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家子是什麼因果❓
🔹財富如何保存,五家都搶不走❓
🔹「小孩就給他玩手機,他不哭就好了」,會造成什麼後果❓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遠離無義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二集) 2025/1/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62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全體同修、網路前同修、我們現場的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二O二五年一月二日,在我們中國傳統農民曆是十二月初三。一般講叫臘月,就是一年當中最後一個月,十二月,臘月,再過二十幾天就過農曆年了。在新的一年,星期四這個時間,繼續來學習去年我們還沒講完的《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請大家翻開經本一百九十三頁,從第一行「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從這裡看起,我們接著看這段經文: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
這段經文就是佛給我們講,『離無義語而行施故』。「離」就是遠離,「無義語」就是沒有意義的言語。我們對人講話,或者人家問我們的話我們回答,我們一般講對話,就不講沒有意義的言語,遠離這些沒有意義的話。「而行施故」,能夠離無義語而行布施,「故」就是緣故,也就是修因,修這個因的緣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果報就是「常富」,這個「常」就是恆常,不是短時間的,長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常富財富,能夠擁有財富,而能夠保持長久,這個是大福報,而且這些財富、財寶沒有人能夠侵佔、奪取。無人侵奪也就是經上給我們講的,五家搶不走。這個五家,第一家就是國王,現在講政府,這個國王他搶不走;第二家盜賊、強盜、小偷,他也偷不去,他也搶不走;第三家水災,不會遭遇到水災去把自己的財產、財富漂流淹沒;第四家是火災,我們都知道火災很厲害的,一把火,你多少億的財產也都付之一炬。水災、火災,我們一般講天災,自然災害,當然也包括風災、地震這些天災人禍,這些都能夠把我們的財富散失掉;還有戰爭,財寶遇到戰爭也保不住。
第五家是非愛子,就是一般俗話講的敗家子,這個更厲害,這來討債的。如果家裡有來討債的敗家子,你財產再多,他都能夠給你消散掉,都可以給你花掉。敗家子很多,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小孩都在享福,為什麼享福?父母過去世欠他的,要還債,債討完他就走了。也有來報恩的、有來報怨的,像殺父、殺母,那個來報怨的、報仇的。有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有來還債的,他欠父母債務,還完他也就走了;來討債的,討完他也走了。所以這個非愛子也能夠把財富散掉,能夠侵佔、奪取。過去先師淨老也講過一個公案,他在講席當中也曾經講過幾次,他好像是講在民國初年、清朝末年那個時候,大陸有德國租界。有德國商人,他來中國做生意,他死了,他請的一個職員也就接收了他的財產。後來在他公司工作的這個人生了一個小孩,很會花錢,花錢不眨眼。有人勸他,你怎麼可以這麼花錢?被他訓了一頓,他說我花這個還不夠狠的,要花得更狠。後來他公司請的這個人,這是中國人,他知道,這是以前他老闆來投胎到他家,要來討債的,這個錢原來就是他的。後來他就把這個財產統統登記到他兒子名下,他知道這是來討債的,早晚要還他的。先師淨老這個公案講了很多次,大家如果常聽經,應該都有聽過這個公案,這是我們近代的一個公案。
再仔細看看我們現前社會大眾,的確父母很會賺錢,小孩很會花錢。那是什麼?欠他的。父母辛辛苦苦賺錢,他很痛快的花錢,現在我們看到很多。所以從小就開始在享福,在討債,在享福了。現在年輕人享福很多,我們一般說年紀大了再享享福,現在是小孩、年輕人就享福了。這個跟一般不懂得中華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有關係,我們現在人沒有接受這樣的教育,就不懂這些因果觀念,也不知道這些倫理道德,因此很難去改變,很難去改造命運。我們現在看到的年輕人,他現在的享受,吃喝玩樂都是父母供養他的,因為他還沒有辦法賺錢,他也不知道賺錢不容易,他是來花錢、來享福的。所以我們仔細去看,這些非愛子就很多了。如果他是來討債,你本來就要還他的;如果是來報恩的,不懂得教他,他學壞了,那也就變壞了,所以這個教育還是很重要。
這裡講你有財富,你去布施,就給你寄在堅牢庫,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沒有人能夠侵佔、能夠奪取的。所以我們看到有一些同修,他捐出來做一些公益的,他那個就不會失去。像南部有一個同修,他們有一棟房子提供出來淨宗學會做流通處。後來他們事業做失敗了,房子什麼都被銀行要走了,這些要還錢,但是捐出來學會做法寶流通,它是一個社團,那個銀行沒有辦法去要。那個到現在還在,還繼續在做,那個就是賺到了,那個是真的,其他以前那些統統沒有了。所以有錢的時候懂得布施,就是你這個錢給你寄在堅牢庫,這個五家搶不走;如果你不布施,五家都有分。這是講「常富財寶,無能侵奪」。
『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言語不會說一些虛妄、假設的話,人聽到都能夠尊敬、能夠接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善方便,「方便」加一個「善」,善巧方便,幫助別人斷除疑惑。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上其實疑惑太多了,特別現在媒體,種種的這些報導,講真話的很少,講假話的很多,難免很多社會大眾都遭遇到疑惑,疑惑的事情太多了。能夠離無義語而行布施,能夠得到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也不會講一些虛妄不實在的話,還能夠幫助別人斷除疑惑,這是「離無義語而行施故」所得到的一個果報。
