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識法身自性,所念的佛總是不究竟,為什麼❓
🔹以為自己信佛了,也相信念佛法門,這個「信」有達到經典講的標準嗎❓
🔹以為自己發了願,其實只是口頭上發,心裡沒有。「願」是什麼意思❓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複講—願是欣厭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23/8/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9-0013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華嚴念佛三昧論》,第九頁第二行,從第二句看起,「不入此門」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論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入此門時。一念功德過于虛空。無有限量。】
我們今天從這段論文看起。『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這一段論文講,「不入此門」,就是不入這個法門,也就是說沒有入華嚴念佛三昧這個法門,你所念的佛終非究竟,就不究竟了。為什麼?因為「不識法身自性故」,不認識;佛都是自己法身自性所現的,不認識。簡單講,也就是說不認識自己,我們眾生就是不認識自己,對自己不明白、不認識。所以學佛最終目標,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顯宗、密教,到最後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到自己的本性,見到自己的法身,那就叫成佛了。
宇宙的一切都是自性法身所現的,我們眾生是不了解,不知道,不認識,因此佛大慈大悲出現於世,就是告訴我們這樁大事。所以《法華經》講,「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哪一件大事?就是這件生死大事,宇宙從哪裡來的,自己從哪裡來的。這件大事,世間人無論是哪個宗教、哲學、科學,都不明白。一直要去找這個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所謂宇宙本體,但是總是找不到答案。這個問題,佛看到了,大慈大悲出現在世間,來給我們說明這樁事實真相。要了解宇宙事實真相,就是要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成佛對整個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種種的這一切,統統徹底明白,絲毫疑惑都沒有了,所以這個就叫成佛。成佛沒有別的,就是自己的事情。佛出現在世間,對我們啟示,教我們眾生要回歸自性,要認識自己,所以佛法是教學。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法身,但迷了,迷失了,不知道,冤枉在六道十法界受苦。所以佛大慈大悲,就是為這件事出現在世間,我們學佛人對這一點總要認識清楚。
這裡講到,如果不認識法身自性,那我們所念的佛總是不究竟。為什麼?總是向心外求,不認識。「將謂別有故」,就是不認識這一切諸佛如來、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法身自性所現的,以為自己以外還有這些諸佛、一切眾生,不知道這是一體,都是自己自心所現。所以不入這個法門,沒有入華嚴念佛三昧這個法門,所念的佛總是不究竟,因為不認識法身自性的緣故。「此就是《彌陀要解》」,黃老講,這段論文講的也就是《彌陀要解》蕅益祖師在註解當中有講到。「以及我所作的《淨土資糧》」,這個「我」就是指黃念老,黃念老他有的著作一本書叫《淨土資糧》,這個書流通很久了,流通了三十多年。在《彌陀要解》、《淨土資糧》裡面,有提到信願行這三資糧。信,蕅益祖師在《要解》講了六信,我們一般很少看到把信列出六個,這個列得很詳細。一般我們都講信,總以為自己都信佛了,也相信念佛法門;這個信是不是《彌陀經》講的標準?我們要看蕅益祖師他的註解,才知道自己這個信,信到什麼程度了。蕅益祖師在《要解》中講到信有六種,六信,這段論文講的就是《彌陀要解》裡面六信當中的「信自」,自就是自己,自己是誰?就是自心,自己的心,自己的真心本性。第一個就信自,這個非常重要。一般宗教都是教信他,信上帝、信神,沒有講到信自的;只有在佛法裡面,《彌陀經要解》蕅益祖師提出第一個信是信自,這個是很重要,要相信自己,自己有真心本性,宇宙一切都是自心所現的,這個信跟一般宗教那個信就大不相同。這個不信,如果不能信自,這個信願行,信願就不具足了。可見得六信第一個是第一重要的。
《彌陀經》修學的宗旨,就是信願行三資糧,第一個是信,第二是願,第三是行。如果信願不具足,這個地方講不具足,也要補充說明一下,所謂不具足,你說我們念佛人信不信佛?當然信,念佛人相信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講的,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我們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一般念佛人都相信,這樣的信聽起來似乎是相信了,但是是不是經典上的標準?這個就未必是標準,我們要看這個註解才知道信的條件。如果這一點我們搞不清楚,信跟願就不具足了。不具足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信願沒有達到經典上的標準,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一點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說了很多,但是我們同修、聽眾,還是很多沒有真正聽明白、聽清楚,為什麼說沒有聽明白、聽清楚?因為真正聽明白、聽清楚,他真的信願就具足了;還不具足,就表示對這個還沒有真正的明白,似懂非懂,好像明白了,實際上沒有明白。真明白是什麼?就真依教奉行,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真正具足信願。如果對這個世界還放不下,這個信願有,但是還不具足。所以不具足這三個字,不是說都完全沒有,完全沒有,他也不會來學佛,也不會來念佛,有,但是這個程度到底達到什麼程度?這個信願有沒有達到經典的標準?這一點我們要認真去體會。
信願如果不具足,往生就沒把握。往生西方,能不能往生?是決定於信願。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能不能往生,在於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信?有沒有真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真願意放下娑婆世界?如果這個不具足,那就沒有達到真信、發願了,就沒有達到往生的標準。「念佛的深淺決定你的品位」,這是《彌陀要解》講的,往生西方的關鍵在信願之有無,有沒有真信切願?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真放下娑婆世界。信就是不懷疑,全體承當,不懷疑。真信發願,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沒有懷疑了。念佛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低,你念佛功夫比較深,品位就高;念佛功夫比較淺,品位就低。所以這個地方,念佛他也沒有講念佛念得多品位高、念得少品位低,他沒有講多少,而是講功夫的淺深,你念得有沒有功夫。如果你念得很多,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功夫淺像功夫成片,我們先不要講事一心、理一心,講功夫成片它也有分三輩九品,同樣是功夫成片,伏煩惱有的伏得深、有的伏得淺,功夫比較淺的,品位就比較低;功夫深的,他品位就高。這個是祖師在《要解》裡面講的。
「信願不足,念得再好也沒用」,因為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說在六道輪迴裡面種善根、得人天福報,這個功德肯定有,但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出離不了六道十法界,只能得人天福報。往生西方,關鍵就在信願之有無。這裡講信願不足,就是有,但是不足,就是還沒有夠上這個條件,在這一點我們都要搞清楚。不然我們念佛往往都以為我真信、我發願了,一般都口頭上發願,內心沒有真正的發願,所謂有口無心,這個就不足。
「印光大師讚歎蕅益」,讚歎他註解的《彌陀要解》說,「釋迦牟尼佛自己來給《阿彌陀經》寫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彌陀要解》了。這個話非印老說不出,別人不敢講」,一般人沒有人敢講這個話。這個話已經把《彌陀要解》讚歎到無以復加,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自己親自來給《佛說阿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蕅益祖師的《彌陀要解》。印老是我們中國佛教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這是中國佛教界公認的十三祖,淨宗十三祖。當代,我們這個時代對印老,佛教界都非常尊重。印老是淨宗祖師,但是他對禪、教、密、淨也都通達,實際上印光祖師也是大通家,只是他專弘淨土,你問他禪、教、密,他統統明白。他講的,大家也就沒有意見了。
