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婆多|三時繫念白文開示精華 第24集|淨空老法師主講

❖本站播放清單

第二十四集|離婆多|淨空老法師 主講

第六位: 【離婆多】 

  這些人都是「德慧才能」這一類的,他是「無倒亂第一」。『離婆多』翻成中文是「星宿」。我們在《彌陀經》裡頭念到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離婆多」正是代表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正覺不迷。三皈依他是圓滿的落實了,真正做到了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有同學在各個地區常常有人問:道心不容易保持,常常會退轉。這些同學在我面前都是講的實話,確實而且很容易退轉。如何能保持不退轉,那你得自己想辦法。為什麼我要這樣說?每個人的根性不相同,業緣不相同,所以就沒有定法可說。如果有一個方法,釋迦牟尼佛何必要講八萬四千法門,要說無量法門,一門不就可以了嗎?根性不相同,機緣不一樣! 

  方法,就是各人用的方法也要常常變化。譬如我們走路走到前面不通了,有障礙物攔住,那怎麼辦?那就不能直走,拐彎,彎過去,通權達變!自己一個人還是有許許多多的障礙,你要有智慧,你要有方便;方便就是最妥善的方法,突破障難,你才能有成就。

二十三集|摩訶俱絺羅|淨空老法師 主講

第五位:【摩訶俱絺羅。】
 
  這一位尊者是舍利弗的舅舅,早年也是社會的知名人物,也相當自負,喜歡跟人辯論。早年跟他姐姐辯論總是他佔上風,自從他姐姐懷孕之後,每次辯論都輸給姐姐。他一想這個不對,姐姐實在講沒有這個能力,辯不過我,想必是她肚子裡頭懷了一個有智慧的小孩。這個小孩生下來,他是我的外甥,我是他的舅舅,如果我要辯不過他,做舅舅的面子就不好看。所以就出去學道,到處去尋師訪友,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參學。勇猛精進,連剪指甲的時間都沒有,所以他指甲就養得很長,人家叫他做長爪梵志就是他。 

  以後舍利弗出生之後,果然智慧非凡。舍利弗以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他很不服氣,找釋迦牟尼佛辯論,最後不能不佩服,也發願出家,做佛的常隨弟子。他是「答問第一」,博學才藝,廣學多聞。從這個地方看釋迦牟尼佛的僧團,確實具足、也代表了當時最高的文化層面。這些前面蕅益大師給我們透露了訊息,都是古佛、法身菩薩們再來的,做種種示現,告訴社會大眾佛法不可思議,這是真正的一門難信之法。如果你要能信、能學、能解,利益無量無邊,確實數不盡的。

第二十二集|摩訶迦旃延|淨空老法師 主講

再看第四位:

  【摩訶迦旃延。】

 這也是德慧才能,議論第一。『迦旃延』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古人有翻作「文飾」。文是文釆,飾是裝飾。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個文學家,也是當時社會上知名度很高的,他議論第一,從議論我們可以用現代的名詞說,他是個評論家。要做一個評論家,一定是識多見廣,廣學多聞,他才能做到;有高深的學問,真實的智慧,豐富的學識,他才能做個第一流的評論家,議論第一。

第二十一集|摩訶迦葉|淨空老法師 主講

第三位:

  【摩訶迦葉。】

  這個人也示現了多才多藝,『摩訶』翻作大,大『迦葉』。他有徒眾五百人,以後都皈依釋迦牟尼佛,全部變成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了。他的名號有「飲光」的意思,「迦葉」。他身上有金光,金光從哪裡來的?(所以他也顯示了因果)過去生中他用黃金修補佛像。佛像舊了,佛像是貼金的,金箔脫落了,就不莊嚴了。他發心去貼金,所以感得生生世世身有金光。這一樁事情,肉眼凡夫見不到,可是實在講並不難見,修定的人能見到。心地清淨你能看到每個人身上都有光,顏色不一樣,大小不一樣。從光的顏色知道你身體健康狀況,這是現在人很關心的,許許多多人練氣功,練氣功稍稍有一點成就的,他能看一個人的氣;我們佛法叫光,他叫氣。

  迦葉尊者是金光,金色光明,他是頭陀第一。頭陀是苦行,苦行僧。「摩訶迦葉」的家世富有,出自於富有家庭的子弟能修苦行,這是難能可貴。如果出生在貧窮家庭,你修苦行,實在講引不起一般人注意。他出生在富貴家庭,他要去修苦行,社會大眾會很注意到,他為什麼去過這個日子?這種生活方式一定有道理,要不然他為什麼捨棄富貴,捨棄一切享受他去修苦行去?修苦行,真正把貪瞋痴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了。放下得大自在!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當時與會的大眾,大家都覺得很茫然,不知道釋迦牟尼佛這是什麼意思? 

  其實諸位要明瞭,他們都是在唱戲。這個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說別的,就單單說世尊的常隨眾,都是大阿羅漢,他怎麼會不知道!當然知道。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迦葉也是古佛再來。底下的角色表演的歸他唱,歸他表演,摩訶迦葉。所以迦葉看到釋迦牟尼佛這個動作微微一笑,釋迦牟尼佛把花就給他,說我有涅槃妙心,迦葉懂得這個意思,傳給他,這就是禪宗初祖。

  所以,他是「清高苦行」。禪心是真心,我們一般人看到他很苦,生活很苦,其實他那個樂我們不懂。在禪的境界裡頭,我們凡夫過這個五欲六塵的生活,苦!他們看到是苦。我們看他苦,他看我們更苦,我們以為我們很樂,他的樂我們體會不到。能夠懂得禪悅裡面樂的,這人是菩薩境界,不是凡人。 

  最高的「生滅滅已,寂滅最樂」,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九地菩薩以前都沒有辦法體會到。所以法性裡頭有「常樂我淨」,是真的不是假的。「常」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樂」是真樂,決定沒有苦。「我」是主宰、是自在。「淨」是清淨,一塵不染。自性裡頭本來就是這樣,佛稱它叫四淨德,四種清淨的大德,一切眾生各個都具足。 

  你這四淨德為什麼不能現前?就是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離妄想執著就是甚深禪定。所以禪定不是面壁,面壁的禪定不起作用。禪定是活活潑潑,一切時一切處,行住坐臥統統是禪。為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種種教化,他的心是清淨的,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他怎樣做出來?性德的自然流露,法爾如是,他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二十集|摩訶目犍連|淨空老法師 主講

第二位: 
  【摩訶目犍連。】 


  『摩訶』是梵語,意思是大。目連尊者在當時也是名氣很大的,知名度很高的人。他的特長「神通第一」,就像我們現在講的科學家。我們今天的科學家神通真的還比不上『目犍連』。「目犍連」的天眼能看三千大千世界,能看微觀世界。我們今天科學家發明儀器,望遠鏡可以看遠方,顯微鏡可以看微觀世界。但是科學家要發明很多工具,利用這些儀器來觀察,目犍連不需要。他示現的神通變幻令人尊敬。

第十九集|長老舍利弗|淨空老法師 主講

【長老舍利弗。】 

  現在我們一位一位介紹。 

  第一位舍利弗,『長老舍利弗』。在佛法裡面,德高望重,還得要有一點年歲,年歲太輕了也不能稱「長老」,總是有一點年歲了。這個年歲在過去要四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上有道德、有學問,才稱之為長老。佛門也不例外,佛門是算出家時間,你出家年久,有道德、有學問,這是一般人尊稱為長老。舍利弗是同學裡面代表智慧第一,用現在的話來說,應當是哲學家。

  這個人在當時社會聲望很高,大家都知道舍利弗的智慧了不起,辯才無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過對手。想想看這樣的人,他跟釋迦牟尼佛學,一生都不離開釋迦牟尼佛,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這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的人?能夠讓舍利弗這樣的心服口服,行動表現。釋迦牟尼佛必然是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學習,你看看舍利弗就曉得了。這就是幫助佛教化眾生。我們在經上讀到,釋迦牟尼佛說過他是古佛再來,久遠劫之前他就成佛了。現在釋迦牟尼佛在此地示現成佛,他也來,示現做個聲聞的身分,來給釋迦牟尼佛當助教。

