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 第46‒50集|悟道法師主講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悟道法師

🔹我們人類為了什麼在造業❓
🔹要清楚明白宇宙的事實真相,清楚之後有什麼好處❓
🔹真不妨礙妄,妄也不妨礙真,妄也不妨礙妄——以鏡子譬喻
🔹起心動念,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出現了——以波浪譬喻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迷了才有障礙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集)  2022/1/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50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頁,第十頁倒數第一行,從第三句看起。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對對地方:

  【良以法無分齊。起必同時。真理不礙萬差。顯應無非一際。】

  我們從這段看起。『法』是講一切法,宇宙之間一切萬事萬法。在佛學的名詞術語裡面,「法」這個字就是代表宇宙之間精神的、物質的,一切萬事萬法都包括在這個字裡面。一切法沒有分齊,這個『分齊』就是分類的意思,一類一類的。宇宙萬事萬法,它是同時,一時頓現的,就是『起必同時』,它沒有分齊。一類一類是人分出來的;法,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一切法沒有差別,差別是從眾生分別執著出來的,分別執著是虛妄的,也不是真的。所以這個分類是人分出來的,萬事萬法它沒有自己分我是哪一類、你是哪一類,它沒有分,因此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它沒有分別。我們人類就是從沒有分別當中去給它強加分別,造成很多問題,這是眾生分別執著,法本身沒有分別執著。

  「起必同時」,一切萬法是同時生起的,不是有先後次第,它是一時頓現的。好像我們打幻燈片,一張打上去,整個景像是同時現前的。它不是慢慢的先出現哪一個,到最後再一個完整的,它不是,一打上去同時就現前了。所以宇宙萬法不是像一般世間這些人所分析的,是進化論、怎麼演變的,不是的。我們整個宇宙是一時頓現的,就像電影的幻燈片一樣,一張打上去,一張一張,一時頓現的。宇宙從哪裡來?怎麼會有宇宙?我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有我?為什麼有這些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什麼時候出現的?佛在《華嚴經》上給我們講,一時頓現,沒有先後,同時的。所以這裡講「起必同時」,它生起時必定是同時的。什麼時候生起?就在當下這一念。當下這一念就像幻燈片一樣,一張一張的,一張就代表一念,當下這一念。我們是念念成形,每一念都有,「形皆有識」,這彌勒菩薩講的。所以整個宇宙都是在當下一念一時頓現,它沒有先後。現在科學家才發現,時間、空間不是真的。講時間,時間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有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現在科學家才發現,原來時間、空間不是真的。實在講,時間、空間還是我們眾生分別執著妄想產生的一個幻相,實際上沒有,講真的是沒有。但是我們無量劫來都迷失了,在我們感官當中有時間、有空間,佛給我們講時空不是真的,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實的。時空在《百法明門論》列為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就是它沒有一個實質的東西存在,而是人類去給它設定的一個抽象概念。現在科學家才發現時空不是真的,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講,時間、空間是不相應行法,在《百法明門論》裡面講不相應行法,是個抽象概念,沒有那個事實;也就是說,實際上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沒有遠近;有空間這個概念才有遠近,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就沒有遠近。沒有時間也就沒有先後,也沒有說哪個先、哪個後,這個是什麼?一時頓現,它沒有先後。我們現在看到明明有先有後,那個先後還是一時頓現的,我們時時刻刻、念念之間,統統是一時頓現。好像幻燈片一直打上去,都是同時頓現的,一張一張打上去,都是同時的。

  我們世間人所得到的四禪八定,在佛法來講是小定,世間禪定。世間禪定出不了六道輪迴,但是世間禪定也不容易,你要修到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禪定也不容易。但是以佛法的標準來講這是小定,因為這個定它不能幫助我們出離六道生死輪迴。定功再高,縱然你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天最高的,壽命八萬大劫,也就是說他的定功能夠維持八萬大劫這麼長的時間。所以非想非非想處天在佛經裡面講,又稱為長壽天,那個天人壽命太長,不是八萬歲,是八萬劫。我們這個地球上,人的壽命最高是八萬四千歲,最低是十歲。人修十善修到一個頂端,壽命八萬四千歲,再過一百年又減一歲。人修十善修到一個頂端,慢慢又會造惡業,一直減,減到十歲。十歲又是最底谷了,不會再減了,那個時候人類又會反省,這樣不行,這要修善,從十惡再慢慢修十善,過一百年又增加一歲,又增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叫做一劫。非想非非想處天人壽命八萬大劫,就是說我們這個人間壽命八萬次的增減,你看那個時間有多長?實在太長了!但是他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八萬大劫定功到了,他還是要繼續輪迴。所以雖然定功這麼高,不究竟。

  但是得到世間禪定的,這個四禪八定,色界天的禪定,他可以突破空間維次,時空維次他可以突破。六道,有得到禪定的天人,六道他統統見到了,他統統可以看得到,你不會說他是迷信,因為他親自見到了,親證的,親自見到、親自接觸到的,因為他定功突破空間維次了。我們現在住的是三度空間,比我們多的是四度空間、五度空間,科學家發現到十一度空間;比我們少的,二度空間、一度空間。我們現在人類的眼睛,我們能看到、接觸到的就是三度空間,這些生物,這些現象,比我們多的,四度我們一般肉眼凡夫就見不到;比我們少的,二度、一度我們也見不到。但是得禪定的人就不一樣,根據他禪定功夫的淺深,他的能見度大小就不同,定功愈深,他見的空間維次就愈多;定功比較淺一點,見的範圍比較小。總之有定功,他就能突破空間維次。古印度修到色界、無色界的人不少,所以這個六道輪迴不是佛教講的,在古印度的婆羅門教,還有其他宗教,他們修禪定修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們看到整個六道輪迴的現象。他們看到了,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到這個現象,的的確確是六道,六道生死輪迴,但是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怎麼形成的、怎麼來的,他就不知道了。所以他知其當然,知道這個現象,不知其所以然,為什麼會這樣他就不曉得;不曉得,因此也沒有辦法去突破六道輪迴。空間維次,為什麼有空間維次?在佛法裡面講法界,界就是界限,它有界限。法界有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又有十法界,這個當中空間維次就非常多,實在講,不是只有十一度空間,以佛法來講是無量無邊度的空間。為什麼無量無邊空間維次這麼多?都是從眾生的分別執著產生的幻相。分別執著統統斷了,所有空間維次統統突破,十法界全部突破了,入一真法界。唯有空間維次全部突破,你才能看到整個宇宙的事實真相。

  所以佛法的修學、佛法的成就不在於多讀經書,也不需要想用什麼方法來修行,給你講老實話,放下就是了。放下什麼?放下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你把這個放下,你的智慧德能全現前了。智慧德能是本有的,所以放下就是了。大乘教裡面講,放下執著,你就成阿羅漢。為什麼?六道就是因為執著才有的。因為執著產生的見思惑,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執著沒有了,不執著了,《金剛經》講的不著相了,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執著了,見思惑就斷了;見思惑斷了,六道就沒有了,六道生死輪迴就消失了。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就像我們晚上睡覺作夢一樣,你從夢中醒過來,原來六道是一個夢,是個夢境。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三時繫念在第二時,中峰國師開示,「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一句常常參加三時繫念的同修,應該都聽得很耳熟了。這是永嘉大師《證道歌》講的,他大徹大悟之後把這個境界說出來,「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輪迴,六道法界,一開悟,大徹大悟,醒過來之後,六道就沒有了。你放下執著,六道沒有了,到四聖法界去了,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六道法界沒有了。四聖法界還是在夢中,因為四聖法界的聖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的佛,就是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在天台宗講「相似即佛」,他跟真的佛很相似,但還不是真的,因為他還沒有用真心,也就是說他還沒有破無明,但是他已經把執著分別放下了,不但執著放下,分別他也放下。分別就產生塵沙惑,你那個迷惑像塵沙那麼多,就是因為分別來的;不分別,塵沙惑就沒有了。所以四聖法界還是夢。再把起心動念也放下,他就真醒過來了,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十法界沒有了,四聖法界還是夢,六道法界是夢中之夢。再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也就是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十法界就不見了,原來十法界還是夢,不是真的,入一真法界了,華藏世界。

  今天我們看到十法界、六道、三途的相,就像看電影一樣,是一個相似相續相。電影的底片沒有兩張是相同的,我們老和尚常常用電影的底片比喻,一秒鐘打二十四張,這個底片你看一格一格,每一張都不相同,沒有兩張是完全相同的,每一張都是獨立的,都不相同;兩張都是相同的,那才叫作相續相。因為它不相同,但是很像,很相似,後面一張跟前面一張很相似,這個叫相似相續相,相似相續相一直連續起來。它不是相續相,如果說相續相,前面一張、後面一張是完全相同,這樣連續下去,這才叫相續相。相似相續相就是兩張不一樣,但是很像;很像,但是不是同一張,只是很相似,所以相似的連續起來叫相似相續相。這是宇宙的事實真相,我們要清楚。清楚之後有什麼好處?心定了。心定了,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是大徹大悟,原來宇宙就是這樣。你把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相全搞清楚、搞明白了,那是多快樂的事情!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你自己就能做得了主。能做得了主的,那個叫真我,那個才是真正的我,也就是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找到了,你把真我找到了。這個身是假我,我們現在都把這個身體當作是我,佛給我們講這個不是真我,這個身體是我所,不是我,暫時借我們使用的。我們身體裡面六根的根性,那個才是真我,不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我所,不是我。所以你把真我找到,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那就得大解脫、大自在了!我們現在凡夫執著這個假我,把這個假的我,這個身是假我,把它認為是真我,為了這個假我造業,生生世世在受苦受難。我們人類,一切眾生造業為什麼?為這個身,為這個身體的享受、享樂,造無邊的罪業。造了罪業就有果報,生生世世在六道生死輪迴,受苦受難。你找到真我,你就成佛了,你就得大自在,你得大快樂,真的是法喜充滿,喜樂無邊。我們修淨土的同修,大家都知道極樂世界,得到的是極樂;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裡面生死輪迴是極苦,沒有樂,只有苦沒有樂,我們要覺悟。這是佛法,我們想一想多麼殊勝!我們遇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生死輪迴,要輪迴到人道來很難得;輪迴到人道,又能聞到佛法,更難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這一生得到人身,也聞到佛法,又聞到最殊勝的淨土法門,真的是很幸運。遇到要真學,要真幹。要學佛,不能搞佛學;搞佛學,那你這一生雖然遇到佛法,又是空過了,那就很可惜。

  『真理不礙萬差』,「真理」就是自性,真理不礙萬法,出生無盡,變化莫測,它不妨礙。宇宙之間無量無邊的變化,小,講到微生物、細菌;大,講到整個宇宙、太空,一秒鐘都沒有停過,都在變化。萬花筒你轉一天,那個圖片可以把一個房間都掛滿,你也找不到兩張相同的圖案,真的是出生無盡,無有窮盡的。相都是假相,絲毫不妨礙,那個是假相,不妨礙真的。如果是真的,就會產生妨礙;覺悟了,知道是假相,這些相沒有妨礙。迷了,感覺有妨礙,實際上沒有,是我們迷了,不知道事實真相,感覺上有妨礙,事實上沒有妨礙,假不礙真。所以這些都是假相,不是真相。因為是假相,所以絲毫不妨礙真相,不妨礙真的。如果真的,就會產生妨礙。《金剛經》佛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它不衝突,真不妨礙妄,妄也不妨礙真,妄也不妨礙妄。妄跟妄也不妨礙,妄跟真也不妨礙,真跟妄也不妨礙,這就是《華嚴經》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統統沒有障礙。迷了才感覺有障礙;覺悟了,什麼障礙都沒有了,這是事實真相。就像我們看鏡子,鏡子裡面森羅萬象,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中國人來現中國人,外國人來現外國人,有沒有妨礙鏡子?沒有,鏡子還是乾乾淨淨的。鏡子裡現的相,這些妄相,妄相跟妄相彼此也沒有妨礙。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經典講的這個道理、這個境界。

  『顯應無非一際』,這是講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沒有感,自性就沒有應。沒有應的時候不能說它無;顯應的時候不能說它有。所以自性本自具足,那是隱,隱就是隱藏起來,就像現在電腦裡面常常看到隱藏,你有什麼畫面隱藏起來,隱藏起來你沒看到,沒看到不是說它就沒有,你一去開,它又出現了。所以自性本自具足是隱,沒有起心動念,本自具足,你不能說它沒有。一起心動念能生萬法,一起念,萬法就生出來了。雖然生萬法,你不能說它有,為什麼?萬法是無常的,萬法是一個緣生法,緣生法就是生滅法,緣生緣滅,它是個生滅法,它不是真的,是一個假相。有無二邊都不要去分別執著,就叫妙用。你也不要去分別執著有或者沒有,不要去執著,二邊都不執著,這個當中就叫妙用。不要執著空、也不要執著有,空有二邊都不執著,在這個當中生起的就是妙用。你執著有或者執著無,你就會生煩惱,會生對立、衝突的念頭,會生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全錯了。了解真相之後,你可以受用,你可以盡情去享受,但是心裡痕跡都不落,這叫妙用,因為它沒有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在這個現象裡面總是想控制它、要佔有它、要得到它,這是叫自尋煩惱,那個作用就不妙了,那個用就是帶給你煩惱、怨恨、發脾氣,大錯特錯!凡夫跟佛菩薩差別就在這裡,佛菩薩跟我們生活在一起和光同塵,他是妙用,我們就不妙,我們有煩惱、有怨恨、發脾氣。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文:

  【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則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若曦光之流彩。無心而朗十方。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像。】

  這幾句話為我們顯示出諸佛菩薩的境界,這個境界多美、多可愛。在哪裡?就在眼前,就在眼前的現實,我們現實整個生活就是,你覺悟了就是。這個講起用,日常生活『波騰鼎沸』,像大海裡面波濤洶湧。『全真體以運行』,真體是自性,比喻海水,統統是在海水,在那裡運行,波濤壯觀。前兩天我到基隆鼻頭角,那是台灣最北端的一個觀光點,去看那個海水波濤洶湧,海浪打過來也相當壯觀。從體上講,水不動,但是風吹水動。水為什麼會動?因為有風在吹,原來靜止的水就動了。像我們看到颱風,現在雖然沒有颱風,像我們東北角這邊有東北季風,因為有那些風,水才會動。如果沒有風,它是靜止的;颱風一來,那個海浪洶湧,就比平常的浪更大了。所以風吹水動,風比喻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本來是平靜的,一起心動念就像風吹海水,海水就有波浪、浪濤。如果不起心不動念,水乾淨,沒有污染。海水乾乾淨淨,沒有污染,很平靜,你就很清楚看到下面的生物。不動就是風平浪靜;起心動念是微波,就是微小的波浪,這個起心動念,微細的波浪;分別就是大浪,執著是波濤洶湧。分別是大風,執著是颱風,那個波濤就洶湧。誰在那裡動?統統是自性,就是水,不起波浪是水,起了波浪還是水,洶湧波濤還是水,水原本的相是清淨不動的。起用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你一動,起的作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出現了,但是它的本體是如如不動,從來沒動過,從來也沒有被污染過。

  『舉隨緣而會寂』,覺悟的人知道大浪、小浪、波濤都是幻相,都不是真相。覺悟的人從幻相上看到它的清淨寂滅相,從這個假相當中看出它的真相,覺悟的人就是這樣;我們迷惑的人,在這真相當中看到假相。一個波濤起來,落下來,沒有風它就平靜了。這是教我們從現象上去見性體,佛法裡面講「明心見性」。我們今天的心不明,心被染污,貪瞋痴慢是污染,被這些煩惱障礙,所以見不了性,見不了事實真相。心不靜,妄念是動的,妄念在動,像波浪一樣,前念滅了,後念又生了。在波濤洶湧的時候看出清淨不動的水面,看出這個就叫見性。像我們在六道十法界,看到自己的自性,本來面目了,原來就在眼前。「隨緣」是萬事萬象,在萬法裡面你體會到清淨寂滅的自性,這個就是真功夫。我們讀這篇文字好像不難,實際要去做功夫真不容易。《華嚴經》上所講的這些道理,講的這些方法、境界是究竟圓滿的性德,我們應當要知道。知道的好處在哪裡?這一生勇猛精進,向著究竟圓滿的佛果邁進,你會把其他東西都放下。為什麼?那些東西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種機緣不是隨時可以得來,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這一生遇到就得認真學習,要學習看破、放下。看破是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放下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在他本位上入華嚴境界。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你看出門道,你會了,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不會,你到哪裡找都找不到,問題是你會不會。

  『若曦光之流彩,無心而朗十方』,「曦光」是早晨剛剛出來的太陽光,早晨剛出來的太陽光遍照十方世界,用陽光來形容、來比喻我們的心光。要怎樣才能遍照十法界、十方世界?無心才能遍照。我們常講佛光遍照,它遍照,沒有分別。這個意思是說,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你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是遍法界虛空界,遍一切眾生。我們常講「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只要你無心,沒有分別心、執著心,你這個愛心自然就遍整個宇宙,遍滿整個法界。在我們中國文字,這個都是智慧的符號,你看「思」這個字,上面一個田,當中畫一個十,就四個格子出來了,你就有界線了;下面一個心,你心上有分別,那個田字一格一格的,四個格子就出來了,這個就是思。「想」是你心裡著那個相了。思是分別,想就是著相、執著。有思就有十法界,有想就有六道輪迴,糟不糟糕!你心裡能把這個相拿掉,把心裡的格子拿掉,就是沒有思、沒有想,那叫真心。真心現前,「而朗十方」,『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像』。我們面對著鏡子,或是外面境界對著鏡子,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這鏡子不動,呈現外面所有的境界相。這個比喻我們自己的心,心要是端正,心裡沒有東西,心就靈,所有境界都在你心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沒有障礙,心像鏡子一樣清淨,照見,《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用思去見、用想去見,問題碰到,我想一想,我來研究研究,這個照就沒有了,你起了分別執著;起了分別執著,真相就見不到,見到就是假相。所以教我們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最後這幾句教我們怎麼用心?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永遠保持清淨心,事情一來,一問你,立刻就對答,為什麼?你照見,你沒有透過思想,不起副作用。你一用思、一用想,思就起波浪,想就染污,這個水是髒水,髒水又起波浪,它就照不見了。要保持這個心不被污染,心地清淨平等,平等就是不動,那是真心。我們接著再看下面這句:

  【故曰隨緣妙用無方德也。】

  以上給我們講的這些道理、方法、境界,這個叫做『隨緣妙用無方德』。「隨緣妙用無方德」,大用無方,沒有邊際,廣沒有邊際、深沒有底,這是真心,這個真叫妙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是大用無方。《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有知是你心動,思想是有知,所以有所不知;禪定是無知,心是清淨平等的,因此他無所不知,這個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再看下面:

  【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

  『威儀住持有則德』,是整肅威儀,闡揚教法,拯物導迷,以為軌範。「威儀」,威是威德,儀是儀態,現在一般人講形象、樣子,這個就是威儀,在佛法叫威儀,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形象。「住持」,我們住在這個世間、這個社會,要持戒。「則」是原則,就是有規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有個原則、規則、規矩,也就是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規矩,總的原則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佛法講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波羅蜜、十願,這個都是規則,軌範。我們在這個世間不能沒有這些規則,你看開個車,全世界都一樣,要定個交通規則,沒有交通規則大家亂闖,不就亂成一團,走不動了?所以做任何事情不能沒有規矩、沒有規則,沒有規則就亂了。所以開悟的人,前面講「隨緣妙用無方德」,他隨緣妙用,隨緣妙用當中他有「威儀住持有則德」,他有這個德,就是守規矩,不亂來。這裡給我們講,儒家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規則、規矩,在佛法講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波羅蜜、十願,這個都是規則。佛法跟世法統統要有規矩、要有規則,在世間有世間法的規則,佛法有佛法的規則,佛法的規則無非是規戒十善,菩薩修六波羅蜜,十願是普賢菩薩的行願,這些我們都要學習。

  【謂行住坐臥四威儀也。】

  威儀住持有則德,這裡一句具體給我們講,這是生活當中不外乎這四種威儀,『行住坐臥』。「行」是走動,「住」是站著,站有站的相,坐有坐的相,臥有臥的相。佛教我們吉祥臥,臥如弓,立如松,坐如鐘,行如風,合乎這個規則,合乎這個禮節。儒家講禮節,在佛法講戒律、威儀,要合乎戒律、威儀,在儒家講合乎常禮、禮節,禮跟戒是一樣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句,下面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現在這個世間孝順的兒孫少,為什麼❓
🔹我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
🔹以照鏡子比喻自性隨緣現相
🔹近年提倡的《弟子規》是教小朋友念的嗎❓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九集)  2022/1/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4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頁倒數第二行,從第二句看起,我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大家對對地方:

  【又真不違俗故隨緣。俗不違真故妙用。】

  這段也是給我們解釋「隨緣妙用」這四個字。前面舉出幾個隨緣妙用。這裡這段講的就是『真』跟『俗』。在佛法裡面講,佛以二諦說法,「真」就是講真實的,真實法;「俗」就是我們一般凡夫能夠理解的,所謂真諦、俗諦。法確實是妙法,這就是真俗不二,真諦跟俗諦它是不二。「真」是自性,我們真如自性,這個就是真。講到真如自性,就是真諦。「俗」是我們六道業報的凡夫,還有十法界、四聖法界,這個都屬於俗。我們在十法界裡面,我們現在是六道法界,我們沒有出六道,在六道法界。六道法界,離真就比較遠了。四聖法界還是屬於俗諦,四聖法界的聖人還沒有明心見性,還沒有見到真如自性,但是他們比較接近,接近真了。六道離真就很遠了,比較遠了,很遠了。雖然在六道的凡夫遠離真,實際上並沒有遠離,只是我們迷了,實際上真有沒有離開我們?沒有,因為真在哪裡?就在俗裡面,我們不認識,真俗永遠沒有辦法離開的。沒有俗哪來的真,為什麼說遠離?在我們中國儒家也講「道不遠人,人自遠之」,道沒有遠離我們,是我們人迷失,自己遠離了,實際上沒有遠離。所以為什麼說我們六道遠離真?就是比較遠,因為我們迷了,我們迷得比較深,所以與真(真相)就感覺距離很遙遠,雖然在面前不認識。不認識,就說遠。所以古人說「道不遠人,人自遠之」,道就是真如自性,它沒有遠離我們,它就在我們眼前,是我們自己把它看得太遠了,實際上真就在我們眼前。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開示裡面講,「分明在目前」,真如自性,道,分明就在我們的眼前,日用平常當中我們時時刻刻也沒有離開,跟我們在一起,沒有離開。我們自己迷了,把它看遠了。

  十法界依正莊嚴,六道三途的依正莊嚴,就是『真不違俗』。自性隨緣,自性它隨緣,隨四聖法界的緣,也隨六道法界的緣,也隨三途法界的緣,自性沒有不隨緣的,隨緣。隨緣,相才現前。我們能夠在俗裡面見到真,就是妙用。在俗諦裡面見到真諦,也就是說在假相裡面,《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相是虛妄的,但是性是真實的,如如不動就是真性。如果我們不取虛妄相,先不要取虛妄相,你就見到如如不動的真性了。現在問題就是我們是取那個虛妄的相,執著那個虛妄的相,把真的迷失掉了,執著在這個虛妄相裡面,只看到假相,沒看到真相,其實真相就在假相裡面。我們能夠在俗裡面見到真,也就是在俗諦,就在這個假相、在虛妄相裡面見到那個真相,見到那個真性,就是見到自性,禪宗所謂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見到自己的本性就叫成佛。能夠在俗裡面見到真,這個就是妙用,妙就妙在這裡。不是離開俗諦,離開這些另外去找一個真的,那你也找不到。真就在俗裡面,真俗不二。你在俗諦見到真諦,那就是妙用了。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的時候,不認識,真的是踏破鐵鞋無覓處。這是禪宗的話,禪門的話。過去,古時候參禪的人,到處參訪善知識,去參究「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去找明心見性的方法。到處尋師訪道,希望能夠遇到真正的高人,點一點就開悟了。找了很多,這些高人,到處找遇不到。到最後有一天開悟了,開悟就說了一句話,說「得來全不費工夫」。以前還沒有開悟的時候到處找,請求高人指點,到處找,找不到,後來開悟了,得來全不費工夫,就在眼前。為什麼?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道就是性,就是自性,佛法講的道就是指我們的真如自性,或者講真如本性。他在俗裡面見到真,在相裡面見到性,這就是妙用。我們現在只有見到相,沒見到性。

  惠能大師開悟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十二月八日快到了,我們一般中國佛教講臘八,臘八就是農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日。這一天本師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一大早,天還沒亮,天空上還有星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佛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所以這一天定為佛成道日。惠能大師開悟跟釋迦牟尼佛開悟跟我們示現的也是這樣。經上記載釋迦牟尼佛是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我們每一天看天空的星星,我們也沒開悟。以前看,沒開悟,有一天看到了,豁然開悟,這是從相見到性了。天空的星星也是一個相,這個是舉出一個例子。實際上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相,有形的、無形的,物質的、心理的,都是相,從這些事相裡面見到自性。但是我們一天到晚看到這些相,我們也還沒見性,這個是一定要等到緣成熟。緣成熟了你就會開悟,說不定接觸到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會觸動自己的悟門。緣如果不成熟,那就不行,這個因緣還沒到,善根福德因緣還不具足。要等到具足,成熟了,就會開悟了。這個機緣是非常的巧妙,這個機緣非常巧妙,就像我們世間人開保險櫃一樣,他那個號碼對得很準確,才打得開;如果差一點,他就打不開,必須對準,偏一點點,那就打不開。必須對得很準確,一打就開了,一下就打開。

  這是講開悟的那個緣分,也就是說我們的心真正凝聚在一個焦點,這個時候剎那之間一點妄想都沒有,這一剎那,你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這個就是你的緣成熟了。外面不一定什麼緣分,外面的緣分,六根接觸六塵都是緣分,或者你眼見色,你看到什麼東西。古時候參禪的人,有的人看到花,或者看到樹葉掉下來,或者聽到聲音,或是聽到有人跟你講經說法,一觸動就悟入,他就悟入了。這個在禪門的公案我們看到很多,有的參禪的人,他聽到人家拿石頭丟到竹子,大家應該都有看過竹子,石頭丟到竹子,跟這個竹子碰撞,有聲音,他聽到這個擊竹的聲音,他開悟了。還有參禪的人到市場去逛街,人家在賣豬肉,一斤多少錢,在那邊喊,他從那邊經過聽到,他開悟了。還有一個參禪的,他路過一個伎院,這個伎院就是現在講的歌廳,伎院有歌伎在唱歌,當然伎院唱的歌不是佛門的音樂,是世俗的,就像我們現在講流行歌,世俗的歌。但是他經過那邊,聽到伎院有人在唱歌,聽到那歌聲,他就大徹大悟了。有人他頭去碰到東西,豁然開悟了。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有開悟的因緣。只要你緣成熟了,說不定你在哪個方面,眼睛見到的、看到的,或者耳朵聽到的,身體接觸到的,鼻子嗅的,舌嘗的,意所知的,都會有悟處。這個是緣成熟,你參的功夫到了一定的一個程度。如果自己沒有這個條件,什麼因緣來都不會開悟,這都沒有用處。所以過去參禪的人常常講某人將悟未悟,他將要開悟,他還沒有開悟,也就是說他已經到了開悟的一個邊緣上,將悟未悟。這個時候如果遇到高明的人,他要幫助你,他給你指點,在這個邊緣上是你的心已經放下分別執著妄想,你已經放下了,他來一點,那就妙用現前,一觸動,豁然開悟,如來智慧德相一時頓現,一時就現前了。如來智慧德相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就具足的,就頓現了。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現?因為我們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這起心動念很細,不是說我現在動個念頭,那很粗的。我們那個妄想,起心動念,我們覺察不到,很微細的,那個放下了,分別放下,執著放下。執著、分別、起心動念都放下,這個時候有這些緣來一觸動,那就悟入了,所謂悟入佛之知見,就豁然大悟,豁然開悟,如來智慧德相一時頓現。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又依本起末故隨緣。攝末歸本故妙用。】

  這段再給我們說「隨緣妙用」。『又依本起』,「本」是本性,就是自性,自己的本性。『末』是什麼?依報,依報是宇宙,正報是我們自己。本隨末緣,自性隨萬事萬物之緣。本是體,本是本體,本是真常,是永恆不變的。佛法這個真假的定義,真是永恆不變,那是真的,真的不會變,假的會變。所以真常,永恆不變,那是真的,那個就是本體,本體是真常。我們平常做三時繫念法會,中午都要有個午供,供佛,午供都會念常住三寶,「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常住是什麼意思?就是真常。佛法僧是真常,自性三寶,所以這個是永恆不變,這個是本。末是相、是事,本是性,末是相,事相。事相是生滅法,它是緣生的,各種緣聚合起來生起這個現相。緣散了,相就沒有。所以生滅法也就是說無常,它不是永恆常住的,它是無常,不斷的在生滅變化。我們把電視機的屏幕比喻作本,現在大家都在看電視,電視機這部機器它是本,電視機的屏幕它會現相,森羅萬象,千差萬別的相,各式各樣的相從那個屏幕現出來,屏幕現出來那個相是末,那個電視機屏幕是本。本隨相的緣,本就是電視機這個屏幕,這個屏幕它空空的,但是它隨緣,你開哪個頻道,那個頻道的節目它那個相就現出來;你再轉另外一個頻道,另外一個頻道它那個節目,那個相又現出來。所以屏幕都是隨緣,隨你轉哪個頻道,它就現哪個相。相剎那剎那在生滅,我們看電視節目,很多節目,那個相一直在生滅,剎那剎那生滅。但是屏幕有沒有生滅?這個節目時間到了,好了表演完了,換下個節目,前面那個已經滅了,下面又生了。所以在電視機屏幕裡面,這些現相都是一個生滅的,一直在轉變,生滅的,但是那個電視機不生不滅,它就是這樣,它也沒有變。無論屏幕現什麼節目,中國的、外國的,不管現什麼節目,屏幕還是那一個,它沒有變,但是裡面那些相,節目內容千變萬化,那個是生滅相,那個是無常的,屏幕是常的。

  另外用鏡子,古大德也用鏡子,古時候沒有電視機,因為現在有電視機,我們淨老和尚常常用電視機、電影的膠帶來形容,來比喻。古代只有鏡子,古代只有銅鏡,不是現在的玻璃鏡子,銅鏡。人都會去照照鏡子,這個鏡子好比是本,本體;人像,人你站在鏡子前面,就在鏡子裡面現出來一個人的像。人像照進去是末,鏡子是本,我們人的像是末。相是幻相,我們面對著鏡子,現出這樣的相,這個形相現前,鏡子隨這個緣,隨我們站在鏡子前面這個緣,它現這個相。我們離開,鏡子裡面的形相就沒有了,它就不存在了,到哪裡去找形相?在鏡子裡面去找還找不到。一切萬事萬物,是自性隨萬法之緣。就像鏡子裡面現出來的相一樣,鏡子隨緣現這個相,也隨緣,人離開了,相也就沒有了。所以,一切萬事萬物,是自性隨萬法之緣。一切有生有滅的幻相、這些法,它的體是自性,本體是不生不滅的。像鏡子一樣,它本體不生不滅,但是鏡子裡面的相來來去去,一下這個來、一下那個來,你來什麼它現什麼,它隨緣,人走了,鏡子也空空的,也什麼都沒有了。所以體是不生不滅,就是講我們自性本體是不生不滅。「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這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的。生,我們人站在鏡子面前,一個相生出來了。這個相生出來,鏡子有沒有生?沒有,它還是空空的,但是它隨緣現這個相。人走了,這個相沒有了,它也沒有滅,鏡子還是鏡子。所以正當生的時候,它也沒有生;你離開了,相沒有了,鏡子也沒有滅,它還是存在。這個就是形容比喻我們的自性就像鏡子一樣,就像電視機的屏幕一樣,透過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一個概念。當然這個要悟入,才是真實。

  我們今天著了相,把本體都忘掉了,只看到相,沒有看到那個體,只有看到鏡子裡面的相,沒有看到鏡子,只曉得隨緣,把那個本給疏忽了,迷失掉了。像一般人看電視他看畫面,畫面從屏幕出來的,他把屏幕忘掉了;電視的畫面不斷的在動,但是屏幕不動,它如如不動,幾個人想到動中有不動?屏幕森羅萬象,千差萬別的節目,相出現了,那些相一直在動,一直在動的相裡面有個不動的,那個屏幕不動,屏幕在那裡如如不動,就像我們自己的自性,如如不動。我們看到整個宇宙,人跟一切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個生滅相一直在變,但是我們的自性它從來就沒動。有幾個人在這個動當中,在這個生滅變化無常當中,看到那個不動的?大家都沒看到,都被這些假相迷惑了,迷在這個假相,看不到真相。

  下面這句講,『攝末歸本故妙用』。你只要從那個枝末回歸到本體,這個就是妙用。你不要離開萬事萬物去找一個本,那就錯了,大錯了。並不是離開萬事萬物,另外去找一個本,找一個自性;離開這些相去找一個自性,你也找不到,性就在相當中。我們現在迷了,迷在這個相,見不到性。迷在這個假相上面,見不到真相,我們現在凡夫就這樣。所以妙用是見性,就是動中你見到那個不動的,原來動當中有個不動的;生滅當中你見到那個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那個就是自性,就是本體,那是真的。我們學佛沒有別的,佛教學講淺白一點,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本來面目。我們本來面目是什麼?真如、自性,如如不動,不生不滅,見到那個。那個是什麼?在哪裡?在我們身體裡面,沒有離開我們,時時刻刻都沒離開。你眼能見、耳能聞、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六根裡面那個根性能見、能聞、能嗅、能觸、能嘗、能知,那個性是真的。佛的教學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的自性,自己本來面目,用現在話講認識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環境,認識這個事實真相就叫成佛。

  現在大家,一般我們凡夫都是執著這個身是我。如果我們沒有遇到佛法,沒有聽經聞法,沒有一個人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總是執著我在哪裡?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個身,佛給我們講,不是我,我們認為是我,錯了。身是什麼?我所。我們身體裡面六根的根性,那個才是真正的我,我們把那個迷失掉了,認身體這個相是我,那就錯了,身是我所。身是隨緣,我們的自性隨這個緣,現的這個身。就像鏡子,你人走到它前面,它就現一個人的像,鏡子隨這個緣現這個像。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自性隨這個緣,現我們這個身。這個緣在我們凡夫來講是業報,佛門一般講業報身。我們到六道裡面來是做什麼事?酬業來的。人生酬業,酬償業報。我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佛說「人生酬業」,我們是來酬償業報的。所謂討債還債、報恩報怨,就是幹這個事情。你過去生中如果積善修德,那你這一生到人間來享福;過去生中如果造作不善業,這一生就到人間來受罪,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在經教裡面講,我們這一世到這個人間來,有個業力牽引著我們來投胎,這個業叫「引業」,引導你。這個業不是外面的力量在控制,不是外力,是自己的業力,是你自己,你喜歡什麼,你有什麼欲望,這個東西會引導你到哪裡去投胎。投胎也不是隨便,你要到哪一家去投胎,這個就是講緣分,需要有這個緣。這個緣有四大類: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有這個緣不會變成一家人,總是有這個關係,才會變一家人。

  現在這個世間孝順的兒孫少,為什麼?我們這一生做人布施恩德少,想佔人家便宜這個念頭多。想佔別人便宜,你要去佔別人便宜,你跟眾生結的就是不善的緣,不是結善緣,是結不善的緣。你對人好,樣樣肯捨己為人,你跟人結的是善緣,將來你的兒孫多半是來報恩、來還債的。得人身之後,我們這一生生活狀況不一樣,聰明智慧也不一樣,貧富貴賤也不一樣,壽命長短也不一樣,健康狀況也不一樣,這個就叫「滿業」,滿業是過去生中造的善、不善業。引業是屬於倫理,滿業是屬於道德。倫理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怎麼去形成這個關係。我們人的倫理就是五倫,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的關係,這叫人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叫倫。五倫是道,道就是常道,不管哪一個族群都有五倫,無論中國人、外國人,不管你是哪一族的,都有五倫。父子有親(這是天性)、父慈子孝那是德,當父親的要慈(仁慈),做兒女的要孝順。做父親對兒女要有慈心去教導他,做兒女要懂得孝順,所以五倫是道,父慈子孝是德,道德都是自性裡面的,永恆不變,它是本,它本來就這樣。所以你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遵循性德,遵循五倫、五常、八德,把這個東西做好之後,你的人生就非常圓滿,稱為聖人、賢人(這個世間的聖人、賢人),來生你可以生到天道,人天善道。念佛的人,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生往生到佛國去,這個多美滿!這個是順乎性德,隨順性德。如果違背性德,違背道德,來生就到三惡道去了。

  所以一定要曉得,人的一生很短暫,一百年真的是剎那之間。我們這一生做了些什麼?這是很嚴肅的問題。我們這一生當中,有沒有功德?有沒有善業?有沒有善功?如果沒有善功,那就是作惡。沒有善,那就作惡,一轉眼之間就到來生了,一口氣不來就是來生,果報自己就清楚了。我過去生中造什麼因,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就是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要知道過去生我們造什麼業,到底善業多還是惡業多?我們這一生的遭遇、果報就是了。想一想我們這一生的遭遇、果報好的多還是不好的多,如果好的多,過去生你好事做得多、惡事做得少,惡事少、好事多;如果惡事多、好事少,過去生壞事做得多、好事做得少。如果過去生都沒做好事,都是造惡業,那這一生就是來受災受難。所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天作者是」,你要知道來生的果報怎麼樣,那你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了,就是來生得果報的因。所以來生我會得什麼樣的果報,我這一生所作所為就是,就是來生的果報,這一生做的是因,來生是果。這一生沒有白過,這一生有價值、有意義,那就是捨己為人,行善積德。最殊勝的功德,是啟發別人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大聖人他們一生教書,都是幫助人啟發智慧,這真叫救人,救苦救難。

  中國立國的精神是教學,《學記》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中國人有教學的智慧、有教學的方法、有教學的經驗、有教學的成果,這個成果就是國家社會長治久安。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從秦始皇統一之後,一直到今天依舊是大一統。中國用什麼統一?教育。什麼教育?倫理、道德、因果。在硬體設施上,祠堂教倫理,每個族姓都有他的祠堂,教孝、教倫理。孔廟,大陸、台灣,還有其他地區也有孔廟,孔廟教什麼?教道德。還有民間城隍廟,我們台灣城隍廟很多,大陸也有,城隍廟是教因果,因果教育。祠堂教倫理的教育,孔廟教道德的教育,城隍廟教因果教育,就這三樣硬體的東西,能夠維持社會的安定。但是現在不一樣,現在提倡科學,要否定這些,認為這些廟都是迷信,不要這些東西,社會亂了。你看現在犯罪的案件多少?法院加班還忙不完,說明社會亂了。為什麼亂?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沒有了,認為這是迷信,所以人心沒有教化,很容易做錯事,社會當然就亂了。我們現在是捨本逐末,把本捨棄了,去追逐那個枝末,真是苦不堪言。老祖宗知道本,知道根本,人世間的本就是教育。教育教你怎麼做人,教你做個好人,好人不吃虧,你來生是節節向上提升;你做個惡人,來世逐漸往下墮落,那就錯了。

  中國的教育,現在沒有人學,也沒有人講。中國的教育是從懷孕開始教起,叫胎教。小孩一生下來,他睜開眼睛他就會看,豎起耳朵會聽,他已經在學習了。但是現在小孩在電視機前面學習,一出生就開始學,學壞了。所以現在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提倡儒家的《弟子規》,《弟子規》不是教小朋友念的,那是父母要做出來給小孩看的,是用身教做給他看,讓他來學習,不是言教。那個叫扎根教育,他從出生一直到三歲,父母把《弟子規》做到,他在那邊看、聽,他學會了。小孩七歲上學念書,老師就接著教。在七歲之前,家庭教育,父母教。老師也要把《弟子規》做出來給學生看,身教是第一,然後再討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教孝道、師道、悌道。舉出很多古時候的例子,像現在的例子也很多,講故事。這些小朋友就喜歡聽故事,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講這些故事,現在講素質教育,這個重要。要把一個人教好,把他的素質教好。中國的教育自古以來是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技術能力是其次,這個是根本。倫理、道德、因果,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這個根扎穩了,再去學這些技術、能力。這個就是說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學會做事,你事情就會做得好,你對於社會、家庭、國家才有真正的貢獻。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人生的本。你把本丟掉,你哪裡會快樂、會有幸福?今天全世界都需要這個東西。中國教育的核心是「父子有親」,父母對兒女那種親愛,那是天性,那是真的,沒有條件的。三、四個月的嬰兒,雖然不能說話,你看他的表情,看他的眼睛,能看得出來他對父母的那種愛,那是自然顯露出來,這是天性,沒有人教他。教育第一個目的,父慈子孝,一生不改變;第二個目的,是把父子有親這種愛,把它發揚光大。你愛自己的父母,愛兄弟,愛自己的家族,愛親戚朋友,愛鄰里鄉黨;再擴大,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教愛,不是教恨。現在學西方,教恨,所以把整個世界搞亂了,災亂一大堆。

  學儒,儒,孔子是一個標準,孟子是一個標準。學儒,要學得像孔子一樣、像孟子一樣,你就學成功了;學佛,要學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學道,要學得跟老子、莊子一樣,那真有受用,真的能解決問題。儒學、道學、佛學,你不能解決問題。所以要怎麼樣?學一個字,就是要把這個字做到。要學儒、學佛、學道,學就是把這個字做到:我學到孝,把孝做出來,在生活上表現出來;我學到忠,在生活上待人處世、做事,把這個忠做出來;學到仁,把仁做出來,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學到義,把這個義做出來,義就是做事情合情、合理、合法,違背情理法就不義。這句話教給我們攝末歸本,末是事,事裡面有理,相裡面有性。你從相見到性,從事見到理,就對了,這樣才能成聖、成賢、成佛。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學習到這裡。下面一段,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我們聽了《金剛經》沒開悟,為什麼六祖能開悟❓
🔹怎樣才能有開悟的機緣❓
🔹禪宗叫參究,不叫研究,兩者有何不同❓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想要馬上回來度眾生也可以,為什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淨土真殊勝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八集)  2022/1/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48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頁倒數第三行,從第四句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大家對對地方:

  【又理即事故名隨緣。事即理故名妙用。】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隨緣』這兩個字,「隨緣」這兩個字,在佛門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家常常聽到。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這裡面給我們列出了隨緣它的義理,什麼叫隨緣。前面我們學習到,「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這個叫隨緣;「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名為妙用」。這就是《金剛經》講的,發願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為眾生性空,他沒有自性,沒有自性,但是還是終日度生,也不壞假名。所以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那這個就叫隨緣。常度眾生,徹底了知眾生性空,從真實來講,沒有眾生得度,因為他本性是空寂的,所以佛講了,佛他沒有度眾生。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佛沒有執著度眾生這個相,我度了多少眾生、我能度、哪些是我所度的,沒有著這個相;沒有著這個相,但是終日在度眾生,這個就是妙用。

  這堂課,『又理即事故名隨緣』,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理是道理,事是事相,我們一般講事情、事物等等,這是事。任何的事情、任何的事物都有它的理在,有它的道理。理,沒有事,這個理顯不出來。你說理,理是什麼?理,必定是這個事顯示出來的理。事沒有理,這個事就不能成立。所以理必定有事,事必定有理,理事是分不開的,它是不二的。所以理中有事,事中有理。換句話說,事是相,我們一般講事相。相,我們看到的萬事萬物,我們看到的、接觸到的、能想像得到的這些事,事它有個現相,這個叫做事,事就是相。相裡面一定有性,如果沒有性,這個事相也顯不出來,顯不出事相。就像我們看到現在電腦、手機這些畫面,森羅萬象,這些是相。相從哪裡來?從那個屏幕來的,屏幕是空的,我們就把這個屏幕比喻作性,它是性體,所有的相都從它這個體出現的。所以相,我們看到屏幕這些現相,你一定有一部電視機,這是它的體;沒有這部電視機,我們看不到螢幕的相。性裡面一定有相,這個電視機雖然空的,但是它能夠現種種的相,都從那個空的螢幕現出來的。空的螢幕我們就給它形容比喻作性,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是空,空寂,什麼都沒有,本來無一物。自性它是空的,但是相都是從這個空當中它顯現出來的。我們從這個比喻,從這個電視機的屏幕、螢幕去體會自性跟事相的概念。所以性裡面一定有相,相裡面一定有性,它離不開的。性跟相它是一不是二,你說電視機屏幕裡面現出來這些現相跟電視機是兩個?還是一個電視機,一個屏幕。屏幕裡面現出很多現相,很多差別現相,但是跟電視機的屏幕這個本體它是一不是二,它分不開,你沒有這個電視機,你那個相出不來;你有那個相,一定有這個電視機在。所以我們從這個比喻來形容,讓我們去體會。古人他是沒有現代這種科技,電視機屏幕,古人他是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這個來讓我們去體會經典上講性跟相的道理。金子它有個相,不管你那個金是怎麼打造的,它都有個相。它的本體是什麼?本體是黃金。你說黃金在哪裡?黃金就在那個相裡面,離開那個相你找不到黃金,所以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理就是事,這個可以說是隨緣,理遍法界,它沒有形相,也就是說它是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它在本體裡面都沒有。六祖開悟的時候,「本來無一物」,沒有精神、沒有物質。理是自性,起二用,就是起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它本體都沒有,但是它生起這兩種作用,一個物質、一個精神。所以生起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那就是屬於事。物質現象,現在人講叫物理;精神現象,現在人講叫心理。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是屬於事,屬於相,它都有相。起作用的時候,這就是性體隨緣。性體就隨這個緣,理就是事。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什麼?這是自性隨緣。我們的自性,十法界你隨哪個緣?從佛法界一直到地獄法界,我們現在在十法界裡面,我們現在在十法界裡面的六道法界,六道法界的人道法界,我們隨人道法界這個緣,這是我們自性現出來的,自性現出來,我們現在隨這個緣,我們現在在人道。『理即事』,性就是相,相就是性。『事即理』,那就是『妙用』,那個事就是理,理在這個事當中,你不能離開這個事另外去找個理,不是這樣的,當下那個事就是理,理體。事即理,那就是妙用。真是妙用,為什麼?你開悟了,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哪裡見到性?就在這個事見到理,在相上面見到性。哪一個菩薩修行證果不是這樣,都是一樣的,我們哪一天在相上豁然開悟,就是見到性了。這個相很多,萬事萬物,六根接觸六塵,精神的、物質的,統統是相。在相上,你從哪一個觸動你的悟門,那你就開悟了,你就在這個相上面豁然開悟,你就見到自性了,見到性了。

  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面,他是聽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聽到這句,在言下他就豁然大悟,大徹大悟,那個時候是大徹大悟。在這個之前,六祖惠能大師他是在他的家鄉廣東那裡,他是砍柴的。古時候砍柴,古時候的人都是燒柴火,所以他到山上砍柴到市區來賣,到山下來賣。賣柴,他是做這個工作,他不認識字。因為我們可以想像,那個家庭很窮,沒有辦法讀書,靠苦力來奉養母親,過日子。有一天他去賣柴,聽到客棧,客棧就是現在我們講賓館、旅館,有人念《金剛經》,他在外面聽到,站了一下,那時候他就開悟了。他聽人家念《金剛經》,還不是他自己念,聽人家念,他站在那裡聽了一下,他就開悟了。那個時候是大悟,還沒有徹悟。他就去問這個客人,你念什麼經?客人說《金剛經》。然後惠能大師就給這個客人講,他說你剛才念的經,念到那一段我聽了,是什麼意思講給這個客人聽。這個客人一聽很驚訝,他念《金剛經》念很久了,他都沒有開悟,不明白《金剛經》的道理。這個砍柴的、不認識字的,聽他念了一段,就能講給他聽,他非常驚訝。他知道這個不是普通人,悟性很高,聽人家念他就開悟了,而且是第一次聽。所以就勸他要去黃梅去參五祖,他說你的根性大利,還幫助他安家費,捐了十兩銀子給他安家,給他母親生活費。他就接受這個客人的幫助,到黃梅去參五祖。去參五祖,五祖沒有說馬上傳法給他,知道這個人不是一般人。來了,五祖就問,你來做什麼?他說來作佛。你這個獦獠口氣這麼大,一來就要作佛。叫他去碓房舂米,做苦工,我們現在講做義工。八個月以後,五祖觀察他的根機成熟了,所以叫大家做偈子。他做了一首偈,五祖知道他開悟了,也不敢給人家知道,三更半夜找他到方丈寮房裡面,再給他講《金剛經》,就是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時候他是大徹大悟,徹底悟了。之前悟的是大悟,還不徹底,這時候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這裡,他就大徹大悟。怎麼知道他大徹大悟?因為聽到這一句,他就向五祖報告,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共講了五句,自性就是這樣。老和尚給他講,你的確徹悟了,衣缽就傳給他。

  忍和尚給他說法是事,給他講經說法,講《金剛經》這個是事。你能講得出來的、說得出來的、想得到的,這個都屬於事。六祖他聽到這個經,他在這個事上面他就見到理,理見到了,那就是見性,從這個相裡面他見到性了。為什麼他聽了起這樣的妙用,我們聽了一點作用都不能起?我們也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悟了沒有?沒悟。為什麼六祖他能開悟?因為他心地清淨,本來無一物,心地清淨了,所以他起的是妙用。我們的心不清淨,物太多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們聽了不開悟。所以我們今天聽經聞法,起的作用依舊是煩惱,不能見性,原因就在這裡。所以我們聽了,要從這個事見到理,必須要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痴慢,這個要放下。這些放下了,我們不一定在什麼樣的因緣、在什麼樣的場合,見到什麼樣的事相,六根接觸六塵,都有開悟的機緣。

  《華嚴經》講微塵,一粒微塵是事,是相。微塵是物質最小的一個單位,等於是接近虛空,我們肉眼是見不到,可能要用現在這種放大鏡,兩百倍,甚至兩千倍的,才能看得到,這個很細。一切的物質現象都是從最小一粒微塵,很多這樣集合起來,現出這樣的相。所以一粒微塵,舉出物質最小的一個單位,雖然是最小,它還是一個事、一個相,它還是有相。在這一微塵裡面有事、有相,它就有理、有性,有事相它就有理性了。你能悟出這個理,能見到性,這個就叫妙用。禪宗的參究、參話頭,原理原則就是這樣。這個參,不能用想的,那些用想的都不能開悟,這個參就是離心意識參。我們一想就落在意識心裡面,就分別執著妄想了。你什麼都不想,統統放下,這個想要放下,連不想也要放下。你不能再想一個「我現在什麼都不想」,你還是在想,你在想那個我現在什麼都不想。所以參話頭,你都不能有心意識的,這個才叫參。所以禪宗叫參究,它不叫研究。你研究要用心意識,意識心,意識心那叫研究,我們一般講研究研究,就是意識心。參究就不允許你用意識心了,你要去參才會開悟,你用研究,你不會開悟。

  所以禪宗的參話頭,參究,他參,原理原則就是這樣,你什麼都不想,統統放下,就想這一微塵理、性在哪裡?要提起那個疑情。禪宗的參話頭它的妙用,這裡講妙用,就是他提起那個疑情。疑情跟懷疑又是不一樣,你要心裡提起疑情,就去參那一個。這個疑情提起來,把這個心專注在這個疑情上面,專注到其他所有的念頭統統沒有了,你就專注在這疑情上。其他的念頭都沒有是什麼現象?別人說話你聽不到,外面境界的東西你也看不到,不是沒有在看,心不在焉,你那個專注不是專注在外面那些境界,你專注在這個疑情上面。所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就是你的精神完全集中專注在這一點疑情上面,去參這一點。真能專注到這樣的程度,古人講三個月的時間就會開悟,你一心專在這上面,不起妄念了。三個月不開悟,六個月;六個月不開悟,九個月,就是這樣一直參下去;九個月不開悟,一年、兩年、三年。所以我們常常聽到有一句話講,「打破沙鍋問到底」,問那個疑情,這個都是從佛門裡面出來的。還有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都是用參的這種方法。所以參他才會開悟,你一天到晚用研究的不會開悟,完全落在意識心裡面。所以參禪開悟的原理原則就在此地,把精神統統集中在一點,不求答案,沒有答案的,一個話頭沒有理路的,你不能去解釋它是什麼意思,不行,你去參。你要求一個答案,那就是打妄想,有分別執著妄想。我就要在這裡見性,就這麼一個念頭,就是在這個點上,這個念頭就叫做疑情。這個疑情,禪門有句話講,大疑大悟,小疑就小悟,大疑大悟,所以這個疑情提起來,為什麼?你要見性,見性是最大的,你不是見別的,它就起這個妙用。

  我們今天沒辦法,妄念太多,不要說把整個精神集中,實在講你能集中十分鐘都做不到,妄念太多了,一個接一個妄念起來。你一秒鐘起幾個妄念?都算不清楚了。一分鐘裡起幾個妄念?前念滅後面它就生,你不能夠在一個念頭上。讓一個念頭不起第二念,那就成功了。你不要起第二念,那就成功了。所以我們看夏老在《淨語》裡面講,念佛辦事都要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這個是相當的有難度了。我們怎麼能保持那個第一念?你能夠讓一個念頭不起第二個念,那就成功了。

  我們念佛道理也是一樣,念佛道理也是一樣,念佛求往生要多長的時間?十分鐘、二十分鐘足夠了,真能往生。用參禪這個道理來講,心裡就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當你功夫念到家的時候,也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裡只有一句佛號,其他空空洞洞的。他就一句阿彌陀佛,淨土是用這個方法,禪宗是參究,用參禪的方法。念佛這樣念,這個叫理念。我們常常講理一心不亂,這個叫理念。有事念,不懂這個道理,就這樣念,這個叫事念。事念,念到功夫到了,也會開悟。理念,根性利的、善根深厚、煩惱輕的,也會開悟,得理一心不亂。他一天就能得一心不亂,他要往生都隨時可以走,頂多七天。所以古人講念佛的功夫,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功夫像銅牆鐵壁一樣,這叫真念佛,全部放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放下了,就提起一句佛號。

  我們現在念佛不能成功,就是夾雜著妄念,夾雜得太多,還沒有念幾聲佛號,妄念起來了,甚至一面念,一面起妄念,這現象是這樣。尤其現在人身上帶手機,你一天在電話中講多少句話,這個都是干擾。真要念佛,全部把它杜絕,不跟人講話,什麼事情統統放下,沒有攀緣心,功夫才能成就。首先你要先看破,看破是什麼?這世界是假的,在《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不是真的。輪迴是苦的,在六道生死輪迴,真苦,只有苦,沒有快樂,你就不會留戀這個世界,你就有出離心,有出離心,你就能徹底放下。如果有度眾生這個弘願,要幫助一切眾生,但是現在眾生都不聽,他不接受。如果不接受,那我先暫時離開,我先求生西方淨土。等到這邊眾生什麼時候因緣成熟了,想要聽佛法,我就來了,眾生有念有感,你在極樂世界就有應,你在西方,你都能知道。所以度眾生也不急一時,佛菩薩度眾生都是無量劫。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還沒有成功,還沒有成功也就是說還沒有成佛,雖然還沒有成佛,你只要到極樂世界,你想要馬上回來度眾生也可以,為什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你。雖然自己修行還沒有達到法身菩薩那個境界,還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但是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雖然自己還沒有證得,但是這個神通道力、能力,跟法身菩薩一樣。這個時候你也可以倒駕慈航,這不是自己修行達到那個程度,是完全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你有這個能力了,這個能力是加持的,不是自己修的,你就可以回來度眾生,這四十八願講得很清楚。

  這個事情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在其他諸佛世界、十方世界,沒有這個事情。其他諸佛世界,你都要自己修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才有這個能力。但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凡聖同居土,他是凡夫,不要說破無明,見思惑一品也沒斷,他往生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他一個凡夫就跟法身大士有同等的神通道力,可以去分身、化身去度眾生,這個世界真是不可思議,太奇妙了!所以四十八願講的,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地位?圓教七地以上的菩薩,七地以上就是八地、九地、十地,這樣的菩薩。是不是我們一往生極樂世界就證得這個地位?不是,沒有,但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給你,你是一個凡夫,頓然就變成跟八地、九地、十地菩薩一樣的,同樣的這種神通道力,所以這個是無比的稀有殊勝。如果靠自己修,要修到圓教七地菩薩這個地位,要相當長的時間,不是容易的事情。可是你只要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是一個凡夫,他就有這個能力。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你說一個凡夫,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一品也沒斷,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那你說他是菩薩?他不是,他還是凡夫,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斷。你說他不是菩薩,但是他往生到極樂世界,他起作用的時候,真的跟七地以上菩薩的智慧、德能都一樣,這真不可思議。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這個不是自己修的,自己還沒有修到這個程度。你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這個加持,就有這個能力。這個法門這麼殊勝不可思議,所以十方諸佛讚歎,真的是難信之法。有很多菩薩不相信,凡夫不相信當然很多,甚至阿羅漢、菩薩他都不敢相信這個事實。但是這個事實,「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你成了佛才能徹底明瞭。所以這個讚歎不是菩薩讚歎,是十方諸佛讚歎,佛才有辦法讚歎,佛才能徹底了解,佛以下,那就等覺菩薩他還隔一層,還不能徹底明瞭,唯有成了佛才能徹底明瞭這個法門它的殊勝,它的不可思議。

  所以這個方法這麼簡單、容易,真是萬修萬人去,這個用才真正叫妙用,真妙了!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這個世界真奇妙。帶業往生,煩惱一品也沒斷,你說他是凡夫,的確是凡夫,但是他有跟七地以上菩薩同樣的德能、神通、智慧;你說他是凡夫,也不是,他跟菩薩同樣的有神通道力。說他凡夫也不是,說他菩薩也不是,所以蕅益祖師講,這個世界真奇妙。這個叫真正的妙用。

  我們今天學了這個法門之後,最重要是要相信,淨土法門,信難!《彌陀經》佛給我們講,這是難信之法,講了兩次,在《無量壽經》也有講難信之法。家師淨老他學佛,他不是一入佛門就仰慕淨土法門,這樣進入佛門的,他不是,他學佛的因緣不是一開始就接觸到淨土法門。原來他不信佛的,因為從小學校老師就教了,說佛教是迷信,從小先入為主,佛教既然是迷信,那就不必要去學了,不必要去接觸,因為那是迷信。後來是到台灣來,他想跟台大哲學教授方東美教授學哲學。後來方東美教授單獨給他講哲學,單獨教他,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小客廳,一對一教學,一個星期兩個小時,九點到十一點。他很有誠意,真心要學,方教授叫他不要到學校,原來他是想到台大去旁聽,方教授跟他講不要到學校。當時他也很失望,以為老師拒絕了,他這麼誠心誠意要來求學,老師不答應,當然難免很失望。但是方教授停了十分鐘再給他講,他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單獨給你講哲學的課程,講兩個小時,九點到十一點。他聽了就很高興。後來方教授給他講,為什麼不要讓他到學校去旁聽?他說到學校你會遇到很多教授、很多同學,很多教授他的講法不一樣,他的想法、他的看法、觀點不一樣,到最後你聽得太多、接觸得太多,你就無所適從了,你就不曉得聽誰的。所以現在也大概快七十年前,那個時候方教授講,在學校,當時的學校,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七十年後的今天,那就更不像樣了。所以老師看到他這麼誠心誠意要求學,真的是教他。

  他是想學哲學,從方教授給他介紹「西方哲學」,就西洋的哲學,再介紹東方的哲學,再介紹印度,古印度的哲學。最後一個單元介紹佛經哲學,給他講佛經哲學是這個世界上的最高峰,最高的哲學。他聽到這句很驚訝,原來他認為佛教是迷信,迷信哪有哲學!方教授跟他講,你年輕不知道。所以方教授才給他說明、講解這個佛經哲學,然後給他講一句話,「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沒有比這個高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被這句話打動了,他才進入佛門的,才願意來接觸佛教,到寺院去借經書來看。如果不是當年方教授給他介紹佛教,恐怕我們淨老和尚這一生他不會接觸佛法。這是他入佛門的因緣。

  方老師特別對《華嚴經》,他有《華嚴哲學》的書,過去家師淨老也賜給我兩本,上下冊,方教授講的《華嚴哲學》。方老師介紹他看《華嚴經》,我們師父上人他對這部經,他也有莫名其妙的愛好,他說不出理由,他對《華嚴經》特別喜歡。尤其看到清涼國師的《疏鈔》,非常有興趣,非常喜歡,這個就說明在過去生的因緣,跟這個法門、跟這部經有緣分,特別喜歡《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可是雖然學佛,對《華嚴經》很有興趣,但是對淨土他生不起信心。在一九五七年他就離開工作,原來在軍隊裡面服務,他就辭職了,離開了。離開之後,因為學了佛,到埔里跟懺雲法師,跟懺公住茅蓬。懺公是東北人,早年跟國民政府到台灣來,他在埔里,現在的水里,這個地方他有建道場,剛開始是住茅蓬。那時候茅蓬有五個人,我們師父他就去跟懺公住茅蓬,那個時候有五個人。三個是出家人,還有一位在家居士,朱鏡宙老居士。一九五七年那一年,朱鏡宙老居士是七十歲,家師淨老他是三十一歲,那個時候我才七歲,小孩子。茅蓬所有的工作,就是我們師父一個人承擔了,因為他最年輕。我記得家師也講過,還有一個出家人普妙老和尚,已經往生了,懺公也往生了,還有另外一個出家眾,年紀都比他大。在家朱鏡宙老居士七十歲,他才三十一歲,也大他三十九歲,所以他最年輕,茅蓬的工作都要他一個人承擔。燒飯、洗衣服,照顧他們生活,那個時候家師淨老就在那裡做義工。那個時候懺公給他定的功課就是讀經、拜佛,規定一天要拜佛拜八百拜。晚上八點鐘就要睡覺,早晨兩點鐘起床。早課是拜佛拜三百拜,早課就是拜佛,拜三百拜。拜完佛之後就準備早飯。吃過早飯,上午拜二百拜,下午再拜三百拜,這樣一天一共拜佛拜八百拜。懺雲法師指定給他看的書,就是《印光大師文鈔》。那時候《文鈔》在我們台灣流通也很多,《文鈔》,我們淨宗十三祖。還有蓮池大師註解的《阿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註解的《阿彌陀經要解》,還有幽溪大師註解的《阿彌陀經圓中鈔》。交代我們師父上人,懺公交代他,把它畫成科判,畫成表解,用科判、表解這個方式,把這個經、註畫出來。表解他畫好了之後,這個時候才發現佛法不可思議,一部經透過科判、表解把它畫出來,整個一部經的脈絡、條理,有條不紊,一目了然。這個就是學講經的都需要學習的,科判、表解。所以家師淨老當年在埔里跟懺公住茅蓬住了五個月,住了五個月之後,離開懺雲法師,就到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那裡聽經學經教,當時也是懺公、朱老居士給他介紹去那邊學習經教。

  住茅蓬的時期,他就接觸到淨土,因為懺公請他畫表解,看《印光大師文鈔》、《阿彌陀經》的《疏鈔》、《要解》、《圓中鈔》,他都看過了。看是看了,但是還是沒有生起興趣。親近李老師十年,李老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家師淨老的淨土是李炳南老師傳給他的。懺公勸他學淨土,李老師也勸他學淨土,因為李老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李老師的淨土是跟印光大師學的,所以印光大師傳這個淨土法門給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他老人家確實苦口婆心,把淨土介紹給家師淨老和尚,介紹給師父上人。當時他到台中去,他也不懷疑,也不反對,但是還是沒有興趣接受要去學淨土。後來這個李老師勸到怎麼樣?他說,不管怎麼樣,你看古今多少法師、居士都修這個法門,我們看到前人的樣子,我們也來試驗一下,如果真的說修不成功,別人上當了,我們上一次當又有什麼關係?那些祖師大德都上當了,我們算什麼!所以李老師當時用這個話來勸他學淨土。家師很感激李老師,還是沒有辦法去接受,來學習淨土法門。

  他到什麼時候才相信淨土?他自己講《華嚴經》,那時候到台北來講,講到一半的時候,《華嚴經》講很長,過去好像講了十七年,相當長的時間。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來,《華嚴經》,文殊、普賢是代表,他們是修什麼法門成就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是怎麼成佛的?五十三參,一生圓滿成佛。所以就仔細去翻《華嚴經》來看,翻到後面,文殊、普賢統統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再仔細看五十三參,善財是文殊傳法的弟子,得意門生,跟老師學同樣的法門,文殊菩薩求生淨土,善財當然也不例外。再看果然沒錯,五十三參第一參,參德雲比丘,修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第五十三個善知識,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家師看到這個地方很受感動,真的不是假的,淨土真殊勝。《華嚴經》到最後,文殊、普賢帶領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他是從那個時候才開始真正相信,才接受了。所以他在台中住十年,李老師那時候還沒有把《華嚴經》這個道理跟他講得很清楚,他說當時李老師如果給他講得很清楚,他是會相信的,不會懷疑。所以以後李老師把夏老會集的《無量壽經》,他有個眉註給他老人家。他看到梅光羲大師的一篇序文,看了之後,從那個時候開始真的就死心塌地,真正接受這個淨宗法門。以上是家師淨老和尚他入淨土法門的一段因緣。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任何事物都有名相,但不是真的。不執著、不分別這個假名,但又不去破壞,為什麼❓
🔹佛教我們要發願,要度眾生,為何又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用什麼方法幫助自己練習放下❓
🔹如何隨時隨地度眾生❓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隨緣妙用度眾生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七集)  2021/12/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47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翻開經本第十頁倒數第四行第三句看起:

  【又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故曰隨緣。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名為妙用。】

  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接上面,「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講到隨緣。以大悲心來普度眾生叫隨緣,以大智來教化眾生叫妙用,所以大悲是隨緣,大智是妙用,隨緣妙用。這段也是給我們做了多方面的解釋,什麼是隨緣,什麼是妙用,給我們舉出幾個例子。所以講到隨緣妙用就是無量無邊,這裡舉出來,前面舉大悲是隨緣,大智是妙用。這段『又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假名」,名是假的。在我們中國道家,老子他也知道名是假的,所以在《道德經》也有一句經文,「名可名,非常名」,這個名是名相。這個名,我們人都有一個名字,什麼事物都有它一個名相,但是這個名相不是真的,是個假名。所以我們要知道名是假名,因為方便說法,所以必須安立這些假名,安立這些名相,要知道這個名是假的。雖然是假,「又不壞」,因為有大悲、有大智,所以知道這個名是假的,不執著這個名,不分別這個名,但是又不去破壞這個假名。為什麼?為了要「常度眾生」。像佛講的經典,光是講我們一個自性,名相就講很多,自性、法性、如來藏、真如等等的,名相很多,講的都是一樁事情。所以不要去執著那個名相,在《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教我們聽經、讀經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心緣相、不要執著言說相,不要執著這個,言語、文字這些假名不要去執著。不要執著,這個假名也是需要,必須透過這個假名引導眾生悟入真實,就不能去破壞。不壞就是說,對自己來講他不需要;你要度眾生,安立一些假名是一個善巧方便。

  好像我們舉個比喻,比如說我們從台北要到高雄,我們上了高速公路都有指路牌,那個路牌會指示,直走就到高雄了,那個指路牌上面會寫「往高雄」,指路牌那幾個字是假名,那個牌子不是高雄,它是指示你,你往前走就會到了。那個指路牌它不是目的地,它是一個假名,但是沒有這個假名,我們不認識路,需要藉這個假名來引導正確的方向、正確的道路。我們根據這個假名的指示就到目的地了,依照這個方向目標往前走,最後就到目的地了。用這個來比喻佛菩薩講經說法,這個經教、語言文字是假名,但是你要度眾生,你不用這個假名,眾生沒辦法悟入,必須要方便,這是方便。佛門有一句話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大悲是隨緣,大悲就是慈悲,大慈大悲,這是根本。但是大慈大悲要度眾生,你就要方便,你沒有方便度不了眾生。所以你有大慈大悲的心,還要有善巧方便,這樣才能度得了眾生。所以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句話我們在佛門常常聽說。所以經教、名相,這些是假名,但是你不能說不要這些假名,不要這些假名度不了眾生。所以這句,「又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度眾生是不間斷的,「常」就是不間斷;度眾生也沒有說暫停、休息,我們現在人講放假,沒有,佛菩薩度眾生是不間斷的,恆常不斷,行住坐臥都是在度眾生,這個叫常度眾生,度眾生沒有暫停、沒有間斷,這才是大悲。

  所以這句講,「又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故曰隨緣』,這個也是隨緣。前面講大悲,大慈大悲是隨緣。大慈大悲就是要度眾生,如果不度眾生,怎麼叫大慈大悲?所以必定要度眾生,而且要常度眾生。但是度眾生又不能不要這些假名,需要;要這些假名不是佛菩薩需要,我們眾生需要。「故曰隨緣」,隨順我們眾生能夠理解的、他能接受的,然後給我們講解,慢慢引導我們悟入真實的。佛菩薩用這些假名來度眾生,這個也是隨緣。所以這個隨緣意義很廣,這舉出例子來講。

  下面一句,『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名為妙用』,這是給我們說明什麼叫妙用。「了知眾生性空」,了是明瞭,徹底明瞭、知道眾生性空。「眾生」兩個字,在佛門我們常聽「度眾生」。佛為什麼不說度人、度天、度餓鬼、度地獄、度畜生、度阿修羅,為什麼不這麼講,講度眾生?講度眾生,這個就是所有都包括了,所謂十法界有情眾生、無情眾生統統包括了,都度。眾生無量無邊,有情、無情無量無邊。眾生兩個字,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我們看到這些萬事萬物,物質的、精神的,哪一樣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現象?這個緣就是什麼?現在的話講叫條件,各種條件聚合起來就生起這個現象,這個叫緣生。所以一切法都是緣生法,各種因緣聚合起來、集合起來,生起這個現象。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叫眾生。像我們人這個身體,有父母的精血、血氣,有我們的神識來投胎,我們身體的構成,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地是屬於堅固,物質體積堅固的。地,經典上講地大,像我們身體的骨頭、頭髮、指甲,比較堅固的,這些屬於地。那些血液、肌肉,人的身體百分之七十是水,它是濕度的,包括我們大小便溺、鼻涕、口水、唾液、血液等等,都屬於水大。火大,就人體有溫度,體溫,那是火大。風大,我們呼吸、四肢動轉,這屬於風大。我們身體也是四大因緣來和合的,地水火風,加上父母的血氣、自己的神識來投胎,這樣形成一個人身,這個身體就是緣生法,眾緣和合生起的,那是講我們人。

  我們一間房子也是一樣,也是緣生法,也是很多因緣聚合起來才生起一間房子。你看這個房子,我們都知道,你要多少鋼筋、水泥、石子、沙子,還有土地,還要打地基,要有建築師來設計,要有營造廠商來建造,要有工人,還有監工、還有業主,出資的、出錢的。首先你要買一塊地,還要向政府申請,批准了你才能蓋,然後種種的因緣都具足了,一棟大樓建起來。原來沒有這棟大樓,這些因緣聚合起來,形成了、建成了一棟大樓,到建起來就生了,那是怎麼生的?緣生的,各種因緣聚合起來生起來的。它沒有一個自體,沒有它自己一個本體,它是很多緣集合起來才能生起的現象。它不是單一的、固定一個自體,它是很多因緣聚合起來。以此類推,萬事萬物統統都是各種因緣集合的,地水火風空見識這個七大,精神、物質和合起來。我們看到整個宇宙,物質的、精神的,都是緣生法,都是各種因緣聚合起來生起來的,所以稱為眾生。有有情眾生,有情識的眾生;有無情眾生,植物、礦物,統統是叫眾生。

  眾生本性是空的,空就是它沒有實體,它是眾緣和合生起來的,緣聚它就生起來;緣散,過一段時間,比如說人有生老病死,動物也有生老病死,生的時候就是緣聚,生了,時間到了緣會散掉,散了就滅了,這個現象就沒有了。像我們人有生老病死,小孩出生,緣聚了,生了,慢慢長大,到最後老病死,死就緣滅了,這個身體就不存在了。事事物物也都是這樣,只是說各種事物它存在時間的長短不一樣而已,但是都是無常的,都不斷的在變化。就連我們住的這個地球,所有的星球,都是時時刻刻在變化,只是我們沒有感覺而已。像我們人老,那也不是一下子老,它是念念在老化,不知不覺在老化。到了很長的時間,我們發現老了,其實不是突然老的,它是不斷的剎那剎那的一直在老化、一直在變遷。所以它沒有自性,一切眾生它的性是空寂的。所以在天台宗講到藏通別圓,藏教的教理,觀察空,析空觀,析是分析,像我們剛才講的,分析,經過分析之後,知道原來這是眾緣和合的現象,它是空的,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一棟房子、一個人都是這樣的,緣生緣滅,所以它沒有自性。進一步叫體空觀,體就是說,不必要透過分析,當體就是空。雖然它還沒有滅,但是它已經知道它是緣生法,它當體就是空,不需要等到滅了才是空,不是,當它還存在這個現象的時候,它當體就是空的。

  所以「了知眾生性空」,這個沒有自性,它是空寂的,眾生是緣生的,它沒有自性。所以「實無度者」,終日度眾生,實際上沒有,因為空,因為知道這是緣生法,眾生是空的。這句就是《金剛經》講的,發心要度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這些眾生統統把他度到成佛,若卵生、若胎生、若化生、若濕生、若有想、若無想,整個九法界一切眾生,在六道法界,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下至蜎飛蠕動,六道眾生無量無邊,要把無量無邊眾生統統度到無餘涅槃,度到成佛,發這個願,也就是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金剛經》佛教我們要發願,要度眾生,眾生再難度、再愚痴,或者很聰明的,貢高我慢,像非想非非想天人一樣,統統要度,而且要把他們度到無餘涅槃,就是度到圓滿成佛。後面又有一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際上沒有眾生得滅度的。實是講真實、真話,真話,佛沒有度眾生,為什麼?因為眾生本來是空的,它沒有自性,眾生是性空。所以終日度眾生,不執著度眾生的相,不執著我度了多少眾生,哪些眾生是我度的,不分別執著這個;如果還有這個分別執著,那就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這不叫菩薩。《金剛經》講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就不是真的菩薩,這是《金剛經》講菩薩的一個標準。不是我們去受了個菩薩戒,我是菩薩,這個菩薩叫名字菩薩,不是《金剛經》講的菩薩,《金剛經》講的菩薩是要破四相的,到後半部要破四見的,那是真菩薩。

  所以菩薩度眾生,「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度盡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終日度眾生,不執著度眾生這個相,「名為妙用」,這個叫做妙用。我們今天凡夫度眾生,我度了多少人,幫助多少人了,完全分別執著,著相了,那個就不叫妙用。這樣度眾生可以得人天福報,不能超越六道,不能超越十法界。

  以上講的,這個是真正明心見性的人他就是這樣,他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隨緣;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這是妙用。這是真正明心見性的大菩薩的境界,沒有見性不到這個境界。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相有性空,事有理無,這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這個在經典裡面講叫「諸法實相」,諸法是一切法,萬事萬法,精神的、物質的統統包括在裡面。相是有,但是它沒有自性,所以說空。事有理無,有這個事情,但理體是空的,沒有,因為都是緣生法。如果起心動念沒有放下,因果不空,這點我們一定要知道。起心動念,這個不是現在我們能夠察覺的起心動念,我們現在能夠察覺的起心動念很粗,不是現在我們能夠察覺的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念,起心動念很微細,我們不容易察覺。所以禪宗參禪,他就是從根本修,單刀直入,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從那一念無明,最初一念起心動念,那個起心動念沒有放下,放下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一切現象就沒有了。就像我們在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引用永嘉大師開悟的時候講的一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趣就是六道,夢裡就是好像我們晚上作夢,夢裡境界都有,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有好夢、有惡夢,種種的。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是一場大夢,也就是說還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之前,在六道裡面、在十法界裡面明明有六趣,六道輪迴、因果報應這些事情有,但是大徹大悟,覺悟之後,「空空無大千」,就好像我們睡覺醒過來,原來一場夢,都沒有了,連痕跡也找不到。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在夢中有人、有事,種種的,夢一醒,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大徹大悟,就像我們睡覺醒過來一樣,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不見了,就到了一真法界。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沒有放下,就是你還沒破無明,還沒有證得法身,在十法界裡面,因果不空。

  起心動念要是放下,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入一真法界了,無明破了,無明破是全破。在《華嚴經》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從圓教講的。天台宗判教,藏通別圓,華嚴宗也是判小始終頓圓,最高的圓教,圓滿。以圓教這個標準來講,圓教初住位菩薩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了,這個是圓教,就入了一真法界,住在華藏世界。為什麼有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當中還是有因果;無明沒有了,無明一破就全破了,但是還有無明習氣沒有完全放下,無明習氣還有四十一品,那個是無明習氣。無明習氣到什麼時候才沒有?到妙覺果位,那就沒有。明心見性之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沒有了,但是無明習氣還在,所以現出一真法界、現出華藏世界。但這華藏世界不會變的,跟極樂世界一樣,他有這個相,但是他無衰無變,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是起心動念的習氣,現出這樣的境界。所以這個當中還是有因果,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再放下就提升到二住,二住放下再提升到三住,一直提升到等覺,再提升,妙覺就圓滿成佛了,所以這個當中也是有因果。如果連無明習氣都沒有了,因果也了不可得。但是無明習氣要放下用不上力,古大德講叫「無功用道」,使不得力。就像我們把前面那個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比喻作酒瓶,酒瓶酒倒光了,一滴都沒有了,但是酒瓶你拿來聞一聞,還有酒味;那就比喻作煩惱沒有了,無明沒有了,但是那個習氣還在。習氣在沒辦法,只有把它放著,半年、一年,時間久了,這個酒味蒸發掉就沒有了。所以古大德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破了無明之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個習氣就是無功用道,就是要時間,讓它慢慢淡化就沒有了。

  所以到無明習氣也都沒有了,因果也了不可得。為什麼?完全回歸自性;在淨土來講,回歸常寂光淨土。自性裡面沒有對立;性相是對立的,理事是對立的,因果也是對立的,回歸到自性,所有這些對立全部都沒有了,這個是圓滿的回歸到自性。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只有如來沒有因果,等覺菩薩還有,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這個當中還是有因果的。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有因果,你到達究竟圓滿的妙覺位就覓因果了不可得,這些對立都沒有了。究竟圓滿的妙覺位就是證得無上佛果,雖然覓因果了不可得,沒有因果,但是在度化眾生上面,他又會顯露出來有因果,這個就是方便,這是大悲隨緣、大智妙用。所以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成佛,他還是要承受種種因果,這個是示現的,示現來教化眾生,讓眾生知道你還沒有成究竟圓滿佛果,都離不開因果。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那個就是果;感是因,應是果。我們凡夫,我們真正起心動念的人都有因果;佛菩薩雖然他起這種作用,但是他沒有起心動念,妙就妙在此地,這是妙用。眾生有感,佛菩薩不會起個心、動個念,「我去度他、我去幫助他」,沒有起這個念頭,自然他就應了,這個就叫妙!他不需要說,「好,我現在就去幫助你」,起個念頭去幫助你,這跟我們凡夫一樣了。他沒有起心動念,眾生有感,自然他就有應,這個就叫妙用,真是妙用。

  我們在現前這個階段是博地凡夫,通身業力。我們要非常認真努力去學習,學什麼?學放下。學佛沒有別的,學個放下。天天想著我要放下身見,我不能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我們凡夫,哪一個人不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個叫做身見,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叫身見。這個身體不是我,是我所,像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一樣,不能執著這個是我,所以要放下,放下這個身見。我要放下邊見,邊就二邊,二邊就對立了。《金剛經》上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我就有人,我跟別人那就是一個對立面,一對立起來就是二邊。我不跟任何人對立,我要放下我的成見,不要執著我認為怎麼樣,我覺得應該怎麼樣,這個成見要放下,恆順眾生。常常這樣想,想久了,真放下了。哪一天真的你一放下,你表現出來的跟過去平常的樣子就不一樣,你會超狂歡的,現在的話講超狂歡的,得未曾有,從來沒有這種感受,那是什麼?開悟了。但這個悟,要知道那不是大徹大悟,也不是大悟,那個悟是小悟。我們有這個小悟就很有受用,不要看小悟,小悟但是它很有受用,我們只要有這個小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得生。這個小悟,也就是等於小乘的聖人,這個小悟也就是在《金剛經》講破四相,不分別執著這個四相,不跟人對立了。所以能放下身見、放下邊見,這是見惑當中八十八品,第一個、第二個要破的,如果你這個放下了,信願念佛必定得生淨土,在淨土裡面拿到保證書。如果真的能破身見、邊見,你往生西方不是往生凡聖同居土,是生方便有餘土,比凡聖同居土高一層,品位比凡聖同居土高了。

  如果壽命還沒到,還在人間繼續努力,還可以向上爬。人間雖然艱苦,苦是逆增上緣。我們住在這個地方不能白住,要把煩惱習氣修掉,修無我,不跟人對立。於順境善緣沒有貪戀的念頭,順我的心這個境界沒有貪心,也不留戀這個境界,不放在心上;於逆境惡緣沒有瞋恚心,遇到逆境、惡的因緣,心裡沒有瞋恚心。順境不貪,逆境不瞋,我們的品位就向上提升,念佛功夫就提升了。什麼都是我要怎樣怎樣,固執己見,大家都要聽我的,那就不能隨緣。隨緣是什麼?別人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你想怎樣都好,我都能隨順。但是我隨順有個標準,也不是漫無標準,這個話要聽清楚。你所行、所說的與性德相應隨順,不違背性德、善的我們隨順;與性德不相應不隨順,邪知邪見不隨順,這就是智慧。如果叫你幹壞事情你也隨順,殺盜淫妄、邪知邪見你也隨順,那就錯了,那就隨順到地獄去了。

  「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所有一切的名詞術語,經典上講的這些,特別法相宗列出來的名相,那是最多的。這是假設的,你可以用它,可以用這個假名來幫助眾生、引導眾生,但是你可不能去執著這個,也不必去分別。就像我們剛才講的高速公路上的指路牌,它是指導你方向。比如說你從高雄到台北,或者在大陸南方要到北京。現在大陸的高速公路也很發達,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高速公路都有連接。高速公路上都有指路牌,你要去北京,它給你指個方向,可是那個指路牌不是北京,它是給你指引,你照它指導的方向往前一直走就會到達。你不要去理會那個指路牌,以為說到了,不是的。所以不要去理會,順著指標走,你就會到達目的。佛菩薩設立所有的名詞術語都是指路牌,幫助我們明心見性。我們可以用這些假名常度眾生,幫助這些還沒有回頭、還沒有覺悟的眾生,這個叫隨緣。

  度眾生,自己做出樣子來就是幫助眾生。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全世界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都沒落,沒人相信,這是現在這個世界的現況。現在在全世界,幾乎所有的人都重視經濟、科技,全人類大概都重視追求經濟,物質文明的享受,你爭我奪,現在所謂講的競爭、鬥爭、戰爭,不講求倫理。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己是什麼身分、地位,該盡什麼樣的義務、責任都不知道。一個家庭裡面,做父親的不知道做父親該做什麼,做母親不知道做母親的該做什麼,做子女的人不知道做子女應該怎麼做,怎麼相處;在外面人與人之間,朋友、君臣,這些倫理都不懂。道德是是非善惡的觀念,道德的教育也沒有,像儒家講的四書五經十三經,包括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群書治要》,這個就是道德觀念,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是非善惡、真妄邪正。所以現在道德教育也沒有了。一部《弟子規》是學習道德、學習倫理的一個基本經典。再來就因果教育也沒有了,現在人他相信科學,他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因果報應的事實他不相信,如果提到因果他認為迷信。宗教教育也都沒落了,都沒有了,沒人相信,所有的宗教都是只有宗教儀式,沒有在講經教學的,因為大家不相信了,認為都是迷信。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必須做出樣子給人看,人家才會相信。我們做人有做人的樣子,我們把倫理做出來、把道德做出來、把因果做出來,把我們堅定的信心做出來,這樣就好,別人看了,他自然就會感動。感動,你才能教他;他沒有感動,你就別教他,為什麼?沒用處,他對你沒有信心。

  下面一句講,「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這是妙用。度眾生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絕不居功。「你的學問、德行是我教給你的」,老師如果有這個念頭,不是真正善知識。為什麼?他著相,他還有嚴重的分別執著。所以度眾生,他不著度眾生的相,我度了多少眾生,哪些眾生是我度的,事相都在,事相在就是有嚴重分別執著。曉得眾生性空,相是幻相,了不可得,幫助他修行,幫助他悟入,這是應該的。就像父母對子女一樣,父母照顧子女天經地義,他沒有什麼條件的,也沒有求回報。在佛法裡面也是法爾如是,他的成就是他自己的成就,為什麼?煩惱習氣是他自己放下的,老師沒有辦法代替他放下。老師只能指導你修行,老師不能代替你修行,老師只能說明,給你指導。《般若經》上講,諸佛菩薩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而得度者,這個在《金剛經》我們看到。《金剛經》是《般若經》的精華。實際上是什麼?眾生自己度自己,他自己成就的。在《六祖壇經》,五祖把衣缽傳給六祖惠能大師,送他上船,叫他趕快走。五祖親自送他,要幫他划船,六祖說了一句話,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他說以後弟子自己來划就好了。渡船,這個話都有禪機,迷的時候老師來度,老師來幫助,開悟了就自己度自己。所以如果真正能得度的話,我們就不必修了,老師、佛菩薩可以代替我們修,他還要講經說法嗎?不需要了,他就代替我們成佛、成菩薩,他才真有本事度眾生。這個佛菩薩他做不到,這個事情是個人的事情,佛菩薩也代替不了。所以眾生的成就是自己悟、自己修、自己得度,佛菩薩是指導、啟發、協助,他不能代替我們開悟、不能代替我們修行,這個要知道。

  好,今天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段。下面一段經文,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現代人工作很繁忙,時間少或無法固定時間,怎麼做功課❓
🔹「慈母多敗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佛講慈悲有四種,哪四種❓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是哪種慈悲的具體表現❓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應病與藥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六集)  2021/12/2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46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頁,我們從第六行最下面一句:

  【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維摩經中具明斯義。】

  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上面這句,「眾生根器不等,受解萬差,樂欲不同,應機授法」,這堂課我們接下來看『應病與藥』這一句。「應病與藥」,他是什麼根機,你就教給他什麼樣的方法。特別現代的人,工作繁忙,現代人的時間都過得很緊張,現代是高科技、工商業發達的一個時代,大家可以說在生活上分秒必爭,分分秒秒都要爭取。所以現代人工作很繁忙,高科技、工商業發達的時代,跟過去農業社會的時代有大大不相同,所以每一個人自己的時間也就愈來愈少。上面講「應機授法」,他是什麼根機、什麼程度,教授他什麼樣的法門、方法。

  應病與藥,這就是跟看病一樣,病人他生了什麼病,醫生開的藥方針對他的病情,這是應病與藥。這也是要看我們現前這個社會上,現代地球上的人類,他生了什麼病,這個病愈來愈多,愈來愈複雜,愈來愈嚴重。像現在新冠狀病毒的疫情,還不斷的變種,這個使人身體受病毒感染的病;還有自己飲食不當,生活起居不正常,招感的病痛;還有自己造惡業,業障病;還有冤親債主,冤業病,所以病很多。這一句也就是說佛法就像藥,我們一般稱為法藥,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佛有八萬四千種法藥來對治;眾生有無量無邊的病,佛有無量無邊的法藥來對治。佛根據眾生不同的毛病,開這個法藥,開這個藥方來對治。也就是說現代人的生活環境,他的意識型態,這些我們也要了解,向佛陀學習應病與藥,我們也要學一點觀機。觀機,就是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每一個時期、每一個階段,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對象,這個都有所不同,所以要應病與藥。

  我們舉一個例子,現代人工作很繁忙,時間愈來愈有限,愈少。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介紹淨宗念佛法門,就顯得特別的方便。因為現代人你給他介紹很多大經大論,他沒那個時間來聽講、來學習。所以針對現代人他工作繁忙,而且現代人心浮氣躁,他沒有耐心,講一部長的經典,或者聽你講經,他能夠聽上一個小時,人就很少了。來聽經能聽上一個小時很少,心浮氣躁。因為現在資訊太多了,特別現在人手一機,大家都有手機,幾乎一大半時間都關注在手機上的信息,因此要讓他心靜下來、定下來,來專心聽講,實在很難。所以現在講經說法就要簡短,簡要。像我們錄製二、三分鐘的,重點式的,那在家聽一聽,現在一般人,特別是年輕人,他可能還可以接受。恐怕現代年輕人超過十分鐘,他都沒耐心聽了。過去淨老和尚曾經在大學裡面教過課,後來他老人家就不再接受邀請去大學上課。為什麼?因為現在的大學生,他的耐心只有十五分鐘,專心聽講大概十五分鐘,過了十五分鐘,眼睛就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想東想西了。所以學不到東西,很難。這個是以前三十年前,我們老和尚說大學上課這種情況。現在恐怕有五分鐘的耐心就不簡單了。所以要了解現代人的根機、環境、意識型態,來調整法藥,應病與藥。

  所有法門,修淨宗它就顯得特別方便,因為淨土很簡單,念一句阿彌陀佛,不用很多時間,念個十句佛號,也要不了一分鐘。淨土的經典少,不像其他宗派經典很多。像華嚴宗,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就不得了了。法華宗,就是天台宗,一部《妙法蓮華經》,分量是相當之大。其他的宗派,經論都很多,這個也不是現代人他能夠來受持的。唯有淨土經論最少,五經一論。五經一論還嫌多,特別現代人,真的五經一論都太多了,選一種也就可以了。你五部經選一部經,比如說選《無量壽經》,或者《觀無量壽佛經》,或者是《佛說阿彌陀經》。古大德再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加在三經後面,成為淨土四經。民國初年,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再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淨土四經後面,成為現在的淨土五經。原來基本的是淨土三經,《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五經是這麼來。另外一部論就《往生論》。那是在所有宗派裡面經論最少的。如果覺得還多,選一種,你選《無量壽經》也可以,選《彌陀經》,或者《觀無量壽佛經》,還是「普賢行願品」,或者比《彌陀經》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經文等於是淨土宗的《心經》,這個經文的字數比《般若心經》還少,選一種也可以。如果連念這個經都沒時間,那就念佛,一句佛號,那就更方便了,誰都能念,無論你工作多繁忙,你做什麼樣的工作都可以念。你很清閒,一天到晚沒事,一天到晚念佛,可以念;很忙,忙得連睡覺都不夠的人,他也能念。因為這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十念它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念十口氣,這個就看你的中氣長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你盡一口氣,不管他念多少聲,盡一口氣,這樣叫一念,一共念十口氣,這個就是一種。另外一種就是念十句,那就更簡單了,念十句,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可以,念阿彌陀佛也可以,那更方便了。

  在二十幾年前,家師淨老他到馬來西亞弘法,他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伊斯蘭教的開計程車司機,車停在路邊,在路邊向聖地朝拜。伊斯蘭教它的功課就是一天要六次,有六個時間,只要這個時間一到,他就要拜,不管他旁邊的工作再忙,他都要先暫停下來,一次大概三分鐘到五分鐘,時間不是很長,但是一天六次,也滿密集的。淨老和尚看到這個,他就忽然生起一個靈感,他說我們念佛法門也可以比照這種模式來念,就是每一次念十句佛號,他就念四個字,或者念六個字也可以。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念個十句,十聲佛號。或者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六個字也可以,念十句。這個十句,一天時間的分配就是,你早上起床,早上起來,醒來的時候,洗臉刷牙之後念個十句,有佛像對著佛像,沒有佛像你就合掌,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念十句。就念十句,不要多。一次念個十句,不要一分鐘,念快一點的不需要一分鐘,念得慢,也不過一分鐘,足夠了。早餐吃飯前,我們佛門都念供養偈,淨老和尚他就用念十句佛號來代替供養偈,念完再吃飯。上午要上班前,要去工作,上班前再念十句。上午下班,上午下班就是說中午要休息了,下班了,下班前一分鐘再念十句。中午吃飯再念十句,那就五次了。那下午上班前再念十句,下午下班再念十句,就七次了。晚上吃飯前再念十句,睡覺前再念十句。一共九次,比伊斯蘭教多了。伊斯蘭教一天修六次,我們老和尚他提出這種修學的方式,一天修九次,時間一次不長,但是很密集。很多同修也這樣念,念得很有受用,等於從早到晚,你貫穿一天的時間。很多同修這樣念,念得覺得很有效果,雖然每一次時間不長,但是他的次數多,就很密集。這個方法很適合現代人,特別是很忙碌的人。

  有一年,大概也在一、二十年前了,總有二十年以上,有一次我去美國,從美國洛杉磯要回來,回台灣。那一次剛好飛機誤點,誤的時間很長,原來是晚上起飛的,後來那天晚上沒有起飛,時間延長到第二天凌晨,第二天早上好像六、七點。那天晚上臨時在機場附近,到一個同修家裡去掛單。那一次我是搭長榮航空。那一班飛機沒有幾個人,我一上機門,一個空姐就在那裡等我,就手拿個紅包供養我,我也第一次上飛機還接受空姐的供養。飛機起飛了一段時間,供養紅包那個空姐就來找我。她說師父,我們這班飛機的這些空服員,空姐,空中服務人員,她們都想皈依。我說皈依,那要在哪裡皈依?飛機上怎麼皈依?她說我們到二樓。因為那是大飛機,大飛機兩層的。第一層人沒有坐滿,很少,大概好像都沒有坐到三分之一,第二層都沒有人了。她就跟我講,她說二樓空空的,都沒有客人,我們可以到飛機第二層上去,那邊舉行皈依式。也剛好那一次,我那個衣也手提的帶上飛機,還有隨身帶一個小的佛卡。所以那一班飛機的空姐都來皈依了,臨時在空中辦一個空中皈依,這個也是很難忘的,這一次的皈依儀式在空中舉行的。

  皈依完了之後,這個空姐(這個空姐後來我才知道她是這班飛機的領班)她就問我一個問題,她說師父,我們做這個行業,做這個工作,每一天都飛來飛去,世界各地飛、各地跑,我們現在皈依了,要怎麼修行?你說我們要做個早晚課,我們時間都不一定的,白天晚上很多時間都要在飛機上。如果飛遠航的,都要到外國去過夜,所以住的地方也很不固定,時間也不固定,要怎麼修行,怎麼做功課?當時我就想到我們老和尚這個九次念佛的,我說這個方法,妳們可以修這種方式。就是一天九次,從早上你睡覺醒過來你念十句,吃早餐再念十句,上午要上班再念十句,上午到了中午要休息再念十句,吃中餐之前念十句,下午要上班前再念十句,下午下班再念十句,晚上吃飯再念十句,睡覺前再念十句。這個時間都自己可以安排的,你只要把這個時間、段落,你這樣念,念十句,無論你做什麼工作。像空姐,一天到晚在飛,或者開飛機的,空少爺,這些都可以修,沒有妨礙他的工作,很方便。你在空中上可以念佛,你坐船也可以念佛,你坐在車子上也可以念佛,走路也可以念佛,坐著也可以念,躺著睡覺也可以念。躺著睡覺不要念出聲就好了,出聲傷氣,也不恭敬,心裡默念就可以。像現在有念佛機可以輔助,聽佛號,心裡跟著默念。

  所以這個念佛法門,的的確確是很適合現代這種高科技、工商業時代很繁忙的人。如果肯依教奉行,『令得服行』,「令得服行」,就好像醫生開給你這個藥,你願意服藥,你病就好了。佛開給我們這個藥,淨老和尚教我們念佛法門,肯依教奉行,沒有一個人不成佛。佛給我們最高的、最微妙的、最殊勝的,就是這個念佛法門,這個方法就給我們說出來了,念佛成佛。我們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雖然有佛性,把佛性障礙了,佛性不能現前,我們現在現前的是煩惱,煩惱現前。本性的般若智慧被障礙了,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我們現在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不打妄想,不分別,不再執著,那我們就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完全平等。佛成道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的一句話講清楚了。所以我們跟佛的智慧德相是完全一樣的,平等的,沒有絲毫差別的,就是我們多了一個妄想、分別、執著,佛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自性的德能就完全的顯露出來。

  我們現在回歸自性,法門很多,念佛可以說是最直截、最方便、最圓滿、最究竟的一個法門,人人都能修,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像等覺菩薩,文殊、普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可以修。最下根的,造作五逆十惡,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念一念、十念,他發願,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一個最高的,一個最低的,這個當中全包括了,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人不能修的,人人都能修,都能成佛。所以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一個最直截、最方便、最究竟、最圓滿的一個法門。所以我們讀《彌陀經》、《無量壽經》,十方諸佛都讚歎,都勸他們那個世界的眾生要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要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最快的一條捷徑。古大德把淨土法門稱為「徑中徑又徑」,就是成佛,大乘法是徑路,徑路就是近路。一般講教下,大乘的修學法。禪宗又是徑路當中的徑路,單刀直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禪又是特別法門,所謂教外別傳,它是徑路當中的一個徑路。淨土是徑中徑又徑,就是徑路當中的徑路,又有一條更徑的路,就是淨土法門。夏老居士講禪宗是教外別傳,淨土是教內別傳。所以我們修淨土法門,每一個人都可以修,這個對現代人,對任何對象都適用。如果修其他法門,就要看根器,對了他的根機,他會有成就;如果不對機,好像那個藥不對他的病症,他吃那個藥吃不好,可能愈吃病就愈嚴重,所以要應病與藥。我們學習佛法,給人家介紹佛法,也是要掌握這個原則。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又以大悲故。名曰隨緣。以大智故。名為妙用。】

  『大悲』,這在佛門我們常聽,大慈大悲。慈悲、智慧都是性德,都是自性本來有的,也不是外面來的,都是自性本來它就是慈悲、就是智慧。我們現在也迷失了,智慧沒有,也沒有慈悲心了,我們現在有什麼?有執著,分別執著。有了執著,智慧就沒有了;有分別,就沒有慈悲心了。佛講慈悲有四種,我們凡夫也不是說完全沒有慈悲,只是那個慈悲心它的範圍對象很狹小,很狹隘的。第一個是講凡夫的慈悲,凡夫的慈悲,佛講叫「愛緣慈悲」。這個愛,就是說你喜愛的人,你對他慈悲,你會照顧他;如果你不喜歡的人,你對他就不慈悲,你就不理他了。我們舉出一個例子,比如說父母對他的兒女他慈悲,所謂天下父母心。不但是人類,畜生道也是一樣。我們在雙溪山上做法會,常常看到那邊的藍鵲鳥,羽毛長得也很漂亮。母鳥牠都會保護牠的兒女,保護那個小鳥。所以牠有生小鳥,牠在樹上,我們人如果從下面走過去,比較靠近牠的時候,牠以為要來攻擊牠,牠會保護牠的小鳥,那母鳥就下來攻擊人。我們從這個動物去看,父母對兒女的愛護出自於天性。所以父母對兒女,人,包括動物,都有慈悲。

  父母愛子女是真的,沒有條件,沒有條件的愛。子女一歲到三歲,他愛父母也是真的,也是出自於天性,因為仰賴父母,一歲到三歲他不能離開父母。如果再大一點,四、五歲,五、六歲,大一點慢慢就變了,跟父母就慢慢疏遠了;到他成年結婚的時候,他就不愛父母了。現在我們看到,特別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他成年了,他就不管父母了。因為沒有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的教育,所以一長大,接觸外面社會環境,被社會這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嚴重的污染,完全被污染,所以對父母那點愛心的天性就完全沒有了。甚至他只顧自己,只顧他的小孩,對父母他就不照顧,這個我們看很多。子女結婚,他生小孩,他會照顧他的孩子,但是他不會照顧父母了,那就對父母形成不孝,對孩子形成溺愛。這樣做,上行下效,你的孩子看到你這樣對你的父母,他長大,他也覺得這樣是應該的,他長大不孝順你,他也覺得很正常,因為你也是這樣不孝順祖父、祖母。所以你成年後遺棄父母於不顧,這個有因果報應的,你的兒女將來長大,他也會遺棄你,他也不照顧你,一報還一報,很現實!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的定律它是絲毫不爽。如果希望將來兒女對你能夠行孝,那你自己一定要做出來給兒女看,你自己要孝順父母,你要做給他看,他從小耳濡目染。你的兒女從小到大,看到你怎麼樣對待你的父母,他在八識田中這個印象落下去,印象深刻,他將來出去到社會,縱然受到社會的污染,但是他這個良心在,他不忍心遺棄你,他還是會照顧你。但是現在我們有看到很多兒女不孝的,父母財產留給他,分財產他要;父母生病他不管,甚至父母死了,他都沒有回來看一眼,這個我們現在看到滿多的。這個都是教育出了問題,沒有倫理道德因果教育。

  所以愛緣慈就是範圍小,父母愛子女,或者你喜歡的人你會照顧他,你對他慈悲。你愛一個家庭,這個範圍大概這樣;你愛一個家族,這個又大一點。現代人就是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了,你說他愛整個家庭,甚至擴大到自己的家族,當然他就沒有慈悲心了,對親戚、朋友他沒有慈悲心,所以他那個愛緣慈的範圍就很小,甚至只有想到他自己,這個就自私到極處了。這是講的第一個愛緣慈悲,我們凡夫都有,不過愛緣慈悲它的範圍還是有很多差等。

  第二個,「眾生緣慈悲」。眾生緣慈悲就擴大了,愛父母、愛家族,就不是只有愛自己兒女了,上面他會孝順父母,然後擴大,我們這個家族家親眷屬;再擴大,愛鄰里鄉黨,我們這個里、這個鄰、這個家鄉,鄉黨就是家鄉;再擴大,愛一個國家,愛國,我們常講愛國主義,他愛護這個國家。再擴大,就擴大到全世界,到最後就像《弟子規》講的,「凡是人,皆須愛」,凡是人,只要是人類,他都能發揮他的愛心、慈悲心。這個是針對人類,他還沒有到一些動物,針對人,凡是人,皆須愛,這個就是世間聖賢的大愛、博愛,他有這種胸懷,所以看到眾生苦,他會伸出援手去幫助。我們現在看到做慈善救濟的,他沒有國界。所以過去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他們到全世界去做救濟的工作,發揮佛教這種慈悲的精神,去做救濟。他沒有分國界的,只要有需要,他們能夠達得到,他們都會伸出援手去幫助,他沒有國界。這個愛就是大愛、博愛,所以慈濟那個電視台叫大愛電視台,他的愛,愛全人類。這就是眾生緣慈悲,這屬於眾生緣慈悲。這個就是把前面的愛緣慈再擴大,擴大到眾生緣慈悲,不但愛自己的子女,愛父母、愛家庭、愛家族、愛鄰里鄉黨、愛國家、愛全球人類,這個是眾生緣慈悲,叫做大愛。

  第三,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的「法緣慈悲」。這個慈悲又更高了,他接受諸佛如來的教誨,知道一切眾生與我們是一體,這個同體他沒有證得,所以他還沒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同體他沒有證得。為什麼沒有證得?因為他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見性之前他學習佛菩薩,向佛菩薩來學習,四聖法界的聲聞、緣覺、菩薩、佛。聲聞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聲聞。緣覺就是辟支佛,辟支佛翻成中文就是緣覺。菩薩,這個是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在十法界當中的四聖法界菩薩法界,他修六度萬行,但是他還沒有明心見性,斷見思惑,破塵沙惑,還沒有破無明惑。四聖法界的佛,也是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也就是他的見思惑、塵沙惑斷盡了,連塵沙惑的習氣也斷盡了,但是還沒破無明。他在四聖法界比菩薩高,高一層,所以他是十法界的佛。這個在天台宗叫相似即佛,六即佛裡面屬於相似即佛,相似就跟佛很像,但是還不是真的佛,因為他還沒有破無明,還沒有明心見性。所以沒有明心見性之前,也學明心見性的佛菩薩。他是以佛法為緣,能夠愛一切眾生,這個比眾生緣慈的慈悲還要大。這個眾生緣,只是講有情眾生,就是人類,擴及到動物這些有情眾生。法緣慈,不但包括這些有情眾生,還包括無情眾生,也就是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自然現象,動物、植物、礦物他沒有不愛的,這個他都愛。像《太上感應篇》講「昆蟲草木,猶不可傷」,這個就是法緣慈悲的具體表現。換句話講,他不會去破壞大自然的環境,他愛護大自然,對大自然慈悲,對大自然所有的現象他沒有不愛的,因為他是證果了,他能夠發揮眾生緣的慈悲了。法緣慈比眾生緣慈悲還要擴大。

  第四是明心見性的人,明心見性的人、大徹大悟的人,他的慈悲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的慈悲,無緣就是沒有任何條件,大慈大悲,他沒有條件的。慈悲這是隨緣,他會幫助眾生,但是隨緣他有智慧,有般若智慧。智慧的反面就是感情,我們一般常講,某某人感情用事,感情衝動,這個情是煩惱,情識是煩惱,是見思煩惱。我們凡夫這個情識,見思煩惱,從感情裡面生出來的慈悲常常會變化,有時候喜歡你,有時候討厭你,那是無常的。今天看你很順眼,喜歡你,對你慈悲,明天看不順眼,對你不慈悲了。這個就是屬於感情的慈悲,情識裡面的慈悲,情識是煩惱。所以在這個煩惱,它是常常會變化,無常的。所以有時候人家說我愛你,你不要當真,他說恨你,也不要當真,因為心會變來變去的。可是智慧,智慧就是理性的,我們現代話講理性的,理性的隨緣它是真的,它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上,它永恆不變,你隨順他,他喜歡你;你叛逆他,他還是對你慈悲。就像慈母對她兒女一樣,兒女孝順她,對她慈悲,歡喜;兒女對她不孝順、背叛她,做父母的人還是掛念兒女。兒女不理他,離開他了,但是他心心念念還是掛念兒女,他並沒有把兒女放下。所以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真的,永恆不變。

  佛菩薩對眾生的愛也是真的,永恆不變。因為佛菩薩知道同體,好像同一個身體,同體哪有不慈悲的!所以佛菩薩覺悟了,他的慈悲是依智慧起作用,不是依感情,那就是妙用。如果不是依般若智慧起作用的慈悲,這個當中會有問題。佛門裡常常有一句話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在《群書治要》,過去蔡老師講的「慈母多敗子」,那個母親很慈悲,怎麼會出敗子(敗家子)?因為她那個慈悲是沒有智慧的,是感情用事的,是溺愛的,那錯了,那個不是真正對兒女的愛,她用錯了,她沒有教他正確的,都是寵他、慣他,就是寵愛、溺愛,把他寵壞了。實在講,她是想對兒女慈悲,但是如果這樣做是反效果,對兒女是不慈悲的。所以說慈母多敗子,這個慈母就是說她沒有理性,她沒有學習聖賢的經典,依照經典聖賢的教導,順乎自性來教。憑自己感情用事來教兒女,怎麼會教出好兒子?當然教出敗子,這是必然的。所以這是感情的慈悲。佛菩薩他不是,般若智慧,他的慈悲是從般若智慧出來的,這個不是感情,那就是妙用。所以隨緣妙用,我們要注意隨緣妙用,隨緣妙用它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我們現在雖然還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們也是要學習佛菩薩、聖賢的教誨,我們學著他這樣做,慢慢我們就深入了,就會達到明心見性,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斷的靠近。從愛緣慈,不斷提升到眾生緣慈、法緣慈,到最後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明心見性了。

  我們現在凡夫能做的,從愛緣慈把它發揮,發揚光大。愛緣慈從孝順父母開始,怎麼樣孝順?在儒家,孔子有著了一部《孝經》,這個《孝經》是我們世間孝,教我們做一個子女的人怎麼對父母盡孝。我們看了這個《孝經》,盡孝也不是感情的孝,它還是都有理智做基礎的。比如說父母有重大的過失,做子女的要勸諫,有義務要去勸導父母。勸導父母,當然這個態度要委婉、要柔和,等父母的心情比較平靜,勸父母不要犯這個過失,不要犯這個重大的過失。如果父母不接受,過一段時間再勸。有的父母比較沒有理性,甚至會打子女,你勸了他,違背他的心意,他生氣了,打這個子女。打這個子女,就是說他如果拿一個好像以前掃地細的那個竹子,那個打只是傷皮肉,給父母打一打沒有關係;如果拿個二、三寸的棍子,你就要趕快跑了,你不能讓他打,打了傷筋斷骨的,到最後父母他也會很難過!你傷了身體,對父母也是不孝。所以這個就是在理智,所以孝順也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本來是你要孝順父母,結果是害父母,這個就錯了。佛門的《孝經》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大家多讀這個經,自然知道怎麼盡世間孝、出世間孝。

  好,今天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