「此話很好,恰如其分」,黃念老在此地說,他這個話講得很好,都不過分,恰如其分,就一點都不過分。《彌陀要解》就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親自來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黃念老在這裡也肯定印祖讚歎這個話是恰如其分,剛好,一點誇張過分都沒有。過去我們台灣到新加坡的長老演培老法師,有一次先師淨老和尚到新加坡弘法,這個大概也有二、三十年前了。有一次請先師淨老吃飯,他就提出這個問題,他說印光大師讚歎《彌陀要解》,釋迦牟尼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了?先師淨老和尚就回答說,一點都不過分。就像黃念老講的,恰如其分,剛剛好,一點都不過分。所以先師淨老和尚跟黃念老真的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都認為印光祖師讚歎這個話不過分,剛好,恰如其分。
《要解》講,「信願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銅牆鐵璧,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這是真的,我們看念佛人有多少臨終真正有瑞相的?念佛臨終有瑞相,這個肯定也有,但是有瑞相並不確定他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往生到人天善道也會有瑞相。為什麼?因為念佛也必定得佛力加持,你縱然信願不具足,佛力加持,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來生往生到人天善道,會往生到有佛法的地方,會再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再繼續修行。這個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到後面有一願就講到這一條,念阿彌陀佛沒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加持,讓他往生到善處,「生尊貴家,常修殊勝梵行」,就是接著繼續學佛修行。他為什麼念佛沒有往生?就沒有信願,他還不想到極樂世界,只是念阿彌陀佛,所以得人天福報。不會生到邊地,往生到有佛法的地方、有佛法的世界,遇到佛法再繼續修行,這是阿彌陀佛加持,這個也是顯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它的偉大。阿彌陀佛並沒有說,一定要發願來我這個極樂世界我才加持你、才幫助你,你不發願來我就不加持你了。這個我們在四十八願看到這一願,你沒有發願,念阿彌陀佛,佛一樣加持,一樣幫助你。你在娑婆世界或者他方世界繼續修行,哪一天你想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時都歡迎,關鍵在眾生你什麼時候想去?真想去,佛就來接引了。所以往生的人他有瑞相,也不能確定他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人天善道都有這些瑞相。
往生極樂世界,這裡條件講得很清楚,你要具足真信切願,真相信,不懷疑,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他肯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你信願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銅牆鐵璧,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這個也是真話。所以我們常常看到,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引用台中蓮社雪廬老人當年常常對蓮友的開示,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當年,這總在五十年前。當年雪廬老人就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有瑞相往生極樂世界,大概就兩個、三個,就是萬分之二、三,這個五十年前的。五十年前的人心、根器,比現在深厚太多太多!那個時候就萬人念佛,真正往生的兩個、三個;隔五十年後的今天,恐怕十萬個人當中難得有兩個、三個。你要問什麼原因?就是信願不具足。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就是沒有信願,信願不具足。
只有念佛,沒有信願,「很多人都犯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檢查檢查信願是不是夠,老貪戀世間」。黃老他講這個也很具體,我們很多人都犯這個毛病,我們看別人犯這個毛病,回頭想想自己,自己也犯這個毛病。什麼毛病?就是想念,想念就是說很想念佛,反正我念佛就好了,其他我就不管了,什麼信、什麼願,不管了,念佛就好了,這樣多省事!像這樣念佛的人是絕大多數。包括我自己過去也是這種想法,反正念佛就好了,管他有沒有什麼信願,反正一句佛號念到底。過去我們在景美華藏圖書館,在師兄弟當中也有人示現給我們看,他也是我們的老師,他做實驗,要閉生死關,要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了生死出三界,結果都失敗了,念不下去了。那是不是念佛有問題?沒有,不是念佛的問題,是自己對念佛這個理論方法,對經典講的沒有真正明白,沒有真正認識清楚,沒有深入經教的義理。這樣念,當然念佛都有功德,這個種善根的功德肯定有,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現前這一生就不能往生了。為什麼?沒有去檢查檢查這個信願是不是足夠?就是說有信有願,但是夠不夠?也就是具足不具足?有沒有具足信願的條件?有沒有符合經典上講的信願的標準?
「老貪戀世間」,這句話也是重點。為什麼信願不具足、不夠?信也信了,願也很想去西方,但是就是這個世界放不下,老貪戀這個世間。所以下面講,「願是欣厭,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黃老再把這個願具體給我們說明,不然我們看那個願,我天天都在念願生西方,以為自己都發了願,其實沒有,口頭上發,心裡沒有。願是什麼意思?就是欣厭,「厭離娑婆」,願意離開娑婆世界。好像你要移民,你從這個國家要移民到其他國家,你要離開這個國家才能移民到其他國家;你不離開這個國家,又想要移民到其他國家,這個辦不到,我們用這個淺顯的道理來說明。厭離娑婆,你願意離開娑婆世界。「欣慕極樂」,對極樂世界生起仰慕,欣就是歡喜、仰慕,喜歡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就是願。「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這個是願,願意離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講具體一點就這樣,你真願意。真願意,對娑婆世界自然就放下了,不會再計較是非人我,這裡一切都放下了。
「老對娑婆世界留戀不捨,願就不足。」我們老是對這個娑婆世界留戀,捨不得離開,這個願就不具足,偶爾一下發個願,一下又沒有了。我們為什麼老對娑婆世界留戀不捨?這個也是我們要討論的一個重點,為什麼會留戀娑婆?黃老在這裡講的,這是簡單的講,也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他老人家很慈悲給我們提醒,他講的話很簡短,就是老是對這個娑婆世界留戀,捨不得離開,這個願就不具足了。那我們要問,為什麼我們對娑婆世界留戀不捨?世界這麼苦,極樂世界那麼好,我們為什麼不願意放下娑婆世界,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還是老留戀?當中這個問題你要深入去探討,不然我們聽到這樣,這個概念有了,我們也認同了,但是依舊還是留戀,還是不捨。所以黃老這段話很簡單,但是我們要很仔細的去深入、去探討。你看前面講,要去檢查檢查信願是不是夠?要怎麼檢查?最簡單的就是先師淨老常講,你對這個世間有沒有放下?你真願就是這個世間你都不留戀了,這一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些統統放下,我真願了,對這個世間絲毫不牽掛。但是我們如果心裡牽腸掛肚的事情還是很多,這就說明我們沒放下,還是貪戀這個世間。