以上我們把這段經文簡單的消文釋義,我們接著看節要第一條:「一、離無義語,這是不綺語。綺語就是伶牙俐齒,很會說話、花言巧語,誘導別人走向不善,此過失非常之大。綺語有有意的、無意的,有意的罪很重。這要以傷害社會的層面及影響時間長短來結罪,若影響面廣、時間長,罪過就重;影響面不大,時間短暫,罪過就小。」這條先師淨老給我們說明,「離無義語」就是其他經典翻譯的「不綺語」。綺語,「綺」這個字是綺麗,絲織品編織得很美麗,用這個綺來形容很美麗的言語。這裡講綺語,我們一般講花言巧語,講的話很好聽,我們現在話講美麗的謊言,那個很好聽,大家都很愛聽,但是它不是真的。「誘導別人走向不善」,走向不善主要是惑人心智,就是迷惑人的心智,迷惑人的心智就不善。講綺語,這個現在特別多,講一些花言巧語,很會講,特別在藝文界的很容易犯這一條。綺語是誘導人走向不善,這個過失就很大。「綺語有有意的、無意的」,有意是故意的,故意編織一些美麗的言語去誘惑人、去誤導人,這個罪就很重了,要以傷害社會的層面,以及影響時間長短來結罪。就是他這個影響力層面有多大,以及影響的時間長短。如果影響的面很大,時間很長,那這個罪就重;如果影響的面不大,時間短暫,不長,這個罪過就比較輕。所以結罪是從這個地方來結罪。這個第一條就是說明綺語(無義語),這個都有因果的,看你造的因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有意的當然罪就很重,無意的也是有罪,只是沒那麼重;影響社會的層面有多大、時間有多長,以這個來結罪。
我們再看第二條:「二、我們常聽的歌謠,歌謠在古時候是原始民族的文化。古書記載,從一個族群、國家的歌謠及舞蹈內容,可知這個國家的興衰。這些內容若與十惡相應,這個國家、地區決定動亂不安;若與十善相應,這個社會一定安定、繁榮、興旺。大至國家,小至家庭,亦復如是。從家族成員的談吐、言詞及愛好,可見其家庭之興衰。」這條給我們講歌謠,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歌曲,歌曲在古時候是原始民族的文化,因為每個族群都有他們的歌曲,歌曲也是表達內心的情感、他的情緒,所以歌謠種類很多。古書記載,從一個族群、國家的歌謠以及舞蹈內容,就可知這個國家的興衰。古聖先王他們懂這個道理,因此國家都有制定這些歌曲,要正面的,讓人心向善,不迷惑人、不誘惑人。所以在《論語》裡面講,音樂也是一門大學問。音樂正面的,聽了他會改變心理,人心會向善;如果聽一些不好的歌曲、音樂,人心理也會變不好,會迷惑顛倒。所以歌曲、音樂關係一個國家社會是治還是亂,這個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為你聽了這些歌,你心裡會隨著它影響而改變。
歌曲有暴力之音、有靡靡之音,有一些無義語的,像現在我聽年輕人唱的歌,也不知道在唱些什麼。現在的歌不都是這樣?我愛你,你愛我,我恨你,恨死你了,就唱這個。大家想想,那些歌對我們有什麼好處?那個就叫「無義語」,沒有意義的言語、歌曲都包括在這一條裡面,一些靡靡之音,誘惑人、迷惑人的。包括小說,小說也是可以寫得讓你迷惑顛倒的,惑人心智。他編得很美麗,其實不是真的。我們聽到這些歌曲,以前年輕的時候,社會上都是這些歌,都是情、愛,不然就是唱流氓的歌,恨不得大家都去當流氓,這種歌曲很多,正面的歌曲就很少,也沒有人提倡。還有包括舞蹈,舞蹈也是有正面跟負面的,正面的比如說,我們那天去弘明中學,要去借兵。我們老和尚算今年往生三週年,去年是祭祖,今年我提議祭孔,孝親尊師。祭孔就要有學生,要有佾生,要有四十位,要去找學生,找弘明張校長,請他幫忙,因為他的學校學生比較多。童校長跟他的太太,他太太教祭孔,他教祭祖。那個佾舞大家可以看,那個是教育的,正面的,還有一般的民族舞蹈也比較正面。但是有一些舞蹈就是會讓人起邪思的、起淫念的,特別是西洋這些舞蹈,什麼肚皮舞,要露肚臍的,那些舞蹈就是會引發人貪欲的那個心。西洋的舞蹈也有比較正面的,音樂也是一樣,也有比較正面的、比較好的,不好的就比較多,好的就比較少。
因此古時候,你到一個國家、地區,你聽歌就知道這個國家的興衰了。所以我在《論語講記》看到雪廬老人(李老師),他說民國那個時候抗戰勝利,他在南京聽到人家唱「漁光曲」,捕漁的漁,漁光曲。他聽了就很驚訝,他說抗戰才剛勝利,怎麼唱這麼不吉利的歌曲?他就預知國家有問題,結果沒多久國共內戰。漁光曲,它的內容就是漁民捕魚,辛苦種種的。我們一般人聽了不懂,這是李老師,他是有大學問的人給我們點出來,我們才知道。這些有大學問的人,他講的話都能夠預言,預先知道,很準確的,你現在這麼做,你將來會得什麼果報,都事先給你講,到後面結果不出他所講的,就是這樣。所謂因果因果,你知道現在他造的是什麼因,後面的結果是什麼,就能夠很準確的預測,我們現在講預言,很準確的預測到。所以他講的沒錯。
還有《論語講記》我也看到,當時我們在台灣,政府提倡不要生太多小孩,「一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就是要節育,怕人太多。當時我外婆,她也沒有讀書,我外婆她就說(她是用台語講的),孩子又不用政府養,管那麼多做什麼?叫人家生一個,若那個死了就沒有了。這真的,叫人家生一個,那個死掉就沒有了,你保證他能養得起來嗎?我外婆她是傳統觀念,多子多孫,死幾個,還有幾個在,她的觀念是這樣。像我母親生十個,死了四個,我是其中留下來的。李老師他有講到這一條,他說現在你怕人多,以後你就知道。他說人多,現在地球還是有很多地方沒有人住,像澳洲地廣人稀,人多都可以移民一些到國外,多一些中國人有什麼不好?他說你現在怕人多,將來你就知道問題了。我們俗話講,一支草一點露,他能夠生到這個人間來就有他的福祿。自然界它會自然調節,你用人為的,刻意去把他墮胎,限制生小孩,現在不都問題出來了嗎?
這個大概五十年前講的,現在也都應驗了。現在不是少子化嗎?現代學校找不到學生。大陸也是一樣,一胎政策;現在改了,現在鼓勵生小孩,年輕人不生。這個是國安危機,大家不要以為說這個問題不大,問題很大!你人老了就一個個往生了,後面沒有人。所以黃念老他預言,將來這個世界會被伊斯蘭國統治三百年。因為他們沒有節育,像馬來西亞,馬來族他們沒有節育,生十個、八個,華人都是生一個,不然就不生,所以華人就愈來愈少,馬來人愈來愈多。將來中國地區也是一樣,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將來人多的就佔優勢,他的族群人多,你人少,用投票來講,他一定投他的族群。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雪廬老人當時講,以後你就知道。真的,我們現在就知道。我那一天去弘明高中,張校長給我講,現在招生,很大的挑戰,少子化,沒有學生。我到上海會龍寺,住持戒寶法師跟我講,他說他們浦東佛教協會辦一個佛學院,但找不到學生,找不到出家人。我說出家人是從在家人來的,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出家人,要搞清楚這一點。沒有生,怎麼會有出家人?所以這個是國安問題。現在少子化,日本聽說是在亞洲最嚴重的,年輕人都不生小孩了,因為帶小孩很辛苦,生小孩也是拼命的,所以沒有人要生。因此這個就是國安危機。所以現在我們這個社會的問題一直出現,因為你人少,現在又少子化;少子化,大家都要讀大學;讀大學,你叫他來掃街,他幹不幹?我看現在掃街,在我們這個大樓,倒垃圾都是七老八十的,這些人往生了誰來倒?去買機器人來倒,是不是?如果你人多,就不用大家都讀大學,可以讀其他的,社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各行各業都需要人。