。

  「若他那裡掛有記事牌,你寫上你的地址也可以,不寫你的地址也可以。這裡頭就很難了,怎麼呢?譬如你與此人的交情淺,你寫地址分明是要他來回拜」,我來拜訪你,那你要回拜,「對不對啊?你想想這個禮!你不寫地址呢?就不必回拜。留名片,上面有住址,就無此嫌疑」。你不寫地址,留個名片,名片印上地址、印上電話,現在都很普遍的,那他不會見怪,不一定去回拜。如果你特別另外寫個地址,那就是告訴他我住在某某地方,我來拜訪,你不在,你應該要回拜,來我這裡拜訪。如果你跟他的交情還很淺,這個就不妥了,就不要留地址,不要你特別寫個地址,留個名片就可以。

  「訪人」我們就學習到這裡。訪人很重要,現在我們每一天,像我們道場同修來來往往,這些都是訪客,比一般家庭多,有的懂禮,有的不懂禮。我們自己要先學習,起碼我們自己要懂這個禮。好,「訪人」就學習到這裡,一共有十六條。

  下面還有一點時間,回答同修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有人在佛堂向他頂禮,他的戒臘比較高,是不是這樣折損自己的福報?這個問題實在講,都是在《常禮舉要》,還有《沙彌律儀》。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主要都是沒有學《沙彌律儀》、《常禮舉要》,才會出現這些事情。有人向他頂禮,戒臘又比他高,他被頂禮心裡很難過,也不曉得怎麼辦才好。這個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學習戒律,人家有這樣的一個舉動,第一個我們先反省自己,我哪裡做得不對,我有什麼事情做得讓他不滿意,不然他為什麼會有這種動作?或者他對我有哪一些方面有誤會?如果有誤會,那解釋解釋,不然就向他請教,我哪裡做得不對,請你告訴我,我來改過,這個就是修行。這個就不但不會折損自己的福報,反而是增加福報,你懺悔改過。所以這個事情,折不折福完全看各人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事情,如果以懺悔改過的心態,不但不折福,反而增長福報。我們藉這個機會來修正自己,我們自己境界不就提升了嗎?雖然不合乎佛規定的這些儀規,那是他的事情;最重要,我們自己要什麼心態來面對這個事情。所以首先我們先檢討自己、反省自己,我自己哪裡做得不對,或者講什麼話、什麼樣的動作讓對方產生誤解、誤會,所以這個可以互相去溝通溝通。大家住在一起就是互相學習、互相提升,這樣依眾靠眾,大家的境界就會不斷的向上提升,就是要這樣心態來學習。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個是《論語》上講的。每一個人都有過失,因為不是聖人、不是賢人,是凡人。我們不是佛菩薩,是凡夫,凡夫就是三種煩惱都具足,怎麼會沒有過失?有過失怎麼辦?「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能夠改過,那個是最好的。所以佛跟孔子沒有讚歎無過,他從來沒有讚歎過。哪一個人他一生下來統統沒有過失的,沒有讚歎過這樣的人。你在佛經上,在儒家、道家的經典看,也沒有看到這樣的。我們都是看到什麼?改過。佛菩薩、聖賢鼓勵人改過、讚歎改過。你看孔子的弟子,最得意的弟子是誰?顏回。顏回不得了,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死了,孔子比他兒子死了哭得還傷心,可見得顏回是孔子最得力的弟子。顏回得力什麼?不貳過,就是他犯錯不會犯第二次。不貳過就說明什麼?他還是有過失,但是他勇於改過,他不會再犯第二次。所以孔子讚歎他這一點,讚歎他不貳過,不是讚歎他沒有過。所以改過懺悔,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凡夫都必要修的功課。不然我們做三時繫念,為什麼中峰國師每一時都要念一遍懺悔偈?這什麼用意?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四願都要懺悔業障。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他都還要懺悔業障,我們博地凡夫,通身業力,我們怎麼會沒有過失?怎麼能不懺悔業障?所以懺悔改過,就是我們當前第一重要的功課,大家必須明白這一點。

  所以這個事情,大家多學學《常禮舉要》、《沙彌律儀》,這個問題就能化解了;如果大家不學,這個問題始終存在。大家來道場幹什麼?要學,在客堂上課是解門,在生活當中叫行門。把客堂上課,我們理解的,把它運用在生活方方面面上,把它落實在生活上,這樣才有用。不然講課講得很好,在生活上一樣也用不上,學那個有什麼用?過去李老師(雪廬老人)在台中常講,過去讀書人讀死書,不會辦事,不通人情世故,那個叫書呆子;學佛,學得不通人情世故,學得不懂得去活用,那個叫佛呆子。所以我們不要做佛呆子,不要做書呆子,要做佛、聖賢真正的學生。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會客」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不翻看別人桌上的信件文書可避免自找麻煩
🔹兩個人正在講話,突然有人插話了,怎麼辦❓
🔹為何到別人家裡不要東看西看❓
🔹學歷史有好處也有壞處❓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觀友知其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八集)  2021/7/3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58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第八十六頁,從第五行,「五」這裡看起:

  【五、坐立必正,不傾聽,不譁笑。】

  『坐立必正』,「不單單是在自己家裡,在人家裡坐著、站著,多少要有一點端正」。這個是「坐立必正」,不能坐得歪歪斜斜的。

  『不傾聽』,「傾聽是什麼呢?聾子聽不見,那可以原諒,因為他的耳朵聾聽不見你講什麼,必須傾聽」,傾聽就是靠近聽。「你既不聾,人家談話時,你若做出傾聽這個樣子的,那很不禮貌。聽要對著人的臉,你又不是聽不見,為什麼要傾聽?」這個傾聽,傾斜的聽,人歪一邊斜斜的聽,這個是不禮貌,又不是聽不見。所以跟人家談話,總是要看著對方。

  「傾聽、斜視,都是失禮」,看人用斜著看,這個失禮。傾聽,身子傾斜,傾斜著聽,這個都是對人失禮的。「兩個人對面談話」,眼睛往別處去,是邪看,「就是斜視」。就是我們兩個人面對面,你在跟我講話,或者我跟你講話,但是眼睛是斜著看其他地方,這個叫斜視,這個對人很失禮。你跟這個人講話,你眼睛要看著他,要對著他講,你是跟他講的;不能眼睛看其他地方,然後在跟他講話。「凡是邪視,心必不正。頭在這裡,眼往那裡看,都是奸盜邪淫這些事」,這個動作就是心不正。心不正,講話眼睛會斜視,一面講一面斜著看其他地方。「看唱戲的,小丑擦花臉,他才有這些毛病。」這個在演京劇唱小丑的,小丑他是表演的,就有傾聽、斜視這些動作。表演不正當的人,表演這個角色,那個小丑擦花臉,他才會表演這些毛病。「曹操不好,他是大白臉,曹操唱戲也是頭對著人的臉看,不是邪視。後來的戲,曹操變了樣子,穿上女人衣服,那是唱戲的故意罵曹操。」這個是唱戲的人罵曹操,實際上曹操他並不是那個樣子,這個是在罵曹操。

  『不譁笑』,我們到人家家裡去,「不能高談闊論的這個樣子,又是高聲說話,又是大笑,對人不恭敬」。講話很大聲,講了很多道理、理論,高談闊論,講完了又大笑,我們到人家家裡去,我們去拜訪人,這個要避免,像這樣的舉動是對人不恭敬,對人失禮。所以到人家家裡去,我們不要去高談闊論,也不要在那邊大聲譁笑。我們再看:

  【六、不攜一切動物上堂。】

  就是不要帶你的寵物到人家裡去。「從前很少有這種事,這是多少年的規矩,沒有帶動物上堂。今日之下很多,現在人都是玩洋狗。狗雖然是君子,我也喜歡狗,我可不讓狗往屋裡去。我恭敬牠,為著狗主忠信。孔子主忠信,狗最忠最信,又講信用又忠誠。我比不了狗,狗是我的老師,我和牠做朋友覺得很光榮,現在的洋狗也就另當別論了。」這一段,雪廬老人講,這一條就是我們到人家裡去,不要帶動物到人家的客堂去。也舉出現代人都玩洋狗,哈巴狗,很多很多品種。狗是君子,為什麼李老師說狗是君子?李老師他屬狗,他也喜歡狗,因為狗牠是主忠信,牠對主人很盡忠,講信用。主人家對牠再不好,這家的主人再窮,牠都不會離開這個主人,其他動物就不一樣了,但是狗,你不管怎麼打牠,牠還是忠於主人。所以雪廬老人講,狗是君子,因為狗牠主忠信,對主人盡忠,有信用。有信用,又忠誠,所以雪廬老人講,我也比不了狗,狗是我的老師,要向牠學習,他和狗做朋友很光榮。現在西洋的狗就不知道了,是不是我們一般傳統那個狗,就不知道了。

  「人人玩洋狗,洋狗必得上朋友家去,或是牽著狗,或是抱著,不問男子或女子,你愛狗是你在家裡頭,你的狗上人家裡去,人家裡未必愛。」你喜歡狗,但是你去別人家裡拜訪,那家主人他未必喜歡狗。「人家屋裡是客廳」,他沒有寫著狗廳,那個不是狗的客廳,是人的客廳。「不寫狗廳也行,寫動物牠家,那不是變成動物園嘛!你憑著什麼牽著你的狗上人家裡去,還坐在人家沙發上?有人問,狗坐沙發有什麼關係?狗吃得好,在家裡吃麵包、吃牛肉,比人吃得還好,比人吃得好還是狗。狗有狗的待遇,人有人的待遇,不一樣。」所以不能把人跟狗的待遇混在一起。「別讓狗上堂,或者出門時不帶狗,說的還是一樣事情。」這個是講這樁事情。總之,你喜歡寵物,就在你家裡,你就不要帶到人家裡去了。但現在的人不學這個常禮,他也不懂,往往自己抱著狗就進到人家客廳了。我們再看:

  【七、主人室內之信件文書,概不取看。】

  這個是去人家家裡拜訪,主人他室內桌上有些信件文書,我們一概不拿來看。不是主人拿給我們看,我們絕對不要自己去把它拿來看。「到人家裡去,有些人只有客廳,那有文書什麼的,那是家裡方便的,若有人家不方便的呢?睡也是在這一間,辦公也在這一間,這一個房間是宿舍、餐廳、書桌。」在一起了,當然你到他家去,他的房間都擺了兩張椅子,一個小茶几,那個也是客廳,那房間就是客廳。我們現在如果去住過旅館就知道了,旅館一般進去,除非是很大的,客廳跟房間分開;如果一般的標準房,它大概你一進去就是床鋪了,另外擺兩張椅子,或者有三、四張,一個小茶几,這個就是房間、客廳都在一起了,還有一個寫字的桌子。他有一些信件、文件,當然你一進去,他桌子上擺了那些東西,看到那些東西千萬不要自己去拿來看,對人很失禮。

  「有一種主人,一來了客人,不管看什麼書、什麼信,趕緊就收起來,看的書就是普通看的書,不看他就合起來,這是受教育的!沒受過教育的,就一切不管的招待客人。有什麼主人就有什麼客人,觀友而知其人!」這一段,雪廬老人講了,有一種主人他看到客人來了,他正在看書或者看信,他趕緊收起來。這樣的人,雪廬老人講是受過教育的,他有學過常禮,看到人來了,書合起來,或者收起來,或者信件收到抽屜,他不擺在桌上。有一些沒有受過教育的,受過教育不是說他學歷很高,這裡講的跟學歷是沒有關係的。學歷很高,不一定有受過教育。這個教育是指常禮,道德仁義禮,這個是教育。沒受過教育的,我們講比較具體一點,沒有學過常禮的,他就不管了,看人來了,書還是放在那裡,他沒有合起來,信件還是擺在那裡。這樣的主人,他交的客人,大概那個客人一來,他也給它翻一翻、看一看,所以有什麼樣的主人,他就有什麼樣的客人。所以觀友知其人,就是說看看他平常結交什麼樣的朋友,他結交的都是比較好的朋友,還是比較不好的朋友,你就知道這個人好不好。如果常常跟不好的朋友往來,這個人一定不好;如果常常跟好的人往來,這個人就必然是好的。所以觀友知其人,觀是看,看看他平常都跟什麼樣的人來往。「看主人桌上有一封信,你們沒有學過法律,人家的信,你要過來拆開看看,你查查法律上,這是犯刑事處分的!」這個就嚴重了,私人的信件,別人不能給它拿來拆開來看,這個人家如果告到法院去,還是會被判刑的。因為私人的信,有一些它是有不方便給人看的那些書信。除非一種情形,就是說像以前我們淨老和尚常出國,有同修寫信給他,大部分都是來問問題的,師父不在,就交代我,凡是收到來信都幫他打開,看看信裡面有什麼事情。如果一般問佛學問題,就交代我直接代替他老人家給他回覆;如果要找師父上人,個人的事情,我就把這個信件轉過去,以前傳真轉過去。除非信的主人他有交代你代替他看,如果不是,你到人家家裡去,你千萬不要看到人家一封信,你把它拆來看看,這個是對人家是很失禮。

  「總而言之,片紙隻字在桌上擺著,我們走到那兒絕不看。諸位有的當公務員,從前當公務員各人有各人的書房,辦財政與辦司法的不在同一屋內,或是與辦教育同一屋,各人有各人的屋子,現在大部分都是大中小公開的辦公室。」這是講辦公室,舉出公務員,現在公司行號也是一樣,比較大的,各人有各人的辦公室,有一些是開放式的,大家在一起,各人還是有各人的桌子。現在大部分是大中小公開的一個辦公室,除非他當的職位比較高,才有一個房間。

  「不論在一個屋子,或是一個房間,勸你們諸位:你辦你的公事,你跟他雖然辦一樣的公事,但他的公事我們不看。這個大家務必要學!即使他不在那裡,我們也不管,絕不看。」因為人家他辦他的事情,不是我們辦的,你不要去看,也不要去管。

  「有規矩的同事看了,還馬馬虎虎就算了。假若同事不規矩,出去洩漏公事的祕密,洩漏有罪啊。可是這公事你也看了,你看了你沒出去說,沒出去說,但你可看了,那你就洗不清,有官司打了。人家桌上的公事,多麼好的朋友也不動手,這一點大家要學明白,就是不要看。」不要去看,這是規矩。公家有公家的祕密,洩密它是有罪的。如果你看了,他機密的文件洩露出去,雖然不是你洩露的,可是你就有嫌疑了,因為你看過,你這個嫌疑就避免不掉,就自找麻煩了。好,我們再看下面:

  【八、談話應答必顧望。】

  「不論跟什麼人談話,與張三談話,你的臉就看張三,對著他。李四又跟你說話,你的臉再看李四。張三再說,你再回來,你必得這個樣子的。那麼張三跟你說,李四跟你說,你這樣子轉來轉去不麻煩嗎?麻煩沒法子,那兩個人就這個樣子。你碰見懂禮的,你在那正說著,他不插嘴。現在就有不懂禮的人,這兒談著還沒說完,他就插嘴,你不敷衍他,就得罪他;他有未盡之辭還要說,你就得敷衍他,眼前人就容易得罪。」這一段就是『談話應答必顧望』,「應答」就是對應,人家跟我們說話,我們對他的一個回答,回答就是你要看著他。你不論跟什麼人講話,你的臉就要看這個人,你跟張三講,你要看著張三;跟李四講,看著李四。如果同時跟兩個人,或三個人、五個人談話,現在對哪一個人講,或者哪一個人問你事情,你回答他,你臉要看著他;你不能臉看著別人,然後在跟他講,這個就對人不恭敬。當然這個時候,你頭要轉來轉去,跟這個講,轉到這邊;跟那個講,轉到那邊,必定要這樣的。麻煩,麻煩也沒辦法,這個跟講經不一樣,你在談話。講經,你說,你正對前面的大眾,但是講經,有時候也要照顧一下全場的聽眾,有時候眼光也要巡視一下。這個是講在客廳,你在談話,有一些人比較懂禮貌,就是說你們兩個人正在講話,他會等你講完,他有話他才講;那有些人,你講到一半,他突然他就插進來了,這個時候怎麼辦?你也要去敷衍他,你不去敷衍他、不去應付他,你不理他,那你就得罪他了,「我講話,你都不理我」,你就得罪他了,所以你不敷衍他也不行。所以他還沒有講完,你要敷衍他,不然眼前的人,很容易去得罪他。

  「天下事就怕眼前人,這是諺語。眼前人有什麼怕呢?仇家都在眼前人上,街上的人仇人很少,除非是太保看著你不順眼,那事情是很少。你要看好對方的臉,送客行禮都得看人。我常留心有些人送客時,送到門外,眼看別處說『再見、再見啊』,這個就得罪人了。得罪人再解釋,就不如不得罪人。解釋,就真正能以解釋得開嗎?」天下事就怕眼前人,眼前就是你現在面前的人,這是諺語。你面前這個人,有什麼好怕的?因為結冤仇,仇家都是眼前人,都是跟眼前的人在結冤仇。眼前人就是什麼?我們住在一起,常常面對面,眼前的人。眼前的人,常常會起衝突。大家看看,你跟街上不認識的人,你會跟他結冤仇嗎?那些人來人往,你會跟他結冤仇嗎?那是很少,這裡舉出,除非像太保一樣。以前我比較年輕的時候,那個社會上常常聽說,你在街上,你看他一眼,或者他看你不順眼,他刀子拿出來就捅你,除非是碰到那樣的。如果一般,不會去結那個仇。但是遇到太保這個事情也是很少,眼前的人就多了。所以你跟眼前的人講話,你要看著對方的臉;送客人、行禮,也都要看著人。所以雪廬老人講,送客行禮都得看人。雪廬老人他留心,留心就是他有留意,看看有些人他送客的時候,他眼睛沒有看著客人,眼睛看到旁邊去,然後嘴巴說再見、再見,這個我們常常看到。這就得罪人了,怎麼這樣在送我?都不看我一眼,得罪人。得罪人,你再去解釋,就不如不得罪人。這樣的事情,解釋能解釋得開?也很難。

  「諸位必須看中國歷史,為什麼呢?我說『能以解釋得開』這一句,在唐朝史書上有一位武將得罪文人,他是個好人,得罪了壞人,皇帝出來調解。這位糊塗皇上是昏君,邪正不分,調解了。這個武將倒是坦坦然,想:『皇上都跟我們解和了,那就算啦!』過了一個時間,心裡就沒有什麼了。後來這位武將要為他的兒子與文人的女兒結婚,向文人求婚,那一位文人拒絕了。武將這才明白:『嘎!我們武人好辦事,受過氣就沒有了,這個文人肚子裡勾勾道道。』」這個是講出歷史上一個公案,武將,我們一般講當將軍的,他是比較豪爽,有什麼過節,說開了就好了。但是這個文人他就沒有那麼容易釋懷,念念記恨在心裡了。所以他兒子要跟文人的女兒結婚,文人他就不答應了,這個就是一個障礙。這舉出歷史上的一個公案,讓我們知道你得罪人了,你再解釋,也不是完全能夠化解。