這方面也有牽涉到觀門的問題。信願可以說是觀門,觀想的觀,觀照的觀,就是作觀,所謂觀察、觀想、觀照。我們對這個世間知道苦,知道是無常,但是我們沒有深入去作觀,我們貪戀這個世間,根深蒂固的執著很難放下,這個是真的。作觀,佛法講的觀門就太多了。《十六觀經》,我們持名念佛也是要觀,你沒有觀(觀察)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沒有真正去作觀,我們就是放不下,雖然念佛,還是放不下。所以最基本的,我們要依三十七道品,最起碼。三十七道品一開始就是四念處,四念處第一觀就是「觀身不淨」,觀察我們這個身體不清淨,污穢。這四念處的第一觀,也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觀,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三界統苦,沒有快樂,都是苦。你真正去觀察這個世間,所有都是苦,才會覺悟。我們為什麼放不下?人在苦中不知苦,認為這個苦當中還有快樂,實際上沒有,只有苦。在六道,三界統苦,你超越六道才有樂可言,最起碼要超越六道,再提升超越十法界,才會有真樂。在三界六道,實際上只有苦,沒有樂。所以《法華經》講「三界統苦」,我們要觀,你沒有觀,我們感受不到這個世間只有苦、沒有樂。感受到這個世間只有苦、沒有樂,就會生起求解脫的心,有這個心生起來,就是開始覺悟了。這個心還沒生起來,就還是迷惑顛倒,還是執著放不下,還是不覺悟。「觀心無常」,我們這個心,妄心,一下想東、一下想西,這個心是無常的。這個心不但無常,我們這個妄心也不可得,你也找不到,《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第四個,「觀法無我」。這個四念處,後面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正勤就講到,「未生善令生」,「未生惡不生」,已生善要讓它增長,已生起的惡要讓它停止下來,就是斷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我們再去琢磨三十七道品,斷惡修善排在第二個,第一個先修四念處,這個也是說明,我們四念處能夠觀得起來,自然就會斷惡修善,不會造惡業了;如果四念處還觀不起來,那就要斷惡修善來輔助,再來幫助我們來修四念處。所以這個前後,也有相輔相成的一個關係在。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想去修這個觀,這個道理都在地藏三經《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占察經》對這方面是講得很深入。《占察經》講,末法時期的眾生,在家出家佛門四眾弟子遭遇到末法,法弱魔強,五濁惡世到了很嚴重的程度。這個時候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家出家四眾弟子修行障礙很多,我們一般講業障深重,修什麼都產生障礙。包括我們修念佛法門都有障礙,只是念佛法門比起其他法門障礙少,還是有,就業障。為什麼末法時期四眾弟子修行障礙這麼多?就是末法時期四眾弟子不能勤觀四聖諦法、十二因緣法,勤觀就是說很認真、很作意的去觀,觀察。不能觀察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也不能觀察四聖諦法、十二因緣法,無生無滅等法,是大乘的,觀察實相;前面是小乘的觀法。
這個作觀,觀的功夫不得力,身口意三業就不可能不起貪瞋痴,貪瞋痴一直增長。貪瞋痴增長,就造十惡業,造惡業就有惡的業障,就障礙來了。因此末法時期的四眾弟子修什麼法門都有障礙,連念佛法門還是有障礙。堅淨信菩薩是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勸他去請問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給堅淨信菩薩開示。其實堅淨信菩薩是代表我們末法眾生啟請的,他當然是知道,他這個請問就是利樂有情問,為了利益眾生而問的,不是他不知道,他代表我們去問這個問題。而且在佛的時代,那是正法時期,菩薩都是大慈大悲,就關心到我們末法時期的四眾弟子修行有很多障礙,請問佛怎麼辦?怎麼幫助末法時期四眾弟子能夠破除這些障礙,無論修行哪個法門都能得到成就?所以講了這部《占察經》。《占察經》這段經文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說三十七道品,或者大乘的無生無滅,觀實相,這個要勤觀;你不勤觀,你就造惡業,造惡業就有業障,業障現前,你不從斷惡修善下手,就是障礙,你要修什麼觀法也是會有障礙,這一點我們也要明白。因此現在我們觀察這些觀不起來,首先就是要斷惡修善,因為惡業會障礙我們修觀,惡業就產生業障,那個業障就會障礙我們去修觀,讓我們這個觀不能成就。
修觀,也幫助我們斷惡修善。所以我們也要知道這個也是相輔相成的,互相有連帶關係。修觀,當然你觀成就了自然不會造作惡業,因為你能伏煩惱、能斷煩惱了。就像我們念佛法門,你念佛功夫得力,雖然你沒有去受戒,沒有去念這些三個根,但是他的煩惱伏住,他所作所為必定跟這三個根相應,伏住煩惱了,智慧也就透露出來了。像海賢老和尚,他念佛功夫得力,他也不認識字,你說他有念過《弟子規》嗎?他也沒有,不認識字。《感應篇》念過沒有?沒有。《十善業道經》也沒念過,一部《阿彌陀經》也不會念。他的師父就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不斷的念下去,就有好處。關鍵也有很多人聽到這個方面也說,好,我也學海賢老和尚老實念佛。但是還是不行,因為海賢老和尚他能夠老實,我們如果做不到老實,念佛還是妄念一大堆,還是貪瞋痴慢,這些都伏不住。你就需要一些經教來補助,不然你伏不住煩惱,功夫不會得力。功夫得力,他自然不會造惡業,貪瞋痴慢伏住了,自然不會造惡業了。沒有伏住之前,肯定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這個是必然的現象。這個是我們要知道這個事情,我們這一生念佛要真正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方面我們的確需要花一點時間去深入,否則我們念念念,總是以為自己信願都有了,實際上是不具足,這一生雖然念佛,還是不能往生,但是對消業障、增福慧、種善根是有幫助,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這個是很關鍵的,我們這一生要不要去極樂世界,這個是很關鍵的一個課題。
所以黃老這裡幾句話,我們不能輕易看過。「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檢查檢查信願是不是夠,老貪戀世間」,這幾句話很簡單,往往我們這樣看也就看過了,囫圇吞棗,沒有仔細去揣摩它裡面講的。關鍵也就是說,只是想去念佛,想要省事,反正我念佛就好,什麼都不要管,不去檢查這個信願是不是夠?重點在這裡,這是重點。所以我們不能不多說一些,不多說一些,這樣看一看過去了,囫圇吞棗,好像我們也知道了,但是不是真正明白。所以我們現在願是欣厭,厭離娑婆,就是放下娑婆世界;欣慕極樂,就是真願生極樂。現在我們的課題,就是我們怎麼樣來學習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這是我們要往生的一個前提。如果這個你沒有真正生起信願,只是念佛,還是留戀這個世間,那這一生還是不能往生,這也是很嚴肅的一個問題,我們一定不能夠疏忽,一定要深入。
所以《金剛經》也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過去黃念老也有著作一本書,《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有人說《金剛經》是講空,《無量壽經》講有,好像兩部經都不相干,其實都是相同的,有是從空出來的,空才能現出有,空有不二。《金剛經》教我們學習看破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這個我們真正能去作觀,也自然會放下。這樣念佛,願生極樂的心自然就生起來。我們《金剛經》會念,但是我們還是觀不起來,為什麼?我們有惡業在障礙,所以要先懺除業障,斷惡修善;修觀也幫助我們懺除業障,這個兩方面相輔相成。
好,這段很重要,所以我們多說一些。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下一堂課,我們還是從這段看起。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自性念佛是什麼❓
🔹菩薩摩訶薩跟菩薩的差別是什麼❓
🔹念佛念得如銅牆鐵壁,卻不能往生的原因為何❓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複講—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23/6/3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9-0012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華嚴念佛三昧論》第八頁第二行,從當中:「又云,菩薩摩訶薩」這段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對地方:
【又云。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
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前面我們學習到如來身是遍一切處,無所不在,這是講法身,法身遍一切處。「非至非不至」,沒有說到或者不到,法身到處都在,時時都在,因為「如來身無身故」,法身是沒有形相的,沒有身相。為了度眾生這個緣故,示現有這個身相,示現身相就是為了度眾生,所以現身。就像《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的三十二應身,一切諸佛如來都是一樣,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身就是為了度眾生,給眾生說法,說法就是度眾生,幫助眾生解決問題,這個是才要現身。
