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實質意義的「生日歌」|悟道法師開示

今天是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他的生日,他是農曆二月十五生日。等一下我們在此地用網路直播的跟老和尚祝壽,我們唱的祝壽歌,一般就是唱「祝你生日快樂」,等一下我們就唱「祝你光壽無量」。這個世間是苦、空,八苦第一個就是生苦,生老病死,生很痛苦,生哪有快樂?這個世間人他不知道,生日怎麼會快樂?生日是很難過的,母親也痛苦,孩子也痛苦,世間人不知道。但是我們跟一般世間沒有學佛的人,他唱生日快樂,我們也是跟他唱,恆順眾生。我們學佛的人知道生老病死都很苦,怎麼會快樂?只有往生到極樂世界得無量壽那才是真正快樂。所以我們第一個階段念「祝你光壽無量」,第二個階段念「南無無量壽佛」,第三段念「南無阿彌陀佛」,統統是無量壽,這個祝壽是最真實的意義。你沒有念佛,一般的祝壽都是一個沒有實質意義的,唯有念佛祝壽,真正能得無量壽,這個祝壽,真實的利益。所以一般人現在應該慶生要改成念佛。

節錄自:護國息災法語(第二集)

生日是母難日,母親很苦。父母恩很大,所以你吃蛋糕,不要忘記先供養父母;特別是母親最辛苦,不要自己吃,自己生日快樂,都把母親生產那個苦都忘記了。一定先供養父母。如果父母不在,最好誦經、念佛迴向,這個是最殊勝的。

節錄自:新加坡清明祭祖護國息災超薦繫念法會開示(第二集)

香港以前是英國殖民地,統治九十九年,所以現在學校都要慶祝聖誕節。現在全世界幾乎都有在過聖誕節,很多地方都有在過聖誕節。過聖誕節我去看它的內容,大概就是吃喝玩樂,吃喝玩樂也很難避免造惡業,沒有造惡業,也損福報,就是花錢損福,講作消費。

西洋的文化它是屬於功利,功利的思想,功利主義,消費刺激經濟。但是我們人畢竟生活在地球,地球的資源還是有限的,過度的浪費,去消費消費,後代子孫他用什麼?這一代人都把它用光光了,這個事情我們一定要看清楚。

還是要根據佛經、聖賢的經典,才是正確的;依凡夫這些自私自利的心態,絕對是錯誤的。你說現在人拼命的發展科技、發展經濟,一直消耗地球的資源,真的後代子孫資源都被這一代人用光了,這就叫損福。沒有修福、沒有造福、沒有惜福,一直在損福,福報損盡災難就來了。

節錄自: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五集)

現在的人都學外國人享福,不懂得修福、造福、惜福。外國人講究消費,以消費來刺激經濟,就是浪費地球資源,不惜福。如果福報享盡了,祿盡人亡,福報享盡人就死了,《太上感應篇》講「算盡則死」。如果我們能夠惜福,就好像細水長流,那麼我們壽命就延長了;如果提早把它用光,就提早結束生命。

因此,我們修福還要懂得惜福。現代的教育沒有教這些,都跟外國人學的,你看從小出生,生出來就在享福,他過去生他要修多大福報!他能享多久?不要到晚年,恐怕到中年福報都沒有了,縱然還有壽命,生活也非常艱苦。所以,我們要惜福。

節錄自:淨土集選講(第一集)

我們現在修淨宗,我們導師教我們的方法很簡單:讀經、念佛、講經、聽經,用這些方式來修清淨心。念佛、讀經、講經,這是親近佛菩薩。你如果天天講、天天聽、天天念,就是天天親近佛菩薩。一天不讀經、一天不念佛、一天不講經、一天不聽經,這就跟佛菩薩遠離了,佛像供在面前也沒有用。我們要跟佛菩薩心心相印,精神結合在一起,如此才得諸佛護念,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自然就放下了。問題是你每天跟誰做朋友?哪方面比較多?你跟哪些人在一起?如果我們大部分的時間跟佛菩薩在一起,就慢慢變成佛菩薩,因為接受佛菩薩的氣氛,這是必然的道理。

