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想在一生成就,不能不認真去學習。所以物質生活適可而止,絕不去追求,尤其不能跟人家比賽,不可以跟人家競爭。什麼叫比賽、叫競爭?現在人講時髦,我看到有一個居士衣服很多,並不是破舊的,都很好,穿出去也很大方,還要做衣服,我問她為什麼?這個樣子過時了。不能穿了嗎?穿,能,穿出去別人笑話。這觀念錯了,我就跟她講,妳可以穿出去,人家笑死,笑死是他死,妳沒有死。他笑死活該,與妳不相干,妳何必怕他笑死,妳要去做那些跟他一樣時髦的,妳在浪費,妳不知道修福,妳在造業,妳知不知道?我說了很多,最後她也懂得了。這個道理你真的搞明白了,參透了,你的日子很好過。做一件新衣服至少可以穿十年,十年不要再做衣服,你就不會有這個妄想,也不會浪費。所以物質生活很容易滿足,你要知足,你快樂,你有多餘的時間,你也有多餘的財富,不必苦苦去營求。
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七二二卷)
佛教給我們「口和無諍」。佛知道一切眾生所有的一些誤會、結怨,十之八九都是言語造成的,所謂是多言必失。話不要講得太多,太多了容易失言,容易引起別人誤會、猜疑,於是就與人結怨了;結怨之後,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有意無意當中,造成菩提道上許許多多的障難。所以古德教導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你說這個多好。當我們想說話,這個話到口邊了,「阿彌陀佛」,變成阿彌陀佛就好了,這個法子很妙。口和無諍,真正做到口和無諍,就是一天到晚見到人,歡歡喜喜,阿彌陀佛;不管人家給我們講什麼話,都說阿彌陀佛,這個好,心平氣和。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言,除阿彌陀佛之外,全叫妄語,念經也不行,念佛才能往生、才能成佛。念經還會打妄想,妄想夾雜在經文裡面,那個經念得沒有效果、沒有用處,所以古人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佛號最簡單,妄想很不容易夾雜在裡面,愈是長愈容易夾雜。
節錄自:大乘無量壽經(第十三集)
平常念佛是練兵,境界現前是打仗,平常念得再好,境界現前不管用,這個佛是白念了。所以念佛要會念,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功。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那都是你練功夫的時候,看看你這個佛號念得有沒有效果,看看你能不能伏住煩惱,這是會念佛的人。不會念佛的人,在佛堂念阿彌陀佛,離開佛堂是非人我,伏不住煩惱習氣,這就沒用處了。所以這一點,我們大家都應當自己勉勵自己。
節錄自:學佛答問(答澳洲參學同修之三)
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許多修淨土的人向他提問,這句佛號,念佛的時候心很散亂、妄念很多、雜念太多,怎麼辦?念佛實在講非常方便,不受時間控制,隨時可以念,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什麼時候都可以念,只要空下來你就繼續念。就像諦閑法師教鍋漏匠,一句佛號念到底,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就這一句佛號,一定要把妄念念掉、雜念念掉。如何才能念掉?在理上講你得放下就容易了,放不下難了。什麼都要放下,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是空的,人走沒有一樣東西能帶得去。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帶不去的你就不要再理會它,隨它去,帶得去的抓緊住。什麼東西能帶得去?這一句阿彌陀佛可以帶去。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第五一0集)
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許多修淨土的人向他提問,這句佛號,念佛的時候心很散亂、妄念很多、雜念太多,怎麼辦?念佛實在講非常方便,不受時間控制,隨時可以念,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什麼時候都可以念,只要空下來你就繼續念。就像諦閑法師教鍋漏匠,一句佛號念到底,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就這一句佛號,一定要把妄念念掉、雜念念掉。如何才能念掉?在理上講你得放下就容易了,放不下難了。什麼都要放下,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是空的,人走沒有一樣東西能帶得去。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帶不去的你就不要再理會它,隨它去,帶得去的抓緊住。什麼東西能帶得去?這一句阿彌陀佛可以帶去。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第五一0集)
無畏布施,幫助遇到苦難的眾生,他在恐怖災難當中,我們應該伸出援手去幫助他。無畏布施最基本的,就是不吃眾生肉。所以我接受章嘉大師的教誨不到一個月,我真的選擇素食。那個時候學佛大概半年,不再吃眾生肉,不再傷害眾生,蚊蟲螞蟻都不可以殺害牠,以後慢慢發現,這些小動物可以跟我們溝通。我移民到澳洲,在澳洲我住在鄉下,房舍不夠大,我在房子後面再蓋了一棟。蓋好之後,我第一天搬進去,睡了一覺,第二天早晨上洗手間,洗手間全是螞蟻。我沒有辦法,我就跟螞蟻合掌,螞蟻菩薩,你們從哪裡來,就從哪裡出去。牠們從哪裡來的我不知道,那是新房子,怎麼會跑進來的?我說我給你半個小時,半個小時之後,我要到這裡來用洗手間,我現在到外面念佛迴向給你們;半個小時之後回來,一個螞蟻都沒有,全走了。我們可以跟牠溝通的,很好商量,很好講話。所以蚊蟲、螞蟻、老鼠、蟑螂這些東西,統統可以溝通,不可以殺害牠,牠會跟我們合作。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五二五集)
無論你生在哪一道都會遇到冤親債主,過去生中,多生多世累劫的冤親債主,他們在追隨、他們在尋找,遇到冤業的報怨;遇到善行的,過去在修善的,他來報恩。報恩報怨。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受人侮辱、受人欺負,不學佛的時候不服氣,你無緣無故欺負我,我要報復你,學了佛之後,就會想想,可能是我過去生中對他不起,我是這樣對待他,今天他來捉弄我,想到這裡,冤冤相報,一笑了之,我就受了,我不再怨恨他了,希望這個結就化解,來生再遇到的時候就是好朋友,說不定是志同道合,成就無量功德,都有可能。冤親債主是來找麻煩的,是來搞破壞的,甚至是來陷害我們的,我們知道了,一笑了之,報了,報了以後就沒事了,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的念頭。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第三九八集)