第十八集|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淨空老法師 主講

『皆是』指這個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皆是」。那不是普通人,小乘最高的果位稱阿羅漢。阿翻作「無」,羅漢翻作「學」,所以把它翻成中國意思叫「無學」。無學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畢業了,你所修學的功課統統修圓滿了,沒有再學的東西,就叫畢業。現在這個地方是稱『大阿羅漢』,說明不是小乘,是大乘。

阿羅漢這個名詞裡面含著三個意思,第一個叫「應供」。他福慧圓滿,在小乘裡頭是小圓滿,在大乘裡面是大圓滿,他應當接受大眾的供養,所以叫應供。為什麼?他是一切眾生真正的福田,供養他有福報,種福田!福報到底在哪裡?我種這個福我得些什麼?現在人起心動念離不開現實!這個人有智慧、有道德、有能力,我們供養他,他為我們服務。我們沒有智慧,我們沒有福報,他住在這個世間,或者是無論住在什麼世間,他總是以善心善意教化一切眾生。教什麼?教他怎樣修福,教他怎樣修慧。你說這樣的人,我們要不要恭敬供養?我們恭敬供養是不是得福報?真得福報。

他的事業我有一分緣在裡頭,供養不論多少,誠心誠意,這是平等法。供養多少那個無所謂。誠心誠意的供養,盡心盡力的供養,你所得的福慧是滿分的,你得的福慧是真實的。你憶念他,觀察他,常常想著他,自自然然我們就生智慧,生福德。我們學佛,試問問我們是不是常常想著釋迦牟尼佛,或者常常想著阿彌陀佛,常常在觀察釋迦、彌陀。他人不在此地,我們怎麼觀察?經典上介紹得很清楚,讀誦經典是觀察,看這個人的為人。

他對一切人,對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然環境,植物礦物、自然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統統叫眾生。觀察他對天地鬼神,他是什麼心,他是什麼樣的態度,是什麼樣的行為?我們要在這裡頭學習。因為他的存心、他的態度、他的做法都是純正,正而不邪,覺而不迷,淨而不染。你誦經,天天念經,有口無心,你沒有得到利益。你看看古大德不是常常教導我們,誦經要隨文入觀。隨著經文讓經文跟你自己的心融合成一體,真的把它變成自己的,你才真正得利益。

經還是釋迦牟尼佛的經,思想見解還是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有什麼用處?這種讀經,口善而已,心行沒有起變化,你沒有融入,沒有契入。所以經論裡面的境界你不能夠契入,經論裡面的養分你一絲毫沒有吸收,這個經是白念了,你的時間精力都浪費了。說得好聽一點,「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阿賴耶識裡面落個種子而已,現在不起作用,這個話也是真的,也不是假的。所以,讀總比不讀好。不管你有心無心,阿賴耶識裡頭肯定落下種子。有心有誠意去讀,這個種子力量強一點。無心無意,逼不得已勉強應付,阿賴耶裡頭這個種子力量很薄弱。布施供養,是修福!阿羅漢,應供。

沒有證阿羅漢之前托缽乞食,所以佛法裡面稱為「乞士」,比丘稱乞士(比丘有三個意思);證得阿羅漢果就不叫乞士,叫應供。乞是乞食,我們中國人講乞丐,但是他不是丐,他是士。士是什麼?是中國講讀書人,他有道德、有學問,稱之為士。

第二個意思,阿羅漢的意思叫「殺賊」。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他也常常看佛經。有一次問我這個問題,阿羅漢怎麼這麼樣不善?他還開殺戒!你們佛教不是講不殺生,他為什麼殺賊?這是從文字上讀的,他不了解這個名詞的含義。這個賊不是人,是什麼?是煩惱,把煩惱比作賊。因為我們如果遇到賊,你的財物會被人家偷掉,損失財物。

佛說人有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把我們自性的功德法財障礙住,就等於小偷偷去一樣,你不得其用,得不到受用。所以把煩惱比喻賊,殺賊就是斷煩惱,就是轉煩惱,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去殺人。

阿羅漢第三個意思是「無生」。小乘阿羅漢不再到六道輪迴受生,六道輪迴的生死他斷了;他再到六道來是乘願再來的,不是業力,所以稱無生。在因地、在出家比丘就是「怖魔」。一個人真正發心出家,魔王頭痛,他感到恐怖。為什麼?魔王愛欲非常重,也非常執著。他統治這個世間,世間所有一切人、一切眾生,他認為都是他的眷屬。現在這個眷屬發心出家,要離開他了,要超越三界六道,他很不高興,所以這恐怖。

今天我們曉得「大阿羅漢」,他的智慧、能力、相好等同佛果,跟如來地相去不遠,非常接近。所以蕅益大師又告訴我們,他們都是法身大士,示現聲聞的身分為我們做證明,這個淨土法門,持名念佛不可思議,所以說「大」。

這些人跟在佛的身邊,每個人都示現的有特殊的能力,我們今天講的專長。各人都有特殊的專長,社會大眾都知道,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知名度很高。這些人天天跟著佛,跟著佛學習,世間人從這上來看,就受到影響。佛一定是很有道德、很有學問,要不然這些人為什麼跟他學?所以他們是做一切大眾的影響眾,幫助佛教化眾生,這是『眾所知識』,「眾」就是社會大眾,都知道,都認識,「知識」。或者說,知是聞名,識是曾經見過面。更深一層的意思,知是知道這個人,也曾經見過面;識是什麼?識是對他相當了解,認識他。

第十七集|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淨空老法師 主講

  從「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一直到「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這是第二段。第二段講「大眾同聞」。我們這個提要裡頭寫的「為後學示範,善自取師」,取是取法,師是師法,這些都是給我們做榜樣、做模範的,我們要會學,向他們學習。

  「大比丘僧」,比丘是小乘,它上面加了個「大」字,就不是小乘,大乘比丘,學習大乘法的。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常隨弟子,長期追隨老師的,老師到哪裡跟到哪裡,跟一輩子。所以它是一個相當有規模的團體,教學的團體,社會教育活動的一個團體。總數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五」字省略掉,它取整數,一千二百五十人,實際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彌陀經》註解裡面都會說到。

  這一段經文在蕅益大師科分裡面是「大眾同聞」。大眾裡面分三類,第一類是聲聞出家眾,「聲聞居首,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現在問題,大家都知道佛法在這個時代,衰退到底谷,不能再衰了,再衰下去佛法就滅了。為什麼佛法會變成這個樣子?這「聲聞居首」出了問題。

  第一個是「出世相故」。真正出世相,釋迦牟尼佛做出榜樣給我們看,對這個世間法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的染著。我們念念染著世間,貪愛世間,這一條沒有做到!怎麼能居首?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認真反省的。

  我到這個世間來,來鍛鍊鍛鍊,或者是來考驗一下,看看我對這個世間還會不會起心動念,還有沒有妄想執著;來考驗,這是對自己。對大眾,我們要代替佛菩薩接引眾生,把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從我們的身上落實,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眾生。

  幫助的目的有三,幫助上根人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淨土、不退成佛。幫助中根人破迷開悟,提昇境界。幫助下根人種菩提善根。

  「常隨從故」,佛陀在世是不離開佛陀,佛到哪裡這些學生們跟到哪裡,常隨眾,不離開的!今天佛不在世了,我們這個常隨怎麼學?常隨經教,常隨佛菩薩聖像。聖像使我們真誠恭敬有所歸向,我們的真誠心,我們的恭敬心從什麼地方生起來?從佛菩薩的形像。我們見到佛像、見到菩薩像,肅然起敬,恭敬禮拜,這是每個佛弟子都做得到。可是怎樣把這一分真誠恭敬的心情,遍及現前一切眾生。換句話說,我們對一切眾生的真誠恭敬,如同對佛菩薩無二無別,這是我們供養佛像、菩薩像真正的義趣。

  如果我們不能夠隨從經論教誨,我們就離開佛菩薩了。當年佛的這些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裡面包括什麼?三迦葉他們師徒總共一千人,舍利弗師徒一百人,目犍連師徒也是一百人,這一千二百。耶舍長者子他們有個小的團體五十個人,所以總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些人「常隨佛學」,不是跟著佛好玩的。

  他示現什麼?示現放下自己的一切,放下我們自己的成見,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一切隨順佛陀教誨;佛教我們怎麼想,教我們怎麼看,教我們怎麼說,教我們怎麼做,這叫做學佛!聲聞眾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

  第三句「佛法賴僧傳故」。佛法確確實實是因為這些出家人,現出世相,現常隨佛學,佛法才能夠久住世間。如果出家人(這裡講的聲聞),他的心、他的念頭、他的行為都是貪瞋痴慢,好名好利,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出世相沒有了,讓社會大眾看起來,這個出家人比在家還不如。這是什麼?這是滅佛法,這不是興佛法,這是滅佛法。你再仔細觀察他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完全沒有遵守佛菩薩的教誨,佛法怎麼能夠靠他來承傳?佛法就沒有了。

  今天我們一定要隨從佛陀教誨,佛陀的教誨就在經論當中。經論很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無論你選修哪一部經論都可以,都是一樣的。要緊的是要把經論裡面所說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這個重要。經論裡面佛教我們怎麼生活,怎麼工作,怎麼樣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也完全學習;過佛菩薩的生活,過覺悟的生活,不再迷惑了。

  第二「菩薩居中,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故」。「相不定」,菩薩現在家相,你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都是菩薩。在《華嚴經》,就是從外表上來看,他們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的。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相不定!

  「不常隨故」,不常隨是從形象上講的,他們不像那些聲聞天天跟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他們常常獨自一個去教化一方,而且非常重視機會教育,那是菩薩!可是諸位要記住,菩薩學習佛菩薩的經論是一分一秒都不放鬆,比起聲聞有過之而無不及。菩薩完全融化,完全落實了。所以菩薩在排班的時候,菩薩居中,「表中道故」。

  聲聞好比是小學生,跟著老師,自己沒有成熟,老師制訂很多規矩,一定要遵守。菩薩是大學生、是研究生,規矩沒有那麼多!為什麼?他有能力自制。小學生沒有能力自制,老師要訂很多規矩來規範他。菩薩他有能力照顧自己。菩薩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利害,菩薩有這個能力,他自己曉得趨吉避凶。不像小學生他不知道,老師時時刻刻要照顧他們。菩薩表中道。

  「天人列後」,「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他們排在後面。「世間相故」,世俗之人。「凡聖品雜故」,這裡面雖然是世間人,世間人裡面有佛、有菩薩應化在其中。雖然應化在其中,他表演的角色是世間凡眾,所以他還是列在最後。「外護職故」,他們主要的工作是做外護,護持佛法,來協助推動佛陀的教育。所以示現的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非常熱心來幫助聲聞、幫助菩薩教化大眾。特別是聲聞,因為聲聞是出家相,教化眾生要許許多多的增上緣,這些工作都是外護他們在做。

  他們在這個社會上推動佛法的教學,推動弘法利生的事業,我們佛門叫法會,現在人講辦活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種活動大大小小,時間長短不定,他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辦三百多次活動。

  這就是佛門裡面常說的「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那個千佛裡面可能有一大半以世間相、在家身分來護持佛法,不是凡人。大家在一起把這一台戲唱好,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教化眾生,教導社會。

第十六集|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淨空老法師 主講

「際遇良時」,「際遇」我們今天講是機會,條件具足了,這個時候。「師資道合」,老師遇到好的學生,好的學生遇到好老師。學生喜歡學,老師樂意教,這個遇到之後,這叫一時。老師再好,遇不到學生也是枉然;學生再好遇不到老師,這種情形很多很多。所以善導大師那個話我是愈想愈佩服,他老人家講「總在遇緣不同」。緣裡面最重要的是人事。我們能不能成就?個人修行能不能成就?對社會、對大眾能不能有所貢獻?都在遇緣不同。最重要的是志同道合。

第十五集|如是我聞|淨空老法師 主講

【如是我聞。】

  經前面第一句加上一個「如是我聞」,因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教學完全是用言說,沒有用文字,跟中國的孔子一樣。釋迦牟尼佛這一生講經說法,講得太多了,佛滅度之後,多聞第一的學生,記憶力最好的學生『阿難尊者』,擔負起覆講的責任,佛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前講的他都能記住。他上台覆講,把佛當年怎麼說的,老老實實的說出來,不能加一句,少幾句在我想是有可能;就他記憶力裡頭的,這記憶力很強!

  經過同學們的審查、認可,聽眾是哪些人?五百大阿羅漢,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們來聽,聽聽看阿難有沒有講錯,沒講錯,只要有一個人提出疑問,這一段就刪掉。五百個人每一個人都同意,就通過,記錄下來,這樣成為經典。所以前面加上這個「如是我聞」。

  「如是」,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就這樣講的。「我」是阿難尊者自稱,我親自聽佛所說,不是傳聞。在這個裡面我們懂得,釋迦牟尼佛成佛二十年之後阿難才出家。阿難是釋迦牟尼佛成道那一天出生的,阿難二十歲出家,這二十年當中佛講了不少經。你看照釋迦牟尼佛講經記錄上來看,佛示現成道之後,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講經。講小乘,講「阿含」,講了十二年。阿含講完講「方等」,方等八年,二十年;換句話說,阿含、方等阿難沒有聽過。阿難親自開始聽釋迦牟尼佛講經,是聽什麼?「般若」。般若二十二年,「法華涅槃」八年,三十年。阿難是聽後面這三十年,前面二十年沒聽過,那他怎麼樣集結?

  這個經典裡頭有個故事,我們要了解。釋迦牟尼佛度阿難出家,阿難提了條件,他喜歡經教:佛從前所說的那些經,你要重複給我說一遍。釋迦牟尼佛答應他了,所以那二十年就是阿含跟方等,他沒有聽過的,釋迦牟尼佛重複給他講一遍。換句話說,世尊四十九年講經教學,聽得最完整的,等於一堂課沒有缺的,阿難尊者。所以他是傳佛法的人,我們應當相信。

  另外還有一說,阿難是大權示現,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哪有不通達的道理!這也能講得通,這是從理上講的,前面是從事上講,理事都講得通。所以佛教他將來集結經典,第一句用「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這一段文是釋迦牟尼佛教給阿難的。

  升座講經得佛力加持,阿難一升座覆講,底下的人觀眾,看阿難得佛的加持就跟佛一樣,所以有人就懷疑: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又來了?有的說:不是,阿難成佛了!阿難一說「如是我聞」,大家這個疑惑就沒有了:阿難尊者是覆講!

第十四集|《佛說阿彌陀經》經題解釋|淨空老法師 主講

  下面這一大段就是誦經,誦《佛說阿彌陀經》。

  這一部經本來的經名,在經典裡頭講得很清楚,叫《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這一部經原本的名稱。「稱讚」有能稱讚,有所稱讚。能稱讚的是「一切諸佛」,不是別人,真正不可思議;所稱讚的就是「不可思議功德」。「功」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德」就是「帶業往生,頓超圓證」。

  看起來好簡單!好簡單裡面有好深的道理。道理要不透徹,這個事情不可能稱讚。一般人認為持名念佛,這是老太婆的事情,太容易了,這能成就嗎?我學佛就遇到許許多多這樣的人,批評淨土、藐視淨土,沒有把淨土看在眼裡;認為這是佛法裡頭最低級的,程度最差的,沒有法子教的,教你去念念阿彌陀佛吧!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帶業往生,頓超圓證」,這一句話重要。帶業往生,生的品位並不是說很低。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頓超圓證。在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帶業,到花開見佛,記住後頭有個「悟無生」,這一句話重要。「悟無生」是什麼?無生法忍是七地菩薩證的。你就想想,西方極樂世界這十二劫的時間,其他的菩薩修行要兩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在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十二劫,不能比!西方世界修行太快了!

  我們想想,為什麼他成就這麼快速?佛經上的術語,他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快速提昇。如果照我們世間一般人來講,他沾阿彌陀佛的光!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學生,這還得了嗎!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對阿彌陀佛的讚歎,那個讚歎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一切諸佛,佛雖然都是平等,地位真的是平等,智慧平等、德相平等,平等當中這一尊佛特別被一切諸佛尊敬。沒有佛不尊重阿彌陀佛的,沒有佛不敬仰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的學生光沾到了,無論去親近哪一尊佛:阿彌陀佛的學生,特別好好的招待。真難得!

  彌陀真的是加持他,雖然煩惱習氣沒有斷,他就有能力參訪十方一切如來。

  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為什麼也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裡面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就,比在華藏世界成就快。華藏世界需要用一個阿僧祇劫,到極樂世界可能只要一兩天就成功,當然要去。第二個意思,做給我們看的,帶頭!我們在菩薩眾裡面,對文殊菩薩景仰、崇拜。這一聽說文殊、普賢都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我還有什麼話講,我當然跟在後面走!你從這些地方才真正體會「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帶業往生,頓超圓證」,這就是讚歎裡面的「不可思議功德」。

  這個經「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諸佛所護的,一切諸佛所念的。「護」是護法!這個念佛法門是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大法,這個不可思議,第一大法!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宣揚,一切諸佛都為一切眾生介紹。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為一切眾生無論講什麼經,眾生不管根性同不同,不同的時候,有很多經是不講的,但是淨土三經一定講。為什麼?因為它適合一切根性,這是諸佛必說的經典,也就是一定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眾生如果善根成熟,能信、能願、能行,他這一生就成就了,滿佛度眾生的大願。

  所以這個「護」,諸位看第二條「一切諸佛所護」,這是化他,「弘護如來慧命」。所念,所念是自行,「圓證無上菩提」。文殊、普賢不就是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四大菩薩久遠劫都成佛了,現在在釋迦會上是倒駕慈航,古佛再來。以菩薩身分出現,為我們做示範、做榜樣,他們都念佛,都念阿彌陀佛。在華嚴會上都發願往生。所以一切諸佛所護、所念不二;念就是護,護就是念。護而不念,念而不護,不行!這不是護法,也不是念佛。護法一定念佛,念佛一定護法。這是原本的經題。

  鳩摩羅什大師翻這部經,他把這個題目換了,換成《佛說阿彌陀經》。為什麼?這個經就是勸我們念阿彌陀佛,羅什大師乾脆就用「阿彌陀佛」做經題,好,這個經題妙極了。

  「佛說」,「說」,暢悅所懷。這個「說」古時候也念悅。古時候的字少,「說」跟「悅」是一個字,但是念的時候是兩個音,兩個意思。悅是從內心裡面的歡喜,不是從外面的。外面的,遇到很多朋友很快樂的時候叫樂。「悅」,可能一個人都沒有,你自己就感覺很快樂,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喜悅稱為悅。

  「暢悅所懷」,一切眾生,「懷」就是他的願望,他的願望是什麼?願望是一切眾生快快成佛,這是諸佛如來最歡喜的事情。現在眾生成佛的機緣熟了,熟了,你跟他說這個法門,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這是眾生成熟了,機緣成熟,善根成熟了,「為說此法,令一切眾生一生究竟成就故」。不要等來生,這一生他只要一往生,往生就等於成佛,很快成佛。

  經題「阿彌陀」這個名號,名號全是梵語音譯,翻成中國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所以就中國意思來講是「無量」的意思,這是極樂世界導師的德號。「佛」翻作「覺」,所以「阿彌陀佛」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量覺」。這個名號義理、境界都說不盡,沒有邊際。無量是講的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無量,本具的德能無量,本具的相好無量。這是自性,自性的德號。所以中峰國師在開示裡面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你們想想看他這個話說的對不對?完全正確。

  經題末後一個字「經」,經是中文,古印度稱為「修多羅」,翻成中國意思,從前翻作「契經」。「契」是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這是佛教經典裡面所含的意思,所以稱契經。第二個講法是「又具(具是具足)貫攝常法」。這是一般法師講經最常用的,用這四個字來解釋「經」字,這個「經」字的意思。

  貫是貫穿。這一部經文不論長短,它的章法結構、思想體系非常嚴整。

  「攝」,攝是什麼?攝受,這不太好懂。我們用通俗話的話來說,它有吸引力,非常強烈的吸引力,吸住了你,叫你對它欲罷不能。

  「常」是說這裡面所講的道理是真理,永恆的,決定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法」是法則,我們今天講原理原則。所以「常」跟「法」在世間裡頭找不到的,佛法獨有,它是永恆的;世間怎麼變它也不變。這是通常一般講經都用這四個字來解釋「經」的含義。

  這是把《佛說阿彌陀經》的經題跟諸位介紹出來了。

第十三集|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淨空老法師 主講

  下面就正式入到三時繫念法事了。三時繫念是有三時,第一時、第二時、第三時。這個三時諸位一定要曉得,是以「持名念佛」為主。但是每一時的法事一開端先念經,大師給我們選擇的是《佛說阿彌陀經》;然後念咒,「往生咒」。後面有聽經,這講開示,開示裡頭字字句句都是經文,我們現在所說的「會集」;會集佛陀在經論裡面最重要、最精采的開示。提醒我們,讓我們時時刻刻不忘,一起來學習。在念經之前,首先要念三句: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

  『南無』是皈命的意思,皈依的意思,禮敬的意思,至誠恭敬。『蓮池海會』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會是永恆不散的會;要用佛法的術語來講,就是不生不滅的會。「蓮池」,真的,佛在經上跟我們介紹的寶池德水,這個池是眾寶所成,池的底不是泥沙是金沙,佛給我們介紹的。這池裡面遍開著蓮花,蓮花從哪裡來的?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堂前面的蓮池就生一朵蓮花。蓮花上面還有他的名字,不會錯!蓮花是這麼來的,妙極了。

  如果你要是退心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意願沒有了,蓮花就枯死,蓮花就沒有了。極樂世界可以說所有一切的花草樹木,情與無情,都是不生不滅的,在西方極樂世界唯一能看到有生滅的相,就是蓮池裡頭的蓮花,蓮花真的是有生有滅。這個人一念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蓮池裡頭長一朵花出來,退了心,退了心蓮花就沒有了。只有這一樁事情在極樂世界看到生滅相。如果你發心,發心很真切,修行很勇猛,你的花長得很快,光色佳好。如果你修行裡面夾雜著很多,你的光采不好,好像很多顏色混合在一起,蓮花也不大。

  總而言之,專修淨業的人,一切不夾雜的人,這個蓮花長得又快、又好、又大。將來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拿這個花來接引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是不是生到極樂世界,到蓮花裡頭變了一個小孩的樣子?給諸位說不是的。如果要是變成小孩的樣子,慢慢再長大,那西方極樂世界有生老病死。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種樣子,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形狀就是永遠的、固定的,化生!相好光明,跟佛差不多。

  蓮池裡頭的蓮花,就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是「大如車輪」,那不是芥菜子,不是一微塵。我們從這個裡面就明瞭,一個蓮花是一個世界,他在裡面修行,他在裡面活動,他在蓮花裡面每天也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沒有障礙。西方極樂世界跟華藏一樣,不但一樣,實在講它是華藏的核心,華藏裡頭最精采、最精華的一部分;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它的作用不可思議。到花開見佛,花開之後,那是什麼境界?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這你就曉得,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花都沒有開,花開了之後是實報莊嚴土。

  所以,十方菩薩哪一個不想知道這個法門?哪一個人不想學這個法門?確實各人緣不相同,真的有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知道。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能遇到這樣殊勝的法緣,不是簡單事情。西方極樂是不思議的境界,決定不能懷疑,你這一懷疑,這一生這個機會錯過了。

  學佛的人捨彌陀淨土去修其他的法門,不但是難,實實在在是李老師說的話,他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頭講的,他不是愚痴就是迷惑,「非愚即迷」。捨棄這個在我們這一生非常可能成就的,他把這個捨棄,你說多可惜!