所以經要長期讀、長期講、長期聽,沒有讀怎麼能深入!經義永無止盡,深廣無盡。經不是講一遍、讀一遍、聽一遍就知道,實在講,要常常讀、常常聽、常常講,講到什麼時候?講到成佛,成佛還是繼續講,古人講「百讀不厭」。這個經典與世間的典籍不同,佛經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果地都念不厭、都念不倦,你念一遍有一遍的悟處,一遍有一遍的受用,超凡入聖,這是一個法門,一個方法。

所以我們就知道,世間什麼人最有福?天天讀經的人有福,天天跟佛菩薩在一起的人有福報,這個人有福報,與佛菩薩過日子。佛菩薩對人平等,我們為什麼不親近!佛菩薩從來不拒絕一個人,縱然是造作五逆十惡的人,佛菩薩也不會怪他,只要他肯親近佛菩薩,回頭是岸,佛菩薩都會接受。我們了解這個道理,曉得事實真相,就應當發憤,應當趕快回頭,與佛菩薩為伴侶,加入佛菩薩的俱樂部,你說這多自在!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第四集)

我們要給阿彌陀佛洗腦,阿彌陀佛《無量壽經》這個清淨的水來洗才會乾淨;你用那個臭水溝的水愈洗愈髒,都是在洗腦,你用什麼水去洗。所以我們要接受阿彌陀佛這個八功德水,這個來洗才好,這才會清淨。你聽那些,貪瞋痴慢那些煩惱,這個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人,聽他的話,那你被他那個水洗,愈洗你心就愈髒,煩惱就愈重,那就會糊塗,就會做錯事情。

節錄自:雙溪小築護國息災繫念法會開示(第一三四集)

「若離兩舌」,就是你離開兩舌這個口業,不造兩舌的口業。兩舌就是挑撥離間、撥弄是非,讓兩方面破壞感情、起衝突,小至個人,大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只要這樣的言論,造成這樣的一個結果,就屬於兩舌。

所以兩舌,它的罪業輕重也不一樣,這個是論心、論事,論他的存心;還有他造了這個業,影響的面有多廣,就是影響了多少人、範圍多大,影響的時間長還是短,結罪就不同了。比如說個人的話,罪就範圍比較小。兩個人,或者一個家庭對一個家庭,或一個團體對一個團體,一個國家對一個國家,範圍大小不一樣,結罪也不同,就看它的影響面,還有時間。

離兩舌就可以得到五種不可壞法,不可壞就是不可以破壞的,別人不可能破壞的,不可壞法。「何等為五」,哪五種不可壞法?第一個是「得不壞身,無能害故」,就是這個身體不會受到傷害,這是指身體來講,不壞身。我們在佛經上常看到,金剛不壞身,這個也是修善業得來的。

如果造兩舌的惡業,身就容易被破壞,因為有造這個業。而且這個身體被破壞,就是我們在社會上很多新聞,自古以來都有這些案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分屍案。一個人被殺死的,他還不能保留全屍,他的屍體還要被分割,頭、腳都被切斷了,被丟到不同的地方去,分屍。身不但被破壞,還被分屍。這個業因主要是過去生造兩舌的惡業,去破壞別人,就是給人家分離。兩舌為什麼得這樣的果報?兩舌是口業,跟殺害身體有什麼相關?因為這個業引起殺生那條罪。

比如說這個人,他是挑撥兩個人,讓他們兩方面去起衝突,起衝突可能就打架,嚴重就殺來殺去,人可能都被殺死了,這個原因就是由兩舌而起的。因此這個兩舌的業,又關係到殺生這個業,所以兩舌會造成這樣的一個結果。讓兩方面起衝突,挑撥離間,讓他們打起來,甚至互相殺害,這個就是業因。果報,自己身體也會被殺害,因為造這個業因。如果離兩舌,這個身就不會被傷害,得不壞身。

