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業受報,心是主宰|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 第1‒10集|悟道法師主講

🔹身是色法,身雖然可見,為什麼不可取❓
🔹念佛的人很多,真正求往生的人很少,為什麼❓
🔹改變體質的方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要怎麼觀❓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隨業受報,心是主宰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23/2/1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10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請大家翻開「節要」第二十一頁,我們從第四行這個經文看起,我先將這一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

  我們從這段經文看起。我們前面學習到經文給我們講,一切眾生形色種類千差萬別,有很美好的、有很醜陋的、有很大的、有很小的,各式各樣的形狀、種類、顏色,各不相同,可以說千差萬別,無量無邊。這個一切的這些現相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差別?佛很簡單的一句話就跟我們說明,皆由眾生的心造善不善所致的,造作善業、惡業。心有善、有不善,身語意三業造作所感得的果報,這是業因果報。我們凡夫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煩惱都有。妄想是根本,就是起心動念,由起心動念就發展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有善、有惡,有善惡不同,我們修善感得善果,造惡感得惡報。所以有起心動念,那就有善惡了。不起心、不動念,回歸自性,自性是純淨純善,超越這個善惡的善,稱為至善。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面,這個善惡業因果報都不相同,這個種類就很多了,因為這個業因很多,果報當然就很多、很複雜。

  我們今天接下來這段經文是心造善不善,這個善不善都是心造的。『心無色不可見得取』,「心」它沒有色相,我們看不見,也觸摸不到。『但是虛妄諸法集起』,我們看到這一切都是虛妄,諸法集合起來生起的現象。「諸法集起」,這是虛妄的。這個虛妄『畢竟無主』,沒有一個主宰。也『無我』,這個當中沒有我,沒有我就是我不能去控制、我不能去支配、我也不可能去佔有,「無我」。沒有我,也沒有『我所』,也沒有我所有的,這個叫「無主」。『雖各隨業,所現不同』,雖然各個眾生隨個人自己造的善惡業所現的這些果報不相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這個當中沒有一個人在那裡做主宰。一般宗教家講,上帝在主宰,這些人都是上帝造的,西方的宗教都是這個講法。但是如果再進一步去問,那上帝又是誰造的?恐怕這個就沒有答案了。佛給我們講這個事實真相,就是「而實於中」,事實這個當中沒有人在那裡操縱,在操作,沒有。『故一切法皆不思議』,所以這個「一切法皆不思議」,這個就是答案了。不思議,你就明白了。佛在這裡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一般我們常常在大乘經典看到「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說你不可以用你的思惟想像,你想不到,你怎麼想,愈想就愈遙遠,你也無法用言語去議論,說不出來。這個不思議就是禪宗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不思議,這兩句話就是不可思議。

  淨宗學會同修大家也常常讀誦《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講的,阿難尊者跟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對話,為什麼在我們三界裡面有地居天、有空居天?地居天就是四王天、忉利天,這個是在須彌山頂,它在地面的,像我們人類,我們沒有離開地。再上去叫空居,空居就是他們生活在空中。我們看到極樂世界也是有這種情況,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極樂世界他自在,你要在地上就在地上,你要在空中就在空中。但我們三界當中,地居天就不可能在空中,只有空居天他才能在空中,這個就是不同的地方。佛問阿難,這是什麼原因?阿難就講,「不可思議業力所致」。阿難當然他知道,他是代眾生問,就是眾生不明白,但是他沒有問,佛沒有講,那我們也不知道。所以為什麼有這些現象?不可思議業力所致。我們現在看到宇宙間這一切萬事萬法,森羅萬象,種種種種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思議業力所致,這個業力是不可思議。所以這樁事情,你不能用思,思惟達不到,你議論也講不出來。所以禪宗他用參,參叫參究,你不能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識,要離心識參你才會明白。明白就叫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唯證方知,你自己證入才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所以「不可思議」這四個字就是答案。在不可思議當中,我們硬要去思議,當然我們怎麼想也想不通。你怎麼講,這個世間的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到現在對這個宇宙怎麼來的?各說各話,很多議論,但是都沒結論。所以我們看到的,這一切的確都是不可思議。你說你能思議嗎?我們人怎麼是長這個樣子?我記得我年輕的時候剛學佛,有一次在新生南路,兩位基督教的傳教士他們出來請人家去聽牧師講道。他們很熱心,他們穿了一個有寫字的,好像在新生南路一個教堂,滿大的,把我拉去了,我說我還有事,他說沒關係,我幫你出計程車錢,其中有一個就陪我坐計程車,幫我付錢,另外一個再去拉另外的人,很熱心。結果去到那邊,也是滿多人的,滿滿的,國外回來的牧師,講道。講了很多,我都記不得,只有一句到現在還記得,幾十年過去了,大概五十多年了。這個牧師講得很精彩,大家鼓掌,他說這個上帝實在太偉大了,你看把我們人造得這個樣子,造得多剛好!你看這個鼻子,鼻孔給我們造朝下的,如果給我們造鼻孔朝上,那一下雨我們就積水了,他說上帝很會造人。但是剛學佛,我也是很頑固的,不是我一聽就相信,因為聽了佛經一點道理,對他講這個,我就有疑問了。上帝造我們,我們人是上帝造的,那上帝是誰造的?為什麼有上帝?上帝從哪裡來的?所以我十八歲的時候在大同公司做臨時工,每天中午一個裡面的同仁,他信基督教,每天中午都給我們傳教。我那個時候已經在聽經了,我就跟他辯論,我問的問題,他都無法回答的,所以我也就沒有去信,沒有接受。

  所以這個宗教跟佛教它的不同點,佛教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宗教就是神怎麼講的,你就怎麼接受,你不能有疑問的,你只能接受。佛教不一樣,你看佛的經典都是弟子問的,無問自說的經典有,但是不多(佛主動說的),大多數經典都是佛弟子提問題。像這部經是無問自說,佛對龍王說的,也是對我們大家說的。所以佛法它是教育,教育才有師生這個稱呼,才有這個你有疑問可以提出來。像宗教你就不能去提這個疑問,你到基督教去,你要跟他提疑問,他不會回答你這些什麼問題。所以這個是教育跟宗教不同的地方,這個也是我們學佛的人基本上要有這個認知。

  好,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而心無色,心不是物質,不是色法;色是色法,即五蘊:色、受、想、行、識。現在科學把它分成兩大類:一是物質,一是精神。佛法講的色就是物質,心就是精神。心有真心、妄心,無論是真心、妄心都不是物質。」

  心跟色,實在講,《心經》講得最徹底。心它不是物質,不是物質就是它不是一個東西,它不是色法,它不是有個體積。「而心無色」,這個心它不是色法,所以你不可見,你看不到,你也不能去取,你也不能去取得,因為它不是物質。五蘊講色、受、想、行、識,色就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實在講,講到這個心,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這是講到我們的自性。如果說我們思惟想像,可以想像到真心,那佛就不會說不可思議了。因為第六意識這個妄心緣不到真心,你怎麼想也想不到,因為意識心它總有個極限、一個範圍,那想不到,但是它存在。「不可見取」,你不能說它沒有,為什麼?這一切萬法都是從這個出來的,從這個不可見取的心現出來的,心現的。就像螢幕它空空的,沒有,但是所有的色相都從那個螢幕出現的。所以這一條給我們講,就是它不是一個物質,這是講到我們的自性,心現識變,心不可見取。

  我們看第二條:

  「二、不可見取是說六根決定達不到;取是執著、佔有。不但是心法不可見、不可取,色法亦是如此。」

  我們先看這一段。《講記》這一段給我們說明,「不可見取」就是我們六根達不到的,這個六根,根對塵這個當中就有六識,這個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這個達不到。就是我們用意識心去想像,想像不到,用我們的眼睛看也看不到,就是不可見。不可取,這個取是執著。這個心你也無法去佔有它,就不可取。不但是心法不可見、不可取,其實色法我們也是如此。

  「譬如身是色法,身雖然可見,但決定不可取。」

  為什麼不可取?

  「現在科學家證明,身體的細胞新陳代謝是剎那生滅,舊的細胞死了,新的細胞生了。如果可取,細胞應該永遠不生不滅。」

  那這個才是可取。

  「所以,連身體都不可取,何況身外之物?換言之。」

  也就是換一句話說。

  「沒有一樣東西是屬於自己的。」

  這個無我就是不是自己的。我們老和尚在世的時候常常講,我們在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是自己的,就是我們這個身體都不是自己的,都不是我,這是我所,因為我們不能去掌控它,它一直在生滅,不斷的生滅,這個細胞剎那生滅。我們進來講堂,等一下出去講堂,我們全身細胞換了多少了,已經不是我們剛才進來的我了,已經起變化了。所以在這個當中,你要去得到什麼,那只是一個虛妄的執著,事實上沒有一樣屬於自己的,只能說是暫時給我們使用,暫時我們去支配,就這樣而已。其實講支配,有時候都談不上。這個世間事實真相的確是這樣,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它就是這樣,你說哪一樣東西是我們的?那只是我們虛妄的分別執著而已,沒有一樣屬於自己的。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我們要常常記住這句話。」

  什麼都不是我們的,所以我們老和尚常常勸我們觀想,這個房子今天我住,是我的,我現在住是我的,等一下走出去,離開了,就不是我的了。這個錢放在口袋是我的,放在銀行不是我的。我們去投資什麼、什麼,那也不是我的。那名字是我的名字,但是名字也是虛妄的。所以我們一般都是人死了,那我們才會比較有感覺,人死了,什麼都帶不走。他財產登記多少名字跟他就沒關係了,就不是他的了。實際上我們還在世的時候,就沒有一樣是我們的,不是說等到死了以後才不是,現在就不是了。但是不是是不是,我們就執著是,這就是我的。有這種分別執著,我們就放不下,我們就要佔有、要控制,要去取得,要去爭,爭不都這麼來的嗎?所以我們修行,就是從布施下手,布施就是放下,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如果放不下,不管修哪個法門,都不會有成就。這些道理我們懂了,知道這個概念,道理明白了,在生活上、事相上還要真正去落實、去做,就去修布施,放下。放下了,我們才能得解脫,才能得大自在。

  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妄心從何而來?但是虛妄諸法集起,虛妄是說它不是真實的,怎麼有這種現象?集起的。」

  這個「集起」就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就是緣聚緣散。這個現象它是集起的,集合起來這個現象出來,等一下緣散了,這個現象沒有了,這個叫集起。像我們大家晚上這個時間,大家在這裡,大家聚在一起,這個集起。我們這個講堂,現在照相這麼多人,集起。等一下時間到了,各走各的,沒有了。所以我們從早到晚,大家仔細去想一想,任何一樁事情,都是緣生緣滅。每一天從早到晚都是這樣,事實上是這樣。在這個虛妄的當中,我們要去得到什麼,那是一個妄想、妄念,實際上你得不到。所以妄心,「但是虛妄諸法集起」。虛妄,就是說它不是真實的,有這些現象,它是集起的。

  我們再看第四:

  「四、《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這是講到宇宙人生諸法的根源,可以說一部《中觀論》五百頌就是說明這個事情。」

  五百頌是講了很多,分析很多。這首偈四句,「諸法不自生」,我們現在看到這些萬事萬法,它不是自己生出來的,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也不是從他生出一個自來,不是自己生的,也不是從他生出來的;「不共」,也不是共同生的,不是自他一起生的,也不是共生的;「不無因」,也不是沒有原因生的;「是故說無生」。我們如果根性比較利就可以解悟,就悟這一首偈的意思,就是生即無生。法不孤起,它都緣生法。緣生法就生即無生,它是集起的。這是講到宇宙人生的根源。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中觀論》五百頌,說明這個事情。

  我們再看第五:

  「五、《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百法前面的九十四法,後面六法是無為法。無論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都是諸法集起的。」

  這個《金剛經》是講得最清楚也最徹底了,就是很簡單兩句話就給你講清楚、講明白。《金剛經》它是直接要你悟入的,叫你頓悟的。所以直接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看到所有的相都是虛妄的,都是妄相。這個相就像我們看電視,現在電腦屏幕,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看手機,那裡面相很多,無量無邊,什麼都有,但是那是虛妄的。我們看到電視的畫面,有人物、山河大地種種的,森羅萬象,我們知道那是虛妄的。但是佛給我們講,我們現在看到現實人生,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一切,就跟我們看電視那是一樣的,也是虛妄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眼前這一切跟看電視是一樣的,這樣看你就會開悟了。

  所以過去早年我們淨老和尚在景美華藏圖書館,當時他叫我去做貼紙,圓圓的,透明的,寫《金剛經》的經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用紅色的字。透明的貼紙,然後大概這麼大,圓圓的,貼在電視下面的角落,不影響你那個畫面。那個什麼作用?我們師父講,大家都在看電視,但是看電視也要修行,不能光看,看,迷在上面,心隨著電視那些節目在轉。一打開電視,那就要觀這個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是虛妄,那我們要怎麼辦?下面兩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樣就對了,你不要去取那個相。什麼叫取相?電視,我們心情會隨著它裡面的內容起伏,悲歡離合,我們跟著心就動了。你去取,取那個虛妄相,你心就跟著動。你只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從這個相就可以見到性(性是如如不動的),這樣才能明心見性。但是我們如果沒有高度的警覺,道理是明白了,到時候看還是照樣迷惑顛倒,還是被它轉。所以用功就是在這上面用功,就是說你看的時候就要提起觀照功夫,這個叫修行。所以真正修行是在這個上面修。你看電視都是虛妄,那你看到現實的人生,也都是虛妄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那你就看破了,就是看清楚事實真相了。看破了,它的好處就是我們自然就放下了,因為假的,那你就不會去計較了,不會去執著了,你就沒有煩惱了。我們現在煩惱為什麼那麼多?都把它當真,所以我們煩惱就是這麼來的。所以我們用功,實際上在這上面去用。

  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有為法就是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種都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這些萬法它有生滅、有變化的,都叫有為法。無論是精神的,無論是物質的,凡是有生滅、變化、無常的,這些都叫有為法。所有一切有為法,心理的、物質的,這些有為法,好像我們作夢一樣。夢幻泡影,夢是第一個。作夢,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作夢醒過來,一場空,痕跡也找不到,我們眼前看的人生這一切就是在作夢。我們晚上睡覺作夢到夢境裡面去了,晚上睡覺我們白天也是成為夢境了,白天這一切跟我們就沒關係了。我們睡著了,我們房子有幾間,我們銀行存款有多少,我們的家親眷屬,我們的事業等等的,名譽地位什麼,睡著了,也都是變成夢境了。所以我們晚上睡著,白天這一切就是夢了,就跟我們沒關係了。我們要天天這麼觀,這樣我們才能看破放下。沒有這樣觀,不行,我們總是執著。我們的心裡總是還有明天,其實明天也是虛妄的。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是虛妄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後面是無為法,無為法最後一種真如無為,那是真正無為,無為就是無生無滅。前面五種無為叫相似無為,還不是真無為。像其中的一個叫虛空無為,虛空,三千年前是這樣的虛空,三千年後還是這樣的虛空,它沒有變化。但是它不是真正無為,它叫相似無為。只有最後一個真如無為,那是真的無為。所以無論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心不相應行法就是抽象概念),都是諸法集起,諸法集合起來、生起來的,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緣生無性,它沒有自性,它沒有一個自體。

  我們再看六:

  「六、畢竟無主,無主是沒有主宰。如何集起的?緣。佛法非常重視緣,佛法講緣生,不講因生,佛家講一切萬法的現象是緣起,緣起決定是性空,性空就是畢竟無主。」

  就是它沒有自性,這個諸法不是它自己有一個自體生出來,因為這些諸法都是我們的心現的,那不是它自己能夠跑出來的,自己生出來的,所以它沒有自性。所以是緣起的,緣生法,緣生法就是性空。畢竟無主,它沒有自性,所以是空的。所以《金剛經》叫我們觀,也就是觀這個緣生法,「一切有為法」就是緣生法,這個緣生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觀這個緣生法。《金剛經》前面,如果你沒辦法觀,就要觀後面這一句比較容易,觀外面這些緣生法,緣生無性。如果你能觀前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不要去取那個相。如果這一句、這一首偈沒有辦法觀,就觀後面,最後這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不能觀自己如如不動的自性,那你就觀外面的緣生法。外面緣生法是如夢幻泡影,你看到這個事實真相,那就看到自性了,這也是一個方便。

  我們再看第七:

  「七、無我我所,世間人執著身是我,是第一個迷惑,從迷惑我產生自私自利,造無量無邊罪業。我尚且沒有,哪來的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這個房子是我所有的,財產是我所有的,地位是我所有的,權力是我所有的。」

  我們世間人一直在求,不都是求這些嗎?權力、地位、名譽、享受、貪欲等等的,這個為了什麼?為了我,就是為了我,我要享受,我要去佔有,我要去控制,我要有權力,都是我。這個我,就是迷惑了。佛給我們講,就是這個當中沒有「我」,我們執著有一個「我」,這個就是迷惑顛倒。沒有我的當中,我們硬要去執著有一個我,這個就叫迷惑。迷惑就造業,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受這個冤枉苦,受這些苦,所以一切罪業都是從「我」來的。

  《金剛經》前半部講破四相,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是我們無始劫以來執著這個我執(人我執),這個人我執就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是見思惑裡面第一個要破的,叫身見,破這個身見,破我們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的見解。我們要怎麼樣保護身體,我們要怎麼樣得健康長壽,要怎麼吃,要怎麼樣怎麼樣,都是為了這個身。為什麼為了這個身?因為這個身是我,我的,所以我要保護它,我要保養,這個執著很堅固。見惑第一個叫身見,就是錯誤的見解,認為這個身就是我,我就是這個身。佛給我們講,這個身不是我,這個身像衣服一樣,是我所,穿在身上的衣服,不是我,是我所,這個身就像衣服一樣。見惑第一關,這個身見就要先破,破除這個身見。第二,邊見,邊就是兩邊,就是對立的,不是這一邊、就那一邊,這個叫邊見,偏到一邊去了,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偏見。第三見取見。第四戒禁取見,非因計因,非果計果,那個因果他看錯了。第五叫邪見,所有錯誤的見解統統包括在裡面了。這個叫五利使,五利使就指使我們去造業,好像五個刑警逼著我們去造業。所以這個我就產生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都從這個我產生的,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要破我執,當然不是很容易,我們現在能夠淡化,那就算很好了。我們要對治我執,《金剛經》是專門講對治這個我的,般若它是幫助我們破除我執、法執的。所以這個般若也是必修的功課,也是我們都要修習的。我都沒有了,這個我所(我所有的),那就更是虛妄的。就是身體都不是我了,那我身外之物這些我所,這一切也是我們虛妄的執著而已,其實都沒有。《般若經》講得很明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些我們都得不到的。

  我們再看第八:

  「八、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

  我們接著看第九:

  「九、雖各隨業,所現不同。」

  這個接下來就給我們講:

  「每個人的思想、念頭不一樣,所現的境界當然就不同。」

  在這個無我我所當中,雖然各個人隨個人的業力,心造善不善,每一個人的思想、念頭不一樣,所現的境界當然就不相同了。所以:

  「佛說心想異故,造業亦異。」

  每個人心裡的想法,異就是不一樣。每一個人想的不一樣,想的不一樣,造的業也就不一樣。

  「而世間諺語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如果兩個人心相同,面貌就會相同。我們仔細深入觀察,若兩個人面貌相同。」

  這個我們一般講雙胞胎,雙胞胎長得都一樣,很像,他們很多動作、想法也會相同,起碼就很接近。

  「而且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證明佛經所講的話是正確的。」

  所以每一個人的心想不一樣,從我們臉上這個相來看就知道了,因為心你看不到,這個相我們會看到了。心在哪裡?就在那個相當中,這個相都是那個心現的。心,你不可取,你見不到,心在哪裡?你從相看就知道心,因為那個相都心現的,心想現出來的。所以我們說這個人,這個好人壞人,這個心好不好?他的心好不好?他的心在哪裡?我們也不知道,也不是那顆心臟,但是你從他的臉上,他的動作、他的行為,你看了就知道這個是善人還是惡人,看那個相就知道。所以這看相算命的,這個觀人術、看人,古代當領導人要會看人,也要學一點看相算命的這些學問。觀察一個人的臉相,就知道他的心想,他的心理,他的想法,他的思想。善人,他有善心,那現出來有善相;惡人,有惡心,他現出來是惡相。這個當中千差萬別,每個人都不一樣,同樣一個父母生的,幾個兄弟也不一樣,兄弟姐妹也會不一樣。

  我們再看十:

  「十、一切眾生心想不同,所以感得的身相、容貌、膚色、健康狀況都不一樣,這些全是從心想生。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再仔細觀察,多病的人一定是妄想、憂慮、煩惱很多;身體健康、活潑、快樂的人,則是妄念少、煩惱少。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這些原理原則經上講得都很透徹。」

  的確佛經講這個講得是最透徹的。一切眾生心想不同,所以感得的身相,感得就是說感得的果報,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這個身的相狀,長得什麼樣子;容貌,這個五官;還有膚色,皮膚的顏色;健康的狀況都不一樣。你看我們不要講他方世界,其他星球的眾生,就講我們地球的人類,那就好幾種不同,他的骨架,他的身體的體質,大小也不一樣,粗細也不一樣。你看東方人跟西方人(西洋人)長得就不一樣,很明顯不一樣。白人跟黑人又很明顯的對比,他那個樣子,他那個皮膚的顏色。白人、黑人、黃種人、紅種人等等的,現在電視網路很發達,每一個族群的人類,他的長相、他的基因,骨架,長的樣子,都給我們分析得很清楚。現在科學發達了,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知道是這樣子,他知道都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他不知道,所以然的道理他不知道。因為他沒學佛,沒有看佛經,他看佛經他就知道了,這都從心想生的。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一切都是從心想生的,你看你心是怎麼想?我們再去觀察,多病的人一定妄想、憂慮、煩惱很多。而且比較容易老化的人,也是憂慮比較多,憂能使人老,就是憂慮太多了。這個跟心理也有關係,心它是主宰。人身體很健康、很快樂,他妄念少、煩惱少,他壽命也長。像我們去年給一個韓西友老同修,我們華藏的老同修,去年我們去給他祝壽,他一百歲(他今年一百零一歲了),自己還能坐公車,每一天到三重淨宗學會去開門,六點就去開門了,他去做香燈。現在一百零一歲,他女兒就不讓他自己坐公車出來,接他到台中去住了。他人很厚道,心地很好,妄念也少,他就是生活也很單純,很簡單,早上一大早起來念經、念佛,他身體很健康。我看他可能活一百二都沒問題,看他的樣子,還耳聰目明,不是說耳朵很重聽,也不用戴眼鏡。你看我要戴眼鏡,他不用戴,他是很快樂的,一百零一歲了。

  所以這些方面我們了解之後,我們要改變體質,從心理上改,這個心改了,身體它就改,這個道理也是講得通。所以調心,調心、調身,心是主宰,心調過來,身也就能夠跟著調整過來。所以我們大家學了佛,總是要有一點成績,我們還不能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但是總是煩惱要少一點。人生看淡一點,不要太執著、太計較。人生太執著、太計較,跟自己過不去。特別是人命無常,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情,黃泉路上無老少。去年年底,我一個表弟六十一歲,比我年輕,他就死了。昨天聽我弟弟跟我講,我三舅的第二個兒子,我的表弟六十七歲,也是比我年輕,小我六歲,前天在台大醫院過世了,血癌過世了。所以聽到這些親人,還不到七十歲走的,我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也不是沒有這個事情。現在大家都流行,人生七十才開始。我七十三歲了,人家說:師父,你現在才開始。我說開始老了,是開始沒錯,開始老了。還不到七十歲,像我兩個表弟就是人生七十古來稀,他們還不到七十歲就走了,那不是古來稀嗎?還活不到七十歲。像韓西友一百零一歲了,那個也是稀有,在我們現在人來講,也是稀有,也是有大福報。

  我們再看第十一條:

  「十一、《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可得,無所有。能得的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得的是外面境界,境界是緣生之法,緣起性空,所以外面境界也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裡又給我們提出《金剛經》,這個《金剛經》也是很重要,對我們修行來講,非常重要。我們修行就四個字,我們老和尚常講,看破、放下。從凡夫到成佛,修什麼?修看破、放下。徹底放下,放到究竟,那就叫成佛。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怎麼樣才能放下?你要先看破,放不下就是還沒看破,真正看破一定放下。所以《金剛經》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就是教我們這個。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裡又提到了,實在講這首偈我們要天天念,時時刻刻念,時時刻刻念就時時刻刻提醒,你不念你又忘記了。我們遇境逢緣就要提起這首偈,「如夢幻泡影」。我們真正用功是在這上面用,用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

  我們每一天遇到很多人事物,有順境、有逆境,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他把他的修學經驗,這個心得跟我們分享。他說修這個觀,他修了二十年也沒什麼感覺,後來有一天他忽然悟出一個道理,他說這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要怎麼觀?就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你每一天面對的人事物,人事物有順心的、有不順心的,順心的,我們就生歡喜心,就貪心了,就要去取得、要佔有、要去控制,我喜歡的東西,這個我要,我要就是控制;這個我討厭,我不要,那個逆境、不順心的,你要排斥,這個就是執著。喜歡的也執著,不喜歡的也是執著,統統是執著,這個就是我執。江老居士跟我們講怎麼觀?他說遇到順心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作夢,不要高興,不要歡喜,也不要去貪,因為那是夢境,你不要去執著,心不要去執著。遇到逆境,那也是假的,也是「如夢幻泡影」。這個順境,好像作好夢;逆境,好像作惡夢。好夢、惡夢統統是夢,統統是假的,了不可得。他說這樣觀就有感覺了。就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天都會碰到的,無非一個順境、一個逆境,碰到一個人跟我們笑笑,不錯,這個人對我不錯,如夢幻泡影,作夢;遇到人瞪我們一眼、罵我們兩句,如夢幻泡影,不要放在心上,就要這樣修。他說這樣修,果然有產生效果了,看經過去看得不是很清楚,現在看得很清楚了;過去念佛念得很不踏實,現在念得很踏實了。這個我們大家可以參考,大家實際上也是要在現實生活當中去觀,這樣才會起作用。就是不可得,無所有,你得不到的。能得的心不可得,我們能夠得的心,我們這個心覺得我能夠得到什麼?這個心都不可得。因為這個心,心在哪裡?過去心不可得(這個心是講我們的妄心,妄心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過去了,你不可得);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不可得;說未來,未來沒有到,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所得的是外面的境界,境界是緣生之法,緣起性空。所以外面的境界也不可得,因為那是緣生的,那也不是真的,也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不可得。

  這是我們要修行的地方,沒有這樣修,實在講我們修任何法門都功夫不得力。雖然我們說念佛法門比其他法門要容易,易行道,這是講法門跟法門的比較,這個比較容易,那也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容易。我們念佛法門說要具足信願行,信要信娑婆是苦,極樂是樂,相信我們遇到這個淨土法門,我們往生就有分,就有機會了。這個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接引十方念佛的眾生往生西方,相信自己遇到了就有分了。信了,要有願,願生西方,願離娑婆,願意離開娑婆世界,願意放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有真信,有切願,念佛就是行,念佛推動的力量就是信願,你才會一心專念。因為你要滿你的願,才會一心專念。信願不切,不真切,念佛就是只是念,這個功夫不得力。所以念佛的人很多,真正求往生的人很少,為什麼?放不下這個世界。放不下我自己的財產、我的身體、我的家親眷屬等等,這一切都放不下。放不下這個世界,我們願生西方那個願就落空了,變成空願,有口無心,我們口中常常念願生西方,心裡沒有真正生起願生西方,這個意願沒有生起來。所以還留戀這個世界、貪戀這個世界,不想離開這個世界,那你怎麼往生西方?好像你要移民到外國,你捨不得這個國家,你怎麼移民過去?你一定要放下這個,才能到那一邊。所以大家想一想,易行道,也不是我們想像那麼容易,也不能想得很困難,關鍵要具足信願行。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引用台中蓮社李老師當年(六十年前)講,一萬個人念佛,大概三、五個真正往生。有瑞相的,確定的,六十年前。後來經過十年,大概剩下兩、三個。現在六十年後,我看十萬個人不曉得有沒有一個往生?我們也不要去管別人他要不要往生,先問自己,我要不要去?現在佛來了,我去不去?還是阿彌陀佛來了,我這個事情還滿多的,等我忙完了再去,那佛就走了。所以真正念佛的人很多,真正想往生的人真的不知道。我們先不要去問別人,先問自己,我自己要不要去?現在佛來了,去不去?不行,我這邊事情還滿多的,還有很多事情沒處理好,那就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把這些當真的。如果你把它觀成夢幻泡影,就像作夢一樣,隨時我可以放下,這個願才生得起來。所以這部《金剛經》,我們還是很需要的。但是我們要真正從這個地方去用功,才會有效果,要常常提起觀照,才會有效果。因此真正求往生的人不多,所以你不求往生,你肯定還在六道,我們一定還在六道。在六道輪迴,那墮三惡道的機會就很多,這個也是事實真相。所以你不想到極樂世界,《地藏菩薩本願經》要好好的修,《地藏經》幫助我們穩住人天善道,不要墮三惡道。在這個人天善道的基礎上再向上,幫助我們提升超越六道。所以這些話也要跟大家講清楚、說明白,大家才知道往生它的條件我們具不具足?這個我們也要很認真去反省的。

  現在不但是在家人放不下,出家人比在家人更放不下。不管在家出家,如果你窮得要命,飯都吃不飽,一天到晚受苦,那願生西方就會很切,因為太苦了,沒有什麼放不下,什麼都沒有,苦死了,趕快來西方,這樣還比較容易去。現在如果錢有了、房子有了、供養多了,你就不想去了,這邊滿舒服的,你還想去西方嗎?不會了,這就會求享受,求這個、求那個。所以諸佛說「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所以真正修行就要吃一點苦,你才能夠提起道心。如果一直要享受,那肯定這個道心提不起來,真的提不起來。所以雙溪現在那個東林寺,我們蓋幾間組合屋,不要蓋太好,太好了,就不想去了。最好是會漏水,住得很難受,你就會想趕快去西方了。住得太舒服了,那不想走了,你就留戀這個世界,你那個願怎麼會生起來?所以我就跟霖師建議,就是東林寺建好,現在只有一個報名,莊來師,他第一個報名,他說我進去就不出來了,他是想求往生了。這個就是說,我們這個佛堂就是要定位,真正要去西方的,再來,你還不想去的就不要來,你來了沒有用,真要去的。那不想去的,在小築就好,做法會,熱鬧!熱鬧,大家歡喜就好了。不想去的,在外面,人多的地方,熱鬧的地方,吃得好,睡得好,不想去西方的。真的想去西方,吃不好,睡不好,很苦,你就會想趕快去。這個以苦為師,幫助我們去西方,解脫了。所以修行,你看佛示現給我們看,不要太安逸、太享福,這個對修行有障礙。所以出家人信徒多、供養多、寺廟很多,他就不想求解脫了,不想超越六道了。所以我們現在台灣很多道場,都勸人家來生再來作人,趕快再回來作人,那就是不求解脫了。佛示現在世間給我們看就是要求解脫,要超越六道,六道太苦了,生老病死太苦了,受這些冤枉苦,沒有意義,勸我們要覺悟,要放下,要求解脫。這些都是虛妄的,你執著這些,受這些冤枉苦,毫無意義,應該要求解脫。

  後面還有兩條,我們把它念完:

  「十二、雖各隨業,所現不同,這一句話是講宇宙人生的現象。下面是講它的真實,而實於中無有作者。無有作者,這是真的,不是佛造的,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無有作者是心現識變,即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能現,識能變,確實沒有作者。」

  這段就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不是誰在那裡造作、在那裡操作,都是各人的心現識在變的。確實這個當中沒有誰在那邊做主宰,沒有,不是上帝,也不是閻羅王。這個就很明白,隨各人的業所現不同,這個當中沒有人在那裡主宰,都是什麼?自作自受。

  「十三、故一切法皆不思議。《中觀論》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佛經常講法爾如是。」

  這個前面我們講過了,這一切法都是不可思議。這些諸法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不是自己生的,也不是從他那裡生出來的,也不是自他共同生的,也沒有,也不是沒有原因生的,說到最後,是故說無生,就是生即無生。佛經常講,「法爾如是」。這個話都是教我們開悟的話,一般講,你要去參,這個就有禪機在裡面,你不能用思惟想像的,你才能真正明白。

  好,今天我們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又具足十法界,什麼意思❓
🔹如何應對各種境緣❓
🔹我們現在也是生活在多元空間之中❓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法界由心,身語意三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23/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09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上一次學習到《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經文我們再念一遍,請看經文: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段經文的《講記》節要,我們學習到第六條。這段經文也就是佛給『龍王』講,「龍王」是一個代表,代表我們大家,代表一切眾生。我們大家如果去參觀過水族館、海洋博物館,都會看過就是此地經文講的,大海當中這些水族類的眾生,『形色種類』,各個差別,千差萬別,種類非常的多。我們在水族館看到就很多種,如果到大海底,大海下面那當然就更多了,各種形狀、各種顏色,體積的大小、粗細、好醜,這個就非常非常多。舉出大海,以此類推。大海是水族類的眾生,魚蝦之類的,這個是屬於畜生道,龍王是畜生道當中有大福報的,管整個大海。其他各道,我們六道、四聖法界,從佛道一直到地獄道,這個十法界,每一個法界的眾生它的形色種類也都各個不同。就人間來講,我們人類,就講我們地球,我們地球屬於南贍部洲,光我們這個地球上人的種類就好幾種,皮膚顏色、長相、骨骼、骨架、五官也不相同。所以每一道的眾生,實在講也都無量無邊。我們講的只是南贍部洲的地球,四大部洲還有其他三大洲,也都是人道,長得也不一樣。

  所以舉出大海,我們就知道以此類推,舉一反三,每一個法界、每一道的眾生,其實形色種類都不同。為什麼不同?『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這個一切差別怎麼來的?都是眾生這個心有造善、有不善。心造善,造善業,他的形色種類就好,他的體質、他的生活環境就美好;如果造不善,那就不好。心是一個主導,從身語意所致。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就是此地講的「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就身語意三業造作所導致。因為每個人的心不一樣,有的人心比較善,有的人心比較不善,純善的就比較少,一般是善惡都有,實際上造作不善的就比較多。造作不善比較多,因為在《百法明門》給我們講,善的心所十一個,惡的心所(就是煩惱心所)二十六個。我們從這個數字上來比較,惡的心所比較多,而且力量比較強;善的心所比較少,力量比較弱,因此人學壞比較快、學好比較難,原因就在這裡。如果努力斷惡修善,得到身體的正報、依報的環境就是會很美好;造作不善,身體長得也不好,環境也不好。

  所以這裡就給我們說明這個緣由,舉出大海當中這些水族類眾生,為什麼有這些差別?佛在此地給我們講,以此類推,每一道、每一個法界。畜生道,水族類的;還有飛禽、還有走獸,都是很多,形色種類也都很多。有比較好看的,有比較醜陋的,都是每個眾生他的心善不善,造作身語意業的關係。所以人心不同如其面,我們每一個人長得也不一樣,同樣是一個黃種人,各人長相也不一樣,有人富貴相,有人是貧窮相,有人是長壽相,有人是短命相,這個都是各人業力所感召的,不是閻羅王在主宰的,也不是上帝安排的,統統是各人心所造的,造善不善,身語意三業所導致的。只有到成佛,那才完全相同。大家看佛像,佛殿大雄寶殿,三尊佛,當中本師釋迦牟尼佛,右邊藥師佛,左邊阿彌陀佛,那個佛像,臉、身材都一樣,成佛就完全相同了,佛佛道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一樣。要分辨哪一尊佛,就是看他的手印,他手的手印。如果你從這個身相去看,每一尊佛都一樣,成了佛都一樣。菩薩還有些不一樣,到成佛就完全一樣了。所以這個原理,我們要明白。

  我們今天接著來學第七條。我們上一次學到第六條,『如是一切』,這個「一切」就是動物、植物、礦物,就是正報的身體、依報的環境也都不一樣。這個是世間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始終不能把這個真相給我們講清楚,唯有大乘佛法講得透徹、講得明白。

  我們接著看第七:

  「七、現代西方科學家已經證實有十一度維次空間的存在,但從理論上說,不同維次空間是無限度的。佛法不稱空間,稱法界,界是界限,不同維次就是不同界限。」

  這一條我們淨老和尚引用西方科學家發現的,已經證實有十一度空間維次的存在,但是我們人只能看到三度空間,比我們多的、比我們少的,我們也見不到,我們只能在三度空間,看到這個範圍。科學家他是證實有十一度,從理論上說,不同維次空間它是無限的,佛法常講無量無邊無限。佛法不稱空間,稱法界,這個界就是界限,界限有個範圍,不同維次就是不同的界限,法界是無量無邊的,沒有邊際的,這個我們要明白。

  我們再看第八:

  「八、天台大師講十法界,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又具足十法界,就是一百法界。這一百界中,每一界還有一百界,重重無盡,這才真正將事實真相說出來。法界不同維次的空間是隨著我們念頭的不同而轉變。」

  這一條也是給我們舉出天台宗智者大師,他講十法界,他講「百界千如」,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講十如是,講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四聖法界,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這個稱為四聖法界,這個是超越六道;六道法界,天道法界、人道法界、阿修羅法界、畜生道法界、餓鬼道法界、地獄道法界,這樣合起來一共十法界。十個法界,每一個法界又具足十法界。比如說我們人道法界,我們人道法界也有人在人道成佛,但現在他是人的身分,但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他成佛了。所以人道有佛、也有菩薩,也有緣覺、聲聞,也就是說有辟支佛、有阿羅漢,跟我們人住在一起,所謂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每一個法界。

  我們也有人道的天人,他享福等於是天人的福報,享受天人的福報,人法界。還有人道當中的阿修羅。阿修羅他也是很有福報,有福報的阿修羅,也有沒有福報的阿修羅。阿修羅的性質就是好鬥好勝,嫉妒,喜歡跟人家鬥爭,競爭、鬥爭、戰爭,阿修羅的那種個性他就是喜好鬥,我們在人間看到很多。這個阿修羅如果當國王、當總統的,他好鬥,他就喜歡戰爭。這個是阿修羅的性質,就是好鬥好勝。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過,就連學佛也是一樣,喜歡好勝的,就上香他都要爭第一個,排在第二個他就不高興,要去爭第一個,要去爭,這個都是指阿修羅。阿修羅他也做好事,有福報的阿修羅他也做好事,但是他做好事當中他夾雜好勝好鬥這種心,這就是阿修羅。所以人道我們也看到阿修羅,畜生道也有,畜生道阿修羅也很多。還有鬼神道的阿修羅,鬼道的阿修羅,這些鬼都喜歡鬥爭的,畜生道也是一樣。地獄道,就純粹是受罪的。人道當中有阿修羅,也有人道的畜生,他的生活就像跟畜生道一樣的,過得髒兮兮的,吃的那個東西我們看也是好像畜生、動物在吃的,也有這樣的人。人道的畜生道也不一定說他的生活就不好,也有福報的,畜生牠的性質就是愚痴,是非善惡牠分不清楚,是非顛倒,就是不明理,人道的畜生道。人道的餓鬼道,餓鬼道就沒得吃,貪心招感的,慳貪。我們看到非洲有很多人沒有糧食,肚子大大的,脖子細細的,真的就像經典上講的那個餓鬼的樣子。所以人道也有餓鬼道,餓死的也很多。有人道的地獄道,那個就是人間煉獄,過著那種地獄道的生活,非常苦。舉出一道,我們就以此類推,每一道,就是每一個法界都具足十法界。

