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因果報應嗎?|淨空老法師開示

方孝孺在歷史上大儒,很多人尊敬,而不知道他有一段故事在裡頭。從這個故事上說明,人不可以跟人結冤仇,好像是方孝孺的曾祖父,就是他祖父的父親,曾祖父,他那個時候是父親過世,看到一塊很好的地理,把他父親葬在那個地方。那個墓穴穴很好,風水好,選定了。在下葬之前三天,兩次夢到有個老人,穿紅衣服的老人向他哀求,請他把下葬的時間延緩幾天。他說他家的家族一家九百多口,住在這個穴裡面,給他一點時間搬走。三天當中兩次夢到,他曾祖父不太相信,還是依照這個時間去下葬。這一挖下去下面是蛇,小蛇是紅色的,真的,八、九百條!挖的時候都死了。所以才曉得那個老蛇跟他曾祖父托夢。

由於這樁事情,所以蛇就投胎投到他家裡,給他做重孫子。可見得他們家是大家,至少是四代同堂,這個人就是方孝孺。方孝孺得罪了燕王,明成祖。燕王在那個時候傳說是篡位,明太祖過世之後,因為他的長子死了,想把王位傳給他的長孫。燕王不服,所以在北京他就稱帝,他手上有軍隊把南京佔領了,可是這皇帝失蹤,不知道到哪去了。鄭和七次下西洋,歷史上有這麼個說法,就是去找皇帝,也沒有找到,始終沒有下落。明成祖是要方孝孺給他寫個詔書,等於一個文告,方孝孺不肯寫,明成祖發脾氣:你要不服從命令,我就滅你九族。方孝孺說滅我十族我也不在乎,所以方孝孺是滅十族,十族到哪裡去?把他的老師也殺了,老師也算一族。真的方孝孺這個案子,大概真的是殺了將近一千多人,蛇報仇!方孝孺蛇來投胎的,一報還一報!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不是跟人結冤仇,他是跟蛇,那蛇也是個家族。

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佛在經上講的話,我們應該有高度的警覺。佛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冤冤相報,生生世世互相吞噉,慘不忍睹。

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七八四卷)

「猶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滉漾浩汗,唯見大水」。這個確實,這是大三災裡面水災,淹沒到二禪天。用這個來表,「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這是用大水比喻佛的光明。這個劫水把世界上所有一切統統淹沒了,實際上我們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是海洋,海洋裡面有山川、有大地,完全被水淹沒了看不見。佛光亦如是,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一切剎土。我們接著看下面念老的註解,「表一切法即於佛光之一法。則一法(佛光)顯,而一切法俱隱」。佛光一照,其他的光全都不見了。好比白天太陽出來,我們地球上所有能發光的這些燈明,它的光都顯不出來了。看到佛光,唯見佛光,明耀顯赫。佛光顯,而一切法俱隱,「此土萬物,聖賢光明」,菩薩有光,在佛光之下看不到了,辟支佛有光,阿羅漢有光,在佛光之下都沒有了,都看不到了。

節錄自: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十六集)

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建立在「敬」這個字的基礎上,所以印光法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學佛得利益多少,說老實話不在外面,在自己的誠敬之心。你有幾分誠敬心,你得幾分利益;你沒有誠敬心,天天跟在佛的旁邊也不得利益,這是真的。當年佛陀在世,提婆達多常在佛身邊,六群比丘也常在佛身邊,為什麼不得利益?沒有尊敬心。他們眼目當中看佛也是平常人,跟我差不多,所以在佛的身邊不得利益。如果有真誠,不在佛身邊也得利益,為什麼?依教奉行,佛所說的他真正做到。

節錄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十集)

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有什麼好爭論的。人家讚歎我,假的別歡喜,不是真的;人家毀謗我、侮辱我,也是假的,何必生氣。他罵別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那不是罵我,罵別人你沒有接受過來。他罵你的時候,你接受過來就生氣了;你把自己也看作別人,他是罵別人與我不相干,你就不會生氣了。「我」是假的、名是假的、相也是假的,人家罵、人家侮辱,實在講跟這個名、跟這個相,風馬牛不相關,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明瞭事實真相了,再去學佛,懂得一點道理,他罵的時候,「阿彌陀佛,謝謝,消災免難」。他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大恩人,他每一句都替我消災,我們的業障就消掉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你能夠歡喜接受,如如不動,就消業障;你要是全盤把它接受過來,自己在那裡生氣,那你是造業障。一個消業障,一個造業障,就在那一念之間,轉過來的時候,不但不造業障反而消業障,佛真有智慧,教我們這個絕招。所以對於一切冤親債主,我們每天將修積的功德迴向給他們,報他們的大恩,這些冤親債主天天給我消業障,我們的業障無始劫累積到今天無量無邊,虧得這些冤親債主天天為我們消業。諸位要知道,每天讚歎你的、奉承人的,消不了業障,讚歎多了貢高我慢,他又生業障了。口和無諍,要曉得怎麼去做。

節錄自:大乘無量壽經(第十三集)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