刲股出家|緇門崇行錄淺述 第51‒60集|悟道法師主講

緇門崇行錄淺述|悟道法師主講

緇門崇行錄淺述—刲股出家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集)  2021/7/3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60

  《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一百一十六頁,我們從第一行:

  【刲股出家】

  這裡看起:

  【唐鑒宗,湖州長城人,姓錢氏。父晟有疾,宗割股肉饋之,紿曰:「他畜之肉」;父病因愈,乃求出家。後謁鹽官悟空禪師,隨眾參請,頓徹心源。咸通中,止天目東峯徑山,號徑山第二祖。】

  這條公案是「唐朝杭州徑山鑒宗法師」,他是『湖州長城人』。「湖州」是在浙江,浙江有名的是杭州,湖州也是在浙江。他是湖州長城那裡的人,俗家姓錢,『錢氏』。父親錢晟有疾,就是他父親生病了,宗法師割自己的大腿的股肉煮給他父親吃,騙他父親說是其他畜生的肉,父親的病因此就好了,「於是要求父親讓他出家」。「後來去拜謁鹽官悟空禪師,隨大眾參學請示,頓悟本來面目」,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在唐懿宗咸通年間,他住在『天目山東峯徑山』。「天目山」有分東西南北,東峰就是現在東天目,有些同修也去過。後人稱為徑山第二祖,『徑山第二祖』。這也是孝親一個表現,他割股肉煮給他父親吃,這個是很不容易的。這個是他在家的時候,還沒有出家,後來他父親病好了,他才請求要出家,這個都是非常感人的孝親的表現。雖然出家了,但是孝親,是跟在家沒有兩樣。

  好,這條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備禪師開悟後,亡父為何託夢感謝❓

緇門崇行錄淺述—悟道報父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九集)  2021/7/3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59

  《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一百一十四頁,我們從倒數第二行:

  【悟道報父】

  這裡看起。

  【唐師備,姓謝氏。父以漁為業,墮水死;備因出家,欲報其父。芒鞋布衲,食才接氣,與雪峰存禪師為友。峰以其苦行,呼為頭陀。嘗攜囊出嶺,擬欲遍參,忽傷足流血,豁然而悟;遂不出嶺,依峰咨決心要。峰嘗稱曰:「備頭陀再來人也。」後忽夢父來謝云:「荷子出家,了明心地,已得生天,故來報耳。」】

  這個公案也是發生在「唐朝福州」,《淺述》裡面有註明,在「福州玄沙院師備宗一禪師」,他俗姓姓謝,「他的父親捕魚為生」,我們現在講漁民,捕魚的。捕魚,有一次「不幸掉到水裡死了」,被水淹死了。「備法師因此出家」,出家,他是「來報答父親養育的恩德」,出家來報父親的恩德。「出家後修行極其清苦」,真正在修苦行,「一雙草鞋,一件粗布僧衣,吃的東西僅夠維持生命」。可見得他吃得很少,也不講求。「和福州雪峰廣福院義存禪師做朋友」,這個雪峰我們都去過,古代義存禪師的道場。義存禪師也是一位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高僧大德。我們到福州旗山萬佛寺做法會,也曾經去雪峰山,聽他們介紹義存禪師的一些事蹟。備法師他跟雪峰義存禪師做朋友,這個朋友在中國是指志同道合才叫朋友,志同道合的,如果不是志同道合的,那不是朋友。他是志同道合,他參禪,他也參禪,大家修的法門是一樣的,去雪峰禪師那邊去修行,去參禪。修行,可見得他修苦行,雪峰禪師「稱他為頭陀」,頭陀在佛門裡面,就是代表修苦行的。

  「有一天帶著行李」,『嘗攜囊出嶺』,就是帶著行李要出山,我們現在講下山。「想到各處行腳參訪」,因為在雪峰禪師那邊參了一段時間,修了一段時間,他想再到其他地方去參訪大德、善知識,古人都是不遠千里尋師訪道,為了就是要悟明心地。走了沒有多遠,「忽然擦傷了腳」,腳碰傷了,流血。碰傷了,流血,這個時候「豁然大悟」,就是這個因緣觸動他的悟門。因為我們看到禪宗的公案,每一個禪師他開悟的因緣都不一樣,你看《傳燈錄》,一千七百則公案,每一個公案它都是不同的因緣。所以不同的因緣,觸動他的悟門,他就大悟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都能開悟,所以他是腳碰傷了,碰傷了,他突然大悟,他大悟,還沒有徹,他就知道義存禪師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悟了之後,於是他就不下山,就依止在雪峰禪師那邊,向他「請示切磋心法」。那就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了,再提升。因為大悟,還沒有徹悟,一般禪宗講,要大徹大悟,標準是在大徹大悟。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他在曹溪賣柴,聽客人念《金剛經》,他開悟了,那個時候是大悟,但是悟得還不徹底。所以客人勸他趕快去黃梅,再去參五祖,去住了八個月,也是在那邊做苦工,舂米。八個月之後,五祖找他到寮房,給他講《金剛經》,再給他講一遍《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言下就大徹大悟,那個時候徹悟了。在曹溪聽客人念《金剛經》是大悟,還沒有大徹,所以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這一段,經沒講完,他就大徹大悟,那後面都不用再講了,衣缽就傳給他。

  所以這位備法師,備禪師,應該稱他禪師,參禪,他這個因緣觸動他大悟了,所以留下來跟雪峰禪師繼續學習,切磋心要,心法。雪峰禪師曾經說,「備頭陀是乘願再來度化眾生的菩薩啊!」當然這個祖師大德大徹大悟,不是一生一世修的,那也是多生多世,這樣不斷累積下來,到了這一生,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就大徹大悟。所以這一生能夠大徹大悟,絕對不是偶然的,像《無量壽經》講,已經供養無量諸佛了。所以《金剛經》也講,已經不是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那裡種善根了,也是無量諸佛那裡種了善根,所以多生多世累積下來。所以說我們一般講說再來人,過去生就是修行人,不是一般人。

  『後忽夢父來謝云』,後來「有一天晚上忽然夢見父親來」給他感謝。那父親,我們可以知道,在生是捕魚的、抓魚的,造的是殺生業,墮到水裡面,被水淹死了,肯定去的地方不好,肯定就是墮三惡道。所以因為他父親墮水而死這樣的因緣,他發心出家,修苦行來報答他父親的恩德。他真的在修行,大徹大悟了,所以他父親給他托夢,他說因為你發心出家,『了明心地』,就是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承蒙你這個功德迴向給他,他就得到生天了。這個生天,我們一般講都是生忉利天,像《地藏經》講的,光目女、婆羅門女超度她母親,都是超度到忉利天。這有真實功德他才能超度,所以他特地來告訴他這個好消息,他說我現在已經得到超度,我生天。這則公案也就是『悟道報父』,這個也是孝親之行。