我們這堂課接著這段經文,『又云』是接上面這段經文來的。「又云」,再給我們講,『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菩薩」加一個「摩訶薩」,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這個是指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大菩薩。摩訶是大的意思。所以如果只有講菩薩,一般都是指權教菩薩,十法界的菩薩;加一個摩訶薩,就是一真法界的菩薩,最低也是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就不是一般權教菩薩。菩薩摩訶薩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所以他們的智慧沒有障礙,無障無礙,沒有障礙。也知道『一切世間境界』,世間所有一切境界他都知道,都明白。知道世間的境界是什麼?『是如來境界』,沒有一樣是能夠離開如來身的,也就是說,世間所有一切都是如來的法身,法身遍一切處,哪一樣不是?不但佛教如是,其他宗教,哪一樣不是如來境界,統統是。
所以這些菩薩摩訶薩,「他的智慧沒有障礙,不會說這裡我不通了」,都通達了,通達無礙。「世間一切境界都能知」,對所有一切境界他都明白,都知道。知道什麼?「知道一切世間境界皆是如來境界」,沒有一樣不是,任何隨捻一法都是如來的法身,都是如來的境界。所以禪宗有一些開悟的禪師,測驗學人有沒有開悟,叫他舉出來什麼是佛,什麼是如來?隨便拿一個東西,這個就是。那是真明白了。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要有個概念,才知道《華嚴經》在講些什麼。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剎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
上面說,「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這段再給我們具體舉出來知什麼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是時間的概念。過去、現在、未來就是指時間。這個三世的境界,過去、現在、未來統統知道。未來還沒有到,也知道;過去已經很久了,也知道;現在也知道,「知一切三世境界」。這個境界我們凡夫聽起來就很不可思議,我們現在知道眼前這個事情,現在這個事情,這一個階段的,一個小階段的事情,過去我們也忘記,未來也還沒看到,就不知道。但是說現在,我們知道現在的境界,我們知道的還是很有限,就在現在這個時間裡面,盡虛空遍法界的事情有多少,實在講我們也不知道。所以我們所知很有限,菩薩就不一樣,完全知道。
『一切剎境界』,「剎」就是世界、國土,在佛經稱為剎,剎就是世界的意思。所謂剎土,這個講剎,就是很大的世界。一切剎就是一切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這個也統統知道,無論哪一個世界,什麼事情、什麼情況,統統知道,知道一切世界的境界。『一切法境界』,世界當中有萬事萬法,佛法用法一個字來代表一切萬事萬物,就用法這個字,這個代名詞,用這個來代表。所謂萬事萬法,任何一樣就是一法,這法太多了。這個萬不是一萬,它是形容詞,是形容比喻無量無邊,太多了,你算不盡的。所有一切法,萬事萬法的境界,菩薩也明白,也知道。『一切眾生境界』,這個「一切眾生」就包括有情眾生、無情眾生。眾生兩個字,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動物眾緣和合、植物眾緣和合、礦物也是眾緣和合,這個在佛經術語裡面講,叫有情世間、器世間。有情就是有情識、有知覺、有感覺,像我們人跟一切動物,這個就是稱為有情世間,有情識的。器世間就是植物、礦物,這些統統是眾生,都是眾緣和合生起的,所以稱為眾生。
像我們人這個身體也是四大五蘊合起來的,不是單獨一個條件所生的,很多因緣聚合起來,然後生起這樣的一個現相,一個境界出來。所以所有一切眾生的境界,菩薩也知道。『真如無差別境界』,「真如」講到我們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沒有差別,離開相對,都沒有差別。『法界無障礙境界』,「界」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界線,我們中文這個界,你看一個田,下面一個介紹的介,這什麼?這有界線。好像我們一個田,你劃分界線,這一塊是你的,那一塊是我的,它這個當中有界線。我們凡夫有了界限就有障礙,那實際上,這個法界沒有障礙。這障礙從哪裡來?都是從我們凡夫這個分別執著妄想來的,本來它沒有界限,本來它是一體的,本來它沒有障礙的。我們在沒有障礙這個當中產生分別執著,就變成障礙,自己障礙自己,實際上法界它沒有障礙,都是人心分別執著造成的障礙。
『實際無邊際境界』,這個「實際」是講到真如實際,實際就是沒有邊際,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宇宙這麼大,你說一個銀河系,銀河系外面它又有銀河系,你找不到邊際。說到哪裡就一個邊際,沒有,你找不到。實際上是無邊際,沒有邊際。邊際怎麼來的?還是我們眾生的分別執著妄想,你去給它劃分的一個邊際,那不是真的,實際上沒有。所以世界你去找,現在科學這麼發達,太空船飛到太空去,太空當中有太空,星球無量無邊,你找不到邊際。所以叫做大而無外,大,不是大小相對的大,那個大就是你找不到邊際,大是那個意思,跟我們那個大跟小相對的那意思不一樣。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是什麼?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小是從裡面最小、最小,你也找不到最裡面的,你也找不到最外面的,這個叫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你找不到邊際。所以實際無邊際境界就是實際的境界,事實真相就是沒有邊際。我們凡夫這個妄念總是分別執著,我們總是要有個邊際,這個是怎麼來的?自己把它劃分出來的,實際上沒有,這些菩薩都知道。
『虛空無分量境界』,虛空它沒有分量,它也沒有分別。虛空,到哪裡都有虛空,所以這個沒有分量。『無境界境界』,這個境界本來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知道這些『是如來境界』,這一切一切,你講得再多,統統是如來境界,因為所有這一切萬事萬法,種種種種的這一切,都不離開佛的法身,那不都是如來境界,哪一樣不是如來境界?都是。所以,「許許多多這些境界,都是佛的境界」,沒有一樣不是。明白了,菩薩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白了,知道都是佛境界。二乘、權教菩薩,沒有徹底明白;我們凡夫是完全不明白,總是一天到晚分別執著。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
「我們知道世間的境界是無量」,有種種的境界,太多了。你講不出一個數字,這個是無量的。「譬如在座每個人每個人的境界都不一樣,沒有一個人跟另一個人是相同的。」你看到眼前這一些,各人的感受不一樣,兩個人在一起,比如說在一起上課,在一起開會,或是在一起做一些什麼事情,兩個人坐在旁邊,坐在一起,兩個人的心情一樣不一樣?不一樣,有的人很開心,有的人他很煩惱,同樣在那個環境,每個人心情都不一樣,這個就每個人的境界都不一樣,各人感受不一樣。所以對任何事情,在任何的時間,做任何的事,每一個人,各人有各人的感受,都完全不一樣。沒有說我跟你完全是相同的,這個沒有,各人有各人的感官,他認知的也都不一樣。
「世間咱們這幾個人就有這麼多的差別,這麼多眾生,這麼多種種,差別無量。」我們幾個人就這麼多的差別了,那就無量了。你看那麼多的眾生,這麼多種種差別無量,每一個人境界都不一樣。「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我們這個世間,這一切統統是無量的,沒有一個數量,你算不盡的。如來境界也是無量,「因一切境界即如來境界」,如來是遍一切處,哪有量?沒有,無量。所有一切萬事萬法,沒有一樣不是如來境界,都是如來境界。如來境界就是無量無邊,沒有限量,沒有數量,沒有邊際,所以稱為無量無邊。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
『無境界』,意思就是『境界無量』,這個「無」就是無量的意思。因為這個境界無量無邊,「沒有境界的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也無量」,這一切統統是無量,它沒有一個數量。數量也是我們凡夫分別執著去給它劃分的。「前說這些境界都是如來境界,此處說這些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也無量。無境界境界是無境界,一切都沒有,它沒有境界,它無。如來境界也如此,一切處無有。所以,這又主張不落邊見。」就是這個見解不落在一邊,落在一邊就是邊見。「所謂具足一切境界,佛也具無境界境界,無境界境界是一切處沒有,如來境界也是如是,一切處沒有。一切處沒有,然而一切殊勝境界都出現了。」我們平常有句話講叫「無中生有」,這個有從無當中出現的,一切都無,但是一切有都是從無出來的。我們常常用電視屏幕來形容、來比喻,屏幕什麼都無,空空的,但是那些影像、境界相都是從那個空寂的螢幕所現出來的。「所以,極樂世界常寂光」,常寂光,寂就是「寂而常照」,常就是不間斷。「在寂,就什麼都沒有」,寂,一切都沒有,「但是,常照啊」,照的時候,就「出現種種的剎土」。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什麼都沒有;照,什麼都有,就出現種種的剎土。就像我們看電視屏幕,屏幕是寂,什麼都沒有,但是你給它打開,就好像照,什麼都出來,都有了,出現種種的剎土。