  每一個法界具足十法界,那每一個法界當中的十法界它又不一樣,那不是一樣的,有人道的十法界跟天道十法界不一樣,那四聖法界就更不一樣了。每一道都有十法界,每一個法界都有佛菩薩、都有阿羅漢。你看地獄道,地藏菩薩不是到地獄道去嗎?但是地藏菩薩是代表。實在講,所有的佛菩薩都會去,去那邊都叫地藏菩薩,也有阿羅漢去、有菩薩去、有佛去;我們六道,從天道墮到下面去的。在地獄道,同樣是受罪,有的人他就比較輕鬆,也有地獄道的天人他就比較好;有地獄道的人道,也有地獄道的畜生道,也有地獄道的鬼道,也有地獄道的地獄道,這個形色種類就很多了。我們讀《地藏經》就知道了,阿鼻地獄、無間地獄、大地獄、中地獄、小地獄,還有很多很多,這個不一樣。還有人墮地獄,他享受像天人一樣的。像提婆達多,他生身墮地獄,他害佛出佛身血,墮到地獄,佛說他在地獄好像享天福一樣。他是墮到地獄,但是他感受跟其他墮地獄的不一樣,什麼原因?因為他成就佛忍辱波羅蜜,幫助他快速成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這個造業還是要墮地獄,但是他這個惡當中有善的。所以這個當中也很多、很複雜,這裡講的都是歸納、歸類來講,每一類都無量無邊。所以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又有十法界,那十乘以十就一百,一百個法界再乘以十就一千,一千再乘以十就一萬,這個是重重無盡的。把這個事實真相說出來。

  法界為什麼這麼多不一樣?法界不同維次空間,是隨我們的念頭不同而轉變,都是我們的心現識變的。同樣看到一個東西,法界不一樣看到的就不一樣。比如說我們看到水,這個大海不是水嗎?海水,我們看是海水。那個魚呢?魚看到海水是什麼?是牠的家,是不是?牠離開海水牠活不了,海水是牠的家,好像我們房子一樣。天人看了,看這個水是琉璃;餓鬼道看到,那是岩漿。所以你說外面的境界,外面實際上它沒有境界。心跟境,我們不能給它分割的,不是說心是心、境是境,不是;那個境就是我們的心現,那個識在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真心迷了變成阿賴耶,識在變,現是心在現。所以心現出來的境界,心跟境它是一不是二,你不能給它分割,你不是說心是心、境是境,不是,那個境就是心、心就是境。好像我們作夢一樣,作夢也有境界,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有種種的,但你夢醒過來,除了自己的心以外,你說夢從哪裡來?夢中的心跟境,那不是一嗎?不是都自己的心嗎?除了自己的心,什麼也沒有。所以我們這個心、境,它是一不是二。性是一,現出來這些境,它沒有自性,它是從我們的自性現出來的相,相沒有自性。好像我們看電視屏幕,電視屏幕它能現,所現的相,你能夠去給它分割嗎?沒辦法。所以這個屏幕它是空的,但是它能現有,當現有的時候它還是空,當體即空。你說屏幕跟這個相是一還是二?關掉,沒有了;再開,有了,看起來好像是二,實際上它是一。一而二、二而一,所以空即是有、有即是空,都是從自性現的。我們的念頭不一樣,法界就不一樣,法界就是環境,這些界限。

  同樣你看一個人,每個人他的感覺、他的感受就不一樣。比如說一個人他看一個美女,一個好色的男人看一個美女,美得不得了,他心目當中很喜歡;他的太太如果在旁邊看到,那個心情會跟他一樣嗎?會跟他一樣喜歡嗎?同樣那一個人,不是兩個人,不一樣,太太看到,吃醋了恨死了。那說明什麼?境界是一樣,但是你各人的心不一樣。舉出一個例子,其他以此類推。你看任何東西,有的人看了很喜歡,有的人他看了很討厭,其實那個東西有沒有好壞?沒有!是心。所以蕅益祖師開示講,「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就是明白的人,明白人他知道這個是我心的問題,我轉我的心,境就轉了,那是至人,有智慧的人。愚人就是沒有智慧的人,他還去轉那個境,不知道那個境是自己心現出來的,那你怎麼轉?你沒有從自己這個能現的、能變的去轉,你只去外面那個所變、所現的去轉,你怎麼能轉?就連個改造命運也是一樣,你不從內心自己去找答案、去改,那你命永遠不能改,因為自己造作的;你不從自己去調整,你外面去調整,怎麼調也不行。

  所以這裡給我們講,「法界不同維次的空間是隨著我們念頭的不同而轉變」。我們心善,看什麼都善;心惡,看什麼都惡。境界,境界是平等的,「境緣無好醜」,它是平等的,但是我們心有分別執著,不平等,這個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我們修行就在修這個,了解事實真相,改變我們的心理。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改心,但是改心要明白道理,你才知道怎麼去改。

  我們再看第九:

  「九、修行人心地清淨,在他入定時,定中的法界與不在定中的法界是不同維次空間。所以,在定中能見到過去、未來,能見到遠方,這是修定人都曾出現過的境界。一般人也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也是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現在不是固定生活在一個空間,也是生活在多元空間之中,只要自己細心觀察、體會就能發現。」

  這個「空間」我們剛才講過了,是我們的心在變,我們的心時時刻刻在千變萬化,所以我們也都是生活在很多元的空間維次。每一個人他生活的世界不一樣,我們佛經講法界,現在一般人講世界。各人生活在他各人的世界,每一個人生活在自己各人的法界。這一條講「修行人心地清淨」,心地清淨就是不起妄念,「在他入定」,這個定當中的法界,跟在不是定中的法界是不同維次空間。因為你入定了,你可以突破不同維次空間的法界,就是你的能見度就展開了。隨著各人定功的淺深,他的能見度也不同。定功比較深,見得就比較廣;定功比較淺,見得就範圍比較小。像一般講,阿羅漢他的定可以見到三千大千世界;菩薩就不一樣,更多了;佛圓滿,都能見了,沒有障礙了。

  入定,在梵語講叫三昧,入三昧。三昧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入這個定。這個定有不同的定,有世間禪定,四禪八定;出世間的禪定,阿羅漢九次第定;大菩薩、佛他是自性本定,自性本來就定的,那個才是圓滿的大定。一般講入定,這個不是自性本定,那是在修定的,他那個定有出、有入;真正的大定,他沒有出、沒有入了。「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明心見性,自性本定。這裡講的是一般還沒有達到明心見性的修定。修行人修定,層次也很多,世間的四禪八定、小乘的定、大乘的定、一乘的定,一般有出定、入定。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光目女遇到阿羅漢,阿羅漢他證得九次第定,超越四禪八定了。阿修羅的定功,六道他都看得清楚了,六道的事情他都能夠看得到了,但是他要入定。你看那個阿修羅,光目女問她母親去哪裡?他就入定去看,看六道她在哪一道?入定去看,結果看到她母親墮在地獄道,在受苦。所以阿羅漢的定,有出定、入定。如果菩薩,他的大定他就不需要入定,他隨時可以見到的,那個就高了。所以這個是層次的不一樣。「在定中能見到過去、未來,能見到遠方」,過去見得到,未來還沒到也見得到,也能夠見到很遠的地方,這是修定人都曾經出現過的境界。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了很多次,舉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在中國大陸上有一個道士,他告訴一個將領,他說他在定中看到哪一個方位,有多遠,他舉出那個方位大概就是美國夏威夷那個地方,他看到戰爭,就是日本去偷襲珍珠港,還沒有發生之前好像一個月,他就見到了。後來果然那邊發生戰爭了,他看到了,他見到了。這個就是他在定中見到的,這是有修定。

  下面這段講,「一般人也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也是不同維次的空間」。昨天我們有個老同修她的一個女兒來找我,之前就來找我了,她母親有叫她來找我,叫王警官帶她來找我。她母親長時間聽我們老和尚講經的。她這個女兒從小就能跟神明溝通,從小就跟這些王爺、神對話。現在她也常常作一些夢,夢境,她有夢到比較集體的大事,還有夢到個人的。她說就是夢到有一些事情,她周邊熟悉的人會發生什麼事情,過幾天真的就發生了,她就很困擾。她也不敢講,講了就是說妳是在咒詛人家去受這個災禍。昨天她又來找我,她說土耳其跟敘利亞那個大地震,在一個月前她就夢到了,她也不敢講,有時候她也覺得好像講了也不太合適。但是她看到電視那個新聞報導報出來,她說那些景像就跟她在夢中見到是完全一樣的。只是說當時她夢到了,她不知道在哪裡、什麼時候發生的,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經過一個月,就是前幾天不是土耳其、敘利亞大地震嗎?現在新聞報導的,好像已經知道的死一萬多人了。她說那個景像完全一樣。她就來找我了,找我說,如果以後有夢到這樣的境界,是不是先來寫個牌位,能不能化解災難?我說這個恐怕減輕災難是可以,化解就比較不容易了。化解,你要那些人他覺悟,大家斷惡修善,那可以轉這個定業。如果他不相信,你講那些,人家說你是迷信,胡造謠言,他根本就不相信,他怎麼會去改?這個就是照過去今生造的業,定業,就去受那個報了。我說可以,可以寫牌位,我們給他迴向,夢中什麼境界,然後我們誦經、念佛給他迴向,幫助他減輕是可以的。完全化解,那都要大家統統發心,大家統統覺悟了。這個大家也可想而知,比較不容易。這個不容易,因為他根本就不相信。

  這個也是我們可以理解的,你說我們聽經的人,這個世界上人這麼多,有幾個人要聽經?聽佛的經,很少。聽經,明白了,他才會依教奉行去改。你能夠找這些人來聽經,告訴他這個道理,告訴他去轉這個業,我看是很困難。所以我們幫他迴向,就是減輕,就是受了災害減輕一些、受的災害時間縮短一點,或者發生災難的時間往後推遲一點,這個可以辦到。

  像我們二OO八年,我們老和尚在廬江勸滿成老和尚辦百七繫念護國息災大法會,做這個法會。當時巴西一個教師在網路上放,他也是預知夢,跟昨天那個同修的女兒一樣的,是預知夢,就事先還沒有發生,他先夢到。他夢到,二OO八年九月十三日,在中國廣西、廣東、南寧一帶,沿海福建這一帶,有九點一級的大海嘯。他說沒有發生在中國,也會發生在日本。他第一個講中國,在這個大地震、九點一級大海嘯發生之前,就是還沒有到九月十三日,中國大陸內地會發生比這個九點一級輕的地震,會影響到奧運的舉行。悟平法師她在網路上看到這個信息,趕快跟我們老和尚報告。我們老和尚就很重視,就蒐集各方面的新聞資料,也有很多靈媒透露一些信息。我們老和尚經過預知夢這樣研判,根據經典這些理論,看看現在人造的業,到後面結論,肯定有這個災難。

  我二OO七年年底,我們老和尚叫我去廬江教實際禪寺法師三時繫念的法器,我十二月底回來,後來莊傳師他接著去教。那一年過年就是發生雪災,在大陸雪下得很大,車子都走不動,有些人就會滯留在高速公路上,那個造成雪災了。到二OO八年,我三月底再過去。廬江佛教居士林徐林長說,悟道法師,四月份有空來我們居士林做一場三時繫念,迴向給祖先,祭祖。後來我是安排四月二十二日到廬江去。到那邊,因為到了廬江我去居士林做一場,我們師父在滿成老和尚那邊實際禪寺講《華嚴經》,沒有去做一場說不過去,所以就安排四月二十五日去實際禪寺做,四月二十四日在居士林做,就兩天。二十三日那天晚上到,我先去拜見我們師父跟滿成老和尚。到實際禪寺,我一進去,晚上六點多了,就我們來開會,我說怎麼沒有先請我們吃飯,這麼緊急就要開會?後來就找滿成老和尚來,滿成老和尚手上拿著邀請函,都寫好了,要請我四月二十五日開始做四十九天的三時繫念。我看了,四十九天,沒有做這麼長的。以前,連續做三天的都沒有這個記錄,都是做一天一天的這樣。那時候我跟老和尚講,後面還答應很多地方要做法會,這個四十九天就不能去了。我們老和尚說什麼也一定要做,說這個災難很大,沒有四十九天不行。後來硬著頭皮就下來了,我們師父就跟我講,你有行程,我也有行程,我也沒跑。

  後來做了一個星期,我們老和尚有一天晚上又找我去了,這次他老人家用毛筆親自寫的,上一次是滿成老和尚寫的,他老人家寫的、簽名,滿成老和尚,還有六個護法,邀請我做百七。我聽了,我就矇住了。百七,我就不敢,我就不知道能不能活那麼久?但是我們師父還是強調,災難太大;我接到的靈界的信息一直透露,太大了,不做不行,護國息災大法會。當時,答應很多地方都沒去,都不能去了。浙江餘姚,人家那個要上梁,帖子發出去了,好幾千人去,也不能去了;新加坡也不能去,日本也不能去了,我們國際會議中心也停了,西班牙邀請也不能去了。所以硬著頭皮跟人家講。但是那些同修叫我不要相信那些,沒有災難!我們老和尚講的是很重視這一次,大家都很不能夠理解。這個我也可以理解,因為都弄好了、講好了,你說災難,災難他還沒看到。所以那個時候我就不敢接電話,都嚴師在接的餘姚那個叫余林長,那也是女眾,居士林林長,她說我們這邊老菩薩都要哭了,你不來。我說我現在想哭都哭不出來,不曉得該怎麼說了。新加坡那個總務李文發居士:道師,沒有災難,趕快來,不要聽那些。我說,如果別人講,我肯定不會聽,我們師父講的,我接到就像聖旨一樣,要接旨。

  後來做了第十八天,汶川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我們在安徽,整個安徽省連晃一下都沒有。安徽湯池那邊也是有溫泉,有溫泉的地方就有地震帶,不可能它沒有受到影響。你看北京、甘肅、雲南、貴州、廣西、廣東、上海,都有房子塌下來,江蘇、福建。說也奇怪,安徽省就跳過去了,應該它在當中的,應該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真的連晃一下都沒有。如果沒有看電視,我們真的不知道發生那麼大的地震。所以那一天下午,實際禪寺看櫃台的那個法師跟我講:悟道法師,四川大地震了。後來我們說,地震常常聽到,我們在台灣也常常聽到地震,我們也麻麻痺痺了。但是後來報的死亡的人數愈來愈多,才知道事態嚴重,房子倒塌得太多了,報出來七點六級。那個時候我在那邊做百七,大家就接受這個事實了,真的有災難,不假,大災難。但是我們做了十八天,有減輕。我們當時在做是三股力量,第一個就是我們老和尚在華嚴講堂,實際禪寺滿成老和尚蓋一個獨棟的華嚴講堂,很大,給我們老和尚住在那邊,在那邊講《華嚴經》,錄影;第二個就在湯池,湯池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心,培訓老師;第三個就是我們去做百七繫念,這三股力量減輕了那一次的災難。

  那一次的災難,九月十三日,本來是九點一級的大海嘯,那一次沒有發生。巴西那個教師又講了,他說那個九點一級已經化解了。但是他也不知道我們是做這些,他也不知道,他只是根據他夢到的,然後他就會發布。他有夢到很多國家元首領導人什麼事情,他都會寄存證信函寄給那個人,所以他那個預知夢很準。九月十三日那一天,我定九月十三日的班機晚上飛澳洲,結果那一天我們台灣是颱風,飛機不能飛。那一天,只有颱風,颱風很大,飛機不能飛,延後兩天再去,九月十三日這樣也就過了,所以我心裡感覺有減輕了。還有二OO二年,我們三一一那個大地震,師父之前叫我們印《龍藏》,減輕。那是菲律賓一個女士,她也是通靈的,到澳洲去跟我們老和尚講。

  昨天那個同修的女兒,我說妳這個算是預知夢。我說我自己本身也有預知夢的經驗,我就常常講,二OO四年南亞大海嘯,我三天前在香港就夢到了,夢到海邊海水很大,很恐怖,看兩個韓國人穿古裝的衣服泡在水裡面,看得很清楚。我起來看錶,三點,心驚肉跳。昨天晚上才做法會,怎麼今天?每一次我做法會完了就會比較好睡一點,不會作惡夢,昨天才佛七,又法會圓滿,作這個惡夢?第二天我到新加坡去,住了兩天,二OO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就是聖誕節那天晚上,凌晨二十六日南亞大海嘯,大地震,也是死了幾十萬人。我看新加坡的報紙報出來,頭版的,那個時候第一天發現了幾千人的屍體,二千多人,棺材不夠用,擺了一片,有的腳伸出來、手伸出來,那個一片,後來愈報愈多。那個之前我是夢到。所以這個是屬於預知夢,我這個預知夢有很多次,我也有經驗,這個要講也是很多。所以她講這個夢境,我說我相信,因為我自己也夢了很多這種情況,有些夢境的確是有一些預兆。

  所以講到這裡有作夢的經驗,夢中也是有不同維次空間,不同維次空間,就跟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一樣的。所以「我們現在不是固定生活在一個空間」,我們晚上作夢就到不同維次空間去了,白天這個空間我們就不見了,到另外一個空間去了,所以「也是生活在多元空間之中。只要自己細心觀察、體會就能發現」,你不難發現。所以這些我們在生活當中應該大家都會有一些經驗,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我們再看第十:

  「十、這些界限、不同維次空間是如何造成的?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整個宇宙人生的現象,是由心想變現出來的,也就是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異就變成不同的界限。」

  在《觀經》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都是從自己這個心想所生的,「也就是心想異故,造業亦異」。每一個人心裡想的不一樣,「異」就是不一樣,每個人心裡的想法、思想、見解不一樣,他造作身語意三業也就不一樣了。因為心想它是主導的,主導我們身口意三業的造作,心想不一樣,造的業當然就不一樣,這個異,所造作出來的業(業報),「就變成不同的界限」,所以有很多很多法界。我們同樣在一起,每個人法界不一樣,我們現在大家坐在一起,包括我們網路前的同修,每個人法界都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每一個人的心想不一樣,所以就變成不同的法界。我們再看下面:

  「十一、每個人天天在造業,從未停止過,而所造的總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三大類。由於有妄想、分別、執著,才變成凡夫,凡夫與佛菩薩的差別就在於此。」

  造業,每個人都是時時刻刻都在造,業就是活動、造作,「從未停止過」,從來不停。為什麼不停?因為我們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妄想發展出來分別,分別還沒有什麼大妨礙,執著,那這個問題就比較嚴重了,執著就起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六大煩惱。所以總的來講,「由於有妄想、分別、執著,才變成凡夫,凡夫與佛菩薩的差別就在於此」。妄想分別執著,也是我們真心,離不開我們的心。我們迷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我們真心迷了,一念不覺這樣出現的,還是離不開我們的心。所以我們現在講真心、妄心,真心、妄心你能給它分割嗎?真心是一個、妄心是一個,真心之外有另外一個妄心?不是的。那個真的就是在那個妄的當中,只是我們迷了,不知道事實真相。其實我們現在在煩惱、在顛倒,那個真心就在我們煩惱當中。所以真跟妄是不二,事實是這樣。就像水跟冰,或者說水跟波(波浪),我們迷了就像水結成冰,或者變成波浪,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起了大風大浪;沒有執著,只有妄想、分別,這個是阿修羅,這個就小浪了;如果分別再沒有,就是微浪;妄想再沒有,那就風平浪靜,明心見性成佛了。你說水跟那個浪,或者說水跟那個冰,它是一還是二?實際上冰就是水、水就是冰,水結了凍就變成冰;起了風,那個水就變成浪。你說離開這個浪,我要去找水,你到哪裡找?那個浪就是水,那個冰也就是水,你給它化掉了,它就回歸到水的原狀。

  所以你說真心、妄心,真心、妄心是一還是二?我們現在煩惱,我煩惱很多,煩惱從哪裡來?離不開我們的心。所以這個地方如果你能開悟,那很圓頓的,禪宗就是,煩惱即菩提。所以大乘教,你要常常薰習,薰習成圓頓的種子,這個也是很難得、很可貴,你修行就很快了,你發菩提心了。所以修行人在見,你開大圓滿見,修行一天等於漸次修行的人修一劫。所以這個地方講的,我們講這些也是可深可淺,淺淺的講也可以,但是我們現在是老同修了,要提升一點,要講比較深入一點的,大家可能會比較受用。

  我們再看下面第十二:

  「十二、無量無邊的法界是由一切眾生心造善不善。什麼在造?身體在造,言語在造,念頭在造。造作有無量無邊,但不出身業、語業、意業這三類。」

  「無量無邊的法界是由一切眾生心造善不善」,心它是主導,心善就主導身口意造善;心不善,主導身口意造不善。我們起心動念,不是善念就是惡念,如果不善不惡叫無記念,反正你起心動念都離不開這三種。所以身在造,身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個身造三善業,身的三種善業。第二個言語在造,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言語也在造四種善業,口善。意是念頭,不貪、不瞋、不痴,這個念頭在造善,反過來就是惡。我們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當中你念頭不是善就是惡,不然就是無記,所以這個三業造作無量無邊。這個造作無量無邊,「但不出身業、語業、意業這三類」,這三類都在造業,不是造善業就是造惡業。

  我們念佛,這個三業就是要造淨業。密宗跟淨宗都是在修淨業,但是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特色,目標是一樣,都有特色。密宗它是講求三密相應,什麼是三密?就身口意,他透過口持咒、身結印、意觀想,取得跟佛菩薩的相應。我們三業跟佛菩薩的三密相應,相應之後,凡夫就頓然成佛菩薩,即身成佛了。這個修行,就是一直在修、一直調整,調整他三業跟佛的三密相應,把我們造業的身口意跟佛菩薩的三密相應,就得到佛力加持了。加持等於說,你頓然就是成佛了,就好像現在講copy一樣,整個拷貝過來,所以在造業的這個三業變成三密了。這個就是他在修,修這個一直去調,調這個三業跟佛的三密相應。好像我們開那個保險箱的號碼鎖,調調調,到調對了,一打開就開了,珠寶都現前了。就好像我們轉電台也是一樣,以前收音機要轉電台,轉轉轉,你要聽哪一台,聽中廣,調調調,調那個頻率,調對了,節目都來了。好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也是一樣,電腦頻道,你調對了,它都進來了。這個三密,就是持咒、結印、觀想。

  三密要同時相應比較難,這個黃老也講過,他說如果有一密相應也可以,你有一密相應,其他兩個密也會同時相應。他說我們淨土宗就是一密,就是語密,我們持名念佛是語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語密,黃老常講。夏老居士講的,他說淨土宗是密宗的顯說,但是修淨土比修密要方便,因為淨土你不要老師,不要金剛上師來給你傳授。修密它有一個程序,你要找到那個金剛上師,要找到真的。黃老常講,現在那個假的一大堆,都在騙人的,騙你的錢的,他沒有辦法幫你三密相應,頂多結結緣。你要真的找到真正善知識才行。淨土就方便了,淨土就是聽法師講,勸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反正你就念,這樣就可以了,不要上師什麼的。所以這句佛號你念熟了,口密相應,其他身密、意密也都相應了,這個是持名念佛的特色。所以我們這句佛號也是咒語,是無上咒,無等等咒,這個我們要認識清楚。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佛隨眾生根器來說的。有緣,有這個善根的人,能夠接受這個圓頓大法,他成佛就很快。如果講真的,成佛就在一念之間,你一念轉過來,那就是佛了。所以有圓頓教、有半圓頓半漸修的、有漸修的教,教很多,因眾生根器不同。我們能夠薰習圓頓教的大法,開圓頓見,你成佛就快了。就好像你到一O一大樓,坐快速電梯,你這個當中沒有停留,你一下子就上去了,到達最高的,就像成佛了,很快,一念之間。如果你半頓半漸,當中到一半下來走一走,停留一下再坐;有的人就不相信這個,他說我就是要爬樓梯,一層一層爬,哪有那麼快的,他不接受。那佛就「好,你慢慢來」,爬到最後也會到,他只是比較辛苦,時間比較長一點。所以佛他沒有規定你一定要修什麼,他告訴你這個,接不接受,就在眾生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這個也很難得。

  所以這個《十善業道經》,你要說它就是人天的,一個講人天善法的經典,當然也可以;如果你用《華嚴經》的理論來講,它是圓頓大法。所以這個《十善業道經》,我們不要以為那個五戒十善、人天善法,是,佛法它是圓融的,《十善業道經》,同樣是十善,它的層次很多,你也可以就是變成圓頓大法,也可以說人天善法。像星雲大師講的「人間佛教」,這個當然也可以,講這個人天,六道裡面的善因善果,不出六道的,得人天福報。所以星雲大師講,你可以不信佛教,但是不能不信因果,這個是人天善法,「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星雲大師跟我們淨老和尚也是有一段因緣,以前我們老和尚到東方佛教學院去教書教了一年,後來是我們老和尚提出來那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理念,星雲大師他沒有同意,他想辦跟一般世間大學那樣的模式,我們老和尚就離開了,有這麼一段緣。但是還是好朋友,我們老和尚也去找過,那個都有相片,還是好朋友,一段因緣。我個人聽經,也是因為我還沒有認識我們師父,就先跟星雲法師接觸了。那個時候他還年輕,我十六歲,我皈依就是用通信皈依的。我訂了一份「覺世旬刊」,十天出一次,看到旬刊有刊登我們淨空法師在台北市龍江街蓮友念佛團講《楞嚴經》,我才找我弟弟去聽經,那個時候我十九歲。之前我十六歲接觸到佛法,我大哥的一個朋友介紹的,一個趙工程師跟我講星雲法師,講這些老法師,他說可以給他寫信,所以那個時候我問問題問星雲法師,他那個時候還沒有佛光山,高雄壽山寺。他從大陸來台灣,第一個是在宜蘭雷音寺,後來到高雄壽山去。當時我剛學佛,問題很多,我都寫信問他,他都親自給我回信。我的皈依,他給我起個法號叫「慧明」。所以我會認識我們淨老和尚,也是星雲法師這個因緣,我訂他們壽山寺出版的「覺世旬刊」,看到這個訊息才去聽經,這個因緣。如果沒有訂那一份,我也不認識我們師父,也不知道他在哪裡講經。以前資訊沒有那麼發達,所以有這個緣。所以當時他辦了,我們師父去那邊教東方佛教學院,當時我也去報名,也被錄取,發通知單來,後來聽到我們師父講經,我就沒去了。如果當時去東方佛教學院,現在我也是跟大師在修人間佛教了,那就不是修西方淨土了。所以這個緣也滿奇妙的。因為有這一段的淵源,所以前天我也趕快去跟他頂個禮,跑到佛光山去跟他拜一拜,我知道人很多,我們抽空去拜。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這個經文,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  

🔹佛經開頭為什麼講「一時」❓
🔹無神論遇到鬼的公案
🔹悟道法師年輕時接觸鬼神的親身經歷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經典超越時空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23/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08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尊敬的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馬來西亞漢學院,及網路前的同修,現場同修,大家新春吉祥。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是二O二三年二月二日,是我們中國傳統民曆癸卯年正月十二日,再過三天就是元宵節了。在我們中國傳統的過年,在元宵節這個當中還是小過年。在過去農業社會,一般過年期間假期都比較長,大概在年底前一個月,過完這個年,過了年到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才開始農忙,開始工作。是過去農業社會過年的假期比較長,大概有一、二個月,現在是工商業的社會,所以假期就沒有那麼長。過去農業社會,都是配合農作的時期來放假,現在社會形態也不一樣了。今天我們是新春正月,我們傳統的過年,一般叫正月,不叫一月。一月是西洋都叫一月,在中國傳統講正月,一月就講正月。正月,今天是十二日,我們今天算是新春第一次透過Zoom的網路,還有直播,跟大家繼續學習我們去年開講的《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我們去年講到正宗分,今天我們接著看下面的經文。我們去年講到正宗分,「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去年我們學習到這段經文,這個《講記》節要我們也學習了十二條。我們今天接下來,看下面這段經文。大家請看經文,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大家對一對地方: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這一段接著前面這一段,前面這一段佛告訴龍王,佛告訴龍王也是告訴我們大家,因為這部經在龍宮講的。「一切眾生心想異故」,十法界的眾生,心想都不一樣。我們看每一個人的相也不一樣,所謂相由心生。相不一樣,就是說心不一樣,心想不一樣。各人心裡的想法不一樣,我們一般講各人的思想,他的見解、他的看法,這個都不一樣。心想不一樣,造的業也就不同,因此才有諸趣輪轉,諸趣就是六道。為什麼有六道?就是眾生的心想不一樣,造的業不一樣,因此才有六道輪迴這種現象。這把六道輪迴的一個根本的原因,在正宗分開頭這段經文就給我們說明了。接下來,佛講出來六道輪迴的根本原因之後,然後舉出一個實際的例子、代表,比較具體的來加以說明。

  這一段,『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佛對龍王講,你看此會,以及大海當中這些生物、這些水族類的,牠的形狀、色彩、大小,「各別不耶」,千差萬別。『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如是一切」,就是這一切怎麼來的?為什麼差別這麼多?都是由於眾生,每一個眾生他的心想不一樣,有的心想善,造善;心想惡,心想不善,他造不善,總不出身語意三業造作的結果。

  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龍王是大眾的代表。龍表千變萬化,就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王是主的意思,在帝王時代,唯帝王做得了主,發號施令,全國臣民要聽命於他;在現代則是指各行各業的領導人。」

  這一條《講記》,我們淨老和尚以表法來給我們解說龍王。「龍王」是《十善業道經》講經法會的代表,也就是當機者(當機的),是大眾的代表。這個大眾就包括六道眾生,實際上展開來講,也包括四聖法界,就是我們一般講十法界。但是本經前面那段經文講「諸趣」,是偏指六道,實際上也是可以涵蓋到十法界,所以牠是大眾的代表。龍表千變萬化,這個就表法來講,講牠的含義。在經典上講,龍牠有神通,牠能變化,能夠呼風喚雨,這是我們在經典看到的,所以龍表變化。這個變化就是指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每個眾生,一天到晚心裡這些妄想、分別、執著,剎那的變化。

  我們從一個比較明顯的地方來看,我們上午心想跟下午都不一樣,下午跟晚上又不一樣,晚上睡覺跟白天又不一樣,特別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他的思想非常複雜。本來我們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就很複雜了,但是現在,現代特別複雜。現代我們受科技的影響,電腦、網路、手機,這些種種思想言論,五欲六塵,聲色犬馬,種種這些聲光、這些刺激、這些誘惑,我們妄念就更多了。多就是代表一天到晚這個念頭想東想西,千變萬化,真的是千變萬化,每一個人念頭都千變萬化。千變萬化就是四念處裡面講的,觀心無常。四念處第一觀,觀身不淨;第二觀,觀受是苦;第三就是觀心無常,無常就是一直在變,因為妄念它不斷的在變。這是把龍牠表法的意思給我們說明。

  「王」是主的意思,主就是能做主,做得了主,有自在的意思。在帝王時代,唯有帝王做得了主,一個國家最高的領導人,他發號施令,大家都要聽命於他。所以王有主宰、自在的意思,全國人民都要聽他的;在我們現代則是指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每一個行業,比如說一個企業、團體的董事長,最高的領導人,或者各階層的領導人,總經理、各部門的領導人,這個都是王的意思,這只有層級的大小。這個王在現在話講就是各階層的領導人,每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這一條我們老和尚用表法的意思,把龍王給我們來說明。

  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汝見此會,今天啟建十善業道的大會,目的在討論十善業道。參加這次法會的人,有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眾,雖然只說了比丘、菩薩兩類,而實際上把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包括在其中。」

  這個也是給我們引申出來。「汝見此會」,此會就是啟建《十善業道經》講經的大會,主題是在討論十善業道,講十善業的。參加這個法會的人,就人間的人,「有八千大比丘眾」。大比丘眾就不是一般的比丘,一般比丘就小乘的比丘,小乘的比丘他修到證果就證阿羅漢果。所以經典講比丘,再加個「大」,那就區別他不是小乘的比丘,他是大乘比丘,發大乘心,迴小向大的,所以叫大比丘眾。不是一般的小乘的比丘,他是發了大心的比丘,他要度眾生,不是小乘比丘,只是自己做個自了漢,這個就不一樣了。大比丘眾,當然在佛陀的時代,起碼都證阿羅漢果,在修證來講都是阿羅漢。「三萬二千菩薩眾」,菩薩眾,當然他的層級就更高,修六度萬行。這一會是在龍宮講的,這些參加的,在人間的人舉了這兩大類,雖然只說了比丘、菩薩兩類,而實際上把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包括在其中。

  我們聽經,總是看到佛講的這部經不是在人間講的,難免有很多人他有懷疑了。懷疑什麼?懷疑這個不是佛講的,是後來佛的弟子編的;有些人對大乘經典他就不相信,相信原始佛教。佛在印度講的,在人間講的,有足跡可尋的,他們才相信。如果是不在這個人間講的,人間找不到,他們就不相信。我們一般人,不是深入經教的人,當然他會懷疑。這個《講記》是在新加坡講的,在大概一九九八年那個時候,距離現在二十五年了。當時很多來聽經都是剛剛接觸到佛教來學佛的,或者沒聽過經的。而且新加坡它的環境,也是很現代化的一個國家地區,大家都接受西方科學這種思想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看老和尚當時講的,他針對的一個對象。你講這個,一般人比較容易理解,他比較容易聽得懂,就是他把這個就帶過去,他就把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統統包括在其中,男女老少我們都有分。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實際上也是這樣。當時在龍宮有沒有各行各業我們沒看到,沒看到,你怎麼知道有各行各業?因為我們要知道,佛講這部經為什麼一開頭講個「一時」,它這個時間不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一時就是活的。什麼叫一時?任何一個時候,只要大家在學習這部經典,這個時候就是一時。我們現在在學習《十善業道經》,我們現在就是一時,佛經超越時空。我們現在這個一時,我們現在在學習這部《十善業道經》,在人間,我們在座有沒有各行各業?你們做的行業都一樣嗎?不一樣。我們現場的,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有其他地區,網路前的同修,的確是各行各業,所以我們老和尚講得也沒錯。現在,「汝見此會」,不也是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嗎?的確都有。實際上十法界統統有,因為佛經它是超越時空,任何一個時候、任何一個地點,我們從這個地方去理解,也就沒有疑惑了。

  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及大海中,大海中是比喻社會。本經是佛在娑竭羅龍宮中講的,娑竭羅龍王是佛的學生,也是菩薩摩訶薩,是菩薩示現。娑竭羅是梵語,意思是鹹水海。佛說法都是意在言外,鹹水海就是苦海,形容苦海無邊。」

  這也是一個表法,佛門常常以苦海來表法,六道輪迴生死苦海,用這個來表六道。此地給我們講,「大海中」是比喻社會,我們現前社會各行各業,在家出家、男女老少。本經是佛在娑竭羅龍宮講的,在龍宮,龍宮就不是在我們人間了,是在龍王的宮殿。現在科技發達,潛水艇潛到海底,好像沒看到龍宮,這個龍宮我們看不到。太空人、太空船登陸月球,在西方國家,美國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太空人登陸了,他們說沒有看到上帝,所以西方人宣布上帝死亡了,沒有上帝,我們飛上去沒看到上帝。實際上龍宮有沒有?當然有很多人他有疑問,不學佛的人他不相信,這個也很正常,就是學了佛的人他也未必相信。譬如說你去南傳佛教國家,你講這個,他不相信,在人間講的他才相信,不在人間講的,他認為是後人編的。像《地藏經》是在忉利天講的,《華嚴經》是在定中講的。《華嚴經》是從哪裡取出來?從龍宮,也是從龍宮,大龍菩薩收藏在龍宮那裡,龍樹菩薩去看到,帶到人間來。所以我剛出家的時候,三十幾年前,跟一個在家居士,我們也為了這個在辯論,那個時候比較年輕,辯論。他說龍宮是古代印度一個地名,一個地方的地名叫做龍宮,不是真的在海底的那個龍宮。我說不對,根據記載,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到人間來,如果是在印度的一個地名,他就不必要說取到人間來,本來就在人間。我就這樣跟他辯,我是根據這個記載。他就認為是,就是一個地名。我說不是,真的有龍宮,只是我們沒看到。這個問題也是要解決的,不然你那個疑就是在心中,到底有沒有?佛法容許人家存疑,容許存疑。就是你不要去否定,你不能肯定,也不要去否定,你存疑,有待查證,哪一天你去查證,確實有龍宮。我們如果有禪定的功夫,定的境界能夠突破時空維次,你看到的,除了人間之外,其他的法界你也看得到,你也接觸得到。在定中他就突破這些界限,我們現在講,突破三度空間,突破這個界限。

  我記得很久以前看《閱微草堂筆記》,我對這些故事滿有興趣的。另外一本書也是清朝人寫的,蒲松齡寫的《聊齋》。《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曉嵐寫的,紀曉嵐他不是佛弟子,但是他很有學問,國學、文學這些底子都好,所以乾隆皇帝叫他主持編《四庫全書》,主持人、總編輯,這個工作他負責。這個《筆記》他記載的,就是有聽當時人家講的、有自己見到的,有自己的親戚也有朋友蒐集的,他都一條一條記錄下來。他的《筆記》,我給它看一看,就是什麼?我們現在講叫新聞報導。新聞報導,就是報導當時很新鮮的事情,比較超乎尋常的,他就是記錄這些,專門蒐集這些資料。我們看了這個,別人不相信,我很相信,因為我有經驗,這個經驗告訴我,真的是有六道。經典上講的,我們一定要相信聖言量。這個事情,當時他是清朝時代,距離我們現在二、三百年那個時代記載的,他記載的有狐仙、鬼魅,還有一則記載龍王。龍王,牠這個不是大海的龍,譬如說長江、黃河,大河、小河都有龍王,只是大小不一樣,階級不一樣,管的範圍不一樣。像這裡大海那個是大龍王,也有中龍王,也有小龍王,這個管的範圍不同。我記得看過一則,我剛才翻了一下《閱微草堂》,他記載密密麻麻的,等我慢慢查,查到了再跟大家分享。

  的確也有龍王,這些神眾的確都有,特別我們做三時繫念。今天有一個同修的女兒來給我拜年,她也常常夢到很多預知夢。我跟她講,這個我很有經驗,我自己也是常常有這個預知夢。這些事情,我們這些年做法會,看得太多了,特別是附體這一類的。附體這一類,有一次我在山東,二OO八年四月二十五日,我們淨老和尚建議廬江實際禪寺滿成老和尚啟建護國息災百七繫念法會,是那個時候開始。滿成老和尚他也答應了,要辦這個百七繫念,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在那邊本來要去做一天,變成要做七百天。四月二十五日開始,做了十八天,汶川大地震。大家知道真有災難了,不是假的,相當嚴重。我們在實際禪寺,廬江實際禪寺,我們做這個法會,第一天實際禪寺那個大殿眾生我們是看不到,但是我進去那個大殿整個頭是暈的,暈頭轉向,唱什麼都不知道。莊嚴師她去負責音響,音響怎麼搞都搞不定。有一個北京來的居士,第一次來,第一次參加法會,那一天他就被附體。所以莊嚴師她負責音響,又要附帶去負責處理附體的事情。後來就愈來愈多了,每一天做法會幾乎都有,那是多得不得了,大概古今中外全來了。我們老和尚在那邊啟請,眾生一下子很多都來,真的是招架不住。後來做了四個多月,山東齊老菩薩說他們那邊也要做,有一些年輕法師要學三時繫念,他們也要做百七。

  我到廬江,還沒有做百七前一年,我們老和尚叫我去教法器,教他們常住法師法器,教他們做三時繫念。去那邊做了四個多月,他們常住法師也大概都學會了,學會就後續的交給他們常住做,後來我就到山東德州,再去帶金山寺那些法師他們來學習三時繫念。我第一天到金山寺,這個寺院很大,派出所派一個警察在那邊當守衛。第一天去,到晚上,那個警察就把我拉到他的警衛室,還打開那個電視螢幕給我看。他說,我們這邊要辦法會,這個眾生都進來了。他指著螢幕給我看,那一個小圈圈、一個小圈圈,他說法師你看,那個是不是萬頭攢動,就像萬人要擠進來人頭攢動?我看是有點像。但那個警察他信得不得了,他好相信。他說,你看眾生這麼多,都進來了。第一天去,那個警察就告訴我。

  去做了幾天,他們裡面就講了很多事情,其中講到一個邊公,一個內蒙古來的一個義工,聽到我們那邊也要做百七,他來發心。他是比我們早,就是我們還沒有到慶雲,他就去做義工做一段時間了。聽說他們有遇到鬼,他們就講給我聽,說是什麼一回事?他說我們這邊一個邊公,他是發心電器方面的,每一天晚上十二點他都要負責去巡電纜,他怕那個電線被小偷偷走。所以每一天晚上十二點人家都休息了,他拿著手電筒,山東金山寺很大,它這個寺院裡面有廣場、有牌樓、哼哈二將,然後四天王殿,然後再大殿,後面才是佛堂、寮房,非常大。廣場外面周圍是一條路,路對面兩邊都有商店,屬於寺院的,就是做一間一間的商店租給人,賣衣服、賣日用品,還有包括小旅社、餐館。有一間旅社,旁邊有一間沒有租出去,空著,那一間沒有租出去,他們平常就放放經書。那天晚上這個邊公查到這個旅社,因為十二點了,大家都休息了,這一間它門是鎖著,那燈都暗暗的,但是聽到裡面有好幾個人,有男女的聲音在講話、在對話。這個邊公是從小就讀無神論的,在大陸都是無神論的,不相信有神有鬼的,當然他也沒有想到說什麼鬼神這一類,他的想法就是大概一些年輕人搞對象。他們大陸說搞對象,搞對象在我們台灣叫談戀愛。年輕人三更半夜談戀愛,這也是常有的事情,他想說可能是年輕人有男有女,躲在那邊在搞對象,他也就不在意,就往前走。

  他後來想一想,不對,那個門沒有開,門是鎖著,那是寺院的,他人怎麼進去?就很好奇,就走過去,耳朵靠近窗戶旁邊,聽聽他們在講什麼?結果好像好幾個,有男有女在對話。他聽到,這個問,你從哪裡來?他說汶川來的。有的說他從都江堰來的。他們知道這裡在辦法會,從四川過來,他們想要進去寺院,寺院有供齋。但是那個大門口有哼哈二將不讓他們進去,他們生前沒有皈依三寶,沒有學佛,不准進來,沒有皈依證不准進來,不讓他們進去。那都是我們現在講的孤魂野鬼,到寺院要來討個吃的,哼哈二將不讓他們進去。他們只有在外面當孤魂野鬼,跑到那一間去,他跑到那間空房子去。五月十八日四川大地震不是壓死很多人嗎?然後這個邊公聽到這裡,才知道原來是鬼,四川來的,那就被地震壓死的人,跑到我們山東來了,要來參加法會,這個哼哈二將不讓他進去,擋在外面。他們講到最後,我們好可憐,生前沒學佛,現在想進去寺院,人家都不讓進去,只好在外面受饑寒之苦,當孤魂野鬼。他講得很清楚,邊公也聽得很清楚,邊公嚇得就往前跑,他遇到鬼了,說差一點掉到水溝裡面去。

  他們講給我聽,我又找邊公來,我再跟他證實。他聽到我要找他很高興,把他太太也帶來了。我求證一下,我說人家說你遇到鬼,是不是有這個事情?他說有,千真萬確!都從頭再給我講一遍。他說我是無神論的,但是我真的碰到鬼了,不能不相信,自己親自碰到了。如果他聽別人講,他也不會相信,自己親自碰到了,他就相信了。後來我去求證這個事情,證實之後,我就給寺院裡面這個負責人(齊老菩薩)講,我說你們就慈悲慈悲,我說廣場那邊,因為哼哈二將不讓他進來,前面一個廣場很大,我在廣場裡面搭個棚,然後供這些四川來的孤魂野鬼牌位,還有包括十方法界無祀孤魂給他立個牌位。我就請常住的法師,每天晚上有人發心去放個小蒙山,就是下午之後準備一些供菜,多一點,是布施給這些孤魂野鬼,寺院方面也答應了。我在做百七,每一天都有法師去施食,然後供飯、供菜,就在外面吃。如果我這個記下來,是不是跟《閱微草堂》紀曉嵐記的一樣?一樣,他是清朝時代,我是民國時代的。這真的,不假。

  其實這個鬼神的事情,我年輕的時候也實驗過,年輕的時候。我母親都帶我們從小拜神拜到大的,什麼恩主公(行天宮)、濟公廟、城隍爺、媽祖宮、土地公,什麼寺、什麼廟,反正有廟就拜,慈惠堂(瑤池金母)規定都要拜的,這是硬性規定的,都要跟著她去拜。我們那個時候住在汐止,我的出生地在五堵,有一個小慈惠堂,那個也是人家發心,扶乩的。我在當兵之前,幾乎每一天都跟我母親去。我母親說,趕快,我們去拜拜,如果有什麼事情順便問一問,大事小事統統去問,感冒也要去問,吃那個香灰。以前是行天宮,我那個香灰是吃到大的,以前吃一吃,說也奇怪,也就這麼好了。你說科學根據,我看什麼科學都沒有,反正她叫你喝,你喝就對了。

  我去當兵退伍了,我是一月份退伍,農曆還沒過年,過年軍隊有發年終獎金,我在台北市,我沒有領到。我們一個同袍問我有沒有領到?我說沒有,他說他領了,叫我趕快去領。我就跑到台北市團管區去要領這個錢,他說沒有,你的名字不在這裡,沒看到。我第二次又再去問,他說沒有,這裡名冊裡面沒有你的名字。我說不對,我被徵調入伍是在台北市,怎麼會沒有?他說那你現在的地址還在台北市嗎?我說不是,我移到台北縣去了,我又搬回去汐止了。他說你現在去樹林台北縣團管區,你的名字應該移到那邊去了。結果我去那邊去找,也沒有。我說奇怪了,我就是台北市跟台北縣,怎麼會統統沒有?別人統統有。我就很不甘心,怎麼會這樣?很不甘心,也放不下。放不下,很不甘心,別人有、我沒有,怎麼可以?所以我就去找,沒有。

  後來那天晚上跟我母親到慈惠堂去拜拜,剛好有一個女眾扶乩,我說可以問一問,我這個年終獎金到底跑到哪裡去了?結果我就去問,問了,她也沒有明確的講,她說你明天再去查(那個神叫做九龍三太子,小孩子的神)。她說你明天再去,我跟你去查,到台北縣團管區去查。我說,我怎麼知道你有沒有跟我去?我也沒看到,九龍三太子在哪裡,我沒看到(他是扶鸞的、附體的)。她說你明天要出門,你燒三炷香,到你家門口,對空中講:九龍三太子,我某某人要去查這筆錢,請你跟我去。她說我這樣講,他就會跟我去了。我第二天,我就真的燒三炷香:九龍三太子我要去查這一條錢,請你跟我去查。我就自己坐公車去,也沒有人陪伴我,其他人也不知道,結果就去了。去了之後,一個少尉軍官管財務的,你怎麼又來了?跟你講沒有就沒有。我說怎麼會沒有?台北市團管區說我們現在地址移到台北縣,台北縣就是你們台北縣團管區了。他很無奈,不相信你自己進來看,我這個本子給你看,你進來,進來看。我就進去看,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真的沒有我的名字,我就回來了。

  回來那天晚上又去問三太子,我說三太子你到底有沒有跟我去?還是查不到。我就問,你說要跟我去,我也沒看到你有沒有跟我去?你叫我燒香跟你講,你要跟我去,我去了,你有去嗎?我就問,他說有,我都跟著你去,你不是站在外面,(那個軍官他的表情他還表演給我看),他就這樣看著你,然後你在那邊翻翻翻,他在旁邊盯著你看。我在翻,當然沒有看到那個財務官怎麼盯著我,他說他看到了,他講得是很準。這樣一核對,我說感謝三太子,你真的有跟我去。我說跟我去還是查不到,他說你明天再去。後來我就硬著頭皮再去,那個財務官又會給我臉色看,好像去找他麻煩。我再去了,你怎麼又來了?給你說沒有就沒有,怎麼不死心?我說奇怪,明明我的地址就是台北市、台北縣,沒有搬到其他地方,怎麼名冊不會在這裡?後來這個財務官忽然他想到了,他說台北縣,台北縣很大,你是台北縣哪裡?我說汐止。我這麼一講,他說你在汐止,你這個錢是在基隆,在基隆海軍那裡。我說我是當陸軍的,怎麼跑到海軍那邊去?因為你家離那邊比較近,汐止到基隆比較近,所以叫你去那邊領。我說,你們也沒有通知我,結果弄了半天。我真的不甘心,好,再跑到基隆港務局,海軍團管區去。結果去海軍,果然在那邊。那個時候台幣好像是三、四百塊,但是那個時候錢比較大。我說好辛苦,要好好來吃一頓。但是我又想一想,三太子有幫這個忙,應該先買一點水果來給他拜一拜,去向他匯報,這個錢找到了。那個時候我還年輕,雖然在聽經了,對鬼神的事情還是半信半疑,到底有沒有,我也沒看到,但是透過這一次證實是有,就證實真的是有神,只不過鬼神神通道力大小不同。

  我們學了佛,聽了經,知道六道的一個情況,這是真有。所以《閱微草堂筆記》、《聊齋》,我們老和尚都講過,這些記錄都是真的。大家想一想,我這個親身的經歷,我記錄下來,你去對照一下,跟那個《閱微草堂筆記》是不是一樣?一樣,這個就像新聞報導。還有幾年前,我看到新聞報導,以前一個市長,挖一棵樹,沒有事先告訴樹神,幾百年的樹根就把它挖掉、把它砍掉,後來他也被樹神處罰,他的腳筋就斷掉了。這報紙報的。所以這些事情,我們從經驗當中知道,不同法界的眾生的確都是存在的,絕對不是迷信。只是我們現在沒定功,你不能突破;你有定功,你突破,你就見到。但是我們在生活當中,透過我們的經驗,也可以去證實這個事情,的確有。只是我們現在有障礙、界限,這個法界就是有界限,科學家講時空,我們佛法講法界,每一個法它都有界限,大小不同。

  所以說明的確有龍宮,龍宮講這部經,我們不要懷疑。我們老和尚講經說法他有善巧方便,一般初學的沒有時間給他講清楚、說明白,用表法給它帶過,先讓他能夠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先講他能理解的,以後深入,再給他講更深入一層、進一步的這些道理,這些事實。所以當時講,「大海中」比喻社會,那也沒錯,各行各業。本經是佛在娑竭羅龍宮講的,這個就帶過去了,就是帶過去了。我們再來學習這部經,我們就是要把這個龍宮也要說明,的確有龍宮。「娑竭羅龍王是佛的學生,也是菩薩摩訶薩」,是龍王菩薩,菩薩示現的。這些大比丘眾、這些菩薩眾都證果了,都有神通了,十法界他們沒有障礙,是菩薩示現。「娑竭羅是梵語,意思是鹹水海」,我們這個世界的海都是鹹的,不是淡水,是鹹水。「佛說法都是意在言外」,就是比喻、形容這個鹹水海,海水鹹的,吃起來苦澀的,比喻作苦海。六道輪迴就把它比喻作苦海,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一直沉沒在這個六道生死輪迴的苦海當中,那是沒完沒了,應該要回頭,回歸到涅槃彼岸。

  我們再看四,第四條:

  「四、這個苦海是形容六道,特別是指三惡道。龍是屬於畜生道,不是人道,所以代表三惡道的意思非常明顯。」

  苦海,當然是包括六道,六道統苦。三界統苦,這《妙法蓮華經》講的。只要我們不出三界六道,實際上只有苦,沒有快樂。那個快樂也是苦,叫做壞苦,不是真的。三惡道就更苦了。所以龍牠是畜生道,水族類的,不是人道。所以這個也代表三惡道,這個意思就很明顯了。實際上,涵蓋性來講,代表六道十法界。

  我們再看五:

  「五、形色種類各別不耶,讓我們觀察這個社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的形狀不一樣。縱然同是人類,形狀也不一樣,有高的、矮的,有胖的、瘦的。膚色也不相同,有白種人、黃種人、紅種人、黑種人。種類差別就更多了,男女老少、各行業。再擴大到一切生物,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天上飛的,形色種類各個不同。何以有這麼多差別?」

  「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形是形狀,那個體形、形狀;色就是顏色;種類就是種族,這個族類各個不一樣;各別不耶,就是都不相同。這個在龍宮裡面講的,佛就指著給龍王講,大海當中水族類的眾生很多,形色種類都不一樣,千差萬別,種類太多了。我們現在很多旅遊的地方都有水族館,大家如果有去水族館參觀,現在水族館做得很先進,在美國、在澳洲、在新加坡、在大陸、在日本,這些地方我們也都曾經去參觀過。現在的水族館它就好像地下道一樣,然後你走到下面去,抬頭往上看,很多魚,不同的魚在游,旁邊的玻璃也都能看,有比較大的,還有比較小的。還有一些石頭魚,牠就附在海底的石頭上面,你看不出牠是魚,牠動了,我們才知道原來是一條魚。不然牠的顏色跟石頭顏色完全一樣,你都看不出來,牠一動,那是一條魚。金魚,細小的魚,很小很小的。真的形色種類,形狀大的像大鯨魚,好像一艘潛水艇,大鯨魚。大鯊魚、海豚,各種魚類,種類實在太多了。我們不要說到海底,就是在一般的水族館,你去看,真的。所以我說講《十善業道經》,應該我們到水族館,然後一面講,你就看形色種類各別不耶,我們實際上給你看到。我們台灣應該也有水族館,哪一天我們去看看,就在那邊講這一段。到新加坡去,我們到新加坡水族館,我們去那邊看,然後一面看,一面講這一段,現場教學。這個是舉出在水族類,因為畜生道也是很多,陸海空,這是海,水族類的。你看陸地的,有天上飛的,這些都不同。

  我們觀察這個社會、世界,我們以此類推,水族類牠是一個代表,水族類就有眾生這麼多,形色種類差別這麼多。你再看看陸地上的,陸地上的這些走獸,陸地上跑的,還有爬蟲類、昆蟲類的,老虎、野狼,動物也滿多的。像我們雙溪,也好幾種野生動物,有山豬。我那天上山做法會,莊來師跟我講,有一天中午他到裡面去巡水源,看到一隻山豬這麼大。就是我們山上那些野生動物也不少,只是我們雙溪沒有猴子。但是我們到陽明山去都有看到猴子,一群一群的。這是在陸地上的。空中飛的,老鷹。根據經典記載,最大的是大鵬金翅鳥,牠兩個翅膀一展開,比我們現在那個超大的飛機還要大。大鵬金翅鳥專門吃龍的,到海裡牠的食物是吃龍,所以有些龍就躲到佛的袈裟那邊去,大鵬金翅鳥要去吃那個龍。佛慈悲,佛就說為什麼要吃龍?牠說我肚子餓,沒辦法。佛就講,我再請我們佛門的出家眾,寺院早上都要出生、中午出食、晚上施食,這個出生,大鵬金翅鳥,早上出生給牠們吃,用咒語加持給牠們吃,你就不要去吃龍了。我看電視,有看到外國人拍的,老鷹去抓那個魚,可準了。空中好像戰鬥機一樣,這樣一飛下去,牠的兩隻爪,魚在水裡面,牠一抓就起來了,很準。所以我看到這個,我就相信佛經講的大鵬金翅鳥都是吃龍,我就相信了。現在有拍這個影片,大家如果有去看,你看這個節目,看那些動物奇觀,我們就要拿這段經文來學習,佛就是講這個,講這個形色種類各別不耶。這是講畜生道的,陸海空的。

  再觀察我們人類,我們地球上的人也不一樣,地球上的人類也不一樣,形狀也不一樣,所以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的確這個形狀都是各人不一樣。皮膚的顏色也不相同,都很明顯,有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紅種人。這個族群種類,你同樣是黃種人、同樣是白種人,他又有不同。所以我們不知道,看到白種人,我們台語說「阿兜仔」,這個鼻子比較尖,眼睛比較藍的。眼睛深邃,鼻子尖挺,白種人,我們以為都是美國人,其實不是。有一次我們到大陸去旅遊,到河南去,看到很多外國人,長得都差不多,我們就請悟性師跟他講英文,他們聽不懂,後來才知道是俄羅斯的。白種人他也是有不同的族群,後來我再仔細看,一樣白種人,你仔細去看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到英國去看,還有到法國,法國的白種人跟英國又不太一樣,跟德國又不一樣,什麼奧地利,一樣白種人他還是很多不同的,還是有不同族群的。我們黃種人也是一樣,也是很多不同的。你看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還有像柬埔寨的,他也是黃種人,但是不一樣。同樣一個族群也不同,同樣是黃種人,他也不同。

  在中國大陸就更多了,五十六個民族。在澳大利亞接受移民的,兩百多個民族,都不一樣。同樣黃種人,也不一樣。不一樣就是他長得不一樣,還有有些氣質也不一樣。在黃種人當中,大概日本人他們有優越感,他覺得他們是最優秀的。的確他們有他們的修養跟氣質,只不過缺點就是貢高我慢,如果他不貢高我慢,他真能統治世界。過去老和尚講過。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我們同修當然就更清楚了。東南亞的,你說馬來西亞的人跟印尼的人,好像很接近,但是還是不一樣。還有泰國的,斯里蘭卡、印度,有一次強帝瑪國師(他前幾天來找我),我說你們長得的樣子,皮膚的顏色又黑黑的,跟印度就一樣,差不多。明空法師說,你看是一樣,實際上不一樣。就像我們看外國人一樣,我們看都一樣。他看我們跟日本人也差不多,其實不一樣。所以同樣一個顏色種族的人,他還是有不同的。所以人類的種類差別就更多了。

  有福報的人跟沒有福報的人,長得也是不一樣。我們常常跟一些當大官的,跟他接觸,我們常常用佛經來對照。你怎麼能當官?的確他有他的福報,顯在相上面,有他的福相。我們接觸的人多了,這個就比較了解。以前我在家,接觸的範圍非常小。出家之後在道場接觸了三教九流,各行各業都接觸,那這個感覺就很明顯,的確有差別。同樣有福報,那福報大小又不一樣。所以從這個地方,以此類推,各個族群的人類,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再擴大到一切的生物,這陸海空(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天上飛的)形色種類各個不同,就太多了。何以有這麼多差別?為什麼有這麼多差別?什麼原因?

  下面第六條講,我們看第六:

  「六、如是一切,一切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真的是各不相同。宇宙之間的一切事物是如何產生的?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們始終沒有將真相講清楚,唯有大乘佛法講得透徹。」

  如是一切,這麼多差別,動物、植物、礦物,各個不同。這麼大的宇宙,這一切事物是怎麼產生的,怎麼會有這些現象?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自古以來,古今中外,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在探討這個事情,宇宙從哪裡來?怎麼來的?始終講不清楚。「唯有大乘佛法講得透徹」,大乘佛法講得非常清楚,三千年前就講得很清楚了。這個唯有佛法才能講得清楚,沒有佛法就永遠不清楚,不知道。實在講,佛法講的,它就跟你講得很清楚了,只是我們聽的人,有的明白、有的不明白。就比如說我們舉一個例子,鳥在空中牠能夠飛翔,牠也能飛得很遠,像鴿子,有人放鴿子。古時候傳遞書信最快的快遞,古代的快遞就是鴿子,信綁在鴿子的腳,然後鴿子會飛到一個地方去,飛鴿傳信,古時候的快遞。鳥怎麼會飛?牠有沒有加汽油?有沒有加油?沒有,牠不用加油,牠不用加油就能飛。我們的飛機發明了半天,沒有汽油就飛不動,人家牠都不用加油,牠就飛起來了。牠能飛,我們怎麼不能飛?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們學那個鳥來飛看看,我們飛不上去,我們要藉很多那些機器才能飛上去,牠不用藉機器,牠就兩隻翅膀這樣拍一拍就上去了,也不用加汽油。為什麼?這個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說不清楚的。宗教家就跟你講,上帝創造的,就這麼一個答案給你。上帝怎麼創造的?上帝又是誰創造的?那這個問題就沒有答案了。

  我們讀《無量壽經》,我們天天都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佛不是講了嗎?跟阿難講,有地居天、有空居天,為什麼有這些?就是不可思議業力所致。那個業力,各人的業力不一樣導致的。這個業力是什麼?不可思議。為什麼有這個業力?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佛告訴你,不可思、不可議,你就明白了。你要去思、你要去議,你永遠不會明白,就這麼簡單。你愈想就愈想不通,你不想,不想就明白了。這個就是佛力不可思議,眾生業力不可思議,諸佛神力也不可思議,統統是不可思議。所以《彌陀經》講不可思議,大乘經常常講不可思議,其實這四個字就是真正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你不可以去思、不可以去議,你參透了,你就大徹大悟,明白了。所以沒有佛法就講不清楚,有佛法就有辦法,什麼事情都能搞得清楚。

  今天時間到了,這個第七條,我們下星期四再繼續來學習。今天是二月二日,下星期四是二月九日,二月九日我們再繼續來學習。好,祝大家新春吉祥。元宵節快到了,祝大家元宵節快樂。應該新加坡那邊,馬來西亞,有華人的地方,應該也都有過元宵節,祝大家這個小過年,大家吉祥如意,事事順心。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  

🔹鄰居老太太過世了,給蓮友托夢要錢的公案
🔹學佛人如何看待燒紙錢❓
🔹何謂愚痴?聰明、學歷高的人也會愚痴嗎❓
🔹「佛度有緣人」,什麼叫有緣❓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一切法從心想生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23/1/1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07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今天《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在我們中國傳統的農曆年(壬寅年),今天是最後一次了。下一次就是過完年了,就是癸卯年了。我們上一個星期學習到《佛說十善業道經》正說了,就是正宗分。這個經文,這段經文,我們再念一遍: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段經文。這段經文我們《講記》節錄了十二條,我們講了前面兩條,今天我們從第三這裡看起:

  「三、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心想生,這是事實真相,也是真理。」

  這一條給我們講『世出世法』,「世法」就是世間法。世間法就是六道輪迴裡面的事情,這個叫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出離六道輪迴之法,我們一般講四聖法界,或者我們一般通常都是講,佛法是出世間法。這個講法是沒有錯,佛法主要是講出世間法,當然也包括了世間法。佛出現在世間的示現,就是啟發我們眾生要覺悟六道生死輪迴之苦。我們已經無量劫來都在六道輪迴,生生世世都在生死輪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遠都不能出離,所以六道輪迴在佛門裡面就形容比喻為苦海。特別在《妙法蓮華經》佛給我們講三界統苦,三界六道只有苦,沒有真正的快樂。那個快樂也是苦,叫壞苦,快樂會過去的,快樂過去苦就來了,所以那個樂不是真樂。只有解脫六道生死輪迴,那才是有真正的快樂;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那才有真正的快樂。所以三界統苦。

  這六道裡面,各種學術、學說,哲學、科學種種的學問,不能幫助我們出離六道生死輪迴,這些理論方法統統是世間法。這個世間法有善還有惡(有善法、有惡法),修善生三善道,造惡墮三惡道,善惡都是屬於世間法。修善,我們一般在佛門裡面講,求人天福報。求來生再來作人,比這一生更好,或者更高求生天,享天福。現在佛教寺院有很多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求人天福報,但是要求個人天福報,也要修十善業。如果不修十善業,造十惡業,人天福報也得不到,還是要墮三惡道。總之善、惡都不出世間,是六道輪迴裡面的事情。出世間法,就是脫離六道了。四聖法界,從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這是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十法界的佛,不是一真法界的佛),他們已經出離六道生死輪迴,六道裡面分段生死他超越了,沒有了,不會再到六道裡面輪迴,這個叫出世法。

  世出世法,總的講起來就是十法界,六道法界是世法,四聖法界是出世法。一真法界就超越十法界,世出世法統統超越了,那叫一真法界。我們現在在十法界當中的六道法界,我們也可以說在十法界,我們在十法界的人道法界。法界有十個,我們在人道這個法界。每一個法界它的依正莊嚴,依正莊嚴是依報、正報,千差萬別,都不相同。這些依正莊嚴是從哪裡生的?都是從心想生。這個道理就很深,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我們的心現出來,這個心想就是識,識心。這個「想」心上面有個相,在五蘊裡面,色、受、想、行、識,五蘊裡面的想蘊。心能現,識能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個識是妄識。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眾生迷之,便成妄識」,「諸佛悟之,假名惟心」,從心想生的。這個心,心在哪裡?大家都知道有個心,到底哪個心?一般人講到心,就是我們身體裡面那個心,那一顆心臟。那一顆心臟,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那一顆心臟叫做「肉團心」,「父母血氣所生者是」。父母生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有個心臟,現在在跳動,心臟停止,我們就斷氣了,就沒命了。那個心叫做肉團心,是心臟,肉團心。十法界依正莊嚴從那個心臟生出來的嗎?不是,那個心它只是一個物質,那個心是一個肉團,肉團心,一個物質。

  第二個叫「緣慮心」,我們現在能夠思惟、能夠想像,對順逆境界種種分別之事,這個心就叫做緣慮心。攀緣,能夠思慮、能夠想像,可以想很多很多,這個我們在佛學的名詞叫做意識心。這個意識心功能很大,它能緣到第八識阿賴耶識,但是就是緣不到真心,真心緣不到。因為意識心思惟、想像,它有個極限,雖然功能很大,只能緣到第八阿賴耶識,它緣不到真心。所以他就見不到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因為這個心是妄心。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這個一切的一切,統統是從心想生。我們人類心想的能力比畜生道要大多了,所以稱人是萬物之靈。人,他很聰明,發明很多東西,現在發明很多科技。大家想一想,那些科技從哪裡生的?離開人類的心想,它自己會跑出來嗎?現在我們大家都用手機,手機它自己跑出來的嗎?還是人去製造的。人怎麼製造的?他要去想,那是不是心想生的?什麼東西離開心想?統統是心想。所以佛講這個話很科學,怎麼會迷信?說佛是迷信,是他迷了,不是佛迷了,是他迷了。佛給你講這麼明白「從心想生」,那個電腦不是從人類的心想去發明出來的嗎?還是它自己跑出來的?這個一切,自然界的,或者你去造作的,統統離不開心想。自然界,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所以前天回答一些網路佛學院同學的問題,有一個同學問,唯物論的說法,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怎麼來決定?那個電腦是物質,物質來決定我們人類的思想,叫我們怎麼做就怎麼做,它來決定。你說這個講法是不是太幼稚了?物質是你的心想生的,誰在決定?你自己那個心想在決定。那個物質是你的心想在決定,怎麼又變成那個物質來決定你的心想?你是能想,它是所想,一個能,一個所。「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給我們講從心想生。我們佛弟子知道,我們信佛的人,佛講的這些都是事實真相。

  依正莊嚴怎麼來的?怎麼從心想生?什麼時候開始生的?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幾點、幾分、幾秒生出來的?你去找。蓮池大師,我前天看看了一則《竹窗隨筆》,我睡覺前看一則《竹窗隨筆》,看完再去睡覺。蓮池大師很有趣,蓮池大師(我們淨宗八祖)小時候,他也是想很多事情。我們中國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它有個聚緣,多久,幾億萬年,多長的時間,都有一個數字。他小時候就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就跟一些小朋友,大家討論這個問題,這個之前又是什麼時候開始。你說這個之前是什麼時候,那個之前又是什麼時候開始,一直找,找不到答案。後來他學了佛,學了佛之後看到佛經,佛跟我們講「無始」,他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這樁事情沒有人講得清楚,世出世間什麼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家,沒有人講得清楚,只有佛講得清楚。無始是真的,我們做三時繫念不都天天在念嗎?「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無始是真的,無始。過去有人說進化論,有科學家講進化論,人類從猿猴演變來的。這個也不能成立,猿猴演變來,那現在還是有猴子,那個猴子應該都統統變成人,為什麼還有猴子?我們到陽明山去,路上還有很多猴子,好像還沒有變成人,怎麼進化那麼久,牠們還是當猴子?這些說法講不通,這實在講不通,只有佛才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個十法界依正莊嚴,像動畫一樣,我們現在的動畫,大家都知道。過去老式的電影,它有二十四張的底片,每一張都是靜態的,每一張都是獨立的。第一張跟第二張,它就很接近、很相似,然後放在機器快速轉動,打在銀光幕上,人物都在動。《華嚴經》講,這個世界什麼時候出現的?沒有開始,就是當下,你現在當下這一念,叫做一時頓現。好像電影打上去,打上去它同時就出現,那不是慢慢的,一個一個再接起來,不是,它是一時頓現。一時頓現,就像那個底片它是相似相續相,相似這樣連續起來,很快,我們感覺這個世界出現了,種種的變化,千差萬別,統統出現了。真心它是空的,但是你一起心動念,它就現相出來。「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唯識給我們講的,就這樣發展出來。根源就是起心動念,它在動。就像那個動畫一樣,卡通影片動畫一樣,一張一張接著。我在facebook看過一次,不曉得誰畫的?他用便條紙,一張一張,畫一個人,用素描畫的,一疊。素描畫的那個人,一張一張是靜態的,然後他好像數鈔票這樣,很快,每一張都有一個人的相,然後你看到那個速度很快,那個人就在跑了。你停下來,它是靜態的。但是你好像數鈔票這樣很快的,人就在跑了。動畫的原理就是那樣,它每一張都很接近。

  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我們起心動念(每個念頭就是一張底片),前面一念跟後面一念很相似,但是不是同一念。就像電影開合,一個開關,就換第二張,第二張、第一張很接近,但是不是同一張。然後連接起來,相續,所以叫相似相續相。我們這個世界出現了。如果你那一念斷了,前後際斷,你現在看這個世界就不一樣了。你看到什麼?常寂光淨土,看到什麼?不生不滅。所以生滅是假的,叫做妄,虛妄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虛幻的。這些相是從空當中現的,就像我們電視屏幕,電視屏幕空,但是它能現種種相,但是那個相了不可得。你不能說沒有相,有!但是它是空,當體即空。這個螢幕有沒有受到污染?沒有。古時候沒有電視,所以古大德的註解都用鏡子,或者摩尼寶珠來比喻我們的真心。摩尼寶珠跟鏡子一樣,它能夠照外面的景象,照得很清楚。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也都是用這個比喻,好像鏡子,好像珠。照的時候,不管什麼人來,它都現相,照得很清楚。但是鏡子、珠子,統統它沒有受污染。當你正在照,正在現相,它還是清淨的。所以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是這個道理。你的真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來不去,不垢不淨。我們迷了,沒有污染,我們以為有污染,實際上沒有,是我們看錯了,迷了。所以禪宗他參禪,就是斷那一念根本無明。那一念斷了,就不一樣了,那是最高的,禪、密、教最高的。

  所以一九九O年,我們老和尚叫我拿黃念老他講的《華嚴念佛三昧論》的稿子去給他校對,館長派我跟旅行團去旅遊,到北京,利用晚上大家旅遊完回賓館,我就請導遊帶我去,去北京那個胡同,他的家裡。一個房子不是很大,他也沒有書櫃,那書都疊在桌上,一落一落的,很多很多經書。請問他很多問題,也請問密宗方面的。他說密宗現在大家修的都很低層的,壇場很多,很多儀規,他說那個是低級的密法。然後說最高級是什麼?最高級就是達摩祖師傳來中國的禪宗(祖師禪),就是單刀直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接引上上根人,他說最高級的密宗跟那個是一樣的。教下也是一樣,《華嚴》、《法華》都是最高的,叫做圓頓大法,直接教你明心見性。這個是我們也要有一點這方面的認識跟理解。

  我們這個心,心在哪裡?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見了梁武帝,跟梁武帝談的話不投機,所以梁武帝也不護持,他就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九年。他講也沒有人懂,他要來傳的是拈花微笑,涅槃妙心,直接叫你成佛的。怎麼會有人聽得懂?不懂,以為他在胡說八道,他不懂。但是他那是最高的法,那個法要有那個根機的人他才能接受,他才能領悟,沒人懂,當然就沒有人理他。他也知道中國有可以接受這個,所以才會到中國來。還是有人,只是人很少。就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實在講是在等一個傳人。打坐,面壁九年,等了九年,來了一個慧可。一個出家人,年輕的出家人,要來向他求法。看到他面壁九年,這個人功夫了得!古人那個求法的心,我們真的是佩服。你看河南是北方,冬天都下雪(像現在冬天,那邊都下雪),去跪在石洞前面。嵩山少林寺,我也曾經帶團去旅遊過,但是現在的少林寺沒有在參祖師禪,我看都是在練武功,那個功夫都很厲害,現在連外國人都去學。外國人看到出家人就是想到,少林寺的武功天下第一,不知道少林寺是因為有達摩祖師。

  達摩等到慧可,慧可跪了三天三夜,達摩還是不理會他。古人那種求法的心,我們是非常的尊敬,那個真的是命都不要,真的可以捨掉身命去求法,這個精神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三天不理會,後來把自己帶的戒刀胳臂砍掉一隻,供養達摩。表示他求法的誠心,斷臂求法。達摩看到就問他,你何苦?為什麼?何苦來?你找我是為了什麼?他說我心不安,求大師幫我安心。達摩就說:好,心拿來,我幫你安。大家看到現在有木雕的達摩像,一隻手伸出去,那個就是要向慧可拿心。心,你拿來,幫你安。慧可這一下,他反應過來了,他迴光返照,他發現我求大師幫我安心,大師叫我心拿出來,他找不到心。他說「覓心了不可得」,他說我找不到心,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就給他講,「與汝安心竟」,給你安好了。他就大徹大悟了,衣缽就傳給他了,達摩就回印度去了。

  從這個公案我們看出慧可的根器比阿難尊者還利,阿難是禪宗的二祖。釋迦牟尼佛拈花,迦葉看了微笑,佛知道他明白了,諸佛的涅槃妙心傳給迦葉,以後你們有問題統統去問他。所以迦葉在印度是禪宗的初祖,釋迦牟尼佛傳給他,沒講話,拈花微笑,就傳給他了。他再傳給阿難,傳到達摩是第二十八代,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達摩把祖師禪,拈花微笑,這個禪傳到中國,他在中國禪宗是初祖,在印度是二十八祖,在中國是初祖,他開悟了。阿難,我們在《楞嚴經》看到,佛叫他找心,不管真心、妄心,就你找出來,在哪裡?阿難很認真去找,他找了七個地方,他都想得出來,想有七個地方,但是一一被佛給他否定,不能成立。後來他心慌了,到底心在哪裡?他還找了七個地方。慧可他根性就比阿難要利,阿難還去找,慧可他馬上就覺悟到「覓心了不可得」,所以他當下就大徹大悟了。事實上就是你覓心了不可得,你說真心妄心在哪裡,在哪個地方?實際上這些大乘經典都給我們講,心它沒有邊際的,遍一切處。毘盧遮那,翻成中文叫法身佛,印度話叫毘盧遮那。我們現在供華嚴三聖,毘盧遮那佛是當中的,毘盧遮那是法身佛,法身遍一切處,無所不在。

  你說心,到處都有,為什麼?這一切都是心想變的。你說心在哪裡?心在這裡,這個就是心,這個就是我們心想生的。你說這個是不是?這個也是。我們這麼講,也想到古大德為什麼常常用個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古時候就是有金銀器物,現在我們看到銀樓還是很多,黃金去打的首飾,你可以打很多種,很多,幾萬種,形形色色都不一樣。黃金也可以打造一尊佛像,也可以打造一隻狗,你也可以打造一顆白菜,統統可以打。但是它的本質統統是黃金,分量一樣、質量一樣,樣子不一樣。你說黃金在哪裡?你說這個相不要,我要找黃金,黃金就在那個相裡面。你說我這個相不要,我要找個心,心在哪裡?就在這些相裡面,因為這些是你心現出來的,心想生的,心現識變的。所以你開悟了,隨拈一法都是;不悟,什麼都不是,關鍵在迷悟不同。講到這個核心的,我們一定要明白。經典講的這個核心,這個核心也是世出世間法的核心。你離開這個,你什麼都沒有,從哪裡生出來?都從這裡生的。所以這樁事,才叫做大事。你這樁事情真明白,叫做入佛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果沒有入佛知見,就是我們現在的眾生知見(我們的看法),我們看法都錯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這個整個世界,都是從自己心現識變。心想生的,沒有一樣不是心想生的,從心想生,你說什麼在決定的?自己心在決定。你心想在決定,你自己造業,自作自受,跟別人都沒關係的,這個才是事實真相。因為自己造作,自己去承受,所謂自作自受,從自己心想生的。

  「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我是你心想生的,你也是我心想生的。好像作夢一樣,夢中有自己,有別人,很多人,山河大地,夢醒過來,從哪裡?就是自己心,除了自己心,什麼也沒有。這個心想就是從起心動念,無始,當下一念,一時頓現出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就是說我們起了無明,迷了之後,迷悟淺深造業不同,所以這些相就不一樣。就是說你心想什麼,它就生什麼。你心想佛,就是佛;你心想地獄,變成地獄,統統是自己心想生的。很多人想的想法一樣,那就造成共業,在這麼多人當中有不一樣的,共業當中有別業,事實上是這樣。所以這個是總原則,這個道理很深,這個都在大經裡面,像《華嚴》、《法華》,特別是《華嚴經》講得最詳細,《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教的根本的法輪。世界重重無盡,世界依正莊嚴,十法界從心想生的。無始,就是當下一念,起心動念所產生出來。這是事實真相,也是真理。

  好,我們再看下面第四條:

  「四、十法界眾生的心想非常繁雜,有無量無邊的妄想、念頭,佛將十法界的第一因素告訴我們,地獄的第一業因是瞋恚、嫉妒。瞋恚、嫉妒心重,自私自利的念頭堅固,決定破壞別人的善事,這種心想就造成地獄境界。」

  這個心想,你要怎麼想,那是自己的事情。十法界眾生的心想非常繁雜,繁就是繁多,雜就是很複雜。每一個人心裡想的都不一樣,就是自己這個心(這個妄心),你早上想的跟下午想的又不一樣,跟晚上又不一樣,明天又不一樣,光自己這個心都常常在變,都不一樣,那何況別人那麼多!當然很多、很複雜。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他認為這樣,你認為那樣,那佛來講統統叫做妄想,都是妄想。無量無邊的妄想、念頭,佛總是把它歸納歸納。八萬四千、無量無邊,那個沒辦法去講,所以用歸納來講。所以佛將十法界的第一因素告訴我們,他是講主要一個業因,這個業因當中還有很多差別不一樣。天台宗講百界千如,每個法界都有十法界,十法界乘以十就是一百,一百再乘以十就是一千,你再乘下去就重重無盡。所以十你不能只是把它看作一個數字,它是個圓滿數,涵蓋一切的,《華嚴經》以這個十做為圓滿的代表數。

  這當然就很複雜了,佛將十法界第一個因素告訴我們,地獄的第一業因就是瞋恚、嫉妒,這個是主要的業因。當然墮地獄,很多業因都會墮地獄,但是這個是主要的第一個業因。嫉妒心重,自私自利的念頭堅固,決定他會去破壞別人的善事,他見不得別人比他好,他就受不了,他就要去破壞,想盡辦法去障礙、去破壞,這種心想就造成地獄法界。地獄怎麼來的?自己造出來的,自己的心想製造出來的。我們如果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經》講有大地獄、有小地獄、有無間地獄、有阿鼻地獄,同樣是地獄法界,那很多,也是無量無邊。為什麼無量無邊?因為眾生的心想太複雜了,同樣一個法界,那也是無量無邊,講不完的。你看地藏菩薩講,大概講一下,不然要詳細講,講一劫也講不完。你看為什麼那麼多?因為眾生的心想太多、太複雜了,同樣地獄的業因就那麼多。每一個法界都一樣,都是很複雜的,所以千差萬別。同樣是那個法界,在這個法界當中還有不同的。

  我們再看第五:

  「五、餓鬼道的第一業因是貪心,貪而無厭。有人學佛了,世間法放下了,卻貪愛佛法,還是要墮餓鬼道。《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也不可以貪。」

  餓鬼道就是講鬼道最苦的這一類,叫做餓鬼道。鬼道不是統統是餓鬼,他是用餓鬼來代表。因為在鬼道,餓鬼是最苦的,都沒得吃。實際上這個鬼不是統統是餓鬼,在鬼道也是很多,無量無邊,鬼也是很多,種類也很多。同樣是餓鬼也有不同,有燄口鬼,要放燄口的燄口鬼,燄口鬼就是東西送到他嘴巴就噴火,燒焦了,所以放燄口就是度這一類的鬼。還有一類的餓鬼,他的喉嚨像針那麼細,一滴水都吞不下去,吃也吃不到,喝也喝不到。還有那個鬼,肚子大大的,種類也很多。同樣是餓鬼道,餓鬼的種類很多。餓鬼之外,還有無財鬼,無財鬼就是沒錢,但是他不是餓鬼,他能吃得到東西,如果人家初一、十五拜拜,他就有得吃了。平常他就沒有,有人去拜拜,他才有。還有少財鬼,少財鬼就是比較有福報,像我們現在的小土地公廟,少財鬼。少財鬼,有很少的,也有比較多一點的,統統叫少財鬼。

  土地公廟有比較大的。我們雙溪這個道場,那個土地公,就是以前在那邊種梯田的,只有一個石頭做的,農民去拜他,就在田頭(田頭公),我講台語。新加坡同修應該聽得懂,大伯公(你們那邊叫大伯公),就是土地公,拜那個。我們道場在那邊建,做百七,我就花了十萬塊去給他造一間小的土地公廟。所以我們去了之後,那個土地公福報提升了,原來是外面露宿的,現在有一個屋頂,現在還有日光燈,還有天天給他上個香,供供花果。最可貴的,我們還放我們老和尚講的《地藏菩薩本願經》,晚上都播給他們這些眾生聽。所以我們道場在那邊,他們也享福了,他們也提升了。如果我們沒有去,那個時候農民又走了,連人家燒香都沒有,孤伶伶的,就變成無財鬼了。現在是生活比較好了,因為得到佛力加持。大家如果上雙溪,那間是我買的,十萬塊,台幣十萬。

  還有多財鬼,多財鬼就是鬼神的廟很多,有福報大小不一樣。福報大的,人家蓋大廟。我在新加坡看到一間土地公廟,那蓋得都是,可以說用黃金來形容,金碧輝煌。這個一點都不為過,又大,又金碧輝煌,蓋得很漂亮的。所以那一間土地公廟,我看土地公廟,大概新加坡那一間,那個土地公福報最大,新加坡人給他蓋得那麼富麗堂皇的土地公廟。所以這個眾生各人福報不等,都是自己修的。所以鬼道有餓鬼、無財鬼、少財鬼、多財鬼,有福報大的叫多財鬼,財富很多,就像我們世間一樣,那些大企業。餓鬼道第一個業因是貪心,貪而無厭。但是同樣貪,這裡我們老和尚講,「有人學佛了,世間法放下了」,不貪世間法,他貪愛佛法,那還是要墮餓鬼道。不過你貪佛法,墮的這個鬼道,如果你修得比較好一點,大概是有財鬼這一類的,有財鬼。不學佛的,那就很苦了,不學佛就很苦。

  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到,過去他在台中蓮社求學的時候聽到一個公案,就是有一個蓮友,有一天夢到他們隔壁一個老太太,那個老太太過世了,往生了,來給他托夢,向他要錢。他就覺得很奇怪,要錢,妳家裡的兒孫,應該去向妳兒孫要,怎麼跑到我家來要?就覺得很納悶。第二天到蓮社就請問李老師,他說昨天作了一個夢很奇怪,我們隔壁那個老太太過世了,夢到她來向我要錢,到底怎麼一回事?她怎麼不去跟她的子孫托夢,去跟她家屬要才對,怎麼跑到我們家來向我要?李老師就問他說,妳隔壁的老太太她信什麼教的?他就想一想,她信基督教的。李老師就跟他講,信基督教的,她給她兒孫托夢沒有用,她兒孫不會燒紙錢給她。給他們托夢沒有用,她只好來找你,她需要。所以李老師就跟他講,那你就慈悲慈悲吧,你就去買一點紙錢燒給她,她在鬼道,她用得到。她這一類還不是餓鬼,叫做無財鬼,她沒錢。在鬼道的社會也跟我們人間一樣,它有商店,有買賣,這些都有,那你要有錢。

  所以印光大師他對燒紙錢這樁事情,他的態度,他既不贊成,也不反對。他也沒有鼓勵人家去燒,因為世俗一般都有燒,佛門也都有燒,祖師他也不反對。因為人死了,如果他墮到鬼道,的確對他是有幫助,他需要。如果往生到其他道,這個用不上。但是我們一般講,人死了就去做鬼。人死不一定去做鬼,因為有六道。但是說人死了去做鬼,也不無道理,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有貪心。我們不要講別人,哪一個不貪財?貪財、貪名、貪色、貪利,貪心。眾生都有貪瞋痴,哪一個沒有?所以大多數,是說大多數,不是說所有的人統統去做鬼,是大多數會墮到鬼道,因為大多數都有貪心,貪心比較重就墮到鬼道去了。這是講這一道的業因。

  貪佛法,實在講墮到鬼道會比較好,會比較有財富,也比較有福報,我們這樣講比較明白。如果不是學佛的人,就像那個老太太死了,她家裡也不信佛,也不會跟她燒紙錢,也不信道,她就沒錢用。這樁事情印光大師他也不反對,但是也不鼓勵,主要鼓勵大家念佛迴向是最好。所以你看現在台北善導寺,很多寺院還是有給往生的人,以前我們小時候請那個道士,祖父母過世都請道士來做功德,那統統要燒紙錢,還要燒房子,用竹子糊的房子。以前糊的房子是四合院,那個古代的。現在我看善導寺糊的房子,都是像一O一這樣的大樓。現在糊的,鬼道的眾生,大概都有電梯。錢,現在有印美金。以前我們說金紙、銀紙,現在看善導寺都印美金,美金比較好用。還有一些印傳統元寶的,燒給鬼道眾生,這個也滿有趣的。大家如果看水陸、燄口那些,我看佛教寺院也都燒這些東西。

  學了佛,用貪心來學佛,墮鬼道,他還是比較有福報。的確很多學佛的人,還是帶著貪心在學佛,他不是求菩提。過去我小時候,我母親在萬華一帶做生意,做個小生意。小時候我們也在那邊租房子,我常常去龍山寺,萬華龍山寺。那個時候開始聽經學佛,我們住在萬華的時候就聽到老和尚講經了。在龍山寺有很多老人家,老太太八、九十歲了,我看那個念珠一直念、一直念,念得亮晶晶的。人家問她,老菩薩你念那個是幹什麼?要做什麼?她說你不知道,這個以後死了到陰間,可以換錢的,念愈多,錢換得愈多。她念佛是發願要去鬼道,可以換錢,多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多換一些錢。那她發願去鬼道,當然她往生到鬼道去,她肯定是有財鬼,她有福報,她有學佛、有念佛。所以有學佛的墮到鬼道,她還是比較好。甚至墮到地獄道,也是有學佛跟沒學佛還是不一樣的。那些佛菩薩也都會到三惡道去度眾生,佛門有一句話講,叫「佛度有緣人」。佛度有緣人,什麼叫有緣?有善根,他能接受,這個叫有緣。他沒有善根,他不能接受,那無緣。不是佛不度他,他不能接受。所以你在世有在佛門種善根,有皈依過三寶,如果造惡業墮到三惡道,那佛菩薩在三惡道度眾生,也才幫得上忙。如果你沒有這個善根,幫不上忙。

  所以地藏菩薩的感應錄也有一個公案,古代有一個做官的,他忽然死了,到陰間去了,看到陰間一個城裡面起了大火,因為地獄都是火光,去到看到很多人在裡面被火燒。有一個出家人長得醜醜的,就進去裡面叫那些人趕快出來。有一些人就跟著這個出家人出來,有一些人怎麼叫他都不出來,就是在裡面被火燒,怎麼叫也叫不動。後來這個當官的就問冥官(陰間的官),到底怎麼一回事?陰間的官吏就跟他講,這是菩薩去裡面度眾生,有的能接受就被超度了,有的不能接受,就繼續在那邊受苦。後來他又還陽了,又活過來了,他以前有用一個木頭去雕一尊地藏菩薩的像,雕得不是很好看。那尊地藏像,就是那個出家人去那邊度地獄的眾生,那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地藏菩薩化身度地獄眾生。後來他才明白,原來那個出家人是地藏菩薩化身在地獄,去度地獄眾生。地藏菩薩,《地藏經》講得很清楚,度地獄眾生。有的人接受,超度了,出離地獄了;有的人不能接受,就還是留在地獄。為什麼有人能接受,有人不能接受?因為能接受就是有善根,他在世有接觸過佛法,皈依三寶,有聽過經,有念過佛,但是還是幹壞事,這個業要先去報。報,你有這個善根,菩薩就是去幫助你。所以《地藏經》也講得很清楚,如果你造惡業,到地獄門口,如果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或者大乘經典一偈一句,菩薩就能幫得上忙,讓你不要墮到地獄去。如果你沒這個善根,菩薩怎麼講,他也無動於衷,就幫不上忙。所以種善根還是很重要。在那個大城裡面,叫都叫不動,業障很重。《地藏經》講,「或有業重,不生敬仰」。他業障很重,等到他業障減輕,消了,那才能幫得上忙。

  這個事情我們可以理解,我們從這個公案,我們就可以理解到,我們現前這個人間,這個社會,還是佛度有緣人。比如說我們現在晚上大家能夠在一起學習《十善業道經》,這個都是與佛有緣。沒有緣,他不會來。有緣的,會來現場,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同修,我們在線上,還有大陸其他地區的同修,大家在線上一起來學習,這個就有緣。那沒有緣,我們住這棟大樓,好像還沒有一個人來,就是我們現在這個講堂,這棟大樓。那你想一想,那不是跟地藏菩薩化身去地獄度眾生,那個情況不是完全一樣嗎?你叫都叫不動。不然隔壁那一家,你去叫他,看他要不要來聽經?不來,我要看電視,沒辦法,是不是?在人間是這樣,墮到地獄,那情況是一樣的。人間你有接受,萬一不幸墮到地獄去,那地藏菩薩才幫得上忙。如果在人間他都不願意去接觸,不種這個善根,菩薩也幫不上忙。所以他願意來聽,三分鐘都好。真的,一生他能聽三分鐘,在這個世界人口這麼多,有幾個人聽三分鐘的?那也很稀有。如果你沒有這樣去思考,不知道他的稀有,真的不多。所以佛在《堅意經》講,說聽經,你一輩子沒有機會;沒有機會,你就聽一時也可以,一時就四個小時。古時候印度的一時就四個小時。如果一時也沒時間,沒有這個因緣,「半時可」,半時就是兩個小時。再沒有時間聽,「須臾可」,須臾就是三、五分鐘也可以,聽個一句也好,種個善根。雖然時間很短,但是他落在阿賴耶識這個善根種子就永遠不會消失,他的福報也不可限量。所以你看《堅意經》,佛講這個聽經聞法它的可貴,你看一輩子聽須臾,聽個三分鐘、五分鐘都很難得。所以我們現在多鼓勵人家聽,他能接觸到、能聽到,包括我們現在這個念佛機,網路,反正他能聽到一句、兩句都好,對他以後真的有幫助,這個《地藏經》講得很清楚。

  這裡我們淨老和尚引用《金剛經》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法,你不捨就變成法執,這個不能明心見性。所以法,你要用佛法,但是不能執著,執著就變法執。所以法,佛法也要捨。這個捨就很難,捨這個見就很難。捨身容易,捨見難。所以學了佛,不容易,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真的,學了佛只是結結緣,解決不了問題。要真的遇到善知識,我們才會有成就。所以這裡講佛法也不可以貪。佛教我們主要是說,要放下這個貪心,不是教我們換對象。貪,你貪世間法不行,貪佛法也不可以,世出世法都不可以貪,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

  我們再看第六:

  「六、畜生道的第一業因是愚痴。何謂愚痴?沒有智慧,顛倒黑白,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利害、真假,容易聽信謠言。」

  現在這樣的人太多了,不要說不學佛的人,學佛的人都大有人在。愚痴就是沒有智慧,他沒有能力去分辨是非善惡、利害真假,容易受騙,容易聽信謠言。所以貪瞋痴,這個愚痴比貪瞋麻煩,因為貪,大家都知道貪不好,很明顯;瞋也不好,很明顯。但是痴,麻煩在哪裡?錯的當作對的,對的當作錯的,就麻煩了,你怎麼講也講不通,他顛倒了,他不知道。你給他講,你勸他,他也不接受。這個就是跟畜生道感應,墮畜生道的第一業因就是愚痴,沒智慧。現在愚痴的人很多,現在不是說你學歷很高就不愚痴,不是,你要看清楚。不是說你是什麼博士,你得到什麼諾貝爾獎,就不愚痴,照樣是愚痴。得到諾貝爾獎,他是世間的聰明智慧,他有他的專業領域,那方面的知識他豐富,不代表他不愚痴,要搞清楚。只要他沒有能力分別邪正,是非善惡,你得幾個諾貝爾獎統統是愚痴,一樣墮畜生道。所以科學家很聰明,但是很愚痴。

  我去美加,二OO五年我們老和尚叫我去巡迴演講,就是節錄這部《十善業道經》,叫我去講這個,勸我們淨宗同修。去美國,大部分不是博士,也是碩士。我就跟大家講,我說大家來這裡都學科學,大家都很聰明,但是科學家很愚痴。聰明在佛經講叫八難之一,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才智,他不信佛法,是非善惡分不清楚,就是愚痴,他遭難了。大家想一想,科學家不愚痴嗎?佛法來看,科學家是很愚痴。不但科學家,現在連外國,像英國湯恩比教授他都明白,他說現在科學是盲目的發展。盲目的發展,該發展發展,不該發展也發展,那不愚痴嗎?不愚痴,怎麼會盲目發展科學,來破壞地球的自然生態,污染整個地球,造成地球的大災難?現在氣候不正常,南北極冰山快速融化,這些人搞出來的。為什麼會搞到這個樣子?愚痴,沒智慧。發展那個科技不是聰明,不是智慧,是愚痴。副作用太大了,付出代價太大了,得不償失,那不叫愚痴嗎?所以這個愚痴,你不要以為學歷很高就不愚痴,要搞清楚。反而那個沒有讀書的,那個有智慧。你看六祖給我們講,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他沒智慧。所以這類的人最麻煩,學了佛,還是愚痴,還是要墮畜生道。只是學了佛,總是佛菩薩比較能夠去幫得上忙。

  我們再看第七:

  「七、人道的第一業因是五戒十善。佛常講人身難得而易失,我們現在得人身,下一生能否得人身,就要看五戒十善的修為,如果五戒十善不及格,來生就得不到人身。」

  這個也是一個標準,我們佛法講五戒十善,儒家講五常,仁義禮智信,就是佛講的五戒十善。我們現在老和尚推的這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五戒十善詳細的補充說明,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再加上《群書治要》、《常禮舉要》等等,相關的經典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學得有六十分,我們來生能得人身;如果不及格,來生就得不到人身了。所以我們能不能來生再得到人身,這三個根看我們做到多少,自己可以做一個檢驗。人道業因就是這個五戒十善,儒家講五常。

  我們再看:

  「八、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自己生天有沒有分,自己很清楚。」

  天道的標準要提升。十善有分上中下三品,人道的五戒十善是中品,中品十善是得人身;你要生天,要上品的十善,這個十善要再提升。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它講也是從人天這個當中,它是講仙,你要求地仙,要立三百件善事;你要求天仙,要立一千三百件善事。一千三百件善事就是上品的,地仙就是中品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如果要生到高層次的天,還要加上一點禪定。欲界未到定,從第三層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層天都要再加上一點定,但是那個定還沒有達到色界的禪定,叫做欲界未到定。如果沒有定,在欲界只能生到四王天跟忉利天,上去就要加一點定,除了修十善,要加一點定,加上四無量心,這是修天道的一個條件,上品十善。

  「九、修羅道也是修五戒十善、四無量心,但是好勝、好鬥、傲慢。譬如到佛門上香,也要爭著上第一炷香,上第二炷都不甘心,這個果報就在阿修羅。阿修羅爭強好勝,在天上常跟天帝鬥爭,在人間也喜歡與別人鬥爭,不論在哪一道都喜歡鬥爭。」

  阿修羅他也是有很大的福報,阿修羅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他就是夾雜好勝、好鬥。這個福報享盡,也造罪業,會墮地獄。人間,你看有權力的人,他就殺人,喜歡鬥,戰爭,那個都是阿修羅。但是他很有福報,他也修善才有那個福報。包括那些黑社會的老大,他也是很有福報,不然誰會聽他的?他有福報,他才有那個勢力。但是他夾雜那個好勝,福報享盡,造罪業就墮地獄去了。所以他那個是下品十善,夾雜瞋恚、嫉妒、好勝,爭強好勝。的確在佛門我們也看到很多,這個我們要避免,才能保得住人天善道。

  「十、阿修羅有福報是過去持戒、修善、積德,他若能謙虛、退讓,決定生天道。」

  他改過來他就生天道了。所以阿修羅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跟天人的福報一樣大,但是他沒有天人的德行。沒有德行,喜歡鬥,鬥到最後就下地獄去了。

  下面兩條,我們把他念完:

  「十一、聲聞的因是四諦,辟支佛的因是十二因緣,菩薩的因是六度,諸佛如來的因是平等心。」

  這個就是四聖法界的業因。

  「十二、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因此,存心不同,果報便不相同。」

  這句是總結,因為心不一樣,所以造的業不一樣,果報就不一樣,一切都是從心想所生的。

  好,我們今年壬寅年,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這段經文,我們就明年再繼續來學習。在這裡向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癸卯年這一年,我們在學業、道業、事業都有長足的進步,我們的智慧不斷的提升,煩惱輕、智慧長,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心安康,六時吉祥,闔家平安。好,我們就明年見。阿彌陀佛!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心想故造業故輪轉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23/1/1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06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尊敬的馬來西亞漢學院宋寶蘭老師,及諸位同學。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邱總幹事,以及全體同修。網路前全體全修,我們現場全體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今天非常歡迎馬來西亞馬六甲、馬來西亞漢學院宋寶蘭老師,帶領同學來加入我們,《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在網路線上的共學,非常的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我們淨老和尚早年在新加坡宣講的《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現在我們把他老人家的《講記》做一個節要,來跟我們諸位老師同修分享學習。以這個來紀念我們老和尚,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上一個星期,我們已經把本經,就是《十善業道經》通序,就是序分的經文,《講記》節要學習過了,今天晚上我們是正說,正說就是正式進入本經的正宗分。序分講過了,正宗分就是本經主要的部分。佛經都有這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晚上我們就進入正宗分的經文,《講記》節要,請大家看經文: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這一段經文,正宗分開頭,佛(世尊)就告訴龍王,也是告訴我們大家。『一切眾生心想異故』,一切眾生就是十法界一切眾生,從佛法界到地獄法界,佛、菩薩、緣覺、羅漢、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個十法界「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統統包括在裡面。「心想異故」,「異」是不一樣,心想不一樣,所以造的業也不一樣,『由是故有諸趣輪轉』。我們看第一條《講記》節要:

  「一、世尊告訴我們六道輪迴的由來,也正是大乘經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由於心想不同,造業就不一樣。」

  《講記》節要給我們說出來,這段經文主要是給我們說明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由來,也正是大乘經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六道輪迴就是一切眾生心想所造成的。在《華嚴經》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我們整個宇宙是心現識變。心就是講我們的自性、真如,一般講真心,真心就是講我們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我們在《金剛經講義節要》學習過一段時間了。在《金剛經》佛給我們講性跟相,心性,心性它是空寂,它是空。相是有,有這個現象,相是從性所生的,所現出來的。就好像我們看電視屏幕,屏幕好比是我們的心性,空的,空寂。但是屏幕它能夠現很多相,你電源一打開,頻道一轉,什麼節目都有,什麼相都有,千差萬別,無量無邊。那個相有,有相;那個有,這個相是從空所現出來,所以有是從空所現出來的,心現。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是我們的心現出來的。就好像晚上我們作夢一樣,夢境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等等的。夢醒過來,夢從哪裡來?是自己心現識變的。在夢中,除了自己的心,什麼都沒有,就是心現識變。所以心它能夠現,識它能夠變。識就是心想,心有這個想,我們看「想」這個字,是心上面有個相,那就叫想。好像你想一個人,那個人他的相就在我們心裡,長得什麼樣子,那個就是想。所以心有相,那就叫想。

  想,《華嚴經》講這個想叫妄想。妄想,為什麼有妄想?因為我們起心動念。大經上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心本來是空寂的,但是我們起心動念,那個起心動念叫做妄想,它本來沒有,起了個心、動了個念,就叫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出現的,從我們一念不覺那個念頭所發展出來的。那個起心動念,我們覺察不到,這個講得很細,我們淨老和尚在世在講《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了很多,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過去了,「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每一個念頭都有個形狀,形就是物質,形皆有識,但這個物質當中它有精神。所以這個就是彌勒菩薩講的,我們這個世界的現象,就是我們起心動念非常快速的相似相續相,這樣累積起來,讓我們感覺到有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出現了。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動畫,或者是電影,過去老式的電影,底片一秒鐘轉動二十四張,每一張它是獨立的,它是靜態的,都是一張一張的底片,但是放在機器上快速的轉動,一秒鐘給它轉二十四張,然後燈光打在銀幕上,人都在動了。你看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鏡頭的開合二十四次,就是二十四次的生滅,連續下去,我們看起來好像真的。但是現在電視,好像聽說是不止二十四次,更細了,一百次了。

  彌勒菩薩給我們講,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我們怎麼會知道這個世界是假的?因為它太快了,你察覺不到。這個都是一念、一念相似相續相,好像動畫一樣,這樣累積,快速的轉過去,然後出現了。如果你一念斷了,前後際就斷了,你就看到這個世界怎麼樣?不生不滅。我們現在為什麼看了有生滅、有變化,變這樣、變那樣,是什麼在變?我們那個念頭在動。就好像電影,你那個機器在動,機器停下來就沒有了,銀幕上又恢復一片空白了。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有一個概念。所以大乘經講到究竟,實在講就是虛妄的。佛經的真跟妄,它的定義,就是真的它就不會變,虛妄的會有變化,無常,因為它是生滅法,它是無常。所以緣生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它不是真的。我們現在是生活在這個生滅變化當中,虛妄的世界。我們生活在這個虛妄的世界,我們不知道;我們現在聽佛講,有個概念,但是我們無始劫以來,這個煩惱習氣很深重,所以分別執著,要去轉變、要斷不容易。這個道理,我們聽一聽可以理解,聽多了可以理解,這個叫解悟。但是你理解之後,要透過修行去斷煩惱,那才能證悟,才能證入這個境界。

  回到這一句,「一切法從心想生」,六道輪迴就從心想生的,所謂心現識變,為什麼有六道法界?實在講這個十法界,每一道都有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又有十法界。好像我們人道,我們人道也有佛法界,也有菩薩,凡聖同居土,也有阿羅漢、辟支佛,也有天人,也有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都有。地獄道也有佛、菩薩去度眾生,阿羅漢,這些都有。所以天台宗講百界千如,就是說你十法界再乘以十,每個法界又有十法界,就一百了;一百個法界再乘以十,就一千了,叫百界千如。六道輪迴,「諸趣輪轉」,這是講六道,講「諸趣」就是講六道。有的經典講五道,像我們讀《無量壽經》,是講五道。講六道,這個諸趣就是五道或者講六道,趣就是道的意思。《楞嚴經》講七趣,七趣就是講七道,這個趣就是道的意思。翻譯經典的法師用的字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楞嚴經》,它再加一個仙趣,也就是仙道,修仙的,列出了十種仙。我們中國道家修仙,長生不老,它加一個仙趣。仙在天人當中,高層的就是跟天人是一樣的,天仙;還有地仙。這個加一個仙趣。這個都屬於六道輪迴的事情,不出六道,世間法。

  六道,就是由於眾生的心想不同,心想不同,造的業他就不一樣,他的果報也就不一樣,這個原理就是在這裡。所以心想它是主導的,你心裡的思想,你的見解,就是你起心動念。我們現在講這個起心動念是分別執著,這個很粗的,不是一念無明那個起心動念,那個我們觀察不到,那個太快了。我們現在能察覺的這個起心動念,這些妄念,都是心想。心想什麼,他造的業大概就不一樣了,每個人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心想都不一樣。很難說兩個人的想法都一樣,這個很難。心想完全一樣,成佛就一樣了。等覺菩薩也很接近了,但是還是一點點不太一樣,到成佛就完全一樣了。

  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業有三大類:身業、語業、意業,而以意業為主宰,意業就是念頭。身、口之所造作都是隨著念頭,念善造善業,念惡造惡業。」

  這一條接著上面一條。上面講由於眾生的心想不同,造業也不一樣,所以才會有六道輪迴的現象。這一條就給我們講,造業不一樣,這個業有三大類,業就是行為造作的意思,我們一般講事業、學業、道業,我們念佛叫淨業,念書有畢業、有結業。這就是說我們的行為造作到一個階段,一個總結,業就是行為造作。

  行為造作有三大類,第一類是身業,身的造作,我們身體每一天在動,身體的行為造作就叫做業。造作之後,它有個力量,叫做業力,業力牽引我們去受後面一個果報。第一類身業,身有三種行為,這個我們後面會列出來,因為十善業,身三,身三種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三善業,殺盜淫就三惡業。語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語的四種善業;反過來就是口惡,口的惡業、語的惡業。意,貪瞋痴,反過來就是不貪、不瞋、不痴。不貪、不瞋、不痴就是意的三種善業,反過來就是意的三種惡業。身口意這個三業,「而以意業為主宰」,意業,我們看不到的,心裡面的念頭。意業就是念頭,我們起心動念,起善念或者起惡念,或者叫無記念。無記念就是不善不惡,它也不是善、不是惡,不善不惡的念頭叫做無記。就是這三種念頭。意業它是一個主宰,我們現在的話叫主導,由它主導身、口去造作。所以「身、口之所造作都是隨著念頭」,隨著念頭去造作,好像這個意它是總指揮,是它在指揮的。「念善造善業,念惡造惡業。」念頭善,它就主導身、口去造善業;念頭惡,它就主導身、口去造惡業。身跟口都是意在主導,所以意如果善,身、口的造作就善了。所以意惡,它是造惡業主要的一個根源。

  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一遍懺悔偈,我們每一次做,每一次都要念。為什麼要念這個懺悔偈?因為我們大多數都在造惡業,往往我們自己造惡業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沒有,沒有造惡業。這個是我們凡夫,每一個人都有這個問題。佛在《四十二章經》跟我們講,如果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以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有一些人他學了佛,我講的都是佛的意思。不是!是他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他以為是佛的意思,佛沒有意思,佛法無可說,佛怎麼會有意思?是我們凡夫自己的意思,自己認為是這樣。為什麼還沒有證阿羅漢果,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為什麼?因為自己的意思都是錯的。為什麼會錯?因為有我執,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我執,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什麼都來了,怎麼能相信自己的意思呢?自己的意思都是這些錯誤的思想觀念行為,統統是錯誤的,都不是事實真相,都是錯誤的、虛妄的。起碼要證得阿羅漢果,如果標準提高一點,要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完全不會錯了。因此我們凡夫才要讀經,才要講經、才要聽經。讀經、聽經、講經,就天天提醒自己。如果我們不讀經,總會自以為是。為什麼要念懺悔偈?因為我們有貪瞋痴,如果沒有貪瞋痴,你還要懺悔什麼?就不用懺了,就是因為有,才要。你認為我沒有,他有,其實我們自己每一個人都有,你還沒有證阿羅漢果,都有,只是輕重不同而已。

  所以蕅益祖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把十善十惡玄妙的義理發揮到淋漓盡致。有機會我們大家也可以來學習《占察經》,學習蕅益祖師的這個註解,非常好。地藏三經統統是講十善十惡的,十善十惡,講到最後它是一不是二。我們現在凡夫有分別執著,善就是善、惡就是惡。為什麼有善、有惡?善惡從哪裡來?怎麼會有善惡?因為你有對立,有對立就有善惡出現,才有六道輪迴。給我們說真話,你念頭想善,是三善道;你念頭想惡,造的業是三惡道,三善道跟三惡道統統在六道生死輪迴。以佛法的標準來講,六道、三善道以佛法的標準來講還是惡,因為你沒出六道,你還要墮落,你不究竟。超越六道,你超越六道是善,到了四聖法界。一真法界,明心見性的菩薩,看四聖法那還是惡。為什麼?你還沒有明心見性,你還在十法界,你斷了分段生死,脫離六道輪迴,但是你還有變易生死,你還沒有破無明,還是惡。破了無明,有四十一品,你圓教初住破了一品,到圓教二住。二住看初住,那還是惡,二住是善。到了究竟成佛,就至善了,圓滿了。

  成佛那個善,不是我們在分別執著這個對立的善惡,所以在分別對立執著這個善惡裡面,它不是真善,這個道理比較深。我們講,現在一個善、一個惡,講六道裡面這個善惡,大家容易理解。講超越六道的善惡,大家就比較不容易理解。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中國的聖人也懂這個道,所以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有聖人就會有大盜,為什麼有聖人?因為有大盜。因為它是相對的,有這個對立起來,就有這個人。相對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大家去揣摩這個道理,揣摩到,你就會提升了。

  我就講我們六道的事情,不要講超越六道,這樣大家比較聽得容易明白。如果再講下去,恐怕大家都打瞌睡了,悟道法師你在講什麼?胡說八道。但是如果你向上一著,你體會到了,你會很法喜的,你會「得未曾有」,稀有,以前怎麼都沒有體會到這一層?佛是講得很清楚,我們老和尚也講得很清楚,就是我們沒有聽清楚。為什麼聽不清楚?因為我們總是還不能去突破我們的分別執著,問題在這裡。

  我們現在就六道裡面的善惡來講,先從第一個,斷惡修善,以這個標準,六道裡面的標準。所以這個十善十惡,那個標準不一樣的,條目是一樣,標準不一樣。六道裡面的善惡、四聖法界的善惡、一真法界的善惡,大家如果看《占察善惡業報經疏》,我們才知道《十善業道經》,你不要以為說它是人天法,不是!你從六道到成佛,只是十善業層次的不同而已。實在講,十善業修圓滿就是成佛,成佛就是十善業你修圓滿了,簡單講就這樣。不管修什麼法門,都是修這個,不是修身口意三業嗎?顯宗密教都一樣,你看顯宗修身口意三業,要懺悔,要修。密宗呢?密宗也是修三密,什麼叫三密?身密、語密、意密。他修行的方法特殊。

  一切諸佛他修成就了,等於說他成就了,他成佛了,他要幫助眾生,教我們理論方法,跟他這樣修,修因證果,修到最後跟諸佛一樣證果了,這個叫因地教,修因證果這個叫因地教。密宗跟淨土宗,這個叫果地教。什麼叫果地教?果地教就以果為因,諸佛如來的果位,做為我們眾生的修因。就是把諸佛所有的圓滿的功德,我們來複製,我們用複製的,用copy的,這樣就很快了。copy的是不是比較快?當然比較快。不然你要自己來,慢慢來,當然都可以,看你要用哪一種?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萬德莊嚴就是這句佛號。我們一直念、一直念,就是把他果地一直薰,薰我們這個心,薰到最後,我們就跟他一樣了,這個是快,這個省掉三大阿僧祇劫,一念,你就不斷的複製,不斷的薰習。

  這個《楞嚴經》講得很清楚,「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我們念這句佛號就是薰。還有,你要最快的就是念佛。我們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不是給我們開示嗎?「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生前空劫事,多生多劫,空劫以前再以前,這個不曉得什麼時候了。意思就是說,十方三世所有一切,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佛法,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統統該,概括了,包括裡面了,一樣也沒漏掉。問題是我們相不相信?我們聽了不相信,真的嗎?有這麼簡單嗎?我們肯定不相信。所以佛也知道,《彌陀經》佛不是跟我們講得很明白嗎?這個叫難信之法。難信能信,那你就有福了。所以這個法門行不難,信難,我們總有懷疑,真的嗎?所以念的那個心它就不懇切,常常就會忘記。如果真的相信,像夏老居士說,一秒鐘都不願意讓它空過。夏老居士說到怎麼樣?他那個念佛,真的是念到的這個心得跟我們分享。他說要趕快搶救,搶救一句是一句。什麼叫搶救?你多念一句就是一句。所以他說,「多說一句廢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你多說一句廢話、沒有意義的話,廢一句,那個對你沒有意義、沒有幫助;你多念一句,你的阿賴耶識佛的種子又加深一次。所以他說要搶救,他一秒鐘他都不願放過。他是一個。

  出家人就是海賢老和尚,他一個字也不認識,他就抓住這一句。抓到怎麼樣?片刻不丟失。大家去看他的光碟,片刻、一剎那他都沒有丟失掉。他很忙,他從早做到晚,但是他心裡都沒有丟失掉,心裡有佛。所以你看他往生那麼自在,現在留肉身,那個示現給我們看的,這個是最直接的,關鍵在信,信難!我們總有懷疑,一面念、一面有懷疑,自己說我沒有懷疑。怎麼會沒有懷疑?你自己不知道。所以過去我常常講,我們老和尚往年到美國,一年要去住半年,很多同修寫信來問問題,我們師父都叫我回答,代替他回答。有一次有一個居士寫個信,她說聽老和尚講《彌陀經疏鈔》,念佛三個要訣,第一個不懷疑,第二個不夾雜,第三個不間斷,她說這三個,她做到兩個,第三個不間斷她沒做到,因為要上班、要睡覺,所以就間斷了。這一條做不到,但是她做到不懷疑、不夾雜。我就給她回了,我說妳既然不懷疑,為什麼還要寫信來問?妳有疑,才會來問;沒有疑,妳問什麼呢?這說明什麼?說明她有懷疑,她自己也不知道,她以為沒有。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沒有,妳問什麼?所以你不要以為信佛容易,修是不難,你一念就能成佛是真的不假,關鍵那個信很難。

  信難,因為有懷疑,你懷疑就有夾雜,就間斷了。因此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他出現在世間,他成道之後做什麼事情,大家知道嗎?佛成道了做什麼?帶大家打佛七,還是打禪七?好像在經上沒看過,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佛都是講經說法,是不是?從一成道就講《華嚴經》,凡夫、二乘聽不懂,只有看到佛在那邊打坐,他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明心見性以上的大菩薩,華藏世界的大菩薩。所以出定,從《阿含經》人天小教講起,講到最後開權顯實講《妙法蓮華經》,回歸到一佛乘。他一生給我們示現的,就是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沒有帶大家念一天佛、參一天的禪。這個示現告訴我們什麼?佛法知難行易。為什麼講經說法?為什麼要聽經聞法?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如果你疑斷掉了,你真正信心生起來,那不用聽經了。所以現在不聽經的人,可能是他疑都沒有了,他不懷疑了,他一句佛號念成功了。所以我們現場來聽經的就不多,包括我們自己住在這裡的出家眾,他都不會來的,他沒有懷疑了,所以他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功了。所以如果我們有懷疑,經不能不聽。你要真沒有懷疑才可以,你不要自己有懷疑一大堆,認為自己沒有懷疑,不要搞錯。真搞明白了,修行不難,《彌陀經》講若一日到若七日就一心不亂,就有把握往生西方,那不難,但是你要信,這個難。難信之法,不是跟你講那麼清楚了嗎?不然為什麼要講經?佛成道,拿個引磬,大家來跟我念佛,不個個都去了嗎?對不對?辛辛苦苦講了四十九年,苦口婆心,就沒有必要了,就拿一把引磬,大家跟在我後面,念佛,大家都去了。去不了!為什麼去不了?因為有懷疑,你疑沒有斷掉就是障礙。斷疑不容易,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講,「疑網纏心不易知」,就是這個疑,懷疑那個疑,好像捕魚那個網,密密麻麻的,纏在你的心裡,你不容易發現,你不容易知道。那怎麼辦?就是要念佛。但是念佛又有懷疑,念不下去,有夾雜,所以要聽經、講經來補助。「疑網纏心不易知」,懷疑纏縛在你的心裡面,不容易知道。

  所以過去黃念老他也講,我早年聽他的錄音帶,一九九O年我去大陸,我們師父叫我送《華嚴念佛三昧論》的稿子去給他老人家,去他家住的胡同,去跟他見過一次面。他那個錄音帶,有很多同修問問題,也問到不懷疑這個問題。不懷疑,你就全部都放下了,你真正放下,那就真不懷疑,還放不下就是有懷疑。所以有很多同修說我放下了,我統統放下了,黃念老講,沒事的時候都放下,事情來了一樣也放不下。真的是這樣,所以我們不能誤會,我們有懷疑,我們還放不下,以為說放下了、以為不懷疑了,這個就錯了。所以要聽經聞法、講經說法,就是這個目的。

  所以在這個比較高深的道理,一般人他就不容易理解,所以這個要看對象來講,看根機,他的程度。如果他已經可以理解,可以接受,你要講他能夠接受的,你就不能講得太低了,這樣你不能幫他提升。所以在密教裡面,黃念老跟我講,他說淨土是密宗的顯說。密宗,他們修的,黃念老他也修密,他對密講了很多,很多同修問他這方面的,他是正知正見,他也遇到真正的上師。他給我們講,現在上師很多都是假的,你哪有那麼大的福德因緣遇到真的?遇到真的,你就真有成就了。假的比較多,冒牌的多。

  所以密宗他的層次也很多,最高層次他給我講,就是跟達摩祖師傳到中國那個祖師禪是同等的境界,最高的密法就是那個,跟禪一樣的。其次就是三密相應,這個三密相應就是說我們凡夫身口意三業,就是你手結印,口念咒,意觀想,你這個三密修到跟佛的三密相應了,你凡夫的三業本來一天到晚在造惡業的,頓然就變成佛的三密了,跟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了,這個叫即身成佛,它的原理就是這樣。這個原理也就是薰習,把佛的果地,他修成果的,你藉他這個來薰我這個。所以三密相應就是這個原理,這個道理就在這裡。所以密宗、禪宗,就是在一般講叫圓頓教。淨土是圓頓的圓頓。因為密宗你要真正好的金剛上師給你傳授,不然你恐怕修到最後走入邪道了。現在很多走入歧途了,他自己不知道。但是他也有神通,他福報也很大,信徒也很多,但是成不了佛,成了魔,修到魔道去了,修錯了,這個就很可惜了。

  三密相應,這個三密他有一密相應,他也成就,其他兩密他也能夠同時相應。就像我們觀想白毫,佛的一相,你那一相觀起來,其他的相也會成就。所以你三密同時相應做不到,你修一密。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他特別說明要念「阿」,這個才是正確的發音。但是現在,他說南方人都念凹,阿(音凹)彌陀佛,我們念阿彌陀佛。他說那也不要去糾正他,他有信願,念凹、念阿統統可以往生,這個往生沒有妨礙,念習慣就好了。但是因為密宗他們念這個咒語,就講求那個音要標準,因為音標準,他才相應,所以他就比較講求。我們不是專修密,就沒有辦法那麼講求,而且口耳相傳的也會變,這個咒語也不一定很準。特別這個咒語不是人家一代傳一代的,現在我們看到根據這個字的注音,那個音差很大。高層次的佛菩薩,你怎麼念,他都懂你是在念什麼。比如說念往生咒,我們現在念得不標準,但阿彌陀佛一定知道我們是在念生咒,因為他有神通,不管你用什麼口音念,佛統統都知道你在念什麼。但是如果你要招呼鬼神的,六道裡面那些鬼神,你念不準,他就聽不懂,他聽不懂你在念什麼。所以你要招呼鬼神,你要念得準。像你去請穢跡金剛來,你要念得準,你念準了,他就真的就現身來給你看了。所以黃念老講,大陸有一個居士念穢跡金剛,他就念念,真的被他念準了,那個穢跡金剛出現,他都嚇得趕快爬到桌子下面去了。

  身業、語業、意業,密宗他修這個三業,凡夫造善惡業,這個三業你手結印、口持咒、意觀想,三密相應,你要常常修,他這個修是什麼?黃念老他是學科學的,他有一個比喻,他說好像我們在調電視頻道。以前我們調收音機,調頻道、調頻率,他說調協調協,我們以前聽收音機不是要調嗎?調那個頻道,調調調,調對了,就好像保險箱的號碼鎖,轉轉轉,轉對了就開了。他這個三密相應就跟那個道理一樣的,你就念念念,你念對了,一相應,佛菩薩所有功德統統到你這邊來了,你就成佛了,這樣就很快了,這個叫果地教。他也很慈悲,怕我們不懂,他用個比喻,他說好像你要吃一個饅頭,現在都有做現成的,你拿去吃就好了,你就吃到饅頭了,這個就果地教,成果有,做好了;做好了,你頂多花個五塊錢去跟他買,我們就吃掉,就吃到饅頭了,我們就是直接去享受他的成果。如果你要從因地教,你要吃那個饅頭可不那麼簡單,你要找一塊土地,然後去整理、然後去播種,種麥。我們到山東齊素萍老菩薩那邊,那邊麥田很多,我也去撿過麥。你要種,那你要施肥、要照顧,然後要收割,然後磨成麵粉,然後再做成饅頭。這個我當兵也學做過饅頭。還要去蒸,蒸好了,然後拿出來,你才有饅頭可以吃。這個程序、這個過程,就像我們修因證果這個因地教。

  所以佛法的修學有兩大類,一個果地教,一個因地教。所以禪宗,禪宗它也算是比較偏重在自身,如實知自心,但是他成就要快,還是要求佛力加持比較快。所以密跟淨土都是屬於果地教。但是禪宗也是很快,因為它直接,直指心源。所以佛的教學有圓頓、漸次的教,這個不一樣。這個隨各人的根機,因為有些人他能接受哪一個,佛就跟他講哪一個。有的人你跟他講圓頓教,他不接受。你要上一O一大樓,一定要爬樓梯,哪有坐電梯可以到的?那麼高,一定要爬。佛說好,慢慢爬,爬久了也會到。但是你爬得很喘,要休息一下,然後再爬,爬到最後也會到了。但是如果你相信坐快速電梯可以很快就到,那你很快就到了。佛沒有意見,告訴你,你不能接受這個,就告訴你另外一個,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修小乘的,他不相信大乘的;修大乘的,他歧視小乘,那也不對,應該都要平等對待,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跟大家講了這些,似乎是題外話,但是也不是題外話,如果回歸到佛法,無非就是修這三業,身業、語業、意業。你看密宗,它講得是很具體,三密相應,很具體。我們學佛就是要作佛,當然我們以這個為最高標準,我們不是說你學佛就是為了求個人天福報,人天福報在六道輪迴,這個不是佛的期望,佛是希望你超越六道,希望我們成佛。但是求人天福報的人,畢竟還是佔大多數,那佛就恆順眾生了。現在你只想求人天福報,就教你得到人天福報的理論方法;你想要超越,就教你超越的方法;你要慢慢修,就教你慢慢修的方法;你要很快成就,教你很快的方法。佛沒有定法,佛無法可說,都是恆順眾生。眾生根機不一樣,每一個人的理解力不一樣,每一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千差萬別,所以法門才有無量無邊。

  我們回歸到六道,我們在六道,回到六道來,剛才講到佛法界去了,現在我們回到六道。要跟大家講一個很奧祕的,這個就看你信不信?你信了,當下你就入佛界;你不信,慢慢來。你相信,中峰國師不是講嗎?「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你相信不相信?講到最後,第三時,「遊戲逍遙非分外,得佛受用,徹法源底。常寂光處處現前,大願王塵塵契會」,我以前讀到這一段,這個是成佛的境界,距離我非常遙遠,遠之遠矣。「常寂光處處現前」,我是現在煩惱處處現前,我到哪一天能夠常寂光處處現前、大願王塵塵契會、遊戲逍遙非分外呢?我們去玩,都是本地風光。玩也是佛法,你還不用入那個境界,玩是玩、修行是修行;入那個境界,玩也是在修行。最近我看到黃念老的一些開示,有一點體會跟大家分享,這個分享也很寶貴的。黃念老他也是根據夏蓮居老居士,夏蓮居老居士他就是修念佛法門,念到理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了。夏蓮老給我們講,我們心裡念這句阿彌陀佛,念念你都在常寂光當中。你當你念這一句,你就是在常寂光,你現在就在常寂光,不是說往生之後才去常寂光,不是;現在,你現在念的時候,就是常寂光處處現前。你就抓住這一句,如果你真的相信這一句,我看你少念一句你都不願意,你會緊緊抓住,多念一句是一句,因為你念一句就是常寂光現前,再念一句又是常寂光現前,你不念,你還要做什麼?

  為什麼我們不念?不知道。佛講了,不敢相信,「真的嗎?我業障這麼重」。我們在念什麼?念「我業障這麼重」,不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問題出在這裡!「我現在是凡夫」,都念這個。佛叫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其他念頭統統放下,你現在就在常寂光了。但是我們總是「我現在是凡夫,我煩惱很多」,你一天到晚念這個,不是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你要把這些放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那你就是在常寂光當中,常寂光就處處現前,什麼時候現前?你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就現前。「我沒有見到常寂光」,懷疑又來了。你只要不懷疑,就是!你相信不相信?「還不是。」你看!這個疑好不好斷?我這樣講,你就知道夏蓮老講的「疑網纏心不易知」。這個是最高的,最高的法大家不知道。所以大家有緣,今天跟大家分享這些,大家如果能真信不疑,那你成佛很快,不用那麼麻煩,不用三大阿僧祇劫。你不相信,就沒辦法。佛就跟我們講了又講,這是難信之法,不是難行。你那個字要看清楚,是難信,我們信難,你真信成佛就快了,哪有那麼麻煩!你不相信,就沒辦法,那就慢慢來吧!就這樣。

  好,我們現在回到六道,來講善惡法。所以「身、口之所造作都是隨著念頭,念善造善業,念惡造惡業」。在《太上感應篇》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就是我們起心動念,你起一個善念,吉神就來了。我們一天到晚,新加坡那邊廟滿多的,馬來西亞的廟也滿多的,很多人都去拜,跟台灣一樣。很多廟,去拜神幹什麼?求平安,求吉神來。是不是你去拜,吉神就來?不一定,看你的念頭。如果一天到晚,你那個都惡念,你感應的都是凶神,不是吉神。你到廟裡去拜,你還是感應凶神,因為是你念頭自己招感來的。《太上感應篇》第一句就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災禍、福報沒有門路,自己找來的。自召就是自己自召的,自己感召來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你造善得善報,造惡得惡報,自作自受。

  所以念頭善,你善事還沒有做,吉神馬上就相應。你念頭惡,你起個惡念,惡業還沒有造,凶神就跟來了。所以過去我常常引用《太上感應篇彙編》元自實先生這個公案,我們老同修聽過再聽也沒關係,多聽幾遍。新的同修沒聽過,那更要聽了。這個元先生,他要去殺一個姓繆的,那個姓繆的對不起他。有一天早上氣沖沖的,拿一把刀要去殺這個姓繆的。經過一個軒轅廟,軒轅廟供黃帝的,三黃五帝那個黃帝。那個廟在宜蘭有一間,供黃帝的,我去過。那個廟祝一大早要起來誦經,看到一個人從廟門口經過,他看到這個人後面怎麼跟了好多凶神惡煞,跟了一堆,就從廟門口經過了。後來沒多久,那個人又折返回來。這次回來不一樣了,後面跟著好多善神,好像天使一樣,也是一大堆。他看了很奇怪,這個人到底是幹什麼?就把他找來,找到廟裡面來去問他。請問他貴姓?你剛才是去哪裡?去做什麼?

  元自實先生他也很坦白,就跟這個廟祝講,他說我剛才是準備要去報仇的,那個姓繆的對不起我,我去準備去把他給殺了。結果走到他家門口,突然想到,他家還有個八十幾歲的老母,他的妻子兒女,兒女還小。他說,他就想一想,我殺了這個姓繆的,他的老母親誰去照顧?他的妻兒誰去撫養?我殺了他一個人,不等於殺了他一家嗎?對不起我的只有姓繆的,他的家人是無辜的。想到這裡,就放棄報仇的念頭,放下了,不報仇,回去算了。這個善心起來了,到他家反而替他仇人的家人想了。要去報復,那是惡念,瞋恨心,但是到了,起了一個善念,不報仇了。

  這個廟祝就跟他講,他說我知道,我明白了。他說你知道嗎?剛才你怒氣沖沖要殺那個姓繆的,你後面跟了一大堆凶神惡煞。你到他家門口,你忽然替他家人想,放棄這個報仇的念頭,你的善心起來了,那後面很多吉祥的神跟著你。他就勸他,你從今以後斷惡修善,你的前途無量。他聽到這裡滿身冷汗,原來動個念頭,事情都還沒有造,就感應到吉神、凶神這麼快,所以起心動念就很謹慎,後來真的努力斷惡修善,做官做很大。這個公案也可以給我們斷惡念、生善念的一個提醒。念頭善,身口就造善業;念頭惡,身口就造惡業。念頭善,身就造不殺不盜不淫,念頭惡就殺盜淫,隨著念頭在造作。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世間的預言分為哪兩大類❓
🔹智者大師讀《法華經》入定,在定中見到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什麼表法❓
🔹經典中的「一時佛在」,用「一時」有什麼涵義❓
🔹潛水艇深入海底卻沒有發現龍宮,什麼原因❓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別將假我當真我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3/1/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05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尊敬的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全體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現場的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是二O二三年一月五日,我們又過了一個年了。我們上個星期,二O二二年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今天是跨年了,已經進入二O二三年,我們繼續去年學習的《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我們學習到經文「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我們上一次這段經文的《講記》節要講到第十條,我們看第十這一條:

  「十、在沒有回歸自性之前,我們生活在自性變現的虛幻境界裡,生活不自由,被境界所轉,在境界裡做不了主,由業力做主;明心見性之後自己做主,就不是業力做主。」

  這一條就是給我們說明,我們在還沒有回歸自性之前,回歸自性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在教下講大開圓解,密宗講三密相應。明心見性在圓教,華嚴宗判這個教是小、始、終、頓、圓,天台宗它是判藏、通、別、圓。圓就是圓滿,圓教,圓頓教。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講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明心見性,就得大自在。我們大家都常常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大自在了;度一切苦厄,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這一切苦厄就消失了、就沒有了。這是講明心見性的受用,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回歸自性,還沒有明心見性。還沒有明心見性,我們現在的生活是「生活在自性變現的虛幻境界裡」,這一句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概念。我們現在眼前看到這個世界,這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些萬事萬物,森羅萬象,整個宇宙,這個世界怎麼來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這所有一切動物、植物是從哪裡生起來的?這是自古以來,古今中外,中國、外國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在探討的問題,但是到現在還沒有結論。佛他就把這個答案給我們在三千年前就說明了,這世界怎麼來的,就它的本體?是我們自性變現的。每一個人都有自性,現在我看到大家,你們全部統統是我的自性所現的;你看到我、看到其他的人,也是你的自性所現的,這是一體的,一樣的。就像我們這個講堂,燈泡那麼多,燈光它就融在一起。所以「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這個法身大家都一樣。

  我們自己變現的虛幻境界,我們現在眼前這個世界是虛幻的,這個虛幻的境界是從我們自性現出來的。我們自性能現這些境界,這境界都是我們自性所現的。就像我們看電視的屏幕一樣,這個屏幕它能現。把這個屏幕比喻作我們的自性本體,讓我們透過這個比喻去體會我們自性的一個概念,這自性裡面它什麼都沒有,但是你開關一打開,頻道一轉,它什麼節目都有,都來了、都出現了。我們看電視頻道,它的節目千變萬化,千差萬別,森羅萬象,無量無邊。我們大家都知道那個是電視,那是虛幻的,那個虛幻的相是從什麼都沒有的那個屏幕現出來。那個屏幕它都不會變,它就是這樣,你關掉,影像沒有了,它是空的;當影像正在現,這個相它還是空的。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用電視屏幕來形容、來比喻我們自性,性跟相這一樁事情,讓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一個概念。

  佛給我們講,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現實的世界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我們一般人總覺得電視是電視,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滿實在的,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我們可以得到、我們可以擁有,我們都認為是這樣,執著這個境界是真實的。因為我們都認為這是真實的,這是真的,因此在這個當中就起了分別執著,不知道這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如果我們真正明白這一切都是我們自性變現虛幻的境界,那就明心見性了,那什麼問題統統沒有了。你看到一個仇人、看到一隻老虎要吃你,那是什麼?自己的自性變現出來的。自己變現出來,自己不知道自己變現出來,他迷失了。好像一個人畫一個鬼,然後自己看被嚇死了。自己畫的,自己被嚇死了,不知道這個是自己的心所現的。

  這一句我們還是要從《金剛經》佛給我們講的比較清楚,《金剛經》佛給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像我們晚上睡覺作夢一樣,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正當我們在作夢的時候,我們也認為是很真實。我們作夢也是把夢境當作真的,所以你作到好夢滿舒服的;作了一個惡夢,嚇得心驚肉跳,為什麼?因為我們把那個夢境當真的,結果夢醒過來一場空,什麼都沒有,痕跡也找不到。佛跟我們講,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虛幻的境界就跟作夢一樣,夢幻泡影,跟作夢一樣,但是我們總是認為這是真的。實在講,佛講的我們都可以在生活當中去體驗,你可以嘗試這樣去觀想,晚上作夢,我們白天醒過來,大家都知道一場夢,夢境沒有了,不見了。我們白天看到這一切,有自己、有別人、有家親眷屬、有整個世界,人這麼多,世界這麼大,我們早上醒過來總認為這是真的,我們就不會認為晚上是作夢,但是白天是真的。佛給我們講,晚上作夢,白天還是作夢,還是夢境,這一點我們可以每一天你睡覺,你去體會。大家想一想,當我們睡著的時候,人睡過去就不省人事了,我們睡了之後作夢到另外一個法界,睡得很熟,這個身體人家扛走我們也不知道,那何況身外之物?我們晚上睡覺睡著了,白天這一切,我的家人、我的房子有幾棟、我銀行還有多少錢、我買多少股票,大家想一想,你睡著的時候,白天這一切跟你有沒有關係?連這個身體都沒關係,那何況身外之物!你天天這樣作如是觀會開悟。

  《金剛經》就是教我們這樣觀,觀夢境,跟夢境是一樣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我們睡著的時候,作夢到另外一個法界去,夢境我們也認為是真的,是不是?如果你不認為是真的,一隻老虎要咬你,你怎麼會驚嚇?如果你知道那是假的,你說那就給你吃吧!黃念老講一個故事,一個日本人他作了一個夢,夢到有一壼好酒,他就請人去溫酒(就是熱一熱),他要喝那壼酒。結果那個酒還沒有熱好他就醒過來了,醒過來他就很後悔,他說早知道不要叫他去熱酒就好,我不就喝上那壼酒了嗎?這個故事也很有趣,大家去想一想。他說我在夢中不要叫他去熱酒,我不就在夢中喝到了嗎?叫他去熱那壼酒,結果我就夢醒過來,喝不到了,就沒有了。他很後悔在夢中叫那個人去幫他熱酒,這個故事也滿有趣的。所以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白天這一切不就是一場空嗎?就是夢境,大家想是不是這樣?連這個身體,睡著了人家給你扛走都不知道,那何況身外之物?常常作如是觀,我們真的就慢慢會看淡了,到最後我們觀照的功夫深了就看破、就放下了。我們每一天大家都來做這個如是觀,這樣觀想、觀察,我睡著了,白天這一切也是夢境;晚上作夢,白天還是作夢,這一切都是虛幻的,不是真的。

  虛幻的從哪裡來的?從我們的自性變現的。所以我們要回歸到真的,那個自性是不會變的,不生不滅的,那個叫成佛,明心見性。我們不知道回頭,去回歸,這叫皈依,依什麼?依自性。今天有同修皈依三寶,外面的住持三寶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的,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那個三寶,你去皈依外面的三寶就變成外道。外面的三寶也是我們自性現的,啟發我們要回歸自性三寶。你看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不是寫那個「自」寫那麼大!「自」就是什麼?自性。住持三寶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我們現在都是生活在虛幻的境界,如果我們知道現在生活在虛妄的境界,那我們還會計較嗎?是一場夢,好夢、惡夢統統是夢,都是一場空。「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那還有什麼好計較?順境、逆境也都放下了,心就清淨平等覺了。

  我們現在為什麼生活不自由,被境界所轉?因為不知道它是假的,你把它當真的那就被它轉。你知道那個是虛幻的,你就不會被它轉了,你就很自由自在,人家罵你也好、讚歎你也好,你都如如不動,你不會被轉了,那你就自在了。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自在?我們把它當真。佛給我們講,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勸我們要放下,要看破放下。《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就是叫我們看破,看破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夢幻泡影,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剎那生滅。

  所以我們迷了,在境界裡做不了主,被境界所轉,業力在做主,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迷了就造業,迷惑、造業、受報,惑業苦。明心見性之後自己做主,就不是業力做主。怎麼樣明心見性?就是你要從《金剛經》去觀,這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就是要修這個,你如如不動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你就自己做主,就沒有不自在了,就得大自在。所以我們要回歸自性,金剛般若我們還是要學習。

  我們再看第十一:「佛法講常樂我淨,這是四淨德,是真有,決定不假;沒有見性,那就是有名無實。」這一條也是給我們講,佛法講的,有常、樂、我、淨。「常」就是永恆不變的、不生不滅的,那個叫常。「樂」就是沒有苦,像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有真樂。我們這個世間的樂不是真樂,世間的樂也是苦,叫「壞苦」。「我」是主宰的意思。我們剛才講,我們迷了就自己做不了主,業力主宰;你覺悟了、開悟了,自己就能主宰,就不是業力主宰。「淨」是清淨,沒有污染。我們的自性就是常樂我淨,這個叫「四淨德」,每一個人都有,是真有。真有,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但是我們迷失了,不認識,認假不認真,迷在這個假相裡面,真的不知道,我們的問題就出在這裡。這是真有,決定不假,這個都有理論基礎的,不是隨便講的,大經大論都是講這樁事情。

  見性了,你就得到常樂我淨這個受用,就是享受常樂我淨;沒有見性,就是有常樂我淨,但是我們現在得不到受用。好像自己家裡很有錢,自己家裡寶藏很多,但你還沒有開挖,埋在地下,現在用不到。或者用另外一個比喻,黃念老做的比喻也是覺得很貼切的,他說你現在好像錢很多,但是犯法,被法院給你暫時凍結起來,不能拿出來用;哪一天這個案結了,錢就還給你了。這個形容比喻我們現在迷了,好像你家很有錢,被凍結起來,但不是沒有,只是暫時你用不到。實際上沒有失去,這叫迷失,不是喪失,喪失就沒有了。迷失,沒有失去,是你迷了,沒有失去,你以為失去了。這一段也很重要,我們總是要去認知每一個人都有常樂我淨,這樣我們學佛信心才能建立起來。如果你不相信有常樂我淨,你學佛幹什麼?你就沒有信心了,學了半天還是無常、還是苦、還是無我、還是不淨,那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去肯定、要去認知自性就是常樂我淨。

  下面給我們解釋常樂我淨,我們看第十二:「常是永恆不變。在我們的現實環境中,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所以沒有常。」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承認說有常樂我淨?因為我們看到統統是無常的。我們眼前看到人有生老病死,動物也有生老病死,哪有一件事情是常的、是永恆的?植物也有生住異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是有生滅的。礦物有成住壞空,星球有新成立,也有爆炸、壞掉的,就空了。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我們現在的感官當中是無常,但是在這個無常當中它有一個常,那個常是永恆不變的。那個常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自性,自性那個性是常,它是不生不滅的。相它是虛幻的,它會變化,但是那個虛幻的相是從這個性所現出來的。我們用電視屏幕來形容,比較容易體會一個概念,這個屏幕它沒有變,它始終都是這樣,但是裡面的節目就太多了,同一個頻道,不同的時段不同的節目,現出來的相也不一樣。那個屏幕有沒有變?那個相千變萬化,不管怎麼變,屏幕它還是始終沒變,它是常,它都是這樣的,它不變。就是這個體(性體)它不變,它能現,相是這個體現出來。那個相會變,變化無常,千變萬化,千變萬化的這些無常的相是從那個常的性現出來的。我們現在就要認識我們的自性,認識那個真的。我們現在問題是迷在自己現出來那個假相,不知道回歸去找自己的自性。

  這個《楞嚴經》講得很詳細,波斯匿王常常聽佛講經,他說佛,你常常說我們自性不生不滅。他聽多了、聽久了,但是他有疑問,他也不知道不生不滅在哪裡。他說在哪裡?沒有那個不變的。他說我現在六十二歲,臉皮都皺了,跟我小時候二、三歲不一樣了,怎麼有不生不滅的?我看到的都是在生滅變化。他就請問佛,佛你常常講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在哪裡?佛就跟他講,就在你身體裡面,就是你六根那個根性,你能見、能聞、能嗅、能嘗,那個就是你的自性,能見的那個性。但是波斯匿王還是聽不明白,實在講我們也不明白,跟我們講我們還是不明白。所以又再問佛,佛就跟他開示,讓他體會到他自己的自性始終沒有離開,始終存在的。佛就問他,你幾歲看到那條恆河?他說三歲。他說你三歲能夠見到恆河,你現在六十二歲能不能見恆河?他說一樣可以見,三歲能見,我六十二歲還能夠見。佛就給他指出來,說你三歲能夠見恆河,跟六十二歲見的恆河,能見那個見有沒有變?波斯匿王聽懂了,他就很開心,真的,原來那個不生不滅從來沒離開過。

  這個你悟入了,你就知道人沒有死,人死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相,身體裡面這個性它沒有生死,所以才會再去投胎、才會去往生。它只是換一個新的身體、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事實是這樣,好像我們衣服舊了、壞了、破了,不能穿了,換一件新的。所以身體不是我,是我所,不要把這個當作是我,這是錯誤的。所以見思惑,第一個要破見惑,第一關就是身見,就是你執著這個身是我。佛說錯了,身不是我,身是我所,就像我們穿在身上的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你不能把我所當作是我,那就錯了。所以真的有常,不是假的。大經大論都講,《楞嚴經》講得很詳細,佛弟子提出來的問題,佛都一一跟他們交流對答。我們現在的人能想出來的問題,你去看《楞嚴經》,三千年前人家統統想到了,只是我們沒有看那個經我們不知道,人家三千年前就問了。所以我們現在迷在這個幻相,那就沒有常;如果覺悟了,回歸自性,自性是常。

  我們再看第十三:「連樂也沒有,我們現在的樂只是痛苦暫時停止而已。譬如我們每天要吃三餐,有一餐不吃就會餓得很苦;吃飽了,餓的苦暫時停止。」這是舉出一個例子。我們現在在六道生死輪迴,實在講,《法華經》講「三界統苦」,只要你沒有出三界,只有苦,沒有樂,那個樂也叫壞苦。我們現在感覺的樂只是痛苦暫停而已,所以沒有真樂。真樂,我們自性有真樂,極樂世界,真的極樂。你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六道輪迴,你說很快樂,那個快樂也是暫時的,不是真的,它會壞掉的,所以叫壞苦;苦苦、壞苦、行苦,三苦、八苦。我們如果覺悟這個人生苦,想要離苦得樂,這個人就開始覺悟了;如果覺得這個世間還滿不錯的,那是還沒覺悟,把苦當作樂。現在人都顛倒,以為是在享受,其實是在受苦,把那個苦當作樂,顛倒!

  第十四:「我是自己能做得了主,但凡夫是自己做不了主,常被境界困擾。沒有見性,決定沒有我。」這個我們剛才講,不知道真正的我是誰,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不認識真我,我們把這個假我當作真我,那就錯了。我們第一個錯誤就是,你說我在哪裡?就指著身體、指著鼻子,說我就在這裡,那你不就把身體當作我嗎?那這個是錯的,這是身見,佛跟我們講,見惑第一個是身見。我們在這個世間,的確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決定沒有我;我們認為有我,那是錯的,那叫我相、我見,執著。《金剛經》講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我們要破四相、破四見,你才能夠見到真我。《金剛經》前半部破四相,後半部破四見。

  我們再看第十五:「淨是身心清淨。我們心裡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身更不乾淨,一天不洗澡,臭汗薰天。常樂我淨不但六道凡夫沒有,十法界內的四聖法界也沒有,入一真法界才有。《無量壽經》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以及一切萬物常住不變,所以他們具足常樂我淨。」這一條講的也就比較具體,講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常樂我淨,具足常樂我淨,所以才能叫做極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六道十法界沒有常樂我淨。

  淨是身心清淨。我們的身心本來是清淨的,迷了就變成不清淨。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六祖開悟講的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塵埃就是污染。「本來無一物」,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些統統是假的,它怎麼會受到污染?它沒有受到污染。我們淨老和尚這裡講的,我們心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心不清淨;這個身體一天不洗澡就臭氣沖天,身不清淨。身心不清淨是從迷來的;你覺悟了,身心就清淨。我們看虛雲老和尚的年譜,虛老他一年洗一次澡。衣服領子那個污垢很厚,但是你把它拿來聞一聞,不臭,還有香味。實在講,那個污垢把它刮起來還可以當藥,還能治病。金山活佛就是這樣,他都不洗澡的,身體搓一搓那個污垢,捏一捏就像藥丸,那個還可以治病,大家搶著要,疑難雜症都能治。他為什麼跟我們不一樣?因為他身心都清淨,他有禪定功夫,戒定真香,那是真的。

  現在講這個,我們比較能夠理解,就是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個我們比較能夠理解,我們聽得懂。但是六祖講的那個我們就不懂了,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它本來無,這個我們就不懂了。它本來沒有,我們為什麼認為真有?過去禪宗這些祖師,如果根性利的人,你從這個地方就可以頓悟;如果根性不是利根的,慢慢給我們講,慢慢悟,漸悟。頓悟怎麼樣?你看二祖去參達摩初祖,他請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說好,心拿來,我幫你安。他說「覓心了不可得」,當下大徹大悟。他找心找不到。三祖去拜二祖,他說他罪過很多、很重,他想要懺罪,請他幫他懺除罪業,二祖說好,罪業拿出來我幫你懺,他也迴光返照,覓罪了不可得,罪找不到了。我們現在講,心裡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在哪裡?你找出來看看,我們找不到。找不到說明一個什麼事實?它本來就沒有。本來沒有,你現在把它認為真有,現在問題是這樣。如果你真正知道本來無,你還會有這些煩惱嗎?那個煩惱就變菩提了。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迷了就叫煩惱,悟了就叫菩提。不是另外有一個煩惱,另外有一個菩提,不是!統統是同一個,是覺悟跟迷惑的差別。同樣我們這個心,我們煩惱是這個心,覺悟還是這個心,心沒有變,心沒有兩樣。

  這裡講到常樂我淨,不但六道凡夫沒有,四聖法界也沒有;但是四聖法界跟我們六道法界的眾生比較起來,他們有常樂我淨,我們沒有;如果四聖法界跟一真法界的菩薩比,一真法界的菩薩才是真正的常樂我淨。他這個常樂我淨是相似的,還不是真的,因為他還沒有見性,還不知道用真心,還是用阿賴耶識,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修淨土,只要往生極樂世界,無論你生到哪一土,統統是常樂我淨,這個世界就殊勝了。

  我們再看第十六:「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這一段是合起來給我們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如是」兩個字是信成就,讓我們建立信心、成就信心,如是,當然這個道理很深廣,我們就一個淺顯的意思來講就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

  我們看十七:「一時是時間,指佛說經的時間。時間不用年、月、日,而用一時,其意思很深!佛告訴我們,時間與空間都是抽象的概念,並非事實。所以,一時的意義不但深而且真切,比記載年、月、日、時還要正確。」的確這個「一時」意義很深。用「一時」,它是活的,一時就是任何一個時候。這兩個字如果搞懂,你也開悟了,佛經哪一句你都可以契入、都可以悟入。我們一般講一時,「時」就是時間,時成就。這是指佛說這部經的時間,這個時間不用年月日,哪一年,像我們現在二O二三年一月五日,年月日。為什麼不用年月日,而用一時?古代的曆法也有不同,中國跟印度的曆法不同,像現在我們中國的農民曆跟西洋用的曆法也不一樣。今天一月五日,但是我們農曆是十二月十四,時間都不一樣,日期不一樣,曆法不一樣,那你要依哪一個?這是講我們現前的。現在有農民曆可以對照的,公元幾月幾日,農曆就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要這樣去對照,這個對照有時候也不是很方便。另外還有時差,比如說我們現在是晚上,還有五十幾秒就八點了,但在美國紐約是早上八點,差一天,時間不一樣,它有時差。這是在我們這個地球曆法不一樣,有時差,地區不一樣有時差,那你不好記,何況這部經在龍宮講的,龍王那邊的年月日我們人間不知道,天上的年月日跟人間又不一樣,所以用一時是最真實的。

  所以這個一時,任何一個時候。如果你定了這個年月日,它已經過去了,我們的概念當中它過去了,三千年前講的,三千年後還適不適用?我們難免會有這樣的疑問。但是用個一時,就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都適用。我們大家現在在學習《十善業道經》,現在就是一時,每一次都是一時。時間跟空間都是抽象概念,並不是事實,是我們一個抽象概念,不是真的。空間也是人去設定出來的,時間也是人去定的,不是真的。所以佛經常常講「無始」。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無始貪瞋痴。貪瞋痴什麼時候起來的?這一句如果你真懂了,你也開悟了。我們大家都知道,我現在有貪瞋痴,我煩惱很重,請問你煩惱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幾點鐘開始生起來的?你找得到嗎?你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你找不到一個開始。找不到開始,佛給我們講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什麼?就是當下一念。所以科學家講人類進化論,人是從猴子變過來的,但是有一些猴子變成人了,現在還有很多猴子還是猴子,那個不是事實真相。

  我們這個世界,就像電影一秒鐘二十四張,每一張都是打上去,同時、一時頓現。一張一張打下去,我們當下一念,一念一念相似相續相,好像卡通動畫一樣連接起來,動得很快,然後我們看到這個世界出現了,是這樣的。所以統統是一時頓現,它沒有前後,同時的,你怎麼去找一個開始、找一個終結?沒有,你找不到。所以時間,在唯識講叫「不相應行法」,時間、空間叫不相應行法,現在話講就是抽象概念;愛因斯坦說「錯覺」,時空是人類的錯覺,並非事實,你不要把這個當真的。所以一時,我們看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讀到入定,入定了他去參加釋迦牟尼佛這一會,講《妙法蓮華經》這一會,出了定他就說,「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佛還在那邊講,但是我們人間看沒有了,不存在了。真的,它是不生不滅,但是它隨時都在,你只要入了定,隨時都可以去參與。這個時間也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未來,因為它是假的,如果真的那怎麼可能?假的你就可以回到過去,可以倒帶(以前錄影帶說倒帶),你也可以快轉,往前跑。所以這個「一時」意思很深,任何一個時候。我們現在學這部經,現在就是一時,就是現在佛給我們講這部經,你看這個多親切!如果說這個是三千年前的,跟我們現在人沒有關係了,那這個跟我們距離就很遙遠了。如果講一時,那很親切,現在,我們現在在念這部經、在講這部經、在聽這部經,現在就是一時,就是佛現在在給我講。我們體會這個,會很有法味的。所以佛,他都在我們左右,沒有離開我們,因為一時。

  好,我們再看第十八:「從理上講,禪宗所謂識得一,萬事畢,又謂萬法歸一,這個一就是與自性相應,這個意思深。淨土宗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所現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心亂了,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因此,心真正歸一,一念不生,一心不亂,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都圓滿的現前,這是真正的一時,法身大士才能證得。」從理上講,引用禪宗講的「識得一,萬事畢,又謂萬法歸一」,我們看到這個一就落在數字裡面,一、二、三、四、五、六,不是那個意思。這個一,我們要去悟。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有一次吃過飯,我們老和尚就跟我們考試,說禪宗講「萬法歸一」,就問我們,一歸何處?萬法歸到一,一要歸去哪裡?我們想了半天,不曉得要歸去哪裡。後來師父看我們答不出來,說「一歸萬法」。萬法歸一,一歸萬法,那就說明什麼?萬法是一不是二,佛門有一句話叫「不二門」。你真正明白這一句了,現在整個宇宙就是自己,一,這個一就跟自性相應。真正明瞭這個一,你真正懂得一心,什麼是一心你真明白了,那你現在所有的煩惱都是究竟佛果。這個我們可以去參,參透了你就開悟了。所以這個一就是跟自性相應。我們現在用言語、文字來表達,那你要起觀照般若你才能悟,不能著在語言、文字上面,要懂得它的弦外之音。好像那個指路牌一樣,它是一個指路的,你不能停在那裡,認為那個就是目的地,不是。所以這個意思就很深。

  我們淨宗講一心不亂,《華嚴》講一真法界,我們一心不亂,現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我們心亂了,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實在講,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得很明白,「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都沒有離開我們這個一心,淨土也好、穢土也好,娑婆世界也好、極樂世界也好,有離開我們的一心嗎?沒有,統統是一心。如果你真正明白了,統統是一心,那什麼問題都沒有了,真的所有的煩惱都變究竟覺。所謂「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菩提。但是你要了解一心,這個一有大道理,大學問。所以一真法界,心亂了就變十法界、就變無量無邊法界。「因此,心真正歸一,一念不生,一心不亂」,諸佛所說一切經都圓滿現前了,這個是真正的一時,心歸一了,明白一心了,明白自心。禪宗跟密宗、教下都講,明白你自己的心,那你就是悟入了。我們的心,中峰國師講靈知心,你悟入你那個靈知心。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有靈知心,每天你的六根都在起作用,但你不知道。我們只認識緣慮心,那個妄心;還有一般人說肉團心,就這顆心臟,那就更錯了。實際上要我們認識那一個、明白那一個靈知心,靈知心它不會變的,在生死大海它是這樣,成佛了它還是這樣,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學佛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的心。

  我們再看第十九:「中國史傳記載,智者大師讀誦《法華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忽然入定,在定中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出定之後告訴別人: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這一會還沒有散。」這個我們剛才講過了。的確就是一時,如果不是一時,怎麼可能在定中能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講《法華經》?所以時間的觀念的確是我們的錯覺,我們的妄心虛妄的一個錯覺,不是真的,給我們講真的是一時。

  我們再看二十:「世間的預言有兩大類:一類是從數理上推斷的,屬於比量境界,不見得準確;另一類是定功,定中境界是親見的現量境界,現量境界就稱作一時。一時二字是活的,不是死的。」「一時」就是活的,任何一個時候,那就是活的;任何一個時候,就當下,這個一時。這裡講世間的預言,現在我們看到網路上有很多預言,出書的也有。很有名的,五百年前法國的預言家諾查丹瑪斯他有出書,我在家的時候就曾經買過。在我們中國的預言,「推背圖」、「燒餅歌」這一類的。預言有一類是從數理上推斷,就數學去推算,那個就屬於比量境界,用數理去推算的。數理推算有時候會有誤差,如果差一點點誤差,那就不會很準確;可能有八、九成準,但是不會有百分之百準。有的數理比較高明的,的確算得會很準確,像袁了凡給孔先生算的就很準,那個命運,今年考第幾名、明年考第幾名、你要領多少米,給他排流年,到時候他都去對照,的確就是像孔先生算的。孔先生這樣算得很準的,這是從數理上推算,他是從《皇極經世書》去推的。那這個高明的是算得很準,如果有一點誤差,就會沒有辦法百分之百準確,可能算個七、八成準。

  另外一類是定功,定中見的是現量境界,那是親見的,絕對是正確的。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有講到,二戰的時候一個道士他就看到有很多飛機去炸美國的珍珠港。還沒有去炸他就先看到了,那是什麼?他是定功,他進入未來了。如果時間是真的,他怎麼能夠進入未來?時間是假的,所以他能進入未來。所以還沒有發生,他就跟人家講了,他看到了。他那個叫做定功,現量境界,他不是用數理推算的。現量境界就稱作一時,所以「一時」它是活的,它就不會去設定在哪一個時間,可以回到過去、現在、進入未來。那個道士就是看到未來,如果不是一時,他怎麼看得到?時間沒有到,你就看不到。所以我們從這個去理解。

  我們再看二十一:「佛在,佛是主講人,即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與住的意思不同,在是隨緣,住是攀緣。佛無所住,《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條是講佛到什麼地方,他說佛「在」哪裡,沒有說佛「住」哪裡。「在」跟「住」的意思不一樣,在是隨緣,住是攀緣,住就是執著,我就是住在這裡。佛是無所住,這裡舉出《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確是這樣,佛無所住,無所不住,所以講「在」,佛在哪裡,在天上、在人間、在龍宮、在地獄,都講一個「在」。隨緣就叫「在」;「住」是攀緣,有執著,「在」沒有執著。

  我們再看二十二:「娑竭羅是梵語,意思是鹹水海,大海的水都是鹹的。佛當年說的鹹水海可能指的是印度洋。這是形容這個世間是苦海。」「娑竭羅」是梵語(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鹹水海。大海的水都是鹹的,所以大海那個水不能喝,淡水才能喝,海水不能喝。海水,我們那個鹽巴都要去海邊,去取那個鹽。鹹水海就是說海水都是鹹的。佛當年說的鹹水海應該是指印度洋,因為佛出現在印度;也指我們這個地球所有的海,意思也就是形容這個世間是苦海。我們在佛門常常聽這句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所以六道生死輪迴,這叫苦海,佛勸我們要覺悟、要回頭,要求出離生死,出離這個生死的苦海。

  我們再看二十三:「龍宮,這是大龍菩薩的道場。這位菩薩也是法身大士,他的空間維次和我們不同。譬如電視螢幕,他與我們雖是同一個螢幕,卻是不同頻道。大龍菩薩是真有,不是沒有,只要換一個頻道就能見到。今天科學發達,潛水艇非常精密,但深入海底卻沒有發現龍宮,這是因為空間維次不同。」這一條給我們說明龍宮,我們看到這部經,佛在龍宮講的,難免一般人都會起疑惑。龍宮,現在潛水艇都潛到海底去了也沒看到,就像太空人,飛到月球去說沒有看到上帝,宣布上帝死亡。其實佛跟我們講有十法界,界就是它有個界限,這個法界跟那個法界你沒有突破,那你就有界限,有界限你就有障礙,你就見不到。如果你有定功,你就突破時空維次;定功愈深,能見度就愈廣。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不是沒有。因為佛菩薩、阿羅漢他們都有神通,他們沒有障礙,我們凡夫有障礙。所以佛允許人存疑,但是你不要否定,有待自己去證實。這個龍宮真有,我們要相信佛在經上講的。

  我們再看二十四:「菩薩、鬼神與我們皆是不同維次的空間。史傳記載,唐朝法照禪師在五台山看見文殊菩薩化現的大聖竹林寺,並親見文殊菩薩在講經說法。《慈悲三昧水懺》中,唐朝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的故事,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菩薩、鬼神與我們都是不同維次時空的眾生。有一些鬼神他有報得的五通。菩薩有神通,當然我們沒有疑問。他們能夠見到我們,他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我們也見不到他的世界,這是時空維次不一樣的關係;這個佛法講叫「法界」,科學家講叫「時空維次」。

  這裡舉出史傳的記載,唐朝法照禪師他到五台山,他見到文殊菩薩,而且還見到文殊菩薩他的寺院道場大聖竹林寺,也是七寶宮殿,很莊嚴,並且親自聽文殊菩薩在五台山講經說法。《慈悲三昧水懺》,一般寺廟道場都常常拜。這個大家都聽過,很熟悉,唐朝悟達國師的公案,長了個人面瘡,後來到四川去找迦諾迦尊者。他在還沒有發達的時候幫助一個生病的出家人,這個出家人跟他講,將來你遇到大災難不能解決,你到四川哪個地方來找我,結果他長了人面瘡。這個都有歷史公案的,袁盎跟晁錯的公案,這個詳細我們可以去看歷史。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公案我們也常常聽,他去四川,也是看到迦諾迦尊者(是阿羅漢),他的寺院道場也很莊嚴,也是七寶宮殿。替他洗人面瘡,解冤釋結,他那個病好了。他出來要回來了,沿路做記號,想下一次來才找得到,結果記號一直做一直做,後來回頭一看,那個宮殿不見了,一片荒山。這個就是時空維次不一樣,真有鬼神,這是真有,那不是假的,有經驗的同修大家都會同意。

  「二十五、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這些數字都是表圓滿。比丘前面加一個大,就不是指普通的比丘,是大乘菩薩以比丘身分示現。全是菩薩摩訶薩,合起來總共四萬人,這是無比殊勝的法會。眾是團體,比丘眾就是佛教團體。」這個是眾成就,佛講經有聽眾。這一會非常殊勝,總共加起來四萬人。我們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人間加起來兩萬人,這裡四萬人,這個法會非常殊勝,法緣殊勝。這一會,這麼多人來聽佛講,也顯示這部經它的一個重要性,也是告訴我們不能疏忽這部經,非常重要的。

  好,這個通序,序分我們就講到這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一次我們就正式進入正宗分的經文了。這是序分,一般講叫「通序」,也叫做「證信序」,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今天時間到了,正宗分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新年快樂,我們下星期四同一時間,我們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一切有為法有沒有❓
🔹我們是真正願意往生西方嗎?從哪邊看❓
🔹印祖觀「死」字,如果覺得觀這個太痛苦了,能不能觀快樂一點的❓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人命無常,把握當下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2/12/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04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本經的經題跟人題,我們也講過了。今天我們「正釋經文」,正式進入本經的經文。經文一開端,這段經文是屬於序分,就是「通序」。通序也就是通一切經,一切經都相同的,都通用的,所以叫通序。序也就是一個開端的意思,就是佛講每部經有個開頭。現在請大家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這一段就是通序,就是經文。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出來,大家請看《講記》節要第一條,這段經文的第一條:

  「一、從這一段經文可以看出本經與其他經不一樣,譬如《阿彌陀經》是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是在人間;而本經是在龍宮講的。」

  這個經文很明顯,這部經不是在人間講的,在龍宮講的。在人間講的,我們一般人比較不會有疑問,因為現在交通方便,很多人(也就是佛教徒)都去過印度朝聖,在全世界佛教的團體很多都到過印度朝聖,像靈鷲山、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在人間的地方還有歷史的軌跡,我們可以去尋找,那個古蹟也都還找得到。所以經典,佛在人間講的,比如說,《佛說阿彌陀經》是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這個透過這些旅遊團,這些導遊介紹,大家還可以去找得到這個地方。佛在人間講的,大家也就比較沒有疑問了。但是本經是在龍宮講的,不在人間講的,我們想去找也找不到。龍宮在哪裡?這個有很多人就有很多疑問了,甚至有很多爭議。佛講經不是完全都在人間,當然人間是主要的,也有在天道講的,像我們大家很熟悉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說法,為他母親講經說法,他升到忉利天去了。忉利天也不是在人間,在天上。我們人間一般人也見不到,因此他就有懷疑。如果我們深入經教,這個疑問也就能夠化解了。

  佛給我們講有六道(六道法界)、四聖法界,十法界。龍宮,龍是屬於畜生道,但是龍王是在畜生道有大福報的。每一道裡面都有大福報、小福報、沒有福報的,像鬼道裡面也有鬼王,但是那個最沒有福報就是餓鬼,所以每一道都有有福報的、有沒有福報的。龍王就是在水族類的,大海裡面水族類的,牠福報最大,所以牠跟我們是不同的法界。佛說法度眾生,普度眾生,六道、四聖法界合起來十法界,這一切眾生佛都普度,都會去現身說法。因為法界不一樣,現在科學家講時空維次不一樣,因此我們一般人,在不同的法界他有界限,他有障礙,就見不到。如果有一點禪定功夫的人,他可以突破很多維次的時空,我們一般人見不到的,他都見到了,他的能見度就比一般人高,見到不同法界,不同時空維次的世界。佛是完全沒有障礙,這個十法界,上自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佛完全沒有障礙,佛徹底的見到,所以佛能夠到龍宮去講經。所以在經教裡面,這個理論如果明白了,對佛在龍宮講這部經,我們就不會有疑惑了。這部經是在龍宮講的,就是給我們講出講經的地點,就是在龍宮,「娑竭羅龍宮」。

  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佛臨終囑咐阿難,一切經典皆以如是我聞開頭。如是就是指這一部經;我是阿難尊者自稱;聞是親聞,不是傳說,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說的。如是我聞,這一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

  這一條給我們講,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臨終囑咐阿難尊者,佛快滅度了,阿難尊者請問佛陀,佛在世的時候所講的一切經教、經典,後世的弟子整理出來要流傳後世,流通十方,這個經文一開頭要安上什麼字,才能取信於後人,才能給後代的人相信這是佛陀您親自說的?要安上什麼字才能取信於後人?也就是給後世的人證明這部經是佛親自說的。佛就告訴阿難,以後你們結集經典,就是把我一生講的經做整理,每一部經一開頭,都安上「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用這四個字,後世的人他就能相信這個經是佛講的。所以佛囑咐阿難,每一部經前頭都要加上如是我聞。「如是」就是指這一部經。「我」就是阿難尊者自稱,因為阿難他是結集經典的負責人,他是總負責人。古時候沒有錄音機,也沒有錄像機,沒有這些機器,佛一生講經講了四十九年,阿難小佛三十歲,是佛的堂弟,小他三十歲。小三十歲,等於是說前面三十年他都沒聽到,後面十九年的他聽過了,阿難要求佛以前他沒聽過的,重複再給他講一遍。阿難他的記性很好,聽一遍,他就不會忘記,一個字也不會漏掉,也不會忘記。所以阿難尊者他是多聞第一,他的專長就是多聞,他的記性就像錄音機一樣,聽一遍就像錄音機錄起來了,他都不會忘記。所以結集經典,五百阿羅漢,大家都推阿難尊者出來複講(複講就是重複把佛講過的,透過阿難重複再講一遍),講一遍,大家就記錄,就文字記錄下來,就抄下來了。所以這個複講是從阿難尊者開始的,後來古來祖師大德培養講經人才都採用複講的方式,講老師的,不加自己的意思,是從阿難尊者開始的。阿難就是他自稱,「我」就是他自稱。「聞」是親聞,就親自聽聞,不是傳說的,也不是自己去編的。因為我們現在很多人對經典都會有懷疑,是不是後人他自己編的?阿難講這是「如是我聞」,親聞,不是自己編的,也不是聽別人說的,是親自聽本師釋迦牟尼佛說的,大家就不會有疑惑了。所以這一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用這個來證明,讓我們後代的人相信這部經是佛說的。

  我們再看:

  「三、如是說真如、自性,唯有真如自性才是是;真如自性以外的都是非,這也就是佛法講的真與妄。」

  這個「如」不簡單,我們前面一條講是一個很普通的解釋。如是我聞,如是就是這一部,是我阿難親自聽佛說的,這個是我們一般的一個解釋。如果深入它的義理,這個就講到真如自性。「如」這個字,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講了三個月,還沒講完。實在講,一切經都是講這個字,講什麼?就是講一個真如、自性,千經萬論都離不開真如自性,唯有真如自性才是「是」;真如自性以外的都是「非」,都不是,非就不是。這個也就是佛法講的真與妄,佛法講真心跟妄心。我們凡夫不知道什麼叫真心、什麼叫妄心,我們都是把妄心當作是真心。我們凡夫不明白什麼是真、什麼是妄,真心,妄心,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的開示也給我們說明,心有肉團心、有緣慮心、有靈知心。靈知心就是講真如自性,我們一般人不知道,我們現在講到心,大概就是緣慮心,緣慮心是妄心。有的人說這個心臟就是我們的心,其實那個是肉團心,那個不是經典上講的心。所以這裡講「如」這個字,指的是真如自性。

  第四條再給我們說,為什麼真如自性以外的都是非?請看第四條:

  「四、何以說真性之外的都是非?真性之外是幻相。《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何以說真性之外都是非?非就是不是,真性才是,真性以外都不是,都不是就是非。因為真性之外,它是幻相,虛妄相。這裡引用《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還有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是幻相,所以它是虛妄相,不是真的。

  我們再看第五:

  「五、一切有為法有沒有?有!雖有,它不是真的。能變的真如是真的,所變的現象是虛幻不實在的;不但虛幻不實在,而且不存在。所以,《金剛經》末後又云: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一條接上面第四條,《金剛經》這首偈,大家很熟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好像我們作夢一樣。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有變化的,無論是精神的、物質的,只要有生滅的、變化的,都叫有為法。這一切有為法,有沒有?有,有這個現相,有這個相。雖然有這個相,但是它不是真的,它是一個幻相,一個虛妄相,不是真的。這個就像我們看電視屏幕,我們看電視屏幕,你說有沒有那些相?你這個開關一打開,你轉頻道,轉哪個頻道,哪個節目就出來了。頻道很多,節目很多,千差萬別,相很多。現在我們每一個人大概都看手機、看電腦、看電視,這是現代人好像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天天都在看。螢幕裡面有沒有這些相?有,你不能說它沒有相,但是那個相不是真的,是幻相,這個大家可以理解。電視裡面那個相,有這個相,我們看了也很喜歡看,但是它是幻相,它不是真的,這個我們可以理解。但是佛現在跟我們講,我們現在眼前看到這個世界,就跟我們看電視一樣,是虛妄的,包括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虛妄的。這個我們一般人就會執著,這個明明有,跟電視那個不一樣,電視你摸都沒有,空空的,只有相。但是我們現在這個現實的世界,我可以摸得到一個實體的,怎麼會說是虛妄的?

  佛給我們講,我們現在感官的世界,我們感覺到是真實的,但是的確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是虛幻不實的,為什麼?有生滅變化,無常。我們現在看到的,能夠感覺到的,是很明顯的一個生滅變化。實際上它這個變化(生滅),它是剎那剎那生滅。剎那生滅,我們感覺不到。彌勒菩薩說,一彈指就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怎麼感覺得到?一秒鐘最少也彈個四次,一千二千兆;彈快一點,一千六百兆;二千一百兆都有,一秒鐘彈七次。這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都把它計算出來了。念頭剎那生滅,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就那個念頭累積起來的。就像我們看動畫卡通一樣,一張一張是靜態的,但是你快速給它轉動,它在動,好像真有了,其實它沒有在動。什麼在動?我們的妄念在動,妄念剎那剎那生滅。就像那個舊式的電影,每一張底片都是靜態的,放在機器給它快速轉動,一秒鐘給它轉二十四張,幻燈片打在銀幕上,人都在動了。跟那個卡通影片一樣,動畫一樣。其實它有沒有動?沒有。所以那個動是妄,虛妄的,不是真的。我們看到這個現實世界比那個快,無法相提並論,我們怎麼會知道是假的?但是我們從一個比較明顯的感覺來講,這個也不難體會,你就看我們照相的相片就好了。你看十年前的照片跟十年後的照片,甚至一年前跟一年後也就不一樣了。但是五年、十年,我們看得就比較明顯,現在一看,差這麼多。那不是說十年才突然變化的,它是剎那剎那都在變的。剎那剎那在變,我們感覺好像沒有在變,其實都在變,它不是突然這樣變的,是剎那剎那變。我們凡夫要長時間,我們才能明顯感覺出來,我們人老了,頭髮白了,相不一樣了。所以我們看看相片,也能體會,體會到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就是虛幻不實在的,因為一直在變。如果是實在的,它不會變,真的,它就不會變。所以佛給我們講真話,就是凡是會變的,那就是虛幻不實在的,是假的。

  「能變的真如是真的」,那個真的,那個不會變,不會變是真的。所以佛講的真跟妄,定義就是你不變就是真的,你會變就是虛妄的,就是假的,它的定義在這裡。但是這個虛妄的假相,這些現相是從能變的真如現出來的。《華嚴經》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變是識在變。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諸佛悟之,假名惟心,眾生迷之,便成妄識」,妄識就阿賴耶,八個識,識在變。會變的,那是虛妄的。能變的真如是真的,能夠變的,能夠現的,像電視屏幕它能現,但是它不會變,它是真的,裡面的現相,節目千變萬化,那不是真的,那是虛妄的。真的它不變,虛妄的它一直在變化,所以是虛幻不實在。「不但虛幻不實在,而且不存在」。這個我們一般人就更難理解,明明現在這個都存在,怎麼會不存在?現在給我們講個不存在,我們也搞不懂了。說真的是不存在,如果我們常常去觀夢境,慢慢我們會有悟處。晚上我們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夢醒了之後,無論是好夢、惡夢,醒過來就是一場夢,醒過來什麼都沒有,痕跡你也找不到,夢境不存在。我們夢醒了之後是一場夢,那不是真的,不存在。正當我們還在作夢的時候,我們認為在,認為真有。但是我們去想一想,我們夢還沒有醒,把夢境當作真的,那夢境存在不存在?大家去想一想,它還是不存在。不是說夢醒了,它就不存在;正在作夢的時候,它就存在。實際上是你作夢的時候,它還是不存在,只是你夢醒了,原來是夢境,不存在。你正在作夢,你不知道,你認為是真的,存在。但是事實真相,正當我們在迷的時候,它還是不存在,不是說迷的時候存在,悟的時候就不存在,不是。你迷的時候,我們現在就不存在,就跟作夢一樣。這個你參透了,就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見到事實真相。

  事實真相是什麼?空寂,常寂光。在《圓覺經》也有個比喻,好像病目看到空中有花,《圓覺經》佛是用這個比喻。你眼睛有病,看到空中有花,身體不好的人,也有這個經驗。像我以前也常常,人蹲下去站起來空中都是星星,滿天都是金條,實際上那是我們身體有問題、有毛病,看到空中有這些東西,有這些花。我們認為那是真有,實際上沒有,是因為你眼睛有病,所以你看到那個假相,那是幻相。當我們眼睛有病,看到那些空中的花,那空中有沒有花?還是沒有。我們看到明明有,我們認為真有,但是我們認為真有的時候,它還是沒有,是我們有病,現出這個妄相出來。就像我們作夢一樣,夢醒過來,夢不存在。但是正當我們作夢的時候,還沒有醒過來,它存在不存在?它還是不存在。不是說作夢的時候就存在,夢醒了就不存在,不是,正當我們正在作夢,它還是不存在。所以這裡給我們講,「不但虛幻不實在,而且不存在」。所以我們還是要用《金剛經》佛教我們這個道理去觀,我們星期三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不斷提到這個。提這個,我們好像一直重複在講,講很多遍了,那有沒有必要?如果你大徹大悟就不用講了。如果你還迷惑顛倒,還沒有大徹大悟,我看講一百萬遍都不算多,因為你還沒悟,就要繼續講。繼續講是什麼意思?不斷提醒。就好像我們每天念經,那為什麼每天念?不是念一遍就好了嗎?如果你像六祖惠能大師這樣,當然一遍,甚至不用一遍,六祖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徹大悟了,後面統統都不用講了。禪宗祖師大德講,你真的大徹大悟,都不用講了,舌頭掛牆壁。舌頭掛牆壁,意思就不用講了,你都全明白了。如果不明白,就要不斷的講,講到你明白,明白就不用再講了,你也不用再聽了。

  所以這首偈,我們要常常提醒。你看《金剛經》末後,「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你應當作這樣的一個觀察、觀照,這個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個我們念佛人也需要。為什麼說念佛人需要?因為念佛,我們修淨土宗,根據《彌陀經》修學的宗旨,就是信、願、行三個字。真信,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西方,相信自己遇到往生就有分。信,要發願,願生西方,願捨娑婆,捨就是放下。願意往生西方,願意放下娑婆世界,信願具足,再加上念佛,就一定可以往生。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給我們開示,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真信,有沒有切願?真的願意往生西方,真相信,不懷疑。你真相信,不懷疑,真正發願要往生西方,這是你往生西方的關鍵。能不能往生西方,關鍵在信願之有無。如果沒有信願,你對這個世界放不下,留戀這個世界,把這個世界當作真的,願就生不起來了。我們發願都口頭上在發願,心裡根本就沒有發願。要心發願才相應,才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往生品位高下,是在念佛功夫的淺深。你念佛功夫比較深,品位高;念佛功夫比較淺,品位低。如果你念佛功夫念得很好,佛念得很多,你沒有信願,你不願意往生西方,你的功夫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這個道理很簡單,你不願意去。阿彌陀佛願意接,你不願意去,阿彌陀佛也不能勉強。阿彌陀佛願意接,我們也願意去,那就相應了。一個願意接,一個願意去,那就相應。一個願意接,一個不願意去,還不想去,當然不能去。不是阿彌陀佛的問題,是我們這方面的問題。

  我們為什麼不願意往生西方?因為放不下,留戀這個世界。為什麼留戀這個世界?沒看破。為什麼沒有看破?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假的,把它當作真的。所以《金剛經》這首偈也是對我們念佛人看破放下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如果還沒有真正看破放下,這個信願還不具足,《金剛經》也是很需要的。這一生真正想往生,如果你真的是放下了,當然就沒有問題;如果我們還是放不下,就是還沒看破。《金剛經》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個娑婆世界,那我們信願就能生起來了,真能放得下,不再貪戀這個世界。為什麼不貪戀?因為你知道它是假的。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我們把它當真的,所以在這個當中生分別執著,我們就放不下,把它當真的。如果「如夢幻泡影」,第一個是夢,第一個我們觀成了,那也就能放下了。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所以佛把夢擺在第一個。我們看到現實的世界就是跟晚上作夢一樣,我們就是這樣去觀,「應作如是觀」,就是這樣觀。我們現在,現在就在作夢,就這麼觀。

  這個觀都是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去觀,江味農老居士他也是有修觀的一個經驗談。這首偈是在《金剛經》最後面的,最後面也就是我們俗話講壓軸好戲,就放在最後面,所以這首偈我們不能疏忽了。《金剛經》前面講那麼多,這首偈等於是壓軸的,你前面不悟,到最後這一句,這是要幫助你悟入。當然前面,如果你像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你當然後面不用再聽。如果前面聽那麼多,還不開悟,最後這一句就是幫助我們開悟的。最後這一句就從我們觀緣生法是虛妄不實的,這個我們就比較能夠切入了,因為在我們現實生活,我們就容易下手,比如說,觀夢境,我們天天在作夢,我們就比較有一個下手處。直接叫我們去觀自性如如不動,那我們就很困難。

  江老居士他也把他修觀的心得給我們報告,他說二十年來,也是用這首偈在修觀,但沒什麼感覺,好像不得力。後來有一天他忽然覺悟到,這首偈應該在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去起觀照,沒有從現實生活點點滴滴去觀照,時時刻刻提起觀照,功夫不會得力。他怎麼提起觀照?他就有悟到這一點了,他就是每一天面對的人事物,一個順境,一個逆境,順境、逆境有大有小,再小的順境、逆境,他都用這首偈去觀。遇到順境,人家對你很讚歎,賺大錢,那我們一般人就好高興,很開心,心裡很愉快,就迷了,就起貪心,就認為這是真的,我得到了。逆境,就是不順心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心就很不舒服,心就很煩,生煩惱,生瞋恨心,貪瞋痴慢統統起來了。遇到逆境,再小的逆境,極小不順心的事情,大的當然就不用說了,極小的,他也是從這首偈去觀,這個是在作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假的,不要認真。他說,這樣去觀,功夫慢慢得力了,念佛感覺比較踏實了。以前念佛,心裡都不踏實;現在他作觀想、觀照,慢慢對順境、逆境,他就平常心,不在乎了,這個時候念佛,他就覺得很踏實;看經,眼光也亮了,以前看不明白,現在都看得明白了。這是他修學的經驗,也提供我們參考。

  總之應作如是觀,應作當中我們要深入的去理解,這個修行的方法。應作,應就是應該、應當;作是什麼?你要作意。作意就是說,我們現在講,你要專注,用心真的這樣觀。這要作意,作意去觀;如果你不作意,那你觀不起來,還是隨著我們平常這些妄念,還是跟著它跑。但是你作意,就是你心提起作意去觀。其實我們修學功夫得不得力都在這兩個字,應作如是觀,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修《十六觀經》當然要作意,我們念佛要不要作意?這是應作如是觀,那用在我們念佛法門?應作如是念,這個關鍵都在應作如是這個上面。應是應當、應該,作是你要作意,你要十分的作意。修般若,也都是這樣修,就像參禪一樣。作意是什麼?古大德講,你要很專注。古大德用「如貓捕鼠」來讓我們去體會什麼叫作意。大家有沒有看到貓抓老鼠?我小時候常常看,小時候好像老鼠跟貓特別多,以前的貓都會抓老鼠。現代的貓聽說跟老鼠都玩在一起,不一樣了,時代不一樣,老鼠跟貓也不一樣了。小時候我們住在鄉下,住在汐止鄉下(那個時候還是鄉下),一般平房,我們的家裡有貓也有老鼠,以前的人養貓就是抓老鼠的。我常常看到那個貓牠抓老鼠,牠在那邊等,兩個眼睛很專注的在看老鼠的動態,看準了,他就撲上去了。所以古大德講,你參禪或者是念佛,都像貓抓老鼠那樣的專注,這個叫應作,就是作意,那你功夫才會得力。如果散散的,你專注力不集中,觀的功夫就很難得力,念佛也是一樣。

  所以這一句,用在念佛也可以。用在念佛,就是一切有為法,不管你遇到什麼境界,就是應作如是念,你就念佛,把妄念用佛念把它代替過來。古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不怕我們的妄念起來,怕我們的覺悟太慢,我們察覺太慢,警覺心不夠,那我們又跟著無明跑了。所以這一首偈,後面「應作如是觀」,這個是重點,這是用功的要領、方法,就是這一句「應作如是觀」。前面給我們講這些事實真相,我們要這樣去觀,這個道理明白,要這樣去觀。常常這樣去觀照,慢慢的我們就看破了。剛開始,慢慢我們也會看得比較淡,從看淡,慢慢的深入就看破了。看破,放下就很自然;沒有看破,放下很難。所以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相輔相成。

  我們再看:

  「六、凡夫被這些虛幻的境界蒙蔽了,這些虛幻的境界如同電影畫面一樣,我們以為那是真實的,其實是假的。電影畫面是假的,每個人都能體會到,但是說現實一切境界是假的,很多人無法體會,都以為這是真實的。」

  的確也是這樣,我們現在每一個人不都把現前的境界都認為是真的嗎?你給大家說,我們現在這個世界都是假的,你不要認真。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同意的,我明明接觸到的,這個都是實實在在的,怎麼會是假的?這些人很難體會。但佛給我們講真話,這個就像作夢一樣,如夢幻泡影,就像你看電影那些畫面一樣的。這個如果沒有深入去觀照,很難體會,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一些比較粗淺的地方來體會。我們從小乘經典講的這些苦、空、無常、無我,這個我們一般人的常識能夠理解的,我們也的確看到就是這樣。像《八大人覺經》一開頭就給我們講,「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這一條我們大家都能感受到。世間無常,我們看看這個世間是不是無常?無常。哪一件事情它是永恆的?沒有。這個大家都能夠體會得到的,世間的確無常,時間、空間都是無常。四大苦空,我們這個身體有內四大,外四大。外四大有天災人禍,內四大有生老病死,苦不苦?苦。到最後死了,什麼都沒有,「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什麼都帶不走,一場空。

  人生就是一場夢,但是我們都是被這些虛妄境界蒙蔽了,被騙了(我們現在說騙),把電影銀幕當作是真的。我們常常看戲,也會被騙,它裡面演的歡樂,我們就跟著笑;悲哀,我們就跟著哭,被它騙了,不知道它是假的,而且它不是真的。如果你知道它是假的,你看到這一切好的、不好的,統統如夢幻泡影,你心就如如不動,你就見到真相了。我們迷的時候,隨著虛妄的境界在轉,迷惑顛倒,在裡面起貪瞋痴慢這些煩惱。的確電影說假的,我們比較容易體會,大家比較容易同意。但是說我們現實世界是假的,有很多人就無法體會,明明是真的,都以為是真實的。這樁事情,我們老和尚過去在世的時候,在講席當中他常常提醒我們,我覺得這個也可以觀。他老人家講,這個錢放在口袋是我的,你存在銀行不是你的,你去買股票也不是你的,這個可以觀。現在我錢放在我口袋,我現在要用可以拿出來用,那是我的。你說存在銀行,存在哪裡,就不是我的了。但是我們總覺得我有存多少錢,是不是心裡有這個執著?我有多少房子。房子,今天這個房子我住,是我的;我離開了,這個房子就不是我的。說真的我們人生就像旅行一樣,你去外面旅行租個賓館,住一個晚上、兩個晚上,你不會執著那個賓館就是我的,你知道這個租的,明天我們退房就要還給人家了,不是我的,只是暫時住在這裡。實際上我們自己的房子也是暫時住的,我們一口氣不來,什麼也帶不走,包括這個身體也不是我們的。

  早年很多同修移民到美國,我們館長往生了,我們老和尚到澳洲去了,很多同修勸我,到美國辦綠卡,永久居留。本來也是有這個起心動念,不錯,去拿個永久居留。後來一九九七年韓館長,之前他兒子在美國,她辦綠卡,跟我們老和尚辦綠卡,一年要住美國住半年。後來我們老和尚他先拿到美國護照,韓館長她是一九九七年,好像一月份才拿到,拿到她就回來台灣,然後三月她就往生了,拿到護照沒有再回去就往生了。當時我看到這個,我就有一點悟處,我說什麼叫永久居留?哪一個人能永久居留?美國總統他都不能永久居留,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永久居留。所以我對這個辦永久居留,我也就不會在乎了,有需要再說;如果用不到,你辦那個幹什麼?而且辦了,你縱然拿到護照,你能住多久?這個世界沒有永久居留的,不要打妄想。但是我們人總是有這個執著、有這個概念,我要永久居留,你能居留多久?有沒有跟閻羅王打合約,你哪一天要死都不知道,什麼永久居留,人命無常,人命在呼吸間。

  我們這個冬天凍死好多人,昨天晚上我也是睡到半夜,手腳酸痛到醒過來。我以為是在作夢,結果醒過來還是在痛,就知道這是真的在痛,可能晚上入夜比較冷,昨天暖氣我把它關掉。但是我睡覺,壞習慣,不好睡,常常會踢棉被,可能沒蓋被子著涼了,寒氣進去。這個冬天,我看報紙死了很多人,好像心肌梗塞的,血管不通這些等等,這個也很容易。聽說有一個五十幾歲,好像凍死了,何況我七十幾歲,年紀這麼大了,這個真的是無常。所以我們人總是要去面對這個無常。這個我們比較容易體會,這個比較粗的,我們容易體會。粗的我們體會到了,再進入比較細的,那我們慢慢就能夠看淡、看破、放下,就是一切不再計較、不再認真,能過得去就好了。所以我們現在我們要來練習,我們老和尚以前教我們練習,就是晚上睡覺你就要當作死了。這個也不是假話,睡覺跟死就沒有兩樣。我們念佛人就是每一天都求佛來接引,我們隨時都可以走,我們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過去早年我們老和尚講經都是教我們,修道人沒有明天,只有今天。我覺得這句話也是滿真實的,我們要把握今天,不要想到明天,還有後天,來日方長,事實上,人命無常。所以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就在今天。大家不要擔心,我功夫還沒有念到功夫成片,我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還沒有念到理一心不亂,不要擔心這個。我們剛才講了,蕅益祖師給我們開示,你能不能往生是你的信願之有無,這是關鍵。你念佛功夫的淺深是品位高下的關係,不是往生的關鍵。關鍵是在信願,你有真信切願,你臨終一念、十念也能往生。你沒有真信切願,你不願意往生西方,你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因為你不願意去,簡單講就這樣。為什麼不願意去?對娑婆世界沒有真正看破,不知道這個世界都是假的,苦、空、無常、無我,還認為是真的,放不下。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那種快樂,人間天上都沒有。

  我們觀苦、空、無常、無我。印光祖師是觀一個「死」字,印光祖師寫個「死」。我就要死了,打什麼妄想?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就要放下,所以我們可以從這方面去觀。或者你如果覺得觀這個太痛苦了,觀苦、空、無常、無我。能不能觀快樂一點?快樂一點就觀極樂世界,觀七寶池、八功德水,觀蓮花,觀佛像,觀那個就很快樂。那個觀起來也是可以放得下,因為那個觀起來你愈嚮往極樂世界,你嚮往極樂世界,當然娑婆世界你就放下了。那也可以,看你哪一種觀法,你可以比較得力,個人根器不一樣,你自己可以選擇。如果你要觀快樂一點的,建議多讀《無量壽經》,你讀到菩提道場,我讀到寶樹四百萬里,讀得滿有感覺的,那個樹、那個佛光,你感受那個佛光的氣氛。所以讀《無量壽經》,我們這邊每一天不是讀《無量壽經》,就是讀《彌陀經》,《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彌陀經》,十齋日,我們上午都固定讀一部《彌陀經》、念佛,下午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不是十齋日,下午都是讀《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部經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講得很詳細,讓我們對兩個世界有一個很明顯的對比,讓我們知道取捨。娑婆世界就這樣,《無量壽經》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講的就是我們現前娑婆世界的現狀,就是五濁惡世。極樂世界是五清善世,淨土沒有污染,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所以這部經多讀,幫助我們生起信願之心,這有幫助。多了解,多認識,幫助我們增長信願。真信切願,你真信,真發願要去,跟阿彌陀佛就相應,你念佛功夫差,也能往生,只是品位低一點。你有真信切願,你念佛功夫還不到成片,臨終佛光注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你心就不顛倒。佛光注照,你就不會顛倒,那不是靠我們念佛功夫去伏煩惱,是真信發願,臨命終的時候,善惡種子都不起現行,只有佛號提起來,這樣佛光就引我們去極樂世界。這是靠他力來接引,不是靠我們自己念佛的功夫,念到能伏煩惱、斷煩惱。所以淨土它的特色就是在信願,我們一般都是注重念佛,要怎麼念,念到怎麼樣,但是疏忽了信願。應該信願行都不能疏忽,當然有真信切願,你念佛功夫愈深愈好,往生品位愈高,往生愈自在,能夠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所以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這個我們要常常記住,記在心裡。所以這個世界不是真的,一般人以為真的。

  我們再看第七條:

  「七、所有現象都是剎那不住,剎那生滅,所以不是真實存在,真實存在的是能變的法性,法性也稱作真如。」

  佛經裡面講我們的自性,名詞很多,講的都是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講那麼多名詞?叫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心緣相、不要執著言說相,這樣你才能開悟。所以名詞不一樣,意思一樣,講的是一樁事情,講法性、真如、自性、如來藏等等。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他是講法性,法性就是自性,就是如來藏。中峰國師給們開示,「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生是緣生,法性它沒有生,它不生。所謂不生,就是它本來就存在。生是什麼在生?是緣在生,緣聚生起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是虛妄的,緣聚它才生。好像我們兩隻手,這樣合起來,合掌,這個合掌的相。兩隻手合起來,這個緣聚,合掌,這個相出現了,然後放下,緣散,沒有了。一切法不都是緣聚緣散?緣聚就生了,緣散就沒有了。你緣聚緣散,法性它沒有跟著生,它也沒有跟著滅。「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法性它還是存在的。就好像我們看電視屏幕,電視屏幕我們把它比喻作我們的法性、我們的自性,它始終在那邊。我們看電視裡面那個節目內容,千變萬化,等一下把它關掉,滅了,沒有了。沒有,那個屏幕有沒有消失?沒有,它還是在,但是節目那些畫面、那些相沒有了。等一下一開,它又有了,一開就是緣聚,又生出來了;把它關掉,緣散,又滅了。但是那個屏幕,它始終都是這樣,你關掉,它是這樣;你打開,它還是這樣。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法性。所以這個屏幕,你開關一打開,節目出來,它沒有生;你把它關掉,它也沒有滅,它也沒有消失掉。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一個概念,進一步去悟入佛講的真實義。

  所以這個現象就是《金剛經》講的有為法,精神、物質都是剎那不住,它是生滅變化,它不是真實存在,我們不要去執著是真的。不要執著,我們自然就放下了。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不知道它是假的,把它當作真的,所以才會放不下。知道事實真相,放下就是很自然的,一點都不勉強。

  我們再看第八:

  「八、世尊所說一切法,都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所以稱如是,絕對不是意識心的流露。一般人講的念頭、思想、觀念,在佛法裡是講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就是第六意識。十法界之內的眾生,其思想、知見不離心意識;能離心意識就脫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

  十法界,包括四聖法界,也都沒有離開心意識。離開心意識,用真心,就不用妄心,他就入一真法界。所以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就是一個是用心意識,一個沒有用心意識。心意識是妄心,離心意識,就是用真心,用真心就入一真法界。本來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迷了就變成十法界,悟了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世尊所說一切法都從自性流露出來,從真如自性流露出來,所以叫如是。

  我們再看第九:

  「九、入一真法界,《華嚴經》稱之為法身大士,這是究竟解脫,真正得大圓滿,方能找到禪宗所謂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就是真正的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找到了自己,自己真心自性變現出來的虛空法界、十法界的依正莊嚴,就能掌握住。」

  入一真法界是《華嚴經》講的法身大士,這是得到究竟解脫,真正得大圓滿,這個才能找到禪宗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就是真正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自己的真心自性變現出虛空法界,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心所現的,我們自心所現的,當然我們可以掌握,那就真正有我。我們現在迷惑顛倒,我們認為有我,實際上沒有,我們不能掌握,不能主宰,不能控制,那怎麼會有我?所以我們現在這個苦、空、無常、無我,如果真正大徹大悟,就常樂我淨,這就不一樣了。

  好,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了第九條。第十以後,後面還有很多條,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

  今天是二O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再過兩天就是二O二三年一月一日,就過國曆年了,西元過年。我們傳統農曆(壬寅)年也十二月了,今天初七,我們中國講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就是一年最後一個月。明天臘月初八,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紀念日。什麼叫成道?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叫成道。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佛出現在世間就是告訴我們這樁事情,示現給我們看,大家都有跟如來同樣的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第一部經講《華嚴經》,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一樣,平等的,但是我們有妄想執著迷失掉了。佛出現在世間大慈大悲告訴我們這樁事情,勸我們回歸自性,就跟如來享受同樣的極樂世界。古人講,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以為佛教修行人,修苦行,很苦,其實苦當中有樂,華藏世界、極樂世界,那個樂是人間天上都沒有的,那才是真樂,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好,在這裡跟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新年快樂,心想事成。明天是臘月初八,世尊成道日,祝大家早日開悟,早日成佛。我們下一次就是明年了,下個星期四,就是二O二三年一月五日,我們繼續再來學習《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今天就講到這裡圓滿。等一下我們念完迴向偈,請維那師等我下座再喊拜三拜。好,現在請大家合掌跟我念迴向偈,我念一句,大家跟著我念一句,我念完之後,大家再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經典超越時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2/12/1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03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全體同修,及網路前所有的同修,我們台北華藏現場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上一次跟大家學習到《佛說十善業道經》的經題,經題的別題「佛說十善業道」,講完了。「佛說十善業道」,這是別題,別於其他經的,主要說十善業道的一部經典。

  別題我們講完了,今天這堂課接下來就是通題,「經」這個字。經這個字是通題,所謂通題就是通用的,通其他經的。在《大藏經》裡面,大小乘經典就非常多了,每一部經都稱為經。經,是中國對聖人所講的記錄下來,稱為經。經在中國人的心目當中是很神聖的,一旦稱為經,它就是真理,不能改動了。在我們中國古代,儒家、道家,這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儒家有四書五經十三經,這個聖人講的,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易經》、《書經》、《詩經》、《孝經》,這個儒家修學依據的經典。道家有《道德經》、《清靜經》、《南華經》等都稱為經。所以經是聖人講的,稱為經,它就是真理,就是事實真相,是真理。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人也把它尊稱為經。在印度不稱為經,印度稱為「修多羅」,翻成中文有絲線的意思。在古印度,貝葉經那個貝葉,一片一片,梵文的經典記錄在貝葉上面,就如同我們中國古代那個竹簡一樣。古代還沒有發明紙,文字是刻在竹片,竹子一片一片,然後每一片穿一個洞,用繩子把它串起來,然後再捲起來。在古印度,貝葉經也如同中國的竹簡一樣,它是貝葉植物的樹葉,也是一片一片,把經文寫在貝葉上,然後用絲線穿洞把它穿起來,所以修多羅有這個意思。佛法傳到中國來,翻成中文,中國人就把它尊稱為經,跟自己本土的儒、道,也就是同等的尊重,稱為經。佛經又稱為「契經」,契是契合,「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所謂契理契機。理是真理,自性的本體,真理;機就是眾生的程度,眾生根機千差萬別,適合各類眾生的程度,他來修學,這個叫契機。所以經也有「契經」的意思,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

  請大家看第十七:

  「十七、經,中國人稱書本為經,這是非常尊重的稱呼。古代講經的法師常用貫、攝、常、法,四個字來解釋經。」

  這一條就是講到,中國人稱為「經」是非常尊重的,也就是一旦稱為經就是真理,就不能改動了。古代講經法師,這也是一個慣例,講解經這個字的意思,常常用「貫、攝、常、法」來解釋經的意思。我們再看下面:

  「十八、貫是講它的語言文字有層次、有條理,從頭到尾貫穿一致。從經的科判中就能看出,文章真的做到不能加一字,也不能減少一字。」

  這是把「貫」的意思給我們說出來,貫就是貫穿。貫,把語言文字貫穿起來,語言文字有層次、有條理,從頭到尾是一致的,我們一般講一貫、一致的。大家如果看過經典的科判,畫表解,科判,我們一看就一目了然,它真的有條不紊。所以這個經,多一個字也不行,少一個字也不行,它是貫穿的。佛經都能做科判,我們文言的經典都能做科判,所以這個文章真的做到不能加一個字,不能減一個字。不像我們現在白話文,你看拿一個報紙來,你怎麼做科判?白話就沒有這樣的一個功能,只有文言經典,它有貫穿的功能。

  「十九、攝是攝受人心,讓你接觸之後欲罷不能,就像磁石吸鐵,有這樣的能力。」

  這個「攝」,我們現在的話講叫吸引力,它有吸引力,它能夠攝受人心,讓你接觸之後你不會厭倦,像吸鐵吸住了,這個就是攝受的意思。這是經典有攝受的能力,有這樣的吸引力。佛經有這樣的吸引力,在世間,在中國儒家、道家的經典,也有這個吸引力。不但佛經,世間聖賢的經典也都有這個功能。為什麼有這個吸引力?因為經的意義是無量義,無量無邊的。經文文字是一樣的,我們讀誦、講解、聽講,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悟處。像《論語》,從小,小學就讀《論語》,就背誦,到老了鬍鬚都白了,還是在讀,他為什麼讀不厭呢?不都是一樣的文字嗎?每個階段體會不一樣。我們現在講,你每一個年齡層,你的感受、你的體會不一樣。隨著你人生的經驗、你的閱歷,你再來看這個經,那個感悟又不一樣了。所以它有攝受力,去年看這個意思,今年看得又深入一層了。如果功夫提升,每一個月都有不同的悟處,每一個星期都有不同的悟處,甚至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悟處,這個境界愈來愈提升。所以經愈讀愈歡喜,因為它是無量義,它的意思沒有止盡,隨著我們境界的提升,不斷有新的意思湧現出來,所以這個經又有一個意思叫湧泉。湧泉,大家都知道是泉水,在新加坡應該也有井水、泉水,在馬來西亞馬六甲鄭和下西洋挖的那個井還在。地下的泉水是沒有止盡的,不斷的湧出來,所以經有湧泉的意思。

  我們看到我們淨老和尚,你看講《無量壽經》講多少遍了?早期在新加坡講的,跟後面講的,大家可以去聽一聽,一樣不一樣?還有在美國、香港、加拿大、台灣講的,都不同。同樣那一部經,文字都一樣,為什麼不同?因為經有無量義,所以讓人百讀不厭,因為你每一次讀誦都有每一次的感受,經有這個功能。比如說我們大家常念的《佛說阿彌陀經》,我們做三時繫念都念這個經,我們每一次念那個經文不都一樣嗎?為什麼天天念、常常念,我們還能念得下去?就是它有攝受力,它有佛力加持,有佛光注照。不然你拿一篇報紙來,看你能誦幾遍?大概看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了。一篇世間的文學作品,比較好的,像過去我們老和尚常講的,《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也有它的攝受,這個是世間文學小說,他說大概看了十遍就差不多了,味道就沒有了。這個還是比較一流的文學小說,它有這樣的一個攝受力,外國的文學也有,讓人家可以看好幾遍,看過了他還想再看,但是大概看了十遍以上,它的味道就沒有了。經典就不一樣,經典你從凡夫,你念到成佛,你都念不厭,因為它的意義無量無邊,它有無量義。所以佛經攝受,特別是有解、有行,那種攝受就是更殊勝,因為嘗到法味,嘗到味道,當然就欲罷不能。有些人說,我念了還是生不起歡喜心。你再念!

  佛經,過去我們老和尚剛剛提倡《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勸我們同修大家讀誦,讀三千遍,他老人家定的數字是三千遍。我們同修大家都讀了。剛開始讀,因為經文又不熟,讀得沒味道。有的人還讀到業障現前,原來沒有病讀到生病,很多業障現前。有的是昏沉,有的掉舉,事務牽纏,種種業障都現前。同修有很多人讀這個經,大概在讀兩百遍之前,會把業障引發出來。這個業障現前是好事,就是讀這個經是消業障。大概讀了兩百遍,就漸入佳境,就不一樣,就得到輕安,得到法喜了。所以一般我們業障比較重一點,大概要讀兩百遍,兩百遍,業障消除了,後面你就漸入佳境,愈讀愈歡喜,愈讀愈輕安,業障不斷的消除。業障不斷的消除,你感受佛光的注照,佛力的加持就愈明顯。所以我們讀得有一些業障現前,不要怕,繼續讀,咬緊牙根,要去突破,到後面你真的就欲罷不能,因為你業障消除,嘗到法喜。這種喜悅,這種快樂,那不是天上人間有的,真的就是極樂世界,極樂。所以經有攝受,攝的力量,吸引力,特別是大經,大經大的攝受,小經小的攝受;小乘經典小攝受,大乘經典大攝受。所以我們經要常常讀誦。我們一個人讀了容易懈怠,那大家共修,大家定個時間,大家一起來讀。讀到自己一個人也願意去讀誦,共修也可以,自修也可以。所以要常常讀經、聽經。

  我們看二十,攝下來就是「常」,常是不變的。

  「二十、常是所講的道理、方法永遠不會變,無論在何時何處,都是正確的,對眾生都有利益。」

  這個「常」就是超越時空,常就不變,變了就無常,常就是不變。所以佛經的道理是真理,真理它就不會變,會變的就不是真理。真理是永恆不變的,所以稱為常。三千年前是這個道理,三千年後還是這個道理,它不會變的,它是恆常不變,所以真理是永恆不變。無論在哪一個時代、在哪一個地區,這個真理是一樣不變的,這個也就是超越時空,並不是說三千年前是這個道理,三千年後就不是這個道理,那個就不是常,那個就不是真理。真理是永恆的,超越時空的,三千年前是這樣,三千年後是這樣,三萬年後還是這樣,三十萬年後還是這樣,無量劫之後,無始劫前,都一樣,這個就叫常。經,恆常不變,所以經典也不能去改變。經永遠是真理,不管我們人類信不信。你信,它是真理;不信,它還是真理。因此我們對經典的修學不能改變,我們跟別人分享,也是要以經做一個標準。如果你沒有以經典做標準,那都是不正確的。現在世界為什麼這麼亂?大家都不依照經,不依照佛菩薩、聖賢的經典。現在人相信什麼?相信科學,他依據科學。科學它是技術、藝術、科技,它不能做為我們待人處事接物的一個標準。這個要依照經典,依照經典才是正確的。所以下面二十一條講:

  「二十一、法是法則,無論在何時何處,任何眾生修行依照這個法則,決定能成就。具足以上四個意思,就稱之為經。」

  這個「法則」也是超越時空,你不能去改變它的。現在人講創新、創造,你沒有依這個法則,你沒有辦法去創新、創造。必定是依這個法則,依據這個法的規則,你才能去創新、去發明。如果沒有這個,那發明什麼?他沒有依據。所以我們三寶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特別這個法,佛在世,以佛為主;佛不在世,以法為主。所以我們現在修學,都要有經典的依據,不能自己去想一套。自己想的,我們是凡夫,想的到底對不對?這個都不知道。所以我們要有經典的依據,這個就皈依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僧也是要依佛、依法來修行。僧,有出家僧團、在家僧團,出家在家都稱僧,僧是僧眾,「僧伽耶」,印度話翻成中文是和合眾的意思。在佛教裡面,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就稱為一個僧團。這個僧團有在家、有出家,都叫僧,出家僧團、在家僧團,還有出家在家四眾一起合起來的,都是僧團。

  我們一個團體,現在講一個道場,我們的修學也要有一個依據、一個法則、一個標準,我們依哪一部經做為我們主修的經典?要有經典的依據,所以這個非重要。所以過去我們在海內外,我常常遇到很多同修問我說,悟道法師,我們要有什麼條件才能成立淨宗學會?淨宗學會,是黃念祖老居士在美國跟我們淨老和尚認識,他們是在華盛頓DC,那個時候才認識的。當時黃念老他在北京講夏老居士《無量壽經》的會集本,我們老和尚在海外講《無量壽經》的會集本,兩個人相見,當然就很歡喜。黃念老講,在大陸他們成立淨宗學會不方便,勸我們老和尚可以在海外成立淨宗學會。所以淨宗學會第一個就是在美國成立,後來大概五大洲都有了。

  我們老和尚成立淨宗學會,它沒有組織,就是各自獨立,弘法互相支援,各自獨立。成立淨宗學會,主要的就是淨宗學會這個名稱是夏蓮居老居士當年在民國初年他提出來的,但是沒有像我們現在海外在政府部門註冊、登記,但是他提出這個名稱,這個名稱是比較能夠讓現代人理解。實際上,淨宗學會就是我們傳統講的蓮社。蓮社,現在人比較不懂它的意思,蓮社就是修淨土宗的,淨土宗又叫蓮宗,因為極樂世界是蓮花世界。社就是社團,社會團體,大家結個社來念佛,將來往生極樂世界統統是蓮花化生,所以稱為蓮社。古代的名稱,以前的人知道它的性質,現在人比較不了解,所以用淨宗學會,這個名字比較現代化,現代人一聽比較容易理解,所以他提出來。

  淨宗學會成立,我們淨老和尚當然就提倡以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做為主修的經典。其他大小乘經典,包括世間的善書典籍,都是來補助我們深入這部經典的。好像我們淨老晚年這些年提倡儒、釋、道三個根,也是來幫助我們深入《無量壽經》的。淨宗學會這個名稱是夏老提出來的,會集本是夏老他會集的,所以同修問我什麼條件?我說你能接受這部《無量壽經》會集本,做為這個團體大家主修的經典,依據這部經典來修學,大家能夠接受,有這個共識,就可以成立淨宗學會了。如果成立淨宗學會不依這部經典做為主修,那也不必要用這個名稱,你可以用其他的名稱。其他名稱,像佛學會、學佛會、念佛會,這個都可以,還有什麼佛學社,也可以,你要依據哪一部經典來做主修都可以,你要依會集本也可以,依原譯本也可以。以成立淨宗學會,也沒有別的,就是你能接受夏老這個會集本,你用他提倡的這個淨宗學會的名稱才有意義,所以這是基本的一個前提。其他,都各自獨立,管事、管人、管錢,每個道場自己去推選管理人、負責人。所以這個是我們淨宗學會依這部經典,這部經典就是法,法就是經典。

  會集本的確會集得非常好,但是現在有很多人有意見,有意見我們也都尊重。原譯本我們要尊重,因為會集本是從原譯本來的,沒有原譯本哪裡有會集本?所以原譯本也要尊重。早年我們淨老和尚在台灣,在佛陀教育基金會就有印《淨土五經讀本》,就是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合起來一共九種,拿那一本你全部都有了。所以這些我們也不需要爭,六祖講「爭即失道義」,不需要爭。能夠接受的,我們可以成立淨宗學會,或者不是淨宗學會,我們能接受這部經典,也都可以,可以在一起共修。所以有些道場他們提倡原譯本,也很好,我們都讚歎。主要大家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依哪一部經修都好。會集本,它的特色就是把五種原譯本會集起來,有重複的就去掉;沒有的就補進來,這本經有的、那本經沒有,那本經有的、這本經沒有,把它會集起來,那就非常圓滿。如果要讀原譯本,沒有讀五種是不圓滿,《無量壽經》五種你只讀一種,還有四種你沒有看到,這四種內容出入也很大。所以夏老做這個集本,真的是非常殊勝、非常圓滿,從做人講到作佛,這個真的很難得;極樂世界、娑婆世界兩個世界也介紹得很詳細,讓我們對這兩個世界有一個很清楚的對比,這樣幫助我們生起信願念佛,求生淨土。

  這個是講到法,法則是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處所,任何眾生修行要依照這個法則,就決定能成就;反過來,如果你不依照這個法則,你不能成就。所以佛法,它是真理,必定依循這個法則來修學。「具足以上四個意思,就稱之為經」,這是把經這個通題給我們解釋了,經有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在,這個非常重要,跟一般的書籍就大大不同。好,通題我們就介紹到這裡。

  「二十二、《佛說十善業道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宣說的,以這十種善法的業道來幫助我們。因此,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在這基礎上用功夫,決定成就。」

  這部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會宣說。這個經就是共同科目,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你是學佛的,甚至不是學佛的,你信仰其他宗教的,或者你沒有宗教信仰的,都要學這個經。沒有宗教信仰的,也要學十善業道。沒有宗教信仰,他也想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如果你沒有修學十善業道,你想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就得不到。你不修十善業,造十惡業,造惡業就要受惡報,受惡報你怎麼能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你逃難都來不及。所以這個是人人都需要學的,無論你是信哪個宗教都一樣,有信宗教、沒信宗教,統統要學,所以這部經是共同科目,眾生共同修學的科目。我們學佛當然也是一樣,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有這個基礎,我們就能夠成就。我們修念佛法門,有十善業道的基礎,也必定功夫會得力。

  所以在《無量壽經.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中輩,雖不能大持經戒,「要當作善」,佛就勸我們要修十善業。修十善業,然後信願念佛,臨終往生,心不顛倒。跟《彌陀經》講的那一段是完全相應的,就是沒有辦法持很高的戒,但是起碼也要作善。

  好,經題我們就介紹到這裡,下面我們繼續來學習人題,請大家看人題。這個人題是:

  【唐于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人題就是翻譯經典的人。一般講經就是首先介紹經題,簡單介紹這部經的題目,接下來就是翻譯的人。佛經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當然印度是梵文,要傳到中國,必須透過翻譯,把梵文翻成中文,中國人才看得懂。印度梵文不但翻中文,你看傳到西藏翻成藏文,有藏文的《大藏經》;傳到蒙古,蒙古有蒙古文,有蒙古《大藏經》;還有現在南傳的佛教國家,他們是巴利文。所以它這個梵文要流通到其他國家,當然要透過翻譯。

  這個翻譯也不容易,古時候翻譯經典的法師,根據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講的,他根據雪廬老人講過,說以前翻譯經典的法師都有證果,不但開悟,還證果,起碼證了三果以上,所以不是一般人。他才有能力來翻譯這個經典,不會把經典的意思翻錯,而且要通文字學,通佛法、世間法,都要通達,經、律、論三藏都要通達。所以經典是從印度傳到中國,傳到中國有翻譯的人,有它的年代。如果經典沒有看到人題,這部經是怎麼來的?就不知道了。所以必須有個人題,我們對這個經典才會有信心。

  這個翻譯的人是『唐于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一、唐代表年代,本經是在唐朝武則天時代翻譯的。」

  這個「唐」是代表年代,唐朝。唐朝很有名,全世界有名的「貞觀之治」。所以在唐朝,貞觀之治是世界聞名。所以我們現在在外國,我們看在美國、在歐洲,如果華人很多的一條街都叫唐人街。大家到美國去,唐人街,它不叫中國街,叫唐人街。所以唐朝當時它是世界很有名的,貞觀之治,政治辦得非常好,盛唐時代也是佛教傳到中國來的黃金時代,那個時候翻譯經典的很多,在家出家,高僧大德輩出,你看六祖就是那個時候的人。所以本經是在唐朝武則天時代翻譯的。我們大家看《六祖壇經》,六祖他也在武則天那個時代。那個時候翻譯經典,因緣非常殊勝,很多經典都是在唐朝這個時代翻譯出來,像我們大家很熟悉的《楞嚴經》也是唐朝。這是給我們交代,這是哪一個時代翻譯的?是唐朝。第二條:

  「二、于闐是法師的籍貫,位於現在新疆和闐。」

  于闐國,以前它是個小國家,等於是他的國籍,這個位置就是現在的新疆和闐。我們同修如果有去過大陸旅遊,新疆和闐出產玉石,這個很有名的。我去過一次,在二OOO年有同修請我去參加他們的旅行團,我也找了幾個同修一起去,參加那個旅行社他們組的團,也到了新疆和闐。在二OOO年,二十二年前了,新疆那邊都是沙漠,一望無際,現在公路很發達,二十二年前高速公路還沒像現在那麼多。所以我們去到那邊,我們還從烏魯木齊要坐飛機坐到喀什,就在新疆省,都很大,坐車到和闐。那一趟旅遊,我也是想去看看古時候這些高僧大德去印度取經他們走的路線。像和闐,玄奘法師都走過。我們現在公路開得這麼好,坐車我們就感覺滿辛苦了,以前沒有這些公路,都是騎馬,不然就坐駱駝。所以我也去坐過駱駝,那個駱駝以前都要經過沙漠,牠載貨物、載糧食、載水,經過沙漠。所以我們真的很佩服古時候的人,交通那麼不方便,從中國,你看就是靠騎馬、騎駱駝,再來就是走路,走到印度去,那真是冒著生命的危險,為了取經。所以這個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有中國法師到印度去取經,也有印度西域的法師到中國來,把經典帶過來,來中國翻譯。于闐,這是講法師他的國籍、他的籍貫,就是于闐國,以前是一個國家,現在是中國的新疆省和闐地區,出產玉石的。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三藏法師是法師的學歷,主持翻譯經典的人必須通達三藏,所以譯經的大德皆是三藏法師。」

  「三藏」就是經、律、論三藏,一般通一藏就不容易,通三藏是非常難得。所以冠上三藏法師,就是經、律、論都通達,這樣才有資格來翻譯經典,主持翻譯經典的人他必須通達三藏,所以譯經的大德都稱為三藏法師。我們再看第四:

  「四、實叉難陀是法師的名字,意思是喜學,歡喜學習,無論是世法、佛法,能好學的人決定有成就;如果不好學、又懶散,學業、道業當然不能成就。」

  他這個名字翻成中文是喜學,歡喜學習,我們一般講好學,某人很好學,他喜歡學。無論是世間法或者佛法,能夠好學的人決定會有成就。如果不好學,懶散,這個學業、道業當然不能成就。但是我們現在犯了這個不好學的毛病也滿嚴重的,特別在這個時代,為什麼我們要有個道場提倡共修?就是一個人容易懶散。一個人,反正一個人,如果你不是真正很好學,那就很容易懶散,就提不起那個好學的心。因此古大德在唐朝時候就有這個問題,跟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的人就不一樣。佛陀時代的人大家都很好學,所以都不需要道場一起共修,只有聽經在一起聽,修行各人修各人的。佛教傳到中國來,到唐朝,跟佛陀那個時代差一千多年了,人的根器就不一樣,就沒有佛陀時代的人那麼好學、用功,一個人修,很容易懶散、很容易退轉。所以在唐朝那個時候,祖師大德就提倡共修。實際上更早,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他是最早提倡共修,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共修。所以共修叫做依眾靠眾,大家互相依靠,特別在這個時代是有需要的。所以道場的建立主要是這個用途,就是大家依眾靠眾,不然很容易懶散,很容易退轉,特別現在這個時代誘惑那麼多。有這個共修的道場,還是願意來才行,如果不願意,他不來你也沒辦法。像我們讀經、念佛,也要願意來;不願意來,除非自己能夠提起好學的心來用功,不然很容易就退轉。這個法師的名字,顧名思義也是啟發我們要提起好學的心。我們提不起來,大家要依眾靠眾。像我們現在講這個課,也是依眾靠眾,感恩新加坡的同修給我多上一天的課,不然這個時間恐怕也不一定在學習經典,這個就是依眾靠眾。所以好學,是我們成就的一個關鍵。我們再看第五條:

  「五、譯是翻譯,將梵文翻譯成華文。」

  「華文」就是中文。這個「譯」是古代周朝時代一個官的名稱,跟外國交流的一個官名。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這些資料,現在電腦網路查這些都很快、很容易。在這裡我們就知道,這個「譯」就是梵文翻成中文(或者講華文)。沒有翻譯,我們看不懂,除非我們去學梵文。現在翻譯,過去早年在美國,有人花很多錢,把佛經翻很多,翻成英文,但是外國人都看不懂,後來翻了那麼多,也是白白浪費了。現在你要把華文經典翻成外國的,英文也好,或者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也好,不容易。特別中文經典都是文言,你要翻成外國文,你必須把文言翻成白話,根據那個白話再翻成外國文,翻出來的意思頂多百分之二、三而已,沒有辦法翻得很到位,那個意義翻不出來。尤其外國文都是拼音文字,不像中文的文字叫六書。的確中文的文字是承載意義最好的一個工具,記載、記錄它的意義不會走失,也是超越時空的。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世的時候,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恩比教授,他在《展望二十一世紀》這本書裡面,跟日本的池田大作對話、交流,他就講到中國文字的功能。他舉出一個例子,那個是上個世紀,一九七O年代那個時候講的。他說,如果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到現代來跟毛澤東講話,肯定他們講的都聽不懂,因為二千五百年前講的話,他的口音、他用的詞,跟二千五百年後的人肯定差別很大,講的聽不懂。但是你要是寫文字,他就聽懂了。這個文言的意思,二千五百年前、二千五百年後,它沒有變,語言變了,文不變,用寫的,他就能溝通了。

  過去我也想到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是全世界方言最多的國家,不要說全中國,現在就一個省,光一個福建省二十幾種方言,這個村走到那個村,好像去到外國一樣。我就想,那個語言不通,你要做買賣、做生意,怎麼溝通?後來我就想到秦始皇統一文字,秦始皇的功德,統一文字,還有車同軌,書同文。話不通,文字看得懂,用寫的,就可以溝通了。這個我也有一次經驗,有一次到日本,這個大概一、二十年前了,跟京都光明寺的中西隨功法師(他也是今年往生的)。有一次他來東京跟我碰面,他請我到他的寺院,他還有一個小寺院,他自己的,好像他們家族的。日本人有很多寺院是他們家族的,光明寺是比較大,他有個小寺院。我們就坐電車,車票我們兩個買坐在一起。我們日本同修說,悟道法師,我來幫你做翻譯。中西法師說,不用翻譯,我們拿個便條紙。拿便條紙,用寫的。因為日本都用漢字,寫中文,你是幾年生的?他用寫的,他寫給我看,我寫給他看,我們就可以溝通了,我有這麼一次的經驗。所以湯恩比講這個話,讓我能夠理解了,因為實際經驗的確是這樣。因為語言不同,但是文字相同,這樣就可以溝通了。像我們到日本,你不會講日本話,你去坐車也不會迷路,因為它都是用漢字,你到哪一站都用漢字,我們看得懂,不會講但是看那文字我們看得懂,你不會迷路。所以這個是中文的功能。所以我們老和尚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廣中文,現在在英國威爾士大學蘭彼得校區,跟修斯校長合辦漢學院,主要是教文字學跟教文言文,就是要培養二十個學生能夠讀得懂《四庫全書》的,教文字學。現在台南極樂寺也是有在教這個課,請一個周教授在教,教文字學、教文言。

  這個翻譯不容易,所以我們老和尚是鼓勵外國人都來學中文,你就能學到原汁原味的。你透過翻譯,就好像食物,人家在嘴巴嚼一嚼、咬一咬,再吐出來給你吃,那個味道完全是不一樣,你嘗不到原汁原味。就像我們要去學外國的科技,你要去學英文,你才學得到那一套科技。外國人要來學中國文化這些經典,就要學中文。所以昨天德國那個學生,顧頡鋒居士,他昨天晚上來聽經。我就很鼓勵他學中文,希望他能深入。他也學得不錯,講得也算滿標準的,學得不錯,希望他能夠深入。更早一個,美國那個昊居士他也學,但是他回去美國。我也是鼓勵他不要放棄,他也常常還會寫個信給我,寫E-mail電子信箱給我。所以我都鼓勵外國學生要學文,我都鼓勵。

  這個翻譯,過去都是國家的資源在辦,人力、財力、物力。所以武則天那個時候的譯場,最多三千多人,你看那個組織多龐大。所以這個翻譯不是很容易的,我們今天能讀到一本經,多少人的心血付出,不容易!國家在辦的,這樣的因緣不容易。所以中國人的確有福報,有這個根機,所以佛菩薩應化到中國來非常多。佛菩薩不是偏心,佛菩薩怎麼會偏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什麼在中國示現最多?因為中國有這個土壤,有這個基礎可以接受,所以自然就感應,不是偏心。你看四大菩薩都在中國,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這個「譯」我們就講到這裡。我們再看第六條:

  「六、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經典,最著名的、最為中國人喜愛讀誦的,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另外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是《八十華嚴》。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不亞於羅什大師、玄奘大師,是譯經史上的重要人物。」

  實叉難陀法師,的確不在羅什大師、玄奘法師之下,他是跟他們同等級的。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經典,我們中國人最喜歡讀誦的《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這裡十齋日下午兩點到四點都有讀《地藏經》,有很多同修特別喜歡讀《地藏經》,我自己也很喜歡讀《地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地藏經》我們讀了會很法喜。所以我在家的時候,那個時候才十幾歲,剛剛學佛,接觸到兩部經典,我就很自然喜歡讀。一部就是《無量壽經》,那個時候還沒有看到會集本,是康僧鎧翻譯的,那本我讀了很喜歡,我十幾歲就很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一本讀了很歡喜。另外一本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後來聽到我們老和尚講經,明白一點道理,知道這可能跟前生有關係,可能我前生這兩部經都讀得很多,這輩子再遇到,感覺就很喜歡,滿熟悉的,讀起來也覺得滿順的,過去生有讀過,在阿賴耶識裡面有這個印象、有這個種子在。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讀誦,我們淨宗同修也是不能疏忽。

  這個《十善業道經》,我們老和尚在新加坡講的。這個《地藏菩薩本願經》,原來是中國安徽省九華山,那個時候仁德老和尚啟請的,他是九華山佛教協會的會長,他啟請我們老和尚去九華山講《地藏菩薩本願經》。那個時候師父上人還叫我白天去那邊領眾打地藏七,就像打佛七一樣,晚上他講《地藏經》。我們都講好了,說地藏七就是打到這個經講完,天天念地藏菩薩,然後晚上他老人家來講經。是仁德老和尚他啟請的,他到新加坡去啟請。但是當時有一些因緣不具足,所以就沒有到九華山去講,就在新加坡講。所以現在我們流通《地藏菩薩本願經》這些講經的影音,這個是一九九八年在新加坡講的。

  弘一大師在演講集裡面有一次的演講,在福建永春講的,給一些居士講。他演講的題目叫「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他引用祖師大德,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祖師,引用這個經典,勸淨宗的道侶、同參道友兼持誦《地藏經》,就是附帶來持誦《地藏經》。他那篇演講,我曾經到墨爾本淨宗學會講過一次。他講的都有根據的,不是他的意思,他有根據的。也就是說,這個經來幫助我們修淨土。我們現在還在娑婆世界,地藏菩薩就很重要了,地藏菩薩幫助我們站穩人天的腳步,然後再向上提升,超越三界六道,往生極樂世界就超越三界六道了。《地藏經》,顧名思義,地是地基,跟《十善業道經》一樣,講孝親尊師。所以有《地藏經》來幫助我們求生淨土,這個就沒有問題。因此我們台北華藏這個道場,平常我們都是誦《無量壽經》,但十齋日我們上午誦《彌陀經》、念佛,所以每一天淨土經典是不斷的,十齋日就是依照弘一大師勸我們的兼持誦《地藏經》,我們是兼。我們修淨宗兼持誦《地藏經》,對我們修淨宗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同修大家也可以參考。

  這個經是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另外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是《八十華嚴》,《華嚴經》是大部經,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的確也是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所以實叉難陀法師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他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物,他翻譯的經典我們讀起來也很順口,真的不亞於羅什大師、玄奘法師。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介紹到人題,下一次就正式進入經文。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也是跟開經偈一樣,我念一句,大家跟著我念一句,我念完大家再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孝養父母」是淨業三福的根基,為什麼❓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具體如何落實❓
🔹怎樣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修學十善的基礎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2/12/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02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尊敬的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全體同修,網路前全體全修,及台北華藏現場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淨老和尚生前在新加坡講的《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我們採取節要這個方式來學習。上星期也跟大家報告過,我們新加坡同修啟請悟道來講《十善業道經》,我就想到我們淨老和尚今年七月往生了,過去早年在新加坡講過這個經,有這個《講記》整理出來流通。如果我們同修需要這個《講記》,我們華藏有這個經本,歡迎大家來啟請。需要多少數量,可以跟華藏法寶組聯繫,就會寄到我們同修住的地方,或者寄到道場,由道場來轉交給需要的同修。

  我們上星期學習到經題,這個經題還沒講完。我們上一次學習到「佛說十善」,「善」這個字,就是第七條,「善」,這個善就是善的標準。我們要斷惡修善,《十善業道經》是標準,也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佛給我們列出十條善業,也就是身口意三業,身三、口四、意三,合起來有十條。從不殺生到後面不貪、不瞋、不痴,這個當中有十條善,反面就是十惡。所以我們斷惡修善,《十善業道經》是標準。我們修學任何法門,如果沒有十善業的基礎,念佛也不能往生,這是在《觀無量壽佛經》佛也告訴韋提希夫人。韋提希夫人,在《觀經》我們大家看過,過去淨老和尚也講過,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這個公案。韋提希夫人家庭遭遇變故,她是皇后,但是兒子要殺父害母,奪取王位,生到這樣忤逆的兒子可以說傷心到極處,不想再住在這個世間,也就是對這個世間生起厭離心。求釋迦牟尼佛指點,在這個虛空法界有沒有都聽不到惡的聲音、也看不到惡的人、也見不到惡的事情?也就是說,一個純淨純善的世界,在虛空法界有沒有這樣的世界?如果有,她不想住在這個娑婆世界,不想住在五濁惡世了。平常聽佛講經,佛常常講,我們現在住的是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眾生一直造惡業。佛大慈大悲,也沒有特別給她介紹哪一個世界、哪一尊佛的淨土,用神力示現給她看,讓她去參觀,讓她自己選擇,後來韋提希夫人她選擇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選擇之後,下面最重要,怎麼樣才能往生?就請佛教她,西方極樂世界看到了,我想求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我現在應該怎麼修學,也就是怎麼學習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還沒有給韋提希夫人講十六觀。《觀經》就是十六觀,第一觀到第十二觀是觀想念佛;第十三觀觀像念佛,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觀佛像、看佛像,第十三觀;十四、十五、十六就講九品往生,我們持名念佛是在第十六觀。這個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都在《觀經》裡面,《觀經》有這十六觀,這個我們淨宗同修大家都聽過。我們要留意的,就是佛還沒有給韋提希夫人講這十六觀,也就是還沒有給她講念佛的方法(念佛有四種方法,還沒有講)之前,先給她講要修淨業三福。

  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給韋提希夫人講了這個三福,就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念佛是修淨業,所有的法門也都是淨業,只是修行的方法不同而已。三世諸佛,每一尊佛成佛,各有修行不同的法門,有的參禪、有的修密、有的修止觀、有的修念佛,法門就很多了。像《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二十五個圓通法門,一個菩薩代表一個圓通法門,都能達到圓通,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就是修學的法門不同,但是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過去、現在、未來,淨業正因也就是共同科目。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就是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這個三福是都必須要修的,共同科目,我們現在話講共同科目,共同的基礎,就是這個淨業三福。我們念佛人對淨業三福不能疏忽,所以在《觀經》佛告訴韋提希夫人,也就是告訴我們,在還沒有修淨業之前要先修三福。三福是大乘佛法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所以它是一個共同的基礎,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無論你參禪、修密、學教、修淨土,這個基礎是共同的,一樣的。不但是大乘佛法的基礎,小乘佛法、人天乘佛法都必須有這個三福的基礎;如果修大乘,就是說這三福都要具足。

  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福,我們現在講人天乘的佛法。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具足眾戒從五戒開始,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戒律威儀,這是第二福,二乘福,二乘就是聲聞、緣覺、四聖法界的菩薩、佛,要具備到第二福。第三福就是大乘了,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發菩提心,它的標準就是《金剛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大乘菩薩,那個是實教菩薩;權教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還在四聖法界。這個也要做到第二福。所以這個三福不但是大乘佛法的基礎,小乘也是這個基礎。現在佛教有很多提倡人間佛教的,人間佛教就是要求人天福報的;你要求個人天福報,沒有第一福的基礎,你想求個人天福報也求不到。所以淨業三福實在講,無論學佛的,你學大乘、小乘,包括你學其他宗教的,乃至於你沒有宗教信仰的,你起碼也要做到第一福,做到第一福你才能得人天福報,我們現在的話講,你才能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三福什麼人都需要,不但學佛的人,沒學佛的人起碼也要第一福。所以說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一點都沒錯。

  我們學了佛,要修學淨宗法門,淨宗學會大家都讀《無量壽經》,讀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無量壽經》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三輩往生跟這個淨業三福,大家可以去對照,上輩、中輩、下輩。如果三福都做到了,這樣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就是《無量壽經》講的上輩往生;如果只有做到第一福、第二福,這樣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中輩往生;如果只能做到第一福,這樣信願念佛往生西方,下輩往生。大家可以把《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這品經文跟淨業三福做一個比對、對照,也就更清楚了。在《觀經》講上三品跟中三品,也就是這個三福,在《無量壽經》講三輩。所以淨業三福就顯得很重要,但是這個重要的基礎往往我們都疏忽了,我們念佛人也常常忘記,也疏忽了這個三福的修學。

  接下來我們學習第八條,請大家看這個文,我念一遍:「八、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前三句是願,最後一句是行;如果沒有行,這三願就落空了。要用什麼方法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就是十善業。十善真正做到,前面的願就圓滿了。」這部《十善業道經》的經題,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第四句經文。第一福,實在講也是三福的根本、根基,後面的第二福、第三福也是從第一福這個基礎向上提升的,所以第一福是三福的根本,就是根基。而且第一福的第一句是大根大本,就是「孝養父母」,就講一個孝。這個孝,實在講,從凡夫一直到成佛才圓滿,成了佛才真正究竟圓滿孝道的落實。所以這個十一句經文,孝養父母是根本的根本,從孝開始,後面的十句也都是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不是孝養父母?說我很孝順我父母,但是我到學校就是不尊敬老師,你說這樣是孝父母嗎?父母看到也很操心,這個孩子到學校不聽老師的話,不肯學習,這就沒有做到孝養父母。我孝養父母,我沒有慈悲心,一天到晚殺生,這是孝養父母嗎?那也不是,都在造十惡業,那更不是孝養父母了。所以我們以此類推,「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統統是孝養父母。所以這裡講,「前三句是願,最後一句是行;如果沒有行,這三願就落空了」。

  要孝養父母、要奉事師長、要慈心不殺,具體要怎麼做?就是修十善業。所以前面三句是發願,最後一句是落實,就是依教奉行。你沒有修十善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統統落空了。所以什麼方法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就是修十善業,「十善真正做到,前面的願就圓滿了」。但是十善要真正落實做到也不容易。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我們在佛門、在世間也常常聽這句話。古時候白居易他當太守,在杭州的時候他去參訪鳥窠禪師。鳥窠禪師當時很有名,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祖師。他去跟他請法,跟他請問,佛法要怎麼來修學?鳥窠禪師就給他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就講,這句話三歲小孩都會講。他以為有什麼玄妙的法要跟他講,講的這個大家都聽得耳熟了,連三歲小孩都懂、都會講。他這樣回答鳥窠禪師,鳥窠禪師就給他講,他說三歲小孩都會講,但是八十老翁還做不到!這個真的是善知識,真正善知識不跟他談玄說妙,因為知道這個你都做不到,跟你談玄說妙講那麼高,那個口頭禪有什麼用?所以這個也不容易,也要認真去修學,慢慢一步一步去落實。所以這個我們也不能輕忽,不能覺得這個好像沒什麼,其實真正能做到也不容易。

  淨業三福,早年淨老和尚在一些比較短時間的講座也講過很多次,主要就是講淨業三福。過去講的這些原理原則,我們大家聽了也都覺得應該要這麼修,但是我們淨宗同修實在講,還是沒辦法去做到這個三福,不知道怎麼做,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淨老和尚在晚年,七十歲以後,韓館長往生之後這二十年當中,他就發現我們淨宗同修的確缺乏第一福的基礎,所以這些年就提倡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個根。儒的根用《弟子規》來具體落實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過去我們講,是應該要孝養父母、要奉事師長,怎麼孝養父母、怎麼奉事師長,要怎麼做不知道。有了《弟子規》就有個具體的做法,有一個下手處,知道應該怎樣做,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來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友愛兄弟,這個就是《弟子規》講的,所以他老人家提倡這個來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跟《弟子規》相關的典籍還是需要補充,像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李老師)他編的《常禮舉要》。他老人家有講《常禮舉要講記》,那個也是補充《弟子規》的,講常禮,這都是屬於倫理道德教育。還有清朝金蘭生先生編的《格言聯璧》,這個印祖也提倡,你怎麼待人處世,這是儒家的,這個也是相關的典籍。還有包括《論語》,李老師勸念佛的蓮友要學《論語》。他早年在台灣中興大學有講過課,但是在大學的講法跟在蓮社對蓮友的講法不一樣。對蓮社蓮友講的《論語》,他九十幾歲才講,為什麼?就看到蓮友,前十年念佛往生的最多,第二個十年就少了,第三個十年就更少了,愈來愈少,一萬個念佛人難得有三、五個往生。發現也是沒有淨業三福的基礎,所以說添講《論語》,還有《常禮舉要》。

  這些相關典籍,我們都需要涉獵學習,來補充說明,這樣我們學《弟子規》才會深入。夏蓮居老居士講,「廣學原為深入」。我們不是那種上上根的人,一聞千悟那一種的,沒有這些來補助,我們不懂。我們過去也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有這個概念,聽一聽也同意、也點頭,但是具體怎麼做不知道,如果沒有這些典籍來補助就沒有辦法去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像講這個孝養父母,怎麼叫孝?你看《孝經》講的,每個人的身分地位不一樣,要怎樣做才是孝?夫子回答不一樣。不同的人去問同樣一個事情,回答不一樣,因為每個人根機不一樣,各人的環境不一樣,每個人的身分地位不一樣;用我們現在話來講,每一個人他的文化水平不一樣,所以夫子因材施教施,跟佛一樣,應機說法。所以你是什麼樣的身分、什麼地位,你該怎麼做,那才是盡孝道。所以這些我們也都要合起來學習。另外《弟子規》相關的典籍,就是淨老和尚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先推廣的《群書治要360》。這個過去蔡老師在馬來西亞漢學院講過,在其他地方也講過很多遍,現在也都有錄影帶,在網路上都可以點播,這個也是跟《弟子規》有相關的典籍。這些補充教材,我們都有需要來互相參照,這樣我們學習才能深廣、才能深入。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一部《弟子規》好像薄薄的,沒有多少,它展開也是深廣無盡的。過去淨老和尚講,《弟子規》展開就是一套《四庫全書》,等量齊觀。所以夏老居士講的「廣學原為深入」,這個有它的道理。

  「慈心不殺」,淨老和尚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來具體落實這一句。《太上感應篇》講因果,是屬於因果教育。當然儒家也講因果,但道家講得更深入一些,佛家是講得最徹底。《太上感應篇》是講因果教育;《弟子規》這些儒家相關的典籍,這些都屬於倫理道德的教育,當然這個當中也有因果教育在裡面。《感應篇》它是因果教育,但是它也涵蓋倫理道德,比如說《感應篇》講「忠孝友悌」,這個就是倫理道德。《感應篇》主要它講因果報應講得比較多。《感應篇》也講到「昆蟲草木,猶不可傷」,這也符合們佛門的慈心不殺,你看昆蟲草木,那些都不可以去毀傷,所以淨老和尚以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這個因果教育來落實「慈心不殺」這一句。道家講長生,修長生不老,延年益壽。儒家講辦政治,「天道敏時,地道敏樹,人道敏政」,人道辦政治最重要,政治辦好了大家得到公安,大家心都安定;政治辦不好,大家心不安。現在全世界很亂,大家心不安,沒有安全感,就是政治辦不好。儒家孔子主要提倡辦政治,當然它也有長生,甚至也有講到最高的性與天道,講到佛家的無生,但是一般人聽不懂,夫子就很少講了。

  有了《弟子規》、《感應篇》,《感應篇》相關的典籍我們也要去參照。《感應篇》的註解很多,自古以來一百多種。印光祖師他特別推薦《感應篇彙編》,三教經典註解《感應篇》,讀了《彙編》等於讀了三教的經典。《感應篇》有很多好的註解,有註解的內容很豐富、很詳細的,也有很簡單的《直解》,這個淺深都有。另外補充《感應篇》的就是《安士全書》,《安士全書》四卷,第一卷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要」,清朝周安士居士也是引用三教經典來註解這篇文章,「文昌帝君陰騭文」;第二卷「萬善先資」講戒殺,因果;第三卷「欲海回狂」,戒淫,也是講這個事理因果;第四卷就是「西歸直指」,導歸淨土,這個也是因果教育。另外再一部就是《了凡四訓》。印光祖師一生提倡就這三本書,《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了凡四訓》。印祖在世,這三部書他印得最多,比印大乘經典還多。印光祖師是我們淨宗十三祖,相傳他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講他是修念佛圓通的,就是念佛專家,他是修念佛圓通成就的。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怎麼這三本書印這麼多?這很明顯告訴我們,我們念佛人要這個基礎,就是淨業三福,這個基礎起碼是第一福的基礎,這樣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念佛功夫才會得力。這個叫正助雙修,念佛是正修,這些是助修,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的,所以這個助修我們也不能疏忽。

  所以「慈心不殺」,淨老和尚用《太上感應篇》來落實這一句,相關的典籍我們也要參照來學習,這樣我們更能夠深入這一句,知道怎麼做。《十善業道經》相關的佛經典籍也很多,最基本的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十輪經》,這個稱為「地藏三經」。地藏三經都是在講十善十惡,所以這個經就是幫助我們深入《十善業道經》。所以我們也不要小看《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好像經文也沒有很長,也不多,但是這個十善業一展開就是一部《大藏經》,所有佛教的經典都等量齊觀,所以我們也不能疏忽這個。以經來解經,讓我們更能深入這部經典。當然我們現在學習,先從這部經來學習,然後再參照其他的經來補助,讓我們更深入這部經典的學習。我們學習《十善業道經》,佛門相關的經典,還有儒家的典籍、道家的典籍,統統是幫助我們落實修十善業的。所以淨老和尚講,能做到《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就能夠落實,就能做到十善業;意思也就是說,有了《弟子規》、《感應篇》的基礎,修十善業就不難,因為這兩本經典講的就是十善業。

  在《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個經典裡面講,凡是善的都歸在十善,凡是惡的都歸在十惡。有這部經典的經文來解釋十善業我們就明白了,《弟子規》是不是十善?是;《感應篇》是不是十善?是;《了凡四訓》是不是十善?也是;《安士全書》是不是十善?也是。有了經典的依據,凡是善的、好的都歸在十善,不好的、惡的都歸在十惡。所以這個叫「以經解經」,以其他的經典來解釋這個經典,我們對這個經典才能更深入的理解,深入的理解能幫助我們生活上的行持。所以淨業三福第一福是我們現前的功課,我們大家要重視。我記得在二OO五年,我們師父上人就節錄《十善業道經》的經文,《十善業道經節要》,要我去美國、加拿大巡迴講演,就勸我們美加的淨宗同修說要補習這個功課。這在二OO五年那個時候,十七年前了。所以我們新加坡同修啟請悟道來講《十善業道經》,我們也是再來復習、溫習這個功課。實在講,這個功課也是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我們再看下面第九,「業」這個字。「九、正在做時稱之為事;做完之後,其結果稱之為業。做的是好事為善業,不好的事為惡業。」「業」這個字就是造作的意思,就是行為、造作。業,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在造業。我們說造業,我們造的是什麼業?我們是造善業還是造惡業?善惡業也有很多不同的層次,以哪一個層次的標準,這個也有不同。我們就說「業」這個字,就是造作的意思。凡是造業,無論善業、惡業,以佛法的標準,統統叫造業,統統是罪業。造惡業是罪業,造善業也是罪業嗎?如果以六道的標準,善業人天福報,生三善道,造惡業墮三惡道,在六道裡面的標準。如果以佛法的標準,你要超越六道;如果你不能超越六道,那都不善。為什麼?你修善業,你能生人天善道,生三善道,但不能出離六道輪迴,你還是要受六道輪迴,只是比三惡道好,三惡道是比較不好。所以凡是你不能超越六道生死輪迴的,以佛法的標準來講還是不善。所以我們念佛人要修淨業,淨業是六道沒有了。淨業在哪裡?在極樂世界,我們念佛是淨業,淨業三福。這裡我們就「業」這個字來講,就是我們正在做的。身體的造作,還有我們言語(口業的造作),還有意(心裡的想法、起心動念的造作),這個就是三業。我們凡夫時時刻刻都在造業,《地藏菩薩本願經》佛給我們講,「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為什麼說「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因為無論善業、惡業,你統統不能出離六道,以佛法標準來講就是業、就是罪,你要在六道裡面受罪,受生死輪迴的罪。「業」,正在做叫事,做完了它的結果叫業,結業。我們一般講讀書,讀到一個階段結業了。做任何的事情,我們一般講叫事業,你正在做這個事,那後面有個結果,事業。在我們眼前,好事是善業,不好的事是惡業。

  我們再看第十:「十、業在哪裡?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著。佛告訴我們,業在阿賴耶識裡;用現在話說,業在你的印象當中。你過去做的一切善惡業,現在一回憶就能記起來,是因為有一個地方替你保存這些檔案,此地就稱為阿賴耶識。」業在哪裡?的確看不見,也聽不到,你也摸不到。但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到,有沒有?你不能說它沒有,有,我們講業力。就像收音機、電視機收的電波,電波我們也看不到、聽不到,也摸不著,但是有沒有?有,我們有個接收器,它就傳輸進來了。所以我們如果這個真正參透了,實在講也就開悟了,這一切都是當體即空的。就我們現前的凡夫境界,我們怎麼知道業在什麼地方?佛給我們講,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就是唯識宗講的,我們有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八個識,阿賴耶識是我們一念不覺,我們的真如自性也就變成阿賴耶。阿賴耶也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是我們自性迷了,迷了之後變一個阿賴耶出來。所以阿賴耶識是我們凡夫迷了之後就叫阿賴耶,變成第八識。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也都給我們開示,「諸佛悟之,假名惟心;眾生迷之,便成妄識」。我們一念不覺,迷了,變成妄識,就現出這八個識。這八個識,前面五個識是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是了別,了別就是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嗅、舌嘗、身觸,這五個識叫了別,了是明瞭;了別,你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阿賴耶識是含藏的意思,就好像是倉庫一樣,善惡的種子(就是我們那些印象)都落在阿賴耶識,它都保存著。它也不會扭曲,原來怎麼樣它就是保存那樣的,善的就是善的,惡的就是惡的,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我們看到一個人,為什麼下一次看到你就想起來,我在哪裡看到你,你是某某人,為什麼?就是那個印象落在我們阿賴耶識,然後下一次再碰到,我們阿賴耶識那個種子現前,跟它再對照,沒錯,所以我們能夠回憶起來。所以阿賴耶識就是保存我們這些檔案的。

  我們再看第十一條:「十一、阿賴耶是印度話,意思是藏識,像倉庫、資料庫一樣,所有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儲藏在資料庫裡。」這一條就是「阿賴耶」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藏(寶藏的藏)識,或者叫藏(收藏的藏)識,就像倉庫一樣藏了很多東西,庫藏很多東西。像現在電腦檔案資料一樣,我們無始劫以來所有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儲藏在這個資料庫裡面,它不會消失,都儲藏在裡面。

  我們再看第十二:「十二、人死了什麼都帶不去,唯有業能帶去。因為有形的東西帶不去,而業是無形的,會跟著你。」這一條也就是給我們說明,我們人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業能帶去,業就是我們的造作,八個識,前面講的阿賴耶,那個都儲藏在裡面。這八個識,前五識加上第六意識、末那識;第六意識是分別,末那是執著。這八個識,主要是第六跟第七,一個分別、一個執著,問題出在這兩個識。其實前五識跟第八識它沒有善惡,它了別,了別就是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接觸得清楚。接觸之後很快傳到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馬上分別,分別之後第七識就去執著,我們的造業,問題就這兩個識。所以唯識宗講「轉識成智」,轉識不是轉前五識跟第八識,是轉第六意識跟第七識,轉一個分別執著,把它轉成不分別、不執著,就叫轉識成智。這兩個因地轉,果地上前五識跟第八識它就跟著轉了,就是轉八識成四智。這兩個識轉了,前五識就變成成所作智,第六意識就妙觀察智,第七識就是平等性智,第八識阿賴耶就變成大圓鏡智。我們還是凡夫,實在講,我們人生什麼都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因為有形的東西我們帶不走,包括我們的身體都帶不走,而業是無形的,它就跟著我們。《太上感應篇》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個業跟著我們,好像影子一樣,我們走到哪裡跟到哪裡。

  我們再看第十三:「十三、世間沒有什麼值得畏懼,唯獨這件事情真正值得我們畏懼。我們的思想、言語、行為不善,都存在阿賴耶識裡,永遠不會磨滅。」這個就很麻煩,如果我們沒有轉識成智,這些都是有因緣果報。所以自己做的一切都是自己要去承擔,要去受這個果報,所謂自作自受,這個跟誰都沒有關係。因此我們學習,就是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思想、言語、行為,我們要不斷的修正,往善的這方面來修正,那我們就會提升進步了。

  再看第十四:「十四、佛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這是心善;思惟善法,這是念善;觀察善法,這是行善。善法念念要增長,不容分毫的不善夾雜,惡才能去除乾淨,善才會修圓滿。」這是本經,佛教導我們怎樣斷惡修善?要「晝夜常念善法」,晝夜常念就是心念念都在善;「思惟善法」,心善、念善;「觀察善法」,這是行善,行為上的善。善法念念要增長,不容分毫不善夾雜,惡才能去除乾淨,善才會修得圓滿。怎樣常念善法?怎樣思惟善法?怎樣觀察善法?這個我們還是要有補充教材,不然看這個我們也不清楚。這個補充教材,我建議大家可以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那篇短短的,實在講,就是告訴我們什麼叫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如果再補充《了凡四訓》,那就更圓滿。《太上感應篇》也是講得很具體,《太上感應篇》到後面說:「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我們讀這些相關的典籍就是來補充說明這段經文的,我們有一個具體的、自己能夠明白的善惡的分際在哪裡。

  心起於善,或者起於惡,我們一般人還是不會很清楚,所以必須舉出一些比較具體的例子,我們根據例子以此類推就會比較明白,不然聽一聽只是一個概念,也不清楚從什麼地方下手、起心動念怎麼做?所以《感應篇彙編》舉出一個公案(一個例子),就是有個元自實先生,有一天一大早,他帶著一把刀要去殺一個姓繆的,這個姓繆的對不起他。他經過個軒轅廟,軒轅廟就是供黃帝的。我們華人都是黃帝的子孫,我們黃皮膚的,黃帝的子孫,軒轅廟是供黃帝的。那個廟祝一大早起來誦經,看到有一個人從他廟門口經過,後面跟著好幾百個凶神惡煞,幾百個跟著他走過去。一大早天還沒有亮,他看到了。沒多久,他看到那個人又折回來,又從他那個廟門口經過,這次回來,後面跟了好幾百個好像天上天使一樣,善神,面貌都非常和善的,又走過去。看到他很奇怪,他就去找他,請他到廟裡面坐一坐,請問他貴姓,一大早去哪裡?去做什麼?這個元自實先生就給他講,剛才我是要去報仇的,那個姓繆的對不起我。我帶了刀,準備去把他殺了,但是走到他家,他忽然想到,對不起我的只有姓繆的這個人,他還有個老母親八十幾歲,兒女還小,如果我把他給殺了,他的老母親誰來奉養?他的兒女誰來撫養?我殺了他一個人,不是等於殺了他一家嗎?對不起我的只有他一個人,他們是無辜的。他想到這裡,一念善心起來了,放下了,放下報仇的念頭就回去了,沒有去報仇。廟祝聽到他這麼一講,他說我明白了。他說你知道嗎?你要去殺那個姓繆的,怒氣沖沖,你後面跟著很多凶神惡煞,好幾百個跟著你。「夫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你起那個惡念要去殺人,人還沒有殺,你起這個念頭,凶神就跟著一大堆了。你到他家,你忽然起了一念善念,替他家人想,你放下報仇的念頭,善心起來了,「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他說你念頭轉過來了,惡念轉成善念,善還沒做,吉神就跟著一大堆了。所以起心動念,馬上就感應吉神跟凶神。

  透過這個公案,我們可以以此類推。我們很恨一個人,那你就要想到《感應篇》這一句,「夫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你恨一個人,你起這個念頭,凶神就跟來了;如果你念頭轉過來,吉神就來了。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你就有個下手處,不然這些念一念,也不曉得怎麼修。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樣來修,這就是思惟善法、常念善法,就常常提起《感應篇》這一句,「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起個惡念,惡事還沒造,凶神就感應了;起個善念,善事還沒做,吉神就感應了。吉凶都是我們起心動念去感召來的,所以《太上感應篇》一開頭就告訴我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災禍、福報沒有門路,都自己找來的。自己怎麼找的?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去招感來的,善招感善報,惡招感惡報,跟誰都沒有關係。所以要讓善法念念增長,建議大家讀《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太上感應篇彙編》,多看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在二OO六年我也請北京的世邦文化公司協助,幫忙拍了八集,這個在網路上都可以點得到。過去廣東揭陽謝總,他們辦道德講堂,把這一片列為他們一堂功課,看連續劇,一堂功課。這一篇,還有《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些書都幫助我們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所以相關典籍我們還是要參照,這樣我們修善才能修得圓滿。

  我們再看第十五:「十五、道是雙關語,從理上講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規則——大道;從事上講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這是依你所修十善的標準。」這個道就很多,十法界十個道,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了。所以這個十善就是講它的層次不一樣,十法界十個層次;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那是十善。這個發明得最詳細的就是蕅益祖師他註解《占察善惡業報經》前面那個《玄義》,把十善、十惡從地獄眾生發揮到諸佛如來,都是十善、十惡,所以這個層次很多。十善,到佛才究竟圓滿,所以我們不要小看十善。

  我們再看第十六:「十六、上上品的十善,在一真法界作佛。上中品的十善,十法界內作菩薩。如此一直往下降,降到下下品的十善是餓鬼道。如果十善統統沒有,就是地獄道。」這大概給我們分十善的層次,這個還是大分,當中要細分,那層次就太多了。所以這個十善,每一個層次善的標準有不同。圓滿的十善就是成佛,成佛才做到究竟圓滿的十善業。所以我們不能小看十善業,以為十善業是人天善法,我們這樣看就錯了。其實從我們六道凡夫一直到成佛,都是十善業的提升。

  好,這個經題講到這裡。「十善業道」這是別題,就是別於其他經的。別題到第十六條,這個別題我們講到這裡,別題講完了。後面十七到二十二,「經」這個字是通題,經有貫、攝、常、法,這個通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別題,下面「經」這個字的通題,還有後面的人題,我們下個星期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十善業道經》為什麼重要❓
🔹十善就這個十條嗎❓
🔹我們現在迷了自性,自性沒有失去。我們迷在哪裡❓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成佛的基礎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2/1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01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尊敬的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劉會長、總務丘居士及諸位同修大,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是二O二二年十二月一日,我們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全體同修啟請悟道來習講《佛說十善業道經》。我們按照古大德講經的一個慣例,在還沒有正式講經文之前先講玄義,也就是一部經裡面玄妙的義理先做一個發明。在古來的註解當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天台宗的五重玄義,華嚴宗的十門開啟。這是古來祖師大德講經都有這個慣例,先講玄義。古代是農業社會大家比較有時間,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是高科技的時代,工商業很發達的時代,大家時間都很緊張,所謂分秒必爭,因此在我們現代講經就沒有按照古大德先講玄義,要講玄義就要看因緣,看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因此大部分都是以講經因緣來代替玄義,就是是什麼因緣來啟講這部經典。我們這次《佛說十善業道經》,我們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總務丘居士代表新加坡同修啟請悟道來講這部《十善業道經》,我也就欣然的答應了。我們促進會平常也都有在共修,丘居士他也列了他們共修的時間,有一些時段我比較沒有時間,常常因為臨時有事,特別是白天的時間。後來他又列出一個時間,就是星期四的晚上七點半到九點。我跟他講星期四,目前我有空檔,這個時段是可以的。後來再跟丘居士溝通,原來華藏晚上講經也都是七點半到九點(在疫情之前),因為怕同修回去太晚(有的要坐車),所以提前到七點到八點半。丘居士他們也配合這個時間,調到七點。可能有很多同修上班,這個時間他趕不及。不過沒有關係,就是什麼時間到都可以,如果現場來不及聽到前面的部分,我們都有錄影,可以再重播,大家可以再重複的聽。所以透過現在的科技,這些問題也都可以解決的。這個也是古人做不到的,古時候你沒有到現場聽,法師講完,也沒有再重複講,那也就聽不到了。現在得力於科學工具的便利,我們可以重複的聽。

  我們今天晚上跟新加坡同修一起來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透過這個Zoom的視訊,我們在網路上一起來學習;同修有到現場來聽的,大家的發心也非常難得。在疫情還沒有解除之前,大家還是認真來念佛、來聽經聞法,這是值得我們鼓勵的,透過科技的方便,我們在任何地方也都可以在網路上來交流學習。疫情發生到今年是第三年,二O二O年開始,這個三年當中,我們也都沒有出國,海外的同修也不方便到台灣來,所以我們目前以這個方式來交流,是一個很好的工具。這個工具,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世的時候,也常常提醒我們,要好好利用現代這些科學工具來弘法、來學習。《十善業道經》,這部經典我們淨老和尚在新加坡講過一遍,好像是早上早餐之後講半個小時,也完整的講圓滿這部經典。這部經我們華藏淨宗學會講記組也把音檔、文字檔重新整理,重新排版,也印出來流通,流通一段時間了,就是《十善業道經講記》。這個《講記》就是根據我們淨老和尚生前在新加坡講的,把它整理出來,印成書本來流通。

  最近我在台北華藏這個講堂每個星期三晚上七點到八點半,也是跟我們同修一起學習我們淨老和尚他生前節錄的《金剛經講義節要》。這部經我們淨老和尚在新加坡也講過,在美國也講過。他老人家把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做節要,每一段經文在《講義》當中節錄,一段經文節錄有三條、有十幾條、二十幾條的。我拿到這個《十善業道經講記》,突然有個靈感,我在星期三都講《金剛經講義節要》,現在這部《講記》,我想也就採用我們淨老和尚這個模式,比照《金剛經講義節要》,我也是一段經文節錄個幾條,有多有少,編成號碼數字,方便同修來看。講席當中,大家看了也簡要明瞭。這個《講記》節要,每一次講,我都會節錄一些給我們同修來打字把它印出來,這部經,就是這部《講記》我們講圓滿了,我們這個《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也同時可以出書了。就像《金剛經講義節要》一樣,同時可以出書了,我想這樣也一舉兩得。也是紀念我們淨老和尚的,因為這個《講記》是他生前講的。他老人家在今年七月二十六日凌晨兩點往生了,我們來學習他以前在新加坡講的《十善業道經講記》,也是一個很好的紀念。所以因此我想到這些,就採用這個方式,跟大家一起來學習。

  以上簡單的向大家報告講經的因緣,這個因緣也是有紀念我們淨老和尚往生的這個意義在。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雖然往生了,他的經教、他的影音非常豐富,我們常常打開電視聽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就如同他老人家在世一樣,他沒有離開我們。他這個肉身是不住世了,但是他的法身是常住在世,這些影音資料、這些經典都是法身舍利,我們常常溫習,聽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就如同他老人家在世沒有兩樣。這個是我們同修大家同共發心,我們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老和尚往生西方,我們大家在這裡共同努力,將來大家都同生極樂國。

  好,講經因緣我就簡單報告到此地。接下來我們就進入經題,這個文字檔都會發給我們新加坡的同修。我們大家先看經題:

  【佛說十善業道經】

  這個是我們今天晚上要學習的經典。還沒有講經之前,要先介紹經題,經題也就是像我們看一篇文章,一篇文章都有它的題目,看到這個題目也大概知道這個文章它講的、它寫的是什麼內容。我們這部經的題目,經題,『佛說十善業道經』,我們看到這個經題就知道這是佛講十善業道的。「佛說十善業道」,請大家看《講記》節要第一條,「經題」第一:

  「一、佛說十善業道是別題,經是通題。所謂別題,別於其他經名,專指這一部經。通題者,通一切經,凡是佛所說的,都稱之為經。」

  「佛說十善業道」是別題,別就是各別的。「經」是通題,通是通用的。「所謂別題」,別就是各別,「別於其他經名」,就是跟其他的經不一樣,當然講的內容也不同。比如說《佛說阿彌陀經》,我們常常讀誦的,那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佛勸我們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部經是《佛說十善業道》,跟其他的經內容也就不一樣,都是佛說的,但是內容不一樣,所以這個叫別題,各別的,跟其他的經不同的,是專指這部經的,這稱為別題。「通題者」,通就是通一切經,通用。通題就是凡是佛說的都稱為經,無論大乘經、小乘經,佛所說的都稱為經,經是通題。

  我們再看第二:

  「二、佛說十善業道,在七立選題中,屬於人法立題,佛是人,十善業道是法。」

  佛經立的經題也不是隨便立的,有單人立題、單法立題、單喻立題,單人就是只有人,單法只有法,單喻就是只有比喻。單就是只有一個,像《佛說阿彌陀經》,單人立題,因為佛說,佛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也是佛,都是人,單人立題。這部經是人法立題,人跟法都有,人就是指佛(佛也是人去作的,所以佛是人),十善業道是法,這個是人法立題。還有人法喻都具足的,像《大方廣佛華嚴經》,它有人(佛)、有法、有比喻,都有。《佛說十善業道經》是屬於人法立題,這是我們看佛經知道經題是以什麼來立題,來立這個題目,來立這個經題。

  我們再看三:

  「三、佛說,不僅是釋迦牟尼佛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都說。」

  這裡給我們解釋,「佛說」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都說。這部經是一切佛都會說的一部經典,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這個意義我們也必定要明瞭,特別是大乘佛教國家,這個「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佛無量無邊。像南傳小乘佛教國家,他們只承認釋迦牟尼佛,他不承認其他的佛,所以大有乘非佛說的這個說法。中國佛教是屬於北傳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佛就不只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階段、這個時期(三千年前)示現降生在古印度,迦毘羅衛國做太子,後來出家修行成道證果,成佛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是指我們賢劫千佛的第四尊佛。下面一尊是彌勒佛,現在還是菩薩,還在補位,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生到人間,再示現成佛。賢劫有一千尊佛,他是第五尊佛。

  這裡特別給我們講這部經不僅釋迦牟尼佛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都說,這個意義就非常深廣,這個我們也不能疏忽給它看過。為什麼說不能忽略?有一些經不一定所有的佛都會說,佛看因緣,但是這部《十善業道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說。這是代表什麼意義?這個代表的意義就是非常重要,就是不能不說,有的經可以不說,這部經不能不說。一切諸佛都要說這部經,就顯得這部經非常重要,也就是不能沒有說這部經,是必定要說的,為什麼?因為這部經是成佛的基礎。實在講,從我們人到佛,也就是這個十善業的提升,十善業你修到圓滿,你就成佛了。十善業修什麼?就修我們身口意三業,身三、口四、意三,十善業。我們仔細去想一想,是不是這三業達到清淨,究竟圓滿,那就是成佛了!所以《十善業道經》,從人到佛都是修這個功課,只是層次不一樣。這部經很重要,所以一切佛都要說的。

  下面我們接著看第四條,再給我們解釋「佛」這個字,請看這個文:

  「四、佛是印度梵文,音譯為佛陀耶,中國人喜好簡單,故省尾音而稱佛。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性相、因果,徹底通達明瞭,而無絲毫錯誤,此人稱作佛。」

  這一條給我們說明佛的意思,這個也很重要。我們淨老和尚一生弘法,過去他勸沒有接觸過佛教的人,就是社會大眾人士,勸他們先看《認識佛教》這本書。《認識佛教》也有影音檔,現在網路也都可以點播。還有書籍,這個已經流通幾十年了。「認識佛教」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過多次,現在整理成書出來流通,這是最後面講的。那次是在美國邁阿密講的,那次的因緣,同修請我們淨老和尚到邁阿密去講經,有新成立的道場。根據我們淨老和尚講經的慣例,凡是新成立的道場,第一部經就先講《地藏經》。沒有時間,時間不夠,也要講《地藏經》大意。像在美國,大家生活都很緊張,大家要上班,能夠聽一部經很難,大部分利用假期,他們才有時間。假期有時候兩天、三天的,連續假。一般三天的,大家都還可以,時間太長,大家沒時間來。所以那次到邁阿密準備講《地藏經》大意,後來第一天要開始講,看到很多西洋人來聽,他看到很多西洋人來,初學的,剛接觸佛教的,就臨時把講題改為「認識佛教」。那次講得很詳細,所以根據那次講的,整理出來的《認識佛教》,比過去的內容就豐富太多了,也講得比較詳細。

  所以我們給一般社會大眾介紹佛教,特別是現代的知識分子,應該先介紹他看《認識佛教》。對佛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進一步來學佛,才不會學錯了。如果第一個就認識不對,那後面學的可能就偏差了,所以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透過我們淨老和尚這麼詳細的解說,一般社會大眾很容易誤會佛教也是跟其他宗教沒有兩樣,把佛教也看作是一種宗教,而且佛教這個宗教還不是高級宗教,低級宗教。高級宗教是什麼?一神教,他們只承認一個神、一個上帝,那叫高級宗教。這個是西方人他對宗教觀點的認知,他認為這個是高級的。如果拜很多神,所謂多神教、泛神教,那是低級宗教。高級就拜一個上帝、一個神,低級宗教拜很多神。到佛教寺院去看,哇!神太多了。這個完全是誤會,完全是不了解。不但佛教,實在講,中國拜的這些神都不是宗教,跟西方人他們認知的宗教是不一樣的。在中國拜的神,所謂神道設教,這個教是什麼?就是教育。我們新加坡城隍廟也很大,我也去拜過。這一、兩年,兩年前我也請人拍過城隍廟的影片,大家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看看。城隍廟,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城隍廟是什麼?它什麼作用?它是擔任社會因果教育的。我們現在講社教,社會教育,教什麼?教因果,教認識因果。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大家去城隍廟看,對聯都是寫這個。一間城隍廟,根據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到北京跟一個天主教的主教交流,講到城隍廟,他說可以抵得一萬個警察。那個主教講,不止,十萬個。所以社會上有因果教育,人就不敢為非作歹,社會相對的也就安定,它是這個功能,它教因果的,教認識因果。

  所以一般普世的教育就是倫理的教育,教我們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是什麼身分、地位,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我們人與人就五倫的關係,稱為倫常。我們是什麼身分、什麼地位,應該盡什麼樣的義務跟責任,是倫理的教育,也就是家庭教育。再來就是道德的教育,道德,是非善惡,真妄邪正,教我們去認識這個。再來就是因果教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儒、釋、道,實在講不是西方人他們認知的宗教,是教育。這個在《認識佛教》講得非多,我們要介紹別人來信佛,先介紹他看這一本。包括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都是教育。不是叫你去崇拜神,是有天地鬼神,但是不是迷信。你拜神,就是神他教我們什麼?比如說,現在在我們台灣還有很多拜關公,拜關公是什麼?一般人如果不懂教育的意義,也就求平安、求消災,大概是求這個。懂得他表法的意義,他代表忠義,我們現在社會上很缺乏忠義的人,拜關公,你要學他的忠,要忠心,要有道義,人要有道義,對人要忠。忠就是不欺騙,忠。做任何事情都要忠,盡到自己本分就是忠。所以拜關公,就是拜他的忠義。所以每一尊神都有他表法的意思。像我們台灣民間,還有福建閩南,拜媽祖的,新加坡也有。媽祖是海神,媽祖是救人,他是專門在救濟這些窮苦的人,就是要效法他的救人濟世,做好事。所以這些都有表法的意思。

  我們回到「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音譯為「佛陀耶」。中國古人喜歡簡單,使用語言文字喜歡簡要詳明,跟外國就不一樣。在印度叫佛陀耶,中國人就簡稱佛。佛的意思,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性相、因果,徹底通達明瞭,無絲毫錯誤,此人稱作佛。所以佛就是覺悟的人,徹底明瞭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徹底明瞭。徹底明瞭,就是佛門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叫做佛。佛是大覺(覺悟)、大智(智慧)的意思,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叫佛。所以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佛你不能把他看作神,把他當作神看那就完全錯了,誤會了。所以特別大乘佛法,它就沒有這種宗教色彩。有宗教色彩,只能認定一尊神、一個上帝,不能有第二個,人也不能成為上帝,那是宗教。佛教不是,佛教說一切眾生都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佛當然很多,無量無邊,不但人都是佛,連蚊蟲螞蟻(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本來是佛。這是佛剛成道講《華嚴經》,第一句話就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成道講《華嚴經》,一般人聽不懂,只有法身大士他們懂。你說一切眾生都是佛,一般人他不能理解。所以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是給我們說明這樁事情,為這個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妙法蓮華經》講的就為這樁大事,什麼大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本來就是佛。

  講到佛,我們覺得好像滿抽象的,我是佛,什麼是佛?這個概念我們學佛的人也要有。佛法的教學,終極目標,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無論你學哪個法門,這個目標是一樣的。性在哪裡?我們也摸不到,也看不到,但是我們從來沒有離開它。在哪裡?在我們身體裡面六根的根性,你眼睛能看、你耳朵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緣,這叫六根。六根根性,我們明白了,明心見性,見到本性,那就叫佛。我們現在是不明白,迷惑顛倒,迷惑顛倒還是佛。為什麼?六根大家都有,你眼睛能看(大家都能看)、耳能聽、舌能嘗、鼻能嗅、身能觸、意能緣,這個大家都有。這個作用是怎麼來的?就是我們的自性,六根裡面那個根性,你見到自性,明心見性,見性你就成佛,就大徹大悟了。我們現在迷了自性,自性有沒有失去?沒有,它不生不滅,從來我們都沒有離開過,我們不知道、不認識,迷惑顛倒。我們迷在哪裡?迷在那個相。外面的相是我們的性現出來的,但是把自己的自性忘了,迷失了,執著外面那個相是真的,其實那個相是虛妄的。我們能夠現的性是真的,是不生不滅,相會變,不知道相是自己心現出來的。所以佛跟眾生差別就在這裡,佛明白了,知道這一切都是自性所變現。我們眾生不知道,以為外面真有這些,所以執著這個相,迷惑、造業,冤枉受輪迴之報。所以佛看到,可憐憫者,很冤枉。所以大慈大悲,出現在世。佛,我們就簡單解釋到這裡,要詳細,大家可以看《認識佛教》。下面第五:

  「五、說,悅所懷也,就是生歡喜心為眾生說法。因為佛看到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的機緣成熟,可以接受這個法門,所以佛非常歡喜的教導、勸化大眾,幫助一切眾生當生成就。」

  這一條是給我們解釋「說」這個字。「說」是悅所懷也,悅就是喜悅、歡喜。「就是生歡喜心為眾生說法」,這個叫悅所懷也,佛很喜歡為眾生說法。「因為佛看到一切眾生轉惡為善」,大家發心要來學習《十善業道經》,也就是說我們發心要轉惡為善。大家來聽這部經,就是發心要轉惡為善。轉惡為善,首先我們要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才能轉。如果你不認識,你轉什麼?把惡看作善、善看作惡,那就顛倒了,要怎麼轉?所以首先我們要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向佛請問,佛當然很歡喜來為大家解說。這是我們學佛第一步就是轉惡為善,也就是我們下手從這裡開始,修行從這裡開始修。有轉惡為善的基礎,轉惡為善也就是奠定人天的基礎。

  人天的基礎站穩了,進一步提升「轉迷為悟」。轉迷為悟,這個就提升了。悟層次也很多。一般來講,到了大徹大悟,那是悟的一個標準,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轉迷為悟,但這個悟,有解悟跟證悟不一樣。解悟跟證悟有不同,解就是理解,但這個理解,還不是我們一般思惟想像的理解。這個層次如果拉高,也就是禪宗講的,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一般都是屬於見道位,見道。見道之後他才修道,再來證道,再來就是證悟。你沒有見道,你那個修,都不是成佛之道。這個在《楞嚴經》講得很詳細,你本修因,你錯用了心,你怎麼修不會成佛,不會成無上菩提,有的修成阿羅漢(變小乘),有的修到外道去了,所以先要認識那個心。所以轉迷為悟,有頓悟頓證的,有頓悟漸證的,《圓覺經》也分析得很詳細。所以這個悟有解悟跟證悟,證悟就是斷煩惱了;解悟是大悟,大徹大悟,他見道了,然後再修道。所以禪宗有三關,要通三關。有一些人說他三關齊破,這個恐怕不容易,大概六祖才有辦法。一般都要先見道,然後修道,然後證道,它是有一個層次的。所以轉迷為悟,第二個層次。

  再來「轉凡成聖」,轉凡成聖就是斷煩惱。不但開悟,而且斷煩惱,證果了,證得小乘須陀洹。雖然他是初果,地位很低,但是他是聖人,小乘聖人。成佛就大乘,他是小乘。所以轉凡成聖層次也是很多,轉迷為悟有很多層次。再進一步講,轉惡為善也有很多。你說十善業道,它層次也不一樣。人道是中品十善,天道是上品十善,修羅道下品十善,一層一層,它那個十善的層次也不一樣。同樣是十善,境界不一樣,層次不一樣。這個是在《占察善惡業報經》,蕅益祖師註解玄義,他註解玄義比他註解經的內容還要多。十善十惡玄義從地獄道到佛發揮到淋漓盡致,我們才知道原來這個十善十惡它是從凡夫到佛不同的層次。到佛,才算圓滿,究竟圓滿十善。所以我們不要看輕十善,這個十善業好像人天善法,後面經文我們會學習到。佛看到眾生可以接受這部經典,所以非常歡喜的來幫助一切眾生當生成就,歡喜來教導、來講解、來勸化大眾。所以這個「說」有喜悅,悅所懷也的意思。

  我們再看六:

  「六、十,不是數字,是代表大圓滿,與《華嚴經》表法的義趣完全相同。大圓滿的善法歸納為十個綱領,每一綱領的境界深廣無有邊際。」「十」,從表法的意思,它是代表大圓滿。我們淨老和尚以《華嚴》來解釋這個「十」的義趣,就是表大圓滿。就本經來講,「十」它也是個數字,從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有十條,那十也是個數字。如果從數字來看,那十是個數字,這個條目也有十條。從表法的意思來看,那當然它是大圓滿。所以從數字,它是十;從表法,它是圓滿的。所以以《華嚴經》的表法義趣來解釋這個十,那就是大圓滿了。十善業,每一條它的境界都是深廣無有邊際,我們剛才講這個層次很多。

  我們再看第七:

  「七、善,善與惡的標準,本經有明確的指示。若修學沒有十善業的基礎,念佛也不能往生。」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條比較長,分段來講。「善與惡的標準,本經有明確的指示。」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個是十善,就是善。反過來就是惡,殺生、偷盜,就是惡。這個是善惡一個基本的標準。本經的確很明確,很明確的指示。這個善,我們也要以經解經,如果這個善我們只有很呆板的看到這個十善就這個十條。剛才講這個「十」它表法的意義,它是圓滿的。我們一般人講這樣,大家體會還是不夠明白,什麼是圓滿?所以這個十善也要其他的經典來做個補充說明,像《占察善惡業報經》就是講十善的,其實地藏三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十輪經》,十輪是什麼?都講十善十惡的。大家去讀《地藏經》,我們今天齋日,本來下午我也是很想參加大家讀《地藏經》,但是晚上要上課,不能不做一點準備,不然我很喜歡讀《地藏經》。這三部經不都講十善十惡的嗎?講因果報應的。《占察善惡業報經》,經文也有講到,凡是善,凡是好的、善的,都歸在十善;凡是不好的、惡的,統統歸在十惡。那就全部包含了,就圓滿了。

  我們讀到《占察經》這段經文,我們有很多疑惑都化解了,都沒有了。因為過去有人去受五戒,受五戒說不能喝酒,酒不能喝,但是抽煙。抽煙,五戒沒有規定不抽煙,只有不喝酒,那煙可以抽。甚至他毒品也可以打,五戒沒有戒這個。所以過去也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提出這個問題,他有這個疑問,問到我們,我們也有這個疑問,到底這個怎麼解釋?後來我看到《占察經》這段經文,等於補充說明了,凡是好的、善的,都歸在十善;不好的、惡的,統統歸在十惡,就圓滿了。那你說抽煙好不好?當然也不好,對身體也不好,對空氣也污染,也沒有什麼好處,那就歸在惡。雖然不是什麼大惡,但是也是小惡。

  所以印祖提倡三本書,這三本書他一生印最多的,第一部就是《了凡四訓》,第二部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第三部就是《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這三本書都講因果教育的。包括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弟子規》、《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是不是十善?講的是不是跟《十善業道經》相應?統統是,都是。凡是善的都歸在十善,所以我們不能只看這十條。十善業也沒有教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沒有這一條。這樣看,那就錯了,這樣看就錯了。所以要以其他的經再來補充說明。

  下面,你看舉出《觀無量壽佛經》,那這部經也來補充我們這部經。

  「《觀無量壽佛經》告訴我們,未修淨業之前要先修三福,三福是大乘佛法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所以它是共同的基礎,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這個就引用《觀無量壽經》講的,再來補充說明這部經。所以在《觀經》,我們過去也常常聽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的開示,這個我們老同修大家都聽得耳熟了。就是「未修淨業之前要先修三福」,這個也是我們淨宗同修很多人都疏忽了。什麼是淨業?我們修淨土法門的同修,大家都知道念佛是淨業。念佛有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我們現在用的持名念佛,這個都是淨業。無論你修哪一種念佛方法,都是在修淨業。「未修」,這裡要說明一下,不是說你這個三福還沒有修好,就不能念佛,也不能這樣解釋。這個未修,在這裡也說明一下,未修就是還沒有修成就,就是我們的淨業還沒有成就。我們一直念佛,念到現在念這麼久了,跟西方極樂世界好像一點消息都沒有。是在修,但是修是修,沒成就。好像讀書是讀了,但沒成績。我們淨業修很久還沒有成就,就要先求三福。為什麼沒有成就?我們缺乏三福的基礎,我們缺乏這個。我們看到有一些老實念佛的人,不認識字的人,他也不懂得修什麼三福,他也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好像他念了三年,他就自在往生了。像最近我們淨老和尚推薦的海賢老和尚,他有光碟;更早講的是鍋漏匠,那個時候他沒有光碟。海賢老和尚有光碟,我們老和尚勸我們一天看三遍,看一年,佛號一天念一萬聲。海賢老和尚他也不認識字,但是我們看他的行誼,他沒學過淨業三福,但是他做出來統統是符合淨業三福。他老實人,他所作所為就是跟淨業三福是完全相應的。但是我們不是他那種善根深厚的老實人,我們要學,要學。所以這個三福我們不能疏忽。

  「三福是大乘佛法的基礎。」實在講,不但是大乘佛法,你要求個人天福報,你起碼也要修到第一福,第一福是人天福,我們講人天福報的基礎。現在有很多人學佛,他也不想求了生死、出三界,不想往生極樂世界,他只想求人天福報。現在很多佛教寺院都提倡這個,人間佛教。什麼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求人天福報。怎麼樣才能求得到人天福報?你要修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不然你想求個人天福報,你也求不到。所以第一福,無論信佛或者不信佛的,或者你信仰什麼宗教的,你都必定要修,不然你人天福報都得不到。人天福報是大家都想求的,但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你不修,你求不到。所以人天福報也是大乘佛法的基礎,這個基礎我們不能疏忽。

  「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這個也是真話。因此我們淨老和尚晚年,他老人家提倡這個是在晚年,這一、二十年提倡的。大概韓館長往生之後,這個二十多年提倡的,一直到他老人家今年往生,大概二十幾年。提倡《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儒、釋、道三個根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的詳細說明,具體的做法。晚年極力提倡這三個根,也發現現代人無論修什麼法門,沒有這個基礎,很難成就,念佛功夫不得力,所以它是共同的基礎。我們大家常常讀誦《無量壽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部經我們淨宗學會同修長期在讀誦。在「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當中一段經文,佛開示,若有眾生,不能「盡持經戒,要當作善」,不能像上輩往生的,戒律精嚴,要當作善。就是我們做不到,那些高僧大德持戒精嚴,那個我們做不到。做不到,也要修善,「要當修善,所謂一不殺生」,一直到「不貪、不瞋、不痴」,講的就是十善業。然後晝夜思惟憶念阿彌陀佛,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阿彌陀佛就來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

  這段經文我們常常讀到,讀《無量壽經》。我們這邊沒有遇到十齋日,都是讀《無量壽經》。遇到十齋日,上午讀《彌陀經》,下午讀《地藏經》。早上讀《彌陀經》、念佛,下午讀《地藏經》。《彌陀經》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彌陀經》講得比較簡單,這段經文你跟《無量壽經》第二十五品這段,你給它合起來看,那你就很清楚了。《彌陀經》講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就是《無量壽經》講的這一段,「要當作善」,就是要修十善業。你這樣信願念佛,臨終就不驚不怖,心不顛倒,佛就來接引了。所以這個也是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的一個補助的法門。所以這個助修,念佛是正修,這個是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助修,所謂正助雙修。

  我們念佛如果功夫得力,這些十善自然在其中。如果念佛功夫念了很久還不得力,我們老和尚教我們淨宗同修要補習這個功課,要補習《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所以二OO五年我們老和尚叫我到美加去巡迴演講,他老人家就節錄《十善業道經》的經文,叫我拿他節錄的這個到美國、加拿大各淨宗學會去巡迴演講,就講這個。他老人家還交代一句,要勸我們淨宗同修要補習這個功課,《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要補習這個功課。為什麼?因為這個功課,「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實在講,不只修淨土,修任何一個法門,這個三福是共同科目,大家都要學的,這是共同科目。你選修哪個法門,那是你選修的科系。這是無論你選哪個科系,這個共同科目大家都要學的,是共同的基礎。你要參禪也要這個,你要學密、學教、學戒律,無論你修哪個法門,它是共同的基礎。

  所以我們對十善,我們不能疏忽,我們淨宗同修不能疏忽。在這裡我們一定要知道,念佛法門它有個方便,就是我們隨時都可以念佛。我們現在十善修得不好,還是要念佛,另外一方面來補習這個功課,求佛力加持。佛力加持,讓我們修這個十善會更快的圓滿,更沒有障礙。所以我們這個修,是可以同步的。所以不能誤會,我現在十善還沒有修好,我現在先不要念,來修十善,這樣想,你就錯了。念佛還是時時刻刻要念,而且念佛幫助我們圓滿十善。這個理論方法還是要跟我們同修多深入的大家來交流。所以我們學習一定要圓融。佛他沒有定法,能夠幫助我們達到目的,就可以了。我們修淨土,能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以了。勸我們修十善,這個是我們不能疏忽。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跟大家學習到這一條,第七。下面第八,還有淨業三福,這個淨業三福也非常重要,我們下一次,下個星期,我們同一時間再繼續來學習。很難得,我們傅居士也到促進會來聽講,傅居士是我們忠實的聽眾,非常難得。現在疫情也比較緩和,歡迎我們新加坡同修,我們百七還有一年多,歡迎大家有這個因緣,方便的話,再到雙溪來修三時繫念。我們做這些法會、念佛,也都幫助我們修十善的,相輔相成。好,非常感恩大家。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六時吉祥,身心安康,闔家平安。我們下星期四晚上再見。阿彌陀佛!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