現在都偏了,這些都沒有人做,請外勞,請外勞並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所以我們從方方面面可以知道這個國家的興衰,整個世界的治亂,從歌謠、舞蹈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看看大家唱什麼歌、跳什麼舞,這樣你會看到一個國家民族它的前途如何。現在全世界都是受到這些不好的歌謠、舞蹈來誤導,錯誤的引導,導致這個國家地區動亂不安,不安定,天災人禍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所以這些歌謠、舞蹈,如果內容跟十惡相應,那這個國家地區一定是動亂不安,災禍頻傳;與十善相應,社會一定安定、繁榮、興旺。「大至國家,小至家庭,亦復如是。」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道理都是一樣。一個家庭的興衰也是從這個地方去看,「從家族成員的談吐、言詞及愛好,可見其家庭之興衰」。從一個家族的成員,他講的話,言辭、言語,以及他喜好的是哪一方面,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家庭到底是興旺還是衰敗,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也就不必去看相算命,從這個地方來看是最準確的。
我們再看第三,「三、佛法的標準,凡是順乎性德的決定是善、是好。因好,果報一定好,因圓果滿;因不好,果報自然不好。」以佛法的標準來講,「凡是順乎性德的」,順乎性德就是順乎我們自性的,決定是善、是好的;違背性德就不好、就不善了。在我國傳統,提倡的都是忠孝節義,教這些倫常道德,這個是順乎性德,如果違背這個就不好。所以因好,果報一定好;因圓滿,果報也一定圓滿,因果一定是相應的。
我們再看第四條:「四、現今美國是世界強國,它強盛真正的原因是前人積德。將來還能否領導世界,要看它現在的所作所為。大到國家,小至家庭,業因果報都非常明顯。」這條先師淨老一九九八年、一九九九年這個當中在新加坡講的,距離我們現在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前,當然美國是世界的強國;不但是強國,是超強的,但是現在跟二十多年前的美國比,那真的是無法相提並論。我們達拉斯佛教會一九九一年正式成立,一直到二OOO這個十年,那段時間還不錯,還可以,在美國坐國內飛機就好像搭公車一樣,買個票就上去了。二OO一年,「九一一」之後,整個就不一樣了,現在去美國草木皆兵。從這個地方,這個世紀跟上個世紀比那就差別太大,特別到這個世紀,今年二O二五年,二十五年了,差別又更大。所以強國也是前人,美國他們以前的人修積福德,在二戰之前都有做些好事修福積德。所以強國也不是你用武力去侵奪,國家就能夠強盛的。根據《了凡四訓》的道理來看,你能搶來的還是你命中有的;你命中沒有,你搶也搶不到。你命中有的,你用不好的手段取得,那你得到的反而打折扣,就是損失了。但他不知道,以為這樣他還是得到利益,不知道原來他命中就有的比這個更多,用不如法的手段得到的反而減少。他以為是佔到便宜了,其實是吃虧。所以真理還是要積德,修善積德。
美國是不是能夠領導世界?要看他現在的所作所為。現在新聞報紙都常常在報,要看它現在怎麼做,它的政策怎麼定,我們一看也就明白了,也就知道了。你能不能領導這個世界,就是《弟子規》一句話,「理服人,方無言;勢服人,心不然」。就是你要講道理,你不能不講道理;你不講道理,靠你的權力、勢力,你的武力強大,要去欺壓人,別人打不過你。打不過你,他是不是心服口服?他只是打不過你,但是他心不服,心不然,他不以為然。你不講道理,蠻橫無理去欺壓人,當然他心就不以為然,勢服人就心不然。所以二OO五年先師淨老和尚叫悟道去美加巡迴演講,他老人家就節錄《十善業道經》的經文節要,就去講這個。當時我記得到洛杉磯淨宗學會也是講到這個,我也是引用《弟子規》講,就是「理服人,方無言;勢服人,心不然」。古今中外這是真理。所以你要領導這個世界,你要講道理;講道理,你自己要先做到,你去要求別人,別人才沒話講。如果你自己做不到,叫別人去做,他不會接受的,這個很明顯。這個道理也不難懂,大家很容易能夠理解。所以大到一個國家,小至一個家庭,我們看看他現在是造什麼因,將來是什麼果,這個都非常明顯。現代人都不講倫理道德因果,胡作妄為。現在實在講,就是冤冤相報,到最後就沒完沒了,那就苦不堪言。這一條也就是先師講到,舉出美國是強國,為什麼強?就是前人有積德。以後是不是還能夠領導這個世界,要看現在怎麼做;如果跟以前人一樣講道義、積德,當然大家都會服你,你就能領導這個世界。
我們再看第五:「五、綺語現在最嚴重的就是戲劇。中國自古以來受儒家的教學,在文藝方面都遵守孔子的原則,即思無邪;十惡就是邪。」綺語現在最嚴重的就是戲劇,戲劇就是電影、話劇、舞台劇。戲劇是根據小說改編的,特別是愛情小說。愛情小說編的一些電影,以前我年輕的時候也看了不少,看的那個電影都是根據小說去編的。以前我們看,也覺得說,好像就是這樣,非常美好的,兩個人戀愛,父母反對,他們兩個就跑掉,到最後非常的幸福。那個就叫綺語。如果非常幸福,大概不會有人離婚。離婚率愈來愈高,那不都是自由戀愛的?現在哪一對父母敢替兒女做主?我媽媽都不敢。我大哥要娶我大嫂,去問我媽媽,我媽媽說我不敢做主。我如果說好,將來如果你不好,你要怪我。你自己決定,好不好自己負責,她不表意見。誰敢做主?做主如果好就好,不好他就一定怪你,都怪父母。所以現在父母也不敢去為兒女做主,什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現在不敢了,都是尊重兒女,你自己去選擇。你自己選擇應該會選擇很好、很圓滿,但是事實上並不如此。所以現在我們再回頭看看以前那些戲劇,那就是綺語,標準的綺語。你編織的那麼美麗的一個故事,很多人就是受你這個戲劇的影響,他以為這是真的,結果不是這樣,結果跟這個恰恰相反。以前看演戲的,那些男主角要很英俊的,女主角要很漂亮的,這樣兩個人就談戀愛了,郎才女貌。但是在中國傳統,娶妻要娶德,不是娶色。所以雪廬老人在《論語講記》講,你要娶那個漂亮的老婆,保證你要倒霉;最好娶一個醜八怪的,你就絕對不會倒霉,沒有人會跟你爭。雪廬老人講這個,我覺得也是有道理的。所以現在為什麼離婚率那麼高,就是這樣。因此這些都是綺語,這個戲劇,演戲的。像小說,以前瓊瑤小說是最流行的,東南亞、台灣、大陸都很流行,根據她的小說來演戲劇。但是這個是屬於綺語的範圍,很美麗的言語,那個不是真的。很多人受這個綺語的迷惑,它的影響力如果愈大、時間愈長,結罪就愈重。
中國自古以來受儒家的教學,在文藝方面都遵守孔子的原則,就是避免這些惡的、不好的、不善的歌曲、舞蹈,包括書籍,像《弟子規》講的「非聖書,屏勿視」,就是不是好的書不要去看,這個也很重要。我們還沒有定力之前都不要亂看,我們看了一定受污染、受影響。不要亂看,也不要亂聽,現在特別報章雜誌,有很多都是不好的。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講過很多遍,以前的書店,你進去磁場很好。他就舉出香港,以前流通的書都是正知正見的,現在他再到香港的書店去逛,他覺得沒有以前的磁場,邪知邪見的書太多。你去香港,現在機場,那個書攤我經過,那些書我是都看不下去的,不想去看的。以前的書是正知正見的,以前我也是很喜歡去逛書店,到書店去走一走,像重慶南路那邊很多古書店,我特別喜歡看古書,古書正面的比較多,所以磁場都很好。現在印的那個書,實在講不能看,我們還是看經典最好。