所以,這是《華嚴》講的「理事無礙,在理上說,一切空寂」。從常寂光、從本體來講,這一切是空,空寂。從事上說,可以度眾生。度眾生,他在空寂當中可以「出現無量無邊的殊勝,種種的妙用,這才是佛的道理」。所以叫理無礙,事無礙,理跟事它沒有障礙,沒有妨礙,也是不落二邊,沒有兩邊。所以佛法講空理,不好懂的地方也在這裡,因為我們凡夫總是有邊見,見惑的第二種,邊見(第一個是身見,第二個邊見),邊就是總是要落在一邊,不是有就是無,無就不是有,有就不是無,總是落在一邊,實際上有無不二。所以這個地方「引了經文」,引用了經文。「引了佛的境界的殊勝,一切處是如來,如來的境界如此的殊勝。」如來境界,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都有如來智慧德相,跟諸佛如來絲毫沒差別,問題是我們現在有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問題出在我們的妄想執著。好,我們再看下面:
【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無障礙故。無障礙智慧即如來境界故。】
以上講的這些道理,這裡這一段就給我們說明,『何以故』,為什麼?為什麼一切處是如來?如來的境界如此的殊勝,什麼緣故?「為什麼這樣?因為每個人的自心本來的智慧」,這都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本來有的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自心本來的智慧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的智慧就是如來境界」,這個智慧就是般若智慧,金剛般若,般若智慧,所以沒有障礙的智慧就是如來境界。所以黃念老常說,「佛就是智慧」,佛是什麼?佛就是大智慧的人。佛具有大智慧,大覺悟,大覺圓滿,這個人就叫做佛。
所以佛我們不能把他當作神來看,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像其他宗教,信一個上帝,一個神,那是宗教。佛不是,佛是老師,就好像學校的教授一樣,他教我們,來教導我們成佛,因為「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來幫助我們破除妄想執著,我們就恢復自己本來的智慧德相,跟諸佛如來就沒兩樣了,這個叫成佛,成佛就是真正認識自己。我們現在不認識自己,迷了,迷失了。
所以黃念老說的,「佛就是智慧」,他怕大家聽到這個話,「總覺得太簡單,實際是如此,根本就是智慧」。「不要談圓、頓教、華嚴」,這些教理很高,最高的圓頓教,華嚴是圓頓教,一乘圓教,還在大乘之上。黃老說,「我們就說唯識,這是大乘始教」,因為華嚴判這個教叫小、始、終、頓、圓,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學分階段,一代時教,分為五個階段,小、始、終、頓、圓。唯識它排在大乘始教,小教是阿含,阿含部是小乘教,人天小乘教。唯識就開始進入大乘,始就是開始進入大乘的教法。「這是共同的」,共同科目。
「眾生就是要轉八識成四智,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轉成成所作智」。我們現前的五識,我們現在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佛就是成所作智」,在佛叫做成所作智,他就不叫識,叫做智。「第六識是意識」,我們的是意識,我們凡夫意識心「起分別」,佛就把它轉成「妙觀察智」,把分別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是末那識」,末那就是執我,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所謂人我執、法我執。「老執持這個我」,一切都是有我,這個很自然,我們無始劫以來迷了,就是在這個地方迷,就是有我。這個我不是真我,是虛妄的,虛妄的執著。佛就把末那識,執著我這個識「轉為平等性智」。為什麼叫平等?有我就有人,跟人就是相對的,我總是要比人高一點,以我為優先,這個就不平等。所以不學佛,不轉識成智,你怎麼講也沒有辦法平等,總是在分別執著,怎麼平等?要真正達到平等,必須轉末那為平等性智,那就真平等了。這個轉了,就是《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平等了。你有這個四相,怎麼樣也是不平等。所以佛就轉平等性智,就不是我,沒有這個我執,平等了。
「第八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含藏識,這個識它的功能是含藏、接收、輸入檔案,存檔的。所以善惡種子這一切都儲存在阿賴耶識,所以叫含藏識,像倉庫一樣。這個識,佛就把它轉為「大圓鏡智」,「在眾生就是八識,八識成為四智,就是佛」,轉八識成四智就是佛。所以這個唯識是排在大乘始教,這個是智慧的根本。
「六度之中,般若如目」,其他五度是瞎子一樣。如果沒有般若,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像瞎子一樣。像瞎子就盲修瞎練,很用功努力在修,修的不對路了。因為沒眼睛,瞎子走路又很危險,前面有個坑洞也不知道,就掉下去了。所以,「前五度離開了般若,都不能成為波羅蜜」,可見得這個般若的重要性。波羅蜜也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到彼岸」,或者翻為彼岸到。外國的文法都倒裝句的,順著中國的文法叫到彼岸。「只是布施、禪定」,沒有般若,就「不是布施波羅蜜,不是禪定波羅蜜」。前面這個五度如果沒有般若,那就不叫波羅蜜,只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沒有波羅蜜,就是你不能到家、你不能到彼岸。你要到彼岸,必定要有般若。「有了智慧」,有了般若智慧,才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這個才能稱為波羅蜜。沒有智慧就不是波羅蜜,怎麼修,修得再好都是人天善道。你禪定功夫再高,出不了三界,總在三界裡面,最高可以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天最高的了),還在三界裡面。因為沒有般若,可見得這個般若的重要性。我們也可以說,沒有般若就不是佛法,就變成世間法了。你修前面五度,沒有般若智慧,修到最後結果就是得到人天福報,往生人天善道,出不了三界六道,出不了十法界。可見得這個要超越,般若是關鍵,無論哪一宗、哪一派,不能沒有般若。無論你修學什麼法門,都離不開般若。
「底下真實指出:念自性佛也就是實相念佛。」現在也有人在提倡無相念佛,就是實相念佛。但是實在要來學黃念老的《華嚴念佛三昧論》,如果不學這個,恐怕提倡實相念佛,不曉得對不對,這個很重要,首先要明理。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
這個名稱也是一樣的意思,這個名稱,你念『自性佛』,或者『自性念佛』都可以。念自性佛就是實相念佛,「這樣就叫做念自性佛」。「念的佛就是自性佛」,自性本具天真佛,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實相念佛。「(念自性,也就是禪宗扣自性而參,扣己而參)。」參就是參究,參話頭。「一是在念實相,一是實相在念」,一個是念實相,一個是實相在念。「亦名自性念佛」,就是我們講「實相念佛」。實相念佛跟禪宗參禪是同樣的,同樣的一個方法,念自性佛。在淨宗來講,實相念佛叫理念,你明白這個道理來念佛,念阿彌陀佛,這個叫理念。像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佛就是我心,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念佛就是理念,就是實相念佛,念自性彌陀,這個很妙,就是念自性佛。我們再看下面這段論文:
【自性念佛者。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無念外之佛為自所念。】
這個就是淨宗講的叫理念。不明白這個道理念叫事念。「自性念佛是什麼?沒有佛外之念,能念佛。」沒有說沒有佛以外的能夠來念佛,能念佛的這個就是佛。《觀經》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這個心就是佛。我現在要來作佛,也是這個心來作佛。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說是自性念佛,能夠念的這個念頭就是佛。我們現在起心動個念頭,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就是佛。「沒有佛以外的念頭能念佛」,自己的念頭就是佛,能念的這個是佛。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這個念頭就是佛,不是另外有一個念頭能念佛,這個念頭就是佛。「所以說是自性念佛。」你念的就是自性在念佛,自性就是佛。「怎麼講?沒有自己心以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離開我們這個心,什麼都沒有。所以沒有自己心外的佛,都是自心裡面的佛。外面的佛,還是自心的佛,自他不二,外面佛也是我們自心所現的。所以沒有自己心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這個就自性念佛了。「你念的佛,就是你的自心,此念自性佛。」
