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實質意義的「生日歌」|悟道法師開示

今天是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他的生日,他是農曆二月十五生日。等一下我們在此地用網路直播的跟老和尚祝壽,我們唱的祝壽歌,一般就是唱「祝你生日快樂」,等一下我們就唱「祝你光壽無量」。這個世間是苦、空,八苦第一個就是生苦,生老病死,生很痛苦,生哪有快樂?這個世間人他不知道,生日怎麼會快樂?生日是很難過的,母親也痛苦,孩子也痛苦,世間人不知道。但是我們跟一般世間沒有學佛的人,他唱生日快樂,我們也是跟他唱,恆順眾生。我們學佛的人知道生老病死都很苦,怎麼會快樂?只有往生到極樂世界得無量壽那才是真正快樂。所以我們第一個階段念「祝你光壽無量」,第二個階段念「南無無量壽佛」,第三段念「南無阿彌陀佛」,統統是無量壽,這個祝壽是最真實的意義。你沒有念佛,一般的祝壽都是一個沒有實質意義的,唯有念佛祝壽,真正能得無量壽,這個祝壽,真實的利益。所以一般人現在應該慶生要改成念佛。

節錄自:護國息災法語(第二集)

沒有遇到善知識,我們這一生修行的確很難有成就,要靠自己摸索,靠運氣,自己摸對了,那很幸運,恭喜你!如果摸錯了,或者跟著邪師去修,修到最後沒有結果,更嚴重的,修到最後墮落三惡道,這就很可惜。所以現在我們真善知識,勸大家多聽淨老和尚的經,你就能夠辨別真假,多聽,剛開始聽聽不懂,你多聽幾遍慢慢你就會體會,你的善根就慢慢會增長。我們做世間事都要有一個長遠心、耐心才能做得成就,何況學佛要了生死出三界、要成佛道,沒有一點耐心,那怎麼行?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

有緣遇到淨老和尚,我建議大家就不要再到處亂聽了。我勸大家,我自己起碼有做到這一點,才有資格勸你們。在還沒有遇到淨老和尚,我也聽很多法師講經,遇到淨老和尚,十九歲聽到今年六十三了,等一下大家回去,我還要聽經,聽兩個小時才休息。我聽四十四年,沒有再聽第二個法師,所以我有資格勸你們。如果我自己也亂聽,我勸你們不要亂聽,這是不夠資格,這條我有資格勸大家。

節錄自:西方確指(第四集)

『毀人成功』,「毀」就是去破壞,怕別人事情做成功了,百般去障礙、去破壞。別人有好事,應該隨喜,去支持,不應該破壞。當然他在做壞事,你不能去幫助他。所以儒家也講,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就是幫助,成就他,幫助他成功。成功是什麼?美就是好事、善事,他要做好事,要幫助他成功。我們沒有能力幫助,他做成功了,我們也要隨喜隨喜,畢竟他做出來這個好事,對大家都有利益。縱然是跟我們有冤仇的人,他做好事,我們也讚歎他的好事,是為社會大眾有利。也不能因為這個人跟我有過節,他做了好事,我就去毀謗他、去破壞他,這就不對了。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直講(第二回)(第七集)

初發心的時候,真的是成佛有餘。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這個是很普遍的一個現象,因為時間久了,心就變了。如果一個人能夠保持那個初發心那個情況,那很快就成佛了。但是很難保持長久,很難持久。「護汝初心」,護就是保護,護持,護持你的初心。「慎勿少變」,慎就是要慎重,不要有一點點變化,不要變心,這個初心你不要變,變一點點都不可以,一直保持下來。這個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特別是自己一個人修行,很難保持。

修行都是個人各修各的,沒有在一起共修的。因為那個時候人的根器非常好,自己會用功,也不要人家督促,不需要人家提醒。佛教傳到中國來已經是進入像法時期,人的根器就比正法時期的修行人要差了,因此隋唐時代祖師大德提倡建叢林共修。像我們念佛會打佛七也是依眾靠眾,不然念佛你在家自己也可以念,不一定到道場。道場這個功能主要是提供給大家依眾靠眾,一起共修,防止懈怠。這個也是一種護持的方式。但是這個也是要有時間、要有因緣。最重要當然是保護自己的初發心,自己初發心自己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不要讓他忘記了。

節錄自:西方確指(第二十八集)

生日是母難日,母親很苦。父母恩很大,所以你吃蛋糕,不要忘記先供養父母;特別是母親最辛苦,不要自己吃,自己生日快樂,都把母親生產那個苦都忘記了。一定先供養父母。如果父母不在,最好誦經、念佛迴向,這個是最殊勝的。

節錄自:新加坡清明祭祖護國息災超薦繫念法會開示(第二集)

現在的人都學外國人享福,不懂得修福、造福、惜福。外國人講究消費,以消費來刺激經濟,就是浪費地球資源,不惜福。如果福報享盡了,祿盡人亡,福報享盡人就死了,《太上感應篇》講「算盡則死」。如果我們能夠惜福,就好像細水長流,那麼我們壽命就延長了;如果提早把它用光,就提早結束生命。

因此,我們修福還要懂得惜福。現代的教育沒有教這些,都跟外國人學的,你看從小出生,生出來就在享福,他過去生他要修多大福報!他能享多久?不要到晚年,恐怕到中年福報都沒有了,縱然還有壽命,生活也非常艱苦。所以,我們要惜福。

節錄自:淨土集選講(第一集)

這個業它有因緣果報,因緣果報它都是報到恰到好處,不增不減。業報,業緣果報你要減少一天也不可以,你要增加一天也不行。俗話講「閻王注定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命中注定的業緣果報,這個人注定三更就要死了,沒有人敢留他到五更。這個也就是說他早一點死也不會,晚一點也不會,時間到,就是不增不減,果報就是這樣。

所以,有的人壽命到了,你要多活一天都不行,有的人生病想趕快死,你想減少一天也不行,你那個罪還沒有受夠也死不了。所以,現在有人受病痛的折磨,受不了,要求安樂死,提早結束生命。安樂死這個問題有沒有解決?沒有解決的,那個是果報,好像你欠人家的債沒還完,你想提早結束,那後面還要再還,還要再受,而且拖的時間愈長,要增加利息,受苦的時間就更長。

所以,那個不是解決的辦法,那是不懂因果的人,必定他會有這種想法。但是那個病痛,真的是讓人受不了。真正解決的辦法,就是佛法講的,懺除業障,懺悔改過,他命運就改了。如果不從這個懺悔業障去修,用這種自殺的方式,如果自殺可以解決問題,那事情都很好辦,問題不是這樣。

節錄自:淨土集選講(第一集)

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跟一切眾生結下的不外乎是恩怨、債務,所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無非是這些。在這個當中可能結怨的比結恩的要多,所以我們牌位寫累劫冤親債主,這個是需要的,希望我們透過誦經念佛,信願求生淨土,這樣來化解宿世的冤業。

我看過《閱微草堂筆記》,就是有個人遇到一隻豬,這隻豬對這個人就特別的凶狠。總是看到這個人就用頭去撞這個人,牠對別人都不會,看到這個人牠就去撞他。這個人也非常有善根,知道這頭豬一定是過去生跟他結怨,這一生他投胎到豬,當畜生去了,他到人道來,在人間碰到,牠就要去報復。

所以,這個人很有善根,後來用錢把牠買了放生,還買了很多好吃的東西給這隻豬吃,給牠做長生豬。後來這豬終於被他感化了,看到這個人就非常恭敬。這個就是說,人跟畜生之間的冤,都能夠用慈悲心、善心去感化,我們人與人之間有什麼過節,沒有不可以化解的冤仇。

節錄自:淨土集選講(第一集)

我們要學習得到殊勝的利益,就是在至誠恭敬中學。至誠恭敬是性德,每一個人都有,現在被這些煩惱妄想習氣,貪瞋痴慢障礙住,他顯露不出來。老和尚講這個恭敬心,他是用萬分這個比例來講。

我們能夠來到這個地方,我們來一起讀《感應篇》,我們起碼有萬分之一的恭敬,萬分之一。慢慢我們再提升到萬分之二,就有進步了。剛開始來,也會覺得很勉強,很不習慣。現在來讀這個經我們很不習慣,看手機很習慣。

看手機,時時刻刻都在滑,走路也在滑,那個很習慣。但現在我們這樣下去,會去三惡道,我這是跟大家提出良心的警告,會去三惡道。你這樣一直滑、一直滑,你那個比例比較重,就去三惡道。

所以現在,我們要依照古大德給我們開示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我們現在很熟悉的就是手機,很熟,你不用悟道法師來提醒,大家都會滑。不用我提醒,大家醒過來就開始滑,一面走路也一面滑,不要我去要求,不要集合大家一起來滑手機你才滑,不會,你自己會自動的滑手機,對不對?對。我沒有說錯。

讀《感應篇》就不同了,讀《感應篇》,不得已來讀一下。這個很生疏,對不對?滑手機很熟悉,對不對?古大德教我們,很熟悉的,慢慢要生疏掉;這個很生疏的,慢慢要把它熟悉起來。哪一天你在走路的時候也在讀《感應篇》,保證你來生,如果你不發願去西方,也不會墮三惡道,起碼來做人,就是這樣。這樣大家明白嗎?明白。

節錄自:悟道法師晨間講話—逸樂過節令人狂(第十一集)

每個人的業障輕重不同,有人輕,有人較重,有的人很重,就像人的病一樣,有的人病輕,有的人就重一點,有的人很嚴重。

消除業障的方法很多,念佛是消除業障最有效、最方便、最簡單、最穩當的一個方法。念佛以外讀經也可以,讀大乘經典,我們淨土宗讀《無量壽經》,讀經也可以消業障。念咒也可以消業障,或是拜懺,拜佛也可以消業障。

拜佛消業障也有它的功能,過去館長在世的時候,華藏圖書館一年都要拜一次三千佛,三千佛要拜三天,一年拜一次。實在講平常沒有拜,一年一次拜三千拜,拜三天下來腳都會癱軟,走路都像機器人一樣。

但是拜到第三天就較輕鬆了,拜到第三天我的感受是身心較輕鬆,精神也比較好,雖然一天拜一千拜,念佛再拜佛,流了一身汗,但是拜完以後人很輕鬆,拜到最好的時候沒有了,結束了。

所以那時候我也常常研究這個問題,要修懺悔,乾脆我選一種認真來修,我們的導師說的「一門深入」,修三年業障一定消除。懺除業障的方法很多,在這麼多方法當中,我們修學淨土當然以念佛為主。

我們念佛用一般念佛的方式,你一直念,你念到覺得心清淨,晚上睡覺不會做惡夢,身心感覺到很安穩、很輕安,善根慢慢就會發現,善根發相,你再去打精進佛七,至少也能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我不敢講,功夫成片絕對沒問題。

你只要有這個現象就可以,持名念佛就是有這個方便,我們在念佛的當中就包括懺除業障。但是念的時間要夠、要密集,時間要長,業障才能消除,才能達到經典說的效果。念到業障消除,那時候你就有信心了,你知道這樣修學是正確的。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二集)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