我們再看第六:「六、從前學校教育不發達,就是仰賴戲劇、歌舞教化民眾。因此,中國古老的戲劇是社會教育,教導老百姓忠孝節義,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與外國的藝術活動目標不相同。」從前學校教育不發達,的確仰賴戲劇、歌舞來教化民眾,也就是我們一般講教化一方,一個地方的教化就是靠這個地方的戲劇。在我國古代很多戲劇,像平劇,李老師他都是提倡看平劇,現在大陸叫京劇,以前叫平劇,還有崑曲,這些都是比較正面的,演忠孝節義的。包括我們台灣、福建,地方像歌仔戲、像布袋戲,小時候我父親都會帶我去看歌仔戲、布袋戲。以前這些地方戲劇也都是演些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後來也受現在電影、小說影響,演一些談情說愛的。演這些忠孝節義的,像楊麗花,她忠孝節義的演了不少,功德也很大。凡是你演這些,後來果報就比較好;如果演那些教人心裡起邪思的,果報就不好。所以演藝界人員,那些人都很有才華,都用不對路;用對了功德無量,用錯了罪過無量。
因此,我國古老的戲劇是社會教育,教導老百姓忠孝節義、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就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教這個。所以以前的人,他沒有讀書,不認識字,但是他這些做人處世的道理都懂。像我外婆沒有讀書,但是這個她都懂,講因果教育她都講得非常生動,不會輸給那些說書的。靠什麼?就是靠這個,但現在這個沒有了,現在你看那個戲劇,你要看到正面的都非常少。我們老祖宗這些戲劇跟外國的藝術活動目標不相同,文化不一樣,外國的文化都是情愛這些,現在我們也都學他們,所以受到嚴重污染。特別現代年輕人,反正他跟著潮流在走,隨波逐流,他自己也不懂,受到嚴重污染,身心發展都不正常。
我們再看第七:「七、現在隨著科技的發達,電視連續劇取代了戲劇的地位,而寫電視劇本都不遵守孔子的原則。」的確是這樣,現在大陸上演一些歷史劇還是可以看的,但如果演一些情愛的那些,那就不能看了。過去台灣也有拍一些連續劇,比較正面的,教忠孝節義的,那個是比較好的;現在有很多,它的內容都不是很好。先師淨老和尚對戲劇也相當的重視,因為這個影響社會人心非常之大。所以他老人家很早就提倡,佛經、古聖先賢的這些著作,材料非常豐富,演不完的,可以編成戲劇來表演、來教化人民。所以我現在在台灣也拍「城隍廟巡禮」,還有「尋找觀世音」,這些也都是講因果的。我們用最低的成本去拍攝,希望有緣的人能夠看到。我們拍出來一個正面的東西,你很少人看,我們總是有一個好的提供給大家。不好的很多人看,那是他的業障,看不好的,他受到傷害、受到污染。這條講到戲劇方面,我們也可以多從這方面來著手,這也是一種弘法的方式。
「八、台灣教育部的官員曾經請教過方東美先生說:古時候羅馬是世界強國,羅馬亡國了;現在美國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請問美國將來亡國的第一因素為何?方先生毫不猶豫的回答說:電視。現在電視內容完全是十惡業,二十四小時播放,小孩、年輕人天天看電視,這還得了!所以,今天青少年的問題這麼嚴重,兒女殺父母,學生殺老師、殺同學,原因就出在電視,我們不能不注意。」這條也是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的,提到當年方東美教授在世,我們台灣教育部的官員曾經請問過方先生。古時候羅馬是強國,但是羅馬亡國了;現在這個世上美國是最強的,美國會不會亡國?方東美先生也毫不猶豫:會亡國。為什麼?電視。年輕人都被這個教壞了,人民都被教壞了,都造惡業,那這個國家就亡了,這個問題很嚴重。但是現在跟美國學習的國家也很多,像我們台灣都向美國看齊,這個也是很嚴重的問題。現在不但是電視,電腦、手機,現在連兩、三歲小孩都在玩手機,這個真的是不得了。現在做父母的也不懂,小孩就給他玩手機,他不哭就好了,但是他的思想、身心受嚴重的誤導、污染,這個做父母的不知道,將來做出一些父母都想不到的事情,他也莫名其妙,不知道原因都出在電視、電腦,那些內容都是不善的多。因此做父母家長就不能不注意這個事情。
「九、不綺語的果報是言不虛設,決沒有虛妄的言詞。人皆敬受,人人都尊敬你、接受你。能善方便斷諸疑惑,你有善巧方便,能幫助一切眾生斷除疑惑。以上是口的四種善業。」第九條是說明不綺語的果報是言不虛設,不會去講一些虛妄不真實的話,也不會去編一些美麗的謊言來騙人。人皆敬愛,人人都尊敬你,接受你的教導,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斷除疑惑,這是離無義語而行布施的殊勝果報。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段經文就節錄九條,下面就是「離貪求心而行施故」,我們就等我美國回來再繼續講。這剛好一個段落,前面講到身、口的三業果報,後面就是意,不貪、不瞋、不痴的果報。
🔹不惡口而行布施,所得到的殊勝果報有哪些❓
🔹福報跟智慧圓不圓滿看細行,何謂細行❓
🔹和顏愛語得什麼果報❓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離離間語,眷屬和睦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一集) 2024/12/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61
請大家看經本一百八十九頁,我們從第四行,「離離間語而行施故」。請看經文: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恆無乖諍。】
這一段經文,就是佛給我們講『離離間語』,就是「不兩舌」。經典在《十善業道經》翻譯為「離離間語」,有的經典翻「不兩舌」,不兩舌就是離離間語。離間語就是兩舌,兩舌就是挑撥離間,就是分化,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從個人到一個家庭,到一個團體,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世界,大小、範圍不同。
離間,就是造兩舌的惡業,這是屬於口的惡業。兩舌,四種惡業之一。從最小的方面,就是破壞兩個人的情感;這兩個人本來關係都很好,他從中去挑撥,讓他們產生矛盾、產生誤會、產生對立、產生衝突,這是從兩個人。大就是一個家庭,破壞一個家庭的和諧,一家人被他挑撥,這個罪業也很重。現在報章雜誌、媒體,造這種業的人就太多了!分化,離間,去破壞別人國家的安定和諧,他來從中得到利益,這個罪業造的都是地獄業。現在我們看國際上,造兩舌、造這種離間語的就太多了!不知道這個果報的可怕,所以敢造,但是果報現前,後悔莫及。