剛才講人為的,分屍案;另外還有這種意外災禍的,身體也不能保全,比如說車禍的。我們過去也看過嚴重車禍的,車子一撞,血肉模糊,腳跑到這邊,手跑到那邊,頭跑到那邊,整個身體破壞掉了,有重力的撞擊。這個跟過去生造兩舌的口業有關係。如果離兩舌就會得不壞身,沒有人能夠去傷害你,所以講無能害故。他想要害也害不了,因為你沒造那個因,他要害也害不到,所以我們要離兩舌。

節錄自:五戒相經箋要(第五十三集)

佛號念不好,肯定還有情執。這個情執是所有一切的執著都叫做情執,無論你執著什麼。有的人他執著古董,他最愛的就是他的古董,他那個古董放不下,辛辛苦苦花很多錢去收藏、去買,那個也叫執著。有的人收藏普洱茶。這些收藏不是不可以,你不要去執著,這些對你就沒有影響,沒有罣礙。如果會有執著,就布施來對治,就把它布施、施捨。所以放不下的,無論什麼人事物,凡是有執著放不下,都叫做情執。都是給我們往生西方造成障礙的,把這一生往生西方的機會錯過了,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對於一切萬物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支配的念頭,你的清淨平等心就現前,清淨、平等都是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開悟就是覺,大覺,大徹大悟了。

節錄自: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第二十集)

下面我們在弘一大師《格言別錄》,他有把蕅益祖師的《寒笳集》也編進來,蕅益祖師給當時的學人、出家人開示的一篇短文,他說「每見人冗中偷閒,吟詩習字,作種種清課」。這一段就是說每見人,他常常看到有出家人,很忙的當中有偷閒,偷閒就是找一點時間,找一點時間做什麼?吟詩習字,就是吟詩作對,練習字畫,「作種種清課」,他常常看到很多出家人是在做這些事情。「豈不能偷閒玩大乘,息心學定慧耶」,蕅益大師看到就很感慨說,你找一些時間去學吟詩、寫字,做種種的清課,甚至畫畫等等的,他說你怎麼不能夠偷閒安排個時間玩大乘?這個「玩」就是玩味大乘經典,為什麼不把這個時間用來深入經教?「息心學定慧耶」,息心就是說息妄心,把這個妄心止息下來,心定下來,學定慧,這個才是出家人本分應該做的。「彼於詩字得少幻味,未嘗於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他看到的這些出家人,為什麼他喜歡去學詩、學字等等的這些清課?因為他在這個上面有得到少許的幻味,幻就是虛幻的,虛幻的法味,他覺得這個裡面,他得到意味,所以他有興趣,很喜歡,在這個當中他得到一些幻味。這個幻就是說虛幻的,不是真實的。所以吟詩作對、寫寫字,也是人生一個享受,那個享受就叫幻味,享受那個虛幻的意味。「未嘗於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就是他從來沒有在大乘經典得到真實的法味。大乘經典,那個法味才是真的,所以佛門裡也有句話講「世味哪有法味濃」,那個真法味才濃,那才是真正的法喜。世間的世味,怎麼能夠跟這個真法味相比?跟經教的法味相比?當然不能相提並論。

節錄自: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第三十八集)

貪瞋痴慢這些煩惱伏住了,我們跟阿彌陀佛就連線了,你就感應了。現在我們為什麼沒有感應?就是煩惱習氣還沒有壓住,還一直在發作,去障礙佛光給我們注照。佛光是時時刻刻給我們注照,沒有停止,我們這邊有障礙,我們的障礙就是煩惱沒有伏住。淨宗只要伏煩惱就算及格了,其他法門不行,要斷煩惱(滅斷),我們只要伏斷就可以。斷煩惱有伏斷、有滅斷,其他的法門統統要滅斷才及格,淨宗伏斷就及格了,到極樂世界再滅斷,分兩個階段。其他法門統統要在這個世界滅斷才能超越,伏斷不行,伏斷得禪定,生到欲界天、色界天去,不能出三界,滅斷才能出三界、出十法界。淨宗伏斷就可以,就超越了,橫超三界,這是這個法門它的特色。比起其他法門容易很多,雖然容易也要有基本的一個條件,也不是說完全統統不需要一點功夫。其他的諸佛世界、諸佛國土,好像考試一百分,起碼要六十分,有的七十分,有的八十分、九十分,有的一百分才要錄取,你沒有達到六十分不及格;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二十分就可以,我們總不能考個零蛋,這個不行。所以這個叫做伏惑。