  蓮池德水是自性變現的,唯心所現;海會大眾沒有例外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所以中峰禪師在後面開示裡面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極樂,極樂即此方」,這個話說得太深太深,但是是事實真相,一點都不假。一般人學佛,把自己跟佛一分為二,佛不是我,我不是佛。把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跟極樂世界也一分為二,極樂不是我們娑婆,娑婆不是極樂。你看看中峰禪師他能把它合而為一。

  為什麼相不一樣?相不一樣是從心想生;因為你想的不一樣,相就不一樣。如果你的想法、看法一樣,相就一樣。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確確實實跟西方極樂世界人不一樣。他們的心純淨純善,我們的心不淨不善,縱然說淨,淨裡頭夾雜著不淨,說善,夾雜著不善,就這不一樣!於是境界給你的回應就不一樣。
  
  所以,極樂世界是自己清淨心、善意美意變現出來的;我們娑婆世界是染污的心,是惡意惡念變現出來。一切萬物它本身沒有念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它只有靈知。有情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無情眾生隨著你的意思轉。所以「境隨心轉」,這佛經上常說,這是一個根本的原理原則。我們可以把娑婆世界改造成極樂世界,你只要真正懂得這個原理原則,對這個原理原則深信不疑。從什麼地方下手?從你的善意上下手,你的意念,把所有一切惡的意念、惡的思想,全部把它改正過來,改成善意,改成美意,這個世界就美好、就美善。「蓮池海會」!

第十二集|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淨空老法師 主講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這跟前面意思一樣,念這個名號要懂得名號的意思。『香雲蓋菩薩摩訶薩』,這是一切菩薩的通稱,不是專指哪一位,或者是專指哪一個群體,我們現在人講團體。它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菩薩摩訶薩都包括在其中,都是屬於「香雲蓋」。

第十一集|極樂導師。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淨空老法師 主講

【極樂導師。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

  這就是專指,因為我們這一堂功課所修的就是求生淨土,就是求的親近『彌陀』,親近『觀音勢至』,親近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大眾,我們要不是一個純淨純善的心行,不能起感應。所以這心裡頭不能有絲毫夾雜,那就錯了。必須心裡頭(最重要的)沒有一個怨恨的人,沒有一樁怨恨的事;有一樁就是夾雜,就把你的純淨純善破壞了。一定要知道放下,不放下是害了自己,害了自性,害了你的真心。自性迷了,真心虛妄了,就是你夾雜著這一個妄念。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妄念,這個妄念造成的傷害,世出世間沒有任何事情能跟它相比,才知道這樁事情的嚴重性。末後這兩句總結:

【悉仗真香。普同供養。】

  這個『真香』是性德的香光;『普同供養』,這是修德,與性德相應。在一切供養當中,佛給我們講,法供養第一,這是屬於法供養,我們今天修法供養;就是《普賢行願品》裡面教導我們的「如教修行供養」。佛是怎麼樣教給我們,我們怎樣學習,把佛教導我們的統統做到,這就是供養。我們學習了,念念不忘,念念落實,契入境界。「普同供養」。

第十集|此一瓣香。根蟠劫外。枝播塵寰。不經天地以生成。豈屬陰陽而造化。爇向爐中。專伸供養。常住三寶。剎海萬靈|淨空老法師 主講

  【此一瓣香。根蟠劫外。枝播塵寰。不經天地以生成。豈屬陰陽而造化。爇向爐中。專伸供養。常住三寶。剎海萬靈。】

  下面這一段白文,都是屬於祈禱文:

  【此一瓣香。】
  這個香是形式上的香,我們燒檀香,把檀香劈成一片一片的、一瓣一瓣的。代表我們的心香,代表我們虔誠禮敬的一片心,所以這是一瓣心香。下面全講的都是心香的話 ,決不是物質上的香。

  【根蟠劫外。】
  這是從比喻上說。檀香是旃檀樹,用這個比喻我們的法身,我們的法身是旃檀樹。這一片香是我們的心香,法身『根蟠劫外』,「劫」是時間,這一句話說的意思是超越時間。

  【枝播塵寰。】
  『塵寰』是講的空間,虛空法界。這八個字,意思就是說超時間、超空間,超越時間跟空間只有真心。不是真心、不是本性,都沒有辦法超越。

  【不經天地以生成。】
  它不是天地所生的。不是天地所生的,它從哪裡來的?這是自性本來具足。這句話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了,這香是什麼香?真性之香,心性的真香。我們用這個來供佛。那我們要問,佛是什麼?下頭又說我們用心性的真香來修供養。

  【豈屬陰陽而造化。】
  『造』是造作,『化』是變化。『豈屬陰陽而造化』意思是說這個香是永恆不變。永恆不變是真的;會隨著陰陽造作變化,那不是真的,不是真心。諸位想想看,他怎麼會沒有感應!我們燒這一片檀香,這片檀香是假的、是幻化的、不是真的,它有生滅;藉這個來表我們心性的真香,永恆不變,不生不滅。香是性德,光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所以常常連在一起,「香光莊嚴」。

  【爇向爐中。】
  這個爐也是表法的。這一片香燃在香爐裡頭,香是我們的性德。爐是什麼?爐就是法界!密宗裡頭用曼達拉,曼達拉就代表法界。在顯教裡面就是用香爐,表法界。供養遍法界虛空界。

  【專伸供養。】
  供養的對象,這裡講得清楚了:

  【常住三寶。剎海萬靈。】
  全包括了。『常住三寶』是智正覺世間,『剎海萬靈』就是我們講的有情世間跟器世間;遍法界虛空界統統供養到了,一個都不漏。我們唱這個讚,做這個祈禱,你有沒有這個心?古德常常給我們講「隨文入觀」,隨著這個經文,你的心量就變化了,跟經文上講的完全一樣,那個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你不懂這個意思,你跟著唱,唱了沒意思,只是口善,不能相應,一定要懂得意思。常常唱誦,常常念著,就自自然然變成自己的心行。我用我的智慧,我用我的戒定,我用我的性德,念念不忘普遍供養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上面是諸佛如來,下面到地獄眾生,有情無情統統供養;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統統都包括在裡頭,「剎海萬靈」。

第九集|爐香讚|淨空老法師 主講

  「爐香讚」是屬於讚頌,如果用現在一般宗教裡面的術語來講,這是祈禱的文,用詩歌的形式來表達。希望藉這個祈禱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來「加持」這個法會;這是佛教的名稱、名詞,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來保佑、來協助,使我們這個活動能辦得圓滿成功,這個繫念法事的活動。與會的大眾,這個大眾是九法界的眾生,人人都能夠得利益、得法喜。我們看這個香讚:

  【爐香乍爇。】

  『乍』是剛剛。這是寶鼎、香爐,香剛剛燒起來,香煙瀰漫。
  
  【法界蒙熏。】

  法界太大了!『法界蒙熏』是真的事實,還是在這兒誇張?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就是心的波動,速度之快是無法想像的。我們太陽系裡面,光的速度是最快的,一秒鐘三十萬公里。真正給你講最快的,就是意識、念頭。我們念頭才生,波動的速度就遍虛空法界,光不能比。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心愈清淨、愈定,你波動的範圍就愈大。《楞嚴經》上講「淨極光通」,淨到極處,「光」是心光,自性裡面般若智慧的光明就通了!這個一通就是遍虛空法界。

  我們凡夫俗子妄念紛飛,哪有那麼大能力?這個話說的是真的,沒錯。但是你要曉得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各個都是「淨極光通」。這好比說,他的接收的能力太大了,我們雖然放射的訊息達不到他那邊,但是他接收的能力可以接收到我們這裡,這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在這裡起心動念,縱然夾雜著妄想、夾雜著惡業,他還能接收到,他接收的能力是遍虛空法界。所以「法界蒙熏」是真的,不是假的。

  【諸佛海會悉遙聞。】

  包括法身菩薩。『遙聞』這是我們凡夫的觀念,「很遙遠你就聞到了」。而在他的境界裡面沒有遠近,明心見性,見性之後,空間、時間都沒有了,都歸一了。我們覺得很遙遠,他如同目前,就在眼前。

  【隨處結祥雲。】是應。

  【誠意方殷。】是眾生能感。眾生要有誠意,殷勤的誠意,你才能夠藉著爐香,爐香是表法,表我們這一點誠意,「乍爇」、「方殷」。你看它這個香應,「隨處」這是諸佛應,「結祥雲」這是器世間應,這個味道很濃很濃。諸佛如來、法身菩薩隨處跟我起感應道交;「結祥雲」是講器世間、無情的世間。這樁事情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在實驗室裡面證明了,水結晶現成美麗的圖案,那就是「結祥雲」。愛心、感謝,善意、善行,能令天地萬物回應最美的結晶,這就是「祥雲」的意思。

