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見解、思想有障礙,障礙從何而來❓
🔹印光大師為什麼當年提倡《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三本書❓
🔹迴向是什麼❓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不能疏忽斷惡修善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四集) 2024/8/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54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離邪見得第八種功德法,「不起身見,捨諸惡業」,接下來請看一百七十三頁,《講記》節要第三十八條:「三十八、第九、住無礙見。見是見解,見解無障礙,對於世出世間法都能通達無礙。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說的四種無礙,即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
離邪見,這是得到第九個功德法,第九個功德法就是「住無礙見」。住就是存心,見是見解,住無礙見就是心沒有障礙,他的見解沒有障礙,對於世出世間法都能通達無礙,這叫「住無礙見」,都能通達,沒有障礙。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是通達無礙的,現在變成有障礙。障礙從哪裡來?就是從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我們一般講「業障」,迷惑、造業、受報,這個業障。離邪見,我們就能夠排除這些障礙,就能住無礙見。住無礙見,這裡引用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說的四種無礙。理無礙,對於一切道理,這個沒有障礙。我們一般講,理論上通達無礙,對事也無礙。有理就有事,理跟事也沒有障礙,有這個道理就有這個事。最圓滿的就是事事無礙,這個只有《華嚴》有,一般大乘經典都講到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華嚴》講到事事無礙,事跟事也都沒有障礙。「這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自性本來就沒有障礙。在沒有障礙當中,我們現在看到障礙重重,這個障礙重重不是外面來的,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一些幻相,把這個幻相當作真的,迷了,執著在這個虛妄的妄想上面,那就產生很多障礙。離邪見就能破除這些障礙,就能住無礙見。
我們再看第三十九條節要:「三十九、我們的見解、思想有障礙,障礙從何而來?十惡業造成的。十惡具足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性德不能現前。只要離開十惡,性德就能恢復。」這條講的也非常非常重要,往往我們學佛的人都疏忽了。講到斷惡修善,以為斷惡修善都是很淺的,是初學的,也就沒有很重視。雖然學了佛的人、聽了經的人他不反對,但是也沒有很重視、很認真的去斷惡修善。像我自己也是一個具體的例子,總是學佛聽先師淨老和尚講經,當時我第一部經聽的就是《楞嚴經》,大經,對大經這些理論很喜歡,聽得很喜歡。對基礎的斷惡修善,過去先師淨老和尚也很少講到,大部分都是講大乘經典,很少聽到小乘經典。偶爾有講一下小乘經典,但也不多,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也沒有講得很詳細。在講經當中也都有提到斷惡修善,但我個人就沒有特別去重視這方面,總是偏好在大經大論這些理論上。修學沒有從基礎開始,實在講,大經大論,這個道理聽得我們很歡喜,也能接受,但是我們得不到受用,境界現前,我們還是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起現行。所以大乘經講的這些修行的理論方法,我們就不得力,使不上力,原因也就是沒有這個基礎。
先師淨老和尚講《地藏經玄義》,講到迷的根就是十惡業。我們修學的層次,第一個階段就轉惡為善;第二個階段轉迷為悟,你要悟,要開悟;第三就轉凡成聖。我們現在聽經聽了很久也不開悟,原因就是沒有轉惡為善,這個惡業障礙我們的悟門。所以過去我個人就是喜歡聽大經大論,開悟多好,喜歡這個,但是沒有去了解到開悟的一個障礙就是惡業,這個惡業就是我們開悟的一個障礙,你要先把這個障礙排除,自然你聽這些大經大論就很容易悟入了。在《淨語》裡面,夏老也提醒我們,很多人喜歡六祖惠能大師的《壇經》。《壇經》從唐朝流傳到現在,很多人到現在還津津樂道,學佛的人,很多人喜歡讀《壇經》,特別是要修禪的人,沒有修禪的人也喜歡讀。《壇經》大部分,大家津津樂道就是神秀作的偈,「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境界就是身像菩提樹,心像明鏡台,時時要給它擦,不要讓它有塵埃。他這首偈是沒有開悟,但是對初學的人來講是有需要、有幫助。我們沒有開悟,就是要這樣修。但是六祖他是開悟的境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是開悟的境界。大家都喜歡六祖這一首偈,這首偈是六祖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會念「本來無一物」,我們物可多了,不止一物,千千萬萬物,心裡牽腸掛肚的物,那多得不得了!本來無一物,它是真的。當你迷惑顛倒的時候,它還是無一物,我們認為物太多了,那是我們迷惑顛倒,他是開悟的境界。這首偈很多人津津樂道,跟神秀這首偈對起來,六祖是開悟的,神秀還沒開悟,但是你沒有開悟的人就是要依照神秀這個去修。
六祖還有一句話,「改過必生智慧」,這句話在《六祖壇經》裡面,這句大家就沒有注意了。「改過必生智慧」,改過就懺悔,懺除業障。智慧是我們本來都具足的,大家都有,不是從外面學來的,你本來就具足跟佛一樣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就《華嚴經》講的。但是我們為什麼智慧德能都不見了?我們現在現前的就是煩惱業障,就是我們過惡,惡業的業障去障礙住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你現在把十惡斷了,自性的般若智慧它自然就現前。所以六祖這句話也非常重要,值得我們警醒,就是「改過必生智慧」。斷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能開智慧。六祖講的這個,我們在《金剛經》也找到經文的依據。須菩提聽佛講這個《金剛經》,他開悟了。須菩提說,我們生在佛的時代,遇到佛來給我們講經開示,我們才能悟入這甚深般若。如果後五百世(就是佛滅度二千五百年以後,末法時期),到那個時候還有人能夠悟入這個金剛般若嗎?須菩提當時提出這個問題來請問釋迦牟尼佛。佛就告訴他,你不要這麼講,後五百世,如果有人能夠持戒修福,他就能懂金剛般若。持戒修福就是斷惡修善,斷惡就是持戒,修福就是眾善奉行,修善。你只要斷惡修善,你不要去執著斷惡修善那個相,那你就悟入金剛般若了。如果你不是斷惡修善,你永遠悟不了,因為惡業的業障種子把你障著。所以我們不能疏忽這個。
像唐朝白居易去見鳥窠禪師,因為鳥窠禪師,有一個參禪的人去,他就拿布毛吹一吹,那個人就開悟了,白居易就慕名而來,這個禪師不得了,去看看他有什麼妙法,我一去我也開悟了。請這個禪師來開示,鳥窠禪師就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講了這兩句。白居易聽了就很失望,他說我來請教你,希望你有什麼妙法來給我開示,讓我一下悟入,就給我講了這兩句?他說這兩句,三歲小孩子都懂,難道我還不知道這兩句話嗎?他覺得好像鳥窠禪師給他講的這個太平常了,沒什麼玄妙的。結果鳥窠禪師說,三歲小孩都會講,但是八十老翁未必做得到,都做不到,所以你不要輕視這兩句話。鳥窠禪師給白居易講的這個開示,跟六祖講的「改過必生智慧」同一個道理,你只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自然會開悟。所以我們不能疏忽斷惡修善,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這個是基本法,這個不能疏忽。這個疏忽,沒有認真去學習,我們這一生就很難有成就。
所以我們要轉迷為悟,迷的根就是十惡業。如果大家去讀《地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十輪經》,地藏三經講的就是斷十惡、修十善。而且斷十惡、修十善,十法界每一個法界的層次都不一樣,統統是斷十惡、修十善,從凡夫到如來地就修這個。所以我們不能疏忽,把這個看淺了,就像白居易覺得這個小孩都會講,誰不知道?但是三歲小孩都會講,八十歲的老翁都還做不到。這個不是只有講,你要能夠去做到才管用。所以這條講,我們的見解、思想有障礙,這個障礙從什麼地方來?十惡業造成的。十惡業從哪裡來?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障礙我們性德不能現前。所以十惡業是迷的根,我們迷的根就在這上面。「只要離開十惡,性德就能恢復」,這個也是真的,這個就是跟六祖講的一樣,你改過就必生智慧,你把十惡改過來變十善,你就能開智慧,你自性的德能就能恢復。我們現在不能恢復,就是被這個十惡障礙住,所以我們當前功課還是要在這個地方去下功夫,我們才能有成就。因為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你沒有這個基礎,就像蓋房子沒有地基。
我們再看第四十:「四十、印光大師勸人讀《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和《安士全書》,將自己的心行與這些經文細心對照,哪些念頭是善、哪些行為是惡,善心善行要保持,惡念惡行要改過」,這條也特別重要。先師淨老和尚講《十善業道經》是一九九八年在新加坡淨宗學會早餐開示講的,已經二十六年了。到了晚年,他老人家提倡再加上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早年,在四十年前,先師淨老講經講的都是大乘經,都講大經大論,但是在講大經大論當中也常常提到這三本書,都有提到。我也是常常聽,但是偶爾翻一翻,沒有深入。對這個也覺得是需要,也不反對,但是就沒有認真去修學。到了晚年一事無成,想一想,就是沒有這個基礎的學習。印光大師用這三部書,這三部書不是佛經,但是講的這些理論、修學的方法都是出自於佛經,就等於跟佛經是一樣的。這個我們也是以《占察善惡業報經》來做一個印證,《占察經》講,凡是善,統統歸十善;凡是惡,統統歸十惡。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是不是勸人家斷惡修善?所以這三本善書都是歸十善。這個叫「依義不依語」,意思跟經典相應,那就可以依了。《弟子規》也是歸十善,所以十善涵蓋所有的善業,十惡涵蓋所有的惡業。你不能死在那個條文上面,一不殺生、二不偷盜……這十條,那你講這個,十善業沒有不孝父母這一條,那我們就可以不孝父母了?十善業沒有教我們要尊敬師長,對老師就不恭敬了?大家想一想,這樣對不對?但是有一些人,他就執著在那個條文上,他不知道那個條文的義理是無量無邊的,它是廣義的。所以過去有人受五戒,五戒只有不喝酒,抽煙沒規定,抽煙可以,佛沒有說不抽煙。其實它那個就涵蓋在那一條裡面,不然你說,佛也沒有說不吸毒,那就統統可以吸了,那不犯戒?不是這樣的。
所以印光大師勸人讀《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印祖他是祖師,出家人,怎麼沒有勸人去讀戒律的書?因為戒律的書,現代的人沒有戒律的基礎,他去看,看不懂。不要說高的戒,就是五戒十善你都搞不懂,那你講到那個高的戒,他怎麼會懂?你不懂那個戒,去受戒只是一個形式,你也不知道在生活當中怎麼去持戒,怎麼叫犯戒,戒的開遮持犯這些統統不明瞭,只受一個戒的名義。這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也講到,去受了戒,有名無實。現在受戒就是這樣,有戒牒,但是一條也做不到,有名無實,沒有真正得戒,也不懂得戒要怎麼修持。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給我們開示,因果是戒律的鋼骨。鋼骨是什麼?鋼筋骨架。我們現在要蓋房子,你要灌水泥,要鋼筋骨架,你才能蓋得起來,沒有鋼骨你怎麼蓋?因果是戒律的鋼骨,鋼骨沒有,你蓋什麼房子?你不懂得因果報應的理論、修學的方法,你怎麼能夠懂得去持戒?持戒,戒的精神是什麼?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律的精神。戒律有止持、作持。止持就是諸惡莫作,禁止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禁止的。作持就是眾善奉行,不但禁止作惡,還要進一步去作善。講不殺生,你進一步還要去護生、還要去放生,那個也叫作持,那是眾善奉行。
現在我們華藏,星期一到星期五,我們職工、義工,大家來上班,我在的時候都會帶大家讀一遍《太上感應篇》。這個也是早年我還沒有出家,四十幾年前,先師淨老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講經的時候也曾經勸大家把《感應篇》做為早晚課來讀誦、受持。當時我聽是聽了,也不反對,但是也沒有去這麼做,覺得還是讀經吧!就不是很重視。當然也接受,也不反對,但是沒有認真去學習。最近我看到這個社會愈來愈亂,真的看到讓人憂心忡忡,這個社會,現在這個電腦網路,現在這種思想、見解,光怪陸離的,什麼都有,就想到先師淨老和尚早年他在講席當中的開示,想到印光祖師。民國初年,他就看到這個世界的亂象,印祖提倡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特別強調因果教育。人人知道因果,大治之道,這個世界就大治了;人人不知因果,胡作妄為,大亂之道。現在是大亂,現在是亂世,亂得已經不像樣了。所以印光大師當時有先見之明,提倡這三本書。三本書,《太上感應篇》一條一條的,你讀得遍數多,自然能夠記,《太上感應篇》每一句你都可以對照現在每一天新聞報的,統統在裡面。包括先師晚年提倡的《群書治要36O》,我現在每天也都學習一條,一天學一條,這個講政治的。過去李世民他請魏徵大臣找一些有道德學問的學者專家來蒐集、來編輯,把《四庫》,經、史、子把它抽出來,編輯成《群書治要》。《群書治要》分量還是大,所以先師淨老請一些老師幫他節錄《群書治要36O》,現在出到第四冊。一冊就是三百六十條,就像我們節要這樣一條一條,翻成白話,再翻成外國文,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介紹給國際上各國的領導。
過去先師淨老只知道這是中國人的書,可以救中國,沒有想到這個書能救世界,所以就趕快做翻譯。早上我收到凱莉跟凱蒂兩位,她們兩位姐妹也在漢學院那邊修博士,現在畢業拿到博士,可能可以當教授教學了。她們從小就是受英文教育,後來學了中文也很發心,很認真在學,不容易。她給我講,在英國有一個學術單位,她們就用《群書治要》跟他們交流。我早上起來看到她的電函,我就給她回了,我說這個《群書治要》非常重要。現在英國因為移民、族群的問題,暴動還沒有停息,一直擴大,我就建議她,妳把這個《群書治要》不是在一個學術單位裡面做做學術的討論,要應用在現前這個社會當中。它發生的因緣,我也看了這個新聞,新聞大概就是說有一些媒體報得不正確。現代人很容易受這些媒體的影響,如果報得不正確,容易被誤導,大家看了,電視就是這麼報的,以為就是這樣,實際上並不一定是這樣。所以媒體,有一些比較客觀、比較公平,有一些媒體它是很偏頗的,它報的就可能是負面的,就產生社會的動盪不安,本來它就有這個問題存在,你一報就暴起來了。這些問題,《群書治要》都有,聽讒言,媒體就是讒言、講壞話。所以我就建議她,妳把《群書治要》哪一條,過去老祖宗這些經驗提出來,這個放諸四海皆準,提供給他們當政的人,提供給社會大眾,幫助他們解決這些衝突,幫助他們處理危機。
現在人遇到危機,他不曉得該怎麼辦,不能處理。老祖宗都有,你不學老祖宗這一套,你就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要知道,遇到這些狀況,老祖宗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怎麼去處理。這個叫危機處理,你處理好,這個事情也就停下來,社會恢復安定,你處理不好就愈來愈亂。所以那個新聞報導說,馬思克講,英國瀕臨內戰,那問題嚴重了。現在我們看看美國也是這樣,那個選舉,大家現在已經沒有什麼道德觀念了,只要能夠選上就好,不擇手段。處理不好,內亂、內戰,這個不是不可能發生的,很有可能就發生。小規模的動亂都已經出現,只是沒有擴散到大規模。所以中國老祖宗這些治國的智慧、經驗,全世界都需要,能救世界,這是一點不假。因為外國人碰到這個事情不曉得該怎麼辦,他沒有這種理論方法來處理;中國老祖宗他重視這些,而且把這些經驗都有記載下來,傳給後代子孫。這些都是我們老和尚提倡的,都是針對現前這個世界上一些亂象,要來救世。