節錄自:金剛經講義節要(第二十七集)

我們現在念佛人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不會用功。口念彌陀心散亂,就是不會把念佛這個意念轉這些妄念,代替這些妄念,只有口念心沒有在念。這個我們念佛人就是功夫不得力的地方,口念心沒有念。如果真正心念,那你在很短時間就會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淨念相繼。我們這個淨念沒有辦法相繼,短暫性的淨念有,但是時間不能保持,偶爾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這個可能有。有個一、兩分鐘也很難得,我們能夠把握住,再把這個時間延長,我們就有進步了。但是這個要用功,用功就在這個地方用。

節錄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十集)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地藏菩薩代表孝道,孝親尊師,所以我們念到這句就很有感觸。你看光目女、婆羅門女怎麼孝順她母親的?她母親不是好人,都是造惡業的,她不但在生敬孝,母親死了還念念不忘,一直擔心母親,不曉得死了去哪裡了。我們現在有幾個人,母親死了你關心她去哪裡嗎?到往生的時候能夠去拜拜就不錯了。在生的時候都不理會,死了他還管那麼多!所以《地藏經》,光目女、婆羅門女是我們孝親尊師的一個榜樣,你看母親死了,她還關心她母親去哪裡,看她母親生前造罪業。所以母親造罪業,成就兒女作菩薩,為母親發願,這個孝是大孝,而不是世間的小孝,是大孝。

悖逆父母有果報,『天地災殺報』。對父母不孝順、忤逆,天地所不容,所以叫「天地災殺報」,天不負、地不載,這個罪是最重的。因此我們現在要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還要加上《地藏經》,《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才懂得怎麼盡世間的孝,更進一步盡出世間的大孝。

節錄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十集)

「若一切聖人去時」,聖人為什麼去,為什麼不留下來?留下來沒有用,給你講你不聽,他只好走了。好像你在教人,人家不接受、人家不聽,你不走你怎麼辦?讓他更生煩惱,造更重的業。所以聖人去,讓你少造業,也是慈悲,來也是慈悲,總是佛菩薩去來都是慈悲。眾生不能接受,那就去了,就離開了;眾生能接受,他就來了。聖人去時,「七難必起」。我們不接受聖人、佛菩薩的教誨,災難必定生起來,那肯定有災難。這個不用看相算命,不要聽什麼預言,你就從這裡看,人接不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教我們斷惡修善,我們接不接受?如果把這個認為是迷信,聖人就只好離開,大家都不聽、不接受,來了也沒用。等到哪一天你這個苦頭吃盡了,回頭了,再來,只能這樣,其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節錄自: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第三十一集)

沒有遇到善知識,我們這一生修行的確很難有成就,要靠自己摸索,靠運氣,自己摸對了,那很幸運,恭喜你!如果摸錯了,或者跟著邪師去修,修到最後沒有結果,更嚴重的,修到最後墮落三惡道,這就很可惜。所以現在我們真善知識,勸大家多聽淨老和尚的經,你就能夠辨別真假,多聽,剛開始聽聽不懂,你多聽幾遍慢慢你就會體會,你的善根就慢慢會增長。我們做世間事都要有一個長遠心、耐心才能做得成就,何況學佛要了生死出三界、要成佛道,沒有一點耐心,那怎麼行?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

有緣遇到淨老和尚,我建議大家就不要再到處亂聽了。我勸大家,我自己起碼有做到這一點,才有資格勸你們。在還沒有遇到淨老和尚,我也聽很多法師講經,遇到淨老和尚,十九歲聽到今年六十三了,等一下大家回去,我還要聽經,聽兩個小時才休息。我聽四十四年,沒有再聽第二個法師,所以我有資格勸你們。如果我自己也亂聽,我勸你們不要亂聽,這是不夠資格,這條我有資格勸大家。