人道是三善道之一,我們現在在人道,其他道的狀況我們不知道,人道的狀況我們應該非常理解。人道好不好?有小小的樂享受,但是享受的時候無不造業,這個事情可麻煩!特別是人事環境,有意無意得罪人,自己不知道。古人所謂的言者無意,說話的人無意,聊天,但是聽者有心,聽的人以為你在罵我,你在諷刺我,你在損我,他是這樣聽法的,他心裡就有怨恨。你是無心,無心說話的時候讓別人產生怨恨,這就是造業,這個業要自己受,沒有人能代。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五四五集)
在佛門裡面,每天我們都念警眾偈警策自己「是日已過,命已隨減」。過一年,我們的壽命就少了一年,所以這一般人,好像年節這種慶賀,慶賀實在沒有什麼意思。諸位想想,壽命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減少,還有什麼好慶賀?如果一年一年增加,這值得慶賀;一年比一年少,還有什麼好慶賀的?畢竟還是佛陀有智慧,警惕我們要認真努力在這一生當中求得了脫生死,這就是正確的。壽命一天一天少了,那我們就格外要加緊努力。
佛法在中國,傳到中國來將近兩千年,兩千年當中,依照佛法學習、修行,確確實實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的人不在少數。尤其是世尊為我們說的帶業往生的法門,善導大師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如果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把這個法門看作是我們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樁大事,為什麼?無始劫以來,哪個人不想脫離苦海?為什麼脫離不了?一個就是沒有遇到這個法門,另外一種,遇到這個法門疏忽了,還沒有把世緣放下,所以在臨終往生的時候造成了障礙。這是值得我們深深警惕的,希望我們這一生不再錯過,那就真正值得慶幸。
節錄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二十六)
修淨土的人跟佛的關係非常密切。一切諸佛讚歎彌陀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的弟子沾光,阿彌陀佛的弟子到任何佛國土去見佛,都特別優待。為什麼?佛一看到這阿彌陀佛弟子來了,要好好招待,沾阿彌陀佛的光。諸佛如來特別照顧你,這是他們對阿彌陀佛的恭敬。所以「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讚歎不是虛的,是實實在在。
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鼓勵大家到十方諸佛國土去看看,像我們現在講的去參學,現在的話叫觀光、考察,能提升自己。何況到諸佛剎土供養修福,聽經聞法修慧,這種遊步十方,福慧雙修。不是一尊佛,無量無邊佛同時去,同時化無量無邊身,所以在一時圓滿成就。
節錄自: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八十二集)
上一次我在香港,亞視來訪問我的時候,何守信先生提了一個問題,他說他從前讀書,讀過孟子主張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惡,「人之初,性本惡」。他說:「我搞了幾十年都搞不清楚,到底人性是善、是惡?」
我跟他說:「那是學生的見解,見解不圓滿,老師的見解就圓滿了。」老師是誰?老師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說人之初,「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跟佛講的自性是一樣的,佛性;從性上看,「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那叫至善。
孟子、荀子是賢人,不是聖人,所以他們講的善惡是習性,不是本性;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是看本性,不是看習性;習性有善惡,本性沒有善惡,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我們要學佛菩薩、要學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看一切眾生的本性,不要去看習性,習性不是真的,本性才是真的。習性染上不好的習氣了,可以改的,我們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幫助他回頭、幫助他改正。我們有義務、有責任,為什麼?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同一個法身、同一個本體。
這樣學佛,這樣做學問、做功夫,你才會有成就,你才能夠轉迷為悟,轉惡為善,轉凡成聖。不管你現在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你是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地位,你的前途一片光明,佛家講的金色光明。
節錄自:淨業三福
古時候犯罪是有枷、鎖、繩索這三種戴在身上,你就不自在了。這個枷鎖身體還能活動,最嚴重的是繩索的捆綁,那是真正叫你動彈不得。佛用這個來做比喻,我們的身心不自在,什麼繩索捆綁?煩惱、業障。煩惱業障從哪裡來的?從迷惑來的,不了解事實真相。佛為什麼教我們離欲?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法的反面是邪知邪見,對宇宙人生的看法錯了,想法也錯了,你的看法、想法都錯了,所以你講錯了、你做錯了。講錯、做錯、想錯這叫造業,身口意都在造業,造業有果報,業感果報,這果報就是苦,叫業繫苦。
迷惑、顛倒、造業這都是繩索,把我們捆到不能動彈,誰能幫我們解除?佛菩薩能幫助我們解除。他用什麼方法?他用講經教學,自己本身做出示範。佛真放下了,日常生活當中三衣一缽,在這個世間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做出的榜樣都是最好的典範。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一九四集)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