  「念的書通達了才是君子,念的書不通達就勾勾道道,念這些書反而成小人。」以上講的這個公案,那個文人不是比武將有修養嗎?文人聖賢書讀得多,怎麼文人反而心量比那個武人還小?這裡雪廬老人說明了,書你要念通達了才是君子。什麼叫通達?很會講、很會寫,講得頭頭是道,是不是通達?不是。你要真正體會到內心,去把它做到,在生活當中你去落實,那才叫君子。像孔夫子講「忠恕之道,終身可行」,忠就是不變心,恕就是原諒別人,你常常懷著這個心,一生都行得通。上面講那個公案,那個文人如果他書讀通了,他不會記那個恨了。反而還不如那個武人,書讀得少,武人都已經算了,還不如那個武人,心裡勾勾道道的,念念不忘那個仇恨,變成小人了。所以雪廬老人講,念一些書,念到最後反而成為小人。所以念的是聖賢書沒有錯,念是念了,但是沒有去做到,沒有真正體會,沒有真正去做到,書念得再多還是小人,做不了君子。

  「諸位想學好,看歷史就有好處,就知道盛衰興亡,該辦不該辦。你心裡要是存著一肚子鬼頭鬼腦,不看歷史還好,看了歷史你就成了《戰國策》的策士了,變成勾勾道道的人,害人的方法進步了。學歷史就是這麼情形,還是在乎人。」這個是雪廬老人勸我們同修,我們想要學好,看歷史就有好處。為什麼?知道每個朝代它為什麼興盛,它為什麼衰敗,它為什麼會滅亡,哪些事該辦、哪些事不該辦,哪些事辦得對、哪些事辦得不對。你看歷史,過去印光祖師講二十五史就是一部因果記錄,記錄善惡因果的。朝代興盛有它的因,它才會有那個果。衰敗、滅亡,也有它的因,也有它的果,凡事離不開因果。你看了歷史,你就往好的方面去學,人家錯誤的避免,好的你吸收,對你就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那個心態不對,你心裡要是存著一肚子的鬼頭鬼腦,什麼叫鬼頭鬼腦?勾心鬥角,都是想一些計謀要得到好處,處處要想去算計人,這個就鬼頭鬼腦,對人不真誠。如果你是這樣的心態,不去看歷史還好。存這種權謀之心的人,歷史看得愈多就愈不好,為什麼?他學壞了,他好的不學,學了變成在《戰國策》裡面的策士。策士就是鼓動兩國爭端,去戰爭,然後他從中得到利益,他心裡就變成勾勾道道,心裡就是勾心鬥角,一肚子都是權謀,出謀劃策,都是自私自利,為自己的利益。害人的方法也進步了,算計人的方法也多了。所以同樣是學歷史,正面反面,不一樣的結果。學歷史就是這麼情形,還是在乎人,你人怎麼去學、你怎麼去看、你怎麼存心,你存的心對不對,如果你心裡也勾勾道道,就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的利益,然後都是計畫,怎麼去算計別人,去奪取別人的利益,這個就學壞了,還不如不看,害人還比較少,看愈多,害人就愈多。現在我們看到整個世界上,不都是《戰國策》的策士嗎?國與國之間勾心鬥角。所以我常常在網路新聞上看點這些時事新聞,國際間,我們讀了聖賢書再來對照,真的就是勾心鬥角,都沒有道義,只講利。我們再看:

  【九、將上堂,聲必揚。】

  「從前房子是大門、二門,大門進去,直到二門,才是住宅。你敲了門,進了大門,二門也進了,上屋裡去。這個時間很長,裡頭的人有時不知道外頭有客來啦,屋裡還有不方便的事情。你是訪客,沒有主人領著你,當然不進門。假若是開著門,敲門也沒人應,你到這個地處就要止住,再招呼招呼,再不應,那就乾脆退出來。」這個是講我們到人家裡去,我們聲音必定要上揚,讓屋子裡面的人知道有人來了,外面有客人來了。這裡講古時候,那是像古時候大宅院,它房子是大門、二門,你進入一個大門,經過一個中庭,然後再進入第二個大門,第二個大門進去才是住宅。你進了大門,二門也進了,上到屋子裡面,這一段走路的時間就比較長。大家如果去看過古代那個大宅院,在台灣應該也還有,大陸比較多。比較有錢的人家院子很大,你走進去當然就有一段時間了,裡面的人有時候不知道外頭有客人來了。住在裡面的一些,他們的家人不知道,屋子裡面可能還有一些不方便讓外面客人看到的事情。你是一個訪客,當然主人要帶著你,不帶著你,你不要進門。如果進了門,門是關著,你要敲門,敲個三下。敲門也沒有人回應,那你走到這裡就要停下來,停一陣子,再招呼招呼,再敲一敲;敲個三次,如果再不回應,那就乾脆就退出來,就不要繼續敲了。可能他裡面有一些不方便的事情,我們不便進去。這個在《沙彌律儀》也有講到。《沙彌律儀》是在「事師」,就是對師長,師長在寮房,你輕輕去敲門,門沒有開,敲個三下,沒有回應,如果你有事情,頂多敲個三次,一般敲一次三下,他沒有回應,那你就先退下來,等一下再看看,不要急著要進去。過去,有一次我到新加坡,那是住在旅館,也有同修,我在睡午覺,他去找我,他知道我住在哪一間,我看它那個門都快被他敲破了,敲了很久。有時候人在洗手間裡面,實在講,外面敲,你又不能馬上出來。這個我也常常碰到,只有你一個人,你也不能馬上出來去給他開門。所以這個時候,可能他有不方便的,你就等一下再來,不要急著一時就要進去。所以這裡講,招呼不回應,那就先退下來。

  『聲必揚』,「你將上屋裡去,這時主人也跟著,必得說幾句話或放放聲音,怕屋內有女子,夏天衣服不整齊,她不知道客來了,你這一說話,她就預備預備,預備不及呢,她就上裡間去躲避躲避,這都是世故人情。」這段是給我們說明為什麼要「聲必揚」,為什麼你進到人家家裡,明明主人帶我們進來了,那還有什麼問題?有問題,他這個家裡不是主人一個人,可能有他的家人,特別是女眷。你要進去的時候,比如說跟主人寒喧,講話大聲一點、高一點,目的就要讓裡面的人聽到。如果是夏天,這屋子裡面剛好有女子,她衣服穿得不整齊,客人進來,她對客人也失禮;如果她不知道客人來,你衝進去,不是很尷尬嗎?如果你先一說話,她就趕快準備了;如果準備來不及,她會去迴避,她跑到裡面房間去迴避迴避。這個都是要考慮到人家的情況,這是世故人情。「《曲禮》上講,進門的功夫,不要看這個書好、那個櫃子不錯,現在的人不在乎這個了。從前男人跑到人家家裡去看女人,這是大壞事,不是奸就是盜。這麼一進門,就說這裡好、那裡如何……,人家會想:你是來探路這一套嗎?你看《曲禮》,進人家裡規規矩矩,哪裡也不看。」到人家家裡去,不要東看西看,看看他什麼書、他那個櫃子,這裡怎麼樣、那裡怎麼樣,這很失禮。人家會想,你到我家來是要探路嗎?要準備來偷東西嗎?所以在《曲禮》講,我們到人家裡去要規規矩矩,哪裡也不看。不要跑到人家家裡面東看西看,除非主人招待你去參觀什麼的,如果主人沒有招待,你千萬不要自己跑這裡看、那裡看,人家當然心裡會有疑問,到底是為什麼,我也沒有請你看,你怎麼自己一直看!我們再看:

  【十、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

  「你上人家家裡去,門要是掩著,有主人接迎你,就不用你做主。假如沒主人,也得看情形,門關你也得關。其次,你要是坐在屋裡,或可外頭還有事情,你要到外頭方便方便,你就不要多管閒事,門就讓它開著。要是人家的門是關著的,你出去時,門開了,還得將它關回來;回來你還是再開門」,進門的時候,還得把門再關起來,因為它本來是關著的。開,你就跟著開;關,你就要跟著關。

  『有後入者』,「譬如公眾地處三兩個人來,你第一個人進來,後頭還有人,我看過這個樣子的,有人沒人,他一進門便把門關著,一進來就坐下,什麼事情也不管,這是不對的。人家門開著,你故意把它關起來」,這是多管閒事,多事。「假若後頭還有人,不知後頭的人懂規矩不懂規矩,你可以進門在旁邊將門稍微掩一掩,留一點空子,讓後來的人看見你等他,這是禮貌。」有後入者,就是可能有同時二、三個人來,要進去,那你第一個進來,後面還有人,你不能不管。這個雪廬老人講,他也看過這樣的人,他自己一進去,門就把它關著。門原來是開著,他就是多事,就把它關起來,不管後面的人了,他一進來,他就坐下去。後面還有人,你稍微掩一掩,不要把它關上,讓後來的人看到你是等他,這是禮貌。這個在外國,人家上洗手間,現在那個門有彈性的會彈回來,洋人他有一個禮貌很好,這個我們要學。他如果先出來,看到後面有人要出來,他會先按一下,讓你出來;不會說他一出來他就放手,然後門再彈回來,你後面剛好要出來就碰到了,這個我們要學。

  「你只學會『戶闔亦闔』,若進門就把門關起來,後頭那一個人就不高興,你是不要他進去的意思?門若是關著的,後頭那一個不懂禮貌的話,你沒關門,後頭他也不管,認為:『那我管這個幹什麼?』那就不行了。」門闔你就闔,門開你就開。

  『闔而勿遂』,「遂就是從前什麼樣子就還是什麼樣子」,就照原來的樣子。「如犯罪有既遂犯、有未遂犯。後來的人關了,那很好,若是不關呢?你等著他們進來再關,這就是你的禮貌。看著他們後頭的人,有沒有動手關門,若他們動手了,你也不要多事。人家懂得就會關門,他們不懂,你就過去關起來。你得先開頭嘛。」這個也是禮節,這個也是要注意。

  好,這一條我們學習到這裡。今天時間到了,下面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訪客與主人待客的基本禮儀
🔹佛家不講人情世故嗎❓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訪客之禮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七集)  2021/7/3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57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第八十五頁,從倒數第三行:

  【(六)訪人】

  這個單元是拜訪人家。我們看第一條:

  【一、先立外輕輕扣門,主人讓入方入。】

  我們今天講『訪人』,就是去人家裡拜訪。『先立外輕輕扣門』,我們到人家裡去拜訪,要在外面輕輕的扣門。「輕輕」就是不能太大力。有的人扣門,他扣的力量很大、很急,讓主人聽到,以為有什麼重要的事情,發生什麼大事。敲得太急、太大,這個不適合,應該輕輕的。

  『主人讓入方入』,主人請我們進去,我們再進去。如果沒有請我們進去,也不要自己冒然就進去。一般查水表、電表的,都會先在門口敲敲門,問有人在家嗎?問一下。「家中有人,他才進去查」,家裡面有人,查水表或者查電表的,他才會進去查。「這是應該的,不能直接上人家裡去」,不能沒有先敲門,就直接衝進去。他家裡如果是關著門,我們也不能隨便去打開。開著門,門開開的,我們也要先在外面扣門,不可以看到門是開的,我們就走進去。「他家裡發生什麼事,我們也不明白,我們只管自己個人」。所以不要冒然闖進去,人家家裡不曉得有什麼事情,這個就不可以。「總而言之,無論是關著門、開著門,都要在門口敲門,好叫人家裡的人聽見,這是一定的規矩」,讓人家知道有人來了。「敲門要輕輕的敲,不要冒冒失失。」大力的敲,這個過去我也看到過,有人敲門的確,像要把門敲破一樣,太大力了。敲得重,又敲得急,這個就很冒失,這就很失禮。

  這一條,現在很多住家都有安電鈴,按電鈴一般也是不能按得太大力,不能按得太急。所以按了,停一下再按,按三下。有的人按電鈴拼命的按,好像什麼緊急的事情。現在大概每一戶都有安上電鈴,沒有電鈴那就用敲門。像我們看傳統住宅,或者寺院,現在住宅比較少,寺院還有,兩扇門,每一扇門都有一個鐵環,以前那個鐵環聽說是用來敲門用的,輕輕的敲。這是拜訪人第一個。

  「主人讓入方入,看見主人,就直接進入人家家中,那就很冒失」。看到主人出來就衝進去,那很冒失的。「雖然熟人常見面,也必得敲門。要是生人呢,他家裡的人出來,他不認得你,與你素不認識,一定會在門口問你:先生你貴姓?」你是要找誰,必然有這一套。所以我們去拜訪人家,我們跟主人熟悉,但是他家裡可能請了佣人,或者他家裡的人跟我們不熟,如果他家裡其他的人,或者請的佣人出來開門,當然不認識,必定先問你這些話。

  「人家問你這個,你不能說:這裡說話不方便,進去說吧!」你不能這樣講,不能這樣子的。「可以請求進去,有話可以不可以到裡邊說」,就是事先先尊重人,「先商量商量,這是禮貌」。是不是可以到裡面講?方不方便?這樣問一下。「他讓你進去,你就進去,不讓你,也不必勉強」。為什麼?大概他家裡還有他個人私人的事情,不願意叫外面的人知道。這個我們就不能勉強,人家沒有叫我們進去,我們一定要進去。

  「不論好事壞事,人家是主人,假如他家裡有什麼私事,看來了一個生人,怕走漏了祕密,不願叫你知道,我們何必多管閒事找些麻煩呢?」的確是這樣。「不讓你進去你就不進去,他可以讓你進來,你就進去。」這是我們拜訪人到人家家裡一定要守這個禮節,這是尊重人,禮節。我們再看第二:

  【二、入內有他客,主人為介紹,須一一為禮,辭出時亦如之。】

  『入內有他客』,「入內是到房屋裡頭,不是在院子裡說話」。「主人或許有會客的屋子,或許沒有,他家裡若不方便也沒辦法,他約你去也得去,沒有別的房間嘛。家裡方便的,有會客室、有客廳的種種不同,他讓你上哪裡去就上哪裡去」。要尊重主人,到人家家裡,每一家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大一點的,他有客廳、他有會客室,有的可能沒有。如果地方比較大的,他可以分開。「一看他屋裡,原有客正在談話呢,人家談話,總是人家有事情,再約你進去,當然不可以久坐。」這是講我們去拜訪人,到人家家裡去,這個主人剛好在我們前面有其他的客人在,其他客人還沒有離開,還沒有走,他們還正在談話。談話,當然總是有人家的事情,你進去看到這樣的情況,你就不可以久坐,他們的話還沒有談完。但主人讓你先進去,有一些話可能他們就不方便說了,我們去拜訪一下,寒喧一番,如果有事情,講一下就要趕快離開,不要久坐,不要坐在那裡坐了半天都不走。這是「入內有他客」。

  入內有他客,有時候客人是一批一批來的,前面的客人先來,後面的客人到。主人為介紹,「入門有他客,主人當先為之介紹」,介紹這是某某人。「主人如何介紹?是介紹剛來的這個客人?」還是介紹已經坐在客廳的客人?「這個都不一樣,你看看情形吧,這裡頭就有尊卑之別」。「禮就是不平等,講究的是老少尊卑貴賤,禮講這個,不然你要禮幹什麼?一律平等就不要禮了。」這個地方就是學問,你要介紹,主人要為客人介紹,你要先介紹前面先來的客人給後面來的客人?還是介紹後面來的客人給前面來的客人?這個就要看情況了,看客人他們的身分地位,尊卑長幼,貧富貴賤。照常禮要先介紹比較卑下的給尊貴的,先介紹年幼的給年長的。在社會上他有崇高地位的,還是社會上沒什麼地位的,比如說他有什麼樣頭銜,另一個他沒有什麼地位,你要介紹這個比較沒有地位的給這個有地位的人,這個是禮。禮是不平等,如果講一律平等,那就不用禮了。所以禮不平等,恭敬是平等的。

  『須一一為禮』,「一進去人家,主人就將他介紹給坐著的這一個人」。坐著的這一個人是比較早去的,「先去的客人就算是半個主人,兩相比較,後去的這個客人就純粹是客了」。「若來的客人是陌生,你還沒問他貴姓,在哪裡住」,你還不明白,沒辦法介紹,只可以先請他坐,先介紹熟的說:「這一位是我的老朋友,姓什麼、姓什麼、某人」,只可如此了。這個是講「須一一為禮」,為禮就是要打個招呼,作個禮。一般就是先去的客人也算是半個主人,所以兩方面來比較,後面去的這個客人就純粹是客。如果這個客人是很陌生的,還不知道他姓什麼、名什麼,只可以先請他坐下來,然後介紹這位客人是某某人、某某先生,然後再請問後來的客人尊姓大名,只有這樣了。

  「這位生客坐下來以後,再問他貴姓或是台甫怎麼稱呼」。這個就是陌生的客人要後面再請問他,因為先介紹比較熟悉的客人給這個陌生的客人,然後再請問這個陌生客人他尊姓大名。所以要分清楚這個,「這個都不是在一個桌子上談話」。「中國人習慣,在一個桌子談話,不認識就不能談話了,談話就冒昧,也不能問,必得這中間有個介紹人。這一介紹就可以談話了,這介紹很要緊。」這個當中需要有個介紹人才能去談,所以這個介紹就非常重要了,先介紹這個給那個客人,還是先介紹那個客人給這個客人,介紹之後才能在一起交流、談話,不然就很冒昧。

  「不管是結婚、認識朋友,都得有個介紹,大大小小都得介紹,沒介紹素昧生平,見了面就很少話。這個事情,大家自己可去類推。如果素昧生平,連認識也沒有,連面也沒見過,就來往通信等等,這都叫做冒昧」。「古人說,我跟某人沒見過面是『素昧生平』,平素毫沒關係」,從來不認識的,連個點頭之交也沒有,初次見面。你初次見面,就好像很熟悉一樣,這叫冒昧。「交淺尚不可言深」,就是我們有交往,但是交情還很淺,你不能跟他講太深入的話。「沒交往怎麼能夠談東西呢?」沒交往你談什麼?這個不能談了。

  「例如有什麼文章,你做出來不論得意,或不得意,要與某人商議商議,你跟某人素昧生平,你不能把這篇文章寄了去,說:『你看我這篇文章,請你給我改一改。』你可千萬不行」,千萬不可以這樣做。「這有什麼關係呢?人家懂局的不會給你改,能改的人也不敢動手。若是遇到外行的人,一聽叫我給他改文章,好,我改,兩個不懂事的是狗咬狗,是一對不知禮的人,那就沒話講了。你的文章好還是壞,即使能改也不能動手。夠不上交情,讚歎的話也不必說。」這些都是常禮,你寫一篇文章請人家改,要看交情夠不夠。如果交情還很淺,你請人家幫你改文章,人家如果是懂局的、懂禮的人,縱然他有能力幫你改,他也不會改,因為交情還夠不上,還達不到你替他改文章那個交情。讚歎話也不必說,你不能改,那也不必去讚歎,你文章寫得很好,這個也不必講。這舉出一個例子。

  「客人可以由我主人來介紹,主人一一介紹了,雙方恭敬鞠個躬,現在是行握手禮,你得握握手。雙方經過了介紹就是朋友,當然兩個人握握手,這就算行禮了」。客人可以由主人來介紹,主人一一介紹過了,雙方就恭敬鞠躬,或是現在握手。雙方經過了介紹,就是朋友,這是算彼此行個禮了。『辭出時亦如之』,「辭出」就是要告辭。要出去了,臨走的時候,「固然跟主人得說幾句客氣話,那個剛才與你有經過介紹且握握手,臨走時不能不理他就走,也得跟他說對不起,也得有點表示」,我有點事先走了,這是人情世故啊!所以進去你要告辭,你要先離開了,向主人告辭,也要跟其他客人告辭。先給主人告辭,再向其他客人告辭,就是這些客套不能省,你不能不理。只有跟主人告辭,沒有跟其他客人告辭,這個也失禮,這個也不可以,不能不理其他的客人。