《太上感應篇》講因果,這個非常重要。大家學《十善業道經》,先師淨老講,如果你沒有《弟子規》跟《太上感應篇》的基礎,實在講你十善也做不到,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不知道。而且它方方面面的,《感應篇》講的都很詳細,等於是《十善業道經》詳細的註解;如果你再讀《太上感應篇彙編》,那這個註解就更詳細了。所以我們每天讀一遍,我現在就是用《彙編》節要,也是節錄一條一條,每天跟我們這些同仁大家講一遍。我就帶頭讀,帶頭來講;我不帶,也大概不會有人主動去讀,這個我非常清楚。所以只有我帶頭幹,沒有別的辦法。你讀一遍,我沒有講解,你讀一遍也有好處。《太上感應篇》,「日誦一遍,滅罪消愆;受持一月,福祿彌堅;行之一年,壽命綿延;信奉七年,七祖升天;久行不倦,可成佛祖」,道家說可以成仙了,我們學佛就可以成佛了。《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他修學的目標是成仙,仙就長生不老。所以「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諸惡章」講的那個要避開,不能造惡業,你去修長生之術才能成就。道家很多修長生之術,它有分天仙、地仙、人仙,道家是講五種仙。佛在《楞嚴經》講的十種仙,古印度有十種仙,都修長生不老的。方法不一樣,但是基礎一樣,就是斷惡修善,不然你一直造惡業,你練什麼氣功、吃什麼營養品,到最後還是死。《感應篇》講,你造惡業,司過之神給你奪算,「算盡則死」,你吃什麼也沒用。所以你要長生不老,要先讀《太上感應篇》。現在求長生的人不少,大部分人總是想延年益壽,身體健康,但是你造惡業,那就不能滿你的願。我們學佛的人,你迴向無上菩提,你就成佛了。我們不是要求成仙,要求成佛,也是要這個基礎,這是人天到無上菩提一個共同的基礎。《太上感應篇》非常重要。
《了凡四訓》也非常重要,講改造命運的。印光大師為什麼當年提倡這三本書?有他很深的用意。因為人他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提升,沒有財富的想要有財富,沒有地位想要有地位,沒有壽命想要長壽一點、活久一點;沒有兒女想要有兒女,好的兒女。這個都是人之常情,無論中國人、外國人,這是一般人他基本的需求、需要,要求這些,我們一般講人天福報。現在佛教寺院,很多提倡人間佛教,提倡這個。但是你不懂這些理論方法,「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哪一個人不想求?求發財,幾個發財了?求有求的理論方法。依靠《了凡四訓》如理如法去修行,那你有求必應,袁了凡就做給我們看。先師淨老和尚也是我們現代活生生一個典型的改造命運的實際的例子,沒有壽命,他也延長,延的比袁了凡還長,袁了凡延壽二十一年,我們老和尚延壽五十一年,多了三十年。這個是給我們作證轉,證明給我們看。所以現在我看社會上大家在爭,爭官位、爭權力、爭地位,命中有你就爭得到;命中沒有,你怎麼爭也爭不到。你命中有,不要去爭也能得到,那何必!問題就是你不知道命運。所以看相算命也有它的功能,要選什麼市長、選總統的,我都建議先去算命,看有沒有那個命?沒那個命,你要想有,就要照《了凡四訓》去修。過去生沒有修到那個福報,有的人他只修到做市長的福報,有的人只修到做副市長,有的人只修到做副總統,他就沒有做總統的命,過去他沒有修那個福。沒有修,你這一生認真修,可以補上,袁了凡就是做給他們看的,他就是很實際的例子,改造命運,所以現在看相算命再配合《了凡四訓》。佛經上講,求官位得官位,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求兒女得兒女,你有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你要懂得理論方法,如理如法去求,沒有不感應的。
《安士全書》也是講淫殺惡果,這個是把它列為重點,這世間人最容易犯的,那個因果講的也是讓我們看得怵目驚心。所以印光大師把這三本書,這三本書根據過去先師淨老他的調查,印祖當年在世,在那個時候印刷術還不是很發達,一種大概都印幾百萬冊。印光祖師在蘇州報國寺辦一個弘化社,就是我們現在講佛經流通處,專門印經典善書流通。大乘經典印得不多,數量有限,但這三本書印的數量是最多,刷了幾十版。他重視因果教育,以因果教育來補助倫理道德教育。現在這個世界再不提倡因果報應,印祖也講了,所有的佛菩薩、神仙統統降臨到這個世間也救不了。所以這三本書,我們要斷惡修善,如果你沒有辦法三本,以一本為主,現在我們是用《感應篇》為主,然後其他的你可以參考來學。我現在在新莊打佛七,還是繼續講《安士全書》。「將自己的心行與這些經文細心對照,哪些念頭是善、哪些行為是惡,善心善行要保持,惡念惡行要改過。」我們讀這個就是來對照自己的心行,自己起心動念想的、自己的行為造作,以經典來做個標準,我們來對照,善的要去做到、保持,惡念、惡行改過,改過必生智慧。
我們再看四十一:「佛菩薩的思想、見解是正知正見,我們的想法、看法決定是錯誤的。他們心地清淨,能知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心思迷惑,過去的事忘得一乾二淨,只有偶爾在夢中起現行。」這個是我們凡夫要承認的,承認我們的思想、見解、看法決定是錯的。不要認為,我認為是這樣,我認為這樣就是對的;我們認為對的,那都是錯的,不能以我們凡夫的思想、見解做為標準。現在世界為什麼亂?每個人的思想、見解不一樣,都是邪知邪見,只要對我有利的就是善的,對我不利的就是惡的,他的善惡標準建立在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個基礎上,他怎麼是對的?絕對是錯誤的。佛菩薩的思想、見解都是正知正見,因為佛菩薩心地清淨,能知過去、現在、未來,善惡、因果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絲毫沒有差錯。我們心思迷惑了,就是過去的事情都忘得一乾二淨。不要說過去世,這一世我們以前小時候的事情、年輕的事情,可能到老的時候就會忘記了。我現在就很多事情都忘了,偶爾在夢中起現行,這個是真的。所以我們凡夫就是迷惑顛倒,因此你沒有依這個經做個標準來修正自己,那你怎麼修也不對,修得不對就是邪知邪見。你要依佛菩薩的正知正見,依這個準則來修學,我們的心也能跟佛菩薩一樣回歸到清淨。如果你不接受這個,用我們凡夫的想法,那我們修了無量劫還是凡夫。
我們再看四十二:「現今社會,《楞嚴經》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接觸的都是邪知邪見,大家都錯了,我們也跟著錯了,自以為是,所謂積非成是。」的確現在人是這樣沒錯,這佛早在三千年前就預言、就講了,佛的末法,整個世界「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如印度那條恆河的沙那麼多。我們所接觸的當然統統是邪知邪見,現在報章雜誌、電視新聞、電腦網路,統統邪知邪見。大家接觸邪知邪見,你的思想、見解也被他迷惑了,他錯了,你跟著他,你也錯了,把錯的以為是對的就積非成是,現在社會的確是這樣。這個就是《彌陀經》講的「見濁」。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現在這個五濁惡世,見濁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了。我們如何在這個邪見的稠林裡面能走得出來?《華嚴經》把邪知邪見比喻作「見稠林」,邪知邪見像很稠密的森林,你一走進去就迷路了,你怎麼能走得出來?入見稠林,你一入進去就走不出來了。
我們再看四十三:「是非善惡的標準何在?在聖賢人的心行。真正覺悟的人,他們的思想、言論、行為才是標準,學佛人是以釋迦牟尼佛的心行為絕對的標準。在世間法,中國人崇奉孔子的心行為標準,孔子的心行在《論語》裡。四書是中國人是非善惡的標準、人生價值觀的標準,這是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在。可是現代人捨棄了幾千年來的民族價值觀,隨順現前時代的邪知邪見,所以世間才有動亂,有天災人禍。」這條給我們講,是非善惡的標準就是在經典。我們佛弟子三皈依,皈依法,法就是經典,依是依據、依止、依靠、依循,皈是回歸。你沒有依靠經典,你修行就沒標準。經典是標準,經典是佛菩薩、聖賢他們的思想言論,這個才是標準。我們學佛人當然以佛為標準,皈依佛,佛說的法就是經典。在世間聖人,孔子是我們修世間善法的標準,孔子的心行在《論語》裡面。
四書也是中國人是非善惡的標準,人生價值觀的標準。這是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在,但現代人他不要了,捨棄了。早年我還沒有出家,景美華藏圖書館剛成立,那時候辦一個大專講座,我也去參加。有學生就講,我們老和尚勸他們要學四書,他們說四書是為了應付考試,學那個也沒有用。我們師父在旁邊就講,沒有用?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一九七O年代)他就講出來:二十一世紀,這個世界的社會秩序要恢復正常,一定要提倡學習中國的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你看外國人(英國人)都講出來了,中國人還不知道,還盲目的跟著外國人在學,很多你跟外國學的都是邪知邪見。所以現在你說這個世界是愈來愈太平還是愈來愈亂?愈來愈亂。我天天都有在看新聞,所以知道愈來愈亂;如果沒有看的人,天下太平。知事多時煩惱多!的確。但是如果你要救世,你不能不知道現在世界它是什麼病,你怎麼去幫助他們、去對治。所以先師淨老也是大慈大悲,年紀那麼大還在國際奔波,為了就是救世界,把自己安居享清福這個時間統統布施出來了。所以這些我們要知道,我們中國人是非善惡的標準都在經典。過去雪廬老人也有講,經是中國人的身分證,這些四書五經、十三經,中國人的身分證。你說你們中國人,那不是一個國籍,不是一個身分證;你有真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那才是真正一個中國人。現在中國人都跟外國人學,這個血緣是、國籍是,那個心理是完全外國的思想。馬來西亞江會長給我講「香蕉人」,我說什麼叫「香蕉人」?香蕉外面是黃的,裡面是白的,就是我們黃種人,黃皮膚,心裡面是白人的思想,外面你是黃種人。現在到處都是香蕉人。我說我明白什麼叫香蕉人,我是到馬來西亞去求學,學到這一句。
好,我們再看四十四:「如何才能消除災難?這要從人心轉變。人心能覺悟,轉邪為正,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不再隨順社會世俗價值觀,回頭隨順聖賢教誨,災難就能化解,就能住正知正見,於一切事理通達無礙。」要怎麼消除災難?要從人心轉變。人心轉變我們也不要先去指望別人,要先求自己,你自己做到再去勸人。但是當然,我們自己還沒做到也可以勸,互相勉勵。我們要知道,勸別人就是勸自己,講經就是講給自己聽的,從自己開始。人心能覺悟,轉邪為正,那就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也不再去隨順社會世俗這些錯誤的價值觀。回頭隨順聖賢的教誨,災難它就能化解,就能住在正知正見上,對一切事理他就能夠通達。好,第九個功德法就是「住無礙見」,我們節要學習到這裡。
我們看「四十五、第十、不墮諸難,是為十。這是雙關語。眾生造惡業,招感天災人禍,覺悟的人要不要受難?這是共業所感,肯定要受,但是決定不墮。為什麼不墮?他的心地清淨、善良,大難之下,他往上升,不往下墮落。」諸難,這講很多,你遇到困難,受難了。在經典上講八難,八難就三惡道。難,墮到畜生、餓鬼、地獄,還有生在佛前、佛後,這時候也是難,聞不到佛法。還有一條,世智辯聰,很聰明,但是邪知邪見,不相信佛經上講的,不相信聖人的教誨,現在這樣的人多得是。所以佛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真的是一點都不錯,他有他的一套看法,他什麼人都敢批評,佛菩薩他都能批評,太厲害了,邪知邪見!那個佛經講,八難之一。其他就是眼睛瞎了、耳朵聾了,聽也聽不到,看也看不到,或者生到邊地,沒有開化的地方,他不能開智慧,這就很麻煩了。所以這個難就是災難,現在災難特別多。覺悟的人,縱然遇到災難往生了,他會生到好的地方去,迷惑顛倒的人他就墮落,墮落到三惡道去。
我們再看四十六:「學佛人若能如《彌陀經》所說的,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遇到淨土法門,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作佛,所以不墮諸難。」當然往生極樂世界,那這些什麼難統統沒有了。如果能夠依照《彌陀經》講的,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遇到這個法門。必須具足善根福德因緣,你才會遇得到,不然這個經的經題你聽都聽不到。現在全地球的人,有幾個人聽到?沒聽到的佔多數,聽到的還是少數。能夠聽到、看到,也種個善根,他也不一定來學佛。有的人一輩子都看不到,沒有那個善根。《彌陀經》講「具足善根」,它加一個「多」,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說明什麼?我們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緣,但是不多,少!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那這一輩子也往生不了。我們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可以來補充,讓它由少而多。怎麼補?你要聽經聞法,多念佛,斷惡修善,那就補了。所以我們善根福德因緣不足,我們這一生可以把它補足。補,也是從斷惡修善、信願念佛這樣來補。往生到極樂世界,當然就不墮諸難,這個是我們都知道。
我們再看第四十七:「在重大災難下能倖免的人,不外乎兩種因素,一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這一生雖然造小惡,餘福還很厚,可以免除災難。二是這一生中遇到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教誨,斷惡修善,這也能避免。」在重大災難下能倖免的人,大災難就是像我們這三年新冠狀病毒的疫情,這個算是全球重大災難。這三年當中全球,根據新聞報導,因為新冠狀病毒的感染,死了一千多萬人,這個算是重大災難。我們經歷過這個重大災難,還能夠存活下來,很多人說因為打疫苗活下來了,我都沒有去打疫苗,也還活著。我相信命運,說真的,我不太相信那個疫苗。有的人他命該絕了,他打還是死;有的人不該死的,沒有去打也沒事,像我沒有去打。所以這些感染新冠狀病毒,日本的感冒藥吃一吃就好了,不用去打疫苗。現在人都迷信這些,我們中國老祖宗這些傳統,大家都不信;老祖宗這些經驗智慧,我們都認為過時了,都不用,外國人講的都是對的,我們祖宗講的都是錯的,那自己就吃大虧了。祖宗講的不是說都是錯的,對的有很多,甚至全都是對的,我們都不懂。
這兩種因素,就是過去世你有福報,你福報還沒盡,這一生雖然有造一些惡,不是大惡,就像《感應篇》講,小惡就奪算,大惡就奪紀。過去修的福很厚,雖然扣掉,還有不少,所以他在這個災難當中可以免除。第二個,這一生就是受災受難的,遇到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指導,斷惡修善,他也能避免。像先師淨老,他壽命只有四十五歲,這個我都知道的。他三個戒兄弟同年,同時受戒,同時去算命,算命先生說,你們三個統統過不了四十五歲。真的,一個二月走,一個五月走,我們師父七月病了一場。但是他接受善知識的指導,李老師勸他學講經,他發心學講經,他講經這個功德轉了他的命運,轉得比了凡還殊勝。重大災難能夠倖免,這是兩種,一個是餘福深厚;一個是沒有福報,這一生遇到善知識,接受善知識指導,斷惡修善,改造命運。好,第十個功德法「不墮諸難」,這個節要學習到這裡。
看最後這一段經文,四十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這一段是總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為了尊重,故保持音譯」,這個叫做尊重不翻。「其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是無,耨多羅是上,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我們學佛的終極目標就是這一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它有三個層次,即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個翻譯成中文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學佛終極目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再看四十九:「迴向是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與一切眾生分享。功德跟一切眾生分享裡沒有我,才能走上菩提道。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這是德用。對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得大自在,這是自受用。遠離邪見不但成就十種殊勝的功德法,若能將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就能速證一切佛法,得大自在,教化一切眾生。」迴向,我們在佛門,特別做法會、誦經、念佛,都有個迴向。迴向是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與一切眾生分享,功德跟一切眾生分享裡面沒有我,才能走上菩提道。這個迴向,這裡講的就是迴自向他,把自己修的迴向給他人,跟眾生分享,迴自向他。迴自向他要沒有我,就是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要去執著有個我,這樣我們才能走上菩提道。要沒有我,這個要學《金剛經》,《金剛經》一開始就講,你要度無量無邊眾生,從蜎飛蠕動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一切眾生,度他們入無餘涅槃,有我度、有所度,但是後面那一句就很重要,就是「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就沒有我了。你要度一切眾生,你也不能說我就不去度一切眾生了,那這樣又是有我。就你要去度一切眾生,在度一切眾生裡面,你又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個我們要好好去參,這個參透了,你才能走上菩提道,不然你修的還是人天福報,你迴向還是人天福報,你有四相,會得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所以我們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願,但是要再加上《金剛經》,「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那你能跟所就沒有了。這個我們學習《金剛經》,要多在這個上面去討論。那你這樣,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一切佛法就圓滿了。速證就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學來的。成就自在神通,這是德用。我們能夠得到這個自在神通,我們度眾生就不是手工業的,我們是量產,到極樂世界,,分身無量無邊去度眾生,那個才真正度眾生。