《閱微草堂筆記》,先師淨老和尚他老人家有節錄三個部分,分三集節要,每一個公案他有節錄一些重點,他也是分一、二、三、四,一條一條的。今年我們七月份在復興鄉跟同修學習,《閱微草堂筆記》先師這個節要,稱為《草堂集》,其中他有節錄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就是有一個書生,去借一個有錢人家,有錢人家房子很多,有一個荒廢的,我們現在講別墅,有一個比較郊區,荒郊野外有一棟房子,他去借住。人家年久失修的,沒有人住的,他去整理整理,打掃打掃,去住在那邊讀書。那也滿清淨的,又有一個花園,一個人在那邊讀書,很安靜,沒有人來干擾。有一天晚上,有一個女子就在窗口看著他。這個讀書人,古時候讀聖賢書的人,他心中多少都有些定力。他知道荒郊野外房子都沒人住,晚上突然有一個女子出現,不是狐就是鬼,不是狐狸變的,不然就是鬼,他知道這個肯定不是人。但他也不怕,看到這個女子也沒有什麼惡意,每一天晚上她都是在窗戶這樣看一看。後來他就乾脆請她進來坐,不要站在外面。請她進來坐,問她家住哪裡、姓什麼?她都不講話。
後來有一天,他又再問,我們這麼多次見面,妳也告訴我,妳家住哪裡?父母是誰?也總要知道她的身分。但是這個女子她也沒講話,後來就請那個書生拿筆跟紙給她,她就寫,說她是明朝時候一個翰林的妾,她曾經造兩舌的口業,破壞人家一個家庭。那個家庭,一家人被她挑撥離間,水火不能相容,關係就這樣被她破壞了,那一家人像仇人一樣。後來死了之後,墮到鬼道,鬼道有一類的鬼叫瘖鬼,瘖鬼就啞巴鬼。鬼的種類也很多,無財鬼、少財鬼、有財鬼,餓鬼種類很多,她是啞巴鬼,不會講話。她來找這個書生,就是求這個書生幫她超度請這個書生幫她寫一部《金剛經》,給她迴向,她就能脫離鬼道。古時候,不是像現在印刷術發達有印的,都是一個字一個字抄。這個書生看到這樣,就答應她了。答應她,替她寫一部《金剛經》迴向給她。
迴向之後,這個女鬼又來找他,來給他感謝,說她不用在鬼道當啞巴鬼,不久之後她會投胎到人間來,做婦女,還是女身。但是還要輪迴七次,就是七世到人道來,七次做啞巴。到人道來還有餘報,從鬼道超度到人道,但是還有七世要做啞巴,不能講話。這是兩舌造的業,她是破壞人家一個家庭,就墮到鬼道去。現在你破壞一個社會、破壞一個團體、破壞一個國家,現在政府叫人家不要認同自己祖宗是中國人,破壞子孫跟祖宗的關係,你說這個罪業,不到無間地獄去,要到哪裡去?就叫你不要認同你家祖宗,現在是造這種業,太恐怖了!造業很容易,墮到地獄去,出來可不容易。這個事情不知道因果,所以他就敢造,造了他也不知道後果如何,這是兩舌。
前面《淨土集》裡面有一個惡口的,口業,惡口。紀曉嵐他的親戚,就是有一個婢女,她一生都不敢用惡口去罵人,為什麼?她看到她的一個祖母,她的祖母一生很會罵詈,講那些惡口。後來她看到她那個祖母,也沒有病,要臨終之前,就是自己咬舌頭,就也不能吃、也不能講話,後來就是爛,爛到整個喉嚨都爛掉了,就是這樣宛轉數日而死。所以她看到這個,一生不敢去罵人,不敢罵詈,那是屬於惡口。
這一條是屬於兩舌。所以佛勸我們說不要去破壞人家,不要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要去破壞人家的家庭,不要去破壞社會族群的和諧,不要去破壞一個國家的安定。現在整個國際都是在造離間語,就是讓你們起衝突,他從中可以得到利益,他就造這個業。但是造這個業有果報,你這樣去破壞人,將來果報還是回到自己身上,還是人家破壞你。我在二O一九年看到一個現象,香港暴動。一般比較開放的地方,示威遊行這個很常見,這是允許的集會,但是你要申請。但是這個已經不是一個示威遊行了,已經超過了,變成破壞公共設施,破壞地鐵、車站、加油站,還有亂打人。我們有個同修的朋友,他的兒子從英國回來,晚上說到樓下去吃宵夜,就被亂棒打死,這個也沒地方去討。所以二O一九年十二月我們本來要到香港做法會,後來我們老和尚怕有危險,所以就叫我們停下來,所以那一年十二月就沒去。那個已經太過了,太過了,警察就要出來治安,不然就亂了,大家日子都過不下去。美國就在那邊讚歎,鼓勵他們去暴動,你去亂,愈亂愈好。但是我看到這個花報,沒多久,美國他自己就開始社會暴動了。這個我新聞看到的,這個果報很快就現前了。
所以我們從佛經這個真理來看,你去破壞人,你也會被人家破壞,這是因果,因果報應。所以佛勸我們不要造這個業,應該是勸人家和。還有,有人還鼓勵人家離婚,那離婚不是破壞人家夫妻的關係嗎?所以古時候那些,現代叫代書,寫文書,幫人家寫離婚書的,那都折福折壽的,但是現代人好像他不在乎這個。古時候離婚是很大的事情,幫人家寫離婚書,那個都不好。離婚不是離間嗎?本來他們兩個夫妻就起衝突,你還在那邊鼓勵,這個就變成一個增上緣。所以你不要勸人家離婚,人家要離婚,我們總是勸他最好不要離婚。如果真的要離婚,那是他們兩個人的事情,我們已經有勸他了
所以這裡這一條經文講,『離離間語而行施故』,你離開兩舌,就是不造兩舌的惡業,而能夠來實行布施,又能夠布施。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就是這個果報,你的財富永恆的不會被人侵奪。『眷屬和睦』,因為沒有造離間語的罪業,當然沒有人會來給你離間。『同一志樂(音藥)』,或者講「同一志樂(音勒)」,大家志同道合,不會鬧意見。『恆無乖諍』,就是不會鬧意見。如果兩個人不同的意見,那就不和諧。所以家屬都能夠有共識,如果一家人都不同心,就很難有和睦。
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這是離兩舌所得的殊勝果報,這一條很重要。家庭是一個基本單位,家庭不和,不但出世間的道業不能成就,其世間事業也不能成就,縱然有成就也是曇花一現。家庭何以不和?兩舌造成的。四種口過以此為重。」
這一條講「離兩舌」,根據這段經文講,所得到這麼殊勝的果報,所以「這一條很重要」。因為「家庭是一個基本單位」,一個家庭如果不和,所謂「家和萬事興」,家亂就萬世窮,一個家是這樣的道理,一個國家、一個世界,道理是一樣的。一個家庭不和,那肯定不能興旺。一個國家不和,那肯定這個國家也不能興旺。整個世界不和,那這個世界也沒有太平的日子,所以這個關係很大。「不但出世間的道業不能成就」,我們念佛要求往生極樂世界,這出世間的道業,如果家不和,造兩舌的業,念佛往生也會造成嚴重的障礙。「其世間事業也不能成就」,世間事業縱然成就,也不能保持,不能像這裡經典講「常富財寶」,「常」就是能夠長久。如果造兩舌的業,縱然世間的事業有成就,但是他的時間不長,可能很快他就倒閉了,也是曇花一現。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企業,的確沒有幾年就倒了。家庭怎麼會不和?都是因為有兩舌。所以「四種口過以此為重」,這個四種,妄語、惡口、綺語,這個兩舌的口過是最嚴重的,最嚴重就是兩舌。
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在出世法裡,挑撥、離間破壞道場、破和合僧,這是極重的罪業,決定墮阿鼻地獄。若已造此重罪者,要自己發真心懺悔,改過自新。譬如天親菩薩年輕時學小乘,著了五百部論,但因對大乘無知,故而毀謗大乘。後來接受哥哥無著菩薩的教誨,認識了大乘,後悔自己過去的毀謗,要割舌頭以示自己的真心悔過。無著菩薩說:何必要割舌頭?過去你用你的舌根毀謗大乘,你今天懺悔了,何以不用你的舌根去讚歎大乘?」