  好,今天我們這個公案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緇門崇行錄淺述—禮塔救母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八集)  2021/7/2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58

  《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一百一十三頁,我們從第一行:

  【禮塔救母】

  這裡看起:

  【唐子鄰,範氏子。母王氏,不信三寶,鄰逃東都依廣愛寺慶修律師出家。忽思親歸甯,父失明,母已故三載矣。因詣嶽廟,敷坐具,誦法華,誓見嶽帝,求母生處。其夜,嶽帝召謂曰:「汝母禁獄,見受諸苦。」鄰悲泣請免。帝曰:「可往鄮山禮育王塔,庶可救也。」鄰即詣塔,哀泣禮拜,至於四萬,俄聞有呼鄰聲,望空中見母謝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倏然不見。】

  這是「孝親之行.禮塔救母」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是發生在「唐朝京師大安國寺」。唐朝的京師是在長安,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安。在寺院裡面有一位子鄰法師,子鄰是他的法號。父姓范,父親姓范;『母王氏』,「王氏」就是姓王,他父親姓范,母親姓王。母王氏,『不信三寶』,他母親不信佛,不相信三寶。我們看到這個公案就想到《地藏菩薩本願經》,婆羅門女、光目女這兩位菩薩的母親都不信三寶。不信三寶,當然就造惡業,造惡業就墮到地獄去。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公案,也聯想到《地藏菩薩本願經》光目女、婆羅門女這個故事。母親不信三寶,『鄰』,就是子鄰法師,他就逃離家裡,就是逃家,跑到『廣愛寺』跟『慶修律師出家』,他去出家了。當然他的母親是不會同意的,父母都不信佛,特別母親她不相信,所以這裡才講到『逃』,「逃」就是不告而別。你向父母稟告,他不同意,那你不可能去出家。這個就跟悉達多太子一樣,悉達多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出家他是有向他的父親(因為他出生七天,母親就往生到忉利天)稟告。父親當然不肯,只有一個兒子,怎麼肯讓他出家,將來王位誰要來接、誰要來繼承?當然不答應,講了幾次,都不答應。到以後,他父親實在沒辦法,他說你也要幫我傳宗接代,生個孫子,你才能走。他的夫人耶輸陀羅已經懷孕了,他父親還是不肯,懷孕是懷孕了,還沒有生出來,生出來也要撫養長大,你才能走。後來他實在想要趕快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尋找這個真理(解決生老病死的理論方法),也就不告而別,跑了,三更半夜跑掉了。我們看到這個公案,子鄰法師肯定也有向父母提過,雖然這邊沒有註明,但是我們可以從這樣來推理,如果父母都同意了,他何必要去逃?肯定父母不同意,不同意他就偷跑了。就像印光大師一樣,印光大師出家也是偷跑的。他跑到廣愛寺跟慶修律師出家,『忽思親歸寧』,有一天忽然他想到出家這麼久了,想回去看看父母親。從這個地方也知道他雖然出家了,他孝順父母的心沒有改變。說實在話,他出家也是為了報答父母,報父母恩。

  所以他就回家了,回家看父母。回家一看,『父失明』,父親眼睛瞎了,母親已經過世三年,『母已故三載矣』,「故」就是過世了。當然他很傷心,想不到出家,回來看父母,父親眼睛瞎了,母親已經不在了,當然非常傷心。『因詣嶽廟』,這個「嶽廟」就是東嶽大帝。東嶽大帝,在中國山東河南交界的地方,供東嶽大帝。東嶽大帝,根據佛經講,是大鬼王,《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大鬼王,掌管人間生死的,管了幾個省。所以中國有五嶽,東南西北中,五嶽。東是為首的,擺在第一個。在台灣東嶽大帝的廟,我是曾經到高雄鳳山城隍廟,以前高雄淨宗學會簡會長,她的公公,他們上一代,清朝時代建的,現在捐給地方,那個城隍廟後面有供東嶽大帝。他到東嶽廟去,『敷坐具』,「坐具」就是出家人的尼師壇,就是坐具。現在我們看到寺院有拿來拜佛,《沙彌律儀》講,那是不對的,那是給你坐的,不是拿來拜佛的。「敷坐具」就是把它鋪在地上。鋪在地上,『誦法華』,他就恭誦《妙法蓮華經》,『誓見嶽帝』,他發誓要求見東嶽大帝。求見東嶽大帝做什麼?請問他母親現在往生到哪裡?『求母生處』,現在到底到哪裡去了?死了之後,見不到。從這個地方也看出子鄰法師他的至孝,你看父母已經往生那麼久了,他不但念念不忘,還要知道母親現在往生到哪裡去了,這個就跟《地藏經》的婆羅門女、光目女是一樣的。我們現在人,實在講父母在世都忘了,何況父母過世了,所以他的至孝,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來。

  『其夜』,他至誠有感應,『嶽帝召謂曰』,那天晚上,東嶽大帝就找他去,說『汝母禁獄,見受諸苦』,你母親墮在地獄,看到她受各種的痛苦,這個跟《地藏經》講的就完全一樣。他聽到東嶽大帝這麼說,子鄰就『悲泣請免』,他說是不是可以請東嶽大帝赦免我母親,不要讓她受苦?『帝曰』,東嶽大帝就講,『可往鄮山禮育王塔,庶可救也』。這個「鄮山」就是現在浙江寧波,阿育王塔,現在有供佛的舍利,供佛舍利。這個阿育王塔,我也去過幾次,去拜舍利。東嶽大帝就告訴他,你可以去鄮山育王塔,拜塔。『鄰即詣塔,哀泣禮拜,至於四萬』。很哀傷,非常哀傷、哭泣,因為他母親墮到地獄受苦,所以至誠的禮拜阿育王塔,拜了四萬拜。『俄聞有呼鄰聲』,就是忽然聽到有人叫子鄰的聲音,他往空中一看,看到他母親來給他感謝。他母親就現在空中,他看到了,『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他母親就給他感謝,承蒙你禮拜阿育王塔,幫我超度,我已經要往生到忉利天去了,特別來給你說一聲,致謝。『倏然不見』,忽然就不見了,就往生到忉利天去了。這個公案跟《地藏經》講的婆羅門女、光目女是同樣的,他是禮塔,婆羅門女、光目女是念佛,定自在王如來教他念佛,這是東嶽大帝給他講,你去禮拜阿育王塔,就能超度你母親。我們看下面:

  【贊曰:「目連感佛,教以供僧;子鄰感神,教以禮塔。至孝通神明,詎不信夫?」】

  蓮池大師在這個公案,他有一個讚歎。他讚歎說,『目連感佛』,目犍連尊者感應佛,目犍連尊者他母親是墮到餓鬼道,看他母親在受飢餓之苦,吃不到東西。他用缽盛了飯菜,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他可以到餓鬼道去,去供養他母親,食物送到他母親口中化為火焰燒掉,吃不到,很傷心。回來向釋迦牟尼佛報告,請佛想辦法救他母親。佛就教他你在七月十五去供僧,供齋,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你母親,就能夠把你母親從餓鬼道超度出來,往生到人天善道。目連,佛是教他供僧。『子鄰感神,教以禮塔』,子鄰法師是感應東嶽大帝,尊神來給他指點,教他你去禮拜阿育王塔,就能救你的母親。『至孝通神明,詎不信夫?』孔子《孝經》也講到這個,「孝悌之至,通於神明」。至孝通神明,感應佛菩薩、感應神靈來幫助他,「詎不信夫」就是說能夠不相信嗎?所以俗話講孝感動天。這又是出家法師孝親的一個表現,他的方式是「禮塔救母」。

  好,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緇門崇行錄淺述—鑿井報父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七集)  2021/7/25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57

  諸位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請大家翻開「孝親之行」一百一十二頁,從第一行:

  【鑿井報父】

  這裡看起。

  【唐慧斌,兗州人,父朗在朝,年迫期頤,愛敬無繇,乃於汶水之陰,九逵之會,建義井一區,以報父恩。立碑銘之,有「殷憂暮景,見子無期;百年幾日,對此長悲。」之句。】

  這個公案也是在唐朝,「京師弘福寺慧斌法師」,他是兗州人,兗州在山東西南部。「父親名朗,在朝為官,年紀很老,快一百歲了。斌法師敬愛其父,覺得沒什麼好報答父親的恩德,只好在汶水南面,都城大通道交會處鑿建一口井,供四方人使用,用此功德回向,以報答父恩」。

  這是『鑿井報父』,對父親一個報恩。這個我們一般講,替父母修福,修福迴向給父母,以這個來報父母恩。他是鑿一口井,在都城大通道交會處,也就是我們現在講比較中心點,四面八方的人來汲水就比較方便。所以他是供養四方人使用,修這樣一個功德來迴向給他父親,來報父恩。

  「並且樹立一個碑銘來作紀念」,就是在旁邊立一個石碑(石碑我們應該都有見過),紀念他父親的石碑,文字刻在這個石碑上面,做一個永久性的紀念。這個碑銘裡面有一句,「我深深擔憂您老人家垂暮之年,可能再沒和我這做兒子的相見之日了。人生百年,瞬眼即過,對著這口井不禁要對世事無常、歲月無情感到無限的悲哀」,這樣感人的一個句子。這個也是人生,每個人都要去面對的事情,人生無常。他父親已經垂暮之年了,快一百歲了,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快一百歲很不容易。當然,活到一百歲了,那也就來日不多了。垂暮之年,他想跟父親見一面,可能沒有機會了,所以他就用這樣的一個方式來報答父恩,報答他的父親。這也是孝親之行的表現,也就是說他心目當中雖然出家了,但是還是很懷念他的父親。當然母親也有,這邊沒有記載母親,可能他母親已經不在世了,但是他父親還在,活了快一百歲,還在。所以他用這樣的一個方式來報答父恩,也寫了偈子,這個碑銘寫得也是很感動人的,非常感人,所謂孝會感動天。這也是孝行的一個表現。

  好,這條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隋朝敬脫法師以孝行清直出名的公案
🔹現代表現孝親的模範

緇門崇行錄淺述—荷擔聽學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六集)  2021/7/19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56

  《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第一百一十一頁第四行:

  【荷擔聽學】

  【隋敬脫,汲郡人。少出家,以孝行清直聞。其聽學也,常施荷擔,母置一頭,經籍楮筆置一頭;若當食時,坐母樹下,入村乞食。】

  這個公案是隋朝,在《淺述》裡面有註明,在「隋朝東都內慧日道場敬脫法師」,這裡有註出來。『汲郡人』,「汲郡」就是河南衛輝市西南邊,在河南省。『少出家』,「少」就是年少,年紀很小就出家了。『以孝行清直聞』,他是以孝順父母、清素正直這樣出名。可見得他是出家了,出了家,對父母還是很孝順,在這裡是講他母親。『其聽學也,常施荷擔』,他出去聽講經,去聽經,他就挑了個擔子。以前的擔子是兩頭的,兩頭都有個籃子。兩頭,所以聽講,他都挑個擔子,把他的母親放在一頭,經書紙筆放一頭。一頭放經書、紙跟筆,一頭是放他母親,這樣就去聽經,他就挑著那個擔子去。這個地方我們也知道,他就帶他母親去聽經,他挑到人家講經的地方,他挑到那邊,當然他母親也去聽了。「吃飯時候,安置母親坐在樹下」,就是要吃飯的時候,先把他母親安頓好坐在樹下。自己再進入村子裡面去乞食,乞食出來,然後給他母親吃。當然他自己,他母親吃完了,他自己再吃。這個是雖然出家,他還是盡到孝養父母的這個責任,這個也非常非常難得,照顧他母親。這個地方講的公案,當然生活當中它有很多細節,這是文言把它記載下來,當然生活上很多細節。他供養他母親,可能當時他父親已經不在了,沒有其他的兄弟姐妹照顧,就剩下他母親一個,他來照顧。

  這個地方我們也看到現代海賢老和尚,他也接他母親到山上去住,住了二十七年,他這個也是現代表現孝親的一個模範。他父親已經過世了。所以這些公案,如果你要演一個連續劇,那這一個單元、一個單元,他就要去寫劇本,劇本當然就不是這樣,它一定要寫很多內容,他生活當中的細節,他那個時代的環境,他的背景各方面的。這個是講出它一個重點,就是在這個生活當中主要的一個重點,就是他出家、聽經,挑他母親也去聽經,自己去乞食先供養母親,自己再吃,照顧他母親。這個當然裡面有很多很多它的細節在,我們從這個地方去理解就不難理解。

  好,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個公案比較沒那麼長,我們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古人至孝的表現
🔹現代人念念都是兒女,如果能反過來念念都是他父母,就怎麼樣❓

緇門崇行錄淺述—泣血哀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五集)  2021/7/18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55

  《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一百一十頁,倒數第三行:

  【泣血哀毀】

  我們接著看這個文:

  【隋智聚,住蘇州虎丘東山寺。至德三年,丁母憂,泣血悲哀,幾於毀滅。止東山精舍,善說不休,法輪常轉。】

  這個公案是在隋朝時代,唐之前就是隋,隋唐,在唐朝前面一個朝代隋朝。「隋朝吳郡虎丘山智聚法師」,住持在蘇州虎丘山的東山寺。虎丘山也是現在很有名的旅遊景點。我記得一九九O年四月,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韓館長就安排我跟旅行團,第一次去大陸旅遊。那一次去了十八天,到了江蘇蘇州虎丘,虎丘那裡都去過。後來也去了二、三次,現在已經是有名的旅遊點了,周邊寺院很多。這位法師就是住在蘇州虎丘東山寺。『至德三年』,是陳後主至德三年,「遭母喪」。『丁母憂』,在古代父母過世叫丁憂。「丁憂」,依照古禮,如果你是在朝廷做官,你都要辭職,要辭職回家守孝三年,這叫丁憂,丁憂就是守喪三年。我們讀到《弟子規》講,父母過世了,三年當中提到父母都還是很悲傷的,這種哀傷之情,不捨父母離去,所以守孝三年,依照古禮。這個法師『泣血悲哀』,悲傷哀痛痛哭不止,幾乎都快,不只流眼淚,就快流血了。可見得這個法師他的至孝,看到就很感人,對父母這種孝順、這種孝心,他是表現得非常的明顯。所以悲痛不已,「幾乎哀傷致於死」,好像幾乎自己都快死了。這是至孝的一個表現。

  我們也常常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經》我們看到婆羅門女、光目女的公案,你看婆羅門女她母親過世了,她也是哀傷,非常的哀傷。哀傷不知道她母親去哪裡,所以到寺院去看到佛像,定自在王如來,就向佛祈求,有什麼辦法能見到她母親?讓她知道她母親現在在哪裡、現在情況怎麼樣?後來都感應到佛來給她說明她母親過世之後,她要怎麼樣才能見到她母親,所以就勸她回去念佛的名號,念到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就是見到地獄了。根據我們淨老和尚講,這個婆羅門女念到事一心不亂,有定功,念到念佛三昧。她非常的孝順。她在給定自在王如來佛講的時候,她說「我今身心將死不久」,我們看到這句經文,就會想到這裡看到的『泣血悲哀,幾於毀滅』,「幾於毀滅」就是幾乎都快死了。所以我們從這個經文,還有祖師大德這些公案,可以做一個對照,知道這種對父母的哀思,哀思到怎麼樣的一個程度。現在要找這樣至孝的人,當然不多了,不多。但是我們也看到很多父母,他兒女死了,他哀傷的程度比哀傷父母還要深。這個我們看到很多,念念都他兒女,如果他反過來是念念都是他父母,他就成聖賢了。

  所以古人講,以愛兒女之心、以思念兒女之心思念父母,那你就變成聖賢了。所以我們在道場也看到,也接觸到,有幾位同修,哭兒女、哀傷兒女。有一對老夫妻(這在十幾年前)到我們華藏信義路流通處,晚上大概七點多,來找我。我看那兩夫妻大概七十幾歲了,兩個眼睛哭得紅腫,後來他就跟我講,他有看到我在佛教衛星台語的講經,他找到我們華藏來了。他就給我說明他來的原因,就他一個小兒子很孝順、很乖,在美國當醫生,還沒有結婚,每一個星期都會打電話回家;當然也是供養他們(父母),這個兒子算是很孝順。但是有一天他兒子坐電車,四十歲,忽然在電車上就過世了,所以他們兩個夫妻傷心欲絕,她先生也哭得眼睛快不行了,他太太更嚴重,因為做母親的人更是思念兒子,哭得都快瞎掉了。我們看到《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俞淨意生了五個兒子,四個女兒,死了七個,失踪一個,剩下一個女兒,他的太太哭得眼睛瞎掉了。所以我看到,真的是哭了會瞎掉,後來給我講一講,他們說要去眼科,要去眼科醫生那裡。這裡我們看到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是還沒有遇到這樣的孝子,但是做父母的哭子女,我是看到。如果思念父母像思念兒女那樣的,那他就變成聖賢了,就轉凡成聖了。所以這個孝很重要。

  所以後來智聚法師,「常住在東山精舍,善於講經說法,經常開講而不休息,一時佛法大盛」。當然他這個孝心也必定感應三寶來加持,所以他講經弘法,他的法緣就特別的殊勝。這是出家的孝行,出家並不是說就不用去孝養父母,所以這也是出家人的一個榜樣。

  好,我們這個公案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出家人要不要盡世間的孝❓
🔹法雲法師至孝,母親過世了,悲哀過度,好幾天沒有吃東西,這樣合禮嗎❓

緇門崇行錄淺述—居喪不食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四集)  2021/7/17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54

  《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一百零八頁,從倒數第四行:

  【居喪不食】

  看下面的文:

  【梁法雲,陽羨人。七歲出家,為莊嚴寺寶亮弟子,雋朗英秀。於妙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學者海湊。性誠孝,勞於色養;居母憂,毀瘠過禮,累日不食。旻法師謂曰:「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者跂及,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況佛有至言:『欲報生恩,近則時奉顏儀,遠則啟發菩提以導神識。』宜速思遠理,使有成津,何可恣情,同於細近?」雲乃割哀,微近饘粥。】

  這個是梁朝那個時候的公案,梁朝楊都光宅寺法雲法師,『陽羨』就是江蘇省的宜興縣,宜興做這些陶瓷茶壺的,他是那裡的人。『七歲出家』,很小就出家了,他是去禮拜莊嚴寺寶亮法師為師。他的長相很英俊清秀,才華出眾。曾經在妙音寺開講《法華經》和《維摩詰經》」,『淨名』就是《維摩詰經》。很多學人從四方聚集來聽,都來聽他講經。

  雲法師性至孝,他的本性非常的孝順,服侍父母很殷勤,『勞於色養』就是說奉養父母非常的勤勞。有一天母親過世了,『居母憂』,「憂」就是母親過世了,悲哀過度,好幾天沒有吃東西,瘦得不成人形。『累日不食』,很多天都沒有吃東西,人就消瘦了。旻法師就跟他講,說聖人制訂禮節規矩,『聖人制禮』,賢能的人要壓低理想去遷就合禮,不賢能的人就要勉強向上追進了。這個『跂』跟企望的意思一樣。儒家尚且有哀傷不得致命的規定,《禮記》裡面有講到,父母過世難免哀傷,但是哀傷,『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也』,但也不能哀傷過度,傷害到身體。何況佛有至理名言說,要報父母生養的大恩,淺近的就要盡心盡力的侍奉供養,讓父母得到歡喜;長遠的更要啟發他們發菩提心,把父母的神識引入正法。所以旻法師就勸他,你應該從長遠這一方面去著想,使父母可以得到超度,怎麼可以像一般世俗淺見之輩一樣,一味的悲哀絕食?