好,這個離邪見得到十種功德法的節要,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就是經文,「離殺害而行施故」,就是這個十善業落實在菩薩六度,布施上面,修學的功德利益,我們下次再來學習。今天就講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為什麼厭離心生不起來❓
🔹誠敬心的具體落實在哪邊❓
🔹為何沒有身見就不會去造惡業❓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不起身見,捨諸惡業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三集) 2024/8/1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53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十善業道經》,「離邪見得成就十功德法」。我們將經文再念一遍:
【復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唯歸依佛。非餘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離邪見得成就十功德法」,第六個功德法,『無量福慧轉轉增勝』,在節要第二十八。「無量福慧轉轉增勝」,福德、智慧輾轉的增長,不斷的增長,愈來愈殊勝。智慧、福德都是從這個善業而生的,這個是離邪見第六個功德法。諺語講「福至心靈」,修善得福,福報現前,心就靈敏了。「禍來神昧」,災禍來,他就糊塗了,人一糊塗就做錯事,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把錯的認為對的,這個就不斷的造惡業。所以福至心靈,一個人有福報現前,他的心思就特別靈敏,是非善惡他就分辨得很清楚。一個人他沒有福報,「禍來神昧」,他要遭災禍,是非善惡他搞不清楚,他都顛倒了,顛倒了,把錯的看作對的、對的看作錯的,善的看作惡、惡看作善,整個都顛倒了。有人提醒他,他也聽不進去,他也不能接受,他排斥,他還是執著他那個錯誤的。我們一般講執迷不悟,執著他那個錯誤的,他不覺悟,那就一直錯下去了,錯到最後,惡業造多了,惡報就現前,就要受災禍了。
現在這個問題是特別的嚴重,邪知邪見是充斥了整個世界,現在的人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你不要說沒有讀書的人、沒有學歷的人,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就是連讀書的博士、科技人才,那些大老闆、大企業家、當總統的、當大官的,也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你看這個問題多嚴重!沒有能力,他有一些科技的知識,不代表他有智慧,要搞清楚,這個性質不一樣。他有專業領域,他的技術、他的專長,不代表他正知正見,不是說他得到幾個諾貝爾獎,他講的都是對的,要搞清楚,不是這樣的。反過來講,那個沒有念過書的,可能正知正見。你去看《六祖壇經》,六祖遇到張別駕,他說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智慧跟知識,你不能搞混了。智慧,最起碼你能夠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現在哪個人有能力分辨?沒有。為什麼沒有?不讀經之過,你不讀經。不讀經,你肯定會錯,你不依照經典、佛菩薩、聖賢經教的教導來做為依據,憑你個人的看法,那肯定錯誤。
現在人,善惡是什麼,什麼叫善惡?對我有好處就是善,對我沒有好處就是惡,他的善惡標準是在這裡。我去害人,只要對我有利益,這個也是善是好;去救人我也得不到好處,那個不善不好。現在人他分明,他的善惡是在利的基礎上,他是建立在利的上面,只要有利。實在講就是什麼?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就是去損別人的利益,讓我得到利益,就這樣,就幹這個事情。現在人認為只要對我有利,那都是好的、都是善的;對我不利,就是不好的、就是不善的。這是現在人他的一個善惡標準。
實際上,不是你自己說了算,不是「你認為」就會改變這個事實,不是這樣。善還是善,惡還是惡,十善十惡,十善業道就是標準;跟這個違背就是十惡,跟這個相應就是十善,這是標準。你也沒辦法去否定,因為它是真理,你怎麼否定?它是事實真相,你怎麼否定?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不相信,它還是有果報。不是說我不相信,我就沒有果報了,不是這樣。你不相信,還是一樣有果報。你相信,有果報;不相信,還是一樣有果報,無論你信與不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事實真相它就是這樣。佛菩薩只是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佛菩薩、聖賢就是告訴我們,也不是說他發明的、他去規定的,不是!不是他規定的,誰定的?自己定的,自己自作自受,「一切法從心想生」,自己定的。
所以《太上感應篇》第一句就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福沒有門路,唯有人自己去感召來的,你自己去製造出來的,不是上帝給你安排的,也不是閻羅王給你安排的,沒有!《十善業道經》前面講的,這個當中「無有作者」,沒有人給你安排,都是從你的心所現,你的識所變。一切都是自己自作自受,自己去造作,自己要承擔這個責任。因果責任,誰也代替不了。佛菩薩大慈大悲,他也不能代替我們去享福,也不能代替我們去受罪。佛菩薩、聖賢他能幫助我們的,就是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把他修學的經驗告訴我們,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認識事實真相,進一步依教奉行,你斷惡修善,那你就得到好的果報。
所以佛法,佛教是教學、是教育,它不是宗教。不是你去祈禱他就給你賜福,不祈禱就不賜福給你,不是這樣的。還是根據你每一個人自己身口意三業,造作善不善,得到的果報是禍、還是福?造善得福,造惡得禍,都是自己造的,唯人自召,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了。所以你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種種的惡報,要知道自己造作不善業感召來的,你不要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怪別人沒有用,怨天怨地也沒有用,你自己不改正過來,誰都幫不上忙。佛菩薩、聖賢只能從旁給我們點醒,給我們提醒,從旁協助,他能幫忙的就是這樣,所以教學,講經說法,讓大家聽明白、聽清楚。真正理解了,你依教奉行,斷惡修善,命運就改了,改造命運。
所以正知正見是非常重要,離邪見,你就有這十種功德法,第六種「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你福慧(福報、智慧)不斷的增長,愈來愈殊勝。這個見就非常重要,正知正見。見,也有很多,層次很多。我們基於本經講的十善,我們接受佛前面講的這個九條的善業,這個就是正見;如果不接受,那就是邪見。這個邪見也非常多,每一個人都有各人錯誤的思想見解,這個統統叫邪見。這個見是學佛最關鍵的,最關鍵的就是見,師長、善知識就是傳授我們一個正見,正確的見解。我們造成六道生死輪迴,你要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你要斷見思惑,你看,見擺在第一個。見惑八十八品,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所有的成見包括在邪見,這個叫五利使。後面,貪瞋痴慢疑是五鈍使,五鈍使是思惑八十一品。五鈍使(思惑)是從五利使發展出來的,利是很猛利的,你第一關要破見惑,見破了是第一關,見惑破了你才能破思惑。斷見惑就很難,你要超越同居這一關,你要斷見惑、思惑,第一關斷見惑。經上給我們講,你斷見惑,好像斷四十里流的瀑布。四十里的瀑布,水這樣沖下來,一下把它截斷,這個難度相當之高。因為它很猛利,形容它很猛利,叫五利使。現在我們有個方便,就是我們修念佛法門,信願念佛,就把凡夫知見轉成佛知見了,這個是最直截了當的。所以修淨土有這個殊勝之處,不然你要去斷那個見惑,實在講很難,你信願念佛就把凡夫的知見轉成佛的知見。
我們接著,今天第二十八條:
「二十八、十善業是佛法修行的基礎,六度、四無量心、四攝法、三十七道品,全都是以十善業為基礎,不認真修十善業就不是學佛。真正念佛往生的人,無論是什麼身分,從事於何種行業,決定要具足十善業;不具足十善,決不能往生。由此可知,要想在當生往生西方淨土,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一定要做到,才有把握往生。」
這一條對我們念佛人來講也是相當重要,我們念佛人目的也就是希望這一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是正行,要具足信願行,「十善業是佛法修行的基礎」,這句我們要注意,這個不能疏忽。往往我們都是疏忽了,所以修學了一輩子沒有成就,關鍵就是沒有這個基礎。沒有十善業的基礎,那就是造十惡業,這個惡業也障礙我們往生西方,這一點我們也要知道。往生西方,我們常常聽,要具足信願行,真信切願念佛,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但是我們念佛的人,真正能生起真信切願的很少、很稀有,雖然念佛,缺乏信願也是不能往生,念佛只能在六道裡面得到人天善道,不能往生西方,因為不具足信願。為什麼不能具足信願?因為一面念佛,一面造惡業,惡業不斷的起現行。惡業起現行,它就障礙我們生起真信切願的心,惡業給你障礙住,你的信跟願被障礙,生不起來。一面念佛,一面起惡念,這樣念佛,這一生種善根這個功德利益是肯定有,但是你不能伏住現行的貪瞋痴慢的煩惱,這個煩惱控制不住就障礙我們往生西方,它會產生一個障礙。
所以過去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師常講,台中蓮社二十幾萬念佛人,真正往生有瑞相的,三、五個。這個是大概五、六十年前講的,現在五十年後,恐怕一萬個人要找一、二個,我看都很難;十萬個人,看有沒有真正二、三個人?所以這個往生就是不成比例,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念佛不能往生,關鍵是缺少信願。為什麼缺少信願?因為沒有十善業做基礎。沒有十善業,那就是說你念佛功夫不能伏煩惱,那就必定造惡業;造惡業,就障礙你生起信願,你就放不下這個世間,它障礙。
所以我們現在修行,這一生要希望有個結果,我們這方面也不能不認真來深入的學習。實在講,地藏三經講的就是十善十惡,「地」就是基礎,地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具體的說明就是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如果多一些就是地藏三經。你看,《地藏經》講十善十惡;《占察經》,那個輪相就是十善十惡,身口意三業;《地藏十輪經》,那個經題就更明顯,十輪就是十善。因為有這個善的基礎,我們才能修出世的佛法。《占察善惡業報經疏》,蕅益祖師他在玄義裡面註得非常圓滿,從地獄道到佛道,都是離不開十善跟十惡。同樣是十善十惡,它那個層次不一樣,境界也不相同;文字、經文是一樣,但是那個層次不一樣。這部經《十善業道經》,後面佛也會講到,把十善比喻作大地,十善像大地。所有的佛法,人天福報,現在有道場提倡「人間佛教」的,求人天福報的;聲聞菩提,超越六道的;無上菩提,成佛的,都是以這個十善做為基礎。這個十善像大地一樣,它能夠生長萬物,這些萬物都依這個大地而得生長,沒有這個大地,它沒地方生長。所以《十善業道經》後面,佛就用這個大地來比喻十善。所以我們不能疏忽這個。《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起碼我們要能夠做到,這一生念佛往生才有把握。
所以十善業是佛法修行的基礎。你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菩薩修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的四攝法;「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如意足、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個三十七道品,大小乘都要修的道品。「全都是以十善業為基礎」,你沒有基礎,你要修這個,沒有辦法。好像你蓋房子沒有打地基,你怎麼蓋?所以「不認真修十善業就不是學佛」,這也是真話,不是真正在學佛。「真正念佛往生的人,無論是什麼身分,從事於何種行業,決定要具足十善業;不具足十善,決不能往生」。這個我們也不能疏忽,我們不能一邊造惡業、一邊念佛,這樣往生西方,臨命終會有障礙。
「由此可知,要想在當生往生西方淨土」,這句話我們要看清楚,「當生」就這一生,我們希望這一生就往生西方淨土,那必須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先師淨老和尚提出三個根,儒、釋、道。「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用儒家的《弟子規》,以這個來落實這兩句。要怎麼做?怎麼孝養父母、怎麼奉事師長?《弟子規》。「慈心不殺」,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這講因果教育的。《弟子規》講倫理道德,《太上感應篇》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教育。「修十善業」,這個是佛法的基礎。十善業就涵蓋所有的善法,「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都是屬於十善業。也可以說《弟子規》、《感應篇》是十善業的基礎,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講過很多次,你能夠落實《弟子規》、《感應篇》,你修十善業就不難;如果你沒有《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要修十善實在很難,你不知道從何修起。
十惡十善展開,佛在大小乘經典講得非常多,我們也不可能去看那麼多的經,所以祖師大德就以《感應篇》,《感應篇》是印光大師提出來的,它等於是濃縮起來的,一句一句,你要讀起來很容易記憶,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那就很清楚了。所以祖師大德大慈大悲,方便我們學佛的人來學習斷惡修善,提出這個《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有《弟子規》、《感應篇》的基礎,的確我們才能落實十善,不然我們也做不到十善。如果再加上《安士全書》、《了凡四訓》,再加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就更圓滿了,這個都是印光大師提倡的因果教育。這個是基礎,你要得人天身、聲聞菩提、無上菩提,都要依這個基礎才能成就。我們為什麼生不起真信切願?就沒這個基礎。你說要出離心,厭離娑婆,欣慕極樂,為什麼厭離心生不起來?因為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有這個愛染,你愛染放不下。愛染的根在哪裡?就是十惡業,那個是根。那個根你沒有調整過來,你怎麼修還是愛染,怎麼修也不能成就。所以先師淨老給我們開示,這四句一定要做到,才有把握往生。我們要真有把握,那這個要去落實。
我們再看二十九:
「二十九、孝親尊師、慈心不殺,就是落實在十善業道上;如果沒有十善業道,孝親尊師都是假的,也沒有真慈悲心。這是佛法修學根本戒之根本。」
戒也是從這個十善提升的。十善業,是屬於淨業三福的第一福,人天福。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律,皈戒(皈依戒律)在第二福。第二福就是屬於出世福,出世間的福報,從三皈依開始。三皈依,出世的福報建立在世間人天福的基礎上,就第一福是人天福,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有資格受三皈依,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三寶弟子,這個佛才承認。現在我們皈依,做不到第一福,皈依證拿到了,甚至皈依很多法師,皈依證一疊,佛不承認。世間人承認,你有那一張就是皈依了,但佛不承認,你沒有做到第一福,你沒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雖然皈依了,只是名字皈依,有名無實,沒有真正的皈依。真正皈依,必定落實第一福,這樣來接受三皈依,才是名符其實的三寶弟子,這個佛才承認。我們不能說我是三寶弟子,但是我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沒有慈悲心,一天到晚殺生,造十惡業,我來皈依一下,然後我是三寶弟子,這個佛不承認。所以第二福,也就是你要有第一福的基礎,你才能提升到第二福。也就是我們簡單講,你要入佛門,基本條件,你要有第一福的條件,那才能夠成為真正的一個三寶弟子。