這一段公案,也是舉出一個實際的例子。在出世間法裡面,世間法有人去破壞,出世法也有,破壞佛法。「在出世法裡,挑撥、離間破壞道場、破和合僧」,這個罪業很重,「決定墮阿鼻地獄」。所以宏琳法師他很發心,他去編輯一本叫《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他找了很多出家法師大家彼此互相的稱讚,他把它蒐集起來,編成一本書。下午我整理書櫃,還看到這本書,《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如果僧互相毀謗,那佛法肯定興不了。一般人看到佛教彼此在互相毀謗,他本來想要來學佛,後來看一看,還是算了,他就不想來接觸佛法了。所以要佛法興,就要僧讚僧。
另外縱然在佛門裡面有一些不好的事情,也不要去宣揚,所謂「家醜不外揚」,你宣揚那個,對佛法的弘揚有什麼好處?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所以有人講這些,我們聽聽也就好了,也不要再去說、不要再去傳,因為有一些事情我們也不知道它的事實真相,聽說跟事實總是有出入。所以在《論語》裡面也講,有個公案,有一次孔子跟他的學生到外面去,在郊外煮飯,大家遠遠的看到顏回,就是老師還沒有吃,他自己就先吃了。那就去跟孔子報告,顏回自己先吃了,老師你還沒吃,他就先吃了。後來孔子畢竟是聖人,他知道顏回他肯定不會這麼做的,一定必有緣故,所以找他來問,為什麼大家都沒吃,你先吃?他說,剛才那個有沙進去,這個不敢給老師吃,弟子先把它吃了,再煮新的給老師吃。所以大家親眼看到的事情還會看錯,那聽說的、沒看到的,到底事實怎麼樣?我們也很難去確定。所以聽一聽,我們持保留態度就好了,我們也不肯定、也不否定。特別在道場裡面,聽到什麼,我們也不要去傳。縱然他們造作一些不好的事情,造惡業,那是他的因果,我們去跟他講那些,我們又跟著造口業,那又何必?所以沒有必要。所以已經破和合僧了,要發真心懺悔,因為這個罪過非常重的,要改過自新。
這裡舉出天親菩薩年輕的時候學小乘,著了五百部論毀謗大乘,毀謗大乘非佛說。現在有很多學原始佛教的,他不承認大乘佛教是佛講的,他不承認,那就毀謗大乘。毀謗大乘是無間地獄,罪過很重。不承認大乘佛教,在古時候印度就有了,不是現在才有,古代印度就有。有些人他只是學小乘,他不知道大乘經典,所以就誤會了,以為大乘不是佛講的,是後人編的,所以他就毀謗。但是他還是有因緣,他的哥哥無著菩薩學大乘,後來他哥哥去勸他,給他說大乘經典的道理。天親菩薩,也不容易,畢竟他還是菩薩,菩薩就是勇於認錯,自己錯,勇敢認錯。不像凡夫,死不認錯,自己錯,也不認錯。他勇於認錯,知道自己以前無知,錯了!後來他就懺悔,他說以前我都是在毀謗大乘,要把舌頭割掉,表示懺悔。他哥哥無著菩薩說,那何必要割舌頭?你以前用舌頭舌根來毀謗大乘,現在你反過來用舌根來讚歎大乘,這就是真正懺悔了。後來他就接受,他又再著五百部論讚歎大乘。前面造五百部論,是專門在毀謗大乘的,後來又造了五百部論,專門來讚歎大乘經典的。所以後人稱天親菩薩為「千部論師」,他這個名號是這麼來的。所以這個也就是說,他知錯能改,改過就沒有罪業了。就是怕知道錯了又不改,要一直錯下去,這個果報就不堪設想。
我們再看第三:
「三、過去做了破壞道場、破壞僧團的事,現在真回頭、真懺悔,反過來擁護僧團,幫助僧團團結、弘揚佛法,就是真懺悔。兩舌的罪方能懺除。」
有一些人的確無知,他不知道,過去也做了破壞道場的事情、破壞僧團的事情,「現在真回頭、真懺悔」。真正懺悔要有具體行動,以前去破壞,現在來護持,來「幫助僧團團結、弘揚佛法」,這就是真正懺悔。所以我們跟其他道場,雖然修的法門不一樣,還是要團結。
現在我們佛教會辦什麼活動,我們都會去參與。先師淨老和尚往生了,我們師兄弟大家就是開會,請中國佛教會來辦,台南市佛教會來辦,這是我們跟佛教界能夠互動,能夠尊重,也是一個尊重。在台灣比較自由,但是我們雖然自由,我們還是要尊重,這樣才能夠在社會大眾面前,表現佛教是一個團結的形象。不要讓人家說你們佛教好像自己都不團結,這個社會大眾看了,他可能學佛的意願起碼會降低,所以這個也很重要。因此我們現在淨宗,也就是參與這些佛教會他們的活動,還有他們佛誕節,我們都會去隨喜,都要去隨喜。
我們再看第四:
「四、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是總說,別說是眷屬和睦、同一志樂,就是家和萬事興,一家人同心同德。」
「離離間語而行施」,施(布施)是因,得到財富是果報。財布施得財富,能夠不兩舌,又能夠修布施,那得到財富,沒有人能夠來侵奪,不會被盜取,不會被偷,這是總說,這是總的果報。別說,個別來說,就是「眷屬和睦,同一志樂」,眷屬和睦就家和萬事興,一家人同心同德。
「五、恆無乖諍,乖諍就是相違背、爭執的;一家人真的團結在一起,豈有不興旺的道理!在家、出家大眾上下和睦,道場會興旺;如果道場不和,上下有意見,決定衰退。」
這是必然的。「乖諍就是相違背」,就是意見不一樣,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意見,必然有爭執。所以一個團體、一個道場、一個企業、一個家庭,像六和敬的團體,第一個要先建立「見和同解」,見解,大家要一致。這個解就是我們的見解,大家要相同,現在話講要有共識。這樣一個團體,才有辦法在一起共修。如果沒有共識,那很難,這個要這麼做、那個要那麼做、他又要那麼做,那你說到底要怎麼做?一天到晚就在那邊爭執,在那邊吵吵鬧鬧的,什麼事都不能做,這個怎麼會興旺?做什麼事都遇到障礙,肯定這一家家業就不能興旺。在家,一個家庭;出家大眾,你在一個道場也是一樣,上下和睦,道場會興旺。道場跟一個家庭也是一樣的,如果道場不和,上下有意見,這個道場也決定衰退。一個人一個意見,到最後就不曉得聽誰的,也不曉得該怎麼做,這個就很難了。所以這都是跟兩舌有關。
我們接著再看下面這一條經文,在一百九十一頁,從第六行,「離麁惡語而行施故」。請看經文:
【離麁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
我們看節要:
「一、這是不惡口而行布施,所得到的殊勝果報。一切眾會歡喜歸依,眾會是許多人在一起;你與大眾相處的時候,能受到大眾歡迎、擁戴。」
這一條講,「這是不惡口」,就是給我們說明這段經文。『離麁惡語』,「麁惡語」就是惡口,粗暴的、不好聽的言語,這個惡口言。「麁惡語」是不好聽的,講話態度、口氣不好,都屬於惡口。有的人他有惡口的習氣,以前早年我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那個時候櫃台有出家眾,就是講話有惡口的這種習氣,常常得罪人。櫃台第一線,如果有惡口習氣,那很麻煩。所以常常有同修哭哭啼啼來我這裡告狀,我就去找這個出家眾來,我說你為什麼這麼跟居士講話?口氣好一點,不要那麼凶。他跟我講,我講話就這麼直,我就這麼直。我就跟他講,我說你那個講話不叫直,叫衝,你講話很衝,不是直。講話直是好,直話直說,不會拐彎抹角。但是你那個是講話口氣很衝,那不是直,那是屬於惡口。這個在家、出家都有。搬到信義路,那個時候也是一個女眾居士來站櫃台,也是得罪人,她很發心,就是她那個口氣不好,講話口氣。櫃台講話口氣不好,當然人家聽了很不舒服。當然有時候有些人無理取鬧的人來也有,但是不是大家都無理取鬧。如果無理取鬧,你對他凶一點,這是要處理事情,不是每一個人來你都這樣,這個要看情況。所以也是很發心,但是就是得罪人。所以櫃台第一線,特別是接電話,我們講話比較溫和一點,也是一種供養,人家聽了就舒服。不要一接起電話「你是誰!幹什麼!」這個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所以講話也是要學習。