  「有人說:佛家不講人情世故」。這句話,我們在佛門當中都曾經聽說過,可能還不少,有一些人說學佛了,講什麼人情世故?人情世故是世間法,我們學的是出世間法。記得我剛出家沒幾天,家師淨老和尚就給我講一句話,出家學佛學出世間法,也要通世間法,世間法就是這裡講的常禮。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他老人家跟我講,你要弘法利生,如果不通世間法,這個也行不通,會有障礙。這個三、四十年來我經驗,的確是這樣,應該世出世法都要融會貫通。實在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是六祖在《壇經》上講的。所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也講「弘崇禮律」,禮就是世間法,律,戒律,就是出世間法,都要弘揚,都要推崇。這裡雪廬老人講,聽到有人說,佛家不講人情世故,「佛家若不會講人情世故,那你上廟裡去,怎麼走、怎麼見誰,怎麼都有一定的呢?」你說佛家不講人情世故,那你上廟裡去,你進廟要怎麼走?那你要見誰,要怎麼見?都有一定的禮節。比如說你要見住持,或者見當家,他有個規矩,這個規矩就是什麼?就是人情世故。禮的精神就是什麼?人情世故。「不講人情世故是研究道的時候」,研究這個道,你在研究經典的道理,道是沒有人情世故。「不能拿人情世故來講道,為什麼呢?世故人情與修道不一樣,孔子說:『朝聞道,夕可死矣』」,早上聞到道,晚上死了都可以,要是聞到這個道就不得了了,「道不是世故人情,這個禮與道沒關係」。道是道,禮是禮,這一點我們要分清楚,那個不同、不一樣,不能混在一起。所以這裡雪廬老人特別講,佛家不講人情世故是在講道,不能拿人情世故來講道,那講不通的。禮是我們生活上,人與人相處的一個溝通管道,所以禮跟道它是兩回事情。我們再看下面這條:

  【三、入內見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須請主人另至他所述說。】

  「編《常禮舉要》,別看有十幾條,十幾條也是有次序的。就說這三條,把第三條『入內見有客』寫成第一條,把第一條『在外頭敲門』寫成第三,行不行呢?習慣成自然,不學就會了,因見得多了!」這一段是雪廬老人講他編這個《常禮舉要》編了十幾條,十幾條它也是有個次序、有個順序,這個順序也不能顛倒,凡事有個秩序。

  『入內見有他客,不可久坐』,「你到主人的屋裡頭,還有客人在,你進去後,不能不坐下」。看到有客人,主人請你坐,你也不能說你不坐,當然也是要坐下,但是坐不能久坐,不能坐太久。「為什麼不可以久坐?人家在那談一些要緊的事情,人家怕你知道而不敢講。你去了,在那裡坐著,人家有事,你卻先談」,把人家的事情給耽誤了。你去到人家家裡拜訪,他裡面還有比較早來的客人,早來的客人他還沒走,那你先跟主人談話,就把前面那個客人他要跟主人講的話,我們就耽誤他的時間了。前面來的客人還沒走,一般前面來的客人看到後面來的客人,他如果沒有事,他會先告辭。如果他還坐在那裡,他還沒走,可能他還有事情,跟主人還沒有講完。如果前面客人還坐在那裡,那「你得開竅,快走」,你就不要停留太久,趕快離開。「你走了,人家也好談話。」你坐在那邊,講話又不方便給你聽,那你叫人家怎麼辦?人家又不能趕你走。這個時候自己真的要開竅,見機行事。

  「中國人講究察言觀色,眼色、動作都是談話。眼色是什麼?例如看看你,這些動作都有關係,這個都不懂,那有什麼法子呢!現在書呆子就這樣。」學東西要學活的,不能學呆了,看看人家眼色、人家的表情,他就是在跟你說話了,他什麼意思。如果這個都看不懂,那就沒辦法,書呆子。

  「我常說今日之下,對你們這些念書的,有些事從前不能談,今日必須談。比如看戲,從前的學生是不許看戲,全副精神都在讀書上,閒雜的事情連小說都不許看。看小說都是偷偷看,在家裡無論幹什麼都可以,就是坐在那邊也行。要是拿出小說來看,老人家見了,就說:『看什麼書啊?』一看是小說」,就拿走了,不許你看。「看看小說還有什麼關係啊?所學的那一套,又難又沒興趣,還沒入進去,但是小說一看就進去了,對這有興趣,全部的精神都在上頭。」這一段,雪廬老人講的,以前我們也是有經驗,讀書,不好好讀書。為什麼讀書沒興趣?讀不懂,還沒有入進去;讀懂了,他就有興趣了。小說,特別以前我年輕的時候看到小說,特別是漫畫的小說,一看就懂,所以就喜歡看。大人看到就不許看,要認真讀書。

  「看戲,那更是不允許。像唱戲中的跑龍套,這個還有什麼學問啊?四個人拿著四面旗出來,在前場一站,你覺得簡單,給你拿個旗上去跑跑試試。」這是我們看京劇,看有一些地方戲也是一樣。小說不能看,戲更是不允許看。唱戲裡面跑龍套的,我們看平劇跑龍套,有四個人拿個旗子,他就跑出來了,就站在那裡。我們看起來,那個很簡單,拿個旗子跑出來就站在那裡,好像沒什麼,但是如果拿個旗子,讓我們上去跑跑看就知道了。「那個前台很小,上頭有幾十個人,刀槍劍影來回的打,看了覺得很寬」。京劇我是比較少看,也看過。以前看歌仔戲、地方戲,小時候父親都帶我們去看。的確那個舞台不是很大、很寬,看到很多人在那邊打仗,刀槍劍影,那個動作很多。我們感覺起來,那個地方好像很大、很寬,其實不大,有的幾十個人在那邊來回的打。我們上去試看看,「上去四個人就亂了」,不要說幾十個,四個人上去就亂掉了。「所以外行萬不可自作聰明」,隔行如隔山,外行不能自作聰明,就覺得自己都可以。「有一回跑龍套的沒跑熟」,就是說跑龍套要練習,要跑得很熟悉,「前面兩個分開,後頭兩個又出來,手上都拿著一面旗,有人位置站得不好,後頭大黃旗一出來,看著不對勁,趕緊給他使眼色」,使眼色就是他站的地方不對了。那個人也不理他這一套,拿大黃旗這個人就說:「寡人使眼你不管,唉!還得寡人把你拉。才把這傢伙給湊上,所以跑龍套咱也不行」。這是講演戲的,連跑龍套,你跑的地方不對,你就影響到後面拿大黃旗那個,你就影響到他。影響到他,他給你使眼色,站的那個人他沒感覺,所以這個拿大黃旗的就靈機一動,就是臨時變通,講出這句話來,拉到他應該站的位置,這樣才湊得上。不然他大黃旗要耍又不能耍,使眼色那個人又不懂,所以他就臨時講上這句話,這就不會讓台下的人(看戲的)看了穿幫。拿大黃旗的,他總不能說你站的不對,正式在演戲,不能這樣講,這樣講這個戲就演不下去了。那個不是在練習,正式演出,所以他變通。

  下面講,『有事,須請主人另至他所述說』。「你進屋裡,看著有人,你有事又不願意第二個人知道,而那個人又不走,這怎麼辦呢?這也有法子,『有事,須請主人另至他所述說。』這就行了。這個言辭權變必得學,要說:『對不起,我還有事要到那裡去,我跟老兄還有幾句要緊的話要說,這裡有客,請到別處談談。』請主人到旁邊,客人聽不到你的談話了」,也不會妨礙到人家。如果有客人在,你講話又不方便給客人聽到,這個時候你要權變,權巧變通。我們也常常聽到人家講,不好意思,對不起,我跟主人講一些話,那就可以到旁邊去了,這個我們也碰到過。

  「說完了,你走你的,也不必跟那位客人如何如何!他們再談他們的,這些善巧方便是離不了的。」這個話說完了,那你走就好了,因為你已經把主人請到旁邊去講了,講完也不必再跟那位客人說什麼了,讓主人再繼續跟那個客人去談他們的事。這些善巧方便也都必須要的。

  「有人說佛家不講人情,佛法如果不講人情,連人都不夠,還學佛啊!」這個是很重要的,因為現在有人學佛,學得真的是沒有人情世故了。佛家不講人情,雪廬老人講,不講人情,那人都做不好,怎麼學佛?「『人身難得』怎麼講?現在可是佛法不講人情了,如罵人是最不好的,儒家戒罵人,佛家十善業中也有戒惡口,可是現在佛學雜誌有許多是罵人的,這是什麼人情呢?連人事都不懂得,連雜誌性質都不知。雜誌是弘揚佛法,不是新聞報紙,有聞必錄,這都是講不通啊!」雪廬老人給我們指出來,現在佛法真的是不講人情了,實在講,連人事也都不懂了,就人跟事他也分不清楚。一些雜誌,他寫出來的文章罵人,批評人。儒家戒罵人,佛家也戒惡口。雜誌是什麼性質?它是弘揚佛法的,在佛教界出的雜誌是刊登佛經經典註解,或者開示這一類的,或者祖師大德的語錄,主要它是弘揚佛法的性質。現在我們網路也是一樣,像我們淨宗弘化網,弘化網是什麼?弘揚佛法,弘揚傳統文化的,跟新聞報紙它的性質不一樣。新聞報紙是發生什麼事情,它就記錄什麼事情來報導,有好的,有不好的。佛學雜誌它的性質跟新聞報紙的性質不一樣,所以現在人他也把這個都搞混了,也不懂。所以出雜誌,寫文章去罵人,這講不通,這個不是新聞報紙。

  這一條,也就是說我們學了,自己去揣摩,我們看到人家家裡有其他客人還沒走,我們就不可以坐太久。如果有重要事情,就請主人借一步說話,到其他地方去講,講完就要趕快離開。我們再看第四:

  【四、坐談時見有他客來,即辭出。】

  這一條跟前面有點不一樣,『坐談』就是我們去拜訪主人,我們是先去的。前面是講後面去,看到有其他客人來,我們就要告辭,要出來了。我們看雪廬老人他的講解,「坐著與主人正談話時,忽然間外頭來了客人,這又是一種變化。來了客人或可有事,你先來你的事情談完了,『即辭出』,你就趕緊起來,說:『對不起,我還有什麼事我先走。』」,這是一個禮節。如果我們先去拜訪,我們事情已經談完了,後面有新的客人進來,我們就要趕快告辭,不要再停留了。

  「假如這位客人不怕你在場,主人也不願意你走,他自然會說別走別走,我還有話要跟你說。他不願意你走,你又說:『啊!不、不、不!我有要緊的事我先走』,你必得要走,這又不行,怎麼不行呢?或可主人是故意留你,是為了拒絕另一位客人也未可知,必得權變啊!事情沒有一定的,古禮是見機而作。」這個都要懂得權巧變通,如果說我們先去拜訪,後面有客人來,我們跟主人講的話談完了,當然我們要趕快離開。但是又有一種情況,主人不願意讓你走,他一直留你下來,那你也不要太堅持說「不不不,我有要緊事,我要趕快走,非走不可」,這個也不行。為什麼不行?雪廬老人也說明了,人情世故就是在這個當中。你事情談完了,你要走,他當然可以不用留你下來。但是你事情談完了,你要走,他又不讓你走,他硬要把你留下來,那你也不能堅持要走。為什麼?可能這個主人是為了拒絕另外一個客人也未可知。就後面來的客人,這個客人可能他是不受歡迎的客人,看到這邊有客人,他可能要去拒絕這個客人,「我們還有事情,那是不是改天我們再談,還是怎麼樣?」你留下來,他有個拒絕的理由。當然他也不能說我不歡迎你,你出去,不能這樣講,去得罪人。所以留你下來,可能他是借這個理由說「對不起,我們還有一些事情沒談完,我們是不是可以改天再講?」可能他是要拒絕後面來的這個客人,所以他硬把你留下來,可能有他的用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也要去變通,不要太呆板。這個禮定下來,你要知道去權變,所以事情沒有一定的。佛在《金剛經》上也講,佛沒有定法可說。古禮是見機而作。古禮,看到什麼情況,怎麼做法,這樣才能活學活用。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條。下面,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學以致用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六集)  2021/7/2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56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第八十四頁,我們從第三行:

  【七、車馬繁雜衝區,不招呼敬禮。】

  我們從這一條看起。這一條我們也容易明白,在『車馬』,這個「車」,現在「馬」是比較少見,古代有車、有馬,大部分是馬車,現在都是汽車。『繁雜』就是很多,車輛往來很多,車流量很大。『衝區』就是交通要道,像十字路口,車子很多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比如說你要過馬路,車子很多,這個時候就不適合打招呼。這裡雪廬老人根據這條講,「不論看什麼書,沒有一條呆板板的,書都是四面八方。中國有一句話,所謂『見機而作』,而『定法不是法』,台灣也有這個話嘛!」實際上這一條引申到我們看任何的書,沒有一條是呆呆板板的,就像我們《常禮舉要》,每一條也不是很呆板的。就像佛制定的戒律一樣,戒也有開遮持犯,它也不是呆板的,活活潑潑的。所以這一條,雪廬老人給我們再做一個解釋,也就是說你看情況,「車馬繁雜衝區」,車輛很多的地方,原則上是不適合打招呼的,可能也有交通安全的顧慮。如果有交通安全的顧慮,就不打招呼,這個也不失禮;如果不是這種很複雜的地方,當然打打招呼是可以的。所以這一條就是要我們去變通,你自己看情況,可以,打打招呼;如果不可以,就不要打招呼。現在人大家都有交通安全的意識,這條主要講這個。我們再看:

  【八、不立在路上久談。】

  就是站在路邊,講話不要講太久。「路上,來來往往的人車很多,你站在那裡談,妨礙交通。你要談,幾句就可以了,不要一直談,有序分、還有正宗分、流通分,把這一套等等講完了,對方他有事沒事呢?他等得了等不了呢?此其一。」這一條,這一段,雪廬老人給我們講,為什麼不可以站在路上談話談太久的第一個理由,第一個原因,因為第一個就是你妨礙交通。實在講,不要說人車多的地方,就是不是人車多的地方,比如說我們在一個家庭裡面,或者你到道場,在人行道的地方,或者你是住旅館,人行道都不是很寬,如果你站在那邊,講話講很久(講一下子是可以,沒問題),如果講太久了,等一下有人要來,你就妨礙人家走路了。所以講幾句就好了,重要的講一講,不要一直談,雪廬老人講,把講經的順序都搬出來了。你看到對方,一直跟他講話,他有沒有事?他如果有事,你一直跟他講,講個不停,他又不好意思離開。不離開,他心裡很急,他還有事情,也要考慮到對方,他等得了等不了?這個是第一個。所以在路上,或者在人走路的走道,站著不要講太久。

  「第二呢,你談的這一套,當然裡頭有祕密的話,你說:『不要緊,沒有什麼祕密。』在街上談話說:『今天晚上我不回家』,『誰看門呀?』『沒人看門……』,只要是有心人,在你家附近住著,你家晚上又沒人看門,今天晚上你家就不保險!這還不懂得,還有別的祕密,那就太多了。」這一段雪廬老人講,你講話講太多、講太久,可能有一些祕密的話,這什麼叫祕密?這個祕密也不是說見不得人的事,而是不適合公開的,不適合讓別人知道的,這個祕密是這個意思。舉出一個例子,你如果跟人家聊天,談談,談了很久,那晚上,你講我今天晚上不回家了。對方如果問你,那誰給你看家?你說沒有,如果這個話剛好被住在你家附近的人聽到了,可能你家會出事情。如果還不懂得這個道理,還有什麼別的祕密,那講起來就太多了。就是有一些話不適合給第三者聽到,不適合公開的。

  「在馬路上不可久談,在馬路上即便你是站著,警察要過去干涉,就不好看了。我見過一件事,在家裡談完了,出了門,主人送到門口,兩下子就該分手,可是客人不走又回頭來和主人談話。客人不走,主人就無法回去關門,在家裡只談五分鐘,在門外頭站著卻談了十分鐘還多。你的鄰居都聽見了,人家要偵探你的祕密,不用上你家去查,問問鄰居或聽你們的談話就行了。凡是你家裡的事情,都是你自己洩漏祕密。」雪廬老人講的這個,我也碰到過,早年我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有一個居士(後來也出家了)。他話很多,在道場裡面已經講了半天,這還不止講五分鐘,講了半天,都聽他講,講完他要回去了,我們就:那就趕快回去吧!他到了門口,他又回頭,又回頭來講,再講個十幾分鐘,講的也是剛才那些話。雪廬老人看過,我自己也親自碰到過這樣的人,所以才會列出這一條。「《禮記》有說:『內言不出於閫』,家裡的事情、屋裡的話,不能出你的門限。」這個「閫」就是門檻。就是不出家門,你家裡內部的話,不要傳到外面去,這是家裡的事情。「往後送客,送到門外,或上人家去當客人,主人送出來以後,咱就可以走了。主人或許有別的事要幹,別站在門口不要緊的話扯了一大套。」主人送客,送到門外,有客人來我們家,客人走了,我們送到門外。或者我們去人家家裡去拜訪,當客人,主人送我們出來,我們告辭了,就要趕快走,不要再停留在那裡。這個主人或許他還有別的事情要做,不要主人送出來了,我們還在門口,再跟他談了一大堆的話。這是常禮,這個我們要記住,送出來,我們走了,就趕快走。我們再看下面:

  【九、不走馬路中間,越路須先向左右看清,不可與汽車爭路。】

  走路不能走在路中間,你越過馬路,必須先向左右看清楚。像現在十字路口,你要過馬路,或者火車平交道,你也要看看。人不要跟汽車爭路,萬一被碰到了,我們行人會受傷。所以要越過馬路,左右看清楚,這個很重要。往往有一些車禍就是沒有看清楚,他衝過去了,開車的人他也開得太快,就衝過來,那車禍就發生了。所以不要跟汽車爭路。不過現在有人行道、有紅綠燈,有紅綠燈,我們一定是等綠燈才能通過。但是綠燈一亮,也稍微再停一下,看後面還有沒有闖過來的。不過現在台灣紅綠燈也做得還不錯,它有一個緩衝的時間。過去也發生很多車禍,綠燈一亮,人趕快走過去,有一些車子他開到快接近紅綠燈,看到黃燈,他要趕快過去,如果這個時候你趕快過來,剛好撞上。就是說行人是這樣,你開車也是這樣。所以開車,我也曾經看到一個新聞是這個車子,綠燈亮了,綠燈亮他走沒問題,但是一部砂石車,他可能看到紅燈,他還沒有過,他要搶先過去,這個車子開過來剛好被撞個正著。危險,所以這個要看一下,不要太急。

  「你走在馬路中間,警察也不讓你走。越路時先左右看看,或許有車,不論馬車、腳踏車,他看前面有人走,就慢慢騎過去。現在可不行,現在的摩托車、汽車可不管,他要硬闖」,這個現在的確很多。我在台北,有一些人開車比較有修養,看到有行人,他會讓。我是走人行道,現在規定人行道要讓行人先走。但是有一些開車的、騎摩托車的,他看到有人走,他還不減速,那真的很危險。所以有時候碰到一些不守交通規則的,我們只有讓他,不能去跟他爭。所以「現在鬧亂子的就是這兩種車」,一個摩托車跟汽車,的確現在車禍就是這兩種車。「你越過馬路要看看,要不然為什麼建天橋呢?建天橋,交通還可以不亂,這就是防範。要是不建天橋,你想要越過馬路,不知要等到幾時。」這是五十年前雪廬老人在台中的一個情況。現在這個情況還是有,如果沒有這種紅綠燈的管制,有時候我們碰到沒有紅綠燈的,就是有斑馬線人行道的、沒有紅綠燈,照規定就是要讓行人,有一些車子他也不管,他就闖過去,他不管你。開車的司機、騎摩托車,我都碰到過,他不讓你,硬闖。所以這個有紅綠燈的管制還好,如果沒有紅綠燈,又沒有天橋,那真的,車輛多,他車不讓人,那你要過個馬路不曉得要等多久了。這一點,我們真的要跟外國人學,外國人看到行人他都會讓,都會停下來,這是人家的優點,我們要學習。