節錄自:西方確指(第四集)

『毀人成功』,「毀」就是去破壞,怕別人事情做成功了,百般去障礙、去破壞。別人有好事,應該隨喜,去支持,不應該破壞。當然他在做壞事,你不能去幫助他。所以儒家也講,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就是幫助,成就他,幫助他成功。成功是什麼?美就是好事、善事,他要做好事,要幫助他成功。我們沒有能力幫助,他做成功了,我們也要隨喜隨喜,畢竟他做出來這個好事,對大家都有利益。縱然是跟我們有冤仇的人,他做好事,我們也讚歎他的好事,是為社會大眾有利。也不能因為這個人跟我有過節,他做了好事,我就去毀謗他、去破壞他,這就不對了。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直講(第二回)(第七集)

初發心的時候,真的是成佛有餘。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這個是很普遍的一個現象,因為時間久了,心就變了。如果一個人能夠保持那個初發心那個情況,那很快就成佛了。但是很難保持長久,很難持久。「護汝初心」,護就是保護,護持,護持你的初心。「慎勿少變」,慎就是要慎重,不要有一點點變化,不要變心,這個初心你不要變,變一點點都不可以,一直保持下來。這個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特別是自己一個人修行,很難保持。

修行都是個人各修各的,沒有在一起共修的。因為那個時候人的根器非常好,自己會用功,也不要人家督促,不需要人家提醒。佛教傳到中國來已經是進入像法時期,人的根器就比正法時期的修行人要差了,因此隋唐時代祖師大德提倡建叢林共修。像我們念佛會打佛七也是依眾靠眾,不然念佛你在家自己也可以念,不一定到道場。道場這個功能主要是提供給大家依眾靠眾,一起共修,防止懈怠。這個也是一種護持的方式。但是這個也是要有時間、要有因緣。最重要當然是保護自己的初發心,自己初發心自己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不要讓他忘記了。

節錄自:西方確指(第二十八集)

這個業它有因緣果報,因緣果報它都是報到恰到好處,不增不減。業報,業緣果報你要減少一天也不可以,你要增加一天也不行。俗話講「閻王注定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命中注定的業緣果報,這個人注定三更就要死了,沒有人敢留他到五更。這個也就是說他早一點死也不會,晚一點也不會,時間到,就是不增不減,果報就是這樣。

所以,有的人壽命到了,你要多活一天都不行,有的人生病想趕快死,你想減少一天也不行,你那個罪還沒有受夠也死不了。所以,現在有人受病痛的折磨,受不了,要求安樂死,提早結束生命。安樂死這個問題有沒有解決?沒有解決的,那個是果報,好像你欠人家的債沒還完,你想提早結束,那後面還要再還,還要再受,而且拖的時間愈長,要增加利息,受苦的時間就更長。

所以,那個不是解決的辦法,那是不懂因果的人,必定他會有這種想法。但是那個病痛,真的是讓人受不了。真正解決的辦法,就是佛法講的,懺除業障,懺悔改過,他命運就改了。如果不從這個懺悔業障去修,用這種自殺的方式,如果自殺可以解決問題,那事情都很好辦,問題不是這樣。

節錄自:淨土集選講(第一集)

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跟一切眾生結下的不外乎是恩怨、債務,所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無非是這些。在這個當中可能結怨的比結恩的要多,所以我們牌位寫累劫冤親債主,這個是需要的,希望我們透過誦經念佛,信願求生淨土,這樣來化解宿世的冤業。

我看過《閱微草堂筆記》,就是有個人遇到一隻豬,這隻豬對這個人就特別的凶狠。總是看到這個人就用頭去撞這個人,牠對別人都不會,看到這個人牠就去撞他。這個人也非常有善根,知道這頭豬一定是過去生跟他結怨,這一生他投胎到豬,當畜生去了,他到人道來,在人間碰到,牠就要去報復。