現在造惡口業的還真不少,口罵髒話的,什麼「三字經」,那個都是惡口。所以我們不要造這個惡口業,我們也不要對人家講話口氣不好。總是講話要溫和,講話溫和,讓人家聽了,他心裡也會有安定。所以講話溫和也是一種布施,也是一種供養。
不惡口,就是離麁惡語,離麁惡語而行布施,所得到的殊勝果報,『一切眾會歡喜歸依』。「眾會」就是許多人在一起,「你與大眾相處的時候,能受到大眾歡迎、擁戴」。大家都喜歡聽你講的,大家都會擁護你,我們佛法講護持你,跟大家相處,大家都很歡迎。
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言皆信受無違拒者,你在大眾中發表談話,大家都能相信、接受,而沒有抗爭、拒絕。由此可知,做一個領導人要想得到大眾的擁戴、得人望,就要從這裡學習。」
『言皆信受無違拒者』,他說的話,大家都能相信、都能接受,沒有抗爭、拒絕的。所以一個領導人,要得到大眾的擁戴,就要從這裡學習,我們大家都要學。講話真的很不容易,要學習。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科德行,第二科就是言語,可見言語學的重要。我們沒有學習講話,特別在公關的場合、外交,講話也是大學問,那些都要學習。如果惡口,別人聽了,他很難受,這個也是得罪人。
以前我在家的時候,也常常聽我母親講一句話,她都講台語的,「心歹無人知,喙歹上厲害」。就是你心很不好,人家也不知道,人家看不出來;但是你嘴巴講話不好,那是最厲害的,人家一聽就受不了。你心很壞,「知人知面不知心」,他也看不出來;但是你講話講出來,人家馬上就感受到,講得不好,他感受到就生煩惱。所以在《延壽藥言》也講,「利刀割水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利刀,一把刀很利,你在水上面劃一道,你劃下去,那個水馬上就合起來,你看不到痕跡;利刀割水痕易合,那個痕跡一下就合起來,你就看不到。但是惡口去傷人,那個人可能就恨你一輩子,恨難消。
在歷史上這種講話得罪人的,到最後都受害,講話很重要。所以歷史上最有名的郭子儀將軍,郭子儀他也是很高壽的,子孫滿堂。他平定安祿山的造反,那個功勞之大,郭子儀這個人很有修養,他真的聖賢書有讀進去,很有修養;不像有一些將軍功勞很大,功高震主,不可一世,他很快就完了。你那個功勞比皇帝大,你又在那邊很放肆,要炫耀你的功勞。我們看歷朝歷代很多皇帝都殺功臣,開國的功臣,替他拼命的,到最後都一起被殺。劉邦殺功臣,明朝朱元璋也殺功臣。但是宋朝趙匡胤比較好一點,趙匡胤是「杯酒釋兵權」,這些武將幫助他黃袍加身,幫他奪得這個政權當了皇帝。趙匡胤的母親很明理,他登基那一天,大家在慶祝,他媽媽說,有什麼好慶祝的?大家就說,妳怎麼這樣?應該很高興!他媽媽講,你現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什麼好高興?一般老百姓還能夠保存一個全家的平安,如果你做不好,我們全家人命也都沒有了,有什麼好高興的?所以給趙匡胤很大的一個警惕,恐怕他母親的這些話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確是這樣。像我們現在你選上總統,如果他的母親像趙匡胤的母親一樣,有什麼好高興的?你做不好,你的下場比人民慘,要戰戰兢兢,不要得意忘形。所以這都是我們的一個教訓。
郭子儀他是很有學問的,你看平定安祿山,沒有他,唐朝就沒有了。但是他不會很囂張,好像功高震主、不可一世,他為人處事都謙卑,他不敢居功,都大家的功勞,皇帝當然對他很看重。平常人家來他們家拜訪,比較熟悉的,他比較了解的人,他就比較沒有那麼正式來接待。但是有一個人,個子小小的,其貌不揚,那個名字我忘記了,當時他還沒有當大官,他要來拜訪郭子儀。郭子儀說,這個人要來,趕快穿得很整齊,接待。旁邊人看了很奇怪,那些大官、王侯將相來,你都沒有這麼正式,這個人他也名不見經傳,你怎麼這麼正式來接待?後來這個人走了,他才給旁邊人講,他說這個人不能得罪!你可以得罪君子,得罪小人,你就慘了,你現在看不起他,將來有一天他得勢了,那他會來報仇。果然沒錯,後來這個人做到宰相,以前得罪他的人,一一報復,只有郭子儀他家沒有。所以郭子儀很有學問,他會看人,所以不敢去得罪他。因此這個講話很難,我們要學習。
我們再看第三:
「三、十善業道是修行的基礎,大根大本。十善業道通大小乘佛法,此地教我們將十善用在菩薩六波羅蜜上。布施得財寶,財是福,寶是慧,得福報、得智慧。」
這一條講,「十善業道是修行的基礎,大根大本」。這段話是重點,我們修任何法門,十善業道是基礎,也就是說共同科目,無論你修哪個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這是基礎。不但學佛要這個基礎,沒有學佛的人,你想要得個人天福報,也要修十善業,你才得的到。一天到晚造十惡業,那你怎麼得人天福報?造十惡業會到三惡道去,人天福報哪有分?所以現在很多道場提倡「人間佛教」,就是求人天福報的,不想了生死的。不想了生死,要求人天福報,也要修十善業,你才能得到人天福報。你不修十善業,你人天福報也得不到。所以這個十善業是世出世間法的大根大本,不但是佛法的根本,也是世間法的根本。所以十善業道通大小乘佛法,當然包含了人天乘的佛法,人天福報就是人天乘佛法。
這個地方教我們將十善用在菩薩六波羅蜜上,就是我們有十善這個基礎,再來修菩薩這個六度,加上這個六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六度就是菩薩修的,這叫做作持。我們修十善,這叫止持,止就是禁止,不殺生,禁止殺生;不偷盜,禁止偷盜,這是止。如果我們再修六度,就是作持,菩薩。所以進一步,不但不偷盜,還要布施。
所以「布施得財寶」,財布施得財富,這是因果,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你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財是福,寶是慧,得福報、得智慧」。有福報,也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得到福報,那也不是好事,這個叫痴福。痴福沒有智慧,你有了財富,造的罪業就更重、更大,不知道繼續修福,不懂得修。有的人想修,修錯了,沒有智慧,把惡事看作善事去修,修到最後,原來是要修福,反而造了罪業,那就是沒有智慧。
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在世的時候常常給我們開示說,「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你要怎麼用?你要用在什麼地方?這個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有錢,用錯地方了,修不到福。有時候不但修不到福,可能還造了罪業,那就錯了,就是沒有智慧,所以有福報也要有智慧。有智慧,知道繼續修,你福報就愈來愈殊勝。智慧要從哪裡來?要讀經,大家讀《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這邊十齋日都有讀《地藏經》。《地藏經》第十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校量布施,我們在六道裡面,你怎麼修?修布施,有一生受福,三生受福,十生受福,百生千生受大福報,生生世世受福,你懂得怎麼修,你的福報就愈來愈增長,這個很重要。
《地藏經》主要是講十善十惡,地藏三經都講十善十惡的,這個也是基礎經典。所以《地藏經》也是共同科目,無論你修哪一宗、哪一派,因為《地藏經》是《孝經》,無論你修哪個法門,都要孝,世出世間都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要有智慧。現在有很多人他有福報,但是沒智慧,沒智慧,他的福報就造業了。他不認識福田,就好像我們要去種田,你不認識那個田地是肥沃,還是不好的、長不出東西的地,我們不認識那個土地的地質,你種在沙石的地上面,永遠也長不出來。所以要認識福田,認識福田就要有智慧,智慧從讀經、聽經、聞法來的。你不聽經、讀經,怎麼會有智慧?他總是不會有智慧。聽經、讀經就是上課,現在要上課的人很少,但是修福的人還不少。來做義工,很多人來發心;來聽悟道法師,聽他講一堂經,沒有空,在家裡看電視。他有修福,但是沒有智慧,那沒有智慧,得到福報,未必是好事。
我們再看第四:
「四、福報跟智慧圓不圓滿,就要看細行,細行就是十善。哪一種細行得哪一種果報,所以細行不能不修!」
這一條講,就是福報跟智慧圓不圓滿,看細行,細行就是指十善。因為我們一般講善惡,那就講一個善、一個惡,但是不詳細。十善就給我們分得比較詳細,就是身有三種業,口有四種業,意(心裡)有三種業,身口意。十善,我們看還不夠細,我們看這個十條,就懂得十善的內容嗎?也不懂。這十善也很簡單,大家都會念: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這樣念完你就懂了嗎?這個我們會念,但是內容還是不懂。它這個細的綱已經有列出來,但是細中還有細的。你沒有去讀《太上感應篇》,肯定你對十善業的內容那個細目你不會理解。你要讀《感應篇》、讀《了凡四訓》、讀《安士全書》,這三本書,再加上《弟子規》,這個就比較細了。
所以過去先師淨老給我們講,如果能做到《弟子規》跟《感應篇》,你來落實十善業就不難,因為它是十善業道的補充說明。如果我們沒有讀這兩本,的確我們讀了《十善業道經》,那要怎麼修十善?什麼是十惡?詳細內容我們還是不清楚,只是就一個比較淺顯的這些道理我們來講解一下,但是還有更詳細的。讀《太上感應篇》,這個《太上感應篇》很重要。
因此我們要修十善業道,《弟子規》、《感應篇》不能缺少,來幫助我們深入十善業道。還有包括其他典籍,除了印光大師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之外,像儒家的這些典籍,都是幫助我們深入十善業道。像雪廬老人講的《論語講記》,包括老和尚提倡的《群書治要360》、《格言聯璧》、《延壽藥言》,這些統統是教人修善的。所以《占察善惡業報經》講,「凡是善都歸十善,凡是惡都歸到十惡」。所以十善不是我們這裡講這十條這麼簡單,所有一切屬於善的,就歸到十善;屬於惡的,就歸到十惡。有《占察善惡業報經》這經文給我們以經解經,那我們就知道十善的內容是無所不包。
所以我們說《弟子規》教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你不能說十善業道沒有說要孝順父母。十善業道沒有說一孝順父母、二尊重師長,沒有,那不孝就不算不善,是這樣嗎?所以你沒有這個經來解釋,你把十善就看那個十條,你把它看得很死了。凡是善的就歸十善,那孝養父母是善還是惡?善。不孝父母是惡還是善?是惡、不好,就歸到十惡了,十善反過來就十惡。所以十善的內容是無量無邊的,如果你沒有深入這些經典,能夠把這個相關的佛經,世間的經典、典籍來做補充說明,我們不能深入十善業道,你也不知道怎麼修,所以必須要有補充的,來輔助說明的。這些典籍都是相關的,非常重要,你十善業才修得好,修得圓滿。
所以這個第四條,「福報跟智慧圓不圓滿」,看細行,「細行就是十善」。我現在是把這個十善再擴充,你要再看《弟子規》、要再看《感應篇》、要再看《了凡四訓》,甚至《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也要看,《安士全書》。那真有灶神,以前我外婆很信灶神的,以前我們鄉下汐止那個灶,打理得很乾淨,你不能隨便給她亂擺東西的,那個灶神,乾乾淨淨的。她不認識字,也沒有念過書,但是她很恭敬。這我從小看在眼裡,所以真有灶神。所以我外婆很會講故事,她不認識字,但是以前的人聽戲,很會講古,講那些善惡報應,那個人怎麼樣怎麼樣;她講的是真的,我們去看,的確是這樣。因為以前我們鄭家是在汐止算大家族,我母親她娘家這邊姓鄭的就是算大家族。現在我弟弟帶我去看那個家廟,現在還供鄭國姓,供鄭成功。
我們再看第五:
「五、說話粗魯一點,這個果報都不可思議。你與大眾接觸能和顏愛語,得的果報是大眾歡喜皈依、擁戴,這是從小小戒得的果報。」
這一條就是給我們講,我們「說話粗魯一點」,這個不是沒有果報,也都有果報。「這個果報都不可思議」,只是我們不知道,佛給我們講,我們才知道有這個果報。因此我們說話,就是「和顏愛語」。和顏愛語,「得的果報是大眾歡喜皈依、擁戴」,你講話不會傷人,大家當然喜歡跟你接觸,喜歡跟你接近。這是小小的果報,在現前大家喜歡跟你接近。所以講話就是學習,我也一直在學習,我以前也不會講話,自己得罪人也不知道,講話口氣不好,也會常常得罪人。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有時候你講的沒有那個意思,但是你講的那個口氣表達得不好,人家會誤會,誤會你到底對我有什麼看法、什麼意見。所以這個講話很難。
以前我小時候聽我母親講,她說以前我父親在做木工,有時候有人會去跟他學木工,做學徒,其中有一個人來做學徒,就跟我母親講,他就很少講話,我母親說,你怎麼話那麼少?他說我都不敢講,因為一講就講錯了,他說不敢講。都不講也不行,講多了也不可以,總是該講的講,不該講的就不要講。因為話講多了,言多必失。講多了,我們還是凡夫,肯定會講錯話。所以「話說多,不如少」,就是話講多了,就不如少一點,這個《弟子規》講的。但是過去有父母教孩子學《弟子規》,就教孩子你要學《弟子規》,學這個、學這個,他兒子就給他媽媽講說,媽媽你話不要那麼多,「話說多,不如少」。他拿這個來教訓他媽媽,所以教育不容易。所以你讀了這個,要怎麼去落實,要怎麼做?像蔡老師他講的,我聽他講傳統文化,他講的是比較到位。他對傳統文化有這麼深入的認識,這個也很難,我都很讚歎,非常讚歎。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離無義語而行施故」,我們就下一次再來學習。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