  【諸佛現全身。】

  『諸佛』這裡面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眾多的諸佛如來,第二個意思包括了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都是分證即佛。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到妙覺,這四十二個位次統統是「諸佛」。諸佛裡面還有一個意思,三身諸佛,法身、報身、應化身。這講得很齊全,統統都現全身,是真的現身,不是假的。你要是通達曉了,明白知道,感應不可思議。如果你不能夠通達明瞭,你只有唱這個讚子,念這個文而已,你入不了境界,真實的受用你得不到。後面這是佛號:

  【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

  這不是「香雲蓋菩薩摩訶薩」,『雲來集』。諸佛菩薩無量無邊像雲一樣,都往這個道場集中,從十方而來。這個名號要三稱,表示我們殷勤懇切的啟請,三請。但是念這一句,最後一句「雲來集」上通常都加兩個字「海會」,「南無海會雲來集菩薩摩訶薩」。前面兩句就「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到第三句講「海會雲來集菩薩摩訶薩」。這通常是大型法會裡面所用的祈禱的讚頌。所以,所有一切讚頌都是宗教裡面所講的祈禱,像讚美詩、讚美詩歌一樣,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梵唄、讚頌。

第八集|一心受度|淨空老法師 主講

  『受度』,就是接受教誨的意思,在佛法通常都講「度」,就是教導。為什麼不用教導,要用度字?度是從果上說的,從成效上講的;教導是因,教學。教學有沒有成就?如果有了成就,這叫度。「度」原本的意思是比喻,像渡河一樣,我們從這個岸渡到對岸,我要過這個河;到達對岸,這叫渡過。所以佛經上常常用這個比喻,我們現在是在迷惑的這個岸,在這一邊,對面是覺悟;我要從迷度到覺,佛的教誨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斷惡為善。現在我這是在惡的這一邊,我要度過到善的那一邊去。所以「度」是從果上講的,「教」是從因上講的,度字講得深刻、講得圓滿;「教」有的時候沒有成就,度是已經拿出非常好的成績來給你看。

  要「受度」,最重要的要『一心』,「一心」你才能接受教誨,你才真正能把境界轉過來。一心就是真誠,二心就不誠。前清曾國藩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喜歡讀書。他在他的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了一個定義。什麼叫誠?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對這個字很重視,無論世出世間法,有沒有成就關鍵就在你有沒有誠。什麼叫做誠?曾國藩說「一念不生是謂誠」。他這個解釋跟佛法裡面的解說相同。一念不生,那個念是妄念,沒有一個妄念;妄想分別執著這都是妄念,這個妄念統統斷盡了,統統沒有了,這叫誠。如果還有一念,一念喜愛的,一念瞋恨的,你沒有放下,這個字就沒有了!

  人是一個好人,非常慈悲,對人、對一切眾生都有愛心。他心裡有一樁事情,或是貪戀,或是瞋恚,永遠放不下,這一念把他那個「誠」破壞掉了。佛怎樣教我們修誠敬?佛知道你的瞋恚、貪愛,是過去生中有瓜葛,不是一生一世的因緣。所以現在外國的心理醫生,這是屬於心病,為什麼他這樁事情放不下,印象這麼深?真的是念念不忘,藏在心的深處。這是修行證果的致命傷,不但不能證果,開悟都不可能。

  這個人對我好,我過去生中對他好;這個人對我不好,我過去生中對他不好,冤冤相報!這一想那又何必,算了,這個帳了了吧!結了吧!希望來生後世我們見面做好朋友、不要再做冤家、不要再做對頭,就化解了。

  佛有這個能力,佛能知道一切眾生無量劫以前的事情。所以佛說法高明,他能把你心裡面藏在最深處的業習種子,都把你挖出來。讓你覺悟,讓你平息自己內心裡面的(現在人的話講)矛盾、疑慮,統統都給你化解了,你的一心、你的誠敬就現前。有這個條件你可以修道了。一心受度。

第七集|特請山僧登座。依憑教法。作三時繫念佛事。迺爾亡靈。遭此勝緣。自宜嚴肅威儀。來臨座下。恭聆妙法|淨空老法師 主講


  【特請山僧登座。】
  特地禮請, 『山僧』是主持法會的法師自己謙虛的稱呼。
  
  【依憑教法。】
  根據、依據憑藉中峰大師編的這個方法。

  【作三時繫念佛事。】
  這『三時繫念佛事』,這個法本是中峰禪師給我們編輯的。

  【迺爾亡靈。遭此勝緣。】

  叫著神靈,這是對九界眾生一個通稱。專門對某一個人,他是過世往生的人稱『亡靈』。如果通常我們自己作為功課來修學,這是「神靈」,我們是普遍對法界虛空界一切尊神。為什麼原因?求生淨土。九法界這些神靈還要求生淨土嗎?對!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包括文殊、普賢都求生淨土,你才曉得淨土法門的殊勝!

  九界眾生他也迷惑,他不知道這樁殊勝的大事因緣,我們藉這個把訊息傳給他。我們深深相信,他要得到這個訊息,過去生中都有善根,啟發他的善根,他就覺悟了。這個覺悟不是明心見性,覺悟是什麼?是過去生中善根發現,應該要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參與我們這個法會,就是我們大家一起來上這一堂課。『迺爾亡靈,遭此勝緣』,「遭」就是逢,我們遇到這樣殊勝的法緣,這個殊勝法緣不容易遇到,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這樣殊勝的法緣。

  【自宜嚴肅威儀。】

  這個『嚴肅威儀』,我們中國古人常講「誠於中而形於外」。從外表「嚴肅威儀」就看到他內心的虔誠恭敬。只要有恭敬心,很多事情都是自自然然的,一點都不造作;也沒有人教他,也沒有人囑咐他,自自然然表現那個態度就非常恭敬。

  【來臨座下。恭聆妙法。】

  來參與我們這個法會,恭恭敬敬來聽。這裡我們要讀經,《彌陀經》;聽經,三時繫念裡面都有開示,開示非常精采,我們一起來學習。

第六集|今蒙齋主|淨空老法師 主講

  這個法事舉行一定要有發起人,或者是我們自己主動發起。一般都是有人啟請。所以這文裡頭有:

  【今蒙齋主。】

  『齋主』是發起人,他發起一定有事,一定是為了一樁事情,他就有特別迴向。但特別迴向,諸位一定要知道,《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修法的人修這個法是自利,這個功德七分之六是修法的人自己得,這些亡靈他能得到的是七分之一。這個七分之一是怎麼回事情?我們要曉得。要不是為他超度這個原因,我們這一班人不修這個法事。我們修這個法事真正得利益,這個利益是因他而來的,他得這一分利益。如果我們修這個法事,在修學的人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瞭生死事大,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重要。他果然在這上面覺悟了:我一定要下決心,這一生非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那麼被超度的這個亡人,他得的利益就很大。

  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我們得多少利益,他在我們這個利益裡頭,只能夠得到七分之一。我們得的多,他就得的多,我們得的少,他就得的少。如果我們做這個法事有口無心,敷衍塞責,什麼都得不到,那他也什麼都得不到,要懂這個道理。古時候也有超度的這些法事,大家曉得的《梁皇懺》,是梁武帝。請寶誌公超度他的妃子,他的妃子墮在惡道。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修這個法事,他的妃子離開惡道,生忉利天。

  比這個更早的,我們在「安世高傳記」裡面看到的。後漢的時候,佛法傳到中國來沒多久,安世高超度他的同學,䢼亭湖的龍王。那是用什麼超度?龍王把一些信徒對牠的供養全部捐獻出來,安世高在現在的南昌給牠建一個佛廟,用牠的錢來建一個佛廟,這個佛廟做弘法利生的事業。這個功德讓牠立刻脫離了畜生身,生忉利天,真快、真有效。所以那龍王是齋主,《梁皇寶懺》梁武帝是齋主,為超度他的親屬、他的朋友。

第五集|法王利物。悲智洪深。普遍十方。冥陽靡隔。|淨空老法師 主講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文可以說是一個超度的祈禱文。開頭是四句:

  【法王利物。悲智洪深。普遍十方。冥陽靡隔。】

  『法王』是如來,在此地是指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三佛?毘盧遮那佛法身佛,阿彌陀佛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法、報、應三身,一而三,三而一,全是自性佛。

  『利物』,「物」是九法界眾生。他不說利人,如果利人,只說人道,不包括其他的,所以他說物。物跟眾生是一個意思,範圍都非常廣泛。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眾生,我們現在講包括動物、植物、礦物,所有一切自然現象,為什麼?它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這個地方為什麼不說法王利眾生?因為它每句是四個字,用物就行了。諸佛如來利益一切眾生,物就是一切眾生,包括了情與無情。

  『悲智洪深』,諸佛如來用什麼利益眾生?大悲大智。「洪」是大,「悲智」,我們常講深廣無際,洪是廣、深,像大海一樣,佛是用這個。有智沒有悲心,沒有慈悲心,不能利益眾生;有慈悲心沒有智慧也不能利益眾生。「悲智」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德能。眾生迷失了自性,就是把你的洪深的智慧迷了,慈悲心迷了。迷了慈悲心變成自私自利,迷了自性的智慧,我們世間人講愚痴、糊塗;愚痴糊塗是迷了自性般若,自私自利是迷了自性慈悲。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幫助我們破迷開悟,悟什麼?悟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悟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我們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普遍十方,冥陽靡隔』,「冥陽靡隔」,靡隔就是沒有障礙。「十方」,是十法界。十法界這是從全體來說的,冥陽是從我們現前處境上來講,我們今天在陽界,我們今天想幫助的這些眾生是在三惡道。我們的家親眷屬、朋友過世了,我們冥陽有隔。但是佛菩薩,冥陽他沒有障礙。「靡」是不,不隔。

第四集|戒定真香內文|淨空老法師 主講

  【戒定真香。】

  這是在燃香的時候。

  【焚起衝天上。】

  這香燃起來,香煙是往上升。『衝天上』,這是希求感應,諸佛菩薩、天神都在我們上面。下面有沒有?有。下面是下方世界,所以這個地方的「天上」,我們要懂得,並不代表的是上方,它也是表法的意思。因此這個地方的「天上」,不代表方位裡面的上方。這是表我們最尊敬的上方。這個上方是諸佛菩薩所在之處。諸佛菩薩東南西北上方下方,我們在《彌陀經》上念到的,統統都是,用「天上」來表我們的敬意。「焚起衝天上」,祈求感應。

  【弟子虔誠。】

  依照「繫念法事」修行的人,我們對佛菩薩稱『弟子』,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善知識。師、弟子之道就在『虔誠』。印光大師講得很好,「一分誠敬則一分感應,十分誠敬你就有十分感應」。李老師當年傳給我,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習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我們跟古人比差遠了,不要跟古代,就是中峰國師,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人家?人家也是十五歲,不但是有志於學,他有志於道,比學還高一層,晝夜精勤! 我們沒有辦法跟人比!自己要知道慚愧,要知道奮發。中峰國師為我們指出,修行不得力毛病出在哪裡?最重要的是「不知道生死事大」,把這樁事情忽略了!沒有古人那種真誠心在學道。這就是印光大師講的你沒有誠意,你怎麼能有成就?沒有誠意;不知道生死事大;再其次,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不肯放下,這是大障礙!

  特別是現代人,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中峰國師說得好,不但要真放下,要放得乾乾淨淨,他老人家的標準在此地;只要有一絲毫,你就很難有成就。徹底放下,我們這個菩提道上才能有一些進步,這些障道的根本你不拔除,永遠摒棄在佛門之外,你沒進門!

  我們自己真的要常常想想,天天反省,為什麼放不下?就是貪生怕死。貪生,大師的意思講,你生不了;怕死,死你不能避免。真正肯放下,生死就了了,然後慢慢再求通達佛法。所以這「虔誠」兩個字非常非常重要,你要有誠意,香燃在香爐裡頭。

  【爇在金爐放。】

  【頃刻。】

  是很快。

  【氤氳。】

  是形容香燒起來之後,一般都是講檀香,香煙彌漫。

  【即遍滿十方。】

  前面我講的「焚起衝天上」,「天上」是『遍滿十方』,所以天上是我們最尊敬的,「方」,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天上是表這個。下面這是舉一個公案:

  【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

  耶輸陀羅,釋迦牟尼佛的妃子。為什麼取這個?戒定。釋迦牟尼佛決定要出家,他的父王跟他講,你要給我留一個後代,你才能出家。你一出家之後,我們這個家族不就斷掉了嗎?釋迦牟尼佛當時指著他的妃子耶輸陀羅說:她已經懷孕了。耶輸陀羅聽了這個話嚇一跳,她真的就懷孕了,六年,羅睺羅出生。所以當時很多人懷疑羅睺羅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耶輸陀羅哪有在丈夫離開六年之後,她怎麼生個小孩了?所以毀謗、批評,種種謠言,非常難堪。

  耶輸陀羅就發誓,抱著這個小孩,如果這個小孩真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是他的兒子,我們母子倆個跳到火坑裡面,應該不會燒死。她就這樣做,果然在大火裡面母子兩個安然無事,於是大家就相信了,一切謠言也止息了。戒定真香!所以『耶輸免難消災障』。國王,他的父王也相信了;這個家族,這個王族,外面的臣民,全國看到這個情形,大家都沒有話說。這是羅睺羅尊者出世的一段故事。這是戒定的感應。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是梵語,是皈命、皈依的意思。『香雲蓋』是比喻香煙在空中結成寶蓋。『菩薩』覺有情,『摩訶薩』是大菩薩。「香雲」表戒定,戒定覺悟一切有情眾生,取這個意思。「香雲蓋」是不是菩薩?香雲蓋就是菩薩,只要真正能覺悟眾生,眾生因他而開悟,他就是菩薩。菩薩沒有形相,沒有一定的形相,如來也沒有一定的形相;化身在有情眾生,化身在無情眾生,不可思議的境界。

第三集|戒定真香|淨空老法師 主講

  第一段這是香讚,他為什麼不用「爐香讚」?為什麼用戒定真香?大師一生教人著重德行,他老人家住世距離我們現在七百多年了,七百多年前他就深深感到世風日下,佛門弟子(他是指出家弟子)真修的人已經少了。

  懺悔法貫穿全部佛法的修行,無論是宗門教下、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哪一個行門不是懺悔法!懺悔要有誠意,要有行動,不是口說說,口說說沒有用處。那到底要怎麼懺悔法?得依教奉行,你能把佛菩薩教導我們的,認真努力都做到,這真懺悔!我們常常在說,同學們大家在一起勉勵,務必要把自己的妄想習氣、分別執著徹底放下,不能有絲毫夾雜,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是生死事大!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輪迴,這個問題不能解決,自己要覺悟、要明瞭。

  佛門裡頭常說「百千萬劫難遭遇」,這一生能夠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就是遇到一個機會,這個機會了生死出三界。機會遇到了不能輕易放過,一定要抓得緊緊的,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成就,不要再搞輪迴了。隨順煩惱習氣就是搞輪迴,還依舊搞六道輪迴,這是國師看到非常感嘆,這是修行功夫不得力的重要因素。他老人家在一生教學當中,常常提醒「生死事大」,要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我們才有救。所以一開頭選「戒定真香」。

  什麼叫真香?戒跟定是真香,早年,虛雲老和尚修戒、修定,真修。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一年剃一次頭,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照片,他的頭髮都很長。你看他頭髮短的,那是一年,剛剛一年剃一次,一年洗一次澡。他的衣領油垢很厚,都黑了,但是真香,一點都不難聞;這是戒定真香,身上放香氣。

  另外還有一位金山活佛,一生都不洗澡,身上就穿那麼一件衣服,一生也沒有洗過衣服,也沒有洗過澡,身上有香氣,這是戒定真香。

  我們燃起這一炷香,就要想到戒,就要想到定。「香」是表法的,香表什麼?香就是表戒定,看到香、聞到香就要想到戒定。諸佛菩薩是修戒、修定成就的! 

第二集|釋題|淨空老法師 主講

  請看題目總共有十個字,《中峰繫念法事三時全集》。「中峰」是元朝明本禪師的法號,前面已經跟諸位介紹過了。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德,有修有證、有德有學。這一位宗門的大德編著這一本繫念法事,意義非常之深。告訴我們,佛法到最後一著還是要求生淨土!淨土法門的殊勝由此可見。

  這一本《繫念法事三時全集》冥陽兩利。如果把它當作經懺佛事來做,有口無心,那就錯了,我們應當把它當作課誦來做。繫念,羅什大師翻《佛說阿彌陀經》,他是用意譯的,所以經文裡面有「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但是《彌陀經》還有玄奘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是直譯,依照梵文直譯下來的。一心不亂,在玄奘大師的本子裡頭是「一心繫念」,如果說一心繫念,這個凡夫能做到,一心不亂這水平太高了。

  我們要問,羅什大師有沒有把意思翻錯?給諸位說沒有。凡是往生的人一定要念到一心繫念,臨命終時彌陀來接引你,接引你的時候一定先放光。阿彌陀佛放光,佛光注照,佛光一照你的功夫就升等,從一心繫念就到一心不亂,所以羅什大師也沒有翻錯。大師確確實實把這樁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念」中國這個文字是屬於會意,你看上面是「今」下面是「心」,這個意思就是現在心裡頭有佛!心裡頭要有,這才叫念。不是過去有,不是未來有,「今」,現在有,這才叫念。繫念,那是念念不捨。

  「三時」,法事裡面有第一時、第二時、第三時。在古時候的印度,把一晝夜分做晝三時、夜三時。由此可知,這個意思要是引申,就是晝夜不懈。「法」是方法,「事」是專求往生淨土。現在一般來修這個法事,用的是狹義的三時。在中國,中國是把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時就是現在的兩小時。如果是幫助別人,如同本子裡面所講的亡靈,廣狹兩種都可以做,完全看時節因緣。「法」,中峰國師為我們制訂的這個法本,依照這個法本來修求往生的法事,求往生這樁事情。這個本子三時是完整的稱之為全集。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會集本,這個法事是中峰國師會集的。它有讚佛,誦經,念咒,禮拜,懺悔,迴向。修法很圓滿,跟天親菩薩《往生論》裡面的義趣相同。

第一集|中峰禪師生平略說與重點開示|淨空老法師 主講

出生

中峰是人名,禪師的法名是上「明」下「本」,光明的明,本末的本,中峰是他的別號。他是杭州錢塘人,是宋末元初的人。他俗姓孫,母親姓李。他母親做了一個夢,夢到無門開道者,手上拿著個燈籠到他家裡去,第二天他就出生了。由此可知,他母親做夢是十一月初一的事情,十一月初二她就生了這個小孩,這個小孩就是中峰禪師。  

幼年

這個小孩是再來人,決定不是個普通人,他的威儀相好,跟一般小孩不一樣。才會說話、才會走路,他就能打坐。才會說話他就會唱梵唄。跟小朋友們在一塊玩,他所玩的,仔細去觀察都是佛事由此可知,前世是個出家人,帶著有過去生中的習氣。

學佛、遇明師

他九歲母親就過世了,十五歲他就有出家的念頭,中峰禪師非常孝順,雖然有出家的念頭,但是父親不同意,就不能隨便出家。但是他在家裡面,家裡有佛堂,他在家裡拜佛,而且燃臂。每天念《法華經》、《圓覺經》、《金剛經》,這是十幾歲的時候,日夜精進,夜晚也不休息。疲倦了,用頭去撞柱子,警惕自己。

有一個出家人看到他很有天分,這個出家人叫明山。帶他到天目山,去拜他的老師, 他的老師是高峰妙禪師,這在禪宗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都是元朝時候的國師 。

出家與開悟

遇到高峰禪師之後,接受高峰禪師的指導。他有一天念《金剛經》,念到「荷擔如來」,念到這個地方是恍然大悟;大悟而不是徹悟,但是對他的好處很多。中峰雖然悟入境界,自己非常謙虛,不以為自己是開悟了。

他沒有障礙了,二十四歲。第二年出家,拜高峰妙禪師為師父。二十六歲受戒。二十七歲這裡有一段記載,東天目山流泉很多,還有瀑布,他看瀑布、流水有覺悟,求老師給他證明。高峰妙禪師是一個真正開悟、明心見性的人,他來誘導他的學生、來幫助他。

正在這個時候,「民間訛傳」,官府要選童男童女,但是這個事情並不是真的,有這麼一個謠傳。中峰就問他的老師,外頭有這個傳說,如果有人來問你要童男童女,你怎麼辦?高峰禪師就說了,如果真有人來了,我就送一個竹篦子給他。竹篦子它的齒比梳子密,從前是梳頭髮的。他說有人來問我要童男童女,我就把這個給他。中峰禪師聽這個話之後,大徹大悟。

平日修持

公元一二九五年,十一月,他的師父圓寂,把道場委託給中峰禪師。他退讓,自己沒有做住持。

一二九七年,他到金陵南京、安徽這一帶去參學。

一二九八年,他在廬州住茅蓬。這個時候,知名度是愈來愈高,他的智慧、道德、辯才,教化眾生,來看他的人、向他討教的人愈來愈多。

禪師喜歡清淨、喜歡進修。他在一個地方住,時間都不長,都是在各個地方參學、住茅蓬。生活非常簡單、非常樸素,一三一三年有一個因緣。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從皇帝到這些地方的首長對他非常尊敬。

受皇帝封號

公元一三一八年九月,仁宗皇帝跟他附近的這些大臣說,他說聽到天目山中峰和尚道行,我聽了很久了,多次想召他進京。這些大臣都說他身體不好,沒有辦法奉召。

要是一般人遇到這個事情,哪還要皇帝來召?想什麼方法跟皇帝見個面!他不需要。皇帝對他的德行愈加尊重。我們現在在題目上看到的「元故天目山佛慈圓照廣慧禪師中峰和尚」,這是皇帝給他的封號。又送給他袈裟,禮物。

重點開示:你學佛為什麼不靈?

他距離我們七百多年,七百多年前佛法就衰了,真正修行的人不多了。所以他老人家非常感慨的說,無論是在家、出家,你聽得多,你學得多,你會講,不求實悟。
  
當時參禪不靈。為什麼不靈?他說了三條,第一個「無古人真實志氣」。中峰禪師那個時代一般學佛的人,真的跟古人不一樣,古人真幹。但是中峰禪師那個時代的無論在家出家,要跟我們現在人比的時候,我們現在人不能跟他相比,他們比我們高明太多了,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他?從這個地方看我們就明白,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他老人家講的「真實志氣」,你是真幹還是假幹?這一點是靈不靈、成不成重要的關鍵。

第二「不把生死無常做一件大事」。今天學佛,哪一個人是為生死無常來修行的?古人確是!出家修道為什麼?為生死大事。現在人把這樁事情忘得乾乾淨淨,值得我們深深反省。如果我們學佛的目標要是在名聞利養、在五欲六塵,那就是古人講的「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披毛戴角還」是不是來世?不是的。來世,來世是三途地獄。地獄的罪受滿了之後,再來披毛戴角還。你要問有什麼罪?破壞佛教形象,這個罪大!我們世間人做生意的說,你把他招牌砸壞了,你讓社會大眾對佛法喪失信心。
  
敗壞佛法形象,障礙正法,你看看經上所講的果報,那不是假話,不是嚇唬人的,是真事。但是今天許許多多人膽大妄為,不知道因果可怕,造謠生事,到底存的是什麼心?

學佛,不學佛的人不知道了生死出三界,學佛的人要把這樁事情當作第一樁大事情來做,我們一生就為這個。

第三樁「拌捨積劫以來所習所重不下」,無始劫以來,這些不善的習氣你放不下!這就是你參禪不靈驗,你念佛不能得一心,無論修什麼法門你不能成就,這三個原因。下頭又說「又不具久遠不退轉身心」,這個久遠不退轉心,就是勇猛精進心,你沒有,所以你不能成就,病根在這個地方。
  
禪師一語道破,你不了解生死根本,所以你從來就沒有認真學習過。

圓寂

一三二三年,正好一甲子,六十一歲往生的。往生是八月十四日。他是坐著走的,他想寫字的時候,坐在桌上走了,不容易!諸位要想詳細了解,請看《天目中峰和尚廣錄》最後一卷。

圖片來源:https://pngtree.com
音樂授權:亞洲唱片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