這個跟中峰禪師的開示,中峰禪師就是一、二句很重要的、切要的給我們點出來,「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誰在念佛?阿彌陀佛在念阿彌陀佛。「這與夏老師」,就夏蓮居老居士,「《淨修捷要》講的一樣,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印度梵語,翻成中文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壽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本覺,我們自己本來有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我們本覺本來就有了,現在我們發起一個心來念佛,這樣才叫做始覺,就開始覺悟,覺悟了才要念佛。發心來念佛,這才開始覺悟了。「你念的是什麼?」念的佛是什麼?「念的就是你自己的本覺」,念自己的本覺。「所以,始覺就合乎本覺了」,所以始本就不二。「所以我們修行,始覺合本覺很重要。」「要有始覺」,開始覺悟,「始覺需要合本,合乎本覺,始本不離就直趨究竟」,就成佛了。始覺跟本覺都不相離了,念念都是念佛,就直接趨向究竟覺,就圓滿成佛了。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始本要合起來,始覺合乎本覺,始本不離就直趨究竟覺,就達到究竟覺。這個是念佛成佛最直接的一個法門。下面講:
【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
『不入此門』,就是「不入這個法門」,你沒有入這個法門,就以上講的這些道理,你沒有悟入。你沒有悟入,「你所念的佛,終非究竟」。就是念得不究竟,這叫事念。入了此門,懂得華嚴念佛的道理,你所念的佛,就是叫理念。為什麼「不入此門」?不入這個法門,你所念的佛就不究竟?「因為不認識法身自性故」,對自己的法身自性不認識、不明白。「此就是《彌陀要解》」,以及黃念老「所作的《淨土資糧》」,黃念老他有個著作,《淨土資糧》,他引用蕅益祖師的《彌陀要解》。《彌陀要解》講信願行,這個信,蕅益祖師就舉出六信,六信當中第一個就是「信自」。「這個不信,信願行者,信願不具足。」第一個是信自,信自就是信自己的自性,自己本來有這個本覺,本來是佛,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如果不相信,我不敢當,我怎麼敢去想作佛,我來做個善人就很好了,很多人他就是這樣的觀念,他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是,有什麼不敢當的?應當直下承當,明白這個道理,就能直下承當。
《彌陀經》修學的宗旨就是信願行,第一個是信,第二個是願。如果信願不具足,念佛也不能往生。這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的,「往生是決定於信願」,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真信、有沒有切願?願生西方,願捨娑婆,願放下娑婆世界,真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自己遇到了,就一定往生有分。真信切願,不懷疑,這樣發願念佛,決定往生西方。所以往生是決定於信願之有無,品位的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來決定你的品位。念佛功夫深,品位高;功夫淺,品位低。
「所以,信願不足,念得再好也沒用」,不能往生。所以,「印光大師讚歎蕅益說:釋迦牟尼佛自己來給《阿彌陀經》寫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彌陀要解》了。這個話非印老說不出,別人不敢講。此話很好,恰如其分」,這個讚歎一點不過分。我們淨老和尚也是這麼講,印光祖師這個讚歎一點不過分。當年他在新加坡,演培老法師也提出這個問題問我們老和尚,老和尚說,不過分,恰如其分。演老覺得好像是不是講得太過了?我們家師淨老給他說,恰如其分,一點也不過分。我們淨老和尚跟黃老,真的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都一樣。
「信願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銅牆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這個很關鍵,這個地方,我們念佛人這一生要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我們不能不留意,不能疏忽掉這個信願。我們一般只是想念佛,「很多人都犯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反正我念佛就好了。「但不去檢查檢查信願是不是夠」。這個信願,有人想:我天天在發願,發願迴向文天天在念,願生西方,天天念,實在講,我們都是有口無心,口中是念願生西方,心裡根本不想去西方,有口無心,我們現在是這樣的情況。這個我們要反省,這個如果不反省,不嚴肅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這一生又是跟阿彌陀佛結結緣,這一生又空過了,又要等來生來世,不曉得要等到哪一生、哪一世再遇到這個法門。所以很多人都犯這個毛病,包括我們自己在內也是一樣,過去也都怎麼念、怎麼念,怎麼念會念到一心不亂,念到功夫成片,但是沒有去檢查檢查信願是不是足夠。「老貪戀這個世間」,留戀這個世間,這個願怎麼會生得起來?肯定生不起來。所以這方面我們就不能不留意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還沒講完,我們下一次再繼續講。我們下一次還是從這段講起,「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下一堂課再從這裡講起。今天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什麼叫如來❓
🔹禪師在佛大殿上吐痰的公案
🔹佛陀升忉利天說法後,再回到人間時,弟子們都去迎接,為何須菩提沒去❓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複講—法身遍一切處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23/6/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9-0011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華嚴念佛三昧論》第七頁,第六行,從「而文殊說頌」,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論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而文殊說頌。教人離于有無一異生滅去來種種諸見。徧一切處觀于如來。是為入佛正信。】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我們還沒講完。『文殊說頌』,這說偈頌,『教人離于有無一異生滅去來種種諸見』。文殊菩薩說偈頌,教導人要離「有無一異生滅去來種種諸見」,這個見都是相對的。有就不是無,無就不是有,這個就是見,見解。一就不是異,異就不是一,我們凡夫總是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面。實際上這些相對的是虛妄的分別執著,不是事實真相,所以文殊菩薩教我們要離。『徧一切處觀于如來,是為入佛正信。』什麼叫正信?正信兩個字很難,我們現在還是要增加信心,一步一步從仰信成為正信。現在一下子叫我們要正信,這個難。但是我們可以從仰信開始,仰是仰慕,相信本師釋迦牟尼佛講的話都是事實真相,相信佛陀的人格,他說的話都是真實語,我們從這個仰信開始。正信就是我們自己真正懂得佛講的道理,沒有懷疑,那個時候正信才生得起來,才生得起正信。
黃念老在《淨土資糧》裡面引用了截流大師,截流大師也是清朝淨宗的一位祖師,截流大師他有寫一篇《勸發正信文》,勸導大家要發正信心的一篇文章,叫《勸發正信文》,這個標準就在正信,「正信跟普通信,出入太大」。普通我們講,我們對哪樁事情,對哪個道理,我相信,我能接受,這個信是普通的信,跟這裡講的正信,差別很大。「此處正信講得很深入」,要怎麼樣才是正信,正信的標準在哪裡,這個地方就講得很深入,「要離於八樣事情」。這是文殊菩薩說偈頌,教人要離這八種見,八種差別的見解。「離於有無」,第一個就是要離有跟無,有或者沒有,有無就是差別之見。這個有差別,有就是有,就不是沒有,沒有就是沒有,就不是有,這個就有差別。我們凡夫總是落在差別知見裡面,有就不能是無,無就不能是有,總是有差別這樣的一個見解。要怎麼樣離?我們《心經》常常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一般講,空就是空,哪有色?《心經》給我們講「色即是空」,色就是物質,物質現象它當體就是空的,不是離開這個色有另外一個空,就是「色即是空,色也即是有」。它也是有,它也是空,說它有,就這個相來講有,有這個物質現象。像我們看電視屏幕,你看到電視裡面的節目,那些影像,那些色相,千差萬別,無量無邊,有這個相。但是這個相當體它是空的,不是說離開這個相才是空,當現相的時候它就是空。在空當中它又顯出這個有,又有這個相,這個就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常常看電視,從這個比喻我們去體會這個概念。當我們看電視,開關頻道一打開,影像出來了,色相。屏幕是空寂的,屏幕什麼都沒有,空空的,但是種種的色相都是從那個空出現的。當這個色相出現的時候,屏幕它還是空的,不是說這個節目出來就變成有,不是,它還是空。你說有,有這個相,沒錯。你說它是空,也是,它當體是空的。所以,色即是空,色也即是有。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是物質,物質說它是空,也是有,空有就不二。我們總是落在兩邊,空就不是有,有就不是空,這個就差別見了。所以「空就是無,空也就是色」,這個跟《心經》講的就完全一樣。你如果懂得這個道理,你相信了,明白了,這個有無就離了,你有無差別的見解就離開了。