現在我們實在講,在末法時期,沒有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就很難。所以我們現在學佛,不要說在家,出家人也是一樣,無論在家出家,不但皈依,還受戒了,在家受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出家,三壇大戒都受了,這個都是有名無實,沒有實質。沒有實質,現在皈依了、受戒了,怎麼辦?現在很多人,人家要來皈依,我們也幫他皈依,發個皈依證給他;有人受戒,那也幫他受個戒。先師淨老和尚只是給人家授三皈五戒,再高的戒他就沒有,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就沒有了,沒有幫人授,就授到五戒。受了戒,其實我們也沒做到。所以先師淨老和尚講,現在受了,好像畢業證書先給你了,但是你要補習,要補習這個功課。
所以過去二OO五年,先師淨老和尚交代悟道到美加去巡迴演講,他老人家就節錄《十善業道經》的節要經文,讓我去講,給我交代一句話,勸那些淨宗的同修要補習這個功課。三個根,要補習這個功課。因為大家也都皈依了,也都受戒了,甚至很多年了,但是這個功課沒有去完成,沒有落實,所以要補習。這個跟弘一大師講的就一樣了,弘一大師講,你來受戒不會得戒的。他講真話,大家聽了當然很失望,弘一大師也安慰大家,既然來了就受,但是你不要認為你得戒。你認為你得戒,你得了比丘戒、菩薩戒,大妄語,那罪過就很重,要知道自己是有名無實。他也鼓勵大家還是受,受了怎麼樣?你不要認為你就得戒了,受了之後再去學戒,學一條就做一條。所以先師跟弘一大師講的也是同樣一個道理。現在這個時代,你沒有辦法要求他完全做到再來受戒,都是先三皈依,先受了再說;但是要跟他講清楚、說明白,你是沒有得戒的,你要學戒,然後進一步把它做到,做到就得戒了,你沒有做到就沒有得戒。這個就比較務實。
這裡講,「如果沒有十善業道,孝親尊師都是假的」,這個也是真話。你說我孝養父母,但是都在造十惡業;我對老師很尊敬,也是在造十惡業,那不是真的。所以這些我們也都要知道,這個基礎都在十善業,都是從十善出發的。你不能說我對父母很孝順,但是我就是天天在造惡業,你天天造惡業是大不孝,對老師也很不尊重。所以你要孝親尊師,還是要從十善業去落實,才能做到真正的孝親尊師。所以「這是佛法修學根本戒之根本」,就是大根大本。
「三十、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也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沒有這個基礎,三皈五戒無法落實,即是有名無實。」
還沒有受五戒,要先受三皈,你受了三皈才正式成為一個佛弟子。沒有《十善業道經》的基礎,三皈也落空,五戒也落空了。三皈五戒,等於是十善業的一個提升,這個是屬於出世的善法。你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受了三皈五戒,這三皈五戒就是出世間的善法。如果你沒有受三皈五戒,只有做到第一福,就好像一般不學佛的人他大概只能做到第一福,他所得到的就是只有人天福報,他不能超越六道。超越六道,你一定要三皈依,你要入佛門。所以第一福不一定說學佛的人他才做到,不學佛的人,你信仰其他宗教的,做到第一福的也很多。但是你沒有三皈五戒,那屬於世間福,你會得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你要出六道,要受三皈依,要受五戒,那個叫出世福。所以淨業三福它擺得很清楚,這是在第二福出世福,出世福也是建立在十善業的基礎上。所以十善業,它是世出世間到達究竟圓滿,統統修十善,它的層次不一樣、境界不一樣,統統是十善。三皈五戒如果沒有十善業,這個也是落空,也是有名無實;有了十善業,這個就落實了。
「三十一、有人向印光大師請教:如何才能契入佛法?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就是具足十善業。心與十善業不相應,誠敬何在!誠敬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而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十善業。」
誠敬,也是表現在我們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點點滴滴,敬人敬事敬物,表現在這個生活上。一個桌子髒了,我們給它擦乾淨,那你對這個桌子誠敬。所以誠敬,不是說只有看到佛菩薩的像在那邊拜叫誠敬;看到佛菩薩的聖像拜是誠敬,對人就不誠敬,那這個也不是真的誠敬,這也不是佛菩薩教的。佛菩薩教我們,就是你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誠敬,這個才是真正的誠敬。所以佛門的懺儀,前面開頭都會有一句,就一切恭敬。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有一個恭敬心,一個誠敬的心來對待,這個真正是誠敬。所以拜佛,對人、對事、對物都沒有誠敬心,拜佛也不是真的誠敬,這點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所以誠敬是表現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這個才是真正誠敬的具體落實,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心很誠,我對人都很恭敬,人家拜託你的事情,你都沒有給人家做好,你說誠敬在哪裡?儒家《論語》都是教這個,人家拜託你做個事情,你要給人家做好,答應人家就要去做,要有信用,要把它做好,那就是對人、對事的一個誠敬。所以誠敬不是一個抽象概念,是很具體的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你要把它做好,就是誠敬的表現。
我們再看三十二:
「三十二、十善、五戒是行門的根本,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能離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與這十個綱領相應;若不相應,則是惡業。上品十惡,是地獄的業因;上品十善,是生天的業因。明白此理,就清楚明白自己將來往哪裡去。」
「十善、五戒是行門的根本」,我們修行法門的根本,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這個就是共同科目,都是這個根本。所以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能離開這個根本,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與這十個綱領(十善)相應。若不相應,就是惡業,違背這個就是惡業。「上品十惡,是地獄的業因」,這個惡業當然有輕有重、有大有小,上品就是最嚴重的惡業,那就是墮地獄的業因。「上品十善,是生天的業因」,十善也是有輕重大小。天人,欲界天有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天,欲界有六層,色界十八層,無色界四層。要生天,就是要修上品十善。如果在欲界天第三層天以上,還要加一點禪定。在欲界還沒有達到色界的禪定叫欲界未到定,若達到色界的禪定,就生到色界天了。所以上品十善是生天的因,中品是人道,下品是阿修羅道。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己就知道我們將來要往生去哪裡,在六道裡面往生到哪一道。以上七條節要,就是講離邪見第六個功德法,「無量福慧轉轉增勝」。
我們再看第三十三條:
「三十三、第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十惡是邪道、三惡道。我們起心動念落在十惡,就是行邪道,果報在三途。行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佛道、菩薩道、聖人之道。從何做起?從起心動念處做起。」
這個是離邪見第七個功德法。第七個成就功德,就是「永離邪道」,永遠離開邪道,邪道就是錯誤的道路,歧路;「行於聖道」,聖賢、佛菩薩之道。下面給我們講,什麼是邪道?「十惡是邪道」,你造十惡業就墮三惡道,在六道裡面這是邪道。我們起心動念落在十惡,就是在行邪道,果報就在三途。行十善業,這個就是人天道,羅漢、菩薩、佛都是走這個道。從哪裡做起?從起心動念,從意業做起。意是主導的,主導我們造善造惡的,意業,從這個根本修。《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文章,專門偏重在對治意惡,這個很值得我們去參考。我們才知道這個起心動念,我們起的念頭,是善還是惡?讀了這個,我們自己就會很清楚。如果不讀這個,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自己起的念是惡念還是善念,自己也不清楚,那很容易我們起惡念自己也不知道。所以這一篇也是非常重要。再看下面:
「三十四、凡夫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而這個根就是貪、瞋、痴、慢、疑五種思惑;思惑是思想迷惑了。疑是懷疑聖人、懷疑聖道,隨之而起的是貢高我慢,輕慢聖賢,輕慢聖道。十善業道是聖道,輕慢十善業道,果報在三途。」
這個問題也滿嚴重的。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的確都是自私自利,為什麼會自私自利?因為我們有四相,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因此佛菩薩才勸我們要克制自己,修十善業。在儒家、道家都是這樣教學,儒家格物、致知,就是格除自己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心,這個要格除。自私自利的根,就是貪瞋痴慢疑這五種思惑,思想迷惑了,起這個煩惱,無始劫來我們就有這個煩惱。因此儒家就格物,格什麼?格除貪瞋痴慢疑,格除這個煩惱,在佛法叫做伏煩惱、斷煩惱。我們做三時繫念,「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斷這個。斷有伏斷、有滅斷,滅斷比較難,伏斷比滅斷要容易,但是容易,如果沒有用功也是伏不住,控制不了,因為我們對這個煩惱太熟悉了。
疑就是「懷疑聖人、懷疑聖道」,不相信聖人的教導,不相信經典,甚至還毀謗,「貢高我慢,輕慢聖賢」,就毀謗聖教,現在這樣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夫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他就不畏,不畏就不怕,聖賢講的,他認為不對,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輕慢聖道」,到最後吃虧就是自己,你不尊重聖賢之道,要隨順你自己的煩惱習氣,不斷的造惡業,將來你就受惡報。所以「輕慢十善業道,果報在三途」,這是必然的。你不修十善,那就是造十惡了。但是在六道輪迴裡面的眾生,造十惡的多,修十善的少。所以人死了之後,墮三途的機會很多,時間很長;生到人天善道,時間短暫,機會很少。所以古大德講,「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沒有出離六道,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機率多,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機會少,好像出來旅遊觀光觀光,沒多久又進去了。
我們再看第八:
「三十五、第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邪見就是錯誤的見解。六道凡夫執著身是真實的、是自己。佛告訴我們,身不是我,是我所有的,如同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是永遠不生不滅,我所是有生有滅,譬如衣服穿久會髒、會破,就不要了,再換一件。」
這一條是第八個離邪見的功德法,「不起身見,捨諸惡業」,沒有身見,就不會去造這些惡業了。為什麼造惡業?不都為了這個身嗎?為了自身的利益、享受,都是把這個身認為就是我,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我要為這個身體的享受造種種的惡業。所以種種的惡業,也都是因為有身見,才會生起這些惡業;沒有身見,他就不會去造這些十惡業了。所以見惑第一個要破的就是身見,就是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們凡夫總是認為這個身就是我,以為這個身是真實的,就是自己。其實這個身不是我,這裡講是「我所」,好像衣服一樣,衣服穿在我們身上,我們大家都知道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我所有的。這個身體就是跟衣服一樣,是我所有的。我們身體裡面有一個我,我們不認識,就是我們每一天能看、能聽、能聞的自性,那個才是我。把這個身當作我,就錯了,這是邪見,錯誤的見解。真的不認識,冤枉在六道生死輪迴。
佛法修學,無非告訴我們這一樁事實真相,認識真正的自己,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因為自性是不生不滅,它本來就存在,沒有生當然沒有滅。我所,這是相,這是有生有滅,這是緣生法。我們的自性,真正的自己,就是靈知心,不生不滅。這個名詞很多,法性、真如,講的都是一個事情。「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念。為什麼有生有滅?因為因緣聚集就生,生起這個現象;因緣散,就沒有了,就滅了。但是我們法性,不會因為因緣生才生起來、因緣滅就滅了,沒有。因緣生,它也沒有生;因緣滅,它也沒有滅,所以叫不生不滅。佛法教學就是教我們認識這一個,那個才真正是你自己的,才是「我」。把這個身體當作我,就錯了。
「三十六、我有沒有身?佛法講法身,法身是真正的我。佛說:法身是不生不滅、無始無終。終極的目標就是證得法身,證得法身就是成佛。什麼人證得法身?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之人。他悟的就是不生不滅、無始無終的真我,悟的就是這個肉身是假我。報身是有始無終。報身是智慧,即能證法身的智慧;證得之後,永遠不會再迷失了。應化身是應眾生機感而應化的身相,而佛的應化根本原因是諸佛如來的本願。」
這條就給我們講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我們常常看到佛經,一般人沒有聽經他也不懂這個,但是他如果參加法會活動,也會念到這些,看到經典會念,什麼叫法身也不知道。法身就是我們的自性,它沒有相,但是它能現一切相,所有的相都從那個法身現出來。好像這個屏幕沒有相,但是什麼相都從那個空空的現出來的,那個屏幕就是法身。我們明心見性,見到自己的自性,大徹大悟,那這個人就叫成佛了,他悟的就是不生不滅、無始無終的真我,沒有開始當然沒有終了,沒有生也就沒有滅,它本來就存在的。報身是有始無終,報身就是智慧,能夠證得法身的智慧。法身毗盧遮那,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是報身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那是應化身。每一尊佛都有這三身,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這三身。應化身是從眾生的感應來化現,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是跟眾生起感應道交來現的身,這個就是有生有滅,他示現一個階段,他就示現入滅了。但法身它是不生不滅的;報身它是有始無終,它也不會滅。像我們生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那統統是法身、報身,那是永恆不變的,它不會滅。但是在十法界、六道示現的,那就有生有滅。
我們看三十七:
「三十七、不起身見,捨諸惡業,最低限度的地位是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小乘須陀洹果。不在這裡真正用功夫怎麼行?這才體會到十善業多麼重要!必須認真修十善業道,念佛才能往生。若捨棄十善業道,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都不得力,就像蓋房子沒有地基。修十善業道,才能捨諸惡業;惡業不捨,生生世世就在六道輪迴隨業受報。」
捨身見就是破身見,見惑第一個要破的就是身見。破身見,佛在三十七道品,四念處第一個念處就是「觀身不淨」,這個就是破身見的,觀察我們這個身體不清淨,好像行動廁所。但是我們迷惑顛倒,我們愛惜得不得了,把這個當作是我。佛說,錯了,這個不是我,是我所。所以你看三十七道品,第一個觀身不淨,那就破身見。