  雲法師聽到旻法師給他勸告,他才開始吃一點稀飯,開始吃一點東西。下面是蓮池大師的讚歎:

  【贊曰:「曾子之母死,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日,即雲公之居喪,雖曾子何加焉?語曰:『釋氏棄其親。』豈理也哉?」】

  這是蓮池大師對法雲法師的一個讚歎,說在儒家的曾子(是孔子的傳人),他母親死了,他七天都不吃東西,吃不下,也不能喝水。像法雲法師死了母親,守喪絕食,曾子也比不上!有人說,佛教徒都不顧自己的父母,這句話能算對嗎?

  所以這個公案也就是給出家人講,就是出家了不是說棄父母於不顧,不是說不管了。特別是,如果家裡沒有兄弟姐妹,只有一個兒子,他出家了,父母老了,他還是要供養,還是要照顧。如果兄弟姐妹可以分攤,大家就都來發心要照顧父母。這個公案也就是給出家人講,不是說出家人就不用照顧父母,父母死了也不管,不是這樣的。出家了還是要照顧父母,而且出家要超度父母,比在家這個孝就更殊勝了。這是在家一般沒有學佛的世間人,他的盡孝總不如學佛的人,因為學佛的人他還包括超度。像《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佛門的孝經,所以《地藏經》不能不讀,因為它是孝經。世出世間法都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不是說你出家了就不用孝了。實在講,出家那個孝要比一般世間人還要高、還要圓滿,這個才是最大的孝。如果勸父母信願念佛,求生西方,那是究竟圓滿的大孝,不然世間,你做到怎麼樣的孝,還是不圓滿,所以出世間法的孝是大孝中的大孝。這個地方也講出,出家人不是沒有義務照顧父母,還是要照顧,還是要盡世間的孝。

  好,這條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道紀法師無論到何處講經都帶著母親,並親自照顧,為什麼❓
🔹有人看法師勞累,想幫忙他,為何被他拒絕了❓

緇門崇行錄淺述—母必親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三集)  2021/7/1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53

  《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孝親之行第四》,第一百零七頁,我們從第六行:

  【母必親供】

  這裡看起:

  【齊道紀,習成實,造金藏論七卷。於鄴城東郊講演,往則荷擔其母及經像等。語人曰:「母必親供者,以福與登地菩薩等也。」衣著食飲,大小便利,躬自經理,不煩他人。有助之者,輒拒之曰:「吾母也,非爾母也;形骸之累,並吾身也,有身必苦,何以勞人?」道俗聞者多感化焉。】

  這個公案是在『齊』,「齊」就是魏晉南北朝那個時代,『齊道紀』,他的德號叫道紀。『習成實』,就是修習成實宗。成實宗,在唐朝之後也就沒落了。小乘的兩個宗在中國,成實跟俱舍兩個宗,到唐朝中葉以後就漸漸沒落了。當時還有,道紀法師他就是學習成實宗的。『造《金藏論》七卷』,不但學,他還造論,他的著作《金藏論》有七卷。『於鄴城東郊講演』,「鄴城」就是現在河北省邯鄲市,河北邯鄲市那個地方來講演,也就是講經說法。從這個地方看,知道道紀他是一個法師,道紀法師他講經說法。

  他講經,『往則荷擔其母及經像等』,就是背著他的母親,以及佛經佛像,都『荷擔』。「荷擔」,古時候也有好像挑擔子這樣挑的,但具體是怎麼樣的荷擔、怎麼挑,必須去查古代這些資料。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總是帶著他母親,他去講經說法,走到哪裡講經說法都帶著他母親。當然要帶佛經、佛像,「等」就是說包括其他的日常用品,因為帶著他老母親出門,總是需要一些其他的用品。可見得這個也真不容易。『語人曰』,他就給大家講,『母必親供者』,他說我的母親,我必親自來供養。為什麼我要親自供養?『以福與登地菩薩等也。』他說我供養我母親,那個福報等於供養登地的菩薩。登地就是初地到十地,這個就叫登地的菩薩。我們一般講,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地就是登地了。如果從十住開始,登地的菩薩已經很高的位次了,當然你供養登地的菩薩,那個福報是非常大的,他供養他母親跟供養登地菩薩是一樣的。

  『衣著食飲,大小便利,躬自經理,不煩他人。』這一點也非常不容易。「衣著」就是他母親穿的衣服,「食飲、大小便利」,都是他自己在處理。「不煩他人」,就是都是他照顧,沒有麻煩其他的人。『有助之者』,也有人發心來幫助他,看到他要講經,又要照顧他母親很辛苦,發心要來幫助他。但是道紀法師他拒絕了,『輒拒之曰』,就拒絕了。『吾母也,非爾母也』,他說她是我的母親,不是你的母親。『形骸之累,並吾身也。』我們人的身體,只不過是一個四大的假合,因為它有很多的累贅和痛苦。這個在我們中國老子也講,「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就是說我有個最大的憂患,就是我有這個身體;我如果沒有這個身體,這些大患也就沒有了。所以有這個身,這個身是四大假合的,我們想想,每一天要照顧這個身體吃喝種種的,照顧這個身體就是一個累贅。但是身體有生老病死,也是很痛苦,他說我也不例外。有身體就有這些痛苦,所以他就說,就讓我來辛苦吧,『有身必苦,何以勞人?』這個『道俗』,就是出家修道的人、沒有出家的世俗人,聽到這個消息,知道這樁事情,很多都受到感化。受到感化,就是原來不知道要去孝養父母的,很多人受到感化都孝養父母了。

  這也是一種教學,他這個教學不但有講演,還有身教。身教比言教更殊勝,他就做出來給大家看。我們講經說法,勸人家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些如果沒有具體做出一個樣子,大家也不清楚,那個感受也不深刻。都聽說了,但是具體做出來給大家看,大家看到了,那種教化的效果當然就不一樣,就很殊勝了。所以說言教不如身教,就是這個道理,凡事也都是同樣的。這一個單元講孝親,一切都是從孝開始。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結夏安居最後一天為什麼叫做佛歡喜日❓
🔹生養死葬只是小孝,何為大孝?大孝當中的大孝又是什麼❓

緇門崇行錄淺述—蘭盆勝會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二集)  2021/7/15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52

  《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孝親之行第四》,一百零五頁,我們從第一行這裡看起:

  【孝親之行第四】

  【蘭盆勝會】

  【佛世,大目犍連事母至孝;母死出家,精進行道,得六神通。見亡母生餓鬼中,持飯往餉;飯化猛火,目連痛哭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必假十方眾僧威神之力。當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為母設盂蘭盆齋,供佛及僧,始克濟拔。」目連如教設齋,其母即以是日脫餓鬼苦,轉更資薦,遂生天上。繇此,蘭盆勝會,流通萬世焉。】

  這個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在佛教當中,農曆七月十五日,在佛教寺院盛行盂蘭盆法會,盂蘭盆法會它的因緣就是目連救母。這個目連救母,過去也有拍成電影,很早了,目連救母這個事蹟拍成電影。所以這個公案,這個故事也在民間膾炙人口,大家都聽說過,這是盂蘭盆法會它的由來。這裡蓮池大師也是把這個孝親之行第一個公案,擺在第一個,那這是最早,在佛教當中,目犍連他也是在僧團當中表現孝親的一個代表。

  『佛世』,就佛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大目犍連事母至孝』,大目犍連也是十大弟子之一,他代表的是神通第一,他的神通是第一的。他對他母親很孝順,『母死出家』,他母親死了,他就發願出家修行。『精進行道』,出家修行,他很精進,戒行精嚴。在佛的時代,只要持比丘戒,二百五十戒持清淨了,他就得定,他就證果了,證阿羅漢果。所以「精進行道」,他『得六神通』,就是證阿羅漢果。如果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就沒有六神通了。比如初果,他可能得一個,六種神通得一個。六種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最後一個是漏盡通。前面初果、二果、三果,前面有這個五通,但是沒有漏盡通,漏盡就是說煩惱都盡了,這個還沒有。所以漏盡通就是六種神通,第六個漏盡通,六種神通。這裡講六神通,那就是已經證阿羅漢,才具足六種神通。有六種神通,他就能看到不同法界的情況。在六道裡面,他都看得清楚,從天道,從非想非非想處天到地獄道,每一道,這個六道法界,他都沒有界限,他都能見到、都能接觸到了。所以這個法界它就有一個界限。

  證得六種神通,在六道法界,他就沒有障礙,沒有界限,所以他就能夠看到他的母親死了去哪裡。他母親死了墮到餓鬼道去,他看到了。看到,這個是屬於天眼通。他突破這個六道法界,看到鬼道,他媽媽在餓鬼道受飢餓之苦。『持飯往餉』,「持飯」,就是他帶了他的缽裝了飯,到餓鬼道要去給他母親吃,就是他不但看到,他還能去接觸到,這個就是屬於神足通,他通達沒有障礙,他可以到鬼道去,飯菜供養他母親。但是他那個飯給他母親吃,那個飯跟菜就化成猛火,到她的口中就噴火出來,吃不到,還是繼續挨餓。『目連痛哭白佛』,目連看到這個,他無可奈何,他證得阿羅漢,有這個神通,看到母親在餓鬼道受苦,自己帶了飯菜供養母親,母親吃不到,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就到佛那裡痛哭。「白佛」,就向佛報告,就是他母親墮在餓鬼道,送食物給她吃,她也吃不到,送到她口中就化成猛火,這該怎麼辦?要怎麼樣才能幫助他母親脫離這個餓鬼道之苦?當然就是向佛報告,講這些話。

  『佛言:汝母罪重』,佛就講,你母親在世的時候,罪業很重。這個是什麼罪業墮餓鬼?就是慳貪,慳吝,貪欲,慳貪的心很重,所以才會墮到餓鬼道。貪心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痴墮畜生。貪心很重。我們想一想,我們人類哪一個人沒有貪心?都自私自利,貪瞋痴慢,貪擺在一個,貪欲就墮到餓鬼道去了。人類這種貪婪之心,現在在這個世界上,可以說激烈的增長,不但增長,是激烈,大幅度的增長。所以早上我看了一則網路新聞,現在世界上有些富有的國家,疫苗他要打第三劑,打了兩劑,要打第三劑。聯合國衛生組織祕書長就出來譴責了,他說你們都打了兩劑了,剩下的快過期了,那現在全世界這個疫苗還不夠,為什麼不捐給一些比較窮困的國家?你們國家的人要打第三劑,這個衛生組織就譴責了。那我們學佛的人,有聽經的人,知道這是什麼?自私自利,貪欲。他為什麼多次去打疫苗?貪生怕死,貪。這個死了之後,墮到餓鬼道去了,貪欲。所以造了這個業,才會墮到餓鬼道,貪欲心太重。所以佛就說了,「汝母罪重」,你母親罪很重。我們要知道她是造什麼罪?這個我們常常聽經就知道,貪心太重,才會墮到餓鬼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就是說也沒有辦法,他證阿羅漢果了,但是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力量,能夠去超度他母親脫離餓鬼道。『必假十方眾僧威神之力』,「假」就是說必須要依靠「十方眾僧」,就是十方世界這個僧團的「威神之力」,才能夠幫助他母親脫離餓鬼道之苦。

  下面佛也跟他講具體的做法,『當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七月十五日是講農曆,不是講現在的陽曆,是講農曆七月十五日。在佛陀的時代,農曆四月十五日到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三個月是印度當時的雨季,下雨出門托缽就不方便。這三個月,佛就結夏安居,他的僧團就沒有外出,就在一個地方自修,在進修,我們現在講進修教育,這三個月在一起進修教育。到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是最後一天,最後一天為什麼叫做佛歡喜日?因為這一天佛的僧團,彼此可以舉出過失,在佛前發露懺悔,在僧團面前發露懺悔改過,所以佛看到就很歡喜。這個「僧自恣日」,實在講也通四眾弟子,因為這個僧有出家僧、有在家僧。僧它是一個團體,和合眾的意思,團體。佛的弟子平常不能彼此說過失的,這一天才可以。定這一天,平常你們看到誰有什麼過失,你可以今天給它提出來,你看到他有什麼過失,可以提出來,互相去求懺悔改過。佛看到僧團都能夠發心懺悔改過,當然看到就很歡喜了。所以這一天去供僧,這個功德是最大的,供齋,齋僧。

  現在這個齋僧很多地方在辦,現在辦的齋僧只有請出家人吃飯,就沒有佛當時他定這個齋僧的意義。這個齋僧是這些出家眾的僧團,結夏安居,三個月最後一天大家彼此檢討,我們現在講檢討會,彼此檢討。彼此大家都能夠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然後發露懺悔的改過,這一天齋僧,當然佛很歡喜。這一天齋僧的意義跟平常也不一樣,所以這一天齋僧它那個功德是特別殊勝,所以佛就跟目犍連講,你那天來齋僧。『為母設盂蘭盆齋,供佛及僧』,當然要先供佛,再供僧。『始克濟拔』,才能夠救濟超拔你的母親。

  『目連如教設齋,其母即以是日脫餓鬼苦』。目連當然很孝順,聽佛這麼指點,他就如佛所教導的,這樣如理如法來設齋會,供齋。所以「目連如」,這個「如」這個字就是如理如法,依照佛的教導來設這個齋。這句就很重要,很關鍵。現在我們看到農曆七月很多地方都辦齋僧,辦得很熱鬧,但是是不是有如佛教導這樣來辦,這個可能就要去檢討了。如佛教導這樣辦是什麼?這天出家人都要去懺悔,大家互相舉出過錯,要懺悔。如果沒有,那只是請出家人吃飯,功德沒有這麼殊勝,就是請吃飯。所以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當天就把他母親超度離開餓鬼道?『轉更資薦』,就是後續的,脫離餓鬼道,後續就再加強給他母親超薦,「資」就是說資助,繼續為他母親修福,在三寶裡面修福。第一個階段,先從餓鬼道超度出來,然後後續的再加強修福。所以不只超度他母親到人道,而且『遂生天上』,生到天道去了。生到天道,這個超度,我們讀《地藏經》,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別人超度幫助修福給他迴向,最高能夠幫助他生到忉利天,忉利天就是欲界第二層天,第一層四王天,第二層忉利天。幫助他生到忉利天,這個是非常殊勝,但是還在欲界,欲界的第二層。欲界第三層,夜摩天以上,都要有一點定功,這個定叫欲界未到定。是欲界的定,還沒有達到色界的禪定,但是他還是要有一些定功,才能往上生。如果只有靠修福,福報,能夠超度到忉利天,這是最高的。所以我們看《地藏經》,婆羅門女、光目女超度她母親,超度到天道去,就是超生到忉利天。目連這裡也是,「遂生天上」。『繇此』,就是這個由來,盂蘭盆法會的由來就是這麼來的。『蘭盆勝會,流通萬世焉』,這個是提倡孝道,在佛門提倡孝道。目連救母,在民間流傳得很廣,早年都有拍出影片給大家觀賞。這個是「孝親之行第四」,第一個公案,是目連尊者。

  下面蓮池大師的讚歎:

  【贊曰:「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

  蓮池大師的讚歎,讚歎目犍連這個公案,也是出家人的一個榜樣。一般人都認為出家人就是不孝,這個是一般世俗人他不了解佛法,出家人他的孝,不是只有『生養死葬』。這個「生養死葬」,根據儒家《論語》,生供養父母,在《論語》裡面講,孟懿子去請問孔子,怎麼樣做是盡孝?孔子跟他講,「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在世的時候,你要奉事供養父母,以這個禮來奉養父母。死了,依照這個禮好好安葬父母,這個後續的就是祭祀。祭之以禮,依照禮來祭祀,過世之後,依照古禮來祭祀,這是世間的孝。這個世間孝是『小孝也』,這個地方講小孝。這個在世間就是這樣,就是盡了小孝。什麼叫大孝?『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這是榮耀父母,在世的時候,讓父母能夠歡喜,「豫」,歡喜;父母死了之後,讓父母的大名流芳於後世,這為子女的就是說對社會國家有奉獻,我們一般講光宗耀祖,那個是比一般的孝要大,大孝。但是父母在世的時候,能夠引導他來正信佛教,引導他來信佛,死了之後,超薦、超度他的靈神,把他的靈神提升,像目犍連這樣,『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目犍連這樣,他就可以當得起大孝當中的大孝,那不是只有大孝、小孝。世間的孝,你在世間奉養父母、照顧父母,讓父母歡喜,死了之後,父母如果墮到惡道,他就幫不上忙了。

  所以佛法的孝才是大孝之孝,不但在世奉養父母,死了之後還要超度,所以這個超度、超薦佛事是孝的一個表現。儒家只有講到祭祀,它沒有講到超度這些理由。祭祀就是紀念,不忘記父母。但是父母如果墮到三惡道去,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各人的業力要各人去承擔。所以了解佛法才知道,幫助父母成佛,那才是真正的大孝之孝,大孝當中的大孝。你超度父母,如果你超度他離開這個六道,往生到極樂世界,那你世出世間什麼孝能夠跟這個比?幫助父母去成佛,那才是真正的孝,圓滿的大孝。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常被佛責罵的六群比丘,猶賢於佛滅度後馬鳴、龍樹諸菩薩等,為什麼❓
🔹古時候做徒弟的人,師長不在了,他的信仰更堅定,更不會去違背師長在世的教訓。現在的人,師父還在,他的信仰就動搖改變了。是何原因❓

緇門崇行錄淺述—六群僧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一集)  2021/7/14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51

  《緇門崇行錄淺述.尊師之行第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尊師之行第三》,九十八頁:

  【六群僧】

  我們看這個文:

  【六群僧,如來所呵,諸大弟子所不齒者也,而古稱佛世六群,猶賢於佛滅度後馬鳴龍樹諸菩薩等者何也,嗟夫!夫子嘗野仲由,攻冉有,小人樊須,具臣由之與求矣。其在今時,則皆卓卓乎希世之賢守令,振古之良宰輔。蕭、曹、龔、黃、房、杜、姚、宋、韓、范、富、歐之所未必能及者也。而何疑乎六群?故知初五百年,次五百年,次之又次後五百年。解脫以至鬥諍,漸久而漸漓,愈趨而愈下,羽嘉、鳳凰、庶鳥非虛語矣。寧不為之三嘆。雖然,子輿氏之言曰:「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果若斯言,則眾生之大幸、大幸也,予日望之。】

  這是《緇門崇行錄.尊師之行》最後一條。這裡蓮池大師舉出佛在世的時候,『六群僧』,就是六群比丘。我們聽淨老和尚講經,也常常聽過六群比丘。『如來所呵』,這是如來、佛所呵斥的,就是責備的。在《淺述》裡面有把這六個比丘的德號列出來,「名叫闡陀、迦留陀夷、文達多、摩醯沙達多、馬師、滿宿等。結黨搗蛋,多作不合威儀不如法的事,因此常被佛責罵」,其他的諸大弟子也看不起他們。『而古稱佛世六群,猶賢於佛滅度後馬鳴龍樹諸菩薩等者何也』。但是古來所謂佛在世那個時候的六群比丘,等於是在僧團裡面專門找麻煩的,他們還勝過佛滅度以後的馬鳴、龍樹諸菩薩。龍樹菩薩八宗共主,《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的,這也不是一般人。龍樹菩薩八個宗的共同祖師,做一個宗的祖師就不得了,他是八宗共主。但是比起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的六群比丘,還不如他們。「何也」,這什麼道理?