所以,這個人很有善根,後來用錢把牠買了放生,還買了很多好吃的東西給這隻豬吃,給牠做長生豬。後來這豬終於被他感化了,看到這個人就非常恭敬。這個就是說,人跟畜生之間的冤,都能夠用慈悲心、善心去感化,我們人與人之間有什麼過節,沒有不可以化解的冤仇。

節錄自:淨土集選講(第一集)

我們要學習得到殊勝的利益,就是在至誠恭敬中學。至誠恭敬是性德,每一個人都有,現在被這些煩惱妄想習氣,貪瞋痴慢障礙住,他顯露不出來。老和尚講這個恭敬心,他是用萬分這個比例來講。

我們能夠來到這個地方,我們來一起讀《感應篇》,我們起碼有萬分之一的恭敬,萬分之一。慢慢我們再提升到萬分之二,就有進步了。剛開始來,也會覺得很勉強,很不習慣。現在來讀這個經我們很不習慣,看手機很習慣。

看手機,時時刻刻都在滑,走路也在滑,那個很習慣。但現在我們這樣下去,會去三惡道,我這是跟大家提出良心的警告,會去三惡道。你這樣一直滑、一直滑,你那個比例比較重,就去三惡道。

所以現在,我們要依照古大德給我們開示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我們現在很熟悉的就是手機,很熟,你不用悟道法師來提醒,大家都會滑。不用我提醒,大家醒過來就開始滑,一面走路也一面滑,不要我去要求,不要集合大家一起來滑手機你才滑,不會,你自己會自動的滑手機,對不對?對。我沒有說錯。

讀《感應篇》就不同了,讀《感應篇》,不得已來讀一下。這個很生疏,對不對?滑手機很熟悉,對不對?古大德教我們,很熟悉的,慢慢要生疏掉;這個很生疏的,慢慢要把它熟悉起來。哪一天你在走路的時候也在讀《感應篇》,保證你來生,如果你不發願去西方,也不會墮三惡道,起碼來做人,就是這樣。這樣大家明白嗎?明白。

節錄自:悟道法師晨間講話—逸樂過節令人狂(第十一集)

每個人的業障輕重不同,有人輕,有人較重,有的人很重,就像人的病一樣,有的人病輕,有的人就重一點,有的人很嚴重。

消除業障的方法很多,念佛是消除業障最有效、最方便、最簡單、最穩當的一個方法。念佛以外讀經也可以,讀大乘經典,我們淨土宗讀《無量壽經》,讀經也可以消業障。念咒也可以消業障,或是拜懺,拜佛也可以消業障。

拜佛消業障也有它的功能,過去館長在世的時候,華藏圖書館一年都要拜一次三千佛,三千佛要拜三天,一年拜一次。實在講平常沒有拜,一年一次拜三千拜,拜三天下來腳都會癱軟,走路都像機器人一樣。

但是拜到第三天就較輕鬆了,拜到第三天我的感受是身心較輕鬆,精神也比較好,雖然一天拜一千拜,念佛再拜佛,流了一身汗,但是拜完以後人很輕鬆,拜到最好的時候沒有了,結束了。

所以那時候我也常常研究這個問題,要修懺悔,乾脆我選一種認真來修,我們的導師說的「一門深入」,修三年業障一定消除。懺除業障的方法很多,在這麼多方法當中,我們修學淨土當然以念佛為主。

我們念佛用一般念佛的方式,你一直念,你念到覺得心清淨,晚上睡覺不會做惡夢,身心感覺到很安穩、很輕安,善根慢慢就會發現,善根發相,你再去打精進佛七,至少也能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我不敢講,功夫成片絕對沒問題。

你只要有這個現象就可以,持名念佛就是有這個方便,我們在念佛的當中就包括懺除業障。但是念的時間要夠、要密集,時間要長,業障才能消除,才能達到經典說的效果。念到業障消除,那時候你就有信心了,你知道這樣修學是正確的。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第二集)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

分享至: