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離殺生,壽命自在|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 第21‒24集|悟道法師主講

🔹真正信佛的標準是什麼❓
🔹忍辱仙人被千刀萬剮,為何沒有生瞋恚心❓
🔹圓瑛老法師穿牆而過的公案
🔹修持不殺生戒,永離殺生,就能成就十離惱法,哪十種❓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永離殺生,壽命自在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四集)  2023/8/1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24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今天我們接著來學習《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第十八條,我先將這一條念一遍:

  「十八、第七、永離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說得非常好聽,其目的在害人,誘導眾生行不善業。現在的電視、電影、戲劇、舞蹈、音樂,乃至於美術,都是屬於這一類,很能討大眾的歡心,可是內容是不善的。今天這些媒體美其名稱為藝術,做的是社會教育,但內容是教人殺盜淫妄、貪瞋痴慢。」

  這一條在《講記》裡面就給我們說明,什麼是綺語?「綺」這個字就是美麗的織品,就是很美麗的意思,這個稱為綺,我們一般講綺麗。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的言語,這個言語講得非常的美麗、講得非常好聽,一般說是花言巧語,花言巧語就是綺語。綺語,讓人聽起來很喜歡聽,它的內容不善、不好,但是大家聽了覺得很好。造綺語的罪業,比惡口、妄語讓人更難去分辨。一般我們大家知道惡口,講話粗魯,口氣不好,罵人,那是惡口;惡口我們大家都知道,那個不好。妄語,你講話去騙人,這個大家一般都不能接受,也不好。但是綺語大家卻很喜歡,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在古代古人有讀聖賢書,知道去防範這些綺語,所以古人讀聖賢書有智慧,能分辨綺語的害處,因為它聽起來很好聽,但是迷惑人心,讓人的心智迷惑顛倒。所以這個也是誘導眾生去行不善業,去造作不善的惡業。

  《講記》舉出現在的電視、電影,這個是早年先師淨老和尚在新加坡講的,這個大概有二十多年了,那個時候電腦還沒有這麼普遍,那時候電視、電影、戲劇,這些娛樂的媒體。現在是進入電腦網路的時代,電腦網路更是無所不至,到處都有了,現在連二、三歲的小孩子都在玩手機。小孩子玩手機,小孩子他思想也不成熟,他也沒有能力分辨好壞,父母為了哄小孩,小孩不要哭就好,拿個手機給他玩,他就不鬧了。小孩他也不懂,一上網他就會看到一些不好的節目內容,從小就被污染,這個孩子的一生也就毀掉了,所以現在這個問題比二十幾年前,不曉得嚴重多少倍!在二十多年前都已經很嚴重了,現在是更嚴重。

  所以現在很容易我們就接觸到屬於綺語這方面的節目,除非你都不拿手機、不看電視,不接觸這個就看不到了,但是現在人幾乎人人都有手機。這些科學工具,過去先師淨老也常講,它沒有好壞,關鍵在人心,我們人怎麼去用這些科學的工具。如果你把它用在正面的,它發揮的教化社會大眾、教化人類的功能也非常大,那就功德無量。反過來,你用在負面的,教人這些不好的,殺盜淫妄,造十惡業的,造作的罪業也是無量無邊。所以這個工具沒有好壞,關鍵在人,人心,人你怎麼去用?像我們現在透過網路,新加坡同修跟我們台北同修大家一起來學習《十善業道經講記》,我們透過這個電腦網路,大家在網路上一起來學習分享,這個就用在正面上,這個很方便。新加坡也不用坐飛機來台灣,台灣也不用坐飛機到新加坡,我們在網路上大家就可以見面,一起來學習,這個就很方便。過去的時代沒有這些科學工具,大家要互相交流學習就沒有這麼方便,不是我們過去新加坡,就是新加坡要過來,不然我們沒有辦法互相的來學習交流。現在有這些工具就很方便,而且錄下來,我們放在網站上,沒有時間參加現場的交流學習,自己找時間去看,也很方便。所以科學工具,你用在正面弘揚佛法,也是很方便的,而且能夠把佛法帶到每個地區,無遠弗屆,關鍵我們怎麼去用這些。但是現在法弱魔強,我們打開網路、電視,那些比較不好的節目還是比較多數,這個好的、正面的還是很稀有。我們希望多去推廣,起碼我們在這個大染缸裡面也注入一股清流,對五濁惡世的人心改善也是有幫助的。

  此地講的這個就很詳細,你看現在電視劇、電影、戲劇、舞蹈、音樂,乃至美術,特別小說這一類的,小說特別是編愛情故事的,那一類是屬於綺語。像以前梁山伯、祝英台,我大概讀小學的時候,那個時候聽說那些太太看得都著迷了,買菜的錢都省下來去看電影,看一次還不夠,看好幾次。這個就是迷惑人的心智,心被迷得顛倒了,迷惑顛倒,這個就是綺語。所以講的美麗的愛情故事,那個都不是真的。特別以前我年輕的時候也是很喜歡看電影,看愛情故事,編的好像結局都很好,他們兩個人相愛,父母不同意,兩個人偷跑去結婚,後面好幸福。那都是騙人的,真的那麼幸福嗎?如果那麼幸福,現在離婚率為什麼那麼多?現在父母也不敢給兒女說我給你作主,你們去結婚,現在我看沒有一個父母敢這麼做了,不敢。不敢,就自由戀愛,自由戀愛不是都你自己找到你最理想的另一半嗎?你自己找的,為什麼會離婚?你自己找,不都是會最好的嗎?所以這說明什麼?編那些小說都騙人的,就是這裡講的綺語。

  所以造這個業,我們看一些演藝人員到晚年,甚至沒有到晚年都很離奇的死亡、自殺、出意外的。我們看到港台過去有一些很有名的演藝人員,我們看了果報都不好。特別唱歌,唱那個歌迷人,讓人家想入非非,這個造罪業,造綺語的罪業。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在講這個,也講到這些演藝人員很容易造綺語的罪業。但是反過來,你要演正面的,那也是功德無量。像我們拍《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還有《了凡四訓》,拍這個都是正面的,我們老和尚講拍這個正面的。現在我也拍了「城隍廟巡禮」、「尋找觀世音」,比較正面,這個沒什麼人要看,但是綺語那個點擊率就很多。我們拍這個,沒幾個人要看。雖然沒有幾個人要看,但是我們也是放在上面,這是一個正面的,也有加持力在裡面,讓有緣的人看到,給他種善根,結善緣、結法緣。

  總之,這一類綺語現在就非常多,媒體稱為藝術,實在講,藝術如果導人心智迷惑,這個就是不好的藝術。我們是需要正面的藝術。像江老師畫的「孔子聖蹟圖」、「地獄變相圖」、「極樂妙果圖」,這個是藝術,這個好;畫佛像,這個好,這是藝術。佛教很早就提倡藝術教學,包括寺院的這些雕刻、美術、繪畫等等,一個寺院就像一個藝術的教學館,那是藝術發揮正面的影響。但是現在發揮負面的,教人殺盜淫妄,生貪瞋痴慢的,這個就是不好,造綺語的業。總之我們自己永離綺語,我們不造綺語的業,也要知道現在社會上哪些是綺語?這些都屬於綺語。主要講話,有人講話也是很會講,講得很好聽,但是不實在,那個都是屬於綺語,所謂花言巧語。所以聽話也要會聽,不要被這些花言巧語所迷惑,當然自己不能造這個業。

  我們再看第十九:

  「十九、以上說的是口的四種過失。諺語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無量壽經》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都是把口業放在第一位,道理在此地。」

  「以上說的是口的四種過失」,就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個四種是我們口業的過失。諺語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口(言語)是禍福之門。所以《無量壽經》特別把口業放在第一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一般就是講「身口意」三業,我們唯獨看到《無量壽經》把口業擺在第一個,這個也有它的用意,因為口業最容易犯,因為天天在講話。口,言語也是要學的,不學,我們真的不會講話。我們以為,我怎麼不會講?我天天在講,怎麼不會講話?天天在講,沒有錯,我們講的話有沒有過失?問題在這裡。當然天天在講,我們講話有沒有過失?我們不敢說沒有過失。因此我們要常常防護我們講話有這個過失。

  現在有錄像、錄影、錄音,講話要特別小心,如果講錯話,流通出去也收不回來,惹很多麻煩,所以這個講話很不容易。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和尚常講,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對自己內部的弟子講一些開示,他不准錄音,不要說錄像,錄音都不行。他說如果你錄,我就不講了,為什麼?因為他對內部弟子的教導錄下來,如果流傳出去被別人聽到,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一句話稜稜角角,各人感受不一樣,所以這個講話很不容易。特別你是講開示,教訓弟子的話,內部的學生可以聽,外面的人都不適合,不適合給外面聽。所以以前李老師在教導弟子,他也不讓第三人在現場,第一個給他留面子,第二個避免人家誤會。所以口業,我們真的要學,不容易!不要說我們講的都是對的,如果我們講的話都對的,佛在這個經就不用教我們說要修口業了,「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所以孔老夫子教學四科,也是把口業放在第二位,第一是德行,第二就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文學,也是重視言語的教學。所以講話要會講,很不容易,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能夠避免這四種口的過失,我們講話也就會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利益,不會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

  我們再看第二十:

  「二十、第八、永離貪欲。意業三條,第一是貪欲。佛法講貪瞋痴是三毒煩惱,世間所有一切惡業都是從此地生的,這是根本嚴重的大惡。西方人提倡貪欲,說這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人要是沒有貪心,社會就沒有進步,所以鼓勵貪欲,誘導貪欲,讓你的貪欲念念增長。佛告訴我們,貪心是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痴是畜生,這是三惡道的業因。今天卻提倡貪瞋痴,消滅戒定慧,這是什麼世界?」

  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什麼世界?五濁惡世。我們念《彌陀經》,佛在三千年前給我們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現在這個末法時期就是五濁惡世。佛陀當年是正法時期,佛都已經講五濁惡世,那個時候還感受不到這個世界的濁惡,但是到了今天,我們就很明顯。這個世界,你看氣候都不正常,溫室效應,天氣比過去更熱,該冷的地方不冷,該熱的地方不熱。溫室效應造成整個氣候的不正常,所以就發水災、風災、火災。颱風,風災,美國有龍捲風,最近又聽說有龍捲風。大陸有嚴重的水災。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貪欲感召水災,因為貪感應的就是水,「淫」就是三點水的淫,凡事太過分了就叫做淫,下雨下太多叫淫雨,下太多就水災。像這次颱風,南投也是發了大水,也是有水災。所以水災是貪心感召來的,火災是瞋恚心感召的,風災是愚痴心感召的,地震是傲慢心感召的。所以現在這個世界就是五濁惡世,天災人禍,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過去我們老和尚講的,的確是這樣。為什麼這麼多災難?天災人禍,人心造惡業,不善。《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都是人類自己感召來的。福報災禍都是自己感召,沒有門路,不是上帝給的,也不是閻羅王定的,都是自己感召的,這一點我們必定要認識清楚。

  現在整個世界都在提倡貪欲,你說怎麼會沒有災難?天災人禍,真的是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貪是三毒煩惱之首,可以說一切惡業都從這個地方所產生,這個是根本嚴重的大惡。《講記》這裡舉出「西方人提倡貪欲」,這個就是西方世界的文化跟東方的文化不一樣。在東方,特別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都是提倡節儉、勤儉。西方提倡消費,消費實在講就是提倡增長貪欲,讓你貪心不斷的增長,欲望不斷的增加,消費就是提倡這個。你看我們現在這個手機,這一部手機其實也可以用很久,現在三個月、六個月又有新的出來,又有新的款式,現在又設計好像一本書可以合起來,打開頁面就比較大。所以我在信箱裡面常常收到新型手機,大概一、二個禮拜就收到,但是我就是不換,因為還滿好用的,何必一直換?為什麼他做手機做這些?就是為了賺錢。怎麼賺錢?就是不斷叫你買。你還沒有壞趕快換,如果你不換,他新一批做出來他就沒生意,他就要虧本了。所以鼓勵貪欲,西方人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他認為用消費來刺激經濟的成長,這樣才會促動經濟成長,「說這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就是提倡貪欲、提倡消費、提倡增長貪心,如果沒有貪心,社會就不會進步,「所以鼓勵貪欲,誘導貪欲」,讓人類的貪欲念念增長。

  我們這個世界戰爭怎麼來的,大家也要知道,現在的戰爭是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印光大師很簡單一句話就說清楚了,說「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就是世界的災難,變亂、災變、天災人禍,緣由是在哪裡?「一言以蔽之,眾生貪瞋之心所致而已」。一言就是一句話,眾生的貪心、瞋恨心導致這個世界天災人禍。貪心隨著追求物質享受而激烈增長,你看印光祖師講激增,隨著物質享受而激增,物質享受就是追求貪欲,賺錢為什麼?為了享受。發展科技,發展科技幹什麼?不是為了賺錢嗎?如果沒有錢賺,你看他要不要發展?發展要幹什麼?為了享受,物質享受。追求物質享受,欲望沒有止境,貪心激烈的增長,還不是緩慢的增長,是很大幅度的激烈的增長。貪心增長,你要得到,你得不到,那怎麼辦?「競爭隨之」。現在不都講競爭嗎?全世界都要競爭。競爭再得不到就鬥爭,不擇手段;鬥爭再得不到,那就戰爭。現在發明那麼多武器要戰爭,為了什麼?為了滿足人類的貪心。印光大師一句話,有沒有講得很清楚?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為貪心而戰,為追求物質享受而戰,為這個貪欲,滿足自己貪欲的心理,所以造成天災人禍不斷。現在戰爭,為了什麼戰爭?不是都搶奪資源嗎?現在打貿易戰,貿易是什麼?那不是競爭、戰爭嗎?為了什麼?為了貪心。

  所以鬥爭得不到就戰爭,戰爭結果是什麼?大家同歸於盡。所以印光大師講,「瞋火熾然,世界灰燼矣」。戰爭就起瞋恨心,戰爭怎麼會不起瞋恨心?兩方面在打仗,會有慈悲心嗎?互相你要我死、我要你死,怎麼會有慈悲心,都瞋恨心。瞋恨心到極處,這個世界就灰燼。世界灰燼,印光祖師早就看到了,就是核子戰爭,核武戰爭。全世界的這些領導人都知道,這個不能打,沒有勝負的,同歸於盡,但是又拼命在製造,拼命在製造毀滅人類的武器,不斷的在發展。所以人類就是在走自殺的路徑,是在自掘墳墓。發展科技,「人類發展科技,終將死於科技」,這句話也是事實。發展科技幹什麼?來毀滅自己人類。人類發展科技來毀滅人類,不是這樣嗎?

  所以這個貪,要斷這個貪也不容易。我們要去控制它不要增長就相當困難,何況一直在鼓勵你去貪心,更難去控制這個貪心、去降伏這個貪心。所以佛法就是戒貪,就是我們生活上都要節制,不能過分,足夠就好了。衣食住行,所謂知足常樂,這個才是真正的快樂。如果貪欲增長,要跟人家比賽,恐怕永遠生活在痛苦當中。所以古人、古聖先賢教的這個才是真理。

  好,我們再看下面第二十一條:

  「二十一、我們到底是相信科學,還是相信佛陀教誨,要做一個決斷,這是真正的智慧、真實的福德。這個決斷將會有兩種不同的果報,若隨順貪瞋痴,果報在三途;隨順佛陀的教誨,相信淨宗法門,如理如法的修學,必定生淨土。」

  這是勸我們學佛人,這個不是勸沒有學佛的人,沒有學佛的人當然他不相信佛陀教誨。我們學了佛,為什麼還要勸我們要相信佛陀的教誨?這是老和尚他的問話,我們,就講我們學佛的人,先問我們學佛的人,沒有學佛的人他都不相信佛,他怎麼會相信佛的教誨,這是指我們學佛的人。我們學佛的人,你到底是相信科學家,還是相信釋迦牟尼佛?過去我在西雅圖淨宗學會,有一些同修發心皈依,我也先跟他們講,我說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佛是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一尊佛就代表一切佛了。舉出一個例子,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不殺生,殺生有果報,一刀還一刀,一命還一命,這佛說的。如果科學家說沒有這個事情,那是迷信,我就要問大家,你們要皈依三寶了,遇到科學家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不一樣,你要依科學家還是依釋迦牟尼佛?他們就在考慮,我說考慮清楚再來皈依。後來說,當然皈依釋迦牟尼佛。說真的,你不能在佛前打妄語,你在這邊說要皈依佛,到時候科學家講的跟佛不一樣,你又相信科學家,你是皈依科學家,不是皈依佛。你要皈依釋迦牟尼佛,還是皈依科學家?先想清楚。所以現在很多人糊裡糊塗的皈依,念了半天,既沒皈也沒依,他到底皈依誰?皈依這些邪魔外道,不是皈依三寶。

  所以老和尚的問話,我們相信科學還是相信佛陀教誨?這是我們學佛人,你要做個決斷。如果相信佛,那是真正有智慧,「真實的福德」。因為這兩種決斷,你的果報就不一樣,信佛就有福;你不相信佛,去相信科學家,那你就有苦受了。相信科學家,「隨順貪瞋痴,果報在三途」,三惡道;相信佛,相信淨土法門,果報在極樂世界,完全不一樣的結果,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但是信佛難,信佛不容易。所以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到,他在家就跟雪廬老人學經教,也跟章嘉大師學了三年的佛法,又在教佛學院開始講經,又出家受戒。回台中看李老師,老師遠遠看到他,指著他,你要信佛、你要信佛!他聽了就莫名其妙,我都講經這麼久了,都出家也受了戒,我不信佛我會這麼做嗎?一臉疑惑,老師當然看出來,後來找他進去裡面,再跟他說明什麼叫信佛?佛在經上講的,我們能夠去落實,那才是真正信佛。這個標準就很高了,真正信佛的人就很少了。所以信佛它還是有個標準。

  當然我們現在也都有信佛,如果不信佛也不會來學佛,總是有信,只是說這個信佛你信到什麼程度?信,它有個標準。要達到李老師講的信佛的標準,就是說你要去做到,那才叫信佛,這個是我們要知道這個標準。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我們努力的用功,達到真正信佛的標準。所以要有個標準,我們才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層次,我們要提升。這是講貪心。

  「二十二、第九、永離瞋恚。」

  這個「瞋恚」,昨天我們學習《金剛經》,《金剛經》講忍辱仙人受到歌利王的割截身體,不起瞋恨。「永離瞋恚」,這個也不容易。要真正做到「永離瞋恚」,一定要像《金剛經》講的,像忍辱仙人一樣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沒有般若智慧、離四相,很難做到永離瞋恚,因為你有人、有我,又有對立了。所以忍辱仙人說,當時歌利王給我割截身體,肉一片一片的割,我們一般講千刀萬剮,讓他慢慢的死去,不是一刀給他斃命,他沒有動一念瞋恚心。為什麼他當時沒有生瞋恚心?他說我當時就沒有四相。他說如果我有四相,一定會生瞋恚心,執著這個身是我,就會生瞋恚心。他說當時他沒有,離這個四相,所以他不會生瞋恚心。

  我們不要說割截身體會生瞋恚心,人家打我們一下,很痛,我們就很瞋恨。為什麼會瞋恨?因為會痛,那個很直接反應,當然生瞋恨。忍辱仙人,肉一片一片被割,他怎麼會不生氣?我們不要說割,就一個針把我們刺一下,哎喲!下午有同修要給我放血,我都怕怕的,放血,那會痛的。痛,你就有反應。忍辱仙人他一片一片被割,太痛苦了,怎麼會不生瞋恨?因為他沒有四相,沒有四相,他不會痛,就是這個道理。印光祖師在《文鈔》講,如果你得了三昧,你身體就像影像一樣,刀給你割,好像影像一樣,好像刀在水劃一道,又合起來,就像一個幻相、一個影像,刀也是幻相,幻相對幻相,他沒有那些痛苦的感覺。我們為什麼會有痛的感覺?因為我們執著,這個心執著。

  所以這個牆壁你走不過去,你走看看,你走過去,你頭等一下就一個包了。但是事實上我們這個身體跟牆壁它是沒有障礙的。過去圓瑛老法師他自己有個經驗,有一次他在打坐,關在房子裡面打坐,突然想到要去大殿,他起來就走出去了,裡面門是反鎖的,沒有開,他就走出去了。拜完佛要回去房子裡面,那個時候起心動念了,回到房子,「剛才門沒有開,我怎麼出來的?」現在要進去,進不去了。這個例子,在倓虛老法師《影塵回憶錄》也有講過,黃念老也講過,這個說明什麼?我們這個身體是虛幻的,牆壁也是虛幻的,虛幻對虛幻它沒障礙,一走,他就過去了。

  我們現在為什麼有障礙?本來是沒障礙,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就變成有障礙。所以為什麼說離四相?離四相他就沒障礙了。所以印光祖師在《文鈔》講,得三昧的人他得定了,你用刀去割他,好像電影裡面殺來殺去都是虛幻的,所以他沒有感覺,不會有痛,所以不起瞋恨心,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了。我們為什麼會痛?我們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我們受不了。所以破四相,你才能永離瞋恚,不然我們只是能修到瞋恚減輕,修養比較好,比較不容易發脾氣。我們現在凡夫地,你先修心平氣和,就比較不會發脾氣。容易發脾氣,總是心浮氣躁,心浮躁容易發脾氣。所以我們現在能修的,先修心平氣和。心平氣和,遇到人家侮辱的,就能安忍,就能忍受。人家毀謗,種種的,無禮的取鬧,也不動瞋恚。要做到永離,那就要《金剛經》講的離四相,所以《十善業道》也都有金剛般若在裡面。

  「二十三、第十、永離邪見。邪見是愚痴,都要永斷。」

  邪見,有的經典翻作愚痴,邪見就是愚痴,沒智慧,他的見解偏邪,是非善惡他分辨不清楚,甚至利害得失他也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邪見?不讀聖賢書之過。所以古人講,「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說子孫雖然天分不高,不聰明,但是你不能說這樣就不讓他讀經書,你不讓他讀聖賢書,他就沒智慧。你不讀佛經、不讀聖賢書,沒有智慧。現在不是說不認識字的人沒智慧,邪見;認識字的人,高級的知識分子還是邪見,拿到什麼博士,得到什麼諾貝爾獎,統統都是邪見。他的知識那麼高,怎麼會邪見?因為他沒有讀聖賢書,他讀的是世間那些科技知識的書籍。所以「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讀到博士學位,沒有讀聖賢書,他也是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他邪見,邪知邪見。但是他很聰明,這個聰明,在佛經講叫八難之一,叫世智辯聰,世智辯聰是邪知邪見。他很會講,你講不過他的,他有他的專業領域,專業知識那一方面,他的專才,我們不懂,他懂,但是他未必是正知正見,可能都是邪知邪見。你不要以為他有那個專業領域,他講的什麼都是對的,你要依經典、要依三寶。要怎麼永斷邪見?永斷邪見,你就要多讀聖賢書、多聽經,聽經聞法才會長智慧。

  所以以上這個十條就是十善業,「永離」十惡就是十善,反過來就十惡。我們再看第二十四:

  「二十四、這段經文是世尊對一切眾生無上的教誨,真實的開示,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有例外。」

  這一條給我們講,釋迦牟尼佛講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講的;任何一尊佛,佛佛道同,講的都一定是一樣的。所以一尊佛所制定、所講的,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制定的,一樣的,因為佛佛道同,成了佛都一定一樣的。如果還有一個不一樣的,那一定有一個還沒成佛,還在迷惑顛倒,才會不一樣。成了佛,肯定都一樣,因為佛佛道同,成了佛絕對是相同的。所以一尊佛就代表一切諸佛,一尊佛所制定,就代表一切佛所定的。這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講的,這個講的,的確經典都有依據,佛佛道同。所以這個十善業,每一尊佛出世都會講《十善業道經》,都勸人家修十善。肯定不會有一尊佛出現都勸人家不要修十善,造十惡業,肯定那個是凡夫,不是佛。成了佛,必定是一樣的。

  「二十五、從龍王當知到瞋恚、邪見這一段,一定要背誦,要常警覺自己。佛法說修行,修什麼?就是修這一段,這是佛家的行經。向下經文是細說,告訴我們修十善業道能得何種果報。」

  這條是總結,總結前面講的「永離殺生」到「永離邪見」。所以從「龍王當知」到「永離瞋恚」、「永離邪見」這一段,我們淨老和尚勸我們要背誦,就是要記住,要常常提醒自己。佛法講修行,修什麼?修這一段,修這十條,這個就很具體。這是講行經,就是修行的經典,落實在生活當中的待人處事接物的一個行為,所以稱為行經。向下的經文是詳細給我們說明,佛告訴我們修十善業道能得到什麼果報,我們用現在話來講,我修這個十善業有什麼好處?現在人都要講,有好處,我才去做;沒有好處,我去做那個幹什麼?當然有好處,這個好處太多了,也都是我們世間人大家都要追求的。

  好,我們看下面這段經文。這個標題,「離殺生得成就十離惱法」。我們請看經文: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這個是講『離殺生』得到的殊勝果報,就是「離殺生」得到成就十種『離惱法』,「惱」就是惱害的意思,可以得到十種離開惱害的方法。佛叫著『龍王』,叫著這個當機者,也是對我們大家講的。所以我們看經,「龍王」是我們的代表,是眾生的代表,不是說那是跟龍王講的,跟我沒關係,就是跟我們有關係的。佛叫著龍王,也就是佛叫當機者的名字,就是重要,要開示了。『若離殺生』,這個是前面講「永離殺生」,永遠不造殺生這個業,永遠離開殺生這個業,身口意三業都不殺生,連起心動念也都沒有殺害眾生的念頭,這個就真正做到永離殺生。不但身口沒有殺生,連起心動念都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這才是永離殺生。

  『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下面給我們列出來十種離惱法,『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就是如果你修持不殺生戒,永離殺生,你就可以給予眾生無畏,就是無畏布施。我們在經典上看到施無畏是觀音菩薩做為代表,一切諸佛菩薩都是施無畏,舉出觀音菩薩做一個代表。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以佛在《楞嚴經》、在《華嚴經》、在《法華經》,都有講到觀音菩薩是施無畏者,能夠布施無畏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遠離恐怖、畏懼。所以《無量壽經》佛也講,眾生「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觀音菩薩他為什麼能夠普施無畏給一切眾生?因為觀音菩薩他永離殺生,所以對一切眾生生起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以能夠普施無畏。

  我們要學習觀音菩薩,也就是要從永離殺生做起,從這一條做起。你不殺生,你身體散發出來的氣氛、磁場就沒有殺氣。如果殺生重的人,他有一股殺氣,這個能感受到。如果沒有殺生的人,他就沒有這個殺氣,他散發出來就是慈悲的氣氛,眾生感受到有安全感,所以能布施眾生無畏。所以一個持不殺生戒的人、吃素的人,接觸一些動物,動物牠就不會害怕,這個是「於諸眾生普施無畏」。眾生看到我們,他沒有畏懼,知道我們不會傷害他,就是給他布施無畏,讓他有安全感。如果你殺生,眾生看到就怕,他就跑了;如果不殺生,眾生他就沒有畏懼。所以普施無畏給一切眾生,這是離殺生第一個離惱法,不會去惱害眾生,而且會給眾生得到無畏、得到安全。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對眾生「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觀音菩薩是一個代表,彌勒菩薩也是代表,彌勒稱為慈氏,就是對眾生都很慈悲。不殺生的人,「常於眾生」,常就是不間斷,對於一切眾生都是生起大慈心,慈就是給予眾生安樂,不會惱害眾生。

  『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這個就是永離殺生的一個很好的果報。因為殺生跟瞋恚習氣都有關係的,殺生重的人瞋恚習氣就很重。特別是戰爭,瞋恚就是到了極點。所以永離殺生,就能夠「永斷一切瞋恚習氣」。這個瞋恚習氣很難斷,但是如果能夠做到永斷殺生這個業,我們也能夠斷除瞋恚習氣。為什麼要殺生?為什麼傷害眾生?總是跟瞋恚有關係。所以瞋恚習氣,不但說拿刀去殺害眾生,就是說你生瞋恨心了,那個就是跟殺生有關。你生起瞋恨心,就是要傷害對方。所以殺生這個業也很細,有身殺、口殺、意殺,凡是傷害眾生的這些身口意的行為都叫殺生。比如說你咒詛,去咒人家讓他趕快死,那個是口殺。有關殺的戒律,講就很長,這個在五戒,我們過去也學習過,我們要學戒,也要去深入。

  『四身常無病』,這個是我們大家都希求的;『五壽命長遠』,長壽,身體健康又壽命長。壽命長,要身體健康才好;如果壽命很長,身體不健康,那也是受罪。所以壽命長,也要身體健康,那才好。老而不衰,身體健康,這個也是要永離殺生,才能得到這個果報,就不殺生,不傷害眾生。反過來你殺生,你就身常有病,壽命也不長,短命,或者遭受意外災難。像三年的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實際上這個也是人類殺生來的。還有戰爭、水災、火災、風災,統統跟殺生有關係,你破壞地球的自然生態環境,就是殺生,你看傷害多少動物!現在南北極冰都融化,北極熊都沒地方住了,你不是殺生嗎?所以人類這些災難也要知道反省。所以殺生多,你心、身就常有病。我自己常常講,我就是一個例子,過去殺生吃肉太多,從小體弱多病。如果沒學佛,我常常跟同修講,我大概已經沒命了,早就死了。所以現在回想起來,這個都是自己過去無知,造了這個業,造這個業就有這個果報。如果不是學佛,真的,這個果報也不堪設想。

  『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非人」就是鬼神。我們都是常常求神明來保佑,但是如果你造惡業,神明想保佑,他也沒辦法,因為你造惡業,你感召都是惡鬼惡神,就是會來損害你的。《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要感召善神善鬼來守護,來保佑我們,那就要永離殺生,不能殺生。這是永離殺生第六種果報。

  『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我這一輩子好像很少說沒有作惡夢的,現在是有作夢,比較沒有那麼不好的夢,過去常常作惡夢。這個惡夢跟殺生也有關係,過去殺生太多,所以常常作惡夢,睡覺睡得都不安穩。現在學了佛,出家吃素也三、四十年了,有比較好一些了,有這個夢境,但是沒有像過去夢得那麼恐怖了。常常作惡夢,這個跟殺生有關。夢境,我們常常在做法會超度,跟有眾生求超度也有關係,這個《地藏經》有講,這兩方面都有,一方面求超度,一方面自己造惡業,眾生來討債,你惱害眾生,他也要惱害你。你讓我不得安寧,我也讓你不得安寧,就這樣因果報應。所以永離殺生,就會作好夢,沒有惡夢。所以我們多念《地藏經》也知道,《地藏經》講的就是十善業,多誦地藏菩薩聖號、念《地藏經》,修十善業、不殺生,我們睡覺就不會有惡夢。所以作善夢,就比較舒服;作惡夢,就很難受。我這一輩子睡覺睡得最舒服,只有一次,大概一、二十年前,在成都,成都有個報國寺,那個寺院的一些住眾(出家眾)都有聽我們老和尚的經。有一次我跟莊行師兩個人去掛單,他那寺院裡面有客房。我們那一天去掛單,我們就住在那個客房叫「忉利天」。那一天晚上睡覺,夢到韋陀跟伽藍在天上,那個光很柔和,看著我,那一天睡覺睡得最舒服的、最安穩的。第二天一大早起來,天還沒亮,寺院很早就吃早餐,我們就去寺院吃早餐。我經過那個大殿門口,看到站著一尊韋陀伽藍,這不是昨天我夢到的嗎?所以那一次睡得最安穩,那個寺院的磁場非常好。

  『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滅除怨結」就是冤親債主,眾怨自然就化解了,我們一般講解冤釋結。我們跟眾生結冤仇,總是由殺生來的,你殺害眾生,殺生害命,跟眾生結怨了,這個冤冤相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佛教我們,我們欠人的,要還;人家欠我們的,我們不要去要債,算了,這樣就化解了。如果我們要去報復,這個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不殺生,就是了結了,不再去報復了。人家傷害我們,還債,過去我們傷害他,還完就好,不要再報復了,這個怨就化解了,「眾怨自解」。你不殺生,就沒有跟眾生結怨,當然眾怨自解。這個不但不去殺生,就連言語上去傷害眾生、得罪眾生,都要避免,這個怨才會化解。所以過去先師淨老他也常常在講席當中講,你現在要教人,只能勸,你不能去限制,不能去勉強。你教學生也是一樣,只能用勸告,好像建議、勸告,你不能強制去要求他。強制要求他,如果他不能接受,那就跟他結怨,那就是冤冤相報,所以這個也要避免。所以我們也要懂得怎麼待人處事,我們處在什麼時代、我們針對什麼樣的對象,這個都要知道。學生可以教、可以講的,你有義務要跟他講,沒有講,你對不起他。這孔老夫子在《論語》也講,可以講的,你不講,失人,你對不起這個人叫失人。不能講的,你講,叫失言。講了他不能接受,反而跟他結怨,這個就不該講,你講了就失言,你言語就有過失。所以失人、失言,這個都要智慧去判斷。所以這個當中,經文是很簡短,但是它含攝的義理是深廣無盡。

  『九無惡道怖』,你永離殺生就不會墮三惡道。為什麼墮三惡道?殺生,嚴重就墮地獄了,一刀還一刀,一命還一命,誰也佔不了便宜。所以殺生就會有墮惡道的這種恐怖,如果永離殺生,那不用擔心會墮到三惡道,就沒有三惡道這種恐怖了。

  『十命終生天』。「命終」,這一生壽命終結,就生到天道去。『是為十』,那就以上這十種離惱法。『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這個就是成佛的時候,你把永離殺生的功德迴向無上菩提,以後成佛,你就「得佛隨心自在壽命」。自在壽命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你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你要活多久就活多久,這個壽命是無量的,就自在了。我們現在不自在,成了佛,壽命就自在了,這是永離殺生最究竟圓滿的果報。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這一段今天先跟大家消文釋義,先大概講一下。《講記》的部分,我們下一次。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佛定五戒,只有不飲酒,沒有定不抽煙,那可以抽煙嗎❓
🔹怎麼樣才算是永離殺生、偷盜❓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規定出家人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十善業道是共同科目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三集)  2023/6/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23

  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先來念開經偈,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六十一頁,我們從第七行經文看起,「此法即是十善業道」,從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我們今天從這段經文看起。上星期我們學習前面一段經文,前面一段經文講,「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一段。上一次這段經文就是給我們講什麼叫善法。善法,就是我們能得到人天身。就是在六道輪迴,還沒有出離六道,能夠生到人天善道,得到人天的身體,這個叫人天身。在六道裡面人天是善道,那就比三惡道好,三惡道就太苦了。人天有苦,但是沒有三惡道那麼苦,就比較好,又修善法。「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就出世間,這個是出離六道,這個就不在六道法界了,這個已經超越六道,到四聖法界。十法界的佛、菩薩、緣覺、聲聞,這個稱為四聖法界。他們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但是還沒有明心見性。「無上菩提」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就不在十法界,他就入一真法界,就到一真法界了。也就是說,從六道的人天身,一直到四聖法的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一真法界的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也就是說,無論你只是想得個人天身,像現在佛教界有很多寺院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求人天福報,就是此地經文講的人天身,來生再來作人,或者提升生天,生到天道去了,但是不出六道。如果想要得個人天身,你也要修十善,沒有十善的根本,你得不到人天身。一天到晚造惡業,造十惡業,那怎麼能得人天身?造十惡業,果報就是在三惡道。所以從人天身一直到無上菩提,也就是說從作人到作佛都是以這個善法為根本,所以「故名善法」。為什麼叫做善法?就是從人天身到無上菩提都是以這個善法做根本,才能成就,所以這個叫善法。

  我們今天接著學習的這段經文,就是前面給我們講善法,但是沒有具體給我們說明什麼是善法,只是說這個善法是從作人到無上菩提的根本,這段經文就具體給我們說明什麼是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此法」就是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就是善法。這個十善業道,無論信仰哪個宗教,或者沒有宗教信仰,可以說這個十善業道沒有人會反對的,縱然他做不到,他也不會反對。縱然是惡人,他也不會反對,他也知道應該是這樣,只是惡習氣太重,他改不過來。所以這個就不是說你信仰什麼宗教,你有沒有宗教信仰,這個都一樣。所以這個十善業道,也就是說十法界一切眾生,大家應該共同修學的科目。這個就是共同要修學的,這個就不是各別的,是共同要修學。這基本的科目,大家都需要,無論你信什麼宗教。如果離開這個十善業道,宗教也沒有了。我們一般人講,宗教都是勸人家做好事的,他沒有學佛,不懂得什麼宗教的人,但是他還是有這個概念。宗教就是教人不要做壞事,要做好事。那什麼是壞事,什麼是好事?這有個標準,十善業道就是標準,這個基本概念大家都有,佛把這個善法具體給我們說明出來,也就是身口意三業。一切眾生都是一樣,就是身口意三業,展開就是十善十惡。

  我們不要疏忽這個十善業道,過去我自己修學,對這個十善業道也是沒有留意。也知道說十善業道是對的,是很好,應該修的,但是並沒有留意。現在很多學佛的人,也是同樣有這個毛病,就是沒有在這個十善業道著手,下功夫。所以修學什麼法門,修了幾十年,還是沒有消息。因為沒有基礎的修學,蓋房子沒有打地基怎麼蓋也蓋不起來,問題就在這裡。這個十善,實在講,你看前面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從作人到作佛,都是以這個法而成就的。那也說明什麼?這個十善業道,雖然經文文字是一樣的,但是它的境界、層次是不一樣的。人間的十善,他的水平,一般講就是中品;天,你要生天,要上品,上品十善;如果你要生高一點的天,還要加上禪定,那個十善的境界、層次就不同了。所以從凡夫地到成佛,實在講就是十善業的提升,十善業的提升。在六道裡面十善有十善的標準,超越六道有超越六道十善的標準,到作佛有佛十善的標準。

  我們去看地藏三經,其實地藏菩薩三部經,統統是講十善十惡。你三部經你拿來讀,《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十輪經》,什麼叫十輪?就十善十惡;《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講十善十惡。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疏》,這是我們淨宗九祖蕅益祖師的註疏,他註解前面有很大篇幅的玄義,《占察經》的玄義,把經裡面玄妙的義理,還沒有講到經文,先做一番的發揮。蕅益祖師可以說發揮到淋漓盡致了,他把這個十善跟十惡,從凡夫一直到佛,這個層次都不一樣。所以我們看了之後,才知道這十善業也不簡單,不是說那是人天法,其實不止人天。我們如果只是把它看作,那人天在修的,我要修出世法,我要修作佛的法,這個就不需要了,我們這樣看就錯了。我們念佛也不例外,所以《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第四句就是「修十善業」。前面三句,也就是修十善業的基礎的基礎,就是根本的根本。我們淨老和尚用儒釋道三個根來落實淨業三福的第一福,這人天福,《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一般我們看十善業道,就這個十條列出來我們會念,字我們看得懂,也能講,但是實際上的內容、意義,我們還是不清楚。因為這樣我們淨老和尚才把儒家的《弟子規》跟《感應篇》列在前面。所以我們老和尚常講,能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你就做得到,你修十善業就很容易。如果沒有《弟子規》、《感應篇》的基礎,實在講修十善業還真不容易,你不知道怎麼修。所以《弟子規》、《感應篇》是《十善業道》的補充說明。

  這個在《占察經》,我們也可以找到經典的依據。《占察善惡業報經》佛給我們講,「言十善」,就含攝一切善法。我們看條文只有這個十條,但是這個十條它含蓋所有一切善法,凡是善都歸十善。「言十惡」,含攝所有一切惡法。凡是惡的、不好的,統統歸十惡。所以過去有人說,佛定五戒,只有不飲酒,但是沒有定不抽煙,所以煙可以抽。那個條文沒有,沒有這一條。煙可以抽,那吸毒也可以了,佛也沒有寫說不吸毒,這樣可以嗎?所以就是要以經解經,如果《占察經》這一段經文,我們把它再引用出來,你就會清楚了。凡是好的就歸十善,雖然這個條文沒有,但是凡是好的就是歸這十條,這十條包括了。凡是不好的,就歸十惡,也是這十條包括了。你說吸毒、吸煙,對身體好嗎?不好。不好,那就惡法,惡法你就要斷。這是我們要明白十善業道,所以我們要明白。這部經我們如果再配地藏三經,再加上儒道的經典,實在講這個相關補充說明的經典也非常多。也是要這麼多,我們才能深入這部經。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廣學原為深入」,廣學多聞,原來是為了要深入,為了幫助我們一門深入的。所以這一點我們也要明白。包括世間的善書典籍也都歸十善,《常禮舉要》、《禮記》、《易經》、《論語》,古聖先賢這些經典。包括其他宗教,正規宗教的經典,凡是講到善的,統統歸十善。所以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含攝所有一切善法。下面一條一條給我們做一個說明。

  「一、此法就是十善業道。哪十種?第一、永離殺生。不但不可以殺生,連殺生的念頭都要永離。無論對什麼人,即使對極惡之人,對傷害自己之人,甚至於像《金剛經》講的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他都沒有絲毫瞋恚,也沒有我對,你不對的念頭,這才是永離殺生。」

  哪十種?第一、「永離殺生」。殺生就是殺害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也不能故意去傷害。所以「不但不可以殺生,連殺生的念頭都要永離。無論對什麼人,即使對極惡之人,對傷害自己之人,甚至於像《金剛經》講的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他都沒有絲毫瞋恚,也沒有我對、你不對的念頭,這才是永離殺生。」的確是這樣,這個永離,的確要達到《金剛經》這個標準,才叫永離。所以《十善業道經》有沒有《金剛經》的教義?有。你要達到這個永離,你要做到《金剛經》的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昨天我們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也學習到忍辱仙人這一段。佛講過去世,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體,肉一片一片的割,還不是一刀給你痛快的死,讓你慢慢死,那是多痛苦。佛就講,當時如果我的身體被歌利王肢解,就是肉一片一片的割,如果當時我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他說當時如果我有四相,那我應該會生瞋恨心,一定受不了。我們現在不要說割截身體這麼殘忍的事情,人家打我們一個耳光,我看就恨他恨到死。大家想一想,會不會這樣?會,永遠記在心裡。甚至不要說打,就是罵你一句,你就懷恨在心,你就恨到死了。這個就是瞋恚心。為什麼有瞋恚心?因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這個四相,那就有我對、你不對,就有這個對立。有執著我相這個念頭,我們身體受到傷害,自然就會生瞋恨心。除非離了我相,沒有我相,或者他的禪定功夫很深,他伏住煩惱,他沒有斷,但是他伏了,甚深定功,伏住這個煩惱,他受到這種屈辱也不會起現行。如果沒有甚深禪定功夫,又沒有離四相,你說受到這種傷害,怎麼會不生瞋恨心?肯定要生瞋恨心的。

  因此我們在《飭終津梁》,就是臨終助念,有一個事情很重要,就是助念這八個小時,臨終的人他的神識還沒有離開身體,斷氣八個小時還不能動,他躺什麼姿勢就隨他什麼姿勢,不要去調整,因為一動(甚至衣服都不要去碰到它,碰到它)他就生瞋恨心,他難受,生瞋恨心就墮落了。所以這個時候統統順其自然,不要去動,助念八個小時之後再去動。如果要保險一點,十二個小時就比較保險。現在也有人念到十六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基本上有念到十二個小時也是可以了,最少要八個小時,最少,最基本的,最少。一般是八個小時,他全身冷透了,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也離開了,你再去動,他就沒有感覺了,那就沒有問題了。這個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地方。

  像忍辱仙人他是破四相了,破四相,他受到歌利王這麼殘忍的割截身體,他能忍受,他不生瞋恨,而且還發願將來成佛,我第一個先度你。後來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得度就憍陳如,憍陳如尊者的前身就是歌利王。所以要真正做到永離殺生,《金剛般若》也要學習,你要破四相,這個殺生才永離。還沒有破四相之前,如果有禪定功夫也能伏這個煩惱,讓這個殺的念頭不會生起來。這個一般叫伏惑,伏住這個煩惱、惑業,伏住,沒斷。像《金剛經》那是要斷,破了,就是斷了。斷難度比較高,伏難度比較低。但是對我們來講,伏煩惱也是不容易,叫我們不生瞋恨心,這個也不是很好修。如果沒有常常提起觀照功夫,這個忍辱不好修。忍辱就是要有般若智慧,你修了才不會去強忍、硬忍,忍到最後忍不住,爆炸起來,就更厲害。硬壓的,壓抑的,那樣的忍,就不是究竟的。那在《了凡四訓》講,就是從事相上去忍。更高一層,就是從理上,明白道理也幫助我們修忍辱。人有犯錯,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有儒道的基礎,忍辱這個修養也會修得很好,總是會去原諒別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樣慢慢功夫也會得力。

  殺生最根本就是從念頭斷,斷殺心。我們先從粗的去斷,一般我們都是從外面事相,事相先不要殺生,從事相改。這個事相是初步的,最後我們要從心上改。像《了凡四訓》有事上改、有理上改、有心上改,心上改是最高的,你不起這個殺心,那你身就不會造殺業了。這個心還是有殺心,但是這個事相你先戒殺,就是心殺生的念頭還有,但是身沒有,不殺生,沒有去造殺生的業。一般小乘,人天小乘就是從這裡開始。持戒,像五戒,小乘的戒,沙彌戒、比丘戒、八關齋戒,這叫小乘戒。小乘戒,就戒身口七支。不殺生,身你不要自己去殺,你心裡還有殺的念頭,你只要身沒有實際去殺生,這個不犯戒。論現行,你現行。像法律一樣,現行犯,論現行。但是菩薩戒就不一樣。小乘戒論事不論心,論你事相有沒有去做,沒有去做,他就不結罪。你心有這個念頭,但是實際上你身沒有去造這個業,不結罪。大乘論心不論事,你事沒有做,但是你起心動念要殺害一個眾生,那你就犯戒了。這個大乘戒就難了,要從起心動念去永離殺生,這個才究竟。小乘這個戒不究竟,但是不究竟,可以從這個初步的,一直到內心殺生的念頭都沒有,由淺而深。如果你能夠直接從這個心去永離殺生,那當然是最好,從根本修,禪宗講從根本修。因為一切法唯心,你心不殺生,身口當然不會去殺生。

  所以這個身口意三業都可以造殺生業,也可以造不殺生的業。所以這個殺生,有身殺、口殺、意殺。身殺就是我們自己去殺生,比如說你殺一隻豬、殺一隻雞、殺一條魚,你自己去殺,殺生,這個身殺。口殺,就是教人家去殺生。好像你去市場買一隻雞活的,老闆這隻雞幫我殺一殺,不是你自己親自殺,叫口殺。你叫人家去殺的,這個帳還是要算到你頭上的,到時候閻羅王那個簿子拿出來,你說不是我殺的,但是是你叫他殺的,不然他不會殺。意殺就是意念,心裡,心有殺生的念頭。這個殺生也很多方面,殺有殺生的因緣,還有他的對象。同樣是殺生,殺螞蟻也是殺生,殺蟑螂也是殺生,你去殺一隻蚊子也是殺生。殺一條狗、一隻豬、一條牛,那個大的動物也是殺生。殺人也是殺生,殺父母也是殺生,對象不一樣,結罪也不一樣。這個是對象不一樣。殺,有故殺,有無意殺,無意殺就是說他是無心的,誤殺的,就動機不一樣。還有直接殺、間接殺,這個統統都是屬於殺生。還有殺鬼神,鬼神在哪裡,怎麼會殺?有殺鬼神,像道教,符,拿一個桃木劍,那不是殺鬼神嗎?最近我聽到我們老和尚講,《子不語》、《聊齋》、《閱微草堂筆記》都記載這些狐狸、黃鼠狼,這些鬼神類的。這些都是真的,這個當中也有一些是講有關因果報應的,這些都可以節錄。像《紀文達公筆記摘要》一百條,就是比較明顯的,講因果報應的,這個把它節錄出來。有一些比較沒有很明顯講這些,很多奇奇怪怪的,那個就沒有節錄了,因為子不語怪力亂神。我也想如果我有時間的話,我也是來做一點節錄,把它節錄下來,這個地方也講到很多去跟鬼神搏鬥,殺鬼神的。所以我們要持這條戒,鬼神你也不能殺,鬼神、畜生、人這些都不能殺,連殺生的念頭都永離了,那個才是永離殺生。永離殺生,要達到《金剛經》講的破四相,這個才是真正達到永離殺生。

  好,我們再看第二:

  「二、永離偷盜。偷盜就是不與取。這個物有主,主人沒有答應,就把它拿來,或者是據為己有,或者是暫時使用,或者是移動位置,無論用什麼方法,都是偷盜。」

  這一條「永離偷盜」,這條戒也不好修。因為盜戒這一條,它的戒相很細。我們民國初年,律宗的祖師,弘一大師。他是中國佛教界在近代大家公認的,他是律宗的祖師,對戒律很有研究,他自稱出家多分優婆塞。這個也是效法蕅益祖師,蕅益祖師是我們淨宗祖師,也是律宗的祖師。這個律宗祖師,他對戒律有很深入的研究。所以蕅益祖師透過修占察懺,得到清淨輪相,得到這個戒。後來因為很多因緣,客觀條件不具足,沒有辦法如理如法的持清淨比丘戒,他就退戒了,退了,退到菩薩戒沙彌。菩薩戒他能做得到,還有沙彌戒他能做得到,比丘戒他做不到。這個是真正通達戒律的律師,他是務實的,就是他能做到的,他不是務一個虛名,不圖虛名。就他真能做到的,這是很務實的,我能做到什麼,能持什麼戒,名符其實這個名稱。他自己能做到菩薩戒,大乘菩薩戒,小乘沙彌戒,他能持;比丘戒,他做不到,退戒了。他的學生成時法師,幫蕅益祖師整理他的著作的,老師自稱菩薩戒沙彌,他也不敢稱沙彌,他自稱出家優婆塞。優婆塞,優婆塞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近事男,親近奉事佛法的男眾,也就是持三皈五戒的。三皈五戒是在家眾,但是他是出家眾,出家的優婆塞。

  出家優婆塞跟在家優婆塞的差別,出家優婆塞,三皈五戒,第三條不邪行(也就是我們一般講不邪淫),出家優婆塞就是不淫欲,連正淫也沒有了,這出家優婆塞。在家優婆塞就是他有結婚,就是只有不邪淫這個差別。所以他說他能做到出家優婆塞。到了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出家多分優婆塞。因為這個五戒,五條統統受,這個叫滿分戒。具足圓滿五條戒了,這五條都受了,這叫滿分戒。如果你只能受三條、四條,這個叫多分戒。就三條,或者四條,多分戒。如果只能受持一條、兩條,叫少分戒。弘一大師說他只能做到多分戒。五戒,弘一大師說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他說這個我可以做得到,但是不偷盜,他說我沒把握。為什麼?偷盜的戒相太細了,動不動就犯了戒,自己也不知道。你看這裡講,這個比較明顯的、大的我們知道,「偷盜就是不與取,這個物有主,主人沒有答應,就把它拿來,或者是據為己有,或者是暫時使用」,人家沒有答應,我們也拿來用,這個也是偷盜。「或者是移動位置」,人家擺在那裡,你把它移開地方,這個也算偷盜,這個就很細了,「無論用什麼方法,都是偷盜。」一針一線一物,不與取,都是屬於偷盜,這個就很細了。

  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在奉祀官府上班,他是主任祕書。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嫡孫,奉祀官孔德成先生。以前孔先生是總統府的特任官,屬於是公務員,,總是有公家的信封、信紙。一般人他私人寫信,都拿公家的信封、信紙,寫私人的信,不是寫公家的。李老師每一次拿一個信封、一張信紙,要私人寫信用的,他都給孔德成先生報告,他說我這個要拿來私人寫信的,每一次要拿他都跟他講。孔先生有一次跟他講,你就拿,大家不都這麼拿嗎?也沒有人在講,你就拿去用就好了。雪廬老人他說不行,我受五戒,我不跟你講一聲,沒有經過你同意,我就犯盜戒了,每一次都要跟他講。這個是比較嚴謹,實際上有一些人聽到這個,就是心裡很恐懼。過去有法師講戒律,說到寺院道場吃一粒飯就要下地獄,嚇得有一些居士,那時候我在景美,中午請他們吃飯,打死他也不吃,他說吃下去就要下地獄。我一直跟他講也講不通,我說那個是偷盜,我們是弄給你們吃的,你們不是沒有經過我們同意,給我們偷去吃的,是道場做出來給大家吃的,這不是偷盜。說什麼也不行,他心理上那種罣礙,那是很難排除。我就跟他講,那你現在共修,你要跑到外面吃,這個也不方便。我說你去外面吃也是要付錢,你如果那麼不放心,不然你就丟個五十塊到功德箱,就等於你去外面買飯吃。這樣總可以了吧!這樣講,他才安心,吃飽,丟五十塊。所以這個戒律它有開遮持犯,這個沒有說清楚,那真的有很多人他不敢來學佛。他說你們佛門太危險了,到你們那邊吃一粒米就下地獄,我在外面吃一鍋都不會下地獄。這個你就斷人家學佛的因緣,這個也不對。講這個戒不容易,你開遮持犯,大乘戒的開遮持犯,小乘戒的開遮持犯,如果你沒有搞清楚,會講到給人家都嚇跑了,沒有人敢來學佛了。這個都是我親自碰到的,真是這樣,所以為什麼要講戒,要學。所以這個盜戒,這個是很細。我們老和尚常講,你有佔別人便宜的心也是盜心,那也是盜。所以這條要持到清淨,就是起心動念也不佔人家便宜。

  我再看第三:

  「三、譬如出家人住在山上,自己要搭一個小茅蓬,就地取材,砍幾棵樹也不行,因為樹也有主。誰是主?山神是主,樹神是主,這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佛說這棵樹只要有一個人的高度,你要砍它,三天之前要先去祭祀,為它誦經念咒,說明我要用這棵樹搭個小茅蓬修行,請樹神搬家。如果不這麼做,也是屬於偷盜。所以,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小心謹慎。」

  這一條,我們常聽經的同修,應該都很熟悉。出家人搭茅蓬,山上就地取材,樹有一人高的都有樹神,三天前就要跟它誦經、念咒,請它搬家。像我們現在雙溪東林寺,前面大埤那個湖,有個湖,長滿了草,那個時候我們要整理,我叫霖師事先去誦經、念咒供養,迴向,告訴祂們要避開,我們要整理這塊。有同修有通靈的,他也能跟大埤裡面的神,他能溝通,說要給祂立牌位。這些我們都跟祂做了,就是有通知,我們有跟祂通知。所以現在整理出來,風景滿不錯的。以後我再蓋個涼亭,歡迎大家來那邊休息,來那邊看看。這些我們肉眼見不到的,我們也要尊重祂的財物。像鬼神、神廟,土地公、城煌爺,人家有去掛金牌的,那個也有人去偷,那是偷鬼神的財物。所以畜生也有畜生的財物,鬼神也有鬼神財物,你也不能偷祂的,去給祂偷來,那也是屬於偷盜。

  第四條:

  「四、佛警告我們,偷三寶物罪最重,三寶物的主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佛法僧,這種偷盜罪是永遠還不盡的。」

  三寶物罪最重,這個三寶物我們也是要了解。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有分很多方面的,如果十方常住的道場,這個三寶物偷了,他罪的確是盡虛空遍法界。現代的寺廟都沒有十方道場,都是屬於子孫廟、家廟,偷是有罪,但是沒有這麼嚴重。但是無論嚴重不嚴重,總是我們就是避免造偷盜這個業。如果我們無意當中犯了,懺悔,再多彌補一些,就還,這樣就好。

  「五、偷盜說到最貼切之處,就是佔別人的便宜。佔別人的便宜,別人損失不大,自己的損失就太大。別人佔我的便宜是可以的,不要去計較,不要放在心上,這是布施;如果要計較,又變成不善。一定要記住永離,我們這一生肯定成就。」

  別人坑我們、騙我們,我們損失就算了,不要計較。我們欠別人的,我們要還;別人欠我們,不要了,不要去討,這個就不要放在心上。這個也是布施,等於是布施。如果去計較,又變成不好了。所以我們如果有錢借給人家,人家故意不還,或者還不起,那也就當作布施,送給他了。反正都有因果,如果我們不要他還,但是這個因果因緣聚會,該還的還是要還,那個就沒辦法。但是我們心裡不要掛著一定要他還,這個對我們自己就很大的傷害。所以要永離佔別人便宜的心,不但不佔別人便宜,還布施給別人。

  「六、第三、永離邪行。就是不淫欲。男女的情欲要從念頭上將之拔除,沒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念頭,才是永離。」

  這個就是從念頭上去斷。佛經上講斷邪行,這個經典講得非常多。因為這一條也是六道輪迴第一個因素,如果沒有淫心,就不會到六道來了,就能證阿羅漢。這一條也很難斷,藕斷絲連。佛在《四十二章經》講,就是如果有一個煩惱跟淫欲是一樣的性質,他說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能證阿羅漢果,還好只有一個,如果兩個,真沒辦法了。所以無始劫的煩惱習氣不好斷,你念佛、念觀音菩薩、念大悲咒、念楞嚴咒,都是可以對治。或者修觀,修不淨觀,修白骨觀,修種種的觀法,也是可以對治。這都看各人的根器。「永離邪行」,印光祖師推薦的《安士全書》,《安士全書》第三卷就是「欲海回狂」,專門講斷淫的理論方法。還有印光祖師推薦的《壽康寶鑑》,也是講福善禍淫的道理,還有這些事實的例子,這個我們可以多看。現在網路上YouTube,有一些善心人士,把《壽康寶鑑》拍成一些短片。我看了幾個還不錯的,把邪淫有什麼不好,也列了很多出來,這個也幫助我們來修這條戒。

  「七、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是五欲,這些念頭如果嚴重就會墮地獄;能把這些放下,地獄的根就斷了。若貪戀五欲六塵的享受,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縱修善因,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決定出不了三界。」

  這一條,我們念佛人要特別留意,我們一般念佛人總是疏忽這個。念佛人,我們一般講,我們念佛就好了,那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真正懂得什麼叫念佛。念佛要怎麼樣才叫念佛?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相繼,要都攝六根。放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是都攝六根。你提起一句佛號,不夾雜這些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不夾雜這個來念佛,念佛就是對治這個。貪五欲六塵,如果有這個念頭起來,念佛把它壓下去,那才是真正念佛,這樣功夫才會得力。如果不是這樣,我們一面念佛,功夫一面增長,這些煩惱也同步的增長,甚至比這個功夫更增長。實際上還是這個煩惱的根,伏不住這個煩惱,臨終的時候心裡這些煩惱妄念就會出來了。臨終就是哪一個比較強,哪一個先牽引去受生,那時候我們就做不了主,控制不了。平常你的煩惱習氣哪一個比較嚴重,那個就牽引我們去哪裡受生。

  所以佛念得再好,為什麼不能往生?因為貪戀這些五欲六塵的享受,貪戀。貪戀,你就沒有信願,你就沒有發願去西方了,心還是留戀這個世間,要享受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這些放不下。放不下,你那個願就生不起來。願生不起來,跟佛就不能相應,這樣佛念得再好,都被這些障礙住了。所以要信願行具足,那才真正能往生。我們這一生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方面我們不能不深入去探討。所以要把這個放下,放下就是信願,相信這個世間苦,極樂世界的確「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真願意去,真願意放下這個世界的種種享受,那念佛才能往生。所以蕅益祖師講,沒有真信切願,佛念得再好,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你也沒有發願要去,還是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跟佛的願就不相應。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的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這個很重要,我們有時間再來就這方面多談一談。

  「八、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無論是物質生活,或是精神生活中的苦,都要能忍受。苦才能激發起出離心,對眼前的一切才不會留戀。生活太舒服、太富裕,就會產生留戀,捨不得離開,這就不能往生。因此,佛家讚歎苦行,苦行對我們修出世間法障礙少,道理在此地。」

  這一條,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說明,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受點苦,對我們修行求生西方有幫助。因為有這些苦,諸佛以苦為師、以戒為師,苦才能激發出離心,所以古來祖師大德也都是修苦行。因為人受到苦,才能激發他要出離這個苦的心。如果太安逸、太安樂,感覺這個世間還不錯,還不想走,還留戀這個世間,那願生西方這個願就生不起來。生活太舒服、太富裕,就會產生留戀,捨不得走,捨不得離開,這就不能往生。所以這是值得我們真正要往生的人,很大的一個警惕。所以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規定出家人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就生活當中不能過得太安逸、太舒服,連一棵樹住兩個晚上都不行,為什麼?如果你選一棵,這個地方不錯,你又捨不得離開了,他就不能證果,不能超越三界,就還是在三界裡面。天天搬,就不讓你留戀一個地方。我們末法時期的出家人是沒有這個身體,樹下住一個晚上,我們老和尚常講,大概明天就要送加護病房了。我們主要要常常想到這個,想到這個就是提醒我們,我們住可以就好了,不要太講求了,反正我們住幾天就走了。常常有這樣的心,這出離心。

  所以修苦行對我們修行人障礙比較少。所以以前出家人住山上,我們老和尚說用蒙古包代替樹下一宿。現在蒙古包也不好買,現在有賣帳蓬,如果要住茅蓬,住帳蓬也可以。不過住帳蓬,身體還是要比較好,夏天還可以,冬天恐怕也受不了。所以我們現在有個鐵皮屋也就不錯了,鐵皮屋。總之,再好的地方,我們都要提高警覺,會障礙我們往生。這樣不會留戀這個地方。所以以前我們出家,我們老和尚叫我們睡通鋪。睡通鋪,我們不會留戀,也不會賴床,因為大家住在一起,要做早課,就要起來。就像以前我跟我們美國一個師弟,悟塵師,都睡在我隔壁,我們睡通鋪,兩個人睡在一起,那個板子又是木頭的,他打呼的聲音,感覺那個板子會跳,他睡得可甜,我是一個晚上統統不能睡。所以這樣就會很想去西方了,受不了。如果一個人一間套房,滿舒服的,這裡不錯,不想去西方了。所以要真正修行,就是要過這樣的生活,苦一點。

  「九、男女的情欲氾濫,這些事情在現前社會已經太普遍了,所以導致社會動亂、世界不太平。夫妻不和,男有外遇,女也有外遇,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因此邪行的因果有多大!今天全世界離婚率如此之高,世界焉能不亂!」

  這個也是講到我們現狀,我們現在整個世界的確是這樣,離婚率很高。現在你要找一個說白頭偕老的都不太容易。特別現在年輕人把婚姻當兒戲,就當兒戲,他不知道應該要盡什麼義務跟責任,當好玩的,這個就天下大亂。婚姻,幸福的家庭,是安定社會的根本。如果很多家庭都不幸福了,那這個社會肯定亂。社會亂,國家就亂,這個就很難收拾了。

  我們再看第十:

  「十、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國家興亡都在家庭,所以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起心動念就要想到自己的行為會對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一念惡,整個社會、世界、一切眾生遭難;一念善,能令一切眾生得福。社會的安危,眾生的禍福,都在我們的起心動念之間。」

  這一條講,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國家興亡,這個因素都在家庭,的確是這樣。所以儒家講政治,政治從哪裡做起,從修身做起。你自己本身修好了,才能齊家,這個家裡的人跟你看齊。家齊了,整齊了,才能治國。因為國是家的擴充,你能齊家就能治國。再來平天下,天下太平。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對整個社會都會有影響,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如果照佛經講,盡虛空遍法界都會有影響。一念善,能令一切眾生得福;一念惡,眾生就遭難。所以社會的安危,眾生的禍福,都在我們的起心動念當中,都息息相關,所以這個不能不謹慎。

  我們再看第十一:

  「十一、第四、永離妄語。妄是虛妄、不誠實,所謂說假話,有意無意欺騙別人,這是口惡裡最嚴重的,而且最容易犯的。」

  我們上面講到身業,身業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第四條就是妄語。妄語是講話不誠實,說假話騙人,有意無意欺騙別人,這個是很嚴重的,這個也很容易犯。但是妄語也有方便妄語,所以這個戒都有開遮持犯,這些我們也要明白,才知道怎麼持這條戒。總之,我們對人要不欺騙人,不騙人。如果為了自己的名利去欺騙人,就造罪業了,這果報將來都在地獄。所以妄語,說假話騙人。現在騙人的世界,好像不騙人,他就賺不了錢。那實在講,得不償失,你賺了一點眼前的小利,造了那麼大的罪業,將來果報不得了。所以我們要「永離妄語」。

  十二條:

  「十二、第五、永離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誤導眾生,鬥亂兩頭,此罪過尤其是重,其果報在拔舌地獄。兩舌最嚴重的是破和合僧,這是五逆罪之一。」

  和合僧團是不容易見到的,現在我們也看不到和合僧團。真正的和合僧團,你去給它破,這是屬於五逆罪,這個不得了。現在雖然不是和合僧團,一般的團體,去造兩舌的業,那也是罪過很重。小,挑撥兩個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大,挑撥一個家庭,破壞人家家庭,破壞一個國家。特別是族群跟族群當中去挑撥,他為了得利益。國與國之間,他也去挑撥,去製造一些問題,讓兩個國家起衝突,自己在當中得到利益,這個都屬於兩舌的罪。影響的層面愈大,時間愈長,罪過就愈重,果報也就愈嚴重。所以要「永離兩舌」。

  「十三、《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出家人嫉妒、毀謗講經說法的法師,破壞道場,讓信徒對法師失去信心。這個嫉妒的人目的達到了,可是果報墮落在地獄,以我們人間的時間來算是一千八百萬年。」

  這時間實在太長了,這個公案記載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我們淨老和尚這部經,好像我記得講過兩遍還是三遍,講得很詳細。這部經也非常好。這部經,他是看到黃念老註解《無量壽經》,有引用到這部經,他才去《大藏經》找這部經出來講。他引用一段,其他沒有引用,不知道後面的經文是什麼,所以就去找《大藏經》,找出來,他老人家講了兩、三遍。嫉妒,這個都是常有的事情,道場跟道場之間就互相嫉妒,互相障礙。特別這個道場怕信徒被人家拉跑了,會搶信徒,怕人家拉跑,所以就去造兩舌的罪業,去講壞話,去毀謗。這個果報都在地獄,是得不償失,造的業時間很短,果報時間太長。

  我們再看:

  「十四、我們看到別人有好事,應當隨喜讚歎,幫助、成就他,我們所獲得的功德跟他一樣大。自利與自害,吉凶與禍福,存於一念之間耳。一念覺,得無量無邊的福報;一念錯,招來無窮的禍患。」

  這一條是教我們修隨喜功德,人家有好事就像自己有好事。這個吉凶禍福的確在我們一念之間,一念覺悟了,我們都不要出什麼力,隨喜人家的好事,那我們功德跟他一樣,沾他的光。他做得要命,我們都不用很辛苦,我們得的福報跟他一樣。一念錯了,去嫉妒障礙,去破壞,那招來無窮的禍患。所以應當要隨喜讚歎。有好事,希望他的好事能成就,能夠利益很多人。他做,有人做就更好,我們就省事,我們隨喜就好。如果需要我們幫忙,我們幫忙;不需要,我們就隨喜讚歎,功德也是一樣。不一定好事一定要攬在我自己身上來做,沒有人做,當然我們要來做;有人做,我們隨喜就好。

  我們再看:

  「十五、第六、永離惡口。惡口就是言語粗魯,沒有禮貌。這是顯示一個人的修養、行為與受教育的程度,此地所說的教育是指聖賢教育。受教育就是提升自己的道德、涵養、境界,以佛法的術語來說,就是超凡入聖。」

  「惡口」也是現在社會上很普遍的一個現象,因為現在人不會講話,講話的口氣不好,沒有禮貌,都屬於惡口。這個顯示一個人他有沒有修養,他的行為跟他受的教育有關係,這個教育不是說你現在到學校念書,念到什麼大學、碩士、博士,不是指這個,是指聖賢經典的教育。如果接受聖賢的教育,就是能夠提升自己的道德涵養。如果不是接受佛菩薩、聖賢經典的教育,可能就很容易犯這個惡口,自己也不知道。

  「十六、如今的學校教育純屬知識教育、科技教育,不是聖賢教育;換言之,不是做人的教育,這與聖賢教導完全相違背。」

  這一條就給我們說明,現在的學校都是知識的教育、科技的教育,不是聖賢教育,不教經典的;換句話,就是不是做人的教育,不是教做人。他只是教這些知識,跟教這些科學技術,沒有教做人的道理,不懂得聖賢的教育。所以現代人就很無禮,這個不能怪他們,家庭也沒教、社會沒教、學校沒教、國家也不教、全世界都不教,那他怎麼會懂?他犯錯了,他也不知道,這個你沒辦法去怪他。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大慈大悲,亡羊補牢,提倡中華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目的就是挽救這個世界的危機。

  「十七、惡口之人,對人沒有禮貌,對事粗魯,對物無愛惜之心,這顯示其煩惱習氣現前。如此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社會、傷害別人。所以,孔子教學將言語看得很重。我們這一代人不幸生逢亂世,整個社會對聖賢的教育,縱然不否定,也是以冷漠的眼光待之。」

  這個的確是這樣的,的確是這樣。有惡口的人,對人就沒禮貌,對事也粗魯,對物也沒有愛惜的心,這個就顯示煩惱習氣很嚴重。這樣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社會,也傷害家庭。所以孔子教學是把言語擺在第二個,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言語學非常重要,要學講話。現在不會講,講話有意無意都在得罪人,都在傷害人,自己也不知道,要改也改不過來,所以從小就要學。現在只能亡羊補牢,盡量學,盡量改,活到老,學到老。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這一條還有不綺語,還沒講完。  

🔹什麼是善法❓
🔹念佛為什麼會退轉❓
🔹為什麼四念處修不起來❓
🔹菩提心要怎麼發❓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覺悟是從善法做起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23/6/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22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大家端午節吉祥,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二O二三年癸卯端午節。端午佳節也是我們中國人民間的一個風俗,在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有印尼,有華人的地方,今天也都會過這個節日。這個是我們中國民間的一個習俗,在台灣還有放假,也算是國定假日。今天端午節,我們繼續來學習《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經文,就是佛告訴龍王,「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我們學習到這段經文。佛告訴龍王,也是告訴我們大家,佛勸我們要晝夜不間斷的思惟善法、觀察善法,讓善法能夠念念的增長,不要讓絲毫的不善夾雜。這樣我們就能夠達到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就能夠斷一切諸惡道苦,這個諸惡道在六道裡面就是三惡道。我們能夠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就能夠常常親近諸佛菩薩,這個是我們學佛的同修都很想親近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實在講沒有離開我們,就在我們眼前,但是我們不認識,為什麼不認識?因為我們有業障,造惡業就有惡的業障,障礙我們,障礙佛菩薩在我們眼前我們也不認識,就不知道要去親近諸佛菩薩。如果能斷惡修善,我們看到統統是諸佛菩薩。以《華嚴經》的理論來講,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菩薩。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包括惡人,還有其他宗教的,沒有一個不是菩薩。

  所以知道斷惡修善,善人是我們的老師,惡人也是我們的老師。惡人他表演造惡業受惡報,我們看到就要知道避免,不要像他一樣,不要向他學習。那他是不是我們的老師?是!沒有他這個表演,我們不知道造惡業到底惡報是怎麼樣的情況,所以惡人是老師。善人,教我們要效法、要學習,善人也是我們的老師。所以善財童子為什麼一生能成佛?他就是抓住這個修學的要領,善人、惡人他統統是佛菩薩,都是在教我的,所以他能夠一生成佛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天天都跟佛菩薩在一起,善人是佛菩薩,惡人也是佛菩薩。惡人教我們不要學他,教我們不要像他那樣,不要向他學習,要避免他的過失;善人教我們向他學習、效法。所以沒有一個不是佛菩薩、善知識,關鍵就是我們自己本身,要發心來斷惡修善。我們今天接著看下面這段經文: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前面一段經文,就是佛勸我們要在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這一段經文,是給我們講善法它的重要。往往我們就疏忽了善法,特別我們學佛的人一開始學佛就學大乘佛法,聽大經大論。像我學佛,第一部聽的經就是《楞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這個是大經,大乘經典。所以聽大乘經典也聽得不少,很喜歡大乘經典這些經教、理論,很有興趣,但是疏忽了人天善法。這個善法,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提,在早期他是以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來勸我們同修,可以把《太上感應篇》做為早晚課。當時我還年輕,在家的時候聽經,覺得師父講的肯定有道理,但是師父講大乘經教,也就是心都放在大乘經教上面,也就沒有很重視《感應篇》。

  我們讀到《十善業道經》,這一條給我們講『善法』它的重要性。你看這個經文講,『謂人天身』,什麼是「善法」?為什麼叫做善法?「人天身」,我們講人天,一般講人天福報,現在佛教有很多提倡人間佛教的,人間佛教就是求人天福報的,在六道裡面求人天福報,沒有出六道。『聲聞菩提,獨覺菩提』,這個就出離六道了。「聲聞」就是阿羅漢。「獨覺」也稱為緣覺,在有佛出世的時候,跟佛學習十二因緣法;佛講十二因緣,他從這個地方開悟,斷煩惱,證果了,這個稱為緣覺,修十二因緣。聲聞是修四聖諦,四諦法,苦集滅道;緣覺修十二因緣。此地講獨覺,他也是修十二因緣,但是他是生在沒有佛出世的時代,他自己看到這個世間花開花落,看到自然界現象,看到這個因緣變化,他覺悟了,這樣斷惑證真,這個稱為獨覺。所以獨覺,他是出生在沒有佛的時代,就是他自己獨自覺悟了,這也是過去世他有這個善根。所以獨覺跟緣覺是一樣的,都是修十二因緣覺悟,斷煩惱,超越六道了。

  『無上菩提』,就是我們平常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成佛了。從人天身,聲聞菩提、無上菩提,這個當中當然包括菩薩,『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都要依善法這個根本。你要成就人天福報,你要超越六道,聲聞、緣覺、無上菩提,都要以這個做為根本才能成就。也就是這個是地基,好像蓋房子,這個是根本,要打地基,你沒有打地基就不能成就。『故名善法』,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稱這個為善法。我們看《講記》節要第一條:

  「一、何謂善法?在六道得人天身,人天是因善法而得的。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這是聖人修善法而證得的。」

  這一條就是講什麼是善法?善法在六道裡面能夠幫助我們得到人天身,就是人天福報。在六道輪迴裡面人天兩道是善道,所謂人天善道,比三惡道好,三惡道太苦了,六道裡面人天雖然苦,但是比三惡道好。所以我們要得人天福報,是因為修善法而得到的。我們修人天福報,要修善法,所以現在很多寺院道場提倡人間佛教,你要修善,要斷惡修善。如果你沒有斷惡修善,你想得人天身,得不到。一天到晚造惡業,怎麼能得人天福報?必定墮三惡道。「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這個是出世間聖人修的善法,也就是在這個善法的基礎上向上提升、向上超越,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無上菩提就超越十法界;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超越六道法界,他沒有超越十法界;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他超越十法界,他入了一真法界,這個都是以善法為根本。我們再看第二:

  「二、聲聞是阿羅漢,因為聽佛講經而覺悟,故稱為聲聞。菩提就是正覺。人天是六道裡面的善道,而阿修羅不算善道,因為阿修羅雖然修善,但夾雜嚴重的貪瞋痴慢。」

  這一條也是給我們說明,「聲聞」就是我們一般講阿羅漢,阿羅漢是印度梵語的音譯,阿羅漢翻成中文是聲聞。「緣覺」,印度梵文音譯叫辟支佛,辟支佛翻成中文是緣覺、獨覺的意思。這裡提出聲聞菩提,聲聞是因為聽佛講經而覺悟的,所以稱為聲聞。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在六根當中耳根最利,所以佛當年出現在古印度,成道之後,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不間斷。講經就是以音聲做佛事,因為六道裡面,我們娑婆世界南贍部洲這個地方的人耳根最利,聽比看容易明白,所以佛當年就是以音聲為佛事,就講經說法,講經就是音聲,讓大家聽經,的確聽經能開悟,聽經會開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我們要降伏習氣,聽經、講經都很需要。聽經你才能明理,明白道理才能覺悟。所謂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就是要達到破迷開悟,斷疑生信。斷疑生信,破迷開悟,才能離苦得樂。苦是從迷惑來的,為什麼迷惑?不明理。不明理就起惑,惑就是思想想錯了、言語說錯了、行為做錯了,招感的就是苦,你的苦是這麼來的,惑業苦,從迷惑來的。所以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就是破迷開悟。苦從迷來的,樂從悟來的,覺悟了,苦就沒有了。

  特別我們聽經,實在講,也需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的薰習,時間當然愈長愈好,這樣才能降伏我們的煩惱習氣。我們這個煩惱習氣,無始劫以來很自然的,如果你沒有經教的薰習,一下子我們很自然這些煩惱習氣它自己就冒出來了,斷不容易,實在講,我們要控制都很難。因此古時候叢林,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說叢林一天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或者坐禪,剩下八個小時你要處理生活上的問題,還要睡覺,還要吃飯,整理這些東西,古時候修行人大概只能睡四個小時。現在的人體力差了,大概要睡六個小時最少,有的更差的要睡八個小時。你在一個叢林,每一天聽經八個小時,念佛八個小時,沒什麼時間打妄想,大概住個三年,人都變樣了,煩惱習氣也就能伏住了。在我們念佛功夫講,你就能夠伏煩惱,達到功夫成片。

  像我們這個道場,聽經念佛還要並重,為什麼?因為能夠老實念佛的人畢竟還是比較少數,如果真能老實念佛,不聽經他也會開悟。因為大勢至菩薩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現在問題,我們做不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心一天到晚往外跑,收不回來,淨念也就沒有辦法相繼,這樣念佛就很難達到心開,因此要有經教的補助。如果真正明白道理,理論方法徹底明白,真能放下,真能放下就是都攝六根,這樣不聽經就沒有關係,就是你一句佛號綿綿不斷,這樣念個三年也就往生了,也就成就了;如果還有懷疑,還有夾雜,經教還是不能缺少。

  所以過去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我們老和尚大概二十幾年前到那邊講經教學,在居士林也提倡二十四小時念佛不間斷,就一句佛號,分三區。剛開始幾百人去念,後來愈念愈少,我們老和尚看看這個不行,一天最少還要聽兩個小時的經,不然大家念得沒有味道,念得枯燥無味,他就退心了。念佛為什麼會退轉?因為念佛伏不住我們的煩惱,就一定會退轉。如果能夠伏住煩惱,他就有法喜了,他念得就不累,愈念愈歡喜,他就不會退了。我們伏不住煩惱,很自然就會退轉,這個我們也是要明白,所以各人的根器不一樣。

  我們雙溪東林寺,那是很清淨的地方,裡面就不做法會了,地方不大。我的規畫就是說,要念佛求往生的到裡面。這個環境倒是很好,在這個清淨的環境,你沒有經教的薰習也不行,除非你真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對這個世界毫無留戀,那這個是可以的;如果我們還有留戀,還放不下,那經教的補助就需要了,所以我的規畫就是聽經、念佛。我們做不到像古代叢林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起碼也聽個四個小時,念個八個小時,這樣一半,剛好平衡;如果能夠增加兩個小時,當然就更好,這個是我的規畫。這個裡面你帶手機進去就收不到訊號,我說不要去申請拉一條線,不要申請,就不用收手機了,你到那邊你就收不到訊號,你就不會受到干擾。手機是最受干擾的,如果你要功夫得力,就不能看手機這些。到裡面你就自然收不到,與世隔絕,讓你去感受寂靜之樂,但是要耐得住寂寞。

  如果耐不住寂寞,過去陳永信菩薩給我講一句話,他是我們現在那個山上的功德主,他也很會開玩笑,講話比較幽默,他說「好山好水好無聊」,山很好,空氣也很好,水質也很好,但是好無聊,就是無聊。如果你耐不住寂寞,那你就沒有辦法待得下來。如果能夠耐得住寂寞,這個環境對我們修行也是有幫助,所以建立道場,它的性質、它的用途也不一樣。所以裡面深山,我是想幫助大家修清淨心的,要做法會就在小築這邊,熱鬧,人多,結結緣。肯定到裡面是比較少的,可能去住個一天、兩天,受不了,恐怕他也就走了。所以我房間沒有弄得很多,我知道人不會太多,這個我也了解,人不會太多。一開始我要去、我要去,一下一頭熱,一進去恐怕不用待一天,幾個小時就想要下山了。所以要經得起考驗的,這個不簡單,你真能夠待得住才行。所以在這個環境辦《無量壽經》道德講堂,《無量壽經》講堂這個是最好,就聽《無量壽經大經解》,老和尚講這麼清楚,你天天念佛,你能夠住個三年,應該功夫成片沒問題,有把握往生,念三年就往生了。要真正想往生的,這個環境是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剛開始,我也不要說你一下子就來住三年,我先辦短期的,一個星期看你住不住得住?你一個星期住得下來,再來延長,不然一個星期都住不了了,住三年?恐怕三天都住不住,所以這個還是要由少而多。然後在這個地方就是篩選,你能住得下來,下一次進階,提升到兩個星期、三個星期,這樣提升,這個是我的規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這個規畫到底有沒有人會來?這個我也不知道,這個看因緣,但是我的準備是這樣的,現在做法也是這樣的。

  所以聽經覺悟,聽佛講經覺悟,是我們這個世界大多數人的根器,所以聽經也是我們主要修學的一個前方便。所以聲聞,聞聲悟道,聽聞佛講經說法的聲音,他覺悟了、開悟了,稱為聲聞。菩提就是正覺,正確的覺悟,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而且這個覺悟是正覺,這個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跟這個是一樣。無上菩提,這個叫大菩提心,無上菩提是大菩提。人天是六道裡面的善道,「人天身」,人天是六道裡面的善道。「而阿修羅不算善道」,這裡我們淨老和尚講,阿修羅不算善道。一般我們講三善道、三惡道,把阿修羅也列為善道,此地講阿修羅不算善道,這個是根據這裡這個經文講的,這裡只有講人天身,只有講人天這兩道。阿修羅為什麼不算善道?因為阿修羅雖然修善,但是嚴重夾雜貪瞋痴慢,特別是慢,貪瞋、嫉妒、傲慢,阿修羅的性質就是鬥諍堅固,好鬥好勝。

  我們老和尚早期講經也常常講,就連學佛,阿修羅的習氣還是放不下,上香搶著上頭香,上第一炷香;排班,排在別人後面就不高興,還要爭第一,那也就是阿修羅的習氣,好勝好爭,鬥爭,那就阿修羅,阿修羅就是這方面特別嚴重,特別明顯。阿修羅除了地獄道,其他四道都有,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都有阿修羅。阿修羅好鬥,因此我們學佛不能學成阿修羅。阿修羅也有很大福報,因為他也修善,他也做好事,但做好事他夾雜好勝。好像來布施,別人布施一萬,那我布施兩萬,我要比他多,要超過他,一種比賽的心理,這個心態就是好勝,顯得要比別人強,好鬥,有這個念頭就是夾雜阿修羅的習氣。所以阿修羅他也修善,他也有很大的福報,但是福報享盡大多數都墮地獄去了,因為福報愈大,造惡業也相對的愈大。你看阿修羅王,他當國王,他一聲令下發動戰爭,那要死多少人?他沒有那個福報,他沒有那個勢力,他去殺人,頂多殺一個、兩個他就要被判死刑了,但是他當國王殺了再多的人他也不會。他有福報,他有勢力,但是福報享盡,惡報現前,就墮地獄去了,這叫「三世怨」。我們再看:

  「三、聲聞、獨覺、菩薩的菩提法是覺悟的方法,都是從善法成就;沒有善法,他永遠不會覺悟。」

  這一條我們也要注意,「聲聞、獨覺、菩薩的菩提」,聲聞、獨覺也稱緣覺,就是小乘,我們一般講小乘的聖人;菩薩,是大乘。小乘的菩提法,大乘的菩提法,都是覺悟的方法。菩提這兩個字,我們淨宗同修長期讀誦《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都有一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你心覺悟了,以覺悟的心來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現在念佛,多少有一點覺悟,但是沒有完全覺悟。不能說都沒有覺悟,都沒有覺悟就不會來念佛,只是我們這個覺悟還不完全,有一點覺悟,可能一下子又忘記,又沒有了,又迷了。我們短暫性的覺悟是有,但是長時間還是都在迷惑顛倒當中。所以發菩提心這個「菩提」,也就是我們念佛能不能成就,一個關鍵的地方。

  這個菩提在《彌陀經》講叫信願,信願就是大菩提心。我們一般講信願,信願,實在講我們也常常聽,但是信願的內涵跟菩提心的意義,我們還不是很清楚。什麼叫覺悟,什麼叫不覺悟?什麼叫信願?你真信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就是大菩提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聽到蕅益祖師這麼講。我願意去極樂世界,天天在發願,願生西方,是不是真的?實在講,我們都是有口無心,我們都喊口號在念,但是心裡並沒有真正覺悟,也就是沒有真正發願要求生極樂世界。對這個世間苦還不相信,對極樂世界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信心還不夠,因此這個願也就不懇切。願不懇切,就是我們還是留戀這個世界,還是捨不得放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財產、名譽、地位、家親眷屬,這些我們都還放不下,對這些有留戀,有罣礙,繫念世間這一切,這個願就生不起來。為什麼生不起來?因為我們迷了,不知道這個世界苦。我們講到這裡,大家感覺都很苦,都很苦,但是沒覺悟。真正悟,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那才真正覺悟了,解脫苦,這一生想要解決這個生死輪迴的大苦,那就是發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就是要覺悟,要放下。

  現在問題來了,我們聽經也聽這麼多了,聽我們老和尚講經聽很久的人是大有人在,聽得都耳熟,很想放下,但是就是放不下。什麼原因?這裡講的就是講到關鍵,因為我們沒有善法的基礎,我們現在修出世間的善法,把這個十善就疏忽了。這個《十善業道經》後面還會講到。你出世法要超越,就是要看破,要修觀,修觀就是看破,止觀就是看破放下,看破你才能放下。我們現在為什麼修觀修不成?因為這個善法還不及格,善法不及格就是造惡業比較多,這個惡業的業障障礙我們修觀,它會障礙,我們修就修不成,修不成我們就放不下。所以惡業是我們第一關要去突破的,能夠斷惡修善,後面《十善業道經》會講,你修三十七道品、六度、四無量心,你才能修得起來,才能修得成就。三十七道品,第一個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三十七道品前面四個,這個是叫四念處,最基本的。這個最基本的,如果你有一個觀起來,你就放下了。就是無論你修任何法門,這是一個共同科目,你要超越世間,這個是共同科目。我們為什麼四念處修不起來?因為沒有修十善業。一天到晚造惡業,貪瞋痴慢疑,這個障礙住了,我們被這個障礙住。如果斷惡修善,這個障礙排除了,我們來修這個觀,就功夫會得力。功夫得力就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我們信願念佛這個心自然就生起來,自然念了就相應,所以這個我們也不能疏忽了。所以這個第三條講,「聲聞、獨覺、菩薩的菩提法是覺悟的方法,都是從善法成就的」,從這個根基向上提升的,「沒有善法,他永遠不會覺悟」。這一條我們要注意聽,你沒有修十善業永遠不會覺悟,我們永遠在佛門外面,不會覺悟,不會入門,可見得善法的重要。

  「四、佛在此地告訴我們,覺悟是從善法做起的。諺語所謂福至心靈,福是福報,善的果報;善的果報現前,心就開竅、靈了,智慧就現前。因此,佛教我們福慧雙修,以福為首,我們要明白此理,一定要行善修福。因此,從人天到佛果地,都依善法而成就。」

  這一條也是非常重要,我們總是要常常記在心裡。佛在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覺悟是從善法做起」。我們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怎麼發?發菩提心,不是我們口中念一念就是發菩提心,真正從內心覺悟了才是菩提心。如果心還是迷惑顛倒,古大德講「喊破喉嚨也枉然」,你那個心沒有發。佛在此地告訴我們,覺悟從哪裡做起?從善法做起,你能夠斷惡修善,就是開始覺悟了,開始邁向覺悟的道路。如果沒有從這個地方下手,那還不覺悟,還在迷惑顛倒。

  「諺語所謂福至心靈」,福至心靈這個諺語我們常講、也常聽,就是一個人他的福報現前的時候,他這個心忽然就靈敏了,它就靈了,他就聰明了,以前想不通的現在想通了,他心靈了。禍來神昧,如果災禍要來,人就糊塗了;明明眼前的事情,他就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他就糊塗了,叫禍來神昧。還有一句話講,「運去神昏」,運氣沒有了,他的精神就昏昧了,昏昧就糊塗,糊裡糊塗,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這個事情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自己看不到自己,看別人比較清楚,自己要看自己比較看不清楚,但是別人是我們一面鏡子,看到別人,回頭來觀察自己,自己是什麼樣的,我們就能感受到了。

  所以這個福至心靈,福是福報,福報就是要修。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之前,我們自性的福報被障礙住了,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你修才有,不修就沒有。好像你家裡很有錢,萬貫家財,億萬富翁,但是你沒回家,你享受不到,你還在外面流浪。外面流浪,你現在要用錢,要怎麼辦?要去打工,不然你就要餓死了;哪一天你回到家裡,那些統統是現成的。這個佛在經上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妙法蓮華經》比喻很多,好像長者子到外面去流浪,不知道家裡那麼有錢,在那邊做乞丐。這個就是形容比喻我們眾生還沒有明心見性,還沒有回歸自性,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你有修福才有福報,沒有修你就要受苦受難,所以要修。

  福報是善的果報,福從哪裡來?福就是修善來的。禍從哪裡來?禍是從造惡來的,造惡業你就招感災禍。《太上感應篇》一開頭就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這個《太上感應篇》講的話。我過去在日本住的這個地方,後面有一個小寺院,叫藥師寺,供藥師佛的。它的寺院門口有塊鐵的板子,有漢文、有日語,寫《感應篇》的三尸神記人的善惡。三尸神,這個出自於《太上感應篇》,可見得《太上感應篇》很早就流傳到日本去了。我有照相照下來,下面它是東京都的一個教育委員會,它以前列為教育的。

  《感應篇》裡面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讀《感應篇》,再來讀《十善業道經》,我們才知道《十善業道經》在講什麼。《感應篇》等於是十善十惡的詳細補充說明,包括《弟子規》也是一樣,等於是十善業的補充說明。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勸我們,你能夠做到《弟子規》、《感應篇》,你再修十善業就不難了。也可以說《弟子規》、《感應篇》是十善業的基礎,十善業是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的基礎。我們老和尚提倡這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是十善業道的基礎,這一點我們要明白,也不能疏忽了。

  我們有修善,善的果報現前,心就開竅,就靈了。靈了,智慧就現前,所謂福至心靈。「因此,佛教我們福慧雙修,以福為首,我們要明白此理,一定要行善修福。」福在慧的前面,這個也有道理。實在講,慧跟福它也是有密切關係,不能偏,不能修福不修慧、修慧不修福,所以佛講福慧雙修。實在講,你沒有智慧,怎麼懂得去修福?沒有智慧的人,他不知道要修福。修福也要學習,也要智慧,不然修的那個福報到底是真的福報,還是假的福報?自己也不知道。《了凡四訓.積善之方》可以提供我們很好的修學的一個依據。你看「積善之方」,雲谷禪師給袁了凡講的,要有智慧去辨別真善還是假善,善講了八對,善有真有假、有偏有正、有陰有陽、有難有易、有大有小、有端有曲、有是有非、有半有满,講了八對。所以你沒有智慧去分辨,往往修到假善以為是真善,這就很冤枉了。現在的社會上很多人是這樣的,修的福田不對。我們到寺院看福田箱,那個福田;你種的那個田地選得不對,你選的不是良田,選的沙子的地,你種下去長不出東西來。所以這個也要有智慧去分辨,你才懂得怎麼去修善。修善,回歸到基本點,還是要聽經聞法。現在問題來了,聽經聞法,有業障他聽不懂。不相信你拉一個人來聽看看,他坐不住就表示他聽不懂,因為聽不懂,他聽了就沒味道,不曉得你在講什麼,他無法理解,他就坐不住了。如果他聽懂了,它就有味道,他就不疲不厭了,就表示他有善根。所以你業障深重,你聽也聽不懂。這樣說起來,該怎麼辦?到底要先修福,還是先修慧?遇到這個事情,要福慧雙修,你先修福。

  所以我剛出家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有一個邱顯達居士,現在他出家了,後來到大陸出家叫宗達,現在他的法號又叫密寶。有一個日常法師的徒弟叫如道,福智就是日常法師開的。我出家,我們師父就叫日常法師做我阿闍梨,他剃度,他老人家取法號,請慈忍法師、悟嚴法師當引禮。他那個徒弟是讀成功大學,他那個知見,實在講他懂得很多,但是心就是定不下來,業障很重。那個時候常師父給他剃度了,住在基金會就我們兩個人,他很發心,他很願意做事。他願意做事,但是他事情都做得不是很理想。像我們輪流煮飯,輪到我煮飯,他就搶著要煮。一個人煮一個禮拜,他搶著要煮。我實在很不想讓他煮,為什麼?他不會煮。我們只能吃大鍋菜,不能煎、不能炒、不能炸,他煮的大鍋菜統統是豆,毛豆、碗豆、四季豆、豆腐,全是豆。他煮的那一鍋,我吃了就是脹氣。他不會配菜,反正是豆統統丟下去,都是豆。所以我很怕他煮,我寧願統統我來煮。但他很發心,事情搶著做。那個時候我取悟道,他取如道,我們兩個都是道。常師父就規定,我們每一天睡午覺一點半就起來拜八十八佛,拜完就自修。他的昏沉蓋很重,心定不下來。常師父叫他拜佛,叫他看書,叫他起妄想的時候就去磕頭。有一天他跑來給我講,他說我師父再叫我磕下去我要溜單了,溜單就是要跑了。他問我怎麼辦?經也看不下去,問我怎麼辦?我說什麼事情你可以做?他說,這個道場有什麼工作叫我做,我都沒問題的。我說那這樣好,因為基金會那個時候沒有人,每個月發會訊,做一些工作需要義工,所以你就去做那個。做那個,他就做得很高興。如果是這種業障,他發心去做事、幹活,做久了,福報累積夠了,業障消除,智慧就開了。

  還有邱居士,他也是。他說常常聽到耳朵旁邊有人跟他講話,問我怎麼辦?我說你來做義工,他就真的來做義工。早期基金會印的經書,他開車負責去送。那個寺院宮廟,連那個土地廟在山上、海邊的,統統送,送到飽和了,也修了不少福報。後來講話的聲音就沒有了,後來基金會派他到大陸去印經,大陸那個地方大,夠他送了。早期我們老和尚很多錄音帶、錄影帶,他很發心去那邊流通,所以他也累積相當的福報,現在我們老和尚往生了,我們老和尚是基金會董事長,現在換他當董事長了。

  所以我們沒有智慧的時候,你就認真修福,福能除障。修福就是你內財布施、外財布施,內財就是做義工,別人不願意幹的事情我們拿起來做。外財就是身外之物,多做好事,特別在三寶裡面印經、造佛像。過去我們老和尚教我們,如果你還沒有智慧去分辨到底這個善事是真正好事,還是這個當中有其他副作用,你沒有把握的時候,可以做三樁事情,就是印經。但是印經也要印真經才行,你印到假經,也是造罪業,花了錢還造罪業,那很冤枉。所以我們要印《大藏經》裡面有的經典,印製佛像,善知識講經的錄音帶。這個講經的錄音帶,講經弘法,你也要看他講得對不對?如果他講得不對,你去把它流通,那不是也是造業嗎?現在這個時代有這個問題,古時候政府有管制,現在沒有。古時候你看歷朝歷代帝王,國家都請當代的在家、出家高僧大德審核這些經典,有一些不對的地方,這些高僧大德就會提出來。以前連皇帝對經教都很內行,像雍正皇帝他就很內行,你寫得不對,邪知邪見,他統統可以給你挑出來,他這樣來做護法就沒問題了。現在沒有了,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就比較困難。

  所以講到福慧雙修,我們能夠遇到善知識,善知識的教導我們能聽得明白,我們能接受,這個也是善根福德因緣,這個也不能勉強。總之我們自己明白了,總是要幫助別人。所以我們道場設流通處,做這些主要是幫助別人。你多一個正法流通的道場,對這個世間真正要學佛的人,對他就有幫助,這個也是修福、修慧的一個地方。所以你智慧不開,多修福。修福當中也要聽經聞法,才能開智慧,這個福慧雙修。以福為首,就是福還在慧前面,福能除障,你福報修夠了,你的業障消除,你智慧就開了。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行善修福。所以「從人天到佛果地,都依善法而成就」,沒有修善法,那成就不了。好,我們再看下面這段,「十善業道,善法何等為十?」請看經文:

  【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前面給我們講善法的重要,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善法而得成就,沒有講出善法具體的內容。這段經文就把善法的內容給我們說出來。『此法』,就是這個善法,『即是十善業道』,就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從『永離殺生』,我們一般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在《無量壽經》是講「不殺生、不偷盜」,跟「永離」同樣的意思。

  十善業道這個十條,實在講,你有學佛或者沒有學佛,或者你信仰什麼宗教,十善業道是善惡共同的標準。十善業反過來就是十惡業,反面就是十惡業,一個善、一個惡,無論你什麼宗教,或者你不信仰宗教,這個標準都一樣的,這個不因為你有沒有信佛、你有沒有宗教信仰、或者你信仰什麼宗教,這個十條放諸四海皆準,這個就是標準,沒有人能去反對的。你反對這個,那就是造惡業。

  所以「此法就是十善業道。哪十種?第一、永離殺生」,永離就是永遠離開殺生這個惡業。殺生是惡業,永離殺生就是善業。要做到永離殺生,不殺生,這個善業才圓滿。「不但不可以殺生,連殺生的念頭都要永離」,這個不容易。你生一個瞋恨心,你就要傷害人,那個也是殺心,也是屬於殺。所以這個殺生,有身、口、意殺,直接殺、間接殺,很多種。殺生還有對象不一樣,殺人也是殺生,還有殺鬼神的也是殺生,殺畜生也是殺生。同樣殺人,對象也不一樣,你殺父母,殺父害母也是殺生,殺一般的仇人也是殺生,你殺一隻螞蟻也是殺生,這個是對象。

  所以這個十善如果能配五戒,五戒有開遮持犯(《五戒相經》講的),我們就對這一條會了解比較透徹一點,因為我們了解得愈詳細,對我們修這一條善業就很有幫助。還有包括因果,印光祖師在世他提倡三本善書,第一部《了凡四訓》、第二部《太上感應篇》、第三部就是《安士全書》。《安士全書》一共有四卷,第一卷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要》,有引用三教經典註解《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清朝康熙年間周安士居士他的著作,他編的,他的註解,這個第一卷;第二卷就是「萬善先資」,第三卷「欲海回狂」,第四「西歸直指」,導歸淨土。「萬善先資」,就是講殺生跟不殺生的果報,這個道理、理論、方法、果報,有一卷都講這個不殺生的跟殺生的這些理論、方法、因果,舉出這些果報,事實的例子。所以我們要做到永離殺生,這些書,像《萬善先資》也要看。包括《五戒相經箋要》,還有《四十二章經》,這些註解相關的要來看,愈詳細,我們來修這一條善業就愈有幫助。

  第一個就要講因果,為什麼要不殺生?因為現在這個世界的人類,除了殺人知道有罪,殺動物,他們覺得說這個就沒罪。特別是動物就是給人吃的,殺生吃肉大家都是這麼做,都很正常,無論中國外國都一樣,這個是很大的錯誤。所以佛出現在世間,真的是大慈大悲,你殺生吃肉,這個是有果報的,但現在人不相信因果。所以「萬善先資」講的是清朝時候,當時發生的一些果報,還有舉過去古代的果報,凡是有刀兵劫、有災難的,就是那個地方殺生特別多。所以二O一一年,十二年前,日本三一一大海嘯,有一個海邊就是整個村大概都被淹沒掉,人死很多。日本同修給我講,他說那個地方殺鯨魚最多的。

  上海一個同修,這個也是十年前,我到日本去講經,我講《安士全書.萬善先資》。他們上海、江蘇那邊很喜歡吃大閘蟹,那個以前我也很喜歡吃。我也不要說別人,自己也很喜歡吃。那個大閘蟹燒得紅紅的,我到澳洲去,看那個洋人,去海邊看他們吃,我還會起心動念,回憶以前那個香味。但是現在三、四十年吃素了,會自然排斥。以前是那個腥味愈重愈好,我過去世可能殺生吃肉習氣很重,我大哥跟我弟弟他們吃素的習氣很重,他們沒有出家,但是他們吃素吃得很清。我就是從小跟我父親殺生吃肉,我父親說你像貓一樣,好像沒有腥味你就吃不下去。現在聞到那個腥味會自然排斥,那個習氣還有,但是真的要吃是沒辦法吃了,會自然排斥,那個習氣還有,會想到以前吃那個味道滿香的,那就是習氣。所以他們就很喜歡吃大閘蟹,在蘇州那邊很多人養大閘蟹,他就很喜歡吃。我講到《安士全書》,有個蟹山,以前清朝的時候就很多人喜歡吃大閘蟹。我說那個死了之後到蟹山受報破,那個地獄就是吃螃蟹、大閘蟹,吃得一堆像山一樣,就在那邊受地獄的果報。他去那邊聽到我這麼講,回去就不敢吃大閘蟹了。所以因果還是要多提一提,因果報應。

  所以這一條,我們沒有深入的去了解,只是一個概念,但是這個比較詳細的地方,我們不知道怎麼來修,因為這個當中也有開遮持犯,這個也要知道。所以這些愈詳細,我們修了就愈沒有障礙。不然有很多人,你看到這一條,你不殺生、你不吃肉,你家裡人他沒學佛,他要殺生吃肉,你怎麼辦?吵架,你吵架又是貪瞋痴。所以這些它有開遮持犯,它有方便,你遇到那種境界你該怎麼辦,這個都要講,你才有辦法持這一條戒。所以我們多了解一些,要多花一點時間,大家如果有耐心,我們多講一點,對大家來修這一條會比較有幫助。光這一條,我看講個半年都講不完,但是你聽完之後,對你修學這條善業就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還知道應付這些殺生的人,你怎麼跟他們相處。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斷疑有哪兩種方式❓
🔹信願行,如果「行」不具足,「信、願」有沒有具足❓
🔹俞淨意公剛開始在修的時候,惡念還是伏不住,後來他怎麼做❓
🔹開心法師的事蹟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常聽善知識教誨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23/6/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21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經文: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

  這段經文的《講義》節要,我們學習到第十八條,我們接著看第十九條:

  「十九、從晝夜常念思惟到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善因;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是講善果。善法圓滿就是止於至善,這個果報殊勝。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這是善緣,也就是說你能這樣修善,將來的果報一定在華藏世界、極樂世界,能與諸佛菩薩在一起。」

  「晝夜常念思惟」,思惟就是要觀察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晝夜常念就是日夜也都不間斷,就是要時時刻刻提起觀察,要常常去思惟。常念,這個就是心繫念思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就是一點點的惡念,都不能夠來摻雜在裡面。間就是間斷的意思。因為摻雜進去,善念就中斷了,就被惡念來取代。要怎麼樣晝夜常念思惟?我們要多讀《感應篇》,《感應篇》講得很具體,也講得很詳細,還有《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另外這段在「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一篇,也非常符合這裡講這兩句經文。這段經文說「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那要怎麼修?《了凡四訓》是一個方法。《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教袁了凡記功過格,每一天記功記過,每一天要求自己,反省自己,從早到晚到底起了幾個惡念,做了多少惡事;起了幾個善念,做了多少善事,天天記錄。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文章,特別符合這段經文講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文章不長,但是裡面講的,都講到核心。你看,灶神給俞淨意點出來,「意惡太重,專務虛名」。俞淨意公他也組織一個社團,「文昌社」。文昌社提倡做善事,惜字、放生,做種種的好事。但是他的命運非常悽慘,生了九個兒女,五個兒子,死了四個,一個失蹤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他的太太哭兒女,哭到眼睛都瞎掉了,生活就愈來愈困難。考科舉,他只有考到秀才,舉人都考不上。他就怨天尤人,滿腹牢騷,滿腹的不平。每一年臘月三十日(除夕),都在他家裡面灶王爺前焚疏文(就像我們做法會寫疏文),請灶王爺向上帝來報告,說我做這麼多好事,我命運怎麼這麼悽慘?怎麼都沒有一點點好報?當然他的心裡非常不平衡,非常不平,因為家裡受到這樣的打擊。這個我們可想而知,兒子,死了一個,你都很難過。九個,死了七個,這種打擊,當然是不是一般的打擊,真的是受不了。畢竟他還有讀書,讀聖賢書,還有一點聖賢道理在支撐。如果沒有讀聖賢書的人,遇到這種環境,恐怕就想不開。

  所以昨天我講完經,有一個女居士在隔壁等我。我看她心很不安,我問她什麼問題?她說她先生一直要跳樓,心裡很不平衡。一直要跳樓,說她先生親自看到她婆婆上吊。她先生在中視裡面工作,在工作當中也受到很多打擊,家庭也發生這樣的事情,所以她說心裡很難平衡。一直問我怎麼辦?實在講,這個我講什麼也幫不上什麼忙,第一個我看到她整個情緒都快失控了,我說妳要幫助你先生,先把妳自己情緒穩定下來,妳自己都穩不住了,妳怎麼能幫助妳先生?這個也就是這種遭遇。前天,莊嚴師她大嫂出殯,去給她誦經。碰到莊義師,莊義師給我講,三重有一個同修八十八歲了,老同修,上吊死了。所以莊嚴師她大嫂這個星期星期一出殯,星期二她要去給那個同修,也去給他念經。我問她為什麼,都八十八歲了,還上什麼吊、自什麼殺?有什麼想不開的,他身體也還好。但是他有寫遺囑,他說他對他的人生已經很滿足了。這個我也想不透。這個問題總是離不開冤親債主,因為冤親債主來干擾,他自己就控制不了。冤親債主,這個無形的,你看不到。鬼神無形的,看不到來干擾,這個就會造成這些事情。所以昨天晚上那個同修,我聽到,我也知道這個什麼情況,但是解鈴還須繫鈴人,自己造的業,還要自己去化解。旁邊的人能夠幫助的,就是把這些道理給他說明,勸他、安慰、輔導,旁邊的人能幫助的只是這些,他自己本人能夠理解、能夠接受,他的問題就能夠解決。

  這些人他們的遭遇,都還沒有俞淨意這麼慘。俞淨意,你看,特別是兒女,天下父母心,你說九個,死了七個,一個失蹤,這種打擊,太太眼睛又瞎掉了,哭兒女哭到瞎了。光一個,可能就哭瞎了。在十幾年前,我們三三三之一,那邊二樓(那時候流通處在那邊),有一對老夫妻,都七十幾歲了,很晚了,大概八點多來找我。那個時候我們晚上都有放播經,放老和尚的經,放到九點。他來找我,他說他有看到我在電視上講經,講台語的,講經。我說你們兩個老夫妻這麼晚來找我什麼事?我看他的表情,兩個夫妻眼睛都哭得紅紅的。他就給我講,他一個小兒子很孝順,沒有結婚,在美國當醫生,才四十歲,就是每一個星期都會打電話回來,當然非常孝順,很孝順,有一天坐電車,突然死在電車上。他們就是受不了,他太太哭得最嚴重,她先生也跟著他太太哭。他說我們現在眼睛快看不見了,給我講完,就說要去看眼科,要去看眼科醫生。一直問我,他兒子這麼孝順,為什麼?在這個節骨眼,我也不能說什麼,這個說了,無法聽得進去。你要用佛經跟他講,要他這個心心平氣和的時候講,他聽得進去。他正在激動,你講什麼他也聽不進去。

  更早還有一個,也是一個女菩薩,那個時候社團剛剛成立沒多久,也二十多年前了。就在那邊,有一個女居士(女同修),她女兒車禍死了,她一直來,情緒很不穩定,一直問我,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沒有救她女兒?這個我也沒辦法去回答她這個問題。人在那種打擊,那種情緒失控的時候,講這些都沒有用。這是你心很平靜的時候講,那才聽得進去。在那個時候,佛來講也沒辦法。佛在經典上都講得非常清楚,就是因果,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前世,我到底造了什麼樣的因,這一生的遭遇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知道來世的果報是什麼,我們這一生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什麼說這些都有冤親債主?特別那個要自殺的,一個好端端的人要去自殺,有的人他是病痛,病痛痛得受不了,病痛是不是冤親債主?統統是冤親債主。

  所以在三十年前,有一次我到台南般若精舍開心法師那裡,因為開心法師也啟請我們淨老和尚講《華嚴經》,他是啟請之一的。他修天台三止三觀,修天台宗的,有禪定,禪定也都修到有三昧,這個也不容易,但是他不出名。那時候我剛出家,他來佛陀教育基金會要找我們師父,我們師父剛好到美國。他來了,抱了一個大南瓜供養我們,我也不認識他。後來我們師父回來,他再來找。他回去之後,我們師父說,開心法師定功很深,比廣欽老和尚定功還深。我聽到我就很好奇,我的得戒和尚在台灣定功是大家都公認的不倒單,因為我在妙通寺受戒,他一生就傳那麼一次戒,傳完他就走了。我看到他都坐在一個藤椅,就是坐在那個上面,他晚上沒有睡覺,吃都吃水果,不吃人間煙火,真的不倒單。個子小小的,身輕如燕,他只有吃水果。但是他要我們受戒的戒子,不能學他,他知道我們沒功夫,不能學他。所以要求我們要吃三餐,而且還加上點心,實際上我去受戒是吃五餐,當中還有點心。

  我們師父說開心法師定功比廣欽老和尚還深,我說這個不得了,那是什麼樣的定功,我怎麼沒有看出來?後來等到我們師父又到美國去了,我就利用這個空檔去般若精舍掛單,去看看他是什麼定功,所以我去住一個晚上。但是第一天去到那邊下午了,我就看到開心法師他在看電視,看歌仔戲。我說:師父,你在看歌仔戲。他說:我在修三止三觀。我當時也不懂他在修觀。後來他又開電視給我看,他們七月在普度放燄口,在台上坐了戴個五方帽的法師,他是坐在壇場後面,隔一個布幔,他穿個長衫在那邊入定打坐。我就知道真正超度的不是台上那一個,是他坐在後面,是他在超度。他就一直打開那個電視給我看,他錄下來的給我看,他說你看你看,有美國的鬼、日本的鬼,還有台灣這邊的鬼,很多!沒有頭的,沒有腳的,都來了。非常多,都來了,他就指給我看,指那個電視螢幕給我看,說你看,你有沒有看到?我說報告師父,我看到都是人,沒有看到鬼,你有通,我沒通,就一直給我講。

  後來沒有多久台北三重來一個年輕人(有一個人陪他來),一進來講話那個聲音,我聽了毛骨悚然,不曉得是哪裡的話,那個聲音有夠尖、有夠高的,我在房間裡面聽得都毛骨悚然。後來講完之後,開心法師用台語跟他講,因為開心法師不會講國語。他就說,你不要騙我了,你是什麼天人,你是鬼。天有幾層,你知道嗎?天人的生活情況怎麼樣,你知道嗎?天人的生活環境怎麼樣,你知道嗎?附體的那個鬼,說不出來。後來就服了開心法師,開心法師給他講天的情況,講得他都服了,不敢叫。開心法師說,你跟他沒有惡意,你跟他有緣,你不要附在他身體,離他遠一點。你要跟他來聽經,可以,但是你不要附在他身體,歡迎你跟他來聽經。因為開心法師專門講《心經》。後來那個鬼就離開了,那個年輕人就恢復正常,就回去了。

  沒多久又來一個女眾,大概五十幾歲,一進來,她就給開心法師講,她說她全身非常難過,難過到受不了。到醫院檢查,沒病,但是就是難過,難過得她一直想跳樓,問他是什麼問題?開心法師就講,我是法師,抓鬼也要來找我,有病也要來找我,這個怎麼都找到我這邊來了?原來沒有人去找他,因為他不出名,人家也不認識他,是因為他認識我們師父,認識我們老和尚。認識我們老和尚,他就拿一盒名片給我們老和尚,我們老和尚遇到那些疑難雜症的,什麼附體的,就是名片一張給你,去台南找開心法師。這樣他生意就很好,就給他介紹。所以認識我們老和尚,他拿那一盒名片,去找他的人就愈來愈多了。那個女眾就是問開心法師她到底是什麼原因?去醫院檢查沒病,就是難過,就是一直想要跳樓。開心法師就給她講因果,他說妳過去世,妳是個有錢人的太太,妳的婢女、妳的傭人,妳虐待她,虐待她受不了,她去跳樓自殺了。她的陰魂都一直跟到妳這一世來,她的冤魂一直跟著妳,她也要折磨到妳去跳樓,她才心甘情願。這個就很明顯是冤業病。問開心法師怎麼辦?開心法師說,妳要跟她談條件。就像悟達國師那個公案一樣,人面瘡,那個歷史有記載的,二十五史在《史記》裡面有記載,晁錯跟袁盎這個公案。就跟她講,妳要跟她化解,看你要修什麼功德迴向給她,她接受了,她離開你了,那妳病就好了。

  這個冤業要化解,當然也不是很容易。所以當時開心法師也給她講,他說,如果一個人,不要說把妳害死、把妳逼死,就是一個人打妳一巴掌,恐怕妳都恨他恨一輩子,恨到死了妳都還記著,這個不容易放下。所以昨天我們講《金剛經》,忍辱波羅蜜,那個不好修,我們想想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與人就不要跟人結怨,能過得去就過得去了。所以這個都是有因果,沒有那個沒有因的果,都是前世的因,這生的果報。像昨天那個女眾說,她先生一直要跳樓,她先生看到她婆婆上吊自殺,這個離不開因果。這幾十年來我在道場碰到這些事情就太多了,認識的、不認識的,在同修當中這些事情就太多了。總是《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你起一個不善的念頭,善神就走了,惡神就來了。所以《太上感應篇》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起一個善念,善事還沒做,吉神就來了,你就感應吉神來了;起一個惡念,惡事還沒有做,凶神就來了。起心動念,就立刻感應到吉凶禍福。

  所以悟達國師為什麼人面瘡那個冤親債主跟他跟了十世?因為後來第二生他就出家去修行,戒律精嚴,有護法神保護,他沒有機會報復。到了唐朝,第十世,他修了十世,福報很大,又出家,又修行,又當了國師。當了國師,皇帝對他非常尊重,送他一個檀香寶座,那個太師椅檀香去做的,那是價值連城。當時皇帝送他這個檀香寶座,他就起了一個傲慢的念頭,他覺得他自己了不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帝都對我這麼的尊重,沒有人比得上我了。這一念起來,護法神退了,冤親債主進來了,生了人面瘡,那個冤親債主等了十世,終於被他等到了,要他的命。後來他也是善緣很好,他年輕的時候,還沒有出名的時候,照顧一個生病的出家人,那個出家人是阿羅漢變化的。出家人被他照顧病好了,就給他講,將來你有災難,到四川某某地方找我,那個就是迦諾迦尊者。這個公案,在《慈悲三昧水懺》都記載這個公案,《水懺》就是悟達國師他造的。所以我們看到眼前這些事情,就要想到因果。

  這一段如果我們沒有讀《感應篇》以及《弟子規》,我們不曉得晝夜常念思惟善法,因為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是善法。善法後面是有列出十條,那十條我們也常常念,但是我們還是不懂,還是不懂。所以我們讀到這一句,我們老和尚講的,的確是這樣。我們老和尚過去常常講,他說如果你把《弟子規》、《感應篇》做到了,你修《十善業道》不難。因為《弟子規》跟《感應篇》,就是《十善業道》的詳細說明,沒有這些詳細的內容,我們看不懂《十善業道》,我們看不懂。所以你看印光大師他一生提倡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他不談玄說妙,不高談闊論,講的都很平實,就講做人。所以我們看印光祖師他為什麼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用這個來代替戒律。戒律看不懂,不要說戒律看不懂,五戒十善,十善我們也看不懂。那十條會念,五戒我們也會念,具體內容怎麼做?不知道。所以印祖提倡這三本書,就是戒律的鋼骨,因果教育就是戒律的鋼骨。所以這一條要晝夜常念思惟,不容毫分不善間雜,要做到這樣。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特別挑出意惡,那一條一條列出來,我們看了真的就很明顯。我們一看,我看到這個,還比俞淨意公還多,你不去讀那個都不知道,以為自己一天到晚在做好事,心中滿腔的惡念,意惡。如果沒有一條一條灶神給他點出來,真的不懂。因為我們念佛經貪瞋痴慢,只是知道一個大概,但是詳細具體的,你還是不清楚。所以灶神把俞淨意公點出來,他才明白。你看俞淨意他是讀書人,考中秀才,很有學問。我們現在大學生,沒有辦法跟他比的。你看他讀書人,又讀聖賢書,又發心結文昌社,他都還不懂。如果沒有遇到灶神給他點出來,他一生他也不會回頭,因為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灶神要跟他點出來,灶神也知道他這個時候跟他講,他能接受。如果他不能接受,你跟他講也沒有用。因為他還是有一點善根,他對灶王爺很恭敬,每一年都拜,他遇到這個事情,都在灶王爺那邊燒疏文,請灶王爺帶到上帝(玉皇上帝)那裡,他真有感應,感應灶王爺現身到他家來,來當面跟他講。

  所以我在二OO六年到北京陳曉旭那邊(他們的公司),請我們中視那個王導去拍《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拍了八集。這個對我們讀這個書,也是有一些補助,也有很多人請。在潮州揭陽謝總,他們辦道德講堂就有播這一片,也列為一堂課。我們多讀《感應篇》、讀《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我們就知道怎麼樣來晝夜常念思惟善法,做到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俞淨意公剛開始在修的時候,也是惡念還是伏不住,後來在觀音菩薩那裡叩頭流血,每一天念一百聲的觀音菩薩聖號,求觀音菩薩加持,真有感應。後來他如果不起心動念,一念不生,起心動念都是善,修了三年,他就成功了。他修了三年就整個命運轉變過來,比袁了凡還殊勝,袁了凡還修了十多年三千件善事才圓滿,他三年他就整個轉過來,得力於灶神跟他開示。袁了凡是得力於雲谷禪師跟他開示,不然他一生他也不可能改造命運。

  所以我們要以《感應篇》來補充,我們這一條才知道怎麼修,你怎麼思惟。還有「俞淨意公」這一篇,我們多念,我們就知道這段經文要怎麼修,這個可以幫助我們來修善法。如果能做到晝夜常念思惟,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修這個善因,「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就像俞淨意公一樣,他惡念都不起了,就斷了,不會再造惡業,起心動念都是善,善法就圓滿。這個就是講善果,你就得善的果報。「善法圓滿就是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是最高的,至善它就超越善惡的善,這個果報就很殊勝了。下面講,「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這個就是善緣。我們要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就佛菩薩以下的,阿羅漢、天人、這些世間的聖賢,統統包括在裡面,世出世間的聖賢。能夠斷惡修善跟諸佛菩薩及餘聖眾就有感應,你能夠這樣修善,將來的果報會往生到華藏世界,我們修淨土,往生到極樂世界,能夠與諸佛菩薩俱會一處。《彌陀經》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上善。所以我們念佛人也是要修十善業,做為我們念佛的助修,這個非常非常重要。這個《無量壽經》都有講,《無量壽經.往生正因》都有講到,如果不能「盡持經戒,要當作善」,作善就是修十善業。好,我們再看下面:

  「二十、這一段經文具足了因緣果報。從我們現前生活環境講,有因必須有緣,緣是什麼?緣是親近善知識,常聽善知識教誨,善知識時時刻刻提醒我們。」

  這一段經文具足了因緣果報,一般我們講因果是講得比較簡單,具體的講,就是要講因緣果報,這個因當中有緣它才會結果,結了果才會有報。從我們現前生活環境,有因必須要有緣,因就是種子,好像你種蔬菜、種水果,你這個種子種下去,那個種子是因,種下去,你這個當中還需要有緣,這個助緣,增上緣。你要給它施肥、給它澆水、給它照顧,要找好的土壤,這個都是緣,這個因(這個種子)它才能夠成長,這個是用植物。因緣果報,有這個因,加上緣,它才能結果,結了果才有報,你才能受那個報,享受那個果報。我們要學佛,要斷惡修善,這個緣就是要親近善知識。這個緣也非常重要,因為這個因大家都有,我們眾生阿賴耶識裡面,十法界的種子都有,有善的也有惡的。緣就是引發,引發我們阿賴耶的善的種子,還是引發惡的種子,這個就是外面的緣。比如說,我們有貪心,這個我們大家都有,貪瞋痴。外面五欲六塵就誘惑、引誘我們生起貪心,那個就是緣。這裡講這個緣,我們要斷惡修善,要學佛,這個緣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就是我們這一生修學成敗的一個關鍵。你有沒有遇到好的老師指導,這個很關鍵。如果你沒有遇到善知識來指導,自己盲修瞎練,修得都不對。或者遇到惡知識,不是真正善知識,那就誤入歧途。學佛的人誤入歧途的,在這個時代大有人在,那就是他的緣不好。

  二十幾年前,我到美國休士頓,這個也是一個居士她的兒子。叫阿桃,我們在達拉斯打佛七,她從休士頓開車去做義工。她兒子也很會讀書,讀哈佛大學二年級,跑到奧斯汀去跟人家學密。學密,他學那個密法是晚上不睡覺的,就是晚上念咒。後來學了半年,著魔了,神經不正常。後來我到休士頓去,阿桃來找我,她兒子真的著魔了,怎麼辦?我說我也沒辦法,我只能到你家給他誦個《無量壽經》迴向迴向。那很難!所以我就問她怎麼修的?她就給我講,晚上念咒。晚上念咒,這個我也遇過一次,我在家的時候,在汐止彌勒內院,我母親以前都去那邊做義工,我有放假就去掛單。那天晚上寬裕法師給我安排通鋪,跟一個居士睡在一起。那個居士他給我介紹,他姓那,那裡的那,他是旗人,旗人就是滿族的(清朝就是滿族)。他說你晚上跟我一起睡,恐怕會吵到你,我都是晚上念咒的。那也沒辦法,主持就這麼安排,那就你念你的,我睡我的。果然到十二點開始,他就開始念咒,坐在我旁邊念,實在講,我那天晚上都沒睡覺,念到天亮。所以後來我出家去休士頓,說晚上念咒的,我說我在家碰過一次,密宗有這種修法的。

  但是密宗,如果你不是遇到真正善知識,那你肯定誤入歧途,很危險的。這個黃念祖老居士講得很清楚,黃念祖老居士他是真正的金剛上師。如果你自己沒有那個慧眼去認識善知識,去親近了惡知識,那就誤入歧途,一生也就完了,那很危險。親近善知識,的確也是要有緣。所以善導大師講,各人遇緣不同,各人的緣不一樣。真正的善知識,你還是要跟他有緣,他講的話你才聽得進去。如果你跟他沒有緣,你對他不是很仰慕、很恭敬,他是佛來了也不行。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他說這一生他能學佛,如果不是方東美教授(方老師)跟他講,他說什麼人跟我講,我也不會接受。他也是很固執的,就是說同樣那句話,如果不是出自於方教授的口,別人講的他也不會相信。可見我們親近善知識,關鍵在一個緣。你跟他有緣,你很仰慕他,你就很尊重他,他講的話,你就聽得進去,你能接受,你能理解。如果沒有緣,聽不懂,不理解,不能接受,或者把他的話都聽錯了、曲解了,這個善知識就幫不上忙。關鍵在緣,各人遇到的緣也不一樣。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人,他遇到的緣不一樣,他親近的善知識也不一樣。

  我這一生也是很有幸,親近到我們師父上人,淨老和尚。這個緣也是從星雲法師那邊來的,我訂了一份「覺世旬刊」,他登的。以前他請我們師父去當教務主任,當了一年。我早期有問題就請問星雲法師,十六歲的時候通信皈依,給我取法號叫慧明。早期他還沒有這麼忙,他都親自給我回信。那個信件搬家都不曉得到哪裡去了,那個如果還在,現在也是古董。後來,我十九歲訂了「覺世旬刊」,看到台北蓮友念佛團,淨空法師講《楞嚴經》,我就很高興去聽了。聽經的緣,我十六歲接觸佛法,就一直去找,聽收音機,以前還沒有這麼普遍,都會去找這些相關資料。後來聽了經,這個緣就愈來愈殊勝。各人親近善知識的緣也有淺深不一樣,比如說我們淨老和尚,多少人來跟他親近,有的人很短時間他也就沒有繼續聽。我聽經的時間,算是老聽眾,十九歲聽到現在,老聽眾。聽了五十幾年了,老聽眾。我也不敢隨便去聽其他法師大德講的,我們老和尚有介紹的大德,我才敢去接觸。像黃念老,他老人家推薦的,這個我就可以去聽,聽起來就跟我們師父講的都是一鼻孔出氣的,這個就相應的。

  所以這個緣,現在比過去殊勝太多了。以前,早期我們聽經,你一定要到現場聽。你不到現場聽經,以前也沒有網路,也沒有電視。當時是已經有錄音帶,錄影帶是後面才有,最早是錄音帶。以前,如果不能到現場聽,那就聽錄音帶。錄音帶也度了不少人,早期都用錄音帶。特別是流通到海外,流通到大陸,錄音帶是最早,後來有錄影帶。後來又發明VCD、DVD,現在播經機那就更方便了。現在網路、電視,要接觸到聽經聞法的緣,現在是非常方便。方便是方便,還是在緣。這麼方便,那你聽不聽?這佛法送到你家來,你不聽,那也等於沒有,也等於沒有緣。所以現在「緣是親近善知識,常聽善知識教誨」,因為聽經就是聽善知識勸導,實際上我們要天天聽,不能一天不聽。我們老和尚的標準,聽經念佛的時間要很長,他是以古代叢林的標準。古代叢林標準,聽經八個小時,念佛八個小時。如果這樣一個道場,住上個半年,人就不一樣了。現在人精神、體力比較差,古時候的人體力比較好,睡四個小時就夠了,我們現在最少要睡六個小時,六、七個小時。所以現在,我想現在的人,大概最理想的是定十二個小時,十六個小時恐怕現在人受不了,能夠有十二個小時。如果你一天有聽經四個小時,念佛八個小時,這樣也算不錯了,這樣你住上三年,也有相當的一個功夫,一個地方定三年。因為天天薰習,這個力量就大。

  你看新加坡陳光別老居士,他是往生前四個月才聽經,他坐輪椅,他不能起來,就把我們老和尚講經的錄影帶播給他看。所以他每一天聽經,聽八個小時,聽經之外就念佛。聽到四個多月,他也預知時至,知道自己哪一天走。所以常聽善知識教誨,這個很需要。我們再忙,也要聽個一小段也好,如果有時間當然愈長就愈好。但是我們現代人有很多事務干擾,特別手機信息,那是很干擾的,認識的人愈多,你就愈沒時間。所以我現在的手機,我不敢加太多,加了,這個人來了,你不給他回,好像你很傲慢;你要給他回,如果多了,我看你就不用睡覺,你也回不完。所以我們自己還是要知道去節制,要節制。現在聽經的緣非常方便,我們要靠自己提醒自己。聽經的時候,善知識提醒你。我們要提醒,我們要聽經,要聽善知識的教誨。我們再看:

  「二十一、諸佛菩薩是善知識。雖然諸佛菩薩不在我們面前,但我們供養諸佛菩薩的形像,天天瞻仰佛菩薩形像,恭敬禮拜佛菩薩形像,每天讀誦經論,就是親近諸佛菩薩。」

  這一條就很具體給我們講出來誰是善知識?佛菩薩就是善知識。佛菩薩在哪裡?也不在我們眼前,佛菩薩有佛像、菩薩像,天天看佛菩薩像,恭敬禮拜佛菩薩的形像,每一天讀誦經論,這個就是親近諸佛菩薩。這個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天天讀經、天天拜佛,就是親近諸佛菩薩。我們再看下面:

  「二十二、從龍王當知到瞋恚、邪見,這一段經文一定要背誦,起心動念都要想到佛陀慈悲的教誨。果然能做到,心地善良,念頭善良,行為善良,將來決定能生至善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和華藏世界都是至善的世界,人人無量壽,人人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無量壽命。」

  我們淨老和尚是勉勵我們,如果不能背全部的經典,「從龍王當知」到「瞋恚、邪見」這一段的經文,要能背誦是最好。要背誦就是不要忘記,起心動念都要想到佛陀慈悲的教誨,也就是時時提醒自己。果然能做得到,我們的心善良,行為善良,念頭善良,將來感應的就是善的世界,善跟善感應。至善,無過於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最善的;華藏世界也都是至善的世界,那都是佛菩薩的世界。這個世界人都是無量壽,都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所以那個世界稱為至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我們再看:

  「二十三、往生的條件決定在善心、善念、善行;如果心行不善,信願具足,行不具足,念佛也不能往生。行不但是要念佛,還要修善,這一點非常重要。」

  這一條講到我們往生,這個也是我們念佛人很關心的,我這一生遇到念佛法門、遇到淨土法門,我念佛我能不能往生?這個是我們關心的。我們會關心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明我們往生沒把握,往生也沒消息。念佛念了幾十年也沒消息,也沒有跟阿彌陀佛感應,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難免我們會有疑慮,我這一生到底能不能往生?這個就講到我們念佛人關鍵性的問題。如果我們這一生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留意,就是不能疏忽,不能不留意。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都知道要具足信願行。這個信願行,我們在這裡也不厭其煩的,我們多說一點,讓我們對信願行的道理,能夠更深一層的理解,這樣對我們具足信願行有幫助。我們常聽老和尚講經講《彌陀要解》,在講《無量壽經》也常常提起,包括黃念老,在講開示(講經)的時候也都提到蕅益祖師的《彌陀要解》。這個註解,蕅益祖師在《要解》裡面講,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就是我們這一生念佛,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關鍵在信願。沒有提到行,關鍵在信願,有真信切願,你這樣念佛就一定能往生。縱然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也能往生,只是品位低一點。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念佛功夫深品位高,功夫淺品位低。往生關鍵在信跟願,如果沒有信願,你不相信有極樂世界,你也不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信願,你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這個是一定的,因為往生就靠信願。因為阿彌陀佛他發四十八願,他願意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十方眾生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也發願願意去,這樣才會相應,佛才能來接引,感應佛來接引。佛願意接,我們不願意去,這個就沒有感應。我們願意往生,佛願意接引,這樣就相應。如果我們不願意去,我們捨不得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有留戀放不下,牽腸掛肚的事情一大堆,願生西方的心就生不起來了。如果我們還是繫念這個世界,這一切名聞利養、親情、財產種種的,名譽、地位、權勢、權力,這一切一切放不下。我們淨老和尚講得更具體,他說有一樁放不下,就好像一條繩子,那一條給你栓住,那你這個願就生不起來,你的願心就生不起來。

  所以真信切願,真相信有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真相信這個世界很苦,真相信也真正發願,願意離苦得樂,願意解脫這個苦,往生極樂世界。當然願意解脫這個苦,對娑婆世界要放下。願意放下娑婆,願意往生極樂,這樣就相應了。不能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又不願意放下娑婆世界,腳踏兩條船,心頭亂紛紛,船一開走,兩頭都落空了。所以就是要有個取捨,要放得下。這個放得下,我們口頭上都會講,關鍵這個心還是放不下。我們也知道要放下,就放不下,這個願就沒有了。所以願不是我們口頭上念一念,就是發願,不是,那個叫有口無心,那不能相應。真正你內心發願,你嘴巴沒有念,佛也知道你真想來,你真放下了,他就來接引。所以這個也要補充說明,沒有再補充說明,可能這個當中,大家聽經聽到這個地方,可能還是會產生一些疑惑出來,甚至有一些誤解。實在講,信願行三資糧是缺一不可,信願行應該這麼講,就是一而三,三而一。蕅益祖師在《要解》裡面,他註解有註出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都不能夠疏忽看過。他說信當中有願有行,願當中有信有行,行當中有信有願,這個就是給我們講,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也就是說,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你不能給它分割,你不能給它切割。這個切割了,就好像三角架缺一支腳就站不住了,如果缺兩支,那更是站不住。三角架,像前面那個錄影機三角架(就信願行三資糧),拿一支腳起來就倒下去了。

  所以這一條給我們講,「往生的條件決定在善心、善念、善行;如果心行不善,信願具足,行不具足」,這句話要注意。信願具足,行不具足,實在講,行不具足,信願也不具足。大家想對不對?因為它相關的,它是相關的,一而三,三而一。這個就要拿我們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那個開示來補充說明這個。中峰國師講,「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他說你信,但是你沒有透過這個行,那你這個信,實在講叫半信半疑。不是不信,他不信不會來聽經,也不會來念佛,總是有夾雜懷疑。夾雜懷疑,怎麼辦?你要透過這個行,去斷這個疑。斷這個疑,你信心才生得起來。斷疑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經教,聽經聞法,讀經、聽經,真聽明白,徹底明白,疑惑斷了。所以聽經聞法,目的在幫助我們斷疑生信。講經聞法、聽經聞法,目的做什麼?幫我們斷疑生信。我們有疑惑,所以才要聽經,才要聞法。如果都不疑惑,那不需要聽了。所以講經說法、聽經聞法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疑斷除,信心才生起來。這是一個方式。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也就是說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聽經容易明白,這是一個方式。另外一個就是中峰國師講的,你要老實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是用念佛把我們的疑根把它念掉。這個在《淨語》裡面講,「誤人第一是多疑,疑網纏心不易知」;「疑能生苦苦生疑」,你愈懷疑,苦就愈多,那怎麼辦?你就念佛,「咬定牙關念阿彌,念到疑情連蒂斷,到此方知我是誰」。你就咬緊牙根,一直念阿彌陀佛,把這個疑把它念斷。我們這兩方面可以同時進行,一方面聽經聞法,一方面念佛。剛才講,你一天聽八個小時,念八個小時,大概三年下來,那個疑大概就沒有了。信願具足,透過這個行。

  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也講,透過這個行(念佛)來證實你相信的這個事情,透過念佛這個行,來滿你的願。所以行也幫助信願,信願也幫助行,這個三方面,實在講是相輔相成。比如說,你念佛念到有一些功夫,有一些感應,那也幫助信跟願,你信心就增長。如果你念到跟阿彌陀佛有相應,那你肯定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了。你見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你還不往生嗎?不往生,總是我們沒看到,你有懷疑。你真見到的人,你肯定要去的,太好了!所以這個非常重要。我們老和尚講這個,也就把修十善配在行裡面,這個很有道理。為什麼?念佛是正行,那你修十善就是助行。十善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你念佛功夫得力,你信心就增長,願就切了,所以這個都有相關的。你沒有信、沒有願,你也不會行,所以這個當中還是都相關。透過這個行,才能夠具體表現信願到什麼程度。因為信願表現在行上面,你具體行動,具體行動就是修善念佛,表現在這上面。你是不是真願意去西方,就看這個行的表現。所以這個三方面都相關。這樣一個說明,大家比較不會斷章取義,有一些誤解。我們多講一些,主要幫助我們念佛同修,希望每一個人這一生都能具足信願行,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那我們這一生就圓滿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到這裡。下面這一段經文,我們就留在下一次再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