為什麼這麼執著這個身體?因為認為這個身體很清淨,你就會去執著。如果知道這個身體是不淨,那你就放下了。放下也不是去糟蹋身體,這個也不能誤會,不是你刻意去把這個身體破壞,那個又是錯了,又是執著了。就是你不刻意要怎麼去讓這個身體好、怎麼去裝扮,但是也不要刻意都不理它、不保養身體,衣服也要穿整齊,洗澡也要洗乾淨。你總不能說,那這個身是不淨,反正就讓它不淨吧,天天不洗澡,那又是一個執著,這個也不對。這個也要講清楚、說明白,就是你不去執著,不要執著這個是我,我們才能夠放下這個身見。你只要不執著這個身是我,那你跟一般平常人生活都是一樣,那也不必特別要去怎麼樣照顧,我們就是一般平常生活,這樣就可以了,平常心是道。
「不起身見,捨諸惡業」,這個是具體做法,像我們學佛的人他就吃素,避免殺生這個惡業。大家為什麼殺生吃肉?要營養,要保護這個身體;沒吃肉,這個身體就不好,這個就是身見。但是現在吃素,證明也不比吃肉差,可能吃肉的人毛病還比吃素的多。也不必說怎麼去保養,怎麼去練這個身體。所以道教有練長生;印度古代,《楞嚴經》講有十種仙,總是離不開練這個身體,讓這個身體得到長生不老,這個就是身見,放不下這個身。真正的長生,就往生極樂世界,那是真的!因為你在六道裡面,長生是壽命比較長,比一般人長,甚至長很多很多倍,活幾百年、幾千年的,上萬年的都有,但是時間還是會到,還是脫離不了生死輪迴,這個就不究竟了。這個在古印度就很多了,在我們中國道教也修這個。這些都屬於在身見的範圍。
不起身見,捨諸惡業,身見破了,「最低限度的地位是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講圓教,因為藏通別圓,圓教是最圓滿、最高的。圓教初信,斷見惑八十八品,第一個就是身見破了。你身見破了,後面四種見惑也能夠跟著破。見惑破了八十八品,那你證得圓教初信位,小乘初果須陀洹。有這個斷證的功夫,還沒有出離六道,但是得到位不退,不墮三惡道,只是人天兩道七次往返,你必定證阿羅漢。大乘圓教,他超越得就更快了,比小乘的修證超越得更快。《四十二章經》是根據小乘來講,人天七次往返,根性比較利的不用到七次,所以這個根性最鈍的要七次。也就是說,你破了身見,雖然還沒有出離六道,但是有時間表了,也可以預期了,最長不會超過七次。但如果還沒有破見惑,你怎麼苦修、修到怎麼樣,出離六道輪迴遙遙無期,沒有時間表,可見得它的標準在這裡。你怎麼修苦行,你沒有斷見惑,出六道沒有時間表,這一點我們也要認識清楚。
所以真正修行,就是在這個地方,這些也是要從十善業道這個基礎來修。我們念佛人不必斷見惑,也不必斷思惑,伏住就可以了,暫時讓它不要發作就可以了。我們只要臨命終不要發作,信願念佛,阿彌陀佛來接引,佛光注照,我們心就不顛倒,就跟佛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這些煩惱不斷,自然就沒有了。你到了極樂世界,不要怎麼斷、怎麼斷,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的這些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自自然然它就沒了。但是我們現在要取得往生的資格,這個十善業我們就不能不修。「若捨棄十善業道,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都不得力」,這個是真話,你修禪、修密、修淨、修教,甚至你要提倡人間佛教,得個人天福報也得不到,因為沒有地基。所以「修十善業,才能捨諸惡業」;惡業不捨,生生世世六道輪迴,脫離不了。所以這是我們脫離六道的一個最基本法,從這裡修起。
好,第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這個功德法,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第九「住無礙見」,我們下次再來學習。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佛為什麼說占卜、看相、算命、風水這些是世間意❓
🔹大家發的心都很好,為什麼修到最後,很多問題都出現了❓
🔹吃虧怎麼是福❓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各人遇緣不同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二集) 2024/8/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52
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離邪見得成就十功德法」,我們再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復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唯歸依佛。非餘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這段經文,我們上次學習到《講記》節要第二十一條,我們今天晚上接著來學習《講記》節要第二十二。請看節要:
「二十二、《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佛對於占卜、看相、算命、風水,說這是世間意,佛弟子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可是,佛慈悲到了極處,眾生有迷惑,想占卜尋求答案,佛也順從眾生,說了一部《占察善惡業報經》。佛教弟子若對吉凶有疑惑時,應如何去占卜,為我們大開方便之門。占卜之前,首先教我們如何修法,方能得到感應;若無修學功夫,就得不到感應。另外,《觀世音菩薩感應靈課》也是一種占卜,印光大師在序文中寫得很清楚,占卜前要恭敬誠懇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然後再求感應。念了佛菩薩名號,心定了,心誠了,誠則靈!」
這條《講記》節要先師淨老引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經文當中,對於占卜這樁事情來給我們說明。我們凡夫在六道生死輪迴,這個是講佛弟子,總是對這個世間有很多事情有疑惑,這個是難免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一部小乘經典,這部經就是阿難尊者請問釋迦牟尼佛,「事佛」就是奉事佛法,就是親近佛門,我們一般講學佛的人。阿難尊者看到學佛的佛弟子,有的人學了佛,他事事如意,他的果報很好;而又看到有的學佛的人,他反而果報不好,都很不如意。有的人學佛,他都得到吉祥;有的人學佛,得到凶災。阿難問佛,學佛到底是吉還是凶?為什麼有的人學了佛,他得到是吉祥的;有的人學佛,他得到是凶災的,這個問題是什麼問題?是佛法的問題,還是學佛的人的問題,為什麼有吉有凶?不但佛陀當時有這個問題,一直到我們現在,這個問題還是很多。如果你沒有學這部經,實在講,也是會有疑惑,你看到很多學佛的人,是不是每個人都得到吉祥如意?我看好像也並沒有,也看到很多都是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遇到很多凶災。佛就針對阿難問的這樁事情,事佛是吉還是凶做了一個說明,說明正確的學佛態度。我們一般講如理如法的,他必定得到吉祥;反過來,你學得不如理、不如法,那不能怪佛法,你學錯了,你學得不對,這個不是佛法的問題,是學的人他學錯了。甚至把佛法這些意思都誤會了,當然他學錯就做錯了,果報當然就不好了;有的人他學對了,他果報就好。所以這個關鍵在這裡。
這條有分三段,這條比較長,第一段就是引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學佛的佛弟子遇到一些疑惑,總是抽籤、占卜、看相、算命、看風水,這個在《吉凶經》裡面講叫「世間意」。世間人總是對生活上有種種的疑惑,就是透過占卜、看相、算命、看風水來解除他的疑惑,他相信這方面的。相信這方面的人,不但中國人有,現在外國人也有,看風水、看相的,外國也有看相,他們有他們看相的方法,他們也看風水,也有占卜,只是這個方法有很多種。這個叫「世間意」,什麼叫世間意?你不能出離世間就是世間意,佛法是出世法,是出世間,你不能出世間,就是世間。如果你對於世間這些占卜、看相、算命、看風水很感興趣,那就落在世間意。看相、算命、看風水、占卜,這個的確是有,這個世間法。
古代聖賢,「卜日見禮,卜地見書」。卜日就是看日子,看一個黃道吉日,這個也不是迷信,這個是聖人制的。在《禮記》裡面就有看日子的,現在傳統的農民曆也都有哪一天要做什麼,這一天有哪一個時辰適合做什麼,這個農民曆才有,你現在看西洋曆就沒有。農民曆就比較完整,還有春夏秋冬,立冬、立秋。一年就是十二個月,十二個月,一個月有兩個節氣。我們一般講清明、大暑、小暑,這個都是節氣。一個節氣就是十五天(半個月),一個節氣十五天,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五天一候,就我們講氣候,就是五天,一個節氣裡面有十五天,有三個候(五天),我們講氣候、氣候。我們現在講氣候,都是看報告新聞今天天氣怎麼樣,但是他沒有報你什麼候,因為現代人他不懂這些,你要看農民曆。這個有它的道理,不是迷信。
「卜日見禮,卜地見書」,書就是《書經》,在經書裡面。卜地就是看風水、看地理,那個不迷信。現代人講到看風水,那是迷信。你不迷信的人,你也是看風水,你家買房子,買在垃圾堆旁邊,看你要不要?買在墳墓旁邊,你不要風水,那你住在墳墓旁邊,你會覺得很好嗎?過去在景美,韓館長的大兒子,有一次給我講,他說,現在有那個建設公司,他們蓋的那個房子說前面一片青山綠水,那個風水可好了。結果去一看,那一片山前面統統是墳墓,他說墳墓那都是地理好的,人家才會葬在那邊,所以這個地理是很好的。那個賣房子的瞎掰,人死埋葬,那個叫陰宅,人住的叫陽宅,你不能混在一起。
所以這個都有它的道理,世間法也有正的,也有邪的,正確的這都有它的學問,這個不迷信。占卜、看相,看相哪有迷信!每一個人相不一樣,富貴有富貴相,貧賤有貧賤相,你仔細一看,你不會看相、算命,你也會看,有福報的人跟那個沒有福報的,相肯定不一樣。我們不懂,不會細看,但是粗看我們大概也會知道,你用直覺感也會感受出來。這哪有迷信!相從哪裡來?從心來的。心,你找不到,你看不到,但是你從那個相就知道他心怎麼樣。你現在在笑,你相是一個笑容,就表示你的心很歡喜。你很生氣,一個臉臭臭的,那個就是你心在生氣,表現在相上面。相就反應你的心,相就是從你的心生出來的。所以陳希夷有一篇叫「心相篇」,這篇你看看,看懂了你也會知道看相。你看相,看他的心,從相就看到他的心。算命、排八字,你看袁了凡給孔先生算命,算得很準。
佛為什麼說這是世間意?因為你算這些都是世間法,你不能超越,不能出離世間。佛弟子是要超越六道,要出世間。「佛弟子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世間意就是不要去執著在這些方面,不要執著。只要不執著,你占卜、看相、算命,也都不是世間意,問題出在執著。占卜、看相、算命、看風水,如果你只是卜,這個意義也不大。你命被人家算得很準,算得很準就是知道自己的命運是怎麼樣,就是這樣,那你也改變不了,這個意義就不大。如果看相、算命,他懂得改造命運,知道這個命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像袁了凡遇到雲谷禪師,禪師給他指導,那他看相、算命就有意義了,知道自己的命原來是怎麼樣,現在改造命運跟原來就不一樣,證明了命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這個就有意義了,所以這個去看相、算命也就有必要。
所以現在每四年要選總統,或選縣市長,我是建議這些候選人先去算命,算算看自己有沒有那個命。你是市長的命,那你只能做到市長;你只做到副總統,那只能做到副總統,你沒有總統的命,你就選不上,所以要去算。算了如果說沒有那個命,要照《了凡四訓》去修,你就有了,不是你用什麼手段、什麼方法,那個只是一個手段、方法,你命中沒有,到時候那個因緣還是會變的,你還是做不了。這個《了凡四訓》讀通了,你就開悟了,因此占卜、看相、算命、看風水,要學《了凡四訓》,那這個就有意義了。
所以過去美國翁陽春先生,一個夏景山居士,一個看相,一個看風水的,這個跟我們老和尚都很好。我們老和尚都勸他們學佛,你給人家看風水,《了凡四訓》給他看。翁陽春,以前我在景美圖書館,他是一個殘疾的,就是看相、算命的,也到圖書館來請我們老和尚講的《了凡四訓》,還有這個書,放在他的相命館,人家來看相、算命,看完、算完這個送給他。這個就很有意義了,這個就度眾生了。這個也是印光大師非常鼓勵的,鼓勵看相、算命的,做醫生的,你來弘法,一般去給你看病的,或者看相的,他都能夠聽你的。看相、算命的,他會去看,他就相信這個。比如說你這個財庫,勸他不要吃狗肉、不要吃牛肉,不然沖到你的財庫,他為了賺錢,他就不敢去吃牛肉、吃狗肉了,他就接受了。做醫生的也是一樣,做醫生的你勸人家學佛,病人大致都比較能夠接受。所以印祖特別勸這兩種行業的人,看相算命、看風水的、做醫生的,來勸人家修《了凡四訓》、學佛、修《感應篇》,這個一般去找他們的人大多會接受。
所以這些事情你明瞭了,你不執著,你知道它的所以然,那也就不是世間意。世間意就是一般人他不懂,他只是看相算命,看相算命你也改變不了,變成世間意。《吉凶經》講「可得為世間事」,事就是說你做生意買賣、婚喪嫁娶等等,你做種種行業,這些都可以做,士農工商你都可以做,這些世間事都可以做,但是不要有這些世間意。這一段是引用《吉凶經》,我們佛弟子,你有什麼疑問,要從佛法裡面來找答案,因為你皈依三寶了,皈依三寶就要依佛、依法、依僧,從佛法裡面來找答案。
下面這段講,「可是,佛慈悲到了極處,眾生有迷惑,想占卜尋求答案,佛也順從眾生,說了一部《占察善惡業報經》。」眾生哪有說沒有迷惑的,沒有迷惑他就不叫眾生了,他就是佛了,當然有迷惑。各人的迷惑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迷惑不同,所以佛講了很多經典,都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的。每個人迷的不同,淺深也不同,業障厚薄也不同,總是都有迷惑,有的迷得比較深,有的迷得比較淺,凡是眾生,沒有說沒有迷惑的。如果嚴格講,十法界、四聖法界還有迷惑,還沒有明心見性那就是迷惑,不過比我們六道眾生,他是不迷了。我們六道裡面也有人迷得比較深,有人迷得比較淺,這個當中差別很多很多。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迷惑,所以你還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你說你沒有迷惑,這個我不相信,這個我絕對不相信,你自己有迷你不知道。有一天你碰到問題,你就知道原來自己迷惑。
我們特別在末法時期,那個迷惑就更多了。實在講,這部《占察善惡業報經》,我在家就讀了很多遍。《占察經》,佛是特別應堅淨信菩薩的啟請來講了這部經。堅淨信菩薩他說佛去世之後,正法滅了,到了像法,像法又進入到末法,像法也沒有了,到末法,不要說證果,得禪定的都沒有。末法時期的佛門四眾弟子業障深重,外面的誘惑、災難很多,眾事牽纏,擾亂身心,修行產生很嚴重的障礙。末法就是這樣,無論修哪個法門都有障礙。有障礙就是心裡很多疑惑,為什麼很多疑惑?包括我們念佛人,你沒有疑惑嗎?我看大多數都有疑惑。除非你念到說我已經有把握往生了,那你肯定沒有疑惑。如果還沒有把握,我看疑問還是一大堆,你自己會有懷疑,會有疑。怎麼會有疑?這個疑,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主要就是你功夫不得力,你就會有懷疑。你功夫得力了,你怎麼會懷疑!就功夫不得力,那功夫為什麼不得力?因為有業障。業障沒有懺除乾淨,就是障礙我們功夫得力。業障是什麼?特別是惡業,惡業的障礙是最嚴重的。嚴格講,善業還是有障礙,不過我們這個淨土法門,修善業可以迴向,迴向到西方。你修其他法門,善惡業統統要放下。
因此我們學佛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轉惡為善,先把惡的業障先排除,需要斷惡修善。我們淨土法門,有了斷惡修善,《無量壽經》講,「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這樣信願念佛就沒有障礙,就決定往生。所以我們信願念佛還不得力,就是我們還有十惡業,造惡業,特別這個重的業障,殺盜淫妄,這個四重罪犯了,如果沒有懺除清淨,它就是障礙,障礙你修得不得力,你就思想擾亂,眾事牽纏,你要修行,不得安寧,有業障,思想就很亂,心很亂,所作不定,到底該怎麼做,就會產生這種現象。
有的人在這個業障沒有懺除乾淨,去用功,往往都著魔發狂,這個我們也看到。或者他走入歧途,他修偏了。包括學傳統文化的,大家發的心都很好,為什麼修到最後,很多問題都出現了?關鍵都是《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講的,戒根沒有清淨。因為犯了這個重戒,重就是重的罪業。這個重的罪業沒有懺除清淨,你修種種法門都會有障礙。所以《占察經》它裡面有它占卜的方法。這個占卜方法,以前我也去買了輪相,它有三種輪相。但是你要仔細去讀《占察經》。《占察經》你要讀到占輪相相應,你那個輪相要占到相應,你的修行功夫也達到那個層次了,那的確有它的難度,這個也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要達到至心,至心它有分三種至心。所以這些理論、道理你要深入去了解,自己去占才知道怎麼用功,用功之後才能夠相應。如果你這個理論方法沒搞清楚,用功,盲修瞎練,修到最後也沒有什麼效果。
但是《占察經》裡面有一些開示,倒是我們可以常常提醒自己,就是戒根不清淨,你修任何法門都有障礙,所以修懺悔法就重要了。懺悔法,《占察經》裡面講的這個方法,懺悔法很多種,總是懺悔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個是真誠的懺悔。但是我們業障很重,往往我們都懺不乾淨,這個要求佛力加持。在地藏三經裡面對這個講的就很多,特別《地藏經》,地藏菩薩消重罪的是對這個機,就是業障最重的。因為地藏菩薩就是要度地獄眾生,地獄眾生罪業最重,所以地藏菩薩大慈大悲。