「一和異」,一是一樣,異是不一樣。「諸佛法身就是不一不異」,諸佛的法身不是一也不是異,叫不一不異。我們凡夫一就不是異,異就不是一,這就又有差別了。但是這裡給我們講,一跟異,它是一樣。諸佛法身是不一不異,你說他不一樣也可以,說他一樣也可以。不異就是沒有差別,一樣;不一,就是不一樣。這是你要從它體性說,從體,法身本體是一。從性上講是一,法身是一,一體。要從事相來說,它就是異。我們還是用電視屏幕來做比喻,大家比較有個概念。你說整個屏幕,它是一個,一個電視屏幕,這是一。電視屏幕裡面出現的種種人事物,人多得不得了,各種不同的景象,物質現象,什麼都有,那不一樣。這個頻道的節目跟那個頻道也不一樣,不一,不一樣。千差萬別,不一樣,從這個相來看,不一。這些相從哪裡出來的?從那個屏幕出現的,屏幕是一個,屏幕沒有兩個。它就一個,都是從那一個出來的,出現很多都不一樣,那些不一樣的,從那個一出來的,所以叫不一不異。你從體性上說是一。你說從屏幕,屏幕是一,就一個屏幕,一個電視螢幕,就只有一個,都一樣。從這個事相,你節目的現相那麼多,從那個相上來說,它就是異,不一樣。這個頻道跟那個頻道,每個節目,每一個時段,出現的那些影像,那些色相,統統不一樣,那就是異。我們現代有這些科技,用這個來比喻。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華嚴》,也常常用這個比喻,大家比較好懂。
這裡黃念老他引用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館裡面,珍藏的寶物。以前北京故宮(紫禁城就是故宮),現在台北也有個故宮。以前在大陸北京故宮很多珍寶文物,國民政府遷到台灣來的時候就帶過來了,現在珍藏在台北外雙溪故宮博物院。在故宮珍寶館,我們看到有很多寶物,都是金子去打造成種種不同的東西。古大德常常引用這個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去故宮看,或者你到一般的銀樓,賣金銀珠寶的銀樓,銀樓金子就很多了,金子打造成各式各樣的器具,有手環、有耳環、有項鍊等等的這些裝飾品,還可以打造一尊佛像、菩薩像、一個人的像,也可以打造成動物的像、植物的像,打造成一個蔬菜水果,金子都可以去打造,可以打造成很多很多種。過去我們美國有個同修,陳大川居士,他就做這個生意的,但是他做的那個金不是真正的金,他是鍍金的,做得跟真的一樣。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去參觀過他的工廠,他陳列出來的各種器具都是一樣的質料,都是鍍金的,做得很漂亮,一萬多種,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我們看到這些,去工廠看、去銀樓看、或者到故宮去看,金子打造成種種不同的東西,解說員會給你介紹說,這些東西都是不一樣的,因為它的形狀,相不一樣。「這是什麼佛的壇城,那是什麼佛的壇城」,這個在現在北京故宮還有這些密宗的壇城,用金去打造的。打造成佛,這尊是阿彌陀佛,這尊是藥師佛,這尊是釋迦牟尼佛。不同的佛像,不同的壇城,還有打造臉盆,等等的都不一樣。他給你介紹,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從那個相來介紹都不一樣。你說打造一尊佛像,解說員給你介紹一定說,這尊是佛像,這尊是菩薩像,佛像是哪一尊佛,菩薩是哪一尊菩薩,這是什麼壇城,那是什麼壇城,這是臉盆、用具,介紹了很多,都不一樣。他說不一樣是有道理,從那個相看都不一樣。但是他又告訴你這些東西,它的質量都一樣,它的本質(質料)都是金子,都是金子造的,那也很有道理。金子都是一樣,從它本質來講,一樣,都是金,沒有其他的。那個形相不一樣,它質料都一樣,一樣都是金子;說不一樣,那是各種相打出來的不一樣。所以,一樣跟不一樣同時可以成立。「說一樣就是一,說不一樣就是異」,一跟異它是不二,「所以大家一和異對立的見沒有了」,就離開了。就不會去執著一就不是異,異就不是一,這個執著、這種見解也就沒有了。你明白這個道理,也就沒有了。這個一跟異,對立的見解沒有了,離開了一異的見解。
「去來」,我們在生活當中,我們總是覺得說,我們人來來往往,有去有來。「法身徧一切處了,佛向哪裡去?從哪裡來啊?都是自身,在自身中,從哪裡到哪裡,這話就說不出來了。沒有去來,也就沒有生滅。本來就無始、無終。」去來,這講法身遍一切處。我們看都有去有來,但是從法身來講,法身遍一切處,那就沒有所謂的去跟來。因為到處都有,你說佛到哪裡去?佛從哪裡來的?都是自身,自身就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你就說不上從哪裡到哪裡,這個話就說不出來,沒有去來。講這個我們大家可能一下子不太好理解,我們還是從電視屏幕來做比喻,我們看電視,特別我們現在大的電視,大電視你看一些節目,特別是電影影像,人有來來去去,有進去這個屋子,開門進去,從那個門出來的,我們在電視螢幕上看種種的節目,這些人都有來有去,有進有出。我們仔細想一想,他來去進出有沒有離開那個屏幕?沒有,都在那個屏幕裡面,那個屏幕就比喻作法身遍一切處。法身是遍一切處,這個色相看了有去有來,實際上都沒有離開法身,就像屏幕裡面看到人有去有來,但是都沒有離開那個屏幕。所以說這個去來,哪裡到哪裡,也就說不出來了。反正走到哪裡,都是在法身當中。我們在屏幕看節目,這個人從美國飛到法國去,飛得很遠,還是在那個屏幕裡面,沒有離開屏幕。但是那個相有來這裡到那裡,那裡到這裡,無論你到哪裡,或者你坐火箭到外太空去、到其他星球去,你還是沒有離開法身。從法身來講,沒有去,沒有來,都在法身當中。因為法身是遍一切處,你說不上去跟來。
所以從相上看有去來,實際上都在法身。所以如來,無所從來,無所從去,這個叫如來。如來是講法身,因為是遍一切處,到處都有,不是這裡有,那裡沒有,到處都有,這個叫法身,所以沒有去來。沒有去來,也就沒有生滅,生滅也沒有了。我們一般看有生就有滅,人有生老病死(動物也有),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個就是生滅的現象。法身沒有生滅,我們還是用電視屏幕來比喻,你看電視屏幕,這個節目出來了,演完就滅了,就沒有了,又換下面一個節目又出來,又生了,演完又沒有,又滅了。我們看到這個影像來來去去,一個生一個滅,一個去一個來,我們看看那個螢幕有沒有生滅?當然沒有,它始終是這樣,那個相有生滅,有去來,但是螢幕沒有。這個比喻螢幕就是我們的法身,我們的法身沒有生滅,法身本來無始無終。無始,就是說本不生,它本來就存在的,叫做無生。本來就存在,就沒有生。不是本來沒有,現在有了,叫生。因為本來它就有,本來它就存在了,它就沒有生。沒有生,當然也就沒有滅。滅是從生來的,沒有生,哪來的滅?所以這個我們叫無始無終,沒有一個開始。如果你有一個開始,就有一個終了。我們講生滅,就是有始有終,一個開始,一個終了。像一年春夏秋冬,有始有終,有終有始。法身它就沒有,它是無始無終。「所以離開了有見、無見、一見、異見種種的見」,離開這八種差別的見解,「徧一切處觀于如來」。遍一切處就是到處都是,你說如來在哪裡?你眼前就是,你走到哪裡都是如來,這叫遍一切處。你在地球見如來,到外太空還是如來,你離開這些見,就是「見到如來在一切處,是為入佛正信」。是為入佛正信,就是如果你真正這樣的理解,你就悟入佛的正信,正確的信心。
黃老這裡舉出一個公案,也是禪宗的公案。禪宗的公案都很有趣的,但是都是禪機,都是啟發人家悟性的,所以我們不是只有當作一個故事來聽,它有啟發性的。他說,「從前,有一個禪宗的公案」,有一個禪師他在佛大殿上吐一口痰,這個大殿怎麼可以吐痰?這個對佛就大不敬。「聽到有人批評:這是佛殿」,這裡有佛,你怎麼可以在有佛的大殿吐痰?這個吐痰的人就問:「你給我找個沒佛的地方,讓我吐痰」,你找一個沒有佛的地方。「他答覆了」,他答覆了就是哪裡沒有佛?「遍一切處都有佛」,哪個地方沒有佛?不是只有佛殿、大殿才有佛,出了佛殿就沒有佛了。他這個是就法身來講,法身遍一切處,到處都有,叫法身佛。他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你找一個沒有佛的地方讓我吐痰,這是啟發幫人覺悟的。禪宗有很多特殊的手段,這個是啟發人去悟入,就是見法身。所以跟一般教下就不一樣,教下就規規矩矩的。但是禪宗,它也不是沒規矩,它也是有規矩的,只是有一些時節因緣,禪師能觀機,看到這個人用這個方式能啟發他悟入實相,悟入實相就見法身,就用這個手段來啟發他。如果不是這樣,就是造罪業,那是造罪業。所以禪宗還有很多公案,很奇特的,像丹霞燒佛,南泉斬貓,還有人拿佛像來劈,這些都是啟發人悟入實相,那是一個手段,那也是要看對象的,不是看到每一個人都是這麼做。就是他觀機,看這個人開悟的因緣到了、成熟了,用什麼方法、手段啟發他悟入。這個人在這個時候用這個手段去啟發他悟入,是這個用意,不是教我們要去做這些事情。如果不是教人開悟的,那就造罪業了。
所以,遍一切處都有佛,大殿外面沒有佛?實際上,從相上講,大殿外面沒佛,沒錯,沒有佛像,大殿裡面才有佛像。但是如來法身它到處都有,大殿有,外面也有。我們不能提倡在大殿吐痰,這是一個公案。就像丹霞燒佛,南泉斬貓,把貓給殺了,那殺生,劈佛像,禪宗很多種比較奇特的手段,那是非常的手段,啟發人開悟的。那個我們可不能亂用,亂用就造罪業了。所以不是提倡說,你可以在大殿隨便吐痰。你大殿外面乾淨的地方都不能隨便吐痰,怎麼可以在大殿吐痰?這個我們要懂,這是禪宗公案,它是啟發人開悟的一個手段。所以,「恭敬很重要」,看到佛像當作真佛來恭敬禮拜,那就得福了,「一切福從恭敬生」。平等當中的恭敬,這個恭敬是真恭敬。我們凡夫恭敬還是不平等,諸佛如來恭敬是平等。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那是平等的,他是平等的禮敬,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這段是引用《華嚴經》的經文:
【出現品亦云。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見于如來,應徧一切處見于如來。】
這引用《華嚴經》的「出現品」也有講,『諸菩薩摩訶薩』。這個又舉一個很好的例子。「釋迦牟尼佛上天給母親說法了。」釋迦牟尼佛示現滅度前三個月,他就到忉利天宮為母說法,說什麼法?說《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常常讀《地藏經》的同修就很熟悉,釋迦牟尼佛上升到忉利天為他母親說法,報母親的深恩,報恩。因為他出生七天,母親就過世了,就往生到忉利天。雖然沒有撫養,但是生母這個恩德跟養母也是一樣的,他是姨母養大、帶大的。他成佛了,講經說法快圓滿了,也就上升到忉利天,講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報答母親的深恩。上升忉利天再回到人間的時候,因為當時很多佛的弟子都證阿羅漢果,起碼很多也有證得須陀洹果,大家都有神通。佛要回到人間來,從天上回到人間來,大家要去迎接,佛升天一段時間給他母親說法,這個法講圓滿了,要回到人間來了,這些弟子大家都去迎接。迎接,佛門的禮節也是要有順序的,因為很多人去接,這個要有順序。「有個比丘尼」,她就覺得,「一排隊」,在顯教裡面,「比丘尼要排在比丘後頭」,比丘尼要尊重比丘。排班,在顯教,我們出家眾排班的順序,比丘在前面,比丘尼在後面。她是比丘尼,如果照排班,她排在比丘的後面。「還有很多很多天王」,他們也要排在前面迎接。照她的順序,比丘尼排的隊伍,跟迎接佛的距離就很遠了,她就很晚才見佛,就是說等到佛走到她面前已經很久了,很晚她才會見到佛。但是這個比丘尼,她修行功夫很好,修得有神通了。一般證果有神通,得禪定也有神通,可見得最少她得禪定,可能也有證果了。「她有神通,她能變現」,她為了要早一點見到佛,迎接佛,「她就變現成轉輪聖王」,大家一看是轉輪聖王來了,就把她推到最前頭了,最前面。佛從天上回到人間一下來,第一個就看到她,就呵斥她,妳為什麼跑到大僧的前頭了?大僧就是比丘,妳怎麼可以跑到比丘的前面?比丘尼對大僧要尊敬,佛的戒律,八十歲的比丘尼看到小沙彌還要磕頭的,這是顯教。「密宗相反」,密宗跟顯教就不一樣,「密宗女身一樣成佛,法會上女眾坐上座」。所以佛教當中男女還是平等的。
這個比丘尼她就說,因為「我願意早見佛。」就是我希望早一點見到佛,所以我就用神通變成轉輪聖王,跑到前面來迎接佛。我只希望早一點見到佛,很久沒見到佛,很想念。釋迦牟尼佛就回答說,「你沒有看見我」,須菩提才最先見到我的。這個話就很有禪機了,這就很有禪機了。「須菩提在哪?須菩提沒來」,沒看到須菩提來。須菩提在哪裡?在山洞裡面打坐。須菩提他也知道今天佛回來,他也想他是否去迎接?是否跟大家一起去接佛?須菩提他就想到:「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我怎麼接?」他講到第一義諦,講到法身了。佛他也不是從什麼地方來,去也沒有去什麼地方,實在講沒有來去。前面講那個八對,無來去,這個差別見。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我怎麼接?從法身來講,就沒有所謂的什麼接不接?因為沒有去沒有來,你接什麼?所以須菩提他想到這裡,「他就沒來」,沒有來參加迎接佛的隊伍。釋迦牟尼佛就給這個比丘尼講,他說,須菩提他見到佛,他是最先見到我的,妳怎麼比也比不上他,他最先見到我。因為法身遍一切處,到處是佛。「此與論上一致」,這個講的跟《三昧論》講的是一樣的,『不應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見于如來,應徧一切處見于如來。』你見如來在哪裡見?到處都是。所以你不可以,「不應」就是不應當,在一法,或者一樁事情,一個身,或者一個世界,一個國土,一個眾生,去見如來。如來是遍一切處,它不是局限在某一個地方、某一個身體、某一樁事情、某一法上面,就不局限在那上面,它是遍一切處,到處都有,到處都是。所以這裡給我們講,應該遍一切處見如來,哪裡不是如來?都是如來法身,沒有離開如來法身。地獄沒有離開如來法身,天堂也沒有離開如來法身,十法界、一真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如來法身,遍一切處。也是一切眾生的法身,自性理體,法身如來。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譬如虛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
這一段也很值得我們去參究。『譬如虛空』,舉這個「虛空」,我們現在都可以看到太虛空。「空徧到一切色裡頭」,空普遍到色相裡頭,所以空它沒有局限。我們舉一個例子,「我把茶杯拿開了,擱它的地方,馬上是什麼呢?就是空。」像我這個茶杯,現在看到這個茶杯擺在這裡,有個茶杯,你拿開了,它就是空,擱茶杯的地方是空。我們現在茶杯擱在這裡,好像有這個茶杯,我們把這個茶杯一拿開,馬上我們就看到空了。誰搬來的?從哪裡搬來的?沒有,它本來就有。「空,就在茶杯在這的時候」,那空豈不就是在這個當中嗎?這個茶杯擺在這裡,空還是在這個當中,不是說擺在這裡,空就沒有了。「所以,空到一切色裡頭,空至一切色,色和非色的地方都到。」空都到,你有擺東西,空,你擺到哪裡,空也都到哪裡,你沒有擺都是空。所以,空到一切色裡面,空至一切色,色和非色的地方都到,空都達到。你有擺東西的地方空,沒有東西的地方也空,什麼地方都到。也就是說遍一切處,沒有一個地方沒有空的。
但是空又不是到或不到」,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沒到?也沒有,它本來就是這樣,就是空。『非至非不至』,「至」就是到,「不至」就是不到。你說,空是怎麼到的?這個空怎麼到這裡來的?這個到字你也用不上。「它沒有從哪裡來」,我們看空從哪裡來?沒有。「但它也不是不至」,也不是說,不到。你看東西一搬走,這個拿走,這一塊它就空了!所以你說它不到也不行,它也不是不到,也不是到,「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虛空它沒有身。這個形容比喻我們的法身,它沒有形象,遍一切處。因為沒有身,所以它沒有障礙,它沒有執礙。我有身就有障礙,我要無身,也就可以遍一切處了。跟虛空一樣,就遍在一切法。這個就是講法身,所以這個道理,我們從這個地方好好去揣摩,這個很有意味的,好好去揣摩。下面接著講:
【如來身亦復如是。徧一切處。徧一切眾生。徧一切法。徧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
以上用虛空來做譬喻,我們也對這個法身有個概念。「所以,如來身就徧一切處、徧一切眾生。」佛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在我們的心裡。如來身遍一切處,到處都有;遍一切眾生,都在一切眾生心想當中,你起心動念,如來身也都在裡面。「咱們」,咱們就我們,我們「身上都有如來身」。我們身上有,有如來身。如果說我們身上沒有佛的身,佛的身不就缺了一塊了嗎?所以佛的法身是圓滿的,沒有欠缺的,到處都有。「不只是我們學佛的人」,有這個法身,「就是五逆十惡,他的身體全部也都是佛身」,也都是佛的法身,也沒離開法身。「佛不能缺一塊」,缺一塊就沒有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就是到處都有,沒有欠缺的。『徧一切處,徧一切眾生』的心想當中。『徧一切法』,所有萬事萬法也都遍。『徧一切國土』,哪個世界都有,盡虛空遍法界都有。『非至非不至』,也沒有說到,也沒有不到,因為它本來就存在的,本來就遍一切處。「所以,如來雖然有身,也就是無身,不落二邊。」有跟無統統離開,事實就是這樣。「所以,剛剛說的見惑,第一惑就是身見,第二惑就是邊見。不是有、就是無;不是這,就是那;總落在一邊」,我們凡夫的知見就這樣,「這叫邊見」。總是要落在一邊,不是這個,就是那個;不是有,就是無。
「如來身無身,不落二邊。」你有無都說不上。「說身就有身,但有身」,有這個身體,「就是無身」,它也不落有,也不落無。「徧一切法,徧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所以如來身沒有到或不到,因為如來無身,它遍一切處,為了度眾生的緣故,示現種種的身相。「所以,夏老師會集的《無量壽經》云: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這段經文,我們念《無量壽經》常常念到,什麼叫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也不是過去,也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但是為了酬願度眾生,現在示現在西方,距離我們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叫做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這一切都是為了救度眾生而做的示現。佛無身,但是他能現種種身,這個就是教我們要離有跟無,有無二邊都離。
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這段經文,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