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愛」永不變心?|淨空老法師開示

佛為什麼不說愛要說慈悲?這裡頭差別就很大了。佛為了怕大家誤會,認為佛講的愛心就是我們觀念裡面講的愛心。我們的愛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報章媒體所報導的。男女相愛,愛了就結婚,這是愛到極處了。但是過了沒幾天他又離婚了,可見得他的愛不是真的,它會起變化。今天愛你,明天就不愛了。所以,佛的愛心不說愛,說慈悲。

慈悲是什麼?慈悲永遠不會變,永遠不會變。這個愛心,它是依真誠,依清淨,依平等,依智慧,它怎麼會變!一切眾生,你就是毀謗佛、侮辱佛、殺害佛,佛對你的愛心永遠不會變更。不會說你傷害我,我就不喜歡你、不愛你,甚至於報復你、懲罰你,沒有,決定沒有!那叫真愛。所以真正講愛,只有佛菩薩才有,除佛菩薩之外,那個愛都靠不住。所以,真正覺悟的人、學佛的人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這個人說我愛你,笑笑,很好!為什麼?知道假的,虛情假意,不是真的,別當真!他說我恨你,也別當真,他恨你,過幾天他又好了;愛你,過幾天又變了。要知道六道眾生都是虛情假意,千萬不能當真。

節錄自:21-176-0001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附學佛問答)(共一集)

我們有多少收入做多少事。收入多,我們多做;收入少,我們少做;沒有收入,不做!好事不如無事。這個小道場一個月的開銷也不少,有收入,我們好好在這裡經營辦;沒有收入,這個道場關門,好事不如無事。你看這個道場開門,大家都很忙、都很辛苦,要是關門不是沒事了?我們今天雖然開門,也是無事,心裡頭無事。十方四眾同修到這個地方來布施供養,不是給我們享受的,是委託我們幫他做好事,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他不委託我,我們還去找事嗎?哪有這種道理?沒事找事叫攀緣,錯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沒有一個攀緣的。但是別人送來委託我們,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替他修福,我一生所學的如是。

節錄自:12-017-0807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八0七卷)

「畜生,新譯為傍生,指傍行之生類。《新婆沙論》云:其形傍故行亦傍,以行傍故形亦傍,是故名傍生」。傍是橫的意思,所謂橫行霸道,起心動念違背常理,這叫橫行。不孝、不敬、不忠、不義,是這種業因而墮畜生道的,這一道也非常之苦。「《會疏》云:此道遍在諸處。披毛戴角,鱗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水裡頭的魚蝦,陸上這些走獸,空中是飛鳥,統統都是屬於畜生這一道,「互相吞啖,受苦無量」。在這一道裡頭,我們才能看到弱肉強食。諸位一定要知道,是畜生,那不是人。人道裡頭也講弱肉強食,這些人死了之後,來生是畜生道去了。只要有這種觀念,不好,這是畜生道的業因,不可以。

節錄自:02-037-0138 淨土大經科註(第一三八集)

「寶網莊嚴」的因是什麼?就是持戒忍辱。持戒忍辱,衣代表。所以三衣,你看也有人稱為戒衣。為什麼?只有受戒才能夠披這個衣,不受戒不可以。現在有些不如法的。受三皈不能搭衣,受三皈的同修可以穿海青,海青是中國古時候的禮服,這個衣不能搭。在家同修受過菩薩戒的,可以搭衣,所謂戒衣!但是沒有這個格子,這一條一條的格子,沒有,叫縵衣。

受了菩薩戒可以搭縵衣,受五戒都不可以,五戒沒有衣;受菩薩戒才能搭縵衣,沒有這些條紋。一定是出家受三壇大戒,才能搭有格子的這個衣,這個叫袈裟。

節錄自:12-017-0893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八九三卷)

世間人常講鬼,鬼到底有沒有?我們一般人對這個還是半信半疑,不能肯定;我們修學的幾個同學他肯定,為什麼?他見到了,常常見到。我過去一個老同參明演法師,他學密,密著重禪定打坐,修清淨心。他大概學了三年,他能見鬼了。

他來告訴我,他對於弘法利生非常重視,他看我講經講得這麼辛苦,他說:「這個我不學。」我說:那你怎麼辦?他說:我學神通,我用神通一變現大家相信了,你這個舌頭講焦了人家都不相信;他說:我用神通來教化眾生。所以我們走的是兩條路,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他跟屈映光上師學密。

果然在三年的時候,他告訴我,絕對不是妄語,他說:每天下午大概五點鐘,太陽還沒有下山,快要落下去的時候,街上就有鬼走路了,人鬼雜居!很少,這是鬼的早晨,早晨起來的人很少,有一些鬼在街上走路了;到了九點、十點鐘,滿街都是,好熱鬧。

他是我的好朋友,絕對不是說妄語,這個人很誠實,持戒很嚴,決定不是妄語。最初看到的時候害怕,到以後看久了,反正天天都看到,也就不害怕了;跟鬼也能交往,也能夠談話,他來告訴我這些事情。我說:你神通沒有學成,鬼通學成了。

還是佛法說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目標不是在修戒定慧,目標是講求神通,這個念頭錯了,這因地錯了。雖然修持得不錯,但是我看他的樣子虛胖,身體並不結實,而且臉上一層灰暗,大概是跟鬼接觸多了。我到台中把他的情況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搖搖頭,告訴我:「各有因緣」,那就沒有法子了,各有因緣。

節錄自:02-034-0130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三O集)

我是在一九九八年到新加坡,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做了一樁事情,把新加坡的宗教團結起來。我們有深深感覺到(宗教的經典我都喜歡讀)宗教都是勸人為善,沒有教你作惡的,宗教會有衝突,宗教會有戰爭,那是少數人他們所操作的,絕對不是宗教裡面的本意,你去查經查不到。伊斯蘭經裡面,《古蘭經》裡頭,確實有聖戰,聖戰是什麼意思?戰勝自己的貪瞋痴慢叫聖戰,不是對外,不是殺人。你有沒有辦法把你自己的貪瞋痴斷掉,那個能斷掉叫聖戰。你說它本來的意思多好,跟中國儒家格物是一個意思。你看《大學》裡面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是什麼?格就是格鬥,就是打仗,跟誰打仗?跟自己打仗,把自己的欲望打敗叫格物,格殺物欲。我們一個人在世間生活所需不多,你會過很快樂的日子,要是欲望膨脹,你這一生怎麼能過到好日子,天天在希求,天天在不足,苦不堪言。所以今天富而不樂,貴而不安,這個在歷史上找不到的,富貴一定安樂,現在富貴沒有安樂。

節錄自: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二五八集)

「至誠忠信」。誠,「誠者真心,真實無偽」。中國傳統文化,如果用一個字來說就是誠。畫這一張〈極樂妙果圖〉的江逸子老師,他也是李老師的學生,我們是同學,曾經向老師請教:老師,有沒有一個字讓我們一生奉行而得利益的?老師跟他說,你把手伸過來。手伸給他,老師在他手心裡頭寫了一個「誠」字,他永遠不會忘記。這個誠字你一生就用它,你決定不會有過失。用真誠心生活,用真誠心工作,用真誠心學習,用真誠心待人接物,誠則靈。靈是什麼?靈是開智慧,真誠到極處,智慧就開了,沒有這個你學不到智慧,學的是知識。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第三六六集)

世尊在我們這個世間做了表演,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做表演。在我們這個世界表演,是給這個地球上眾生看的;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做這個表演,是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緣眾生看的。什麼叫有緣眾生?看了之後真信切願,希求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人跟阿彌陀佛就有緣了。阿彌陀佛不僅僅是度娑婆世界眾生,他度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無一不是平等得度,我們在這裡體會到阿彌陀佛智慧、德能、悲心、願力的廣大無際,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凡夫一生不能成就,甚至於遇到這個法門,往往也當面錯過,什麼原因?心量太小了,與彌陀的心願完全不相應,這樣的人只能夠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這一生不能成就、不能往生。真正希求往生的人,一定要懂得拓開心量,真的要去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像阿彌陀佛一樣的真誠、一樣的清淨、一樣的平等、一樣的慈悲,把這個大法介紹給一切眾生。

節錄自:大乘無量壽經(第一二一集)

現在我們把災難原因找出來了,它的原因就是十五個字,現在人所造的,殺盜淫妄酒是惡業;現在人心裡所想的,貪瞋痴慢疑,這是惡因;現在人情緒所表現的,是怨恨惱怒煩,總共十五個字,社會混亂,地球災變異常,這是原因。對自己的疾病,是煩惱、是憂慮、是畏懼,身心不安表現在外面就心浮氣躁。應對在環境那就是洪水、火山爆發、地球上溫度上升,現在溫度異常,熱的超過四十度,冷的比冬天還要寒冷,零下二、三十度,反常,為什麼反常?人心反常。《左傳》上有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首先是人反常,然後是山河大地反常。正常的人是什麼?仁義禮智信,這是正常的人。在佛法講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這個人是正常的人。古時候在祭祀大典裡面一定要用酒,這酒盛的是什麼酒?玄酒。玄酒是什麼?是乾淨的水,禮是用這個,所以古人稱為水酒,敬神的、敬賓客的,人有德、有禮這像個人。人要把五戒丟了、把五常丟了,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丟掉了,這叫棄常,常道拋棄掉了,社會變成什麼?妖興,妖魔鬼怪全出來了,人反常,妖魔鬼怪出現。古人說的那個話,看看我們現前的社會,不就是這樣的嗎?幾千年前就說得那麼清楚。

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二0集)

我們看末後這一段,「望西師疏曰」,望西是日本的淨宗大德,他有《無量壽經》註解,裡面有這麼一段話,說「問」,這假設問答,「人間行者,猶見光難。三途眾生,豈輒得見」。這個提問提得好。人間念佛人,這個行者是念佛人,見到佛光不容易,幾個人見到佛光?舉這個例子,人間都難,那三途就更難了,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最難的是地獄,他的罪業太重,餓鬼道跟畜生道都還比較容易。下面解答的,望西師解答的,《心地觀經》有這麼一句話說:「以其男女追勝福,有大金光照地獄。光中演說深妙音,開悟父母令發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餓鬼、地獄道的人他怎麼能見佛光?是他有兒孫,孝順的兒孫給他超度。超度不能輕視,管用!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三六五集)

「十念必生又何足異」,十念必生是阿彌陀佛說的,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報告,釋迦牟尼是為我們轉述。所以第六品不是釋迦說的,是阿彌陀佛說的。臨終一念十念必生,跟這個比喻沒有兩樣。勸我們不能懷疑,懷疑對我們自己的損失太大太大了,這一生能不能成佛,完全在信心。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跟我們講了六個信,第一個就是信自己,信自己什麼?信自己本來是佛。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信自己本性本善。這是先決條件,教學,理論的依據就在此地。如果不信,什麼都學不到。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第五一五集)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