所以地藏三經講的都是十善,你看《十輪經》講的就是十善,《地藏十輪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是十善;《占察善惡業報經》,那個三個輪相就是十善,根據這個十善十惡這樣來占,你善有多少、惡有多少,透過那個輪相來觀察自己。對這些理論方法我們明白了,你沒有透過輪相去占,自己冷靜觀察一下,也知道自己哪些業、哪些煩惱、哪些習氣比較重,你不要透過那個,你大概也知道了。就像袁了凡這樣,雲谷禪師教他你反省反省,他自己仔細一反省,自己哪裡哪裡做錯了。所以《占察經》它有這個方法。《了凡四訓.改過之法》,改過之法那也是懺除業障。袁了凡改過的方法也是修感應,那個在「改過之法」裡面。《占察經》就是你占察到清淨輪相現前,你重的業障懺除了,你可以修禪定智慧了。它這條件比《梵網經》要寬,《梵網經》是你要見到好相、瑞相,夢到佛菩薩,這樣業才消。《了凡四訓.改過之法》,也有講到你業障消除,你人會有感覺,你人會得到輕安,或者作善夢,夢飛步太虛,夢到佛菩薩,夢到你在天上飛,那這個就是好夢,這個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
《梵網經》也是這個標準,你要有瑞相。《占察經》比較寬,你只要現清淨輪相就是,沒有這些瑞相也是算清淨了,條件就比較寬一點。所以這個經典,懺除業障是一個重點的修行,這個我們也要重視。四眾弟子,這個四眾弟子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四眾弟子在末法時期都會造十惡業,為什麼會造十惡業?不是我出家剃頭了、受三壇大戒,就不會造十惡業,不是這樣的。要修,修什麼?修觀。如果你不勤觀,《占察經》講,這個經文很重要,你不勤觀,這個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你不能夠勤觀,就是四念處,勤觀就是認真去觀。像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不認真去觀,你不能觀四聖諦法(苦集滅道),也不能觀十二因緣法,也不能觀真如實際無生無滅等法。真如實際就《金剛經》講的,你要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真如實際,那個大乘最高的。「以不勤觀如是法故,不能畢竟不作十惡根本過罪」,就是你沒有辦法認真去觀這個,你那個觀念改不過來、轉不過來,你不可能不造惡業,你一定起貪瞋痴慢;起貪瞋痴慢就造十惡業,你十善就沒有了。不勤觀。
造了十惡業,沒有懺除清淨,你修種種法門都會有業障。包括我們念佛也是一樣,你要懺除,你要改過。所以我們念佛人,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講「念佛不改心,猶如說空話」,就是念佛,我們的心裡沒有改變,那就不相應了,你念了就不相應,心裡還是貪瞋痴慢,心裡並沒有改變。口裡念佛,心裡沒有改變,這個就說空話,貪瞋痴慢。所以貪瞋痴慢我們很熟悉,不要特別去「我要來生氣」,不要特別提,遇到境界,很自然它就會起來了。念佛我們很生疏,所以我們念佛,我們這個功夫還淺,不深,所以伏不住煩惱。我們內心深處還是那個貪瞋痴比較強,內心深處還是貪瞋痴慢。念佛,我們還是很生疏,我們用功就是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功夫就在這邊用。但是我們現在在用功,常常被煩惱打敗,常常被打敗,因為它太熟了。但是打敗沒關係,打敗繼續再奮鬥,總有一天你打勝了。我們要先爭取有一、兩次打勝仗,那就有一點信心了,不要常常被打敗,常常被打敗也是正常的,因為它太熟了!我們這個念佛太生了。但是我們現在生處要轉熟,熟處轉生,用功就在這上面用,功夫才會得力,才能伏住煩惱。
在淨土法門,我們有能力伏住煩惱,我們就有把握往生西方。其他法門比較難,要斷煩惱,那個難度比較高。這個淨土,難度比較低,我們比較容易達到。所以這個經也是大開方便之門,要依照《占察經》。《占察經》其實它裡面有很多修行方法,要占察這三種輪相,你要有一個清淨的房子,你要閉關三年,要布置一個很莊嚴佛堂。你閉關三年修懺悔法,要有人給你護關,你這個理論方法還要懂得很清楚,實在講很不容易。現在有幾個人有那個因緣,他可以閉關三年?也不容易。縱然有這個時間,你沒有什麼事情,你有這個條件閉關三年,外在有這個條件,但是你自己關在裡面三年,你能不能照這樣如理如法修到相應,這又是一個問題。你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沒有搞透徹、搞清楚,也很難修到相應。
所以《占察經》它後面有幾部分,也就是你沒有辦法這樣做,就是說它這個方便其實在有一段經文,就是你思想擾亂,這樣做也不對,那樣做不曉得該怎麼辦,心裡就是很不踏實,自己的前途茫茫,那怎麼辦?就一心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念到一心,則離諸障。這個原理跟念佛不是一樣嗎?只是念地藏菩薩聖號,跟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佛菩薩名號不一樣,原理統統你要念到一心。念佛,念佛你就念到一心,你這諸障就沒有了。
如何念到一心?就是要伏住煩惱,這個一心也就是淺的一心,就是功夫成片,你伏住煩惱就相應了。你念到一心,你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相應;念地藏菩薩,跟地藏菩薩相應;念觀音菩薩,跟觀音菩薩相應,只要一心,關鍵在那個一心,一心稱名。這個是《占察經》裡面一個很重要的啟示,這個就是一般人比較能夠做到。比如說閉關三年,照《占察經》的理論方法,那個還是要看什麼樣的人。我聽說南投正覺精舍,清公律師他修占察懺,他有占到清淨輪相。我們在祖師傳記裡面看到蕅益祖師,他就修占察懺的,他有《占察善惡業報經疏》,他有註解,他也占到清淨輪相。所以這個也不是一般人他能做到。但是念佛、念菩薩,念到一心,這個是一般人比較方便的,就是《占察經》裡面講,一切時、一切處,你就是念佛、念菩薩,你念到一心,這些障礙就沒有了。
「佛教弟子若對吉凶有疑惑時,應如何去占卜,為我們大開方便之門。」占卜之法,如果依照《占察經》來修,當然要依照經典裡面講的這些理論方法,如理如法來修學,這樣才會有感應。如果沒有這個修學的功夫,當然就得不到感應。「另外,《觀世音菩薩感應靈課》也是一種占卜」,這個是更方便的,這個我也常常用。這個占卜比較一般的,比如說你要問什麼事情,有什麼事情你有疑問,自己沒有辦法決定的時候,請菩薩指點。念觀音菩薩聖號,求菩薩指點,心中默禱,弟子某某,現在對哪一樁事情有疑惑,不知道做好不好,請菩薩指點。這樣你占卜,根據那個,它是三十二卦,根據那個卦相,我們大概這個參考值,根據我的經驗也有八、九成。這個是比較方便,五個銅板就可以了。這個更方便,這個走到哪裡都可以卜。所以我也走到哪裡都帶五個銅板,然後遇到有一些狀況,自己心裡有疑惑,求菩薩來指點,這樣我們心裡也有個依靠。如果要做什麼事情,得到上上卦,菩薩指示這個可以做,我們心就比較踏實。如果你沒有疑問,那就不用卜;這是有疑你不能決定,那才需要來請示佛菩薩。這個是講到占卜,跟我們這段經文是有相關的。
我們再看:
「二十三、若能永斷貪瞋痴,心是真心、是直心正見,菩提心就現前。一切吉凶禍福不用過問,一切時是好時,一切日是好日,一切處是好處,無一不吉祥。心純善無惡,境緣都轉過來了,這就是境隨心轉之理。」
如果我們能夠永斷,沒有貪瞋痴,當然就沒有疑惑。我們為什麼有疑惑?因為貪瞋痴。「心是真心、是直心正見,菩提心就現前」,這個心就像鏡子一樣,吉凶禍福你照得清清楚楚,也不用問別人。「一切吉凶禍福也不用過問」,的確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處,沒有一個地方不好。因為心好,走到哪裡都好,什麼時候都好。我們現在為什麼有好、有不好?因為我們的心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有時候我們有些善念,有時候又起惡念,所以有時候好,有時候就不好。如果你完全都是好,那當然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處,沒有不吉祥的。關鍵我們凡夫還沒有達到真心現前,那吉凶禍福還是有。就像雲谷禪師給袁了凡先生開示的,你不能達到無心,所以你不能沒有數,你還是在數的範圍,所以你那個命都可以算得出來。如果你無心,就超越了,不在這個數裡頭、不在這個陰陽裡頭,這個關鍵在這個地方。
菩提心現前,我們要真心現前,要修金剛般若,或者念佛你念到一心,那就菩提心現前。如果還沒有,你總是有吉凶禍福。我們遇到順境,我們就會覺得很平安;遇到逆境,我們就會不安。如果你真心現前,那順境逆境都安。我們現在我看還是不安,我看地震在搖,我看你會安嗎?地震來了,大家都有地震的經驗,地震來了,如如不動,好像跟沒地震一樣,試看看。這個不是你用講的,你境界現前,你要知道自己心到底是什麼樣。這個地震來了,我們能夠念佛就不錯了,是吧!能夠不要把阿彌陀佛忘記就不錯了,趕快念佛、念菩薩,這個災難會減輕、會緩和下來,佛力加持。
所以心純淨純善,境緣都轉過來了。我們的真心本來就純淨純善,因為我們迷了,才有這些是非善惡、吉凶禍福,你起心動念迷了。我們的真心本來就是純淨純善,本來就清淨的,《心經》講「不垢不淨」,它本來就清淨的。本來就清淨,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有淨、有不淨,那是我們的分別、執著、妄想產生的幻相。所以這個就是境隨心轉,的確境是隨心在轉,關鍵都我們這個心。
「二十四、第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惡道可怖,地獄最苦,決不能去。《地藏菩薩本願經》說的無量無邊的苦楚,任何一種地獄我們都受不了。地獄很容易墮入,很難出離。」
這也是真的,這個《地藏經》講得最詳細。所以我們在六道裡面,《地藏經》是很重要的,我們也不能疏忽。我們要「常生人天不更惡道」,依照《地藏經》來修,就能保住人天身,在六道裡面站穩人天的腳步,不墮三惡道。在人天道,再向上提升,超越六道,所以《地藏經》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地基。《地藏經》特別講到這個地獄,這個很恐怖的,我們都墮過地獄,忘記了。阿羅漢有神通,回憶過去生墮地獄的情況,還流血汗。所以這種無量無邊的苦楚,這說不出來的。
為什麼會墮地獄?因為有邪見,你現在不邪見了,正知正見,你知見正確,當然你就不會造惡業了。不會造惡業就是修善業,當然你就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就不會墮三惡道。總是邪知邪見才會造惡業,但是現在這個邪知邪見太多了,現在整個社會,全世界統統是教人造十惡業的,唯恐你不造惡業。所以我們現在是生活在這個污染最嚴重的一個時代,很難不造惡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在誘惑我們去造惡業,在這個大染缸,不可能不受污染。
但是在這個大染缸裡面,「有佛法就有辦法」,這個大染缸只有念佛,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中峰三時繫念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我們現在在五濁惡世這個大染缸,就是濁水,濁得不得了。但是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它是清珠,你把它投進去,它那個濁水就會沉澱、會清了。所以一句佛號圓轉五濁惡世成為五清善世,末法除了這個法門,其他法門很難。其他的,一進去染缸就被污染。但這句佛號丟進去,它是清珠,它會把那個沉澱,那不一樣。
「二十五、人能斷惡修善,斷得乾淨,修得圓滿,就算沒有遇到佛法,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來生也常生人天,不更惡道。雖然不能出離輪迴,也在三善道受生,決不會墮三惡道。」
這個也是在六道裡面,人能夠斷惡修善,斷得乾淨,修得圓滿,他斷惡修善,首先要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不認識,把造惡業認為是善業,那就顛倒了,這就墮三惡道。十善十惡是善惡的標準,《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講,凡是善法都歸十善,凡是惡法都歸十惡,十善它是個總綱,這個我們要明瞭。
所以人能斷惡修善,斷得乾淨,那怎麼斷?斷惡修善的理論方法也有漸修、頓修的。這個《了凡四訓》講,「改過之法」,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從心上改就是從心懺悔,這個最根本。從理上改就是明理,為什麼不能造這個罪業,明白它的道理,那這個心我們就能夠不去造這個業,身口不去造這個業。從事上改,如果不明理,就是強制的,這個不究竟。但是有時候強制,在事相上強制執行,有時候也是有需要,強制執行。強制執行,雖然還不明理,但是道理慢慢明瞭之後,那也就知道哪些是惡,不能造那個惡,進一步從心上改,起心動念改,那是最根本的,從根本修,根本的懺悔。
所以《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可以給我們做一個從心上改的,因為俞淨意公叫做意惡太重,他的意惡太重,那自己不知道,以為我做了很多好事,怎麼得到這種悽慘的果報,怨天尤人,心很不平。但是他對灶神很恭敬,得到灶神現身來給他說法,這也是他的善根,他還有一點善根,能接受,所以感應灶神來現身給他說法。後來他真的是徹底的懺悔改過,所以這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印光大師說這個可以補充《了凡四訓》,補充說明,因為他特別從意,心。
所以《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過去我們印都會附在《了凡四訓》的後面。他們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俞淨意公是年紀比較大,他中進士了,了凡還沒有中進士,同一個時代,他年紀比較大。所以它這兩篇文章合在一起就很圓滿。我們斷惡修善,印光大師特別提《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個也是跟《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一樣,這些都是補充教材,補充經典的教材。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又加上《弟子規》、《十善業》、《太上感應篇》,稱為儒、釋、道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我們善惡的標準。《弟子規》、《感應篇》統統屬於十善,違背了就是十惡。這個《占察經》講,凡是善都歸十善,凡是惡都歸十惡。像孝順父母是善,就歸十善;不孝父母就是惡,就歸十惡。我們在六道裡面能夠斷惡修善,就能保住在人天善道,雖然沒有出離六道,能夠保住人天善道。沒有遇到佛法,你就不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也就不知道什麼叫做證阿羅漢、超越六道,沒有佛法就沒有這些了。但是你知道斷惡修善,你會常在人天,不會墮三惡道。
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看到佛滅度之後,他的法運有一萬兩千年,我們這個地球就沒有佛法,佛法就滅了,沒有了。一直要等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降到我們人間來示現成佛,那個時候才會再有佛法。釋迦牟尼佛法運過了(一萬二千年過了),現在過了三千年了,還有九千年。九千年後,我們地球就沒有佛法,一定要等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會再有佛法。在這個空窗期,這個空檔,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把教化眾生的任務交代給地藏菩薩。
佛為什麼把這個任務交給地藏菩薩?為什麼沒有交給文殊菩薩?為什麼沒有交給普賢菩薩?為什麼沒有交給觀音菩薩?交給地藏菩薩,在沒有佛的時代,地藏菩薩教什麼?就是教斷惡修善。你看地藏三經都講的是十善十惡,教斷惡修善。六道,你沒有佛法,你就出不了六道。但是在六道裡面,三善道總是比三惡道好。希望眾生不要墮三惡道,所以佛大慈大悲教什麼?教十善。所以沒有佛法,能夠斷十惡、修十善,雖然沒有出離六道,也就是生生世世會往生人天善道。這個《地藏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講,有一生受福、十生受福、百生受福,千生、萬生受大福利,這個就是教修善。
這個前面講都是離邪見,第五種成就功德法。二十六條是第六種成就功德法。
「二十六、第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福德、智慧是從善業而生,諺語所謂福至心靈,福報現前時,智慧也就現前,心思特別靈敏,這是說明福與慧的關係。福慧的根都是善心、善念、善行,若心行不善,如何會有福報?」
這個是永離邪見得到的第六種成就功德法,就是「無量福慧轉轉增勝」。這個福報、智慧,轉轉就是不斷的增長,愈來愈殊勝。福德、智慧也是從善業所生的,就是我們俗話講「福至心靈」;「禍來神昧」,災禍要來,人心就不靈了,人心就會糊塗。福報現前的時候,智慧也就現前,心思就特別靈敏,這是說明福與慧的關係。福慧的根都是出自於善心、善念、善行,如果心行不善,怎麼會有福報?所以我們人要存善心,要有善行,要有善念,才會有福報。
特別我們人不要怕吃虧,吃虧是福,這個一般世間人就不懂,認為佔便宜才是福,吃虧怎麼是福?從因果論來講,吃虧是福,佔便宜是禍。《太上感應篇》如果讀通了,那就很清楚,你去佔人家便宜,不但沒有佔到便宜,你自己原來有的,你虧損了,你是福嗎?實在講,不是。但是世間人他不明理,不信因果,他不相信。不相信,他去造惡業,得到的果報當然就不好了。所以一個人福報現前,他就有智慧,心就靈了,做什麼事情都做對了。如果人沒有福報,他心裡就糊裡糊塗,都是想錯、做錯了。旁邊有人提醒,他還不接受,他的果報就不好了。這是離邪見,無量的福慧會轉轉增勝,這個就太殊勝了,不斷的增長,愈來愈殊勝。
「二十七、不善之人雖享有大富貴,他的福報是前生修的,而這一生所修的,其果報在來世。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這個也是我們一般人他不相信因果報應的一個原因,因為看到有一些不善的人,他現在享有大富貴,做總統、做大官,他不善,他享大富貴,大企業家。這個福報是他前生修的,他前生有做好事。我們看到有一些人這一生做了很多好事,得到了惡報,那是前生他是造惡業,這一生這個惡的果報成熟了,要先受,好像還債一樣,要償還。這些業報受盡了,業消了,這一生修的善,來世就去享受這個善的果報。所以因果通三世。
所以經典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前世我們到底造了什麼因,我們這生的果報,我們這生承受的、所遭遇的就是了。這個就是命運。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比如說,一個人他的富貴,還有他身體健康的情況,這個都是各人的果報不一樣。我們也看到很多,有一些人他的兒女就都往生了,癌症往生了,有的還不是年紀很大,有的四十幾歲、五十幾歲、六十幾歲的,癌症往生了。但是他媽媽現在活得很好,八十幾歲,身體很健康,因為她那一家人,兒女是她生的,那怎麼會不一樣?如果說沒有三世因果,你怎麼去解釋這個事情?這個只有佛法才能解釋,世間法它也不懂。各人造的業不一樣,一家人是共業,共業當中有別業,各人造的不一樣,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各人也是不一樣的業。就像我俗家的舅舅,我大舅他是一般家庭,三舅一般家庭,二舅比較好一點,比較有錢一點。我四舅最有錢,壽命又長,他跟我們老和尚同年,他還在,今年九十八了。都是一個媽媽生的,一個父母生的,四個兄弟,我看果報不一樣,他壽命最長,福報最大。這他過去世修的,那過去世修的。
所以我們明白這些因果的道理,也就不會怨天尤人,因為怨天尤人也沒有用,於事無補。重要的,自己要懂得這個道理,改造命運,依照《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來修,我們這個命就改過來了。如果遇到佛法,在佛法裡面修,這個改的是更殊勝、更快,在三寶裡面種福,那是最快的。但是要相信,如果不相信,這個就很難改變;而且改變,善根、福德、因緣也都需要。有這個善根,也要遇到這個緣。我們這個緣,遇到淨老和尚講經,給我們講得這麼詳細,這個因緣很難得。你聽得懂,有正確的理解,這是善根。福德,就是說你要聽明白,要去落實,要去真修。如果聽明白不去修,那也不行,信願行缺一不可。我們遇到這個緣,的確是非常殊勝。這個緣,有一些人遇到了,跟他沒有緣,他聽了他不生歡喜心,他不能接受,那也就是無緣。佛度有緣人,各人的因緣不一樣。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到第二十七。二十八,我們下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如何開智慧❓
🔹無法常生歡喜心是什麼原因❓
🔹即使佛菩薩在身邊,你也遇不到的原因是什麼❓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如何能永離吉凶疑網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一集) 2024/6/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51
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上一次我們在澳洲淨宗學院,跟大家學習到「離邪見得成就十功德法」,我再把這段經文念一遍。
【復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唯歸依佛。非餘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我們上一次在澳洲淨宗學院學習到這段經文,講了前面六條,我們再把這六條簡單複習一下。這段經文講的就是第十個善業,離邪見。離邪見,能夠得到成就十種功德法,我們以上念的就是十種功德法。在《講記》節要,第一條給我們說明,「邪見就是愚痴」。有的經典翻譯為愚痴,就是貪瞋痴,在《十善業道經》它翻為邪見,所以邪見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愚痴。「其想法、看法完全與自性違背,稱為痴;愚痴表現於外面就是邪知邪見。離愚痴,比離貪欲、瞋恚困難,佛比喻斷痴惑好像是藕斷絲連。」
痴毒,貪瞋痴三毒,痴比貪、瞋難斷,比貪、瞋麻煩,因為痴是什麼?把錯的認為是對的,對的認為是錯的,是非善惡、真妄邪正,他都顛倒了,這個稱為痴,愚痴,沒有智慧。現在這個世界上充滿了愚痴。《楞嚴經》佛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說法,像印度那條恆河的沙那麼多,一粒沙就是一個邪思,像恆河沙那麼多,充滿了整個世界。各種邪知邪見的這些言論,現在都在網路上公布了,有幾個人不會受到這種邪知邪見的污染?這個不可能的。你只要一去接觸,聽聽聽,你就被它污染了、被它迷惑了。因此我們現在要保持自己的正知正見,最好不要亂聽、不要亂看。亂聽、亂看,我們被邪知邪見污染,絕對不能避免。特別現在手機、電腦資訊非常多,各種的邪知邪見非常多。最麻煩的就是在佛門裡面,佛門的四眾弟子邪知邪見,甚至他出家了,現個出家相,但是他講的不是真正的佛法,都是邪知邪見,這個是最麻煩的。一般人他也沒有能力去辨別哪個是善師、哪個是邪師,一般人他沒有能力辨別。特別在言論自由的地區,邪知邪見就更多了,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因此過去先師淨老也常常引用他到台中蓮社跟雪廬老人學經教,老人跟他約法三章。這個很值得我們大家一個警惕,為什麼?保護我們的清淨心。我們要遇到一個真正善知識不容易,遇到了不認識,等於沒有遇到。遇到了,認識真正善知識,也要接受他的指導,自己才能得到利益;如果不能接受,還是得不到利益。當年先師淨老,如果沒有接受雪廬老人這三個條件,恐怕這個經教也學不成。所以接受他那三個條件,自己真正感受到好處了。雪廬老人規定,要跟他學,以前你聽的、學的要統統放下,重新再來;從今天開始,就只能聽他一個,無論在家出家法師大德到台中講經,都不能去聽;看什麼書,都要請問老師這個書能不能看,包括佛經也要請問,書不能亂看。這三個條件,如果他不接受,老師沒有辦法給你負責任,你來旁聽,聽多少算多少,他不負責任。如果接受了,老師就要負責任了。剛開始聽了,也覺得說這個老師有點跋扈,好像天下只有他一個人,後來還是接受了。接受了,遵守了半年,心覺得比過去清淨多了,感受到這個好處了。雪廬老人只有要求五年,後來他老人家自動延長五年,一共遵守十年,這三個條件一共遵守十年,所以他才有後來的大成就。
第二條:「十惡的前九條,只要你能持戒,身、口就不犯戒;修定,能斷貪瞋;唯獨痴,一定要開智慧才能斷除。眾生之所以會起貪瞋,造殺盜淫妄等,都是因為愚痴所致。由此可知,開智慧重要,這也是佛法修學的終極目標。」佛法修學的目標是開智慧,開啟自性般若智慧。戒能夠伏貪,定能夠伏瞋,所以戒定能夠伏降貪瞋,但是痴就不行,痴一定要開智慧。實在講,貪瞋也是從愚痴來的。但貪瞋比較明顯,痴一般人比較不認識。所以愚痴,這個痴毒,比貪毒、瞋毒更麻煩,這個只有開智慧才能破愚痴。
「三、開智慧一定要依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學的過程,我們也不例外。修行開不了智慧,原因何在?戒不清淨,就得不到定,當然沒有慧。」戒定慧三學,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學的總原則、總綱領,都沒有例外的。戒不清淨就得不到定;沒有定,當然沒有智慧。如果沒有戒定的智慧,稱為狂慧。
所以第四條講:「沒有戒定的智慧,佛法稱為世智辯聰,儒家稱為記問之學,這是聽得多、看得多、記得多,不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不是智慧。」
「五、持戒方能得定,甚深的禪定才能開智慧,淺定沒有智慧。佛法講的四禪八定,都還沒有智慧,所以出不了三界。阿羅漢所修的是九次第定,能超越三界。」持戒才能得定,甚深禪定才能開智慧,淺的定還開不了智慧。世間四禪八定,他只有定功沒有智慧,所以出不了三界。因為沒有智慧,斷不了煩惱。戒定,他只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開智慧,般若智慧開了,才能斷煩惱。阿羅漢所修的是九次第定,他超越三界了。
「六、要想開智慧,不能不放下,不放下是開智慧最大的障礙。放下不是做不到,而是你不肯做。這件事情是求自己,自己肯放下,這不是難事。」要開智慧,的確要放得下;放不下,我們心就定不下來,定不下來就開不了智慧。放下不是做不到,而是你不肯做。這件事情的確是我們自己的事,自己要不要放下?難不難?這個就問自己,你要放下就不難,你放不下就很難。
那一天有個同修他發了一些很幽默的話,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要先關其電視,閉其電腦,收其手機,他就能夠活得很自在,就可以過自己的生活了。我把這個發給那個給我們辦文物展的陳女士,她說,好難,我們只有嚮往,做不到。我給她回,我說長期的是相當困難,但是短期的,應該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叫你統統不要用,你是做不到,但是短期的,我就跟她講,將來雙溪東林寺那個佛堂建好,我要辦聽經念佛的佛七。聽經念佛,人不要多,到那邊沒有手機訊號,也不用收,去那邊反正你統統收不到。所以你長期的做不到,但短期的應該是可以,七天是一個期限,最短的是一天一夜。
像佛制定的八關齋戒,一天一夜。佛在三千年前給我們制這個八關齋戒,當初是給在家人過一天出家人的生活,八條戒、一條齋。但是到現在末法,弘一大師講,不但在家居士,出家人也可以受八關齋戒。出家人不是有沙彌戒嗎?比八關齋戒多一條,他受了,是叫增益戒。實在講,現在出家人也都有手機,沒有手機的有,比較少。像莊來師,他不要手機,他就關在那邊一天到晚念佛。這個比較少,但是他做清眾可以。現在人這些事務,都是用這些在聯絡,實在也是沒辦法,除非你統統不要處理這些事情,是可以的。因此佛制定的八關齋戒,現在末法,弘一大師講,出家人也需要。一天一夜,應該也不是很困難。如果七天你說太長了,那一天應該還可以,但是七天的效果當然比一天要好。
廣東揭陽謝總辦道德講堂,他就是收手機,七天,手機要交到櫃台,課程完成了,手機再還給你。去參加的人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參加的人愈來愈多。我去參觀過,我去參觀他的道場,他給我說收手機,我就知道效果出在哪裡?就是收手機,因為手機沒有了,你才能專心聽講。剛開始收手機,一些人也不習慣,所以鬧情緒,他都要去輔導。到第三天,這個心情才穩定下來,開始聽了就吸收了,得到法喜了。所以有一些參加的人,七天圓滿,他想怎麼這麼快就圓滿了?他還想要繼續參加,他嘗到法味了,得到法喜。所以現在人,長時間做不到,一天的、三天的、五天的、七天的。如果你能夠三個月,那效果更好。如果半年、一年、三年,就決定有把握往生了。所以我們從短期的,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這樣來修。我是建議七天的。所以陳女士說,辦七天的,她要參加。我說好,歡迎!我說妳來感受一下,沒有手機那種寧靜的生活。所以這些事情不是做不到,我們要不要去做?有沒有決心要做?有決心,「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好,我們上一次,上星期我們就學習到第六,我們今天接著看第七,就是離邪見的十種功德法,十種利益。
「七、何等為十?下面說十種功德法、十種利益。第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真善意樂是真樂,非苦樂之樂;苦樂之樂,不是真樂,佛法稱為壞苦,所以不是真樂。真善意樂就是常生歡喜心,因為常生智慧,故得真法喜、真法樂。真善等侶就是常親近真善知識,與真善知識做伴侶。」
這個是離邪見,得到第一種的功德法,「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真善意樂,這裡給我們解釋是真樂,真正的快樂。這個快樂不是我們一般講苦樂的樂,苦樂是一個對待的。苦樂的樂,不是真正快樂,在佛法稱為壞苦,因為這個樂過去,苦就來了,所以不是真樂。「真善意樂就是常生歡喜心」,我們一般講法喜充滿,嘗到法味,他那個歡喜心就生起來。他這個歡喜心從內心生出來,他不是從外面的一些感官的刺激生的,是從內心所生的。為什麼生法喜?因為常生智慧。我們為什麼沒有法喜?因為我們常生煩惱,一天到晚在生煩惱,就沒法喜了。離邪見,常生智慧,所以得到真法喜、真法樂。這個真法喜、真法樂,從哪裡來?就是從「真善等侶」那裡來的,真善等侶就是真正的善知識,我們是從他那裡得到真正的法喜、法樂。我們去聽真正善知識講經說法,我們嘗到法味、得到法喜,這個就是真法樂。
我們在生活當中遇到任何的煩惱,聽經。特別現在我們先師淨老和尚他生平講的經這麼多,方方面面的問題,講得也非常的周詳。如果我們碰到什麼問題,就找針對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看他老人家怎麼開示、怎麼講,我們那個煩惱沒有完全降下來,也會降一半以上。就是你有聽進去,你能接受。你能接受,你這個煩惱必然當下就化解了,就心開意解了。為什麼心開意解?你放下了,放下就心開意解了。我們舉出一個例子,比如說,他老人家講,你錢被人家騙了,給他用,跟你自己用不都一樣嗎?反正有人用就好了。東西掉了,掉了有人拿去用就好了。類似這樣的,我們在生活當中常常會碰到,各種人事物,總是有這些煩惱的境界。往往遇到這些,我們那個心結就解不開、就放不下。所以聽他老人家開示,我們豁然心開,放下了。遇到人家侮辱我們,他也常常講,他老人家一生遭受的侮辱,我們是受不了的。他都能坦然去面對這些,用寬容、包容、憐憫的心去對待。這些就是我們親近真善知識得到的功德利益。但是我們親近真善知識,他的開示,我們也要能夠依教奉行,我們能接受,信受奉行。你要相信、你要接受,依教奉行,你問題當下就解決了。如果不能依教奉行,那真善知識也幫不上忙。
為什麼有的人親近真善知識他能得到法味、得到法喜?有的人他不是沒有碰到,碰到,他得不到法味,甚至他不願意跟這個善知識來學習,他要跟那些邪知邪見的去學。這個問題在哪裡?問題在自己本身的邪見。講這些正確的,正知正見,他聽不進去;講那些邪知邪見的,他聽了可喜歡聽了,這個都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真善知識都在我們身邊,現在問題我們要放下邪見,真善知識你就接觸到了,你就能親近了。
過去先師淨老是遭遇到很多人的毀謗、講壞話,有很多同修聽到人家批評哪裡不如法,勸我們不要跟他學,趕快離開。我就碰到過好幾個,我出家一個戒兄,還有一個出家女眾,也是戒臘很高了,勸我離開,不要跟老和尚學習,她說這道場不如法。但是我都沒有受他們影響,這個還是得力於我早年十九歲聽經,有十五年的基礎,不然我出家之後碰到這些不同知見的知識很多,很容易被轉,很容易被影響,這就是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你自己能不能有這個善根,去辨別真妄邪正?如果不能辨別,聽人家這麼一講,就受影響,不跟他學了。
先師淨老也講他的例子,他說他當年跟方東美教授學習哲學,就有人批評,有人說他壞話,但是他不受他影響。跟章嘉大師學,批評的人就更多了,說他是政治和尚。但是先師淨老他善根是很深厚,雖然他說他沒有福報,但是他滿有智慧的,智慧是有,所以他不受影響。他真正認識善知識,方東美教授真的是善知識,勸他學佛;如果不是他勸,恐怕他這一輩子也不會學佛了。跟章嘉大師,人家講政治和尚,他也不受影響,跟他學了三年,奠定了學佛的基礎。
所以我們要真正能夠常常親近真善知識,要放下自己的邪知邪見,對真善知識要有信心。你放下了自己的成見,你就有智慧去辨別了。如果你自己的邪知邪見沒放下,它就給你產生障礙,把善知識看作惡知識,把惡知識當作善知識,那完全顛倒了。現在學佛,這樣的人大有人在。我們不要說不是淨宗的,就是淨宗圈內的,這樣的人也大有人在,不少!因此不邪見、不愚痴,這個也是要求佛力加持,多聽經、多聞法、多懺悔。我們再看第八:
「八、有邪見,這種殊勝的受用就得不到。有邪見的人起心動念隨順煩惱,常生煩惱、憂鬱、疑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敢確定,這是愚痴造成的。」
我們自己心裡有邪見,有邪知邪見障礙,前面講的第一個功德,這個殊勝的受用我們就得不到,真善知識就得不到。真善知識,一般人真的不認識,他的臉上也沒有寫我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也不會去標榜自己,完全就要看自己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過去黃念老也講,有很多人親近夏老師(夏老居士),親近他,不認識,就當面錯過了,這個都是自己本身有業障,邪見。「這種殊勝的受用」,當然就得不到,你親近善知識的這種殊勝的受用就得不到。你真正親近善知識,那個法喜無量。
「有邪見的人起心動念隨順煩惱,常生煩惱、憂鬱、疑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敢確定,這是愚痴造成的」。這個愚痴很麻煩,因為沒有智慧。沒有智慧,這個也是要多讀經、多聽經。但是讀經聽經,也要自己有恭敬至誠心。不然,沒有誠敬之心,善知識講的經教到他心裡,他給它變質,給它扭曲,那個變味道了,醍醐變毒藥,也是很麻煩的一個事情。愚痴,的確是非常麻煩的事情,的確比貪瞋麻煩。貪瞋你很明顯看得出來,貪不好,大家都知道,很容易辨別;瞋,發脾氣,這個也很容易辨別;愚痴,你就很難去辨別了。
「九、邪見的根本,就是我見、身見。修行人離不開煩惱,擺脫不了習氣,原因就是執著這個身是我,起心動念自私自利。只要有這個念頭,貪瞋必定隨之而起;而貪瞋煩惱伏不住,果報在三途。」
「邪見的根本,就是我見、身見」,這個是根本。我見第一個就是身見,因為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所有錯誤的知見,根本就從我見發展出來的,有我,這是根本。「修行人離不開煩惱,擺脫不了習氣,原因就是執著這個身是我」,有這個執著,起心動念就是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的念頭,貪瞋必定隨著就起來。所以五鈍使,貪瞋痴慢疑,從五利使發展出來。「而貪瞋煩惱伏不住,果報在三途」,這個也是很麻煩,控制不住。我們聽了經,明白這個道理,還是控制不住。這個果報是在三途,因為貪瞋痴三毒,墮三惡道的業因,貪心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痴墮畜生。
「十、所謂伏,就是有功夫使十惡業不起現行;如果伏不住這些煩惱,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一向專念;煩惱不斷,就是夾雜,功夫不純,不能往生。」
這些話都是真話,先師淨老這些開示都是真話,古來祖師大德也是這樣開示,這些都是真話。念佛成能不能往生,這個是一個關鍵條件。念佛法門是不用斷煩惱,就是滅斷那個難度很高。你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四十里的瀑布沖下來,你一下把它截斷,這個非常的困難,這是形容斷見惑的難度,就像斷四十里流一樣。所有的法門都要斷見思惑,才能超越六道,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都一樣,條件都一樣,這個難度當然比較高。
淨土法門難度就比較低,跟其他法門比較,這個是易行道,比其他法門容易。其他法門叫難行道,因為它條件太高了,要斷煩惱,這個我們做不到,所以就難。這個法門不用斷,你只要伏。其實這個斷有伏斷跟滅斷,一般法門要滅斷,真正斷了。淨土法門不要滅斷,你只要伏,就好像石頭壓草,讓它不要長起來,但是根沒斷,你能夠暫時把它控制住,這樣就可以了。這個當然比那個滅斷要容易多了,所以稱為易行道。但是基本上也要有這個伏的功夫。如果你平常伏不住,到臨命終最後一念能伏住,那也可以,只是說比較沒把握,那時候到底能不能伏得住?所以能平常伏得住,臨終就有把握。平常伏不住,但是臨終他一念、十念往生,就是他臨終最後一念控制住了,他不起貪瞋痴,那個伏住了,他提起佛號,就蒙佛來接引了。所以當時這個伏,他能夠「使十惡業不起現行」,不起現行就不會發作。如果臨命終那個念頭,貪瞋痴都起來了,貪戀這個世界,放不下,或者想到什麼人就生氣,死不瞑目,冤仇沒有報,那個就沒辦法往生西方,往生肯定往生,往生到三惡道去了。
雪廬老人在佛七開示也講過,就好像我們罐子有沙,滅斷就好像裡面的沙都倒乾淨了,一粒也沒有了;伏斷就是這個杯子裡面的沙滿滿的,用蓋子把它蓋著,你倒也倒不出來。好像病,病根沒有斷,你能夠把它控制住,讓它不要發作。所以淨土就有這個便宜,這個當然就比較容易,大家都能做得到。滅斷,的確是少數人可以做到,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個斷煩惱,也不是你講一講就能斷的,不是這樣,這是必須有真功夫的。所以「往生的條件是一向專念;煩惱不斷,就是夾雜,功夫不純,不能往生」,就是這一句佛號能夠把貪瞋痴伏住、控制住,我們就能往生了。
「十一、佛說這個身是四大五蘊假合而生,不是真的,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佛說這個身是四大五蘊假合而生,不是真的」。我們這個身體,內四大,苦;外四大,空。四大五蘊,地、水、火、風、色、受、想、行、識,這樣合起來,產生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是這樣組合的。組合的,它不是真的,它沒有自體,它是緣生法,不是它有一個自體,沒有,它是湊起來的。好像我們這個房子也是一樣,各種緣這樣結合起來的。這個叫「緣生之法」,緣聚,它就生;緣散,它就滅了,緣聚緣散,緣生緣滅,它是緣生法,是生滅法。所以這個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當下它就是空,雖然這個現相還存在,但是它當下這個體是空的,不必等到這個現相沒有才是空。這個現相還存在,它就是空。就像我們看電視螢幕,這個影像,不用等到你關電視機才是空,它正在表演的時候就是空的,不要等到關掉那個時候才空。當正在現相的時候它就是空的,這叫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就是你得不到,就像作夢一樣。
所以要破除邪知邪見,就需要金剛般若,《金剛經》就是破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比較深入;比較淺的先破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金剛經》前半部破四相,後半部破四見。
「十二、自己不是真善人,就遇不到真善知識,即使佛菩薩在你身邊,你也遇不到,因為有煩惱現行故。若心地純善,周邊所接觸的一切人都是善知識、佛菩薩,正如蕅益大師講的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這也是講真的,「自己不是真善人,就遇不到真善知識」。即使佛菩薩在身邊,也不是說遇不到,遇到了等於沒遇到。遇到了,你不認識,當面錯過了,你不認識,你也不想去親近,為什麼?「因為有煩惱現行故」,有煩惱現行。因此真正講這些正法的地方,聽眾不會太多。講一些不是真的,那法緣殊勝,這個問題是什麼?因為真正有善根的人少,沒善根的人多,真正有善根的人少。沒有善根,遇到了,他也不想來接觸,他沒什麼感覺,遇到甚至他還排斥,這個就是他煩惱起現行。所以我們要遇到真善知識,關鍵都還是在自己,自己有這個善根。沒有這個善根,佛菩薩在身邊,遇到等於沒遇到。
「若心地純善,周邊所接觸的一切人都是善知識、佛菩薩」,這一段就是講得比較深入,就講到我們真正在修行。真正修行人,看到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正面的、反面的,都是自己的善知識。真正修行人,看到所有人都是善知識、都是佛菩薩,善人是佛菩薩,惡人也是佛菩薩,善人給我示範正面的,惡人給我示範反面的、負面的,都是來教我的。惡的,我要避免,不要跟他一樣;善的,我要向他學習效法,那統統善知識。所以蕅益大師講,「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這樣,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在家出家,他都去參,就增長他的智慧。的確境緣沒有好壞,好壞都是我們自己的心,我們自己分別執著這個心。
「十三、你有真智慧,諸佛菩薩都在你面前;沒有真智慧,諸佛菩薩在你面前,你都看不順眼,如何得到法喜?」
這是真的,佛菩薩來了,他看了生煩惱,不但沒有法喜,他是生煩惱。這個社會上的確是這樣。就像我們出家人出去外面,有的人看到我們出家人很歡喜,有的人看到生煩惱。那個就是沒有善根,他看也看不順眼。的確現在社會上很多,為什麼?他不了解,他也不知道什麼叫佛教,佛教到底在講什麼,他一無所知。如果他有接觸到一些負面的、錯誤的信息,他看了就更不順眼,這個是他自己的煩惱產生的一個障礙。當然生煩惱,怎麼會有法喜?肯定他沒有法喜。
「十四、得到真善意樂,就能體會到佛法的教學實在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離苦就是伏煩惱、斷煩惱,得真善意樂。」
「得到真善意樂」,就能夠體會到佛法教學,的確就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離苦,要怎麼離苦?怎麼樣才能離開這個苦?就是要伏煩惱、斷煩惱。第一步先伏煩惱。在淨宗修學,伏煩惱我們就算及格了。你修其他法門,伏煩惱還不及格,還不能超越三界六道,必定要斷煩惱,要把見思惑斷盡。淨宗,一品沒斷,你只要伏住就可以了,這個就當然比較容易。能夠伏煩惱,我們現前就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就連上線了。我們現在還沒有連上線,就是我們還沒有伏煩惱,我們要常常用這樣來測驗自己,我自己到底修到什麼功夫?用這樣來測驗自己,不要去問別人,用這個來測驗自己,自己還有沒有煩惱?我們淨土法門,不用斷煩惱,你只要伏煩惱,跟阿彌陀佛就相應了。相應了,你信心就堅定了。我們還沒有相應,就是我們煩惱還沒伏住,就是我們現前要加緊用功的地方。所以要離開邪見,金剛般若也是很重要的,金剛般若智慧才能破邪見。
以上十四條,就是離邪見所得到的十種功德法的第一種功德法,「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常生歡喜心。
「十五、第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深信因果,深信是通達因果之理,了解事實真相。」
離邪見,得到第二個功德法,就是「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寧願自己喪失生命,他也不去造作惡業。基本上這個戒就是四重戒,殺盜淫妄。「終不作惡」,為什麼不作惡?因為「深信因果」。我們為什麼還作惡?因為對因果不但沒有深信,恐怕連相信都還達不到。實在講對因果報應,很多學佛人還是抱著半信半疑,不是真正的相信。所以信因果也有層次的,在《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三福是「深信因果」。在《觀經》裡面講九品往生,深信因果品位就高;還有「亦信因果」,相信因果,但是還沒有達到深信,他品位就比較低一點。所以《觀經》講,亦信因果、深信因果。所以信因果有淺深不同,一般講就是他相信、他不懷疑,亦信。深信,他是深入了,不是一般相信而已,他已經深信。因為他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他就不會造作惡業。
要怎麼樣深信因果?還是要深入經教,這個就是因果教育。先師淨老提倡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是教倫理道德。現在人沒有倫理道德觀念,甚至都拋棄不要了,提都不提了,所以要救這個世界,要提倡這個。只有倫理道德,在現在這個世間還不行,還要提倡因果教育。因果教育就是《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就是講因果。《太上感應篇》最早提倡的就是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提倡《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這三本書都是講因果報應的善書。在我們這個時代,因果這個功課,我們要深入來學習。所以我們讀《感應篇》、看註解,再看現在社會上發生這些事情,都離不開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個才能算深信。一般世間人看到因果報應總是有懷疑,好像做善沒有什麼好報,造惡業好像他還不錯,於是善惡他也就顛倒了,認為造善沒有好報,造惡業也可以得到好的果報,這個是善惡顛倒了。這個沒有深入,信因果總是有懷疑。所以有智慧的人,他必然深信因果。深信就是通達因果之理,因果之理都在經典裡面。佛經講因果報應,講得圓滿、講得究竟、講得徹底,因為講三世。《感應篇》道家的,它都講現前這一世的,現在世;儒家教學,講這個階段的,現今這個階段。佛法的教學是講三世的,過去、現在、未來。
「十六、深信因果的人殺一個無辜的眾生,能得再好的利益,他也不會去做,這必須要離邪見才能辦到。」
這是真的,「深信因果的人」,你叫他去殺一個無辜眾生,能夠讓他做皇帝、做總統,他也不幹,他知道這個有果報。「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不相信因果,所以造惡因他不怕,惡果現前他就怕了。菩薩,惡果現前他不怕,他知道過去造的惡因,報完就好了,現在開始他不再造惡因,就很慎重,不敢造這個惡因。真正深信因果的人,他就不會去造惡了。他能得到再好的利益,他也不會去做,這個必須要離邪見才能辦到。邪見,最嚴重的邪見就是不信因果,這個邪見是最嚴重,撥無因果,什麼事都他都敢做,膽大妄為,反正他不相信。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只圖眼前的利益,他不相信將來的果報,這個很可怕的。有邪見,他就不相信。現在不相信因果的人到處都是。
「十七、第三、唯歸依佛,非餘天等。歸依是以佛為老師,隨順佛陀的教誡修學。諸天善神也是佛的學生。」
這是第三種功德法,「唯歸依佛,非餘天等」,就沒有去皈依諸天外道,以佛為師。這裡我們也要說明一下,「以佛為老師,隨順佛陀的教誡修學。諸天善神也是佛的學生」,我們也是尊重,只是我們學是跟佛學的,這個不能錯亂。皈依佛了,又跟那個學、跟那個學,這個不是皈依佛,皈依外道了,那不是皈依佛。先師淨老過去他也推廣多元宗教教育,勸導其他宗教要學習宗教經典。他老人家也是以佛法,善巧方便的來跟各宗教交流。所以他老人家講天主教的《玫瑰經》,基督教的《聖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道教的經典像《太上感應篇》,講這些都是以佛法的義理來講解,那些都變成佛經了。經典文字是各宗教的經典文字,但是透過他的解釋,統統變成佛法,而且講得比各宗教的傳教師要好,他們也不得不佩服,這個是我們要能夠理解的。
好,我們再看第十八:
「十八、第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離邪見就是智慧,智慧開了世間一切吉凶禍福都清楚明瞭,可以轉凶為吉,轉禍為福。世間人沒有能力轉境界,是因為貪瞋痴不斷,所以會受境界拘束。直心就是真誠到極處一念不生是謂誠。有念就不誠。無念也不是誠。」
這一條,是離邪見得到第四種功德法,就是「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離邪見就是智慧,智慧開了世間一切吉凶禍福都清楚明瞭」。我們智慧沒開,這些世間的吉凶禍福,我們都看不清楚、看不明白。智慧開了,對於世間的吉凶禍福都清楚明瞭,當然就可以趨吉避凶,「可以轉凶為吉,轉禍為福」,這是必然的。「世間人沒有能力轉境界,是因為貪瞋痴不斷,所以會受境界拘束」,世間人不能轉境界,也就是因為有貪瞋痴這些煩惱,這些煩惱是障礙,所以會受到境界的拘束。實際上是自己煩惱拘束自己,境界不是拘束我們,境界是我們自心所生的。「直心就是真誠到極處一念不生是謂誠。有念就不誠。無念也不是誠」。這裡這段給我們說明什麼叫直心正見,直心就是真誠到極處,真誠到極處就是一念不生,不起心不動念是謂誠。有念就不誠,無念也不是誠,無念就變成無明,有念是妄想。我們再看:
「十九、一念不生,一念就是沒有第二念,有二念就不是一念;不生是不生第二念,不是墮在無念。一念是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它是活的,不是死的。無想定是死的,無想定是無明,不是菩提。」
這個給我們說明,「一念不生,一念就是沒有第二念」,這個我們比較不好懂,這個一念,不是我剛才起了個念頭那個一念;是我們很微細的起心動念,那個一念。那個一念,非常微細的,這個我們感受不到。禪宗參禪,他就是在那個起心動念,前後際斷,你就見到法身了,就是前念滅了,後念還沒有生,這個當中你前後際斷,這個一念,你就悟入了。禪宗參禪就是悟這個一念,一念不生,從這裡切進去。這個一念,我們比較不好懂,我們一般體會不到。過去先師淨老他也用《妄盡還源觀》來給我們說明彌勒菩薩講的這些細念,微細的念頭,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就過去了,這一彈指時間很快,所以這個一念,它是快到我們都感覺不到,那個一念。這個第一念,在夏老居士的《淨語》他也有講,念佛要用第一念,辦事要用第一念,那個我們就比較容易體會,那個我們可以去看。「不生是不生第二念」,就前後際斷了,那也不是墮在無念,不是無想定。這裡特別給我們說明,不是無想定。所以這個一念是「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不是死的,像鏡子一樣,它寂,但是它能照。如果是死的,它寂,它不能照。無想定是無明,不是菩提。所以很多外道修到無想天,他誤會了,以為那個就是涅槃,那錯了!
「二十、正見就是直心起用,直心就是誠意,正見就是正心。世間一切吉凶禍福全都明白了。業因果報清清楚楚,一點都不迷惑,所以永離一切吉凶疑網。」
這一條就是講,「正見就是直心起用,直心就是誠意,正見就是正心。世間一切吉凶禍福全都明白了。業因果報清清楚楚,一點都不迷惑,所以永離一切吉凶疑網」,這些疑惑完全消除了,不再有疑惑了,全都明白了,這個就是直心起用。
「二十一、世間人喜歡看風水、看相、算命,對吉凶禍福疑慮重重,如何趨吉避凶存著僥倖之心。事實上,你有災難時,能逃避得了嗎?逃避不了,果報一定要自受;反之,你有福,想丟也丟不掉。」
這一條也是我們世間人,不但中國人,外國也有很多人喜歡看風水、看相、算命的。喜歡看相、算命、卜卦,對吉凶禍福總是有疑慮,疑慮重重。如何趨吉避凶,一般人總是存著一個僥倖的心。卜卦,在中國古聖先賢都有卜卦,特別遇到國家大事,自己有疑惑,不曉得該怎麼處理,這個時候都會透過跟神交通、請示,來卜卦,誠則靈,所以這個卜卦是聖人做的。看風水,在《書經》也有講,在《禮記》都有講到這方面的,這些不是迷信。我們看《了凡四訓》就知道了,看相算命,這個一點也不迷信,是很科學的。我們世間人總是對於吉凶禍福有疑慮,才會去看相算命;如果你沒有懷疑,你就不會去看了。事實上,人都有命運,你有災難,吉凶禍福,這是果報,前世造的因,這一生受的果,果報成熟,逃避不了,一定要去承受。反過來,如果你有福報,你想丟也丟不掉,這個也是因果報應,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二十一條。下面二十二,第四種「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後面兩條,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