  「這是十年前的事情了,我來蓮社」,雪廬老人講《常禮舉要》,他講十年前,距離現在大概也有六十年了。他要去蓮社,「被車子碰到,從身上壓過去」。有人或許會說:「你懂這個常禮,你怎麼也被車子碰上呢?」這《常禮舉要》是雪廬老人編的,他也被車子撞過。你不是編這個《常禮舉要》嗎?你走路要看清楚,你怎麼會被車子碰到。「給你說理由」,雪廬老人講,講個理由,為什麼他會被車子碰到。「我走到路口,也是這邊看、那邊看,看車子還遠,我走得又快,一趕到街口上,車還過不來,這沒有什麼關係;看看沒有車,我就過來了。走過了街口,穿過了馬路,進了這區公所的路口,進了巷道」,大馬路都通過了,已經走到巷子裡面了,「這還有什麼問題呢?」走到巷子,車就少了,「又不是在馬路上?我就慢慢地上蓮社來」,就慢慢走到蓮社。你在巷子裡面,不是大馬路,也沒有汽車,就慢慢走去蓮社,走到台中蓮社。「這就是天命了」,天命就是說命運。「一個小毛頭」,一個小孩子,騎著腳踏車,「騎車的能力不怎麼高明」,大概剛剛學,不太會騎。「他並不是上這個巷道來」,他要去的地方不是這裡,不是向這個巷子,是另外的,「他是往別條街道去」。「我在巷道中慢慢的走,他不知怎麼的卻進了這邊,撞倒了我,他也倒在那裡,這很冤枉。」就看到他是往其他的那條街走了,雪廬老人說我走在這個巷道,我慢慢走,這個沒問題。不知道為什麼這個騎車的小孩子,他就跑到這個巷道裡面來,來把他撞倒了,那個騎車的小孩也倒了,這個就很冤枉了。你又不是要上這裡來,怎麼突然跑到這邊來?我走在這個巷道裡面,慢慢走,還是被碰到,那這個真的是天命,就沒辦法了。

  「我說:你上哪裡去啊?這裡是民生路。」那是講台中。「他說:我不上這裡來,我往那邊去。我說:你上那裡去,怎麼跑到這裡來呢?他說:車子剎不住啦!我說:好啦,那不干你的事,該我倒霉。」真的就,雪廬老人講,那就是天命。他說你不是到這邊來,你怎麼跑到這邊來,跑來這裡撞我?他說剎車不靈,剎不住,所以就衝到這邊過來了。「一些看熱鬧的就圍上啦,他若走得慢了,警察就要過來,他就走不了了。他走不了,我也走不了了。」如果警察來,做筆錄,那就麻煩了。所以那個小孩他走不了,雪廬老人他也走不了。「我說:你快走,我離蓮社近,還有人照顧,用不著你照顧我,兩個人留在這,就倒霉。」雪廬老人就叫小孩趕快走了,你不走,等一下警察來,你就麻煩了。我這裡離蓮社近,有人會照顧我,就不需要你了,叫他趕快走。如果我們兩個都不走,等一下就麻煩。「這個『不可與汽車爭路』就不講了。」這個就不用講了,人跟汽車他如果不讓我們,我們還跟他爭嗎?爭不過他的。好,我們再看:

  【十、行走時,步履宜穩重,並宜張胸閉口,目向前視。】

  「不論你走得快、走得慢,要穩重別慌張。快也好,慢也好,什麼方法呢?就是走直路!」路走直的。「譬如我在講台上面,要走到對面,就直接向那邊去,對著那張桌子、那個掛鐘走過去。這就叫做穩重!你萬不可走曲線美,萬不可有這樣走法!走曲線要妨礙後來的人,也妨礙眼前的人,這是步履要穩重。」步履就是要穩重,不能走S形的,曲線就是像S形的,彎過來彎過去,不能這樣走,走要走直線。就像我們繞佛一樣,你要走直線的走,你不能彎來彎去的,好像蛇行一樣的,那你就妨礙人了,走路不能這樣走,要走直線的走。

  『並宜張胸閉口』,「這與個人的衛生有關,這個沒人管你」。「張胸,因人是直的,胸腑要挺直,你們年輕可以練練。走路時要閉口,不但是走路要閉口,靜坐、睡眠等等一切都要閉口。空氣中通常有些菌類的東西,在馬路上菌類的東西更多,口一閉,這些東西即使隨風流動,它也進不來。鼻孔鼻毛擋不住,閉著嘴就不會有什麼傳染的。」這個就是走路不要嘴巴張開的,你張開,現在的空氣特別污染,比六十年前雪廬老人那個時代,那污染得太嚴重了。那時候都有空氣污染,那現在更嚴重了,如果你在馬路上走,嘴巴開開的,如果有些細菌,它就從嘴巴進去了,你鼻孔雖然有鼻毛,擋不住。如果你閉著嘴呼吸,外面的空氣吸進來,你有鼻毛可以擋住,細菌不會跑到你身體裡面,這個是衛生。所以走路不能張口,要閉口。「這個胸腑要是練了,必有好處,活到我這個年紀,你儘管多活吧,你試試。」就是要練,練習挺胸,我們一般所謂抬頭挺胸。

  「走路腳在前頭,為什麼說腳在前頭呢?走路當然是腳在前頭,但是有了年紀,跟年輕的不一樣,有了年紀,走路是頭在前頭。你不信,你看看有年紀的,你就會信了。你再不懂就是呆板漢、書呆子了,那只可以等你活到八十歲的時候就明白了。」走路是腳在前面的,這個跟年紀有關係,年輕人一定是這樣的。但是有了年紀,老了,《禮記》講七十以上就是老了。七老八十,他走路,他是頭在前面,大家可以去注意看,頭在前面,就表示他上了年紀。如果自己不能體會,自己活到那個歲數就知道了。不過看,應該也看得出來。「走路時,腳先向前,閉口,目向前視,走路時眼睛看前頭,兩旁有什麼事你可以迴避,這是很要緊的。這兩旁的人,假若你要沒看清楚,見了面不打招呼也不要緊,他看你往那裡直直走,他也不怪你。你要是那麼東張西看的,而沒與他打招呼,他會認為:『這個人看見我不理我』,以後就給你找些麻煩。」常禮這些細節要注意,你如果直著走,你不要去東張西望、看東看西,你直著走,走過去,有熟悉的人看到你走過去,你沒有跟他打招呼,那沒有關係,他不會怪你。如果你東張西望,他會認為你看見他,又不跟他打招呼,他就覺得怪怪的,你怎麼看見我都不跟我打招呼?故意不理我,可能以後有機會他也不理你,他就找些麻煩給你,這個的確要注意。「我講這個是活的,絕不跟程子一般,程子叫書生坐在那裡,好像綁在一棵樹,孔子也沒這樣。目要前視,這個很要緊,這個原因跟你說了。」雪廬老人他說講這個話都是活的,要活用,他不會跟宋朝程子一樣,宋朝的大儒程子,他教書生坐在那裡,就要像人被綁在樹上一樣,硬梆梆的。所以雪廬老人講,孔子也沒有這樣,沒有這樣教人。所以不是那麼硬梆梆的,在嚴肅當中,他有輕鬆的一面。目要前視,這個很要緊,眼睛要看前面。但是現在有手機,這個也很麻煩,我們常常看到有人走路,一面走,一面看手機,這個也危險。特別你要過馬路,你還一面看手機,那車子來了你都看不到,這些都要避免。

  「行住坐臥是四種威儀」,行要做到什麼?「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臥如弓,兩腿弓起來」,像弓箭一樣,「真臥就是臥如弓」。就像我們看到臥佛一樣,就是那個姿勢,像弓箭,右睡,這叫吉祥臥,這個要練習。「坐如鐘」,坐在那裡打坐,像個鐘一樣,你看大鐘放在那裡,很穩重。「鐘是廟裡打的鐘,鐘放在那裡不動,像一個『重』字」,這個鐘就是重,穩重。「行如風,這風一吹要是沒有別的阻擋物,直直的吹過去,要是有阻擋物,它才轉向。你走路時,不隨便轉向,就是行如風。」你走直路,就是一直走過去,不要走彎來彎去,像S形一樣。除非前面有障礙物,障礙物當然要彎一下,不然你走不過去。如果沒有障礙物,你就是直直走過去就好了。好,我們再看:

  【十一、遇婦女老弱,應儘先讓路讓座。】

  「出門在外,不光是行路,或是坐車、或者到公眾地處、遊覽地處,有座位,看見有年紀的、身體不好的,或是老弱婦女,婦女原來比男子稟賦差,身體就軟弱點,或可腹中還有個小孩,那就更不用說了。見了這四類的人要讓他們先走,讓他們過去先坐,這個法律沒有強規定。」這個是讓路、讓座,這一條就是婦女、老人、身體不好的人,這個過去坐公車,公車上都會貼上「請先讓老弱婦孺先坐」。但是現在年輕人沒有這種修養,看到老人來,那個年輕人坐著如如不動,看到有婦人懷孕、帶小孩,他也不管,他就坐在那裡,視若無睹,像沒看見一樣,這個教育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在公眾地處,有坐的地方,你坐下來了,沒有第二個座位,就你坐的這塊石頭,你看見他們往這裡來,你起來讓給他們坐,他不坐,你就隨他,坐車子更不用說!這就是禮。」公眾的地方,比如說你去公園,有椅子,有些老人來,他要坐,那你就讓他坐;如果他不要,也就不要勉強。坐車也是一樣,坐公車也是一樣,你要讓他,他如果說不用,那就沒有關係,就隨他了。這個就是禮,你一個禮貌、禮節。「凡是恭敬他人、不妨礙他人的就是禮,禮含藏著道德在內。」凡是恭敬他人,就是恭敬別人、不去妨礙他人,這個就是禮。對別人恭敬,不去妨礙別人,在生活當中,方方面面就很多。你不要去妨礙人,要恭敬人,你遵守這個禮節,就含藏著道德在裡面。你只要照這樣做,道德就在裡面。我們再看:

  【十二、途次有人問路,須詳為指示;問路於人,須隨即稱謝。】

  有人向我們問路,我們知道路,要必須詳細給他指示。我們向別人問路,別人給我們指路,必須要給他道謝,稱謝謝。「走著路,有人問路,他不知這個地處,我們雖然也是走路的,但也不知這個地處。他認為你走的態度不慌不忙的,像本地人似的。他是彰化人,我們是台中人,他問:『先生,南屯往哪裡走?』他若遇見我,我還真不懂,我現在還找不了去南屯的路。」這是指台中市,台中市有東西南北,南屯是一個地區,就是台中市靠南邊的一個地區。這是舉出一個例子,如果有人要問路,看你走路悠哉悠哉的,他以為你是本地人,問你一定知道。他是外地來的,他是彰化人,問南屯往哪裡走?雪廬老人講,他住在台中市,他說如果有人來問我去南屯的路怎麼走,我也不知道。

  「你知道就跟他說個明白,且必得講個詳細,為什麼呢?你不說清楚,讓他聽不明白,他走錯了路就耽誤了半點鐘或者一點鐘的功夫也未可知。他誤了事,就是誤在你身上。你要是帶著鉛筆、本子,畫個路線給那個路人那更好。雖然話要說得明白,但要簡要詳明幾句就可以。平素說話囉嗦,開頭他問南屯,你說這裡還有西屯,還有北屯什麼的,這叫囉嗦。人家問你南屯,你就講南屯,要言不煩。」就是不要囉嗦,人家問你哪個地方,你知道就告訴他,不要再牽扯到其他地方。其他地方不是他要去的,你跟他講那些地方幹什麼?又不是去旅遊,導遊在介紹,所以就不必要了。

  「從前古書上說」,有一個博士要賣驢,「當了個博士還不會寫契約嗎?洋洋大篇三張紙」,文章作完了,這上面卻沒有一個驢字。吾不必說別的,你想想吧!博士作的文章還錯了嗎?「現在的文章在報紙上登了,萬言說完了,說了什麼事情,人還不知道呢,現在人犯這毛病太大了。」這個就是囉囉嗦嗦的一大堆,現在的文章寫了一大堆,人家看完也不知道他在講什麼,現在人犯了這個大毛病。

  「人家問路於我,你要是不知道,你便說痛快話:對不起!我是個生人」,我也是外地來的,我不知道,你再去問問別人吧!就直接跟他講了。「這個話,若含義深,意思是說,你走路的人得知道問路的苦處,你得體諒人。」他問路,他不知道路,你要體諒他。現在就比較方便,現在有手機、有導航,你走路、開車可以導航,以前沒有。

  『問路於人,須隨即稱謝』,「上來稱呼某先生某什麼的,人家說了,必得道謝」。「這一點,現在人不覺得什麼的,從前人連這個肩挑、貿易、推車的一些苦力都有禮貌。推車的這些粗人,他推著車子,看前面有人,他的車子快,若前面走得慢,他不會說:『快走、快走,到旁邊去,讓我過。』他說:『先生,借光、借光』,這個『借光』兩個字,掏出《辭源》來查查,人家都懂得,現代人對『借光』就不懂了。」什麼叫借光?現代人你要說讓我過一下,對不起,讓我過一下。以前連肩挑小販都很有水平的,有文化水平。

  「今日之下什麼叫學問?言行、說話、做事都清清楚楚,就是學問,大學問就是辦事,不辦事沒學問。把二十四史念得熟,從頭背到底,倒過來再背,還是個書呆子,一點用處也沒有,幹什麼用啊!」這一段雪廬老人給我們講,什麼叫學問?言語、行為、說話、做事都清清楚楚,那就是學問。大學問是什麼?要會辦事,不會辦事的人他沒有學問。縱然他把二十四史念得很熟悉,能夠倒背如流,那也沒有用,書呆子一個,沒用處。學了要用,學以致用,用就是用在辦事上。

  【十三、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

  「現在交通複雜,這種情形比較少一點,可是要到遠鄉和一些偏僻的地方,不能說沒有,此條或可實用。」現在古廟、深井都比較少見了,但是鄉下可能還有,特別在大陸地區。「古廟常關著門,不是人來人往的廟,是沒人管的破廟。這個廟,你一個人不能進入,兩個人就可以進去。這個你別查《禮記》去,《禮記》上可沒有這兩句。」古廟為什麼一個人不能進去?古廟都沒有人管,進去裡面有藏什麼壞人你也不知道,你一個人進去恐怕就危險了。『兩人不看深井』,「三個人可以看嗎?三個人就可以看,兩人不許看」。「那麼一個人可以看嗎?一個人可看,就是不許你兩個人,這就是要言不煩,改個字也不行!」為什麼看深井兩個人不能看,三個人就可以,這個就避嫌,避免一些嫌疑。兩個人看,如果其中有一個人不小心掉下去了,那人家就說是你把他推下去的,你就脫不了這個嫌疑。如果自己一個人看,那當然沒問題。三個人看也可以,因為起碼另外有一個人他給你做證人,證明不是你推他下去的。所以一人不要進去古廟,這個古廟是講古的廟,我們要以此類推,舉一反三,舊的房子、什麼鬼屋,現在很多那種房子,很久都沒有人住了,最好不要一個人進去,可能裡面有什麼我們不知道,兩個人進去就可以。我們再看:

  【十四、逢橋先下馬,過渡莫爭船。】

  「現在台灣騎馬的也很少,一過橋要先下馬。武將終日騎著馬在陣上打戰,路況瞧多了,每逢念了這一句『逢橋先下馬』,看見橋也趕緊下來,還是那個樣子啊。其實武將不要緊,我們這些普通人最需要學。」

  「從前是南船北馬,南方得懂水道」,要懂得游泳,水道,「在北方得懂得騎馬」,北方人要懂騎馬。「懂得馬的情形,就知道載人的馬和上陣的馬不一樣。上陣的馬都有教訓,都有訓練。那馬不會一放炮就跳起來,馬沒那種功夫,仗還能打嗎?上陣的馬都很鎮靜。行路的馬就不行了」,牠看到有水就要喝水,騎馬的人如果是外行,牠一到橋邊,偏偏這個馬就往橋下走、往水裡跳,「你老先生又不會騎馬,又不會什麼的」,所以你要先下馬,牽著馬,就不要緊。這是講馬,這個現在比較少了。

  『過渡莫爭船』,「上船要經過擺渡口,也不是什麼大擺渡,豎一個木板當作是岸,忽然間要坐的船人多了,木板發生了毛病,就出了危險」。「載多少人是一定的,你要過,船夫也不讓你上船。」上船、上車不要爭先恐後。上船,如果你爭先恐後,那也危險。這個容易懂。

  【十五、在舟車上或飛機上,不探手或伸手出窗,並不得隨便涕痰。】

  「在船上、車上、飛機上不能將手伸在外頭。」現在飛機你伸不出去了,但是車上、船上是可以,但不要伸出去。「乘船的人在前頭,掌舵的人在後頭,他看不見你,那船在十里風下疾駛,兩岸有什麼障礙物,那就不一定了」;如果你手伸出去,碰到障礙物,「頭回來了」,手來不及收回來,碰上那個,「就很危險了」。

  現在我又長了一個學問,一上車都坐好了,管車的小姐才吹哨子關門,這才行。坐自己的車子,才會出毛病。」坐公車還可以。雪廬老人他有受傷,他吃過虧,坐自己的車子,上去之後,手還沒有進去車子裡面,有同仁好心去幫他關車門,手還沒有伸進去,車門一關,就夾在車門。他的手被夾住了,怎麼辦?雪廬老人講,先別開門,手被壓住了,你慢慢把這個門打開,慢慢開,他這樣門才打開;這個要是慌慌張張打開也不行,開了門,手才拿出來。到了醫院,沒有辦法就開刀,將手指甲挑出來,很麻煩。所以雪廬老人講,往後他上車,手跟身子就一塊進去了,不敢說身子先進去,手還在後面。有一些人他關門,他不小心就把你的手夾到。所以坐好以後,才叫他們關門。這個要注意,有時候你好心去給人家關門,一定要等他坐好了,坐定了,繫上安全帶了,你再輕輕的關門。有些人莽莽撞撞的,好意,一下子就關了,他手還沒有伸進去,那這個手就夾斷了,很危險。

  『不得隨便涕痰』,「你在車上幹這件事,警察不一定能限制你,在馬路上也不能讓一個警察牽著你走。但是等你的車子一開,若隨便吐痰,被風一吹,後頭走的人就挨上去了。」這個就對不起人了。所以你坐車,以前我們也看過,坐車,他是頭伸出來,再往窗外吐痰。那個車往前走,有風過來,那個痰你吐出去,痰就被風吹到後面去,如果剛好有人來,那痰不是掉到別人身上了嗎?那就對不起人了。所以坐車不能涕唾,最好自己有個衛生紙,在公共的場地用衛生紙吐痰。

  好,這個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個「出門」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