  下面蓮池大師也舉出我們中國儒家,『嗟夫』,「嗟夫」是哀傷感嘆之詞,說『夫子嘗野仲由,攻冉有,小人樊須』。他一個感嘆,過去在我們中國孔老夫子曾經指責子路好勇粗魯,子路他是軍事家,也曾經被孔子指責。所以孔子在講《論語》講,「暴虎馮河」,我不會跟他去的,這是我們在《論語》上有看到。「冉求苛政虐民」,冉求他辦政治,當官,也遭到孔子的批評,說他辦政治對人民不好;「說樊須是小人」。這是孔子當年那個時候,孔子的弟子,他的學生當中,這個都受到孔子責備的人。

  「然而如用子路與冉求為官治政」,蓮池大師講,那個時候明朝時代,他說如果現在這個時代,你用到冉求、子路這樣的人,在這個時候來當官、來辦理政治,雖然比起當時孔子讚歎的人有所不如。當然孔子讚歎的人比他們當然要高,當然比被孔子讚歎的不如,「但在今日,則是卓越而舉世稀有的、賢能的太守或縣令,了不起的宰相」。在那個時候,孔子他指責他們,但是那樣的人如果在現在,那是賢能的太守,或者縣令、縣長,或者是宰相,也就是現在沒有那樣的人才。現在很好的人,我們都很稱讚的人,都不如他們,不如被孔子責備的這些人。所以下面舉出孔子以後歷朝歷代有名的宰相,「蕭何」,蕭何是什麼人?幫助劉邦打天下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曹參、龔勝、黃霸、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韓琦、范仲淹」,范仲淹到宋朝了,這個大家都很讚歎的,「富弼、歐陽修等人」。你看這些人,從漢朝開始,這些有名的宰相,以後的人對這些人都非常讚歎的,這些人比起孔子那個時候的冉求、子路、樊須怎麼樣?「也未必能比得上啊!」還比不上他們。「如是六群比丘殊勝後人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六群比丘以後的這些祖師大德都比不上他們,這個就不奇怪了。

  下面是引用佛在《大方等大集經.月藏分閻浮提品》裡面說,「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鬥諍言頌白法隱沒損減堅固。」這個就是現在這個時代,末法時期,鬥諍堅固。到哪裡都是鬥諍,就是末法了。所以距離佛的時代愈久遠,這個道心就愈淺薄了。愈往末法,修行就愈往後退,就愈不如。

  在《淮南子.墜形章》也說:「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凰,鳳凰生鸞鳥,鸞鳥生庶鳥,凡羽者生於庶鳥。這不也表示一代不如一代嗎?」就是說那個鳥最初是多好的,但是一直傳一直傳,一代不如一代。現在我們看看現在這個時代,的確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一個情況,一代不如一代。我這一代的不如上一代,不如老和尚那一代;我下面這一代,就不如我們這一代,真的一代不如一代,愈趨愈下。所以蓮池大師有這樣的感嘆,他說看到這種情形,怎麼能夠沒有哀嘆三聲呢?看到也是非常嘆息,但是也沒辦法,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現在我們在佛門修學,求師這個當中修學,的確也是這樣。就是你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你要求的標準,這一代就無法像上一代那樣要求了,現在沒有人能夠接受。我的下一代,也不能像我這一代的要求了,下一代也不能接受。再下一代,那就更不能接受了,所以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現在看到這種情況,的確整個世界的趨勢,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就愈來愈不好,不是愈來愈好。我們看到整個世界,不但佛法,世間法都一樣,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雖然如此,蓮池大師也講,『子輿氏之言曰: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孟子說,豪傑之士,雖然生在沒有文王明君的那個時代,自己仍然可以創造一番事業來。蓮池大師講,如果這句話沒錯,那就是眾生的大幸萬幸!希望有這樣的人出來,我每天都是這樣的盼望著,蓮池大師講,每天這樣盼望著。

  這個也就是「尊師之行」最後一個公案,舉出六群比丘。所以六群比丘,雖然在僧團裡面找麻煩的,但是你看後面那些大菩薩都還不如他們。這個公案也是給我們說明,我們現在末法,的確是愈趨愈下,愈來愈往下,走下坡了。如果能夠有人在這邊,能夠振作起來,能夠再把佛法興旺起來,這是大家所期盼的。蓮池大師講,這也是我一天到晚在盼望,希望能這樣。「尊師之行」,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蓮池大師還有一個:

  【總論】

  就是「尊師之行」,他做一個總結來評論。我們看這個文:

  【古之為弟子者,師沒而信愈堅;今之為弟子者,師存而守已易,所以者何?良繇最初出家,實非欲依止真師,決擇生死,蓋一時偶合而已。是以其心見利則易,逢惡友惑之者易,瞋其師之訓以正也則易,甚而下喬入幽如陳相,罷釋事道如靈素者有之矣!又甚而太陽平侍者之流,未必其無人矣!嗟乎!悲哉!】

  蓮池大師做一個總論,總的評論。『古之為弟子者,師沒而信愈堅』,古時候做一個徒弟的人,師父死了以後,他對師父的教導,他的信仰更堅定,更不會去違背師長在世的教訓。師長不在了,還是依照師長的教訓,信受奉行。這是古人,舉出古人。「今日做弟子的」,今日就是在今天,蓮池大師講「今日」是在明朝。我們現在講「今日」是在民國,這個差四、五百年了。今日,我們現在民國跟明朝,那又更不如了。今日做弟子的,「師父還沒死」,這個師父還在,他的「信仰就動搖改變了」,他對師父就失去信心了。師父還在,他對師長就沒有信心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實在是由於當初出家,並不是真正想依止正知見的師父,來了脫生死的」,不是為這個事情而來的,「而是一時興起,偶然巧合地拜師而已」。一時興起,就是一時有這個興趣,想要出家,來拜師父。偶而巧合,有時候會找一個比較有名望的出家人,拜他為師,跟他剃度。就是偶而巧合,因緣際會、偶而巧合,剛好這邊這個師父幫人剃度,他也想來這裡出家了。這是偶然巧合的拜師而已,因為他不是說拜師父是為了了自己的生死,不是為了這樁大事,是一時興起,一時興趣起來。

  「所以看有名利可圖就離開師父了」,名聞利養一來誘惑,他就走了,他就離開了。「或者遇到壞朋友迷惑引誘就離開師父了」,遇到惡緣,不好的惡友去誘惑他,叫他走。「或者做錯了事,被師父教訓而憤恨,就另投他方了」。或者自己做錯了事情,被師父責備,他生氣,對師父怨恨,他就走了,就另投他方,到其他地方去了。「甚至有的好的不跟,反而跟上壞的惡知識」,他專門去親近惡知識,「好像從喬木遷到幽谷一樣」,愈來愈走下坡。在《孟子滕文公篇》記載,「當時大學者陳良的弟子陳相」,師父死了以後「卻跟南蠻的許行學種田;還有靈素法師拋棄學佛去做道士求長生;甚至像太陽禪師的侍者(叫平侍者),把師父的遺體,從塔裡挖出來毀屍破腦,自以為高明瀟灑的也有啊!師道淪亡,嗚呼哀哉!」嗚呼哀哉,這是人死了,念祭文,都有這句。嗚呼哀哉!師道已經沒有了,淪亡了。

  「尊師之行」我們學習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今天我們就先學到這裡。下面,下一個單元是「孝親之行第四」。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